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个75s的近空支援兵虚空九伤害不够,扫射能反坦克么

老萨谈国军反坦克支柱
我的图书馆
老萨谈国军反坦克支柱
一战和二战在武器装备的主要区别是坦克和飞机!抗战中,我们的敌人日本有不少坦克装甲车辆,而我们的反坦克武器,尤其是反坦克炮却少的可怜,而且基本完全是从德国,苏联和美国进口的!这一篇就听老萨来说一说,抗战中的反坦克支柱,德制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它的仿造品。日本薄弱的装甲部队
中国的坦克,也就是日本的战车。据说1919年日本第一次从欧洲购买坦克的时候,当时日军高层说:为什么叫做坦克?这明明是有履带的战车吗?
于是直到今天,在日本,坦克就被叫做战车。而日本传统文化中,战车指的是可以战斗的车辆,在当年主要是可以作战的马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嗅觉灵敏的日本从英国购买了性能优秀的维克斯中型坦克,随后又从法国购买当时最先进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
1925年5月1日日军的第一支坦克部队正式成立,这支部队装备的就是买来的雷诺FT-17型轻型坦克和英国的维克斯中型坦克。陆军第14师团第1战车大队
和千叶陆军步兵学校教导队分别组建了坦克部队,前者辖1个维克斯中型坦克中队和一个修理中队,后者辖5辆雷诺和3辆维克斯。
经过大约5年的技术研究,日本在1926年开始制造自己的坦克,其实就是山寨了!
在1927年仿造雷诺FT-17轻型坦克成功,该坦克经过改进,在1929年定型,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第一种坦克,也就是八九式中型坦克。
总体来说,日本花费了6年时间完成了从购买到仿造的过程。这个速度算是很快的,相当的了不起,可见当时日本相关的科研力量还是可以的。
12吨重的八九式中型坦克的性能,在当时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它装备一门37毫米坦克炮,这是当时主流的坦克炮,有着不错的破坏力,辅助武器为2挺91式6.5毫米机枪,备弹2745发。它的机动性不错。在测试时,该坦克在日本国内东北地区进行了1000公里的长距离行驶,没有出现过任何机械问题。
八九式中型坦克最大的缺点就是装甲比较薄,正面装甲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这在当时也算是相当薄弱的,在二战中后期简直不堪一击。
不过当时日军认为足够了,因为他们主要对手中国没有什么反坦克武器,而苏联当时的主要坦克装甲厚度也不过是如此,大名鼎鼎的T-34还没有诞生。实战中,八九式中型坦克比它山寨的原尊雷诺FT-17型坦克,还要更优秀一些。而雷诺FT-17型坦克是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可以说日本坦克的起点是比较高的。
随后日本又在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和1937年,推出了九五式轻型坦克和九七式中型坦克。
九五式轻型坦克主要针对中国战场设计,坦克攻击力和八九式中型坦克差不多,也装备一门37毫米坦克炮。
但装甲极为薄弱,最厚的正面装甲仅仅12毫米,其他部分装甲最厚仅为6毫米,只能抵抗轻武器的射击,甚至侧面和背面装甲抵抗不了大口径机枪的近距离扫射。
优点是,九五式轻型坦克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它仅有7吨多,最大行驶速度高达40多公里,比八九式中型坦克高出一倍,而且它具有良好的爬坡,跨越能力,非常适合在地形复杂的中国大陆地区使用。在中国水网纵横的江南和南方可怕的山区,八九式中型坦克行动困难,在南昌会战中因为在泥泞的公路上强行军,导致发动机不堪重负,出现大量的机械故障。
实际上,九五式轻型坦克是所谓的骑兵坦克,主要负责侦查,警戒,打击战场次要目标。不过在中国,由于国军几乎没有反坦克武器,九五式轻型坦克在很多时候直接作为主战坦克使用,就是摆明了欺负你。
16吨的九七式中型坦克则是日军在二战中,唯一能够和列强的主战坦克对抗的日本坦克。该坦克的装甲厚度提高到25到33毫米左右,主炮口径提高到57毫米(不过是短管设计,穿甲能力有限),机动性也不错。大体上来说,九七式中型坦克比德军的2型坦克性能强一些,比3型坦克则差了一些,同美军现役的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倒是相差不大,强于苏军的T-26轻型坦克。
所以说,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诞生的30年代,这种坦克还算是不错的,可以和列强的主要坦克对抗。
不过到了40年代,这种日军的‘快心之作’就明显老旧。相比列强每隔1,2年就有新型坦克诞生,现有坦克也不断的升级,日本则没有这种积极性。由于对手是中国,日军高层认为没必要研发新式坦克,后来横扫东南亚的少量英美殖民地军队,自然也不需要什么日本新式坦克。所以日本国内的研发工作基本停顿。
在二战中后期,九七式中型坦克根本无法正面和苏军T-34主战坦克,美军M4谢尔曼主战坦克,德军黑豹主战坦克正面对抗,双方性能上存在一代甚至二代的巨大差距。
这三种坦克,基本构成了日军二战坦克的主要力量!
除此以外,在中国战场比较常见的是九四式轻装甲车!
九四式轻装甲车不是坦克,是装甲车,在日军中戏称为豆战车,也就是豆子般大小的战车。这种装甲车只有1挺机枪,没有安装火炮,装甲厚度也只有不到10毫米,主要从事步兵火力支援,侦察,战场联络和运送士兵的任务。自然这种装甲车在列强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虎式坦克怕是一炮打在九四式轻装甲车附近,也可以将它震碎。但这种豆战车却仍然可以在中国战场肆虐,甚至公然撞击国军的碉堡,碾压国军的步兵!为什么?因为国军没有反坦克武器,别说是装甲车,就算蒙着铁皮的普通卡车安装上机枪,你也很难对付!
著名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和伊朗分别从中国购买了大量过时的坦克。仅仅伊拉克从中国采购了总数约2千辆的59和69式坦克(都是苏联T-54坦克的仿造品和改进型)。这些坦克在当时来说,自然早就过时,远远不是伊拉克装备的T-72坦克的对手(59式比T-72整整差了2代),甚至连T-62坦克也不远如。
为什么两伊都花费巨资购买这些坦克呢?用萨达姆的话来说:就算最差的坦克,在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也是无敌的。
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敌人步兵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武器,往往1,2辆坦克就可以击溃敌人一个排甚至一个连。在进攻中,有无坦克支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有坦克支援,往往进攻步兵可以击溃数倍甚至十倍的敌人。要知道,现代坦克的武器是很强大的,就算是69式坦克的一门火炮和3挺机枪的火力,也超越伊朗步兵一个连的火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所谓的轻型坦克,中型坦克不过是日本人的划分。实际上,即使最重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也只有16吨,在西方不过属于轻型坦克!西方要超过20吨才算中型坦克,超过40吨到50吨才算重型坦克!
为什么日军不研究中型坦克?主要是日军认为目前来说并不需要。对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复杂的地形,机动性不佳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用处不大,也难以通过船只运输到战场!况且中型坦克的研发需要漫长的周期,还需要突破众多技术难关,而且就算研发成功,以日本薄弱的重工业基础,也难以大规模生产,还是等于0.
总体来说,日本的坦克并不先进,在世界上属于二流,甚至三流水平,而且生产数量也不多,从1931年到1945年一共才生产了6500辆。在七七卢沟桥打响的时候,日军年生产坦克能力不过300多辆!其中性能最好的九七式中型坦克,装备部队是从38年开始,第一次露面是诺门罕战役的1939年了。而37和38两年,九七式中型坦克一共才生产了312辆,这还不到T-34坦克生产高峰时期一个月的产量!
造成这个的原因,一来是日本重工业不发达,尤其汽车工业远远落后西方主要列强,顶多和意大利差不多。作为坦克工业母体的汽车工业,从1930年至1945年的16年间,日本汽车总产量是39万8947 辆,最高年份在1940年,达5万7330辆。同样是1940年,苏联生产了14.54万辆汽车,德国约30万辆,英国也有50万辆,而美国竟高达 447.1万辆,超过日本16年总产量的10倍。
二来日本重工业主要为联合舰队服务。对于日本来说,舰队比陆军还要重要。因为日本如果没有陆军,只是失去进攻海外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舰队,连日本本土也无法有效保护,所以联合舰队自然排在最前列。
为了建立这支世界前三的海军力量,工业力量较弱的日本无法兼顾地面装甲部队。1939至1945年间,日本的钢产总量为4800万吨,苏联是它的1.9倍,英国是2.1倍,德国是3.9倍,美国甚至达到了10.6倍。而这区区的钢产量的绝大部分,都要交给联合舰队制造军舰,所以日本坦克工业连最基本的钢材都缺乏,又如果扩大生产规模呢?自然在美苏德眼中,日本坦克装甲部队是二三流,但在连汽车都不能生产1辆的中国来说,日本就是这方面的巨无霸了。-------------------上图是九五式轻型坦克,下图是九七式中型坦克!这两种坦克在日军研发的时候,还算是性能不错,但在二战中后期均属于落后!国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在任何距离贯穿九五式轻型坦克。甚至有日本战车兵自嘲,九五式轻型坦克的装甲是用厚纸板黏成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才是日军唯一勉强和列强坦克正面对抗的坦克,但它的防御力,攻击力,甚至机动性同二战中后期的列强中型坦克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在1944年末到1945年的菲律宾战役期间,日军装甲兵甚至只能以在车前装置炸药冲撞对方的自杀性方式攻击美军坦克;日在菲律宾乌达内塔,
第7战车联队第3中队的和田小十郎小队长用三辆九七式改中型坦克埋伏,全部损失后,击毁三辆M4坦克,是该型坦克最成功的对坦克战例,也几乎是唯一的战绩了!抗战中的日军坦克作战史日本人是务实的民族,他们很少生产一些用不上的东西,几乎每件产品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日军坦克部队几乎在装备初期,就参加了侵华作战。整个十四年抗战的每个战役,都有日军装甲部队的影子。
早在九一八期间,日军的第1,第2战车队就抽调出一部分兵力,组成了战车第一中队(连级单位),协同第14师团攻击了黑龙江的哈尔滨。
这也是日本坦克部队第一次参加实战!
九一八事变中,由于张学良无能卖国,违抗国民政府抵抗命令擅自后撤,整个东北没有什么激战,阵地战更少,所以日军这只小规模的坦克部队没有受到什么战火的考验。
倒是严寒的环境,对日军坦克的发动机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事实证明,仿造法国雷诺坦克的八九式中型坦克的87千瓦的串联式6缸水冷汽油发动机,根本不适合东北的高寒环境。在这种高寒积雪且地域广阔的环境下,水冷汽油发动机故障频频,经常挂掉。
由于日本陆军主要的假想敌是苏联,所有后续的日军坦克一律改为适应高寒环境的柴油发动机,并且取消了比较复杂的水冷结构。1935年7月,八九式中型坦克开始全面改为使用风冷柴油机。
1932年,日军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第1战车队又派出独立战车第2中队参加,但在上海的巷战和水网中没有什么好的战果。在巷战中,国军用轻重机枪近距离扫射日军坦克,也造成日军坦克相当程度的损坏。当时中央军第五军一部装备德式机枪,并且配备了钢芯子弹,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实战中,有多辆日军坦克被国军击伤,独立战车第2中队有2辆八九式中型坦克被国军彻底摧毁!
其中一辆坦克被国军迫击炮击中侧面!该坦克之前已经被国军击伤,正在后方维修,灌装燃料。这一炮正好点燃了汽油,全车烧毁。
另一辆坦克则是被国军近距离用手榴弹炸毁履带以后,近距离用大口径机枪扫射数百发,击穿了坦克装甲薄弱处,才被击毁的。
总体来说,在因为上海河流众多,坦克行动非常不便,在城市战中坦克的视野又非常不好,只要没有足够的步兵掩护,就非常容易遭到国军步兵袭击。实战中,甚至有国军士兵爬上日军坦克,用手枪对准观察口内连续开枪,打得里面日军鸡飞狗跳!
1933年,日军又发动热河会战,此次又是张学良部将汤玉麟不战而逃,日军进攻非常顺利。参战的战车第2中队的九二式重装甲车和八九式中型坦克表现出色,每天突进距离都高达40,50公里。
不过此战却胜之不武,因为东北军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坦克也仅仅是单纯的行军而已。
倒是随后的长城会战,日军坦克部队才遇到了狠角色。以11个中央军师为主体的25万国军,在长城一线和日军激战三个月。在这些争夺战中,同样没有反坦克武器的国军,很难抵抗日军坦克掩护步兵的突袭.局部作战中,国军伤亡都是日军数倍。
但日军坦克在长城一线复杂山地的行进,也有一定困难,而且国军还设置了一些反步兵地雷和改造的反坦克地雷,造成日军数辆坦克装甲车的损毁。
不过总体来说,长城会战中,日军坦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协同日军步兵造成国军相当惨重的伤亡。战后日军对坦克部队非常满意,认为他们极大的支援了步兵,提高了日军的攻击力。
这一仗中日军坦克的嚣张,也打醒了国民政府,甚至蒋介石本人。
由于这几战表现都不错,在1933年,第1,第2战车队正式扩编为战车第1,第2联队,这就是坦克旅的编制了。
到了抗战爆发前的1937年,日军已经装备超过1000辆坦克,其中300辆集中编组为坦克联队(旅)和大队(团),其余的分成坦克小队(排)配属步兵部队作战,当时日军每个现役师团都配属坦克24辆。
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日军的独立坦克部队也大多归属师团作战,实际担任骑兵和自行火炮的角色,出现在抗战任何一个战场。
总体来说,抗战初期,日军对于坦克的使用是落后的,和英法没有什么区别,并没有单独编组坦克部队,作为拳头使用。
二战德军的坦克制胜论,苏军的大纵深理论,都是将坦克集中起来,编组为机械化摩托化部队,作为拳头使用。
德国人和苏联人认为,坦克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机动性。
匈奴大帝阿提拉,蒙古皇帝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纵横欧洲,说到底还是两支骑兵部队的高机动性,而这是远远强于欧洲人的最大特点。而并不是说欧洲的骑兵步兵正面对抗中,就对付不了这两支骑兵部队。实际上,蒙古骑兵除了骑射以外,其他相对欧洲的战士并不占优。但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的部队,可以像成吉思汗的大军一样,纵横驰骋上百公里,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导致敌人未战就损失大部分战斗力。
德军也是一样,他们的作战主力的1,2,3型坦克其实都对付不了苏军的T-34坦克,更对付不了KV1和KV2重型坦克!但德军利用坦克部队,可以做长达数百公里的两翼合围作战,能够在基辅会战一举围歼苏军70多万人,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毁灭性的惨败。而这种战术的根本在于,德军的坦克部队以高机动性切断苏军后撤的路线,切断他们的补给线,摧毁指挥中心。所以基辅会战中,苏军其实真正的伤亡不过10万,而被俘高达60多万,而德军伤亡也有10万人。实际上,60多万苏军是不战而溃的,就因为坦克部队的高机动性的威力。
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法军坦克都还是作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的,也就是作为可以移动的机枪工事!这是一种落后的思维,也决定了二战中法兰西战役英法联军的惨败!法兰西战役中,德军坦克并不比英法优秀,但他们集中使用,具有极强的突破能力。德国坦克部队突破阿登山区后,就连续摧毁盟军防御的薄弱点,直逼巴黎。由于盟军没有集中使用坦克,所以它的坦克虽然优秀,机动性却和步兵差不多。在德军坦克部队高速冲击下,盟军坦克根本来不及回防,无法追上高速突进的德军坦克部队,最终全线溃败。实战中,英法高级指挥官多次制订了决战的地域,但自己的坦克部队尚且没有赶到,德军坦克就高速突破了这个地区,导致决战一次次的破产。最终法军被迫投降,英军丢弃几乎所有重装备,仓皇逃回本土。
而总体来说,日本装甲部队的战略和英法没有什么不同。
直到在1939年的南昌会战,日军开始仿效波兰战役的德军,将135辆坦克装甲车和1个装甲汽车团单独编组,组成了战车集团,一举高速突破国军的防线,占领了南昌。由于日军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战法,导致国军极不适应,加上反坦克武器不足,很难阻挡日军战车集团的推进。甚至国军步兵部队撤退回南昌的速度,还抵不上日军战车集团推进的速度。
此次作战很成功,但随后国军逐步退到地形复杂的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山西等地区坚持抗战,日军独立坦克部队难以在这些地形大规模独立使用,也就又恢复自行火炮和铁甲侦查骑兵的角色。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和苏联都大量使用装甲部队,编组了坦克旅,坦克师甚至坦克军,日军也无法坐视不理。
1942年,日军陆续在中国编组了3个战车师团,这个战车师团大约相当于西方的坦克师,有1万多人,200,300辆坦克!
直到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日军才再次在中国大规模使用独立坦克部队,仅仅进攻豫中的战车第三师团就有高达200多辆坦克装甲车。这个战车第3师团,给国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过,这毕竟是战争结束前1年的事情了,已经无关大局,日军难以挽回败局了,局部的胜利也没有什么意义。
从1944年10月开始,由于战争的需要,日军又陆续成立了9个独立战车旅,其中除了7个旅用于本土的所谓决战以外,其余2个旅都在中国!
换句话说,日军在中国作战的坦克装甲车,始终保持着数百辆甚至上千辆的规模,而我们有什么反坦克武器呢?---------------------上图是进攻南京的日军九四式装甲车,这些坦克在攻击南京中起到不少作用。十几辆坦克在南京中华门下对准城墙上扫射,国军战士被压制的无法抬头。国军军官被迫用刺刀挂上一面小镜子伸出城墙去观察敌人,结果还不到10秒钟镜子就被日军坦克机枪打掉。下图这幅油画则是在南昌会战中的一辆九四式装甲车。为了击毁这辆极弱的豆战车,东北军组织了一个反坦克敢死队,结果付出了殉国12人才将其摧毁。大家可以看到东北军战士前仆后继,不畏死亡的壮举。下下图则是豆战车的实物照片,可以看到它很小,仅能容纳二个人!德国制造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众所周知,对付敌人坦克最好的武器自然还是坦克,但国军几乎没有什么坦克。
一开始仅仅有一个装甲兵团,也就是坦克团,装备乱七八糟各种买来的几十辆坦克(全国包括军阀部队仅有96辆坦克)。
其中仅有1.5吨重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是教学工具,无战斗力,也不能作战。从德国买来的1型轻型坦克,从意大利购买的CV33超轻型坦克,从英国购买的维克斯两栖坦克都是只有机枪,没有炮,显然也没什么战斗力。
唯一有战斗力的就是16辆维克斯坦克。
换句话说,国军真正有战斗力的坦克只有16辆。而这种6吨重的维克斯坦克,就性能上来说,还不如日军的八九式中型坦克。
这些可怜的家当在抗战前一两年,几乎消耗殆尽,后面长达6年时间主要依靠苏联援助的80多辆T-26坦克和从意大利购买的90辆CV33超轻型坦克死撑。
只是由于国军坦克数量极少,而日军坦克数量也并不是多到苏德美军的地步。所以除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发生过小规模的坦克战,双方坦克基本没有正面对抗!
就步兵反坦克武器来说,所谓的反坦克利器巴祖卡,是1943年开始装备驻印军的,而中国滇西远征军也是在1944年才开始得到一部分装备。所以巴祖卡几乎没有用来在中国对付日军坦克,可以忽略不计!剩下的反坦克武器,就是从英国搞来的博斯反坦克枪,也是英军1943年才援助给驻印军的。
实际上,国军手中最有利的反坦克武器,就是炮。而反坦克炮又分为两类,一是20毫米机关炮,二是反坦克平射炮。
20毫米机关炮老萨在别的文章已经说过了,这种小炮对付装甲厚度普遍不到20毫米的日军坦克还是可以的。
只是20毫米机关炮主要的任务是防空,反坦克仅是副业中的副业,而且本来数量很少,所以实际上起到的反坦克作用是很有限的。
实际上,国军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平射炮,而这些平射炮全部是从国外购买来的。
一战中德国被英法的坦克修理的很惨,战后自然会极为重视反坦克武器的研究工作。当时反坦克武器来说,最好的自然是反坦克炮。一战索姆河战役中,德军就曾经用野战炮炮击过英军的坦克,效果还是不错的。
所以战后德国默默投入巨大精力,以研发新型的反坦克炮,并且很快有了成果。
到了二战前,德军每个步兵团都装备一个反坦克连,他们配备的就是著名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这款著名的反坦克炮的作者,还是大名鼎鼎的莱茵金属公司。一战结束后没多久,早在1924年,莱茵金属公司就开始研究37毫米反坦克炮,并且在1928年研究成功,这就是PaK L/45反坦克炮。
这个火炮性能还是相当不错,不过还是一战时期的传统火炮,不能配属给摩托化或者机械化部队,只能用马来拖曳,使用的是木质车轮。
由于德军未来侧重机械化摩托化作战,所以PaK L/45反坦克炮不能满足德军要求,于是莱茵金属公司继续进行改进,在1933年成功研发了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从1934年开始正式装备德军。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老式的37毫米火炮有不少区别,从外形上来说,最显著的区别是该炮采用了橡胶轮胎,让火炮可以由汽车,装甲车,卡车,甚至三轮摩托车拖曳,可以有效跟随装甲部队作战。
二战前后,德军共计生产了2万门以上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传统的德式火炮,是世界枪炮巨头莱茵金属公司的得意之作,就各方面来说都极为优秀,堪称艺术品。在当年来看,绝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反坦克炮,它有着众多的优点!
第一,优秀的隐蔽性。
德军钢铁死神米歇尔·魏特曼上尉,一日之内击毁盟军大小坦克、装甲车、军车51辆,其中坦克23辆。创下了单人一日击毁军用车辆数目最多的纪录,这项纪录至今未被打破。这个钢铁死神并不怕敌人的坦克,害怕的却就是反坦克炮!魏特曼认为:相比高大目标显著的坦克来说,反坦克炮最可怕的一点就是很难被发现。反坦克炮往往外形低矮,而且会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只有听到砰的一声开炮以后,我们才能发现反坦克炮的位置。而在几百米距离,反坦克炮从开炮到击中目标一般只有1点几秒时间,坦克根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如果反坦克炮的精度很高,那么坦克就是被击中以后,才能发现这门炮,此时什么都迟了!
就这一点来说,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堪称世界第一,它的外形设计的非常低矮,仅有1.1米。这个高度,在战场上是极难发现的,它可以利用各种地形地物,甚至茅草隐蔽自己。在战场上,只要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没有开炮,想要发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抗战中的战例显示,日军坦克在被炮击之前,从没有发现过国军的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
第二,精度极高。
作为反坦克炮来说,它和相聚敌人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榴弹炮不同,精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轻型反坦克炮,一般使用的时候,敌人已经进入几百米内,如果一炮没有击中敌人,自己就极为危险。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传统的德国火炮,具有极好的精度。它的炮身长1.66米,炮膛内有16条膛线。它的观瞄设备很先进,都是德国最优质的光学仪器,这在当时的世界也是最顶尖的。
该炮的使用的是37毫米炮弹,后座力不大,每次发射炮管后退距离为0.5米,利于快速炮击。实战中,该炮每分钟可以发射13发炮弹,也就是平均4秒多一发,这个射速让人瞠目结舌,相当了不起了!也就是说,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极短时间对同一个目标连续炮击多次,以保证击毁。也可以连续打击多个目标,一门炮对付数辆坦克!
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采用的是德国最顶尖的精加工技术,炮的每个零件的精度都很高。以上这一切都让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具有极高的精度,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经过二战期间的统计,一个训练有素的反坦克炮团队,打击2.5米高2米宽的目标(普通坦克大小),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在500米内命中率是百分之百;1000米距离,在训练中的命中率仍然是百分之百,实战中约为百分之八十五,这个数值就算在今天也是相当惊人了。
在1500米距离,训练命中率仍然高达百分之九十五,实战中也超过百分之六十,这比今天很多拥有现代化观瞄设备的坦克炮命中率还要高!
显然,敌人坦克在1000米以内是很难逃过Pak 36/37 37毫米反坦克炮的猎杀。
第三,不错的威力
虽然对于二战中后期的中型坦克,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显然没有足够的杀伤力。在当年,对于各国的现役坦克(非重型坦克),它还是能够有效对付的!
当时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使用穿甲弹时,初速为745米/秒,在500米内穿甲能力为36毫米,1000米内穿甲能力为22毫米,可以击穿当时绝大部分坦克的正面装甲,在1500米也有20毫米穿甲能力。一般来说,轻型反坦克炮都是在1000米内发挥作用,这个距离还是可以对付列强当时主要的坦克的。
苏联的T-26轻型坦克装甲厚度只有15毫米,法国的雷诺FT-17为22毫米,美军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为20毫米。显然,这些坦克都无法有效抵御该炮的正面打击!就连最刚刚装备法军的雷诺R35坦克(正面装甲40毫米),也不是对手。
只有更厉害的英国的玛蒂尔达2中型坦克(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75到78毫米),法国的Char B1重型坦克(正面最大装甲厚度为60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也达到了55毫米),才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无法对付的。
而二战中的日军就更弱了。日军所有坦克中,九五式轻型坦克装甲厚度为6到12毫米,九八式轻型坦克为6到16毫米,八九式中型坦克为17毫米,最厉害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也不过25到33毫米,根本抵抗不了该炮的打击。
第四,不凡的机动性
在欧洲来说,机动性主要是指能够跟随机械化或者摩托化部队作战,在中国又不是这么回事。对于中国战场,无论国军也好,日军也好,基本都是普通的步兵,不存在什么机械化部队。中国的地形比欧洲还要复杂的多,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所以能够在中国跟随一线部队使用的火炮,一定要重量较轻,最好能够拆卸,由马匹背负至少是拖曳。
除了易于运输以外,火炮自身也要易于移动。作为近距离使用的反坦克炮,遭遇的威胁恐怕是所有火炮中最大的。所以比较有经验的反坦克炮团队,均是开几炮就要立即转移阵地。那么这个炮的移动能力,也非常重要。
而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全重仅仅为450公斤,而各国的野炮山炮普通重量都在1吨以上。只有玩具一般的日军九二步兵炮才是200多公斤,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仅仅比它重一倍而已。这个重量不但可以由4个炮手推着在平坦的战场上到处移动,甚至可以越过壕沟或者推上陡坡。该炮还可以拆卸成几个部分,由马匹甚至人力背负,不过自然是不鼓励的。因为反坦克炮不是山炮,它的拆卸和组装速度非常慢,而且主要部件的重量仍然很大,超过100公斤,需要几个人一起才能扛走,不像山炮那样将每个部件严格控制在80公斤以下。
所以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相当轻便,是比较适合中国战场使用的。
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二战初期德军的制式反坦克炮,直到1942年才完全被Pak 38 50毫米反坦克炮所取代。
这种火炮在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中表现都不错,但由于口径只有37毫米,对付不了法军的以防御作为首先性能的Char B1重型坦克和英军的玛蒂尔达2中型坦克。
只是法兰西战役中,英法联军在德军冲击下全面溃败,所以该炮的弱点被掩盖了。
随后的苏德战争中,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无法对付防御能力极强的T-34中型坦克,被德军怒斥为敲门砖(形同击中坦克仅能发出叮当的声音,就像敲门一样),才逐步由50毫米口径的Pak 38反坦克炮取代,最终又由Pak 40 75毫米反坦克炮所取代。
自然,这是因为二战各国坦克的防御能力不断大幅度升级,反坦克炮的升级也是不可避免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被淘汰也是必然的,反之才是不正常。
好在,在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坦克基本性能没有什么大的升级,所以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是完全可以胜任中国战场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非常优秀,在西班牙内战,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中的表现都算不错。它的外形非常低矮,重量不大,炮击精确,而且射速非常高。当时盟军的主战坦克,大部分都不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对手。下图是在公路上被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伏击盟军轻型坦克,被打成了零件状态!下下图是中国仅存的几门实物了,这是沈阳辽沈战役纪念馆里面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抗战中国军的反坦克支柱--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长城会战日军坦克乱窜的可怕场面,打醒了蒋介石等国军高层。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以巨额资金购买大批反坦克炮,这就是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1935年,首批共有60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14万发炮弹运到中国。
根据德国顾问的建议,每个国军德械师的团中,都应该装备一个反坦克炮连,每个连装备6门火炮。
而当时计划编组80个德械师,那么需要的反坦克炮最少也超过1500门,如果加上每个师额外配属的反坦克炮营,实际数量至少在2500门以上!显然,这区区60门是不够的。
1936年,中国代表团赴德国访问,其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购买军火。当时德国国防军也在大量扩军备战,自己也继续这种新式的反坦克炮,于是从现役部队中抽调了一部分先运到中国,希特勒还是比较讲义气的。
最终,又有124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和12万发炮弹在抗战打响前,陆续运到中国。不过其中100门是比较老式的型号,使用的是木质轮子,只能用马拖曳,不能用汽车。不过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没什么,反正国军也没有几辆汽车。剩余的24门橡胶轮胎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则配属了先进的奔驰牵引车,可以装备机械化部队。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又立即追加购买100门和10万发炮弹。可惜当时中德关系已经陷入僵局,希特勒因为盟友日本的强烈抗议,拒绝继续军售火炮,却仍然暗中通过第三国卖给中国一批零件和炮弹。
由于购买不行,加上抗战第一年该炮优秀的表现,国民政府开始试图自行仿造这种火炮。1938年5月,国民政府兵工署令第五十工厂试制37毫米战防炮。该炮表面上是仿造瑞士苏罗通50倍37毫米战防炮,实际上就是仿造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只是通过瑞士中转而已。
该炮的图纸资料全部由德国方面提供,国民政府还派工务处长李式白率员赴德国考察,最后签订购买100门37毫米战防炮的原材料、生产用机器设备及检测仪器合同。
合同签订后,因为战争原因,相关材料运输到国内非常困难,直到1940年才大体运输完毕,同年才开始仿造工作。
经五十厂员工努力,1941年底成功仿造出第一门37毫米战防炮,经过严格测试,该炮性能仅仅比原尊差一点,性能相当不错。兵工署技术司于1942年正式将该炮命名为,30年式50倍37毫米战车防御炮。
该炮一共仿造了94门,也就是将从德国购买的零件全部用完以后,就只得停止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德国反坦克炮的结构复杂,需要高精尖的加工技术。以炮管为例,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炮管为双层料式,由内外两管热套而成。热套方法是:用瓦斯炉将套管加热炉内设有测量温度和测量套简内径膨胀尺寸的特殊工具。当套筒在炉中加热到规定温度时,将它放置于支架上,然后将炮管徐徐装入套筒内,完全套好后用轮状水管喷水急冷,使之配合紧密并产生预应力,以抵消发射时燃气的胀力。
以中国的工业水平,根本无法仿造。
所以生产完这94门反坦克炮以后,国民政府就没有继续仿造了。
好在37毫米反坦克炮弹,我们还是可以生产的!&&1942年第十工厂成功制造出苏罗通37毫米战防炮用榴弹和破甲弹,采用的瑞士苏罗通兵工厂1933年的图纸。这些炮弹造的很好,炮弹的弹体、药筒及引信零部件的制造(包括其他小口径炮弹),全部采用机加工。第十工厂所用设备绝大多数为1934年左右购自德国的精密自动车床及六角车床、专用冲床、铣床、无心磨床和卷簧机等,生产工艺较为先进,并编有较详细的工艺卡片,自行设计和制造了各种专用夹模具及量具,具有一定技术水平。该厂从1942年至1949年,共生产37毫米各式炮弹约31万发,可以通用德制和苏制的37毫米反坦克炮。
不过,这也是1941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样一来,国军在整个抗战中,一共装备了约200门德国原装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还有94门仿造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总数是300门左右!这个数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当时一个德国陆军步兵师,配属的师属反坦克营以及团属反坦克炮克连,就装备75门反坦克炮。这区区300门反坦克炮也就相当于德军4个师的装备,而德军一个师不过1万多人,而国军当时已经有300,400万规模。
实际上,1939年9月,德军就装备了达1万1200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国军这几百门算得了什么!
由于数量严重不足,国民政府甚至从意大利购买了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充数!这种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是二战中意大利陆军使用的主要步兵火炮。它并非设计为反坦克炮,而是一种山炮。因为它更侧重于加农炮,所以也可以作为反坦克炮火炮使用。这种火炮性能平平,口径是47毫米,在500米距离却也只能穿透43毫米钢板。国军也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所以还是购买了一批。
具体购买数量几十门而已,主要组成多个反坦克炮连,作为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补充。
自然,这也是不够的。不要说一开始国军只有200,300门反坦克炮,就算是有门,也必须及时补充才可以保持战斗力,不然还是等于0.反坦克炮和其他火炮不同,由于它在几百米和敌人坦克对抗,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这么近的距离,一旦开炮就很容易被敌人坦克和步兵发现,那么随后敌人一定会全力攻击。反坦克炮虽然比较轻,毕竟有400公斤以上重量,难以迅速转移阵地。而炮又不像坦克一样有装甲保护,很容易被敌人的各种武器,甚至轻武器袭击,导致损毁。实际上,二战中的反坦克炮属于高消耗品,每次战役不管歼灭敌人坦克有多少,己方肯定会损失一大批反坦克炮。而苏军中的反坦克炮团队,也属于最容易伤亡的部队。一个反坦克班如果能够在战争中存活一年,已经算是了不起的奇迹了!所以列强无论工业生产窘迫到什么地步,就重武器上来说,必须优先生产反坦克武器补充到部队,自然其中绝大部分就是反坦克炮。苏军高层在苏德战争期间作出的结论为:在战时,减少坦克的产量也许是可以容忍的,其结果只是降低了进攻的强度而已,但若降低反坦克武器的产量则会是灾难性的,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必须生产足够数量的反坦克武器,否则敌人坦克的突破可能对整个军工生产计划,整个国民经济以至苏联本身产生致命的结果。所以,这国军这区区200,300门反坦克炮,不但数量严重不足,更无法经受战争的消耗,很快就会损失殆尽了!
甚至因为数量不足,国军反坦克炮被迫改变了编组的方式!
本来国军的计划是按照德国师的编制,给每一个步兵团都配属一个反坦克炮连。但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运到中国太迟,1935年才运到60门,随后124门是在1937年前后陆续运到的。抗战爆发的时候,大部分火炮才刚刚运到中国,连训练的时间也没有,显然无法立即装备部队。
所以抗战爆发时,仅有最精锐的德械师第4,87,88师,中央教导总队等极少数部队才装备了这个反坦克炮连,其他部队都没有装备。
而且本来计划首批购买500门以上,以装备最精锐的30个德械师,现在自然不可能了。德国顾问团团长冯.法尔肯豪森将军建议:目前反坦克炮数量太少,如果分散到各师,一个师才1,2门,火力太弱,恐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日军坦克一次使用至少数辆甚至数十辆,区区1,2门炮显然对付不了的,而且恐怕一次战斗就全部损失掉了。那么看起来,还是干脆将其集中编组成反坦克炮团,然后归属各战区使用比较实际。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一定的火炮数量,也能保持每次都消灭一部分日军坦克。
所以,国民政府随后编组了独立炮兵团,抗战初期为反坦克炮兵51团和52团,都装备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以炮兵52团为例,下辖3个营,每个营装备18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全团装备48门炮。基本作战单位为连,每个连是6门炮,每门炮有一个炮兵班,共8人,包括炮长,炮手,装填手,2个弹药手和2个驾驶员,以及一个预备炮手(防止炮手伤亡)。-------------------上图和下图的意大利的M1935 4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是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的主要火炮之一,不过性能也是很一般。国军之所以连这种炮也买,完全是饥不择食,没有办法了。这种火炮一共也只买了30门左右,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略胜于无而已!下下图则是国军另一种反坦克炮,苏罗通机关炮为首的20毫米防空机关炮。这些机关炮也是国军反坦克的支柱之一,只是它主要用于防空用途,很少用来打坦克!抗战初期
抗战爆发时,反坦克炮还没有全部运到,日军的坦克却已经在中国肆虐了。
在七七卢沟桥打响以后,日军立即在华北增兵。第5,第6,第10师团很快赶到华北,除了三个师团自己下辖的坦克部队,额外配属给这三个师团的坦克部队就有两个坦克团:战车第1大队,装备中型坦克39辆,轻型坦克21辆;战车第2大队,装备中型坦克39辆,轻型坦克21辆。随后华北日军陆续增加到40万规模,坦克的数量就更多了。在平津保卫战之后的保定战役中,日军3个师团围攻保定,就出动了140多辆坦克助战。
北方战场如此,南方战场更是厉害。淞沪一线,日军投入了30万重兵,坦克自然就更多了,超过300辆。
实际上,淞沪打响的第一枪,还就是日军坦克。8月13日上午9时,日军先以坦克车一辆,掩护4、5人试探进击闸北,国军即予以还击,一时双方枪声大作,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鉴于情况紧急,初学乍练,毫无实战经验的国军反坦克炮部队,也只得立即投入一线作战。
北方的忻口战役,是北方第一次明确有反坦克炮作战的战场。
战役初期,日军首先出动30多架飞机,56辆坦克和50门重炮配合5000多步兵进攻忻口,日军主攻方向为中路郝梦龄阵地和左翼李默庵阵地。而左翼主攻的,又是中央军李默庵14军第10师和83师阵地。
14军的彭杰如第10师是一路急行军,马不停蹄的刚刚赶到忻口。
该师本来在石家庄和日军作战,突然接到进入山西作战命令后,立即徒步急行军赶到山西井陉。步行几百公里到达井陉以后,才上了阎锡山的窄轨火车,不用自己走了。
由于赶时间,火车一路疾驰,不停靠站点,甚至连到了太原都没有下车。而当时由于车辆紧张,每一节车厢全部塞满,密密麻麻人贴着人站着,连坐一坐都不容易找到空间。如果不是身体很好的年轻小伙子,普通中老年光坐这样的火车,怕是到不了太原就挂了!
这样飞驰到忻口车站,下火车以后,该师官兵又冒着日军飞机轰炸经过1个多小时急行军,才赶到忻口阵地大白水村。
没想到第10师官兵刚到阵地仅仅几个小时后,就和日军侦查坦克部队遭遇。
第10师立足未稳,没有任何防御坦克的工事和武器,只能仅靠步兵拿着手榴弹向坦克冲锋,遭受很大的伤亡。国军一个步兵营损失大半,4个连长3死1伤。好在这股日军兵力不多,最终被第10师击退。
第二天14日,日军由于忙于调集兵马,没有继续进攻,给了第10师宝贵的时间。利用这1天时间,第10师修建了一些木土防御工事。
不过刚刚到了第三天凌晨,也就是15日。日军由第5师团增兵7000,8000人,加上另外两个旅团各一部,以1万多兵力开始新一轮猛烈进攻。
日军先用飞机轰炸,重炮轰击,然后以坦克突前,步兵跟着坦克前进。
当时整个国军几乎没有什么反坦克武器,大部分反坦克都是依靠集束手榴弹,地雷,甚至燃烧瓶。好在彭杰如的第10师属于中央军主力部队,以驻守主阵地的57团为例,特别配属了一个反坦克炮排,装备2门崭新的德制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
日军坦克愚蠢的战术,也葬送了他们自己。日军坦克部队自从进入山西以后,从没有遭遇过国军远程反坦克武器的打击,极为骄狂。坦克在很远的距离就枪炮齐鸣,一路这样开火杀过来,完全暴露了目标(二战坦克在开动时开炮命中率很低,日军开炮主要是威吓作用)。
结果,日军12辆坦克很快进入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有效射程!
国军反坦克排的2门炮立即开火,由于距离较远,第一次参加实战的炮手比较紧张,头2发都没有击中!
日军坦克立即向他们猛烈射击,好在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外形非常低矮,又有正面防盾,日军机枪火力没有能够将它击毁。
见到这种情况,国军反坦克排的排长见状火了,大声骂道:再打不中,就杀你们的头!
指挥射击的副排长也非常着急,他一把推开射击的炮手,亲自瞄准打。
这个副排长的技术很扎实,而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射击也是非常精确。2门炮连射5发炮弹,一举击毁4辆日军坦克。余下8辆坦克见国军有重型反坦克武器,一惊之下赶忙转身逃走了。
遗憾的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国军反坦克炮为什么迅速消耗殆尽的原因。
就在日军坦克被击毁的同时,日军侦察机已经发现了国军反坦克炮阵地。
在这架侦察机的指引下,一直在附近盘旋的十几架日军飞机立即飞来轰炸扫射,日军十几门大炮也拼命轰击,几乎一瞬间就把这2门反坦克炮打掉了。
从这两门炮开第一炮到被日军打掉,前后一共不过10分钟的时间,整个炮排包括说要杀你头的排长在内,无一幸存。该团仅有的反坦克排,就这样瞬间消失了。
这个战例,也足可见中日两军当时差距之明显。
反坦克炮仅仅是整个军队作战体系的一部分,在己方其他方面都极弱的情况下,即便反坦克炮很厉害,也很难幸存下来。
北方作战如此,南方上海战场的作战也很困难-----------------------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低矮的外形,非常适合在战场上隐藏自己。而它的重量很轻,也易于在战场机动,就算是遇到壕沟,依靠一群士兵也可以空手搬动了!而德军的88毫米反坦克炮,重达数吨,靠人体是绝对无法推动的。相比起来,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战场的生存力要强得多!上海南京
上海的国军开始几乎没有反坦克炮,因为当时受过严格训练的反坦克炮部队还太少。
只是在最初的8月17日,国军唯一一个装甲兵团所属战防炮教导队1营的3个连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协同德械87,88师发动了对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猛攻。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有数量不多的坦克装甲车,却都留在二线掩护步兵,国军反坦克炮几乎没有遭遇日军装甲目标。这3个连的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主要用于炮击日军工事,效果很好!由于炮击精确,距离又近,一般10秒钟内发射1,2炮就可以摧毁一个碉堡,而敌人机枪根本来不及反应。在反坦克炮的帮助下,国军3个德械师几乎扫清了日军在上海所有据点,只剩下少数永久性要塞工事无法攻陷。而连150毫米口径重炮都机会不了它们,37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显然更是无能为力的。
反坦克炮是近距离火炮,实战中是很容易遭受敌人火炮打击而损坏的。上海又是城市战,双方距离更近,反坦克炮所受的威胁就更大。而且当时日军在上海具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国军炮兵几乎无法有效作战。不谈日本空军和海军,就算是步兵的九二步兵炮,野炮,山炮,平射炮,甚至掷弹筒,对国军反坦克炮都是非常有威胁的。
激战仅仅几天的8月19日,战防炮教导队1营1连就在战斗中全部损失。该连在一线猛烈炮击日军野战工事,很快被日军发现。随后被敌人黄浦江上的军舰群一个重炮覆盖,该连一下就报销了。
到了9月22日,战防炮教导队1营伤亡很大,被迫跟随装甲兵团从上海撤退。在整个凇沪会战中,装甲兵团共摧毁了17辆日军坦克及装甲车,其中三分之一是反坦克炮的战果,这算不了什么了不得战绩。倒是它们摧毁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日军工事,才是对国军步兵很大的帮助。
随着国军反坦克炮的逐步消耗和撤退,日军坦克反而猛增到300多辆,国军步兵对付他们非常吃力。
以800壮士固守的四平仓库为例,也被日军坦克攻击,甚至撞击过。当时国军没有反坦克武器,只能靠敢死队背着炸弹上。
从11月30日开始,日军使用了较大口径的平射炮,并且出动坦克配合步兵攻击。
30日这天日军攻势是这三天以来最猛烈的,尤其日军的坦克直接开到四行仓库下,用车载机枪扫射国军。
四行守军根本没有反坦克武器,无法对付,一度被日军坦克完全压制。
看见日本步兵冲不进去,日军坦克没有办法,开始用力撞击仓库大门!
连续撞击了几次,仓库大门已经松动,眼见就要被撞开。
就在这个关头,楼顶上一个中弹受伤的国军士兵将手榴弹绑在身上,拉响后从楼上奋力跳了下去。
可惜他离得太远,手榴弹威力不够,并没有炸坏坦克,却炸死炸伤了楼下的20多个日军士兵,当然,这个战士自己也殉国了。
见国军这样拼命,日军坦克一惊之下不敢再撞,赶忙调头撤走了。
&四行仓库包围战是淞沪会战后期的事情了,其实淞沪会战初期也是这样。当时日军利用坦克配合步兵猛攻,国军只有少量的反坦克炮,在日军炮兵和空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上海,这些炮几乎无法作战。之前战斗中,反坦克炮大多刚发射几炮就被日军火炮摧毁。桂军湘军等地方军阀部队没有打坦克的经验,一般用一个班到一个排的步兵冲锋上去,用手榴弹炸履带,朝观察口打枪。
这种打法伤亡很大,在日军坦克机枪火炮和协同的步兵射击下,冲锋上去的国军战士往往一个也活不了。
实在没办法,最终决定就靠敢死队背着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冲上去,一个人换他一辆,这样反而能够少一点伤亡。
36师106旅参谋主任兼任212团团长熊新民就亲眼目睹了这个壮举。
当时日军三辆坦克掩护大量步兵冲向复旦大学。国军士兵纷纷射击,子弹打在坦克上面发出当当的响声,根本没用。
这时候,一个大个子士兵立即从散兵坑里面站起来,对战友说:赶快给我把这些手榴弹捆在腰里。
两个战友用绑腿将他们身上所有手榴弹,都捆在这个士兵的身上。
只见那个士兵爬出战壕,翻过铁丝网,突然猛地向日军坦克滚过去。刚刚滚到坦克边,他拉响导火索,轰的一声巨响,当先一辆坦克顿时被炸毁。后面两辆坦克以为中了反坦克地雷,赶忙掉头逃走,把日本步兵甩在后面。国军奋力射击,打死了不少逃跑不及的日本兵。
熊新民问:这个人是谁?
傍边士兵们都垂着头低声回答:是我们的副班长。
熊新民回忆,这个大个子士兵从决定去炸,到炸毁日军坦克整个过程中,就说了那一句话让绑手榴弹的话,其他再没有说一句,连一句遗言也没有留下。
而桂军也有个班长叫做李达愚,抱着集束手榴弹炸了日军的坦克,这个是有名字的。总之,反坦克炮部队在上海作战是非常困难的,战绩也是很小的。&
上海大撤退中,部分反坦克炮跟随中央军撤退到南京,其中2个连8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其中有4门炮跟随中央教导总队战斗到南京城破,期间发射大量炮弹,压制进攻的日军。只是当时进攻日军以步兵为主,所以该炮发射的也都是杀伤榴弹,也造成日军相当的伤亡。教导总队固守的紫金山,直到南京城破也没有丢失。还有4门炮则在铁心桥地区设伏,一举击毁了4辆九四式豆战车!
只是,最终南京沦陷,这8门火炮并没有能够从撤出,最终全部被破坏丢弃了!-----------------------Pak35/36反坦克炮是很适合中国战场的,因为它很易于机动,甚至上图的履带式摩托车都能够拖曳!自然,任何一辆卡车也可以拖曳,马匹自然也没有问题。下下图是中国随炮进口的奔驰车,用于拖曳反坦克炮的!血战台儿庄
好在反坦克炮的训练很快有了成果,并且逐步进入国军一线部队参战,战果也逐步扩大了!&
台儿庄战役中,反坦克炮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进攻台儿庄的日军两个加强旅团,都配备强有力的坦克部队。其中之一的濑谷支队,配备的坦克装甲车总数有80多辆,比整个中国的坦克数量还要多!该支队突前中国驻屯临时战车中队,就有中型坦克5辆,轻型坦克7辆。因为之前的作战中,没有反坦克武器的国军步兵几乎对付不了日军坦克。由于台儿庄战役的重要性,白崇禧将装备Pak35/36反坦克炮的200师第炮兵52团3个营调到了前线。这3个营本来是作为,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的配属反坦克炮兵使用的。
由于国军可怜的一点装甲力量,在之前战斗力基本全部损失,而苏联许诺的87辆T26坦克和从意大利手中订购的200辆菲亚特装甲车还没有到货。所谓机械化的200师也就成为一个没有坦克的步兵师,无法迎击日军装甲部队。鉴于此,白崇禧下令将他们的配属反坦克炮兵这个团抽调出来,送到台儿庄前线。
这个炮兵52团共3个营,每个营装备18门反坦克炮,具有很强的反坦克火力,也是当时国内绝无仅有的了。
他们的一部在台儿庄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已经到达,3月23日日军攻打台儿庄外围时,首先遭遇国军反坦克炮的伏击。
当时日军以坦克部队为先导,沿着公路长驱直入。
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先后在山东击败了韩复榘部山东军和藤县的川军。这两支部队都没有反坦克武器,日军坦克如若无人之境,甚至敢于冲撞国军的碉堡,因为国军重机枪无法击穿坦克的装甲。
藤县保卫战中,日军坦克直接开到藤县城下疯狂射击,给川军造成不少伤亡。
此次进攻台儿庄,日军坦克兵们认为国军没有反坦克武器,根本无法摧毁他们的坦克,也是非常狂妄的。
没想到,一上来日军就吃了大亏!国军孙连仲部配属几门反坦克炮主动出击,埋伏日军必经之路。
很快,濑谷支队的十几辆日军坦克掩护着大量汽车,沿着公路耀武扬威的开过来,根本没有任何警惕性。
国军这些反坦克炮手,都经过德国教官的严格训练,非常有经验。他们在距离稍远的地方并不开炮,因为在1500米以外命中率比较低,而是等日军坦克装甲车慢慢进入几百米内以后,立即先轰击在队伍最前面的一辆日军坦克。
37毫米穿甲弹在500米可以击穿36毫米钢板,日军坦克区区17毫米的装甲自然是挡不住的。一炮下去,日军坦克顿时被炸开一个大洞,马上瘫住不动了。日军其他坦克还没有反应过来,国军另一门反坦克炮又向队伍最后一辆装甲车开炮。
装甲车的装甲仅有几毫米,正面装甲被一炮击穿,车内的炮弹还被引燃,发生了大爆炸。
日军车队首车尾车都被打坏,其他车辆前进后退都不行,顿时大乱了。
国军这几门反坦克炮,乘机连续开炮!Pak35/36反坦克的射速极快,每4秒就可以发射一炮,而且几百米内命中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极短时间内,他们就击毁了10多辆日军坦克和载重汽车,公路上成为一片火海。
此时日军步兵也发现了国军炮兵阵地,开始向炮兵阵地开枪反击。
当时国军步兵和炮兵协同训练基本不存在,这个反坦克炮兵阵地上没有什么步兵,无力抵抗日军大量步兵的冲击。
国军反坦克炮连长只好见好就收,下令撤退。轻便的Pak35/36反坦克炮迅速被骡马拖拽,飞一般的走了,无一损失!
第一战就让日军吃了大亏,由此日军坦克作战开始谨慎,不敢随意出击了!自然,反坦克炮的战绩还在持续!&
随后的,29日清晨,日军再次突袭台儿庄外围张金照30师阵地。此时日军的战术还是先用重炮轰击,然后使用步兵冲锋。在国军孙连仲集团军顽强反击下,日军步兵在冲锋中伤亡很大,被迫改变战术,用坦克和装甲车作为先导,步兵跟随在后面。以坦克装甲车压制国军火力点,并且吸引国军火力,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日本步兵的伤亡。
这一次,冲在最前面的就是9辆日军坦克,他们枪炮齐鸣,疯狂向国军阵地开枪开炮。
张师长见日军坦克数量很多,冲的又很猛,怕防线被冲破,命令配属给他们师的反坦克炮连立即开炮。
此时反坦克炮连长看日军坦克离得比较远,超过了1000米,开炮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要求要等再近一点才能开炮。
张师长是西北军的将领,之前参加的都是军阀混战,一辈子也没看到过几辆坦克,自然没有反坦克经验。
他见日军坦克一炮一炮,将他仅有的几个重机枪火力点打掉,非常心疼(西北军没有几挺重机枪)。焦急之下,张师长大声下令反坦克炮兵立即开炮,不然杀他们的头。
反坦克炮连连长毕竟只是一个上尉,如何敢违抗少将师长的命令,只得下令开火。
这些炮手技术很好,一瞬间击毁了5辆日军坦克。
被击中日军坦克手纷纷跳出车外逃命,有的还没来来得及爬出坦克,就被国军步兵的枪弹击中毙命。
可惜毕竟双方距离远了,一些日军坦克还在国军1500米的有效射程之外。这9辆日军坦克没有被全部击毁,余下的4辆坦克急忙掉转头逃走了。
事后这个连长非常后悔,向200师师长杜聿明说,如果等他们再近点开火,保证他们一辆也跑不了。
日军以坦克向台儿庄冲锋的企图全部破灭,之前他们在藤县的时候,居然用坦克抵近城墙开炮,现在再也不行了。
除了反坦克以外,这些反坦克炮还意外的做了别的用处,也就是对地支援,作为平射炮使用。&
由于国军极端缺乏平射打碉堡的武器,Pak35/36反坦克炮也就发挥了另一方面的作用。
到了4月1日,国军各部开始反攻日军,自然需要强力的攻坚武器。日军的阵地很坚固,土木工事配合大量92式重机枪死守。没有重武器的孙连仲的西北军士兵,往往伤亡一个排一个连也攻不下一个机枪阵地。
当时配属给孙连仲的中央军反坦克炮营的几个连长提议,由他们开炮掩护步兵作战。
西北军都是大老粗,之前从没装备过平射炮,也从来没有平射炮掩护步兵作战的经验。
所以池峰城师长对平射炮是否能够摧毁日军火力点,非常怀疑。
几个反坦克炮连长一再担保绝对没有问题,池峰城才勉强同意让他们试试看。
池峰城同意了,下面的军官却炸了窝!
当时池峰城师长命令他的一个步兵团长,在反坦克炮一个连(6门)的掩护下,用一个晚上攻下日军一个坚固阵地。
这个团长听到命令后大惊失色,因为西北军军纪严格,如果限期攻占不下阵地就会遭受严惩,甚至枪毙。而他需要攻击的日军阵地上至少十几个坚固土木工事,每个工事里面有一挺轻重机枪,还有几百个日本步兵配合,非常难攻打。按照以往的经验,至少需要2,3个晚上,现在就给他一个晚上,怕是打不下来。
这个团长表示这个时间他绝对办不到,反坦克连长却一再表示可以办到,让他放心。
步兵团长怎么都不相信,认为这个连长是在吹牛!
反坦克炮连连长为了解除他的顾虑,特地将一门反坦克炮推到一线阵地,然后亲自瞄准一个正在扫射的日军重机枪工事,连开三炮。
37毫米炮弹可以击穿36毫米钢板,击穿土木工事又算得了什么。这个工事瞬间倒塌,日军重机枪也被干掉了。
事实胜于雄辩,这个团长见状极为高兴,立即接受了进攻任务。
随后在晚上进攻的时候,国军反坦克炮根据白天测量好的射程和角度,连续发射几十发炮弹,轻松击毁了十几个日军重机枪据点。
国军步兵随后立即冲锋,日军没有重机枪火力压制,火力上大打了一个折扣。当晚国军以相对很小的代价,就攻陷了日军的这个阵地。
整个台儿庄战役,国军反坦克炮兵共击毁日军坦克装甲车30多辆,另外还有大量的汽车。客观来说,当时国军对反坦克炮的使用还是比较落后的。用杜聿明的话来说,并没有他反坦克炮集中使用,而是分散到各支部队中使用。有的一个师分一个连,有的一个师分一个营,这样虽然让每一支部队都有反坦克能力,却大大削弱了整体的战斗力,没有对日军装甲部队造成歼灭性的打击。
有趣的是,见识到国军Pak35/36反坦克炮的厉害,日军居然也进行了仿造。日军对现有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严重不满,他们以在中国缴获的Pak35/36反坦克炮为基础,参照缴获的意大利制4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苏联制45毫米反坦克炮的设计,在1941年制造出了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淘汰了老式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其实,严格说起来,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仿造Pak35/36反坦克炮的产物。只是当时日本军工部门过于自信,他们仅仅在1936年从德国方面索取了相关图纸和资料,不耐烦向德国人仔细请教,就自行制造。结果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精度威力,都和原尊Pak35/36反坦克炮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尤其威力上,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居然比原尊的穿甲能力有着10多毫米的减弱,在500米距离只能击穿20毫米钢板。而Pak35/36反坦克炮,本来也就是勉强可以对付当时列强的主要坦克,94式就基本不能对付了!到了二战中期,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连列强的轻型坦克也不容易击毁。
----------------------上图是使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国军反坦克兵。虽然在二战中后期,德军发现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使用普通穿甲弹对付不了苏军T-34和美军的M4谢尔曼,被迫将该炮逐步换装为PAK 38 50毫米反坦克炮,给原有的37毫米火炮则配属了更强的钨芯穿甲弹!有意思的是,由于二战后期,PAK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使用钨芯穿甲弹也对付不了苏军美军的主战坦克,德军又想出了新花样。这就是所谓的超口径Stielgranate 41破甲弹!这种破甲弹采用门罗原理,初速仅110m/s,有效射程也只有300米左右,实际多在100多米使用。但是它在这个距离内,能的破甲能力高达180毫米,盟军的主战坦克也不是对手。不过,正常来说,反坦克炮怎么可能在100,200米距离和坦克交手呢?至少也会在400,500米左右的距离,想要让敌人坦克到100多米也不发现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既然到了这么近的距离,怕是步兵反坦克武器火箭筒,无坐力炮也可以使用了,还用笨重的反坦克炮干什么呢?著名电影兄弟连中,就有这种榴弹使用的场面!不过国军自然是既没有用过钨芯穿甲弹,也没有用过超口径破甲弹。抗战中期武汉会战&&徐州会战之后,国军这批反坦克炮就剩下一半左右了!
武汉会战中,日军虽然使用了25万重兵,却没怎么使用坦克。并不是日军不想用,实在这一线地形过于复杂,步兵行军都很困难,坦克装甲车根本无法集群活动。
此战坦克炮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
&武汉会战中,国军的目标并不是死守武汉,而是尽力的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除了强攻突袭以外,国军还以各种伏击对付日军。
日军在这一线作战中,经常遭受伏击和突袭。而长江北岸地形又极为复杂,日军重武器一度无法发挥威力,自然受到严重的损失。
第31集团军第13军第110师328旅656团团长廖运周,曾经有过多次出色的伏击战。
廖运周部在奉命后撤的时候,接受了另外一只部队留下来的军火库,里面是刚刚从苏联运送来的1万发迫击炮弹。
当时给他的命令是将炮弹运送到后方,廖运周却认为,与其费时费力的运送到后方,还不如就在这里打一场。
在上报328旅辛少亭旅得到批准后,廖运周团决定利用这些炮弹选择一个地点伏击日军。
由于炮弹众多,此次可以伏击日军野战部队了,而不是只打打辎重兵了。
廖运周和辛少亭旅长经过仔细观察,精心选择了一处伏击地点。
此处公路成为S型,公路一面是小湖,一面是山崖,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可以通过汽车和马车。
这就是适合伏击的绝佳地形,一旦公路上日军被伏击,往左也好,往右也好,都退无可退,必然会乱作一团。
辛 少亭旅长却对廖运周说:这个地方是 比较适合伏击,但由于公路狭窄,日军进入伏击圈的部队不会很多。如果我们使用步兵猛烈攻击,日军一定会撤退。如果我们干脆使用迫击炮轰击,因为没有步兵攻
击,日军会认为只是我军炮兵
的冷炮,还是会强行试图突破,不会
撤退。我们只要用火炮打掉日军为首的汽车,彻底阻塞日军的前进路线,不愿意撤退的日军必然源源不断的继续前进,最终在这一线被堵死,沿着公路来个一字长蛇
阵。这时候我们用迫击炮轰击整天公路,战果最大。
廖运周说:我的意思也是这样,但以往日军的先锋部队都是汽车或者马车,我们用手榴弹就可
以打掉,完全能堵住道路。但被我们伏击这么多次以后,鬼子也学精了。刚刚我们的侦察兵说,日军使用坦克作为先导突击。我们部队根本没有反坦克炮,所以
炸不掉坦克,没法阻塞公路。所以这几次我们伏击战刚开始,就被日军坦克成功突破过去,然后集中火力把我们压制,伏击也就
无从谈起了。这个地方地形虽然好,但如果日军还是用坦克作为先锋,我们根本拦不住,伏击也就失败了。
辛少亭却胸有成竹的说:你不用担心,前几天我们不是遇到中央军18军军长黄维吗。他的18军离我们不远,有反坦克武器。黄维这个人很好说话,我们去跟他借一下就成了。
于是廖运周紧急派人找到黄维,黄也非常爽快,立即将自己一个反坦克炮连借给廖运周。这个反坦克炮连有4门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非常精良,炮兵有80多人。
有了反坦克炮,一切都好说了。
廖运周将反坦克炮连埋伏在公路两旁,准备伏击日军先锋部队,作为掐脖子的利器。
同时廖运周下令在这条S型公路一线,一共布置了8门迫击炮,作为对着日军腹部猛击的铁拳。
部署完成以后,由于感觉迫击炮数量不够,廖运周又向附近的655团借用了4门,这样迫击炮数量一共高达12门。
一切准备完毕以后,廖运周团部开始等待日军进入伏击圈。
日军当时由于多次被伏击,吃了不少亏,也变得非常警惕。他们大部队以缓慢速度行军,并且以装甲部队作为先导。
因为日军知道国军基本
没有反坦克武器,也没有反坦克的经验,就算坦克被国军伏击
,不会有什么损伤,所以把坦克放在最前面。
直到黄昏时候,才有8辆日军坦克慢慢的进入伏击圈。
眼见坦克进入反坦克炮的射程,廖运周有点沉不住气,让18军这个反坦克炮连开炮。
但18军的反坦克炮兵是经受过无数实战的部队,极为有经验。这个连长他们知道89式坦克正面装甲还是比较厚的,他们的德制反坦克炮威力有限
,不见得能够将其一炮击毁。
所以不能迎头正面开炮打击,而应该等到这些坦克开到或者开过他们的伏击点,再炮击坦克薄弱的背部和侧面装甲。
廖运周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对部下有技术和经验的军官非常信任
。所以他虽然非常急,但听到反坦克炮连长这么解释,也就同意了。
日军坦克毫无防备的开过伏击点时,4门反坦克炮立即开火。在200,300米的距离上,反坦克炮自然是百发百中。
炮弹穿透坦克可怜的厚装甲和侧面装甲,当场击毁为首的3辆坦克。
余下的5辆日军坦克大乱,立即倒车试图后退。
可惜此时日军的汽车和马车,已经赶了上来!这条中国乡间的公路或者说土路太窄,坦克这一退就同前进的汽车撞在一起,这下就完全造成的堵塞。
日军坦克向前去不了,向后也去不了,摊在路中间。
国军4门反坦克炮从容的开火,又击毁了几辆日军坦克和卡车后,才不慌不忙的撤退。
这短短10分钟的炮击,导致日军27师团这个联队完全陷入混乱中。
更可怕的是,当时正是夜间行军。夜间行军本来就
极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此时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更是乱上加乱。
最前方的日军部队被拦住无法前进,后方的日军却并不知道情况,仍然在继续行军。
这样整个3,4公里长的公路上,完全挤满了日军官兵和各种车辆。
坦克倒车声,汽车喇叭声,马匹嘶鸣声,官兵的喧闹声响成一片。
此时正是伏击的最好时刻,激动的廖运周命令迫击炮部队立即开火。于是12门迫击炮根据白天测算好的距离,猛烈的开炮。一排排炮弹落入密集的日军人群,传出一片惊恐的叫声。
此时日军联队长还不知死活,他发现是迫击炮弹后
,果然认为是国军的冷炮。他命令部队不要后撤,立即杀入一条血路去。
可惜之前的公路,已经被几辆被击毁的卡车坦克堵死了,又如何冲的过去。
就在这个联队长犹豫是否后撤
的不到15分钟时间,国军迫击炮部队已经获得巨大战果。由于几乎不要瞄准,炮弹极为充足,迫击炮部队以极为可怕速度开炮。
日军全部挤在一条仅仅3米宽的公路上,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小湖,前进不行,后退又没有命令,根本就是成为活靶子。
整条3公里长的公路,到处都是被迫击炮弹集中后汽车燃烧的火光,把整条公路照成白昼一般。
日军士兵也伤亡惨重,由于日军官兵无处可躲,一些人干脆跳入小湖中游走,这样总比在公路上等死好。由于身上的武器装备太重,一些日军干脆扔掉步枪跳河逃命。要知道,当时日军中,丢失武器是重罪。此时摆明了不跳河就是死路一条,到了这种关头,也不顾上什么重罪不重罪了。
遭到伏击以后,日军也拼命还击。他们的步兵用各种枪械向山崖上乱射,发射了上万发子弹。但迫击炮是曲线发射,炮兵和火炮都在躲藏的很好,所以根本毫发无伤。
被炮击15分钟后,日军
联队长终于判断清楚了情况,他命令全军后撤,但部队已经乱了,命令无法执行。
经过1个小时的炮击,日军方才从混乱中逐步恢复过来。他们全军向后撤退,逃出了伏击圈。
当时廖运周他们12门迫击炮,已经发射了5000多发炮弹,平均每门炮发射400多发,每分钟发射7到8发。这对于国军迫击炮手来说,几乎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以往由于弹药不足,他们一次作战能够发射几十发炮弹已经是极限了。
炮击期间一些炮管已经发红,好在早已准备了很多的水用来冷却,并没有停止发射。
第二天天亮以后,廖运周他们发现公路上被丢弃的20多辆日军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卡车,马车残骸和日军官兵尸体。
此战日军败得非常之惨,更惨的是廖运周部用兵巧妙,隔山打牛,居然没有一名官兵伤亡。
日军也把这一战视为武汉会战最耻辱的战斗,因为因为从战斗开始到结束,连国军人影都没看见。
这 一战在日本的《Malu》杂志上有过介绍,根据日军纪录,丸山师团(27师团)因为首车尾车被击毁,部队无法机动,在国军炮兵集团(其实只有12门81毫
米口径迫击炮)打击下损失坦克九辆,装甲车十六辆,卡车四十余辆,人员伤亡六百余人,超过了当初攻占东北三省的全部损失。
这样的伏击战,在日军整个武汉作战中,前后发生不下数百次,这也是日军在武汉会战中战斗伤亡超过13万人重要原因。
遗憾的是,国军又有哪个团,能拥有一个反坦克炮连4门反坦克炮呢?
--------------------上图是国军PAK35/36反坦克炮在作战,下图则是中国仿造的30年式50倍37毫米战车防御炮,下下图是该炮在北京军博里面展出的实物!中国抗战前7年装备所有反坦克炮总数,还不超过800门,而德军在1939年就装备1万多门,显然国军的反坦克炮是严重不足的!
&昆仑关战役
桂北昆仑关战役中,该炮也发挥一定作用。
杜聿明在23日重新调整作战部署,以两支国军部队侧击界首和同兴堡,以荣誉1师主力猛攻罗塘高地。
当时荣誉1师作为预备队的1团,也早已送上一线。经过一周激战,荣誉1师伤亡很大,只能以伤亡最少的第2团抽调一个主力营攻击罗塘。
在进攻之前,杜聿明找到郑洞国,详细布置了进攻方案。
郑洞国抱怨说炮兵支援不力,火炮都是乱打,雷声大雨点小,不能精确炮击,对步兵进攻时候支援很小。
杜聿明随即下令,将6门150毫米克虏伯重炮向前推进,提高炮击精度。又将1门山炮设置在距离罗塘不到2公里的仙女岭高地,挑选技术最高的炮手负责,要求务必精确炮击,支援步兵冲锋。
显然,攻打罗塘高地,仅仅靠1门山炮精确炮击是不够的。
在杜聿明的命令下,又从反坦克炮连中抽调2门PAK35/36反坦克炮,作为支援。PAK35/36反坦克炮有效射程为500米!仰射的射程更小,所以必须靠近日军碉堡射击。
PAK35/36反坦克炮属于轻型反坦克炮,毕竟重量也有高达400多公斤,靠炮班的4个人想到推到罗塘高地的山腰,也是绝对不可能的,要靠骡马才能拉得动。
日军居高临下有几十挺机枪,还有迫击炮,怎么可能看着你的骡马大摇大摆拉着跑上山?日军随便一梭子子弹,就把你打掉了。
无奈之下,国军炮兵将PAK35/36反坦克炮拆卸成几个部分,完全靠人力,偷偷搬到罗塘高地下。只要一开战,炮班战士立即跟着步兵冲锋,然后在步兵掩护下,将火炮组装起来,准确击毁碉堡。
搞笑的是,PAK35/36反坦克炮并不是山炮,根本不可以随便拆卸。此次死马当活马医,拆卸以后,仍然有几个部件重的惊人。国军炮兵被迫将最重的火炮防盾,扔在山下,因为有近100公斤重量,实在扛不动。余下的炮管什么也很重,被迫四五个人一起扛,另外还有2个班的战士,专门扛炮弹。37毫米炮弹是很小的,重量也不大,但由于山地陡峭,每人最多只能扛两发。
当时负责主攻的第2团在之前的战斗中伤亡不小,每个营目前还有不到2个连的兵力,最终把几个营部队凑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加强营的攻击队伍,由第二营营长冯军山负责。
下午2点,国军重炮冒着天空上日军飞机的威胁,开始猛烈炮击。
转移到较近距离的150毫米重炮的炮击精度,有着明显的提高。该炮威力很大,日军一些坚固碉堡被炸得粉碎,拦阻的铁丝网和地雷也被基本破坏。
在重炮停止炮击以后,国军步兵开始冲锋。日军的隐蔽碉堡和暗堡,立即猛烈开火阻拦。
防御罗塘高地的是日军21联队第5中队和第1中队各一部,共200多人,人数不少,火力强悍。
国军加强营以排为单位,分成几条进攻线,缓慢前进。
而后方1门山炮和2门反坦克炮,则向暴露的日军火力点猛烈开炮!
山炮虽然已经配备了最好的炮手,也就在2公里内,但炮击仍然不太精确,要十几炮才能摧毁日军一个碉堡。这主要是观测员视线的问题,不能及时修正着弹点。
好在那2门反坦克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军炮兵的战士们,使劲吃奶的力气,才将火炮零件扛了上去。
由于是爬山,又是负重极大,期间炮兵战士们肩扛着火炮,个个累的要死,肩膀都被磨出血来。
当时负责掩护的步兵们,发现炮兵战士直着身子扛着炮管什么爬山,日军的机枪子弹就在他们身边乱飞。
步兵们惊讶的问:你们不要命了?赶快卧倒啊!
汗流浃背的炮兵战士们没好气的说:上面命令我们要跟着步兵上。如果这次支援不好,打不下罗塘,我们都要枪毙。现在我们累成这样,真恨不得中颗流弹当个烈士算了,还什么卧倒!
就这样,千辛万苦的扛上去,火速把PAK35/36反坦克炮组装好,这下就厉害了。
虽然PAK35/36反坦克炮从山腰往上炮击,视线非常不好,但它的精度极高,加上炮弹穿透力强,日军再坚固的碉堡也阻挡不住。
国军炮兵把PAK35/36反坦克炮当做刺刀用,在500米距离将日军碉堡一个个摧毁。由于37毫米炮弹威力有限,往往3,4炮才击毁一个碉堡,就算这样,也比步兵用炸药包去炸,也要高效十倍。
在日军机枪猛烈扫射下,国军炮兵也有一定伤亡(因为火炮防盾仍在山脚下),却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一个国军步兵啃了几天,伤亡数十甚至上百人都没有搞定的碉堡,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成一堆瓦砾。
这样日军火力出现漏洞,碉堡体系被撕开。国军加强营在炮兵掩护下,一举冲上罗塘高地,绕过了日军的碉堡。--------------------
上图是苏联卖给我们的37毫米苏制反坦克炮,该炮数量虽然不少,但性能太差,几乎不堪作战。实际是苏联淘汰的火炮,他们自己懒于销毁,就干脆卖给中国。下
图则是苏联卖给我们的4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新炮性能倒是很不错,只是苏联人高价敲竹杠,最终只得买了区区50门!这两种火炮外形是非常像的,区别在于轮子。37毫米是木制轮子,45毫米是橡胶轮胎。下下图是使用苏制37毫米反坦克炮的国军!
&苏联反坦克炮顶起半边天
武汉会战以后,原有的200门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损失大半,这样国军又几乎没有反坦克火炮了,好在很快有了补充!
根据中国和苏联的条约,中国通过提供实物作为付款,从苏联购买了大批军火,其中就包括反坦克炮。
1938年1年内,苏联陆续交付给中国100门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和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其实是一母同胞。
苏德虽然一个资本主义,一个共产主义,并且在二战中发动了你死我活的战争。在二战之前,苏德却有很多瓜葛,并且在二战初期两国瓜分了波兰。当时苏联的技术力量薄弱,通过双方的秘密协定,苏联提供德国急需的各种物资,而德国则对苏联进行技术援助。
1929年,莱茵金属公司为了与苏联连络,创立了一家公司Butast,与苏联政府在1930年8月8日签署合作协议,1930年8月28日协议带往柏林正式换约,德国人协助苏联制造大批火炮,从37毫米到152毫米,其中就包括37毫米反坦克炮。
莱因金属提供了测试样品,也就是12门PaK L/45反坦克炮的原炮,还有设计图以及部分配件给苏联进行分析生产。
苏联人经过研究,由第八火炮工厂(加里宁工场)在1931年仿造了200多门。不过由于苏联的工业力量低下,尤其精加工技术薄弱,这200多门全部都是废品。从1932年开始,苏联才生产出合格的火炮,取名为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当年生产了400门,第二年又生产了200多门,前后一共生产了600多门。1936年1月1日的统计,当时506门反坦克炮中有422门在使用中,53门等待修理,28门用于训练,3门报废。在45毫米反坦克炮服役之后,这些武装大多被转移至库存或是训练设施使用,随后基本都卖给了中国人。
该炮虽然和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外形很相似,主要结构也大同小异,却由于苏联加工技术无法和德国相比,导致性能有着很大的差距。
表现在精度上,更是天差地远,当时接收火炮的国军甚至认为两种火炮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而且该火炮是仿造德国老式的火炮,所以全部都是木质轮子,只能用马匹拖曳,装备步兵部队,无法装备摩托化部队或者机械化部队。
实际上,苏军并没有使用这种火炮作战过!
当时苏军正在研发T-34坦克,苏军高层认为这种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显然不能击穿T-34的装甲。而当时苏军认为,德军的主战坦克性能不会亚于T-34,所以苏军对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是不满意的。
所以,苏联方面以1930年型的炮架,改换45毫米口径炮管,研发了新式的M1932 45毫米(19-K)反坦克炮。45毫米炮除了增加口径外,炮栓款式也从侧开的水平滑楔式改为垂直滑楔式。
这种火炮也是二战初期,苏军最主要的反坦克炮,性能也成熟的多。不过,这种45毫米火炮的穿甲能力没有明显增强,500米内也仅能击穿50毫米钢板,1000米击穿40毫米钢板,仅仅比37毫米稍强一点而已。
1938年,苏联陆续交付中国方面300多门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和约50门M1932年45毫米(19-K)反坦克炮。
对于后面的50门M1932年45毫米(19-K)反坦克炮,都是苏联刚刚生产的新炮,国军方面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300多门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国军方面则极不满意。
这种37毫米火炮很快被45毫米淘汰,之前苏军所有的反坦克炮训练全部用这些炮。
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在生产的时候,由于技术和加工原因就相当劣质,又经过长达7,8年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早就不堪使用。
反坦克炮和其他的炮不同,由于是初速很高的加农炮,它对于炮膛的磨损是极高的。而这种反坦克炮的炮膛一旦磨损严重,就一定要更换,不然会严重影响精度。苏联交给我们的火炮,却没有更换炮管,一说是因为这种炮管已经停止生产,没法更换,这导致火炮质量非常差!
反坦克炮和榴弹炮不同,一旦使用就是在近距离遭遇敌人坦克,如果不能短时间击中敌人,自己就非常危险,所以精度是极为重要的。
当时负责接收这批火炮的王国章回忆:三七战车防御炮100门。这批炮的构造型式完全是按照德国设计制造的。这在当时国际上已属于第二流的水平。加之制造质量很坏,并已用旧,磨损程度极为严重,不可能保证射击精度。全炮体积不大,整体运来,没有什么装配工作,只是校正一下瞄准线,并加以清洗而已。37炮是苏联淘汰下来的旧货,中国购买37炮是价格相对低廉,每门价格只有1330美元;45炮较新式,但是苏联狮子大张口,一门要7000美元,中国就买得很少。
所以,新购买的苏制37毫米火炮,性能实在不敢恭维。不过还是这句话,至少苏联火炮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所以再差的炮,总比没有强吧。
利用这批苏制37毫米反坦克炮,国军组成了三个独立炮兵团,53团,54团,55团,每团有96门火炮。
而购买的50门45毫米苏制反坦克炮,则编组了炮兵56团。
抗战中期和后期,国军反坦克炮炮的主力就是苏制火炮了!
因为有了这批高达300多门的苏制反坦克炮,国军反坦克能力也有一定的上升。
虽然还是作为独立反坦克炮兵团使用,不过配属到一线作战部队的反坦克炮,还是保有了一定的数量。
1940年时,中央军精锐部队中,每个师辖正规团3个、补充团1个,另辖山炮营1个(6门),战防炮连1个(4门),这样一来每个师也有4门反坦克炮。
这不到德军一个步兵团反坦克炮数量,就国军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
而国军还有最强的四支“攻击军”,分别是第一(丁德隆)、第二(李延年)、第五(杜聿明)、第七十四军(王耀武)。这些军每军辖步兵师3个,野山炮混合炮团1个、战防炮1个营、重迫炮营各1个。每个师辖山炮或重迫1个营,战防炮1个连、20毫米高炮1队。
其他火炮有所增加,这所谓的攻击军的反坦克炮并没有增加,说明反坦克炮总数还是很不足的。
在1942年,国军已经有5个独立反坦克炮团,从52团到56团,最初的51团由于补充不了,已转为20毫米苏罗通小炮团。
在1942年国军组织远征军进入缅甸,保护滇缅公路。当时出动的是中央军三个精锐军,所以每个军都有反坦克炮营的编制,堪称中央军最强。此次10万远征军携带的主要反坦克炮,除了少部分德制37毫米炮以外,大部分就是苏制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如第5军军属反坦克炮营,都装备这种苏制反坦克炮。整个中国装备最好的3个军,却由于英国人的出卖和美国人史迪威的乱指挥而惨败。
实战中,这种苏制反坦克炮的性能平平,甚至出现多次击中日军坦克却不能击毁的情况。甚至近距离炮击日军轻型坦克,也出现跳弹现象。后来推测是苏制炮弹质量较差,穿透力不行,只是当时想换成德制炮弹已经不可能,因为炮弹仓库还远在国内。最终国军被迫又使用敢死队,靠人背着炸弹上。这种情况,对于德制反坦克炮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反坦克武器的落后和缺乏,此次国军又吃了大亏!战役中,日军连续使用100多辆坦克,在没有足够后勤支援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包抄国军后路。而因为国军无法对付这些机械化日军,最终导致后方重镇密支那失陷,后路被切断,全军被迫撤退。撤退中,非战斗伤亡很大,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实战中,北路甘丽初的第六军由于新兵太多,又没有什么反坦克武器,在日军机械化部队冲击下,溃不成军。该军一路被日军坦克冲击的七零八落,最终从缅甸撤退到云南,仅剩6000多人,几乎瓦解!
最终在缅北大撤退中,这些火炮由于难以通过原始森林,全部被破坏丢弃,没有一门带回国内!-------------------上图的美制M3反坦克炮是绝对对付不了德国装甲部队,却能有效对付日军坦克。在1945年国军才开始大量装备这种火炮,但却没有什么机会使用,因为日本很快投降了。在整整7年内,国军都奇缺反坦克武器,只能依靠下图的敢死队员,背着大量手榴弹做自杀性攻击,可悲啊!
&抗战末期豫湘桂会战
反坦克炮是近距离使用的火炮,属于消耗品,苏联提供的区区300多门炮也经不起400万国军长达5年的消耗。这样到了1944年豫湘桂会战期间,反坦克炮又变的奇缺了。
实际上,&中条山会战(1941年春)时,火炮问题就开始很严重,因为此时苏联已经完全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外援通道又被封锁。
当年日军动用陆军6个师团、4个混成旅团、1个骑兵旅团,共有75毫米以上火炮500余门,进攻中条山国军。
而当时不要说中条山国军第一战区主力7个军20万人马,平均每师只有75毫米以上火炮1门,至于反坦克炮更是不存在了。
1944年豫湘桂会战的豫中会战中,日军坦克第3师团横冲直撞,突破许昌城门,导致许昌沦陷。随后接连攻陷郏县,汝阳,龙门,洛阳,差一点就合围了汤恩伯兵团的主力13军和85军。坦克第3师团这一路杀到洛阳,路上根本没有遭遇什么国军反坦克炮的攻击,仅仅在龙门遭遇到国军75毫米野炮的远距离炮击。其他战场国军仍然只能靠集束手榴弹,甚至人体炸弹去打坦克,自然无法阻挡这只装备从105毫米重炮到坦克装甲车的一万多人的机械化集团!
豫中会战最后的洛阳战役,坦克第3师团猛攻洛阳,而作为豫中防御核心的洛阳,守军国军15军的3个师竟然只有4门苏制37毫米反坦克炮,面对的日军坦克却超过100辆!刚开战不到半天,其中2门炮就在激烈的炮战中被日军摧毁,剩下2门炮也应该高强度的炮击,导致炮弹耗尽,洛阳守军瞬间完全失去反坦克炮。激战中,没有反坦克炮的国军,只能靠人肉去阻挡日军坦克。以洛河阵地为例,守卫这一阵地的国军是5军64师,这支部队官兵多为洛阳本地人,家乡观念强烈,作战都抱着必死决心。但部队没有反坦克炮,根本无法阻挡日军坦克在阵地上横冲直撞。看到日军战车的嚣张气焰,15军军长武廷麟下令能破坏敌战车者赏洋一万。国军士兵奋勇争先,使用集束手榴弹塞入日军战车履带内,或登上战车将手榴弹拉火后塞入其了望孔内。双方激战至午夜,日军战车被炸毁多辆,但攻势不减。当夜,日军改以步兵为主,以万人之众由七里河、兴隆寨之间向守军发动猛烈夜袭,九次冲入守军阵地均被赶出。战至12日,日军在国军15军誓死抵抗下,才勉强打出一个突破口。随后当天又经过三次反复争夺,最后日军将六十余辆坦克投入到突破口。守军64军实在对付不了这么多坦克,只能退守二线,最终又经过10多日的血战,日军才攻陷洛阳。而首先进入洛阳城内的,也是日军50多辆坦克。此战虽然国军宣布击毁击伤日军坦克60多辆,但估计很多都是轻伤。由于极端缺乏反坦克炮,真正击毁的日军坦克应该在30辆以下。其实,国军并非对付不了日军坦克。随后坦克第3师团在虢略遭受伏击,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七分校22多名学员组成的11个反坦克小组重创。在美军上校的指挥下,这11个反坦克小组,使用刚从驼峰航线运来的11个美制巴租卡火箭筒,一举击毁近20辆坦克。近距离使用的火箭筒尚且如此厉害,如果国军有足够的反坦克炮又会怎么样!可惜,事实是你根本没有!-------------------正在作战的国军反坦克炮班。反坦克炮属于消耗品,因为在相聚敌人几百米处直瞄发射,自己危险是非常大的。每场作战下来,反坦克炮必然有相当的损耗。下图是战争后期日本尝到国军反坦克炮的厉害后,仿造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取代了性能不佳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日军最强有力的九七式改中战车,使用的就是这种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下下图是苏联送给中共的九七式改中战车中的一辆,我们叫做功臣号坦克!
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变以后,美国开始援助中国。根据中美协定,美国援助中国39个师的装备,这样一来,大量美式武器开始装备国军。但真正大量装备,还是从1944年末开始,也就是中印公路打通以后的事情了。
之前的驻印军和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则陆续装备一部分美式的反坦克炮,也就是M3 37毫米反坦克炮。
这种反坦克炮也是二战美军两种制式反坦克炮之一,至于威力强大的75毫米口径M1A1用在欧洲对付强悍的德国装甲部队,而威力很弱的37毫米M3反坦克炮,则用来对付太平洋上脆弱的日军装甲部队。
这种火炮性能和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相差不大,可以有效击穿日军最强的九七式中型坦克!
由于这批反坦克炮数量很大,所以国军在抗战最后一年,也改变了反坦克炮的编制。他们不再单独编组反坦克炮团,而重新在每个团中装备反坦克炮连。根据美军顾问的建议,当时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原则上每个步兵团装备一个37毫米M3反坦克炮连,下辖4门火炮。
不过,这也只是理论数字,实际上在1945年之前,由于运输困难,反坦克炮还是严重缺乏的。以远征军军一级配属的反战防炮营来说,本来是装备24门,但是由于缺炮,有些军只有以迫击炮代替之。而每个团的反坦克步兵连,由于战防炮和吉普车一直未到位,团属战防炮连也未得以组建。
唯一装备充足的就是在印度和驻印军,他们一个师中,轻松装备反坦克炮36门。
所以除了驻印军以外,中国远征军和国军精锐的美械军真正装备美式反坦克炮,是1944年底的事情了。
当时日军已经日薄西山,在滇缅和云南几乎没有装甲部队,所以这种反坦克炮也主要用来平射,打击日军的碉堡而已。
实际上,该炮出现的太晚,日军败局已定,难以发挥什么大的作用了!
馆藏&15064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投支援tp加满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