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支海岛奇兵 舰队入侵遭遇如何排兵布阵对打?

排兵布阵2小游戏,在线玩,4399小游戏
合理操作消灭所有的敌人即可过关。
游戏加载完毕点击enter - 再点击play - 接着选择难度 - 之后点击start即可开始游戏
英文名:5 Warriors
分类:专题:大小:4.60M日期:
如果觉得4399小游戏好玩,请把告诉你的朋友!更好玩的游戏等着你!&&&&&&
游戏加载完毕点击enter - 再点击play - 接着选择难度 - 之后点击start即可开始游戏
合理操作消灭所有的敌人即可过关。
排兵布阵第二部,新增一队拿弹弓的士兵,一款相当讲究策略的战争游戏,请容许小编将其称为排兵布阵。游戏的玩法就是控制手中的五个兵种,分别是长剑兵,弓箭兵,斧头兵,长矛兵,弹弓兵,在战争开始前分别设置好起所守位置,在战争开始后相互协助,将敌军消灭,当然,战争开始后也是可以调整位置的,关键要看你遇到了怎样的对手,每一关过后可以升级你的士兵,非常有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你就是最骄傲的王!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Copyright & 2004 -
All Rights Reserved. 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关注4399小游戏&b&打仗没阵型,等于耍流氓,古今概莫能外。&br&&br&古代军队的战术主要就是靠阵型实现的。&/b&因为通讯手段基本为0,声音传不远,旗子看不到,烟火和乐器比较单调,传令兵跑的慢还会被杀伤,机械化的阵型是唯一能实现将领意图的。对于士兵来说,你只要记住你旁边是谁,是应该和别人站横线还是斜线,至于其他的有士官把握,军官管一大片。将领管得管不到军官,那还真不一定,祈祷大家正常发挥吧。&br&&br&就不说古代军队了,你去看原始部落战争,就十几个人,照样有索敌,前锋,中坚,两翼骚扰,远程输出,物资保管。那可是几万年前就有的了。&br&&br&两边包抄这是最简单最通用的阵型了,傻子都会用,用的好不好就看将领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质了。汉尼拔两边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几个小时的阵型对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战略之父。腓烈特大帝靠斜线阵打遍欧洲无敌手,在当时传的比诸葛亮八卦阵还神,阿猫阿狗都用斜线阵,全都东施效颦了。有人问运动战有没有阵型,如果说是追讨逃兵,那只有小队阵型。如果是行军,知道押粮队吧,如果乱排一气,可能别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你无法转换成防御阵型。&br&&br&古代部队非常强调士气的作用,一旦被冲散,士兵就无法关注正前方,会被敌人从侧面干掉,10个人排好,100个人都冲不散,10个人分散开,对方只要10个人就可以对付你。典型见《勇敢的心》。19世纪对付骑兵,靠的就是非常死板的阵型,只有特定的几何图形才能分散骑兵的冲击力。典型见《滑铁卢》。变阵也是真的,看《天国王朝》中间带十几个人冲锋的部分,基督徒变一个阵型,穆斯林马上变成对应的,双方一直是动态的。&br&&br&其实阵型根本的意义在于发挥部队火力和防御力。罗马军队的盾牌阵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最极端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19世纪火枪的排队枪毙了,你可能觉得当时的人傻透了,但是当时的火枪打中的全是目标隔壁的人,不是大家一起射,可能一场战争下来一个人都不会死,不要笑,这种事很正常,因为当时的火枪误差非常之大。这也说明阵型是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典型见《光荣》《最后的武士》&br&&br&到了现代,阵型更重要了。苏军二战前的作战手册,几百页只有十几页是说防御阵型的,到了战争后期,手册有一半都是防御阵型的内容。苏联二战阵地布置的变化,从横线式强调冲击力的阵型转换成强调防御力的纵向阵型,就是为了防止装甲部队集中力量突破。与古代步兵抗击骑兵的情况很类似。掌握这套阵型前,苏联的阵地100%会被闪电战冲破,只能靠战略纵深消耗敌人力量,换了阵型后,苏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阻止德军战术冲击,安排战略就自由多了。详见《解放》。&br&&br&很多奇怪的阵型背后都有复杂的科学设计,比如苏军反坦克据点的布置,外行人看可能会觉得非常滑稽,有些细节似乎还违背直觉,只有你自己挨了炮弹才知道为什么会布置成这样。&br&&br&另外,提到一战的冲锋,大家就想到索姆河战役士兵站一排前进,这其实和排队枪毙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在经过无人区对方的火力都是纵向射击的,站成一横排能最大限度减小命中范围。如果进入对方阵地,机枪就是横向射击了,这时候就要排成纵队迂回前进。至于走的慢,不是为了保持阵型,而是当时每人都背了40公斤的装备,实在跑不起来。我们看的电影主角一般是英军,而当时法军冲锋是裸奔,全是跑过去的,伤亡小很多。&br&&br&&b&其实我推荐大家去看电影,好莱坞请的历史学家比罗贯中可要靠谱多了。&/b&(无脑爽片另说)古代的历史学家没有条件去考古,也没有条件自己出兵验证,修昔底德虽然亲临战场又是将领,但是文字描述毕竟不直观。现代历史学家有非常充实的史料,表现方式也多样化,最后大家看到的就是直观的影像效果。电影确实比不过学术文章,但是能骗来几亿美元拍骑马砍杀和排队枪毙的导演,花钱请来的顾问都是世界顶尖的历史学家。斯皮尔伯格的御用顾问是Stephen Ambrose,《兄弟连》的作者,BBC 74年的二战纪录片也是他顾问的,算是现代史的权威之一了。有些现代战争电影,历史顾问是该战役的指挥官本人(比如叶廖缅科元帅),说人家不权威就有点荒唐了。&br&&br&另外,并不是“凡是战争电影细节就一定可靠”,而是“细节可靠的战争电影才会名留青史”。能被拿出来当例子的电影,都经过全球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常年点评,基本可以说是100%的纯金了。 &br&&br&比起陆军,海军和空军对阵型的要求更严格,因为相比士兵,海空军的单位数量更少,都是机械化单位作战,运动速度,转弯半径,火力投射速度,基本都是定死的,因此可以完全当作几何学问题解决。&br&&br&海军严格到50艘船,沉了49艘,你也得在你的位置上呆着。乱跑分散火力不说,很容易出现误伤,还会导致海军最大耻辱——撞船事故。而对几何学的理解,最典型的就是T字阵,由于军舰首尾火力弱侧舷火力强,所以T的横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能在横竖的交叉点形成以多打少的效果,20世纪初的海战,谁摆出T字阵就等同于赢了——结果往往双方排队赛跑好几天,以毫无美感的交叉乱战结束。&br&&br&二战更过分,大西洋之战,英国为了对抗德国潜艇要求运输船编队,靠数量换取生存量,但是德国也采取潜艇编队对抗,船队理论几乎破产。英美两国为此差点打起来,最后是依靠空军护航和新的雷达技术才击败德军潜艇。所以阵型和军事技术水平是严格对应的,可能理论上很有效的阵型,就因为缺乏某一个发明而变得完全无用。&br&&br&空战的三机编队,四机编队,二机编队,都和当时飞机性能和作战需求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从战术角度说,4机是最合理的,3机也可以,但是随着飞机速度提高,维持编队越来越难,基本都是2机编队了。攻击机都是多机编队,因为有引导机的概念,苏德战场还模仿上杉谦信搞过车悬阵。轰炸机编队是为了互相掩护右机的火力和观察死角。大规模空袭,编队没编好,你可以报告指挥官,要求降落,取消作战,指挥官真的会同意——编队不对飞过去等于当靶子让对方射,而且基本炸弹也都扔不到点上。阵型就是有这么重要。&br&&br&&br&做了个图片,主要是古战的。有功夫回头截点现代战争的阵型,不过主要都是苏联电影,不太好找。&br&&br&&img data-rawheight=&2831& data-rawwidth=&440& src=&/4f1f90a234da35fbec96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4f1f90a234da35fbec962_r.jpg&&灌水,飞机的。&br&&p&&a href=&///?target=http%3A//t.cn/zHdhl8V&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dhl8V&/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打仗没阵型,等于耍流氓,古今概莫能外。 古代军队的战术主要就是靠阵型实现的。因为通讯手段基本为0,声音传不远,旗子看不到,烟火和乐器比较单调,传令兵跑的慢还会被杀伤,机械化的阵型是唯一能实现将领意图的。对于士兵来说,你只要记住你旁边是谁,是…
这是个很真诚的问题,我也很真诚地来回答。&br&&br&&br&题主说古代的谋士,还以诸葛亮为例子,说他们没有实际经验就很厉害。可真的是这样么?那我们就说说诸葛亮,当然这里要说史书中的诸葛亮才有意义。&br&&br&初出茅庐,诸葛亮负责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不是的,人家去东吴搞外交了。那一年,他才27岁,兵马粮钱的事情,他没有接手过,真的不懂。所以他也不插手。但他读过书,又和当时荆州最上层有联姻。他知道各种礼仪进退,知道当时南方各核心集团背后的潜规则。所以,他选择了外交行业。更发指的是,他还有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哥哥会在对方阵营中会照顾他,并且,孙权为了自保多半也只能和刘备合作。所以,结果当然很好。诸葛亮的第一个任务,充分结合了自身长处,也充分考虑了事件的难度,收获了满满的经验值和声望值。&br&&br&那么,诸葛亮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刘备收取荆州以南诸郡以后,自己和关羽张飞负责在外打仗,诸葛亮就管理这四个郡。说是四个郡,其实人口很少。刘备势力,也不可能深入地渗透到地方行政中,所以呢,所谓管理,就是和地方势力者合作,让他们出一点人丁、赋税。这工作又非常适合年轻人积累行政经验,诸葛亮依旧可以发挥熟悉家族政治的特长。诸葛亮又做出了好成绩。这个过程中,他一边管行政,还一边继续深造,观察刘备、关羽、周瑜、曹操这些老司机是怎么打仗的,他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注意了什么忽略了什么。这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白天做公务员晚上学习司法考试吧。&br&&br&那么,诸葛亮下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依然不是。刘备攻下了益州,诸葛亮就负责管理益州了,足食足兵。益州地方大、人口多,家族关系复杂,这是相当难管理了。但是不怕,诸葛亮在荆州南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在内政方面,他也快是老司机了。他一边管理人丁钱粮,一边继续看人家怎么打仗的,刘备、法正等等是怎么做的。&br&&br&终于有一天,刘备死了,其他很多人也死了。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他做的下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魏么?他去打孟获,先练练手。以前他没自己指挥过,大军一开动,那都是事情,不光是粮草军械,还有扎营、布阵等等,这怎搞啊,万一出事就又夷陵了。所以他去找孟获练练手,抓了放,放了抓,孟获是他的蓝军啊……终于,孟获说,“老大,我弄不过你,你别逗我了,让我回去休息吧。” 诸葛亮说:“嗯,打仗神马的,我大体知道了。孟获神马的,也不敢来逗我了。” 于是他去北伐了。打了五次,总体不错。司马懿一看,哇,这人的阵怎么布得这么好啊~~ 那是人家一生努力啊。&br&&br&现在,我们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br&&blockquote&古代那些谋士很多都没有实战经验,他们是如何获得看透迷雾的本领?&br&&/blockquote&&br&我在野武将回答说:&br&&blockquote&古代那些厉害的谋士,都是能给自己创造练等级的机会的人。&br&&/blockquote&&br&没有实战经验就不要冒充有,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边做边学习。周瑜、司马懿,上来都是先看着学的,后来打出来了。庞统、马谡,上来就要自己上,结果都挂了。至于赵括什么的,等级为1、经验值为0的时候,就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显然就被收拾了……天赋当然重要,但很多登场就很厉害的选手,其实背后都练了好久。比如陆逊,我们看演义里他上来一个小年轻,一下子就很能打的样子。但人家21岁就出来仕官了,到处在练手,或者团结宗族保卫家园,或者惹惹山贼练个等级什么的。到夷陵的时候人家39了,其实也是老司机了。&br&&br&如果你看明白了,你就应该问:练等级的机会怎么创造呢?这是个好问题。问一问自己会什么,可以从哪里开始做起。比如郭嘉说,“我会和主公谈谈心”——安慰他受伤的灵魂……诸葛亮说,“我会为主公跑跑腿”——帮他拉个小伙伴。所以,以前幕僚,先负责点文书收发什么的,有机会和主公聊聊写诗把脉下棋算命什么的,实在不行,还有烧饭出身的。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观察主公和他的大将们是怎么搞的,自己记记住——就像看会玩星际的人,先采什么矿,出几个农民,造什么建筑。经年累月以后,自己大致有了一点概念,知道上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个时候,那也先从低难度入手,选孟获不要选张郃。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一下以前的主公名将为什么要这样来打。这个时候,如果多少能体会一下前人的用心和遗憾,庶几就差不多了。如果突然间觉得他们都太弱了,只有自己参透了兵法的玄机,那就完蛋了……最好回炉重练……&br&&br&当然,我也没有打过仗。我只是觉得很多事情大概也是这样的。
这是个很真诚的问题,我也很真诚地来回答。 题主说古代的谋士,还以诸葛亮为例子,说他们没有实际经验就很厉害。可真的是这样么?那我们就说说诸葛亮,当然这里要说史书中的诸葛亮才有意义。 初出茅庐,诸葛亮负责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
3月10号更新一张基佬方阵图,小伙伴们好热情,谢谢点赞,等我这几天加完班,再来填坑&br&&br&看到这个问题,我忽然想起还有个半年前的坑。&br&再填一填搬运一发&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uestion//answer/&/a&&br&多图预警,手绘福利,我是一个灵魂画师。&br&简述一下阵型的发展历史。&br&波斯战车当个封面。&br&&img src=&/66cc9cceb81ed0cdade0da1_b.jpg& data-rawheight=&640& data-rawwidth=&9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66cc9cceb81ed0cdade0da1_r.jpg&&&br&&b&前言&/b&&br&英法联军炮轰蒙古骑兵的场景已经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经典画面。不过要说起1000多年前,南朝宋武帝就有带着几百人杀退几万农民军的战绩,很多人一定会觉得这是吹牛逼,然而如果理解了军阵真正的意义,就会知道,并不是只有枪炮打土著才能开启无双模式。&br&&br&让我们慢慢说起吧,受影视剧和游戏的影响,提起古代的战争,很多人想起的是一种上帝视角。&br&&img src=&/895dae74ba5c57e010db4f7fb57e1f0e_b.jpg& data-rawheight=&329& data-rawwidth=&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895dae74ba5c57e010db4f7fb57e1f0e_r.jpg&&这样的画面看多了,是不是觉得一切尽在掌握,是不是大吼一声为了部落~~~小弟们就冲上去把敌人砍成了肉渣?&br&然而,小弟们把看到的画面并不是这样的,而是这样的&br&&img src=&/0c938baaaf4b3cb854078_b.jpg& data-rawheight=&220& data-rawwidth=&3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1&&要是真这么喊了,结果就是这样的&br&&img src=&/64a9a5f1dc54ae8b034a_b.jpg& data-rawheight=&367& data-rawwidth=&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64a9a5f1dc54ae8b034a_r.jpg&&&br&&br&所以--我们去食堂打饭,要排队,让小弟去砍人,也必须按照基本法,要排队:&br&&img src=&/acc60a05a799b98f8a01_b.jpg& data-rawheight=&349& data-rawwidth=&5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acc60a05a799b98f8a01_r.jpg&&这样感觉好多了。&br&&br&阵法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成两条线来讲,一个是基本的阵型,按哪种方式排队,各兵种如何站位,兵种间怎样配合,这是兵法中的“正道“,正道的形态取决于武器的发展,按照这些基本法,可以把古代阵型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战车时代、步兵时代、骑兵时代、各兵种都发展成熟,相互配合的时代、直至火器时代。&br&另一条线是偷袭,包抄的方法,这是“奇道”,奇道没有太固定的模式,使用方法依托于“正道”,是对“正道&的运用和发挥,所谓&以正合,以奇胜”--这个我会结合一些战例来讲。&br&&br&正文开始&br&&b&第一章、隆隆&/b&&b&战歌&/b&&br&遥远的上古时期,战争的画面就类似于古惑仔打群架,而打破这个局面的第一件大杀器叫做战车。这是一部西周战车&br&&img src=&/dbe5788afa555e6caa17_b.jpg& data-rawheight=&1059& data-rawwidth=&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dbe5788afa555e6caa17_r.jpg&&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古惑仔们面对咣当咣当冲来的这货,是怎样一幅绝望的光景,战车最早出现在西亚的亚述,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样子,天朝最早有确定证据的战车则是在商朝出现的。&br&军事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带来战争形式的改变,在战车最初出现时,只是做为一种超级古惑仔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战车还有其他的用法,到了商朝的末期,最早的阵型出现在了天朝的军队里,也就是这样&br&&img src=&/bb59c966f402eac_b.jpg& data-rawheight=&945& data-rawwidth=&22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25& data-original=&/bb59c966f402eac_r.jpg&&喂,这不就是随便分了三块吗!&br&不不不,请仔细观察,这不是普通的三块!这三个方块采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自带BGM和主角光环,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军队不是古惑了,而是正名为“三师”。&br&从这往后,军队里开始有了编制和上下级,有了“乘”的作战单位,老大在指挥的时候不再是一句为了部落~而是左军给我唱支歌,右军给我跳个舞,中军给我上,干丫的。军队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传达下去,古惑仔的时代结束了,未来是属于轰隆隆战车的。至于这三块有什么卵用,请脑补:&br&甲:小的们给我上&br&乙:中间的给我上&br&甲:小的们给我上&br&乙:右边的从右边打他侧面&br&甲:小的们给我上&br&乙:左边的顶不住了哇,往后退点,中间的给他点压力&br&甲:小的们给我上,哎呀,左边情况好像不太妙,小的们,撤。右边你们撤啥,小的们给我上,左边你怎么又上去了,小的们,撤。。。&br&&br&春秋时期,战车战法在天朝发展到了巅峰,这时出现了更完善的阵型&br&&br&&img src=&/c91f36f02a5f_b.jpg& data-rawheight=&2368& data-rawwidth=&42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08& data-original=&/c91f36f02a5f_r.jpg&&战车中间夹杂步兵,谓之鱼鳞阵,在此之前,一般是战车对战车,步兵对步兵捉对厮杀,有了此阵,兵种之间开始有了配合,步兵帮助战车清理死角,战车则可以保护步兵不受对方战车太大冲击。这个就是了战车时代的基本阵型,也就是“正道”基本法。&br&但这时的战法仍然很死板,大约是这样的,最精锐的部队放在中间,差点的放在两侧,然后&br&&img src=&/ecfecacdeea5_b.jpg& data-rawheight=&2368& data-rawwidth=&42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08& data-original=&/ecfecacdeea5_r.jpg&&大家都是赵老爷,赵老爷是文化人,我们打架的时候也要讲道理~~~&br&&br&但是随着战争越来越激烈,不走寻常路的同学终于出现了,抱歉答主已经忘记这位同学叫啥名了,好像是郑国的,就当他叫郑老大吧,郑老兄是这么打仗的&br&&img src=&/cb7b_b.jpg& data-rawheight=&4208& data-rawwidth=&2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8& data-original=&/cb7b_r.jpg&&&br&&br&他把精锐部队放在了左右,比中军突出一段距离,两军交接时,精锐部队和对方的左右两军先接战,对方的左右都是质量较次的部队,很快就被突破,这时中军接战,左右精锐扫清对方后从侧面包围,对方中军精锐也被强势围观。这个围观阵型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雁行阵。&br&(画外音,我勒个擦,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啊,这游戏不是这样玩的呀~~~素质太差了)&br&&br&这场战斗在世界史上首开了战阵中撩阴腿的先河,也确立了“奇道”的第一条基本法--取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我不需要在阵型的每个地方都取得优势,我只需要在你的阵型上开个口子,然后围观你。在此战之后春秋各国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扫堂腿猴子摘桃直奔下三路,--由此可证天朝耍流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他方面还有些落后的时期就已经在撩阴腿上大踏步前进并形成了成套的理论。。。&br&&br&孙子兵法就记载了当时的十种阵型“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锐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阵型使用的原则就是针对对方阵型的弱点处(侧翼、后方)进行突破,突破后扩大战果。如锐阵就是将队伍排成三角形,以强化突破力为目的,圆阵则是造成一种没有侧翼和后方的状态,钩形阵则是以迂回包抄为主。&br&&br&这套理论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再局限于野战军阵了,最终被孙武上升为国家战略,他在进攻楚国时,不再直面楚国兵锋,而是率吴国军队直接进入楚国国境内游击,打击对方后方。100年后,亚历山大在战争中也开始使用迂回包抄,300年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使用了同孙武一样的战略对付罗马,从此正式开启了西方的撩阴腿战法。&br&&br&随着人类的战争越来越不讲道理,比武式的战车战法也开始显示出各种弊端--只有在开阔的平原,双方约定好地点和战斗规则,才能发挥效用。于是,另一次革命开始了。&br&&br&&b&第二章、死亡之墙&/b&&br&还记得鱼鳞中间的小圈圈吗,他们进化成了新的大杀器,重装步兵,开启了古代战争的第二个时代:&br&&img src=&/f938e5a53b7dcddddc50b_b.jpg& data-rawheight=&640& data-rawwidth=&9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f938e5a53b7dcddddc50b_r.jpg&&瞅啥,没见过基佬啊!&br&&br&重装步兵的战法是列成密集的方阵,用人肉形成一堵厚厚的盾墙,抵抗战车的冲击力,在步兵的时代,战车仍然威力十足,但战车毕竟是高富帅的终极武器,能有几百乘已经算是大国,而且使用环境十分局限,如果对方不讲道理,从侧面打人,只能在平原上向前冲冲冲的战车就无法发挥全部的作用。&br&&br&马其顿重步兵,使用长枪排成一都刺墙,碾压前进路上的一切敌人&br&&img src=&/bf501dcece8d6f4da7e5_b.jpg& data-rawheight=&2193& data-rawwidth=&29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25& data-original=&/bf501dcece8d6f4da7e5_r.jpg&&&br&&br&从此战车从战场主宰降到了高级兵种的级别。希波战争中,训练有素的希腊重装步兵凭借整齐的队列,以铁枪、木盾和血肉组成了一堵死亡之墙,一次又一次击败了数倍于已的敌人。后期的马其顿更是凭此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古典时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帝国。&br&&br&天朝的步兵时代紧随其后,进入战国后,各国的战争从理中客的不准吐脏话变成了唾沫乱飞的撕逼大战,各国纷纷组织起自己的步兵力量&img src=&/8826462bff6adc1eb41d87df4fd51d97_b.jpg& data-rawheight=&1600& data-rawwidth=&10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9& data-original=&/8826462bff6adc1eb41d87df4fd51d97_r.jpg&&&br&秦朝统一全国时,这种战法达到了完美的巅峰,兵马俑就向我们展示出了这种完善的重步兵军阵&br&&img src=&/28b42c0971eca96ca585b74b281cf96e_b.jpg& data-rawheight=&2368& data-rawwidth=&42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08& data-original=&/28b42c0971eca96ca585b74b281cf96e_r.jpg&&左中军和将军阵分别是挖出来的123号坑,右军是我脑补&br&左右军以着甲的弩手为主,估计是远近程兼顾的兵种,中军前方布置不着甲的弩手,后方则是战车和重步兵的混编阵列。远程兵种形成一个U字型,这种阵型比较适合弓弩集中火力,侧面同时布置了一些轻装的战车和骑射手,可以利用机动优势袭扰对方侧翼,兵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br&&br&就在同一时代,西方也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和东方类似的军阵,同时他们也开始发展了撩阴腿,其原则和天朝类似,由于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初级的骑兵,撩阴腿的效率也就更高了,天朝在这个时代陷入了攻城守城玩战略的撕逼中,没有什么特别的野战战术,所以我这里讲两个西方的战例来展现下加入了骑兵的田忌赛马。首先是迦太基和罗马的一场著名战斗,迦太基的指挥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汉尼拔,此战也是他的封神之战。&img src=&/d82d6503baba8adbecaba47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d82d6503baba8adbecaba47_r.jpg&&意大利的汉尼拔,继承了郑老大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br&两翼放置骑兵,机动性强于郑老大的战车和步兵,因此也更有效率。&br&再来看一个比罗欢乐的,汉尼拔智商碾压罗马军。&img src=&/a825d4c03df30ddb6fa64e52c064e3f8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a825d4c03df30ddb6fa64e52c064e3f8_r.jpg&&汉尼拔在翻跃阿尔卑斯之后,进入了意大利北部山区,罗马军团奉命拦截,而汉尼拔略施小计,从布防的缺口钻了进去,罗马军心中一慌,赶紧去追,这时汉尼拔在罗马所修的大道上大摇大摆的走着,罗马军就要追上时他走到了一个山坡处,拐角后往坡上一缩,罗马军在路上继续急匆匆的追赶,然后天空中突然传来一声。&br&德玛西亚!&br&&img src=&/cd1dfef26eb_b.jpg& data-rawheight=&220& data-rawwidth=&1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br&&br&&b&第三章、金戈铁马&/b&&br&在上一个时代,骑兵的效用还有很多限制,刚才的战例中,骑兵都是起到一种袭扰包抄,冲破缺口括大战果的作用,由于没有马蹬,步兵时代的骑兵大多是这样的:&br&&img src=&/c45e6cbbf134219fbb7719b_b.jpg& data-rawheight=&1059& data-rawwidth=&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c45e6cbbf134219fbb7719b_r.jpg&&天朝的骑兵是跟游牧民族学来的,也就是胡服骑射。最早的骑兵以弓弩为主要武器,由于马背上相当不稳定,骑射手的射程实际上非常的短,作用也很有限。亚历山大的军队中很超前的使用骑兵进行近战,但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无法冲击步兵的正面。&br&虽然最早使用近战骑兵的是西方,但是东方后来者居上,在公元4世纪左右贡献出一项改变了世界的发明,那就是马蹬。骑兵由此进化为新的大杀器。&br&(北魏铁罐头图坑位)&br&通常的印象里,铁罐头总是出现在欧洲的战场上,东方各民族似乎不喜此道,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天朝的电影拍的不如西方好。。。最早的铁罐头出现在西亚,但是最早形成恐怖战斗力的,是在中国南北朝的战场上。&br&重骑兵对步兵有着碾压式的优势,而这时要克制重骑兵,唯一的办法就是拿重骑兵与之对冲,所以这个时期的战法十分的简单粗暴&br&&img src=&/9ab9ede691e6d9a82bca219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9ab9ede691e6d9a82bca219_r.jpg&&(圣殿骑士团图坑位)&br&&br&但很快就有聪明人发现了可以限制重骑兵的利器,那就是&br&&img src=&/960ef96fe2c8d656b57f3ecd831c4426_b.jpg& data-rawheight=&397&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60ef96fe2c8d656b57f3ecd831c4426_r.jpg&&于是撩阴腿再次上线,公元5世纪,南朝宋军沿黄河一路北上长安,途中北魏数万重骑尾随宋军,宋军沿河摆开阵式,用战车档在阵前,弓弩手躲在车后,先用一些很弱的弓箭做做表情,本来有些迷茫的北魏重骑见之大笑,表示你们一群渣渣,冲~~~&br&这时宋军弓弩齐发&br&&img src=&/76bcdc62ad4bc05f86c0ff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76bcdc62ad4bc05f86c0ff_r.jpg&&&br&魏军阵前骑兵开始被射倒,挡住了后面骑兵前进的路线,同时又配合战车挡路,一时间前后践踏,溃不成军,数万重骑就此被几千弓弩手掀翻在地。&br&(评论指出,这里不是弓弩的功劳,又翻了下书,完整的故事是,&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既举,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及千馀张,乃断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轧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弓弩射了一圈没有击溃魏军,随后战车上抡起大锤把魏军干掉了,这是步兵加战车相互配合干掉重骑兵的战例,只说弓弩是有点片面,感谢指正。)&br&&br&&b&第四章、相生相克&/b&&br&从唐朝至两宋,各种克制骑兵的战法出现了,重骑兵虽然仍然很强,但已经不再完全的碾压了,各类冷兵器兵种在这个时期均发展成熟,不再有完全统治力的兵种,下一个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小说电影里,阵型中的相生相克开始上线。这个时代,各兵种发生了下面这些变化。&br&近战骑兵逐渐放弃了重型长兵器,从马朔改为长矛,再改成马刀,战锤。马匹着甲也越来越轻,最后形成了人着全身甲而马不着甲,使用马刀战锤等短兵器的形态,从一味强调冲击力变为兼顾冲击性和机动性。在阵型中承担突破拉扯和包抄的功能。&br&单纯的骑射手逐渐消失,最后成为近战骑兵的副业。最终成为远程骚扰拉扯,近战又能突破的古代骑兵终极形态:蒙古铁骑&br&远程步兵弓弩结合。弓用来保持射程和火力,对付轻甲,弩用来对付重甲。形成多层次多用途的火力输出。&br&部分近战步兵丢弃了盾牌,改为着重甲,使用长兵器,用来防守骑兵,同时兼顾步兵对战。使用短兵的步兵也将盾牌改小,着重灵活性,用来对付敌方步兵。&br&由此形成了骑兵克制短兵步兵,被长兵步兵克制,远程步兵保持距离时克制其他兵种,近身后被其他兵种克制,长兵步兵被短兵兵种克制的局面。&br&(唐朝陌刀将图坑位)&br&&br&这时的阵型基本法也不再有唯一的正解,而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讲究配合。&br&&br&唐朝六花大阵&br&&img src=&/a62fe81eed87ca1dbed8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a62fe81eed87ca1dbed8_r.jpg&&这是最接近“八封阵”的一种实战阵型了,当然,并没有让人迷路的神奇功效。这个阵型的最大优势是没有弱点,适合防守,圆阵的2.0版。他的前后左右都一样,没法迂回包抄,这个阵型的设想是,中军结成圆阵防守,外围设置六个小阵呈圆形排列,骑兵在阵中机动。如果敌人攻击其中一个,临近小阵和机动骑兵就从侧翼援助。如果敌人攻击中军,小阵就对敌人进行合围。&br&&br&还有其他回答中有的宋朝“平戎万全阵”,此阵也是十分复杂,看名字就知道此阵试图用一种方法吃遍天下,但是太过呆板,通过刚才举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阵法的使用需要将领临机应变,看到个山坡拐过去把腿伸出来,这才是好将领,事先排好一种阵式不做变化,最后结果就是,辽军看了一眼好不容易哼哧哼哧摆起阵来的宋军,然后默默的绕走了。。。由于这个阵型并不是十分有效我就不细讲了。&br&&br&蒙古口袋阵&br&&img src=&/929c7aa16c1fb60054dde6f9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929c7aa16c1fb60054dde6f9_r.jpg&&&br&此战法就是先用骑兵远程袭扰,把敌人搞得很烦,然后去追骑兵,简单交手后骑兵佯败将敌人引入口袋阵,口袋阵的中间是冲击力较强的精锐骑兵,这时直接冲身敌阵,一开始就分在两翼的步兵再跟上包个圆。&br&所以不要再说蒙古骑兵放风筝放死欧洲铁罐头了,也不要再说蒙古骑兵突不动铁罐头所以打不过欧洲精锐了,傻冲是打不赢蒙古人的。实际上,蒙古军继承了隋唐辽金两宋的发展成果,已经是一支成熟的第四世代军队,各兵种的配合战法都很成熟。只是骑射更加亮眼罢了,而当时的欧洲还停留在第三代的重骑端枪突突战术中。&br&(蒙古骑兵图坑位)&br&&br&&b&第五章 炮火轰鸣&/b&&br&&br&&br&未完待续&br&&br&&br&~~~~~~~~~~~~~~~~~~~~~~~~~~~~~~~~~~~~~~~~~~~~~~~~~~~~~&br&不用待了,答主已经把这事忘了→_→
3月10号更新一张基佬方阵图,小伙伴们好热情,谢谢点赞,等我这几天加完班,再来填坑 看到这个问题,我忽然想起还有个半年前的坑。 再填一填搬运一发 多图预警,手绘福利,我是一个灵魂画师。 简述一下阵型的发展历史。 波…
&p&开个坑,慢慢填(6/23第一更,6/26第二更,&strong&已战略性完坑&/strong&)&/p&&br&&p&这里咱家主要想从宋代的军阵体系入手讲一讲。&/p&&br&&p&首先从吐槽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开始入手,正好会和我后面说的有些联系,请被吐槽到的不要介意~&/p&&br&&p&首先从&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f90ad04392d83ecf6bdd& data-editable=&true& data-hash=&df90ad04392d83ecf6bdd& data-title=&@句玉& data-hovercard=&p$b$df90ad04392d83ecf6bdd&&@句玉&/a& 所说的开始——&/p&&blockquote&&b&不用阵法的岳飞。&/b&宋代是阵法研究空前发达的时代,岳飞是两宋之交的名将,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名将,他本人据说是不屑阵法的,《宋史》里录了他与宗泽的一段对话:&u&“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u&岳飞虽口说‘兵法之常’,然而就内心而言,&b&他看重的还是‘存乎一心’,还是‘野战’。&/b&&/blockquote&&p&嗯,这是你理解错了,但这样的误读其实在知识界是很普遍,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p&&br&&p&岳飞表达的两层意思很清楚:1、阵而后战,兵法之常;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p&&p&前一段肯定制定军阵的必要性,后一段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灵活运用军阵的思想——宗泽传授岳飞的阵图,是宋初河北军平原制骑经验的精华,而这里岳飞的话,则是学生将学习后的心得与老师的对答。&/p&&br&&p&结合历史上岳飞的战术运用,能够明显看出与韩世忠、张俊等出身西军的将领有所明显不同。因为西军长期在西北山地与西夏作战,更适应的是小股野战突袭这样的战术,而非以堂堂之阵对攻。种不同,我以为正是岳飞对宗泽所授阵图学习的结果。&/p&&br&&p&从常识上来说,指挥几百人或许还可以野地浪战,但到了成千上万的大军时,如果没有事先部署好的军阵队列,在临敌关头根本不可能有效指挥。无论主将有再天才的战术构想,绝不可能在短时间正确无误地传达到上万个不同的士兵个体,使其作出统一的战术动作。&/p&&br&&p&&i&若乃提卒十万,深入贼境,大军在前,坚城未下,欲战则胜负未决,欲攻则利害难知,自非整饬车徒、部分营垒,或先据地之要害,或先扼敌之襟喉,蛇蟠月偃,中权后切,畴能收万全之胜哉??氐如平原大野,深林险道,前兵后泽,乘高趋下,顿兵拥众,呼吸俟命,&b&若不素练施设,敢问何以处之?&/b&&/i&&/p&&p&——《武经总要》&/p&&br&&p&举个栗子,郾城之战之时岳飞临敌变阵,摆了一个“&b&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兵张左右翼继之&/b&”的非常规阵型。以骑兵居中,步兵分列两翼乍一看是与传统相反的阵型,特别是在敌众我寡时运用这个阵型,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但这却有可能是宋军操练过的&b&熟套&/b&。宋蒙战争期间,宋初大将曹彬的十二世孙曹友闻在四川“&b&以骑兵五百直前决战,将步兵左右翼并进&/b&”而大破蒙军,其实是与岳飞同样的战术。&/p&&br&&p&说了那么多,回到上面的话题,宗泽传授给岳飞的&b&阵图&/b&,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p&&br&&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45f9dff994ffa& data-editable=&true& data-hash=&45f9dff994ffa& data-title=&@马驰& data-hovercard=&p$b$45f9dff994ffa&&@马驰&/a& 的回答里提到了一个&b&“迷信阵型的负面例子”:&/b&《武经总要》中的平戎万全阵,他的评价是——&/p&&blockquote&&p&为什么呢?很简单,一次投入十几万人才能摆成的这么宏大、严密、齐整的战阵,一定不适合在除了大平原以外的其他地形使用;战阵过于宏大,战场准备时间就很长,敌人不会看着你布阵;就算你摆好了,骑兵看到这么宏大的架势就吓到了,我走你总拦不住我吧;宋太宗以皇帝的身份要求将领贯彻落实,于是没有人敢换阵型,什么时候都摆这一套东西,岂有不输之理……任何阵型都是要根据具体的地形、环境、己方兵力和对手兵力调整的,怎么可能有万金油阵法。&/p&&/blockquote&&p&这里面的误读有几个:&br&1、因为名叫“平戎万全阵”,所以设计意图是适用于所有地形&br&2、敌人不会坐等你摆阵,摆完了也可以绕着走&br&3、因为是皇帝设计的,没有人敢换阵型&br&&img src=&/b020db857e6b0cabf81d_b.jpg& data-rawheight=&464& data-rawwidth=&5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1& data-original=&/b020db857e6b0cabf81d_r.jpg&&&br&P.S. 这个答案里引用的平戎万全阵原图,是windg2000在SC发的。如果看过他本人配图的说明,就知道这个答案里的解读有多哭笑不得了&br&&br&那么,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因为,宋初河北大阵体系的基础是宋辽边境的特殊地理形势——&/p&&br&&p&&i&自沧州至顺安军边吴淀,边界有塘水阻隔。这段天然防线,按照何承矩计算,其直线距离“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但全长则“绵宜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水深自五尺至一丈不等,“深不可以行舟,浅不可以徒涉,虽有劲兵不能渡也。”……但边吴淀西向至长城口不到一百五十里,“山阜高仰.水不能至,敌骑驰突,得此路足矣。”……据沈括的调查,这一地段中又可分为两段,即定州、西山、北平寨一段.和保州以东至顺安军一段。对于前者,宋军可倚西山布阵,另以奇兵设伏,令局势不致恶化。但后者则“平川横袤三十余里,南北径直、并无险阻,不经州县。可以大军方阵安驱,自永宁军以东直入深、冀,行于无人之地。这才是前沿的最大漏洞。&/i&&/p&&p&——曾瑞龙《北宋及拜占庭帝国的弹性防御战略初探》&/p&&br&&p&也就是说,辽军的入寇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针对于此,宋军在防御时将重兵集团置于辽军南下的必经之路的方向(定州、唐河一线)上,并协调周边诸军做出预先的布置,即通过分兵压缩辽军骑兵大兵团的行动空间,尽可能逼迫其在宋军指定的战场上进行决战。根据《武经总要》所载,这样的大阵“中军阵步骑常满十万人,前阵骑士满三万人”,其实已经远远超越了战术阵型的范畴,而是上升到了战区战略高度的部署。&/p&&br&&p&回过头来,我们才可以说平戎万全阵。&/p&&br&&p&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这个大阵从来没有在实战中摆出来过。这是因为,客观上没有符合战役想定的背景条件。比起上面说过的动用整个河北战区主要野战军兵力的常阵,平戎万全阵的占地更广、动员兵力更多。那么其预设的战役目标其实就呼之欲出了:&b&这是想定了宋辽战略决战的背景下,开封的总预备队主力出动,由皇帝亲征的情况下的野战营阵图&/b&。&/p&&br&&p&类似的概念,可以参考《三国演义》中的八百里连营。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与小说不同,这只是大军静止驻营下的状态,一旦接敌,各个单位如何展开、如何变化,并没有完全体现在阵图上。&/p&&br&&p&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从&b&阵图&/b&过渡到这个问题的核心了——&b&什么是阵法?&/b&&/p&&br&&p&这个提问下的很多回答都列举了中国古代各种阵型,并且大谈各自有何优势劣势。说得直白些,这其实都是在买椟还珠了~ 8-]&br&&img src=&/2fe06d8b92cd2b98dffc501_b.jpg& data-rawheight=&466&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2fe06d8b92cd2b98dffc501_r.jpg&&&br&&/p&&p&如果我们把坎尼会战开始阶段汉尼拔的阵型拿出来看,能看出些什么?&/p&&p&——嗯,一个前凸的半月阵,步兵居中,两翼骑兵——恭喜你!和罗马统帅看到了同样的东西~ 显然,这并没有什么卵用。&/p&&br&&img src=&/813b59d1a9ba0ef664a14ae739e3b2dc_b.jpg& data-rawheight=&244&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13b59d1a9ba0ef664a14ae739e3b2dc_r.jpg&&&br&&p&如果对阵法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个阶段,那我们可以在这里继续谈论半月阵和三线阵各有什么优缺点,甚至根据日本电子游戏的经验,做出“大象吃老虎、老虎吃老鼠、老鼠吃大象”之类的简单判定。但很遗憾的是,三次元的游戏规则复杂的多。其中最要命的一条就是——&b&阵,不是静止的。&/b&&/p&&br&回头来看坎尼之战。简单来说,迦太基军骑兵上前驱逐两翼的罗马骑兵;中军步兵后撤,两侧步兵前插,威胁罗马军阵两翼。至此,迦太基的阵型由前凸的半月阵变为后凹的半月阵,形成了对罗马军步兵阵线的口袋包围。同时,两翼的骑兵前突驱散罗马骑兵后,返身包抄罗马军步兵身后,从而完成了对罗马军主力的包围,最终打了一个教科书式的包围歼灭战。&br&&img src=&/9a076300acf158deba30eb_b.jpg& data-rawheight=&442&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9a076300acf158deba30eb_r.jpg&&&br&&br&&br&很显然,战役的不同阶段,作为主动一方的迦太基军通过调整战术阵型,将罗马军一步步诱入陷阱,并且最终通过外线包围,不断压缩罗马军的空间,使其不能保证维持阵型的必要空间,从而陷入混乱。当罗马军不能维持阵型时,即使数量是对方的几倍,也只能陷入单方面的被屠杀结局。&br&&br&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汉尼拔一开始就摆好了战役最终阶段的后凹半月阵,罗马军还会乖乖地钻进口袋吗?&br&&br&到这里,我试图做出一个定义——&strong&阵型&/strong&的目的,是根据长期的训练及预定的计划,将大量的个体作战单位进行组织化排列及展开。而&strong&阵法,&/strong&则是为了实现战术意图,在实战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度组合的方法。&strong&阵型是战术的基础,而阵法则是战术的核心。&/strong&&br&&br&战役开始阶段,多采用许多均衡分布兵力的基本阵型,甚至是具有几何意义上的对称(例如孙膑兵法中的所谓十阵)。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的判断、掩盖己方最终战术意图;同时也便于根据对方行动,进一步调度组合兵力变化战术队形。&br&&br&演义小说中的摆阵斗法,往往是你摆个太乙三才阵,我摆个河洛四象阵,你急忙变个循环八卦阵,我再换个武侯八阵图……但在现实中却不是这样——&strong&阵形,不是摆出来的,而是在实战对抗中打出来的。&/strong&对方显然不会等着冰河跳完白鸟舞再放钻石星辰拳大招一样,也不会任由你随心所欲变换战术阵型。如何自对抗中完成己方的阵型变化,同时压制对方调整,就是&strong&阵法&/strong&的奥秘所在。&br&&br&比如在坎尼之战中,相信汉尼拔在变阵压制的过程中,罗马军一定也做出了各种反压制的努力,比如说试图完成中央突破,比如说阻止对方两翼展开,比如说继续维持阵线以兵力优势压倒对方等等。但是,最后胜利者是迦太基军,只能说明他们的阵法更胜一筹,在对抗中完成了对对方的压制。&br&&br&最后,结合一个案例整理一下上面所说过的&strong&阵图、阵型、阵法&/strong&。&br&&br&&em&979年七月,宋太宗北伐幽燕,在高粱河战败。班师途中,宋太宗预估到了不久后辽国将兴师报复。如前所述理由,事先预判到了战场将在唐河徐河一线,因此颁下阵图,安排河北各野战军向预设战场集结,将战役目标确定为“&strong&会兵设伏夹击&/strong&”。&/em&&br&&em&九月,辽军果然调动十万骑发起进攻,战役在徐河以北的满城打响。宋军在河北的三大野战军,定州、镇州军约八万步骑已集结在满城战场,而关南军1~2万骑则机动包抄辽军侧后。&/em&&br&&em&根据宋太宗的规划,针对步兵为主的定、镇主力“&strong&赐阵图,分为八阵&/strong&”。但临战前,宋军将领发现敌军势大,而八阵过于分散,以至于“士众疑惧,略无斗志”。&/em&&br&&em&经过阵前会议,宋军将领决定临敌变阵,一面派出使者诈降争取时间,一面将阵型由八阵变为前后两列的横阵。“&strong&三战,大破之”&/strong&。&/em&&br&&em&徐河大阵正面击破辽军后,关南骑兵及时赶到追击,将辽军赶入西山坑谷,最终斩首万级,俘虏随军人员三万。&/em&&br&&img src=&/2dbbac161a9d1a13fb93eeddb9095d9e_b.jpg& data-rawheight=&571& data-rawwidth=&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2dbbac161a9d1a13fb93eeddb9095d9e_r.jpg&&&br&&br&&br&&br&从&strong&阵图&/strong&层面来说,宋军在两个月前就预判到将在满城决战,无疑是料敌先机的一着。战略部署上,以定、镇军为铁砧,以关南军为铁锤,最终也确实起到了效果。&br&&br&但是从&strong&阵型&/strong&来看,宋太祖预先布置得八阵在战后受到了置疑。但是各位,如果光看阵型的话,宋太宗选择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strong&武侯八阵图&/strong&,而最后变阵所选择的只是最基本的&strong&两列横阵&/strong&——还记得坎尼的罗马军么?好歹还有三列,比你还多一列,可人家上哪说理去?&br&选择两列横阵,从阵型的理论上可以举出很多优点,例如增强阵型纵深度,有利中央突破,又例如多梯次排列可方便指挥官适时投入预备队,或者安排撤出战斗等等(而在这里最大的优点,我以为可能正是因为这是操练最为熟练的基本阵型,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士气动摇的宋军恢复信心,同时尽快完成阵型转换)。反过来,也有降低两翼的机动余地,整体转向困难等劣势。&br&&br&所以,最关键的&strong&阵法&/strong&对抗,应当是发生在史料中一笔带过的&strong&“三战,大破之”&/strong&过程中。在兵力大致相当的步骑对抗中,宋军是如何梯次投入兵力的,如何确保两翼安全的,最终又是如何中央突破的,很遗憾,现有的史料记载没有告诉我们。&br&&br&最后,反过来说,宋太宗原先安排的八阵一定就是错误的么?我认为也未必。&br&刚才说过,战前设定的战役意图是:&strong&会兵、设伏、夹击&em&——&/em&&/strong&也就是说计划以正面的定、镇军为正兵,而以关南骑兵为奇兵从侧后包抄夹击辽军。&br&而实际上,由于定、镇军从正面击溃了辽军,随后赶到的关南骑兵没有包抄到辽军主力,而只是参与了追击战。&br&这个战役设想在一年后的980年被重演了,辽军再度发兵十万侵攻雁门,河东主帅潘美“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此战,杨业的骑兵部队就是绕道背后,与正面的潘美步兵主力对辽军发动夹击,最终获胜的例子。&br&可以想象,宋太宗原来的计划,可能不止是击退辽军那么简单,而是野心更大的要打包围歼灭战。他的设想中正面的镇、定主力的任务可能只是牵制辽军而已,因此选择了相对没有那么进攻性的八阵。&br&但是正如后来的岳飞所说的——&strong&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strong&——前敌指挥官们根据敌势的变化,和我军的心理波动,果断选择了变阵。虽然计划有变,但最终同样起到了很好的结果。&br&&br&(后续会补充一些图做进一步说明,To be continued)&br&&br&最后,鸣谢我们阉党最红最红的红太阳&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eecb480bdacfebc09d1e05e& data-editable=&true& data-hash=&eecb480bdacfebc09d1e05e& data-title=&@经略幽燕我童贯& data-hovercard=&p$b$eecb480bdacfebc09d1e05e&&@经略幽燕我童贯&/a& 童相公。&br&&br&相关回答&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宋真宗时,澶州战争时,明明是宋朝赢了,那为什么还要给契丹缴纳岁币呢?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宋朝第一战神是北宋的李继隆还是南宋的岳飞?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刘锜作为两宋之交的抗金名将,其战略战术属于什么水平?在抗金战争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金兀术?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a&
开个坑,慢慢填(6/23第一更,6/26第二更,已战略性完坑) 这里咱家主要想从宋代的军阵体系入手讲一讲。 首先从吐槽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开始入手,正好会和我后面说的有些联系,请被吐槽到的不要介意~ 首先从 所说的开始——不用阵法的岳飞。宋代是阵法…
孙子兵法不是教人如何练枪,如何排兵,而是定义并描绘了军事理论的原则和框架,虽千年颠扑不破。&br&&img src=&/31b844f5dabfb8dd91cb31c6_b.png&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5& data-original=&/31b844f5dabfb8dd91cb31c6_r.png&&&br&&p&&b&一、三大原则&/b&&br&&/p&&p&孙子兵法所有的理论,是基于这三条原则之上建立的,颠扑不破。&/p&&p&&b&1、知己知彼&/b&&/p&&p&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谋攻篇》中提出的重要准则。这也是孙子兵法最广为人知的一。毛泽东纵观全书,亦是对此句最为钟爱。多次引用提及。知己知彼,看似简朴,实则运用极其艰难。在下文对战争由一维到四维层层解构的时候,将帅要考虑衡量的元素信息急剧增加,远离一刀一枪,一个决策就是千军万马。在这样的情境下,知己难,知敌更难。&/p&&p&&b&2、先胜后战&/b&&/p&&p&先胜后战,在第三篇《军形》中提出。所有百胜之将,无不奉守此教条。不胜便不战,战必胜。吴起、白起、戚继光,在历史上,享有百战百胜的荣耀,他们并非神人,只是极其精懂此道。以白起为例,长平之后,他宁可反抗军令,也不愿再攻赵。就是判断战无胜算,不如不战。&/p&&p&而战斗本是热血之事,大有刚勇血性之将,不论敌我,先战再说。恰巧胜利,愈加寡谋;倘若不利,便满脑子以少胜多、背水一战,如此将领,有勇无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p&&p&&b&3、致人而不致于人&/b&&/p&&p&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的军事天赋,当属超一流。在他和军事奇才李靖的兵法答对中,提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李靖亦是深表同意,说道: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p&&p&致人不至于人,强调的是掌握战争主动权。攻,能调动敌人不能防守;守,能牵掣敌人无处可攻。敌军士气高昂,能避其锐,攻其惰;敌众多,能分之而灭……&/p&&p&战术万千,不一而足。孙子无法穷尽,但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却高屋建瓴讲透了精妙。&/p&&br&&p&&b&二、基本要素:五事七计&/b&&/p&&p&五事七计,出于孙子开篇《计篇》,讲的是战前的庙算,考量五事七计,能胜则战,无胜算则不战。这也是百胜之将超越一流名将之处。&/p&&p&庙算定胜负,究竟算什么呢?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到了战争五要素:道、天、地、将、法。道,天道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敌方是否失去人心,我军是否师出有名。天,天时,考虑作战天气和季节,如风向,雨天等;地,地利,考虑作战地形。地形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天时,《九变篇》、《地形篇》、《九地篇》,都是讲述利用地形作战的原则技巧。将,将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可练,可招募,但一流将帅,都是世出,无法被培养。法,法度,严苛的军法,是将领带兵必守之道;军法以严,不尚宽容。带领百十人,能考魅力靠威信,但带领百万之众,治众如治寡,靠的就是军法。&/p&&p&五要素中,没有提到兵,但孙子在七计中提到了。七计,就是庙算要考虑的七个问题。主上是否得道得人心,天时地利是否合宜,将领是否有能力,士卒是否强盛,是否精炼,军法是否实行,赏罚是否有度。&/p&&p&五事七计,是孙子兵法开篇所言的重要论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p&&br&&p&&b&三、战争四维&/b&&/p&&p&借由五事七计,判断战争有胜算,就可以开战了。&br&&/p&&p&真实的战争必然是四维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解构成四维,并从一维开始讲起。&/p&&p&&b&1、一维:&/b&&b&战力决定胜负&/b&&br&&/p&&img src=&/71bacbe7b51_b.pn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1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71bacbe7b51_r.png&&&b&(一维示图:以强击弱)&/b&&p&在一维的战斗中,战斗力量可以直接决定胜负。&/p&&p&&b&要素:兵力、军备、地形&/b&&/p&&p&在这一维度,将领作战决策,考虑的是:兵力多少,兵器如何,粮饷是否充足,地形对谁有利。&/p&&p&从古自今,战事千万,绝大多数都没有精彩纷呈的故事波折。因为军事力量的强弱,从来都是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孙子在谋攻篇提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十倍兵力才围城,五倍兵力才攻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p&&p&孙子提及的五事七计,也都是从属于一维层面。兵力、军备、地形,这些要素直观可量,亦是战争最根本。主要观点主要在《形篇》《作战篇》《行军篇》中有论述。&/p&&p&&b&2、二维:战势决定胜负&/b&&/p&&p&在这一层,士兵战力,军团战力,由一维上升为二维。&/p&&p&单个士兵,受到将领激励,同心死义,可以爆发巨大战力;如巨鹿楚军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士兵承受着严苛公正的军制,杀敌便受爵,如秦军一般,亦是如狼似虎,战力爆棚。&br&&/p&&p&一个军团,通过布局战阵,虚实结合,兵种配合,亦是深不可测,锐不可当。如戚继光的鸳鸯阵,诸葛亮的八卦阵。&/p&&p&一场战斗,亦不再是简单兵力对抗,兵马有分合,出兵有先后,攻守有虚实。战争变得真真假假,变幻莫测。&/p&&p&一维强调战力,二维强调的是战势。敌我十万人对抗,借助地形形成对敌军包围之势,围三缺一,可借此歼灭敌军。同样,被困守军,可以堵住缺口,剃发誓师,拼死突围,亦可惨重突围。&br&&/p&&p&&b&二维要素:战力(兵力、军备、地形)、&b&士气、&/b&虚实、正奇&/b&&br&&/p&&p&一场战役中,将领时刻考虑的是:如何分兵、何时出兵、敌军分布如何、攻打哪个目标、目标是虚是实等,作战结果不再是简单兵力计算,因此变得难以捉摸。&/p&&p&孙子兵法中关于此处论述集中在《兵势篇》和《虚实篇》,前者讲奇正,后者讲虚实。何为奇正,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进攻为“正”,侧翼袭击为“奇”;明战为“正”,暗攻为“奇”;整体防御为“正”,局部进攻为“奇”。虚实是指军事力量部署的强弱,防备严密的为实,防备空虚的为虚。借由奇正和虚实,就打开了战争变幻的大门。敌我较量变得难以预料,防不胜防!&br&&img src=&/cb5c2f7f41ba0bca8e6bd_b.png& data-rawwidth=&955&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5& data-original=&/cb5c2f7f41ba0bca8e6bd_r.png&&&/p&&b&(二维示图:长平之战为例)&/b&&br&&p&如上图所示,大致如长平之战经过。秦军正兵出战佯败,并在两侧准备奇兵,赵括不识虚实,轻谋急进,进入包围,两侧奇兵这时变为为正兵,赵括攻秦军壁垒不破,后路又秦军派精锐截断,和营壁守军一分为二。最终赵括围困粮尽,在突围时被杀。&/p&&p&&b&关于孙子兵法奇正,虚实的解读,可以详见李卫公问对,李靖的回答极其精彩深刻。&/b&&/p&&p&&b&3、三维:战局为重&/b&&br&&/p&&p&二维战事可以理解为一场战役中的虚实较量,而在三维战事中,则是以战局角度来思考整场战事。故以战局为重,战地可弃,战役可败。&/p&&b&&img src=&/a7fcc04b5fec42767a32fdaad6cecb56_b.pn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5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a7fcc04b5fec42767a32fdaad6cecb56_r.png&&&br&(战地可弃:邓艾伐蜀)&/b&&br&&p&以邓艾伐蜀为例,姜维在剑阁重兵把守,邓艾钟会屡攻不破,邓艾遂出奇兵,从阴平穿七百里高山险阻,奇袭成都,得灭蜀首功。这是局部战地,不战不胜,换得战局胜利。相反,注重局部战役胜利,而导致战局示例,亦不乏其例。明末,多尔衮进京后,便试图一统中原,派出了两路大军,阿济格西征大顺,多铎南下灭南明。就在这时,大顺军在怀庆发起了猛烈反攻,取消胜利。多尔衮大惊失色,急令多铎西征,与阿济格合围大顺。大顺以一次战役小胜,换来了战局的被动,得不偿失啊。&/p&&br&&img src=&/4fa02b1fa7aa0_b.png& data-rawwidth=&1038& data-rawheight=&5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8& data-original=&/4fa02b1fa7aa0_r.png&&&br&&b&(战役小胜致大败:清灭大顺)&/b&&br&&p&&b&三维要素:战机,战地,战将,战役&/b&&/p&&p&这个层面的决策,必须由三军最高元帅决策:在什么时机,什么战地,由什么将领,什么军团,开展什么战役。&/p&&p&可能在一场战役中,部将精妙运用奇正虚实,拼死力战却惨遭身亡,但在元帅心中,这已是预料之中的诱敌之计。&b&孙子后人孙膑,在其兵法首篇《擒庞涓》中,运用此道,大为精彩!&/b&&/p&&p&孙子关于战局的讲解,在其兵法并未明确提出。只是在《军争篇》提到迂直概念。并非孙子不懂战局,想必是把此概念,包含在了广义虚实之中。&/p&&p&&b&4、四维:战争服务于政治&/b&&/p&&p&&b&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服务政治的手段。这是《战争论》的精彩论点。而这一点,孙子在《谋攻篇》也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b&&/p&&p&军事和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六国合纵,借由联盟,可不战震慑强秦;与秦连横,亦可不战免秦干戈。邻之厚君之薄,烛之武可借此退秦师;昭君出塞,创汉匈60年太平世。&/p&&p&孙子写兵书,绝不是好战派,他在《作战篇》讲到用兵,耗费巨大。『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只有知道用兵的害处,才能通晓用兵之利。而能以非战争手段,而实现政治效果,才是斗争的最高境界啊!&/p&&p&『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p&&br&&b&四、&/b&&b&武经七书兵法略谈&/b&&br&&p&看过《孙子兵法》,再回头看其余兵书,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孙子兵法太精炼了,《武经七书》其余六本,恰可以从实操、技艺、诠解多方面,做了补充。&/p&&p&&b&《吴子兵法》&/b&吴起是春秋战国和孙子齐名的军事家,可惜他的兵书现存不全。不成体系,其兵法中,吴起料敌极深,他对士兵对将领的考量,深入到人性层面,通晓人性中的暴、欲、恶,并为其所用。具体可见《料敌》和《论将》两篇。&/p&&p&&b&《六韬》&/b&传说是周初姜子牙所著,所言不仅军事,更有治国之道。其中的权谋之道,尤为后人称道,具体可见《文伐》。&/p&&p&&b&《三略》&/b&,原名《黄石公三略》,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张良当年就是得此兵书助刘邦得天下。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强调世道人心。&br&&/p&&p&&b&《司马法》&/b&据说是齐国司马穰苴整理成文,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其中所言: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真是振聋发聩啊!&/p&&p&&b&《尉缭子》&/b&据说是魏惠王时的隐士所著,其中对军法的论述极其精彩,这也是孙子兵法未详谈之处,读之大快。&/p&&p&&b&《李卫公问对》&/b&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九十八条次,据说是北宋仁宗时阮逸的依托之作。如果真是如此,阮逸真是太平年代旷古寂寥的军事奇才,才不得用,寄情于书。此书关于孙子兵法虚实、正奇的论述精彩绝伦,拍案叫绝!&br&&/p&&p&除去上述武经七书,及至明朝,戚继光所著&b&《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b&横空出世,亦属古兵法一流之作。戚继光在选兵、练将方面多有心得,更重要的是,其兵法极为详尽地讲述了实战方法,如何练拳,如何排兵,如何制战具,后世张献忠、曾国藩,无不奉为至宝。&/p&&br&&b&补充1:背水一战和孙子兵法&/b&&br&评论区很多讨论背水一战,&b&背水一战背后,核心是孙子兵法的庙算胜负,而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b&&br&任何将帅希望背水一战激发战斗力前,必须分析:1、背水阵能极大多少战斗力,大约0.5倍,1倍?没有这个量化概念,就是把生死来赌博;2、背水阵达到多大极限会崩坏大溃败?苻坚百万兵一后退就溃败,要设背水阵,比想象难太多;3、对一般将领而言,这是一招风险极大,容易玩火自焚的战术,那是否要使用,就是要理性考量,而不是一味下决心。&br&再回到韩信,整场井陉之战,都是在他规划预料之中的,这个『危难』是他预料预设的,其中的尺度也是在他掌控的。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不是兵仙了;没有这样筹算的军事思想,运气会让他死好几次,根本无法百战百胜。(具体可见如下回答)&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从兵法解读,井陉之战中韩信的背水一战,这是不是一种侥幸? - 邹霖的回答&/a&&br&&br&&b&补充2:&/b&&br&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争研究、英雄人物和历史解析,欢迎关注我的专栏:&a href=&/5000nian& class=&internal&&兴亡录&/a&&br&&b&战事诠析:&/b&&br&&a href=&/p/?refer=5000nian& class=&internal&&古今战事诠析:追击的战术与破术 - 兴亡录 - 知乎专栏&/a&&br&&a href=&/p/& class=&internal&&从刘裕北伐到淝水之战:魏晋南北军事解析 - 兴亡录 - 知乎专栏&/a&&br&&b&兵法解读:&/b&&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孙子兵法》中「形」与「势」的含义是什么? - 邹霖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孙子兵法》的兵贵神速与《论持久战》是否矛盾? - 邹霖的回答&/a&
孙子兵法不是教人如何练枪,如何排兵,而是定义并描绘了军事理论的原则和框架,虽千年颠扑不破。 一、三大原则 孙子兵法所有的理论,是基于这三条原则之上建立的,颠扑不破。1、知己知彼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谋攻篇》中提出的重要准则。这也是孙子兵法…
正好刚刚修改完一个关于长平之战的答案,正好看到这个问题,顺便进来答一下。&br&&br&现在排名第一的这个答案明显是错误的好么?这个怎么能有这么多赞我都想不通。扯到诸葛亮身上干什么腻?且不说这个答案里对诸葛亮的认识仅局限于《三国演义》的说法,连《三国志》都不是怎么描写诸葛亮的好么!诸葛亮是谋士出身,职位是丞相,赵括是军事世家出身,职位是将军。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好么!&br&&br&咱们回到长平之战上看一看,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的笨蛋,我不敢顺便推倒史书记载说不是,但是咱们看看一些显而易见的疑点好不好?&br&&br&第一,阵亡人数比。史书上说长平之战,秦军前后出动55万人左右,赵军前后出动45万人左右。秦军战死15万,赵军战死约40万人被杀。而且史书上说,白起杀降卒40万,仅几百人回到赵国。那么简单计算一下,照这样的说法就是秦军战斗中死亡15万,赵国战斗中死亡5万。这个可能么?&br&我们可都知道史书上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一直是相对有优势和主动权的一方啊!那么这个不合理的记载怎么解释?唯一可信的解释就是赵括的进攻是给秦军造成过重大的伤亡的,我们来看个旁证,&br&&br&&blockquote&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br&&/blockquote&如果历史上秦军在截断赵军粮道之后,秦王依然高度重视这场战争的话,那么说明赵军真的是很猛的,那么之前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一直都是战略防御姿态的话,那么赵军的死亡人数和造成秦军死亡人数都不会很高。那么是谁大面积杀伤秦军,造成秦军15万战损的?是谁让秦王如此高度重视这场战争胜负的?那么唯一合理的推断只能是赵括。&br&&br&那么赵括如果真的很猛的话,是怎么失败的,又是怎么被描写成一个纸上谈兵的白痴的腻?&br&&br&那么就要从战争爆发和赵国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定说说,战争的导火索是秦赵两国对上党地区的争夺引起的,上党是韩国的土地,被秦国控制,韩国为了祸水东引,把上党这个烫手山芋送给了赵国,赵王在平原君支持下,决定接受上党,这个决定不能算完全昏庸,毕竟不要上党可以暂时不和秦国冲突,但是坐视秦国做大,赵国可能就很难再和秦国对抗。&br&&br&战争开始之后,廉颇率20万军队支援,记住这个数字,一代名将带兵20万。而赵括后来要面对指挥50万大军任务,即使他不是纸上谈兵的白痴,&b&这个数量级的兵力真的是对任何将领都不好应对的一个大数目。这是赵括的难点一。&/b&&br&&br&之后随着战争升级,秦军换白起为帅,&b&那么这就是赵括面临的难点二,一个新晋将领,即便出身军事世家,但是实战经营和白起这种无敌名将相比,劣势也是明显的。&/b&&br&&br&秦国因为粮草供应吃紧,也展开了外交手段。那么同理,赵国也不好受。换下廉颇,换上赵括可能也仅仅是中了秦国反间计那么简单,很可能是粮草和国力的压力要求赵国不能接受廉颇的持久战打法,换上新锐和可能相对善攻的赵括也是赵国上下的一个统一战略思想。&br&这样赵括就面临&b&难点三,那就是在难点一和二的基础上,要尽快结束战争,而且要赢。&/b&&br&这里说个旁证,洪承畴牛B吧,指挥能力和经验丰富吧,在崇祯和陈新甲要求他在军饷有限的情况下,在关外出动出击,搞定清军的时候是什么下场。既然洪大帅做不到,为什么赵括就必须要做到。其次这里还有一个&b&难点四,那就是赵括本人的威望不足,他的身份在长平之战前只能算是官二代,在将士心目中地位不高。&/b&导致战略决战的时候,身为最高统帅的赵括要亲身上阵,而不是居中运筹。可能也是导致被秦军割裂包围的一个原因。&br&&br&最后的最后,赵括在被秦军大军包围,没有有力援军的情况下,坚守46天,最好还能组织突围,而且在突围途中被射杀之后,赵军才崩溃。这样的记载和纸上谈兵的白痴形象你和我说是一个人,我有点不敢相信。&br&&br&所以史学界是有人为赵括翻案的,&br&&blockquote&近年不少为赵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记》:“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战国策》亦说长平之战使得秦“国虚民饥”,主张赵括突围时也重创秦军,不失为骁勇善战。然而长平之战前后由一连串的军事冲突和大小会战组成,秦军和廉颇对峙消耗,后王陵兵败,秦军折损五位大将。直到秦王与白起谈论时,白起所言“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当指多年来秦国扩张战争中累计的兵力伤亡的结果。&/blockquote&&br&在没有进一步史料和考古证据的情况下,我不敢说赵括一定不是纸上谈兵,但是我敢说,赵括一定是尽力了。而且有一定军事素养和能力。主要失败原因是战争对于他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困难。即使是廉颇一直不被换掉,在赵王下令必须不能坚守的情况下,廉颇能赢么?很难说!&br&&br&题主也说了,给赵括翻案不是关心重点,但是这个问题上。历史记载问题太多。我必须先写这部分才能进一步作答。&br&&br&现在回答题主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里有个身份的错位。赵括不是谋士,是将军,统帅。&br&一个谋士,比如诸葛亮,能做出《隆中对》那样的战略指导意见就可以跻身顶级谋士的行列,但是战场上千变万化,将军不仅要有战略眼光,应变能力的要求也极高,因为他还要肩负战术层面的具体操作性和执行性。比谋士面对的东西要负责和多样。谋士可以少实践或者不实践而有高水平发挥,从历史和书本中汲取智慧。原因在于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好的谋士可以在历史和书本中找到规律,针对规律给出符合现实情况的战略。将军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非规律性事件,处理这样问题能力就非常需要实践的培养和检验。而且除了历史规律,谋士还可以针对人性入手,分析错综复杂势力之间关键人物的人性等,进而做出判断。所以熟读书本和闭门通过行事风格推动关键人物的人性趋向是有可操作性的。&br&人总是各司其职的,战略大师不一定会是优秀的战术制定和执行者,战术高手不一定会有战略性高度的思维。所以人类才需要团队合作,在团队中利于自己最擅长的时期做出贡献,完善这个团队。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绝对全能。&br&&br&问题三的答案,一个人只能是夸夸其谈的书生还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区别就在于对历史规律和人性有了解和掌握之后,能不能结合现实情况的区别。认死理,和过度迷信规律的,就是纸上谈兵。比如说,两国交战,一方是劣势,这方有人说从历史角度看,以弱胜强一定是以我们最强的点打对方的软肋,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就能取胜。你问他,我们什么强,对方什么弱。怎么声东击西有效果?敌人也不是傻子,为什么你一声声东,他就一定被调动?他就当场没话说了的,就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能回答出来真正强弱对比,基于对方关键人物性格和情况,制定一系列麻痹和欺骗敌人的具体操作方略,并且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就是能应用与实战的优秀谋士。根源在于悟性和思维的通透。&br&&br&大概能想到的就是这些,欢迎题主进一步追问。
正好刚刚修改完一个关于长平之战的答案,正好看到这个问题,顺便进来答一下。 现在排名第一的这个答案明显是错误的好么?这个怎么能有这么多赞我都想不通。扯到诸葛亮身上干什么腻?且不说这个答案里对诸葛亮的认识仅局限于《三国演义》的说法,连《三国志…
&b&1.“推恩令”&/b&&br&
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力坐大,汉景帝削藩(和平硬干)不成,酿成七王之乱,幸好武力平叛(流血硬干)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汉武帝上台后,采取“推恩令”策略,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制改成所有儿子一起瓜分诸侯国制度。&br&&br&若按嫡长子继承制,除了嫡长子能够继承诸侯王的一切外,其他所有嫡庶儿子都只能分得象征性的封赏,得不到尺寸之地。所以“推恩令”颇有利益均沾的意思,把原该诸侯王的嫡长子一个人得到的好处,拿来分给诸侯的所有儿子。就连诸侯王也觉得这样不错,自己的领地没有减少,都在自己儿子的手上,而且那些原来没有编制的儿子也都混上了编制。&br&&br&
于是汉中央就借着“推恩令”这无本买卖瞬间瓦解了诸侯国内的凝聚力,诸侯王的嫡长子们独力难支,无力回天,眼看着一个个原本“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最后“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变成了几百个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的列侯国。(阳谋)&br&&br&数年后,当汉武帝借“酎金事件”(阴谋)削减、废除了一百零六个诸侯国、列侯国时,已经没有一个诸侯敢跳出来放个屁了……&br&---------------------------------------------------------------------------------------------------&br&&br&&b&2.土耳其禁戴面纱&/b&&br&土耳其国父凯末尔,非常渴望抛弃土耳其社会戴面纱的习惯,使其具有现代气息。那么,一般人可能就会简单的禁止佩戴面纱。 但是那会以强烈的负面反响而告终 以及铺天盖地的抵制。 凯末尔运用横向思维进行思考,他规定妓女必须佩戴面纱。&br&------------------------------------------------------------------------------------------------&br&&br&&b&3.围魏救赵&/b&&br&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1]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br&&br&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br&(1)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br&(2)围魏救赵的精华是后招,是伏击,是打援,变化出围点打援。&br&(3)政治方面的埋伏:就算围魏打不下来,但是国君在里面啊,庞涓不救,先打败赵国才回师解围的话,就算解围了,魏国的国君还会信任庞涓吗?以后庞涓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国君对他的猜疑,死在自己国君手里了。所以无论如何,庞涓都没有好果子吃。&br&&b&故(李德胜)太祖曰:“围魏救赵,千古奇谋”&/b&&br&---------------------------------------------------------------------------------------------------&br&&br&&b&4.降落伞检验制度&/b&&br&
战时候美国工厂生产的降落伞总是不能保证良品率,总会有几个出问题,怎么治理也治理不好,工厂扯皮,降落伞这玩意也不能一个一个打开检查(开过就报废了),后来军方换了个政策,每一批降落伞随机抽出几个,让厂方代表带上去亲自跳下来,只要没事就合格。从此以后,质量再也没出过问题。&br&------------------------------------------------------------------------------------------------&br&&br&&b&5.
普鲁士的土豆推广&/b&&br&&br&
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大帝一度非常希望,德国人接受土豆,食用土豆。因为他认为,如果有小麦和土豆这两种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可以减少面包价格的动荡。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发生饥荒的风险,因为有两种作物可以依靠,而不是一种。&br&&br&唯一的问题是:土豆,太难看了, 而且,18世纪的普鲁士人吃非常非常少的蔬菜,为了推广土豆种植,他采取了强制的措施。 普鲁士的农民们说:“我们甚至没办法让狗吃这些恶心的东西。 这些土豆令人作呕,而且毫无用处。” 甚至有许许多多的人由于拒绝种植土豆而被处死。&br&&br&
于是,他又想了另一个办法。宣布土豆是宫廷御用蔬菜。只有皇室家族成员才能享用。他在一片皇家土豆地中种植土豆,并派侍卫日夜加以看守,但却密令他们无需太过认真。18世纪的农民们懂得一个生活常识,那就是值得看守的东西,也值得偷。不久,德国就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地下土豆种植。&br&------------------------------------------------------------------------------------------------&br&&br&&b&6.明修栈道(&/b&改善驻岛官兵生活条件),&b&暗度陈仓&/b&(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r&&br&经典案例:&b&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br&&br&众所周知,南海问题一直中国和东南亚诸国争议焦点所在。&br&这是1988年2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中国政府决定在南沙永暑礁建立国际海洋气象观测站。此图是当时解放军战士站在海里戒备的照片。&br&&img src=&/0b83b35bff4522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b83b35bff4522_r.png&&网友纷纷表示,驻岛官兵的生活条件也太艰苦了·····&br&于是,为了改善驻岛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中国在有关岛礁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br&&img src=&/010f89c0caa62aadc699e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10f89c0caa62aadc699e_r.png&&&br&2014年年中,兔子开始填岛;10月份,美国人民惊讶的发现原本0.081平方公里的永暑礁突然长大到了0.9平方公里,成为了中国大陆实际控制的南沙群岛最大岛屿。&br&&img src=&/809e0caa238ecec5e2f44e1ed135f229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09e0caa238ecec5e2f44e1ed135f229_r.png&&截止6月10号,永暑礁,不,永暑岛的面积已经扩大到了2.79平方公里,包括一条3100米长的飞机跑道。&br&&img src=&/cd55a05b707f71f416d12fef421f4673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d55a05b707f71f416d12fef421f4673_r.png&&&br&除了永暑岛,还有赤瓜岛。&br&2012年的时候,赤瓜岛就是一块小礁石,上面有一个小房子&br&&img src=&/79ccbbc9e6e7da7fac5ac76e740b5088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5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79ccbbc9e6e7da7fac5ac76e740b5088_r.png&&&br&为什么我们的小岛增长速度这么快呢?大概是我方的大自然比较给力吧。&br&我方大自然:&br&&img src=&/b62b2eeeb66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62b2eeeb66_r.png&&不对...是下面这张&br&&img src=&/cced445b3aea1de4f7a44bd4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ced445b3aea1de4f7a44bd4_r.png&&&img src=&/880ce1db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80ce1db_r.png&&&br&有了如此强劲的工程器械,中国在南沙的“暴力填海”体现出了极高的效率:与越南先修筑围堰,排空海水后再将国内运来的沙土倒入不同,“天鲸”号直接将海沙向浅滩吹填,没有任何的围堰设施,也不计较细小的漂散损失。&br&&br&根据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处综合来的信息,从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间,“天鲸”号多次往返于南沙华阳礁、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和南薰礁之间,通过轮流作业提高效率,累计天数达193天。其中,2013年12月至今是“天鲸”号在南沙作业的高峰时段,他往来于五个礁盘之间,累计工作174天,按照每小时吹填海沙4500立方米计算,“天鲸”号在南沙五个岛礁吹填了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沙土和海水,大约相当于3个美国胡佛水坝消耗的混凝土。&br&&img src=&/4bd869f6b2f84e4ceb02dfcbabd77f68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4bd869f6b2f84e4ceb02dfcbabd77f68_r.png&&这是近日渚碧礁吹填工程进展的鸟瞰图,这密密麻麻的都是我们的大自然,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br&&br&越南方的大自然:&br&&img src=&/dc39f1f4e38ff1e928a912e3d2396de5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c39f1f4e38ff1e928a912e3d2396de5_r.png&&&img src=&/69fcdbd8daa73ab56b5c8b947af9419e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9fcdbd8daa73ab56b5c8b947af9419e_r.png&&&br&于是美方指责中国破坏南海局势的稳定,&br&&br&外交部回应:&br&中国只是加快了这些岛礁的生长过程——它早晚要变成这么大的,我们只是加速而已——我们不生产岛礁,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br&&br&PS: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也就放心了······
1.“推恩令” 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力坐大,汉景帝削藩(和平硬干)不成,酿成七王之乱,幸好武力平叛(流血硬干)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汉武帝上台后,采取“推恩令”策略,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制改成所有儿子一起瓜分诸侯国制度。 若按嫡长子继承制,除…
此刻你站在军队前线。&br&&br&残阳当空,暮色如血。一望无际的原野铺开,黄沙弥漫。身后是你那虽然疲倦却仍旧整齐的军队。步兵们彼此扶持,眼神坚定。&br&探马来报:报!前方发现敌军。以步兵为主,军力数倍于我军。&br&怎么办?&br&你环望身后的士兵。他们投向你的目光充满信任。你知道,他们相信,无论什么情况,你都能带领他们取得胜利。&br&可是,怎么打?&br&你只有2500名步兵,和极少量的骑兵。在一望无际、无遮无挡的原野上,面对数倍于己方的敌军,毫无还手之力。&br&你绝对不忍心让他们去送死。&br&你的目光落在他们反光的头盔上,落在他们专注的神情上,落在他们磨损和破旧了的铠甲上,落在他们笔直朝天、超过二人高的长枪上……&br&……长枪?&br&你很快有了决定。&br&&br&所有兵士,以50人为一行,列队,站成方形!&br&第一行,长枪向前!&br&其他各行,长枪斜举!&br&骑兵,分列两侧,保护侧翼!&br&步调一致,一起前进!&br&不得后退!&br&&br&……&br&当最后一个敌人逃窜的时候,你站在高处,默默环视战场。&br&战场上留下了几千具尸体,都是你的敌人的。&br&你的战术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你的士兵几乎没有战损。&br&你召来一个兵士,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br&他说,这里叫马其顿。&br&你说,好,这套战术,以后就叫马其顿方阵吧。&br&&br&&br&凯旋回归的你,很快得到了消息,有一波敌军正朝你的国土进发。&br&这次的地形,与上次的原野不同,更加狭窄。这次的敌军也不再是上次的乌合之众,而是配备精良、训练有素。&br&当然,数量上仍然是他们占优势。&br&预计还有一个月,他们就将抵达你的国土。&br&这绝对是一场硬仗。&br&你陷入了深深的沉思。&br&这时,有一位兵将,前来求见你。&br&他单膝跪地,说,将军,末将有一法,可破敌军。&br&说。&br&他说:&br&我们将军队,组成四大横列。&br&第一横列,全部持标枪。&br&第二横列,由青年士兵组成。横列中再分十小列,前两列配备重甲、大盾、短剑。后八列配备标枪、铠甲。&br&第三横列,由壮年士兵组成。配备同上。&br&第四横列,由成年老兵组成,配备同上。&br&另外,再将少年也武装起来,配上轻甲,让他们位于两翼待命。&br&战斗时,首先让第一横列投掷标枪。&br&投掷的同时进行疏散,投掷后,第一横列疏散至第二横列后面。这时,让第二横列迎上去进攻。前两列与敌人近战,后八列在后面投掷标枪,然后上去助战。&br&打退第一波攻势后,第二横列和第三横列互换。第二横列进行休息和治疗。&br&同时,让少年士兵在战场上找回还能用的标枪,补充给标枪兵。&br&第三横列打完后,与第四横列互换。&br&循环往复。&br&只需用一个月加以训练,必能大破敌军。&br&&br&你依计行事。来敌在你的战阵之下,溃不成军。很快便结束了战斗。&br&你召来献计的兵将,问,你叫什么?&br&他说,回将军,末将姓罗名马。&br&你说,好,这个战阵,以后就叫罗马方阵。&br&&br&打退了来犯之敌的你,乘胜追击,一路进发。眼看已经快攻到敌军国土了。&br&这时,探马来报:报!东海守将求援!有一小股敌军,正从东海登陆,偷偷朝我国进发!&br&兵力几何?&br&数百。&br&你长笑一声。区区数百人,也来禀报?本帅在东海沿岸,可布下了五千大军。&br&可是,来犯的敌军,厉害非常!完全不同以往。&br&哦?有多厉害?&br&他们数人一队,脊背相靠,号为“蝴蝶阵”。遇见我军,则挥动手中长刀,怪叫扑来。他们的长刀,端是厉害,大开大合,难以抵挡锋芒!虽数次被我军围困,却奈何不得他们,反被所害!&br&竟有此事?&br&千真万确,我军配备的短剑,难以与他们抗衡。东海守军,已经折损上千。&br&你沉吟不语。若是挥师前往,自然可以尽数歼灭,但这样又给了敌人喘息之机。若分兵剿匪,又怕反被所害。&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海舰队新兵分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