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方位练太极拳内功劲法谁都知道,可为什么要面向南方

梅墨生:太极拳与太极内功、太极养生
&在太极拳界,在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中,经常会有一些迷惑,产生一些争论:他们练得怎么样?我们练得怎么样?某某流派怎样?某某老师如何?……
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因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太极世界之大,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包,太极世界是众生芸芸,太极世界也是万千气象。
&修炼太极以及和与太极有关的修养都是有益的,这一点是肯定的,有深有浅,只足收获不同而已。我修习的体会,是通过读书、交友、寻师、访道等诸多修习方式后得到的体认,所有的收获加在一起,形成了我现在的一些理念。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太极拳与太极内功、太极养生”。
& &一 外与内
&太极拳是一门武术,也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学问.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既然太极拳是一门武术、一门学问,它一定就有一个外在承载的形式,所以就牵扯到了外与内。中国的学术、艺术、技艺、功夫都离不开几个最重要的字其中便有“外与内”。太极拳有外在的形式与内涵的问题.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来开始我今天的讲座。
&练太极的人,当然也包括任何练其他拳种或武功的人,都会面对一个形体的问题,这个形体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架势。比如说练杨式、吴式、陈式……
这就是形式。曲、直、展、收、开、合,速度快、慢,架势高、低,立身中正不中正等等这些都是形的问题。与形相对的便是内意。学书法,颜体、王本、欧体、赵体……
这都是形。欧体字架比较长,重心往里收,点画比较方;颜字字架、字行偏浑圆,字形往外张,中间七较虚宽;柳字收笔比较重,起笔比较展捷……一说陈式太汲拳,就知道它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有蹿蹦跳跃……
这都是在说外形、外在。很多人现在在练体操层次的太极拳,也就是说还停留在外形的模仿上或者停留在外形的训练上,即便练熟了,形已经掌握了,里边缺东西,还是停留在相对表面的东西上。没有内意,肯定里边就没有了核儿,就没有了主宰外形的东西。但是有的人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就是用意过重。
&我个人理解,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像攻坚战一样像攻克堡垒一样一个一个地攻破。开始修炼时.在前五六年间,想让一个人把外形与内意练到高度合一的程度,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是顾了外形就忘了内意,重了内意就忽略了外形。所以内意是核儿、是里,外形是表;内意是本,外形是标;内意是根,外形是末。本末不能倒置。我见过练了十几年太极拳的人仍然困惑:我这每一个动作,都要内意先走吗?那如果我这样顾了内意,我外形就忘了啊?很多人会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原则上形要传达意,意要有赖于形来显现。
&中国武术象形取意,太极、形意、八卦内家三大拳中就有很多象形的因素,那个象形还要神意在,即便不是在形上完全模仿,也要取决于神意。比如说形意拳的马形,人不可能做出马的动作,动作是取其神意。所以形意、八卦跟太极,这三拳能够合一是因为它们这三拳的原理都是象形取意。回到太极拳,无论你是杨式、陈式,还是吴式、孙式比如“白鹤亮翅”这个动作很多人都在纠结那个“亮”是晾晒的晾、还是光亮的亮?还比如“三通背”
,有的人写“三通背”、有人写“闪通背”、有人写“山通背”……
在我看来,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武术家自古以来不是文人,也不是学究,更不是咬文嚼字的先生,他们不过是为了记忆而已。加上口音、方言,有的时候会有误差。有什么大的差别吗?没有,文人那样咬文嚼字,那是文人介入了武术、介入了太极拳以后的事情。他们开始考证、考据,在我看来这是浪费工夫,对你长不长功夫毫无用处。你就是一辈子纠缠这些名项、名词,即便真的把名词纠缠清楚了,功夫就练好了吗?我认为未必,因为那不是根本。我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但是如此说,并不是认为形就不重要还是拿书法作比喻。一个初学书法的人,无论哪派的老师教你,他都会让你临摹字帖学哪家、哪派、哪体,如果你初学,如果你学习的时间不长,一定要把那个点画的基本形态能够随心所欲地写出来,然后才能够再进步。所以在开始阶段,形是必须的越准确越好。所以我对跟我学书法的学生讲,如果你想学好书法,开始你必须要认认真真地临摹,而且你要学哪家像哪家至少要学个七八成。你不必克隆得像复印技术一样,那也不可能,但是你至少要得到它的形,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形似,形似之后再往上求。如果你没有这种形,你说我离形得意我直接学神意了,那除非你是天才。所以太极拳的修炼,无论哪个层次的练习,都离不开名与实、理与证。太极拳既然是学问就要用心研究,学而要思,学而要行,明理而要体悟,要练。既要心神并用,又要穷理尽性、明道理,要用太极的道理用太极的思维来学太极拳。
&太极包括太极、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所有有形的东西所有有实质的东西都是阴。我们的肉身也是。按照佛家说的五阴之身、五蕴之身。实际上所有这些有形的筋骨血肉、毛发、五官、四肢都是阴。在“太阴练形”的阶段练有形的这种阴,也就是练你的实体、练你的身体。我们在形的这一部分就是练身体、练形体。意是阳还是阴?相比于形来说,那个神就是阳。
&那么外与内,就形与意来说太极拳练的不只是外动,练的是内外皆动而且让它们高度地合一,并且从本质上应该是以内动来带动外动,以内动来指导外动。所以武禹襄、李亦舍说,先在心、后在身,所以练意的意、内意也可以理解成最通俗的心意,由内而及外。
&太极拳的学问、功夫博大精深。很多人一到实际的问题就开始考虑物理、生理……
在我看来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来理解太极拳、来解释太极拳,就掉入西方或者现代科学的窠臼里去了,不是在诞生我们那个中国文化和哲学历史思维的传统里来理解它。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力学甚至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来解释或解剖太极拳,但是它一定是片面的绝对不是全体的。古词讲,太极拳叫拳体大用。这个拳体我刚才说那个形体的形,就是你的拳体。《拳经》
说“一举动周身要一家”,要练成周身一家的功夫,要内与外高度相合,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不能手动脚不动、身动膀不摇,全身要像一个联动轴一样,这是太极拳的特点。有人说要用科学来解释太极拳,用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等来解释,没问题,但是所有这些“学”,都不足以本质地解释太极拳。我个人认为,太极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夫。当然太极拳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问,它是微茫、微妙、微小、微细之中的学问。必须心细如发丝安静如处子你才能练太极拳。你心里跟长草一样,练不了太极拳。太极拳先练形,由形往里追,就会追到意。追到意以后由意来指导外形。所以它是一个由外往内、由内往外的功夫。
太极拳包容了儒释道三教乃至医武艺众门学问,其中之一是儒家的学问,四个字:成中发外。“成于中而发于外”,有“动于中而形于外”。这就是儒家中庸之学,所以太极拳是用中的学问,如果你不懂得中庸,也就是用中,那你永远也摸不到太极拳的灵魂。我的太极老师李经梧先生留下来的,我的师爷给他的太极拳秘谱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守住中土不离位。”中土是什么啊?在中医说五脏的脾脾主意守住中土不离位,其实就是守住你心的那个意不离位。
&形与意的阶段,着重在太阴练形练内外相合、疏通经脉、气脉贯通、阴阳能够合一了。练精化气。这时你应该是比上一个层次更深。
&郝月如说:“太极拳在气势而不在架势。”这个“势”跟前边的“形”有什么不同吗?有,有些人说拍个拳照,摆出个形状来,而这个气势、这个势,不是摆出来的,它真的是有内在的气势才能打出来,内里得有内气。摆出来的拳架,跟你真正内里有功夫打出来的气势不能相比。真正好的太极拳有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那就是气势,那是内在里有元气,那是你有丹田气。有了丹田气,再能够达于末梢,那你就有了混元之气。你有了内外混元合一的气,然后你一动那气势就不一样了。不管你打的动作大小、架势高低、动作快慢,出手就不一样。行家看这个.而不是外在多漂亮。有一些太极拳表演,练出来架势非常漂亮,运动员本身也可能就是体操运动员,或者舞蹈运动员,出身肢体柔软脚抬得高,腰身曼妙,但是功夫那就另说了。好看的不见得中用,中用的也不见得好看。跟写字一样,外表写得漂亮的字,外行看着龙飞凤舞,但是一看里边没有内涵。所以太极拳的气其实具体说就是劲。势还是相对外在的,它是内气的流露,是丹田气的流露。儒家还有一段话:成于中,实于腹,昂于背,萃于面.达于四肢。必须内里有外边才有。所以我的几位老师,都重视内功都强调内功,他们认为内功对于太极拳的质量,对于你身心受益的程度,乃至对于你武功在搏击当中的发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孙禄堂大师说过太极拳一气而已。我们如果修炼太极不把这个“气”字弄懂,不把这个一“气”字练上身在我看来你还是门外汉。
&《太极拳论》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招熟很重要,在形或势上都到了相当的程度,烂熟于心。中国人讲熟能生巧,就是你熟到巧的那个程度了。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懂劲的劲就是气的一个具体化。中国人认为没有气不会有力、不会有劲。搬重东西一定要憋一口气。“神”,太极练到上层境界就是一片神明境界,到神那个程度,就是前面我提到那个“阳”了,至阳。全身的肉体都是阴只有那个东西是阳。老子说:“我之大患患有我身,苟若无身何患之有”,他说我这个人生啊,最大的心腹之患在于我有肉体假如我没有这个躯体我就没有大患了。他是站在思想哲学的高度说的这句话。我们练太极拳拳道功夫的人也要体会这句话。有病的人全部是肉体沉重,病体沉重,骨节也皱巴,筋脉也不通脑袋也昏沉而那个神清气爽的人.才是真正身体健康的。一片神明境界,肉身真的没了吗7
当然不是。唐代李道子的《授秘歌》里说得很清楚:“炭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你把有形的五蕴之身练得跟没有一样,只有那一临独绝的独阳之气在那里主宰,所以叫事事宽心揣用意,所以你要虚灵顶劲。一灵提起.四肢百骸,三百六十五个骨节,最后全部节节贯通。拳经说叫节节贯串,要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利。那无往不利之后,如果你贯穿到松、通、空你就练到了空通的状态,就无形无相全体透空,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牵扯你,你轻盈至极,空灵至极,也包容至极,有时似无无时似有,有也是大有,无也是假无,但是那个假无是真有。这个境界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也许你某一个瞬间有,也许你今天偶然打拳有,但是你要让它变成常态,每次练拳、每一个架势.都能进入这个状态,甚至不练拳的时候,都能进入这个状态。那你的功夫一定不一样,那叫无挂碍,你的筋骨已经撑开了,你的气脉已经贯通了,你的经络当然就是通的了,你的十二正经、七经八脉都是通的了,那你已经接近道家内功所说的大周天了。拳武相通,拳医相通,拳易相通,拳禅一味,拳与道合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只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修到练到的。第一是太阴练形,第二是练精化气。现在我说太阳炼丹。在练太极拳的时候是从外向里求,从里向外走,这是真正的开合。所以孙禄堂创的孙式太极拳称为开合太极拳。怎么为开呢?不是外形把手放开了就开了,那个太表面了,是气机往外走为开,气机往回收为合。练到再上乘的时候,开就是合,合就是开,开合是一个。李经梧老师做到了,他在搭手接手的瞬间,看不到他化,搭手就往里走,所以他告诉我说:我接就是化,化就打.所以接化打发是一个,开与合是一个。太极者阴阳也,阴与阳合一就是太极抛物的力和往里收敛的力合成一个,攻就是防,防就是攻。所以练到神明境界才有乐趣。那时候才能老叟戏顽童、耄耋能御众,才能够让比你强壮的人、比你人数众多的人奔走在你的面前,然后失去重心、站不住,而你可以很从容、很轻松地来对待。这时候乐趣就大了,那叫功夫上身。
& 二 练与养
很多人练拳不会养。练武不是强身吗?是。但是怎么解释很多有名的武术家不长寿?他们没功夫吗?不,他们有功夫.但是他们没有养。当然决定人寿命的长短有很多因素,养生学是大学问,比如家族遗传、个人遭遇、生存环境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心性和个人的修养、个人的修炼。不是所有武术家都懂养生之道。我的另一位老师胡海牙去年刚走,足足一百岁,走之前鹤发童颜,那真的是懂养生。当然他也是高明的太极拳家,是道家内丹的传人,也是著名中医。
练与养,练是有为法,养是无为法。这又是中国传统的学问。我们所有练拳的人,都在练有为,但是善于练的人,善于养的人,特别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更要用无为法。太极拳是道家的外功,是道家的动功,它真正内在的东西就是内功,是内丹之功。内丹之功到了上乘的境界,一定要用无为法。我跟着中医长寿考察团专门去广西巴马考察那些长寿老人,他们很多都不练拳,然而他们很长寿。长寿有很多原因,经过我们考察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心性淡泊、勤劳小动。长寿养生是非常复杂而深奥和广泛的话题,是个大学向。
&1、盘架子与站桩
&很多人练太极拳认为练拳架就是练功了,不是。练太极拳还专门要练桩功。我的老师们说太极拳打得慢,步步是桩,就是你每一个动作都是站桩,由于你练得慢,所以小腿、大腿要吃力,但是吃力的阶段要过去,你最后必须要练得体重最后直接放到脚掌上,通过脚掌的涌泉穴沉入地下去,还给大地。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说“吞天之气,借地之力”,必须要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最后落下去。所以松沉是太极拳的功夫。如果你不懂松你就不会沉;如果你不能沉,你身上那个阴浊的东西不会练下去。太极拳健身最重要的就是肢体的松让你的细胞恢复到最原初的、最自然的状态。太极拳健身的原理就是从神经系统、血液循环乃至肢体组织全部进入到松空、松柔、松静的状态,身上所有不必要的最后都化掉、松沉掉,你的身心觉得无比轻松。所以练太极拳的人按着要领练一遍以后觉得神清气爽、气血周流,身上无比的舒适、安泰、温暖。盘架子的过程步步皆桩。开始,先要慢练,越慢练越吃功夫,当然这个慢也是相对的,慢到腿受不了,练出外伤也不行。在慢中出功夫,在盘架子中找寻自己的形、势、招,通过慢慢地研磨去求、去体悟。所以太极拳不是今天学一套、明天再学一套。你会八十套与质量无关。不少练太极拳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血压高了,有的脂肪高了,有的颈椎疼了,有的膝盖疼了。以我的理解,检验一个人太极拳练得好与不好,是身体是不是比一般人健康,心理是不是比一般人健康,寿命是不是相对比别人长。
站桩是站什么桩呢?最重要的是无极桩。每一个太极拳的套路都是从无极开始的。无极桩是万桩之源,是万招之始。无极桩对健身来说非常好。它是最基本的,又是最高级的。所以在练太极之前能够站站无极桩,或者随时随地能练练无极桩,对于增长功夫、对于养生有很大的益处。学一套太极拳不容易,功夫练上身更不容易。但是站桩,人人都能站,关键看你有没有恒心,你愿不愿意用那个心。
& & 2 、命与性
这个话题说来挺高深,何为命?何为性?佛家有佛家的解释,道家有道家的解释,儒家有儒家的解释。我只想说最通俗的,命就是我们的肉体,你的这条命你的,这个有形的身,这就是你的命。而性呢7
一般的解释认为就是你的心,这个解释不全面。它是更内在的,更本质的。心性是你身体的主宰,是你命的灵魂。练太极拳练什么呢?如果从道家的角度讲,实际练的是性与命合一,它们俩不分离,你就永远是个不死之身;它们俩练得越好,越高度地合一。很多人肢体很健康,然而心理不太健康,这不是健全的人;很多人心理很健康.然而肢体是病残的,那当然也不是理想的生命。理想的生命是心理健康和肉体健康,两者还毫无障碍,太极拳修炼的是无障碍的功夫,无挂碍的功夫。我的师爷之一杨禹廷先生,96
岁无疾而终,他生前爱说的一句话是:“太极拳练的功夫是把自己练成像衣服架一样。”据说杨禹廷师爷跟人搭手的时候,别人摸不着他的一点劲,想往他身上发力一点力也发不出来。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
也说“不用力“。我的老师跟我说是不用拙力不用僵力,不是一点力不用。李经梧老师说,太极拳是外导引而内吐纳。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一呼一吸没有了你这个生命体就结束了。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丹道就在呼吸之间。你懂得呼吸,你就懂得丹道;不懂得呼吸,你就不懂得丹道。
练丹田要从有为开始练,从后天返先天。我的老师们全都是说先从丹田练起,从丹田做功,春种夏耘秋收,你不下这个种子,永远没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在我看来太极拳的练习和修炼三年真的可以小成,遇到一个明白的老师到五六年的时候,一定能够练到中成左右的功夫。我所说的中成左右的功夫,就是你既能知己也能知人。知己是小成,知人是中成,神明是大成。
王宗岳、武禹襄、李亦舍、孙禄堂的拳论、拳经是我们学习太极拳不能不用心读的东西,用心读了结合自身的练习,自然会有体悟。太极拳的内功、养生实际上都在拳经里可以求到,然后我们用身心来证悟这个拳理。越明理,练拳越能够有长进。古人所谓“得诀归来好看书”,要有师承,要用心,要有恒心。我的老师们教我很多东西,我很感谢,我还算用功。所以把练功变成日用,“行走坐卧不离这“,今天没打拳不等于没练功,你必须把练功变成日用,日用是什么意思?每天、每时、每刻都不能缺少,坐在飞机上也一样可以养生,可以练吐纳功夫,可以练内动。禅宗说:“饥了则眠,困了则眠,饥了则食,渴了则饮。”这就是参禅,这就是佛法大义。我们修太极拳的人可以借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内功太极拳11种境界
我的图书馆
内功太极拳11种境界
&& 学练内功太极拳的头10多天最为困惑,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不是笨,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是一张白纸,参照物没有。但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心念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学动作,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太极拳丰富的内涵滋味无从品尝。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熟练拳架是通往太极内功的必需要走的第一步。
&  内功太极拳练习步骤&之二&神为主宰
  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小周天。所谓小周天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练拳时强调打坐、站桩和卧功。
&  很多朋友问关于太极拳初学需要注意什么的问题,我的答案很简单,很实在,就是需要注意“观念”的问题。
  树立了一个观念,而后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你怎么学习,如何用功刻苦,掌握了多少修炼的法门,你都是在强化自己的观念,圆一个观念的梦。甚至那些你主动去求教的老师、找来的书籍、喜欢的招术,都实实在在从你的观念中派生出来。观念就象一个招揽者,到处寻求合适的对象;也象一个严厉的看门人,把很多东西拒之门外。
  把太极拳看成普通的体育活动,锻炼一下四肢协调性、活动一下筋骨,是一种观念。
  把太极拳看成纯粹的意识活动,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作用,用意不用力,是一种观念。
  把太极拳看成哲学的文化活动,当成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了解你的本来,实现身心合一,与历史长河共舞,也是一种观念。
  人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所能想到的,因为观念的不同,你的目标就有所差别,前往目标的路径差别就更远更杂了。
  第一种观念比较平实,年轻者因为刻意以求,就事与愿违;年长者往往淡泊从之,收获却也颇丰,或许真的就成就了。
  第二种观念有些味道,只见得满眼山花浪漫,百家争鸣,繁星璀璨;趣味浓厚者非此莫属,荒诞莫名也非此莫属。一辈子寻觅了个开心快活地自娱自乐,也是足够了。只有那些练到索然无味的人,才能成就前进一步。
  第三种观念就不知所云。
  这里就想谈谈第三种观念,前面对它的那种描述,确实令着迷于传统文化者血脉喷张,似乎就该如此,不如此就不配为太极拳;但是为什么如此,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太极拳,说到底,就是顺着人的本来本性,那么地动一动,静一静。
  可是人的本性是历史和宇宙乃至整个人类生生不息,繁衍进化来的,与时间空间等量呼应契合。以某人出生后的阅历知识来判别,往往就摸不准这个本性的模样,更不要说去顺应它了。更经常的是,用这个脑子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瞎指挥,做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第三种观念就是用动和静两个方法,帮助你去寻找你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放弃脑子里面乌七八糟的东西,尤其是第一种观念中的力,第二种观念中的意,令自己的本性站出来讲话,给它一个表现的机会。
  因此我们练太极拳,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步舍除后天沾染的过程,直到发现自己的本来本性,自心自性,就是自然。
  怎么办呢?法天,法地,法自然。
  本性动,本性静,动静之间不是随便的,有一个机缘,或者契机,或者气机。叫什么无所谓,但是太极拳就是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静之机找到了,生阴生阳是后面的事情,那个事情就把轻重缓急、前后进退、上下开合、各种感触施为都包容了。
  若想成就第三种观念,仅仅能合住当下可不行,整个的时间空间、宇宙历史、人类繁衍都在里面了,这么多这么大的因缘是这个机,不了解点传统文化是很难进去的,读经书的道理和用处就在这里。
  道家的道,佛家的自性,或者叫如如,就是这个。就是《道德经》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经》说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都是这个。
  境界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定义
  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的结晶,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与技击,融合而成。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门见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不是无极,它含有阴,也含有阳;不单独呈现阳,也不单独呈现阴;生阳亦生阴,而且是一块共生的,太极是一个阴阳平衡中间态而已。太极本身处于中间,是不稳定的,明确下一个定义,很不容易。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广度,又充满变数,随意化转,有各向同性的特点。稳中含变,守静生动,以圆喻象,加上阴阳鱼两条,极为贴切。其中有限圆喻示太极本体,两条活泼的小鱼,游出本体的变数。
  平时用的,无非变数,尽是功能。师传友授,维护求索,应是本体。本体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养悟为上。
  太极成拳,打的是理。拳打的,符合太极道理的既是太极拳,甚至那些没称为太极拳的。太极拳是文化的结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中华太极文化,没文化,是不能见太极拳真面目的。
  境界二&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次第
  学习太极拳的次序是什么?是个大问题。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动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另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教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老师还是上面说的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盘架,将单操贯穿,丝丝入扣,一气哈成,就是“盘架子”。平时所说的打太极拳,大多认为如此如此而已。殊不知,学了点架子,无非有了官态,能端出来唬一唬,只是猴戴官帽,变不了人。
  同样盘架子,有很多种方法,或者说层次:形体上的太极体操、力上的盘、劲上的盘、气上的盘、意上的盘、神上的盘;外形有形的盘和外形无形的盘;有折叠的盘和无折叠的盘。凡此种种,都还是你在打老师的架子,打别人的架子。人经络不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师绝对正确的架子,当你打得绝对像时,正是似是而非之时。只有自己自然发动,顺应周围的各种场,外感内和,内动带外动,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拳。
  推手,两两相对,你来我往,推的不一定是手,称为“推手”。脚、膝、胯、腰、肩、肘都可以推,却没有人称为推别的什么。先定步,后活步;先正后斜,先大后小,先紧后松,先散后整,先瘪后实;先有后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先有的是力,后有的是意。先有的是后天的,后有的是先天的。什么都没有了,是太极的。
  散手,没有固定的线路,为散。接手的散推,不接手的散打,统称为“散手”。散推难,散打更难,由散推到散打尤其难。难在封手接手,非明师不能教育。
  太极粘杆,练的不是大杆,是身体的延伸,更是意气的延伸。根、节、梢,梢打杆头。以臂使手,以手使杆,道理一致。以臂使手易,以手使杆难;以杆为臂,以杆头意气为手最难。
  其他,剑、刀、枪,都是粘杆演变成的。会了粘杆,能粘住大杆,并用大杆粘住,就无所谓什么了。
  境界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根本
  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第一步,要学会守静。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养后练。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神。站什么桩呢?应该站“无极桩”为好。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桩是基础中的内核。什么是无极桩?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是开始。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这时更重要的是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出来时,你就自由了。
  无极桩练习法: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最好。
  无极桩要点:
  1、不要意守。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却是别的什么。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归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2、不可用百会穴上领。既三点连线,不要用百会代替大椎。否则,可能出偏。虽然表面上功夫进展更速,却离邪法不远了。当然,若老师高明,能够护理,也无不可。很多门派常讲“顶头悬”,对其认识,多为悬百会。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门,我不知道。对于读我的书,帮助理解和修炼者,还是不用百会为好。时机发动,顶头自然会悬。
  3、不要强迫自己舌头上接,既“搭鹊桥”。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该接的时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则,舌头就松不下来,而且可能接错了位置。不要瞎操心,无为而为,会有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诚地崇敬和感谢上苍,崇敬和感谢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们恩赐我们的,精美的自己能够管理治理自己。
  4、三点连线向上领,是上桩过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象着,这将违背第一条要点。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个观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这时六祖惠能法师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婴儿否”,“来者不追,去者不留”,会帮助你的。
  5、“前一后二”。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房事前一天,房事后两天。不能站桩,这是古训。由于一般练功者,不超过数十分钟,尚不剧烈。“前半后一”可矣。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气时意想将全身的病浊之气排出体外;吸气时意想把自然界的精华之气收进体内。然后张开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摇橹功等基本功。
  练功时间、次数、方向: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初学者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若连续百天站桩一、二小时以上,且不行房事,称为“筑基”。方向朝南。一日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为好。
  上面谈的是上桩下桩的方法,其实并不全面。虽然够用,但还没有涉及内在的变化过程,没有涉及入静守定的心法。“应景自然,物我两忘”八字,确实是根本。但说的说了,听的听了,真正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愚以为用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来描述,比较细致。“中正、平衡”不消说了。最重要的是“去对峙”。什么是对峙?对峙是相对加上执着。相对的好坏,松紧、大小、左右、有无等等,为进入无极态,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与否、平衡与否,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后天强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较,心上就悬着计较,实在害人。而执着物象,尤其是执着于相对,更是要不得的。去不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靠时间。到了一定火候时候,终于忘却。无天无地,无我无它,无往无来,无始无终。这是我个人的心法,它永远不涉及我现在到了几阶几层、进步退步,我就是我。几阶几层,是相对的东西,不破除,就一定会象毒蛇缠在心口,你喘不过气来。
  太极拳真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可惜能真正体会个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练太极,就会发现太极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园里大部份人练的与其说是太极,不如说是体操。太极拳其实质是“活桩”。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静桩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稍一“紧张”,便会“起意”。从表象上看,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呼吸”是不错的。
  常说“道路就在脚下”,我说“悟性就在脚下”
  境界四&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入门
  我看太极拳,只看到两层功夫:一个是入门前,一个是入门后。也就是门外汉和门内人两个层次。门外汉,可以是太极拳的热衷人,心热手热,十年不断,打拳教拳。却实际落不到实处,只能人言亦言,以讹传讹。门内人,亦可能屡战屡败,口不善言,手不摄位。却能时新日新,不断进步,假以时日,自成一家。皆因为,入门前需要明师教导:查功、喂劲、讲理、辩非。“入门之后法自修”,入门之后,心中有了能在黑暗中摸索的北极星,已经众生平等,只有火候差别了。
  什么是入门呢?这里涉及到我个人的见解:入门的标准我定义为:“以观知人,自能分辨”。“以观知人”指的是不必动手,在一旁站着看(感觉)别人练拳,就能大致知道对方的水平,有何不足,哪里不通。“自能分辨”是指与人交手,对方胜你。对方用的是摔交,还是苯力气,还是手法,还是组合劲,符不符合太极拳理,对方劲路(或意念)如何走的,该不该学习,自己能不能作到,自己练习符不符合太极拳理,走没有走偏等等,自己要知道,能分辨。
  怎样、什么时候才入了门了?无极桩是根本,还要回到桩的状态上来说。站到“脚站没了”,就是入门之时。因为正在这个前后,你已经能感觉到“意”的存在,可以真正对太极拳“动心”了。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妙韵,不动心,不真正热爱,当然不是太极门中人,更不会入门了。
  “脚站没了”是什么?“脚站没了”就是在站桩中感觉不到脚。但这里非常紧要微妙,不要特意强调去体会脚,找脚是肯定能找到的。是在神照之下,无极桩的状态里,恍兮惚兮之中,感觉不到脚了。这时不要问有没有?一问就落入对待,就犯了“执”的毛病。实际上,是逐步没有的,一般我感觉,站到脚下有一寸厚度时已经能体会到用意,已经一脚踏入门里。这时你已经可以和他谈意了。谈了意,以后心有灵犀,一通百通,一日千里了。
  层次当然可以分得更细,但是愈细愈累。人们追求的是太极拳理本身,而不要拘泥于名相。入门后,大家水平有高低,见解无等差,早晚归于一处,何必强分呢。
  境界五&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分别
  太极拳入门难,难在有无分别。太极阴阳,可分可合。分什么?合什么?是个问题。实际上,分和合,就是对着“形神意气力招劲”去的。正确理解区别了他们,就能信手拈来,无往不利。
  形,形态、形体,一定的姿势。形的作用在于造势,所谓得机得势全在于形。起手的方位,落脚的踏点,关系重大。名师传授,讲究脚踏中门,落脚远近以另外一只脚没有蹬踏之力为好;手是近不缩寸,远不逾尺;明师传授,讲究神色专注守一,用意气感应和控制对方,此时,手脚自然地中规中矩。定式练形。
  招,一定的连续动作,架势组合,有计划地图谋对手。招,是有计划地进攻或防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一去一来,设计或料知对方变数,诱使或迫使对方入我翁中。平时千锤百炼,用时顺势而出。也含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也是固定的。单操和盘架子练招。
  力,是肌肉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与骨骼支撑有关。发力有最佳点,往前后移动一寸距离,就失去了效能。举重、哑铃、俯卧撑等体育锻炼,能练肌肉的,是在练力。
  劲,气的流动,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带动形体动作且有能量的,为劲。如果说招是有图谋的形体组合,则劲是有图谋的气的组合。最常说的八种劲为“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另外还有:开劲、合劲、提劲、沉劲、尺劲、寸劲、分劲、长劲、短劲、发劲、化劲、冷断劲、哼哈劲、凌空劲等。练劲主要靠明师的喂手,来传授气流向的感觉与火候。名师教的姿势架子只是外形,并不是劲的根本,这也是学了一大堆劲,却用不了的关键。
  气,沿着经络能流动的是“气”。气可以流,也可以不流。可以自流,也可以它流。关键在“意”的运用。练气一般顺应一定的经络,逐步用意引导。通周天、倒河车以及藏密的宝瓶气、少林拳的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的摇橹功、金三角(翻江倒海)等,都是练气的法门。
  意,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才能用于太极拳。意安家在后脑,练意在脑后。
  神,意的凝结、专注似乎可称为神。神色、神情、神态,平时信手拈来,但是“神”本身,却只需意会,难以言传。意分阴阳,神亦分阴阳。阳神能够沟通阴神,使用阴神,合于阴神,是太极拳追求的一个顶峰。神安家在眉间天目穴往里,练神需先能使意,从脑后到眉间之间,可以用神。
  上述分别,是书面上的。何时分,何时合;分什么,合什么;分多少,合多少;都是问题。七种分别,也是七种层次、七种领悟、七种练习方法、七种教授方法、七种纠误方法。明师,必须要能够分别,能够针对不同状态、层次、悟性的弟子进行不同的传授。同是一个招法,应从每一种分别上理解。不同的分别,导致不同的用法。直到在神意层次上能解读了,才真正掌握了它。对此,而名师,则不一定知道,或完全不知道。
  境界六&堪怜雨露生成力,借得乾坤造化机--桩功
  根本是“静极生动”,动是内动。
  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就是静极生动,由于张真人几近天人,他的拳架被常人学了,效力也是非凡,长期勤行,外动带内动,出功夫也是可以的。我认为:张三丰打的是第一层次的自己的拳。后辈观之,以为拳架重要,正是舍本逐末。站桩日久,希望内动,迫不及待,用意导引,是第二层次,也难能可贵。其他等而下之,不必论了。目前,太极界犹如金字塔,大道至简,在最上面,学的人最少;讲意讲气讲劲讲力讲招的拾阶而下,到了招法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多多,多姿多彩,令人目眩,各门各派,劲招法是也。实际上,无招胜有招!你有招,有亿万招,就有亿万招破法,有招等于无招。我无招,随手应招,招招不穷。所以,打架子,是打心情,打感觉。打到心情舒畅,天晴气朗。打出一种潇洒、一种随意,一种意境,一种文化,一种默默然,恍兮惚兮之中,存住真消息,就是行桩了。当然,有了桩功,不等于有了一切,其他练习也不可偏废。但要一步一步来。我前面讲的桩是无极桩,切切不可与意拳的各种桩相混。太极拳之所以好,是因为从无极生来,这就覆盖了无,无有,有三界。而意拳只能在有界徘徊,这是大差别。另外,我所说的有气,有功,但不是气功,请不要把这与气功混为一谈。内家拳当然必须讲究内功,内功并不是气功的全部,气功的范畴却不只是这些。多说气功,容易误导,使太极拳不是太极拳,而是气功拳了。除了桩功之外,为了在入门后,学习太极拳三十多种基本劲法(先有后无),还配合近二十种练习法,也很重要。其实,拳架的练习也是接近行桩的。还有“李道子先天拳中“无形无象,全身透空。”那八句话所描述的:只有具备了周身高度协调一致(使敌人找不到“发落点”);内气充盈不发则已一发使人神魂具丧;精神上从容恬淡,应敌时从心所欲;内中空虚寂然,有不见不闻而能感应规避的能力。这样才可以称之为高手。”。这正是无极桩将给予每个练习者的。我特别喜爱“感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根本要从无极桩中求来,高功贵悟,而“悟性就在脚下”,“圣人息之以锺”是不错的。
  境界七&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清苔--舞蹈
  说打太极拳的在打太极体操,无非是在贬低他。如果说打太极拳的在跳舞蹈,则更招人忿恨。
  可是,世界上有着许多“可是”,从“太极体操”能真正打到手舞足蹈的,真正的不多。而真正应该追求的恰恰是“太极舞蹈”。理解了太极理念,顺应场势、心情、状态,自然静中生动出来的舞蹈,多么令人心醉呀!
  任意场合、时间,暗自调节呼吸,体态,令之轻松和谐舒展,凝神守静。忽然,有意无意之间,似是而非之中,心意一动,体态随之变化,自然变化出来的舞蹈,形神意气力招劲,无一不合太极。比之太极体操,不蒂天壤之别。
  认识是循环往复上升的。如果从太极体操上升到太极舞蹈,挨骂是挨得更多了,自己身心愉悦,又有几人深知我心呢?
  境界八&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合拍
  合拍,打篮球、踢毽子、唱歌都需合拍,太极拳也讲合拍。合拍是遵循一些节奏,与之同步。打太极拳,从体操到舞蹈,快慢张驰,先后一致,始终如一,是合拍。但还有更为重要的合拍,是在推手散手中,合敌人对手的拍。合住对方是本事,合住对方的节奏是大本事。舍己从人,能遵从对方的节奏,才是真正的从人。
  对方有什么节奏?什么节奏对方无法逃避?大节奏是呼吸,小节奏是心跳。合住呼吸不容易,合住心跳更不容易。太极拳,就象对待情人,小心求得沟通,摸索对方得脾气,暗中迎合,直到对方心跳起来。打就打得心跳!
  呼吸的进出,脉搏的消长,就是阴阳。
  对方呼出时,用意拉住他的气不让回去。也就是在他的出气将尽之时,全身心合住对方,集中全部能量,等待他吸回的刹那,顺着他引狼入室的吸气,打过去。这时,对方如果高明,是不敢吸气的,这就是能用意拉住对方气的原因。
  而心跳,如果你能听出对方的心跳,那么更简单了。用意顺着对方的心跳拉伸对方的心脏,直到心脏真正狂跳起来或者跳不起来,还用打么?
&  境界九&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真传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事实上,万卷书都是真的,只是许多是无法形诸于文字的。“道可道,非常道也;言可言,非恒言也。”能说出的,大多已经经过提炼、概括。而提炼、概括之后,就是现在的模拟、仿真、虚拟现实,似是而非,不是那个了。文字上的东西,大都是强为之名。树有种种不同,千姿百态,说不尽雄壮、挺拔、飘逸、婆娑,强为之名为“树”,无非指代。说树、写树、读树,说者、作者、听者,大家都明了的不是那棵真正的树了。却是,只有那棵树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才是什么,或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万卷书都是真的,读书人却不是写书人,理解就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假传的万卷书都是真的,真传的也就不是一句话了。
  真传传什么?真传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唯恍唯惚的东西。“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师是找能接受感觉的弟子,为他用感觉印证一下,让他体会到什么是、如何能是,把一种恍惚的东西传下去,就是真传了。喂手,明师将体验到的认识,意念到身手,主观到客观,打给弟子,就是太极拳的真传了。大道、性、命、佛,人人本来具足。太极拳人人能打,本来具足,只是大多感觉不到。能有所感觉的,就是有缘之人。有缘之人,常常无明师为之认证;明师,常常找不到有缘之人。明白了真传,也就明白了缘分。有了“心有灵犀”,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没有老师,要更上层楼,靠“悟”。悟什么?一定要从能传递的恍惚感觉入手,从天地之中认证来感觉,是真感觉。天人合一,这是无字真传。
  境界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听劲
  手听、肘听、肩听、夹脊听、小脑听、心意听。关键在于“舍己从人”。
  手听,诀窍是以手听手;肘听是以肘听肘;肩听是以肩通肩;夹脊听是用自己的十字对上对方的十字,隐约同于对方通于对方。小脑主宰动作平衡,探听对方小脑的变化,就能开始与对手动作的意念互相沟通。心意听,是用自己两只耳朵的耳垂下沉来听,那里是通常人说的意根。这样的听又进化了一步,已经开始在观照上做文章,已经不是主动的探听,开始被动接收了。
  上述之听,从主动而形体,到被动而心意,逐步虚无清净,升华了。都是围绕“舍己从人”的,是有为之听,需要舍掉自我,做点工作,依然不自然。
  往后一小步,也是最艰辛的一大步,就是融入自然,修炼不听之听。这样的听,需要的不仅仅是功夫进阶,更重要的是道德感化。道理上可以从几个不二上看:你我不二、物人不二、理事不二。此外还有人籁、地籁、天籁等先贤诸子百家的描述。
  与““舍己从人”相对应着说,这个阶段是“不取不舍”。
  心意听如果算是一水面清净的深邃潭水,外来的侵扰在水面折射出各种影子,只是不留痕迹而已。但还有个湖际的限制,还存在内外的界限,还需要保持自己水面的清净,总还做些人为功夫。而再进步之后,水面就无限扩大了,就空空当当,漫无边际,与四野大地苍穹融合。你也是我,我也是你,我的由来,天地万物为根,不知其大,不觉其小。这个听就是无为之听,通俗地说是人的本来直觉,直达三千大千。
  水面之扩大,不是人为之大,人为总有限。心不能认得真,总要些朦胧恍惚糊涂最好。
  修炼也简单,做回一个正常人,坦坦荡荡,安安祥祥。
  一念来如电闪光划过,念起而心动,不问由来。念过而心止,不咎既往。
  恰恰为: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色穿潭水无痕。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境界十一&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层次
  太极拳功夫与其他门派一样,是渐修渐进的。凡学习,过程都是这样,只有大智大灵的少数除外。也因此分了层次。有分十层,什么几刚几柔的;有说小成、中成和大成的,最后还有一个“十年不出门的”层次。其实,都是名相,彼此交往,落不到实处。好像说树,小树,大树地说了,别人听了,依然不能具体。
  我的层次论有所不同。根据分别来讲层次,能够分别什么,也就到了什么层次。太极拳的东西,或招、或法、或步,你从形的角度解释了,理解了,你就达到了形的层次。从力、从气、从劲、从意、从神,能用什么来解释,能用什么来理解,你就掌握了这一层次。
  层次的进步,是符合认识方法论的,亦既循环往复上升的,每一次回到起点,都站在更高处。每一次进步,都是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层次上否定原来层次上的,在本层次上是正确的东西,到了下一个层次,就变成了谬误。
  明师授徒,是根据层次来讲的。这个阶段说是好的,下一个阶段则要破掉,而到再下一个阶段却重新建立。所以,断章取义地听明师讲授,是容易误入歧途的,或者因为满含机锋而懵懵忡忡的。许多当头棒喝,是因材施教的。这也是真正太极拳无法普及的原因之一。评价师傅,理解师傅,却却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反反复复。就换了体质,长了功夫。
馆藏&10451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内功劲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