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第一属性(角色)永远是社会人网名吗

社会名词解释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社会名词解释大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美感生產力研發中心:&&美學與經濟學,美感與快感,藝術與麵包,隱與仕,工作室和田園,詩與胡說,偽物質主義和風格,出塵與入世,麥肯錫與雲門,企業和烏托邦?可以兼有!&&歡迎研習文化經濟、企業管理、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藝術投資、文創產業等關於“美感與經濟學”的領域專才加入本小组!
博物館的美學經濟
博物館的美學經濟(美的行銷)
博物館(museum)源自希臘文(mouseion),意味著獻給繆司女神的殿堂。集合了所有關於繪畫、音樂、詩歌、戲劇、歷史、天文、地理等等神祉的地方,必然是一個融合了美,沈思以及學習的空間。&
博物館,就是擁有上述美學性質之地點的建構,而博物館學(museum+ology),乃是當今文化意義最豐富也最有社會爭議價值的空間研究。這本書《博物館的美學經濟》乃是由熟悉藝術空間管理的專業者所攥寫的大眾讀物,介紹了全世界二十二個極具特色的博物館,有國家級,私人/貴族的,也有大眾型的,是一本結合博物館美學和實務的好書。其實,我比較喜歡它原來的書名:《繆斯共和國》,更接近「博物館」的原意。然而,把書名加上美學經濟,可能會讓它的市場能見性和銷售力更佳吧。(也是行銷策略!)
其實,當代博物館的發展本身經歷了許多歷史階段性的變化,也使得博物館的歷史角色徹底轉型。(一)在殖民時期,博物館是殖民主在殖民地掠奪來的文物陳列中心,用「物的秩序」以展現帝國權威和統治領域之範圍。(大英帝國博物館是最典型的個案。)(二)各地王宮貴族也學習國王建立相似的「私人陳列室」以展現個人或地方的領導權。我們現在常見的貴族私人博物館便是。&
(三)到了工業革命改變人類的生產模式,民族國家作為新的市場管理單位興起之後,博物館則成為現代國家展現「民族特質與內容」的場所,也是展現「(國家)生產力」、「統治範圍」及「社會/文化教化」的政治性地點。在這個前提下,從希臘時期以來的所謂的「(神學意義下的)美學修辭」,早已轉化為「民族與國家特定範疇下以物為名的權力秩序」。換言之,在有民族或國家認同爭議的地點,博物館的內容和陳列方式,也會成為認同內容爭議的主要焦點。&
(四)一直到二次戰後交通與通訊科技經歷革命性變化,而大眾觀光產業隨著興起之後,博物館的意義才有更根本性的轉變。換言之,除了國家級的博物館(像是大英博物館或台灣的故宮等等),所有貴族的,私人的,以及各種地方社區型的博物館,都成為大眾觀光時代「被消費」的對象。正因為歷史條件改變了,而消費主體(或觀點)也完全不同了,以致於晚近「博物館」的建構過程,必須考慮更多關乎大眾的「公共性」、消費慾望,甚至(不同國來的)「他者」的觀點。&
正因為「博物館」空間的建構,是如此必須開放給新興觀光產業中的消費者,必須考量多變而差異的主體與消費慾望,因此,晚近的博物館建構也開放給特定「主題」(theme)(像是東京的〈米博物館〉或〈John Lennon博物館〉等)或特定「社區」(community)〈像是台灣的地震博物館等〉來主導。因而是觀察地方社會勢力和文化意義如何重建的重要空間。&
台灣中興大米博物館 與 當地稻米種植業
定價:380元& 優惠價&:79折300元
22間世界級博物館 &&22個TOP美感行銷的創新思維
■&古根漢的分館經營有何創舉?有何起落?
■&阿布達比如何與羅浮宮合作,行銷城市?
■&老博物館如何重生,找到未來競爭力?
■&廢棄發電廠如何翻身一變,成為新興藝術區?
■&MoMA如何成功管理,完成我們「這個時代最龐大的藝術工程」?
站在專業的視角,洞察博物館未來大趨勢看博物館人如何因應時代巨變,再創新局!
博物館,清楚地標示著一個國家、城市與文化的獨特性與優越性。為什麼印象中典藏老舊東西的博物館,仍然在今日風靡這麼多的觀眾?這些世界上最頂尖的博物館是如何做到的?他們如何營造未來、感動觀眾,讓人們從中找到未來美好生活的新靈感?
本書不同一般走馬看花的博物館導覽書。作者劉惠媛是國內經營博物館的專家,她以專業人的角色,挑出22間世界最頂尖的一流博物館,從關鍵推手、建築特色、熱門展品到行銷傳奇,帶我們深入窺看博物館背後的美感經營與美學深度,體驗世界頂尖博物館感動人心的祕密。
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以服務的精神,開創每年五百萬的參觀人次。
如同所有老博物館「現代化」的需要,大英博物館也面臨空間不足以及參觀動線混亂的老問題,促使館方籌備改建。大英博物館成功地原本圖書館的青銅圓頂,覆蓋上一玻璃頂蓋。聰明的建築師運用新的設計元素和技術,在大廳入口處建立起一個開放、舒適的公共空間。大中庭猶如一顆璀璨的珠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駐足欣賞,創造每年五百萬的參觀人次,以致每天展覽結束後,中庭還持續開放三至五小時,為倫敦新增了一個令人喜愛的公共空間。
大都會開風氣之先,於博物館內重建埃及丹德神廟,這種「遺址現場」的展覽設計為博物館界的創舉,大受觀眾歡迎。
當今的博物館館長不是教育學者、藝術史學家或藝術評論家而已。在世界級的博物館擔任領導人,就好比是長春藤的大學校長,募款才是社交的重點。近幾年,大都會博物館中經常舉辦一些大型的服飾、珠寶設計展,引起一些質疑:募款的方向會不會引響博物館的策展取向?館長蒙地貝羅──這位藝術界的CEO,將在書中暢談他的理念。
它是一所古老的美術學校。對還沒有真正認識故宮的朋友而言,新的發現不在新的風景,而在新的眼光。
為了打破從前故宮給人威權、神秘的老印象,改以輕鬆、活潑,甚至是和異業合作的模式,故宮院長林曼麗提出了將「博物館結合生活美學」的新主張。近年來故宮不僅積極地開發更多的博物館新商品,包括邀請多位新銳設計師參與設計生活商品,並與「法藍瓷」、「Alessi」合作發行全球限量紀念品等等。企圖藉由商業合作,打開國際通路,行銷全世界。
掌握了發言權,就能創造和改寫歷史。現代美術館可說是美國最成功、最具前瞻性的一件作品。
改建後MOMA當局對未來還是充滿了信心,館方預計參觀人數將可從平均每年100萬人次提高到250萬人次。由於整個重塑計劃耗資8.58億美元,大家都非常好奇,MOMA是如何籌措資金並成功運作?事實上財政問題讓不少業內人士並不看好。各項費用最終竟達8.58億高額,完全脫離原來的財政預算,其中僅建築修築本身就達4.25億美元,相較於西班牙畢爾包分館為1.6億美元。曾先後任惠特尼美術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館長的大衛˙羅斯就聲稱:「這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龐大的藝術工程。」
【更多博物館】
&/ 聖彼得堡
── 沙皇皇室的宮廷遺珍&/ 東京
── 攝影的殿堂˙影像的學校&/ 東京&
── 為明天而收藏的未來競爭力
劉惠媛(作者)
1962年生。專長為西洋藝術史與博物館學。
曾任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主任、《ART CHINA新朝藝術》雜誌總編輯,以及公共電視〈大家來逛博物館〉主持人。從事藝術評論工作多年,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副館長、博物館學會理事。
曾主辦「羅浮宮珍藏名畫展」及「黃金印象奧賽美術館名作展」等國際美術交流展,致力於推廣社會藝術教育。2002年製作【台灣博物館】紀錄片榮獲第三十六屆休士頓國際影展歷史及考古類/銀牌獎。並以《沒有圍牆的美術館》一書榮獲單2003年金鼎獎優良圖書獎。
著有《沒有圍牆的美術館》、《旅遊指南上找不到的藝術地圖》、《把藝術當作動詞》、《普普在台灣》、《線條的表現》、《紐約:個人旅行》等專書;另譯有《影像的閱讀》。
章光和(攝影)
紐約Pratt藝術學院、私立紐約大學 NYU, Studio Art藝術碩士。
著有《暗房終結者》、《Painter 3 BIBLE》、《Live Picture 光速合成》、《繪畫終結者 Painter 4.0》、《虛擬天堂 Bryce 3D》、《數位人體造像 Virtual Nude Photography》、《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論述與實踐》、《住在巴特、宋妲、班雅明的照片裡》等書。
自序/劉惠媛
「你也許說我是個夢想家,但我不是唯一的一個。」──約翰˙藍儂(John Lennon)
  即使到今天,包括我在內仍有許多人不習慣把經濟的消費與美學的賞析,看成一體的兩面。對藝術教育者而言,美學的價值當然遠超過藝術品交易的價值。雖然大家都有藝術「價值」不等同於「價錢」的共識,但有趣的是「賞析」(appreciation)這個字的拉丁原文就具有「價錢」(prex)的意思。只不過長期以來,除了拍賣現場之外,大家都不直接問這幅名畫或珍品價值多少錢?好像同時「談美與錢」是一種文化禁忌。
一流事業 V.S. 一門好生意
  近年來全球博物館、美術館展覽「商業化」、「迪斯奈化」的爭議越演越烈。過去,由於博物館的學術傳統著重推動教育、典藏和研究、展覽與設計這些重要的領域。相對地,關於博物館在經營管理和募款、公關行銷和市場,以及未來可能因為授權和開發商品衍生的利益和經濟活動,大多是關起門來談。
  坦白說,在真實世界裡,即使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或法國羅浮宮這類的超級巨星,也都還無法光靠門票收入維持博物館的基本運作,更不用說,自開館以來,一直維持免票政策的大英博物館。有好一陣子大英博物館必須關閉二十五間小展覽室,須縮減開放時間好節省經費,而新的泰德畫廊也是靠著英國政府發行的彩券才能建造完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化與藝術」是最需要時間成本的投資,博物館是一流的事業,卻從來就不是一門好生意。
阿布達比的「快樂」未來
  不過凡事都有特例,法國的文化部長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2007年三月所簽署一項極具爭議性的協議。協議中法國同意在阿布達比建造一座羅浮宮的分館。據悉,法國政府預計可以從中獲得約七億歐元,羅浮宮的館長更表示:捐款將挹注法國境內的大小博物館。
  不過,令人震撼的還不僅於此,阿拉伯世界這項引人注目的超級計畫,預計在2012年完工的快樂島上,不惜鉅資要邀請四位名建築師:除了法國的尚?努維爾設計羅浮分館之外,還包括日本的安藤忠雄設計海事博物館、美國的法蘭克?蓋瑞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以及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蒂所設計的表演藝術中心。
  換句話說:這個劃時代的創舉,是希望將阿拉伯大公國的首都阿布達比,打造成新的「主題樂園」,藉由建造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分館,塑造文化觀光景點,善用博物館的特色,行銷阿布達比這個未來城市。
比帆船飯店更名貴的決定
  博物館,清楚地標示著一個國家、城市與文化的獨特性與優越性。古老歐洲,各自競奇的博物館,綻放於各大小城市之中,除了對各個城市的文化、經濟發展帶來重要的提升力量,也為城市塑造了文明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事實上,我在書中所介紹的世界級博物館和美術館,有些展示了當地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資產,有些重建或增建後成為當地的地標,有些老舊空間再利用的美術館,建築之美都足以成為城市的櫥窗。而且各式各樣博物館的文物之美均可以成為「城市的最佳歷史代言人」。目前各國的政府都很重視也清楚博物館的品牌效應,雖然它本身是不會賺錢的,但博物館所帶來的國際知名度和觀光收益卻非常值得期待。
  姑且不論中東的快樂島計畫未來能否實現,這個創意的決策者,做了一個比建造杜拜帆船飯店,還要名貴的決定。
無所不在的博物館經驗
  過去我們說:『凡藝術品進入博物館之後,就好像退休了。』未來的發展是:在美麗而有趣的禮品店裡,這些退休的藝術品,逐漸變成了國際時尚設計師靈感的圖庫和資料庫,而博物館從過去到未來,一直是全世界最有潛力、最富裕的影像銀行。
  博物館的禮品店一直是最受人們喜愛的設施,也是博物館重要的經濟來源。就教育性、趣味性和稀有性而言,這些紀念品不止可以供人回憶,也有助於美的教育,無形中讓人們在博物館的經驗更多元豐富。時勢所趨,現在各大博物館從館長到研究員,展示設計到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創造與觀眾溝通的機會,延長觀眾停留時間,好加強一般社會大眾全面性的「博物館經驗」。
  目前已經有許多世界級的大博物館,對於只前來購物的觀眾不收費。而新世紀的建築師,對於觀眾的「參觀」和「消費」行為均用心觀察與研究,以期能更有效地規劃出舒適合宜的動線。他們通常會把光潔明亮的禮品店,開設在大門入口或近大街的一樓,櫥窗設計在最容易被看見的地方,好向路人招手。
  相反地,選擇把精緻的咖啡館或餐廳,開設在中庭或花園角落,好讓觀眾舒服自在地休憩。例如紐約現代美術館就是又有中庭花園又有一流的藝術書店,還有一家設計品牌的專門店。大都會博物館首開風氣之先,除了館內設有多家禮品店,在紐約的高級百貨公司都設有專櫃。連剛剛改建完成的故宮博物院,也推陳出新因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將禮品店的設計規劃視為重要的入口設施,還計畫增建新餐廳。
  其實博物館(museum)和娛樂(amusement)兩個字的字根也有其淵源!好玩的是從希臘繆斯女神(Muse)到阿布達比的快樂島,從古典到新貴,無疑大家對博物館的定義和期待也越來越寬廣多元了。在博物館裡,我時常因為重新「發現」而快樂,希望這本書的讀者也是。
面對博物館的時代變局 文/漢寶德
  對於博物館人來說,「美學經濟」是一個很聳動的名稱,說得平實一點,應該就是以美感行銷的意思吧!經濟也罷!行銷也罷!談到這些,總免不了使老一代的博物館人心酸。時代變了,以高級文化衛士自許的博物館工作者,開口閉口談起錢來,怎不令人悵然!
  美,真的會成為行銷的貨品嗎?
  真的,因為愛美是人類的天性,只是在過去,美被上流社會的藝術觀所綁架,使一般大眾只能敬而遠之而已。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藝術的高貴魔咒被解除,中產階級逐漸成為藝術的愛好者。美術館因此而脫胎換骨。在各類博物館中,原本以科學博物館最受大眾歡迎,相形之下,美術館只是紳士們會面的高級俱樂部。誰知道到了八○年代,美術館開始有人排隊買票呢?而最能吸引人氣的展覽不再是恐龍,而是大藝術家作品或古代文物的超級大展呢!
  博物館原本是不在乎觀眾的,他們靠的是政府的補助與資本家的捐助。可是由於種種社會變遷的因素,他們忽然發現補助與捐助無法支付日漸膨脹的花費,他們必須自己想辦法去補經費的缺口。錢,不再是你願不願意談的問題,而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於是非把博物館當生意做不可了。
  民眾願意排隊買票是一個契機,還不夠,必須把更多的休閒飢渴的大眾吸引過來,必須與眾多的遊樂設施競爭。博物館必須一再的降低姿態,幾乎把自己視同一般的商場來經營。慢慢的,禮品店、咖啡館、餐廳逐漸擴大,顧客超過了展場的訪客。有人不免想,這樣辦美術館不是自炊炊人嗎?
  這不成,博物館行銷是指行銷博物館的內容。要行銷美,不是行銷咖啡。所以當代的博物館回到本位,在美與好奇心上做文章。在藝術品之外,當代的愛美族喜歡眩目的建築空間。因此喜歡搞怪的建築師就大行其道了。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建築的想像力在博物館空間上全面解放。為了開發觀眾的好奇心,策展為想出千奇百怪的題目,把博物館經營成令人驚嘆不已的展示場所。今天的觀眾不耐安靜,非動手動腳不可,所以體驗式展示就成為賣點了。這一切,使博物館這一行全面改變了。
  惠媛是有藝術史背景的博物館人。她走遍天下,看了那麼多世界知名的博物館,要把她的經驗告訴大家,配上精采的圖片,已經很有看頭了。如今原點出版社,要她自經營的觀點,重新審視這些館的資料,對於想了解博物館發展新趨勢的讀者,是特別有意義的。面對時代大變局,要怎樣在文化的維護與商業經營之間取得平衡,並另創新局呢?看看別人成功的經驗吧!
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他有句名言:&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4.每一次重读经典,就象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6.经典从来不会说,它当说的已说完了。
Stuttgart市立图书馆:一座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
图片分享:
柏林自由大学语言学院图书馆
图片分享:
小辰光,小时光
聽吳念真講故事:《重逢》
有一天,我去坐計程車。台北市大概七成以上的人認得我,所以我在台北很守規矩,走路一定靠右邊,不會一邊走一邊抽煙。那個計程車司機在聽古典音樂,那音樂恰好是我當時唯一能接受、唯一喜歡的肖邦。我很高興。他從後視鏡看到我。我說那是肖邦啊。他說對啊。他很含蓄地說,導演你好,我常常想,如果哪一天碰見你,我一定要講個故事給你聽。我說好啊,你講啊。他說,你就當成我自言自語好了。他講故事的技巧不是很好,就是說他大學時有個非常好的女朋友,全班都以為他們會結婚。他大學畢業後去當兵,他女朋友在外商公司做事,做得非常好。他退伍之後,女朋友說不如我們一起開一個小公司,因為她在外商公司工作過程中認識很多客戶,也有很多經驗。兩個人就開始做。這個男人是本省人,女朋友是湖南人,她媽媽很會做飯,女朋友常帶他回去,她媽媽會煮很好吃的飯給他吃。後來生意越做越大,從兩個人做到十幾個人。他一個客戶的女兒和他一起出差去馬來西亞,兩人就上床了。客戶知道後,一定要他負責。他那時候也知道這個客戶是蠻大的客戶,跟他女兒結婚也不錯,找到一個好的太太可以少奮鬥十年。本來他和女朋友的計劃是做到四十歲,公司上市,他們就退休環遊世界。可 是夢還沒有完成,他們就分手了。他女朋友很好說話,這樣再講什麼都沒有意義了。唯一抗議的是她媽媽,她媽媽有一天中午拿著飯菜到辦公室,一進來頓時鴉雀無聲。他很害怕,就站起來。她媽媽只是打他嘴巴,說,壞孩子,我不煮飯給你吃了。就一直哭著走了。他說那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事。其實他跟妻子在一起也並不快樂,總有一種內疚和罪惡感,最後也就離婚了。最後很頹廢,生意亂七八糟,欠了一屁股債。台北做生意失敗的人常常去開計程車,因為還是自己當老闆。可是不好的是常常遇見以前的客戶,還會打招呼,下車後會多給錢,他就會覺得很尷尬。後來他在機場排隊,遇見的正是當年的女朋友,很商業精英的打扮。他的第一反應是把後面的牌子拿掉,因為上面有他的名字。他女朋友上來,直接說要去台北市中心的私人醫院。他就低著頭,不想讓她 認出來。那個女的沒有跟他講話,就開始打電話。第一個電話打回家,在外國,叫她女兒不要因為媽媽不在家就不上芭蕾舞課。叫她兒子記得吃維他命丸,游泳課要上。再打一個電話是給澳洲的公司,說已經到台北了,交代要做什麼事。然後打給她在倫敦的先生,說要買什麼東西。最後打一個電話給他們共同認識的一個同事, 說我回來了媽媽生病要開刀,我特地回來陪她,不久就要回去,想看看你們,你們一定要帶著小孩子來。然後就到了,下車。他想,還好,一路都沒有認出他來。結果那個女的突然轉回來,把窗戶搖開。她說:我已經跟你講過了我自己十幾年來的人生變化,你連Hello都不想跟我說一聲嗎?講完就走了。車子已經開到我公司,他還沒講完一半。我就說沒關係,你講完我再走。聽完只是覺得人生慘烈,可是後來想起突然感覺很強烈,非常深沉。有一天晚上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感覺很難受。&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山本耀司:GOD’S CREATURES 偶然神作
拖延症告诉我们什么?-New Yorker
纽约客:拖延症告诉我们什么?&来源/New Yorker&
&&&& 若干年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碰到了一个简单的任务:将一箱衣服从他所居住的印度邮递至美国。这些衣服是他的一个朋友兼同事来看过他之后落下的,所以阿克洛夫急着想将它们把它送回去。但是有一个问题:印度的官僚体系和阿克洛夫自己称作&我在这些事情上的无能&使之成为一件麻烦事&&确实,他估计这将会占去一整个工作日的时间。于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推迟处理这件事情。这样一直持续了八个月之久,直到阿克洛夫自己都快要回国了他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朋友恰好也要寄一些东西回美国,于是阿克洛夫得以将斯蒂格利茨(Stiglitz)的衣服连带着一同捎回去。考虑到洲际邮件的不稳定性,阿克洛夫很有可能比斯蒂格利茨的衬衫提早到达美国。&&& 这个故事有一点让人感到安慰:就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会拖延!很多人生活中都充满着一大堆未完成的任务,或大或小, 噬咬着我们的良心。但阿克洛夫将这再熟悉不过的体验看成是一个谜。他真心想把衣服寄回给他的朋友,但是,就像他在1991年的论文《拖延和顺从》 (Procrastination and Obedience)中所提到的那样,&八个月里每早醒来我都决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给斯蒂格利兹。&他永远都将要把箱子寄出去,但那一刻从不到来。后来成了行为经济学的中心人物之一的阿克洛夫意识到,拖延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坏习惯。他认为这揭示了关于理性思维的限度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且可能帮助我们理解包括毒品滥用和储蓄习惯在内的形形色色的现象。自从他的论文发表以后,拖延症研究变成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争相加入。&&& 学界人士经常很长时间都在自我主导的形式下工作,因而特别容易拖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有拖延现象,而涉及到这个现象的文章又往往以作者表示这是自己的问题而结束。(这篇文章也不会是例外。)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学术讨论并不是一群学究在试图合理化他们的怠惰。就像在《时间的小偷》一书中&&由克里索 拉&安德鲁和马克&D&怀特编写(牛津出版社;65美元) 的关于拖延的文集,囊括了从严格的理论探究到惊人的客观实际的一系列文章&&众多专家讨论的那样,这种趋势向我们提出了基本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你可能认为,上次你中断准备presentation去看《老爸老妈罗曼史》只不过是你的一次小小的放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事实上进行了一种能够揭示人类自我辨识的不稳定性和人类必须处理的复杂关系的行为。确实,拖延症研究的中心人物,经济学家乔治&爱因斯理(George Ainslie)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拖延的习惯&就像时间的形态一样根本,并且不妨可以被称作基本冲动。&& & 拖延被称作人类的基本冲动可能不无道理,但直到现代早期它才开始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被考虑。这个短语本身(由拉丁语衍生而来,意思是&推迟到明天&)在16世纪进入英语;到18世 纪,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将它描述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具有的重大弱点之一&,并且对他自身的这种倾向感到失望和痛苦:&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情,并且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而这个问题看起来一直在变得越来越糟糕,根据卡尔加里大学商业教授皮尔斯&斯蒂尔(Piers Steel)的研究,从1978年到2002年,承认自己有拖延症困境的人数百分比翻了四番。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拖延症视为一个典型的现代问题是有可能的。&&& 这个问题同时也惊人地昂贵。每年,美国人都因为不及时报税而浪费上亿美元;哈佛经济学家大卫&莱布森(David Laibson)的调查显示美国工人已经在401(k)退休储蓄计划中放弃了一大笔的钱,只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抽出时间去签订退休协议;百分之七十的青光眼 病人宁愿冒着失明的危险也不定期使用眼药水。拖延症还给商业和政府造成了多余的成本:近期的欧元危机就是因为德国政府的踌躇不决;以通用公司的破产为代表的美国汽车工业的消退,部分是由于管理层喜欢延迟对棘手的问题作出决定。(在阿里克斯&泰勒(Alex Taylor)最近的通用公司史《60对0》里面,关键结论之一就是&拖延症无法创收。&)&&& 哲学家们对拖延症的兴趣也有另外一个原因。它是希腊人称作akrasia的现象的一个有力的例证&&做出有违于最佳判断的事情。皮尔斯&斯蒂尔将拖延症定义为,出于自愿地推迟某事,尽管你知道这样的耽搁会让你更加难受。换一句话来说,如果你只是说&尽情的吃喝玩乐吧,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了&,那么你就不是在拖延。如果你认为那是最有效的利用时间 的方式而有意推迟也不算是拖延。拖延症的实质在于不去做你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造成人们精神负担的心理扭曲。这就是拖延症令人困惑的地方:尽管它是在避免令人不愉快的任务,但是沉湎于其中也不会让人快乐。在一个研究中,65%的被调查学生在他们开始着手准备学期论文之前,表示希望避免拖延:他们既知 道自己不会准时地完成功课,也清楚这种延迟会让他们不快乐。&&& 这本新书中大部分的作者都同意,这种怪异的非理性源自于我们和时间的关系,尤其是一种被经济学家们称作&双曲贴现&的现象。一个两级实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示例:在实验第一阶段,人们可以选择今天得到100美元或者明天 得到110美元;第二个阶段,他们可以选择一个月后拿到100美元或者一个月零一天后拿到110美元。这两个选择在本质上是完全等同的:多等一天,就可以 多拿10美元。然而,很多人在第一阶段选择立即得到数目较小的那笔钱,而在第二阶段则更倾向于多等一天而得到那额外的10美元。换句话就是,&双曲贴现 者&在考虑将来的时候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但是,由于现实的切近,短期考虑压倒了他们的长期目标。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由包括经济学家乔治&卢文斯坦 (George Loewenstein)在内的小组所进行的实验。实验中人们被要求为自己选择一部当晚观看的电影和一部第二天晚上观看的电影。对于前者,人们倾向于选择通俗喜剧和大片,但当他们在选择供以后观看的电影时,则更可能选择严肃、重要的题材。很显然,问题在于,当是时候看一部严肃题材电影的时候,另一部轻松花哨一点的通常显得更有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Netflix中&想要观看&的影片队列里充满了从来都没人看的片子:我们那更有责任感的自我将《卢旺达 饭店》和《第七封印》加入了影片队列,但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还是去了《宿醉》的重映。&&& 这些实验告诉我们的不是人类如何目光短浅或者肤浅,而是他们的偏好不在时间中保持一致。我们想要看伯格曼的杰作,想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写好一篇报道,想去为将来退休存钱&&但随着它们由长期变成短期我们的意愿发生了转变。&&& 这为什么会发生?一个共同的答案是,无知。苏格拉底相信akrasia严格地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不会希望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的行动 违背了自己的利益,那一定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做才对。相似地,卢文斯基倾向于把拖延者看作是&不假思索&地被当下的回报所迷惑了。像19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约翰&雷(John Rae)写的那样,&未来所展现的利益的前景,在这一刻看起来乏味而可疑,并且倾向于被忽视,因为日光所强烈照耀的物品正在我们伸手可及之处向我们展示它们的勃勃生机。&卢文斯基还认为我们对当下回报的强度的记忆是有缺陷的:当我们将对会议的准备推迟到明天,我们没能考虑到明天推迟这一工作的诱惑会跟今天一样强烈。&&&& 无知也可能通过被社会科学家乔恩&艾尔斯特(Jon Elster)称作&计划谬误&的现象来影响拖延症。艾尔斯特认为人们低估了&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过去完成类似 项目花去的时间,另一方面他们依赖于没有意外发生的顺利情境。&举个例子,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不得不把车送去维修,进行两次计划外的出行,其间一个家人病了等等,诸如此类。严格来讲,其中每一件事情都是意料之外的,并且都占去了我的工作时间,但它们是你每天实际上真正必须处理的事情。假装认为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到任何的打扰是典型的计划谬误。&& 但无知仍然不是问题的全部。首先,我们拖延时做的经常不一定都是好玩的事情,而有可能是任何事情,它们唯一的诱惑在于不是那件我们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比如说,我的公寓一直都是这么乱,从来不会得到打理。人们也从经验获知:拖延者太清楚重要的当下的诱惑了,并且想要抵制它。但就是无法做到。比如,我认识一个杂志的编辑,一个周三的中午一个作家告诉她会在她吃完午饭以后将一篇具有时效性的稿子发到她的邮箱。结果,她收到那封邮件的时候已经是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了。 所以,拖延症的一个更完整的解释应该将我们对所躲避的任务的态度考虑进去。乔治&麦克莱伦(George McClellan)的将军生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内战早期领导了波多马克(Potomac)军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拖延者之一。当他接管联邦军 (北方军)的时候,他被认为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很快因为长期的迟疑不决而出了名。1862年,尽管有一个绝佳的机会以另一支军左右夹击,从罗伯特&E& 李(Robert E. Lee)的手中夺取里士满,但他犹豫再三,认定自己被成堆的同盟军(南方军)所堵截而失去了机会。那一年晚些时候,在安提坦(Antietam)战役前 后,他都再次拖延,浪费了一个与李的军队二对一的优势。后来,联邦军总将军亨利&哈列克(Henry Halleck)写道:&&&有一种超越任何人想象的惰性,只有阿基米德的杠杆才能撬动这个巨大的静止。&&&& 麦克莱伦的惰性突出了拖延的若干经典诱因。尽管他在接手联邦军的时候告诉林肯&我可以对付一切&,他实际上并不是很确定自己真的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他永远都在请求林肯给他新的武器,并且,用观察者的话来说,&他觉得自己永远都没有足够的士兵,士兵们永远都不够训练有素,装备永远不够精良。&自信的缺乏和不切实际的英雄主义成功幻 想相互交替,经常导致拖延。很多研究显示很多拖延者都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不是去冒失败的风险,而是倾向于制造阻碍使成功成为不可能&&这种反应很显然会制造一个恶性循环。麦克莱恩还沉溺于过度的计划,好像只有最理想的计划才值得付诸行动。拖延者经常屈服于这种完美主义。&&& 这样看来, 拖延症不再仅仅是因为无知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由懦弱、抱负和内部冲突组成的混合体。但《时间的小偷》书中的一些哲学家对这种应做之事和结果所做之事之间的分割有一种更加彻底的解释:制定计划的和未能将其付诸行动的不是同一个人,而是被博弈理论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称作&分裂的自我&的不同部分。谢林提议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各个不同的存在:为了得到控制权相互掐架、竞争和讨价还价。伊恩&麦克尤恩 (Ian McEwan)回忆起他在写作最近的小说《太阳系》时的这种状态:&在进行重要决策的时候,内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议会,一个辩论厅。不同的派系之间相互竞 争,短期和长期利益在相互仇视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不仅行动被搁置和阻挠,而且有些建议被提出用以掩盖其他的建议。会议进行得迂回而激烈。&类似地,奥托& 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写道:&浮士德抱怨他胸中有两个灵魂,而我胸中藏匿着一群灵魂,并且不断地争吵,就像是在一个共和国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付拖延症的第一步不是承认你有问题,而是&你&们有问题。&&& 如果本体是相互竞争的自我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什么呢?简单地回答就是一个 代表你的短期利益(享受快乐,推迟工作等等),一个代表长期目标。但如果那样的话,很明显你将无法做成任何事,代表短期的自我总是会最终获胜。哲学家唐& 罗斯(Don Ross)提供了一个可信的答案。对罗斯来说,自我的不同部分都是同时在场的,始终相互竞争和讨价还价,一个想工作,一个想看电视等等。关键在于尽管看电视的自我始终只对看电视感兴趣,这一兴趣不仅存在于当下而且在于未来。这意味着这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现在就工作可以让你在将来看更多的电视。在他的文章里,拖延是议价过程出了差错的结果。& & 分裂的自我这一概念尽管让有些人感到困惑,但在实践中却非常让人宽慰,因为你不用再将拖延症看作是通过努力就可以避免的问题。确实,我们应该依赖约瑟夫&西斯(Joseph Heath)和乔尔&安德森(Joel Anderson)在《时间的小偷》中的文章里称作"外在意志"的外部的工具和手段来帮助我们想要工作的那一部分自我。它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尤利西斯决定 让他的手下将其绑在船桅上。尤利西斯知道当他听到女妖的歌声时将无法抑制自己去追赶她们而将船驶向礁石,于是他叫手下的人将他绑起来,那样就强迫他坚持自己的长期目标。类似地,托马斯&谢林曾说他愿意为一个没有电视的房间预付额外的费用。当今,问题赌徒和赌场签订合同禁止他们自己进入营业场所;试图减肥或完成某项工程的人有时会和朋友打赌,这样,一旦他们不能兑现承诺,就会输钱。2008年,教堂山(Chapel Hill, NC)的一个博士生写了一个软件,在人们上网8小时后自动断开网络连接;这个叫做&自由&的软件,现在大约有75,000的用户。& & 并不是《时间的小偷》一书中所有的作者都认同对&外在意志&的依赖。马克&D&怀特(Mark D. White)提出了一个基于康德伦理学的理念论观点:既然认识到了拖延症是一种意志的失效,那么我们就应寻求强化我们的意志而不是依赖于会使其继续萎缩的外在控制。这不是一项完全没有成效的任务:很多最近的研究显示,在某些方面,意志力像肌肉一样,可以被训练得更强。这个研究同时也表明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并且很容易被耗尽。在一个有名的研究中,被实验者被要求不能碰伸手可及之处的一堆巧克力夹心饼干,他们在完成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的时比那 些被允许吃饼干的人碰到了更大的困难。& & 考虑到这个倾向,这也就说得过去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地依赖外界的约束来使自己摆脱困境。几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来考察对付拖延症最基本的外部手段之一:截止期限。学生们在一个学期中被要求完成三篇论文,并且有如下两个选择:他们要么设置三个独立的截止期限,要么在学期末将三偏论文一起上交。由于所有的论文都将在期末评分,提早上交论文是没有额外好处的,而且设置截止期限还有潜在的风险,因为一旦超过了一个截止期就会被扣除相应的分数。所以较理智的做法是选择期末一起上交,那样你仍然可以提早写作论文,但就算没能挤出时间也没有 超期的风险。然而大多数的学生还是选择了为每个论文设置不同的截止日期,就因为他们知道否则的话自己不可能挤出时间提早完成论文,那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无法在期末上交全部的三篇论文。这是外在意志的实质:学生们依赖外部手段去迫使自己做他们实际上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相信自己。& & 除了自我捆缚,还有其他避免拖延的方法,大多数都基于被心理学家称作任务重组的方法。拖延症部分是由付出(现在需要做到的)和回报(将来才能得到,但不能保证)之 间的断裂所驱动的。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会有很大帮助。由于截止日期较远的开放性的任务更容易被推迟而不是受到重视,选择短期任务, 或者将工程分割为较小的、更明确的任务将会有用。那就是为什么戴维&艾伦(David Allen),关于时间管理的畅销书《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的作者,着重强调了分类和界定的重要性:任务越模糊,其所需要的思考越抽象,就越难及时完成。一个德国的研究表明只要引导人们思考一个具体的问题(像如何在银行开户),就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就算那是两桩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另一个减少拖延可能性的方法是减少选择:人们经常因为害怕作出错误的选择而结果一事无成。因此如果各公司都能够给他们的员工在401(k)退休储蓄计划中提供更少的选择,并将签订计划合同设为默认,那么就会好很多。&我们很难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这些手段从根本上都是关于强加限制和减少选择,关于自愿地放弃自由。(维克多&雨果会赤身裸体地写作,让他的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来,这样在他该写作的时候他就无法外出了。)但在我们急着去克服拖延 症之前,我们应该想想,有时候我们是否应该留心这样的冲动。哲学家马克&金维尔(Mark Kingwell)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写道:&拖延症最常缘起于一种有太多事情要做的感觉,于是并没有哪个方面的事情特别值得去做。在这种着实古怪的不作为的作为之下,是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疑问:是否那些事情都值得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我们应该考虑有两种不同的拖延:那种确确实实的违背最佳判断的结果,和那种告诉你你所应做的事情本质上并没有多少意义的。拖延者所受到的挑战,也许也是哲学家们受到的挑战,是分清哪个是哪个。
文化政策討論筆記 (上)
文化? 創業? 行銷? 國際化? 文化政策討論筆記 (上)
&文化產業的創業者該如何支持? 城市形象該如何建立? 如何透過網路行銷城市? 小城市的文化產業,如何國際化? 這是上週五我去參加的文化政策階段性評估與討論會中,提到的其中幾個主題。坦白說,我只有「問題」而沒有「解答」,因此標題全是問號,記下來提醒自己,好好思索。一個下午的討論會,在場坐了大約三十位文化領域的相關人士,包括兒童藝術教育組織、音樂教育學校、博物館與藝術行政主任、旅遊產品開發專案經理、電影界人士、和相關的研究員&等等等。雖然這是個芬蘭地方城鎮自己開的討論會,然而很多議題,我相信在地球村的另一端,一樣會遇到,當然也很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一起發表看法!
&研討會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研究員,針對年的區域文化政策,整體性的發表目前的評估成果。邀請文化界的人士前來,既是做一個分析報告,也希望聽聽大家的看法,請大家一起討論,年的的區域文化政策,該有的方向。換句話說,在場的我們該做的事,是從過去吸取經驗與教訓,了解現狀,並經由提出彼此的經驗與看法,討論並思考未來方向的可能性。過去五年的文化政策,分成好幾個部分,包括政府不同層級的公部門所提供的文化服務、文化區域網路的發展、文化與人民身心健康的關係(!)、文化產業的創業家發展、文化活動的公關與行銷、文化的國際化等等。(打!號,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想法真好!)研究員根據每一個主題,分別提出過去做得成功的地方、和還需要多加發展改進的地方,邀請大家加入討論。這裡,只先很快的寫下幾筆,對我而言直接相關、且較有趣的議題記錄。
- 文化產業的創業者,到底該如何支持?我目前居住的這個區域,有相當豐富深厚的手工藝傳統和音樂傳統,同時也存在不少手工藝的個人工作室、和文化領域的創業者,該如何提高他們的創作水準、讓產品更有競爭力? 如何給予創業相關的課程和支持,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能力,行銷並銷售自己的產品? 如何促進地方上的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更多的合作?這些,都是該加強發展的方向,然而,僅管知道我們「該進行的方向和希望的目標」,怎麼做? 答案卻不見得清楚。比方,評估中指出,為文創業者提供的創業與商業相關課程,「仍然不夠」,還「需要更多」。不過,在我的經驗中,每當大家討論起為中小企業開辦各種課程的可能性時,共同的難題都是: 「創業者通常很忙,時間不夠用,要請他們來上課,總是一大挑戰。」這中間就形成了一個矛盾啊,有些專業組織,根據創業家的潛在需求而開辦的「課程」,創業家可能還是來得稀稀落落,然而當研究者評估時,相關的課程又可能「不夠」,到底需求與供給的平衡點在哪裡,是課程真的不夠嗎? 還是開的課程沒有符合需求? 另外,創業者本身對參與課程的「興趣」、「意願」與「時間」,又是否足夠? 這,還真是需要仔細辨清的習題。
而旅遊,如何與文化更緊密結合?&如何開發新的產品? 如何讓旅遊不僅在「文化節慶旺季」時誕生? 如何讓「文化節慶旺季」成為展現地方工藝的好時機? 淡季時,又該如何發展&這些,也是現場人士,熱烈討論的話題。
- 城市與區域對外形象的掙扎,與運用網路行銷的可能性?城市行銷團隊,一直以來對於城市形象,該強調「現代」還是該強調「傳統」,充滿矛盾。一方面,這裡擁有非常豐富的工藝傳統與非常強烈的在地文化,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個新的城市,到底,我們想對外呈現什麼形象?此外,這個在芬蘭人眼中很有「強烈特色」與「文化個性」的區域,卻常不為人所了解,評估中指出,應該更多利用網路媒體來行銷。六月初的時候,我曾因此去為城市行銷團隊做了一個簡報,為他們簡介社群媒體,也鼓勵他們嘗試使用,城市行銷團隊對這一點很有興趣,雖然還沒決定怎麼做,不過有興趣,就是一個好的開始,該如何做,我也正在參與搜集相關材料、案例與經驗、並進行策畫與思考。有誰看過城市運用網路媒體行銷的好例子,也非常歡迎提出來討論!
- 小城市的文化產業,一樣可以國際化?據我所知,這個人口不多的區域,已經有過好幾個促進文化產業國際化的專案了。這一點,在我剛到來時,其實也頗為訝異,因為就像大部分的國家一樣,芬蘭這裡的鎂光燈、和國際化的資源網路,最常落在首都、或少數一兩個較大的城市上,然而在這個小地方住下之後,卻也讓我看見,小地方,一樣有國際化的潛力。比方,小城市,可以找其它的歐洲小城市結盟,透過共同的專案,讓文化產業的藝術家們互訪交流、辦展、甚至共同創造,這樣一來,就有機會生出新的活力,並促進產業國際化的可能性。當然,產業國際化是個大目標,對許多剛起步的文化領域工作者來說,並不容易,而地區的資源也永遠都不夠,如何在短期的專案補助之餘,也可以擁有更多長久性的資源,並有具體的策略和行動,來支持產業的發展,那又是一個挑戰了。
接下來,我們則分組,針對不同的主題,進行一些討論。本來想一口氣記錄完,不過這篇文章已經2000字了,為免大家睡著,也訓練自己不要老是貪心的想一股腦的把想法全部倒在同一篇文章裡,就暫時停筆,留待下一篇再做結吧&&:)雖然在這裡寫的,是芬蘭區域城鎮的文化相關議題,然而該如何支持文化產業的創業者? 該如何建立城市形象,如何透過網路行銷? 小城市的文化產業,如何國際化?&我想,是目前許多國家,許多城市、許多人都共同關心、並想了解的面向。國家與城市的背景或有不同,政策理念或有差異,然而也正是這些不同,可以激發人互相參考比對,並從中思考各種新的可能性。因此,一如我在文章開頭時所說,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讓我知道,更歡迎發表你們的經驗、想法、和意見哦!之前在一文中,好幾位讀者朋友,都發表了很精彩的討論與看法,也歡迎大家連過去,回味一下。:)
後註:1。文章中提到的三個「問題」,只是我個人特別感興趣的部分,當然城市與區域的文化政策討論的相關議題、與現場的討論,不只這些。2。針對這幾個點所做的筆記,則是現場討論與我自己感想的綜合與快筆記錄,因為篇幅關係,有些細節和案例,我沒有在這篇文章裡詳述,如果大家有興趣,將來我會考慮再寫一些相關的東西。3。我不太確定,這樣的主題與隨筆記錄,讀者是否有興趣看,有興趣的朋友,請舉手或發表些想法讓我知道,知道有人在讀,是讓人繼續書寫的動力,謝謝。&&&
* 想收到最新文章通知,歡迎
时任台灣文化部长龍應台談“文化治理”(1999年,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
文化就是唱歌跳舞?
&&&  如果文化是公民社會的基礎,那麼文化政策在政府的運作中又佔了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呢?
&&&  你問一個總統候選人他的經濟政策是什麼,他一定倒背如流。如果追問他的外交政策、國防政策、交通政策、治安政策甚至衛生政策、醫療政策、兒童福利政策,他也可能從容應答,因為他的幕僚讓他事前做過功課。可是如果請他談他的文化政策呢?&
&&&  他多半會支支吾吾答非所問,很可能不知所云。
&&&  文化在政治中被邊緣化,讓我想到在台北市府為文化爭取預算的經驗。每年五月間,市府內部要開始編列下一年度的預算,所有的局處首長坐立不安:經濟不景氣,市府歲收減少,預算要裁減。那麼,該裁減誰的呢?凹凸不平的人行道是否可以不修?老人年金是否可以少發?警察的防彈衣裝備是否可以不買?消防車是否壞了不補?醫院是否可以減少護士?勞工失業救濟是否停發?防洪堤防是否破了不修?
&&&  財政局長、主計處長像判官一樣盡量保持面無表情,怕傷了同仁感情;各局處首長則個個面色凝重,如臨大敵,用盡力氣去爭取、保護自己那一塊的預算。有一年,當社會福利預算被縮減時,社會局長當場痛哭出聲。
&&&  我所面對的,是一個很多人心裡想著但隱忍不發的一個想法:
&&&  「龍局長,經濟不景氣,唱歌跳舞少一點,應該沒關係吧?」
&&&  在絕大多數的城市裡,經濟緊縮時,第一個被刀砍的預算就是文化──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裡,文化不過是餘興消遣,不過是有錢有閒之餘的奢侈品。候選人不把它放在眼裡,媒體不去追究,選民也輕鬆以對。
&&&  坐在緊張凝重的府內預算會議裡,我看著手上的預算草書:
&&&  台北市的文化局預算是工務局的十六分之一,教育局的四十八分之一,市府總預算的百分之零點八 。
&&&  你要怎麼說,才能說服人們,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餘興和奢侈品。要怎麼說,才能說服人們,嘿,文化是民生必須,是國家大計。要怎麼說,才能說服你的同僚:我們的生活內容,尤其是我們的生活品質,其實完全被文化政策所左右?
政策決定生活品質&&&&  
& & & 我們一面吃早餐,一面讀報紙。報紙的數量、新聞的品質、言論的公正與否,監督的力量強弱,訊息傳播夜的發達與否,與文化政策有關。在很多國家裡,傳媒是文化部業務的重要一環。
&&&  開車上班的路上,我們扭開收音機,聽一支正流行的歌曲。流行音樂,是文化產業。音樂多是抄襲或是原創,品質精緻或是粗劣,智慧財產權是否被尊重,創作者是否有經濟保障和社會地位,音樂產品是出超還是入超,都和文化政策有關。
&&&  走過一棟破敗不堪、雜草叢生的歷史建築;這棟歷史建築會被推倒剷平,變成地產商的貨品,有錢人的私家洋房,或是重新修復,風華再放,成為社會大眾的共同記憶公共財,是文化政策在決定。
&&&  一個歷史古城,應該讓每一條深巷橫渠都被溫柔地保留下來,每一棟老房子老廟都被細心地修復,還是應該被當作不合時宜的腐朽,進步的障礙,連根刨起?我們生活的城市,需不需要溫柔和細心?而「腐朽」和「進步」又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追求的願景是什麼?這願景的藍圖由誰來畫?誰有資格來畫?一張新地圖,過了一個月就不能再使用,因為一半的街道改了方向、另外一半不見了──這是不是一個城市的幸福所繫?
&&&  這,是文化政策的內涵。
&&&  百年老樹擋在一條都市計畫道路中間,是將老樹連根拔起拋棄,還是讓道路為老樹轉彎?街頭藝人是增加了城市的魅力還是帶來公共秩序的混亂?在城市最嚴肅、最神聖、最大的廣場上,可不可以讓小丑撒野、幼兒奔跑。可不可以讓行為藝術家以裸體諷刺,讓社會運動家以行動抗議?要回答這些挑戰的,是文化政策。
&&&  在辦公室裡,打開電腦,我們所使用的軟件,不管是處理業務的或是增長知識或是娛樂遊戲的,全都是文化產業。一個社會是專注於知識產品的剽竊、模仿、盜賣,還是有能力做長期的研發、大膽的創造,取決於它文化政策的優劣。它的知識產品能佔國際市場的百分之幾,是它的文化產業結構在決定。
&&&  我們怎麼穿衣服,反映的是設計產業。在美容院洗頭髮時讀一本花花綠綠的雜誌,是外國的還是本國的,洩漏了出版產業的狀況。週末的晚上,一家老小去看一場電影;電影院是否已經全部被好萊塢影片佔滿而本國片被消滅?而即使有本國片,它的藝術成就如何、創作人才有無、導演及演員發展空間如何,市場是在拓展或萎縮中,都受文化政策的影響。
&&&  我們到圖書館去借一本免費的小說,但是作家的權益是否受到照顧?他的書會不會有盜版?圖書館裡頭的書,每借出一次,給不給他版稅?優秀的作家能不能存活?買書閱讀的風氣盛不盛?這,與文化政策有關。
&&&  青少年到網咖裡消磨大量時間,成人們搖頭。但是一個社會究竟給了這些青少年什麼選擇?有沒有多元而活潑的青少年文學讓他們馳騁想像?有沒有完整的藝術教育讓他們陶冶品格?有沒有全民體育的制度和運動環境讓他們在健康自然的環境裡發洩精力?有沒有全面的獎勵措施誘引青年進入劇院、音樂廳、美術館,刺激他們自己創作?也就是說,有沒有全套的硬體軟體措施,培養下一代用美感,品味,和見解,來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態度?這,也是文化政策。
&&&  所以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它奠定國民的品味教養。文化是生活,它決定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手所觸摸、心所思慮的整體環境的美醜。文化是經濟,它的產業所值──媒體、設計、建築、音樂、電影、電子、廣告、文學、體育、觀光旅遊&&,早就是先進國家的經濟項目大宗。文化是外交、當政治協商觸礁、軍事行動不可的時候,文化是消弭敵意唯一的方法。尤其對於弱勢國家,文化可以是以柔克剛的軍隊、溫柔滲透的武器。文化更是一個國家的心靈和大腦,它的思想有多麼深厚、它的想像力有多麼活潑、創意有多麼燦爛奔放、它自我挑戰、自我超越的企圖心有多麼旺盛,徹底決定一個國家的真實國力和它的未來。
&&&  對的,我確實在說,如果你以為文化不過是唱歌跳舞、建幾個音樂廳硬體,如果你以為文化只發生在音樂廳和博物館裡,如果你以為文化只是藝術家文學家少數菁英的事情,對不起,你錯得可真離譜。文化,在大街小巷裡,在市場廣場上,在孩子們的教室裡,在報社的編輯台上,在警察的秘密檔案夾裡,在城市的任何公共空間裡,在我們整個呼吸、工作、睡覺、遊玩、思考的生活環境中,我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品質被文化政策所決定。對於這麼重要的一件國家大計,政治人物卻視若無睹,毋寧是件怪異的事。
&&&  所以問題在哪裡呢?還是在於人民自己吧。當整個社會都將文化輕忽地理解為茶餘飯後的唱歌跳舞,矮化為少數菁英的個別需求時,政治人物也就理所當然地蔑視文化,而當他宣稱重視文化的時候,就是他把文化當做意識型態的灌輸手段,用文化政策進行形象工程的時候。
& &  文化,當人民自己鬆懈的時候,它就變成強人的合唱指揮棒,政客的仕途墊腳石。
文化需要「政策」?&
&&&  儘管如此,很多文化人聽到「文化政策」這個詞的時候,會像貓一樣弓起背、豎起毛,眼睛發出懷疑的、警戒的藍光:文化,最需要的不就是自由,絕對的自由嗎?「政策」,不正是「自由」的頭號殺手嗎?
&&&  因此,我們必須先界定一下,在現代的國家或城市裡,究竟文化政策是什麼。
&&&  政府,好比一個巨大的機器,數不清、看不明白的齒輪在各個角落裡轟轟運轉,各司其職,交通的管交通,工程的管工程,教育的管教育。可是文化滲透在生活的所有層面,有如白糖融之於水,同時文化決定一個社會的整體發展方向,有如鐵軌之於火車,文化要啟動勢必要動到機器中所有的齒輪。
&&&  所以文化政策不過是一套政府機制,以文化發展為目標,將各個「齒輪」所司的大小政策進行整合。透過這一套機制,一個城市或國家的文化願景清楚浮現,而實現這個願景的長程規畫,推動策略,執行方法,得以有系統地分析整理出來。重點在於「整合」,因為,這些規劃、策略和執行方法可能一向都在,但是零星散置在政府機器的大大小小齒輪中,或隱藏遺忘,或毫無橫向聯繫地各行其是,甚至於,可能彼此扞格抵銷而沒人知道。
&&&  就工具的層面來說,政府組織結構本身的健全與否就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發展。工具不對時,猶如橫木入灶,爐火是冷的。譬如說,旅遊觀光是文化產業裡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以台北為例,這個城市的觀光是誰在推動?難以置信的,是交通局下屬的一個觀光科。交通局的專業人才對運輸系統和工程管理或許精通,但是對觀光事業,以及觀光事業所必備的人文歷史的內涵、環境氣質的營造、國際行銷的技巧,可能完全外行。當觀光這一項文化事業被放在「交通」這個齒輪中運轉時,觀光的人文面和國際性可能消失而簡化為交通運輸的技術操作。
& & 再譬如說,剛到香港時,我發現這個城市對於古蹟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意識很弱。地產商業利益像一架巨大推土機,歷史老屋、老街區等著給高樓大廈墊腳。怎麼會這樣?檢查一下香港政府的組織架構,很容易就看出端倪:負責古蹟保存的部門,是一個層級極低的機構,它矮縮在民政局下面的康樂文化署的再下面。這麼低的層級,當然不可能擋得住開發利益的推土機。古蹟保護這一個齒輪,只是香港政府大機器裡最不重要的一個小零件,古蹟保護的成效如何用膝蓋也想得出來 。
&&&  就工具的運用而言,齒輪與齒輪之間是絲絲相扣,緊密配合,中間的潤滑作用良好,還是一關死卡一關,彼此互廢武功?
一隻老鼠,找誰管?&
&&&  政府這個機器的特色是官僚本位主義。什麼叫做官僚本位主義?對外,它的思考邏輯是以管理者的角度出發,以管理者的方便為目標。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在很多歐美的城市裡,我們到處都看見街頭藝人在大街、廣場、公園裡拉小提琴、唱歌、演木偶戲、畫畫,腳下放著一頂破帽子或罐頭,行人高興了就把錢往裡頭丟,城市洋溢著活潑生動的文化藝術氣息。另外一些城市裡卻完全看不見這樣的景象,譬如台北,為什麼呢?
&&   因為大街、廣場、公園,所有的公共空間都有「管理條例」,而所有的管理條例都禁止這樣的演出行為。為什麼禁止?因為對於管理者而言,「方便管理」是唯一的邏輯,在這個單一邏輯下,街頭藝人對市場管理處而言,就是違法攤販;對交通警察而言,就是交通阻礙者;對公園處而言,就是破壞公園環境者;對稅捐處而言,用罐頭收錢而不繳稅,就是逃稅者。
&&&  官員害怕彈性,因為彈性會帶來額外工作。官員逃避創意,因為創意會帶來額外風險。去掉彈性和創意,躲開額外的工作和風險,只要管裡方便,那麼還有什麼比「禁止」更簡單的管裡方法呢?至於「禁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對人民使用公共空間權利的剝奪,對城市氣氛的壓抑,藝術家的損失等等,不是任何一個部門需要考慮的。這,就是官僚本位主義的ABC。
&&&  官僚本位主義在政府機器的內部,以另一種方式呈現:部門與部門之間,壁壘分明,互不相通。一隻濕答答的老鼠誰管?答案是,如果它跑到了大馬路上,是交通局的事;若是在人行道上,是養工處的事;竄到學校裡去了,教育局管;鑽到垃圾堆裡了,環保局管;溜到市場去了,市場處的事。老鼠帶菌?衛生局的事&&真要問,要解決老鼠問題,該找誰?很難說。&
&&&  所以,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一個城市沒有街頭藝人。養工處管人行道,交通局管大馬路,公園處管公園,教育局管校園,市場處管市場,這些公共空間的管裡者,彼此之間並不溝通。如果你要「解放」這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讓藝人、畫家、詩人可以在天空下表演,放一個小罐頭收錢,讓過路的人小小地駐足,為這麼卑微的一點願望,你知道你得做什麼嗎?
&&&  你必須把幾十種「禁止」的管裡條例拿來,一條一條去「破解」,就是說,促使這一二十個部門進行修法,把每一個管理條例中卡住表演以及收費行為的每一個環節拿掉,而每一個條例的更動,都非同小可:從諮詢協商、提出草案,到草案通過,公布實施,中間有無休無止的辯論和協商過程。讓幾十個條例更動就得跟幾十個部門去磨。官僚本位主義是所有政府的通性,在不同國家裡只有程度的差異而沒有本質的不同:每一個部門,只以自己的範圍為終極思考範圍,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對話、合作,在政府的機器裡,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
&&&  而如果政府的機器裡根本就沒有「文化」這個齒輪,或者有了以「文化」為名的齒輪,卻又只是個不轉動的裝飾零件,那麼對抗或化解這個官僚本位主義就連起點都沒有。要解放空間嗎?要讓藝術進入城市文化嗎?要修改管理條例嗎?由誰發起?由誰推動?
&&&  僅僅是想要讓城市的空間容許藝術出現,就要費盡力氣,經年功夫,想像一下更為重大的目標吧:怎麼樣讓藝術滲透進入各級學校教育系統?怎麼樣讓美感在公共工程的設計裡佔一個地位?怎麼樣讓貧民和弱勢族群也得到文化的權利?怎麼樣保護創作者的著作權、維護藝術工作者的工作權和退休保障?怎麼樣使文化變成外交項目?怎麼樣修改稅制,使文化產業得以與一般商品有不同待遇?甚至於,怎麼樣使警察不踐踏文化,使司法尊重文化,使獄吏理解文化?
&&&  每一項,都牽涉到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競和,每一項,都需要一個巨大的整合力量去進行不同目標的折衝。政府的龐大機器裡,如果沒有一個「文化」的齒輪,而且是一個獨立、強悍的非裝飾作用的「文化」齒輪,文化就注定不可能影響到生活裡各個層面。
實驗室逃走的怪獸
& & 沒有文化思維的政府機器可能變成什麼形狀?
&&  交通思維壟斷,那個齒輪可能致力於整個城市的無限拓寬,拆掉所有狹窄的胡同和老街,拔掉所有擋路的參天大樹,把整個城市變成通衢大道,因為,從交通的邏輯出發,他存在的目的就是單純的交通運輸暢通。其他價值,譬如城市的人文肌理,歷史的共同記憶,社區的文化認同,鄰里的小巷情趣等等,對不起,他不懂。二十一世紀全世界最怵目驚心的例子,當屬北京。北京的古老胡同從公元兩千年起,以一年六百條的速度被拆除,成千上萬棟歷史建築被剷平,所有的馬路都在拓寬中,沒有任何人能阻擋推土機的急速進度,甚至沒有討論的餘地。交通至上思維,像「酷斯拉」怪物一樣橫掃北京。
&&&  發展思維壟斷,在很多政府機器裡,已經不是一個齒輪,而成了引擎,整個城市成為發電廠,轟轟作響,只不知奔向哪裡。一九四九年,毛澤東站在天安門上眺望北京城,看著老城一片青瓦綿綿、深巷鬱鬱,說,這個城,應該變成工業城!變魔術一樣,一萬四千根煙囪就插進了寧靜美麗的古都。為了2008年的奧運,以發展為核心思維、單向邏輯的奧運,發展調動了政府機器中所有的輪子,為一個單一目標全速運轉,整個政府機器成為一種單一功能的推土機。文化所賴以生存的價值:歷史情感、共同記憶、公民參與、城市美學,以及文化所賴以綿延的手段:人文的細緻、哲學的深思、文明世界人與人之間不能或缺的婉轉和體貼,全都像隆隆割草機斬斷捲起的草根,塵飛煙滅。
&&&  當發展凌駕於所有其他價值時,那種力量就像一隻從實驗室中逃走的怪獸,畸形地不斷壯大。可是,很多人會非常不安,因為他們知道,有一天,怪獸可能倒過來吞噬自己的身體,自然的韻律可能反撲,以一種超過怪獸的力道。
&&&  所以文化政策是什麼?它就是一套整合的機制,以文化為核心思維,以這個思維去檢驗政府這個機器,檢驗它本身的結構是否符合文化的發展所需,檢驗其他的齒輪是否配合文化的發展,檢驗機器運轉的方向是不是一個文化所能認可的方向。
&&&  這樣定義下的文化政策,就有兩種必要的作為。一是減,一是加。
&&&  減,是設法去除「弊」,關掉有礙文化發展的齒輪。譬如把所有「禁止」街頭藝人在公共空間表演的規定取消。譬如與交通部門格鬥,讓一株老樹存活下來,少拓寬一條不必要拓寬的路。譬如與工程單位對抗,讓某一棟作家故居保留下來,少蓋一棟酒店大樓。譬如與公園處協商,讓公園多留一點自然的草地,少建一點水泥硬鋪面。譬如與教育局溝通,減少學生上課時數,讓孩子們到音樂廳、博物館、老城區裡接受一點美學的薰陶、培養一點歷史的情愫。
文化可以立國&&&&  
& & & & &加,是設法去興利。英國政府規定彩券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八必須用在文化上,許多博物館就得以生存,年輕創業的藝術家也得到補助。瑞典立法嚴格保障智慧財產權,作曲家因而能夠專心創作;規定圖書館中每一本書的借出,書的作者都要得到一定百分比的報酬,作家因而能夠尊嚴地生活。德國政府高度補貼劇院的開支,使得低收入的國民也買得起票、看得起戲,國民的藝術教養因此得以提昇。紐約政府透過補貼,讓十八歲以下的人可以低價看演出,因而培養了年輕人的藝術修養。倫敦採取博物館參觀免門票措施,欣賞者的數字因而激增。
&&&  在台北市推出了「樹木保護自治條例」之後,房地產的開發商就不再能輕易地砍除百年老樹。把民間成立基金會的門檻降低之後,推動文化的民間基金會就如雨後春筍一樣倍增。制訂了公共藝術的法規之後──譬如說,所有公共工程款的百分之一必須用在公共藝術上,公共建築就有了藝術的品味,公共空間不再隨意地被難看的東西填滿。設置了新人創作獎金,藝術和文學的創作者就得到了鼓勵。改變稅法容許企業對文化的捐贈抵稅,企業對文化的捐贈馬上增加,美術館、博物館就多了起來。
&&&  近年來,以文化政策為手段促進國力最戲劇化的例子,當然是南韓。受到一九九七年的經濟衝擊,南韓從一九九八年起提出「文化立國」的施政戰略,把文化產業列為發展國家經濟的龍頭產業。九七年制訂了「創新企業培育特別法」,針對數位內容產業予以激勵。接下來出爐了「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畫」、「文化產業前景二十一」、「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畫」、「文化產業促進法」等等;又成立了文化產業振興院、文化產業局、文化產業基金&&在短短幾年內,南韓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大國。
&&&  所以,文化需不需要政策?
&&&  要回答這個問題,好多鏡頭閃過腦海。
&&&  我記得,坐在議會閉門的預算審查會議裡,反對黨提出要刪除我所列出的「台北國際詩歌節」的預算。我先解釋台北市為什麼需要這樣一個詩歌節來深耕文學、面對全球,看見反對黨的代表面無表情,不為所動。唇舌都焦了。最後,我說,「你們要刪這筆預算,得準備踩著我的屍體過去。」議員立即暴跳如雷。
&&&  我記得,為了通過「樹木保護自治條例」來保護台北城內的樹木,我如何訓練公務員去低聲下氣地和府內每一個工程單位協調,如何派出我的「美女部隊」──文化局的女性官員,去議會進行地毯式的遊說。
& &  我記得,為了保住一片即將被拆除的老舊社區,用歷史記憶和人文價值的觀點試圖去和工程單位的首長溝通。我記得,在一切努力都被推翻的時候,我如何與長官翻臉。
&&&  我記得,在市長親自主持的閉門會議上,我曾經如何與警察局長觀點對立,認為警察荷槍實彈逮捕在酒吧裡跳舞的青少年並且容許電視攝影機隨行隨拍,是違反人權的野蠻政府作為。我記得,在私下和公開的場合,我和勞工局長是如何大聲反對市長的消除娼妓政策。「我不會留在一個道德保守的、只為中產階級價值服務的政府裡頭做官。」我對我的市長說。
政府只是泥土&
&&&  怎麼可能不需要文化政策呢?如果沒有,政府那個不能被我們信任的大機器裡,就缺了為文化把關、為文化發聲、堅持文化價值的齒輪。當文化願景和政策被白紙黑字寫進了政府的施政綱領的時候,當文化政策的執行會在選舉中被選民和媒體拿出來用放大鏡檢驗的時候,當文化部在政府組織裡有一定地位的時候,文化所需要的「地盤」──包括它的預算,它的獨立的性格,它的不容侵犯的自由,才開始有了保障。
&&  在獨裁體制裡,任何政策可能都是假的,只有獨裁者的個人意志是真的。但是,我們在談的是文明社會,或者說,我們在談的是任何一個追求文明的社會。在追求文明的社會裡,文化政策應該是文明的捍衛者,文明指標的建立者。當國家領袖指著古城下令它變成工業中心的時候,他的文化部長應該大聲說,對不起,主席,根據本城「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它不可以成為工業城。當交通部長主張城牆要拆的時候,文化部長可能全力抵制。當安全部門以國家安全為由要禁某一本書或者警察單位以保護「善良風俗」為名要取締一場展覽或者一個市長要把歷史街區交給地產商開發的時候,文化部長可以把厚厚的文化法規拿在手上,說,不可以。
&&&  他可以隨時拍案而起,擲下帽子辭職。
&&&  文化政策重要,是因為它不只要求政府在文化的領域裡必須做些什麼,它更規範了在文化的領域裡政府絕對不可以做什麼。如果沒有政策,沒有法制,那麼「自由」,文化所依賴的「自由」,是沒有保障的。(
&&&  文化政策,就是一個機制把種種彼此矛盾扞格甚至彼此抵銷的力道爬梳清楚,對照願景和目標,畫出一條清晰可循的路來。在一個開放社會裡,它不是從上而下的監督、管理,更不是權力的干預、操縱或控制,而是一套機制,有效地透過整合來創造文化發展的最佳條件與環境,也就是說,文化政策的目的在創造文化發展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它絕對不是,而且不可以是,一套「最高指導原則」,它只是一畦豐潤的有機土壤,讓人民的創意和想像力能夠在土壤上著床,發芽,綻開自由的萬種新苗。
&&  政府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泥土,只是讓人踩的泥土,民間才是花朵。土是為了花而存在,本末不可倒置。&
誰的文化政策?&
&&&  文化政策是一套聰明的辦法去實踐一個社會的文化願景,但是,文化願景怎麼來?你說古蹟保存重要,我說開發至上。你說少數族群、低收入人民的文化權必須受到重視,我說中產階級大多數人的利益第一。你說國際水準的歌劇應該大量引入,我說本土的式微傳統藝術才是我們最該花錢的地方。你說前衛藝術值得支持,我說前衛藝術是騙人的,小學藝術教育才是重點。
& &  談願景,窮人還是富人的願景?既得利益者還是邊緣者的願景?統治者還是反抗者的願景?都會菁英還是農村草根的願景?這些願景可能南轅北轍,毫無交集。誰說了算數?總統?文化部長?學術菁英?還是公民投票?
& &  文化政策的體現,在於資源的分配。受到重視的項目,就會得到資源,迅速發展。那長期得不到資源的,可能就慢慢萎縮,凋零。問文化願景,其實就是在問,資源放在哪裡。一塊餅,怎麼分,有什麼原則可以依循?
&&&  願景怎麼界定牽涉到三個層面。首先需要科學的調查研究。任何一個文化政策的制訂,首先要做一項「看不見的工程」,就是做基礎調查:文學、視覺藝術、影音藝術、表演藝術等等不同的領域裡,有多少創作人口、多少欣賞人口;軟體與硬體,供與求的關係如何。在文化產業方面,出版、電影、流行音樂、廣告設計、畫廊、電腦遊戲、觀光旅遊等等,產值的曲線為何,發展的趨勢為何。市民的文化消費行為是什麼:多少人一個月看幾場戲、買幾本書、聽幾次音樂會;什麼型態的音樂會有多少人在欣賞?多少人渴望看「歌劇魅影」音樂劇,多少人期待看「梁山伯與祝英台」?多少文化設施照顧到兒童的需要,多少又服務了社區中的高齡人口?
&&&  這些基礎調查做過之後,社會的文化體質才會像X光下的骨骼一樣清楚呈現:資源得到太多的是些什麼,長久受到漠視的是些什麼,最有潛力發展的又是些什麼。歷史學家黃仁宇曾經用缺乏數字管理的能力來解釋中國在明朝以後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數字管理在文化的領域裡和任何其他領域裡一樣關鍵。沒有科學的基礎調查,所謂願景的訂定猶如瞎子摸象,可能離社會的真實需要非常遙遠。我在大陸的很多城市看到巨大宏偉的博物館──那是人民的文化願景嗎?博物館巨大而空曠,裡頭的文物少得可憐,裡頭的訪客更少得淒涼。博物館之巨大宏偉,與城市人口不成比例,與當地居民的教育水準和消費能力,更不成比例。誰,用了人民的錢,去建了那樣偉大而荒唐的文化設施?在決定興建之前,他做過多少科學的調查、數據的整理?
&&&  第二個層面是,專家的意見必須滲透界定願景、資源分配的決策過程。城市的規劃,歷史建築的保存,文化產業的發展,藝術教育的落實,創作者的培育與獎勵,表演團體的扶植,藝文補助機制的建立,公共藝術的執行等等,沒有一件不是高度複雜的專業學問。文化決策者必須讓學者專家的知識進入到行政體系內部來,做為決策的基礎。
&&&  斯得歌爾摩市的人口只有一百萬,卻有八個專業級的兒童劇場,代表該城對兒童美育極為重視。倫敦花很大筆的預算重點補助二十五歲以下的創作者,紐約強力補助青少年買票看戲聽音樂,漢城則選擇補助電子遊戲的研究發展。為什麼?每一個城市都在設法維持自己人民的創意水準,因為人民的創意水準就是國力的依據。而如何看準自己的優勢和弱點,如何發揮優勢,補強弱點,專家的知識研判不可或缺。在台北市文化局的三年半中,我大概親自主持過上千次的諮詢會議,不提下屬各層級官員各自召開的顧問會議。因此當一項政策推出時,它其實幕後經過幾十次的專家諮商,有些重大法案,還經過上百次的聆聽。因此每一項決策其實都已經融入了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意見,推出時就已經是一個共識的產物。願景,就透過這不斷的磨合、不斷的溝通而產生。
&&  我也目睹某些城市組成無數的專家委員會,然而委員會真正的功能,只是政府的橡皮圖章,為官員背書。在這些城市裡,文化願景往往只是技術官僚閉門造車自以為是的想像圖。民間的專家學者空自擁有知識,但知識對政府決策不發生一點影響。知識界和政府之間因為沒有深度的溝通、辯論和對話,社會也是割裂的,共識不容易出現。而當官員的想像藍圖是錯誤的時候,他的「政績」就是人民的災難。
&&&  第三個層面,或許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個層面:文化願景的形成,必須來自人民的社會和政治參與。只有參與,可以凝聚社區意識,可以產生文化認同,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二十一世紀初此刻的香港。一百五十年來,香港都是一個過渡的地方,人們來這裡打拼、掙錢,但是既不付出真情,也不投入承擔。歡樂和悲傷,婚禮和祖墳,繫在東方的原鄉。兒女的未來,託付給西方的異鄉。香港,是路過,不是承擔的地方。
&&  一次示威遊行,赫然五十萬人上街。走在街上的人們雖然互不相識,也不需要交談,但是頓時間發現了彼此對這個社會的期待和責任,也意外地發現了一直隱晦不明的集體焦慮和渴望。西九龍計畫引發社會的反彈和爭吵,表面上看起來鬧烘烘,事實上,爭吵史無前例地團結了文化界,而在在不斷的爭吵和辯論中,香港的未來輪廓卻一點一滴地變得清晰,人們在爭吵的過程裡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也更明確地看見了共同的「願景」。
&&  這樣的共同願景,就是文化政策的基礎。
盲目建設,不如沒有建設&&&&  
& & & &如果有一套文化政策,但是它既沒有任何科學的調查研究作為基礎,又沒有廣泛而深入的專家知識滲透決策,更缺少人民的參與和社會共識,會怎麼樣?
&&&  倒抽一口冷氣,我只能說,那就等候災難降臨吧。
&&&  我們擔心政府對文化無知或者完全漠視,但是另一個極端──政府很可能對文化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而集權集錢用力地去做所謂「文化建設」,後果同樣可怕。如果沒有科學,沒有知識,沒有共識作為文化政策的三個基礎,文化建設很可能是一場打著文化旗幟而進行文化戕害的大破壞。地方政府的首長很可能大興土木,用納稅人的辛苦錢建起華麗的音樂廳,而事實上地方根本沒有足夠的欣賞人口,他也沒有計畫去培養欣賞人口。工程風光剪綵,首長升官走人,音樂廳就開始長草,養蚊子。
&&&  一個一百萬人口的城市,可能出現一座適合一千萬人口的超型巨大美術館,開館之後,像皇陵一樣空盪安靜,既無能力購買藏品,也無能力管理經營。既不懂得如何吸引遊客,更沒概念怎麼提升市民的美學素養。雨水,漸漸滲進來,牆壁開始發霉。
&&&  一個歷史古鎮,可能由旅遊局主導,大事開發,填土、造景、設纜車、建旅館、砌橋鋪路開餐廳,而文化的質感和歷史的內涵徹底犧牲,一直到古蹟古鎮完全「死亡」為止。殺雞取卵的方式,文化成為無知無識的官員的祭品。
&&&  以推動觀光文化為藉口,興建一個又一個國際機場,而當地可能沒有任何文化資源吸引觀光客。機場建好了,就變成最好的放風箏的廣場。雜草很快地佔據了機坪。
&&&  政府更可能以國家形象為口號,爭取國際知名建築師來設計各式各樣的地標建築,或者利誘國際美術館來本地開美術館連鎖店,看起來轟轟烈烈。但是,建築師競相獻技,張牙舞爪盡情表達個人性格,他的建築如何尊重本地人的歷史情感?如何與在地城市的人文肌裡和諧共處?抱歉,那不是他的問題。高價的建築,華麗的美術館,都是看得見的政績,但是你問那主事者:你究竟如何讓建築美學在本土生根,如何深化藝術教育,如何培養出將來的本國的藝術大師?計畫拿出來!
&&&  不知道。沒人談。
&&&  體育館、音樂廳、大劇院、美術館這些看得見的工程,近十年來成為亞洲城市彼此競爭的項目。上海的世博規劃、北京的奧運計畫、香港的西九龍正在進行、新加坡完成了濱海藝術中心緊接著籌畫美術館、台灣在規劃流行音樂中心。有建築魅力的大型文化設施成為二十一世紀城市認為最能為自己的身份贏得地位的投資,而西方的藝術掮客,譬如古根漢,就來到亞洲到處兜售自己的連鎖店招牌。
&&&  可是,建一棟藝術中心和建一座污水處理廠或是一個百貨大樓畢竟是不一樣的。任何一件文化工程的背面都牽動著一個城市靈魂深處的東西──它的歷史情感、文化認同,以及人民對未來的共同夢想,願景。任何國際知名、高價高貴的硬體建築也都無法取代靜水流深的人才培育和國民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當我們把資源全付給了表面的誇張,我們還剩下什麼給那深層的,真實的,民族所真正需要的文化建設呢?
&&&  文化建設當作升官成本,文化設施看作水泥施作,人的情感,就埋在那水泥之下了。沒錯,盲目建設,不如沒有建設。
關鍵不是「產業化」,是「民主化」&&&&  
& & & & 在韓國文化產品堂堂進入全球市場,一片紅火的時候,我發現解釋文化政策的必要性不再那麼困難──你看,他們是因為有了配套的文化產業政策,才會那麼成功。很可能,其他政府會急起直追:各行各色的文化獎勵條例和產業扶植計畫會出籠。文化,被理解為「產業」,也馬上要被當作「產品」來被政府「刺激生產」,做「國際行銷」。文化產業可能比大樓大廈的單純硬體要進步一點,但是,把文化簡化為「產業」和「產品」,理解為「商品」──它的前途又如何呢?
& &  很少人會注意到,韓國眼前的成功,並不只是因為他們制訂了多少條的文化產業條例,而有另一個更關鍵的東西。韓國旅遊發展局的局長在接受《亞洲週刊》訪問的時候,這樣解釋韓國現象:
&&&  文化產業有它的特殊性,不能按照人們認定的政策方向去發展。。韓國依靠人的智慧、創意和努力,在文化內容上增加新的因素。上世紀六十年代韓國實現民主化的同時,也實現了工業化之後的文化產業化。民主化排除了對創作題材的制約,讓文化人放手去寫作、拍攝,產業化也確保了文化資本和人力,這樣韓國的文化產業才能闊步發展。
&&&  這是一個有頭腦的文化官員。韓國文化產業成功的第一個因素,並不是文化政策的技術操作,關鍵詞不是「產業化」,而是「民主化」。因為民主,因為政治的鬆綁,人民的創意得以抒發釋放,想像力不再有禁區和警戒圍籬,文化內容上不斷出現新意,因此才有文化產業可言。換句話說,沒有民主化的前提,沒有人民的創意,任何偉大的產業計畫,任何精明的行銷操作,也救不了內容的空虛。
&&  中國著名演員張國立要求限制韓劇在中國的播放,理由是,「中國在歷史上曾被入侵過,但文化上卻從未被奴役過,如果我們的電視台、我們的媒體,整天只知道播放韓劇,這跟漢奸有什麼區別?」他的焦急可以理解,這種為自己文化受到威脅而發的焦急,法國人特別強;但是,問題的癥結,真的在韓劇嗎?豎起一道無形的圍牆,把韓劇關在牆外,中國的戲劇就起來了嗎?
&&&  這,正是文化政策必須辯論的問題。
台湾屏东县
專題訪談: 美學社會的微型觀察?從美學經濟到意義經濟
從美學經濟到意義經濟
最好是在學到一個 創新的技術之後,趕快變成一個可供快速操作、可複製、可傳授的標準程序,也就是所 謂 SOP(standard of process),這樣才會快速產生效率。
《從經濟的觀點看藝術》國政研究報告
從經濟的觀點看藝術
Art: The Economic Point of View&
教育文化組研究助理 劉新圓(譯)
原著 佛里(Bruno Frey)
第一節 陷阱與可能性
經濟學家跨出經濟學的本行研究其他領域時,往往有錯估其貢獻的危險。唯有審慎選擇研究的面向,才能有效發揮經濟學的功能。
這樣的危險在涉足藝術時特別嚴重。原因是無論專家或一般大眾,對於藝術的定義並沒有一致的看法。另一個原因是,研究藝術的經濟學者都是藝術的愛好者或參與者,所以他們在研究藝術時,容易被情感左右,而不像研究經濟一樣地嚴謹理智。
「藝術經濟」這個領域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觀點來切入(第二節將詳細說明)。吾人認為第二個觀點較恰當,而藝術經濟並不限於藝術的(較窄的)經濟、物質或金錢的層面。第三節以需求(藝術的消費者)與供給(藝術的生產者)兩面來看經濟的藝術觀。第四節將從供需不均衡的現象來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從經濟的觀點來看,什麼是「藝術」。第五節為結論。
第二節 藝術經濟的兩個觀點
「經濟」與「藝術」可以由兩種相當不同的方式結合:
(一)分析藝術活動的經濟面或物質面,甚至是與藝術相關的金錢問題。
(二)使用經濟學的方法,或者經濟學「理性選擇」的基本理念來看待藝術。
以下分述之:
一、 藝術的經濟面
藝術的發展需要經濟基礎。例如,表演藝術和博物館在歐洲相當倚重政府補助,在美國則靠免稅來鼓勵民間贊助;繪畫、古董和其他藝術品的市場價格與利潤;藝術的國際貿易;或藝術家的收入。就某種程度而言,文化活動也會影響經濟,例如,薩爾斯堡或威諾納的節慶可以吸引大批觀光客。
這樣經濟與藝術的結合相當清楚可見,不必在此進一步解釋。
二、 使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藝術
近年來,經濟學的觀念已廣泛應用到許多不同的學門領域。經濟學方法中理性選擇的觀點儼然成為普遍的人文科學典範,並延伸到所有與人類行為相關的領域。
在牽涉到人類行為方面,經濟學方法有四個特徵:
(一) 個人,而非團體、國家或社會,是活動的單位(方法學上的個人主義),但是這種講法並不意味著個人是單獨行動的,相反地,個人與個人之間隨時都保持互動的關係。
(二) 行為取決於個人的偏好(preferences)以及個人所處環境的資源、時間或規範形成的限制(constraints)。
(三) 平均而言,個人大部份的時間在追求自己的興趣;行為乃由刺激(incentives)所引起。
(四) 就某種程度而言,行為可能隨著上述限制的改變而改變,因為這些限制的改變較容易觀察。這種研究策略是可以得到經驗上的驗證的。
第二項特徵的重要性在於它牽涉到典章制度(institutions),而典章制度即形成了個人活動所處的環境。典章制度可以包括國家的決策系統、禮儀、傳統、規範及組織等等。它們限制了人類的行為並決定了個人的種種可能性。現代經濟學者從比較的觀點來看典章制度,也就是說,他們研究不同典章制度如何對藝術的供需造成影響。學者所感興趣的並非劇院表演的質與量如何達到柏瑞圖最適境界(Pareto optimality),而是劇團在市場競爭中或在扮演獨佔性供給者角色時,其演出的次數與水準會受到什麼影響;它仰賴政府補助還是只靠演出的收益謀生;政府補助是無條件的或者視門票銷售情形而定等等;因此,典章制度的比較即直接聯繫到相關的政策問題。
理性選擇的研究方法並不限於經濟,它已普遍被社會學者、政治學者、法律學者與歷史學者運用,卻不包括傳統的藝術學者。它已成功地應用到許多不同的領域,如自然環境(環境經濟學)、政治學(新政治經濟學、政治的經濟理論或公共選擇)、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經濟學)、衝突(戰爭與和平的經濟學)、教育、健康、家庭和體育等。
三、 兩種觀點的比較
雖然無論從內容或方法上來談藝術經濟都是有意義的,然而筆者在此要指出,把藝術經濟視作研究方法比較恰當。這是因為藝術的物質與金錢面也可以藉由其他社會科學來處理。倘若把焦點限定在藝術與經濟的關係,則將失去藝術經濟的獨特性。此獨特性乃奠基於個人理性選擇的研究與各典章制度的比較。誠然,經濟學者在討論藝術的物質或金錢面時也有相對的優勢,但是此優勢不宜被過份強調,因為許多藝術參與者亦深諳此道(例如畫作拍賣者熟悉其價格,或舞台經紀人熟悉演員的薪資)。
第三節 藝術的經濟學觀點
一、 個人主義的影響
經濟學者所了解的藝術概念是從個人偏好與價值觀出發的。此種藝術觀基本上與其他透過不同原理,例如由更深的哲學基礎衍生的美學所定義的藝術大異其趣。它與那些藝術知識高深並有藝術鑑賞權威性的藝術專家(藝術史學家、博物館家、藝術評論家與記者、畫廊老闆與藝術家本身)所定義的藝術也相去甚遠。就經濟學的方法而言,個人對藝術的偏好是研究的重點,但是藝術的價值並沒有絕對的判斷標準:從這個觀點來看,人們認為藝術是什麼,藝術就是什麼。經濟學者不能也不願說什麼是「好的」或「壞的」藝術;藝術品質的判斷並非他們的專長,而應留給其他具適當理論的學科(如哲學)來處理。
舉例來說,有人建議在博物館內陳列「真實的」(authentic)複製藝術品以克服原作的稀少性(scarcity)問題(參見Banfield,1984,該文係以Andre Malraux的理念為基礎,此理念早在其1947年的著作&Musee Imaginaire&中即已提出)。這種複製品是否能重現藝術,經濟學者所持的立場是中立的。他們的判斷來自(大多數的)人。相反地,其他學科則關心複製品是否構成藝術。所以美學家傾向於批評複製品缺乏原作特有的「氣息」。又如藝術法律專家也可能強調其相異處,因為原創者的權益可能會受損。然而經濟學者就其專業來說,他們並不參與複製品是否為藝術的爭論,而是著眼於完美複製品的製作對供需所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假設原作與複製品毫無差異,則其價格就會下降。那麼博物館經營者的處境就會有劇烈的改變,因為他們可以展示任何他們想要展示的畫作,而保護與保存費用勢必大幅下滑。但是藝術愛好者還會來參觀這樣的博物館嗎?或者會有新的團體被吸引呢?種種不同的影響確實都需要藉助藝術經濟的研究方法來加以分析。
有兩種不同的藝術的個人偏好必須加以分辨。基本的偏好(basic preferences)是指人的根本需求,由外在環境決定;這不是經濟分析的對象,而應交給更合適的學門來研究。經濟學者對於哪些因素左右了人們的偏好所知有限(相關例子參見Becker,1992),尤其是專家的意見如何影響一般人對藝術的想法-如果就某些程度而言有影響的話。假定基本的偏好不會因時或因人而有顯著的改變通常是有意義的,尤其當它是從可以經過經驗驗證的命題推論而來的時候。外顯的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s)則不單是從(恒常)基本的偏好發展而來的,同時也會隨著個人所面臨的限制(constraints)而改變。基本的與外顯的偏好之差別可以從觀賞歌劇來舉例說明。比方說,有個人十分熱愛歌劇。這雖然是對此項藝術相當明顯的基本偏好,但是他的行為卻可能顯示對歌劇的低度興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掌声送给社会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