大学的男生在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厕所av的厕所里噜可以吗?被人发现会怎么样吗?

  中国人民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对学生的关怀达到无微不至的程度。  班主任老师把一个上面印着中国人民大学字样的信封交给我,这是我的录取通知书,里面除了录取通知书之外,还有报道时需要携带什么物品,到北京后如何乘车等的详细的说明,另外还有两张印着学校名字的行李单,这是让新生在托运行李的时候粘贴在行李上用的。  我到了十八岁才因为高考招飞参加省级体检,才第一次离开县城出远门,去了一次邯郸市,但那时候招飞体检、乘车诸多费用都是由国家承担的,并未乘坐交运局的长途汽车,所以到后来上大学才第一次真正乘长途汽车由县城去的邯郸市。邯郸市的长途汽车车站离火车站很近,我是步行去的火车站,所以到了北京才第一次乘坐市内的公交车。自然,乘火车这是第一次。  在火车上心里一直想象北京啥样,还心里犯嘀咕,到了北京,怎么去学校呢?心里多少有些犯怵,因为还不知道如何乘过公交车。  从邯郸站出发,经过十二个小时哐叽哐叽的爬行,次日中午时分,终于到了永定门(现在叫北京南站)。出了站,一眼就看见了一些学生打着上写“中国人民大学”的横幅。他们是接新生的高年级同学。一名接站的同学领着我们这些新生去公交车车站,陪着我们坐上了公交车,和我们一起转乘无轨电车,在北京动物园又转乘32(现在是332)路公共汽车。接站,是各系的老同学接各系的新同学。接我的是国际政治系1966届的张泰等同学。  到学校后,老同学带着我们注册,办理入学手续,帮助安排好食宿,把他们的被褥借给这些新同学——因为托运的行李与乘客并不都是同一趟车,行李往往到站晚。  到校第二天,学校用大客车把我们托运的行李给运到学校,卸在了八百人大教室西面、教学楼北面的操场上,我们再到操场领取自己的行李。发给我们录取通知书时发的两张印有“中国人民大学“字样的纸条,是让粘贴在行李包上,便于学校把本校学生的行李从火车站运回学校用的。  现在是否说说我进人民大学花了多少钱呢?现在好像不谈钱就什么似的,我也赶个时髦晒晒花费吧:  从县城到邯郸,96公里,乘长途汽车,1.8元;  从邯郸乘坐火车(慢车),到永定门(现在称北京南站),学生票是半价3.6元。如果乘坐快车,加快的费用不能享受半价。  从永定门到人大要中转两三次车,总共需要0.4元左右,确切需要多少钱得看怎么转车,除从动物园到人大必须乘坐32(现在的332)路公共汽车外,尽量乘坐无轨电车,花钱要省几分钱。  从县城到人大,总的交通费用约近6元。火车的行李托运费记不得了,不会超过2元。这是我走进人大的花费。  到人大后,注册入学,发学生证,借书证,游泳证,住宿,医疗,包括学校把行李给运回学校等,一切都是免费的。因为我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里没有工资收入,所以学校每个月发给我17.5元的助学金。当时,学徒工的月工资才二十来元。北京高校学生的伙食标准是每个月15.5元,在人大的学生食堂就餐,这个标准能保证每天两顿饭里有肉吃。那时候,鸡蛋每斤0.6元左右,猪肉八、九角钱一斤,夏天西红柿一两分钱一斤……我每个月拿出15.5元买饭票,剩下的两元买牙膏、肥皂等零用物品。  在国家和学校的关怀下,我走进了人大,开始了五年的高校学习生涯。
楼主发言:20次 发图: | 更多
    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70届毕业30年聚会在老宿舍西头合影。前排右三是我们的老师李如海教授。
  我被建议把我在人大的见闻、体会等都在这里发,倒是也没什么不可,只是与题目《我是怎样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有些文不对题。反正不是作文考试,何况走进人大,接着写在人大的生活,也有连续性。不对题也罢。  先把住的宿舍发了个照片,后续就说说住吧。
  @jn草鱼禾 版内来了老同学老前辈哦,欢迎指导:)
  抱歉,仓促中出了点差错,更正如下:  1、“还有报道时需要携带什么物品……”应为“还有报到时需要携带什么物品”。  2、“从县城到邯郸,96公里,乘长途汽车,1.8元;”应为“从公社(现在叫乡)所在地到邯郸,86公里,乘长途汽车,1.8元”那时候长途汽车通不到村里,坐汽车得到公社(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从县城到邯郸市是75公里。  3、"从县城到人大,总的交通费用约近6元",应为“从我家到人大,总的交通费用约近6元”。因为从家到公社的汽车站是徒步去的,也无车可乘。这6元钱是从公社汽车站到人民大学,乘汽车、火车和无轨电车的花费。
  人民大学的学生宿舍很好玩  进了学校门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住,现在就来说说人大的学生宿舍。  在所有学校中,人大的学生宿舍可能是最有意思的,最有特色的。  那时候,人大校园里楼房不多,一进校门迎面是办公楼,其南面是财贸系等几个系住的东风楼,东风楼往南是留学生楼,留学生楼北面是1965年刚开始启用的教室楼。校园的西北部的静园楼等是学校教职工的宿舍。此外还有一些二层楼,这也是学生宿舍楼,像新闻系、语文系、党史系等,他们住的是二层楼。还有一些是平房,因为是一片一片的房子,所以划分为“处”。我们的宿舍在六处。六处一共有六排平房,档案系五个年级的学生宿舍,在前三排,国际政治系五个年级的学生宿舍在后面三排。  我们进了学校门,先到住处放下随身携带的物品,然后才去办理注册手续。住哪儿呢?学校考虑得很周到,早在进校之前,已经把房间安排好了,看一下房间门上贴的名单就够了。是看名单入室啊!  宿舍,顾名思义,是住的地方,不过我们的宿舍可不完全是住,还有兼作教室的功能。除了听讲课之外,班级的其他活动都是在宿舍,比如说讨论课、小组活动等等。1966年邢台大地震波及到了北京,白天震的那次,我们正在宿舍门前的大树底下上讨论课。听说过地震把大树震倒的事吗,反正我是没听说过,所以虽然大家都是第一次经历地震,感到了震,但谁也不慌张,我们正坐在树下。我们住的是平房,室内有上下铺双层床,还有书桌,即使把房子震塌也不会造成多大伤害,我们当时不用考虑搭防震棚的事。  我们宿舍的功能远大于别的高校,所以我们的“装备”也比较全。我们的宿舍每间房住学生7人左右,宿舍里除了每人一个床铺之外,还有一个公用的书架,每人一张书桌,一个方凳,还有一个马扎。马扎很有用啊,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开大会,晚上到学校的广场看电影,班级在宿舍门前的大树下开会,上讨论课,都离不开,很方便哦。  那时候,一般学校的学生宿舍都是分男生宿舍楼,女生宿舍楼,有的学校男女生虽然住在一幢楼里,但也是按楼层分开的,或者把楼分成两段,一段为男生宿舍,一段为女生宿舍。现在,这种分界,你们是知道的。这样自有其好处。人大当时的学生宿舍可不是这样,它是按班级分的,以我们班为例,我们住在六处六排,这一排共15个房间,一排的中间是厕所,水房——洗脸、洗衣。东边一半是五年级的宿舍,西边的一半是我们一年级。15号、14号、13号房间是我们班的男生宿舍,12号则是我们班的女生宿舍,11号又是我们班的男生宿舍。其他系,班级的学生宿舍安排布局,与此类似。  因为是这样的居住条件,可能人大的男女生之间接触是最多的,同学关系大概也是最密切的。因为都是一个班在一起,大家都很熟悉。正因为都是一个班的,就都有点格外要面子,言谈举止都比较在意,所以即使是夏季,大家的穿戴也都是规规矩矩的,说话也几乎没有带脏字的,用后来常说的词,叫讲文明,不像现在,不出格,不罢休,大庭广众之中,小女人穿得越来越少,小伙子不粗俗不过瘾。那时候正逢青春年少,有没有学生做出出格的事呢?有,若大的校园没有也就不正常了。不过,很少见。这恐怕是得益于学生宿舍的按班级安排,而不是把男女生分开。在我亲身经历的五年里,我们系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说是五年级的李XX一天找辅导员陈老师。顺便说,我们没有班主任,但有辅导员,负责做思想工作和指导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班长管理班里的事务。他对陈老师说:“老师,伍XX(四年级一个正派端庄朴素大气的富美女生)见了我就笑,她看上我了,我该怎么办?”那时候,人们有什么想法向老师坦承,求得老师指导,思想很单纯,想得最多的都是读书学习,佩服的是老师,崇拜的是革命前辈。比如系里一个周姓同学特崇拜周恩来总理,他连日常走路的姿态,尤其是右手臂的姿势,都模仿周总理。理想都比较远大,自以为将来要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自私些的想的也多半是要成名成家。这样的人,乌七八糟的事能多吗?  人大的学生宿舍还有一个特色,它是跟系办公室紧挨着的。比如我们系,六处六排东半部住是五年级,西半部住的是一年级,五排东头是系办公室,紧挨着办公室是四年级的学生宿舍,再往西是二年级的学生宿舍。其他系的布局大体也是如此。可谓是领导深入基层,学生天天能见到领导。  住的平房,自然是不像东风楼、留学生楼有暖气,没有暖气怎么取暖呢?生火。我们每年入冬的时候,都要去领取一个取暖的火炉,放在宿舍里,架起烟筒,学校按月发给我们煤票,我们凭煤票到学校的煤场领取煤球,点火劈柴。回来把炉子生着火,晚上睡觉的时候,把火封起来,到早晨再把风门开大,让火烧旺。煤是够用的,万一不够还可以再去领。生炉子有生炉子的好处,可以热饭,可以热洗脸水,万一病了想吃中药还可以熬药……当然这些我都享受过。这比楼房暖气优越啊。  宿舍也是教室;宿舍像家,男女生宿舍门挨门;宿舍挨着办公室;部分宿舍生炉子取暖。人民大学的学生宿舍很好玩。
  人大图书馆,我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看了干春松先生的博客"干煸人大"之八《人民大学图书馆》(.cn/s/blog_4a45.html),很吃惊。人大图书馆现在咋啦?  先摘录干先生博客中的一个片段如下:  今天要说的是人大的图书馆,这次的干煸或许真是“干贬”。……  之所以要拿出来说一下,直接的起因是前几天我去图书馆借书,因为背着电脑,所以我主动跟管理员说,我有一个电脑,能否让我带进去,他的回答是,电脑可以带,但是电脑包不行。我说,我徒手拿电脑查书翻书不方便;如果你不放心,我出来的时候,可以打开包检查。  他说不行,如果我允许你带进去,那么别人也要带怎么办?  我只好退一步,我把电脑放在借书台行吗?他说不行,一会我去厕所电脑丢了怎么办?他说我们准备了一些柜子,你可以把电脑包放在柜子里。我的疑问是如果丢了怎么办。他说你可以自己带锁。  后来我一看,的确许多学生是带锁。我有一些生气,我说图书馆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好的为老师和同学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管理方便而设立一些不利于师生借书的规定。管理员的回答是,这是领导定的,2008年以后可能改变。  我只好背着包走了。  这篇博客发表于 20:51:42,已经很久了,现在人大的新图书馆大楼及服务如何,我没有进一步了解,因为我更愿意沉浸于回忆里。在我的记忆里,人大的图书馆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之一。  那时候,人大的图书馆分两地,一个是在西郊现在的人大校园里,一个是在市内铁1号人大的市内校园里。  铁1号的图书馆,我只去过一次,但印象很深。时间记得不很确切了,好像是1967年初夏。我办完别的事,又接着去铁1号要查个材料,到图书馆的时间是12点15分左右,已经下班了,但一位年纪在50多岁、头发大部已白的图书管理员尚未走,我向这位上年纪的老师做了自我介绍,说明想在这里等到下午上班时查个材料。那位老师说:“你在这里等吧。我去吃一下饭,你给我看一下门吧!”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如此被信任,简直有些“受宠若惊”,心里十分感动,像受了重托似的认真看守着门。这是他的办公室,室内堆放着好几摞图书,也许是新进的在等待编号盖章入库吧。其中一摞高达一米以上,开本很大——似乎比四开还大些。我很惊奇地走过去翻看这摞有点异常的书。是一摞纸张和印刷都非常精美的《苏加诺工学士藏画集》。在等待上班时间的空当,我翻看着室内堆放的书,跟吃饭回来的老师随便聊了些什么。在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热情,对人的充分信任。  (未完,待续)
  在西郊的校园里,从六处朝北走大约一二十米,有条东西向的路,向东走不远就是人大图书馆。图书馆的东西两侧,是理论阅览室,财经阅览室,剪报阅览室……这里的图书馆分为两处,这是一处,还有一处在校园的最北部,离学校里的粮站、商店很近,那一处当时简称参考部。参考部,顾名思义,馆藏的是参考书或者叫内部书,有港台的图书、报刊,苏联、美国等外国的图书、报刊等。跟参考部相连的是一间不太大的阅览室。在这里阅读的多半是外国的留学生,国内的学生非常少,因为看这里的汉语报刊有级别限制,学生没有资格看港台报刊,有资格借阅的图书也不太多。外语的图书资料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看得懂外国报刊或者图书的学生不多,报纸不外借,能看点外语资料的,通常都是到这里借书或者杂志,拿回去查着词典看。  在人大的阅览室里阅览报刊或者读书是一种享受。  首先是那里的氛围。阅览室里除了翻动书刊的声音,很难能再听到别的响动。借阅,一般都是把要借阅的书刊、报纸的名字写在纸条上,递给管理员就行了。在这里与管理员交流,除了写纸条通常都是肢体动作,用手比划或点头、摇头等。到了阅览室门口,再往里走,心里感到像是走进神圣的殿堂,你就会做贼般地蹑手蹑脚起来,生怕打扰了别人。  其次,是信任。你可以带着自己的书刊、笔记本去阅览室。一般来说,没有人偷书刊。同学间,师生间都有很强的信任感。我说的是一般,坏现象也没有杜绝,比如报刊的某一篇文章被“挖”走了。  最后,是服务的周到。人大有个专门的剪报阅览室,把全国主要报刊上的文章,分门别类地按专题剪贴成一本一本的,你想查某个专题的已有研究成果,直接按专题借阅就行了,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前辈拜托您同意下我的好友申请,有事情想向您请教。  
  LZ我真的有急事找您,拜托您上线后找下我  
  @猫的北京不下雨 9楼
07:53:23  LZ我真的有急事找您,拜托您上线后找下我  -----------------------------  不必客气,有事尽管说,但不知您有何事要问?我会尽我所知予以回复。
  人大图书馆的服务同样很周到,很人性化。  首先,是它的开馆时间。人大图书馆的借阅时间是全天候的,星期天照常开门,节假日也几乎不关门,例如春节,这可是个大节日,但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一天,至于说寒暑假,那是从不休假期的。那时候,放寒暑假学生大部分是不回家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紧张,交通费用是个不小的负担。还有一个原因是想利用假期的自由时间多读些书。假期往往是读书的大好时光。  1980年代,我曾参加过数次高考阅卷,有两次的地点是在河北的某重点大学,中间的休息时间,我到学校的图书馆看看,结果两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没开门,据说放暑假了。我当时真的十分不理解,此前从未听说过大学图书馆还放假。  其次,是人大图书馆的“额外”服务。进了图书馆大门,两侧是按书名或者按作者名字查书号的索引卡片柜子。此外,两侧的柱子上还挂着问题本,有什么需要咨询的问题,可以写在本子上,比如说,不明白要搞清楚某个专题需要参考哪些资料,就可以提出来,写在问题本上。过一定时间,问题本上就会有解答。因为都是跟书有关的问题,所以对问题的解答也基本都是图书馆的老师写上去了。那里的问题本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本子里记录着师生间的交流,记载着图书管理员对学生的额外帮助,记载着师生间的情谊。
  图书馆藏书很丰富,给师生学习、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  我是从农村一下子到了首都,从没见过几本书到面前是藏书丰富的人大图书馆,那个新鲜劲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比拟不了的。在图书馆查看借书索引卡片时,发现还有一些内部书,更增加了图书馆的神秘感,所以有空常常往图书馆跑,也比较留心相关消息。当时传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家买了一些珍贵的报刊、书籍,比如苏联过去的《真理报》、《消息报》等,甚至还有列宁办的《火星报》,都是一些国内图书馆都没有的报刊。当时传说,其中部分资料珍藏在人大的图书馆里。当然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些消息是否是真的。不过,在1960年代初,发生了中苏大论战,写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时候,系里的洪肇龙等人大的老师被中宣部借去编译资料,参与此项工作,购买所需的苏联报刊、图书应该是确有此事。就是说人大图书馆有的馆藏是全国独一份。我也时不时地去参考部看看,几乎每次都能看到邮局朝那里一捆一摞地送国外或者港台的报刊。作为学生,外文的报刊基本都可以在那里翻阅。苏联报刊有很多种,像《哲学问题》、《文学问题》等学术性很强的杂志自不必说,连《青春》、《旗》、《十月》这类非学术性杂志也有。  参考部的图书报刊外文的很多,但也有不少汉语的,港台的当然多是汉语的,还有一些是内部书,我看过还记得的,像《阿多拉茨基选集》。
  Lz我有发私信给您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或者同意下我的好友申请吧orz  
  @猫的北京不下雨 13楼
07:23:49  Lz我有发私信给您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或者同意下我的好友申请吧orz  -----------------------------  帮你顶一下。我有时也会碰到发私信后没收到回信的情况,一般来说人家是看到了不想回,呵呵。不过这楼的楼主年纪挺大,可能不了解私信、站短,你在这帖子里多回复几条,他注意到了,就会回复你。
  @猫的北京不下雨 13楼
07:23:49  Lz我有发私信给您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或者同意下我的好友申请吧orz  -----------------------------  真对不起,我电脑不熟练,不知道在哪里才能看到您所发的内容,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同意您的申请。
  @猫的北京不下雨
07:23:49  Lz我有发私信给您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或者同意下我的好友申请吧orz  -----------------------------  @爱你10月5日 14楼
11:14:21  帮你顶一下。我有时也会碰到发私信后没收到回信的情况,一般来说人家是看到了不想回,呵呵。不过这楼的楼主年纪挺大,可能不了解私信、站短,你在这帖子里多回复几条,他注意到了,就会回复你。  -----------------------------  哈哈,您说得太对了,我真的“不了解私信、站短”,不知道在哪里能回。
  @猫的北京不下雨
07:23:49  Lz我有发私信给您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或者同意下我的好友申请吧orz  -----------------------------  @爱你10月5日
11:14:21  帮你顶一下。我有时也会碰到发私信后没收到回信的情况,一般来说人家是看到了不想回,呵呵。不过这楼的楼主年纪挺大,可能不了解私信、站短,你在这帖子里多回复几条,他注意到了,就会回复你。  -----------------------------  @jn草鱼禾 16楼
16:41:17  哈哈,您说得太对了,我真的“不了解私信、站短”,不知道在哪里能回。  -----------------------------  您好!私信、站短都是站内短信的意思,通过它可以和其他天涯网友通信。您登录后,界面的右上角有个信封的标志,那就是天涯站短。您点开后,就可以看到网友“猫的北京不下雨”写来的信,您再点“回复”,就可以写回信了,写完后,再点“发送”就行了。以后登录后,经常看看站短有没有新消息,这样就不会错过网友的来信。界面右上角还有个像铃铛一样的标志,那是系统给您发的通知,比如有人对您的帖子做了回复,系统就会发来通知。
  @猫的北京不下雨
07:23:49  Lz我有发私信给您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或者同意下我的好友申请吧orz  -----------------------------  @爱你10月5日
11:14:21  帮你顶一下。我有时也会碰到发私信后没收到回信的情况,一般来说人家是看到了不想回,呵呵。不过这楼的楼主年纪挺大,可能不了解私信、站短,你在这帖子里多回复几条,他注意到了,就会回复你。  -----------------------------  @jn草鱼禾
16:41:17  哈哈,您说得太对了,我真的“不了解私信、站短”,不知道在哪里能回。  -----------------------------  @爱你10月5日 17楼
19:12:01  您好!私信、站短都是站内短信的意思,通过它可以和其他天涯网友通信。您登录后,界面的右上角有个信封的标志,那就是天涯站短。您点开后,就可以看到网友“猫的北京不下雨”写来的信,您再点“回复”,就可以写回信了,写完后,再点“发送”就行了。以后登录后,经常看看站短有没有新消息,这样就不会错过网友的来信。界面右上角还有个像铃铛一样的标志,那是系统给您发的通知,比如有人对您的帖子做了回复,系统就会......  -----------------------------  谢谢指教!
  关于借书问题。  老师凭老师的借书证,一次可以同时借30本书,而且能借阅公开看不到的即内部书。好令人羡慕呀!我当时曾借用高敬增老师的借书证借过书,一次能借一大摞,真的很教人兴奋不已。  每个学生也都有一个借书证,里面有学生的最基本信息,贴有照片(为了核对是否本人,原则上说只能用自己的借书证借阅),附带有五张卡片,借书时,借一本书,交给图书馆一张卡片,就是说学生一次可以借五本书。这五张借书卡,其中有两张印有“文艺”字样,这是借文艺书用的,当然借其他书也是可以的,但没有印有“文艺”字样的卡片,是不能借文艺书的。此外,还有一个阅览证,凭阅览证一次只能借一本杂志,或者报纸合订本,当然也可以凭阅览证在阅览室借一本书,不过这里的书一般不允许带走看。  学校还为我们班配了集体用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每间宿舍配备一本《俄汉词典》,配合党史课,还配备了三大档案袋党史内部参考资料。  图书馆藏有一些分为甲类、乙类的内部书,按当时的说法,有一些是其内容有参考价值,但观点有的不正确,像前面提到的《阿多拉茨基选集》,还有《赫鲁晓夫主义》、《大策略家——赫鲁晓夫发迹史》、《斗智》等,有一些是所谓反面教材,像伯恩施坦、考茨基、德热拉斯等人的著作。不知道为什么分甲类、乙类,我当时在图书馆借阅没遇到什么障碍。  人大的图书馆折射了人大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人大师生的精神风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大文化的标志。
  几位老师:我的印象  先接着说说图书馆、阅览室的老师们。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记得一位叫姚美珊的老师,因为她显得似乎比别的人都忙,我去图书馆有几次碰见她除了办理借还书,还在登记新进的外文书,觉得她很有学问,至少外语会有相当的水平。还记得一位姓刘的老师,她年龄比较大一点,方正的脸庞,慈祥的面容,脸上有浅浅的皱纹,把要借的书填写纸条交给她,她动作比别的老师快,仿佛怕耽误了学生读书时间似的,假如你要借的书已经被借出,她会耐心解释有时还会给你推荐同类书。还有一位老师姓黄,眉目清秀,皮肤微黑,是广东人,当过兵,是转业到人大的。那时候,对解放军是别有一种崇敬感的。  十年前我曾夸口说:图书馆、理论阅览室、财经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图书馆参考部的老师们即使现在站在我的面前,我也能分得清他(她)是图书馆的老师,还是哪个阅览室的老师。到现在我也只能说说上述印象最深的几位老师了。  不过,图书馆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帮助的确是很大的。前面已经提到了,我们每名学生可以同时借五本书,老师可以同时借阅三十本书,此外,我们每个班还有集体借书证,由此不难想象图书整理与借阅量之大。人大的图书馆、阅览室有三个特点,一是节假日基本不放假,师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和学习。即使是“文革”期间,那里的老师也分成了两派,在发生大的“武斗”以前,图书馆也是正常开放的。当时放寒暑假大部分学生都不回家,而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对于他们来说,那可是久旱逢甘露啊!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假期期间学校也不放电影,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学生,随时能有借还书的机会,那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二是阅览室晚上也开放,不过,我记得阅览室在寒暑假似乎是不开放的;三是在图书馆挂着一个本子,谁在学习和研究上遇到了难题,不知道该查哪些书籍资料,只要写在本子上,图书馆的老师就会给你一个满意的书面答复。如果问题简单,他们往往当面就会给个答复。他们的工作量如此之大,服务又是如此之周到,他们甘为人梯的精神不能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深感幸运,人大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条件。
  人大的师生关系及其他  “文革”开始后不久,有揭发郭影秋“罪行”的大字报,说他来到人大的第一件事是挨门拜访名教授,“拜倒在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脚下”。当时人大的校长是早被尊称为“吴老”的革命老前辈吴玉章,但由于年事已高并不主持学校的工作,而是由校党委书记、副校长郭影秋主持。一个党政大权在握的高级干部竟如此对待名教授,这反倒令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缺乏见识的学生更增加了对教授的神秘感,有一种更加近距离地接近教授的渴望,至于说他们是什么“反动权威”,当时在心里并不怎么在意。顺便说,那时候教授并不像现在满天飞,人大全校也没有多少教授,正教授更是屈指可数。拿国际政治系来说,系里没有正教授,连系主任徐XX都不是,系副主任戴卓才是个副教授,系党总支书记葛锡有的一条“罪状”是成名成家思想,说他玩命似的读书一心想成为教授(记得他当时连副教授还不是)。了解这个背景,你也就不难理解我们那时候对教授的崇拜感了。  主持全面工作的副校长的“罪行”越发激发了对教授的神秘感,刚好四年级的学长何秀斌常常到我们宿舍聊天——注意,那时候的聊天可不同于现在的神聊,那时候我们除了聊与学习有关的话题之外,几乎没聊过别的。于是很快就产生了共同的想法,有一天,我们开始了登教授门向他们求教。  那是在文革期间,为了减少是非,我们一般都是晚上去,他们开门见我们几个学生一起进去,真的表情有些紧张,以为是要让他们交待什么“罪行”,当我们说明来意是向他们请教的时候,他们都很乐意地指导我们,态度和蔼,循循善诱。  学校里传说毛主席去重庆跟蒋介石谈判的时候,一级教授何思敬曾给毛主席当法律顾问。我们几个学生先去了他家。他跟前面提到的郭影秋副校长住一个院。他们住的是一排平房,两家各占一半。晚饭后我们去的时候,院子的门是开着的,他和师母正在院子里坐着马扎乘凉,我们进门异口同声地打招呼:“何老,您好!”七十多岁的老人嚯地站起来,用右手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何思敬!”因为听说他是最早翻译马克思著作的人之一,所以向他请教了一些理论方面的问题,还问了些革命圣地延安的情况。很遗憾,时间久远,所谈具体详细内容已经记不得了。顺便说,那次去的有从河北廊坊市教委退休的闫XX,他或许能记得多些吧。  一次,为查证一本书,我们拜访了有“活卡片”之称的王南教授。这次还请教了一些哲学问题。当我们问到毛主席的《矛盾论》中提到苏联德波林的哲学,德波林的哲学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解释了德波林的哲学观点,并说,关于德波林的学说,苏联红色教授学院支部局有过一个决议,即《苏联红色教授学院支部局关于反德波林派的决议》,是艾思奇根据日文翻译的,解放后他见到艾思奇想请他重新校译一下,艾思奇说外文版早已在战争年代里丢失,已经无法校对。并说这个决议的汉译本作为附录收录在解放社出版的干部必读《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一书中。在当时涉及德波林哲学的汉语资料非常少见,所以第二天我专程去了一趟王府井,在中国书店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现在还放在我的书架上,每当我去书架上取书的时候,就会想起人大的老师们。  〔待续〕  
  哇,来支持楼主的帖子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人大的老师谦虚敬业,那是因为当时处在“文革”这个特殊的年代。对此,我不敢苟同。有几件事是令人难于忘怀的。  文革前的日正式开学,国际政治系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对新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新生参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系党总支书记葛锡有亲自给学生讲革命传统。他说,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党有个传统:都是革命同志,今后称呼上不要称呼职务。我是系的党总支书记,今后,同学们不要叫我书记,我的名字叫葛锡有,叫我葛锡有就行了,我比你们年龄大,叫我老葛或老葛同志都行。这些话可是在“文革”以前讲的。按行政级别说,他属于县团级,“官”不能算小,按学历说,他是地道的大学本科毕业,相比我们刚入学的学生,我们又算得了什么?  文革前,党内不断进行各种思想教育,人大要求领导要深入到学生中调查研究,做学生工作。系党总支书记葛锡有把铺盖卷搬进了我们班的男生宿舍,当时把这样做叫“蹲点”,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意思。虽然他没有在我们宿舍住,但也是可理解的。人民大学的领导,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又是同志关系,关系是那样的融洽。这也跟那个时代有关。我中学的老师们与学生的关系也是非同一般的,民间有个说法,说“师生如父子”,的确如此。读高中的时候,我们住校睡的是通铺,进屋顺墙是两排一块挨一块的铺板,两排铺板之间是过道。睡觉是大家都头冲中间,脚蹬墙。一个宿舍睡三十人左右,每名学生大约有两米长六十厘米宽的睡觉面积,翻个身稍不留心就会妨碍着左右的同学。冬天室内气温多少度不知道,反正盆里的水会结冰。就是这样的条件,1964年冬天,我们的俄语课老师王均衡关心我们的成长与学习,在我们的宿舍里睡了一些天,也是占2×0.6米的面积。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但师生关系很令人感动和留恋。  说到王均衡老师,不禁又想起了人民大学的吴慧婵大姐老师。  我们班里三十六名学生,其中少数同学(记得是六人)在中学学的是英语,他们还继续学英语,我们中学学俄语的三十人,继续学俄语。在学俄语的同学中,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前者在中学已经学过六年俄语,后者只在高中学过三年,其基础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在一个多学期里我们的俄语课老师换了三个,最后一位是吴慧婵老师。三十几年过去了,她的音容笑貌犹历历在目。第一次上课,她介绍了自己的名字,随后说,你们就把我看成你们的大姐姐就行啦,称呼我老师也行,大姐也行。其实,这不仅仅是个称呼问题,我们这些新生远离家乡与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俄语基础差赶不上进度,心理压力很大,很着急,一下子有了个大姐姐,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觉得有了个有人关爱的靠山,原有的自卑感转化成了自信心。为了解决我们俄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她把我们按成绩分成了两个班上课,一边给我们慢班补欠缺的课,一边加快进度给我们讲新课。随后,她还把铺盖卷搬到我们住的六处六排洗脸间隔壁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有时住在那里以方便辅导我们,发现作业差错多就面对面地批改。她不是我们国际政治系的老师,对我们却是那样的耐心,不辞劳苦,兢兢业业,使人怎能忘记。  离开学校的时间越长,似乎愈加想念老师们。  毕业离开人民大学二十年后的一天,我去北京出差,顺便到人大拜见几位老师,一进学校大门,碰见了冯特军老师。他冲我说:“你小子到哪儿去了?一直没见过你。”我说:“我有一次来看你,你到广西学塞尔维亚语去了,又有一次来看你,你去南斯拉夫研究不结盟运动去了,都没能见到你。”“你小子”,这是老师对学生亲密无间感情的一种表达。二十年未见过面,还能一下子认出你来,而且是老师认学生,认出我这个并未与冯老师有过交往的学生,这正是人大老师的风格,是关心学生的具体表现。我这样说并非溢美之词,因为这并非个例。  我们班同学聚会,日,二十二名同学从四面八方来到人大,拜见系里的老师们。三十年未见过面,我们班的辅导员石永义老师几乎能叫出我们二十二名学生的名字。六十年代人大的教学班是不设班主任的,日常生活都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只设辅导员进行指导。我们毕业三十年后,他已经六七十岁的人了,作为辅导员竟能叫出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名字!  人大的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又是学生的同志,这就是人大的师生关系。
  @jn草鱼禾
22:19:55    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70届毕业30年聚会在老宿舍西头合影。前排右三是我们的老师李如海教授。  -----------------------------  楼主楼主 在么?有问题向您请教
  @jn草鱼禾
22:19:55    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70届毕业30年聚会在老宿舍西头合影。前排右三是我们的老师李如海教授。  -----------------------------  @kiki-07 16:09:24  楼主楼主 在么?有问题向您请教  -----------------------------  请问有何问题尽管提。
  楼主是学霸  
  这个派出所还有一位踩死乡下农民工人的脸,踩头踩脸,践踏至鼻出血、脑缺氧而死,现居住在闸北区大宁路。  还有一个乡下电影院的,曾经命案就发生在电影院周围,结果灵魂出窍移动改成另一种死亡,凶手不知道,这个电影院的可能已拿钱财从乡下到达上海芷江西路派出所变身公务员了(推测),钱财多的老婆儿子儿媳可别人都觉得臭厌恶。可能杀人灭口的是为大情妇效终?  他和这个派出所踩死人脸住在大宁路的都已年过七十。传说小情妇是人口贩子。  刘志军要是到他们这里来告状,处理应该是‘的确该死’,非打即骂而亡。刘志军造出高铁就一个字‘撞’,此派出所人人皆知,这个派出所该清理 ,人事反而升迁。  杀人事后,乡下电影院旁边的是纪宝成的弟弟纪宝元任厂长的预制板,有个小会计可能知道杀人事情的整个过程,就说了一下。随即纪宝元回家告诉了杀人邻居(就是二女人家),结果在预制板厂下班后只有厂长和小会计留在厂里,这时候大概纪百元放进贼进来打小会计至疯人事不知,至强奸怀孕,惨绝人寰死里逃生。过了一会纪宝元进来,小会计向其哭诉,纪宝元叫她离职。  小会计向政府报案人事不知衣衫不整怀孕,天天如此报案无门。(幼年我)上前询问,遂断断续续讲述,记述可能不详实。这里有这个女人保佑着。  纪的乡下人来到上海派出所,纪宝成上海的却到北京大学任校长,非死即奸着实可疑。纪宝成在北京获得多套房产并把一套别墅给了上海派出所同乡,很大方。从国家政府掏出该玩该花该拿该畜也该死了。都会死去的。只是纪宝成纪宝元与派出所勾结还会继续杀人。
  @jn草鱼禾
22:19:55    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70届毕业30年聚会在老宿舍西头合影。前排右三是我们的老师李如海教授。  -----------------------------  @kiki1207
16:09:24  楼主楼主 在么?有问题向您请教  -----------------------------  @jn草鱼禾
22:27:16  请问有何问题尽管提。  ------------------------您好,我想请李如海教授帮我们讲一下关于公务员的讲座。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到他。能请您帮我联系一下他,或者给我他的联系方式可以么?真的麻烦您了,因为我找了很久李教授但是都找不到他,哪怕是邮箱也好。拜托楼主您了。我的邮箱
  @jn草鱼禾
22:19:55    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70届毕业30年聚会在老宿舍西头合影。前排右三是我们的老师李如海教授。  -----------------------------  @kiki1207
16:09:24  楼主楼主 在么?有问题向您请教  -----------------------------  @jn草鱼禾
22:27:16  请问有何问题尽管提。  -----------------------------  您好,我想请李如海教授帮我们讲一下关于公务员的讲座。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到他。能请您帮我联系一下他,或者给我他的联系方式可以么?真的麻烦您了,因为我找了很久李教授但是都找不到他,哪怕是邮箱也好。拜托楼主您了。我的邮箱
  @jn草鱼禾
22:19:55    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70届毕业30年聚会在老宿舍西头合影。前排右三是我们的老师李如海教授。  -----------------------------  @kiki1207
16:09:24  楼主楼主 在么?有问题向您请教  -----------------------------  @jn草鱼禾
22:27:16  请问有何问题尽管提。  -----------------------------  @kiki-27 17:07:18  您好,我想请李如海教授帮我们讲一下关于公务员的讲座。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到他。能请您帮我联系一下他,或者给我他的联系方式可以么?真的麻烦您了,因为我找了很久李教授但是都找不到他,哪怕是邮箱也好。拜托楼主您了。我的邮箱  -----------------------------  回复到你的邮箱了
  我们竟然是一个地方的,看的第一篇贴子
  记者的文采震惊了吉利学院、校长惊呆了、老师吓傻了、赶快下发录取通知书
  楼主,抑制不住的激动,我也是邯郸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书馆厕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