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恶不能和三信徒warframe组队问题那么问题来了

消费主义对教会和信徒的影响
消费主义对教会和信徒的影响
今天的教会和信徒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深受这种消费主义心态的影响。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以一些实例来看。
(1)面对“消费者”的教会
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之下,教会面对信徒的时候,很容易也有“服务消费者”的心态。面对消费者,一个经典的管理学模型就是“4P模型”,这4P分别是Price(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促销),Product(产品)。如果教会把信徒当作消费者,那么她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这4P的原则:价格Price方面,原则是越合理越好,对于一个“信徒消费者”来说,最合理的价格就是作一名基督徒、跟从主,只得好处,不用付任何代价。“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主”这样的经文尽量少讲,即使讲,也不用太深入、太频繁了。
Place地点越方便越好,这就养成了很多信徒不愿付代价的习惯,礼拜地点稍微远一点就牢骚满腹,就要换教会。最好是出门走路十分钟就到。耶罗波安不仅是政治谋略家,也是高超的公司CEO,他在但和伯特利安置了两个金牛犊,对以色列百姓说,“你们上去耶路撒冷实在是难,就本着就近的原则在这里拜吧”,俨然就是把敬拜神的百姓当成消费者了。“三自”就提供了这样的便捷:钻小胡同找家庭教会多费劲啊,到三自来吧,都在交通要道,远远就能看见那显赫的门脸,而且你听完就走,从没有人管你。
我身边一个弟兄的教会,因为受到逼迫,就从北京的最西边搬到最东北边,很多弟兄姊妹就要在路上花近两个小时来做礼拜,也一直坚持。这令我非常感动。
Product方面,原则就是产品线要丰富,要consumer
driven,今天教会的产品线就很丰富:婚姻讲座、亲子辅导、恋爱交友、职场规划、“人生下半场”、“爱上星期一”等等不亦乐乎。不是说这些都不好,而是这些不要把神的道稀释了。教会不是提供各种消费产品迎合信徒,而是高举神的道吸引万人归向基督,在十字架前面真正认罪悔改。
莱尔在《英国复兴领袖传》中评介说:“在上一个世纪,一位牧师在一个大城镇的工作和现在相比是很不一样的。在那些日子,现在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大量的信仰辅助机构并不存在……一百年前在一个大城镇里的牧师几乎是完全局限于使用一种武器
――
无论是‘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徒 20:20)不住传道,这种使徒所使用的古老方法,几乎就是他唯一能够使用的方法。他被迫成为一位主要是做一件事情的人,一位只使用一种兵器的士兵,一位不断传讲上帝话语的人。从长远来讲,上个世纪使用一种武器的牧师,所成就的是否比不上当代很多人运用极多教会运作机制所成就的工作,这是很值得质疑的。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在我们的侍奉工作中,我们严重失去了对使徒时期单一工作的认识……把教会运作机制当作偶像来崇拜,为此而轻慢讲台,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Promotion促销很重要的原则是要利用节日、纪念日和special
event。教会在这方面做得已经很好。很多教会平常不传福音,只等圣诞节大干一场。而且平常传福音会很不好意思啊,圣诞节传福音多么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圣诞节是西方先进国家的节日,大家都来教会的,这会儿你不来才土呢”。所以一到圣诞节,教会里就涌入许多浪漫电影看多了的赶时尚的年轻人。在充分利用special
event方面,教会也越来越擅长。记得一位弟兄说,在纪念林昭去世几周年临近的日子,北京几个大教会的传道人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好好包装、利用这件事,来扩大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林昭是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北大才女,非常勇敢有正义感,后来在狱中遇到基督徒向她传福音,就信主了)。这位弟兄当时恰巧也在场,在现场讨论如何“包装”的热烈气氛中,弟兄感到了一种深深的以福音为耻!
依赖Special Event还表现在,有很多传道人在一周里就盼着在主日礼拜前世界上发生什么抓人眼球的重大事件、重大新闻,不然在主日的讲台上就不知道该讲什么。
我想到一位弟兄的反思,他写到:“晚上参加一个讲座。讲员是一个香港的牧师,熟练地使用PPT;列出数据比较论证;创造新的词汇,引用流行术语;引用英文,拆开来,又合在一起;不断抖包袱,讲笑话,借此活跃气氛。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使用这样的方法传讲福音的信息,包括许多有名望的牧师和传道人。有些担忧这种情况。这种方法有可能是一个诱惑,使传道人和牧师在证道的工作上可以无需太多劳苦(大量的默想和祷告),只需对神的道有一个肤浅的理解,然后借助那些方法来包装,最后把一个有可能是华而不实的概念——根本不是生命之道——扔给信徒。”弟兄所描写的,正是教会受到营销学影响之后所产生的自然结果,这已渗透到了讲台的层面。
更不用说,当教会不知不觉把信徒看作消费者的时候,这就免不了产生一种上帝极其憎恶的恶习流弊,就是嫌贫爱富;对贫困人轻看,对有钱人摇尾巴。这样的教会,真正已成了俱乐部和社交场所,已经与福音的真义相悖甚远。
(2)作为“消费者”的信徒
我们在信徒的行为中常常能够看到消费主义的影子。频繁换教会的弟兄姊妹就是“window
shopping”,这间教会看看,那间教会看看,就是从不委身。这是消费者典型的心态:多变(fickle)。其实这是营销者们在消费主义时代刻意要给消费者们培养的心态:如果消费者不产生新的欲求,怎么能产生新的消费呢?
一位今天在美国全时间服事的姊妹,有一次分享说,当她初信的那段时间,主日礼拜听道的时候,如果觉得那天牧师讲道讲得好,就往奉献箱里多放几美元,如果觉得讲得不好,就少放几美元。这不是消费主义的心态是什么呢?
信徒来教会可能不是有形的消费,但是是无形的消费,或者说是“感情消费”。来教会是为了排遣自己的情绪、寻求感情的慰籍。这也具有消费主义的特征:就是高度以消费者自己的满足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也不是以服事为中心。有的基督徒来教会不是敬拜神、服事神,而是寻找心理医生,心理消费。一时得到满足,或者根本得不到满足之后,就离开教会再也不来了。
消费主义的一个衍生物就是快餐文化:我不仅要我的欲求得到满足,而且是要马上就得到满足,不能有一点耽搁,这就是right
here,right
now的消费文化。这在今天的信徒身上就表现为,我的问题现在就要得到解决!我的病现在就要得到医治!我的怪癖和恶习今天一按手就要得到根除!我要一夜成圣!难怪灵恩派大行其道,各式各样医治大会和按手神医大受欢迎,因为它能满足人们right
here,right
now的渴望。但是我们的信仰没有捷径啊,罪是要天天对付、天天悔改的,十字架是要天天背起来跟主走的。在我们的信仰中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希伯来
6:15),“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
10:22)恒久忍耐是我们信仰的特征,这和消费文化、快餐文化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呢!别忘了,当初魔鬼在旷野中试探主耶稣,要主当场把石头变面包、现场从殿顶跳下来、此时此刻就得万国和万国的荣华,就是要主走一条捷径,走一条right
here,right
now的道路,而不是走十字架的道路。
圣经写作的背景是农耕文化。在那里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等候和忍耐。农作物的生长既不能拔苗助长,也着急不得,必须要有充分的阳光雨露和风霜,而且必须要按着节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因为神为万事万物都设定了时候。而现代人生活在工业化之后的消费主义时代,只要有钱,一切都唾手可得,不需要等候,不需要忍耐。难怪,圣经中的原则与教训会让我们这些生长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之时代的基督徒感觉内心里那么的不适应,因为这是与我们生下来就浸泡其中而养成的习性和本能相去甚远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信徒的言语
我的图书馆
信徒的言语
第三讲&&应有与不应有的言语(二)本讲内容:三、向别人1、祝福不咒诅2、和睦不争竞3、劝勉不毁谤4、警戒不论断5、温柔不暴戾本讲重点:应有和不应有的言语。&言语的本身,还有说话时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天天说话,又是怎样说的呢?我们常常明白说话的道理,甚至常常用这些道理审核别人,但我们自己又是怎样用的呢?通过上一讲,我们已经知道了,基督徒应该有什么言语,不应该有什么言语。这一讲,我们再从向别人如何说话来看基督徒应该有的言语和不应该有的言语。&三、向别人1、&祝福不咒诅——应有祝福的言语不应有咒诅的话&“&&&&&&&&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路6:28)神不但不允许信徒咒诅人,还要信徒在被咒诅时祝福那咒诅他的人。这是主耶稣亲自教训门徒的,这也应该是门徒与世人不同的一个特殊地方。“咒诅”,是用恶毒的话攻击人,希望对方遭遇灾祸。这是世人中极其恶毒的行经。咒诅的言语是从怨恨的泉源里所发出来的一种极有毒的苦水。我们听见一个人说出咒诅的话来,便知道他的心中已经充满了怨毒恶意。假若他有机会,有权柄,必要向他所恨恶的人施行毒辣的手段,苦待杀害他所恨恶的人。无奈他得不着这种机会,就是得着这种机会能施行他的毒手又因碍于别人的眼目,畏惧法律的制裁,不敢去作他心里所要作的。但这种怨毒恶意积于胸中终不能不寻个机会发泄,于是便说出咒诅的话来了。主耶稣教训门徒,面对那些咒诅我们的人,要以祝福回报。“祝福”,从字意讲就是祝别人平安、幸福的话,就是祈求神赐福给某人。在别人咒诅我们时,我们能还以祝福,只有主耶稣才能这样做,也这样教导的;只有跟随主耶稣的人才能这样做。保罗也是这样教导罗马信徒的:“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罗12:14)罗马教会在以后的时日里,许多信徒为了实践这真理负上了生命的代价,使世人惊讶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美好的见证。因为他们遵行了主耶稣的吩咐。保罗不但教导别人这样,他自己也是如此:“被人咒骂,我们就&&&&&&&&;被人逼迫,我们就忍受。”(林前4:12)彼得也是这样教导信徒的:“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因你们是为此蒙召,好叫你们承受福气。”(彼前3:9)但是,不是所有信徒都能以祝福还咒诅的,有的信徒在没有被咒诅时,已经在咒诅别人了。这样的信徒是羞辱主的信徒。雅各曾责备过这样的信徒:“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泉源从一个眼里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么?我的弟兄们,无花果树能生橄榄么?葡萄树能结无花果么?咸水里也不能发出甜水来。”(雅3:9-12)咒诅的言语与杀人的行为同是从怨恨的心里发出来的。不过一样是使人实际受了损害,一样是未曾实际损害别人。因为有这一点的分别,所以一个人有了杀人的行为,在法律上便成为罪犯,但说了咒诅的言语却可以不受法律的裁制。许多人看罪恶不从动机上着眼,只看结果如何,自然很容易看咒诅的话算不了什么罪,更不以说咒诅的话为罪恶了。但在神的眼中看却绝不是这样。神看罪不只看结果,更注重动机。神不但看人的行为,更注重他的思想与意志。“因为耶和华不象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8)人看一个人行了淫乱才是犯罪,神看一个人动了淫念就犯了奸淫(太5:27-28);人看一个人戕害了别人的性命才是犯罪,神看一个人存了怨恨就是杀了人(约壹3:15);咒诅的话既是从怨恨的心里发出来的,神便看一个说咒诅话的人为凶犯,也要照着他的罪报应他。我们岂可不因此大受警戒,完全弃绝咒诅的言语呢?或有人问:“不可说咒诅的话我已经明白了。但是若有人无故加害于我,苦待我,我没有方法伸诉,也没有能力抵抗,只有咒诅他,愿神降祸在他身上。我这样咒诅他,实在是他咎由自取。这种咒诅按公道说也是他所当受的。这样作可以不可以呢?”圣经中对于这个问题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按公道说,逼迫人的实在当受咒诅。但神要祂的儿女学习一样更好的功课:“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所以你们该效法神,好象蒙慈爱的儿女一样。”(弗4:32-5:1)慈爱的神“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却“在基督里饶恕了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神没有照我们当受的咒诅咒诅我们,却使基督“为我们受了咒诅。”神没按公道咒诅我们这当受咒诅的罪人,却向我们大施怜悯,赦免我们,拯救我们,又将各样福祉加给我们。得了神这样多的恩典,我们是否应当咒诅那逼迫我们的人呢?绝不应当。神用恩慈待了我们这些与祂为敌的人,祂也要我们用恩慈去待那些与我们为敌的人,因此祂教训我们说:“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信徒应该说祝福的话,不应该说咒诅的话。是因为说祝福的话是神的命令,说祝福的话是主耶稣亲自的吩咐,说祝福的话是使徒的教训。又因为说祝福的话会给自己带来益处,祝福别人会给自己带来祝福,祝福别人能使自己承受福气(彼前3:9),祝福别人就是祝福自己(太10:13),祝福别人是爱心的表现。还因为咒诅别人却能给自己带来害处,咒诅人能惹神的愤怒,会得到别人的咒诅,咒诅别人就是咒诅自己,就是抓住自己受的伤害,使自己继续受伤害。&2、&和睦不争竞——应有和睦的言语不应有争竞的话&“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好象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西4:6)中国古话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睦,就是相互亲爱和好的关系;争竞,就是争夺、争执、争斗。信徒在世人中间,信徒与信徒之间,言语和气是极美的一件事。圣经将这比作“好象用盐调和”,众所周知食物没有盐就没有味道,用盐而不调和,也会使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大家可以想象,身边时常有一位言语和气的人是什么感受,而身边总少不了言语激烈、时常争竞的人,又会使人有什么感受。难怪箴言说,宁可住在房屋的角上,不与使气争吵的女人同住(箴21:9)。对于不同的人,如何回答他们的问题,如何应对他们的不同态度,既把真理传播出去,使别人得着益处,又搞好了人际关系,这样的信徒是荣耀神的信徒。保罗提醒提摩太,在教会中劝勉众人,不要与人在言语上争辩:“你要使众人回想这些事,&在主面前嘱咐他们,不可为&&&&&&&&&&&&&,这是没有益处的,只能败坏听见的人。”(提后2:14)保罗对于搞嫉妒纷争的哥林多教会,叫他们说一样的话:“弟兄们,我籍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在纷争中,人们的言语一定不会和气,而不和气的言语本身就很伤人,也就能加剧纷争,所以要杜绝纷争,首先在言语上要和气。“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祂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分争的人。”(箴6:16-19)挑拨争端的人比杀人的人罪更可憎恶。杀人的人是自己犯罪,使别人受亏损,结果被杀的人固然是受害,但杀人的人也会受众人的抨击和国法的制裁。挑拨争端的人却是鼓动别人去互相争斗,互相杀害。不但使受挑拨的人双方受害,犯杀人的罪;同时挑拨争端的人还可以置身局外,既不受国法的裁制,又逃避了他人的攻击。别人因着他的挑拨起了争端,结了冤仇,轻者互相恨恶,互相倾轧,重者弄到两下家败身亡;他却幸灾乐祸、逍遥法外。挑拨争端的人心计阴狠;挑拨争端的人手段毒辣;挑拨争端的人,其舌头比世界上一切可恶的东西更可恶。挑拨争端的人更可恶的事,就是他在双方挑拨,同时他还不使双方明白他是在那里挑拨,反使双方认他为好人,为良友。对着甲便向甲极力的表示好感,说乙怎样坏,说乙怎样恨甲,怎样害甲。及至见了乙又向乙极力表示好感,说甲怎样坏,说甲怎样恨乙,怎样害乙。挑拨争端的人真是世上最诡诈,最无良心,最残忍的人。无怪经上说,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是神所恨恶的了。挑拨争端的人,不要自恃得计,鉴察人心的神早已知道你一切的意念,也早已听见你在双方所说挑拨的言语,凡你所说的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你所说挑拨争端的言语既然这样败坏了许多人,神必“凭你的话定你有罪”。说挑拨争端的话现在好象是只害了别人,将来便明白完全是害了自己。存心挑拨争端的人固然是极可恨的,但还有许多人从来不存挑拨争端的心,然而事实上竟有许多的争端是他们所挑拨起来的。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谨慎自己的舌头,好说长道短,好往来传话。在他们是无意说出来的,可是他们不能禁止别人有意听了去。许多恼恨、分争、诉讼与杀害的事,都是从这里起源。这些人的存心虽然与那些有意挑拨争端的人绝不相同,但这两种人所酿成的祸患,所结出的恶果,却是彼此毫无差异。这就好象一人有意杀人而杀人,还有一人无意杀人而杀人。杀人虽有有意与无意的分别,然而人究竟是被杀了。不谨慎言语是何等危险的事阿!“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又将劝人与祂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林后5:18)基督徒首先应当劝人与神和好,其次就是应当劝人与人和好。常说使人和睦的话,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离弃挑拨争端的言语,更可以使我们因此得着神特别的应许,因为主耶稣曾教训我们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3、&劝勉不毁谤——应有劝勉的言语不应有毁谤的话&“被人&&&&&&&&,我们就善劝。”(林前4:13)保罗回报那些毁谤他的人是“善劝”,就是善意地劝勉。当我们遇到一个人,随便谈谈,评头论足一番,甚至毁谤一顿可能都不难;但是,善劝别人却不容易。“毁谤”,就是诽谤,就是无中生有,说人的坏话,毁坏人的名誉,诬蔑人。保罗在被人毁谤时继续忠心事奉神,我们又是如何面对这种境遇呢?劝勉人是教会工人当尽的本分。神的儿女在世上也应该善劝世人,在信徒中更应该善劝。我们劝勉人的动机是良善的,我们的用语是良善的,我们的目的是良善的,而且我们是当面劝勉,而不是背后毁谤,所以是善意的。这就是“善勉”。这样的劝勉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即便是那些骄傲的人,对我们也说不出什么别的话语。“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4:29)“造就人的好话”,是指那些对人有意义的话,就是那些使他们更加认识神、更加认识真理的话,就是那些使人灵性更加长进的话,就是那些真实的,不谄媚的话,就是那些不娇养肉体而督促人、使人攻克己身的话。当我们说这样的话时,就会使听见的人“得益处”,这是关乎属灵的益处,这是关乎永恒的益处。这远远大于今世物质享受的益处、感情舒服的益处。与这样的话相反的言语就是毁谤、辱骂的言语。“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根那(译音)的火,”(太5:21-22)“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吗?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拜偶像的,奸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林前6:9-10)辱骂的话是许多人常常免不了说的,大多数不信的人口中每日都离不了辱骂的话,这固然不用提说,我们早就知道。就是许多基督徒,遇见什么人冒犯了他们,惹动他们的怒气,也常常开口吐出辱骂的话来。他们所说辱骂的话有时竟与不信的人所说的一样不堪入耳。有时虽然没有那样难听,但那些话的意思却是更深刻更狠毒。我们没有视辱骂为什么大罪,也没有思想说辱骂的话有什么大的害处。但主耶稣却将辱骂弟兄的罪与杀人的罪同列;祂又告诉我们说,杀人的难免受审判,辱骂弟兄的也一样逃不了审判。使徒保罗所说的几样罪,都是何等重大,何等可憎。我们都承认淫乱,拜偶像,奸淫,作娈童,亲男色,偷窃,贪婪,勒索,是极大而且极可耻的罪。但圣经将辱骂的罪与这些同列,并且严重的警告我们说,犯这些罪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神所看为大的,我们看为小;神所看为极重要的,我们以为无关紧要。我们是何等愚昧啊!为什么神这样禁止我们说辱骂的话呢?就是因为辱骂的话是从恼恨的心里发出来的。一个人必是先对别人发生恼恨厌恶的心,然后方能向他发出辱骂的话。从来没人辱骂自己所爱的人。因此我们听见一个人口中说出辱骂的话,就可以知道那时候他的心中必是充满了恼恨与恶毒。&神的律法告诫我们说“不可杀人”;主耶稣教训我们:“不可动怒,也不可&&&&&&&&&&&&&。”使徒告诉我们:“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先有恼恨,然后才有怒气与辱骂的话,再进一步便演出杀人的恶行。在人的眼中看这三件事──杀人、辱骂、恼恨──是大不相同的。杀人的算犯了大罪,要受国法的裁判;辱骂人的不算犯大罪,至多不过遭一些人的轻视;至于恨人,简直没有人想那算得了什么。但在神的眼中看,这三件事同是一样重的罪恶,不过是一种罪恶的三个不同的步骤、表现程度罢了。杀人,辱骂,恼恨,既同是一样罪,自然要同受神的审判。“拉加”不过是一句表示轻藐的话。“魔利”也不过是一句希伯来人所说定罪的言语。这算得了什么?但主耶稣却严严告诫门徒说,连说这样话的人都难免受审判。我们试试反省己身,常有多少轻藐与定罪的话从我们的口中说出来。但我们从来未曾因此自责,因此懊悔认罪,也从来未曾定意禁止我们的口不说这些恶言。主耶稣看为大罪也要我们看为大罪的,我们竟不以为是罪,或者不过以为是极小的罪。这是何等危险的事!不是有许多信徒在家庭里常有争吵的事,以致父母子女夫妇兄弟姊妹,互相辱骂吗?不是有许多信徒因为他们的用人作事不满他们的意,就任意辱骂他们吗?不是有许多信徒因为他们商店、工厂里的同事有什么惹他们气的事,便负气辱骂他们吗?不是又有许多信徒对于小贩、车夫,以及其他贫苦的劳动者,稍有不合意,便开口辱骂他们吗?这都是罪;都是极大的罪。这不但是表示你有恼恨的心,这也是显明你敢轻慢神,你敢辱骂神照自己的形象所造的人。不错,或者这些人实在是不好的。但你当知道你在神面前并不比他们更好。你也同他们一样是有罪的人。神为一切罪人舍了祂的爱子,神爱他们象爱你一样。神愿意救他们象愿意救你一样。神所爱所愿意拯救的人,你敢去开口辱骂,这真是大大得罪神了。好开口辱骂人的信徒哪,你不怕惹神的忿怒吗?若怕,请从今以后严严禁止自己的舌头,无论对什么人都不要再说辱骂的话。“所以,你们既除去一切的恶毒(或作‘阴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彼前2:1-2)当信徒除去毁谤的话语后,就应该爱慕纯净的灵奶,就是神纯净的话语。不除去毁谤的话语,很难爱慕纯净的灵奶。天使长与魔鬼争辩时,不敢用毁谤的话语,因为他是圣洁的,是尊贵的,从他的口中不能发出毁谤的话语,即便在争辩中,也是如此。这更证明了他是圣洁的,是尊贵的:“天使长米迦勒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的时候,尚且不敢用毁谤的话罪责他,只说:‘主责备你吧!’”(犹9)这样,天使在责备魔鬼时,他的话语更加有力、有权柄,也使魔鬼哑口无言。所以,保罗在教导信徒时说:“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弗4:31)保罗在劝勉提多时说:“不要&&&&&&&,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多3:2)毁谤的言语,在神眼中也是极可憎恶的。祂对恶人说,“你怎敢传说我的律例,口中题到我的约呢?其实你恨恶管教,将我的言语丢在背后。……你口任说恶言,你舌编造诡诈。你坐着毁谤你的弟兄,谗毁你亲母的儿子。……我要责备你,将这些事摆在你眼前。”(诗50:16-21)祂因为犹大的百姓说谎言,行欺诈,往来谗谤人,所以讨他们的罪(耶9:4-9)。惟有“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的人,方能寄居祂的帐幕,住在祂的圣山(诗15:1-3)。祂所以这样恨恶毁谤的言语,就是因为这种言语的害处有时远超过利刃与毒箭。祂恨恶杀人的,祂也恨恶毁谤人的人。毁谤的言语能加害于人,它能败坏人的事业、地位、名誉、财产、友谊、交情、幸福、平安;它能使一家中的手足骨肉互相反目;它能使多年亲密的朋友变成仇敌;它能使一个有衣有食的人变成饿殍;它能使无忧无虑的人流泪伤心;它能挑启争端;它能扰乱和平。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一两个好毁谤人的人住在那里,就会使那里的人彼此相恨。毁谤的话可恶,说毁谤话的人真罪大恶极了。或者有人未曾想到毁谤的话是这样有害,是这样可恶,及至他自己因受别人的毁谤遭遇了损失,感受了苦痛,他便可以明白毁谤的话害人确是不亚于毒箭入骨了。我们的嘴是何等败坏!只要我不喜欢某人,或是他得罪了我,或是因为什么事我与他发生了一些意见,遗留了一点嫌隙,便逢人就声讨他的劣迹,连真带假,只要是坏事情就往他的身上堆。等到他因着我所说的话遭了众人的唾骂、轻看,在事业和前途上受了无穷的损失,因此伤心、饮泣,卧病在床,我便在这里抚掌称快。请问这种残忍的言行与用刀杀人有什么分别?在这里有一件事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就是毁谤的河流是从嫉恨的泉源发出来的。因为我们对某人存了嫉妒和怨恨的心,所以对别人毁谤他,藉此好败坏他,以解我们心头的嫉恨。总没有人毁谤他所爱的人。既是这样,要弃绝毁谤的话,正本清源的良法乃是求神先除掉我们里面一切嫉妒和怨恨,使他的大爱充满我们的心。当我们以神的爱爱弟兄、爱众人、爱仇敌的时候,毁谤的言语自然就会从我们口中断绝了。&4、&警戒不论断——应有警戒的言语不应有论断的话“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听我口中的话,替我&&&&&&&&他们。我何时指着恶人说: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劝戒他,使他离开恶行,拯救他的性命,这恶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原文作“血”)。倘若你警戒恶人,他仍不转离罪恶,也不离开恶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却救自己脱离了罪。“再者,义人何时离义而犯罪,我将绊脚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没有&&&&&&&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来所行的义不被记念,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原文作“血”)。倘若你警戒义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脱离了罪。”(结3:17-21)“警戒”,是告戒人使之注意改正错误。这是神的仆人、先知主要的工作;也是信徒当用爱心说的诚实话。警戒是当面的,论断是背后的。警戒是针对那些已经陷入罪恶中的人,他们即将遭受神的刑罚,但是神还给他们机会,希望他们悔改,所以神就打发人去警戒他们。警戒人需要神的带领,有真实的看见。因为警戒人不是凭自己的看法。警戒人要出于爱心,而不是发泄。因为警戒人的目的是使被警戒的人悔改。警戒人要有勇气,不怕回击。因为被警戒的人可能不接受警戒,反而攻击我们爱心的规劝。警戒人的人自己不能有破口。因为自己有破口,就会使被警戒的人不得警戒。但是,神感动我们去警戒人,我们就要按神的心意警戒,否则神就要向我们讨债;我们也就失去了一个爱人的绝好机会。相反,有些人不仅不当面警戒人,却在背后攻击人、论断人、批评人,甚至毁谤人。这些是信徒当弃绝的。&“你们不要&&&&&&&&&,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1-2)&“弟兄们!你们不可&&&&&&&&&&&&。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雅4:11-12)论断的话是我们很容易轻忽的,不以为是罪,但经上禁止我们说这样的话。神所以这样作,实在是因为祂清楚知道论断的话是与说的人和被论断的人只有损而无益的。常常看见两三个人聚在一处,把别人的事拿来作为谈话的资料:某人好,某人不好;某人的善行可钦,某人的劣迹可恨(其实谈到别人长处的时候很少,多谈的乃是别人的短处)。不错,或者他们果真是有这些劣迹。但谁立我们作他们的审判官,来断定他们的是非呢?我们再想一想,论断人的时候,我们心中究竟是存着一种什么样的意念?我们论断人的时候绝不会存着爱心,存着爱心的时候,我们没有工夫去论断人,我们不忍去论断人,我们也不愿意去论断人。存着爱心的时候,我们总想得机会就去帮助人、鼓舞人、提醒人,当面将人的缺点告诉他们,却不在人的背后论断他们。一个人在论断人的时候,他的心理不外乎下列的两种:一是对于他所论断的人怀有嫉妒怨恨报复等等的恶念,至少也是有憎恶的思想;二是对于他所论断的人本没有什么好恶,不过随便以别人作自己谈话的资料,信口论人,图唇舌上的一时快意而已。前者是有意损人而损人,后者是无意损人而损人;这两种心理虽然不同,结果却同是使被论断的人受到别人的轻视厌弃,使听见的人心中发生一种不良的印象,就是那论断人的人自己,也必定爱心日渐减少,恼恨与憎恶的意念日渐增加。说论断人的话既损害别人,又损害自己,我们何苦作这种一举三失的事呢?保罗在他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里,有几句警告他们不可论断弟兄的教训:“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台前。经上写着,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囗必向我承认。这样看来,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罗14:7-12)在这段经文里,使徒明明告诉我们说,我们都是属主的,都是主的人;因此我们各人所行的事,将来必都要在主的面前受主的判断。惟独主有权柄判断我们。若有人论断弟兄,他便是越分擅自夺取主的权柄。论断人的罪小,越分夺取主的权柄罪大。明白这理以后,我们便知道说论断的话除去上文所说的三种损害以外,还有一样更大的害处──使我们得罪主。这段经文还给我们一样更严厉的教训:“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台前。”“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使徒写这两句话,正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自己的事。他要我们想到“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的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5:10)每一个人若真时刻想到他自己必要站在主的台前,他一定不敢再去论断别人,也没有余暇去论断别人,却要用他从前论断别人的心思与时光,严格去查问自己了,越是不肯自己省察的人,越喜欢论断别人。其实论断人的人也许比他所论断的人更坏,一个常论断人的人,若能将他论断人的心思时光都拿来去省察自己,他的进步和他所蒙的恩必定不可限量了。&5、&温柔不暴戾——应有温柔的言语不应有暴戾的话&“回答&&&&&&&,使怒消退;言语&&&&&&&&,触动怒气。”(箴15:1)“柔和”,是指温和不强烈;回答柔和是指在回答时,用语和态度都不激烈,和和气气地说。假若好话却用坏语气说,也就成了坏话。“暴戾”,是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柔和地对人说话,即便对方满有怒气,也会渐渐消退;而暴戾地与人对话,本来没有争执,也会出现事端。败坏人的言语不仅是毁谤、虚谎、论断、辱骂等恶话,就是一句平常的话如果用暴戾的态度与音调说出来,也常会弄出极不好的结果,惹起人的忿怒争端,有时甚至闯出大祸。你对人说暴戾的话,属血气的人谁也不能逆来顺受,必要用比你更暴戾的话来应对你,你听了他所说暴戾的话,不自己省察自己的错失,反以为人对你无理,于是用更暴戾的言语来对付他。言谈之间,越激越烈;始而口角,继而动武,至终不弄出极大的风波不止。但追本溯源,不过因为一两句暴戾的言语而起。暴戾言语的害处是何等大!或者与你谈话的人是比你卑下弱小的,他们怕得罪你,所以不敢还口;或者与你谈话的人是特别和平善良的人,他们能忍受你所说暴戾的话,这自然不会惹起争端。但是这种情形在神眼中看却更不好了。因为他们既不还口,就只有心中忍痛含羞;阴险的人,得了机会难免报复你;善良的人,只有自己悲伤难过。你遭遇别人的报复,是咎由自取;使别人伤心痛苦,你的罪有何等大呢?你不要想只有虚伪、毁谤、论断、辱骂的话害人,能使人受苦,暴戾的言语有时害人还过于那几种恶话。经上说:“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箴12:18);“乖谬的嘴,使人心碎。”(箴15:4)暴戾的言语在说的人虽然有时并无意害人,但是它的结果常是使人受了大害。许多时候,同是一句话,用温柔和平的音调和态度去说,就能使听见的人如坐春风,如沭化雨;用暴戾的言辞和态度去说,就能使听见的人如受火炙,如被刀刺,言辞和态度稍有不同,结果竟有这等大的差异。我们何苦不说和平的话,却说暴戾的言语呢?禁止我们的舌头不向人说暴戾的话,或者还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难的就是听见别人向我们说暴戾的话,不用暴戾却用柔和的话回答他们。这事需要极大的忍耐,需要极大的克己;但只有这样行,可以消弥许多的争端,可以救自己脱离危险,可以荣耀神的名,又可证明我们真是跟随基督的脚踪,因为“祂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彼前2:22-23)这是一件极不容易作的事,也是一样很难学的功课。但是因为它有极大的价值与功用,所以我们需要勉力学习,直到完全学成。学成这种功课的人,随时随地可以得着许多说不尽的好处,决不是言语暴戾的人所能得到的。但是,言语温柔不同等于油嘴滑舌:“他的口如奶油光滑,他的心却怀着争战;他的话比油柔和,其实是拔出来的刀。”(诗55:21)这些人的口,表面上何等柔和,但是背后却是藏着害人的刀剑。这正是“口蜜心剑、笑里藏刀”,这是信徒当弃绝的。这样的人就是谄媚人的人:“他们的口中没有诚实;他们的心里满有邪恶;他们的喉咙是敝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谄媚人。神阿!求你定他们的罪;愿他们因自己的计谋跌倒;愿你在他们许多的过犯中把他们逐出;因为他们背叛了你。”(诗5:9-10)“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用过谄媚的话,这是你们知道的,也没有藏着贪心,这是神可以作见证的。”(帖前2:5)上面两段经文叙述两种人口中的言语──恶人“用舌头谄媚人”;忠心的使徒“从来没有用过谄媚的话”。注意第一段经文中的四句话──“他们的口中没有诚实;他们的心里满有邪恶;他们的喉咙是敝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谄媚人。”我们都知道前面的三样罪是何等重大,何等可恶。但经上却将“用舌头谄媚人”这样事与那三样大罪并列。从此可以看出谄媚的言语是何等与人有害,更是何等可憎了。说谄媚话的人都是存着自私自利、贪财求荣的心。他们为要达到得名得利的目标,第一步必须博得别人的欢心喜爱(尤其是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他们明白人都是喜爱虚荣、乐听顺耳之言的,于是便利用人的这种弱点,对别人发出谄媚的言语来。那些被谄媚的人听了他们这些歌功颂德的话,不禁兴高采烈,洋洋得意。但是受了他们的称赞颂扬,总免不了给他们一些酬报才是。被谄媚的人若是个财主,便赏给他们几个银钱;若是有权有势的人呢,便赏给他们一点差使,一个能弄钱的地位。说谄媚话的人到这时真得意极了,他们想凭这三寸不烂之舌,说几句歌功颂德的谀言,就能换得满袋的金钱,崇高的地位,天下再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事。他们因此更竭力的去专门研究“谄媚学”。一方面保守所得的势力地位与金钱,一方面还可以希望“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藉着谄媚术的进步,使自己的地位与金钱再逐渐加增。谄媚术的功效既然这样灵验,这样伟大,那些擅长谄媚术的,自然可以不必再劳力劳心去学什么艺能技术。旁观的人看见精于谄媚术的人能这样不劳而得着地位、势力和金钱,于是便也都不再费力去学习别的技能,只一味地跟着他们学习谄媚术。一处如此,各处如此,于是社会中渐渐的少有人注重德行、实学与艺能。大多数的人只凭着谄媚的本领生活处世。擅长谄媚术的可以居高位拥多金,有气节有实学的人反倒淹没潦倒。“黄钟毁弃,瓦釜雷呜。”擅长谄媚术的人越多,社会间的各种事业越腐败。这真是令人悲愤痛心的事啊!什么地方有工于谄媚术的人,什么地方的事业便受很大的损失,这个我们已经明白了。但还有直接受到最大的损失的,就是那些被谄媚的人。谄媚人的人只顾自己得利益,不顾别人的伤害。对他们所谄媚的人终日一味地恭维称赞。这样,非但使被谄媚的人狂傲自大,不求进步,更使他们总不想到他们的缺点过失与罪恶。过失不能悔改,骄傲日渐增加。被谄媚的人无异乎被那些谄媚他的人抬起来,扔在危险的深坑中。喜爱听谄媚言语的固然是愚人,说谄媚话的人为利己而损人,真是十分奸恶啊!世界上这种奸恶的人极多,而这种愚昧的人更多!听见逆耳的忠言非但不知嘉纳,反倒厌恶拒绝,以进忠言的人为仇敌。及至听见谄媚逢迎的言语,立时乐不可支,甘之如饴。看见些胁肩谄笑的恶人为良友,为臂助。且不用提远处,神的教会中就难数有多少这种愚人。教会的大势腐败到这种地步,固然是由于有不少奸恶的歹人混迹其间。但是这种愚昧的人太多,也是一个极大的原因。亲爱的信徒,我们切不可作愚昧人,喜听谄媚的话使自己受害;更不可作奸恶人,去说谄媚的话,陷害别人。要看说谄媚的话为大罪。要弃绝谄媚的言语,随时说造就人,规劝人,导引人走正路的话。我们非但不当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求利益,也不当讨人的喜悦,想望藉此得他们的帮助保护,只当尽心尽力地讨神的喜悦。这样,我们所得的好处必定不可限量了。圣经中还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训:“因为他们的口中没有诚实,他们的心里满有邪恶;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谄媚人。”(诗5:9)“他们却用口&&&&&&&&&他,用舌向他说谎。”(诗78:36)谄媚人的人一定是说谎话的人。&“淫妇用许多巧言诱他随从,用&&&&&&&&的嘴逼他同行。”(箴7:21)谄媚人的人一定要在别人身上取利益。“这些人是私下议论,常发怨言的,随从自己的情欲而行,口中说夸大的话,为&&&&&&&&&谄媚人。”(犹16)“虚谎的舌,恨他所压伤的人;&&&&&&&&&&&&,败坏人的事。”(箴26:28)谄媚人的人也一定会给别人带来危害。“谄媚邻舍的,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箴29:5)但是,属于神的人,可能在开始不被人接受,但是他们因为说诚实话,不谄媚人,最终蒙人&的喜悦:“责备人的,后来蒙人喜悦,多于那用舌头&&&&&&&&&&&&&。”(箴28:23)借以上几讲的查考,我们清楚地看见神喜悦什么、憎恶什么;我们基督徒应该怎样说话。应有感谢神的言语不应有抱怨的话;应有荣耀神的言语不应有自夸的话;应有诚实的言语不应有虚谎的话;应有清洁的言语不应有污秽的话;应有正直的言语不应有嬉笑的话;应有祝福的言语不应有咒诅的话;应有和睦的言语不应有争竞的话;应有劝勉的言语不应有毁谤的话;应有警戒的言语不应有论断的话;应有温柔的言语不应有暴戾的话。&本讲作业:一、背诵:在每一个题目中找自己喜欢的一处经文背诵。二、回答以下问题:1、&这一讲我们涉及到了有关言语的哪几方面?&&&&&&&&&2、&参考前面两讲,省察自己在哪些方面违背了圣经教训。制定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在言语方面改变自己。&&&&&&&&&&&&&&&三、工人的作业:整理本讲的提纲。在教会中与信徒一起讨论有关信徒的言语,共同有一个改进方案。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网三信徒身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