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52人攻城骑马与砍杀千人战是怎么做到的

53个日本人打南京的奥秘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70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着南京城兜了一个大圈,当时南京城驻军12万,却多不敢迎战,历时八十余日,才被绝对优势的明军围歼。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明军伤亡竟达4000人。
&&&&大明王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南京迎来千余年来第一次外战。这一战,城内万余明军对阵53名倭寇,规模比后来1937年那场南京保卫战小太多,但南京蒙受的耻辱并不少。20倍于敌的明军面对区区53名倭寇,居然紧闭城门,不敢出击。倭寇攻城两天,虽未成功,但竟搏杀明军千人,自己不折一人,从容离开,而明军竟不敢追击报仇。
&如果说1937年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是这座名城的“百年之耻”,那1555年53名倭寇攻打南京,就是这个名都的“千年之辱”。
“明万历15年,十几名倭寇到南京城外杀人越货,为所欲为”。这话来自《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在1976年夏著成的一部经典历史著作。说的其实并不是明万历15年,也就是1587年的事,而是指1555年。
谭纶的500兵招自南京,深受倭寇之害,对倭寇有深仇大恨。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骚扰,一直掳掠到南京。这个时间记载可能有误,嘉靖三十四年的倭寇只在6月登陆浙江后,在浙江安徽江苏停留了80天左右。没有到1556年。
&&&&这里记载了,明代东南沿海抗倭时期,明朝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谭纶,时任兵部郎中,曾经在南京招兵
500人,抗击倭寇的历史史实。
& & (摘自:清&张廷玉等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谭纶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浙皖受辱】
倭寇杭州湾登陆,兵分两路长驱直入
日,浙江杭州湾南岸上虞县的居民正在纳凉,突然发现海边冒起了烟。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艘船烧起来了。这艘船显然不是大明制造,就在大伙议论纷纷时,从船上下来的百余名倭寇开始了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行动。这股倭寇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南京。
这股来自日本的倭寇是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的,时年为嘉靖三十四年(日。上岸后他们一路暴走,遇小县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杀。《明史·日本传》里的记载用了大量的动词:“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
目标奇怪:不劫财不劫色,专爱打县城
&&据《明史·日本传》载,这百余名倭寇在杭州分兵,一路北向,一路西窜,本文主角是西窜的53名倭寇。他们在浙、皖、苏三省进行了一次不可思议的大纵深窜犯和“游击”,路线非常清晰:
&&浙江:上虞-会稽-杭州-淳安
&&安徽:歙县-绩溪-旌德-泾县-南陵-芜湖-太平府
&江苏:江宁-南京-溧阳-宜兴-武进-无锡-苏州
&&据查,这53名倭寇来自日本九州。从这股倭寇的行动特点看,很可能是九州最南端的萨摩(今日本鹿儿岛县)人。1555年,日本九州战事频仍,战败的武士沦为浪人,不少就选择到中国沿海当海盗。
&&倭寇不远千里,漂洋过海跑到大明王朝的地盘上撒野,目标不外有二,一是劫财,二是劫色。但这53号人很奇怪,对财物和女人都不感兴趣,专爱打县城、杀官兵。不少人怀疑这53名倭寇是日军派出的侦察部队,目的是探路,为日后大举进攻中国做准备。
&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儒学家雨森芳洲,曾这样评价萨摩人:“好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不过萨摩州民俗却不一样。谁犯了大罪,官府不需要囚禁他,只要告诉他,你罪大当死。那么这个人答应一声就回家剖腹自杀,没有任何犹豫。关于日本人轻生的说法,实在是因为萨摩州而得名……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就义,君子之所难。而萨摩州则人人如此,岂有气节之可论,概其土风奇怪云。”总而言之,不必把他们想得那么仁义精明,他们的动机和无畏有时候很原始,也很无来由。
&武艺强悍:真人“借”箭、双刀锋利
&明代著名画家、亲历倭患的仇英曾作《倭寇图卷》,现藏日本东京大学(下面有附图),是学术界公认的描绘倭寇形象最权威的图画。组图显示,明军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那些上身仅着单衣、下身只穿兜裆裤、光着脚丫的矮小倭寇,往往把盔明甲亮的明朝正规军杀得一败涂地。
&地方正规军和民兵多次以绝对优势兵力想围歼西窜的53名倭寇,不料竟屡遭失利。这股倭寇走州过县,在浙皖苏三省转战80余日,暴走3000余里,杀明军官兵约4000人。
&史料的记载既使今人触目惊心,又让国人羞愧难当。在南陵之战中,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明军官兵之所以崩溃,是因为他们发现倭寇竟然能接住自己射出的箭,还挽弓回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士兵,向敌人射出一颗子弹竟被对方接住,还有勇气与对方打下去吗?
这股倭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他们特种部队一样的战斗力。《筹海图编》里称:“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南陵之战,芜湖县丞陈一道父子率领“芜湖骁健”,力战独进,全部战死。江宁镇之战,明军指挥朱襄、蒋升率众迎拒,“不能御,襄战死,升被创坠马,官兵死者三百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股倭寇攻打南陵县城的战斗中,一共四个县的官兵包围了他们,官军“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这段记载出自《明世宗实录》,个个能手接飞矢,除了明军弓软无力,倭寇的武艺之强确然无疑,难怪官军愕然后一起崩溃。
&&其实,让明军官兵恐惧的还不是倭寇的箭术,而是其长刀。倭刀质量高,倭寇刀法也好。他们擅使双刀,挥舞之下,一片刀光,“上下四方尽白,不见其人”,可在1丈8尺的范围内杀伤对方。
&&这股强悍的倭寇在浙江没呆多久,只有一次作战记录。原来,浙江也有自己的“特种兵”,即武艺高强的武僧组成的“联防队”,他们凭一根棍子就把拿日本刀的武士揍得满地找牙,令倭寇闻名胆寒。这53名倭寇的船被吹到浙江,只好硬着头皮上岸,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窜到安徽。
&&战术实用:“长蛇阵”“蝴蝶阵”出奇制胜
&&区区53名倭寇在中国东部三省如此横行,不仅依仗高强的武艺,还创造了有效对付官兵的步兵战术,即“长蛇阵”
和“蝴蝶阵”。
&倭寇登陆后,往往排成一路纵队行进,把最能打的人安排在一头一尾,用尾攻击官兵之头,用头攻击官兵之尾,是为“长蛇阵”。遇到明军,倭寇立刻散开埋伏,倭首适时以挥扇为信号,伏兵从四面舞刀而起,状似蝴蝶,又为“蝴蝶阵”。当时虽是夏天,但倭首的扇子可不是用来扇凉的,它是用皮或薄铁皮制成,上面画着一些神鬼图像来吓人,不仅发挥“信号旗”的作用,本身就是一件防御兵器。长蛇阵和蝴蝶阵不仅可以有效抵销明军火器的杀伤力,而且便于对明军实施包围。
&&遇到明军时,倭寇往往先派出少数武士,在阵前蹦来晃去,时而跳跃,时而卧倒,时而蹲下,引诱明军施放弓箭和枪弹,等明军弹矢空竭时再发动进攻。明军自知近身搏斗不如对方,箭弹放完往往产生慌乱和动摇,心自先溃,不敢接战,扭头就跑。此时,倭首一挥扇,散伏在周围的倭寇纷纷挥舞长刀杀来,对后退明军穷追猛打。如果明军不退,倭寇则分为两队向明军阵后迂回,实施包围。当然,倭寇偶尔也有战败的时候,就把玉帛金银丢在路上,乘明军争抢财物时逃之夭夭。
&【南京蒙羞】
&53名倭寇杀近城南大小安德门
&53名倭寇不仅在安徽横行无忌,甚至上演了攻打大明陪都南京的拍案惊奇。南京城墙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手里建造起来的,坚固厚实,连炮弹砸在城墙上都会弹回来,所以后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数万精锐湘军打了三年都难以攻破。区区53名倭寇,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就敢攻打南京城,着实让人费解。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53名倭寇受了日本国内战争的影响。日本国土面积小,城市也不大,作战规模往往不到千人。在关于日本战国的影视中,常常可以看到某武士信心满满地向将军请命,给我几百人,一定把某城拿下。中国观众肯定忍不住发笑,看看咱的城市攻防战,参战人数多以“万”为单位计算,是他们的100倍。
&&7月底,53名倭寇杀到大明王朝的龙兴之地南京,大明陪都准备好了吗?
&南京城防总指挥是谁
&答案是杨宜。您一定没听说过。其何许人也?
&倭寇打到南京前一个多月(1555年6月),杨宜才以南京户部右侍郎的身份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几省军务。事实证明,用杨宜很不合适。
&一看杨宜的履历就不对劲。他的前任是南京兵部侍郎周琉,他前任的前任是南京兵部尚书张经(1555年5月上任),均为国防部官员出身,都是抓军事的内行,张经任内还取得了自抗倭以来的首次大捷即王江泾(今江苏吴江盛泽东南)大捷,杀敌近2000人。明政府竟用杨宜这个财政部的副手来当东南军区司令,显然是鲁班出征,关公伐木,所用非人。
&再看杨宜的人品也不怎样。杨宜上台后,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一切唯赵文华马首是瞻。赵在北京是户部侍郎,不算顶层高官,但他是当朝权相严嵩的义子,后台硬,而且当时是朝廷派到东南视察军务的钦差大臣。张经虽然打了大胜仗,但得罪了赵文华,结果被诬陷,先丢了官,后没了命。杨宜和赵文华都是财政系统的人,所以能够上位。赵文华任人唯亲,又好受贿敛财,还爱揽功,下面的人打了胜仗,功劳尽归他,大家没有功劳不得赏,“兵机纪律因之大乖,将士人人解体,贼寇愈炽”
&最后看杨宜的工作能力也不行。杨宜是军事外行,上台后提不出自己的施政措施,只好沿用前任张经的办法。因为浙江人打仗太滑,张经曾请准从其他省调“客兵”到浙江剿倭。杨宜也这么做,却没有张经的驾驭能力,根本管控不住“客兵”。比如四川兵就和山东兵打起来,差点把前线将领都杀了。
&53名倭寇攻打南京发生在杨宜上任不久。但从史料记载看,出面组织御敌的不是他,而是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至于杨总司令,不见指挥打仗的记录,也许躲在家里发抖呢。
&抗倭名将戚继光胡宗宪为何不出场
&读者会问:倭寇入侵,戚继光在哪里?
&戚继光是倭寇的克星,有民谣唱道:“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53名倭寇于1555年6月从浙江上虞上岸,一个月后,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差了一个月,倭寇由浙入皖,戚继光没有赶上消灭这股倭寇的战事。
&戚继光的远祖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后在云南战死。明政府感念开国将领,按贡献大小制订了优惠政策,戚家可以享受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明代的“卫”,编制5600人,相当于现在的旅,指挥佥事是“卫”的三把手(正四品),有4人,分管练兵、司务、屯田等事宜。戚继光16岁(1544年)世袭此职,负责屯田,相当于现在的旅后勤部长。他事业的起点不低了,但进步不快,9年后才从“旅一级”调到省里,升任山东都指挥佥事(正三品)。27岁那年,他被平调到浙江任都司佥事。可见戚继光从军以来,一直负责屯田,没有直接对敌作战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戚继光调到浙江与小股倭寇入侵只是巧合,并不是因为要对付这股倭寇才调来的。戚继光在山东没有与倭寇打过仗,当时名气不大,到浙江后不受重用,比较郁闷,在做好后勤工作之余,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察战场上。可惜调研报告等材料上报了不少,但都石沉大海,没有引起重视。但熟悉浙江地理环境,对日后戚继光灭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最后,戚继光的才干总算被一个领导看上了,此人就是后来的浙(江)直(南直隶)江(江西)福(福建)东南四省总督胡宗宪。
&胡宗宪26岁中进士,先后在山东和浙江干了几年知县(正七品),积累了基层工作经历,然进京后一直在都察院工作,偶尔受命到省里巡按。胡宗宪巡按过宣抚、大同、湖广,但42岁(1554年)时巡按浙江才是他人生事业的转折点。来到浙江的次年5月,他参与指挥王江泾大捷,在嘉兴设计毒杀数百倭寇,因功从浙江巡按御史一跃为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察院三把手)兼浙江巡抚,连升三级。仅仅一年后,他又升任四省总督,成为戚继光的上司。
&53名倭寇从浙江上岸时,胡宗宪刚刚升任浙江巡抚,还管不到安徽和江苏。这股倭寇在浙江犯事,胡宗宪正要组织剿灭,他们又窜到了安徽。至于戚继光,还在干后勤,更没有机会对付这帮倭寇。
&南京为何失去秣陵关雪耻的良机
&53名倭寇攻打南京时,南京城防与之前历代相比,已是天翻地覆。明代南京城分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层,是大圈圈套小圈圈的格局。京城是在朱元璋手里完成的,耗时20年(年),周长33676米,世界排名第一。城墙高14~21米,基部宽14~20米,顶部宽4~15米,极为坚固。不过,倭寇攻打的不是第三层的京城,而是最外层的外廓。外廓俗称“土城头”,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成,建成时共开16门。除城门及其附近地段的城墙因用砖石砌成,较为坚固外,其他地段多利用山崖砍削或培土夯成,不够坚固。当时还能应付一阵,逾600多年后今人已难见踪迹。外廓周长180里,圈地2000多平方公里,便于兵力在廓内机动。
&&倭寇在浙江和安徽流窜,江苏有所耳闻,略有准备。当53名倭寇自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进犯南京外围据点江宁镇时,发现江宁指挥把总朱襄、蒋钦率300多人驻守江宁板桥。倭寇未立即发起进攻,而是等明军开饭时发动突袭。朱襄等赶紧扔掉饭碗,仓促应敌,结果全军覆没,被杀掉300多人,朱襄战死,蒋钦负伤被击落马下。
江宁失陷,南京城南大门洞开,53名倭寇于7月底杀至外廓城下。届时城内守军上万,应付起来当绰绰有余。但听说倭寇杀来,总督杨宜临战无措,只得由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出面组织守城。张时彻摸不清倭寇底细,不敢贸然应战,下令关闭所有城门。倭寇沿外廓南段大安德门、小安德门、夹岗门等门(均在今安德门、石子岗附近)伺机破门而入,与守军接战两次,杀掉近千名守军,但没有找到突破口,向南奔秣陵关悻悻而去。
两天打了两仗,南京守军战死800~900人,其中包括一名把总,一名指挥。战死这么多人,竟没有杀掉一个倭寇!前敌总指挥张时彻23岁中进士,但军事历练少,任南京兵部尚书前,唯一的军事经历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此次南京蒙羞,55岁的张时彻遭到御史弹劾,被迫辞职还乡。
&&南京外廓的工事是四层城防中最薄弱的,疑似“豆腐渣工程”。但在倭寇眼里,比日本国内的城墙高大多了,几乎无隙可乘。南京城虽免遭涂炭,但事后得知倭寇居然只有53人,真是大大丢了一回丑。当时,著名文人归有光恰好在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是事件亲历者,他愤言:“平昔养军果为何?”
&&南京本来还有机会雪耻,那就是守住秣陵关,关门打狗。当时,秣陵关由应天推官罗节卿、指挥徐承宗负责镇守,麾下有守军千余。令人气愤的是,守军大概听说了朱襄等人战死的消息,居然吓得“奔溃,贼遂过关”。倭寇南到溧水,典史林文景率兵迎战,又被打败。邻县的署县还没看到倭寇,县丞赵珠臣先撒丫子跑了。倭寇大摇大摆进入署县城,在一民居中放心睡了两天才走。
《明史》记载:“贼逐直趋南京,其酋衣红乘马张黄盖整,众犯大安德门,我兵自城上以火铳击之,贼沿外城小安德门、夹岗等门,往来窥觇会城中,获其所,遣谍者,贼乃引众由铺岗趋祩陵关而去。”
  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城坚墙厚,守城兵力就算刨去空额,也不下万余,周边卫所明军姑且不论。但就是这样区区五十来个倭寇,居然敢肆无忌惮的进攻,其首领穿红衣,“乘马张黄盖”,好整以暇来回指挥,真是令人骇异又好笑。
  突遭袭击,南京举城鼎沸。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匆忙下令关闭城门,并命令市民自备粮械,登城守卫。
  关于攻城的详细情况,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笔记里记载道:“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对这伙倭寇的人数,时人记载不一,有称“五十三人”,有称“六七十人”,有称“七十二人”,考虑到“五十三人”说的郑若曾在抗倭总督胡宗宪幕中,战役记载都是出自军方塘报,应该比较正确。
&【挽回颜面】
&苏松巡抚曹邦辅亲赴一线力歼倭寇
&眼看53名倭寇就要把大明王朝外强中干的遮羞布扯下,苏松巡抚曹邦辅总算带人将这股倭寇全歼在苏州杨林桥附近的禾田里,替大明挽回一点颜面。
&“终结者”曹邦辅吴林庙初胜
&53名倭寇从秣陵关奔出,经溧水、溧阳,朝宜兴、无锡方向而去。宜兴至无锡有180余里,这股倭寇只用了一个晚上时间,足见其精力之旺、脚程之快。
8月13日,这股倭寇在官兵追击下,越过武进县境,抵达无锡慧山寺,一昼夜狂奔一百八十余里,“贼疲定望亭,次日至浒墅关。”
  这时的浒墅关防线,苏松巡抚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领佥事董邦政、指挥张大纲、把总娄宇等,督率数千官兵,在陆地、太湖边布下了天罗地网。之所以杀鸡用牛刀,实在是这股倭寇闹的动静过大,不剿灭无以上报皇恩,下对黎民。曹邦辅战前训诫部下:“此贼势捋数千劲敌,我地形、兵力为彼所窥,他日大举入寇,何以支之。誓灭此而后入城!”
  以逸待劳的官军终于和疲惫不堪的倭寇接战了,在吴林庙官军擒斩了二十七人,剩下的倭寇逃横泾前马桥,躲进一间民舍。
  官军团团包围民居用火攻,倭寇抵挡不住拼命杀出一条血路,跑出一大段路后,四散藏在田禾中。官军头目看见田里“草露微动”,就让手下齐声大喊:“贼人躲在田里!”草木皆兵的倭寇受惊奔出,被悉数擒杀,没有逃掉一人。
  这股倭寇的最终战绩是:横行三省共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郑若曾对此感慨无比:“其所经历八郡,转战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了然于胸中;不杀人,不掠财,不奸妇女,周流深入,其志讵可测耶!”
  关于这股倭寇的身份,和他们只攻击城池和官军的自杀式行为,一直是个谜团。曹邦辅和郑若曾猜测这些是日本侦察兵,意在大举入寇,尚有一定道理。当代有位著名史学家认为这些倭寇是王直的部下,全是中国人,意图打回歙县老家,这就显得破绽过大,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如果说倭寇不是日本人,而是回乡的歙县人,那他们一路攻打官军甚至攻打南京,岂不是自找麻烦自寻死路?他们路上还抓过两个老百姓带路,难道连自己老家都不认得?
  不管怎样,谜一样的五十三个倭寇,用他们如入无人之境的三千里暴走,扯掉了官军最后一块遮羞布,将大明军事上的羞处,赤裸裸的暴露在嘉靖三十四年的那个夏天。
现存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明代中国人绘制的倭寇图
明代画家仇英笔下的倭寇形象
明代画家仇英笔下的明军出战倭寇情景
有网友说,说的这事确实是明朝军事史上的耻辱,但是没记错的话,“宁波争贡”事件发生于1523年,而非1555年。起码【《明史·日本传》里的记载用了大量的动词:“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这段是描述宁波争贡事件的。
另外人数也和宁波争贡事件人数相符。
寧波之亂(也称争贡之役、明州之亂、宗设之乱)發生於公元1523年(明朝嘉靖二年、日本室町時代的大永三年)。事件是起源于日本大内氏和细川氏势力各派遣对明朝贸易使团来华贸易,两团在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冲突,在浙江寧波爆發了武力杀戮事件。大内氏代表宗设沿路烧杀抢掳,对当地居民造成很大损害,追击的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等明朝官兵战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明朝政府废除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市舶司一处
最后说一下,其实这53人没被明朝当场抓住,他们在杀掉4个明朝千夫长和2个百夫长后,抢了一艘小船,扬长而去了。
更囧的结局是,这些人后来其实是被朝鲜军队给抓住的(抓住了其中23个),然后移交给了明朝。
更更囧的结局是,这些人后来全被无罪释放
大概是某人读史不精,把几件事混在一起谈了,其实google下寧波之亂(也称争贡之役、明州之亂、宗设之乱)就很明白了。
但资料讲,寧波之亂与南京没有关系:
大永三年(公元1523年)大内氏自己以正德勘合组成第九次对明贸易团,由宗设谦道率领三船三百余人,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四月二十七日到宁波。
得知大内氏组织对明贸易团时,也立即派出一只,由鸳冈瑞佐和宋素卿率领,—行百余各兼程赴明。宋素卿等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四月底至宁波,迟于大内氏船。但宗设谦道的船虽先至,尚未检验勘合,及宋素卿至,市舶司方始一道验证。市舶司在检验时发现勘合有新旧之分,宗设谦道与鸳冈瑞佐遂产生真伪的争执。宋素卿深知明市舶司时敝,暗中行贿于太监赖恩,遂得先于宗设谦道的船进港验货。市舶司随后在嘉宾堂欢宴二个贸易团,在安排席位财,又将鸳冈瑞佐置于首席,宗设谦道居次。在国内就互相敌对的两派,因席位问题激起派性斗争,在宁波爆发了武斗。
大内氏派赴明商人中素以海盗为业者多,五月一日宴会后,在宗设谦道的唆使指挥下,打开东库,抢出按规定收缴保存的武器,攻入嘉宾堂。细川派的弯冈瑞佐因无武器,立被斗杀,宋素卿逃出,在府卫军卒的保护下避于十里外的青田湖。宗设谦道率—众纵火焚毁嘉宾堂、然后率队伍沿灵桥门外北行经东渡门至和义门外,烧毁泊于该处的宋素卿船。其后,追寻宋素卿至江岸,又迫近绍兴城下。在折回宁波时,沿途杀掠。一路上掳走指挥袁班、百户刘思,杀死百户胡源。至宁波后,大掠市区,夺船逃向,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捏率军追赶,不幸战死。宗设谦道一伙在逃回本国途中,一船因遇风漂至朝鲜海面,朝鲜守卫军诛杀三十,生擒二十,缚献明朝。这就是“争贡事件”的梗概。
吴晗先生是这样说的:
研究明朝和倭寇的关系,光从中国的情况、中国的材料出发,还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还必须研究日本的历史。不研究日本的历史就很难理解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些人专门从事抢劫,进行海盗活动,而且时间是如此之长,破坏是如此之严重。但是看看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我们先讲讲日本的情况。
  明朝的历史是从一三六八年开始的。而日本从1236年起,内部分裂为南朝、北朝。京都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吉野是南朝的政治中心。这个分裂的局面,长达六十年之久。一直到1392年南朝站不住了,才投降了北朝。分裂期间,日本有两个天皇:京都有一个天皇,吉野有一个天皇。正当日本南北朝分裂的时候(年),明朝建立起来了。明朝建立初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后期。
  当时日本的政治形势怎么样呢?日本有天皇,可是那个天皇是虚的、无权的,是一个傀儡。不只是那个时候的天皇是傀儡,凡是明治维新以前的天皇都是傀儡,地位很高,可是政治上没有实际权力。掌握实权的是谁呢?是将军。当时的将军称为征夷大将军。将军有幕府,当时的幕府叫室町幕府,也叫足利幕府。那时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有很多封建领主,这些封建领主有很多庄园,占有很多土地,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们不完全服从幕府的命令,各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封建割据。足利幕府建立之后,由于他的经济基础很薄弱,不能完全控制他们。所以,在足利幕府时代,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势力强大,在幕府控制下的中央财政发生了困难。怎么办呢?它就要求和明朝通商,作买卖。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叫足利义满,他派人到明朝来,要求和明朝通商。明朝政府当然欢迎,但是对日本的情况不了解,对国际形势缺乏知识,不知道日本国内已经有了天皇,糊里糊涂地就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
足利义满希望通过和明朝通商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地位,减少财政困难。但是,由于当时日本是处在一种分裂割据的状态,那些大封建领主并不听他的活。而在那些大封建地主下面有一批武士,由于得不到土地,生活困难,于是他们就到海上去抢劫,成为倭寇。这就是倭寇的来源。
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幕府和明朝有交往;另方面幕府下面那些封建领主一批批地来破坏这种交往,到处抢劫。幕府不能控制那些诸侯、封建领主,最后发生了内战。从1467年到1573年这个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延续了一百多年,日本国内到处打来打去,战争频繁,人民不能正常地进行生产,因而土地荒废,粮食不够。这样,就使更多的人参加到倭寇的队伍中来。这就是日本在战国时代,也就是明朝中期(年)之后,倭寇侵略更加严重的原因。
  从中国的情况来说,中国遭受倭寇的侵犯从明朝一开始就发生了。在明朝建国以前,倭寇已经侵略高丽。那时候,高丽王朝的政治很腐败,没有能力抵抗。接着倭寇南下骚扰我国沿海各地,从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到处侵犯。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派海军去抵抗倭寇。1384年之后又派了一个大将在山东、江苏、浙江沿海地区修了五十九个军事据点防御倭寇。1387年又在福建沿海地区修建了十六个军事据点。所以,从洪武时代起,倭寇就已在危害中国。
在永乐时代,一四一九年倭寇大举进攻山东沿海地区。明朝军队狠狠地打了它一下,把这一股倭寇全部消灭了。倭寇的侵扰引起了明朝政府内部在政治上的争论。当时明朝政府专门设立了三个对外贸易机构,叫作“市舶司”。这三个市舶司设在广州、宁波和泉州。这些地方是当时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这里来作买卖。当倭寇侵略发生之后,有的人认为,倭寇之起是由于对外通商的缘故,因为你要作买卖,所以日本海盗就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市舶司封闭掉,对一切国家一概不作买卖。这种论调在明朝政府中占了优势,结果在公元1523年把三个市舶司撤消了。
  撤消市舶司之后发生了另外一个问题。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多耕地少,不少人没有生产资料。这些人作什么呢?在通商的时候他们借一点资本出去作买卖,买一些外国货到中国来卖;把中国的土产卖出去。因此,这些人是依靠通商来维持生活的。这是一种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大地主,他们看到对外通商的收人比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剥削要多好几倍,因此从事对外贸易。他们自己搞了很多海船载运中国土产出国;同时把外国商品带回来卖。沿海大地主依靠通商发财,这在当时叫作“通番”。“通番”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宋朝后期就有许多大地主组织船队出海通商的事。宋代关于这一类事情的记载很多。元朝也有。
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明朝有一个大富翁叫沈万三,他家里有一个聚宝盆,这个盆里可以出很多宝贝。这是传说,事实并不是这样。事实是他搞对外贸易发了财。有人说他富到这样的程度,明太祖修建南京城时,有一半是他出的钱;此外,每年还要他出很多钱,因为在明朝和元朝作斗争的时候,他曾经站在元朝这一边。所以后来明太祖干脆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了,把他充了军。有的说是充军到云南,也有的说是充军到东北。这个故事说明,当时是有这么一部分人是依靠通商和对外贸易来发财的。
所以,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情况是,一方面许多贫民依靠对外通商来维持生活,其中有一些穷苦的人长期停留在国外,这一批人就成为华侨。现在南洋各个地方都有华侨,大体上以广东、福建人为多;另一方面,沿海一些大地主依靠通商来发财。因此,当一五二三年,由于倭寇不断骚扰沿海,明朝政府封闭了市舶司,断绝了对外通商关系时,就发生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很多穷苦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另方面,沿海大地主失去了发财机会。他们要求恢复通商。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地主集团便采取反抗手段。你禁止通商,他就秘密通商。他们自己组织船队出去,其中有一些照样发了财,有一些就遭到倭寇的抢劫;而另外一些则采取和倭寇合作的办法,他们也变成了倭寇。他们组织船队出去,能够作买卖就作买卖,不能作买卖就抢。因此,倭寇主要是日本海盗,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中国人。
  除了倭寇之外,当时还有一种情况,即在十六世纪初年(1513年),葡萄牙人到东方来了。这些葡萄牙人一方面进行通商活动;另方面也进行海盗活动。不但进行海盗活动,而且占据了我国福建沿海的一些岛屿。
  1546年,也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倭寇对沿海的侵略更加严重了,浙江宁波一带受到严重的损害。明朝政府派了一个官员总管浙江、福建两省的军事,防御倭寇。这个官员叫朱纨,他坚决执行禁海方针,任何人都不许出去。坚决用军事力量打击倭寇,打击葡萄牙海盗。把抓到的九十多个海盗头目——有日本人,有葡萄牙人,也有中国人——都杀掉了。这样一来引起政治上的一场轩然大波。
因为被杀的这些人里面,有一些是沿海的大地主派出去的,把这些人杀了,就损害了沿海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这些大地主集团在北京中央政权机构里的代言人(主要是一些福建人)大叫起来了,他们向皇帝控告朱纨,说他在消灭海盗时,错杀了良民和好百姓。这样就展开了政治斗争。在政府里和地方上形成两派:一派要求对外通商;一派反对通商。大体上沿海一些大地主坚决主张通商,而内地一些大地主反对。为什么内地的大地主反对呢?因为他们不但得不到通商的好处,而且海盗扰乱的时候,还要出钱。他们吃了亏。
通商派和反通商派的斗争很激烈,代表闽、浙沿海大地主利益的许多官员都起来反对朱纨。朱纨也向皇帝上疏为自己辩护,并且很愤慨地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这样,浙江、福建沿海的大地主集团更加恨他,对他的攻击更厉害了。结果明朝政府就把他负责的浙江、福建两省的军事指挥权撤消了,并且派了一个官员来查办这件事。最后朱纨在“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的情况下自杀了。
  朱纨失败了,倭寇问题没有解决。1552年之后,情况更加严重。在浙江沿海一带,倭寇长驱直入。一直到一五六三年的十一年中间,不但江苏、浙江、福建的许多城市、农村受到倭寇的烧杀、抢劫,倭寇甚至还打到南京城下,打到苏州、扬州一带。
  这个时候,明朝的军事力量已经腐化了。明朝在地方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有1120人,一个百户所有120人。军队和老百姓分开,军户和民户分开。军人是世袭的,父亲死了以后,儿子接着当兵。明朝初年的军事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因为它有经济作基础,那时,明朝实行屯田政策,军队要参加生产。办法是国家拨一部分土地给军队,军队里抽一部分人,参加农业生产。自己生产粮食供应军队的需要,国家再补贴一部分。所以,尽管军队的数量很大,最多时达到二百多万人,可是国家的财政开支并不大。以后由于许多地主、官僚把屯田吞没了,把军队的钱贪污了,所以屯田的面积愈来愈小,粮食收入愈来愈少。同时,有些军官把士兵拉来替他搞私人劳动,在家里服役。此外,由于军队和老百姓是分开的,军户和民户是分开的,军人的服装、武器要自备;把河北人派到云南去,山东人派到浙江去,世世代代当兵,结果部队中逃亡的比例愈来愈大。从明朝初年一直发生军队减员的现象,以后愈来愈严重,往往一个单位的逃亡比例达到十分之七、八,一百人当中只剩下二、三十人。怎么办呢?明朝政府就采取这样的办法:张三如果逃跑了,就把他的弟弟、侄子抓去顶替。如果他家里没有人可以顶替,就抓他的邻居去代替。但是这些被抓去顶替的人又逃跑了。所以军队数量愈来愈少,质量愈来愈低。军官也腐化了。
  从明太祖到明成祖,在沿海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组织了海军,建造了一些战船。到这时这些战船因为用的时间太久了,破破烂烂,不能再用了。按照规定,船过一定时期要修一次。可是由于修船的钱也被军官贪污了,没办法修,所以战船愈来愈少。
  由于上面这几方面的原因,明朝的军事力量腐化了,军队不能打仗了。在1552年之后,往往是数量不多的倭寇登陆之后,一抢就是几十个城市,抢了就跑。各地方尽管有很多军队,但是不能抵抗。人民遭受到深重的灾难。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倭寇所侵犯的这些地区都是粮食产区,是最富庶的地方。像江苏(包括长江三角洲)、浙江及福建沿海地区,都是最富庶的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长期遭到抢劫直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到一五六四年才改变这种局面。
这时,出现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有名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看到原来的军队不能作战了,就自己练兵。他了解浙江义乌县的农民很勇敢,便招募了义乌县的农民三千人,成立了一支新军,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根据东南地区的地形,组织了一个新的阵法,叫作“鸳鸯阵法”。这个阵法的主要特点是各个兵种互相配合,长武器和短武器结合使用。更重要的是他有严格的军事纪律,对兵士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经过二、三年之后,他的这支军队便成了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当倭寇侵入浙江的时候,在台州地区,戚继光的军队九战九胜,把浙江地区的倭寇消灭光了。以后把福建地区的倭寇也消灭了。他和俞大猷及其他地区的军事将领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彻底解决了倭寇问题。
  可是,在倭寇问题解决之后,又发生了新的问题。这时日本国内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幕府被推翻了,新的军阀起来了。这就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用军事力量统一了国内。不过这是表面上的统一,实际上国内各地还是一些封建领主在统治着。这些封建领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不能完全控制。为了把尚未完全控制的封建领主(大名)的目标转向国外,并消耗他们的实力,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于是丰臣秀吉就发动一次侵朝战争,派军队去打朝鲜。他写信给朝鲜国王,说他要去打明朝,要朝鲜让路,让他通过朝鲜进入我国东北。他的军事野心非常狂妄,准备征服整个中国;然后把他的天皇带到中国来,以宁波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步骤是:第一步占领朝鲜;第二步占领中国;第三步以中国为中心,向南洋群岛扩张。面临着这样的形势,明朝政府怎么办?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日本打朝鲜与中国无关;另一些人看到了唇亡齿寒的关系,认为朝鲜是我们友好的邻国,丰臣秀吉占领朝鲜以后就会向中国进攻,因此援助朝鲜也就是保卫自己。经过一番争论,后一种意见占了优势,明朝派了军队出去援助朝鲜。这时候,朝鲜已经很混乱,大部分地区被日本军队占领,国王逃跑。明朝政府动员全国的力量来帮助朝鲜,前后打了七年(年)。由于中国人民的援助,朝鲜军队的奋勇抗战,特别是朝鲜海军名将李舜臣使用一种叫“龟船”的战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后把日本侵略军打败了。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本侵略朝鲜的军队跑掉了,战争结束了。
  所以,我们和朝鲜的历史关系很深远,在甲午战争前三百年,中国就出兵援助过朝鲜,共同反抗外来的侵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我们的经济还没有恢复,美帝国主义就越过“三八线”,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攻。情况很严重。我们又进行了抗美援朝运动,派出了志愿军支援了朝鲜人民。
  这一段历史使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是这个时代才有,而是有其长远的历史原因。它总是要侵略别人的,从倭寇起,以后不断地向外侵略,1598年侵略朝鲜,甲午战争时期占领我国东北,1937年以后占领了我国大部分地方。我们进行了抗日战争才取得了胜利。要了解和熟悉日本的情况,必须要了解和熟悉我们自己的历史情况,这样才能对我们很接近的国家有正确的看法。当然,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有长远的历史原因,绝对不等于说日本人民都是侵略者。如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错误的。但是日本的统治者,不管是过去的封建主,或者是近代的军国主义者,都是侵略成性的。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但是在近代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现在中日两国人民,都要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使惨痛的历史永不重演,建立和巩固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明朝的历史情况与过去不同。与倭寇的斗争,与蒙古贵族的斗争贯穿着这个时代。明朝以前没有这样的情况,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是明朝历史的特征。要抓住这个特征才能够了解明朝人民的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因为北边有蒙古问题,沿海有倭寇问题,就要有军队打仗。军队要吃饭、要花钱,这些负担都落在人民身上。所以明朝的农民受着无比深重的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明朝开国一直到灭亡,都不断发生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分布地区之广,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和明朝相比。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农历十一月,倭侵莆田、温州、舟山之战。倭二百余入侵福建莆田及镇东卫(福建福清东南),明千户戴洪等战死。
倭又一股五十余入侵浙江温州、平阳县,明指挥祁嵩平阳百户所刘欲等败死。&&
倭又一股八十余入侵浙江舟山,明参将卢镗率军抵御,指挥闵溶战死。
倭犯兴化平海卫,千户邱珍等战死,又犯福清海口,泉州卫指挥佥事董乾镇战死。
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明抗倭惠安之战。
嘉靖三十七年春,新倭大至,犯浙江温台等府,台州之太平县数次被围攻。
四月,倭寇自浙江侵入福建之福州、兴化、泉州等地,皆登岸焚掠而去。
五月,倭攻惠安,明知县林咸率兵据城抵抗,倭败退,咸乘胜追击,至县境鸭山中伏牺牲。倭自海口出海,明参将尹凤引舟师追击,冲沉倭舟七,擒斩七十余人,追至东洋,又斩倭百余而还。
六月,倭复分掠兴、漳、泉等府,攻陷福清、南安二县。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倭寇扰福沿海州县。
三月,柯梅之倭出舟山,驾帆南犯,泊于福建之浯屿(金门岛)。
& & 四月,进攻福宁州,不克,移攻福安县,破之。
同时由广州亦有流倭往来诏安、漳浦间,于是福建沿海福、漳。泉等州,无不受倭害。倭进攻福州,不克,围攻一月,始解围去。
& & 五月,倭陷永福县。
& & 七月,倭又自福建流入温州,掠平阳、泰顺等地。
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明破倭平海卫之战。
明嘉靖四十一年,福建倭围攻兴化府城,月余,广东总兵刘显率兵赴援派兵与城内联络,中途为寇擒杀,倭寇冒充明军进城,骗使守将戒备松懈,倭寇即于夜间袭占兴化城。
四十二年二月,倭弃兴化城南下,破峙头(莆田东南),都指挥欧阳深进攻中伏,所部数百人皆战死,倭寇乘胜攻陷平海卫城(福建莆田东南九十里)。
福建巡抚谭纶指挥戚继光、刘显、俞大犹等三路军队,围攻平海倭寇,以戚继光为中路,刘显、俞大犹为左右路,戚军率军先登城,左右两路继之,大破倭寇收复平海,继又收复兴化。歼倭二千二百,溺水死者无算,并夺回被虏男女三千余。
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明破倭仙游之战。
十二月,兴化(福建莆田)残倭,联合新倭万余进犯仙游,围攻三日,福建总兵官戚继光率兵进击,败倭于城下,乘胜追击,次年二月又败倭于王仓坪(福建同安境)斩杀数百,坠崖谷摔死甚多,余倭数千逃窜,分据漳浦蔡丕岭(漳浦境)。
戚继光又兵分五路进剿,各持短兵器登崖进攻,俘斩数百。
& & 残倭抢掠渔舟逃出海去,,至是福建倭寇逐平定。
《上述资料源于“明世宗实录”和“中国历代军事战争年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骑马与砍杀千人战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