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三国演义的问题几个问题

查看: 1468|回复: 9
ENGLAND FOREVER
终结者, 积分 117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7 积分
精华6帖子威望10 点积分11773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首先,声明市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啊!
1. 如果华容道关羽或者别人KO了曹操,还会有三国鼎立么?
2. 如果诸葛亮把荆州给赵云,还会有吕蒙偷袭成功么?
3. 如果关羽不死,刘备称帝后立刻讨伐曹丕,能否一举成功?
4. 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会在天水收服姜维么?
5. 关于胃炎,我觉得胃炎最后的反叛,完全是诸葛亮逼出来的,平时这样苛刻胃炎,胃炎自己爆发了。如果胃炎不死,就算诸葛亮死后,和姜维联合,北伐还是有可能的。。。
&&以上几点,请大家一起讨论吧!小弟谢过了!.
求败者, 积分 207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55 积分
精华4帖子威望20 点积分20745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历史就是偶然与必然之间缓慢行进的 = =&&
我也不了解三国
碰巧来到无双区~&&回了第一帖~~~~~
终结者, 积分 96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30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9670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1、赤壁大败,吴盛魏衰,当时若杀曹操,魏国必生内乱,乱则溃,东吴可乘势灭之,蜀国根基尚浅,也定然无法幸免;
2、荆州地处要冲,事关重大,当初由诸葛亮亲自镇守,关羽只是他手下战将,若非庞统身亡刘备急召诸葛亮回蜀中料理事务,荆州绝不会交与他人,至于赵云,他是将才而非帅才,论威名也不及关羽,无法震慑东吴;
3、蜀国无力独自对付魏国,必须要跟东吴同盟,但荆州是吴蜀两国解不开的心结,一个不肯舍一个不能放,所以两国同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关羽不死蜀国也不会大举北伐;
4、庞统若不死,蜀国情况会好很多,诸葛亮可继续留守荆州与东吴周旋,庞统则率军北上,步步为营,慢慢蚕食魏国边陲领土(姜维只能拜凤雏先生为师了,其实也很好),但两国国力相差悬殊,想要灭魏是不可能的,就算能攻下长安这样的大城也没用,不得中原民心+孤军深入,必被魏国反噬;
5、魏延天生就是那种不甘人下的类型,除了诸葛亮谁也不怕谁也不服,造反是早晚的事情,跟用不用他无关,只因个性使然,而且诸葛亮不用他也是不想让他在军中树立威信,以免日后难以收拾。
悟道者, 积分 315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482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31518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1-4不会 5不太可能 凑字
卡卡—欧洲之王
审判者, 积分 132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80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13220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1.不会,曹家势力立即崩溃
2.因为赵云不会逼反糜芳、傅士仁,所以吕蒙偷袭也没用
3.会。关羽既然不死,荆州也就不会丢,诸葛亮是无敌的
4.不会,因为不到姜维出山,魏国就灭了
5.胃炎有反骨,诸葛亮死后没人压的住,肯定会反。而且胃炎不肯退兵,欲与司马懿作战,蜀国立刻会亡
平民, 积分 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85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15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蜀国的灭亡其实还是很大一部分归罪于诸葛亮的
佣兵, 积分 3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5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345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1 不会 估计天下就是孙家的了 刘备的实力还不足以和孙家抗衡 所以为了刘备的家业曹操没死
2估计不会 关羽战败纯熟他太自大了 和吴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处理不当产生裂痕还跑去和魏国打仗 纯粹是自大
惹祸 因自大的原因 估计咱家云云的性格不可能如此了 最起码不可能撤了对吴的警戒哨
3估计有点费劲 毕竟一国家强大了 另外两国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联合起来
4能见面的话估计还会收姜维 毕竟诸葛也想找个人才来传授自己的所学啊 不过再不再天水就另说了
问题3 如果3和4加起来 刘家一统天下的几率就在80% 毕竟卧龙和凤雏两大军师
5 对魏延 叛乱是不太可能了 个人认为是诸葛逼的 毕竟人家一加入 他老人家就搞封建迷信那一套要杀魏延
公民, 积分 1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7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133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历史是没有这么多“如果”的,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如果有后悔药的话,全世界会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
平民,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18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说到关羽的事情,就让我对吕蒙咬牙切齿~~~~~
骑士, 积分 22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5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2295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1.一样会出现三国,曹方迫于另两方的压力会暂时顶上一段时间,最终分裂是必然的。
2.一样,赵云是兵不是将轮不到他,给他的话众将士不服。
3.不可能,国力问题,外交问题,不是一个将的问题。
4.会,一定会,亮哥需要人手来对抗庞统势力。
5.延哥是好人!
Powered by
扫描二维码
下载 A9VG 客户端(iOS, Android)求十个必答题十个选择题全是关于三国演义的?
求十个必答题十个选择题全是关于三国演义的?
09-08-16 &
必答题第一题:连环计中四个直接参与人是谁?答:王允,貂蝉,吕布,董卓第二题:吕布先后拜了哪两位作义父?答:丁原和董卓第三题:董卓废了哪位皇帝立了哪位皇帝?答: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第四题:吕布辕门射戟平息了哪两家的战争?答:刘备和袁术第五题:关羽投降曹操时约定了哪三件事?答:一&降汉不降曹&二&按刘备官职发俸禄给皇叔夫人&三&闻得皇叔下落即刻离去第六题: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哪六将?答: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第七题:关羽张飞俩兄弟都分别义释过一位老将,哪两位?答:黄忠、严颜第八题:曹操,刘备,孙权是三国的三位霸主,他们分别字什么?答:孟德、玄德、仲谋第九题:医神华佗在三国里一共出现两次,分别给谁医治什么病?答:先给关羽刮骨疗毒,后给曹操治疗头风第十题:诸葛亮南征蛮族时七擒孟获是基于什么战略思想?答: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选择题第一题:宛城之战中张绣杀了曹操哪个儿子?BA曹冲&&B曹昂&&C曹安民&&D曹熊第二题:以下哪个不是袁绍的儿子?DA袁谭&&B袁尚&&C袁熙&&D袁术第三题:以下外号“恶来”的是哪位将军?CA吕布&&B张飞&&C典韦&&D太史慈第四题:孙策是孙坚的长子,那么孙权是第几子?BA第二&&B第三&&C第四&D第五第五题:黄忠斩杀夏侯渊是在哪次战役中?BA逍遥津之战B定军山之战C街亭之战D剑阁关之战第六题:刘璋的父亲叫什么名字?CA刘岱&&B刘表&&C刘焉&&D刘协第七题:诸葛亮在五丈原祈禳寿星时,是谁进帐时走的太快把主灯弄灭导致诸葛亮死亡的?CA杨仪&&B王平&&C魏延&&D马岱第八题:诸葛亮一出祁山占领了三座城池,以下哪个城池不是这三座之一?BA天水&&B南郑&&C安定&&D南安第九题: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于何地?DA阴平&&B阆中&&C剑阁&&D绵竹第十题:张飞在长坂喊声吓死了一位曹军将领,他叫什么名字?CA夏侯威&&B夏侯恩&&C夏侯杰&&D夏侯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必答题第一题:连环计中四个直接参与人是谁?答:王允,貂蝉,吕布,董卓第二题:吕布先后拜了哪两位作义父?答:丁原和董卓第三题:董卓废了哪位皇帝立了哪位皇帝?答: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第四题:吕布辕门射戟平息了哪两家的战争?答:刘备和袁术第五题:关羽投降曹操时约定了哪三件事?答:一&降汉不降曹&二&按刘备官职发俸禄给皇叔夫人&三&闻得皇叔下落即刻离去第六题: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哪六将?答: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第七题:关羽张飞俩兄弟都分别义释过一位老将,哪两位?答:黄忠、严颜第八题:曹操,刘备,孙权是三国的三位霸主,他们分别字什么?答:孟德、玄德、仲谋第九题:医神华佗在三国里一共出现两次,分别给谁医治什么病?答:先给关羽刮骨疗毒,后给曹操治疗头风第十题:诸葛亮南征蛮族时七擒孟获是基于什么战略思想?答: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选择题第一题:宛城之战中张绣杀了曹操哪个儿子?BA曹冲&&B曹昂&&C曹安民&&D曹熊第二题:以下哪个不是袁绍的儿子?DA袁谭&&B袁尚&&C袁熙&&D袁术第三题:以下外号“恶来”的是哪位将军?CA吕布&&B张飞&&C典韦&&D太史慈第四题:孙策是孙坚的长子,那么孙权是第几子?BA第二&&B第三&&C第四&D第五第五题:黄忠斩杀夏侯渊是在哪次战役中?BA逍遥津之战B定军山之战C街亭之战D剑阁关之战第六题:刘璋的父亲叫什么名字?CA刘岱&&B刘表&&C刘焉&&D刘协第七题:诸葛亮在五丈原祈禳寿星时,是谁进帐时走的太快把主灯弄灭导致诸葛亮死亡的?CA杨仪&&B王平&&C魏延&&D马岱第八题:诸葛亮一出祁山占领了三座城池,以下哪个城池不是这三座之一?BA天水&&B南郑&&C安定&&D南安第九题: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于何地?DA阴平&&B阆中&&C剑阁&&D绵竹第十题:张飞在长坂喊声吓死了一位曹军将领,他叫什么名字?CA夏侯威&&B夏侯恩&&C夏侯杰&&D夏侯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三国演义》你真的看懂了吗?有哪些问题是你都无解的?其实你是不是真的看懂三国了?很简单,下面有十五个关键的问题,如果你能回答的上来,那么你绝对是真真的三国迷,毕竟三国的尔虞我诈,那种谋权的争斗不是一般的深奥,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下具体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三国演义》中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最终还是没有击败董卓,那么正史之中真的有&十八路诸侯&吗?当时,到底有多少诸侯,没有参加&讨董&的关东联军?
  第二个问题:孙坚和袁术并没有隶属关系,为什么袁术还能指派孙坚北伐董卓和南征刘表,最终还被刘表部将射杀?
  第三个问题:刘备除了皇室名头,还有&刘豫州&这个称呼,为什么大家称呼刘备为刘豫州呢?这个称呼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第四个问题:袁绍和曹操官渡大战惨败,却并没有元气大伤,反而还横沙冀州叛乱,为什么最终被曹操覆灭呢?
  第五个问题:袁术称帝前实力到底有多强?孙策只是袁术的部将吗?
  第六个问题 :赤壁之战,曹操和孙刘联盟真正出兵多少万?曹操大败而归,为什么就没有名将阵亡?
  第七个问题:刘备入川作战,为什么花费3年多时间才占据益州?
  第八个问题:关羽大意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为什么刘备要选关羽坐镇荆州,赵云不合适吗?
  第九个问题:刘备夷陵之战真的损失70万大军吗?刘备东征孙吴,诸葛亮得知后,发出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诸葛亮为什么无法制止刘备,法孝直又为何能够呢?
  第十个问题:孙权继承哥哥的江山,熬死了曹操和刘备,在位期间最长,为什么还不能一统三国?
  第十一个问题: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干预汝家事。&那为什么曹操为什么不在有生之年干掉司马懿呢?
  第十二个问题: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每次出征都是在&祁山&吗?诸葛亮为什么不走其他道路呢?
  第十三个问题: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有没有发生,诸葛亮第几次北伐才遭遇到司马懿?
  第十四个问题: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时候,为什么曹魏宗室不奋起反抗?为什么连太后都支持司马懿?
  第十五个问题:孙权晚年真的糊涂了吗,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丞相,废掉太子,甚至杀掉儿子?
最新教育资讯
热门课程推荐关于陈寿与《三国志》评价的几个问题
公元265年,司马氏受禅于魏,随后灭蜀平吴,统一中国,建立晋朝,三足鼎立的魏蜀吴遂成历史。由蜀入晋的历史学者陈寿(233-297)作魏、蜀、吴《三国志》成,深为时人推许。唐人房玄龄(579-648)等修撰的《晋书·陈寿传》记载: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可知陈寿《三国志》写成后,先是在部分学者、高官中流传,并得到高度评价,司空张华(232-300)甚至以撰著《晋书》相期许;至其身后,《三国志》被朝廷录入禁中,列为前代国史,从而确定了他继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后史学大家的地位。
但此书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麻烦。今就历史上关于陈寿与《三国志》的几个问题试作梳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陈寿的史德。
《三国志》在今天看来,固然是一部古史,但在当时,却是一部当代史,志中人物或尚有在世者,或本人不在世其子孙正在位者。书中褒贬,自然难以各称其意。于是便有一些谣诼流传开来,有的甚至被后人写入史传。同样是唐人所作的《晋书·陈寿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或云”者,“有人说”也,无从考也。这些传言如能成立,则不仅陈寿之史德值得怀疑,《三国志》能否称为“信史”也颇成问题。
不过这些传言,已为擅于较真的清代学者们所发现,并试图加以辨正。
对于二丁该不该立传,乾隆时学者潘眉()在所著《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同时如徐幹、陈琳、阮瑀、应瑒、应璩、刘桢、吴质、邯郸淳、繁钦、路粹、杨修皆无传,益足证《晋史》之诬。”[]潘眉之说先是立足于曹氏兄弟继嗣之争的是非,或不无偏颇,但他指出当时的文学之士均无传,二丁自无立传之由,则是有说服力的。
据现存史料来看,二丁均为文学之士,陈寿于建安间文学之士,所推重者为“七子”(因为曹丕当时即以“七子”名之),于其他文士则以“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一笔带过,都没有专门立传;而二丁的行迹已见于《陈思王植传》中。因此,没有专为二丁立传,并没有不合情理之处。
其实,可以证明“索米”之虚妄的直接证据就在《陈思王植传》中。《陈思王植传》中明文记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要知道,曹丕所以袭封魏王(时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后即对二丁痛下杀手,乃是因为他们要拥立曹植,废黜自己的太子之位,此所谓不共戴天之仇,尽诛其男口,意在斩草除根,不至留有孑遗的。即或有之,亦必隐姓埋名,远遁天涯,老死他乡。岂能于三分归晋之后二丁还有儿子在世、并且公然现身于通都大邑,以至被陈寿“索米”呢?所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之说为不根之谈,即此可知。
当然,若按裴松之注引《魏略》,似乎曹丕所杀仅丁仪自身,并未灭门;但裴注所引《魏略》显然并非丁氏全传,因为引文对丁廙之死即无交代。裴注所引,在于补充二丁生平资料,并非驳正陈寿“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之说;换言之,对于二丁惨遭灭门,裴松之并无异议。
陈寿因“索米不得”而不为二丁立传的说法,最早见于晋人裴启的《裴子语林》[],该书属于小说家言,不经甄别,难以为据。《晋书》把这样的流言蜚语写入传记,显然是很不严肃的。
关于陈寿是否对诸葛父子有意贬损,乾隆间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
&&&&(《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
《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
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
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
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
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
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
这一辨正显然是有说服力的。咸丰间学者黄恩彤()在《三国书法》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陈寿“论其(按指诸葛亮)器能政理,则比之管仲、萧何;论其黎庶追思,则比之召公、子产;及论其文之丁宁周至,则比之周公。陈寿之推尊丞相者至矣哉!世俗犹云有所不满,何哉?”[]陈寿对诸葛亮综合评价已至极致,而其钦仰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决非挟有私怨者所能矫饰发出。对此,凡认真读过《三国志·诸葛亮》者自有公论,故《晋书》陈寿贬损诸葛之说不攻自破。
至于“世俗犹云”陈寿对诸葛亮“有所不满”,除了《晋书》的恶劣影响之外,应该还和当时《三国演义》已经大行于世有关。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和《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诸葛亮相比,《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浅薄之徒遂轻信陈寿对诸葛亮挟有私怨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此类世俗浅见,治史者自当摒弃勿论。
综上所述,两个传言均不成立,陈寿的史德自应恢复其清白。
第二,关于《三国志》的详略。
历来有不少人认为,《三国志》叙事“失之于略”,记载史实有不少脱漏。这方面的批评主要见于南朝宋时裴松之(372-451)所撰《三国志注》。裴松之在写给宋文帝的《上三国志注表》中说: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可知认为陈寿《三国志》“失之于略”的,首先是宋文帝,裴松之作《三国志注》,是奉他的旨意进行的。对所认为的陈寿的疏略和脱漏,裴松之做了大量的增补。他说:“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二百三十种以上[],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几乎与原文相当[]。也正因如此,裴松之一向被视为陈寿的功臣。
但对这一批评亦有完全不同的意见。黄恩彤在其所著《三国书法》序言中说:
昔陈寿作《三国志》而裴松之为之《注》,《志》所未备以《注》补之。故论者以松之为寿功臣。窃谓松之非知寿者也。松之论寿书以为“铨叙可观,事多审正”,是已;而病其“失在于略,时有脱漏”,不知寿书之略,略所当略也。《注》所引书,寿非不知之,特削而弗书耳,非脱漏也。史家之例,有书有不书,一断以义而已。今裴氏繁征博引而寡所取裁,非惟不知寿,亦不知史也。[]
在黄恩彤看来,陈寿是“略所当略”,对大量资料是有意“削而弗书”,裴松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繁征博引”所作的注,不仅不是为陈寿帮忙,而是暴露了他本人史识的浅薄。这话当然也有偏颇之处。裴注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史料,无论如何是一大贡献。而裴注所引诸书,有不少成于陈寿之后,陈寿要全都“知之”,也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说裴注增加内容有不少违背了陈寿作史本义,则无疑是成立的,盖因时移世异,所见不同,陈寿需要回护的,裴松之无须回护;陈寿心存忌惮的,裴松之则无须忌惮了。
第三,关于陈寿的尊魏抑蜀。
东晋习凿齿不满于陈寿的“尊魏抑蜀”,另撰《汉晋春秋》,记三国史事,以蜀汉为正统,认为晋虽受魏禅,但继承的却是汉代的统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论及此事,云:
其书(《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
纪昀()的评论勾勒出了对陈寿尊魏抑蜀持否定意见的源流。是由习凿齿发其端,至朱熹而张大其事。由于朱熹后来在中国学界的特殊地位,其《通鉴纲目》影响甚大,以至南宋以降的读书人往往以其是非为是非,“无不是凿齿而非寿”,乃至牵连到持类似观点的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纪昀虽然看到了陈寿“欲帝汉逆而难”,并对宋代诸儒的分歧给予了合理解释,说明他是懂得知人论世的,但又认为“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说明他自己也深受朱子《纲目》的影响,为蜀汉正统说所拘囿。
与纪昀同时的钱大昕()在为其弟大昭()所著《三国志辨疑》所作序文中则说:
&&&&魏氏据中原日久而晋承其禅,当时中原人士知有魏不知有蜀吴也。自承
祚书出,始正三国之名,且先蜀而后吴,又于《杨戏传》末载《季汉辅臣赞》,
娓娓数百言,所以尊蜀殊于魏吴也;存“季汉”之名者,明乎蜀之实汉也。
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不过因其意而推阐之,而后之论史者辄右习而左陈,
毋乃好为议论而未审乎时势之难易与?夫晋之祖宗所北面而事者,魏也;蜀
之灭,晋实为之。吴蜀既亡,群然一词,指为伪朝,乃承祚不惟不伪之,且
引魏以匹二国,其秉笔之公,视南、董何多让焉![]
在钱氏看来,陈寿处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能“正三国之名”,没有把《三国志》仅仅做成《魏志》,而把吴蜀视为伪朝,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何况他还尽其所能为蜀保存了“季汉”之名,视之为汉之余脉呢!所以他盛赞“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例,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同上)他的知人论世,显然超出纪昀远甚。而其从著史体例创新的角度着眼,更是别有见地的。
黄恩彤《三国书法》较此更进一步,在承认“寿之尊魏抑蜀,有所不得已”的同时,指出陈寿表面的抑扬与实际的褒贬其实是两回事:
寿以羁旅之臣处孤危之地,乃敢奋其笔舌不避嫌疑,独不为家族计乎?故寿之尊魏抑蜀,有所不得已也。然其为书,简而不漏,详而不赘,尊魏而不掩其恶,抑蜀而不没其实,讳晋而不灭其迹,微而显,曲而直,隐寓夫褒贬而显示夫惩劝,动有合于《春秋》之书法焉,真良史哉![]
这大概是对《三国志》“书法”方面最高的评价。黄恩彤认为,虽然陈寿表面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但其内心则是尊蜀抑魏的,因而他在记述曹魏和蜀汉史实时,多处运用《春秋》笔法进行褒贬。其实,黄恩彤《三国书法》一书乃有所为而作,旨在为陈寿辨正。在这部专著中,黄氏从《三国志》的目录、称谓、词句选择、材料取舍等许多方面列举出大量例证,并就写曹魏与写蜀汉随时加以比较,说明陈寿对曹魏明尊而暗贬,对蜀汉似抑而实尊。应该说,他列举的例证大多数颇有说服力,或至少是言之成理的。从这一点上说,黄恩彤可谓陈寿的千古知音。
例如,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批评陈寿:“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托始于魏文,而托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记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就是说,魏国历史应从魏文帝曹丕禅汉开始,对此即便司马氏也是无从责难的,陈寿却从曹操开始,这是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却没有避免。纪昀此说看来颇有道理,人多从之。但黄恩彤却认为,陈寿这样做并非真的在尊魏,而是别有深意的:
自初平元年讫建安二十五年,皆以献帝纪年,虽空名虚器犹若赘疣,而汉固未尝亡也。然则何以不书汉?汉名而魏实,书汉则没其实也。魏之太祖意中无汉久矣,此二十五年,汉未尝亡而直书曰魏,不予以存汉之功,而明著其无君之罪也。[]
经他这样一番辨正,陈寿写建安间史事而名之曰“武帝纪”(目录中则称“武帝操”),表面上高抬了曹操,实质上却是有意贬损其形象的。更有意思的是,陈寿叙述曹操出身,先说其为“汉相国参之后”,又说“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腾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黄恩彤对此的解读是:
曹为参后,固汉之世臣也,腾阉而参之胤绝矣,嵩不得为参后也。他传
记并云: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此云“莫审其生出本末”者何?疑之也。
犹陈琳《檄》所云“乞丐携养,赘阉遗丑”之意也。疑嵩所以深诋操也。[]
看似前后龃龉的一段家世简介,竟然是故作疑似之词、“骂人不带脏字”的好例。由此不难发现陈寿运用《春秋》笔法之精妙,亦可见黄氏读书善于由表及里,独能会心于作者。《三国书法》一书大率类此,不再赘举。概而言之,此书对研究陈寿与《三国志》,是一份极有助益的参考文献。
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黄恩彤所作辨正的局限也是明显的。他虽然与朱熹之以尊蜀抑魏为旗帜有所不同,对陈寿《三国志》书法的理解更进了一层,不仅没有责怪陈寿,反正揭示出了陈寿的良苦用心,但是在正统观念上,却是与朱熹如出一辙,并未跳出其窠臼的。
中国历史上的统绪传承,最为普遍认可的是中原地区正统观。三国鼎立时期,曹魏占据了中原地区和广大的北方,蜀和吴则各偏居一隅,如果抛开了仅以血缘关系论正统的偏见,以曹魏为正统实在是无可非议。陈寿尽管是出于时势所迫才作此布局,但无疑是记载了历史的真实。当时撰写三国史书的有许多家,唯独他的《三国志》列为正史广为流传,本身就是对其史才、史德的最好肯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的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