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吧主公好号和密码时,我军制订了什么密的作战计划

专家总结二战加拿大军队在奥托纳城市作战经验
新闻中心-中国网 .cn/news  时间:
  责任编辑: 李东
奥托纳战役的特点是残酷的巷战的逐屋清剿。
正在向前推进的加拿大士兵。
了解你的敌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与他们交战,通过与他们的战争来摸清楚他们所惯用的战术,然而这也往往意味着最终将要战胜他们。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由极少数人通过苦战得来的宝贵经验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再将最终得来的研究成果教授给广大作战部队使我们的士兵能够从中受益,使他们能够为以后类似的任务做更充分的准备。本文将引用二战中意大利战场上的一个战例,即一支没有城市作战经验的加拿大部队在城市中与德军进行作战,从而为盟军部队及其训练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丰富了他们对城市作战方面经验的缺乏。
在1943年12月,持续数星期的激战肃清了MORO河一带的敌军,英国第八军的第一加拿大师占领了意大利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奥托纳。这场战斗主要由第二步兵旅的两个营以及随其的部分支援武器参战,此役共造成275人伤亡,其中104人阵亡。
在奥托纳,盟军第一次在实战中遇到了德军将整个城镇变成了他们的防御阵地,一次此役不单单是一场简单的防守后方的战斗,同时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防御战。这场战斗对于了解德军城市作战的战术是异常宝贵的。参加城市防御作战的是德军中战斗经验丰富且士气高昂的第一伞兵师的士兵,这些士兵曾经被部署至意大利前线重要的战略要地上。而他们的对手加拿大士兵则却少必要的训练和类似的作战经验,然而他们在战斗中却占了上风。他们迅速适应了这种新的作战环境,并修改了他们以往所采用的战术,使得他们能够赢得这场战争。
奥托纳是一座只有450米宽的小镇,东侧是一座能够俯瞰整个港口的悬崖,西侧则一直延伸至一条深深的河谷,只有从南侧才能够进入,而那里自然而然就成了城市防御的重要阵地。这个小镇的建筑是由石料修建的,是绝佳的防御阵地。在北部的老城区的SAN TOMMASO大教堂矗立在那些二至三层的老建筑群之中,这些建筑的底层通常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大房间,在上层则能看到整条位于建筑之间的那条阴暗狭窄的卵石路。几乎每幢建筑都会有地窖而且还会有联通其他房子的地道。位于镇北的城堡虽然能鸟瞰整个港口,但是由于其城墙的牢固程度被地震和铁路隧道带来的震动所大大削弱,所以不能作为整个城防战中的主要阵地。镇子的南部是一片以矩形为平面布置的现代居住区和仓库等建筑。那里大多数的四层建筑都是以墙挨着墙的方式进行建造的,一次街道非常狭窄。另一所SANTA MARIA DI CONSTANTINOPOLI教堂坐落于整个镇子的东南侧。一条主要海岸公路,19号高速公路由北方贯通整个城镇,这条路也作为奥托纳的主要交通干道,当地人称CORSO VITTORIO EMANUELE,同时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几条能行驶坦克的道路。因此作为进攻方的加拿大军队并没有什么选择余地,要么由南部进入该镇,将整支部队集中在CORSO公路上并沿着此路前进,然后被沿路德军设置的火网屠杀;要么进攻方可以将兵力分散开来,沿主干道两侧的小路发起攻击。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将德军完全消灭的唯一办法就是对他们进行逐屋,逐街的清剿行动,但进行这样的战斗则需要大量的兵员。
对德军防御的分析评估
对于德军防守的士兵们来说,由于他们这次没有任何机会来修建那些特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或碉堡,所以取而代之的是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做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城市防守作战的阵地。这所小镇的某些建筑,尤其是位于老城区的构筑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牢固能够为守城德军和他们的装备提供良好的防护。同时德军工程兵将部分建筑的一角进行爆破,使其产生的瓦砾碎石形成的路障将路口以及某些道路阻塞。而那些由堆积如山的瓦砾形成的反坦克路障同样使步兵也难以逾越,而任何尝试攀越这些障碍的士兵都会暴露在德军的火力之下。当加拿大士兵沿着道路前行并逐渐接近一个交叉口时,他们发现道路两侧的建筑都被爆破,这使得他们无法进入这些建筑的2,3层并发现德军阵地位置。在这个交叉口的另一侧,路两侧的建筑同样也被爆破,从而形成了由瓦砾构成的路障。除了这几个路障节点之外,小镇中其他的建筑几乎完好无损,并在这些建筑的2,3层上部署了机枪阵地,这些阵地的射界良好,火力能充分覆盖加拿大军队前进的道路。同样德军也在类似位置部署了反坦克武器,加拿大军队就曾发现德军将他们的88毫米炮拆卸并在这样的位置重新组装并对加拿大的装甲部队进行阻击。甚至有时候在这些瓦砾中有时候能发现隐蔽良好德军的机枪或者反坦克阵地,这些反坦克阵地偶尔会沿道路两侧部署并对加拿大的坦克进行伏击。总体来说,基本上小镇中的所有路口都由这种包含了2到3门反坦克炮的阵地构成,同时德军伞兵也将他们机枪阵地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此外在德军还在路口沿线一带的的道路上以及建筑中构筑各种防御工事。
地雷在这场防御战中是一件相当重要的武器,在位于港口和小镇之间的那片连绵的空地被德军混合埋设了大量反战车地雷和反人员地雷。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方防御阵地则变得愈加复杂,德军将其设计成为相互连通的阵地网状阵地。那些埋设在街上瓦砾中的地雷通常被引爆从而摧毁整栋建筑从而阻塞道路,使得德军的机枪阵地能够以此为防御阵地,而这些阵地反过来会由街两侧建筑上的的其他机枪阵地所掩护。同样德军也会在这些瓦砾中埋设反坦克地雷,其中有些地雷会连通一根起爆线,使德国伞兵能够在加拿大军队临近时在安全距离将地雷引爆,通过将大量地雷同时引爆所产生的毁灭性的爆炸重创敌军。地雷所带来的威胁使得加拿大的坦克不敢再道路上横冲直撞直至工兵将地雷排除。德军会用反战车地雷摧毁建筑来将道路阻塞,或者将建筑物的入口摧毁使加拿大士兵无法进入,再或者对加拿大军队的进攻进行压制以掩护德军撤离至后备阵地。反战车地雷通常与反人员地雷混合埋设,这期间德国伞兵大量使用意大利产的木制地雷,因为这种地雷可躲避加拿大军队装备的金属地雷探测器。
同时德军对各种陷阱也加以妙用。例如当你排掉一颗地雷时会连续引爆埋设于这颗地雷之下的其他地雷,从而把排雷工作变得既费时又危险。但是最危险的陷阱还是在那些未被德国伞兵占领或是已经被占领但有可能被抛弃的建筑中所设置的陷阱。建筑阴暗的入口能隐藏引爆炸弹的绊绳,从而一不小心就能引来杀身之祸,同样在楼梯间也能够发现类似装置,所以加拿大士兵变得异常小心,他们也不会用枪托砸门或者用脚踹门,以防入口门也被设置机关。确实,在不久之后的战斗中表明在巷战中如果要进入建筑物,那么则千万不能从正门进入。而在进入房间后,对于那些丢弃的德军枪械或者公文包地图之类充满诱惑的物件则最好是不要乱动,而最不明智之举则是不要随便乱拉室内的抽水马桶。同样在对付路边的瓦砾时也应当同样小心。一间布满炸弹的房间可以进行遥控或者定时装置进行引爆。一次典型的案例就是有一次当德军撤离建筑物后,一队加拿大士兵进屋搜索,但德军在远处将埋设与地下设大量的炸弹引爆。
德军最基本的战术单位是轻机枪组,同时也配备了1到2挺榴弹发射器,这表明了德国伞兵对此类武器也较为依赖。这些士兵作战顽强,常常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但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后撤到备用阵地中继续作战。加拿大军队注意到德军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会放弃绝佳的射界并且为了达到杀伤效果一直不开火直到敌军接近。在逐屋清剿的战斗中,德军在屋内设置机枪阵地,可向窗口甚至门口射击,并在只有加拿大士兵真正进入房间,即使加拿大士兵向屋内投掷手雷,幸存的德国士兵也不会开枪直至他们进入房间。事后加拿大士兵对德国伞兵的开火纪律的自我约束能力也赞赏有加。所有通往楼上的楼梯的暗藏杀机,因为德军在楼上也部署了机枪并会对任何试图上楼的敌军进行射杀。任何试图上楼的行为同样也会招致德军投下的大量的手雷。除了德军的战术小队,这些伞兵们也常常会独自战斗,他们很多人将自己的步枪上加装带放大倍数的光学瞄准器材并充当狙击手。屋顶,建筑以及大量瓦砾为这些士兵们提供了大量的射击位置,并且这些独自行动的狙击手往往能够控制大面区域。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目标,通常是指挥官或者通信兵之类的目标,由于他们穿梭于不同阵地,从而加大了发现他们的难度。加拿大士兵也发现了德军的手榴弹补给充足。的确,为了组织加拿大军队的前进,德国伞兵会像街上投掷大量手雷,而且有数次当加拿大军队清理完埋在瓦砾中的地雷之后,发现的是他们前方德军正在由路边屋子上的窗口来向路上搬运更多的地雷。很明显,这些德国伞兵精通城市作战,而且他们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能将整条街,整个街区甚至整栋房屋变成他们的防御阵地。由此可见经验是无价之宝,在这些老练的伞兵中有很多人是从苏联东线学习的城市作战的技巧。
这场战斗同事也是德军两种新式便携反战车武器的秀场---PANZERSCHRECK,这是一种能够发射88毫米空心装药火箭的武器,而PANZERFAUST则是一种发射空心装药榴弹的武器。这两种武器都能够轻易摧毁谢尔曼坦克,并且这些武器生产技术简单适合批量生产所以在德军中的装备很快被普及。德国伞兵也装备了一中便携式火焰喷射器。但加拿大军队却对此持藐视的态度,报告中称尽管与德军相距50码,但是他们却未对我军造成什么伤害,尽管这些德军对我们的士气确实有打击。各种部署在奥托纳北侧外围的重型武器比如迫击炮,火炮甚至少辆坦克都对德军提供了火力支援,但是没有一辆德国坦克敢驶入奥托纳的街上。
除了德军采用的防守战术和他们的武器装备,另外他们在这场防御战中值得令人关注的是兵员投入的数量以及他们出众的机动补给能力。加拿大部队首次与德国空军第三空降师下属的第二营遭遇。这个营与加军随后展开激战直到12月24日,由于伤亡逐渐增加以及加军的攻势日趋猛烈,促使德军将军HEIDRICH动用他在第一伞兵师的预备部队。城市近距离交战的特性意味着战斗的指挥通常以排级或班级进行的。加拿大军方认为在任何时间段中,参加防守战的德军伞兵不过一百人多一点,而其他士兵则在地窖或铁路隧道中休整,也有的士兵在进行阵地阵地的转移。加军在战斗中发现很难追踪德军的行踪并了解其真实兵力数量。那些已经被加军肃清的地区很快又被那些穿梭于瓦砾以及地道中狙击手和机枪小组渗透进去,而加军却对那些地道的存在一无所知。部队的很多转移都在夜间进行,由于这两方都不想被友军误伤,所以在夜间情况相对稳定,但在夜间发生的遭遇战却难以被控制。德军同样也在夜间进行调动,每隔一阵子他们就会穿梭于数栋建筑甚至整个街区来援助他们的战友,并带来了弹药以和补给品。不久加军也发现了很多小洞,这些洞口非常窄,只能够一个人爬过,然而这种洞将房间以及建筑相互连通,有些洞仅仅藏在某些家具后面。通过这些隧道,德军可以迂回并渗透入已被肃清的建筑内并穿插至加拿大阵地后方迫使加军再次与他们交火,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加军知道该怎么样搜寻并拦截这些德国士兵。
对此役战斗的评估
一篇加拿大战后的报道中说道“巷战是一种对平时训练,严格纪律以及战前周密计划要求很高的艺术,或者只有通过血的教训才能得其精髓”。奥托纳一役则更偏向于后者,因为在此之前加军并没有针对此种作战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且各个步兵作战训练学校也没有吧此科目作为重点。确实,一个参加过奥托纳战斗的连长后来发现即便训练士兵的那些学校有教过他们城市作战的技巧,但在战斗时这些士兵早已将这些知识忘记。
也有大量报道强调急需一套用来清剿敌军占领城镇的完备且详细的方案。在奥托纳,在战斗开始不久后就有人提出此类方案,并且城市作战的特性也逐渐显露出来。同样加军也不断强调战前侦查以及在时间是对此项行动允许的重要性。但在奥托纳的战斗中却没有进行大量战前侦查活动,因为在不久后加军已掌握德军兵力部署情况,但空中航拍照片却被认为是相当重要的,加军将这些照片分发给各个作战小队的指挥官从而使加军极大受益。巷战很容易使士兵们迷失方向,并且德军在战前有意将众多建筑和各种地标加以爆破摧毁或者在随后的战斗中被摧毁的建筑,这样一来在城市中辨清方位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对整个小镇的建筑布局进行充分了解则变得无比珍贵。加军需要大量的侦查照片并且部队各个阶层的指挥官需要大量时间来研究这些照片。城市作战需要时间,这是在奥托纳战斗期间的会议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来自侦查部队和航拍的照片使加军制订了分割包围奥托纳的作战计划,加拿大军方的报告中提到需要将部队进行分别调配来清除被分割过得小镇中顽抗防御的德军。这些部队会采取系统性的战术,逐渐向内推进并避免留出一切能够使德军重新渗透的地区,以免对加军的行动攻势造成障碍。
城市作战对那些从没接触过此种作战环境的新兵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加拿大军方在一篇报道中表示“各作战小队据指挥官和他们手下的士兵需要采取比在以往任何战斗中更多积极主动措施从而战胜德军。”这句话是对加军在奥托纳战斗经历的真实写照,因为在那里的战斗异常激烈,往往是由几名或者单独一名士兵进行的逐个建筑甚至逐个房间的战斗。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指挥官通常会下达占领整个街区或者整栋建筑的命令,可是一旦发生交火,那些原先制定的战术就会迅速被打乱。而对新兵的需求则突出了这场战斗的艰难,因为这是自打加军渡过MORO 河以来打得第一场仗。另外这种新的作战方式也是令加军措手不及的,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因为城市战的出其不意性同时士兵们没多少时间来进行自我心理调整。最后一个因素对城市战有着深远的影响,步兵需要努力适应在建筑内以及街道上的近距离战斗,而部队的各个阶层的指挥官则需要调节来逐渐跟上城市战的节奏。城市战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节奏”,因为城市战的作战节奏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步兵作战。在加军的一边报告中说到“城市作战不能过度求胜心切,一旦你准备与敌人在城市中进行近距离作战,那么你就要完全做好牺牲进攻速度的准备。”如果不能遵从这一原则,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惨重的伤亡并且迅速消耗你的弹药以及后备兵员。因此加拿大军方为以后的城市作战制定了一套计划和一组命令,并警告道“对士兵下达过度自信的命令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城市作战是不能求快的,如果一味孤行,那么失败将是必然的。在这场城市作战经验的指导下,加军制定了自己的一套作战原则,同事这套原则也反映了城市战旷日持久和要求循序渐进的特性:
将敌军防守的小镇分割,然后派遣连级部队和支援武器来将分割过小镇中的敌军各个击破。
将分割过的小镇继续分割,然后将每个地区指派给各个排级部队。
在每个被分割的区域中不要将战线过度拉长,并在延伸战线前先巩固现有阵地。
将现有分割区域的敌人肃清并将阵地巩固好之后再向下一分割区进攻。
永远不要弃守已被攻克的敌军阵地。
将弹药和补给品储存点的位置尽可能地往前线步兵阵地的位置部署。
在这几条原则的启发下加军有了更多的战术来对应城市战的各个阶段,从初步的战斗计划制定、在小镇中建立阵地,到命令排级部队占领整栋建筑。同时这几条原则也成功地从整体上对城市战的混乱有了一个清晰的阐述,并从奥托纳的战斗中总结出一套实战检验过的城市作战指导,包括了战术运用,武器应用以及步兵与支援武器在城市战场的协同作战。
在这里,我又引用奥托纳战役进行举例来说明让部队来适应新的作战形态是多么困难,并且指挥官们也必须掌握战场的时刻动向从而能够对各支线部队进行指挥并及时将支援武器运抵交火前言阵地。在最初突入城镇某一特定区域的战斗中,部队将使用包括火炮在内他们所能获得的各种支援火力,来为步兵轰开一条路以便他们突入建筑群中,并对突击区域发射弹幕以阻隔德军增的援部队并压制德军火力。
在这一阶段攻击之后,火炮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巷战中需要各种近距离支援性武器,比如中型机枪,迫击炮,坦克以及反坦克炮。这些武器在早期的突入行动中也可以发挥作用,一旦步兵在城镇中建立了初始阵地,那么这些武器就要被快速部署至前沿阵地,尤其是反坦克炮,需要被立刻运抵前线,然而由于德军的火力和地雷的威胁,这些炮的牵引车却不能驶入,因此这些炮不得不由士兵们来进行人力转移,而且最少要进行100码的转移。在进攻步兵占领了第一栋建筑并已拥有他们的支援武器时,城市攻坚由此拉开序幕。从这一刻起,这场战斗将是一场步兵与步兵的恶战并在这期间大量使用各式反坦克炮和迫击炮。伴随步兵进攻的是工兵,随时准备清除德军的诡雷陷阱并为突击进行必要的爆破。
掌控城市作战
加拿大军方认为一旦城市作战开始之后,就只能以步兵小队级别来对战斗进行指挥。由此对任务目标执行分配给连级单位,排级单位或者是步兵小队则成为了战斗指挥的中心框架。连级和排级部队拥有任务必须的后备弹药并且他们时刻要报告他们的位置。同时临时指挥部的设立也是必须的,连排指挥官可以在那里向营指挥部发送战斗进展报告,诸如先头部队推进的位置或者已经完成的任务目标。加军一篇报道中说道“对于营级指挥官来说,保持对前线最新情报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奥托纳的战斗却表明在战斗中要保持情报的传递是何等困难,因为电话线随时都有可能被切断,传令兵又是德国狙击手们的猎杀目标。在战斗中,38型的无线通信装置在巷战中毫无作为,可能是由于其体积巨大(5.5千克)使步兵不发快速移动,也可能(很可能)是因为这种装置在建筑密集区的信号发送接收能力的问题,总之只能依靠传令兵来进行情报传递,这对于在遍布狙击手的城市作战环境中是一项极度危险的工作。
步兵和他的武器
“步兵装备的武器越轻,他则能更好地战斗。”--加军根据奥托纳一役总结出的结论
在巷战中极不适宜步兵携带大量装备,突击步兵要把他们的背包放置在后方的阵地,并在目标建筑被占领后由第二梯队的步兵运送上来。除了要行动迅速敏捷之外,行动的安静程度也同等重要。这关系到室内战斗的作战效果,最终橡胶质地的靴子被认为是最适合此类作战环境的靴子。此外实践证明如果用炸药炸开建筑的屋顶,德国伞兵则以为是迫击炮弹所致并不会提高警惕,因而有机会从上方对他们进行突袭。然而步兵在房顶上移动的声响总是提前暴露了他们的位置。
加军的武器使用率报告中称巷战是一场“手雷的战争”。事实上36号手雷被描述为“整场战斗的基本武器。”由于战斗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几乎不可能使用其他类型的炸药,所以对步兵来说尽可能多的携带手雷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需要穿着一种特制的外套。这种外套能使士兵安全地携带六到八个手榴弹而不用担心安全销的脱落,同时也可以为BREN或者轻机枪等武器留出了额外的弹药储存空间。另外一种在巷战中大量使用的手雷是77号烟雾弹。烟雾弹通常用来掩护步兵攻击,尤其是在准备对德军防守的建筑或者街区发动攻击以前。这种手雷通常挂置在士兵身后以防手雷提前引燃的白磷对士兵造成严重烧伤。开路兵在战斗中配合步兵行动,他们携带威力稍大的反坦克手榴弹,可以爆破建筑外墙,在巷战中作为强制突入武器来使用,或者用来铲除德军的火力点。步兵在巷战中的火力发挥完全依赖于步兵所装备的BREN轻机枪和TOMPSON冲锋枪。加军方指挥官强烈建议步兵在手榴弹的掩护下受用这两种武器对敌方发起冲锋。尽管我们在下文中提及的步枪通常是狙击手的装备,但是大多是的士兵仍然使用他们的标准制式步枪发动冲锋。加军的报告中还表明在战斗中狙击手的使用使他们受益匪浅,不只是用来狙击敌人,同时也可以作为前线观察阵地。狙击手通常来自后方火力阵地的步兵排而非负责进攻的突击排。另一件在奥托纳大显神威的武器是PIAT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尽管它的反坦克性能不佳,但是加军却对这件武器的评价是“无价之宝”。在战斗中这件武器用来压制德军火力点,炸毁建筑外墙制造入口以及摧毁藏有地雷或者德军机枪阵地的瓦砾堆。迫击炮尽管在巷战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但是其便携性却不佳。2英尺的迫击炮能够为突击步兵提供支援,发射烟雾弹来干扰德军射击或者摧毁埋藏有炸弹的废墟。而总重56千克的3英尺的迫击炮则需要3名士兵将其搬运至前沿阵地,由于其实在笨重所以在近距离支援方面用处不大。当找到适合放至迫击炮底盘的场地后,炮组成员便开始将其架设好并向准备发起突击的德军占领建筑开火以截断后续赶来支援的德军士兵。
坦克以及反坦克炮为士兵提供近距离重火力支援,加军士兵在配合以及协调步坦作战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在近距离城市作战环境中,坦克的机动能力被大大受限。在奥托纳战斗中,坦克主要用来对付德军机枪碉堡但是对于德军的反坦克武器以及反战车地雷却没有太强的防护能力,所以它们不得不部署在步兵后方并用主炮来摧毁德军碉堡并用BESA机枪来为冲锋的步兵提供掩护。加军对步坦协同通讯方面做的的确很出色,在奥托纳坦克部队指挥官们通常与步兵指挥所联络来获取作战命令。在实战中坦克与反坦克炮协同行动,采用交替掩护的战术向前推进。由于吉普和BREN火炮拖车抗打击能力不强,所以它们不得不退出交战区域因而坦克在为前线步兵提供弹药和补给品运输方面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街区间的战斗到道路间的战斗,反坦克炮都是依靠人力来保持与步兵移动的速度。尽管在战斗后期加军装备了七磅炮,但是主要的近距离火力支援还是由六磅炮提供的,这种炮用来向建筑的门和窗口发射高爆弹以对屋内防守的德军进行压制并清除地雷和诡雷陷阱以达到对冲锋步兵起到掩护的效果,这种炮也向怀疑有德军机枪阵地或者反坦克火炮阵地的建筑开火同样也可以同于清除瓦砾。在装备了穿甲弹时这种炮也可以将建筑轰出一个口子以便步兵突入建筑。步兵用烟雾信号枪或者烟雾弹为火炮指示目标。由于巷战的任务全都落在了步兵的身上,那么很明显在以下一系列对奥托纳战斗的评估中对战斗的胜利则可以归功于参战步兵的小队配合。
清除城镇德军的战术方针
对城镇各个街区发起的攻击都是整个进攻计划的一部分,各个作战排都是由突击步兵与后备部队轮换交替参加战斗。一旦领头发起进攻的排占领一个街区后,他们便在原地建立火力阵地并加固工事,使其变成一个坚固的阵地以防德军发起的反击,同时清除德军设下的诡雷和地雷并将那些能够让德军士兵重新渗透此地区的通道封堵。紧接着是由后备部队负责发起向下一个街区的进攻。这种战术实际上在加军训练期间教授的,两个排分别沿道路两侧交替掩护前行,在演习期间这个战术是卓有成效的。在实战中一个排向一栋建筑发起冲锋而另一个排负责掩护同时支援火力通过发射炮弹和烟雾弹来干扰和压制建筑物内的敌军。在战斗中加军通常发现一旦他们占领了一栋建筑,那么德军随后就会弃守这栋建筑对面的建筑。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他们建筑之间防御的整体性,因为一栋建筑被占领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火力支援和封锁街道的交叉火力网已经被打破,因而没有继续防守的必要。各个作战排使用这种“蛙跳作战”的方式来逐个占领建筑的街区。一旦先头部队将目标区域占领并巩固阵地后,另一个排随后向下一个区域发起冲击。负责防守阵地部队随即向目标区域发射炮弹和烟雾弹以掩护冲锋部队。由此可见这就是为什么加军在报告中说“巷战是一场耗时的战斗,如果一味求快,那么必将损失惨重.”的原因了。
为了清除独栋建筑内的敌军,加拿大士兵使用了两种方法。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突击的方式占领建筑,逐屋消灭比人,需要强调的是,在使用这种战术时要“由上至下”而不是“由下至上”。因为在一份报告中说道“我们发现在清除建筑内敌军时,由下至上的进攻会让我们损失惨重,德军士兵会向任何企图上楼的士兵开火。”要对付一层的敌军,则首先需要判断他们的防守布局。当这个街区的第一栋建筑被占领之后,步兵就会要炸药在隔壁建筑的屋顶上炸开一个口子进入。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步兵们使用了一种名为“蜂巢”的炸药(专门用来炸墙壁的小型炸药)或者直接由先头兵带的大威力手榴弹。在以后的很多报告中对这种战术的称呼不尽相同,“鼠洞”或者“房洞”等指的都是这种战术。在进入隔壁建筑后,步兵就开始由上至下对敌军进行清除,在进入房间前都向里面投掷36号手榴弹。即使由上至下进攻,楼梯间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以此步兵直接将楼板进行爆破并下楼下的房间投掷手榴弹。在步兵清除建筑的同时,支援火力就会向对建建筑开火以压制敌军,并且在位置合适的情况下向德军可能逃跑的位置进行火力覆盖。
但是要占领整个街区的首栋建筑,唯一的方法就是采取由下至上的进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试图向二层进攻以前建筑的一层需要被彻底地搜查于清除。建筑的外部墙体会由坦克等支援武器进行清除,然后士兵们会有手榴弹进行逐屋清除。在某些情况下,在进攻那些大型的多层建筑时,即使它的一层被攻克,向上层的进攻也十分困难,因此指挥官们都不会考虑冒着手下士兵重大伤亡的风险来命令他们向上层进攻。这样从而就产生了第二种进攻方式,就是直接将整栋建筑进行爆破而不用进行逐屋战斗。在首层安全的前提下,命令士兵携带炸药进入并将其安放在合适的位置,这些炸药为了便于携带都装在缴获的德军水壶中,然后士兵们离开建筑并将炸药引爆。随后的建筑残骸在坦克机枪的掩护下由步兵来进行清除。或者可以由坦克或反坦克炮直接从外部将建筑轰成一堆瓦砾。
在室内空间的近距离交战当中,成功和生存的关键是行动的主动性,移动的迅速以及听觉视觉的敏锐。加拿大军方告诫士兵一旦对建筑群展开攻击,那么就没有对伤亡士兵进行救治的机会,只有当建筑底层安全后,才将伤亡人员收容于建筑的底层并为他们进行初步治疗然后用担架将他们送往后方医院。鉴于那些被攻陷但是未防守的建筑也有被德军渗透的可能性,所以对已攻陷建筑进行防守也是十分必要的,尽管这样会使进攻力量大打折扣。在建筑的防守方面每栋至少要留2名士兵作为岗哨并将建筑一切的出入口严密封堵。否而那些德国伞兵会重新进入这些建筑,从后方来骚扰加军的正面攻势,使部队不得不在对他们进行重新清剿。这些警戒岗哨的作用在夜晚尤为重要,因为德军部队在夜间的渗透行为尤其活跃,同时部队警告岗哨的士兵不能在室内空间发射BREN机枪,因为枪声的回音会导致暂时性失聪。任何微小的细节都关系到士兵的生命,甚至整场战斗的结果,所以对在城市作战中所获取的宝贵经验都不能轻易被人忽视。
在奥托纳战斗期间,加拿大军队为于处理那些未知各种作战环境而成功的发明与改进并成功地发挥了他们步兵武器与支援武器的最大价值。在随后的几个星期的巷战中,第八军的加拿大师成了公认的城市战专家。同时奥托纳之役对盟军在未来进行类似作战也有极大帮助。在英国,盟军集结了一支准备在欧洲西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部队,这支部队都是由新兵组成,他们在那里也会遇到顽强抵抗的德军部队,以此奥托纳的经验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战斗做好准备。盟军对加拿大的评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在之后的战争评估中仍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作者:兰·古德森(Lan Gooderson)
编译:知远/亦秋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延伸阅读:
电子周刊: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斗司书的秘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