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一下关于碧蓝航线德意志专属炮主炮和780飞机的问题

《碧蓝航线》德意志装备怎么选 德意志装备选择推荐
碧蓝航线德意志装备选什么好?碧蓝航线德意志怎么样?快来了解一下吧。
德意志主炮搭配推荐
主炮我最推荐的就是双联的152AP炮,这个炮拥有最大化的炮击输出,可以让克爹在面临什么敌方时,都具有不错...
碧蓝航线德意志装备选什么好?碧蓝航线德意志怎么样?快来了解一下吧。
德意志主炮搭配推荐
主炮我最推荐的就是双联的152AP炮,这个炮拥有最大化的炮击输出,可以让克爹在面临什么敌方时,都具有不错的输出能力。
喜欢玩弹幕流的可以选择单联150的炮,但我认为,在版本,实际总伤害量并没有152的AP炮伤害高。
同时,这种双联150炮,也可以用,但不如152。
德意志副炮搭配推荐
副炮的效率不高,一般选择这种就可以了,可以增加一定的防空能力。
也可以选用127的炮,差别不是非常大,主要目的是加强防空。
德意志防空炮搭配推荐
直接选择范围大的防空炮,可以最大化防空。
同时大范围的防空更方便我们操作,不用特别刻意得追着跑。
也可以选择八联装砰砰炮来最大化防空秒掉飞机。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司联系,我司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稿酬。
碧蓝航线攻略大全
正在加载,请稍后...
植物大战僵尸1
安卓平台下载
苹果平台下载扯一段?&br&——&br&很久以前扯的,现在没这个激情了,随便写写。&br&你们随便拍&br&——&br&Super Sonic Cruise(超音速巡航)&br&Super Maneuverability(超机动)&br&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超战场感知能力及作战效能)&br&Stealth(隐形)&br&我把传统4S/5S的顺序重排了一下,不是为了权重,而是待会好解释。&br&——&br&我以前回答问题的时候,曾经开玩笑地说,飞机的追求目标和奥林匹克格言是一致的——更高、更快、更强。&br&三代机发现片面追求极速没有意义,主要是超音速下可用g值掉的太狠,于是讨了个巧,强调跨/亚音速短的可用g值,再加上自身探测能力的提高(这点很重要),一登场便把二代机各种捆绑调教。&br&到了四代机,人类技术的进步终于能够把可用g值的范围扩大到超音速了——你看,又走上了更高、更快的老路。&br&四代机凭借着较好的超音速特性与超音速环境下的高g值可用机动性,实现了 Super Sonic Cruise与Super Maneuverability。&br&有知友可能会问说Super Maneuverability不应该是航展上面的各种扭嘛?&br&那种扭不过是低空低速下的体现,算是年三十晚上的拍黄瓜,不靠它过年。&br&——&br&下面两个S就很有意思了,Stealth,大家都很熟悉,我现在要用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词语来描述它——看好了,我要开始装逼了——超低可感知性。&br&这个词熟悉么?&br&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强调的是己方对敌方的感知能力;Stealth强调的是己方被敌方的感知能力。&br&相辅相成的一对属性。&br&举个例子,我看的越远我就越安全,我越难以被看见我也越安全。&br&可能有知友会问,我不隐身但是雷达探测距离特别远可以么?&br&这个嘛……雷达可探测距离受雷达截面的四次方根影响,还是不要瞎闹的好。&br&——&br&归结来看,虽然说效能可以就是好飞机,并没有四代机的硬标准,而且,球电也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呢,每个S都有一个收益曲线,放在一起综合衡量才是每家设计师需要考虑的。&br&我们且看个热闹。
扯一段? —— 很久以前扯的,现在没这个激情了,随便写写。 你们随便拍 —— Super Sonic Cruise(超音速巡航) Super Maneuverability(超机动) 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超战场感知能力及作战效能) Stealth(隐形)…
&p&据当时的装备保障情况而言,不得不尴尬的说当时一段时间内我军空军能力非常有限。&/p&&p&从中央军委发出“援柬牵越”军事行动命令开始&/p&&p&从对越反击战开始,1975年美军被迫撤出越南之后,中央就发出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警告,提出保卫西沙解放南沙的战斗号召。&/p&&p&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中越边境军事斗争问题》的指示,命令积极搜集越南军事情况,掌握越南在南沙动向,掌握苏联在越南活动。&/p&&p&12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牵制越南支援柬埔寨的军事行动问题》的命令。&/p&&p&12月9-14日,空军贯彻军委命令,派空军王定烈参谋长带各机关十几名同志赴武汉,广西,云南程度等地向执行“援柬牵越”作战任务的空军部队,传达军委命令精神,研究部队行动和作战部署。&/p&&p&空司装备部组织武器装备保障。12月13日起向总参申请战备急需装备。&/p&&p&执行任务的高炮部队,地导部队,保障机场,新建单位共缺车辆2492辆,100高炮指挥仪3部,伪装网2000块。&/p&&p&12月23日,以空司名义,向总参总后国防工办并中央军委报告空军《目前飞机、弹药情况》。&/p&&p&报告中提出飞机,弹药问题:&/p&&p&作战飞机:良好率出勤率低,&/p&&p&歼7:飞机数量少,78年计划产70架,年底分配37架,未补到部队。&/p&&p&歼6:火力弱,原计划1978年底完成歼6加装霹雳2导弹900-100架,实际到年底完成3架。&/p&&p&强五:质量问题,1975年经主席和军委批准至1978年止返修全部354架强5、78年底实际完成返修20+&/p&&p&轰六:总计80架。40余架因缺发动机和起落架裂纹等问题停飞。&/p&&p&轰五:缺244轰炸雷达,年底总计34部。只能维持训练,打仗用不上。&/p&&p&航空弹药:&/p&&p&30-1炮弹引信质量差,炸膛,不能使用。&/p&&p&90-1火箭弹,无引信,不能使用&/p&&p&航空炸弹:需要20种缺10种。&/p&&p&空空导弹:霹雳-2,抗干扰性能差、早炸和火药柱裂纹,分层三大质量问题。&/p&&p&&br&&/p&&p&报告认为越军有作战飞机249架,其中米格21型75架,地空导弹13个团,认为我军空中斗争局部不易形成优势。希望改变此局面。&/p&&p&&br&&/p&&p&为此,日,总参致函三级部同意再生产歼7A型72架(原计划50架)&/p&&p&并将成熟伞仓上移、加大副油箱等改进措施用在这批飞机上。&/p&&p&2月12日空军成钧副司令召开战备汇报会。会上确定&/p&&p&11航校再出4架歼7(达9架)。航空兵7师增兵一个歼7团。&/p&&p&红2地空导弹前线各营原准备一个基数(24发)不够,紧急调运一个基数。&/p&&p&弹药:第一批航弹按参战一个月,作战15天,歼(强)击机一天2架次(一架一吨),轰炸机一天一架次(一架20吨计算)。已运去25000枚,3900吨,火箭弹34000枚。&/p&&p&低空引信全部配齐。后续打算,再准备15个作战日。&/p&&p&少量飞机补充由工厂生产补充&/p&&p&大的补充采取轮换部队方式。&/p&&p&2月17日自卫反击战开始,3月16日结束。&/p&&p&&br&&/p&&p&战后总结经验。&/p&&p&中央军委79年3月20日下令总结自卫反击战作战经验,通知下达。&/p&&p&3月10日空军吴富善副司令员于3月10日开会布置任务总结&/p&&p&1.装备保障基本情况:&/p&&p&准备阶段时间:日-日&/p&&p&补充内容:&/p&&p&飞机75架,高炮12门,地面雷达53部,通信导航装备8500多部(套),轻武器4670支(挺),各种车辆726辆,工兵锹镐8500把&/p&&p&等&/p&&p&紧急完成300架飞机10余项加改装工作,36架歼-6加装PL-2。&/p&&p&2.装备存在问题:&/p&&p&数量不足,性能低,质量差,不配套,缺备件,严重失修。&/p&&p&空军组织紧急检修突击加改装大量紧急调拨补充,完成保障任务&/p&&p&航空兵5师14团强5平均剩余寿命百分率低,工厂紧急调配新机,提高到剩余寿命百分比56%&/p&&p&航空兵28师83团,36架强5,其中30架缺48台发动机,17个液压油泵故障,紧急调拨补充后保证转场。&/p&&p&因为参战飞机质量问题,制造厂先后派出30批135人次到部队紧急检修排除,&/p&&p&广西方向排除12项故障,437架次。&/p&&p&故障举例:航炮空中速射后飞机结构变形。&/p&&p&PL-2地面测试15%不能用。&/p&&p&战斗飞行中发生,弹翼陀螺止动销发射前折断46根&/p&&p&安装槽固定螺帽飞掉57个&/p&&p&炸弹数量少,品种缺,引信不配套,没有400米以下低空引信和子母弹箱低空定距空炸引信&/p&&p&航空器材:急需航材不能保障,成套配发的大批用不到。&/p&&p&歼7三个月配套航材最常用缺23项,强五三个月配套航材缺144项&/p&&p&强五缺无线电高度表导致瞄准具精度差,只能凭借经验和判断进行低空飞行轰炸&/p&&p&轰炸机缺少自卫干扰设备和机载轰炸雷达影响突防和复杂气象突击能力。&/p&&p&高炮15,19师参战临时补充230台汽车(50台从其他部队抽调),保证机动开进&/p&&p&四川大足汽车厂产红岩牵引车,部队接回50台中46台开不动。&/p&&p&3.改进措施和建议。&/p&&p&具体措施:&/p&&p&1、紧抓强五,歼6-三,直五返修&/p&&p&2、紧抓现有装备技术改进,提高性能,举例:&/p&&p&歼6机身下加油箱扩大作战半径,加装空空弹和炸弹&/p&&p&改善强五电子火控,加大航程&/p&&p&改进红2地空导弹低空性能&/p&&p&3.抓好装备技术革新成果推广使用。&/p&&p&&br&&/p&&p&战后装备保障工作改进简略总结(书太长了懒得抄)&/p&&p&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工作&/p&&p&81年7月27日上报问题&/p&&p&1,5架试用歼8存在质量和配套问题&/p&&p&2.运8质量配套问题20个,5架中经常有2-3架不能飞&/p&&p&3.歼7主要问题:座舱盖前风挡玻璃易脱胶,煤油加油口座裂纹、掉块,发动机一级叶片易断裂,银锌电瓶接线柱易熔化&/p&&p&4.强五主要有航炮停射,空速管折断等8个问题&/p&&p&5,霹雳-2早炸,抗干扰差,火药柱分层一直未解决&/p&&p&6.红旗2定型66年遗留3个质量问题,二级火箭发动机断续熄火,引信提前爆或不爆,脱靶量超差&/p&&p&未解决,现有导弹1700发备件280件因质量问题不能使用。&/p&&p&&br&&/p&&p&78-81年三年以飞机大检查和技术大检查为重点,对空军12类主要装备和技术全面进行检查整顿。&/p&&p&78-80年航空工业三年整顿质量验收复查&/p&&p&84-87年对库存武器装备进行质量大检查和部队携行通用装备的技术普查和鉴定。&/p&&p&效果:&/p&&p&1978年底装备调查:&/p&&p&80年解决212项装备质量问题中的179&/p&&p&航空110项解决96&/p&&p&占87.3%&/p&&p&1982年装备完好率达到总部规定指标:&/p&&p&飞机完好率83.5%&/p&&p&地空弹97.4%&/p&&p&火炮97.5%&/p&&p&地面雷达95.5%&/p&&p&战斗类车辆95%&/p&&p&保障车辆93.3%&/p&&p&对比:&/p&&p&76年12月底统计:作战飞机仅有69.9%用于作战,可使用航空炮弹55%,空空导弹34%&/p&&p&总部规定标准约为80%左右,工作达成目的&/p&&p&此后逐步用歼7歼8更换歼6等工作&/p&&p&“六五”期间,歼7A,7B,歼8,歼8A&/p&&p&“七五“”期间,歼7B,C,H,歼8-2&/p&&p&此后后续&/p&&p&“八五“ 期间 歼7-H, D,E。歼8B,D&/p&&p&“九五”当时原计划为订购歼8CD,歼7DE,四种。&b&计划到2000年将歼6的装备数量降低到50%以下,保证歼7和歼8过半。&/b&&/p&&p&总结,长期工业能力差,并且受历史原因扰乱影响导致完好率低,&/p&&p&举例:作战飞机大部规定大修时间为8年或者800飞行小时,而实际歼8B上103项机载成品寿命和飞机大修期不同步,2年或者200飞行小时以下需要更换或维修的有24项。歼7E有35项。&/p&&p&导致机件更换和送厂修理频繁,作战飞机可用率低。&/p&&p&这一影响不止从71-78-88,乃至影响到此后的空军历程。&/p&&p&八五期间国产和引进新机普遍不足60%,狠抓后1997年达80-90%&/p&&p&可以分析为以三年大检查为区分点,之前集中于生产质量问题,之后集中于新机更换的不熟悉问题。&/p&&p&当然,这全程也都有经费问题就不赘述了。&/p&&p&以当时中国的工业维持一支拥有五千架各型飞机的空军,实际上可以说超出了航空工业能够支持的实质。然而长期的紧张局势下又成为了必然。&/p&&p&好在,一切都已经过去了&/p&&p&&b&敲黑板,再强调一句,当时的中国空军是一只总人数接近40万,各型作战飞机5000架的空军&/b&&/p&&p&&b&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是3地可造超音速飞机,一共5条生产线的规模。&/b&&/p&&p&&b&空军规模和航空工业规模是不相匹配的(事实上现在也不算匹配,空军规模仍然大于航空工业的实际维持能力,因此仍然需要继续建设)&/b&&/p&&p&&b&以这个能力在76年维持70%的可作战飞机,即3500架,中国航空工业当时的能力评价足以打一个良好。&/b&&/p&&p&航空工业真正的匹配空军规模的这世界大概也就美俄(某些已经无法维持8机巡逻的蛋疼空军闪开)&/p&&p&达到这个成绩的也没多少。&/p&&p&当时中国空军的状态是惨,能力有限,跟怂不怂没关系&/p&
据当时的装备保障情况而言,不得不尴尬的说当时一段时间内我军空军能力非常有限。从中央军委发出“援柬牵越”军事行动命令开始从对越反击战开始,1975年美军被迫撤出越南之后,中央就发出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警告,提出保卫西沙解放南沙的战斗号召。…
&img src=&/50/v2-fafaec738ff985d06436b_b.jpg& data-rawwidth=&18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00& data-original=&/50/v2-fafaec738ff985d06436b_r.jpg&&&p&&a href=&/?target=http%3A//t.cn/Rl7By2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视频链接&i class=&icon-external&&&/i&&/a&&/p&&p&&原视频上传后知乎审核不通过,请点链接看吧,还是打不开的话,在文末有军事纪实的视频&&/p&&p&&br&&/p&&p&近日,在《军事纪实》中播出的我军9月份与巴基斯坦“雄鹰IV”演习中,空军空中火力地面引导员对歼-11型战机语音发布空袭指令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是首次从公开新闻视频中,看到了我军空军派出的类似美军JTAC人员,参与到地面作战中,呼叫空袭的一段画面。&/p&&p&&br&&/p&&p&但是这一段视频发布后,却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和疑问:难度每一次空中支援火力的引导都是如视频中那样,要给飞行员提供如此多的参数,又是如此地繁琐和麻烦吗?&/p&&p&&br&&/p&&p&实际上,笔者认为,这个视频其实是央视媒体后来补拍,“重演”的空军引导员和飞行员才是如同视频那样,语调平常地用语音进行了一套和美军“9-line”引导指令标准完全一直,流程非常规范的引导作业。而其中如此多的口令和参数,不仅我军如此,就是日常下派到美陆军中指导进行“烟火表演”的美空军JTAC人员,也是要遵从如此复杂的指令流程,这个流程也是空地协调经验非常丰富的美军,用血的教训完善的。&/p&&p&&br&&/p&&p&事实上,空中支援对于美军从一开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在二战时期,美陆航的空军的学说研究上直到卡塞林山口战役的教训后,一直停留在制空主义,没有点亮对地支援这一项。卡塞林山口战役后,艾克吸取了教训,开始任命空军少将亚瑟·克宁汉姆在随后的战斗中组建了战术空军司令部,以对空地支援进行管理,并开始点亮这个学说研究。&/p&&figure&&img src=&/50/v2-5bbdf86f413eb06a609d9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0/v2-5bbdf86f413eb06a609d9f_r.jpg&&&figcaption&P-38在米军二战参战早期曾客串水平轰炸机和攻击机&/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50/v2-b664dd398c7c6a2baff6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0/v2-b664dd398c7c6a2baff6_r.jpg&&&figcaption&P-51和P-47是二战米军最好的轰炸机(误&/figcaption&&/figure&&p&此时的空地支援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便捷,更远不如一些电影和游戏中呈现的那样。二战中的米陆军计划性空袭和前置式空中支援的规划与使用权限是师级作战单位,也就是一个连长在作战规划阶段和战斗中觉得自己的冲击方向需要空袭,那么先层层打报告直到提交给师参谋再说,在战斗中遇到需要紧急密接支援也是如此。&/p&&p&&br&&/p&&figure&&img src=&/50/v2-a573e884faec5d0aed31f_b.jpg& data-rawwidth=&652& data-rawheight=&5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2& data-original=&/50/v2-a573e884faec5d0aed31f_r.jpg&&&figcaption&ASP是空地协调的末梢,如图配置给了师级单位&/figcaption&&/figure&&p&&br&&/p&&p&实际对美军空地支援学说研究贡献最大是马润那边,一是由于在末期进行的登陆作战中,马润往往会有属于自己军种的舰载机中队的支援,二也是由于方便将空地指挥所布置在本身通讯能力极好的CVL、CVE上。在冲绳战役中,马润就开始以SCR-299广播通讯设备为基础,组建了3个LAFSCU(Landing Force Air Support Coordination Unit)军级空地协调小组,对应与第10集团军部,陆军第24军以及马润第3军合作,在他们之下还有配属到各师级地面作战单位的ALP(Air Liaison Party)空军协调小组负责对营团级空军支援请求进行判识和向LADSCU转发。&/p&&p&&br&&/p&&p&这一限制在越战期间随着连营级通讯器材的发展从而被收窄,MAC-V在其司令部开始组建了JAGOS联合空对地作战系统(Joint Air to Ground Operating System),首次出现了配置给营级作战单位的TCAP战术航空控制小组(Tactical Air Control Party)。这意味着此时申请非计划性的空袭就不再要上报到师级,而是由营级进行处理,随后由TACP并上报军级JAGOS小组批淮。在批淮之后,目标和空袭请求会交由负责联合作战的空军部门处理,然后根据目标性质、危急程度等因素才能分配战机前去轰炸支援。&/p&&p&&br&&/p&&p&然而,从请求空袭到批准空军攻击这一段冗长的过程中,宝贵的时间往往被浪费掉。一旦敌方地面的部署有异,指挥系统便往往无法及时更新地面的情况内容,甚至可能导致友军伤亡。&/p&&p&&br&&/p&&p&到伊拉克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据链和侦查系统的数字化,现代美军呼叫密接支援的流程已经大大简化了。&/p&&img src=&/50/v2-ead1e5c3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680& data-rawheight=&9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80& data-original=&/50/v2-ead1e5c3b_r.jpg&&&p&随着特种作战学说的点亮,连排级特种作战小组+精确制导炸弹的新组合形式开始需要更灵活,权限下放的新的空地协调手段。在在2005年,美军内的空军、陆军和特种作战部队扯皮后,在TACP营级空中指挥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JFO 联合火力观测官的概念,开始新设了JFO这个岗位,开始赋予了连(含连)以下作战单位的空中火力引导体系。&/p&&p&&br&&/p&&p&其中在营级作战单位中,控制空中全局的是美国空军派驻在陆军部队里TACP小组,称为战术航空控制小组,任务是指导陆军指挥官运用空中火力支援,空中管制,各军种之间的联络,以及对激光制导之类的精确制导弹药进行技术引导,分配在海军陆战队旅的TACP人员还可以指导海军舰炮的精密射击。&/p&&p&&br&&/p&&p&TACP通常采用三人小组,除了ALO空中联络官(Air Liaison Officer)、空中指控员外,还会包括一名JTAC联合终端攻击控制员,由他来专门负责协调攻击机执行打击任务,这个岗位是密接支援时的核心。&/p&&p&&br&&/p&&p&在2005年设立了JFO 联合火力观察官的岗位后,JFO这个岗位的人开始进入营以下的连级或前沿的排级作战单位,为TACP小组提供连排级的前沿空中火力观察。当然在任务书上,指明了在TACP中的JTAC官暂时失联或已经阵亡重伤等不能进行密接支援引导指挥时,JFO是可以负担其第2,第3类密接支援的指挥任务。&/p&&p&&br&&/p&&blockquote&&i&三类密接支援模式&/i& &br&&i&第 1 型:JTAC 可直接目视密接任务机及目标,并现地实施地形分析,以减少任务机攻击时对友军造成的风险。&/i& &br&&i&第 2 型:JTAC无法目视密接任务机或目标,可全程监听及核淮授权JFO直接与飞行员联系,以减少任务机攻击时对友军造成的风险。&/i& &br&&i&第 3 型:当JTAC同时间执行多重任务时,或无法执行任务时,且任务无友军安全顾虑,可由任务机自行攻击或由JFO引导下攻击。&/i&&/blockquote&&p&&br&&/p&&p&而在前线JTAC或替代他的JFO岗位人员呼叫空中支援时,是需要呈上一份九项简报表来确定空袭和指引的内容,这在美军称为9-line指令(The “9 Line”brief instructions)。&/p&&p&&br&&/p&&p&以下为九线简报表大概的内容:&/p&&ul&&li&第一项,IP/BP,即为攻击任务机创建攻击初始点。&/li&&li&第二项,目标运动预计偏离值,或任务机的进场航向。&/li&&li&第三项,JTAC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对于固定翼攻击机是上报距离的海里数值,对于武直是距离的米数值,汇报时无需单位。&/li&&li&第四项,目标MSL即平均海拔高度。&/li&&li&第五项,目标的类型。&/li&&li&第六项,目标在UTM坐标的位置。&/li&&li&第七项,届时指示目标的方式?(可以回答没有,白磷弹,信号弹,激光,烟雾等一切指示手段)&/li&&li&第八项,附近有无友军?如果有,详细UTM坐标?&/li&&li&第九项,任务机的出口。&/li&&/ul&&p&(实际上加上JTAC的无线电备注,九线简报有可能会变成「十线」,因为无线电备注里会有气象信息,需要使用的武器,以及建议进场方向。)&/p&&p&&br&&/p&&p&完成这些指令的确认后,接下来,空中作战的飞机便会接受到地面人员传输大量数码数据。但这还不算完,在任务机即将抵达IP/BP进场点时,如果需要空袭的任务没有最终的变动,JTAC还会最后下达&b&Cleared hot&/b&的指令,这里,cleared hot是your request for going hot has been cleared的简称,going hot是武器进入发射状态,整句意思是任务机的武器发射得到了最终批准。一旦这个最终指令下达,美国陆军的旅级战斗队下属任何单位均可以在六分钟内得到包括武装直升机,攻击机,以及战斗轰炸机等任何形式的密接支援,烟火表演才会最终开始。&/p&&p&&br&&/p&&p&我们再回头来看视频中的我军空军引导员与飞行员之间的对话,加黑为语音实际内容。&/p&&p&&br&&/p&&p&&i&引导员:&/i&&/p&&p&&b&&i&2135,&/i&&/b&&/p&&p&&i&(第一项:起始点)&b&攻击起始点:C4区,&/b&&/i&&/p&&p&&i&(第二项:任务机进场航向)&b&航向:089,&/b&&/i&&/p&&p&&i&(第三项:目标距离)&b&距离:22,2公里&/b&&/i&&/p&&p&&i&(第四项:目标海拔高度)&b&高度:1057米&/b&”&/i&&/p&&p&&i&(第五项和第六项:目标类型和位置):&b&敌步兵掩体G4区&/b&,&/i&&/p&&p&&i&(第七项:引导方式或引导标识)&b&地面无标识&/b&&/i&&/p&&p&&i&(第八项:友军位置)&b&向南2000米我方部队&/b&&/i&&/p&&p&&i&(第九项:出场点)&b&V2方向退出&/b&&/i&&/p&&p&&b&&i&完毕&/i&&/b&&/p&&p&&br&&/p&&p&&i&引导员:&b&2135 向南2000米为我方部队,请复述&/b&(友军位置最后确认)&/i&&/p&&p&&i&2135任务机:&b&向南2000米为我方部队&/b&(复述确认)&/i&&/p&&p&&i&引导员:&b&2135复述准确,做好接收备注准备后通知我&/b&&/i&&/p&&p&&br&&/p&&p&&i&引导员:&b&2135,最后攻击方向,060~090,请重复&/b&(最后精确攻击起始点方位)&/i&&/p&&p&&i&2135机:&b&明白,060~090&/b&(复述内容)&/i&&/p&&p&&br&&/p&&p&&i&引导员:&b&2135,“刀锋”听令进入攻击起始点&/b&(最终下达攻击指令,相当于美军的cleared hot)&/i&&/p&&p&&i&2135机:&b&明白,现在进入攻击起始点&/b&&/i&&/p&&p&&br&&/p&&p&&i&引导员:(对地面空袭效果观测人员)&b&刀锋呼叫野猫,我方战机马上临空,注意搜索&/b&(提醒地面观测人员做好隐蔽)&/i&&/p&&p&&br&&/p&&p&&i&2135机:&b&2135进入攻击起始点&/b&&/i&&/p&&p&&i&引导员:&b&刀锋呼叫2135,是否发现目标?&/b&&/i&&/p&&p&&i&2135机:&b&发现目标,请示攻击。&/b&&/i&&/p&&p&&i&引导员:&b&可以攻击。&/b&&/i&&/p&&p&&br&&/p&&p&最终完成了这一系列复杂的指令和口令后,2135 歼-11机,对地面打下了4枚火箭弹。。。&/p&&p&&br&&/p&&p&从这个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军这一套指令基本就是美军9-line指令的原版,但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完善。比如进场点,一开始仅提供的是地图上的区域(C4区),非坐标点,需要在后续再发送一次进场航向数据。在一些数据上,可能是因为还不熟悉,美军在诸如距离等数据,是直接省略掉单位,简化了语音内容。比起美军,我方还特意让飞行员复述了变友军位置,可能是考虑到最大限度防止演习伤亡。&/p&&p&&br&&/p&&p&当然这样如此繁琐的最终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给央视记者拍,重演补拍中给各个人加了戏份。。。&/p&&p&&br&&/p&&p&不管怎样,在我军地面战斗中出现类似美军JTAC官的空军引导员也是我军合成作战的一大进步,(实际在陆军地面军演中空军地面人员参与打击制定,早在朱日和2015演习中就有出现,但这个打击指令视频是最近才曝光)。&/p&&figure&&img src=&/50/v2-c3e6e64cdecc801c11b40d56fad55b77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50/v2-c3e6e64cdecc801c11b40d56fad55b77_r.jpg&&&figcaption&军报拍的激情四射的照片背后证明了我军TACP类似人员的出现&/figcaption&&/figure&&p&要知道在今年5月,解放军报就刊登过一篇文章,就提到了 4月下旬在某训练基地指挥训练中心,南部战区陆军某合成师旅网上指挥对抗演练中,因为没有规范地进行空军支援引导指令,只提了空中轰炸要求,而不知道9-line中的进场出场等其他指令标准,被导演部判定请求拒绝,这一报道背后除过反应了我军空地协同方面还有很大的补课空间,也反应了学习美军9-line指令的必要性。&/p&&p&&br&&/p&&blockquote&&i&“请求1批2架次空军轰炸机对蓝方炮兵群实施火力打击。”进攻受挫,红方指挥员请求空军火力支援。不料,看似正常的火力请求却被导演部拒绝。&b&原来,红方并没有明确空军轰炸机进入、撤出作战区域的时间和方位,导致陆空协同无法执行。&/b&对此,红方指挥员反思:“指挥员必须熟练掌握新型作战力量的联合制胜机理,不然,‘身联’而‘脑不联’也是徒劳。”&/i&&/blockquote&&p&&a href=&/?target=http%3A//.cn/n1//c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南部战区陆军合成师旅对抗演练加强新型军兵种应用&i class=&icon-external&&&/i&&/a&&/p&&p&&br&&/p&&p&不过这支中国军队,从他诞生以来,就在历次浴火牺牲中吸取养分,在诸如效仿日军刺刀训练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方,等体现了他“学习型”军队的一面,敌人什么强,我们就学他什么!&/p&&figure&&img src=&/50/v2-585ac995f074a46d976cc93c8c6ddc97_b.jpg& data-rawwidth=&3197& data-rawheight=&21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197& data-original=&/50/v2-585ac995f074a46d976cc93c8c6ddc97_r.jpg&&&figcaption&biu~&/figcaption&&/figure&&p&补充:&/p&&p&视频的来源:&/p&&p&&a href=&/?target=http%3A////VIDEjiDYTJndzGCFZMBnsPMQ171031.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军事纪实》
“双鹰”战天山——中巴空军“雄鹰Ⅵ”联合训练纪实(下)&i class=&icon-external&&&/i&&/a&&/p&&p&13分钟开始,讲雄鹰6演习中的作战支援科目的部分。开始我以为是朱日和演习的画面,已改正,看来说不定是从美系体系的巴空军那学的9-line。&/p&&p&一个空军近距支援小组有通讯组、侦察组、引导组三组人马。&/p&&p&&/p&&p&&/p&&p&&/p&
&原视频上传后知乎审核不通过,请点链接看吧,还是打不开的话,在文末有军事纪实的视频& 近日,在《军事纪实》中播出的我军9月份与巴基斯坦“雄鹰IV”演习中,空军空中火力地面引导员对歼-11型战机语音发布空袭指令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是首…
&p&这是篇7月份的老文章了:&a href=&///?target=http%3A///aircraft/f35-at-paris-airshow-2.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评近期F-35机动动作:无推力矢量战斗机的巅峰&i class=&icon-external&&&/i&&/a&,作者风清扬,不好意思,我没听说过这人。&/p&&p&文章的分析我也没看出什么道理。&/p&&p&&b&第一个分析横滚&/b&,然后放几个盘旋的动图和链接然后吧啦吧啦一通,是文章没编辑好吗?&/p&&p&&b&横滚就是滚转,滚转轴的事,你分析偏航去干什么?&/b&&/p&&p&&b&第三个分析垂直筋斗&/b&(别问我第二个在哪,原作者就是这么写的),眼球测量机动性,因为这种事我也干过,所以不好说什么。&/p&&p&但是这一段“可以看到9秒转了几乎270度”就有问题了。&/p&&img src=&/v2-21c5dc8ac5c57b445e875c565f88c9b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994&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4& data-original=&/v2-21c5dc8ac5c57b445e875c565f88c9ba_r.jpg&&&p&1分54秒,飞机与地面90度,这是起始位置,2分00秒基本转了不到180度,2分03秒又转了60度左右总共转了不到240度,我们假设是230度吧,明显不到270度(还没恢复平飞)。&/p&&p&&b&所以第三个分析也是错的。&/b&&/p&&p&&b&第四个360度水平盘旋&/b&,这位风清扬先生是这么说的:&/p&&img src=&/v2-83aac1d4dbda1f6ff20c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26& data-rawheight=&2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6& data-original=&/v2-83aac1d4dbda1f6ff20c_r.jpg&&&p&从视频上没看出来是不是定常盘旋,考虑到镜头比较稳定的捕捉到了飞行的运动轨迹,暂且视作定常盘旋。如果17秒完成,那么盘旋角速度是21.17度/秒,如果16秒完成则是22.5度/秒。非常高水平的稳盘性能,而且很可能确实是7G盘旋(16-17秒的9G机动接近飞行员承受极限),恩,比F-16C强了3%-10%。&/p&&p&&b&比9G的歼-10,幻影2000等都快,这句话说得就不太严谨了,首先F-35这种后掠角较小的机型比稳盘是天生占便宜的,其次单独一个稳盘性能是不能概括整体盘旋性能的,最后歼-10和幻影2000的盘旋性能貌似没有公开数据,怎么下定论的?而且个人认为四代格斗弹时代瞬盘性能更加重要,机头指向能力强于对手才能在近距空战中掌握主动。&/b&&/p&&p&&b&后面的垂直爬升、眼镜蛇机动、超机动之类的东西我就懒得看了。&/b&&/p&&p&&/p&&p&&/p&
这是篇7月份的老文章了:,作者风清扬,不好意思,我没听说过这人。文章的分析我也没看出什么道理。第一个分析横滚,然后放几个盘旋的动图和链接然后吧啦吧啦一通,是文章没编辑好吗?横滚就是滚转,滚转轴的…
&p&我的回答分为两部分:&/p&&p&&b&第一部分 美国海军NATF计划下马和F-35的关系&/b&&/p&&p&先理顺一下NATF和F-35的发展顺序。&/p&&p&NATF计划是美国海军在国会压力下与美国空军的一次互惠合作:美国海军使用美国空军ATF(先进战术战斗机)的海军版作为F-14系列舰载战斗机的替换机型,而美国空军使用美国海军的ATA(先进战术攻击机)的空军版来作为F-111系列战斗轰炸机的替换机型。&/p&&p&但是这个NATF计划到1991年就下马了,原因也很简单,海军相关人员进行评估之后认为海军版的ATF性能会大幅度下降,而且其降落速度等指标无法满足海军需求。&/p&&p&由于ATA计划在1991年被毙掉,海军不屈不挠的转手又推出了一个A-X计划来作为A-6的换代机型,随后NATF也被取消,A-X计划进一步修正为A/F-X,把战斗机的功能一块儿兼了。美国空军因为还惦记着F-111的换代机,所以也一并参与了A-X(A/F-X)。&/p&&p&但是到了1993年,国防部发布的《自下而上评估》报告(Bottom-Up Review ,BUR)认为A/F-X计划效费比不如F/A-18E/F,于是A/F-X也下马了。&/p&&p&此时在美国政府的建议下,国防部开始了JAST(联合先进打击技术)的研究,这项研究旨在探索通过三军通用飞机来大幅度降低预算需求,到1996年,JAST发展为JSF(Joint Strike Fighter,联合打击战斗机),将多个军种的先进战机项目整合了起来。&/p&&p&A/F-X下马之后,JSF项目成为美国海军下一代作战飞机唯一的救命稻草,这时候想要什么的机型已经不是海军一家说了算了,被整合进JSF项目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的轻型可负担战斗机(Common Affordable Lightweight Fighter,CALF)、美国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Multi-Role Fighter,MRF)、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短距起飞/垂直着陆攻击战斗机(Short Take-Off/Vertical Landing “STOVL” Strike Fighter)等多个项目需求的都是单发中型飞机,所以JSF也只能是单发中型飞机,美国海军只能接受这一点。&/p&&p&JSF计划最终的产品就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闪电”II战斗机。&/p&&p&这样我们就搞清楚来龙去脉了。&/p&&p&NATF的下马不代表美国海军不想要重型机,A/F-X依然是双发重型飞机,NATF的下马仅仅是因为美国海军的专业人士评估认定NATF无法满足海军需求(这鸡咸味不够,不如真正的咸水鸡),而最终选择F-35C这种中型舰载机是迫于美国政府发展三军通用飞机的无奈之举。&/p&&p&&b&第二部分 未来重型机和中型机谁更适合上舰&/b&&/p&&p&其实F-35C从重量来看已经是重型机的水准了(空重15.68吨,最大起飞重量31.8吨,而F/A-18E则是14.55吨和29.9吨),其尺寸也略大于一般中型机(全长15.5米、翼展13.1米、机翼面积62.1平方米),我们可以看出第四代舰载战斗机的起飞重量将显著高于同等大小的第三代舰载战斗机。&/p&&p&如果发展相当于重型第三代舰载战斗机大小的第四代舰载战斗机,其空重可能会超过20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能会超过40吨,这对于舰载机的气动设计、动力装置的性能、舰载弹射装置的性能都会有比较高的要求。&/p&&p&我个人认为,在相关条件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发展第四代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是更合理的选择,因为舰载战斗机有较高的对面打击需求,尺寸更大的重型战斗机可以更方便的携带对面打击弹药而不牺牲隐身性能,这种能力在未来高强度对抗模式海战中可能会非常有价值。&/p&&p&&/p&&p&&/p&
我的回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美国海军NATF计划下马和F-35的关系先理顺一下NATF和F-35的发展顺序。NATF计划是美国海军在国会压力下与美国空军的一次互惠合作:美国海军使用美国空军ATF(先进战术战斗机)的海军版作为F-14系列舰载战斗机的替换机型,而美国…
&img src=&/50/v2-667550edcbe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667550edcbe6_r.jpg&&&p&美国空军情报、监视与侦察局是美国空军负责情报搜集、分析和向各军兵种以及国家指挥当局提供情报产品的部门,局部设在德克萨斯州莱克兰德空军基地,日该局编成美国空军第25军,成为空军作战司令部下属的编号部队之一。空军情报、监视和侦察局主要依靠网络、侦察机、卫星等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来获取各类情报,这些情报可以分为军事战术情报、密码破译情报、测量与特征情报、特种作战情报。&/p&&img src=&/v2-a68c49b0cdf6bc7d43b7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9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a68c49b0cdf6bc7d43b71_r.jpg&&&p&空军情报、监视和侦察局有直属部队和任务支援部队,直属部队归局直接管理而任务支援部队则是与情报、监视和侦察局有密切业务关系相互合作的单位。&i&直属部队包括两个联队、两个中心、一个直属大队。两个联队是第70联队负责密码破译情报工作属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空军任务部队,第480联队负责美国空军各地区司令部的军事情报工作;一个直属大队是361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负责空军特种部队特种作战情报工作;两个中心分别是技术应用中心负责核武器相关情报工作,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负责全球弹道导弹和太空武器情报工作。&/i&&/p&&p&任务支援部队主要是空军中装备侦察机的单位:&i&加州比尔空军基地的第9侦察联队装备U-2侦察机、RQ-4B全球鹰无人机;内布拉斯加州奥弗特空军基地第55联队装备RC-135V/W/U/S型侦察机;内华达州克奇空军基地的432联队装备MQ-1、MQ-9、RQ-170无人机。&/i&&/p&&h2&密码破译情报部门:&/h2&&p&第70情报、监视和侦察联队,位于马里兰州米德堡,该联队位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办公区内被称为“美国密码联队”是美国空军部队中唯一一个负责密码情报工作的单位。该联队下属6个大队、19个中队、26个行动站分布全球各地。此外第70情报、监视和侦察联队还负责美国空军密码人才的培训和装备研发与国家安全局其他单位一起开展联合密码破译工作。第70情报、监视和侦察联队下属6个大队分别是:&/p&&p&373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日本三泽空军基地。美国国家安全局在三泽军事基地内也有一个情报站,国家安全局称其为“三泽安全行动中心”(从谷歌地图上看该中心位于三泽机场的西北方向,两个湖之间的高地上)该中心执行一项代号叫“女士之爱”的任务。该任务通过使用一系列像高尔夫球一样的天线罩包裹的强大天线(从谷歌地图上来看有大小33个天线)来监听亚太地区上空的卫星通信包括电话通话、传真和互联网数据。国安局的一份文件提到从2009年3月起,三泽基地国安局机构开始监控途径日本上空的16个目标卫星共8000多个信号。由此可以推断373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的工作很可能与卫星通信信号密码破译有关。&/p&&img src=&/v2-af34f299ca115c858eec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13& data-rawheight=&1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3& data-original=&/v2-af34f299ca115c858eec_r.jpg&&&p&543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德克萨斯州莱克兰德空军基地内。该大队是第70情报、监视和侦察联队中很独特的一个大队,主要是该大队的任务不是根据地理范围来划分而是根据任务需要来进行确定。该大队下属的两个中队位于美国本土,属于地区信号情报作战中心的组成部分。为美军所有的地区信号情报作战中心提供指挥控制、人员和后勤保障服务。美国国家安全局在莱克兰德空军基地内的情报站负责拉丁美洲、中东和欧洲地区卫星通信信号情报工作,因此543大队可能会参与国安局对这些卫星信号的密码破译。&/p&&p&544情报、监视与侦察大队,位于科罗拉多州伯克利空军基地内。美国国家安全局在伯克利空军基地里有大型的卫星天线阵,544大队的工作内容应该与这些卫星信号的密码破译工作有关。&/p&&p&659、691和707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均位于马里兰州米德堡国家安全局总部内,其工作应该是参与国家安全局日常密码破译工作。&/p&&h2&军事情报部门:&/h2&&p&480情报、监视和侦察联队负责管理美国空军全球范围内的情报、监视和侦察作战任务,下设6个大队其中4个大队负责区域军事情报工作:480大队负责中东地区、692大队负责太平洋地区、693大队负责欧洲非洲地区、694大队负责东亚地区。480情报、监视和侦察联队还是美军AN/GSQ-272“通用地面分发系统”的整体运营和维护单位。AN/GSQ-272“通用地面分发系统”是美军U-2高空侦察机、RQ-4B全球鹰无人机、MQ-1捕食者无人机和MQ-9收割者无人机侦察情报融合汇聚和分发系统,可以向全球各地的美军提供实时准确的航空侦察情报产品。480情报、监视和侦察联队有军人和文职人员超过6000人,管理着美军超过50亿美元的情报资源。6个大队分别是:&/p&&p&480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佐治亚州戈登堡,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佐治亚分局空军任务部队,下属第3情报中队和第31情报中队。该大队负责美军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战术情报收集和分析,承担美国空军609航空航天作战中心情报分析任务。 609航空航天作战中心是空9军作战指挥中心,而空9军主要负责中央司令部中东地区的作战任务因此可以推断480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的任务方向应该是中东地区的军事战术情报。&/p&&p&497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主要为美盟联军提供实时高机密型情报支持,下属三个现役中队第10情报中队、第30情报中队、第45情报中队,1个空中国民警卫队中队192情报中队、1个预备役中队718情报中队。&/p&&p&548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主要通过该基地部署全球各地的U-2高空侦察机、RQ-4B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来获取高机密图像侦察情报。该大队下属三个现役中队:第9、13和48情报中队,五个空中国民警卫队中队:第222、234、152、123情报中队、222作战支援中队,1个预备役中队:第50情报中队。&/p&&img src=&/v2-86ff2aa5ca8af2664589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86ff2aa5ca8af2664589_r.jpg&&&p&692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夏威夷希开姆空军基地也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夏威夷分局的空军任务部队。主要负责处理、分析和分发U-2侦察机、捕食者无人机和RQ-4B全球鹰无人机的侦察情报数据,为613航空航天作战中心提供情报分析,满足空13军任务区作战情报需求。下属第8、324情报中队,第792情报支援中队、夏威夷空中国民警卫队201情报中队。&/p&&p&693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德国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主要负责欧洲司令部、非洲司令部和部分中央司令部地区的航空情报侦察任务,此外还负责空3军603航空航天作战中心的战术情报分析任务。下属第24、450、485情报中队和693情报支援中队。&/p&&p&694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韩国乌山空军基地。主要通过部署在韩国乌山空军基地的U-2高空侦察机、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的RC-135电子侦察机来获取军事情报并对这些情报开展分析研究和分发,同时负责驻韩空7军607航空航天作战中心的战术情报分析工作。下属第6、303、27、117、161情报中队,其中27情报中队直属于480联队,负责作战飞机打击目标的规划、管理和作战效果评估工作,为美军全球各地的作战飞机提供30多种目标情报数据库服务,同时还负责480联队的安全保密工作。&/p&&h2&特种作战情报部门:&/h2&&p&361情报、监视和侦察大队,位于佛罗里达州霍尔伯特基地,该大队主要负责美国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情报工作,为特种作战任务提供目标情报和作战环境情报以及作战地区的文化研究和心理研究。美国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属的各种飞机上都会搭载该大队的工作人员提供实时的情报支援。下属:第19情报中队位于北卡罗来纳州Pope空军基地,第25情报中队和第43情报中队位于新墨西哥州坎农空军基地,第306情报中队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p&&img src=&/v2-ec995f53b8e5e94250d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ec995f53b8e5e94250d1_r.jpg&&&h2&核武器情报部门:&/h2&&p&空军技术应用中心位于佛罗里达州帕特瑞克空军基地,该中心的任务使命是通过美国原子能探测系统以及各种探测手段监控世界各有核国家核武器动向。该中心还负责美国空军派驻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的RC-135S弹道导弹侦察机和WC-135核侦察机、部署日本佐世保海军基地的洛伦岑号导弹侦察船的业务管理。&/p&&img src=&/v2-628ad435f63e8eaf4e69d95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628ad435f63e8eaf4e69d95d_r.jpg&&&h2&全球弹道导弹和太空武器情报部门:&/h2&&p&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位于俄亥俄州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其他国家空军武器装备、洲际弹道导弹和太空武器发展开展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目前该中心有3100名工作人员,年预算4.3亿美元。目前朝鲜是该中心工作的重点,美国国家指挥当局关于朝鲜近期弹道导弹情报都是由该中心提供。&/p&&p&&/p&
美国空军情报、监视与侦察局是美国空军负责情报搜集、分析和向各军兵种以及国家指挥当局提供情报产品的部门,局部设在德克萨斯州莱克兰德空军基地,日该局编成美国空军第25军,成为空军作战司令部下属的编号部队之一。空军情报、监视和侦察局主…
&p&#科普贴#看不懂你砍我&/p&&p&我准备把超音速的这些事儿系统地说一下,内容涵盖激波、音障、音爆云、后掠翼、超临界翼型、热障、真实气体效应等内容,全文无公式,尽量不扯专业术语,本文可回答知乎上以下问题:&/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什么是激波?怎么产生的?他有什么应用?激波效应什么?&/a&&/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螺旋桨飞机如果动力足够,能否超音速?&/a&&/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战斗机在突破音速的时候会有音障?&/a&&/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当飞机突破音障时机身周围形成类似云团的烟雾?这团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a&&/p&&p&1,为什么飞行速度要与音速扯在一起?&/p&&p&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亚声速,超音速,高超音速,2倍音速等这类词汇来形容飞行速度,而非像汽车火车那样用km/h来具体表示速度。为什么呢?&/p&&p&先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p&&img src=&/v2-811cd9dadeb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811cd9dadeb2_r.jpg&&&p&车的周围到处都存在着气体,别的气体我们不管,只关心小车前面的这部分气体。假如小车向左运动,前方的这团气体会被小车推开。&/p&&p&假如,把这团气体被小车推开的过程放的很慢很慢,会看到什么?&/p&&img src=&/v2-f14f8aba4c735c5028ee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46&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6& data-original=&/v2-f14f8aba4c735c5028ee5_r.jpg&&&p&会看到,这团气体先是被车挤压,然后再恢复原状,弹开。就像是一个足球一样有弹性。&/p&&p&这团气体先被压缩,再恢复原状的过程很迅速,但是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p&&p&假如,小车极其快,无限快,要多快有多快,快到气体还没来得及恢复原状,就又被小车继续挤压。同时,这团被挤压的气体后面,还有另外的气体也被挤压,形成一连串的来不及恢复原状的压缩气体,堵在小车前方。&/p&&p&那么,小车得达到什么样的速度才能使气体来不及恢复呢?答案是音速。&/p&&p&声音传播,靠的就是空气的压缩与复原,空气压缩再复原的速度就是音速。&/p&&p&所以,音速就是一个很特殊的速度,飞行速度要与音速做对比。&/p&&p&2,什么是激波&/p&&p&飞行速度到达音速后,飞机前方的空气不断被挤压缺来不及复原,密度会突然增大,而飞机两侧的空气并没有被挤压,密度并没变。两种不同密度的空气之间会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这就是激波了。大概长这样:&/p&&img src=&/v2-e2c1d6c1ee87df6a3d0d7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94& data-rawheight=&2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4&&&p&飞机前方几条三角形的类似于水波的东西就是激波。&/p&&img src=&/v2-d8c81d9a25f82d3bd5be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4& data-original=&/v2-d8c81d9a25f82d3bd5be0_r.jpg&&&p&这是导弹模型前面的激波。&/p&&p&3,什么是音爆云?&/p&&p&先说一下音爆。上文提到,飞行器达到音速以后,会在前方产生激波,激波是密度特别大的一团压缩空气,挡在飞机前面,飞机飞过,会有声音,声音是靠空气压缩膨胀传播的,假如这团传播声音的空气突然大量压缩,声音也会大量压缩聚集累积,释放出来会产生特别大的类似于爆炸的声音,这种现象叫音爆。产生协和客机在天上飞着,地面上都能听到巨大的声响。有些人还说震碎了地面上的玻璃。(驾驶舱里的飞行员是听不到的,因为超声速了,把声音甩在了后面)&/p&&p&炸药爆炸产生的爆炸声也是这么来的,炸药燃烧瞬间,迅速压缩周围空气,来不及复原,空气聚集到一起,声音也聚集在一起,同时释放,就会产生爆炸声。甩鞭子的时候,鞭尾速度很大,达到音速,就会产生很响亮声音,这也是音爆。小小的鞭子产生的音爆都声音这么大,飞机产生的音爆震碎玻璃也可以想象了。&/p&&p&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这种条件下,会凝结成小水滴,外表看来,就像一团雾一样。很漂亮。&/p&&img src=&/v2-fd0b898c36f3be51f964f99a83133c34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17& data-rawheight=&4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7& data-original=&/v2-fd0b898c36f3be51f964f99a83133c34_r.jpg&&&img src=&/v2-58ac22eac6f1bce06187cf7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15& data-rawheight=&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5& data-original=&/v2-58ac22eac6f1bce06187cf7_r.jpg&&&img src=&/v2-4a2a94cbfdc750cf53c9f122eafdc0b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42& data-rawheight=&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2& data-original=&/v2-4a2a94cbfdc750cf53c9f122eafdc0b1_r.jpg&&&p&补充一句:音爆肯定有,音爆云得看运气。&/p&&p&4,什么是音障&/p&&p&前面说过,飞行器到达音速以后,由于飞行器前面的空气来不及回复原状,会一直处于压缩状态,而且是层层压缩,叠在一起,会使密度突然增大。这样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阻力太大,动力不足,二是飞行器本身会遭到破坏。可以设想一下,把一个临近音速的飞行器突然从天上飞到大海里是什么感觉。&/p&&p&在以前,飞机是依靠螺旋桨产生向前的拉力来维持飞行的,如下图所示:&/p&&img src=&/v2-fe7aeb24f7a29b193adf7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28&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8& data-original=&/v2-fe7aeb24f7a29b193adf7e_r.jpg&&&p&人们想要这种飞机超音速,疯狂加大发动机动力,结果发现飞机会出现失控或者空中解体的情况。&/p&&p&这是因为虽然飞机还没到达音速,但前面的螺旋桨转速已经到达音速了,到达音速就会产生激波,意味着阻力会突然增大。此时发动机动力不足以继续提供足够的动力使飞机继续加速。即使发动机动力足够大,螺旋桨也会因为阻力太大而折断。&/p&&p&面对这种制约,前人们陷入窘境,认为音速不可超越,称之为音障。&/p&&p&5,为了提高飞行速度、解决音障,采取过哪些措施?&/p&&p&措施一:先把螺旋桨摘掉&/p&&p&飞机飞行速度还远远没有到达音速的时候,螺旋桨转速就已经接近音速,严重制约飞机的飞行速度。那索性把螺旋桨替换掉。换成喷气式发动机,“推着”飞机向前飞。如下图所示:&/p&&img src=&/v2-afc99d1aea5bc7aef8b75e94e138988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1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p&此时飞机速度与原来相比,提高了很多。&/p&&p&措施二:使用后掠翼&/p&&p&把螺旋桨飞机改成喷气式飞机以后,虽然速度提高了不少,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p&&p&飞机的机翼剖面如下图所示:&/p&&img src=&/v2-a969b2fee0ec6efa5db4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95& data-rawheight=&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5& data-original=&/v2-a969b2fee0ec6efa5db4b_r.jpg&&&img src=&/v2-51ea36359f29efc9c43cd8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64&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4& data-original=&/v2-51ea36359f29efc9c43cd8f_r.jpg&&&p&空气流过机翼上表面会加速,假如空气静止不动,飞机以50m/s的速度飞过,空气相对于机身的速度也为50m/s,但是,此时空气相对于机翼上表面的速度会大于50m/s,也就意味着,飞机还没有达到音速的时候,流过机翼上表面的空气速度已经达到音速了,达到音速就会产生激波,引起阻力突然增大。&/p&&p&为了使流过机翼上表面的飞行速度降下来,人们把飞机改为后掠翼,下图所示。&/p&&img src=&/v2-e02cf2ab8cb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54&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4& data-original=&/v2-e02cf2ab8cb_r.jpg&&&p&后掠翼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使&i&&b&飞机的飞行速度&/b&&/i&大于&i&&b&空气与机翼的相对速度&/b&&/i&。其解释也很简单,需要用一下速度的分解,如下图:&/p&&img src=&/v2-79d347abbd57d0e01a2f6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73&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3& data-original=&/v2-79d347abbd57d0e01a2f6_r.jpg&&&p&显然,竖直方向的空气速度(即飞行速度)是大于空气流过机翼的速度的。&/p&&p&更新:经评论区提醒,后掠翼也具有使机翼藏在激波后面的作用。可以通过上文激波的流动显示图片中的第一张图片看出。&/p&&p&措施三:改变机翼剖面形状&/p&&p&上一条措施中提到:空气流过机翼上表面的速度要大于飞机的飞行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后掠翼代替平直翼。同时,还可以改变机翼剖面的形状。&/p&&img src=&/v2-51ea36359f29efc9c43cd8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64&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4& data-original=&/v2-51ea36359f29efc9c43cd8f_r.jpg&&&p&空气流过机翼上表面会加速,就是因为上表面是“弓形”的隆起。为了把上表面的速度降下来,那就把这个弓形隆起削平,然而不幸的是,上表面没了弓形隆起,机翼升力就不够了。为了顾及升力,就把机翼尾缘的下表面掏空,重新形成一个弓形凹陷。改进后的翼型叫“超临界翼型”,如下图:&/p&&img src=&/v2-edcbb9da94e2f4e945d2d7e41cba389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865& data-rawheight=&2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5& data-original=&/v2-edcbb9da94e2f4e945d2d7e41cba3892_r.jpg&&&p&措施四:利用面积律来优化机身形状&/p&&p&面积律这个东西真不好给外行人解释。用很粗糙的大白话来解释就是:飞行器快到达音速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与飞行器的横截面积之间有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p&&p&假如我想设计一架飞行速度为1倍音速的飞行器,我根据可以根据飞行速度来确定飞机的横截面积应该取多大值,才能使飞行器所受到的阻力最小。确定了横截面积,我就可以设计飞机的机身了。&/p&&p&总结:从亚音速状态过渡到超音速状态,产生激波,阻力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这对于飞机的动力和强度来说算是一个考验。以上措施是为了把跨音速这个艰难过程给尽可能的缩短,尽快突破音障。&/p&&p&打个比方说,螺旋桨飞机飞到0.5倍音速,螺旋桨尖部就已经到达音速,开始产生激波,阻力增大。继续提高动力,螺旋桨尖部跨过音障了,但是靠近圆心的地方又开始达到音速,又开始产生激波,总之,从0.5倍音速,到机身达到音速以前,飞机一只都在跨音速,过程及其漫长,飞机扛不住。&/p&&p&以上措施,喷气飞机取代螺旋桨飞机,后掠翼取代平直翼,等措施,全都是为了不让飞机其他地方提前到达音速,推迟激波的到来,等机身整体到达音速后,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超过音速。&/p&&p&超过音速,就轻松太多。&/p&&p&补充:为什么飞机超声速以后就没有激波阻力了?&/p&&p&飞机以亚声速飞过,压缩前面的空气,空气恢复原状,以比飞机快的速度跑掉了。&/p&&p&飞机到达声速,压缩的空气没办法恢复原状,在飞机前累积,形成激波,引发阻力。&/p&&p&飞机超过声速,前面的空气被压缩,然而这种具有阻力的压缩空气跑得比飞机慢,无法挡在飞机前面,无法形成激波阻力。就好比是:正常的空气是没办法提供激波阻力的,只有层层压缩的空气才可以提供激波阻力。飞机往前飞,压缩了前面的空气后,就跑掉了,压缩后的空气追不上,无法提供激波阻力。跑掉以后,继续压缩前面的新的空气,压缩完继续跑。&/p&&p&6,为什么音障出现在音速附近,是巧合吗?&/p&&p&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p&&p&如果是螺旋桨飞机,飞机还没到达音速的时候,螺旋桨就已经到达音速了,出现了音障。&/p&&p&如果是平直翼喷气飞机,飞机还没达到音速的时候,机翼表面就已经到达音速了,出现了音障。&/p&&p&如果是喷气式后掠翼飞机,飞机到达音速的时候,飞机本身出现了音障。&/p&&p&总之,具体什么速度下出现音障,是由飞机结构决定的,并不一定是0.9倍音速下出现音障,也有可能0.99倍音速下,也有可能0.8,0.7,0.6倍音速下出现音障。&/p&&p&7,什么是热障&/p&&p&经过前面提到的种种改良,1947年,一位美国空军(记不住名字了)进行了人类航空史上第一次超音速飞行,标志着人类终于解决了音障问题,进入了超音速时代,然而,随着飞行速度进一步提高,人们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热障。&/p&&p&飞机在空中飞行,机体与空气摩擦会产生热量。&/p&&p&如果飞行速度不高,产生的热量也不高。&/p&&p&如果进一步提升速度,产热虽然变高,但散热能力也提高了。&/p&&p&假如再继续提高速度,由于总温与来流马赫数平方成正比,总温很高,且不能迅速散热的情况下,热量层层累加,最终会把飞行器烧毁。这就是热障,出现热障的速度大概在2.2倍音速附近。&/p&&p&如何解决这问题呢?无非就是研发散热快且耐高温且密度不大且强度很大的材料。最终这问题解决了。1957年,美国的x-2火箭速度首次突破3倍音速,虽然突破后就坠毁了,但也是标志着人类解决了热障问题。&/p&&p&8,真实气体效应&/p&&p&目前,人类发明出来的最快速度的飞行器是美国的x-43a,最高速度10倍音速。然而,随着速度进一步提高,人类又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真实气体效应。这也是二喜哥本人正在研究的课题。&/p&&p&简单来说,随着速度进一步提高,随着温度进一步提高,我们现有的空气动力学理论与实际飞行状况已经不再符合了。以前,我们通过地面实验或者计算,能大概推测飞机上天以后会面临的问题,而更高速度更高温度以后,氮气会解离,导致空气的性质(比如第二粘性)会突变,而且并不能准确知道粘性会变为多少,此时地面风洞实验已经不能做出准确预测了。我们把这种与现有理论不符的情况,称为真实气体效应。也正因与地面风洞实验的严重不符,导致过很多事故的发生。人们目前正在试图彻底揭开真实气体效应的面纱。&/p&
#科普贴#看不懂你砍我我准备把超音速的这些事儿系统地说一下,内容涵盖激波、音障、音爆云、后掠翼、超临界翼型、热障、真实气体效应等内容,全文无公式,尽量不扯专业术语,本文可回答知乎上以下问题:
&p&谢邀,其实答主一直都想聊一聊幻影2000,先挖个坑,明天就填。&/p&&p&先讲一讲幻影2000的退役情况。&/p&&p&首先幻影2000战斗机的退役是很正常的,因为早期生产的幻影2000C/B(单座制空型/双座教练型)使用时间已经达到30年,在任何国家都到了该退役的时候。这俩机型共退役或损失了101架,仍有10架C型和6架B型处于现役状态(总产量分别为124架和30架),另有37架幻影2000C升级到了幻影2000-5F状态(现役29架)。&/p&&p&稍晚一些生产的幻影2000N(核攻击型)总采购量75架,目前仍有一个中队服役,估计退役或损失了50架左右。&/p&&p&更晚生产的幻影2000D情况好一些,共交付了86架,现役71架,损失或退役了15架。&/p&&p&截止2016年底,仍有约140架幻影2000系列飞机在法国空军服役。&/p&&p&回到主题上来,“如何评价幻影2000战斗机”?&/p&&p&&b&答主的评价是,幻影2000是一种以第二代战斗机为基础,按第三代战斗机标准重新设计制造的准三代战斗机,综合性能弱于典型三代机。&/b&&/p&&img src=&/v2-d8fa7befdde52c_b.png& data-rawwidth=&1109&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9& data-original=&/v2-d8fa7befdde52c_r.png&&&p&这是幻影III战斗机剖视图。&/p&&img src=&/v2-e84b774e231afbe20499d1_b.pn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e84b774e231afbe20499d1_r.png&&&p&这是幻影2000战斗机剖视图。&/p&&p&两者的航电配置、动力装置、内部结构设计都不同。但是基本气动设计非常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幻影2000在半锥形进气口后上方增加了一对小型扰流片。&/p&&p&让我们换张图片看清楚一些。&/p&&img src=&/v2-affbe63886bed714ac0bf4e9f70f8ccc_b.png& data-rawwidth=&851&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1& data-original=&/v2-affbe63886bed714ac0bf4e9f70f8ccc_r.png&&&p&这对扰流片在有迎角的状态下可产生与主翼发生相互作用的涡流,结合延迟主翼在大迎角状态下气流分离的二段式自动前缘缝翼,(相对于幻影III)大幅度改善了幻影2000的大迎角飞行性能。&/p&&p&幻影2000还使用了主动控制技术,放宽了纵向静稳定度,通过三轴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控制飞机,提高了飞机的敏捷性。&/p&&p&除了这两点以外,幻影2000的基本气动设计和幻影III没有明显区别。&/p&&p&幻影2000还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减重,换装新型涡扇发动机(M53系列)取代了幻影III的阿塔系列发动机。&/p&&p&不过由于法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使用M53-5型发动机的早期型幻影2000C空战推重比仅有0.92左右,远低于美苏三代机1.20上下的空战推重比,即使是换装M53-P2型发动机的后期型幻影2000-5,空战推重比也仅有1.00左右,依然远低于三代机主流水平。&/p&&p&由于M53的高空出力较低,幻影2000B原型机(使用M53-5型发动机)甚至被评价为“幻影2000跨音速、超音速的增速过慢,时间较长,初步看来,该机当时安装的M53发动机,推力较小,飞机剩余推力不足。其高空的飞行特性似不如我们的歼-7、歼-8飞机。”(出自已去世的前空军副总参谋长、空军少将葛文墉先生所著的《飞行札记》,葛文墉先生曾于1982年赴法国试飞幻影2000-B型原型机)&/p&&img src=&/v2-4db4f0c376c9ba62fffd4_b.jpg& data-rawwidth=&1360&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0& data-original=&/v2-4db4f0c376c9ba62fffd4_r.jpg&&&p&&i&美国的F-15战斗机,虽然气动设计上更为接近二代机,但是配备了两台先进的F100-PW-220型双转子涡扇发动机,推比7.4,远高于M53-P2的6.56,F-15C的整机空战推比也达到了1.24的优秀水平。&/i&&/p&&p&这样一款气动设计和动力装置水平都不算高的战机,综合性能显然高不到哪去。&/p&&p&反映在具体指标上,就是幻影2000在典型空战包线范围内的爬升性能、加速性能、稳定盘旋性能都低于典型三代机,得益于无尾大三角翼的特性,其大迎角下的最大升力系数较高,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指标较为出色,但是由于无尾三角翼阻力较大,大迎角下极曲线数值较差,其瞬时盘旋角速度会快速衰减。又由于使用单转子结构的M53型发动机在转速快速下降时性能急剧降低,使幻影2000的飞行性能进一步恶化。&/p&&p&所以法国使用阵风战斗机逐步替换幻影2000,尤其是空优型的幻影2000C系列,就顺理成章了。&/p&&img src=&/v2-27ecd7d02c82fd0353eb3_b.png& data-rawwidth=&896& data-rawheight=&6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v2-27ecd7d02c82fd0353eb3_r.png&&&p&&i&阵风是法国乃至欧洲最好的三代机,代表了法国航空技术的最高水平。&/i&&/p&
谢邀,其实答主一直都想聊一聊幻影2000,先挖个坑,明天就填。先讲一讲幻影2000的退役情况。首先幻影2000战斗机的退役是很正常的,因为早期生产的幻影2000C/B(单座制空型/双座教练型)使用时间已经达到30年,在任何国家都到了该退役的时候。这俩机型共退役…
&p&这就得从红外弹的导引头发展说起了。&/p&&p&早期的红外弹,如AIM-9B、山寨AIM-9B的R-3S以及山寨R-3S的PL-2,采用的都是非制冷的硫化铅导引头,这种导引头的原理图示如下:&/p&&img src=&/v2-96ccc2afd7c094d5ba116_b.jpg& data-rawheight=&449& data-rawwidth=&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96ccc2afd7c094d5ba116_r.jpg&&&p&采用一个矩形透镜安装在导弹的头部,其对角线交点被垂直固定在导弹轴线上,透镜可以围绕这个圆心水平转动。红外线感应器则被安装在透镜的后方。当透镜平面的长轴、导弹的中轴线还有从目标通过镜片折射到红外线感应器的红外线处于一个平面时,目标发射的红外线就可能被红外线感应器感知。因此透镜折射目标热辐射到达红外线感应器的连线和导弹中轴线之间夹角可以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所在大致方向。&/p&&p&响尾蛇探测到的目标偏离导弹轴线的角度大小取决于目标热辐射到达透镜时,其折射点距离透镜边缘有多远。如果目标距离透镜固定轴(就是透镜的对角线交点)很远,被红外线感应器捕捉到的目标红外辐射肯定是通过接近透镜边缘的区域折射来的,反之会落在透镜中央。由于透镜以固定角速度围绕导弹中轴作自旋,所以当目标发出红外线落在透镜边缘的时候,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透镜边缘自旋的线速度肯定会很快,反之红外线折射点处于镜子中央的时候,线速度会很慢。目标离轴角度可以根据透镜上折射红外线持续时间长短被估算出来(目标离轴越远,折射红外线在透镜上留存时间越短;反之则越长)。&/p&&p&这样的设计,决定了目标和导弹中轴线的离轴角度不能太大,这种早期型的非制冷硫化铅导引头对热辐射的敏感程度是比较小的,我记得PL-2的离轴角度只有2度,这样在操作上就需要借助瞄准具进行精确地瞄准操作,通过耳机中提示音的变化来确定导引头是否跟踪到了目标。&/p&&p&歼六系列(非夜战型号)没有雷达,能挂红外弹的应该是歼六IIIG,使用的应为PL-2,这种没有雷达的飞机,在使用红外弹时候的操作就是:给导弹通电激活导引头,使用瞄具按发射条件瞄准目标,等耳机中的提示音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得知导引头已经锁定目标,在发射包线之内即可发射。这完全是使用导引头自行锁定目标,效率较低且不能测距。&/p&&p&通过题主的描述,这应该只是给导引头加了一个反馈装置,辅助飞行员的瞄准,可能也对导引头的搜索方式做了改进(个人认为概率不大),方便飞行员瞄准目标和使用导弹,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土法上马的小改动,对作战性能影响不是很大。&/p&&p&至于歼七系列,除了歼七III以外,中国的歼七系列均是源于米格-21F-13系列,该系列飞机也没有装备雷达(除出口巴基斯坦的F-7P、PG采用格里夫-7雷达以及国内的J-7G采用EL/M-2001雷达外),但在进气锥内装备了一个小型的雷达测距器,这个雷达测距器的原理和现在车上使用的倒车雷达差不多,就是起到一个测距的作用,当采用导弹模式的时候,米格21/歼七座舱右上方有两个小灯,一个灯是进入灯,当目标进入导弹最大射程时候亮起;另一个灯是退出灯,当本机与目标距离小于导弹最小发射距离时亮起,提示飞行员应退出攻击。这种雷达测距的方式比起歼六系列手动装定翼展来测距的方式精度高得多,使用也较为方便,但对于导弹对目标的寻获而言,依旧是采用导引头自行寻获的方式,与歼六发射导弹的方式基本相同。以上对歼七系列的导弹发射过程表述适用于米格-21F-13系的使用R-3S导弹时的情况。&/p&&p&————————分割线————————&/p&&p&众所周知早期型红外弹在越战表现非常感人,于是各国就开始对导弹进行改进,这里只讲一下导引头方面的改进,以响尾蛇导弹为例(只讲海军的改进,空军马鹿改的响尾蛇真心辣鸡,不提也罢)简单说一下。&/p&&p&AIM-9D改进导引头,采用氮气制冷,在LAU-7挂架中加装了一个氮气瓶(黄色那个就是),能够提供2.6小时的制冷时间,足够一次出动使用;重新设计了光学系统,采用氟化镁代替了石英,提高了接收红外线的范围,也提高了导引头跟踪的角速度。&/p&&img src=&/v2-efc22e42daf4b140b6a4ab17f449253b_b.jpg& data-rawheight=&394& data-rawwidth=&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v2-efc22e42daf4b140b6a4ab17f449253b_r.jpg&&&p&改进了红外导引头接收的波段,以便减小干扰,同时为此也缩减了导引头的视野(其实这是一个逆潮流而动的做法,导致离轴攻击角度减小,更难锁定目标,但在当时的电子技术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p&&p&AIM-9G算是响尾蛇导弹的一个重大改进,这玩意引进了一个先进的模式,就是导引头扩展截获搜索,这也是之后响尾蛇导弹通用的一种截获方式,就是导引头和雷达随动,雷达锁定目标后导引头与之随动,当导引头截获目标后雷达解除对导引头的控制,导弹即进入准备发射的阶段。这种截获方式实现了红外弹的离轴攻击。如果不使用这种模式,是无法实现离轴攻击的,简单以F-15C为例:&/p&&img src=&/v2-1ae217d1d8e27b934ca7bcbd053d92fb_b.jpg& data-rawheight=&362& data-rawwidth=&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v2-1ae217d1d8e27b934ca7bcbd053d92fb_r.jpg&&&img src=&/v2-32aefbb8_b.jpg& data-rawheight=&376& data-rawwidth=&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9& data-original=&/v2-32aefbb8_r.jpg&&&p&上图为囚笼模式,导引头只有在那个同心圆对准目标时候才能锁定目标,这和歼六、歼七发射PL-2的过程其实是一样的;下图是非囚笼模式,小圆代表导引头瞬时视场,大圆代表导引头的总视场,小圆在大圆内按一定规律搜索截获目标。&/p&&p&按题主的描述中“让导弹引导头按着一定规律搜索”,说不定就是类似非囚笼模式这种方式。&/p&&p&这两种方式的效率都比较低,通常并不使用。&/p&&p&AIM-9L又是一个新的改进,采用了制冷锑化铟导引头,具备了全向攻击能力(原则上,实际正前方左右15度范围还是不行),改进了导引头扫描方式,提高了跟踪的稳定性,同时不光挂架上携带气瓶,弹体内部也携带了一个小气瓶,延长了导引头的工作时间。&/p&&p&顺带提及一下俄国的R-73,这玩意的头盔瞄具和大离轴角能力被吹得神乎其神,其实这和响尾蛇的扩展截获模式是差不多的,不过是把雷达换成了人眼,美国越战时候在鬼怪上就试验过:&/p&&img src=&/v2-d1d76f78d6dccf785edb178acbe28d20_b.jpg& data-rawheight=&375&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d1d76f78d6dccf785edb178acbe28d20_r.jpg&&&p&原理就是一个透镜加上一个发光二极管,导引头和人眼联动,截获目标后透镜上发光二极管会以2Hz的频率闪烁,界面大概就这样:&/p&&img src=&/v2-5c2f33f61a26ed8204dcdc93d2335a52_b.jpg& data-rawheight=&342& data-rawwidth=&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v2-5c2f33f61a26ed8204dcdc93d2335a52_r.jpg&&&p&这玩意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样看哪打哪,因为导引头的跟踪角速度是有限的,这玩意最大角速度是20度每秒,响尾蛇的导引头角速度同样是20度每秒,做个比方,就像玩坦克世界,你的鼠标相当于头瞄,导引头相当于炮塔,你鼠标可以瞬间转过来但是炮塔是不能的。而且这个东西没法测距,容易发射距离过近或过远,而美机采用的雷达截获方式是可以精确测距的。苏机采用头盔瞄准具,更多是因为倒卡雷达性能限制以及R-73总视场较大但瞬时视场较小。&/p&&p&最后当波英吹,英国1965年在闪电战斗机上开始服役的Red Top导弹可以说也是超越时代的导弹,采用锑化铟制冷导引头,具备一定全向攻击能力,导引头和雷达联动,早于AIM-9G,全固态元件,早于AIM-9H。1965年,美国人还在用AIM-9B,苏联人也还在用R-3S。&/p&
这就得从红外弹的导引头发展说起了。早期的红外弹,如AIM-9B、山寨AIM-9B的R-3S以及山寨R-3S的PL-2,采用的都是非制冷的硫化铅导引头,这种导引头的原理图示如下:采用一个矩形透镜安装在导弹的头部,其对角线交点被垂直固定在导弹轴线上,透镜可以围绕这个…
&p&挖坑,12号左右填。&/p&&p&开头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p&&p&&b&题主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那就是苏联时期实际上存在苏-27的替换者。&/b&&/p&&p&那就是苏联的第五代双发重型战斗机(MFI),米格设计局的产品1.42。其验证机产品1.44赶在苏联解体末期完成,如果苏联没有解体,MFI可能在90年代后期装备苏联空军。&/p&&img src=&/v2-fb936d0f22f8c9da667af28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fb936d0f22f8c9da667af28_r.jpg&&&p&&i&MFI计划已经沉沦于历史之中,只留下孤零零的一架产品1.44验证机供人凭吊。&/i&&/p&&p&如果苏联没有解体或者晚10多年解体,那么现在被俄罗斯做文章的机体极有可能是MFI了。&/p&&p&&b&所以俄罗斯长期捣鼓这个70年代设计的老平台的原因是他们80年代设计的新平台没钱继续搞了。&/b&&/p&&p&然后再来说苏-27是否为“优秀的平台”,我觉得解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点:&/p&&p&&b&一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b&&/p&&p&&b&二是把“优秀的平台”定义清楚。&/b&&/p&&p&什么是“优秀的平台”,如何来定义“优秀”?&/p&&p&举个例子:50年代后期的苏-7型歼击机,发展出了专用的对地攻击型号苏-7B(苏-7B是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苏联空军的主力攻击机),而同期的米格-21型歼击机则没有专用对地攻击型号量产。那么能说苏-7是比米格-21更优秀的平台吗?作为歼击机的苏-7只生产了百余架的数量,远远无法和总产量上万架的传奇歼击机米格-21系列相比。两者谁是“优秀的平台”呢?&/p&&img src=&/v2-a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ad_r.jpg&&&p&&i&苏-7BKL型飞机,图片转自维基百科SU-7条目。&/i&&/p&&p&因为苏-27发展出了多种衍生型号(尤其是注重对地攻击的多用途型号),所以我们就能说它是“优秀的平台”?&/p&&p&我再举一个更夸张的例子:&/p&&p&苏联的米格-23系列歼击机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而美国的F-15系列战斗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3和F-15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同一时期的装备。&/p&&img src=&/v2-7ce0bb6a686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9& data-original=&/v2-7ce0bb6a686_r.jpg&&&p&&i&苏联空军装备的米格-23MLD型歼击机,背部加装了箔条/热焰弹发射器。&/i&&/p&&p&米格-23的对地攻击型米格-23B在歼击机型号米格-23S交付后不久就投入生产,其后又继续发展了米格-23BN、米格-27系列攻击机。歼击机型也发展了米格-23M、米格-23ML、米格-23MLA/MLD等重要改进型以及米格-23UB双座教练机,还在米格-23ML基础上发展出了截击机型号米格-23P。&/p&&img src=&/v2-6afb4ae69cc31cf6ae4f89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v2-6afb4ae69cc31cf6ae4f89_r.jpg&&&p&&i&苏联空军装备的米格-27M型攻击机。&/i&&/p&&p&而从1974年开始批产到1987年停产为止,F-15只发展了A/B/C/D四型制空型战斗机,其中B/D为A/C型号的双座教练型。在F-15E“攻击鹰”双重任务战斗机交付之前F-15系列没有注重对地攻击的型号。&/p&&img src=&/v2-4db4f0c376c9ba62fffd4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360&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0& data-original=&/v2-4db4f0c376c9ba62fffd4_r.jpg&&&p&&i&自称“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的F-15战斗机。&/i&&/p&&p&&b&如果一位军事爱好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米格-23是比F-15更优秀的平台,因为米格-23发展出了包括攻击机型号在内的多种衍生机型,这个理由能成立吗?&/b&&/p&&p&&b&答主认为不能。&/b&&/p&&p&再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个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27飞机毫无疑问属于达到世界主流水平的新锐第三代战斗机,而在即将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即使是苏-27飞机的重大改进型苏-35,在F-22、J-20这样的第四代战斗机面前也过时了。&/p&&img src=&/v2-b56f48c70a12f29afc3f40dde61ca99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56f48c70a12f29afc3f40dde61ca995_r.jpg&&&p&得益于部分隐身技术的应用,苏-35S的正面RCS从苏-27的约15平方米减少到约4平方米(无外挂),但依然无法达到采用外形隐身设计的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正面RCS0.1平方米左右)。&/p&&p&不具备隐身性能让苏-27系列飞机的战术价值骤然降低。&/p&&p&&b&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战斗机领域存在现成的“优秀的平台”,那就是J-20飞机。&/b&&/p&&img src=&/v2-024c7adddfca66a993e43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820& data-rawheight=&8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20& data-original=&/v2-024c7adddfca66a993e43_r.jpg&&&p&现代战斗机发展的趋势是从“多机多型”到“一机多型”再到“一机多能”。&/p&&p&所谓“多机多型”,就是多种机型对应不同的任务类型,一个国家的空军可能同时装备战斗机、截击机、攻击机、战斗轰炸机,甚至同一类型里还包括不止一种机型。在一代机和二代机早期,这种情况非常普遍。&/p&&p&而“一机多型”则是进了一步,强调战斗机应具备多功能的能力,在一种飞机基础上通过更换部分航电设备,承担多种任务类型。部分性能比较先进的二代机和早中期三代机,已经可以通过更换部分航电设备兼顾多种任务。&/p&&p&最后“一机多能”就是只用一种飞机型号,不用调整硬件就可以兼顾多种任务类型,成为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后期型三代机和四代机,而J-20作为新型四代机也展现了很强的多用途特征,比如机艏下方的EOTS装置,较大的载弹量和航程。&/p&&p&J-20飞机可以替换目前我国装备的二代、三代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是符合中国空军“攻防兼备”战略的理想机型,也是未来20年内中国空军最重要的机型。&/p&
挖坑,12号左右填。开头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题主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那就是苏联时期实际上存在苏-27的替换者。那就是苏联的第五代双发重型战斗机(MFI),米格设计局的产品1.42。其验证机产品1.44赶在苏联解体末期完成,如果苏联没有解体,MFI…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283 人关注
390 条内容
186 人关注
2756 人关注
1852 条内容
20765 人关注
1210 条内容
4067 人关注
1122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意志崛起 列车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