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科技夜话:如果LoL入选奥运,而DOTA没有

触乐夜话:我居然也会有写夜话的一天
在这个“没点心理疾病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的年代,我自豪地宣布,我有强迫症。在电影、音乐和游戏三大领域,我分别患有以下“绝症”:错别字修正强迫症、ID3编辑强迫症和地图全探索强迫症。
错别字修正强迫症,就是在欣赏任何外挂字幕的电影时,一旦出现任何错别字,立马“暂停”,调出字幕文件,修改错别字。之后重新载入字幕,视频回退5秒,再欣赏一次正确版字幕,而后情绪飞快回归剧情,好像刚刚什么也没发生过。
换了Mac之后,一定程度上治好了我的强迫症——修改srt或ssa格式的字幕文件,还是Windows方便ID3编辑强迫症,就是只收集完整的专辑,统一采用AAC格式,且必须有完整的ID3信息,包括歌手名、专辑名、流派、作曲、发行年份等,所有专辑的封面分辨率至少得是“600×600”。在我硬盘还没报废的巅峰时期,这样拥有完整ID3信息的专辑,占用硬盘近300G,全部听一遍,不眠不休也要几个月。
“完美”最令人绝望的是“地图全探索”。玩游戏时,我永远控制不住自己想将地图上所有宝箱、支线全部清空的欲望。即使是线性游戏,我也会抱着“岔路”一定有宝箱、空房间一定有“隐藏”要素的心态,对着每一面墙上下求索,尝试每一种按键交互的可能——但绝大多数游戏,并没有这么多彩蛋或惊喜给你。
虽然听起来似乎有些吹毛求疵,但“强迫症”,不就是一种“自己感觉不合理、却忍不住想去做、最后还从中获得了快乐”的疑难杂症吗——这不合理,可是它令我快乐呀!
意识到自己的“无可救药”以后,面对我的是“三座大山”:内置字幕的电影、作曲者不明的专辑和“开放世界”游戏。而后两者痛得最真切。
我曾为了原声,买过很多国产游戏的豪华版。按理说,既然出了实体CD,开发团队对音乐的品质应该极端重视才是,然而我却无法在包装中,查到具体的作曲者信息,甚至有的连曲目表都没有。我只能含糊地知道,噢,是某个“金牌音乐制作人”领衔,可制作人又不等于作曲人!我真的很好奇,那些让我魂牵梦萦的曲子都是谁的杰作,那些美妙的吟唱又是哪个妹子的发挥——虽然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在其他任何地方,再次听到她的声音。
之前入手的《尼尔:自动人形》原声,含初回特典,我利用官网的专辑信息补全了ID3这种填满ID3的执拗,让我翻过几百页的谷歌搜索结果,私信联系过游戏的制作人,甚至加到了个别作曲人的微信——而初衷可能只是,我想为每首曲子,署上他(她)们真正的名字。毕竟,是这些音乐,让我在彻底遗忘一部作品的画面和情节之后,仍能准确回想起当初玩它、看它时的情绪和感觉,而署名,或许也是铭记仪式的一部分。
只是面对诸如《蔷薇守则》这样原声限量、无法追究详尽作曲信息的专辑,我仍旧只能束手无策,杵在原地,终生望着那块碎掉的地方。
至于“开放世界”,我现在看到这四个字,内心仍不免发怵。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使命感,明明在这样高自由度的世界中,我完全可以做个随遇而安的浪子,最终却次次活成了雷锋。
《巫师3》世界地图——这只是个局部地图,另外,并不是所有探索点都有问号标识……(图片来自网络)比如《巫师3》,我习惯会先去村镇,和每个NPC聊天聊到TA变成“复读机”,将能领的任务领了个遍,然后便开始地毯式搜索,清空地图上所有的问号和标识——在见到血腥公爵之前,我便已经花掉了几十个小时。即使是《精灵宝可梦日月》这样线性剧情的游戏,由于有一种能探测地下隐藏道具的骑乘宝可梦,也让我的主线无限停滞——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像个环卫工人一样在每条大街小巷、没有人的空地一寸寸地“嗅探”。
我和“长毛狗”的日常——好疲惫,可是我停不下来!(图片来自网络)而这样做的恶果,终于在《最终幻想15》全面爆发:由于沉迷狩猎和支线,剧情才到第三章,我已经玩了40多个小时,解锁了“达成80个支线任务”的成就——即使任务内容都非常枯燥无趣。而做这些的经验奖励,足够让我的等级遥遥领先。游戏后半程,对主线BOSS等级的全面压制,让我只需要反复闪现、普攻都能轻易获胜——我再没能感受到战斗的丝毫乐趣,整个游戏体验最好的时刻,只在开荒时。
前段时间的《尼尔:自动人形》,我一周目剧情没推进多少,游戏时间就已经40个小时,基本忙于逛地图和做支线。而在游戏菜单的任务栏,却有准确的百分比告诉我,我的支线总完成率不到30%,我的文档收集率还只有1%——我强烈地感受到是这些游戏在玩我,以“开放自由”的名义。
或许,这才是我之前玩到《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顿觉“天降甘霖”的原因——这个步行模拟游戏,线性剧情、没有支线、唯一结局,却让我重新找到以前玩《生化奇兵》时的那种沉浸式体验,而我几乎已经快忘记这种“单纯享受游戏”的感觉。
前同事“摔死”我的移动硬盘后,我大概为我丢失的几百G音乐痛心疾首了一个星期。直到现在,偶尔想起某些曾经拥有的绝版专辑,内心仍不免隐隐作痛。但我不得不承认,之前存了那么多音乐,很多我一次都没听过,就像只买游戏、却基本不玩的“喜加一”党们。
——或许,我觉得痛,只因为我“编辑”过它的ID3,却最终失去了它。我心疼的,只是时间。
突然之间,我就有点心疼坚持看完这篇夜话的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提供高品质、有价值、有趣的移动游戏资讯
触乐微信公众号
今日搜狐热点触乐夜话:好吧,让我来谈谈DOTA3,哦不,DOTA2 7.0
触乐夜话:好吧,让我来谈谈DOTA3,哦不,DOTA2 7.0
触乐夜话,每天与您胡侃游戏行业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这几天,我们发了两篇和DOTA2大更新有关的文章,然后就一直有读者在网站和微信留言,问为什么不是我来写这个话题。
我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啥时候变成这样的,在我的印象里,我似乎从来没有专门写过DOTA。好吧,那就如你们所愿,让我也来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我昨天晚上更新了7.0,买了大圣三件套,和熊总一起,大概玩了三把。熊总是谁?说了你们也不认识,你们只需要知道这是一条鱼塘好汉,而之所以我们叫他熊总,是因为熊总只玩一个英雄,那就是拍拍熊。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因为我们都叫他熊总,所以他只玩拍拍熊。
熊总的拍拍熊,永远遵循着一条既定的道路:开局走下路,第一件出吸血面具,2分钟打肉山。你想想鱼塘局,刚开局2分钟,系统提示告诉你肉山被干掉了,简直毫无防备,那会让你觉得对面套路一定很深,进而产生一种惶恐,从气势上就被压倒了。
走下路,出吸血,打肉山,万年如此。你能感受到什么叫做轮回,每一局刀塔都如此相似,像是命运女神手里环绕的丝线。
和熊总打刀塔,我以往总喜欢用卡尔。因为你知道,卡尔这个英雄,非常骚,有十个技能,你不搞死他,他就能搞死你,所以仇恨值往往第一位。但有熊总在就不一样,熊总永远是那个第一个跳进人堆里的人,当他举着爪子开始直线跑,只要看一眼它的面部朝向,你就知道熊总这是要上了,熊总要上了,熊总永远不会怂。熊总会为我吸收大量的注意和伤害,熊总自带斧王的嘲讽,我的卡尔配合熊总,在鱼塘里根本无人可挡。
但熊总昨天血崩了。
7.0肉山位置变了。
熊总不能走下路了。
熊总2级打不过肉山了。
熊总不甘心。
熊总想,我4级总能打过吧?
熊总4级也打不过肉山了。
熊总血崩。
命运女神手里的丝线,断了。
我不知道有什么能拯救熊总,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历史的进程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你无能为力。
在7.0,熊总没有40连胜了。
说完了故事,让我们继续说DOTA3,啊不,DOTA2 7.0。其实我是个半AFK状态的老玩家,最近一个月,我打过的场次不超过10把(其中有8把是和熊总一起),这个游戏对我来说,如果没有人一起玩,那么它就毫无趣味。
游戏是一种娱乐,尤其是每天下班回到家里,你需要放松。但不管你承不承认,刀塔是会给你带来一定负担的,虐菜和被虐都不会让你快乐,可能你开局10分钟之后,你就会知道接下来30分钟都是难以忍受的垃圾时间,只有势均力敌艰难获胜或者绝地翻盘才会令你真正的愉悦,但那样的时刻太少了。
而且平均40到50分钟一局的战斗,实在太漫长了。
从很早开始,冰蛙就开始想方设法加快游戏的节奏。7.0也一样,诸多改动在我眼中,都是为加快游戏节奏服务的,多半辅助英雄都会拥有加速经验或者金钱的天赋,四个金币符刷新点让酱油能活得更像人一点,而2分钟刷新一次的圣水,也降低了回家补给的频率。至于天赋树对技能和属性的增强,打到后期或许会给你一点儿玩DOTA IMBA的感觉。
但还是太慢了,我昨天玩了3把,平均每把依然在50分钟左右,垃圾时间太久太难熬了。
我更愿意睡前轻轻松松随便打几把守望先锋。
整个刀塔生涯里,让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战斗少之又少。唯一一场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四年前的一场战斗。
那个时候,我是宿舍里玩刀塔最好的人。那个时候,我脾气很差,会边玩边喷。
我的英雄是地精撕裂者,我们这边的阵容是火枪、炸弹人、双头龙,还有一个忘记了。对方是大鱼人、骨法、电魂、冰魂,也许还有个火女?
当时舍友玩刀塔没多久,除了炸弹人有经验,火枪几乎完全不会。我劣势路无解肥,但没蛋用,另外两路完全崩盘。
我疯狂三线带球,伐木机就是这点好,16级以后清一波兵只需一秒,但扛不住全线劣势,很快被破两路。我很难解释那种感觉,就是那种——你觉得根本没有赢的可能性,但你就是不想放弃,甚至热血沸腾的感觉。
你会觉得,你是一个“高手”。不翻盘怎么叫高手?
只剩最后一个兵营,我几乎靠一己之力,六格神装(血精、双龙心、冰甲、强袭、飞鞋),无数次买活,吸收了对方全部的火力,守住了最后一个兵营。
90分钟,火枪装备终于成型,最后一次团战,我们一波翻盘,直插对方基地,胜利。打完之后我几乎摊在床上。
为表敬意,舍友们请我喝了一瓶果粒橙。
那还是DOTA1时代的故事,那场比赛的REPLAY被我保存了很久。
我猜每个刀塔玩家记忆里都有这种能拿出来吹一辈子的局。但很显然,现在他们都不玩了,我也不会再这么看重输赢。
现在我打游戏从不动怒,不说话,心如止水。
我经常在被逼到泉水挂机时陷入沉思,然后关掉游戏。
我很清楚地知道的是,我再打不出这样的局了。转载自知乎,文章最后附知乎链接,闪电站小猪要说几句话。虽然看的很过瘾,但是dota2玩家尤其是dota2的高层是时候反思自己的推广策略了。花个几千万在CCAV新闻做个出镜的软广告有什么意义,现在小学生谁会去看CCAV,小猪大学毕业几年都没看了。
记得当年LoL刚出来时,砸重金在优酷dota主播的视频里插LoL广告,是真把钱花在刀刃上,好几个同学转去打LoL了。骂麻花疼没屁眼儿没用,dota2要去抢小学生的客户,不然只剩下一堆dota遗老在玩dota2了。
好怀念dota火爆的年代,电竞差不多等同于dota了,不像现在,去网吧里找个玩dota2的战友都难。
知乎原文:Dota和Dota2玩家的优越感是从何而来的?
我自己 Dota 2 和 LOL 都有玩,最开始是玩 Dota,然后和朋友一起玩 LOL,最近又 Dota 2 和 LOL 轮着玩,当初我自己玩 Dota 的时候根本没觉得,现在回来玩 Dota 2 时感觉大家的优越感简直爆棚,如果 ID 和 LOL 有关系见面就撸狗,我实在是不明白玩个游戏能有什么优越感,并且dota2贴吧不停的扭曲黑白,一说lol的好处直接删帖送你一句五毛。而且说 Dota 玩家素质高,我是复旦大学的,我周围的也都是玩lol的,Dota玩家年龄大倒是真的,素质高是怎么来的?我倒是感觉 5 局起码一局嘲讽局,2 局起码一局虐泉局,真的素质很高吗?他们的优越感是从何而来的?
给力回答:
来晚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有人看到。但是,还是要怒答!!!!
刚刚去dota2贴吧晃了一圈,翻了几页就看到几个关于LOL的帖子,主要是在普及中国LOL职业战队的抗韩史。
在吧内搜索LOL关键词,出来的结果大多数是“刚从LOL转过来,求指点”之类的。
黑LOL的帖子黑点主要集中在“LOL0:3,dota2痛失季军”,“LOL画面不如D2”,“LOL不认爹”这几点上,请问“颠倒黑白”从何说起?
好了,作为一个有优越感的,从2007年到2014年的信仰粉,让我来告诉你优越感何来。
不得不说,没有腾讯和拳头恶心的宣传方式,国内两拨玩家绝对没有这么大的矛盾。
当初LOL上线的时候说什么来着?
然后就是那个经典的“为什么要和dota一样”的宣传出现了。
对不起,你如果要拿dota宣传自己,我没意见,可是你不能踩着别人爬上去了,就往他头上拉屎。这很恶心。
后来还有更下作的事情,以下列举的事情都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查到,懒得截图了:
1.今年完美宣布公测dota2的当天,QQ默默的在右下角弹窗:QQ平台玩dota,排行榜前十名局送Q币。
2.有新闻大学生玩lol被队友坑,怒杀队友兼室友。腾讯新闻不提这是“英雄联盟”,只说是网游,然后配一个大学生玩dota的照片。
3.V社拍的dota2纪录片《》,被腾讯删删减减以后用来宣传自己的游戏,还拿到了央视《体育人间》去放。
4.和ACE勾结,要求所有dota战队必须同时成立LOL分队,但是LOL战队不需要成立dota战队。
5.dota2官微发了一副图,大概是美女打dota2,LOL的官微连图上dota2的标志都懒得去掉就发到自己的微博上,还配文“美女都玩LOL哦~~”(大意)
LOL和dota2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腾讯的底线在哪里——
——在第十八层地狱。
作为普通的LOL玩家,不知道这些不是你的错。
可是腾讯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腾讯说他是dota原班人马打造,你就觉得他是dota完美复刻,经典传承;腾讯说为什么要和dota一样,你就觉得他青出于蓝,完美超越。对不起,我不优越都难。
TI3中国的战队成绩很不理想,整个圈子从职业选手到玩家粉丝都在深刻反省为何会输得这么惨。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厉兵秣马,卧薪尝胆。最后TI4的结果是8强有5只中国战队,包揽冠亚军,并且,每一只被淘汰的中国队都是输给了另外一只中国队。
而LOL s3输给棒子,输个0:3,场面据称完全被碾压。LOL圈子里的声音则是:中国电竞环境不好啊,需要国家扶持啊,真是中国电竞界的耻辱啊……blabla……
谁允许你们代表中国电竞了?中国电竞环境不好,现在再不好能比几年前09带着队伍去马来西亚打总决赛睡路边差?能比两连冠那时候差?
我同事玩LOL的,有一阵子我和他玩游戏开局的时候装小学生。我是把ID改成“打完就回去写作业”、“白塔小学第一ADC”之类的,而他因为LOL不像DOTA2一样能改ID(不好意思我又优越了),就在开局的时候在聊天里说”我是XX小学5年级2班的,你们是哪个学校的?“
结果是,我的队友看见我的ID就开始笑我逗比,对面也会公屏打字过来调侃”老子是XXX中学的信不信把你小学生杀超鬼“。
而他呢,队友直接秒退了。
我看见他玩,最经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还打个毛,20投“,局势不好的时候,队友就开始发起投票,或者挂机,或者开喷。然后他就开始生气。
而他看我玩,我局势不好的时候,他会说放弃吧。可是我的队友虽然有人骂,有人开始分锅,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沟通,做视野、开雾抓人、带线避团,拼命的寻找翻盘点。记得有一次打了一局100多分钟,最后我们还是输了,他问我是不是很郁闷。我说没有,打质量局挺开心的,输赢都是其次。
反正我看看DOTA2里面的队友,再看看LOL里面的玩家,哎,我多多少少真的有点优越感呢。就像题主你作为复旦大学的学生看见蓝翔技校的学生一样。
四、消费观
我其实是玩过一星期LOL的,然后我实在不能理解以下事实:
英雄池是要花钱买的
定位需要符文支持,符文页是要花钱买的
你能想象足球场上我充了100块钱当后卫就可以每秒比你多跑一米吗?我充了200块钱同样力道射出的球比你踢出去的快吗?
更坑爹的是,就算你花了钱,你换个服务器那些钱就白瞎了!
DOTA / DOTA2所有英雄都是免费的,就算你充值100万,在竞技的层面,我这个一毛钱都不充的依然和你平起平坐。
我现在在DOTA2上大概花了2000多,几乎所有英雄都有饰品套装,还有几个比较炫酷的道具。这些不管我在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电信,或者是迪拜的服务器上,都是通用的,另外战绩也是相通的。
我很好奇这些钱够在LOL的一个区买齐所有英雄吗?
我就不提这些东西还可以交易,放在steam市场上卖了变成美金,我还能买其它的饰品,还可以买steam上的其他正版游戏。
在网络游戏界,还有比这更良心的吗?
假如你能5万块钱就买到奔驰,却花10万去买了夏利。我当然尊重你的选择,可能你就是喜欢夏利。不过要不产生优越感很难啊……不是因为我的车比你好,而是因为,黑鸟一个大……你懂的。
老dota玩家如我,对于这个游戏的感情,怎么说呢,很复杂。
dota从一生下来就是爹不疼,娘不爱,路上还有一群人欺负的孩子。
暴雪觉得这东西没钱途,把war3扔在那里不管由dota自生自灭。靠着冰蛙坚持和玩家的支持,才走到了用它的名字定义一个游戏类型的地位上。(这个世界上只有dota 和类dota,没有&MOBA&,不服不辩,自己去GOOGLE按照时间搜索 dota-like和&MOBA&)
就算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红的游戏(之一),冰蛙依然没有从玩家手里拿到一分钱。却冒出来各种各样奇怪的家伙借着它上位,比如打着”dota原班人马打造&的旗号,行欺世盗名之实的啦(你那么牛逼你别用dota的名字来上位啊!),号称dota1.5得到冰蛙授权事实是发了个邮件问冰蛙人家根本没回复你啊,举办dota比赛然后带着奖金跑路的主办方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后来有一天,暴雪突然觉得有利可图,突然宣称DOTA一切权利是它的。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玩家看着很难受,自己喜欢的东西,被人瓜分,被人践踏,被人踩着往上爬。
幸运的是,DOTA终于有了Valve这个养父。终于有了一个强势的官方来规范职业圈,举办比赛,宣传营销。并且让玩家开心。终于有一天DOTA可以不再被各种寄生虫趴在上面,任人分割。
对于见证了这一切的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我们的青春,这还是一个符号,这是我们的罗曼蒂克——人生十分之一的时光,不为名利,就只是一腔热血,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最后顺便得到了世俗的成功和万众的敬仰。
对于见证了这一切的我们来说,只是看着,就觉得好开心。
这样的感受你或许在电影里看到过,你经历过吗?
LOL玩家普遍比我们年轻。我们也年轻过,可是你老过吗?
闪电站小猪赞同dota2的游戏品质和收费策略整体上是优于LoL的,问题还是出在怎么推广、怎么营销上,dota2管理层的素质急需提高!
再附张腾讯的赚钱策略图,麻花疼贡献了多少次菊花:
知乎原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来自:[]触乐夜话:Fami通给游戏打分的编辑们真的没有收一分钱
过去10天左右,我一直在日本东京出差。
东京简直要热疯了。当然北京在数据上来说更热,但这其实不重要,因为结果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哪个城市,你都会被晒融化;但明显东京的冷气开得要更足。
在办完出差的正事以后,我在东京市内转了转。
我之前在日本留学一直都呆在大阪,没有朋友不去泡吧的我除了打工,基本也不会离开学校周边(主要还是因为没钱)。和国内不太一样,日本的大部分大学,尤其是国公立大学都位于深山老林。深山老林到什么地步呢?我听我校外国语校区的同级说过,他们校园里经常能看见猴子和日本狸猫;有一阵子还出现过野猪。
留学期间我只去过东京两次,一次是为了办签证,另一次是被我的死宅朋友拽过去看Anime Japan 2016的展会;每次我都对东京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作为日本的首都,亚洲曾经的中心,东京是一座非常厉害的城市;同中小型的大阪相比,东京明显更加有钱、更加冷漠、更加繁华,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你想要找到的任何东西,你能看到你在过往看过的日本电影小说漫画游戏中的各种场景,甚至包括深夜新宿车站里睡满的流浪汉,都比大阪西成区的看起来要那么摩登一点点。
新宿车站的流浪汉们。图片来自网络
总之,在可以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是很茫然的。偌大的东京,我并不知道应该去哪里逛。或许可以走走秋叶原?是啊,但你不能每天都去吧?而且说实话,很多店卖的东西都差不多,多走几家店你就开始审美疲劳了,如果说要淘货的话,那简直就无边无际……这时候我就想起大阪的好了,大阪日本桥附近的游戏店铺数量不多,但你却更加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去固定那几家就可以了。
不过,即便在东京也不太四处逛的我,也能感受到东京同大阪在量级上完全不同:在大阪,你不太能在地铁车站看到游戏相关的广告,但在东京,不太密集的车站的广告贴图都很明显,比如说下面这个我忘记是哪个车站的《影之诗》广告。
它看起来就和它旁边的诊所、补习班广告一样,就这么出现在了日常之中。
我还是挺喜欢使用吸血鬼的
大车站的手笔就更大了。我一开始住在东京品川车站附近。那是一个非常大的车站,几乎所有往东京方向的新干线都会在品川停车,所以来往的人流非常大。这里,在中央出口附近,SE专门设置了一个展台,放了超大一台4K电视循环播放《勇者斗恶龙11》的介绍片和实际操作视频。每次我无论几点经过,都能看到各个年龄层,不论男女驻足观看,实在是非常有人气。
真不愧是日本的国民游戏啊。
我实在不喜欢拍照,于是找了油管上 。顺带一提,车站里也有ARMS的广告,很大非常扎眼;但我依然没有拍照
但其实也是索尼4K电视的广告。图片来自
除此之外,在阿宅们经常聚集的地方,比如说各种二手一手模型店、或者Animate这种业界周边大型连锁店,广告最多的还是要数Fate系列。最近夏季新番中很受瞩目的《命运·大订单》电视动画已经开播,按照日本ACG产业过往的惯例,这就是宣传某个IP的最佳时节——但不管怎么说,FGO关联的周边、海报、攻略、小说、漫画、同人也太多了;你在三省堂、紀伊国屋这种严肃的书店里,也能找到一堆关于Fate的书和周边。
Fate系列自从它诞生开始,就没有不火的时候吧。真是一只怪物啊。
找到了一张神户animate店内FGO相关周边的展台照片,来自 。相信我,池袋店大约是这个的5倍
另外,同宅店相比,家电量贩店的游戏贩售区就几乎被即将在下周21号发售的游戏《Splatoon2》占领了。你到处都能看到乌贼们四处涂颜色的海报、各种介绍视频和T恤,但与此同时,日本的Switch依然断货,甚至大多数店铺也已经终止了《Splatoon2》同捆机器的预约。我询问了店员,他们也纷纷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能够有货,能有多少货。
依然没有拍照,但在网上搜到了音像店(Tower record涩谷)的限定周边展台
游戏现在将会在周末举行前夜祭,也就是试玩,已经幸运地拥有了NS的玩家可以在eshop下载到游戏。以及,如果打算在今年年内购买NS的话,按照现在的货源状况,看到合适的价格,就尽快下手吧。
闲话了这么多日本游戏广告的事情,其实这次夜话也是有正题的。这次我去东京,除了完成出差的任务之外,还去见了一家日本的同行。他们叫做“电faminicogamer”(電ファミニコゲーマー),是niconico动画(也就是bilibili山寨的对象)所属多玩国旗下的一个奇怪组织,不对,是一家游戏媒体。他们在《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上市之前去采访了制作人青沼英二,还让他和《勇者斗恶龙》的藤泽仁进行了对谈,聊了一聊接手大IP的第二代制作人的共同和不同之处。我们之前也翻译过那篇非常精彩的访谈。
电faminicogamer是一家剑走偏锋的媒体。他们几乎不关注新闻,而更追求在游戏文化上寻找有趣的点。同传统游戏媒体Fami通、电击甚至是4Gamer相比,他们完全不提供短平快的信息,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有着超过现在网络信息消耗速度的超长长度和超多文字内容。如果你浏览一下他们的,会发现他们的选题十分有趣,包括、、,等等。当然,他们也有机会采访到业内大咖,比如说最近一篇采访Game Freak的两位年轻开发者,让他们谈谈宝可梦最新的《日·月》中的新要素是如何来的这篇文章。
如果稍稍脸皮厚一点的话,我还觉得,其实他们和触乐挺相似的。
现在,他们准备和我们一起做一系列关于中国游戏文化、产业、媒体相关内容的采访报道了。电faminicogamer编辑部的一位老记者准备在CJ期间到上海,和我一起去采访、探访中国游戏、尤其是上海游戏玩家们的各种情况。并且,目前正在触乐连载的日本作者赤野工作也会一起来到上海,我们准备一起去采访、观察现在的中国玩家和从业者们。我始终认为,一个外部的眼光从来都是非常重要、有趣并且有价值的。
而之后,我们也会在对方授权的情况下,以官方的名义翻译转载对方的精彩访谈和相关文章,敬请期待。
顺带一提,我去多玩国本社大楼拜访编辑部的时候,还在对方的盛情邀请下一起做了一次长达5个小时的采访。我大略地讲了一讲我所经历过的、在中国的日本“二次元”文化、游戏文化的经历。这篇采访也可能会跟随整个CJ的采访一起放出来。(但我是不会翻译那篇文章的!)
再顺带一提一下,采访我的、也是这次会一同到CJ现场的那位老编辑是一位原本在Fami通干了18年的老编辑。在我们第一次会谈结束之后,就预备一起去银座喝酒。我忍不住好奇心问了他关于Fami通最近“只要给钱就写文章”“打分越来越随意”的情况,他最后告诉我,给游戏打分一定有编辑个人的喜好在其中,但他可以保证,这些人从来不接触厂商,他们的分数高低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判断。“真的没有收一分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提供高品质、有价值、有趣的移动游戏资讯
触乐微信公众号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触乐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