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提斯 文明发展到哪个超级赛亚人等级划分??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地球北纬30度的十二大千古之谜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_甜梦文库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一八七一年 第一编 近代国际关系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 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1.1 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 ――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三十年战争(1618―― ―― ) 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亨利四世针对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 南特赦令 亨利四世 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 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 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黎塞留 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 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 年 9 月, 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以皇帝为首的天 《奥格斯堡宗教条约》 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 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 据主导地位。1608 年, “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 年, “天主教同盟” ,巴 伐利亚公爵为领袖。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 ――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1618―― ―― ) 三十年战争: 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三十年战争 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 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 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 战争彻底打破了 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1618 年 5 月 23 日, “掷出窗外事件” ,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 国、瑞典阶段: 谈判:1643 年起就开始了和谈。在奥斯那布吕克 奥斯那 奥斯 布吕克参叫谈判的是皇帝、瑞典,德意志新教 诸侯和城市的代表。在闵斯特 闵斯特谈判的是皇帝、法国、西班牙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的代表。和 闵斯特 约 1648 年 10 月 24 日才签订,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主要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特劳特曼斯道夫:皇帝的首席代表,在和会中极端不利的形势下,为哈布斯堡王朝得到了最 特劳特曼斯道夫 佳的处理,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保存下来,就是保持了其在中欧的地位。 1.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他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 静观其变的政策。 共和国和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 内战期间, 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 组织大陆国家对国王的 支持,避免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的重点 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 克伦威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参加反封建王权斗争,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 克伦威尔(Cromwell) ) 贵族利益。1649 年镇压平等派运动之后,就开始历时三年的侵略爱尔兰的战争。任护国主 后,其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殖民霸权,大陆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第一次英荷战争( ――1654) :克伦威尔 1650 年制定《航海条例》并于 1651 年颁布。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 ―― ) 规定: (P11) 。英荷间未经宣战,便开始了军事行动。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荷兰1 1654 年 6 月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 ,压制荷兰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 。后由于丹麦 《威斯敏斯特和约》 缔结商约,英国船只得以通过松德海峡 松德海峡,自由进出波罗的海。 松德海峡 英国参与法西战争:1655 年利用海盗之助,引起与西班牙的战争,次年夺取牙买加。 (补充)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7) 。1667 年 7 月《布雷达和约》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 。第三次英荷战争 第三次英荷战争(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 ―― ) ― 。1674 年 2 月《多佛尔和约》 ,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1674) ) 小结:纵观英荷战争,英国是实际上的胜利者。荷兰基本上接收了航海条例,逐渐丧失了 海上强国的地位,而英国则逐步扩大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国借助航海条例,海外贸易大发 展,海上势力不断增强。到 17 世纪末,英国对荷兰已占压倒性优势。英荷战争动摇了荷兰 的国际政治地位。 光荣革命后, 威廉登上英国王位, 使荷兰经济上和政治上更加从属于英国。 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关系的变化:①英法同盟的结束,以英法争霸开始,英法矛盾成为 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的主要矛盾; ②英荷建立特殊关系; ③在争夺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 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采取主动态势。 1.3 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1659) :内容 一、 比利牛斯和约》 《比利牛斯和约》 ( ) 马扎然意图利用法西联姻, 擦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是波旁往事取代哈布斯堡王室在西班 牙的统治,从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西王腓力四世同意将女儿价格路易十四, 为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隐患。 评价:法国为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十八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失去大片领土 评价 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天然疆界”的追求:路易十四沿袭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对外扩张政策,梦想 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 天然疆界 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扬言要“夺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成为全欧洲的 主宰” 。企图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莱茵河等处的天 然疆界。 ⑴“遗产战争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 遗产战争” 遗产战争 力。1667 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企图夺取西属尼德兰(比利时)(过程 P14)1668 年法西 。 亚琛条约》 。遗产战争在英、荷、瑞干涉下结束,说明实力过分强大的法国已对现有国际 《亚琛条约》 秩序构成威胁, 其扩张政策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警惕。 法国的让步也反映了法国的势力还不 足以与多国为敌, 路易十四因此更重视外交的分化联合作用, 荷兰因在反法联盟中充当主角, 成为法国下一个战争目标。 ⑵法荷战争 法荷战争(1672――1678) :原因(P14)联合英国 1672 年攻荷。 法荷战争 1678 年法荷《奈梅根和约》 内容(P15)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使勃兰登堡 年法荷《奈梅根和约》 陷入孤立。 《奈梅根和约》是法国霸权鼎盛的标志。 ⑶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 :1685 年,法国取消南特赦令(1598) ,迫害新教徒,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引起新教国家不满。1688 年,路易十四再一次对“天然疆界“的追求,是侵占巴拉丁那特。 欧洲出现反法浪潮,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成为法国的死敌,两国斗争贯穿整个 18 世纪,英国 成为反法“大同盟”的发动者。反法“大同盟” 反法“ ,包括英国、荷兰、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 反法 大同盟” 和勃兰登堡。1697 年《立兹威克和约》从内容上是欧洲恢复到了战前的状态,影响:削弱 立兹威克和约》 了法国的霸权地位。 《立兹威克和约》是法国霸权开始衰落的标志。法国的政治地位在战后 逐步下降,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盛况。英国在国防和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都得到了加强,开始以 欧洲大国的身份参加欧洲事务。 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国际 政治地位, 能够继续以大国的身份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 连续不断的战争损伤了法国的元2 气,在英、荷等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仍保留封建专制,经济落后。法国在竞 争中慢慢丧失了优势地位,在与英国的抗衡中落于下风。几次战争表明,保持国际势力的均 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追求霸权只能导致衰落。 三、奥土战争 奥土战争:法土 1536 年结盟,给了土耳其进攻奥地利以重要助力,对土耳其发动战争 奥土战争 起了鼓励作用。奥土战争主要因争夺匈牙利而起。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1683 年,土耳其 50 万大军进攻维也纳(P16)1699 年 1 :奥地利获得匈牙利,波兰获得乌克兰的一 月,突遇各方签订和约,总称《卡洛威茨和约》 《卡洛威茨和约》 部分领土和波多利亚、卡明涅茨要塞,威尼斯获得摩利亚半岛。土耳其占领匈牙利的梦想破 灭,不仅兀立在对外扩张,反而成了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奥地利获得匈牙利已扩充势力的 计划得到实现,在东南欧的势力得到加强,也保持了大国地位,能够继续与法国等欧洲列强 进行竞争。 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乌德勒支条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乌德勒支条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⑴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1700 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在遗嘱中将西班牙连同 新旧大陆一切领地传给路易十四之孙,腓力普安茹公爵,条件是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西 法两国不得合并。法国和奥地利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引起战争。 ⑵法国对欧洲大同盟的战争:1701 年 9 月,欧洲反法大同盟组成。英、荷、奥为主体。反 法各国各有所想::荷兰只求解决来自法国的威胁与订立商约,担心英国海上实力扩大;其 他盟国则担心奥地利占领西班牙后,恢复哈布斯堡在欧洲的霸权。英国国内托利党掌权后, 反对辉格党参与欧陆战争的政策,对法妥协。北方大战朝有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英国担心 俄国取得波罗的海把全会威胁英国在东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特权。 英国不想彻底击败 法国,以便利用法国对抗俄国。英国担心奥与西班牙合并,建立哈布斯堡欧洲帝国的局面。 ⑶《乌德勒支和约》 :1714 年 4 月,以法国、西班牙为一方,英、荷、普、萨、葡为一方, 《乌德勒支和约》 。两条约统称为《乌德勒支和约》 。 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 。奥法签订了《拉斯塔特和约》 《拉斯塔特和约》 内容: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第一次将“势力均衡”概念正式 写进条约。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占有了不少战略要地,并开始了夺取法国美洲殖民地的 进程;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法国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保住大陆强国的 地位,但海上势力却被大大削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加强,继续 保持大国地位。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使原来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得以扩张领土,为日后普奥 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1.4 18 世纪欧洲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 伊凡四世()起,俄国为争夺出海口而不断征战。在北方波罗的海,俄、瑞、 波争斗不断。北方失利后又将矛头指向黑海。俄土战争。彼得一世()以欧洲为 战略重点,将路上的地域性蚕食转为争夺海洋,想要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⑴北方大战(1700――1721) 北方大战( ――1721 :彼得一世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发动对瑞典作战引起的一 北方大战 1700――1721) 场欧洲国际战争。1700 年 8 月 19 日,即俄土《君十坦丁堡和约》缔结第二天,俄国向瑞典 宣战。历史二十一年,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 ⑵《尼斯塔得和约》 :1721 年 8 月,俄瑞在芬兰的尼斯塔得签订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站稳 《尼斯塔得和约》 脚跟, 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 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临海洋 的欧洲强国, 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瑞典北方强国的地位被大大削弱, 从此衰弱下去。 (俄国争夺黑海出海口的计划终彼得之世尚未完成,后由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下来) 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继承战3 普鲁士的崛起:腓特烈二世(腓特列大帝) ()热衷于德意志霸业和军国主义。 玛利亚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 年,腓特烈二世以割让西里西亚作为承认玛利亚特利萨 玛利亚 特利萨王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位的条件。12 月,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奥地利得到英国财政援助和俄国道义支持。1741 年 11 月, 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柏林和约》 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一些公爵领地。 , 1745 年 12 月,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德累斯登和约》 。 ⑶《亚琛和约》 :奥普战争发展为英法为核心的两个集团的战争,1748 年 1 月 18 日, 《亚琛 《亚琛和约》 和约》 ,特利萨的继承权获承认,但却将西里西亚个给了普鲁士,将一部分奥属意大利的土 地个给了撒丁王国。加强了英普的实力,削弱了法国和奥地利。英法矛盾加深,不就爆发七 年战争。 普鲁士成为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对手。 法国因普鲁士在真正中的欺骗行为 而生恨,法奥面临共同的敌人普鲁士,长期敌对关系开始松弛,在反普目标上走向联合。 .. :特利萨不忘收复西里西亚,展开了积极的外 七年战争(1756 年 8 月――1763 年 2 月) 七年战争( ――1763 七年战争 交活动,通过驻法大使考尼茨 考尼茨促使法奥和解。1756 年 5 月,奥宰相考尼茨 考尼茨促成法奥缔结防 考尼茨 考尼茨 御同盟。欧洲外交革命 外交大改组 :欧洲国际力量分配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变化:普法同 欧洲外交革命/“外交大改组 欧洲外交革命 外交大改组” 盟瓦解,法奥修好;英奥背离,英普结盟。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 ―视为欧洲外交史上的“外交革命” 。1756 年英普《威斯敏斯特条约》 ,互不进攻对方领土, 武力反对“任何破坏德意志领土完整的国家” 。该约使得英奥联盟彻底瓦解,奥地利加紧与 法、俄结盟的步伐。1756 年 3 月,俄奥攻守同盟;5 月,法奥互助条约。 (考尼茨)欧洲形 成英普集团和以法国为核心,包括奥、俄、西、萨克森、瑞典的集团。七年战争的实质,一 是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 ⑷《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巴黎和约》 《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英普集团取得海上胜利,法奥俄集团在陆上占有优势,战争呈相持状态。 1763 年 2 月,英法《巴黎和约》 普、奥、萨克森《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内容: 英法《 ,普 萨克森《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P22)奥地 英法 巴黎和约》 利永远失去西里西亚, 在德意志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奥普之间的仇恨使它们的争霸战更加 激烈。为增加实力,奥地利进行了一些改革。普鲁士通过战争,跻身大国行列,跨出了称霸 德意志的第一步。战争结束时,普在国际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迫是它与俄国接近。战争 为俄国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给法 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欧洲大陆上,法国失去霸主地位,外交上靠奥地利和土耳其支持。 殖民地丧失殆尽,不仅意味着法国失去强大的海上势力,而且意味着失去了财源,失去了赶 超英国的机会。英国获得巨大利益,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 工业革命,建立海上和殖民霸权。战后,西欧出现一段平静期。俄、普势力的增长,以及普 奥较量则使东欧不再安宁。 两次俄土战争 18 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局势:18 世纪初的欧洲强国为法、奥、英、荷、瑞。18 世纪后半期的 欧洲五强为英、法、俄、普、奥。国际形势:法土反哈布斯堡联盟,商业往来密切,法在土 享有优惠特权,贸易额在近东贸易中居首位。反对俄国势力侵入其贸易领地。英在近东有重 大经济利益,但英俄由传统贸易关系,并意图利用俄国在近东和欧陆与法对抗,对俄扩张采 取纵容态度。奥地利反对俄国在黑海和多瑙河地区扩张,并担心损害其在巴尔干的利益。但 向巴尔干扩张又需要俄国支持, 二者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俄利用奥对波兰的野心使奥成为 对土战争的支持者。 ① 年俄土战争。1772 年,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 奥第一次瓜分波兰,内容(P24) 1774 年俄 。 库楚克开纳吉和约》 :俄国取得第聂伯河与布格河间的土地,以及刻赤、叶尼卡雷、 土《库楚克开纳吉和约》 金布尔恩等要塞。 克里米亚汗国被承认为独立国。 削弱了土耳其对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的 统治权, 动摇了土耳其人对居住在奥斯曼帝国的基督教各族人民的统治。 俄国在黑海取得出 海口,俄国商船有通过海峡的权利。扩大了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开辟了俄国取得重大外交成4 就的新时期。俄国势力渗入黑海地区,夺取出海口的主要目的达到。条款为俄国后来发动战 争、进一步向巴尔干扩张提供借口。 ② 年俄土战争。国际形势:英国因北美战争而削弱。法国革命。普奥
年争夺巴伐利亚战争,俄调解,促成铁申和约 铁申和约,使德意志保持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力量均衡, 铁申和约 并被承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法律保证人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操纵德意志事务的权力。 奥 地利作为俄国盟国参战,瑞典企图拿回依照《尼斯塔得和约》失去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对 俄作战。1792 年 1 月,俄土《雅西和约》 :俄国只要求奥卡科夫和德涅斯特河以内的黑海北 《雅西和约》 岸地区,国界推进至德涅斯特河,确认克里米亚与库班并入俄国,俄军占领的摩尔达维亚与 瓦拉几亚退还给土耳其,进一步削弱了其对多瑙河两地统治,土给予俄贸易特惠,承认《库 《 楚克开纳吉和约》 楚克开纳吉和约》继续有效,土耳其放弃对格鲁吉亚的要求,并答应不对格鲁吉亚地方采 取任何敌对行动。条约巩固了俄国在黑海的地位,为俄国入侵巴尔干奠定了基础。第二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2.1 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独立战争:1774 年 9 月 5 日―10 月 26 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通过《权利宣言》 。1775 年,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1776 年 7 月 4 日, 《独立宣言》 。 法国参战:法国最初怀疑美利坚能否取胜,自身财政危机亦严重,对民主共和国反感。法国 “只差战争”的政策,目的是使英美相互削弱。1778 年 2 月 6 日,友好通商条约和同盟条 约签订。西、荷参战(补充) 俄国武装中立:叶卡捷琳娜二世反感北美独立,为平衡法、普、奥需要联合英国,也需要 俄国武装中立 维护俄、英商业条约,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但也不希望英国势力在美洲进一步扩张。俄国 内部农奴起义不断,局势不稳定。控制黑海及其沿岸时期最主要战略考虑。1780 年,英国 海军在大西洋上破坏中立国贸易,引起许多国家公愤,于是俄国有所借口,联合欧洲多国部 队宣布武装中立,宣布中立国家尤以武力保护本国船只的权利,并确定了战士禁制品,封锁 等概念。武装中立宣言成了国家法中海洋法的一个基础。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与胜利后的外交 美国的独立:1783 年,美英《巴黎和约》 。内容(P31) 。法国考虑到英法签订和约前保持法 《巴黎和约》 美同盟的重要性,同时为尽快迫使西班牙放弃对直布罗陀的要求,尽快缔结和约,接受英美 和约,美国获胜有着有利的国际环境。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势力引发许多国家 的嫉恨, 英国在战士对中立国的粗鲁做法使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站到其对立面。 美国独立使英 国失去重要的殖民地,但英国掌握着直布罗陀,实力损失不大。法国的胜利是虚幻的,战争 中耗资巨大, 加剧了财政危机。 北美独立战争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殖民地脱离宗主国获得 民族独立的战争,激发了世界各地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浪潮的兴起。 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从独立战争到内战,对外政策大致分为两方面:对欧洲事务采取“中 立政策” ,避免入欧洲政治和军事冲突,即孤立主义;在拉美,奉行领土扩张政策,在非洲 和亚洲则进行经济扩张。 1793 年 4 月 22 日,华盛顿签署《中立宣言》 ,宣布美国不介入欧洲战争。这方反映美国军 事经济实力不强大, 需要保护自己, 也想利用远离欧陆的有利条件, 向西部扩张并扩大贸易。 1796 年 9 月 1 日,华盛顿《告别演说》 ,是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声。这实际反映一种把美国 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国家主义” ,为后继者提供了一套处理美国对外关系的规则。 《莫特枫丹 条约》《路易斯安那条约》《根特和约》 , , (补充)5 2.2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与所遭干涉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一是大革命对王权的限制有个发展的过程,二是列 强自身及相互间有问题与矛盾。 随着革命的发展, “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吉伦特派为 扩大法国的势力和市场,希望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 革命的法国同整个欧洲专制王朝敌对形势形成, 在欧洲专制王朝看来, 革命的法国破坏了整 个欧洲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共同趋向建立在王朝性国际主义 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 王朝性国际主义 .... . 王朝合法和欧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 ........................................ 观和伦理观。欧洲王朝性的国际主义同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形成尖锐 ..... ........ 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此外,传统上欧洲列强奉行多强均势,其要旨在于维护列强间权势大 致均衡的分布, 组织其中任何一强取得压倒性优势, 从而保持所有强国的独立生存和体系结 构的多元性质。由此,旨在维护欧洲传统军事结构的欧洲列强,同努力打破传统国际关系, 并进而寻求欧洲霸权的法国之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 普奥武装干涉:英国迫使普奥签订《匹里尼茨宣言》 《匹里尼茨宣言》 ,为恢复法国王权而战。目的在于使法 与普奥互相争斗而削弱, 并相机正对法国海外殖民地和贸易区。 法国的势力和政治地位加强, 对欧洲传统军事格局形成挑战,使得欧洲列强联合起来对法国进行干涉。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 年 2 月后,法国处于反法联 1793 年,英国首相庇特 庇特积极组织和领导第一次反法同盟 第一次反法同盟 庇特 盟包围之中,奥军大败杜穆利埃 杜穆利埃所率法军于尼尔温堡。雅各宾派上台,对外集中力量打击英 杜穆利埃 国,通过航海条例,禁止英国船只进入法国,分化反法同盟,提出“不干涉原则” ,宣布“法 国不干涉他国政治,也不许他国干涉法国政治。 ” 二、俄、普、奥第二、三次瓜分波兰 1793 年,俄、普、奥第二次瓜分波兰 奥第二次瓜分波兰。1793 年,俄普签订瓜分波兰协议。内容(P35) 哑巴会议” :俄普为了迫使波兰国会批准瓜分波兰的现实,用军队包围波兰国会,施加压 “哑巴会议” 力;可是议员们都默坐不发言。最后,国会主席只好提议,用沉默表示同意。 1795 年,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 奥第三次瓜分波兰 分波兰。10 月,三国签定第三次瓜分波兰协定。内容(P38) 瓜分波兰对帮助法国粉碎第一次反法同盟起了作用。 由于波兰, 俄国没有参加第一次反法同 盟,普鲁士自 1794 年春起,就没有参加反法战争,而且出于俄奥背着他签订瓜分波兰协议 的愤恨,退出了反法同盟。俄普奥瓜分波兰的反动联合,成为它们后来反对欧洲革命运动与 镇压民族解放运动采取共同政策的一个基础,也是神圣同盟时代结成伙伴的一个历史渊源。 2.3 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督政府的对外政策:分化反法同盟,集中打击奥地利。1795 年,法普、法西在巴塞尔签订 和约(内容 P35) 1797 年 10 月 17 日,法奥《坎波―佛米奥和约》 《坎波―佛米奥和约》 ,和约标志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内容:: P36。 1798 年,第二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 1799 年 11 月雾月政变。1800 年 6 月马伦戈一役大败奥 第二次反法同盟 军,摩鲁 摩鲁在德意志霍恩林登的胜利,奥地利屈服。 摩鲁 。内容: 1801 年 2 月 19 日,拿破仑逼迫奥地利退出联盟,而和法国缔结《吕内维尔和约》 《吕内维尔和约》 P37。 《吕内维尔和约》的缔结意味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崩溃,英国陷于孤立。1802 年 3 月 27 日,英法《亚眠和约》 。内容:P39。英发根本性矛盾未解决。 《亚眠和约》 2.4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6 1804 年,拿破仑称帝。英国借口法国扩张活动,拒不履行和约条款,拒不撤出马耳他。帝 国时期战争加剧的原因:称霸与制衡冲突异常激烈,意识形态斗争的激化。 俄法关系公开破裂,1805 年 4 月英俄签订了同盟条约,奥地利 8 月与英俄联盟。 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英俄策动。乌尔姆(Ulm)战役,占领维也纳;奥斯特利茨 1804 年,第三次反法同盟 第三次反法同盟 战役,迫使奥皇弗朗茨二世求和,普鲁士脱离反法同盟。 ,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崩溃。内容:P41。 1805 年 12 月 26 日,法奥《普雷斯堡和约》 《普雷斯堡和约》 1806 年,弗朗茨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终结 终结。1806 年 7 月 终结 12 日,建立莱因联盟 莱因联盟。莱因联盟是德意志西部和南部十六个小邦以和法国缔结攻守同盟为 莱因联盟 基础,在拿破仑保护下成立的联合。1807 年《提尔西特和约》后,又有 20 个德意志小邦加 入。是作为法国东部莱茵河边疆上的军事和政治的屏障,也是法国普、奥之间的缓冲地带; 同时又是拿破仑在德意志进行统治与实行掠夺政策的工具。 联盟每年给法国补充 6 万 3 千兵 员,还需修筑有战略意义的道路。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 年 10 1806 年 9 月,英国策动,英、俄、普、瑞、西、萨克森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第四次反法同盟 月因汉诺威问题, 普对法宣战。 普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两役全军覆没, 腓特烈 威廉投降; 1807 年 6 月 14 日,法国在弗里德兰打败俄军。 法俄由敌对向同盟关系转变: 拿破仑认为最主要的敌人是英国, 打击英国需要俄国的支持和 配合。普败,奥中立,使俄国面临法国入侵而孤立无援。法国处于霸权顶峰时,对法国制衡 短期内难以有效。英国唆使大陆国家抗法,自己在海上却寻求均势,引起俄国不满。1807 年 6 月 25 日,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涅曼河会晤 涅曼河会晤。内容:P43。 涅曼河会晤 ,俄国退出反法同盟,第四次反法同盟崩溃。内 1807 年 7 月 9 日,法普《提尔西特和约》 《提尔西特和约》 容:P44.。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的标志,法国以胜利者的姿态注视欧洲。但胜利之下埋伏着 危机。 欧洲失衡加剧。 欧陆主要强国慑于法国无力鼎盛都持容忍屈服态度, 但仇恨心理极强。 法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越来越建立在对其他民族国际的压榨上, 这都激发了其他国家强烈的民 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促使其图强雪耻。 大陆封锁政策:原因是英国是法国称霸的主要障碍,但法国海军不敌英国海军。法无法对英 大陆封锁政策 , 国直接打击,英国阻挠法国称霸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1806 年 11 月 21 日, 柏林赦令》 《柏林赦令》 内容(P45) ,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易和经济关 , 系” ,大陆封锁开始。1807 年, 米兰赦令》 枫丹白露赦令》内容(P45) 赦令》 《枫丹白露赦令 。1810 年 11 月, 《米兰赦令 《枫丹白露赦令》 第二次《枫丹白露赦令》 ,宣布没收英国在大陆上的一切工业品并销毁,建立特别军事法庭, 《枫丹白露赦令》 完成大陆封锁的立法手段。大陆封锁体系难以运转,最初曾给英国带来困难,但结果不能长 久。 它不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 欧洲的消费者被迫接受法国产 品,是法国强制性的结果。英国处于工业革命高潮,新机器、新工艺广泛运用,殖民地多, 有可靠低廉的原料保证, 大量英国商品很难被挤出市场, 法国强制的结果是国内市场一片调 零,整个欧洲大陆由于反对法国侵略掠夺,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法国霸权日薄西山。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葡西被迫加入大陆封锁体系。 第五次反法同盟,普奥参加。1808 年 9 月底,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 1809 年,英国组织第五次反法同盟 第五次反法同盟 爱尔富特会晤,签订同盟公约。奥 1809 年 4 月对法发动战争,瓦格拉姆决战失败。 爱尔富特会晤 。英奥的第五次反法同盟被粉碎。内容:P47。 1809 年 10 月 14 日, 维也纳和约》 《维也纳和约》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法俄关系恶化:波兰问题,东方问题。拿破仑意图将巴尔干至于法国控制之下,并违背爱尔 富特诺言,阻止俄国吞并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俄英有贸易传统,大陆封锁损害之。1812 年 6 月 24 日,拿破仑进军俄国。 1813 年 2 月 28 日,俄普在卡利施城签订同盟条约,英国、瑞典、奥先后加入,第六次反 第六次反 ,规定同拿破仑作战到底,保证不得单独言和, 法同盟建立。第六次反法同盟《肖蒙条约》 法同盟 《肖蒙条约》7 有效期二十年。1813 年 10 月,莱比锡“民族大战” 。1814 年 3 月 30 日,反法同盟军队攻入 ,莱比锡“民族大战” ,保留法 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4 年 5 月 30 日,第一次《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 国 1792 年疆界。 ,英、俄、普、奥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 年拿破仑重掌政权,扬言“解散维也纳和会” 第七次反法同盟 滑铁卢大败。第二次《巴黎和约》 ,法国退回到 1790 年疆界。内容: 《巴黎和约》 拿破仑外交政策的评价 (补充) 评价: 评价第三章 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3.1 维也纳会议 1814 年 9 月,维也纳会议召开,英、俄、普、奥四国把持。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 洲大陆领土军事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各国政策(P53)参加者: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副首相涅塞尔罗德 涅塞尔罗德;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 卡斯尔雷勋爵(后威灵顿) 亚历山大一世 涅塞尔罗德 卡斯尔雷勋爵 法国:塔列兰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代表哈登堡公爵和威廉洪波尔特 塔列兰 奥地利:梅特涅亲王 秘书长是梅特涅的亲信根茨 梅特涅亲王 波兰――萨克森问题(P54) ;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问题, 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日期。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立国际河 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同行自由无阻原则。通过关于外交等级的公约 关于外交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 关于外交等级的公约 个等级:大使、教皇世界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 最后议定书 3.2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神圣同盟条约》 亚历山大一世、 《神圣同盟条约》1815 年 9 月,亚历山大一世、弗朗茨一世、威廉三世 亚历山大一世 弗朗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签定。炮制 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 1789 年以后革命的危险观念。该约是 对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单就内容看,尽管声称 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 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 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 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 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盟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 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统治秩序的产物。 神圣同盟 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君主国的互助同盟。 俄国即使神圣同盟 的倡导者,又是镇压民族民主运动的宪兵,这种双重身份不只是一种巧合。 四国同盟条约 同盟条约》 《四国同盟条约》1815 年 11 月 20 日,英、俄、普、奥通路易十八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 条约的签订表明,在维也纳体系创立之初,防止法国重新出现旨在推翻维也纳秩序之政权, 仍然是列强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一。这说明条约的目的是具体的、实际的,虽然这一基础因法 国加入而淡化,但条约所确定的定期会议外交协商的安排,却有重要意义。由于五大国定期 开会, 处理共同问题, 试图取得一致意见, 因此形式上又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 欧洲协调 或欧洲协调 欧洲协调, 在当时叫做 “会议外交” 该体制对后来国际关系有着深远影响。 。 大国通过这种 “会议外交” , 能及时就影响各国共同利益的事项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 并采取相应措施, 也有助于各大国 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冲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一致或多数一致的意见。从其后欧洲协 调的实践看,他的主要作用在与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 体系的稳定程度。总之,欧洲协调的目的事为谋取大国间矛盾的妥协,进行种种政治交易, 签订秘密条约,维护大国的利益,保持强权政治。8 对维也纳会议和其体系的评价 评价(补充) 评价 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涅时代) 欧洲协调试运转的基础。梅特涅致力于协调,构筑了所谓的梅特涅体系,是为维也纳体系的 缩影。梅特涅的政策事实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所以 1815 年后十余年间被称为梅特 梅特 涅时代。 涅时代 梅特涅思想和政策的特点 特点是:信奉保守主义,坚持正统主义原则,强调君权神授,反对自 特点 由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主张现实主义的利益原则,竭力维持大国均势,鼓吹对外干涉他 国内政等。其中,镇压民族民主运动,贯彻神圣同盟互助原则的观念占很大比重。 三次会议 三次会议: 三次会议 ① 亚琛会议 琛会议(埃克斯拉夏佩勒/夏培) :1818 年 9 月,盟国与法国在亚琛召开会议,解 决驻军、赔款问题。亚历山大一世、弗朗茨一世、威廉三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 法国首相黎塞留公爵。关于撤军和赔款问题;法国国际政治地位问题:四大国一方面邀 请法国参加以后的大国国际会议,共同磋商有关欧洲和平与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又续订 《四国同盟条约》 ,作为对法国的防范。法国终于摆脱了占报国的地位,欧洲协调也从 四大国协调发展成为五大国协调。 亚琛会议是欧洲协调的第一步。 五大国通过会议外交, 共同承担了维护维也纳秩序的条约义务,从而为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提供了一个法律框 架。此后,以梅特涅外交为代表的反动政策主导了维也纳体系,援引亚琛会议精神,干 涉他国内政,镇压革命运动。英国由于拒绝承担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在维护正统秩序 方面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所以,亚琛会议之后维也纳体系几次运转,主要表现 为奥、俄、普、法的协调一致。这表明维也纳体系启动之初,就内含了分裂因素。 :那不勒斯斐迪南一世同意用奥地利标准限制本国宪 ② 特洛波――莱巴赫会议 特洛波――莱巴赫会议(1820 年) ――莱巴赫会议 政发展,将那不勒斯那入维也纳体系。1820 年 7 月,那不勒斯爆发烧炭党起义,斐迪南 被迫颁布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宪法。1820 年 10 月,列强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开会 协商意大利问题。亚历山大一世、弗朗茨一世、威廉三世参加。11 月, 特洛波议定书》 《特洛波议定书》 提出两条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一是如果革命使一国的内部统治完全发生改变,则该国 政府将被排斥与同盟之外;二是如一国的宪政变革威胁了邻国的安全,同盟各国必要时 可以使用武力进行干涉。1821 年又在莱巴赫举行会议,是特的继续。确定奥地利派兵镇 压意大利革命,并占领,英国与东方三国裂痕更大了。 ③ 维罗纳会议 维罗纳会议(1822 年) :是为了对付西班牙革命,欧洲列强举行会议策划反革命干涉, 既亚琛会议后的第三次会议,也是“梅特涅体系”所有体现的定期举行会议的最后一次 会议。1812 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派去镇压美洲革命的军队起义,要求恢复 1812 年 革命宪法。1822 年 10 于维罗纳召开,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问题。维罗纳会议上,法国 外交大臣蒙特摩伦西 蒙特摩伦西 沙托白里安主张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俄、普、法、奥 蒙特摩伦西和驻英大使沙托白里安 沙托白里安 一致同意武装干涉,方式为列强共同支持法国武力干涉。乔治坎宁 乔治 乔治 坎宁继任外交大臣后, 英国对外政策发生急剧转变,反对干涉西班牙的行动。 (――英国已放弃“欧洲协调原 则” )1823 年 4 月,路易十八侄儿昂古列姆 昂古列姆公爵率军占领西班牙,镇压了革命。 昂古列姆 30 年代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 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与正统主义原则和神圣同盟体系以沉重的打 击。为了对付革命,梅特涅 梅特涅和俄国副首相涅塞尔罗德 8 月在卡尔斯巴德磋商,内容记录在一 梅特涅 涅塞尔罗德 张小纸条上,故称“卡尔斯巴德小纸条 ,普鲁士也表示同意。这表明梅特涅已不可能恢复 卡尔斯巴德小纸条” 卡尔斯巴德小纸条 昔日的四国同盟, 而只能以俄普奥东方三个君主国的合作勉强应付了。 法国七月革命的胜利 成果落到金融贵族的代表人物路易 路易 菲利普手中, 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独揽政权的 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 路易 菲利普 1830 年 8 月,比利时革命,10 月宣布独立。这削弱了荷兰在欧洲体系中的意义。1831 年 69 月,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获得比利时王位,即利奥波德一世。11 月 15 日,五强在 伦敦签订《伦敦条约》 ,承认比利时完全独立,并宣布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1830 年 11 月 波兰起义,次年 3 月俄国出兵波兰,将其并入俄罗斯帝国。 3.3 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 拉美独立运动(P65-67) 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与《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 通过维也纳会议, 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征讨拉美独立政权的行动, 并积极策划直接武装 干涉拉美革命。其动机是:一是将一切民族解放运动视为对维也纳正统秩序挑战;二是对拉 美独立政权的共和政体的仇视;三是趁机扩大在拉美的市场,或攫取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俄国:1821 年 9 月沙皇颁布《白令海峡赦令》 ,宣布俄属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在北纬 51 度, 《白令海峡赦令》 这是俄国在北美采取的南下政策。 英国实际持反干涉政策。英国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在中南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利 益,不但垄断了拉美的市场,也将拉美变成重要得原料供应地,并获得了一系列贸易和投资 特权。 英国也担心列强在干涉过程中将西班牙殖民地据为己有, 不利于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和海洋霸权主义, 在欧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但英国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海洋霸权对神圣同 盟干预行使“否决权” 。1823 年 8 月坎宁约见美国公使拉什 拉什,非正式建议英美对西属美洲殖 拉什 民地采取联合行动反对欧洲国家干涉拉美各国独立。 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反对英国的建议。认为神圣同盟恢复拉美殖民统治的可 能性并不存在; 接受英国的建议等于承认英国干涉美洲事务的权利, 并束缚美国未来可能的 领土扩张。建议美国单独公开宣布反对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切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原则。 三项原则: 1823 年 12 月 2 日,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门罗向国会发表咨文,其中宣布三项原则:①今后欧洲列 三项原则 门罗宣言 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作为将来殖民的对象; 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作为将来殖民的对象;②欧洲的政治制度与美洲的 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 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的任何企图都会为美国的 和平与安全;美国不干涉任何欧洲列强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将来也不干涉; 和平与安全;美国不干涉任何欧洲列强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将来也不干涉;③对于那 些已经宣布独立并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的任何干涉, 些已经宣布独立并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的任何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 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 门罗主义” 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这项咨文代表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以后就被称作“门罗主义 。 门罗主义 英国没有公开表明反对的态度, 神圣同盟各国均表示反对门罗宣言的主张, 但由于掌握海洋 霸权的英国接受了门罗宣言, 武装干涉拉美独立运动的谋划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门罗宣言从 一个侧面揭示了维也纳体系已陷入分裂的危机, 也表明维也纳体系的作用范围受到限制, 被 排斥于美洲体系之外。 评价: (补充) 3.4 东方问题 一、东方问题的凸现:东方问题肇始于 18 世纪末,源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衰弱,逐渐成为整 个 19 世纪欧洲外交的主题之一,也是一战的远因。 “东方问题”这个政治术语是 1822 年维 罗纳会议上讨论希腊问题 希腊问题时才使用的。 其本质是列强对土耳其的侵略和争夺, 特别是是对土 希腊问题 耳其领土的蚕食,及这种侵略和争夺对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东方 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 ......... 问题影响大国均势的主要因素: 一是领土均势因素, ...... 因为维也纳体系没有对土耳其的领土做 出安排和保证;二是地缘政治因素。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后者主要体现为 ...... 对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权的争夺。 二、希腊起义:1821 年 3 月,希腊爆发反对土耳其苏丹统治的民族起义。1822 年 1 月 13 日宣布希腊独立。 神圣同盟维罗纳会议谴责希腊起义, 英国支持并于 1823 年 3 月 25 日承认 希腊独立。1825 年亚历山大一世暴毙,尼古拉一世继位,俄国政策改变,亲近坎宁并疏远 梅特涅。10 1826 年 4 月,英俄《彼得堡议定书》 ,规定苏丹对希腊享有宗主权,希腊完全自治,但每年 《彼得堡议定书》 向土缴纳一定贡款,英俄相互调停土希争端。1825 年苏丹马赫穆德二世 马赫穆德二世得到藩属埃及穆罕 穆罕 马赫穆德二世 默德阿里帕夏的援助。1827 年 7 月,法国加入英俄协调,三国《伦敦条约》强制土停战。 默德阿里帕夏 普奥孤立。神圣同盟对英一致协调的解体,维也纳体系已经四分五裂。9 月,纳瓦里诺海战 纳瓦里诺海战 英俄法联合舰队打败土埃舰队,这一战役加速了
年俄土战争 年俄土战争的爆发。 ― 1830 年 2 月 3 日,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 阿伯丁与法俄《伦敦议定书》 ,废除土对希腊的宗主权,宣 阿伯丁 布希腊独立,受三国保护。希腊成为独立民族国家。1832 年英法俄又通过最后议定书,即 ,使希腊成为王国。内容(P77) 著名的《伦敦条约》 《伦敦条约》 三、俄土战争与亚得里亚那堡和约 纳瓦里诺海战后,土拒绝希腊独立。尼古拉一世借口援助希腊以削弱土耳其,1828 年 4 月 26 日向土耳其宣战。英奥表面中立实际不满。俄奥政策一致性不在。法国 1828 年 8 月在莫 雷亚登陆。法国波林雅克政府为了削弱英国,竭力拉拢俄国企图与其达成瓜分土耳其,由法 国占有埃及的协议,即“波林雅克计划 。 波林雅克计划” 波林雅克计划 1829 年 8 月 20 日俄国占领亚得里亚那堡,9 月 14 日俄土《亚得里亚那堡和约》 。内容:多 《亚得里亚那堡和约》 瑙河三角洲中诸岛屿、 北高加索沿海地区和土属亚美尼亚部分地区划归俄国, 土承认希腊独 立,希腊贡款。俄国陈敏在奥斯曼帝国内享有充分的贸易自由,俄国商船自由通过黑海的博 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多瑙河沿岸个公国塞尔维亚、 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获得自 治权,由俄国保障,这等于确认了沙皇对他们的保护权。 四、第一次土埃战争 阿里帕夏得到苏丹许诺的克里特岛, 但还索要叙利亚以补偿曾被他占领, 并答应给他的莫雷 亚半岛。战争爆发。1831 年其子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入侵叙利亚,苏丹向俄国求援。1833 年 5 月土埃 易卜拉欣 屈塔希亚条约》 ,土将叙利亚、阿达纳和克里特岛交给埃及,但埃及和帕夏仍臣属于苏丹。 《屈塔希亚条约》 五、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 俄土在海峡亚洲方面的安吉阿尔―斯凯莱西宫缔结防守同盟条约。 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 《安吉阿尔― 约》规定两国承担义务就有关双方安全的一切问题进行协商,如遇第三国侵犯,彼此提供援 助,沙皇根据苏丹的请求提供陆海军援助,有效期八年。秘密条款 秘密条款:土耳其可以不援助,而 秘密条款 代之以封锁达达尼尔海峡, 不许任何外国军舰通过, 而俄国军舰可自由出入博斯普鲁斯海峡。 该约保证了俄国在黑海的安全, 确立了沙俄在土的优势, 使其成为苏丹政府唯一的 “保护者” 。 英法表示不予承认。但是,俄国出兵援土,维持其现状不被瓜分,使得俄奥在东方问题上暂 时接近。明兴格列茨协定 明兴格列茨协定:1833 年,俄普奥三国在明兴格列茨会议上签署了一项协定,规 明兴格列茨协定 定缔约国有义务维持土耳其现状, 并反对阿里帕夏对土的新侵犯; 如果奥斯曼帝国仍不免于 被瓜分,那么决定其遗产的命运问题时缔约国应“本着团结一致的精神”行动。 六、第二次土埃战争 英国企图削弱法国在埃及的势力,怂恿苏丹向埃及复仇。阿里要求对埃及的同志有世袭权。 1839 年 4 月爆发。6 月易卜拉欣在尼济普战役 尼济普战役重创土军。1840 年以英俄普奥为一方,以土 尼济普战役 。内容:列强统一 耳其苏丹为另一方缔结了关于集体援助土耳其,对付埃及的《伦敦条约》 《伦敦条约》 保护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和独立;一旦帕夏进攻土,如苏丹要求,则列强应保护海峡及君士坦 丁堡。条约所附单独议定书还规定,这种措施“完全不违背奥斯曼帝国永远禁止外国军舰驶 入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古老规则” ,帕夏承认苏丹的最高统治权。背着法国。 埃及拒绝并战败,法国梯也尔 梯也尔内阁辞职,表明路易菲利普不愿诉诸战争。新任总理基佐力求 梯也尔 缓和法国和列强之间的矛盾。英国强迫阿里订立《亚历山大条约》 :承认自己是土耳其的藩 《亚历山大条约》 属,归还土耳其军舰,放弃对叙利亚的要求以交换对埃及的世袭权。 1841 年 7 月 13 日英、俄、普、奥、法与土耳其在伦敦缔结《海峡公约》 :土耳其平时禁 《海峡公约》 止一切外国军舰同通过两海峡,从此俄土《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丧失11 了自己军舰通过黑海两海峡的权利。 黑海两海峡已处于列强集体监督下, 由俄土双边协定扩 达到多边协定了。暂时缓和了
年的东方危机,但并未能解决东方问题,除了英 法矛盾之外,又增加了英俄矛盾。第四章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4.1 一八四八年――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1848 年 1 月,西西里首先爆发革命。法国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巴黎无产阶 级六月起义被卡芬雅克 卡芬雅克镇压。3 月维也纳起义,梅特涅倒台。匈牙利起义,独立政府建立, 卡芬雅克 施瓦岑伯格亲王组成政府。匈共和国成立,科苏特当选执政。沙 科苏特为成员之一。奥地利施瓦岑伯格 施瓦岑伯格 科苏特 皇和俄国首相涅塞尔罗德决定镇压匈牙利革命,匈军总司令戈尔盖 戈尔盖投降,革命失败。 戈尔盖 法国二月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意义, 不仅在原则上推翻了反法国大革命的正统秩序和反法国 霸权主义的均势秩序, 更在于它在事实上为法国民族扩张主义势力的崛起扫清了道路。 1849 年 2 月,罗马推翻教皇的世俗政权建立共和国。波拿巴借机扩张势力,将军队开进罗马,恢 复了教皇的统治,加强了法国在欧洲中部的势力。俄普奥先后承认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维也 纳条约体系对法国的约束正走向解体。意大利、奥地利革命先后被镇压。欧洲正统秩序瓦解 在即。革命失败原因,国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背叛,与反动势力妥协。 神圣同盟的瓦解:匈牙利革命被镇压后,奥将俄国是为在巴尔干的主要对手。1849 年 5 神圣同盟的瓦解 夜,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镇压了德意志南部和萨克森的起义,1850 年 3 月在埃尔富特组 成以普鲁士为首的普鲁士联盟取代奥地利控制的德意志邦联。奥首相施瓦岑伯格要求取消。 令俄国驻维也纳大使同施瓦岑伯格和普鲁士首相曼托 奥尔慕茨耻辱: 奥尔慕茨耻辱 沙皇尼古拉一世干预, 伊费尔在奥尔慕茨谈判,11 月 29 日缔结《奥尔慕茨协定》 ,普放弃普鲁士联盟,同意恢复 德意志邦联,12 月的德意志各邦德雷斯顿会议恢复邦联。普鲁士认为俄国使其蒙受“奥尔 奥尔 慕茨耻辱” 慕茨耻辱 。东方三个君主国团结的基础动摇,神圣同盟瓦解。 4.2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1848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东方问题又突出。 导火索:圣地保护权问题。1842 年法国要求恢复对圣地教堂的掌管权,俄反对。1852 年正 值再起,俄以苏丹偏袒法国为由,向土施加压力,其图索取更多权益,重新恢复俄国在东方 问题上的优势地位。1853 年 5 月 5 日,苏丹被迫承认东正教会在圣地的主要地位。但俄进 而要求土签订条约, 缅希科夫亲王出使土耳其, 要求确立由俄国保护土境内的东正教教会和 缅希科夫亲王 所有 1200 万东正教徒。土在圣地问题上作了一切让步,只拒绝了缔约要求。缅希科夫宣布 土俄断交。沙皇发表宣言,要保护在土的东正教会,并宣称为了保证土履行《亚得里亚那堡 《 和约》 ,俄将占领多瑙河两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英法舰队驶入贝西加湾。 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1853 年 6 月 1 日,俄对土不宣而战。10 月,土对俄宣战。11 月 27 日,俄 克里米亚战争 国海军上将纳西莫夫 纳西莫夫指挥的舰队在锡诺普港歼灭了土舰队。1854 年 1 月,英法联军占领克 纳西莫夫 里米亚。俄国占领多瑙河连公国使奥地利敌视俄国,普支持奥,土奥条约统一奥地利占领两 公国到战争结束为止。 (俄奥矛盾起源)8 月 8 日,英法驻奥大使同奥首相布沃尔伯爵 布沃尔伯爵交换 布沃尔伯爵 照会,提出维也纳四点 ①俄国对多瑙河两公国的保护由各国集体保护;②多瑙河航行自 维也纳四点:①俄国对多瑙河两公国的保护由各国集体保护 维也纳四点 海峡公约》修改为“奥斯曼帝国的存在将于欧洲安全相联系, 由;③1841 年 7 月《海峡公约》修改为“奥斯曼帝国的存在将于欧洲安全相联系,并中止 俄国在黑海的优势” 俄国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内东正教徒的独家保护权。 俄国在黑海的优势” ④俄国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内东正教徒的独家保护权。撒丁国王维克托 ; 厄曼纽尔二世与首相家富尔为了讨好拿破仑三世,1855 年 1 月与法签订同盟条约。克里米12 业战争形成以俄国为一方和以英、法、土、撒丁为一方的战争,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 东方战争 1855 年 3 月,尼古拉一世自杀,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9 月 8 日,马拉科夫要塞失守,11 日 亚历山大二世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失守,11 月俄军攻占卡尔斯。1955 年底军事行动停止。 巴黎和会(1856 年 2 月 25 日) 。出席代表:法国外交大臣瓦利夫斯基 瓦利夫斯基伯爵和驻奥大使布尔 巴黎和会 瓦利夫斯基 布尔 昆西,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 克拉伦登和驻法大使考利 考利,奥地利首相布沃尔伯爵 布沃尔伯爵和驻法大使赫布奈 昆西 克拉伦登 考利 布沃尔伯爵 赫布奈 奥洛夫伯爵和驻英大使布隆诺夫 布隆诺夫男爵,土耳其的阿里帕夏和马赫穆德杰米尔以及 尔,俄国奥洛夫 奥洛夫 布隆诺夫 萨蒂首相加富尔和驻法公使维拉马里那侯爵。瓦利夫斯基担任主席。3 月 16 日讨论黑海问 题时,普鲁士以 1841 年 7 月海峡公约签字国资格派首相曼托伊费尔 曼托伊费尔参加。 曼托伊费尔 巴黎和约(1856 年 3 月 30 日)内容、影响(P92) 《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 。俄国遭到削弱, 巴黎和约 反法一致的联盟彻底瓦解, 欧洲均势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具优势展位英法居优势的均势。 维也 纳体系走到尽头。 4.3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家关系 1820 年国会通过“密苏里妥协案 ,规定密苏里州作为蓄奴州参加联邦,另把缅因地区从马 密苏里妥协案” 密苏里妥协案 萨诸塞州划出作为自由州,参加联邦,南北双方州数相等。同时规定以后西部西部地区建立 新州,以北纬三十六度为界,以南为蓄奴州,以北为自由州。1854 年,堪萨斯州和内布拉 斯加州阿如联邦,理应为自由州,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操纵国会通过“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 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 法案” 法案 ,规定公民投票决定。1861 年“南部同盟”成立,戴维斯为总统。欧洲国家态度(P95) 英国外交臣约翰罗素 约翰 约翰 罗素非正式接见南部代表,维多利亚女王发表中立文告。 “特伦特号事件 :1861 年 8 月 28 日,南部同盟总统戴维斯任命詹姆斯梅森 约翰斯 特伦特号事件” 詹姆斯 约翰 特伦特号事件 詹姆斯 梅森和约翰 奈德尔分别为驻英、法代表,11 月搭乘英国邮船“特伦特号”赴欧洲,次日被美国军舰“圣 奈德尔 哈辛托”号截留,押回波士顿。12 月英国照会美国,说在中立国英国商船上捕走乘客,侮 辱英国国旗,破坏国际法。要求美国政府释放两人,并道歉赔偿损失,限美国政府七日内答 复,英国同时派兵加拿大。国务卿西华德 西华德答复英国同意。 西华德 英国虽不承认南部同盟,但对其援助。拿破仑三世想单独调停,被西华德拒绝。1861 年, 英法干涉墨西哥:墨西哥内战结束。英法伙同西班牙以墨延期偿付外债为由武装干涉,推翻 本尼托胡阿雷斯政府, 美国抗议。 英西鉴于拿破仑三世在墨西哥建立一天主教帝国的野心撤 退,法军继续增援,1864 年扶持奥皇弗朗茨约瑟夫的弟弟马克西米伦大公 马克西米伦大公为墨西哥皇帝。 马克西米伦大公 圣多明戈事件与西华德备忘录 西华德备忘录: 西华德备忘录 南北战争期间,西班牙重新占领圣多明戈,造成圣多明戈事件。1861 年 4 月 1 日国务卿西 华德向林肯总统提交一份备忘录,说“将向法国、西班牙要求明确解释(它们在墨西哥和圣 多明戈的意图) ,如果得不到法国、西班牙令人满意的解释,将召集国会并向它们宣战。 ” 1865 年南北战争结束。其后,西华德于 1866 年 2 月 12 日照会法国,要它从墨西哥撤军。 拿破仑三世迫于普法战争形势,1866 年底法军撤完。马克西米伦拒绝退位,1867 年被墨西 哥共和军枪决。 美国南北战争后扩张首先对准朝鲜,1866 年 3 月,美舰“谢尔曼号 “谢尔曼号”以武力威胁朝鲜开港, 受到朝鲜人民抵抗,遭到失败。其后入侵台湾失败。1867 年七百二十万美元购得阿拉斯加。 4.4 意大利的统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两个政治派别和道路(补充) 普隆比埃协定和法、萨、奥战争:1851 年 11 月,自由派领导人卡米洛加富尔() 普隆比埃协定 出任撒丁王国首相。公开支持和利用民主革命派法对奥地利,已达到再撒丁王国的领导下, 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来统一意大利的目的。意大利的统一还需要与其他欧洲大国结盟的 政策,以孤立奥地利。1858 年 7 月 20 日,加富尔与拿破仑三世在普隆比埃秘密订立反奥军13 事协定。内容(P101)得到俄国善意的保证。1859 年 3 月 3 日,法俄缔结秘密协定 法俄缔结秘密协定,亚历 法俄缔结秘密协定 山大二世答应拿破仑三世,一旦法国和撒丁对奥作战,俄军将开到奥地利边境,并保证不阻 碍撒丁王国的领土扩张;而拿破仑三世继续支持俄国在巴尔干的政策。1859 年 4 月 29 日, 奥军入侵意大利,法萨对奥宣战。奥限于国际孤立,并兵败。意大利起义不断,革命高涨。 法奥单独和谈:拿破仑三世不愿意大利由革命方式统一,不满撒丁吞并托斯卡纳、莫德纳和 帕尔马,并担心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会助奥。7 月 6 日,与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在维拉弗朗 维拉弗朗 停战协定,11 日缔结初步和约,规定奥地利将伦巴第交给法国,但仍保有威尼西亚; 卡缔结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 法国再将伦巴第交给撒丁。加富尔辞职。1860 年,法萨《都灵条约》 (P102) 《都灵条约》 意大利最终统一(补充) 4.5 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 19 世纪的德意志, 政治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统一的两条道路, “自下而上” “自 与 上而下”/“大德意志方案”与“小德意志方案” 。国际形势有利。 三次王朝战争: 三次王朝战争 普丹战争:1861 年,威廉一世()即位。1862 年 9 月,俾斯麦 俾斯麦任首相。对内 ① 普丹战争 俾斯麦 军事改革,对外王朝战争。普奥联合。奥以此削弱普独自维护德意志利益的影响,列强 将之视为防止普吞并“易北河畔两公国”――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的保证。1863 年丹麦国王克里斯琴九世颁布新宪法成为俾斯麦的借口。 1864 年 1 月, 普奥缔结军事同 盟,对丹麦作战。10 月《维也纳和约》 :丹麦将三公国(还有洛恩堡)交由普奥处理。 《维也纳和约》 普奥战争:1866 年俾斯麦宣称奥地利违反《加斯泰因公约》 (1865 年 8 月缔结,规定石 《加斯泰因公约》 ② 普奥战争 归普,荷归奥,普付给奥黄金三百二十万塔列尔作为补偿以取得洛恩堡) 。俾斯麦积极 进行孤立奥地利的活动,与拿破仑三世在比利亚茨会晤 比利亚茨会晤,口头上答应不反对法国取得比 比利亚茨会晤 利时还莱茵河左岸地区,以争取法国在普奥战争中立,并竭力拉拢意大利,1866 年 4 曰 8 日普意攻守同盟条约(内容 P105)俾斯麦于 6 月 7 日令普军开进荷尔斯泰因。以普 意为一方,以奥和一些德意志小邦为一方的普奥战争爆发,历史上又称“七周战争 。7 七周战争” 七周战争 月 3 日萨多瓦战役奥军惨败。俾斯麦为防止法国干涉,保证日后争取奥地利,停止进军 维也纳。接受法国调停, 尼科尔斯堡初步和约 (尼科尔斯堡初步和约 尼科尔斯堡初步和约)提出温和停战条件:解散德意志邦联, 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并同意建立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联邦。1866 年,普奥《布拉格和 约》 (内容 P106)1867 年 2 月,北德意志联邦议会正式开幕,4 月通过德意志宪法草案。 普鲁士国王任联邦主席,统领军事和外交大权,俾斯麦任联邦宰相。 普法战争与《法兰克福和约》 :俾斯麦巩固北德联邦,争取南德四邦,唤起全德爱国热 ③ 普法战争与《法兰克福和约》 情。在外交上利用列强矛盾孤立法国。利用俄法在东方问题和波兰问题,以及俄奥在巴 尔干问题上的矛盾,推行媚俄政策。1868 年 3 月,普俄秘密协定 普俄秘密协定:一旦普法开战,俄国 普俄秘密协定 将陈兵奥边境以防法奥结盟;作为报答,普同意终止黑海中立法,并保证波黑两省永不 为奥所有。意大利也因法国阻挠统一二不满。俾斯麦以推托策略以应对拿破仑三世索要 普奥战前俾斯麦对其做出的“补偿” 。设外交陷阱,让法国驻柏林大使本尼德蒂将法国 的领土要求写成书面材料以示国际社会, 激起英俄对法国的不满, 是法国陷入外交孤立。 埃姆斯电文” :俾斯麦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推动普法冲突。法国大使到普王威廉 “埃姆斯电文” 一世疗养地埃姆斯,要求他亲自写信给拿破仑三世,正式表示要求放弃对西班牙王位的 继承,并许诺不再发生这种事件。普王拒绝这一要求,并将情况电告俾斯麦。俾斯麦删 改的电文,使之具有侮辱法国的粗暴语气,慢待法国大使,在柏林公布电文并分发驻欧 洲各国使馆。激起了法国政府和人民的愤怒。 法军在色当战役中惨败,拿破仑三世投降被俘。1871 年威廉于世在凡尔赛宫明镜厅加冕称 。 帝,德意志帝国成立 德意志帝国成立。1871 年 5 月 10 日,德法《法兰克福和约》(内容 P109) 德意志帝国成立 《法兰克福和约》14 巴黎工人起义,成立巴黎公社,被梯也尔 梯也尔政府镇压。 梯也尔第五章 1870 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5.1 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罗伯特克莱武:1757 年,罗伯特克莱武率领英国远征军进入孟加拉,孟加拉总督西拉 罗伯特克莱武 杰乌德达乌投靠法国,但克莱武利用孟加拉军事头目(米尔扎法尔 米尔 米尔 扎法尔)觊觎王位的野心, 在普拉西城下“击溃”了孟加拉军队。克莱武在孟加拉建立一个十足的强盗国家,其唯一目 的就是尽量的压榨。 本丁克:1834 年英印总督形容英国对印度的掠夺。 本丁克 达尔豪西: 年间,为了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总督达尔豪西加紧吞并 达尔豪西 各土邦的土地,取消了十多个土邦。 1857――1859 年间印度民族起义,莫卧尔皇帝巴哈杜尔沙的政权被恢复,起义失败后他 巴哈杜尔 巴哈杜尔 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向英国投降,被流放仰光。阿赫马德沙领导奥德人民起义,那那萨 阿赫马德 那那 阿赫马德 那那 希布和坦提亚 托比领导坎普尔人民起义,詹西女王拉克什米巴伊 坦提亚 詹西女王拉克什米 希布 坦提亚托比 詹西女王拉克什米 巴伊领导詹西人民起义, 后二人牺牲。封建主的叛变是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5.2 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反抗 荷兰侵占爪哇,1674 年杜鲁诺左约 杜鲁诺 苏拉巴蒂 杜鲁诺 左约领导人民起义被镇压;1685 年,奴隶出身的苏拉巴蒂 组织农民和奴隶进军东爪哇,建立革命政权,1706 年荷兰派兵镇压,1719 年牺牲。 红溪事件:1740 年,荷兰殖民者害怕华侨参加反荷斗争,大肆搜捕华侨,强制送到锡兰的 红溪事件 种植园做工,华侨被迫反抗于 10 月起义,遭到荷兰殖民者屠杀,鲜血染红雅加达溪流。 英荷争夺印尼和爪哇民族大起义:18 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远远超过荷兰,其势力重新渗 入印尼。18 世纪初,拿破仑任命丹德耳斯 丹德耳斯为印尼总督。1811 年,英印总督明托 明托率军进攻爪 丹德耳斯 明托 哇,占领巴达维亚,印尼成了英国殖民地。在英国统治时期() 英总督莱佛士 ,英总督莱佛士 执行符合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废除了强迫供应制,代之以货币地税,鼓励私人资本 开辟种植园,从而削弱了封建主的势力。英荷《苏门答腊协定》 (1824)内容(P122) 蒂博尼哥罗:1825 年,日惹苏丹王子蒂博尼哥罗隐保护人民免收荷兰殖民者的勒索被剥夺 蒂博尼哥罗 了继承王位的权利,并号召人民对殖民者进行圣战,发动了 19 世纪前期印尼历史上最大的 一次民族起义,沉重打击了殖民者。封建主叛变,他被诱捕并被流放望加锡。1830 被镇压。 5.3 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第一年,派“中国皇后号 中国皇后号”来中国。1793 年,英国派马嘎尔尼 马嘎尔尼到北京, 中国皇后号 马嘎尔尼 要求开辟商埠,割让浙江沿海岛屿,允许自由传教,遭到清政府拒绝。1816 年又派阿美士 阿美士 、 、 (P126) 德交涉,又被拒。中俄《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界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先后任命义律、懿律和璞鼎查 义律、 、 义律 懿律和璞鼎查为侵华全权代表。中英《穿鼻草约》 《南京条约》(P127) 。 第二次鸦片战争: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事件(P128) 马神甫事件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神甫事件 马神甫事件。 、 亚罗号事件 太平天国时期对外关系:1861 年 2、3 月间,英国侵华总海军司令何佰楷 巴夏礼 何佰楷同巴夏礼 何佰楷 巴夏礼乘军舰要 求开辟长江航路和通商口岸。1862 年清政府“借师助剿” ,太平军先后击毙法国海军上将卜 罗德和洋枪队统领华尔。俄国通过《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 5.4 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锁国政策” 。1792 年俄国成为最早向日本叩关 的国家。1852 美国任命海军准将佩里 佩里为东印度舰队司令和遣日特派大使。1853 年《日美亲 佩里15 善条约》《神奈川条约》。1856 年,美国任命赫黎斯 ( ) 赫黎斯为驻日总领事兼外交代表,1857《日 赫黎斯 美条约》 ,1858 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P136).安政五国条约 安政五国条约。 安政五国条约 5.5 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埃及:穆罕默德阿里――阿巴斯(亲英)――赛义德(亲法) 赛义德将修筑苏伊士运河的特权授予曾任法国总领事的斐迪南勒塞普 斐迪南 斐迪南 勒塞普。1854 年埃及政府 与勒塞普定力关于修筑和使用苏伊士运河及其附属建筑的租让合同,内容(P139) 阿尔及利亚:1827 年,法国借口“德瓦尔事件 ,即阿尔及利亚台伊侯赛因用扫帚打了法国 德瓦尔事件” 德瓦尔事件 领事德瓦尔一事,封锁阿尔及利亚海岸,并于 1830 年大举进攻阿尔及利亚。西部在阿卜德 阿卜德 卡德尔领导下,打击法国侵略者。 卡德尔 撒哈拉以南非洲:19 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加速向非洲内陆扩张,探险活动兴起。法国入侵塞 内加尔,哈吉奥马尔 哈吉 哈吉 奥马尔领导反抗。英国 1806 年夺取开普殖民地后,继续向东扩张。祖鲁在 恰卡和丁干领导下,反抗。英国对科萨人发动“卡弗尔战争 。 卡弗尔战争” 恰卡和丁干 卡弗尔战争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 一九一八年) 第二编 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一九一八年)第一章 一八七一年到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1.1 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的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结盟。由于英 国格莱斯顿 格莱斯顿内阁对大陆事务持孤立主义态度, 俾斯麦认为关键是处理好德、 奥三国关系。 俄、 格莱斯顿 三皇同盟:1872 年 9 月 6 日,三皇(威廉一世、弗朗茨约瑟夫、亚历山大二世)柏林会 三皇同盟 晤。三国外交家――俾斯麦、安德拉西 哥尔查科夫 安德拉西、哥尔查科夫 安德拉西 哥尔查科夫交换了意见。除一致反对社会主义国际 的革命运动外,并未产生一项共同的政治协定。三皇会晤是德奥俄亲善的第一步。俄奥外交 大臣达成口头谅解: 奥国保证不支持波兰民族运动以及两国共同维持土耳其现状。 俄国贝尔 贝尔 格元帅原拟定三皇协定,在柏林未实现,贝尔格建议同德国订立一个简单的军事协定。1873 格元帅 :两帝国之一遭到任何一个 年威廉一世访问圣彼得堡,毛奇 毛奇和贝尔格订立《圣彼得堡协定》 毛奇 《圣彼得堡协定》 欧洲国家的攻击,另一帝国立即以精锐 20 万人予以援助。针对英法。 1873 年 6 月,俄、奥《兴勃隆协定》 ,内容(P148) 。10 月德国加入,结成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三皇 《兴勃隆协定》 三皇同盟 同盟是旧式王朝外交的产物, 所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原则, 所反对的是欧洲革命的共和 ...... 运动和所有社会主义组织,被称为新的神圣同盟。使得俄国可以全力以赴在中亚对付英国, 而德国可以利用这个条约对法国进行侵略。 1875 年德法战争危机:三皇同盟使法国孤立,但并不确保俄奥将支持德国对法国开战,没 有大国愿意看到德国继续扩张。俾斯麦派拉多维茨将军 拉多维茨将军出使圣彼得堡,以近东引诱俄国。德 拉多维茨将军 国意图恫吓法国,并非立即发动战争。法国外长德卡兹 德卡兹巧妙应对。沙皇向法驻俄大使勒夫洛 勒夫洛 德卡兹 表明态度。德卡兹通过法驻德大使冈多 别朗 冈多-别朗 哥尔查科夫趁沙皇访问柏林之机, 冈多 别朗的报告,使得哥尔查科夫 哥尔查科夫 阻止德国的侵略行动。法国外交取得一定胜利。俄国目的在于维护《法兰克福和约》下的现 状,并非有意帮助法国恢复战前的国际地位。英、俄都不希望法或德称霸欧洲。 1.2 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16 东方问题再起与俄土战争 1875 年 7 月,波黑两省爆发反土耳其专制的基督教农民起义。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和 门的内哥罗给予支持。1864 年起一直担任俄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的伊格纳切夫 伊格纳切夫:俄国在近 伊格纳切夫 东的政策是废除 1856 年巴黎和约,直接或间接控制黑海和帮助巴尔干斯拉夫人取得独立地 位。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 安德拉西认为只有当土耳其瓦解的时候,才有兼并其领土的必要,奥对于 安德拉西 巴尔干应暂采取经济和文化渗透的策略。奥担心巴尔干出现一个俄国支持的大斯拉夫人国 家,从而阻塞其唯一的向东南扩张的通道,因此支持土对巴尔干属地残暴的政策。英奥主张 保存土耳其。俄支持巴尔干斯拉夫人获得独立,但为了避免克里米亚战争史的孤立状态,也 准备与奥就巴尔干问题达成谅解。德国出于维护三皇同盟的需要,赞成俄奥妥协。 安德拉西照会》 :哥尔查科夫 《安德拉西照会》 哥尔查科夫 1875 年 8 月向奥国建议给波黑两省自治权,11 月又提出共 同占领起义地区,安德拉西 安德拉西没有同意,提出一项办法,由签署 1856 年巴黎和约的各国政府 安德拉西 要求土耳其对波黑两省实行各种改革,宣布宗教自由、取消包税制度、利用省区税收改革农 业等等。各国政府采取个别照会的方式通知土耳其政府,后者完全同意。 柏林备忘录》 哥尔查科夫建议三皇同盟的外交大臣 1876 年 5 月在柏林开会。 : 俄国建议准 《柏林备忘录》 哥尔查科夫 备给斯拉夫人自治地位, 自治区域行政机构的权利委托给俄奥两国行使。 安德拉西敌视斯拉 夫人,反对他们享有自治权,甚至名义上的自治,对俄国草案作了很多修改。1876 年 5 月 ,要求: “改善居民的命运而不破坏政治现状”《安德拉西照会》的放 ( 13 日《柏林备忘录》 《柏林备忘录》 大本) ,如果备忘录预定的步骤收不到效果时,俄德奥三国政府“认为有必要成立关于采取 具体措施的协议,以防战祸进一步发展”(哥尔查科夫计划仅存部分) 。 。英国拒绝接受。 保加利亚起义与塞土战争: 保加利亚起义被土耳其非正规军――巴什布粗克和塞尔克兹人残 酷镇压,造成保加利亚惨案 保加利亚惨案。英国支持。1876 年 6 月 30 日,塞门两国参加对土战争。为避 保加利亚惨案 免冲突,俄皇与奥皇赖希斯塔特会晤 赖希斯塔特会晤,取得协议,但各有记录,后来发生误会。(P153)10 赖希斯塔特会晤 月底―11 月初,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国际会议,准备迫使土耳其实行改革。英国代表索尔兹 索尔兹 伯里意欲同俄国合作,但在英国大使埃里奥特 埃里奥特的指使下,土拒绝国际大会的决定(P155) 。 伯里 埃里奥特 俄奥《布达佩斯协定》 :为了使奥国在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俄国愿付出重大代价,该约规 《布达佩斯协定》 定,波黑两省为奥国所有,塞门作为俄奥军队缓冲区,不许建立一个大斯拉夫国家,阿尔巴 尼亚取得独立,塞萨利、伊皮鲁斯和克里特并入希腊,君士坦丁堡成为自由市。 俄土战争和圣斯特法诺和约 圣斯特法诺和约:1877 年 4 月 20 日俄对土宣战。1878 年 1 月 31 日,伊格纳 圣斯特法诺和约 切夫为全权代表,向土耳其提出议和条件,土无力反攻,3 月 3 日《圣斯特法诺和约》 。内 《圣斯特法诺和约》 容(P157)英奥谴责 英俄密约:伊格纳切夫意图拆散英奥联系,安德拉西援引《布达佩斯协定》 ,要求分割《圣 斯特法诺和约》 中拟订的大保加利亚, 使得奥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 伊格纳切夫大失所望, 俄奥亲善完结。英国外交大臣德比 德比反对贝肯斯菲尔德勋爵(迪斯累里)的强硬政策辞职, 德比 贝肯斯菲尔德勋爵(迪斯累里) 继任者索尔兹伯里 索尔兹伯里提出带有妥协性的条件, 缩小保加利亚公国的面积, 重新考虑俄国所要合 索尔兹伯里 并的亚洲领土,把海峡对英国军舰完全开放。俄国大使彼得修发罗夫 彼得 《英俄 彼得 修发罗夫与英国谈判。 密约》《英奥协定》《英土同盟条约》 、 、 (内容 P158) 柏林会议: (内容 P158―159)1878 年 7 月 13 日, 柏林条约》 。近东实现权力的再分配, 《柏林条约》 东方问题在时得到缓和。 俄国被迫让出部分胜利果实, 三皇同盟由于俄奥在东方问题上的矛 盾而逐渐失去了协调彼此间关系的作用,会议后解体。为继续控制欧洲局势,俾斯麦走上与 别国秘密结盟的道路,并一度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结盟体系。 1.3 三国同盟的形成 德奥同盟(1879 年) :柏林会议标志着俄奥协调的失败,欧洲君主联合的三皇同盟动摇,德 德奥同盟 俄关系也倒退。俄国宰相哥尔查科夫对俾斯麦不满,认为柏林会议是德国主导的反俄行动。17 俾斯麦先着手巩固德奥关系,以此迫使孤立的俄国放弃反德立场回到王朝欧洲联合的大陆 上。即使俄转而寻求法国支持,德奥同盟也可以抗衡。奥也有意与德国签订共同抵制俄国侵 ,内容(P161) 。德奥加强了抑制俄 略的防御性条约。1879 年 10 月 7 日, 德奥同盟条约》 《德奥同盟条约》 国的力量。对德国而言,如果法国进攻德国,可获得奥善意中立;如俄法联合进攻德国,可 获得奥援助; 又不需要承担奥主动进攻俄国时援助的义务, 从而避免自己因奥扩张而卷入与 俄国的战争。德国从一开始就取得对同盟的领导权。 1881 年三皇同盟 年三皇同盟:英是俄在近东和亚洲的主要敌人,俄有意与德奥订立条约以保障其在近 东利益, 摆脱孤立的地位。 俄国派往柏林的特使萨布罗夫 萨布罗夫向德国起初建议成立一个俄德安全 萨布罗夫 协定,俾斯麦拒绝;1880 年萨布罗夫出任驻德大使,正式提出恢复三皇同盟,德国同意。 奥匈外交大臣原想与英国结盟,未果。1881 年, 三皇同盟条约》签订于柏林。对比:1873 《三皇同盟条约》 年的三皇同盟只不过是新的神圣同盟,而 1881 年的则是有具体内容的一个中立协定。内容 (P162)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年代,意大利扩张目标:一是伺机从奥地利手中夺回 原属意大利的特兰提诺和的里雅斯特; 二是将临近意大利的北非作为自己的殖民地。 但难以 实现。 意大利德普雷提斯内阁决定与德奥结盟换取支持。 俾斯麦对法俄接近迹象担心三皇同 盟不足以保证德国的绝对安全,赞成与意大利结盟。1882 年 5 月 20 日, 三国同盟条约》 。 《三国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是一个针对法国的同盟。对德国而言,不仅可以借此加强牵制俄国的力量,而且进 一步孤立了法国。对奥来说,不仅可以在未来的俄奥战争中获得意大利的善意中立,而且可 以不必担心意收复领土的要求。 意则通过与德奥结盟加入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君主国家阵 营,摆脱了危险的孤立,并提高了大国的地位。 1.4 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俾斯麦时代外交的目的是孤立法国,建立一个以柏林为中心的联盟体系,主要组成部分是 三个三国同盟:俄德奥三皇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和德奥罗三国同盟。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三皇同盟的终结:保加利亚大公亚历山大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 三皇同盟的终结 紧张。1885 年 9 月,东美鲁丽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 三世()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存在,迫使亚历山大大公 解散保的合并。1885 年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斯麦 支持俄奥合作。1886 年 8 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 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下对俄进行抵制。1887 年 7 月,保另立斐迪南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失 去对保控制。奥抵制俄国在保恢复势力,使两国关系恶化。俄将奥视为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 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根本不足以遏制俄扩张的野心。俄奥在巴尔干扩张利益的对立 俄奥在巴尔干扩张利益的对立 性注定了俾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 《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未续,俾 性注定了俾斯麦强求俄奥合作的努力将归于失败。1887 年, 斯麦体系重要一环脱节。 :保加利亚危机期间,俾斯麦担心法国趁机进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 1887 年《三国同盟续约》 三国同盟续约》 攻德国。为吓阻法国,俾斯麦采取加强德国军事力量的威胁手段,决定加强德奥意三国关同 盟关系,以确保德国的安全。意也有意续订三国同盟条约以获益。1887 年 2 月 10 日, 《三 国同盟续约》 。内容(P167)通过, 《三国同盟续约》 ,意在条件允许时若主动对法开战,将 得到德国的援助,这使得三国同盟演变成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同盟。 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 两次《 两次 地中海协定》 《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构建结盟体系的重要考虑: 希望通过英意和英奥之间的协约联系, 将英国拉入到牵制 法俄的路线上来。 英意在地中海存在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 英奥在巴尔干问题上也存在遏制 俄国的相同立场。 如果英国加入反法俄阵营, 德国就可以在地中海和近东调动起足够的力量18 对付法俄,同时又赋予德国与法俄交往时更大的回旋余地。英虽与法俄有利益矛盾,但不信 任德国。 首相索尔兹伯里 索尔兹伯里洞察俾斯麦想把对抗法俄的责任推至英国身上自己则坐收渔利的意 索尔兹伯里 图。他认为英国政策应既反对法俄的扩张野心,又要避免卷入与法俄的冲突。他主张与意奥 只订立一种不承担明确援助义务的协定,并将范围界定在地中海地区维持现状。 1887 年 2―3 月,英奥意以互相照会的性质达成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内容 P168)12 月, 三国又以照会的形式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是针对法国的,第 二次《地中海协定》实质是关于近东 近东的协定,针对俄国的。(P168)德国虽然没有参加,但通 近东 过其盟国意奥的参与而间接的实现了与英国的非同盟性联合。 .. ...... 但由于协议条款规定了英国承 担义务的模糊性,又揭示了英德合作的有限程度。俾斯麦希望同俄国订立协定,获得三皇同 盟规定的俄过在德法战争中采取善意中立的保证。 亚历山大三世也有意从德国那里获得关于 其在把巴尔干和海峡问题上的支持。 1887 年 6 月 18 日,德俄《再保险条约》 德俄《 :三皇同盟期满,德国提议以德俄双边协定代替三 德俄 再保险条约》 皇盟约以争取沙皇好感。1887 年 5 月,保罗修发罗夫 保罗 保罗 修发罗夫方案,与俾斯麦形成妥协。俄国所 得到的利益是免于在国际上孤立的地位, 保持它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得优势地位, 海峡 仍对英国舰队封闭。从德国方面来看,德奥同盟既已保证奥匈帝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 从德国方面来看, 从德国方面来看 德奥同盟既已保证奥匈帝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 而这个条约又保持了俄国的中立,因此被称为《再保险条约 。在该约中,俾斯麦明显地支 而这个条约又保持了俄国的中立,因此被称为《再保险条约》 持俄国向巴尔干发展,但他的鼓励下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目的又在于阻止俄国破坏巴尔干 现状。他所允给俄国的东西,又借别人的手拿走了。 评价:自三皇同盟终结后,俾斯麦借助《三国同盟续约》 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 评价 《三国同盟续约》 两次《地中海协定》 、两次 、 险条约》 ,实现了对其结盟体系的调整,而其目标就是要牵制法俄的力量,阻止法俄结合, 险条约》 确保德国在欧洲大陆占支配地位。但调整后的结盟体系仍很脆弱。首先,法德、俄奥之间存 在着根本对立矛盾,俾斯麦对此始终未解决。由于德奥间存在同盟关系,一旦德俄关系再恶 化, 它极有可能寻求与法国联合。 其次, 英国态度暧昧。 英国虽与法俄在殖民扩张上有矛盾, 但它宁愿信奉自己的实力而不愿依靠大陆国家结盟。俾斯麦如不能很好的处理同英国的关 系,其大陆结盟体系的前景仍是未知数。最后,结盟体系打上了俾斯麦个人的烙印,反映了 他联合意奥、拉拢俄英、孤立法国的策略思路。这一思路有待于德国政府继续通过卓有成效 的外交去实践。但自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1888――1918)上台后,俾斯麦与之政见冲突不断。1890 威廉二世 年 3 月, 俾斯麦被迫辞职。 新内阁的措施开始与俾斯麦拉开距离。 此后, 英德矛盾不断上升, 法俄不断靠拢,结盟体系趋于瓦解。 四、德国外交“新路线”与法俄同盟 德国外交“ 法俄同盟建立 德国外交 新路线” 法俄同盟 德国政策日益迫使俄国与法国接近。法对俄投资,为法俄同盟打下经济基础。威廉二 世本准备与俄国订立联盟,但被军人尤其是总参谋长瓦德西 瓦德西所影响。瓦德西侈谈两线战争, 瓦德西 因此应与英国订立同盟。1889 年 1 月俾斯麦向索尔兹伯里建议缔结同盟对抗法国。但英国 若与德订盟,必引法仇恨。英国 1889 年 3 月通过海军法案,建立“两强标准” ,有充分把握 维持海上优势,不需要大陆国家的军事援助。俾斯麦最后努力失败。 《再保险条约》三年期满,俄驻德大使保罗修发罗夫 1890 年 3 月 7 日正式提议把 保罗 保罗 修发罗夫于 该约续订为期六年。1890 年 3 月继任德国宰相的卡普利维 卡普利维声称,在外交上要奉行不同于俾 卡普利维 斯麦的“新路线” ,认为德国必须正视俄国的敌意和法俄结盟的可能,主张放弃与俄国的妥 协,转而全力加强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集团。新内阁的第一项外交举措就是取消了同 俄国就续订《再保险条约》谈判的计划,理由是该约既不能保护德国免遭法国的进攻,又不 完全排除法俄结盟的可能, 并承认俄国在巴尔干利益方面的条款还与德国对自己盟国所作的 承诺矛盾。 再保险条约》的废除促使俄国倒向法国 《再保险条约》的废除促使俄国倒向法国。新内阁极力拉拢英国。1890 年 9 月, 德国做出重大让步, 与英国签订条约, 将其在东非的殖民地桑给巴尔与英国在北海的霍尔果 兰岛交换。 德国目标是把英国拉入三国同盟, 或促使英国扩大 《地中海条约》 中承担的义务。19 但英国不想受制于德国, 更不想在为意奥承担义务时替他们火中取栗。 英国谨慎处理与法俄 关系,并维持与三国同盟的关系,使自己的对外政策更有回旋余地。德国新内阁更加重视三 国同盟的作用,1891 年 6 月,三国提前一年续订《三国同盟条约》 。德国为争取有所动摇的 意大利留在同盟内,答应对意在北非所采取旨在“维持现状”的任何行动都将予以支持。三 国同盟对法的一致立场和英国对其所表现出来的支持, 促使法俄 1891 年 8 月 27 日达成政治 协定。 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 吉尔斯对法国前任大使拉布拉伊表示希望建立一种政治协定, 但法国外 吉尔斯 长里博主张应建立军事协定。1892 年 8 月,法俄签订军事协定,内容(P172),1894 年 1 月, 该军事协定在两国相继获得批准,法俄同盟成立 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法俄同盟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法俄同盟成立 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五、英国的“光辉孤立” Splended Isolation) “光辉孤立” ( ) “光辉孤立”政策的含义,一般是指英国在和平时期,不愿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预先 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 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 这实际上体现了英国维持欧洲 均势的需要,也是帕默斯顿“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公式的继续。英国岛国 地位和殖民大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推行军事政策以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 避免卷入列 强之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 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 是最有利于捍卫 英帝国利益的,而且英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也足以保卫英伦本土安全。 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 大英帝国开始处于众矢之的的不利地位。 世纪之交, 英国的经济实力优势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地位不断动摇,从而“光辉孤立”政策的基础受到 严重挑战。 地中海的控制权被法俄联合舰队掌握; 俄国在中亚的推进威胁到英属印度的安全; 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动摇了英国在中国利益; 英国不得不面对法俄德大陆强国的联合。 英国被 迫修正其对外政策,1902 年《英日同盟》 , 与法俄订立协定以抵制德国的世界霸 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协约国集团。 “光辉孤立”结束。第二章 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2.1 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多斯特 赫拉特事件:1838 年,俄国支持伊朗占领赫拉特,并规劝阿富汗埃米尔多斯特穆罕默德 赫拉特事件 多斯特 汗不干涉伊朗队赫拉特的进攻,英国立即做出反应,公使声明伊朗占领赫拉特是敌对行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特兰提斯文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