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步小学看过的动漫小学生…就是有个小女孩会用魔法棒在地上画符…然后把魔法棒插在符中间就会召唤出魔法…里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心理学小站&|&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微信号:onexinli&,或搜索“心理学与生活”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吧,亲!
你为何难以断舍离?
文/&随着大家对于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很多心理成长书籍不断涌现,而其中观点也都让大家熟知。譬如:&断舍离&这个概念的兴起,这本书所倡导的:先把自己物品整理清楚的概念,将本不需要的东西逐渐清除出自己的生活,还原简单。我也仔细看过这本书,感觉这个理念很好,包括周围朋友也很兴趣于这个逐渐清晰自己的过程。&但,我也发现,感兴趣的人很多,但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告诉我,她们看了很多心灵成长书,感觉很有启示,甚至会有警醒的作用,但有时也会很冲突,弄得心里更难受了。例如习惯的快速养成,选男朋友要快刀斩乱麻等等,明白其中道理,却无法做到。&这所有的冲突,都可以用我来访者最近说得一句话来概述:&你自己在哪里?&&在诸多冲突中所反应的核心是你内心的故事,创伤痛处在没有解决之前,很多内容都是在填塞那枯竭的心灵。&&断舍离&,仿佛像行为治疗的一种方式,强制让你可以离开你早已习惯却不健康的方式,但这有一个问题,我们为何沉溺于原来的乱,或者是问题,必然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说当你的潜意识暂时有需要时,意识上的强迫,通常会让一个人冲突增加,甚至压抑过后有更大的需求爆发。也就是一个人明明很习惯地活着,即使他内心承载着巨大创伤,但&稳定&对于这个人有着巨大的意义,能让他暂时舒服、安全地存在着。&举两个例子:一个孩子长期上网,家长万般无奈之下会把网线拔了,把电给掐了。但这个孩子可能会跑到网吧上网,连家都不回了。&一个姑娘与男友分手,说什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结果,每天以泪洗面,任凭周围人把这个男友骂的狗血喷头,姑娘反而会坚贞不屈地等待男友的回归。&或许大家会觉得是否有点极端,但其实现实诸多这样的例子,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特别是各种成瘾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你让当事者&断舍离&,基本不太可能,因为他们好不容易找到的快乐幸福寄居地,岂容你随意打破?&我理解&断舍离&三个字,就如同一个人需要剪断脐带,与弱小与过去彻底分离,但前提是,当一棵小树苗被土壤足够营养,被水分充分滋润时,他才经得起风吹雨打,修枝剪叶。&从马勒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婴儿与母亲从依恋到分离个体化,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并且她把分离个体化分为几个亚型,其中在六到十个月为孵化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面对母亲不在的时刻,孩子会抓住毛毯,床单或者玩具,这些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亲这个客体,让他探索世界,缓解这个孩子的分离焦虑。&当我们成人后,身体长大了,但内心的潜意识并没有时间或空间感,我们面对人事变迁,心中的分离焦虑涌起时,抓住赋予情感色彩的外物,躲避到有安全感的空间,恐怕是让我们内心稳定与舒服的最好方式了,所以,一切很难有必须的说法,重要的是你的内心能接受到什么程度?&在这时唯有探索一个人沉溺于人或物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他的内心空洞部分得到真正地理解与接纳,他才有可能有一天离开那个可以逃离现实、但也满足需要的&快乐世界&。&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被很多人所解读,大部分版本在说:理解了就要去执行,达到双方面的统一。但我也看到了另一个版本解读:知行合一是一个统一体,你随时脑中发生的念,就是知行合一的运行,具体意思就是,当你的心念一起,你的语言和行动随时都在运转。我理解真正的知行合一,首先需要修通是那颗心,天性淳朴,符合天道,顺从人心,你的所有生活才会真正顺遂。&断,是具备足够力量后的了断;舍,是储备养料后的取舍;离,是可以选择的距离。&回归本源,顺意为之,收放皆可,心即是安。
怎么看待苏亚雷斯在世界杯的咬人行为?
文 / (微信:李晓满工作室,lxm8968)&
A、如何处罚,依据什么
国际足联赛后肯定要调查这件事,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确定咬人了,应该怎么处理?&这里有两个参照。&
一是国际足联自己举办的世界杯,有追加处罚的规定。
2006年德国世界杯,德国和阿根廷的八强战后两队发生了集体斗殴事件,国际足联决定对德国球员弗林斯进行追加红牌处罚(注意!是追加红牌不是追加处罚!),根据意大利电视台提供的录象证据,弗林斯在冲突中有击打阿根廷球员的行为,停赛1+1场。&同样是06年世界杯,意大利小组赛vs美国,德罗西肘击对手被红牌罚下,被停赛四场罚款一万瑞士法郎,一直到决赛才得以上场。&
二是对苏神以前咬人的追罚。
苏神这是第三次咬人了,第一次在荷甲,被停赛七场,第二次在英超被停赛十场。&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苏的性质比德罗西当年严重,在世界杯上,停赛应至少四场。(虽然我很喜欢他的球技,但&&)&
B、为什么屡屡咬人
停赛七场和十场,这对于一个职业球员来说,绝对是大处罚。要不是他神一样的球技,这样的球员早就退役了。每次咬完人,苏亚雷斯都异常后悔,向各方道歉。但问题来了,他明明受到过重罚,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让我们回到他的童年,成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从那里找到源头。&苏亚雷斯长于单亲家庭,家里共有7个孩子,父母从小离婚,生活过得十分拮据,经常吃不饱,要分粥给弟弟吃。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个七个孩子的单亲母亲,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她怎么向孩子解释他们的穷困?又如何让孩子能有摆脱这种穷困的斗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贫困的原因推诿给别人&&政府、社会、富人、丈夫,他们无能、贪婪、吝啬、负义,总之不怨我。别说一个单亲妈妈了,很多国家民族和种族不也这么思维吗?我们为什么这样穷,美帝压迫我们呗。&当然以上都是推想,但是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了吗?上一场打入两球的苏神赛后哭了,对记者说了自己进球的兴奋。但有一句非常奇怪:&受伤期间承受了很多,许多人都指责我,但现在我进球了&(大意)。他是世界杯前在训练时受伤的,他又是国家队的骄傲,这种情况谁会更多的指责他呢?这个时候,大家肯定是更多的鼓励他。那他为什么又这样说呢?&这可能就是一种来自童年的暗示,受母亲的影响&&无论如何,都是别人不对,那怕是自己在训练中受伤。因为除了我的朋友以外,世界都是与我为敌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既然与我为敌的世界欺负我,那我就要反抗。而且面对不公,我的反抗无需规则,打不过就咬。出身贫民窟的泰森不也如此吗?在激烈的比赛中,自感受到凌辱,又无计可施的时候。童年的记忆来了,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最原始的一面彻底暴露&&&最后想说的是:还有一点很重要,他面对的是意大利的后卫,最善于利用对手情绪的弱点。冷静如齐达内都曾被彻底激怒,红牌下场,更不要说暴躁的苏神了。&&
微信公众号:李晓满工作室(lxm8968)近期正在推出世界杯专题,每天原创评论,稍后还有视频。欢迎各届朋友关注。&
本文由&&&授权发布,转载请在知乎私信 。
要怎样努力,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
文/&&要怎样努力,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我还真是有好多话要说的。&首先界定一下,怎样才算「很厉害的人」。在我眼里,很厉害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某些「独一无二」的东西的人,他不是「某某第二」,而是他自己。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经历和对经历的反思、大局意识、方法论,乃至人生观,然后统和成一个整体,变成了自己的人生护城河。当然他很可能有师承,有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但最后他一定发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条道路上,闻风而至的人们兴奋地谈论到:「你看你看,前面那个健硕的背影,他就是那个超级厉害的人哩!」&可是,反观我们从小到大所受过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在这个一以贯之的成熟的体系里,要培养出来「很厉害的人」,是很难的。最后,绝大多数人成了「平庸之辈」,即便有些人很优秀,也很可能,是「优秀的平庸之辈」而已。&为什么呢?&我归纳一下,我们的教育体系有三个根本上的特征,决定了它大多数时候只能培养出平庸之辈:&
一、它是以「流水线」的方式培育人才
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班级是这种批量化生产的最小单元,相同的教学计划、授课老师、教科书乃至教学时间,使得班里的每个学生都以这种整齐划一的方式来接受教育。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类似于师徒制的个体化教学才出现,但即便如此,仍旧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学分课程和论文指标来进行归一化处理。这种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方式,是一种最经济和最高效的教育方式,但却是以磨平学生个体的兴趣、才智的棱角为代价,在这样的土壤下,大师级人物的破土而出就变得异常艰难,所以我们才会常听到近几十年无大师的喟叹。&
二、它是以「标准化」的方式筛选人才
有一个概念叫「标准化考试」,就是尽量把考核的各个过程加以精密的定义,使其误差最小、统一性最高的方法。考试的命题结构、题型、评分标准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由于主观题的评分误差较大,所以打分无误差的选择题就成为了标准化考试的主要形式。标准化的筛选方式,塑造了迎合这种标准去学习和思考的学生,同时也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容易被标准化考核的、确定性的知识成为了考核以及教学的重点,而很难被标准化的需要深层次思考、争议性讨论和精微把玩的东西统统被回避了,例如机械记忆文学常识是语文应试的一个常见部分,而对文学作品的个体化审美则消失不见。&
三、它仅满足于传承抽象的知识和理念
从小学到大学,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承抽象的知识和理念。当然这种传承极为重要,但是止步于此,是重大的偏颇。教育者还应具有一种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理解现今的世界。很多人把这种现实取向的教育和「功利性」等同起来,强调,大学就是要教不可用之事物,可谓谬之大矣。走近现实世界,不是因为功利,而仅仅是为了离「愚蠢」远一点。因为理论与现实本就应是相互映照,脱离了现实的理论是死水一潭;又因为现时代变动之快,使得每天都会出现许多新的气象、问题和挑战,过去的知识虽然可资借鉴,但若没有现实洞察能力的加持,则已是寸步难行。&可是我们的教育,是清一色的「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法,很多大学的本科教育,尤其在基础学科类的专业,是以培养科研人才的预科班为思路来组织教学的,但是学生当中最后以科研为终生职业的,可能还不到10%,被筛选下来的那些人,最终不得不面临所学无所用的尴尬。而教师自己,又大多是从未迈出校门的理论派,他们自己本就没有在实践中打磨的经历,又如何带领学生去做现实的思考?
「理论到理论」的单行道,把许多学生逼到了科研的华山险道,本科出来发现无法适应社会、找不到工作,就去读硕士,硕士出来发现仍然找不到工作就去读博士。但在科研的世界里,又不过是围着SCI论文数、影响因子这些科研KPI团团转,也许其中极少数人搏出了高影响因子论文,成了「科研上很厉害的人」,但更多的人,直到把冷板凳坐穿,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总是达不到期望中的结果。&流水线、标准化、纯理论,这些教育领域中的系统性偏差,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差强人意的人才,却难以催生出类拔萃之辈。「很厉害的人」,就像童话里的王子、小说里的大侠,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存在,一个只可意淫的画符。最终,绝大多数人,纵然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法挣脱社会阶层固化的无形笼网。&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努力固然重要,但是远远不够。限制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最强大的掣肘力量,永远是他自己所一贯秉持的(常常是被既有教育体系所塑造的)思维模式。&而当一个学生,从学校走出来,走到一个更大的天地里,看过很多书,认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以后,有可能会突破原本的桎梏,慢慢领悟出,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路径。&比如下面的路径:
在学校灌输的「理论到理论」的思维路径之外,至少还有五条路径。这五条路径的特点都是把「现实世界」作为一个重要的求知的变量纳入进来,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是磨练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人类历史上很多超凡的智者已经向我们演示了如何在五条路径中努力耕耘的方法,这里我各取一个典型的例子:
投资家查理&芒格的模式,是广泛吸收多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所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和深刻的分析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被理所当然地、频繁地跨学科使用,在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发挥奇效,与没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投资者相比,芒格能更为深入地洞察这些投资问题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超越市场的投资判断。&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模式,是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市场中真实的经济行为,从对真实世界的洞察中获得经济学的理论洞见,与那些书斋式学者相比,他能发现和分析更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并把这些现象带入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比如他曾经两次在除夕夜到街头卖桔子,体会不同时点、天气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势变化;他还在自己的海边别墅旁养殖生蚝、三文鱼等水产,然后分析流动和非流动的自然生物的产权问题。这种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理论智慧的方式,正好和查理&芒格从理论世界获取现实智慧的方式相映成趣,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互补的嫁接理论和现实桥梁的方法。&投资家、《黑天鹅》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模式,是从理论和现实中交替学习。塔勒布是穿梭在学术和商业之间的思想家,他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是资深的数量金融交易员,也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而他从小至今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哲学家,他精通多国语言,广泛涉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他的黑天鹅思想既是他对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历史上的极端事件加以深刻洞察的结果,又是多学科思想的融合,在他的《黑天鹅》一书中,就可以看到他吸纳了庞加莱的科学哲学思想、卡尔&波普尔的怀疑主义思想、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思想以及曼德尔布罗特的分形几何学思想,还有帕斯卡、休谟、洛克、哈耶克、蒙田、丹尼特、奎因等等。塔勒布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展现了这样一种路径的可行性:从现实和历史中提问,在思想的海洋中寻觅,在实践中验证,又在写作中升华。&理查德&费曼不仅是一位蜚声全球的物理学大师,也是一位教育家,因为他总是能把非常抽象的物理学概念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者精巧的现场实验展现出来,并且让学生从深层次上领会这些概念。在他的眼中,物理学绝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陈述,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他所著的《费曼物理学讲义》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物理学教科书,历经数十年畅销不衰。他还特别善于用图形和图表来展现抽象的过程,他发明的「费曼图」方法,提供了对量子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的方法,提出至今,已成为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的工作语言。费曼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之间是可以没有边界的,如果有人觉得存在边界的话,恰是因为他的知识和思考尚不足以洞见两者深处的关联;相反,如果一个人可以从经验来表达理论,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正好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位非同寻常的思想家。&侯孝贤导演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就是「读人」。凡是他交往过的人,他都会悉心观察,像读一本书一样去读他们,特别是那些看上去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更是会引发他强烈的「阅读」兴趣。想必,这位大导演,一定是把他遇见的所有人当成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通过分析、解码、变异,再融合到他的电影中,去把电影中的人物给异常真实地塑造出来。与从书本中获取灵感想比,侯孝贤更善于从现实的经验中获得智慧,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灵感,这种解码现实的功夫很值得学习。&以上这五位「很厉害的人」所走的有别于常规学校教育的路径,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关于「怎样努力」的启示。你可以就选取其中一条路径,刻苦修炼,也可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多个路径上去尝试和实践。当然,很有可能,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他们所在的高度,但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这并不妨碍我们用他们最开放和先进的理念去更迭我们的人生奋进的道路。&这里我想更进一步,对上面的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归纳和整理,提出四条建议:&
一、学会在现实和理论之间交错思考
没有必要清晰地划分现实的世界和理论的世界,而是更应该相信现实和理论之间潜在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只不过这些关联等待我们的探索和发现。有两种思考的取向特别值得尝试:&1.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2.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让我们比其他的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然后又反过来助益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可以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界限,然后又反过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的过程,逼促我们去建立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结。&
二、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运行的规律
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为什么人们可以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地工作?为什么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是哪些因素在暗流涌动推动着这一切?这些问题,由于学校教授的是以「过去式」的、专业分隔式的知识为主,所以在大多数人所受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被解答,但对每个人却是至关重要的。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律,需要从对重要现象的观察和剖析开始,就像塔勒布对历史上极端事件的分析一样,也要带着这样的问题从对形形色色的消费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解读中,从各种媒体、与他人的交流和书本中的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像拼图一般拼出潜藏的轮廓。不仅如此,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律,需要提升对现实世界的敏感度,要用一颗孩童之心去观察周遭的世界,包括以前未曾注意的细节,重新去提「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根源性的问题,然后尝试着去回答。了解和洞察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律,必须充分认识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学会从多因素、多视角,更为审慎地去分析和判断,拒绝想当然,拒绝对现有理论的削足适履式地简单运用。&
三、广泛地阅读,涉猎多学科知识,不为自己划定专业的边界
在校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所在的专业框定自己。以为既然学了这个专业,那么我的所学所思所想所用,必须在这个专业的领地之内施行,才能体现我的「专业性」。这种想法,已经在《穷查理宝典》中被查理&芒格批得体无完肤。因为你再为自己框定边界,也奈何不得现实中的问题不受专业界限的拘束。人类历史上那些最有智慧的人,无不是如八脚章鱼,四处伸展开来,不受限制地去吸收各方面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学科的知识背景,结合到一起,就可以塑造成你独一无二的、别人轻易无法击败的核心竞争力。&
四、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这是一个更具实施性的建议,就是说如果你还是在校生,就一定要想办法去公司里找一份实习的工作(如果你有志于科研就去钻实验室),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果你已经是一位职场人士,就不要忘了,在你的业余时间,拿起书本(最好是那些特别聪明的人写的经典之作),好好捧读,在工作之余不忘读书。让学习和工作永远并行地展开,这样的设定,就可以激发你在理论和现实间穿梭的激情和思维的火花,促使你在两个世界里找到共振的结点。虽然这看上去会辛苦一些,但是一定会大大加速你的成长,所谓「怎样努力」,这即是最简单的可实施的方案。&如果你试着去践行这四个建议,应该就会慢慢地发现:这些行动可以帮助你一步步地构筑起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因为当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和眼花缭乱的理论进行思考、交叉和整合以后,它们就成了你心智的一部分,而且不可能有人正好和你的这部分心智相似,甚至连模仿也断无可能。这种逐渐打磨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智识,就可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当然,我深知,在「怎样成为很厉害的人」这个问题上,是没有速效大力丸可以吃的。而我自己,也远远未到「很厉害的人」的境界。我只是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可能未被充分发现和认识的思考和践行的方式,一个可以跨越大多数人盲区的道路,分享给大家,当然与此同时,我自己也在实践这些方法和道路,希望这些可以最终带领我和你,走到「很厉害的人」才可驻足的巅峰。
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壹心理导读:寒窗苦读10多年后,或许我们只懂得趋利避害,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是有利或者有害的,却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对于专业的选择也就无所适从了。高考分数出来后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如何选择大学专业呢? && &
一、我对专业的选择不太确定怎么办?
那么请回答下面的问题:我是谁?我的性格是怎样的?我适合什么职业?如果你还在迷糊中,推荐你做下面两个测试。&1、&:本测试以霍华德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与家长较为准确地判断高考毕业生最适合就读的专业。&2、&:本测试根据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著成,已成为当今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请以自身的具体情况为主导,以测试为参考,希望能帮你选出最符合意愿的专业。&下面是一些前辈对于高考后专业选择的经验之谈,肯定不是百分百正确,但非常值得借鉴。&
二、专业选择最常见的几个问题
(文 / 李哲宇 CATPart)仅仅以一个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的视角回过来谈填报志愿的,一家之言,肯定不如各位老师、学长的观点成熟,如有不正,请望指出。以下正对几个问的比较多的问题作出回答,问题随机排名,不分重要程度。&
1. 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我看来,因人而异,因学校专业而异。在这我不能具体下结论,就以我自己为例。2011年高考志愿,我的分数很尴尬,在江苏一流的大学比如南大,勉强进档但是专业那肯定是最差的专业了,但如果我选择的是吉林大学,同样也是一所985 211中国排名十名左右的大学,专业可以任选,我可以选择读最强势的车辆工程(这个专业在全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现在反思,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听起来吉大确实名气比南大差很多,但是以后的人力资源经理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是在你所学的专业中横向比较大学。当然,如果你以后的就业并不需要专业对口,那一个相对较有名气的大学是合适的。&
2. 当鸡头还是当凤尾的问题?
所谓当鸡头还是当凤尾就是说选一个很牛的大学在其中垫底还是选一个相对较差的大学在其中出类拔萃。不得不承认,经过高考的筛选,确实筛选出了学习能力在不同层次的同学,到了一个大学你的能力处于一个什么层次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举一个我哥的例子,他的高考成绩并不算非常理想(按照他的实力),选报了苏大的日语系。进入大学后显露出他的正常或者说是真实实力,成绩一直在学院名列前茅,大三就被选拔公费留学日本了,现在回来做对日外贸生意,不管是从财富还是社交圈,朋友几个方面来看,我都觉得他是成功的。这就是我想说的,当鸡头你能享受到一个学校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我的观点,欢迎讨论。&
3. 城市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这个我去年也纠结了很久,吉林大学坐落于长春,一座北方的二线省会城市。我的很多同学都是报考的南京的大学。经过在大学一年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在东北让我最难以接受的就是信息滞后!!很多北京,南京的同学反映,在大一就开始准备雅思GRE的人太多了,而反观我们学校,大一很多人甚至不知雅思为何物,对事物的看法也和南方相差太大。在这,有意愿出国的人很少,而在南京,甚至在江阴(我的家乡,江苏小县城江阴_百度百科),出国似乎已经是很多人的未来规划了。信息的滞后还表现在最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最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的滞后,这些在未来不管是工作还是考研中都是很重要的,现在不是信息时代了嘛。&
4. 如何分析今年的高考录取线
2013年,江苏高考是先出分数,然后填志愿,但是填志愿的时候是不知道每个大学的当年录取分数线的,如何估计这个大学的分数线是一个技术活。我的方法是,按照你的全江苏省排名,对比往年排名估计。打个比方我378分是江苏3000名,看一下南大去年录取的最低分数对应的排名是3200名,那我就可以估计今年南大在江苏的录取分数线也应该在380分左右。每个分数段对应的每一分相差的人数是不一样的,这些可以参考到时候江苏省考试院发布的分数段排名。最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查询近几年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时候用excel表格,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各种排列,可以划定分数段看在这个分数段内有什么大学。&
5. 985 、211有什么作用?
和我一样,很多同学在判断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的时候第一个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是985或者是211高校。关于985和211的含义请移步百度。985的层次要比211更高一点。但是很多同学不明白,上985高校和普通高校到底有什么优势呢?(除了听起来名气更响之外)对于我来说,最直接的优势就是985高校出国留学和访问交流的机会更多,更方便。我刚进大学的时候,学院就有一批学生被选拔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和国立大学公费留学了,这种机会在普通大学是相对较少的(2+2办学的除外)。还是拿我自己举例,由于我读的工科专业,正在准备留学德国。在申请国外大学的时候,国外高校是直接认可大陆985学校的学历和成绩的。申请德国大学普通学校要提供四个学期的平均成绩,而985大学的学生只要提供一个学期的成绩单,也就是你可以选择成绩最优秀的一个成绩。当然,这只是一方面,985这个平台上和国外的接触更多,认可度更高,如果有导师推荐往往能直接申请到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所以,如果你有大学本科四年读完去国外深造的打算,985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6. 如何判断学校的实力
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像我上文所说的看他是否是985或者211,但是这是完全不够的。推荐一个网站:新浪高考站,输入学校名称就能了解他的主要概况,同时您还需要点击学校的官方网站,看感兴趣的专业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有多少院士。这些看起来和自己没多少关系,但是实实在在的反应了一个学院的实力。&
7. 真正了解你的专业
很多同学包括家长对专业知之甚少,只听说过数、理、化某些专业名称,对于诸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精密仪器等简直是闻所未闻。因此,就出现了在填报专业的时候,都是一片迷茫,不知所措,也出现了许多误区。就像车辆工程,里面又分很多类,有汽车服务,车身制造,车底盘制造,发动机设计等等,分的很细。我当时了解的还不够,现在说实话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后悔的。所以填报专业的时候必须要细致了解每一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结合自己的兴趣,就业形势作出选择。&接下来说几个我所体会到的误区:1.仅参考专业名称选择专业 2.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挤&热门专业&3. 紧盯学校&好&专业 4. 家长代替孩子选专业 具体就不展开了,相信大家看了这几个标题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问题了。&
8. 填志愿只是两三天的事情吗?不是!
去年高考完后,我的父母就开始根据我的估分在这一个分数段内挑选大学了。当时我光顾着放松了,后来看到父母为我挑选大学做笔记就做了整整一本软面抄,对学校,专业等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了解。据他们说,一个下午也就能初步了解两三所大学,所以想靠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到填草表这短短几天是完全不够的。功课没做足,就有可能出现上文我所提到的种种问题,所以一定要早作打算。刚高考完,考生都忙着放松呢,这些工作可以由更有经验的父母来完成。&
9. 就业率高就一定是好专业吗?
昨天看到一篇关于我所学的专业的评论,不作判断,之作摘录:&高的就业率并不意味着高的薪金回报。恰恰相反,调查同时显示: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远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确实,我们专业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很多企业应届毕业生订不到要托关系和学校预订大三的学生,但是这么高的就业率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务员呢?毕业薪金就是一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去德国的原因。中国工程院之前有一个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这是由于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尊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文化造成(相比于德国)。另外,薪金低是一方面,升职慢又是另一方面。还是以我们专业举例,就业率很高,由于专业人才缺乏这几年我们专业毕业生的起薪还是非常高的,我有很多学长毕业就被一汽大众十万一年要走了。但是据他们反映,从事这个行业就是靠技术吃饭,而技术知识大家都会,其实就是拼经验,经验又是由时间堆积起来的,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由现在这个平台跳上更高的平台。可能几年后,薪金还是十万,而学别的专业的同学毕业三万一年,五年后就是十几万,几十万了&&当然,以上说的这些是功利的话了,但又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最后,送上前几天去听的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讲座中的一句话:&.国家最聪明的人不应该都去搞经济(像美国一样)而应该去做老师,做科研,这样国家才有未来&算是对以上言论的反思吧。&
10. 你了解平行志愿吗?
何为平行志愿,我也不知道怎么给下一个定义。通俗的说,计算机先是按分数将所有的学生进行排序,然后再看其志愿。首先考虑第一志愿,符合第一志愿分数就直接被录取了,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就依次为第二,第三志愿。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学生排名在全省是第3000名,好比一个苹果,A、B、C三个平行志愿好比3个筐子,省招办先把这个学生扔到A筐里,如果A筐里的苹果已经装满了(前3000名中填报那所学校的人数已经达到计划数),就会再把这个学生扔到B筐里,如果B筐也满了,就再扔到C筐里。如果还是不行,这个学生就只有被扔到这3个筐子以外,参加&征求平行志愿院校&的填报了。&在填报平行志愿时,A、B、C 三所学校的顺序需要注意吗?答案是肯定的。计算机在检索时是按照A、B、C 三所学校的顺序进行检索,尽管志愿是平行的,但是顺序也是有先后的,所以考生在填报时还是要注意学校的顺序。平行志愿能降低我们填报志愿的风险(个人感觉江苏的志愿方案比很多省份好多了)但录取是按照分数来的,同时会发现一个学校里的学生分数都很接近,也就是说每个专业的分差变小了,这样我们选学校是方便很多,但是选专业的难度就会增加,更需要我们提前做好细致的工作了。说到这,就想到了专业级差。现在填学校是平行志愿,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到是不会影响第二志愿的,但是当你投档进入一所学校,学校在给你分配专业的时候,有些学校就会产生专业级差。比如你高考分数370,第一志愿是车辆工程,第二志愿是机械制造,车辆工程的录取分是371,你没有取到,这样投第二专业志愿机械制造的时候会把你的高考分扣掉3分,也就是368分再看你能否录取机械制造专业。当然这里我只是举个例子,吉大是不存在专业级差这一说的,但是在选报学校的时候要了解清楚它有没有这一政策。&另外,有些学校在给你分配专业的时候会按照你的两门选修等地进行加分,然后再排名安排专业,比如A+可以加两分这样的(只在专业排名的时候加分,不是排高考分哦),可惜我当年考A+ A吉大不给我加分啊。&
选学校对关于两门选修是否有限制?这里说的限制不是说等地要求,比如要求1A1B,相信这个大家都了解的,在这要提醒各位家长和同学的是,一些学校是不招收特定选修组合的考生的,比如有些学校不收两门选修是物理生物,物理地理的考生,当然这样的学校是很少的,印象中只有清华北大浙大等几所大学有这方面的限制(所以如果您的孩子的目标不是这些大学,在高二分科的时候可以不用顾及这一点,放心的选物理生物什么的)除了我上面说的几所大学,大家还是要自己仔细核实一下的(包括有的大学个别专业对两门选修科目有要求),去年我差点犯了这个错误,草表都已经填好了,给第二志愿的大学招生办打了个电话,了解到他们不收物理生物的考生,如果我填了这所大学那我的第二志愿相当于是作废的。我第一志愿肯定会被录取还好,如果有些同学第一志愿是想冲一下的,结果没能被录取这就耽误事了不是?&
是否服从调剂的问题:服从调剂的意思是你过了该校的投档线但不能被你所报的专业录取,同时该校仍有专业未录满可以录取你,这样你服从专业调剂了便会被未录满的专业录取,若不服从调剂该学校便不能录取你,于是就会被退档。服从专业调剂会影响你意向性的专业录取,因为现在的体制都是由高分开始录取,比如你报的是财会专业,你已达到这所学校的最低投档线,但是由于这个专业已经录满了(如,该校在你省共招10人,其中财会专业招5人,而填报该校财会专业的有5人分数均高于你,那么由于是从高分开始录取,你则不作为该系的录取对象),你就会被调剂到其它未被录满的专业,而你将去往的专业很可能就是报的人比较少的冷门专业。服从调剂的确可以保证达到最低投档线的考生能够去往该校,却无法保证能够学到你填报的专业。所以,在填是否服从调剂时需要谨慎。对于是否服从调剂这一问题,我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每个人的考虑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非这所学校不上(好大学差专业也行),那肯定是选择服从调剂。有些人则相对注重专业的选择,那么久会选择不服从调剂。说一下不服从调剂的结果:如果你选的专业没能录取到,同时你选择不服从调剂那么这个学校便不能录取你,于是就会被退档。退档就是说这一批次的录取你都不能参加了,比如第一批次(本一)退档,可不是说你第一志愿的大学没录取还能录取第二志愿的大学,二是直接降到二本学校去了,所以这点要好好考虑。我的建议是填&服从调剂&这样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你进入这所大学的几率,服从调剂基本上是不会被退档的,只要进了这所大学接下去的就好说了。明着的就是学校会有转专业考试,参加考试成绩优秀可以转专业,暗着的就不多说了,各位家长的阅历比我丰富,应该明白。&还有提醒的是,填服从调剂的时候一定要把六个专业选择都填满,学校在不能录取你第一专业志愿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你接下来的几个专业志愿。比如你只填车辆工程和机械两个专业,如果你这两个专业都没录取到,学校就会随便给你分配专业,很可能就是一个极其冷门你还不喜欢的专业。如果你多填了几个专业,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是勉强能接受,那也比被学校随意分配一个专业强吧。&最后说两句题外话,高考留给我最大的感动并不是那几个分数,二是来自父母,老师,朋友兄弟之间的情谊。把昨天我的班主任送给我的话也留给大家:&悲也好,喜也罢,善待自己,珍爱家人,才是我们要会做的。不管在何种境地,孩子们记住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
三、城市 && 兴趣&专业& & ...& & 学校 !
(文 /&盗盗)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我觉得选专业权衡的重要性依次是:城市 && 兴趣&专业& & ...& & 学校 !
上面几个因素又依此决定了你未来的:视野&机遇 && 学习的原动力&专业的深度 && ...& & 经历&人脉&视野&机遇
将「城市」的重要性放在「兴趣&专业」之前,并不是说你可以不用去考虑兴趣而选择在北京上海混上几年。不管怎样,兴趣和专业是最重要的;这完全是一次综合的权衡。只是因为在大学里,你有很大的可能性会不顾专业的桎梏去发展你全新的兴趣爱好,或许当你已经做好决定将你后来的这份兴趣爱好全身心的投入以便未来运用到你的职业规划中去,而这个变化的成本相对于迁徙到另外一座城市的成本要低的多的多。而且,在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线城市,你的任何一个兴趣爱好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你将来引以为豪吃饭的本领;但是或许你呆在了一个并不那边包容和开放的城市,你这一切潜在的技能会被很大的限制住。最关键的,你需要在北京上海这个舞台上,更早的秀出自己的才华,更早的树立起国际化的视野,更早的接触到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那一波人。&最后谈到的「学校」以及对应的「经历&人脉」:我觉得大学时代积累的所谓的同学学长学姐学生会人脉关系很薄弱,人脉价值几何,走上社会的人都清楚,真正人脉的价值直接取决于你对所在的圈子、行业和领域贡献价值的多少来决定的。&另外,「学校」对应的「视野&机遇」其实也很重要,好的学校教会你的绝对不是书本上的那些知识点,更多的是帮助你在大学四年重新塑造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如果学校并不那么杰出,过去留下的遗憾告诉我,你完全可以通过「城市」的选择来弥补;因为在主流的城市,参加社群活动、行业交流的成本极低,你不用担心南京到北京来回的路费问题;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视野&机遇」具备一定的独创性,我相信这比纯碎通过学校的讲座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社群活动给你带来的帮助更大。另外一点,学校对应的机遇可能体现在临毕业那会的若干场名企的校园招聘吧,这块,是普通大专院校的劣势,但是,如果你要是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霸笔、霸面(投简历后,简历筛选未过关,仍然去参加笔试,即霸笔。面试同理)这么一说,或许你也就释然了。&其他行业不是很清楚,但是 IT 行业,学校的名气越来越不被大企业所看重,能力可能是唯一衡量你存在价值的东西!&&
小壹:如果还想继续大概了解一下各种专业的情况,用来作报志愿的参考,可以看下:
我只是一只不会爬树的鸭子
文 / &&我进入了一个新公司,企图成为一个正规的讲师。我面临着各种要求:&1.每天着正装。我发现我喜欢穿的松散衣服都是被禁止的。&2.下班将自己的工位收拾干净,工椅归位。我发现我总是忘了收走桌子上的纸团,总是忘了把椅子放回去。&3.上班,须佩戴工卡。我太习惯把工卡装在口袋里,那个东西套在脖子上怎么看怎么不舒服。&4.每天上下班刷指纹。于是我在路上就开始念叨:刷指纹,刷指纹。下班前很久也开始惦记:别忘了,别忘了。&我做的调整就是每天战战栗栗的应付这些事。每天晚上都要强迫自己洗衬衣,每天强迫自己整理工位,每天强迫自己提醒自己各种制度。但,我还是挨批评最多的那个。我强迫不仅是因为我害怕批评,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好起来,或者说&正常&起来。我也想成为一个整洁有序,生活规律的人。我也不想每日懒懒散散,健忘,毫无纪律。我承认我骨子里是要强的,是渴望优秀的。当我看到单位里所有人都在这个方面比我做的好的时候,我就很不爽&&凭什么我做不到。这么简单的事,我也要做到。&结果就是,我是我们部门最差劲的人。态度不端正,每天纪律总遵守不好。工作不到位,基本的标准都达不到或勉强达到。状态不自然,PPT没有逻辑,讲课准备不充分,思路不开阔&&。我突然发现,这里的新来的、年纪小的,都比我做的好很多。本来岗位基础就弱,现在把半数以上的经历都投放到应对纪律上,我筋疲力尽。领导一直说做个有心人,说我不用心。是啊,他的眼里,态度不端正,这是最简单的用心。&可是我做不到。&于是我开始否定我过去这几年的经历。曾经风风火火搞心理学,备受人尊重。但是当我踏入职场的时候,我居然一无所是。&我罗列了我一大堆缺点:邋遢、乱丢乱放、不注意形象、散漫、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理能力,整体没有一点人样。想到这的时候,我就突然多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去折磨自己。你的优点是什么?!&我又罗列了一大堆优点:发散性思维、感受力强、直觉力强、创造力强、敏锐、有上进心、与人为善&&能讲心理,能写作,能销售,能忽悠人。&那我是怎么打败自己的呢?&我用了大家通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PPT很华丽,生活很规律,上下班自然打卡,桌子随时整理,凳子随手放回。他们似乎天生就会这些,根本不需要投入什么精力来管理这些事。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而让自己的工作更到位,思路更清晰。而我,为了满足自己的争强好胜,居然要去拿他们天生就会的这些东西来要求自己。&或许我可以做到,我也相信。通过我刻苦的训练,我就会做到像他们一样标准化。&我能做到,只是我很累。也常常挫败,感觉自己怎么努力也做不到,然后骂自己真差劲。&直到一个新的老师过来给我们做培训。&她每天都迟到,而且违反了公司&女性不能穿得太花&的原则,她脾气大,目中无人,说话火药味很浓。第一天我们对她特别反感,感觉这种工作氛围很压抑。第二天却开始感觉虽然她人很另类,但是讲的东西特别实用。第三天开始觉得很欣赏她,有个性,有深度,有魅力,有学问。于是我们去八卦了她的背景&&她是公司近10年的元老级员工,个性古怪,教学风格犀利,战果累累,她所教出来的学员和员工,很多都所向披靡。&除了羡慕她的特权外。我有了新感受。&与其避短,不如扬长。&记得《亮剑》里李云龙,一个不守规矩屡屡犯错的人,组织却怎么骂他也离不开他。因为他有着自己的可以有贡献的别人无法取代的特色。我也曾经如此,在我上个单位里,我也有这些缺点,但是领导却无法开除我,对我又爱又恨,因为我有干劲、有新思路、有业绩。&或许我可以改好这些缺点,变得&正常&,那我就真的成了正常了。因为避短是以损长为代价的。系统是平衡的,一个长了,另一个就会短。&一方面,这是矛盾的。我想变得标准,就不能再另类(创造)。我要按规矩要求自己,思维就会变得僵化。我要安于世事,就难以再随心所欲。&另一方面,精力是有限的。我拼命去补短的时候,就忘了扬长。我疲于应对这些工作的时候,就来不及读书和写作。&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想放过我自己。&对于我不擅长的东西,我不再要求自己&正常&,更不想比他人好。我只想在我擅长的领域里,做的比别人好,甚至做成极致。&我喜欢把课程做成无厘头,幽默,深邃,去标准化。我喜欢用我发散性的思维去设计我的课程。有人做出过榜样,我去学习,没人做出过榜样,我去创造。我做出丛丛的特色,而不再是标准化特色。当我这样的时候,我很安心,也很顺手。&我不去在意是否被批评,是否被拍到乱乱的桌面被全公司的人展览,是否忘记了打卡。我也怕罚钱,我会请关系好的同事提醒我,但我也允许我忘几次。我相信当我可以做出自己的风格的时候,我就可以在另一个纬度上弥补这些缺失。我因为忘记打卡、不遵守纪律而罚款,但我也相信我的工作质量上的努力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金。&我要做的还有放下安全感。&当我不能做的和别人一样的时候,不代表我比他们差。当我在某个领域和方面很差的时候,不代表我就是差的。我不需要在大家常见的甚至所有领域里都到达正常水平才代表我好。认可自己是个艰辛的路。&安全感还是,我不必害怕失去。当有天我因为这些缺点而被开除掉的时候,说明我们不再合适了。我需要找到另一个对接。&我只是一只不会爬树的鸭子。对于爬树来说,我或许可以努力去学,努力做到标准。但是我怕学着学着,我就成了一只不会游泳的鸭子了。&我这么说不代表我放弃了学习爬树。我只想在游好泳的时候,顺便学习下爬树。&即使我不会爬树或者爬不好,你也不能说我一无所是,我更不能那么说自己。你会游泳么?我会。&我想做个坚持发展游泳为基础,顺便学习下爬树的好鸭子。无论我学会了什么,我都是我自己,也还是我自己。独一无二,不可代替。&请注意,你不能说一只会爬树的鸭子是不是比一只不会爬树的鸭子好。你更不用拿一只不会游泳的猴子和不会爬树的鸭子比较。重要的是,我也不会这么做了。&作者:丛非从。大龄2Bility 男青年,搞心理,不文艺。谢谢关心。&微博&豆瓣:。微信:congyy1020(私人微信,加好友请注明来源及尊姓大名)&
我是小广告:丛丛的新书《》,也许可以疗愈你的情伤。&&&&&&&&&&&&本文由&& 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题图:Karma 2000
探讨失恋系列(二)门槛、宅化及持续改善
文/(微信:专案管理生活思维,projectup)&上次于的文末提到,文中前九项排除痛苦的方法都是在「已经失恋」的状况下避免让自己受到更严重损伤的应急处理手段。&但那些毕竟都是「被动的」应急手段。就像专案管理一样,与其等到问题发生了才被动处理,更理想的管理目标其实是该让问题提早发现,以求事先预防。但恋爱中要透过任何「预警制度」来提前防范其实是困难了些;毕竟太过于患得患失、小心翼翼的监控对方,往往会造成对方厌烦及压迫感;这样的行为反而变成是感情杀手。所以剩下最理想的选择,恐怕只有前文着墨最少的第十项,也就是「品质改善」这一方法了。&但品质改善真的有所助益吗?这可能是大部分的读者第一个问的问题。
「难道不是因为我运气不好,所以才被抛弃、噼腿、或不被爱的吗?」,可能也有人心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确实有可能失恋单纯只是因为运气不好,刚好碰到不适合的人,或是正好被别人刻意玩弄,而非能完全归因于自己。但若回首我们在诱惑评价模型中归纳出来的要点【第一篇关于风险溢酬、第二篇关于波动性修正、第三篇维持长久关系的关键】,我们会发现,一段关系之所以被停止或是无法前进,大多还是源自于自身价值于挑战对方评价门槛时不能超过所造成的。&也因此,对方希望从恋爱中取得的条件加总起来会是对方的「最低接受门槛」。&而我们自己所拥有的内外条件加总起来,则是「自身的价值」。&若自身价值未能超过对方的门槛且存在有其他比我们价值更高的挑战者时,我们可能将遭遇挫败。反过来说,若我们自身的价值远超过我们的挑战者时,我们很可能最后终能取而代之,或是守护住我们的恋情。甚至当自身价值超高时,就算对方原本没有认真投入这段感情时,也可能当对方感受到强大的价值下反而会捨不得放手的状况。何况价值提升终究也没有坏处,就算爱情中没有带来收益,也可能在工作或是其他领域获得好处。也因此,努力提升自身价值恐怕是最安稳也最能达成长期正向循环的一个手法。&这样的价值理论的唯一问题之前有提过,在于无法有「价值的客观评比」,也就是没办法把条件直接换算成数值或是量化。另一个问题则在于每项条件的「权重」在个人心中是不同的。有人很看重经济条件、有些人可能很看重容貌身材、有些人则看中稳定或是安全感、又有些人可能在意要生活习惯相同。也因此,价值虽然是加权平均的结果,而你被评分最高的价值可能会刚好是「市场标准注重的需求」(如容貌、或经济条件),但也可能只是某个小众性的特殊偏好(如体味、颓废感、或是充满野性的长相之类)。&举例而言,长像太过「东方」的女性在华人社会往往不讨喜。但是一但到西方社会的审美观下,往往被西方人认为是大美女,并非常抢手。也因此,价值认定绝对是主观的结果,不同的市场也往往有全然不同的评分考量。所以若要待在某特定市场时,如何让自己符合「市场需求」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关键。当然,另一个思考方向是:若把正确的商品投往需求最强烈的市场,也是一种提升价值加权认定的方法。但转移市场这件事情那倒没甚么好多讲的,所以这篇还是先专注于谈论如何品质改善以求符合市场吧!&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应该可以暂时先同意品质改善是提升自我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思维。&但有趣的事情在于,有些人并不完全理解甚至全然不接受这样的概念。可能自己明明很平凡、无趣、木讷、寡言、且要求多,却会在感情失败后怪对方不欣赏「好人」、「老实人」、或是「内在」。某些女生也有类似的倾向,自己并不突出、甚至有着让人退避三舍的缺失,但是一旦感情失败时,却总怪男性「肤浅只重外表」、「讲求新鲜感」、「被动」、「贪图年轻肉体」或是「不懂得重视女性内涵」等等的激进想法。&只是呢,一个人若始终没有找出自己前次失败的根源问题时,类似的状况往往就像跑马灯一样每一段时间就重复一次。&这么多年来,陆陆续续我身边也不乏这一类的朋友。男女都有,常常多段感情失败的路径都很类似,甚至老栽在相同类型的异性上。偏偏几次失败后,始终没有理解自己为了一直重复类似失败所代表的统计意义,反而会得出「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类结论。失败了就觉得是对方的问题、觉得对方不懂得欣赏自己、觉得对方爱慕虚荣、或是觉得对方是肤浅的只重外表。这不但扼杀了自己改善与创新的机会,并变的过度保护自己以及会用「更严苛」的标准刻意试探日后的追求者(或被追求者)。这总总行为反而造成自己更难在感情关系中立足。&但失恋这件事情,其实就跟商品被退货的概念并无不同。你自认为优良无比的商品到达客户手中后,只要没有明显的缺失(如你并非极端的丑)且又似乎有超过客户的接受门槛时,客户或许会愿意开始试用;也因此所谓的爱情关系开始展开。&只是这时候谁也不知道你的对手到底真正在意哪些条件(当然对方挑你,你其实也同时在挑对方的)。非要等到开始互动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知道对方哪些条件会给予高分,又哪些条件会大扣分(也就是问题出现)。&而只要有关键问题存在时(比方说两方个性差异太大),那交往到某个环节时自然会开始争吵、并产生冲突。冲突可能可以透过逃避、或是临时的解决方案(如安抚并承诺改善)暂时舒缓。但只要根源问题无法解决下,妥协下来的方案往往只是把失败的时间略微延后而已。而暂时的解决方案其实也会让下一次冲突的严重性往上提升并产生其他副作用。周而復始下,最后将不可收拾。&这时候你交往的对象将发现这段感情没有完全符合他的要求,他可能因此往其他地方寻找替代品,甚至因为问题太过严重而在完全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也要求退货。所以若要避免下次又有「退货」情况发生的话,最好就是该在每次失败时找出被退货的原因,并在下次出货前自己先做好品质管制了。&不过很多人在作品质改善时,往往只是从分手时的事件去寻求解答。&比方说,因为新人介入而分手时,眼睛将只会看着第三者最突出的条件,而忽略被第三者介入这件事情很可能是自己多项不利条件综合的结果。举例来说,我们的伴侣可能老是抱怨我们不够关心她、不够体贴她,但自己却只是专注于每天玩线上游戏或是埋首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这时被另一个男人趁虚而入下。但大部分的人,此时并不会去思考长年累积的问题,而可能只会关注于此第三者的外部条件。如对方是否比自己帅、是否比自己有钱、是否比自己高大强壮。于是长期因素所造成的系统问题反被忽略了。这部分若要深谈,可以从戴明所提到的共同变因(Common Cause)及特殊变因(Special Cause)的概念继续往下探讨。但切出去谈这部分的话会让这篇变得太长,所以这部分我打算日后再回头细谈。&此篇我想先提到的是另一个更常见于价值提升时的谬思,也就是「过度强化既有优势」这件事的危害。&一部分的人,在人际关系受到挫折后,会选择逃避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去。一方面躲避人际关系挫折的伤痛,另一方面也希望强化自己的既有优势来加强自信。也因此,他们变的花太多时间提升自身的「非瓶颈价值」。这样的行为,对于总价值的提升其实帮助不大,往往只是导致自己「宅化」。举例而言,喜欢AVG的可能会因为现实挫折而更加投入这领域的研究;喜欢线上游戏的也会更加投入玩线上游戏。也因为时间的投入,而在那些领域上,变成所谓的「达人」。&看到这样的例子,可能有人看了会觉得好笑,甚至可能投以轻藐的笑声。&但我得说,动漫或是游戏的宅化是极端的例子。但另一种更生活化却不容易被一般人查觉的「宅化模式」会以过份投入学术领域或是特定专业发展上的模式呈现出来。&举例而言,大部分的父母在我们求学过程中往往就过份强调「用功念书将来自有好姻缘」这样的概念。也因此一些在恋爱关系失利的人,会选择把生活重心放在读书、专业能力培养、宗教投入、或专门知识的研究等发展上。但当过分偏重单一领域的投入下,一些基本的生活趣味以及广泛性的知识培养反而就因此疏忽了;甚至这些人在容貌与外在的打理上也会显得较为不修边幅。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宅化的模型,只是这没这么受到社会关注罢了。&而过分提升特定领域为何不是品质提升呢。一个层面的解释是可以拿边际效益递减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层面的解释则在于我们对于伴侣的计分方式。在几乎的爱情中,一般人对于伴侣条件的筛选,并非仅仅是「所有条件加总」来计算。因为除了加权计算取最大值以外,同时我们也多会要求我们伴侣在大部分的条件中都应达到所谓「最低标」的状态。&也因此,一个全部条件都六十分的人,很可能会比三项一百分但有两个零分的人来的更容易受欢迎,虽然两人明明平均值是一样的。举例来说,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对方温柔体贴、老实木讷而给予高分;但除了这两个条件非常非常高而能入选以外,其他如外表、思想、沟通、干净整洁、谈吐、个性恐怕也必须达到他认定的最基本门槛才行吧?大部分的人恐怕还是很难接受一个极度邋遢、个性很差、头脑很糟糕,但是非常温柔且老实的伴侣吧?&所以如果你于品质提升的方向并非是平均性的提升,而只是不断加强自己有兴趣的事物时,那爱情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就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不断的重覆碰到。&&&&&&&&&&&本文由 & 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题图:Michael& Chung
如何解决空虚感?
文/&&怎么解决空虚感的反面,是怎么获得意义感。&
我相信,意义感的本质是,我们能感觉自己和未来、和他人、和更大世界有联系。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是更宏大而有序的整体的一部分。
就像这单块的拼板,你不知道能用它来做什么,不知道它的位置,你就会随意地丢弃和处置它。如果我们也这样随意处置时间、生命和我们自己,我们就会觉得空虚。&
&但如果你拿着这块拼板的时候,你还知道整体的图景(比如星空),你知道这块拼板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那么,这块单独的拼板就是有意义的。&
&这当然是一个比喻,但它很好地说明了意义感的来源。&
这块单独的拼板可以是我们的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整体图景,是我们的一生。
如果我们心中有一个关于人生的完整图景,它是对我们人生故事的设想:我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假如我们清楚地知道某一个阶段,一个片刻在整个人生中的作用,就像知道一块拼图它放哪里,会是怎么样的图景。我们就会感知到意义。&相反,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图景是怎么样的,或者我们发现自己手中的拼图根本没法完成设想中的人生图景,我们就会感到空虚。&时间轴上,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是目标。目标让实现它的过程有意义。但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工作生活都是&凑合&的状态,没什么奔头,不再有需要努力的目标,只能成天麻将度日,这样的生活通常是空虚的。&
这块单独的拼图也可以是我们自己,而整体图景,是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关系。家人、朋友、这些我们亲近的人、我们自己,是图景中的一个个拼图。如果在这个图景中,我们需要和被需要,爱和被爱,我们愿意为彼此付出,因为知道在这个图景中,我们重要又关键而珍惜自己,我们就会有意义感。&相反,如果你在生活中是孤立的,与人隔绝的。你只有敌人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有谁在乎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爱着谁,你就会觉得空虚。&人际关系上,连接自己和他人的,是爱。爱让不同单独的拼图产生联系,形成完整的图景。爱让彼此因为在乎和付出而觉得有意义。&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位女士说,她是一个公务员,每天做繁琐和重复的行政工作。很长时间她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直到有一天,她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因为那天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知道有个小生命在依赖着她。&
这块单独的拼图可以是我们的人生,而整体图景,是永恒的世界。
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就像一道短暂的光缝,介于两片永恒的黑暗的永恒之间。&(纳博科夫)。人生就是这块孤零零的拼图。&该怎么面对死亡呢?如果我们相信,死亡终结了一切,我们执着于自我意识的幻灭,我们的人生也就是块孤零零的拼板。但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意识虽然会湮灭,我们却不会消失,而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就像一滴水因为汇入大海,得到永生。&人类、生命甚至宇宙的进化历史是一副超出了我们想象的宏大画卷,我们就是这幅永不停息的宏大画卷中的一环。&自我&是短暂的,但这幅画卷永存。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有敬畏和意义感。&总得来说,空虚是散漫、无序没有目的的,意义是有序的、和整体有联系的。它不是一块拼图,而是拼图和拼图组合后凸显出来的东西。&&&&&&&动机在杭州: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研究积极心理学,希望培养僧侣心理咨询师。微博@动机在杭州。
上班这件事(全本)
文 / 和菜头 (微信:槽边往事,Bitsea)
请你相信我: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
&《上班这件事》最早在2008年开始落笔,前前后后写了6篇,但距离结束还不知道有多远。一年一度的新鲜人报道就要开始了,这里首次把6篇集中放出,希望对刚刚走进社会的新鲜人有所帮助。6年之后,重新翻检这些文章,觉得有些立论未必正确,有些话也说得太过绝对了。不过,胜在傻得真诚,换在了今天,我是决计不会写这种文章的。&
《上班这件事》
作者:和菜头
我是在日报道上的班,十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大学里终日游荡。觉得自己是一颗闪亮的子弹,屁股马上要挨上一撞针,穿过黑洞洞的枪膛朝着广阔的光明直飞而去。生命是一场RPG游戏,当了十六年学生哥之后,现在可以按下&Upgrade&,成为一个打工仔。在所有属性清零的同时,金钱那一项终于出现了正值。&到如今我上了十一年的班,驻外三年,病假14天,是个够意思的员工。够意思就是说,我不欠公司,公司也不欠我,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回想十一年前,当我穿着大短裤在校园里闲游浪荡时,应该对今天的境遇并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跃跃欲试地想走向社会,因为在学校里呆了十六年,实在是厌倦透了。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值得体验一下。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对工作的厌倦比对学校的厌倦要快得多。&我想把这十一年上班的个人体验写出来。这世界上有各种个人体验,但是上班似乎算不上,因为太多人有一份工作,人们更愿意看一个在肯尼亚做联合国义工的人写的经历。不过,我觉得最普通的事情未必人人都能做好,我就在职场上走过很多弯路,不妨写下来。难说有什么人看了能避过一坑,少走一段,谁知道呢?&
一、番外篇
一上来就写番外篇,并非是故弄玄虚。人生是连续的,按照佛教的说法,昨天就是你的前世,明天就是你的来生,昨天的事情决定了你的现在,你现在做的事情决定你的未来。所以,要谈工作这件事,至少应该有一段前情提要。每个人选择某份工,一定有什么因果在里面。否则,人生的际遇就变成了纯粹的莫名其妙,而莫名其妙的事情也就不用讨论了。&听说现在的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职业规划,我很羡慕这一点。为了念书而念书,这事总让人觉得有点别扭。我就是觉得念书是为了上大学,结果真的进去了,发现心愿得偿,却不知道接下去该干什么了。规划并不是说具体的决定,而是一个发展的大概框架。一个高中生在升入大学之前,会有三种选择。&1、念完大学回家乡&2、念完大学去中心城市谋发展&3、念完大学考研或者出国&第一种选择是过日子,家乡有自己家族广泛的人脉,工作容易找,房子不用买,这是最简单的一条道路。选择这条道路,就不应该出省念书。既然定了要回家乡生活,那么去外省读书就是纯粹的浪费。从经济上讲,在家乡念大学可以不用住校,不用吃食堂,能为父母减轻不少负担。从就业发展上讲,除了北京之外,中国任何一个行省在就业上会优先照顾本省的大学。每个省的劳动厅不会和教育厅过不去,本省自己造的学生本省居然都不要,那么省内的大学怎么开得下去?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本省大学的校友遍布各行各业,而且都是山大王。比如念医科,当然是协和、同济、中山、华西这些学校好。但是,等你回到家乡找工作的时候,会发现各大医院的各种大小头目全是省立或者市立医学院的毕业生。你的北协和的金字招牌好看,但是你会被别人强大的同学会完全摒除在游戏之外,进修、升职什么的,你就慢慢等吧。&第二种选择是求发展,目标地点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怀揣梦想,准备在超级城市里飘一段时间,然后努力扎下根来,做一代移民。这是最艰难的一个选择,做一代移民很艰苦,完全是造福自己的孩子。你和你老婆打一辈子工,终于有了一套房子,略微有点存款,然后你的孩子就可以以毕业就有车有房。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大城市进军,因为梦想可贵。想走这条路,专业一定要好,脑袋一定要好用,学校稍微差点没关系。目标设定就是空降,而且一旦降落就得开始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在专业选择上就一定要投其所好,选择热门专业,确保就业成功率。当然,竞争也会很激烈,那么就要在大学开始练习扮一张可爱的脸。学校差点,分数低点无所谓,关键是长得有说服力,看起来比较灵活,但是心地又是那样的善良加白痴。&第三种选择自然是上名校,名校的签出率相对高得多,专业什么的不重要,反正出去了都得改行。这是最遥远的一跳,完全脱离了中国社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求发展。不过,这也是赌博的一种。在海外的人有混得好的,也有很糟糕的,T和G不说明任何问题,全看自己和运气。值得一说的是研究生,从上班的角度看,研究生的本质是一种就业延缓。考上研究生,你等于是为自己赢得了两年到三年的选择时间,但是始终还是要面对就业问题。研究生有微薄的收入,但是进了研究生院就和参军一样,最后要面对二次就业。到了那个时候,未必情况就会变得有什么不同,还是只能在工作、出国、读博中选一样。&我那时候没有人和我说这些,所以我的路线图是出省念好大学的烂专业,然后又回家乡工作。所以,找工作难,转职难,晋升难,在工作头几年经济压力相当大。在所有的选择中,我挑选了最糟糕的一套组合。有时候回过头去想一想,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儿童,能做出这种霉到杠上开花的选择来。&
二、欢迎来到肖申克
作为新鲜人来到一个新单位,可能每个人内心里都充满了憧憬。不过,先不忙憧憬,真实的情况是你刚刚来到肖申克监狱。你小心翼翼地站在场地中央,周围是一群性高彩烈的老犯。无论是什么工作,时间长了都是一种重复。固定的人,固定的程序,固定的事情。所以,当有新鲜人出现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演出开始了。对于资深员工来说,他们兼任观众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饶有兴趣地观察新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新人面前表演自己,让新人承认他周围看不见的势力圈。这个道理就和遛狗的时候狗会在花坛、电线杆、街道转角撒尿一样,每个人都在标注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带有狂欢的表演色彩,所以新人初到,所目睹的一切都不需要太当真。冲上来热烈欢迎你的未必就真是喜欢你,他可能是寂寞太久了。抓你到一边耳语,告诉你要注意什么的,未必是真正的知情人,他只是想让你觉得他什么都知道。而对你不闻不问,带理不理的家伙未必是真的反感你,也许他只是不善表达,在日后可能会成为你信任的工作伙伴。在这个阶段,有一条真正的福利政策:允许犯错。因为你年轻,因为你新来,所以犯错是难免的。在不触及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每个资深员工乐意显示自己的宽容。不过,在具体的处理上,很多人把这种宽容当成是一种放债。很多年后,还有当年的同事提醒我当初我捅了多么大的一个篓子,他又是怎么为我遮掩的。&有一种错误的想法是在这个阶段当演员,目的是取悦所有人。相信我,这世上只有几少数的人能够完全掩盖自己的真实性格,这种人前程远大,所以是阴谋家和优秀演员的合体。而绝大多数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性格,迟早要暴露出来。而这种时候,周围的同事由于觉得你前后反差太大,就会揪住这事不放。要知道,别人在单位里混了那么多年,见过那么多人,有多少优秀演员都穿帮了,为什么你不穿?所以,与其做个小可爱最后穿帮,不妨做个坦诚的混蛋。小可爱是一种界定不清,别人不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而混蛋很清晰,你的四界都清清楚楚,别人也知道如何和你打交道。取悦所有人是一个绝对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即便人人都喜欢你,对于你在工作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也没有多少帮助。因为可爱是一种无害,而无害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无能。&工作给予一个人金钱,相当于可以用来取暖的火。工作单位就是一个洞穴,那火在最里面燃烧。同事就是豪猪,按照级别决定大家靠近火堆的距离,每个人都尽力往前拱。当你来初来乍到,站在洞口,面前是一片长着长刺的屁股正对着你。作为一头新豪猪,你能做的就是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拱进去。如果在门口的豪猪想挤你出去,给他一下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原则有尊严的人,才有尊重。任何冲突都是在确立个人的边界,对于越界者一定要立即射杀,否则你的边界就会成为马路。如果真是在肖申克,用术语来说,就是你从此成为了他的Bitch。&缓慢而不动声色很重要,新人报道本来就是狂欢,安全的做法是保持低调,密切观察。千万不要上台表演,吸引注意力,那么你什么都不看不清楚了。我上班之初就把办公室变成了脱口秀现场,随时都会爆发出阵阵笑声。代价是我迅速被&盯&上了,当很多人都注意你的时候,挨一闷棍的时候也就不远了。老话说树大招风,意思是不要太鲜亮,不要站在舞台正中。&
三、两种官僚
新人上班,挨闷棍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权力和体制化需要如此。每个人从本性上来说都好逸恶劳,但是单位又需要把这么一帮懒鬼组织起来,完成某项工作。所以,人们就发明了所谓的管理,对权力进行分配,建立起一套体制。基本上,权力是一种仅靠想象就能维持的东西。一个人被赋予某种权限,这种权限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行之有效。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来自权力最严厉的惩罚无非是开除,但是这种权限却不是任何一级管理干部都有的。那么,畏惧之情从何而来?想象,人们相信如果服从指令,完成工作,那么会有一个&好的前程&。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想的不是最低标准---辞职,而是最高标准---升职。于是,权力就发挥它的效应,遵循体制者得到奖励,乖宝宝有糖吃,这就是示范效应。即便所有的宝宝都明白自己也听话但是绝对没有那么多糖分,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去做个乖宝宝。因为这么做会拥有一个概率较低的可能性,但是不那么做,就连一点可能都没有了。权力不需要用具体的威吓和强硬手段证明自己,当有第一个人开始服从,那么整个秩序就开始建立。违抗权力的后果,绝大多数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就像是核武器,并没有人真的去用。不过,为了提醒大家权力的存在,用新人来敲一棍子也是好的。武松被劳改的时候,初到之日要挨一百杀威棍,也是基于相同的道理。&棍子无善无恶,打人的是拿棍子的手。因此,需要讨论的是拿棍子的官。从出身上看,他们可以分为传统型官僚和技术型官僚两类。传统型官僚没有任何专业背景,是纯粹的手腕高明,从站马步开始一级一级爬上来的。他们深谙权力的各种奥妙,喜爱权力超越世间的任何东西。技术官僚大体上指的是恢复高考以后,受过大学正规教育,在单位靠专业起家的官僚。他们大体上比较清廉正直,而且有文化和专业。再过十年,可能就没有那种纯粹的传统型官僚,而只有技术型官僚。但是,这种分类只是根据出身,而不涉及手法。事实上,技术官僚用起传统官僚的手段来一样得心应手,而且可能更为毒辣。传统官僚也许不知道你是在上网看新闻还是上网查资料,而在技术官僚面前打这种马虎眼那就是找死。有些公司的管理者会用手机定位查员工的岗,足见有技术背景的人为恶更为可怕。&站在挨棍子的角度看,还是技术型的手法好受一点。因为至少它的打法有规律可循,有章可依,而且不得不体现一点公平的原则。在技术型打法之下,别人迟到扣50块,不可能到了你这里变成100。而传统型打法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在它那里权力是一种法术,法术不应该有任何规律可循,更不能容忍你能推断和预判。要的效果就是你完全头晕脑转,觉得随时随地都可能挨棍子,那么效果就出来了。要的就是绝对的畏惧,因而产生绝对的服从。&技术型官僚因为念过书,所以对知识有迷信,觉得按照哈佛的管理教程就能完成管理工作。喜欢建立体系,确定目标,诸如此类的名词游戏。在他们手下比较辛苦,因为会给予你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你做一些发挥。如果他们看过《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话,那么会滑到另外一个极端---你负责把事情搞定,其它的话不用说。而传统型官僚喜欢绝对控制,要求没有任何事情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外发生。所以,凡事要求频繁汇报请示,由他做出一系列决策。这种方式最终颠倒了彼此的位置,因为你在做事的时候,可以遇见任何一丁点障碍就返身汇报,而对方就会出面去解决。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这个人不单每天能看完所有的奏折,而且还要阅读臣下秘送来的各种小报告并且回帖。事无巨细,全部过问,完全掌控。最后就变成了皇上为所有臣子打工,你说一,大家就做到一。你不说,大家就乐得清闲。&
四、白天不懂夜的黑
要总结上班有什么好,很多人都会抓着头想半天。但是,如果换成列举单位里最让自己讨厌的人,很多人可以立即脱口而出一个名字,甚至更多。是啊,那么多人为了一碗老米钱来到一个共同的地方,除了对老米的那份渴望完全一致之外,也许根本就没有任何相同之处。这样的一群人挤在同一片屋檐下,总是会起各种矛盾。工作本身就是制造矛盾的利器,因此,同事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司空见惯。和同事有矛盾,对方会打你的小报告,用流言蜚语败坏你的名誉,又或者在工作中整蛊你,给你挖坑下药。和上级有矛盾,尤其是和直属上级有矛盾,会让个人处境变得很艰难,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也是让人最头疼的。&上下级的关系从来都很难处理,这是因为对于下级来说,直属上级是自己一切劳累、辛苦、麻烦的源头。而对于上级来说,直属下级直接决定了更上一层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方向完全相反。下级本质上是不想干活的,而上级的任务就是驱使下级工作。而对于所有的上级来说,直属下级都是自己职位的潜在竞争者。所以,一个合乎理性的判断是:我不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我升职,但是我要确保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会起来取代我。这种矛盾和紧张关系可以通过&垂直领导&这个词窥见,念着念着它就变成了&锤子领导&。这里的&锤子&是有明确含义的,那就是四川方言,含义是男性外生殖器。&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用的全都是法术和技巧。在单位里很常见一种&大哥型&的领导,使用人格魅力代替管理,用义气取代规章。实践中这种方法很好用,能够为一个人赢得大量人望,而且拥有一批死心塌跟随的小弟。经常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某个高管或者中层跳槽,单位里就立即产生连锁反应,一帮人跟着也跳槽走了,大哥到了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这是一种现实的无奈,在中国这种社会环境下,一个大佬决定一片天空,制度、规章、模式完全靠不住,和大哥之间的义气相比之下要稳定得多。同一个部门,同一项职能,同一种外环境,在某甲手下做和某乙手下做,完全是两种概念和结果。大哥操作良好,整个部门会是整个单位里权限最高、油水最足、干活最愉快的地方。大哥很孬,那么已有的权限和利益都会丧失殆尽。很多职员选择跟人,虽然有押大小的嫌疑,但是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另一种就是&威权型&的领导,他在某一专门领域内做了很长时间,本身就是专家,资历很深。他几乎不需要说什么,但是下属会坚决执行,因为他就是权威。你所想到的任何问题,他都想过了。你遇见的人和麻烦,他都经历过不止一次。他并不和属下称兄道弟,而是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人畏惧他,把他当作神一样看待,甚至觉得能和他共事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当然是一种光环,但是,这个社会上又有几个人不是生活在光环之下呢?&还有就是所谓的现代管理,在我看来那是标准的法术。核心思想是让普通员工参与决策前的讨论和分析,用度让部分知情权的方法获得员工的支持,让他们误认为某项工作是&自己的&。又或者是用几套表格玩点数游戏,使得活人为了点数而奋斗,原理和拉磨的驴脑门前吊个萝卜是一个道理。管理就是铁手,现代管理无非是在这双铁手上套了一双天鹅绒手套,但是实质并没有任何变化,都是迫使人去干活,无非是被迫或者是被催眠到心甘情愿。&值得分析的类型有许多,但是以职员为着眼点,其他类型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多少助益,所以不再花时间分析。在大哥型领导的手下干活,除开上面提到的实利,还有个人发展上的好处。大哥型领导本身处于上升期,如果他的发展很迅速,意味着你跟着一起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也相应增加。而且,这种个人高速发展一定需要周围有强大的支援,因此你会跟着学到很多东西,他也会主动教你,努力让你跟得上他的步调。但是,这种人在上层的眼中并不让人喜欢,因为他经营私人实力,就像唐代的节度使,在中央权力之外豢养私人武装,拥兵自重。一切管理权限问题都是平衡问题,有一个大哥,那么就一定会有第二个来平衡他。对于上层来说,他们乐于看见相互竞争的大哥们,因为这是在促进单位的发展,只是要小心控制内部摩擦的伤害程度就好了。对于个人来说,这就意味着风险。一旦带头大哥败落,那么你作为小弟很难继续安身下去。大哥跳槽,小弟跟着跳,我说不好这里面究竟是义气的成分多一些还是不得已的成分多一点。&威权型领导本质上是一种发展至个人事业成熟期的资深职员。除去那些光环,面对他们的时候应该想一个问题:既然他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见他提职?答案是很大可能他就到这一步了,这里就是他的极限。关于升职有一个极限理论,就是说应该一直提职,直到这个人显露出不适合目前的工作为止。当然,决定升职的因素并不全在个人能力。无论是什么,反正他到这个位置是不会再继续向前发展了,可以一直做神到退休。在这种人手下打工,优点是很明显的:你个人只要安分守己,日子会过得很安定,不用考虑太多变动的因素。而且,你也有提职的机会,只是时间相对较长,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他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确认你是否合适。缺点在于你可能完全要自学,威权型的领导经常出现在业务成熟的部门,各种工作流程早已确定,每个人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而已。你可能在一个职位上连续干上十年,但是对于整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一无所知。所以,如果你是个拧螺丝的,那么就可能一辈子都在拧螺丝,不会变更工种。&对于个人来说,进入单位遇见什么同事或者什么上级,这完全是不可控的。别人喜欢或者厌恶你,这也是完全不可控的。有的人就是第一眼见了就烦,不为什么。有的人就是第一眼看了就觉得投缘,似乎也没有什么道理。一个很容易犯下的错误是试图改变别人对你的观感和态度,或者扭曲自己,强迫自己看到别人的优点,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千万不要小看了人性中的顽固之处。即使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证明了别人先入为主的看法是错误的,但别人是否接受,并且真的改变对你的态度,那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人都不倾向证明自己错了,而是维护自己任何一个判定。与其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不如争取改换门庭。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不喜欢你的,但也一准会和你投缘的。社会上有那么多上级,有厌恶你的,觉得你一无是处,也一定有人欣赏你,觉得你是难得的人才。不要试图改变别人,更不要试图扭曲自己的内心,但可以试图改变自己的环境。找有喜欢你的人,欣赏你的上级,去那里打工,这样一来,因为工作而得癌症的人也能少很多。&工作有一点点像恋爱和婚姻,你得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地方。只有一种极端例外的情形:无论你换了几份工作,但是都和周围格格不入。那么这只能说明是你的问题,要么你改变自己,要么就是说你只适合自我雇佣,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五、钱到用时方很少
十一年前我上班的时候,月薪是720元,加各种补贴奖金,总额是800元。所以,当我听说今天的有些小朋友拿1000元的起薪时,觉得非常吃惊。这是因为当时我上班的时候,单位提供免费宿舍,食堂有伙食补贴,这两项日常生活的必要开支节省下来是很大的一笔。现在的小朋友要自己租房,要自己开伙,起薪不过上涨了几百元,不知道怎么活得下去?也许,开头几年都还需要家里支持吧?中国的家长总是喜欢说:老子最多供你到18岁,然后你就滚蛋。或者:老子最多供你到大学毕业,然后你就滚蛋。现在看起来,中国人青春不老。父母一直青春,所以一直供养。子女青春期漫长,所以一直接受供养。佛经里说子女是来收债的,大抵不错。&新人上班,走入社会,开头的这个阶段非常痛苦。除了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和成人世界打交道的困扰,最大的痛苦来自经济。工作了,按理说就是独立了,但是未必经济上能完全独立。就像一只压满了扳机的枪,但是没有子弹。这时候有无数强烈的欲望,却没有丝毫实现的经济基础。在学校里也就罢了,学生的身份可以掩盖很多不平等。但是,上班之后看别人花钱,看别人生活,这种滋味非常难受。你有了准入证,但是由于没钱而被排斥在诸多成人生活之外,那种恼人的感觉到今天都挥之不去。&很不幸的是,十一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信用卡和ATM。而银行为了拉业务,和各个单位的财务部关系都很好。很快,我手头就有了一把信用卡,而且都允许透支。我长那么大,唯一感谢银行的就是当年他们把透支额度设置为1000元而不是1万。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我苦于钱不够用。结果就是透支提前消费,然后过着还款的日子。具体的操作流程是:发完工资,赶紧到银行存1000元,偿还透支的款项。然后忍耐一两天,再透支1000元出来花。要点在于,你得在银行开始计算利息之前把钱还上,然后再立即透支。如果当时银行把透支限额设置为1万,那么十年前我早就因为刷爆卡跑路,现在估计正在泰国普吉岛卖烧烤。&在现代社会生活,作为新鲜人来说,谈理财太早,但是平衡预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这种功课学校里不教,家长不会。我的父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他们的经济学知识仅限于计算银行利率和国库券利率。到今天为止,他们都认为按揭买房是一种耻辱,一个人应该以不欠债务为荣。你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关于财富的教授,那么最多有两个字:节约。如果一定要再多说点的话,他们会加上两个字:储蓄。所以我经常说70年代可怜,糟糕的童年,变换的时代。教科书都是旧的,而社会现实是新的。十年前,报纸上报道,家长培养孩子理财的观念,方法是给个小存折,或者每天给零花钱做账。今天看起来,觉得这种&培养&简直让人吐血,但是我当年连这种教育都没有。更别说学校里开设股票、地产课程了。&教会小孩子关于商业社会的观念,理解一个商业社会如何运转,让他们懂得如何在这种社会里生存下去,我觉这比什么课程都重要。我们的教育侧重于专业和道德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并非社会人,无法立即下水就开始游泳,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商品社会是滚滚金钱洪流的循环,它残酷,如同鲨鱼。但是它也生生不息,更是如同鲨鱼---鲨鱼没有鱼鳔,有生之日,必须不停游动。个人身处这种社会,也应该如鲨鱼一样,终生以赚钱为要务。一天不死,一天就要保持资产增值。所谓生活质量,所谓社会地位,在这种类型的社会里,永远是钱说了算。所以,应该对钱非常重视,&视金钱为粪土&这种话虽然豪迈,但是真相信了,未必活得下去。&对于个人来说,也有自己的金钱小循环。打工、挣钱然后消费,钱流出流进,构成一个微循环体系。前面讲到所谓平衡预算,就是要竭力保持这种微循环的收支平衡,而且尽量做到略有盈余。&月光族&我是根本不赞赏的,因为活得跟没有明天一样,所以今天必须极尽而欢。所谓把握现在这一刻,或者活在当下,这本身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误读。任何人都有生活模式,模式一旦固定,就非常难以更改。养成了月光的习惯,那么中年还是月光,老年依然是月光。这样的人,在青年时代是父母的负担,中年时是配偶的负担,老年时成为社会和子女的负担,运气好的话,一世不操心,只是苦了周围的人。&生活模式一经确定,效果是惊人的。请看任何一个城市,每个月都有新的夜店开张,这就意味着总有人去消费。这种消费就是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吃完晚饭,坐到八点,然后就屁股上长针,再也坐不住了,觉得心里痒得慌,一定要&出去坐坐&。每晚八点出动,出街游玩,这就是一种生活模式,夜晚的生活是由夜店和酒精构成。我刚上班的时候,和一位同事经常对班,值班守夜。每次到了晚上八点半,他就面色潮红,呼吸急促,魂不守舍。然后就央我代值一会,他冲出去夜访洗头房。一小时后回来,神闲气定,心满意足,然后叫我休息,他替我守夜。&每一种生活模式背后,对应的就是消费习惯。新人上班,因为以前当穷学生当到恨,所以出来习惯性地恶狠狠消费,报复四年没钱的青春。这种纯消费的生活模式很容易建立,包括大肆购物、吃饭、赌博、游怡。放心,你在任何地方总能找到愿意参与的人。一旦一群人形成固定的圈子,生活模式也就固定下来了。即便你想退出,团体里也总有人要督促和鼓励你。今天有谁想不出去玩,但是总有另外的人出来催促一番,最后也就总能成行。总有一天,你要想脱离这种生活,那么就不得不告别一批朋友,难度可想而知。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变换工作环境或者换了工作城市之后,整个人都变了。这是因为硬生生脱离了原有的那班本朋友,终于得到建立新生活的机会。&工作初期,工友比朋友更重要。事实上,同事对你的影响可能比朋友还大。朋友之间一周不过见一两面而已,而你的同事一周五天,每天八小时,总在你左右。他们如何生活,你就往往会萧规曹随,复制了他们的生活。要小心这里面的不平等,别人是资深员工,甚至可能有家有业。他们出来玩,无论下夜店还是上牌桌,那是用闲钱娱乐。而你赌博技术不精,躲酒技术不够,而且新人又得抢着埋单,是用吃饭穿衣的钱陪人玩,天下没有比这个更傻的事情了。 结果就是当年我总结的一句话:经济搞垮,身体搞差。&所以,在赚钱之前,先想着怎么省钱。而省钱之道,在于建立合理的生活模式。习惯了发工资就冲进百货商场血拼,当然没钱血拼就觉得痛苦难过。但是,如果你根本就没有这种生活习惯呢?那么你就不大会因此而感觉不适,整天念念不忘新款上市的消息。人不可以纯消费和娱乐构筑生活的全部,总要有之外的某种小乐趣,小趣味。不要忽视它们,因为你乐在其中,所以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心无傍鹜。或许经过几年,转过头来,它们会成为你事业上或者生财上的重要助益或者关键转折。无心插柳,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靠节余而买车供楼明显不现实,谁都能看到这一点。不过,前文说过,金钱应该如同鲨鱼一样不停游动。起初的节余目的就在于此,无论是将来做什么,起初总要有一笔启动的资金。这笔小钱加上流动和时间两个因素,会产生惊人的变化。无论这笔钱多么小,你都得让它流动起来,渐渐多起来。每个月多一点点,但是几年下来,和每个月少一点点结果截然相反,这就是复利的威力。你可以随便拿一个计算器,在某个微小的基数上乘以一个微小的比率。经过一定次数的循环,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往后,增幅也就越大。简单的操作,乘以漫长的时间,就是惊人的结果。人往往陷入一种误区,觉得自己年轻,觉得自己聪明,所以一口就可以吃个胖子,然后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想法很美,但是毫无现实依据。哪怕是一个200斤的胖子,也是一顿饭多吃一小口而变来的。&当然,你肯定想到做小额的投资,实现个人财富的增长,但是我个人并不推荐这么做。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刚毕业就投资网吧,半年后网吧被政府封杀,直接经济损失是3万多元。想一想看,我当时月收入一千出头,一下亏损了3万块是什么概念?因为新人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漫小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