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年了,盗号的乌龙寺技术站盗号还是老一套

这么多年了,你还是不会读书
这么多年了,你还是不会读书
灰尘也讲话
读过这么多文章,你的方法还是老一套吗?最近一年我感觉在这方面进步了不少,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引入时间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以前我的定位是读者、是受众,作者丢过来什么我就接什么,别人设的情景剧我会配合着演完,即使说不通,也不会停下来仔细瞧一瞧,在作者刻意的情绪渲染下,感性的神经线告诉我:他说的就是有道理。在这种状态下,孜孜不倦,感觉良好地看了又看,心里还琢磨许多平台的文章怎么都看不完、看不腻呢?每天都有新花样,其实只要你再翻翻几个月前你看过的文章瞅瞅,你就会发现你之前看的也都白看了,它们的观点对你来说就像新的一样,看的当下觉得很有道理,可没过几天就忘记了,我们就这样上瘾了似的看了丢,丢了看,马不停蹄,还以为真学到了点什么,实际都在同一个泥地里打滚。受不了再继续这些无用功了~痛定思痛决定要做点什么~逻辑训练首先就是要好好锻炼下自己的思考能力,我找来很多信息密度很大的文章和辩论形式的题目,这些文章重逻辑和思考过程,因为难理解嘛,所以看的时候很自然就电眼开起来,把文章自动切割,提炼主题,提炼论据,然后推敲一下作者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他的观点是否说得通。我的目的是深入认真地理解它说的道理,这样做得多了以后就发现看文章的时候自己竟然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了,可以看出一篇文章思考密度有多大,水分多不多,从此告别了别人丢来什么我接什么的阅读形态。例子金句再最近,接触江浩同学的素材积累理论,让我又重视起了被我忽视掉的文章另外一部分的价值。电眼又再度开启,文章里生动的语言、美妙的类比和例子都摘取出来,大浪淘沙,收进了自己的储备库里,这些是我以前忽略掉的。这一个部分其实对写作的好处更大,但是,正因为有读者到作者这样的转换,我也才更了解了别人在使用的一些操作的技巧,因为写作总是要聚焦的,作者可以选择性地把别的东西简略化(当然有很多作者也是十分真诚的),而读者需要自己思考,还原出全貌,这样才不会被带偏。收集工作做起来后,一篇文章简直被我拆解得七零八落,最大得挖掘出了它的价值,真的可以做到处理完就删除了。把书丢掉以前看到钱钟书就是如此读书的,看一本书,他会做很多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做很多自己的思考,接着就把书送人,因为它已经没用了。当时我挺不可理解的,如果是我自己,想到了一个问题在哪本书里提到了,那我肯定是翻出那本书来才能有更详细的解答啊,但是,正因为我们仗着这种对书籍物质上的占有,让我们总觉得它们不需要那么仔细地去读,我们只需要粗加工,有个大概印象就好。这种浅层的阅读短期来看是省时省力的,但长期来看因为它并没有进入你的大脑,所以你的粗加工只是一种浪费时间,有限的信息马上就会遗忘,几个月或几年以后还得推倒重来。物质上的占有和精神上的占有之间有着一道很大的鸿沟。不信你随便挑本你看过的书,给别人讲解一下它的内容和主题就明白了,在你脑中的那个混沌的,自以为了解了的东西其实你自己根本就没搞懂,没搞懂就是说不出来。在学习领域有个很有名的一个技巧—费曼技巧,它以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命名,运用费曼技巧你能达到过目不忘,它的步骤如下:1.选择要学习的概念2.设想你是老师,试图教一位新生了解这个知识点3.当你困惑时,返回去重看4.用比喻等手法简单化你的描述一句话:教是最好的学这句话并不是只验证在李笑来老师身上的发明,它是一条实在的定律,最近看到很多国外作者都提到了它的有效性。为什么一定要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重述出来?因为你的认知模块和书的模块不一致,不兼容,就像身体的排异反应,你能识别出来它是外部的东西,即使它很正确很有用,但是缺少接口,所以交流无效。“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遍”这个过程就创造出了这个接口,让两边的东西流动了起来,重组、交换、产生火花。跌跌撞撞地前进,慢慢提高了自己阅读的理解能力,这是这一年最大的收获,阅读总是和思考相伴相生,思考是过程,行动和反思是终点,在这条路上肯定有很多坑,很欣喜慢慢发现自己可以越过那些小坑了。不知道你又是怎么读书的,欢迎讨论分享。·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灰尘也讲话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寻找中国传统茶文化里所蕴藏的一份悠远淡雅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讲课又是老一套猜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