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的三个重心下移是在水面下还是水面上

18被浏览1744分享邀请回答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水面舰船建筑造型设计述评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阅读次数:人次水面舰船建筑造型设计述评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1水面舰船造型约束
水面舰船作为海上兵力投送单元,其建筑造型不仅关系着武器、传感器、舰面舾装设施等舰载设备性能的发挥,而且对静力性能、隐身性、兼容性、安全性等舰船综合性能产生直接影响。水面舰船建筑造型设计需综合考虑舰船的作战功能需求、综合性能、几何造型等方面的约束,这些约束主要包括:1)舰载武器、传感器及舾装设施配置及布置要求;2)舰载航空设施的安全作业要求;3)隐身性、兼容性、场及电磁环境安全性要求;4)舰船重量重心的承受能力要求;5)舰船结构设计及建造工艺可行性要求;6)外观整体的协调性及美观性要求。在开展水面舰船建筑造型设计时,应根据舰船的使命任务、作战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统筹考虑上述设计约束,使舰船造型鲜明、威武,具有时代感及美观性[4]。
2二战后水面舰船建筑造型主要发展阶段
二战后,随着舰载导弹武器系统的问世和雷达技术的发展,水面舰船造型设计的出发点由战前围绕各种口径的舰炮设计逐渐过渡到围绕导弹武器系统和各类传感器设计。按照技术发展阶段,以上世纪60~70年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和面向2025年作战需求的水面舰船造型设计最为典型。
2.1上世纪60~70年代此阶段正处于前苏联与美国冷战时期,该时期水面舰艇以美国的“斯普鲁恩斯”级(DD963级)驱逐舰、俄罗斯的“勇敢”级驱逐舰、日本的“白根”级驱逐舰等为代表。“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研制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首舰于1975年服役,主要使命任务为执行远洋编队区域反潜为主的护航任务。主要使命任务决定了DD963级驱逐舰必须具有很强的反潜作战能力,因此该级驱逐舰装备了大量的反潜武器系统,包括“海鹰”舰载直升机、“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及管装鱼雷;为兼顾反舰和近程防空作战,装备了“鱼叉”反舰导弹和“海麻雀”防空导弹;为执行对岸火力支援任务,装备了2座127mm舰炮[5]。由于当时美国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尚处于研发阶段,这个时期的导弹发射装置为斜架式发射装置。主要雷达天线为扇状或球状。为安装警戒和火控雷达天线,DD963级驱逐舰设置了前、后桁架结构桅杆,桅杆结构主体部分的高度差保证了各自搭载雷达天线的视界需要;设计师将舰桥、前桅杆及首部烟囱融为一体,将尾部烟囱与直升机库进行集成设计,充分利用了上层建筑宝贵空间;将首部舰炮、反潜、反舰、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及尾部舰炮沿中线面依次或呈梯度布置,充分保证了各武器发射装置的射界。研究表明,舰载直升机的安全使用受舰船运动、上层建筑引起的气流场变化、烟流、风速风向及舰面效应等影响[6-7]。由于DD963级驱逐舰起降平台的布置受武器系统布置限制,该级舰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将直升机起降平台布置于舰船运动及舰面效应影响相对较小但更易受烟流影响的尾部02甲板,同时为减小烟流的影响,将烟囱升高。DD963级驱逐舰上层建筑外壁为垂直结构,有利于增加上层建筑舱容,对当时集成度不高的雷达和武器系统来说是有益的。通过对雷达天线、武器系统、主机进排气、航空设施、导航设施等使用需求综合权衡,形成了DD963级驱逐舰的最终造型。同样,前苏联及日本等国此阶段水面舰船的造型也受其作战需求与技术基础的制约和影响。对上述国家典型水面舰的分析表明,本阶段水面舰船主要特征为:1)舰首上扬,一般设前、后桅杆及前、后烟囱,舰型威武。2)前、后导弹发射装置以及前、后主炮发射装置沿中线面依次或呈梯次布置。3)各种雷达天线根据使用需求集中布置在前、后桅杆和上层建筑露天部位。4)前、后桅杆采用桁架结构形式,上层建筑外壁为垂直结构。对于上世纪60~70年代服役的驱逐舰而言,其建筑造型能够较好地满足当时的作战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各国海军在上世纪60~70年代对反舰导弹的威胁还未予以充分重视,以及受当时导弹、发展水平限制,舰船造型一般不具有雷达波隐身能力。
2.2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反舰导弹的发展及“饱和攻击”作战概念的提出[8],在驱逐舰作战使用中提出了“抗饱和攻击”的能力需求。该需求既要求舰艇具有一定的多目标探测和打击能力,也要求舰艇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的目标特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如相控阵雷达技术、导弹垂直发射技术逐渐成熟,以及设计理念的变化,如提高舰载设备的多功能性、降低装舰设备数量等,为舰艇开展隐身性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阶段以美国的“阿利伯克”级(DDG51级)驱逐舰、日本的“金刚”级和“爱宕”级驱逐舰、韩国的KDX-III级驱逐舰、英国45型驱逐舰以及意法联合研制的FREMM舰为代表。DDG51级驱逐舰研制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在1985年批准了DDG51级驱逐舰的研制,首舰于1991年服役。作为一型多用途驱逐舰,其主要使命任务为执行远洋编队区域防空任务。DDG51级驱逐舰在设计中经历了多次修改,共产生了3个批型,分别为I/II批型和IIA批型[9]。DDG51级驱逐舰围绕区域防空作战的主要装备SPY-1相控阵雷达和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VLS)开展设计,保证了主要使命任务的实现。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可靠性的提高,为控制费效比,相对于CG47级巡洋舰,DDG51级驱逐舰的传感器系统更为简洁。如将相控阵雷达的发射机由2部减为1部,减少了冗余但没有降低设备性能;将“标准-2”导弹的目标照射雷达(SPG-62)由4部减为3部;取消了远程3坐标预警雷达[10]。如此一来,DDG51级驱逐舰仅设置1座桅杆即可满足有架高要求的天线布置;该级舰将相控阵雷达天线集中布置在舰首上层建筑45°切角方向,且为保证相控阵雷达尾向阵面的视界,舰尾部上层建筑造型低矮;3部SPG-62雷达天线呈梯次布置在首上层建筑、后烟囱平台中线面位置。全舰主要传感器的视界良好,且布置更为紧凑。上世纪80年代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技术开始实用,美国MK41垂直发射系统更能兼容发射防空、反舰及对陆攻击等多型导弹[11]。由于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可布置于主甲板以下且具有更好的射界,DDG51级驱逐舰的设计变得更为灵活。经对该舰“抗饱和攻击”能力及兼顾反潜、对海及对陆作战需要进行统筹[12],全舰共配置96单元的导弹发射井;出于对该舰水密分舱及生命力的考虑,全舰共设置两个导弹库,分别布置在舰首、尾部01甲板以下中线面位置。DDG51级驱逐舰配置了2座“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CIWS),分别布置在舰首、尾部上层建筑中线面较高位置,首、尾部发射装置均具有良好的射界,且能够实现火力共同覆盖功能,有效增强了该级舰的近程防御能力。隐身性方面,国外研究表明,为降低船体雷达波散射截面积(RCS),舰船和上层建筑的造型应避免形成90°夹角,尤其要避免形成角反射体的三面体形状;上层建筑的外壁要适当内倾并避免夹角边缘的形成;船体外表面应光滑[13]。从DDG51级驱逐舰外形可以看出,该舰水线以上部位、上层建筑外壁采用大平面设计,外形整洁;上层建筑外壁板均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并避免形成不利于隐身性的夹角,有利于降低露天部位的RCS。经过对攻防能力、隐身性、生命力、性等综合平衡,DDG51级驱逐舰全舰以桅杆顶部为制高点,外形包络清晰,视觉中心突出;该级舰除桅杆和烟囱外,上层建筑整体造型低矮,有利于全舰重量重心的控制。DDG51级驱逐舰外形简洁又不失威武,已成为驱逐舰整体造型的经典,并被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舰船模仿。与美、日、韩大型水面舰船满载排水量动辄达10000t不同,欧洲各国由于其海军战术定位要求相对较低,舰船主战装备以欧洲自主研发的相控阵雷达、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为主,舰满载排水量约t,舰尺度相对较小;在舰船造型设计上与美、日、韩等国大型水面舰船造型区别明显,往往更强调舰船主战装备的适装性及为应对反舰导弹的威胁而重视舰船的雷达波隐身能力。例如,英国海军45型驱逐舰(图3)的主要使命任务是舰队的区域防空作战,因此,该舰的设计紧紧围绕着PAAMS(主防空导弹系统)开展,“PAAMS的角色决定了45型舰的规模和造型,该舰设计时考虑了良好的稳性和耐波性,舰体设计满足Sampson雷达和PAAMS导弹发射装置的需求”,“外形设计充分考虑了雷达波隐身的需要,……”[14]。作为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服役的水面舰船,一方面为提高应对反舰导弹威胁能力而对舰船雷达波隐身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装备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和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装备的集成化设计、采用大平面的隐身外形设计等措施的综合应用为提高舰的雷达波隐身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2.3面向2025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海军强国正在积极探索面向2025年作战需求的水面舰船。以正在建造的美国DDG1000驱逐舰以及处于概念阶段的Advansea舰[15]和FDZ2020舰[10]93-94为代表。DDG1000级驱逐舰是美国海军下一代多用途驱逐舰。DDG1000级驱逐舰外形见图4。据美国官方报道[16],DDG1000级驱逐舰是作为一型多用途水面战舰来设计的,拥有14000t满载排水量,搭载了2座155mm舰炮和80单元的发射装置,用以发射“战斧”和其他导弹。该级舰能够提供近岸火力支援;在对抗诸如柴电潜艇、水雷、巡航导弹等濒海威胁时,该级舰比现有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具有更强的能力。根据DDG1000级驱逐舰使命任务,该舰的主要作战地点为濒海海域,正处于敌方的岸基雷达及巡航导弹的火力覆盖范围内,因此,最大限度减小自身的目标特性是该级舰在设计上要考虑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随着联合孔径天线技术、频选材料(FFS)技术的开发及相控阵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幅提高舰艇雷达波隐身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在DDG1000级驱逐舰的设计中,考虑到常规单体船型在雷达波隐身性能方面的局限,采用了穿浪内倾单体船型,进一步减小船体的RCS。在总体布局方面,由于DDG1000级驱逐舰在舰首部搭载了2座具有隐身外形的155mm舰炮,为控制舰总长及上层建筑长度,对垂直发射系统采用了舷侧布置的方案,在提高主船体内部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为全舰RCS的降低提供了潜在的便利。DDG1000级驱逐舰整体造型采用了集成上层建筑形式[17],将传感器系统、主机进排气设施、舾装设施、机库等集成在统一的上层建筑内部,同时采用内倾式复合材料外壁,最大限度降低露天部位RCS。作为面向2025年作战需求的水面舰船,无论是美国的DDG1000驱逐舰,还是德国的FDZ2020护卫舰,设计是通过集成上层建筑、封闭式集成孔径桅杆及安静型推进器等措施的联合应用,全面降低舰船雷达波、声、红外、磁等特征信号,实现全隐身设计。
3水面舰船建筑造型发展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
水面舰船造型设计涉及船舶工程学、电磁学、人机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美学等学科领域[18],本质上是一项集成设计工作,集成的对象包括雷达天线、武器发射装置、主机进排气设施、舾装设施及航空设施等;集成的内涵包括功能、性能集成和空间集成等。此外,对一型舰船造型设计的分析和解读,应基于特定时期作战需求、技术发展水平及设计理念进行,不能以偏概全。从宏观上分析,水面舰船建筑造型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影响因素是非常明显的。
3.1水面舰船建筑造型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世界各国二战后不同时期水面舰船造型特征变化情况,水面舰船建筑造型总体发展特点和趋势为:1)保证装备功能和性能,发挥作战能力。进行造型设计时,应首先保证舰载设施功能的发挥;其次是舰船综合性能应能得到有效保证,建造工艺可实施;最后是舰船造型应符合时代的审美理念,增加使用者对装备的认同感。2)舰船造型威武和阳刚,舰船特点突出。大型水面战斗舰艇造型设计首先考虑威武阳刚,体现一个大国海军的强势地位,给敌对方心理上的威慑和压迫感;同时,舰船外壁板采用大平面设计,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3)舰船造型包络线清晰,视觉中心明显。造型设计中,通过设置全舰制高点并与舰首、尾构成全舰外形包络线,赋予舰船动感和韵律;通过造型设计,形成明显的视觉中心。4)造型设计重视隐身性,风格趋于简洁。采取船舶装置隐身性设计、上层建筑外壁板大平面内倾式设计、设施舷墙遮蔽、集成化射频桅杆等措施,使水面舰船造型风格趋于简洁。5)舰船造型整体性增强,造型重点鲜明。从DDG1000驱逐舰以及法国海军面向2025年的Advansea概念舰,舰船造型的总体趋势是整体性更强,也使舰船造型的重点更加突出和鲜明。
3.2舰船建筑造型主要影响因素舰船造型设计受舰载设施配置和布置要求、舰综合性能要求及审美观念等诸多约束的限制,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舰船建筑造型主要受作战使用需求、技术发展水平、设计理念变化等因素影响。1)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纵观欧美各国水面舰船造型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水面舰船造型的设计,既是作战使用需求牵引的结果,也是技术进步推动的必然,二者相辅相成。2)更新理念,集成创新。欧美各国舰船造型的发展特点及趋势表明,更新使用和设计理念是舰船建筑造型整体性增强的重要保证。设计理念更新包括:用多功能设备替代功能单一的设备,以降低造型设计的难度;对空间进行集成和整合,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增加造型的整体感;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技术手段,减少舰面舾装设施等等。3)强化验证,化解风险。随着大型水面舰船建筑造型的发展和改变,必然会对传统的设计规范和使用模式产生影响。因此,国外在对水面舰船造型进行优化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演示验证工作,包括造型的水动力验证、结构强度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雷达波测试等等,以通过演示验证技术化解造型设计的风险。
国外不同时期典型舰船造型发展特点及影响表明,水面舰船建筑造型设计取决于舰船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作战模式、舰载装备、工艺水平以及审美取向。在开展水面舰船建筑造型设计时,既要保证舰载设备功能的发挥,并使造型符合时代特征,也要充分考虑造型所带来的技术和使用风险,并以试验验证化解相关风险。
作者:王勇 田斌斌 徐青 徐斌 罗彩蓉 单位:海军装备部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本文永久链接: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百度推广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讲武谈兵丨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与美濒海战斗舰真旗鼓相当吗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黄国志
12:31 来源:澎湃新闻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7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中国船舶企业首次推出了外贸型三体护卫舰模型,一时间引来了各国海军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这样主要针对中东及北非阿拉伯产油国的世界级防务展上,中国展出的这款新型护卫舰颇有点与美国“独立”级三体型濒海战斗舰叫板的意味。在许多国内及西方媒体上,关于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的总体设计和设计指标超越“独立”级三体濒海战斗舰的报道并不鲜见,但这些说辞是否存在刻意夸大之嫌呢?本期专栏,笔者就通过这两种三体战舰的对比,来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的优势与不足。三体船的优势与缺陷相伴相生三体船作为最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高性能船型,一直是世界各大海军强国所研究的重点对象。不过,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将三体船设计大规模应用到了三千吨级的水面战舰上,这就是“独立”级三体濒海战斗舰,而其他国家多数建造的三体舰艇都是小吨位的导弹艇、巡逻艇以及辅助船等。事实上,三体船是一种优势与缺陷都很突出的高性能船型。从性能优势方面来讲,三体船在高速航行时的兴波阻力更小,使得其航速更高;由于其采用了较长的主船体加两侧副船体的设计,主甲板更宽,横稳性和适航性更好,能够在较为恶劣的海况下保持高速航行。此外,较宽的主甲板也使得三体船有更大的面积和空间来布置上层建筑,尤其是可以设置面积很大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和双机库。而船体加宽后,上层建筑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具有一定雷达隐身特征的内倾设计,动力装置产生的高温废气也可以引入到主副船体之间的半封闭空间内,提高了红外隐身性能。所谓凡事都有两面性,三体船所具有的固有缺陷也是与其性能优势相伴相生的。比如,三体船天生就具有很高的横稳性,但是反过来就会造成船体遭遇横浪时横倾角过大,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直升机起降来说,对于船体的横倾角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是在海况并不算很差的情况下,船体还会横倾角过大或横向摇摆周期更剧烈,那就会造成直升机根本无法实施起降——使得三体船所具有的大面积起降平台和机库成为摆设。另外,三体船较宽、较长的船体也会使其转向操纵性变得很差。而且,为了保证船体在海上航行时遇到的横摇、纵摇以及垂荡等运动中拥有足够的强度,并且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力矩,三体船必须对主副船体之间的联结结构进行特别加强,这会进一步增加结构重量。此外,由于主船体和副船体的方形系数比较小,通俗来讲就是水线以下部分比较“瘦”,因此其船体内部基本上没有太多可以利用的空间,相应的设备都要放到主甲板以上。美军“独立”级濒海战斗舰。中美三体战舰的全面对比在了解三体船的优势与缺陷之后,我们再全面对比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与美国“独立”级三体濒海战斗舰,原本很多模糊不清的问题便可以一一看清楚了。首先,从总体布局上看,“独立”级濒海战斗舰采用了高干舷设计。根据公开数据,其干舷高度达到了10.97米。而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的干舷高度较低,从模型上可以测得约为6.2米。“独立”级濒海战斗舰之所以采用如此高的干舷,一方面是执行多重任务的需要,比如反水面小型舰艇、反水雷、反潜、情报搜集/监视/侦察、本土防卫、特种作战支持以及人员/物质运输等。特别是美国海军要求濒海战斗舰必须在舰艉开有大型舱门,以便能够收放水面、半潜以及水下无人载具和有人快艇等。另一方面,高达10米以上的干舷可以让整船重心高度也得以提升,从而使得“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三体船所固有的横倾角过大和横向摇摆周期更剧烈等缺陷。此外,高干舷也能够避免甲板上浪问题,尤其是对于后部直升机起降平台而言。这样一来,“独立”级濒海战斗舰所搭载的直升机便能够在更多海况下进行起降作业,从而充分发挥其大面积起飞平台和机库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较低的干舷显然无法达到与“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相同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并不是等级很高的海况下,该舰直升机起降平台的上浪问题将会很严重。接下来再对比两舰的主要技术参数,可以发现更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在舰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比“独立”级濒海战斗舰更长,长宽比达到了4.36。一般来说,长宽比越大,越适合高速航行,适航性也更好。但是对于三体船来说,长宽比却并非越大越好。正如前文所说,三体船本身舰宽就很大,再加上更长的主船体,会大大降低操纵性。因此,“独立”级濒海战斗舰选择了更低的长宽比,只有3.97,再加上结构复杂但是更加灵活的4部喷水推进装置,其能够在高速航行状态下进行蛇形机动和360度原地快速转向等动作,完全不输于采用单体船设计的“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另外,在动力系统上,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与“独立”级濒海战斗舰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据介绍,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将采用柴油发动机作为主动力装置,再加上发电机、电动机以及综合电力管理系统,组成较为先进的舰船电力推进系统,为3台喷水推进装置提供动力。而“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主动力装置为2台经典的LM2500燃气轮机,并且配备了2台MTU柴油发动机作为辅助动力。因此,在两舰标准排水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最高航速达到了44节,而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只有35节。就两舰的自动化程度来说,“独立”级濒海战斗舰也要更出色一些,其舰员编制仅有40人,而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需要百人以上。外贸型三体护卫舰模型。唯一可以全面超越“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要数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所配备的舰载武器了——1门76毫米全自动舰炮、16单元垂直发射系统、8枚反舰导弹以及2座730近防炮。可以说除了垂直发射系统少一半且缺少反潜武器外,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的舰载武器配备基本上与054A相同,具有很强的防空、反舰能力。反观“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由于美国海军根本没有赋予其防空和反大中型水面战舰的任务,即便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也很少换装Mk48垂直发射装置和反舰导弹模块。前不久在南海与文莱海军进行联合演习的美国海军“科罗拉多”号濒海战斗舰为了给自己壮胆,才不得不试验性地在主炮后方安装了4枚“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筒。中国三体舰前景仍可期从总体来看,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延续了放大型导弹快艇的设计思路——低干舷,上层建筑的重心也比较低,突出追求航行稳定性和高速性的设计要求,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更大吨位三体船所具有的特殊性,不如“独立”级濒海战斗舰设计这般成熟老辣。尤其是在最大航速上,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仅有30-35节,未能跨入40节这个基本门槛,使得其在船型布局上为高航速付出的所有努力几乎都变得没有意义,因为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该舰还在使用柴油机,而非输出功率更大但体积更小的燃气轮机。可以说,把先进、强大的舰载武器与性能平庸、操纵性也不够出色的平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外贸三体护卫舰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太过显眼,能否得到国外用户的青睐还是存在太多的未知数。不过,这艘外贸护卫舰毕竟是中国船舶工业在三体战舰设计上摸索和创新的结果。相信随着相关技术及配套设备的进步、成熟,中国船舶工业一定可以推出更为出色、优异的三体战舰设计方案。早在2015年,美国便宣布批准向沙特出售4艘“自由”级单体型濒海战斗舰,合同总价值为112.5亿美元,但三体型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尚未有面向出口。如果中国外贸型三体护卫舰能够抢先占领中东及北非市场,那么无疑是对美国传统军品市场的重要重要突破。(“讲武谈兵”是由知名军刊资深编辑黄国志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辅以活泼精炼的语言,力图“破除防务迷雾”,为读者更好地认识我国与国外在装备技术上的差距提供参考和借鉴。每周一或二倾情奉献。)
责任编辑:杨一帆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讲武谈兵,三体舰,中国海军
评论(50)
澎湃新闻APP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重心下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