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是游戏中首个出现的传奇植物大战僵尸芭蕉,请问他的春节时装

[转载]超长版本导游词:细细解读拙政园
在1961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个园林分别为:
1、苏州拙政园 ; 2、北京颐和园;
3、河北避暑山庄;4、苏州留园。由此被国人称为“四大园林”。而名列榜首的拙政园更是有中国园林之母之称,也确确实实为我们江南园林的代表。名扬天下的拙政园,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于一体,精致、典雅,是江南意境的精灵,是中国园林的魄宝。
嘿嘿,名不虚实吧,今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它。这个私家花园是一个大户人家,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它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咫尺之间浓缩了自然山水,她是艺术的宝库,上百副楹联和碑刻,大多是历代书法大家的墨宝,或狂草,或楷书,却无一不是精品;园林里的亭台楼阁,长廊曲桥错落有致,砖刻木雕精美绝伦,名树古木参差其间,奇花异草四季争艳,她是一首隽永的诗篇,咏叹着姑苏园林的秀美,她是一幅永恒的丹青,描绘了江南文化的厚重。
说拙政园是大户人家不仅因为它面积大、历史久远、建造豪华,还因为它的主人特别多:王献臣、陈之遴与徐灿、叶世宽、吴璥、张之万、张履谦、李经羲。。。所以拙政园经历过五百多年,无数的文人骚客、达官贵人共同书写了拙政园亘古的传奇和故事,世代园主的更替,改朝换代的变迁,造就了拙政园永远的沧桑和历史,是江南地区风云变幻、治乱嬗变、文釆风流的一个大户人家的缩影。
先说说它的历史故事吧!
拙政园的建造历史很是遥远,初为唐代大诗人陆龟蒙的住宅,说起来他也是一位驴友,与现在的游客有共同爱好,曾写过:“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看诗意也是喜欢旅游的哈,元朝时他舍弃住宅,此处成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文征明当时在苏州有“唐、祝、文、周”四大才子之称,位列第三。我想拙政园能名列我国四大园林之首,估计是与这位文大才子有关了,因为我想这文征明并非是营造方面的专家,他只是一个画家,只能说是一位文人而己,所以今天的人们到拙政园游览时,总是能从骨子里感受到一股诗情画意来,想来这个内涵应是文大才子当时就加注进去了的。
王献臣这位有抱负的士大夫曾把政治热情寄托在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意志上。在权益斗争漩涡里,他与大宦官刘瑾“蚌鹤”相争,“渔翁”看戏。那个渔翁是皇帝朱厚照。作为最高领导者,他的生存之道是平衡大臣的权力天平。皇帝借着王献臣的工作报告打压了宦官刘瑾的狐假虎威的气焰,继续扩大党群势力的速度,让其夹着尾巴乖一阵子。皇帝牺牲了后台势力不硬的王献臣,丢卒保车,以稳定宫廷内的政治格局,但为他留了活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献臣回到苏州老家。
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文征明,以翰墨自娱,优游林下,画风清远恬淡。其与园主王献臣交往甚密,园建成后,王氏经常邀其宴饮、赏游,常对园中美景乐而忘返。拙政园成了文征明之创作蓝本。曾数次为拙政园作画,其中比较有影响、流传至今的《文待诏拙政园图》,集诗、书、画于一体,各全其美,相互映发,堪称巨构杰作。文征明当年亲手种植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身姿矫健,绿荫满庭,被李根源先生称为“苏州三绝”之一。文征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现位于倒影楼下拜文揖沈之斋,字疏朗清秀,风骨自在,《千字文》置西部水廊内,系文征明80岁时所作的蝇头小楷,笔势空灵飞动,书法高超,其艺术风格与拙政园的典雅特色似乎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名人名园,交相辉映。
文征明才华横溢,20岁和沈周学画,22岁和李应祯学书,26岁和吴宽学文…广学诸家,基础扎实,技艺全面,但仕途不顺,他从26岁开始一直考到53岁连考10次乡试不中(乡试相当于中考),直到54岁才进京授了翰林待诏(翰林待诏
6品凡是在文辞经学或医卜方面有专长的人都要在翰林院值日,以备传唤,当时称他文待诏)。但他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3年后辞官回乡,寄情山水,过着自娱自乐的生活。他最擅长山水画,在当时名冠天下,很多人花重金来购买他的画,但他淡泊名利,给人作画要选择对象,据说文徵明作画有3不应,不为藩王,中贵(太监),外国人作画。据说宁王朱宸濠曾重金厚礼来邀文作画,文徵明以生病作为理由拒绝了,可见他的傲气,但他却与好友写过很多诗文。他看过很多名山大川,画了很多自己理想中的林泉丘壑,但这些灵感却只能流淌在画纸上诗文里。他也觉得很可惜…直到王献臣邀他前来设计拙政园,他感慨终于可以将积蕴于心胸的技艺真正得以抒发成为现实,所以他非常积极的参与。明嘉靖九年(1530),辞官归隐故里的御史王献臣终于完成了他耗时毕生精力财力的杰作,他的住宅和花园在整整二十一年后终于完工了。他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为拙政园。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一个拙者的“政”事。我想这名字这大概与相距不远的同里的“退思园”有异曲同工之意,皆为失意官员修建的巨宅。
此园一建成,便引起轰动,王献臣和文徵明两位才人的结合才有现在的世界遗产,是吧?乔迁之日,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面对着滿园景致,宾客中最兴奋的莫过于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了,作为王献臣的朋友,他参与了拙政园建设的全过程,他把一个诗人、画家和江南文人的审美情趣揉进了园林的建筑、山水和花草。之后,王、文二人经常宴饮、赏玩于拙政园,拙政园成了文征明艺术创作的蓝本,《文待诏拙政园图》三十一幅集诗、书、画于一体,各全其美,相互映发,堪称巨构杰作。文征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现位于倒影楼下拜文揖沈之斋,字体疏朗清秀,风骨自在,是难得艺术精品。他还亲手种植紫藤一株,此藤干如铁虬、盘旋苍穹,叶若伞云,,至今依然生机盎然,每当暮春时节,如璎珞般的紫色的花朵串串,摇曳了一代名园五百年的芬芳。
当时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赋诗作画,同时也引起了当时权贵的眼红。如此秀美的拙政园,遂成吴中名胜,艺术殿堂,无数文人骚客竞相折腰,达官贵人为之倾倒,也诱发了一班宵小之徒蠢蠢欲动的非份之想。以至于王献臣一死,就有人用计诱其子一夜豪赌,将园子换了主人。王献臣的儿子不争气,吃喝嫖赌败了家业。拙政园成了聚赌的地方。最后拙政园作为赌资抵押给徐姓人士。唉,直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啊。
说起那场豪赌,还有一段有趣的轶事:王献臣去世后,王家公子好赌成性,这给住在东园徐家三少爷提供了夺取拙政园的好机会。一天夜里,徐三少爷精心策划了一场赌场骗局,几个帮闲,几个妓女,都是徐三少的托,其伎俩古今中外都一样,起先,王公子似乎手风极顺,大小统吃,白花花的银子嬴了两千两,正志得意滿,徐三少,从怀里掏出厚厚一沓银票,“这是四千两,一把见胜负,我做庄,赌今天我手气,转六个点子满堂红”。王公子正犹豫,架不住边上帮闲的连哄带捧,王公子一咬牙道:“好,我奉陪就是,不过我的银票都在台面上了,怎么说?”,“好说,台面上连你家的园子算四千两,输了我双手奉上”,当晚的赌局,搞大了……,结果你懂的。
第二天,旭日东升,拙政园里亭台楼阁、山石林木依然一片灿烂,面如死灰的王公子悔青了肠子,含泪离开了已姓徐的拙政园,从此王家一蹶不振,王家子孙后来穷困潦倒到以吊丧为业糊口,让人不由感伤这富不过三代的老话真的很灵验。清初,徐家后代有一名叫徐树丕的,写了一本专记吴地趣闻逸事的著作《识小录》,书中记载了他家叔祖骗取拙政园的来龙去脉,让后人知晓了拙政园第一次改换门庭的真相。
直到崇祯年间,随着徐家败落的园林被王心一收得。这位有才情的侍郎复兴了王献臣的园林艺术趣味,新增许多精致建筑,兰雪堂出现。这些均与现在的拙政园的东园和部分中园有关。
拙政园坎坷的经历由此开始,在之后的数百年里,拙政园历经沧桑,屡遭兴废。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崇祯四年(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意陶渊明的诗。他精心修整,叠山理水,取名“归园田居”,作为他父亲还乡养老之处。王心一著有“归田园居记”,全本描写拙政园中取名,定景之故。例如书中有一段话描述拙政园里的奇石。“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此外也有一段话描述拙政园中的兰雪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王心一在明史上有所记载,他任御史时的特色是直言。
除东园之外,拙政园中部西部几百年间的辗转流传就要复杂了,嘿嘿,再复杂我想大家也是能看明白的吧?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十七世纪,拙政园自建成已有一百多年了,清顺治六年(1649),拙政园第二次易手。刚刚平定江南的滿清八旗将士,还不懂得尊重文化尊重园林,看上了园子的草木茂盛,强占了拙政园大部安营扎寨,养马练兵,弄得无权无势的徐氏家人苦不堪言。无奈之下找到了本族亲戚陈之遴徐灿夫妇,央求他们买下,就这样陈徐夫妇花了两千两白银廉价购得了这座江南名园。陈之遴时任滿清大学士,当朝一品大臣的宅第谁敢侵犯,八旗们自然乖乖退出,敬而远之了。不过陈大学士虽然买下了拙政园,却忙于北京的公务,一次也未踏进拙政园的大门,住进园子是他的家人,女主人便是陈之遴的继室夫人徐灿。陈之遴工书法,近董其昌,曾为其妻书《洛阳赋》长卷,风姿秀润。他的继室夫人徐灿,字湘萍,吴县人(其祖姑即范允临妻徐媛,有诗名),才锋遒丽,诗词皆佳,尤喜长短句,有“道是愁心春带来,春又来何处”等句,为人传诵。有《拙政园诗余》三卷传世。顺治七年(1650),陈之遴为作《拙政园诗余序》。徐灿还有古体诗二百四十余首,至嘉庆间才有人为她刻印。
1649年到1656年,整整七年,徐灿没有丈夫的陪伴,独守这姑苏城内的秀美园林,似乎过得并不幸福。远方的丈夫有了妾室,更是依仗风流才子的倜傥,朝延重臣的权势,流连于京城的酒肄青楼,过着千金买醉的侈靡生活,就连那洛阳纸贵的鸿书,七年来也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留给多愁善感的女词人是无限的思念和哀怨。徐灿唯有寄情于拙政园猗妮的湖光山色,沉醉于四季的姹紫嫣红,阳春三月,桃花灼灼,六月炎夏,荷叶田田,清秋十月,金桂飘香,腊月寒冬,梅花吐蕊。清晨,独坐小轩窗前,对镜帖花,望着自已青春不再的容颜,哀叹流水的年华弄人,夜晚,难耐长夜的凄寒,看燃尽的泪烛,听寂寞的更鼓,忧虑自已的命运何去何从。徐灿把幽怨、思念、痛苦和对人生的感悟,写进了诗,填进了词,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许多不朽的名作。她的诗、词集均冠名为“拙政园”,足见拙政园对她一生的影响。
清初拙政园人物最出名的要算柳如是。就在徐灿住进拙政园不久,另一对江南名人夫妇也住进了拙政园,虽然很短暂,但仍然给名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时一批降清的文人似乎都是才子流氓型的,酒也喝的,诗也写的,窑子也逛的。明末清初,江南有一对著名的情人:钱牧斋与柳如是。钱谦益是大学者,江左人望,文坛领袖,还是郑成功的老师,六十多岁时娶了花样年华的名妓柳如是为妾。他是常熟人,抱得美人归,金屋藏娇选在了拙政园,为了安置才华不凡的美人,钱牧斋在拙政园为其爱妾安置了几间房。钱鸿儒出资建造的建筑物有海棠春坞、听雨轩、玲珑馆。建筑物之间有复廊。这好比一幅绝美的山水画里不能没有一位令鱼沉雁落的美人。当时,这对神仙眷侣和他们居住的园林是文人圈子里津津乐道的话题。钱牧斋亦是有政治激情的人物。拙政园也是他的抗清基地。当他的政治实践失败后,柳如是提出共同投湖自尽,但他胆怯了。钱牧斋保存了性命,回到老家。不过他的余生总受到政治牵连。生活得不到依靠的柳如是则把拙政园房产卖给了陈之遴,以救不得安生的丈夫。陈之遴欣赏柳如是和钱牧斋的才情,无偿地让他们继续在拙政园生活。可惜好景不长。陈之遴也因为政治而获罪。那对神仙眷侣再次颠沛流离。钱牧斋死后,钱氏族人企图侵占柳如是名下钱家的房产。呵呵,说起柳如是,真可谓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三入娼门,两度婚姻;可是柳如是多才多艺,诗、词、画同样是女中魁首,其性格刚烈,颇有丈夫气概,常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人之举。崇祯十三年(1640),23岁的柳如是成为58岁钱谦益的妾室,就是柳如是女扮男装主动上门追求的结果。柳如是的一生中有过多次角色转换,丫鬟、侍妾、风尘女子——“秦淮八艳”之一、尚书夫人。柳如是悬梁自尽的,1664年,在钱谦益死后五十三天,四十六岁柳如是自导自演,三尺白绫悬梁自尽,轰轰烈烈地结束了一生的传奇,也吓退了钱氏家族一群企图谋夺遗产的宵小,这是后话。当时钱谦益因反淸复明的黄毓祺案被淸廷缉拿下狱。柳如是此时身怀六甲,仍挺身而出,多方周旋,倾其家产花了二十万白银疏通关节,四十余天后,终于开释。钱谦益虽然出狱,但尚在管制之中,不能随便走动,苏州却是可以居住的,因为黄毓祺案也在驻苏州的江苏巡抚职权范围之内。钱谦益找到了同是江南才子的老朋友吴梅村,吴梅村和陈之遴徐灿夫妇是儿女亲家,凭着这层关系,美丽的柳如是和丈夫住进了这美丽的姑苏名园。
两个才女,一个出身富贵,一个出身贫寒,同住在拙政园内,不由后人浮想联翩,是惺惺相惜,还是既生喻何生亮?正史没有记载,野史也无交代,拙政园的历史留下一个永久的疑团。不过,柳如是这段时间忙并快乐着,在拙政园里生下了她唯一的女儿。
顺治十三年(1656),突然的灾祸降临拙政园,陷入南北党争的陈之遴被顺治皇帝判了个全家流放,藉没了包括拙政园在内的全部家产,这一天,如狼似虎的兵丁包围了拙政园,限时限刻将全家上下扫地出门,二百余口集体流放尚阳堡(今铁岭市一带)。
徐灿一身流犯的红衣红裤,最后扫视了她生活七年之久的拙政园,作最后的诀别。只见那几株名贵的宝丽山茶花枝杈交横,花色艳丽,滿园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一片灿烂;想到北去万里征途迢迢,尚阳堡人迹罕至春风不渡,此去吉凶难料,前途渺茫,何时归得江南来?不由悲从中来,泪如雨下。这一去,在北国整整十二年之后,徐灿才得以重回江南,她的丈夫陈之遴,两个儿子都先后在流放地去世,只能魂归故里,令人唏嘘感叹。经历了丧夫丧子的悲痛,昔日拙政园主人徐灿南归后已是万念俱灰,从此孑然一生,焚香诵经,皈依了佛家。
陈之遴死后,康熙皇帝登基,为陈之遴平反,归还其亲属家产,为陈之遴之子所有,其中包括了拙政园。陈之遴之子直方孝廉,娶诗人吴梅村的二女儿为妻。陈之遴曾荐吴梅村出山,谓自己“欲虚左以待”。但吴来到京城,陈之遴已被谪戍。直方目眇,竟也不能宽免。吴梅村感喟苍凉,难以自己,遂以《咏拙政园山茶花》以寄情。陈之遴的妻子徐灿和儿子均是重视才情的人,他们认为拙政园如果没有钱牧斋和柳如是,就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但是钱牧斋和柳如是纷纷殒命,令陈氏母子悲伤不已。至此,拙政园荒废了。
康熙三年(1664)后,尘封多年,喜剧又开场了。拙政园为一阔少买下,此人颇有来历,出场的乃平西王吴三桂之婿王永平。
说来此事很有点传奇色彩,王永平虽也是望族子弟,但到而立之年已潦倒成为乞丐。一日,他正在街头向一位老者乞讨,老头看了看王永平,觉得面熟,问了问:“是不是王永平公子?”王永平答曰:“是的”。老头对他说:“你这么潦倒,何不去投靠岳父吴三桂呢?”
那时吴三桂正是朝廷红人,显赫一时。王永平以为老头在开玩笑,忙说:“你不要瞎说,我哪是什么平西王的女婿。”老头见他不信,便说出一段由来:原来这位老者是王永平祖上仆人,曾听说王永平与吴三桂之女有指腹之婚妁,要他赶快去找当年吴小姐的姻帖。
王永平半信半疑回到家中,果然找到了吴小姐的年庚八字和姻帖。他奔波数千里,赶到云南昆明。初次造访吴府,还被门卫拒之门外,王永平出示了姻帖才让进门。不久,吴三桂封王永平为三品顶戴,把女儿嫁给了他。不久,这位思乡心切的游子携三桂之女返回苏州,后买下了拙政园作为府邸。
王永平买下拙政园后,曾将此园又修葺雕漆一番。但由于他终究执跨袴习气不改,很快死于酒色过度,家产入官。袁牧《履园丛话》记有当时情景:王永宁夫妇除了吃喝玩乐,也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倒是仗着有钱有势,恃强凌弱,欺压百姓的坏事干过不少,两人在百姓中口碑甚差。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造反,这可是株九族的重罪,王永宁闻讯后又惊又惧死在拙政园里,吴三桂之女被当地县衙缉捕处死,拙政园再次被官府没收,这座江南名园又一次关上了沉重的大门。
拙政园这一关门又是整整六年。康熙曾表示要到江南巡游,朝中江苏籍官员知道,皇上如若到江南,必到苏州。苏州能看看的地方,与皇家园林能媲美的,拙政园应是首选。康熙帝如果不看拙政园,这事儿就不好办。于是,自王永宁死后无人问津也无人敢问的拙政园,再度从冷落中苏醒。拙政园再次以官产的名义出现。经过修缮,作为康熙临幸苏州时的行宫。康熙知道后很高兴,表示想去看一看。但南巡久无时间安排,一搁就是数年。一日早朝,康熙对来京述职的江苏巡抚询问江苏政署情况。江苏巡抚一一作了回答。康熙又问及拙政园情况,然后说,朕知你们一片好意,拙政园作为行宫久置闲搁,非俭约之美,可改作巡抚衙署;江苏巡抚感谢圣恩,于是这江南名园摇身一变,成了大清衙门。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终于南巡成行,来到姑苏,自然要到拙政园一游。只见拙政园内亭台参差,楼阁迤逦,水色旖旎,山石剔透,竹叶青翠,古木森森,奇花争艳,滿园一片郁郁葱葱,不是神仙洞府,却胜似瑶池仙境,如诗如画的美景醉了一代君王。康熙看了感慨不已,沉思良久,临了对陪同的江苏巡抚汤斌说:“拙政园是个好地方,可惜太美了,久居必损志!不宜作为官府衙门。”汤巡抚听了暗暗叫苦,“让拙政园改作府衙的正是皇上,如今却说久居必损志。”汤斌只得跪下请求江苏巡抚衙门搬出拙政园,康熙当即准奏。说起这汤斌,倒并不是侈靡的主,此人为官淸谦,生平节俭,在贪腐盛行的滿清官场,也算是难得的好官了,最后官居工部尚书,死时家中却只有纹银八两。
到了乾隆皇帝时代,拙政园分为三块。东边是潘姓私家园林,中间是蒋金懿的私家地。蒋金懿自称“蒋太守”,实则一位有经济罪行的京官携带巨款隐居苏州。蒋太守买下了拙政园的中间地带,称为复原。蒋太守深知拙政园的灵魂是文人雅士,乾隆三年,复园有过一次空前的盛会,主人亲友当代名流云集复园凡二十三人,有《复园宴集图》,参加了这次社交活动的诗人们如沈德潜,袁枚、赵翼等,都有题咏。而其中袁枚的一首《商山子歌》记录了蒋家一个诗仆的奇特人生。商山子十二岁鬻身为奴,伐木沽酒样样要做。从小做小主人伴读,别的仆人不愿意,因为差事没油水,他高兴的很,“识字辨甄盎,学书辨行草。未几十余年,奴比主人好。”对商山子的本事,袁才子是有亲身体会的,“我曾题复园,十年失草稿。商山默识之,字字得头脑”,这令袁枚发出感慨,“肯学勿嫌贱,但学勿嫌老。请看商山子,能学为人表”。园子主人邀客雅集,有这样风雅的仆人笔墨伺候在侧,让见多识广的诗人袁枚都由衷赞叹,这是吴中人物的深度,也是园林的深度。
到了咸丰皇帝时代,忠王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攻克苏州,入住拙政园。得了这样有权势的主人,拙政园又一次赢来了大规模修缮。如今我们看到的拙政园是李秀成时期的作品。咸丰十年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李秀成在这里办公,戏台修的让李鸿章都佩服。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军后期统帅。原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6年春,随燕王秦日纲解镇江之围,大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天京事变后,驻守桐城,晋升地官正丞相。
据说,李秀成率兵打进苏州的时候,想找个办公事的地方,经人指点,来到拙政园。进园一看,亭台楼阁,月门水廊,虽说年久失修,但仍十分幽雅,就想在这里住下来。但是在园里走了一趟,却难寻一个妥当的地方。亭子太小,厅堂大大,水榭好看不实用,小阁太高不方便,敞轩透风没遮栏,走了好些地方都不中意。&&&&&&&&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座楼,建造在水中央的假山旁。虽说是楼,偏偏是楼上楼下不相通。从下面山路进去,像登上山。推窗一看,有山有水。一看便知是能人设计,巧匠砌造,与众不同。这就是“见山楼”。李秀成觉得这个地方很好,既可办公,又可居住。每天早晨他起床以后,便在楼上推开窗户,四面眺望,远山近水尽在眼底,心胸格外开阔。&&&&&&&&
这天,北园有个老人起早割草,他想直直腰。猛一抬头,看见拙政园里的见山楼上,有一个用黄绸包头的人在向外张望。他无心朝这人看看,这人却有心朝他笑笑。老人感到很奇怪,事后一打听,才知道这个黄绸包头的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忠王李秀成呀!&&&&&&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每天早上,老百姓都三五成群地站在园外的小山上来看忠王。时间长了,他们碰到什么事都来找忠王说,忠王也从老百姓嘴里知道了不少事情。有一次,阊门外山圹街有两个新入伍的太平军,强买了虎丘农民挑进城来的两筐菜。第二天,有人来到拙政园外的小山上,把这事说给了忠王。忠王立刻派人查明,处罚了那两个违法的太平军。此事传出去后,强买强卖的事情再也没发生过。大家对忠王也更加敬仰,来看忠王的人更多了,连拙政园外面的小山也被千人万脚踏平了。忠王每天在见山楼上,朝外望到的却是一座座的人山。见山楼因此更加有名。
日,李秀成率部进抵苏州城下,群众热烈欢迎太平军。在内应和群众的配合下,太平军进占苏州,杀江苏巡抚徐有壬,收降清军五六万人,缴获一批洋枪洋炮,并建立苏福省。李秀成以拙政园中、西部及中园东侧的潘爱轩宅,即瑞棠书屋,西部的汪硕甫宅,包括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及附近一带,合建忠王府。相传拙政园内见山楼为其李秀成治事之处。据马如飞《劫馀灰录》记载,建忠王府时,几百个工匠终年不停地工作,还没有等到完工,苏州城便被李鸿章的军队攻破了。根据李鸿章后来写给李鹤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虽然李自成居住拙政园时间并不长,但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其中“忠王乘凉释鬼”的故事颇为有趣。说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李自成闲暇时在园中纳凉,只见月明星稀,凉风习习,满池荷花亭亭玉立,花香芬芳怡人,忽然看到荷花池旁竖着一个石刻的经幢。他于是问这个经幢何用?一位侍从回答道,竖这个经幢的用意是镇压淹死鬼的鬼魂,不让他们出来四处游荡。李自成听后便让侍从将经幢搬走了,有人不理解,问为何这样做,李自成说,人活着正是因为不自由所以要投水寻死,做了死鬼还要压住他,不让他自由这太不公道。
可惜,李秀成也没怎么安享修缮后的拙政园,他的政治生命也陨落了。太平军收到湘军、楚军和淮军的夹击。后李秀成率军民奋力固守天京,终因援绝粮尽,于日失城。城破时,保护幼天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突围,混乱中失散被俘。8月7日(七月初六)被曾国藩杀害。
同治年间的江苏巡抚李鸿章、张之万,辛亥革命伊始时的江苏都督程德全,抗战时期的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都看中了拙政园。时疫医院、戒烟所、区公所都曾是拙政园的别名。同治十一年这里成为八旗奉直会馆,主人张之万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他绘画继承家学,山水得王时敏神髓,为士大夫画中逸品。书法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与同代画家戴熙,交往相契,人称“南戴北张”。
同治十年(1871),张之万任江苏巡抚时,住在拙政园东部宅园(现工艺美校),爱拙政园幽旷雅致,略加修葺。曾作《吴园图》十二册,绘园中胜景十二出,并请李鸿裔一一题诗。
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苏有日,就与德静山、恩竹樵、英茂文三人商议,以价银三千、修理银二千汇交藩库,于同治十一年(1872)一月,将拙政园改为八旗奉直会馆。
光绪3年(1877年)为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得,他用六千五百两银子买下了原属汪云峰、汪锦峰兄弟的迎春坊房宅和宅北园地。当时园内“林木蓊翳,间存亭台一、二处,皆欹侧欲颓”,园东即是拙政园中部。张履谦加以修建,名“补园”。
园中的浮翠阁,相传原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望楼,为三层楼阁,张履谦将其改建成二层。
张履谦字月阶,苏州人,自号无垢居士。他家祖辈经商,本人以经营盐业发家,后又在东北街(今苏州博物馆新馆处)开保裕典当。宣统元年,曾任苏州商务总会第四届总理。他曾纳捐得郎中衔,还给长孙张紫东捐了一个小京官,宅内悬有“文源”匾额。
张履谦喜爱书画,与其孙张紫东均酷嗜昆曲。张与吴门画派名家深有交谊,常相往来,画家顾若波。顾鹤逸、陆廉夫等人经常在张家聚会,并参于补园得布置。张曾聘俞振飞之父俞粟庐为西席,常与俞粟庐切磋曲艺,并多次在卅六鸳鸯馆内举办昆曲清唱会。少年俞振飞还曾和紫东同台公演。
俞振飞(1902——1993),名远威,号箴非,祖籍江苏松江。京昆小生演员,其父俞粟庐为清末民初的昆曲名家,得清代叶堂一派的传授,自成“俞派”。
俞振飞几乎就是在拙政园补园内长大的。因为其父俞粟庐被张家聘为西席,长住补园,与主人切磋曲艺,幼年时代的俞振飞就随父亲住园中。振飞6岁从父习曲,刻苦用功。先学旦角,后改巾生、冠生,八岁时居然能唱整出《千忠戮·八阳》,唱得有板有眼,不差分毫。他所会渊博,能唱二百余折昆曲戏。14岁业余登台,演小生;后又向昆曲前辈沈锡卿、沈月泉等学习表演。
俞振飞学程继仙,以纱帽生、扇子生和穷生戏为最好。他对于音韵学深有研究,在念白、神情语气方面,与乃师相比毫不逊色。他刻划人物的细腻和儒雅秀逸的书卷气,也是胜过前人。他塑造的《奇双会》中的赵宠,《群英会》中的周瑜,《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打侄上坟》中的陈大官,《监酒令》中的刘章,《金玉钗》中的莫稽,《周仁献嫂》中的周仁等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把京剧小生的艺术品位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
至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解放前的七十余年间,拙政园和祖国的命运一样,处在动荡变迁的状态,时而成为军队的营房,时而成为学子的书斋,遭受过小日本飞机的轰炸,堆放过死人的棺椁,养过马,种过菜,一代名园再次几近荒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亭阁倾圮,枯苇败荷,荒秽不堪。1945年(民国二十八年),日伪政府垮台。补园仍归张氏,奉直会馆仍归奉直同乡会。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自四川壁山迁苏州,借奉直会馆为校舍,又以原归田园居废址为教职员工宿舍,并购得原归田园居以外一处菜地(今拙政园东部天泉亭一带),改为操场。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社会教育学院以校舍不足,向张氏后人租借补园。沪凇抗战时,国民党十九路军的一个师部也设在拙政园内。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中共解放军克苏州。社教学院迁无锡。原校舍即拙政园改为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张氏后人向新朝献补园。
最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拙政园归国家所有,经大力修复,这座被分割3处的拙政园才得以合璧基本恢复明代的规模。500多年来,园主人先先后后更换了30多人。园主人的频频更换也使客人频频更换,留下了2类真贵的文化积淀,一是大量诗词文赋,二是大家都非常的认可王的建园风格,在修葺,重组景点时精心策划使园子更加精美绝伦,终于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园容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百景园。拙政园里有一株盘旋苍古,叶如伞盖的紫藤是这风风雨雨500多年来的全部最好见证人。这紫藤获得了后人极好的爱护,如今长势良好,每到开花季节紫光如水四溢,清香如酒醉人。
讲完拙政园的历史我们再来说说它的造园艺术和布局吧!
首先看看《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到底与拙政园有什么关系。
因为康熙皇帝,拙政园里的故人包括江宁织造曹寅。曹织造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乳娘,康熙特别眷顾曹氏,让她的家人都世袭主管江南纺织品的贸易。直到雍正皇帝执政时期,曹家在新皇帝积极的吏治运动中被清算。曹族家破人亡,残存的则被押往北京,颠沛流离一段时间后,在京城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红学家相信曹雪芹有借《红楼梦》隐晦地折射曹家的政治命运。有的红学家甚至认为曹雪芹在拙政园出生和长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原型极可能是拙政园。曹雪芹还细腻地描述大观园落成的面貌。有红学家认为作家的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童年时代的浮华烟云,这是他们的依据。
苏州园林享誉世界,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红楼梦》是曹雪芹笔下的文学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之作。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出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于是,曹寅便买下了拙政园的一部分来安置家眷。后来,曹寅升为江宁织造,便向朝廷推荐妻弟李煦来接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家眷便继续在拙正园居住。曹雪芹的母亲在即将临盆时,路过苏州,便在李煦的家中生下曹雪芹。以后的日子里,曹雪芹经常随同母亲到拙政园居住。拙政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都在幼年曹雪芹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雪芹也在拙政园中度过了自己快乐美好的童年时光。到了雍正年间,曹家家道败落,生活也一蹶不振。曹雪芹从一个风流快活的公子哥转眼变成了穷困潦倒的书生。他经常怀念小时候在拙政园中度过的美好时光,所以,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便把那埋藏童年美好记忆的拙政园搬到了自己的书中,使它成为梦幻般的“大观园”。
嘿嘿,我个人认为,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的原型就是拙政园,曹雪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只能是传说,没有任何依据和专家学者的肯定。我专门读了《红楼梦》的相关章节,感觉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除了大门口有一个大屏风,还有就是有的名字有点象之外。说拙政园就是大观园只是想象中的一个园子,也许有一点点拙政园的影子吧。
有点相像的是《红楼梦》第17回和18回,讲的是《大观园才题试横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两个回目的内容,硬要扯到一起也还可以吧,那里面讲到园林景色,贾珍带领贾政以及一些清客相公,单聘仁等人游览这个刚刚建成的大观园。17回原文“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贾政等人进了大观园的门,便见到了一个大石头(假山),嘿嘿,进入拙政园的正门,通过一个“兰雪堂”,进来之后你就会看见一块竖立的大石头“假山”,叫做“缀云峰”,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十分相似,而这块石头什么作用呢?17回贾政给我们做了一次导游,“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而拙政园的这块石头(小山)的作用也是这个,起到一个集中你的注意力的作用,以防止周围所有之景色悉入眼中。
再往里走的“秫香馆”,又可以扯到《红楼梦》了,这个有人说和《红楼梦》里和李纨的住处“稻香村”有相似之处。17回,稻香村的描写是“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户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但拙政园里没有那一口井。不过这处景色和17回贾政对稻香村的评价有一点相同之处,即“归农”之意,就是“拙者之为政也”,隐退逍遥之意,这应该不是巧合!
“藕香榭”,是贾惜春的住所,这个设计很有意思。是建在池水当中,和香洲相连,藕香榭两侧为月洞门,左右有走廊和水流,有曲桥相通连接。周围河水中也是一片荷叶景象。《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一回有对藕香榭的具体描写,“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在《红楼梦》里有类似的景致,最吸引人的就是“卅六鸳鸯馆”,第30回叫做《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画蔷痴及局外》,里面有一段话,“明日是端阳节,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玩耍。可巧小生宝官、正旦玉官两个女孩子,正在怡红院和袭人玩笑,被雨阻住,大家堵了沟,把水积在院内,拿些绿头鸭、彩鸳鸯,捉的捉,赶的赶,缝了翅膀,放在院内玩耍”。这个就是和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是相类似的。不过觉得那个把鸳鸯的翅膀给缝了,有点残忍。而且就在这一回,紧接着贾宝玉就把袭人给打了,似乎这就是相通的,对待动物残忍,但作孽的人就倒霉了!
卅六鸳鸯馆的旁边是“留听阁”,这是单层阁,它四周临荷池,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道: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一行人到了荇叶渚,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上撑船载着大家在水上游玩,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诸位看看,情侣的帮腔,说到这个帮腔,在第35回,贾宝玉挨打之后,贾宝玉在怡红院床上养伤,就让薛宝钗的丫鬟莺儿来打络子,就是汗巾子。奶奶贾母在外面没有走远,听见了立马回过头来,对薛宝钗说,让莺儿来,要使人的话我这有呢?这就是帮腔,奶奶帮宝贝孙子帮腔。这里贾宝玉帮情人林黛玉帮腔,情人要怎样,得顺着是吧。
林黛玉的原型与拙政园有关系。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林黛玉的原型人物就是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织造和盐课是清代宫廷在江南的两个重要部门,只有皇帝最亲信的臣子才能担任。李香玉是李氏家族的掌上明珠,在家中受宠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曹颙继任父职,不满三年即病故,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十分喜爱曹雪芹,时时带在身边。每次到苏州探望其年近九十的母亲文氏太夫人时,常携曹雪芹一同前往,他们常住李鼎家的「拙政园」。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幼小时即一同玩耍,一同读书习字,一同作对吟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渐长,日久生情,自是意料中事。
60年代王文娟、徐玉兰的越剧《红楼梦》拍摄时就是把拙政园里的那种长廊、白色的粉墙以及精致的小桥作为取景地的。
有个很纠结的问题,有记载,五百年前园主王献臣买地两百余亩,怎么现在只有七八十亩地了呢?也许是屡易其主,盘剥到如今的结果吧?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第一个造园艺术特点是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的造园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然典雅。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该园可分为四个景区,据记载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但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重要的景点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拙政园的纪念品店也设在此处。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庭院错落也是拙政园的造园艺术特点。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
拙政园的造园艺术特点还体现在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中区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无锡人。工诗,善山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绿绮亭”,这里还有“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还能看到耸立云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还建有荷风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以见到见山楼。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倚玉轩,从这里向西走就到了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拙政园的园林四要素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必须具备两个最起码的条件:一是建造年代必须是1911年之前,也就是封建社会所建;二是它必须具备园林的四大要素(建筑、叠山、理水和花草树木)。当然还有其他的条件,比如必须在原址上。。。在苏州园林很多,不胜枚举,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却只有九处,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是拙政园。整个园林从东部的田园风光,到中部的山水之间,再到西部的隐逸山林,主题鲜明。充分体现园主王献臣退隐山林、远离尘嚣的愿望。
当贵客穿过悠长的弄堂,下轿入门,看到了一座黄石假山,花木葱郁,或走回廊或翻小山,“柳暗花明”,来到园林的主建筑厅堂时,远香堂内主人便上茶入座,这就是所谓“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花园里,一边欣赏山林美景,一边畅谈家事国事,兴致所至,移座雪香云蔚,或留连东部田园,客人高兴,主人也很有面子。当然,如果带了女眷,便可随同主人夫人前往西部内宅了。
我们现在的东花园的入口,是后建的旅游通道,这决定了游览线路东园-中园-西园,也决定了讲解从低-高-低,也就是突出中花园这样一种格局。
从兰雪堂拙政园的来历、主人的介绍,到东部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再到秫香馆的花鸟鱼虫,平平淡淡,娓娓道来;东部其实就是种花果蔬菜养鱼喂鸟放禽之处。之后马上进入精华部分――中部。
在中部,要讲的太多,常规的造园艺术,要用通俗易懂语言,但必须突出主题,把游客带入园林艺术的高潮。借北寺塔,扩展了空间,亭台楼阁高低错落,庭院深深深几许;一池三岛,山水相间;远香堂南面,拙政园原来的正门,黄石假山设计独到:1.把简单的照壁用假山代替,2.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融入其中,3.用“开门见山”暗示来客主人很忙,有事直截了当。在这里,有时间可以介绍园林的植物:1.远香堂前高大的广玉兰,代表生生不息;山上的桂花,代表金玉满堂;种植石榴,表示子孙满堂…远香堂北面平台,正面欣赏拙政园山水相间的造园手法,亭台楼阁榭舫一应俱全,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春天的绣绮亭,欣赏牡丹芍药;夏天的远香堂,荷香扑面;秋天的待霜亭,菊香橘红;冬天的雪香云蔚,松竹梅岁寒三友。各景点之间高低错落、亭子方圆结合,巧夺天工: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是风骨,水为灵气,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隐逸封建文人的追求!走过曲桥,荷风四面亭,这里是全园的中心。“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上半联写景:四周水面种满荷花,三条路上垂柳依依;下半联写意:拙政园在面积、设计、建筑等各方面为苏州园林之首,而主人自称半潭秋水一房山,谦虚之意,犹如做学问。对联又写出了一年四季的景色:春天的柳絮飘飘,夏天的荷风阵阵,秋天秋水瑟瑟,冬天万木萧条,只有一房山。在这里,拙政园的精华所在,点出园主造园的中心:荷花――中部建筑多以荷命名:远香堂、香洲、藕香榭、荷风四面亭(西部留听阁)等,水中种满荷花,就是为了说明:我(园主)出淤泥而不染。封建文人的自命清高,表露无疑!所以说,苏州园林是古代封建文人的山水写意园。
进入西部,这里是后花园的后花园,隐逸山林,宴请、听戏、娱乐等,通俗的说是生活区。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是一个大气完美的典范,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拙政园,讲讲每一个景点吧!
这里选取了25个景点,它们是,
大门口:兰雪堂
东花园:缀云峰-芙蓉榭-天泉阁-秫香馆-涵青亭
中花园: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松风水阁-海棠春坞-玉兰堂-远香堂-香洲-听雨轩-小飞虹-荷风四面亭-见山楼
西花园:宜两亭-卅六鸳鸯馆-倒影楼-塔影亭-波形廊-留听阁-与谁同坐轩-浮翠阁-笠亭
门牌:在高高的清水砖砌墙门的正门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
拙政园的建造者名叫王献臣。这位有抱负的士大夫曾把政治热情寄托在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意志上。在权益斗争漩涡里,他与大宦官刘瑾“蚌鹤”相争,“渔翁”看戏。那个渔翁是皇帝朱厚照。作为最高领导者,他的生存之道是平衡大臣的权力天平。皇帝借着王献臣的工作报告打压了宦官刘瑾的狐假虎威的气焰,继续扩大党群势力的速度,让其夹着尾巴乖一阵子。皇帝牺牲了后台势力不硬的王献臣,丢卒保车,以稳定宫廷内的政治格局,但为他留了活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献臣回苏州老家去了。
兰雪堂: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进入仿古的大门,便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朴素庭园,地面为浅色方石铺筑,三面粉墙相围,东边墙根下,一株百年女贞枝叶婆娑,姿态十分入画,正面墙中,以湖石砌成一素雅花坛,上以古松,奇石为造景主题,点明了古园的景色格调。花坛两侧为圆形洞门,是游人出入古园的通道,上有砖刻门额两块,左为“入胜”,右为“通幽”。穿过洞门,又是小天井,迎面便是兰雪堂。堂坐北朝南,内有中堂隔板区分前后。前置艺术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板北侧是巨大的翠竹图。堂内除了花几,琴桌等家具外,还有四块大理石屏,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兰雪堂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闻。王心一死后,子孙继承此园。话说康熙五十二年的冬天,有老虎跳至兰雪堂内,那只虎据传是沿太湖而来,从齐门城垣跳进而跑到园内。一些好事者听说拙政园有老虎,都争相跑来观看,不料被老虎抓伤了20余人。官府不得已派兵来园区捕虎,最后终将其驱赶到园旁的一间茅屋中,动用火枪火炮才将其击毙,但园中山石也被毁坏不少。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缀云峰”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归田园居名峰,当年由叠山大师陈似云堆叠。它耸立于兰雪堂后的假山上,犹如一朵云彩降落凡间,点缀着园景,也象一道屏障,将谊大的花园与无限画意隐在了背后。"缀云峰"挡住来宾们的视线的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进大观园题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幢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这段描写,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两园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1945年“缀云峰”忽然坍塌了,因都是大块湖石,加上又有些迷信的传说,也就没去清理。1959年修拙政园时,汪星伯主动请缨,主持重叠“缀云峰”。汪老出生苏州世家,年青时即精通古典诗词文章,并擅古琴、医学,对园林艺术也极有见地,建国后修建园林开始,他就受邀参加了园林修整委员会,之后就留在了当时称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园管科工作,拙政园修复的具体工作主要由他负责。他考虑到现代的古典园林已不再属于私人,要面对的是广大中外游客,而且是进门后的第一个假山景观,许多游人喜爱在这里摄影留念,因此堆叠时对原峰作了调整修改。不久,“缀云峰”堆叠起来了,由许多小块太湖石堆叠而成,高约6米,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汪老也很满意,还撰写了《假山》论文,对假山堆叠技艺作了精湛的分析和阐述。谢老晚年时每到拙政园每看见缀云峰,总要念听:“这是汪星伯弄的,要刻一刻”。意思是要在缀云峰刻上这段故事来纪念他。拙政园管理处也多次想实现谢老的愿望,但缀云峰不是整块湖石,峰势又曲折多变,这段文字在峰体上左至右放,总是不合适,这事就搁下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树旁,有一处池岛假山小品。这座湖石假山上顶着一块大石头,外形很像一只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开阔,四周灌木丛生,不远处有几株芦苇,正像太湖边上一个小小的港湾。古代苏州园林的园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县,也曾经"安邦济世",劳碌了一阵子,因为种种原因卸任还乡,在远离京都的苏州,他们找到了安静的"港湾"。这里风俗清雅,物产丰富,既可以享尽清福,又可以避开政敌,成了达官贵人隐退后选择的最佳地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佛教的"空无学说"、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隐逸主张"特别欣赏,就以"避世、淡泊"为主题,营造山林野趣,想在独立的小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谓,"扁舟一叶,浪迹天涯,人迹罕至,方为我家"。&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榭,造型轻巧,多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甚为珍贵。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莲花。毛泽东主席诗词中"芙蓉国里尽朝晖",指的是水芙蓉。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前面是一泓池水,后面是一堵高墙,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如果您走过去再看看仔细,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两岸桃红柳绿,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天泉阁:矗立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攒尖戗角,重檐八面,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醒目,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筑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这里的景色又有《红楼梦》的情节。它和《红楼梦》里写的李纨的住处“稻香村”有相似之处。17回,稻香村的描写是“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户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但拙政园里没有那一口井。不过这处景色和17回贾政对稻香村的评价有一点相同之处,即“归农”之意,就是“拙者之为政也”,隐退逍遥之意,这应该不是巧合!
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体型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涵青亭:涵青亭又名钓鱼台,位于拙政园东部兰雪堂之西的水池南,紧靠园林南界墙,是一座平面为凸字形的倚壁面水的小筑。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据明王心一《归田园居记》,“涵青”原为水池之名.取自储光羲“池草涵青色”之诗句。重建时,于兰雪堂西土山后的草地上掘一弧形水池,以体现诗句之意境,复于界墙下临水构一小筑,以池名题其额,故曰“涵青亭”。
此处景观较为开朗,池之北为连片草地,一条石板小路弯曲穿过草地,渐渐斜上高坡,通向进入中部景区的门亭。涵青亭又是连结东部与中部游览路线上的主要观赏对象。由于这一区域以坡地、草坪、花树等自然景观为主,风格比较平和疏朗,于水池对岸,点缀一座平面独特,屋顶多样变化的风景建筑,具有很强的点题作用。特别是这一景区,以动观为主,在曲径上漫步,涵青亭各个侧面的造型能无遗地逐步呈现在面前,确能使游人获得移步换影的美感。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如果您再仔细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图案,所表现的都是水波纹和冰棱纹,池中欢快的涟漪叠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纹上,更加渲染了苏州水文化的氛围。
倚虹亭: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是因为靠在形似长虹的复廊上而得名,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时,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里池面宽广,景色秀丽。细心的朋友们还可以发现,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苏州话:不是塔)北寺塔:你看到的宝塔可不是园内景点,这可是拙政园的一大特色呵,事实上这是距离拙政园有数里之遥的北寺塔,这是原来的设计者匠心独运之作,为了保护历史原貌,尊重历史,苏州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明确规定:从北寺塔距拙政园间,所有建筑不得超高,以免影响“入园见塔”景观。今天我们能够再看到这一美景,真的是需要感谢苏州主政者们没有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之下毁了这一“借景”绝妙之作呢。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于是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先看中花园的这一个景区。它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这"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这座假山设计极佳,确实是"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梧竹幽居"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这四个圆洞门又恰似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正所谓:"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眼前似乎出现了两幅山水图画:一幅是皓月当空,夜色朦胧,清风徐来,沁人肺腑;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另一幅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动水动,心静山静。用心琢磨一下园主此时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张大千讲的"心似闲蛩无一事,细看贝叶立多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来宾读过孔子《论语》,看了这副对联,可能有另外一种心得。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是否可以讲,这副对联的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来宾们才会逐步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既要模拟自然山水之美景,以达到"悦耳悦目"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诗情画意的韵味,以追求"悦心悦意"的心理感觉,再升华到"悦志悦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会到了这种韵味,那么您就开始入门了。&
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小城故事》歌词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用在苏州拙政园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说,"山花野鸟之间"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审美观念,最通俗、最绝妙的注解。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又称冬亭。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在这里向周围了望,觉得中部花园像一幅苍劲古朴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幅画轴上,有高有低,有近有远,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疏有密,有闹有静。"雪香云蔚亭"还有"山花野鸟之间"的楹额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如果坐在这里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真有点超尘脱凡的感觉,自己的身心已经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来了。
这一带是中花园的又一个景区。这里是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香洲""见山楼""小飞虹""小沧浪""倚玉轩""远香堂"等景点。这里看四面环水,三面植柳,视野开阔,"疏可走马",真是绝佳的风景点。
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其妙处还有,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的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的下联,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内容略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由两座曲桥连接南北,是当年主人们吟诗作赋的场所。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这幢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小飞虹、得真亭这一带是中花园第二景区的南部,是次景区,空间窄小,"密不透风"。"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广植荷花。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可以坐在厅里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看景。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古人造园,厅堂位置的确定均要再三推敲斟酌,认为“奠一园之势者,莫如堂”。故堂一般均位于离园大门不远的主要游览线上,是园内佳景的理想观赏点。远香堂的立基是这造园理论的完美实践。堂是一座四平厅,平面为矩形。南北为主向,开有一列落地长窗,东西两面亦是,但一般均关闭,这一四周为窗的做法在古典园林营造学上称为落地明罩,能使厅堂内非常空透,方便赏景。堂之南数步,是一泓清池,其间一色清雅花砖铺地,池边栽广玉兰数株,枝叶扶苏。池上架一座小桥,跨水而去,通向彼岸的黄石假山和曲廊。山岩古拙,古榆依石,幽竹摇曳,坐厅中南望,是一轴自然古木竹石小景,看不出明显的入口腰门,堪称园林造景上“隔”的大手笔。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
北向跨出长窗下槛,便是临水的大月台,台石砌,扑入水中,粼粼清波直接台下,游人至此,眼前才豁然开朗。环顾四周,池水碧波,山石亭榭,毕呈眼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隔水一东一西两座岛山,山上林木苍翠,磊石玲珑,山顶绿丛中不时透露出小筑的翘角。当年蒋吟秋曾有七绝一首赞其美曰:“拙政名园好景多,池塘屈曲漾清波,远香堂外清如画,四面凉风万柄荷。”堂西则是一带曲廊和倚玉轩,小轩实为远香堂的副厅,亦面水,其歇山顶的山花与主厅的山花一直一横,成为很动人的曲线轮廓,从堂北大月台可直接进入小轩,这两座建筑的组合主要是为了满足园主人在园内举行的宴客或集会的使用要求,而同时又考虑了点景的需要。远香堂东边则是一座级有玲珑湖石的上假山,山势奇峭,盘曲有致,山巅立有绣绮亭,亭如其名,造型极为精美,与堂一高一下互对互借,使远香堂成为这一风景空间中名副其实的中心。
远香堂四面皆佳景,又是骚人墨客游园的必到之处,因此题对楹联等文化景致很是集中,原先厅堂四面均悬有联,除了檐柱(外柱),步柱(内柱)也有联,如南步柱的联文为:“建业报襄,临淮总榷,数年间大江屡渡,沧海曾经,更持节南来,息劳劳宦辙,探胜寻幽,良会几忘新拙政;蛇门遥接,鹤市旁连,此地有佳木千章,崇峰百叠,当凭轩北望,与衮衮群公,开尊合坐,名园且作故乡看”。北步柱联文是:“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这些联文均为清代文坛名士所题,既抒情又写景,并追溯历史、议论古今,是游园赏景发掘古典园林文化意味时不可缺少的佐助。
远香堂的楹额,早先是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因已佚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两边有一副对联,共有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往往在园中的主要景点上,配以古诗古文中的词句,用大量的匾额楹联来点缀。这些匾额楹联,立意深远,意境含蓄,情调高雅,文字隽永,书法美妙,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抒发了园主的情怀。
香洲:香洲是拙政园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为典型的“舫”式的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它的身姿倒映在水中,越发显得纤丽雅洁。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在香洲这条旱船上前眺倚玉轩,左望见山楼,右顾小沧浪。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天寒地冻,这里照样是鸟飞鱼翔,胜似春光。舫西是船尾,有小门通往玉兰堂后,门楣题额“野航”两字,取杜甫“野航恰受二三人”诗意,点出了景观主题。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额,后人还专门题了跋。拙政园中的这条旱船,不仅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还能使人感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香洲寄托了文人太多的理想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楚辞》)芳洲上长满了香气四溢的杜若,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道德清高之士。现在香洲的船头船旁,盛开着红荷白莲,香气四溢,借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颇为得体。
“舫”在中国园林里是可以经常看到的,苏州人又叫它“旱船”、“石船”,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也不分南方北方,苏州的狮子林、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里都有。它的外形尽管千姿百态,但都是精致秀丽,构成一景,在选址上很有讲究,通常靠近水边,立在最具有赏景视角的地方。站在石舫上看,水上陆上的景色都平添另一种兴致。石舫的出现还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心理追求都有关系,陶渊明回归田园时,心情十分轻松,如释重负。李白在诗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人生在世比作水中行船:顺水推舟、逆水行舟、风雨同舟……从这里,也可以想象到过去园主人设置石舫所追求的理想与审美情趣,他们是借石舫寓意希求,祝愿自己一帆风顺,平安康和,尽管石舫并不能起锚出航,更不能乘风破浪。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轩、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环境优雅,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相传是建园初期文徵明的寓所和造园设计的工作室。
“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在此读书作画,实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有风拂过,松枝摇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玉泉井:在拙政园远香堂南牡丹花坛路边,有一口清例的水井,水味甘爽宜著。据传即是文衡明曾题咏的“玉泉”,他品为“天下第二泉”(与无锡天下第二泉水味相同)。民国年间,拙政园向游客开放,茶室放在倚玉轩,就用这井水泡茶。茶客在此品著,其味无穷。真如文衡明诗所云:
“何须陆鸿渐,一自分明”。解放后游客日渐增多,此井因在远香堂至批把园的走道旁边,影响交通,后用石板盖没。周边的虎皮石铺地与盖住的井连成了一片,人们开始淡忘了它的踪迹。拙政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为了保护它的原真性,管理处一直想恢复玉泉井,但苦于很难找到合适的井栏。经过多方征询,四处踏勘,费时近两年,终于从苏州西山一所明代的古宅里,购得一个尺寸大小和玉泉井口完全吻合并且保护完整的井栏。井栏运回来后,经反复论证决定将文衡明所作《文待昭拙政园图》中玉泉井的诗文刻在井栏上。2002年3月玉泉古井得到恢复,青石井栏上刻有标绿的文体楷书“玉泉”两个大字以及诗文,井内水质清澈,水量充沛,水面离地面仅一米。管理处还在井边放了一个吊桶,许多游客纷纷被这一原真性的场景吸引,争相在井边吊水,擦脸洗手甚至撩水妈戏,亲身体验现在几乎没的旧时民居生活。
中花园的另一个景区就是“园中园”的枇杷园,因种有枇杷树而得名。这个景区是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物又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这种造景手法,称为"隔景",以便丰富园景,掩藏新景。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在空间处理和景物设置方面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劈里啪啦"的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这里似乎是中部花园交响乐的第三乐章。第一乐章,可称为"高山之颠";第二乐章,可称之为"沧海之滨";第三乐章,可称之为"天伦之乐"。"嘉实亭"里有一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园中园的结构是最南边开了方形窗的就是嘉实亭,当然是枇杷了,因为这个园子里种了枇杷树。想象坐在亭子里吃枇杷,看着美景。北边是玲珑馆,再往北边的亭子就是绣绮亭了。海棠春坞和听雨轩在东边。海棠春坞、听雨轩和玲珑馆其实都是带一个小庭院的屋子,当然各个主题不同,从名字和院子里的植物就可以看出来。
嘉实亭: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的。亭周多枇杷树,五、六月间,满目皆为橙黄或泼黄色的枇杷果,真是“芳叶已浩浩,嘉实复离离”,令人舒目畅神。且枇杷树体端正,果如金丸,给人以操韵高洁之感。小亭为矩形,尽管面积很小,但设计上颇有特色。一是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作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这是古代园林理论中称的“藉以粉墙为绘也”。其次,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空窗的大小、位置均经过周密推敲,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美的构图。它的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诗句而成。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次黄庭坚诗,韵颂之曰:“高人夙尚志,裂冠谢名场。中心秉明洁,皎然秋月光。有如江梅花,枝槁心独香。人生贵适志,何必身岩廊。不见山木灾,牺樽漫青黄。所以鼎中实,不受时世尝。曾不如苦李,贪生衢路旁。侧恻不忍置,悠悠心自伤。”借以咏志,可窥亭额之深蕴。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亭及小园的欣赏主题。
绣绮亭: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登高远眺是古典园林游赏风景的重要方式,私家花园尽管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设立高处的赏景小筑。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小亭造型很是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生平直且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芭蕉科植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