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朝的官职大小的排名 怎么排位 2人 3人

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已解决&&&&&&&&&&
问题描述咨询者:韦生
老师早上好:
我想问一个公务员面试的问题。恳请老师及时解答,谢谢!
比如说某个乡财政所今年同一职位招录两个公务员报名时由于只有三个人报名因此取消了一个计划,公布第一批面试名单只有两人入围面试。被取消的那个计划放在第二批职位报名填报,资格审查后只有一人合格入围面试,然后共有三人同时进入这个职位的面试那么问题来了,面试结束后是是三个人进行按总分排位从高到底录取还是前二人按总分排位从高到底录取,第三个人单独按面试考场平均分录取,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多人都在关注,盼老师解释。
管理员解答好评率:100%
你好,根据2016年广西公务员考试公告:按照同一职位报考人员的综合成绩(笔试总成绩+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确定体检、考察人选。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按大小排列(二) - 山涧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我的图书馆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按大小排列(二) - 山涧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中国古代的科技官职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历朝历代都建立有庞大完备的职官系统。在众多的职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间接与科技有关的职务。从当政者的主观愿望说,职官系统的建立,更多是为了王权集中和稳固,国家长治久安,并非明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实际效果看,与科技相关的官职设立,对古代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的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古代科技官职的一般情况
要说清古代科技官职,先需对古代职官制度有一大概了解。所谓“职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称。职官制度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
据文献记载,夏代曾设置六卿,以掌中央政务。这“六卿”是: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管农业)、司徒(掌管文化)、士或大理(掌管刑狱)、共工(掌管百工营建)、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可以看出,后稷、共工和虞人的职掌都与技术有关。事实上,农业生产技术、营建技术(包括建筑房屋、修建沟渠)和自然资源管理都是先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据传,早在夏以前的颛顼时代,就有“火正”一职,专门负责观测“大火”(心宿二),根据其出没来指导农业生产。后来由于氏族混战,观测中止,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到帝尧时设立羲和之官,恢复了火正的职责,因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周代时,职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建立起六官隶属制度框架,分别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职掌。除周先前已有的管天文观测、农业、畜牧的官员外,周代还建立了一整套和医学有关的医政组织和制度。《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所说的医师,乃众医之长,掌管国家医药之政令。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业人员,各有职责。
秦统一中国后,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之下分设“九卿”,使中央机构基本系统化,其中,“奉常”主管礼仪祭祀以及今属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农业、财政以及盐铁专卖,“少府”掌管皇室财产、物资供应以及宗庙陵园营建等,都与科技活动有一定关系。汉代仍设九卿,且其职能大体不变,只是部分机构改名。
东汉时建立尚书台,西汉在尚书台下设立六曹,六曹成为以后近两千年间国家六部的雏形。隋代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每部之下辖四司,每部均以第一司为本司或头司,余为子司。这类设置沿历千余年,直到今天,我国中央各部其下设司,犹是古之余绪。当然,历代在各部之下设司的名称时有不同,数目到明清后也有变化。
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间只有短期改动。
除了六部之外,隋唐以后各朝往往还有一些新设的与部同级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例如,隋唐有“五监”:“国子监”主管学校教育;“少府监”主管手工业制作;“将作监”管宫庙工程修建;“军器监”管武器与军用品的生产;“都水监”管河渠水利,这些都与科技有一定关系。
大体说来,到明清时,科技管理与工程技术有关的归“工部”;与农学有关的归“户部”;与天文学有关的归“钦天监”;与医学有关的归“太医院”;与算学有关的归“国子监”。进入民国,情况发生变化,科技管理机构开始向西方靠拢了。
二. 古代科技官职的几个特点
古代科技官职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构占有特殊地位
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大不相同,这是需要注意的。古代天文机构多设有天文、历法、漏刻等分职机构,主要负责观象、制历、报时等方面的事务。历代天文机构的名称,部门的设置,职官的品级与职掌范围都有过一些变化,但基本职能未曾有实质性改变。其中负责观察天文天象的部门与制历、报时等部门相比地位尤为特殊,它不仅与参验历法的推算结果有关,具有重要的科学功能;而且与占验人事的吉凶祸福有关,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早在《周礼·春官·宗伯》所载各种职官中,就有六种与天文学有关,它们是:“大宗伯”、“占梦”、“眂祲=぀“大史”、“冯相氏”、“保章氏”。各官之级别、僚属等,均有明确规定。其中“大宗伯”级别高,职掌范围较大,天文事务是其管辖的一部分。
从魏晋时起,太史(大史)成为国家天文机构的专职负责人,而相当于《周礼》中“眂祲”、“冯相氏”、“保章氏”的职官,则成为太史的下属官员。太史所领导的天文机构,其名称屡有变动,如太史监、太史局、司天台等,至明清时,乃定名钦天监。
太史令的品级一般在三、五级之间,然而因为他是天意的解释者和传达者,故在某些重要关头,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员的话更有份量。也有这种情况,一些著名天文学家深得帝王宠信,他们另任高官,并不担任天文机构中的官职,但是他们在天文事务中的发言权,有时远胜过太史令。
中国历代的天文机构都有一定规模,以唐肃宗乾元元年司天台的情况为例,其设品级:
大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主薄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注:指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以下“五官”所指同)五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五人(正六品上),五官灵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五人(从七品上),五官挈壶正五人(正八品上),五官监候五人(正八品下),五官司历五人(从八品上)五官司辰十五人(正九品下)。
可见天文机构官员众多,分工细密。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利用科学新法在预报日月食上较中国古法准确,渐为朝廷重视。顺治元年,传教士汤若望因预报日食时分不差,被皇帝任命为钦天监监正。顺治八年,顺治帝在一天之内加付汤若望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三个头衔,使他从原来的正四品晋升为三品。顺治十五年正月,汤若望又被晋封为光禄大夫,列正一品,为朝廷的极品官员。
与西方文化背景相比,天文学官员和天文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曾令西方学者感到不可思议。19世纪末某些西方学者惊讶:中国人竟把天文学家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若问何以如此,就需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皇帝喜好等因素做全面分析才能回答。
2. 官手工业规模大、分职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统治者为了满足行政统治、豪华生活以及军事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必须组织由国家控制的手工业,强制人民为其进行生产。这一情况决定了古代官手工业具有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内容。
早在周代时已有官手工业,据《周礼·冬官》记载,当时的技术已分六大类30个专业,各专业均有工官管理生产,工官称谓有“人”、“氏”、“师”,如有“轮人”、“匠人”、“冶氏”、“梓师”等。“人”、“氏”系下级工官(类同职能工长),他们懂技术,直接管理制作器物的工匠。而“师”为高级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权限更大一些,不仅有监督权,也有处罚权。再上还有“司空”,为最高技术管理职务。
随着社会的演进,技术门类增加,官手工业的规模也在扩大。以明代官手工业组织为例,按不同的领导机构可分六个部分:1、工部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2、内府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3、户部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4、都司卫所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5、地方官府(有司)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6、为保证官手工业的生产,以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为骨干的监察组织以及以刑部为中心的刑事组织也予以配合。
工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是掌握官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工部下面设四个属部,明洪武初称为总部、屯部、虞部和水部。洪武二十六年,改称为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各司直接领导或监督官手工业的行政事务。对于一些任务特别繁重的工作则另设分支机构,特派专官莅事,借以加强领导和监督。这种分支机构大约有两种:一是“分司”,即工部各司的分司,通常以员外郎、主事等高级官员出任,地位较高,可与各司相比,故称为分司;另一是“所属衙门”,地位较低,一切要服从司的领导。一般主管官员是大使。
司下属分司,以虞衡清吏司为例,分司有:(1)宝源局——虞衡司注差员外郎监督,有关防、有鼓铸公署,所属有宝源局大使。(2)皮作局——皮作局大使、副使各一员,各处解进的生皮均交皮作局熟造或煎水胶。(3)军器局——这里所指的系虞衡司领导下的中央军器局,由虞衡司注选主事监督,大使、副使也属该司。军器局辖有盔甲厂和王恭厂,两厂盛时近万人。(4)
验试厅——专司验收物料和某些成品的工作。
官手工业分层细致,是为了有效管理,也因此形成了若干的官职。
3. 科技官职造就科学技术专家
中国古代著名的科技人物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工匠或普通百姓,因长期的生产实践而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有重要的技术创新。如北宋建筑专家喻皓本是一个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由于他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又勤于思索,因而在木结构建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上取得杰出成就。再如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原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凭着多年的纺织经验以及在海南学到的技术对家乡的棉纺工具做出改革,传播开来形成巨大影响。还有一种情况是,此人是官员,居科技管理岗位,他勤于学习和钻研,又善用文字总结,结果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这种例子不在少数。
宋代李诫,从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开始在将作监供职,前后共达13年,历任将作监主薄、监丞、少监和将作监,主持营建了不少的有名的城门、宫殿、府邸、寺庙等大型土木建筑工程。绍圣四年(1097年),李诫受命编修《营造法式》,他一方面广泛参阅前代有关建筑方面的史书和专著,认真吸取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工匠的实际经验,在工地与工匠一起探讨,分析比较各种营造方法的优缺点,找出构件尺寸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以求制定合理、科学的规范。经过辛勤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营造法式》的编修工作。
《营造法式》体系严谨,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正因为这样,它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李诫作为著名的古代科技人物也受到赞赏。
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事例也非常典型。郭守敬先是任过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等官职,在他任职期间,主持兴修了华北一带的水利工程,修整了西夏沿黄河一带的古灌溉渠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下令成立太史局,把郭守敬从工部调来,和王恂等人负责制定新历的工作。郭守敬认真调查研究,首先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仪器。在他带领下,先后研制出近20种天文仪器。此后组织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郭守敬亲自参加部分站、台的天文观测,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观测资料。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编制出新历法——授时历。授时历使用时间长达363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 时间最长、也是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授时历完成后10年,郭守敬又以太史令兼领都水监事的身份,主持修建了大都运粮河,不仅可使南方的运粮船沿大运河直达北京,而且还解决了北京城里的水源问题,对以后北京建设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身居行政要职,业余热心科学研究而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以上简要谈了中国古代科技官职的一些情况。中国古代取得的若干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与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条件、社会背景都有一定关系。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做出新的更伟大的业绩。
1、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郎中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 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 正四品
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 从五品下
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尚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 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 皇帝的顾问人员。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1、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郎中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 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 正四品
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 从五品下
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通直郎 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 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尚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 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 皇帝的顾问人员。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 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颉⑹咳?叮?考队址稚现邢氯?取8鞴?垂?笮〈?霾煌??纭蹲蟠?分性亍按喂??锨涞贝蠊??校?械逼湎拢?碌逼渖洗蠓颉P⊥??锨涞贝蠊??虑洌?械逼渖洗蟠螅?碌逼湎麓蠓颉!庇胁煌?氖撤獗曜迹?纭豆?铩分性亍按蠊??洌?宦弥?铮?洗蠓颍?蛔渲?铩!薄蹲蟠?分幸苍卣约蜃釉?小吧洗蠓蚴芟兀?麓蠓蚴芸ぁ敝?铩?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平七国乱后削减,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来的王国不过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越来越小。东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黄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王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农、司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相当县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之别);功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乡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五等爵上加“开国”二字西晋时较少,东晋多以此酬异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沿用至后世。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王、公、侯国均以中尉领兵。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农、常侍、侍郎外,职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性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
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三公九卿 (周代开始,后世官制的蓝本)
三公:一说周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一说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又称“三司”,相当于宰相。唐宋仍沿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张衡传》中所述“公府”,即指三公的公署。
九卿:“卿”为官名,始于周,列国仿置,是中央的政务大臣。周曾以少师,少傅,少保,
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以奉常(掌礼仪祭祀)、郎中令(掌宫外警卫)、卫尉(掌宫内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狱)、典客(掌内外客使)、宗正(掌皇族谱集)、治粟内史(掌盐铁钱谷)、少府(掌皇帝财产)这些机关首长为九卿。
西汉大体沿袭秦旧制,南北朝增至十二卿,明清有大小九卿,说法不一。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各不相同,周时为三公之一,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使)的属官。《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司徒】 西周始置,负责管理全国的土地和百姓,三公之一,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又名中军,大司徒,司土。
【司空】 西周始置, 三公之一 。春秋战国时沿置,又称司工,司城,掌管工程。后世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太师• 太傅• 太保】
指两种官职,一,各为“三公”之一,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但无实职。二,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少师• 少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三公”的副职),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文天祥曾任少保之职,故称文少保。其二,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东宫三少”,是太子的辅助老师。
【宗伯】 西周始置,掌管宗庙祭祀等仪礼,春秋时沿置。后世以太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 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置。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春秋时孔子曾任鲁国司寇。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和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为“上卿”。
【左徒】 战国时楚国设置,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贵宾等。屈原、黄歇曾任此职。
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可世袭,且有封地。秦汉以后,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分别担任高低不同的官职。此时多为虚封。
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屈、昭、景三姓贵族。屈原曾任此职。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低。
【郎】 皇帝侍从官的统称,战国时置,秦汉沿置,有议郎、羽林郎、侍郎、郎中等名。
【侍郎】 本为朝廷近侍,东汉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初为“郎中”,满一年为“尚书郎”,三年为“侍郎”。唐以后为尚书省所属各部长官的副职。韩愈曾任刑部、兵部、吏部侍郎。
【侍中】 秦始置,两汉沿置。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隋代改称纳言,唐复称,成为门下省正式长官。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代至清代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职,分掌各司事务。
【给事中】 本为在朝廷服务之意,秦置,两汉沿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等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可出入宫内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晋代始列为正官。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尹】 殷商、西周时尹为辅弼之官,春秋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右尹。
【大司农】 秦代治粟内史,汉景帝时称大农令,汉武帝改称“大司农”。掌管物资供应,财政收支等。
【太尉】 秦和西汉时,为全国军政首脑之一,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宋定为武官官阶最高一级,只加官,无实职,常作武官的尊称。
【廷尉】 司法官,秦始置,掌刑狱,九卿之一。
【博士】 战国时所设学官名,,秦代六经、诸子、术数、方技等皆立“博士”。汉初为太常属官,掌管古今史事,恃问及书籍典守,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汉代贾谊等曾任此职。
【仆射】(YI):始于秦代,是博士,侍中,尚书,郎等这一些官职的首领,如博士仆射(即首席博士) 。
【洗马】 秦置,汉沿置,亦称先马、前马,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属官。为太子出行之前导,为先驱、侍从、使者之意。
【太史】 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书,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职的朝廷大臣为“太史”。史学家左丘明曾任鲁国太史。
【长史】 西汉时丞相下设两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的事务主管。
【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三省六部
隋、唐时最高的政务机构。中书省,管决策,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管审议,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管执行,长官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财政部)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和建筑工程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从隋唐始置,沿至晋末。
馆藏&1004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官职大小排名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