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角角鱼狼人杀的技巧巧

怎样区分青鱼、鳙鱼、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鲳鱼、河鲀、鳝鱼、比目鱼、石斑鱼、黄鱼、鳕鱼、多宝鱼等鱼? - 知乎3659被浏览172569分享邀请回答5.8K4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the URL on this server.Powered by Tengine《苗族饮食习俗》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苗族特色饮食苗族特色饮食——苗族腌鱼1、苗族腌鱼苗族腌鱼,又称糟鱼。据民间传说,古代苗族要胞鱼,就把硬木大树截成段,挖空树心作容器,密封贮存。古代胞鱼工艺较简单,佐料品种少,随着经验不断丰富,用具、调味品增多,使现代苗族腌鱼的色、香、味、形俱佳。素有“一家吃腌鱼,香遍一条街”的赞美。 壮族饮食苗族的“腌胙肉”也久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将肉洗净晾干,把粳米炒熟舂成粉,用一口小缸,铺一层粉,放一层肉,层层铺放,缸口用芭蕉叶封住,将缸倒置于地,缸口糊以黄泥,一般经过大半年就可取食,不必再烧熟。有人在孩子出生时腌一缸肉胙,等到孩子长大结婚时才用来待客。启封后的肉胙,透明发亮,坚硬结实,颜色鲜黄,吃起来清香爽口。苗乡酸汤鱼饺:面粉加少许食盐、清水和匀揉光滑成为“子面团”,放面案上盖湿布“饧”10分钟。角角鱼宰杀后,取净鱼肉捶成鱼茸,加入姜末、葱花、鸡蛋清、苦蒜、盐、味精、胡椒粉、芡粉搅拌均匀入冰柜冷冻备用。然后将子面团搓条切成小剂子,擀成圆饺皮,包入角角鱼馅心,成饺子生坯。锅烧酸汤,打去浮沫和渣汁,用盐等调正味后滴几滴木姜子油,倒入碗内。锅另烧开水,下入饺子煮熟舀入大碗内,倒入酸汤,放少许芫荽即可。风味特色是汤色鲜红,酸香可口,质地爽滑,馅心鲜嫩,为黔东南地区名小吃。2、壮族饮食首屈一指的就要算是五颜六色、令人谗言欲滴的五色糯米饭。每年的祭龙节、清明节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选用当地的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的多姿多彩。 烤香猪也是壮族很独特的民族佳肴。当地饲养的土种猪,因水土及原生态食料的影响,身短、脚矮、皮薄,肉质特别鲜嫩。烤香猪就是选用这种10~15斤重的乳猪,使用当地出产的香梗稻杆熏烤成金黄色,然后配上当地产的香草、姜、蒜。涂上生油,再用木炭烤熟而成。这道菜吃起来皮脆肉软,香滑爽口。壮族地区的活血食品也颇具风味。宰猪时,将猪血置于洗净的瓦盆中,撒些盐,使之凝结。然后将血切成小块,佐以上好米酒、姜、蒜,以除去其腥味,便可食用了,这种食法,据说是可活络补身。三月三最爱吃的是五色饭和五色蛋。五色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液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熟制成的;五色蛋有鸡蛋、鸭蛋和鹅蛋,也分别染成五种颜色。五色饭和五色蛋色彩鲜艳,表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用于祭祀和待客。此外,烤整猪、白斩鸡等,也都是壮族用以待客的特色佳肴。3、乌孜别克族。馕是主食,做法与汉族的烤烧饼相似,用面粉略加盐水稍稍发酵后烤制而成。许多人在面内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内软,称为油馕。此外还有肉馕、窝窝馕、片馕等。奶茶是乌孜别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将茶水煮沸,加入牛奶烧煮,加适量食盐即可,不仅止渴,还有驱寒、化食、生津的作用。“纳仁”是由羊肉、面粉、皮芽孜为原料。做法是先将煮熟的肉切碎,盛在盘中,再加上皮芽孜,洒胡椒和酸奶子,搅拌混合,浇肉汤,用手抓食。据说这是最珍贵的食物,一般只在节日或请客时才做。米肠子、面肺子是传统小吃。其选料精细,制作费工,故又显其名贵。做法:将羊内脏完整取出,羊肺洗至白净无色,羊肠翻洗净待用。然后将调好的米、肝、心等馅灌入肠内。洗面筋,把面浆灌挤入肺叶,加入调料。然后将米肠子、面肺子、羊肚子及面筋一起放入锅内煮。熟后取出切成片块,食时沾以酱油、醋、辣椒。米肠糯鲜,面肺软嫩,香喷可口。4、俄罗斯族。黑列巴是一种面包,是俄罗斯族最古老、最尊贵的食物。它的作法不同于一般面包的烤制,制作时先将酵母在温水盆中化开,然后加糖盐各一勺,再加入适量的干面粉搅拌成糊状,放置在较暖和的地方使其发酵,待盆里的面糊成泡沫状时,再加入干面粉和成团继续让其发酵。等面再次发酵后,取出来揉成圆形或长圆条,放进烤盘盖上盖布再使之发酵,然后才放入烤炉或烤箱中烤熟,等其冷却后食用。布拉其尕也是一种面包,是用面粉、奶油、砂糖和鸡蛋等原料搅拌发酵后烤制而成的,酥软香甜,营养价值很高,是俄罗斯族人常吃的一种早点。“比罗什给”在俄语中是“馅饼”之意。作法是:先将米饭蒸熟,牛肉切碎炒,放葱头及花椒、大料等调料。然后把炒熟的牛肉与米饭混在一块搅拌成馅,和好面,用手拍成很薄的皮,包上馅,又拍成扁形的馅饼,烘烤至熟。“苏波”在俄语中是“汤”或“汤菜”之意。是俄罗斯族人最普通、最常吃的一道汤菜,分荤素两种。尕德列得,又叫红焖肉饼,是用牛肉或羊肉、土豆、鸡蛋、干面包等原料制作而成,略带酸味,香而不腻,色泽亮丽,深受俄罗斯族人喜欢。5、鄂伦春族。1.“乌罗佗”,即煮肉,把肉切成大块用水煮,煮得七八分熟,肉里还带着血色,认为最好,用刀分割成小块,蘸盐水吃。2.“乌鲁格日”,即炖肉。把肉切成小块,骨头砸成小块,肉快熟时,可放些野菜和野葱。3.“席拉兰”即烤肉,把一二尺长的木棍两头削尖,一头插肉,一头插入篝火旁,烤前或烤熟蘸盐吃。4.“阿素”,即狍或犴、鹿的肺、里脊、头肉煮熟切丝,然后用脑浆拌,并加野葱花或食盐。6、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取膘肥肉厚处生切成片,大铁锅盛清水烧开,将生肉片沿锅边放入,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将肉片捞出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可食用,主人劝酒劝肉,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7、彝族 的“坨坨肉”也特别有名。其制作方法是将猪肉切成大块,大者可达半斤左右,用大锅烧煮,佐料是辣椒、花椒、姜、香料、盐、酱油之类,与汉族的红烧肉类似而更粗放、古朴。煮熟后方葱花,或围锅而吃,或以大盆舀上桌面,以肉佐酒,随意受用。“坨坨肉”一般在过年过节或待客时食用。“洗澡肉”、“坨坨肉”的制作及食用方法,与古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相类,大有古人风范,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质朴、豪爽、好客的品格。8、塔吉克族。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此外,那仁(肉块加面片或将牛奶、肉汤混制加面片)、“阿热孜克”(油餜子)、油饼、奶干、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塔吉克族特色食品主要有:酥油青稞馕,是高寒山区特产的青稞面加酥油制成的烤饼;酥油奶糊,是一种冷食,味道近似冰激淋。还包括奶面片、奶面糊、油饼、抓饭、奶粥等。9、普米族。喝生肉汤是普米山乡常有的吃俗,颇有些原始社会的遗风。不论谁,一旦上山打猎捕获獐子、麂子后,全村老小无一遗漏便欢聚到山上或寨子里,品尝主人剁制的“生肉汤”了。只见主人割下野兽的胸肌或腿肉,用刀在木板上精心砍剁,越细越茸越好,然后拌些辣椒面、盐等佐料,到入凉水搅拌,便是大可进口的“生肉汤”了。老者特别爱喝,仿佛喝人参汤一样,因为它能养精补神,消劳除伤,营养保持绝对的天然,似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普米人好喝茶,融白族“三道茶”和藏族酥油茶技艺为一体,制成了加入酥油、芝麻、细核桃米、盐等的普米式酥油茶,既有“三道茶”的浓艳,又有酥油茶的香腻,喝上一口,回味无穷,温暖在心。再配上一种名叫“仲宗”的点心,真赛过英国人的喝午茶了。“仰宗”是用燕麦做成的粑粑,外边抹上油,插在树枝上或放在火里烧烤而成,格外香甜。外出做活时,普米人又喜爱用大麦面或玉米面炒熟的炒面拌苦茶充饥,是为“苦茶炒面”,即能填饱肚子,又能消除劳累,清爽精神,保健食品于此,真是再好不过了。10、阿昌族。火烤生猪肉和过手米线,是当地各民族喜好的风味食品,每逢节日、集会、婚丧喜事,阿昌族人民都要聚在一起尽情品尝,其做法和吃法都独特考究。火烤猪肉,首先必须精选活猪肉然后仔细烧烤,食用时将半生半熟的火烤猪肉切成薄片,蘸上用较酸的酸醋(或酸腌菜水)、辣椒、蒜泥、姜泥、芫荽等佐料配成的蘸水,其味鲜嫩可口,肥而不腻,十分诱人。火烧生猪米线(过手米线)一般是新鲜火烧猪肉,经过剁细斩茸,然后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以及各种调料如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最后拌和上柔软滑润的米线。这种小吃酸辣可口,味道鲜美,别具风味。阿昌族还编出山歌唱道:"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实在好"。11、锡伯族。发拉哈额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日常主食,其做法:面和得较柔软,面团发酵透后,将面团擀薄,,占在锅底,三翻九转即熟,其大小因铁锅的大小而异。一般直径约三四十厘米左右,厚度为1厘米左右,烙发面饼,一般用生铁锅,掌握火候是关键,把握住火候,烙出的发面饼才酥软可口。锅盔是锡伯族别具风味的食品之一,分发面和死面两种,无论是死面的还是发面的,里面都要掺加许多奶子、清油、猪或羊油、奶油。鸡蛋等。有的还加食糖,这样烙出来的锅盔特点是酥、软、脆,时间长了也不易发硬。适于当作旅行食品,大小和发拉哈领分差不多,厚度则为2—3厘米,主要是用微火烤熟。果子额分是过年过节的上等食品。其做法:在发面里掺进用清油炒烂的南瓜泥、砂糖或蜂蜜、清油、鸡蛋等,等发好后,将面团擀薄并切条揉成比小指头还细一些,长约5—6厘米,在油锅里炸熟。其特点:酥软,香脆,保存时间再长也不会干硬,始终保持酥脆的特点。12、仡佬族。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有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13、黎族。竹筒饭即取下一节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把生肉或生魚,混炒米粉,加入少許的食鹽,用陶罐封存。發酵一個月後打開即食。黎語稱“祥”。“祥”是黎家腌制一種味道甜酸可口的酸菜。14、拉祜族。 拉祜烤肉别具特色,原料过去多用野兽脊肉,现今多用牛肉、猪肉、鸡肉制作,制作与羊肉串大致相同,选好脊肉切成薄片,竹签穿串,抹料烘烤。较为别致的是用鸡肉原料时是将全鸡切分成若干大块,然后用锤将骨敲碎,如江浙一带的敲鱼片,均匀地涂抹上花椒粉,辣椒面、蒜泥、姜汁、食盐、用竹棍夹起在炭火上烘烤。烤制时要勤翻动,距炭适中,达到黄而不焦,脆而不枯,酥而不糊。15、纳西族。其中“麻补”(血米灌肠)是纳西族独有的特味品。连最难处理的这一盆子猪血都加工制作成了美味佳肴。外国美食家们称赞之云:“美味,纳西聪明。”纳西人从“血米灌肠”(俗称“黑麻补”)引伸发展而制作成“白麻补”,是鸡蛋调拌糯米饭灌进猪大肠中蒸出来的。与“黑麻补”有异曲同工之妙。丽江粑粑,实际上是丽江系列粑粑之统称。计有火铲粑粑、锅盔粑粑、两面黄干炕锅盔粑粑,锅边贴粑粑、干烙层饼粑粑、锅炕石烤粑粑、油煎两面黄粑粑、油炸千层粑粑(即大家公认的“丽江粑粑”有糖馅、咸馅两种),锣锅将军粑粑。还有包谷面粑粑、苦荞面粑粑、糯米粑粑。16、侗族。“吃鱼吃肉皮包骨,酸汤泡饭肥鲁鲁。”这是侗家谚语,道出了侗家偏爱酸食的习性。在侗家,几乎所有的菜肴都可以作酸处理。最常见的是腌缸酸菜,用陶制腌缸腌制。用作腌菜的原料,既有菜园里的蔬菜,也有山上采摘的蕨菜、竹笋、香椿,还有河里捞来的小鱼、小虾。猪肉片拌以米粉,也放在缸中腌成酸食。庞桶酸菜是侗乡最喜欢吃的酸菜,腌的是猪肉、鱼、鸭、鹅等酸荤。秋收前,稻田放水干鱼,侗胞必以鱼杂碎宴请朋友,鱼或肉也放在桶里腌成酸味。秋收后杀的鸭、鹅,春节前杀的猪,亦照例以头、脚、杂碎宴客,鸭肉、鹅肉、猪肉也是全部要入庞桶的。腌酸荤的庞桶,用老油杉木制成,要用桐油多次涂抹,以防潮、防腐,因为庞桶是埋在地下的。有条件的人家,专门有一间埋庞桶的屋子。腌好盐的酸荤晾干后,便放进桶里,用一个糯米拌盐做的饼压在上面,加上严丝密缝的木盖盖紧,木盖上再放水,以此密封。经过二、三个月的时间,酸荤便可取食。17、景颇族。走进景颇人家,你会听到“舂筒不响,吃饭不香”的说法。因此,舂菜在景颇族菜谱中最具特色。景颇人把鱼腥草、苦练子果等药用食物和丰富的各种香料、调料及经烧烤后的鱼、虾、鳝等放在竹筒里用木锤舂制,制成风味效果,能疏风除热,消食建胃。 吃过景颇族“绿叶宴”,你对目前最流行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的说法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坐在“绿叶宴”边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没有碗、没有勺、没有铁制的酒具,饭是竹筒烧的,菜是竹筒舂的,盛菜的是青翠的芭蕉叶,喝汤的勺是树叶折叠成的,就连酒杯也是竹节做成的,吃的是山茅野菜、纯香的土鸡,从内容到形式,从视觉到味觉,都远离了现代饮食的概念,仿佛所面对的是一席少数民族“智慧的盛宴”。吃过蒙自的过桥米线,吃过昆明的豆花米线,再到德宏去吃户撒的过手米线,那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户撒的米线细软松滑、用当地特产红米做成,将米线摊于掌心,仿佛捧着一朵含羞的红玫瑰,再将精制的肉馅拌和其中,轻轻递入嘴唇,顿时芳香四溢,不知天上人间。18、彝族。“血肠”是族彝先民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道美味佳肴。动物的血液被彝族先民奉为是上天赐于我们的最盛洁的礼物和最鲜美营养的食物。由于山路难行,阻碍了彝族群众生产生活用品之间的流通,因此居住在彝族村寨彝族同胞每年都会宰杀一头或两头肥猪,俗称“杀年猪”。每到这一时间段就能吃上一碟喷香的血肠。制作“血肠”的方法很简单,首先要确定“杀年猪”的时间,然后准备好糯米、茴香粉等主配料。在“杀年猪”的头一天夜晚用清水将糯米浸泡至半软(如果选用豆腐则无需此料和此道工具),第二天,将糯米捞出拌上茴香粉等配料,待取出猪血后,以血和之,洗净猪大肠,再将糯米、猪血放入大肠内,用棉绳扎紧大肠两端,放入锅中用水煮熟,既成。“血肠”的吃法可以起锅就吃,也可以储藏数日后再蒸着吃。制作好的“血肠”在糯米、茴香粉等主配料的作用下已经除去猪大肠和猪血的腥味,吃起来口感圆润,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如果你到彝乡来,可别忘了偿一口彝族的特色饮食——“血肠”。19、藏族。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实际上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与我国北方制作的炒面有点相似,区别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而且不除皮。吃糌粑时,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放上炒好磨细的青稞面,然后用手将面与茶水搅拌在一起。搅拌时,要注意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将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轻轻转动着手中的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将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另一种吃法是烧成糊状,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糌土"。糌粑有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青稞与豌豆混合糌粑等。青稞的制作分为特细、中细和粗糙等类别。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和"唐古"(揉合糌粑的小幅獐子或羊皮囊),吃时再加适量的茶水就行,无需生火做饭。牧民们传统的提炼酥油方法是:先将从牛、羊身上挤出来的奶汁加热,倒入特制的大木桶中(这种桶当地叫"雪董",是专用来提炼酥油的,高约4尺、直径在l尺左右),然后用专用的酥油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来回数百次,搅得奶汁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这时就可以将这层脂肪质舀起来,灌进皮口袋中,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来取代人工提炼酥油。一般来说,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上第三口,斟满干一杯。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风干牛羊肉往往是在每年的十二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通常将牛、羊肉切成条状,也有的抹上盐和一些野生的佐料,挂在通风、阴凉的地主,让其冰冻风干,既去水分,又保持鲜味。第二年春季即可食用,口感酥脆、味道鲜美。20、朝鲜族、三伏天的狗肉酱汤: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可是朝鲜族在三伏天却有宰狗吃狗热汤的习俗。这种酱汤别有风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酱汤可大补。朝鲜族大多数人爱吃狗肉。然而在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是绝对不准吃狗肉的。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礼节。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鲜族的风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米酒: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范文二:苗族的饮食文化苗族的饮食文化苗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云南地区苗人多吃菜饭,即将玉米面拌水反复蒸制,拌入青菜再蒸,香且软。养面多蒸粑粑、烤粑粑,做疙瘩面汤、凉粉。邱北苗人多吃米面饭,将大米与养面混合蒸饭吃。也吃燕麦(大麦)炒面、糯高梁粑粑。贵州苗民大米是主食,杂粮比重不大,但黔西北地区多食玉米、养麦、燕麦、马铃薯。湘、黔、桂一带的人好吃乌米饭(用南浊的茎叶捣烂债计,拌到糯米中蒸制,饭粒乌亮)、粽子。黔东一带人好用野生植物的花、叶染成五颜六色的糯米蒸成饭,称“姐妹饭”,在过“姐妹节”时吃。湘西苗家早餐和午餐称做“吃茶”,平日以素食为主。苗族喜爱用盐和茶油。贵州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坛腿酸菜就有2O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料胸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云南一带喜欢用嫩玉米或竹笋壳加米汤放坛中捂酸成酸汤,用酸汤煮鱼伞肉,或与辣椒、盐一起泡饭吃,开胃助消化。贵州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喜欢做酸鱼或酸肉。据说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胸鱼是将鲜鱼剖洗净,揉进盐、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坛中发酵,食用时清蒸。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皮黄骨酥,别有风味。湖南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云南一带苗家吃狗时,先将狗用棒敲死,用火烧掉毛。用狗胆拌狗肝吃,狗肚子、肺、肠子煮制后剁细与狗血一起炒,拌入薄荷吃。狗肉要先在土里埋1个小时去掉腥味再煮制。杀了羊后,吃法与狗的相似。鲜羊血往往拌入熟肝、肚、肠及作料生吃。苗族大多会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调料。其做法是以猪骨头、辣椒、姜、盐、米酒等青烂发酵而成。鲜辣甜酥,香味趋郁。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范文三:苗族传统饮食 15:23:07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759 网友评论 0 条苗族传统饮食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贵州苗族的饮食因地而异,大约可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是黔东地区。它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海拔较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宜于稻作,是贵州苗族稻作文化的代表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麦子、玉米、甘薯等杂粮。少数地区水田少,也以杂粮为主食。第二类是毕节和六盘水地区。这里是贵州高原的屋脊,地处高寒,苗族人民多住高山和高台地带,只有较少部分住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宜种稻之地极少,因而以玉米、小麦、荞麦、甘薯、马铃薯等为主。第三类是黔中南、黔西南和安顺等地,是介于前两类地区的中间地带,这里苗族大部分住在海拔较高,土地瘠薄,水源困难地带,因而以种植旱粮为主,多食杂粮。只有少数有水源地区以水稻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酒是苗族人民常用的饮料,所以每家都酿制,酒曲亦多自制。自酿有烧酒、甜酒、米酒、刺梨酒、泡酒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苗族的副食品有豆类、肉类、蔬菜等。豆类有黄豆、豇豆、扁豆、豌豆、四季豆、饭豆等。肉类主要有猪、鸡、鸭、鱼等,牛、羊肉其次。蔬菜主要有白菜、青菜、萝卜、莴笋、南瓜、冬瓜、芹菜、黄花、韭菜、广菜等。佐料主要有辣椒、葱、蒜、生姜、花椒、芫荽等。苗族油茶苗族待客的饮料。清香味浓。做法与侗族油茶不同。将油、食盐、生姜、茗茶倒入锅内同炒,待油冒烟,便加清水,煮沸,用木槌将茶舂碎,再用文火煮,然后滤出渣滓,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饭的碗里,再放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为作料。夏秋两季,可用豆角,冬季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可用红薯丁等泡油茶。苗家不但喝茶,而且还有表示感谢的茶歌。喝茶时主人给每人一根筷子,如果不再喝了,就把筷子架在碗上.不然主人会一直陪你喝下去。酸鱼酸鱼是苗族人民独具风味的传统佳肴。这种酸鱼、色鲜味浓,吃起爽口畅心。苗族人民捕得鲜鱼后,洗净,取出内脏,然后撤上适量的盐和辣椒粉,再加上香料,浸泡两三天,用糯米粉、包谷粉放在鱼上,一层鱼、一层粉地装进坛子里,盖好、封严,等到半月以后,就可以取出来用油煎或生吃。隔年酸鱼吃起来味道更美。酸汤酸汤,苗语叫“禾儿秀”,是苗族人民最爱吃的“常年菜”。酸汤的制作方法:把青菜、白菜、萝卜叶或其他蔬菜洗净煮熟,加上少许特制的酸水,放入坛子、蒸钵或其他餐具中一两天即可。吃的时候,加上一点盐煮沸,掺入辣椒粉调味。酸汤,开胃助食,在夏天喝酸场,既能解渴,又能消暑提神。
范文四:苗族婚庆习俗正大光明去“游方”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新婚当夜不同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新婚后不落夫家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属于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呤啊呥 青岛婚庆网
范文五:苗族婚姻习俗苗族婚姻习俗白苗的自由婚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苗族青年男女的相互认识,一般是通过走亲串戚、喜庆节日聚会来实现。比如:正月初一到十五,苗家在屋外或山上搭棚,然后焼上柴火寨里姑娘们围火儿坐,每人手里都有活干,有的刺绣,有的蜡染,有的等着自己心爱的人到来,小伙子们则成群结队在棚外吹芦笙、吹口琴、唱情歌,想方设法把自己心爱的姑娘引出来,然后相互倾吐爱慕之情。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年”。秋收过后,秋高气爽,苗族小伙子们走在月光下吹奏芦笙、口琴到苗寨路头,姑娘们就会闻声而来,朦胧的月色下就是他(她)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月亮”。很多青年男女就在“串年”和“串月亮”中自由恋爱了。相知相爱的男女青年二人大多数就会私下定了终身,男方就会把女方悄悄带回家,这就叫“走月亮路”。有的也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行事的,比如男方父母居心要娶某姓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缘配,事先商议订下来,便请来两位媒人,准备一点酒水,杀一对鸡(公母各一只),饭肉弄好后,就摆上桌子。边喝酒边看鸡头鸡卦。鸡头由二位媒人各吃一个,公鸡的两支卦(股骨)由二位媒人各吃一支。母鸡的两支卦(股骨)由同桌老人和主人吃,吃鸡头鸡卦的人要特别注意的是吃肉保骨,吃完以后,就将鸡头骨和卦露出来判断这门婚姻的吉凶祸福。鸡头着重看五个方面:1.鸡舌骨筋的三个叉,向内弯曲者谓之百事享通,万事大吉,向外弯曲谓之不吉利,有口角或者多有话讲。2.眼腔骨里的一对鸳鸯,用一碗清水来漂浮鸳鸯,用筷子搅清水几转,水转停后,看一对鸳鸯停下来是否头对头,头对头的叫鸳鸯相合,即夫妻相配,白头到老,恩爱千秋 。如有一支调头或调尾者,就意味着这一对人情不投意不合或半途相分相离。雌的代表女性,雄的代表男性。可以判断是男变心或女变心,是否亏男还是亏女之兆。3.看鼻中格的镜子是否破损是否光亮,不穿眼洞,光亮干净者为佳。意味着这一对夫妻前途光明远大,一世安然无恙 ,子孙发达,富贵荣华。如果镜子穿眼或有红黑污点,谓之有疾患或有伤残之灾。4.看头顶骨,头顶骨干净洁白者大利,否则亦有忧患之灾。5.看上咀壳,闭缝者为佳,张开者有口舌纠纷。看鸡卦,着重是看骨头的眼点,成双成对,颜色鲜黑为好卦,意味着婚事享通,永远吉祥,鹈鹅百福,如有骨眼系单数,顺筋生或猪蹄叉,意味着这桩婚事周折,或口角纠纷,或半途丧偶之凶兆。当然,有的人家不信这个邪,还是去联了这门婚姻,可是有的人家只看鸡头鸡卦不祥,这桩婚事就此罢论。不再提,以后另娶别家之女为媳。鸡头鸡卦看完后,如果是一付好卦,二位媒人便包着鸡卦,小心放在身上,披着主人准备好的羊毛毯一 床,拿小点锄一把,跨尖刀子一把(刀子标志着宝剑),押刀钱若干,一壶酒揹帯着,从男方家中起程去女方家说媒。媒人走出门外后就调头面向主人家中堂,恭手向男方父母作揖道谢三声:“道谢了主人家,道谢了主人家,道谢了二位主人家”,然后转身向女方家前行。二位媒人走到女方家,缓缓走进堂屋,向女方家的火灶正时针转三转,把羊毛毯挂在女方家中堂屋壁头上,其挂法是:要媒说长女,就挂在大中柱上;要媒说次女,就挂在二柱上;要媒说三女,就挂在小中柱上。挂好后,媒人倒双杯酒给女方父母,并开口唱讨婚歌,其词如下:开天睦婆开在前,造地睦优造在先。睦婆有儿没有媳,睦婆瞌睡眠不着。睦优有女没有婿,睦优有觉睡不香。睦婆要请我媒人,来到睦婆房中堂。睦婆捉来鸡一对,睦优摆好酒和肉。给我媒人吃了后,睦婆睦优来商议。请我媒人把路走,要给睦婆理婚姻。媒人来到半路上,抬头看在路前面。一样什么也不见,只见半路有棵藤。分作三丫往三方,一丫牵上去云南,一丫分下去四川。二位媒人弯着腰,觅着中间那一丫。走到主家房门前,媒人抬头来观看。只见主家堂屋中。载着一棵好鲜花。媒人开口要移去,栽在我主房中央。来年开花有好模,对岁结果成好样。啊!主人家。交女歌交女歌是白苗族结婚时的一个主要环节,各种礼仪结束后,男女双方证人在婚礼桌的两边就坐, 双方二位执事老人坐上桌,把男方父母请在后侧站好。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对新铁铧放在桌上,这对铧口就是结婚夫妇的一个见证物,想毕“铁证如山”的这句古语就是这样诞生的吧!铧口上面倒上一碗酒。媒人就唱起名为“头尾角”的婚歌。其词如下:从前天着在前时,睦僰睦优理婚根,睦僰要睦优牲牛;以前地着在前时,睦僰睦优理婚事,睦僰要睦优牲畜。今天天着到此时,睦僰睦优理婚根。媒人拿起铁铧口,倒上一杯苦辣酒,有话媒人就来理,理起主家牲畜魂。从前天着在前时,睦优睦僰不理婚,睦优不断牲畜魂。今天天着到这时,睦优睦僰理德婚,睦优要判牲畜魂。今天睦优婚期到,媒人接起铁铧口,倒上一杯苦辣酒,放在这个铁铧尾,铁铧尾阿铁铧尾,铁铧尾上尾必扭。我拿铁铧没搁处,要将铁铧给寨主,主家二位寨老人!今天睦僰婚事落,媒人接起黑铁铧, 倒上一碗上酸酒,放在这个铁铧头, 铁铧头阿铁铧头,铁铧头上头必绕。 我拿铁铧没处搁,要将铁铧给寨头,主家二位执事人!时倒一天向今天,媒人拿起铁铧尾, 铁铧尾阿铁铧尾,媒人拿来没放处, 要将铁铧放平地,树起寨老栓牲柱。今天主家婚期落,媒人接起铁铧头, 铁铧头阿铁铧头,媒人拿起没处搁, 要将铁铧放坝中,树起寨头寄牲柱。今天拿起铁铧尾,媒人想来没放处, 媒人要将铁铧尾,交与寨老的手头, 寨老拿去放墙壁。媒人拿起铁铧头, 拿起铧头没处挨,把它放挨执老怀, 执老拿去放壁坎。铁铧尾与铁铧头,抱手眠来抱脚睡;铁铧头与铁铧尾, 抱脚睡来抱手眠。眠得一觉醒起来, 到了兔龙新春天,那阳雀和布谷鸟, 叫着站在山顶上,二位父母主人家, 您对新儿新媳说:这是理料活路时! 新郎要把铁铧头,套在那张梨头上; 新媳要把锄头扛,要赶黄牛下田坝, 要牵水牛下水田。种出庄稼金黄黄, 供养一家老小人;孝敬老母白头发, 孝敬老父来白鬓。今天我二位媒人, 左手端着个银碗,倒上一碗苦辣酒, 端在手中要来封,封存主家牲畜魂。 今天我二位媒人,右手端起个金碗, 倒得一碗苦酸酒,端在手中要来理。 理存主家量米斗。恭贺二位主人家! 今天媒人这碗酒,端给主家二老人, 您将喝在您的嘴,您将吞入您的肚, 对年到了那周年,对岁到了那周岁, 主家二老抬头看,二老主人转脸瞧, 您的牲畜一群群,奔腾像那田米雀; 您的粮食堆满仓,二位媒人心也甘。今天媒人这样道,二位男女主人家, 主家婚姻已理成,媒人接上铁铧头, 媒人端上铁铧尾,倒上一碗苦辣酒, 倒在碗里拿来封,封起主家牲畜魂, 理成主家钱米魂,亲手交给主人家, 你拿吃下你的心,你将喝入你的肚, 对年到了那周岁,二位老人抬头看, 牲畜发达财兴旺,对岁到了那周年, 二位主人侧脸观,五谷丰登粮仓满, 儿女兴旺全家欢,你抬头看上对坡, 你的猪羊一帮帮,你侧脸看那山脚, 你的牛马一群群,喂得牯牛三抱颈。 去娶得你儿媳妇,养起牛羊肥又状; 来娶起你小儿妻,你记得我媒人时, 带信在那遥远路。媒人走到之时候, 执老的肉拈三片,寨头的酒喝三杯。 你记不得就罢了,二位男女主人家!从前天着在前时,睦僰睦优来理婚, 不提起那牯黄牛。天着到了之时后, 睦僰睦优理婚事,媒人拿起黑铁口, 端在手里要来封,封存主家牲畜魂。今天婚姻已理成,今日婚事来理顺, 媒人拿起铁铧头,媒人端来铁铧尾, 铁铧头啊铁铧尾,铧头铧尾并一起, 我将铁铧没放处,将在铁铧放房角。今天媒人这样说,二位男女主人家! 主家侧耳来静听,你家不起房之前, 你说你要起房子;你家不去理婚事, 你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的儿子没有妻。不起房不见好树, 起了房屋见好树;儿不成婚不见美, 成了婚才见好女;你不盖房子之前, 不见到那好草山,盖起了你的房子, 才见到那好草山;无媳不见巧姑娘, 有媳又出巧姑娘。年过到了兔龙月, 过年到了阳春天。街老又来想周全, 街老踩花在花场,寨老又来想得周, 寨老踩场在花坡。你儿如要去花场, 他又遇见好姑娘;你儿去到花街中, 又来寻见好知心。太阳偏西对坡上, 儿提芦笙来走路;月亮伸头东角湾,儿换新装去翻山;你儿不成你不讲, 你儿不乖你不教。牲畜跑脱于圈底, 钱粮消失去粮仓。怪不得我媒人嘛!二位男女主人家!你儿不成你来说,你儿不乖你来教。 太阳偏西对坡上,某家姑娘卷衣裙, 躲着太阳去走路。月亮伸头东角湾, 你的儿媳卷衣裙,追赶月亮去翻山。 你带信给我媒人,媳娘姑舅全到齐, 媒人执事走来到,媳娘姑舅走来落。 我们将这铁铧头,塞进儿媳的嘴里, 要她吐出后脑头,若她吃不进嘴里, 又吐不出后脑头,我媒人不叫她游。 她还不敢去游嘛!今天媒人这样讲, 太阳偏西对坡上,你的儿媳卷衣裙。 躲着太阳去赶路,月亮伸头东角湾, 你的儿媳卷衣裙,要与月亮去翻山, 你捎信给我媒人。媳娘姑舅一伙们。 寨头寨老走来到,媳娘姑舅走来落。 我媒人将这铁铧,塞进儿她的嘴里, 她若吃不进嘴里,吐出去那后颈根。她说她一定要反,我媒人让她去反。我媒人将这铁铧,塞进她的嘴里去。 若她吃不进嘴里,吐出去那后颈根, 她说她一定要反,媒人不叫她去反。 她还不敢去反嘛,寨头寨老执事们!可我媒人这样讲,男主人是香柱楼。 你说得你新儿媳,你要放心儿长长, 女主人是房头桩。你娶得新的媳妇, 你要树立好性心;你种庄稼在田头, 带起儿媳小姑娘,你要有个好心肠; 你种活儿在路边,带起姑娘小媳妇, 你要有个好心肝;可是我再说一曲, 你可要听实牢记,你的牲畜移一步, 要叫你儿移一步,你的牲畜移一脚, 要叫你儿移一脚,你的牲畜移一步, 不叫你儿移一步,你的牲畜移一脚, 不叫你儿移一脚。若你的那牲畜魂, 跑脱去你那圈底;要是你那量米斗, 消失去你的粮仓,有理不得怪媒人! 有冤不能怪寨老!你听好呀主人家!今天媒人唱一段,你买坛来自编箩, 你买猪儿自起圈,婚礼桌上的酒肉, 媒人执老有名吃;今天媒人这样唱, 你买得田自修沟,你买了地自开路; 婚礼桌上的酒肉,执事媒人有份喝。 二位男女主人家!若你买坛不编箩, 买得猪来不起圈,要是买田不修沟, 买了地来不备路,婚礼桌上的酒肉, 执事媒人不能喝,酒肉摆上婚礼桌, 媒人执老不敢吃,二位男女主人家! 今天媒人这样说,你买得田修了沟, 你买了地备了路,买了猪儿起了圈, 买了坛子编了箩,买了田地修了沟, 酒来媒人有名喝,肉来媒人有份吃。今天媒人这样讲,媒人倒下一碗酒, 端起来就要拿封,封存主家牲畜魂。 今天媒人这样说,媒人倒上一碗酒, 端起来我就拿理,理存主家粮米魂, 二位主人你听好:你将吃入你的心, 你拿喝到你的肚,对年到了那周岁,抬头看在儿媳床,你的孙儿床上笑, 活像一只小凤凰;对岁到了那周年, 抬头看在儿床上,你的孙儿床上欢, 喜如一只小金鸡;你抬看在坡对面, 牲畜多像田谷鸟;你侧脸看这坡脚, 牛羊多如田米雀。你记得我媒人时, 捎信在那遥远路,我媒人走来之时, 主家的肉拈三片,主家的酒喝三杯。你记得就算了嘛!注:(睦僰睦优)属苗语音译,意思:男方、女方父母
范文六:苗族丧葬习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苗族是其中重要的一员。苗族的发祥地是长江下游。上古之时,苗族曾向四面发展,到达黄河下游和东海之滨,以后逐渐南迁,聚居于祖国的西南和中南各地,于元、明、清之际,一部分还移居东南亚等地。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带有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道士相类,自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到家来,为死者进行种种迷信活动。苗族对青少年善死者,一般多轻葬、速葬,不讲究葬礼。对于寿终正寝则特别讲究,丧葬礼仪复杂。其中有临终前孝敬、整容停尸、报丧守尸、奔葬迎宾、祭吊、哭丧杀牲、解钩、出殡、择地而葬、敬供两神、引魂复山、开歌焚巾等一系列程序。病人弥留之际,将病人从病榻移至堂屋一侧地铺上躺卧,让地神守护,称为停活尸。族中中青年男子自动轮流到病人家中昼夜守护,做家务,病人子女不得离开病人身边,并注意病人咽气的时刻,以便向寨人报丧。苗族一般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围着哭泣。病人一落气,请巫师为其主持丧葬仪式,为死者沐浴整容。沐浴水以井水为净,用完后一般都拿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泼掉。沐浴之后是寿殓,即穿寿衣、裤、鞋、袜等。寿衣寿服,一般在死者生前制备,忌双不忌单,并备有钱袋、粮袋各个,放在死者胸前,以便亲友吊祭时装吊祭粮钱。死者若牙齿完整无损,要请巫师念咒,敲掉一枚门牙。他们认为不敲掉死者完整牙齿一枚,死者灵魂将在阴间吞噬家中六畜五谷,乃至活人及亲友的灵魂。报丧分为向内报丧和向外报丧两种。向内报丧即用鸣炮、敲大鼓、奏哀笙或以哭声向寨乡友报告,乡人听到报丧信号后,即云集丧家。向外报丧多数讲究每门亲友都要分头专派一使节去。守尸多是寨人、族人中的青壮年男子参加,主要任务是给灵床祭位添焚香支,或为长明灯添油加芯。奔丧、迎宾、祭吊是苗族奔丧中的高潮,亲友们都赙礼担物,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迎宾中最为讲究的是迎接舅舅,出嫁子女要出屋跪地磕头迎接。吊祭之日,由丧家媳妇及妯娌,站于灵床边放声大哭,表示哀思。每门亲友来吊,他们都要大哭一场,一直哭到吊毕为止。吊祭结束后,丧家要杀牲祭奠,有的地方认为亡灵上天时,需要牛魂顶破天门,才能上天会见祖先灵魂;有的地方认为,杀牲是让牛魂途中为死者亡魂排忧,弃摒一切邪恶。所杀牛、马类一般为雄性,个别地方讲究与死者同性。杀牲前要举行仪式,又由苗族巫师念交牲巫词,巫师念完头道巫词后丧家用新备的绳索把牲物从手圈中牵出来,交给巫师,让巫师念巫词交给亡灵。停枢期间,由巫师用竹枝或树枝制成数双“金钩”相勾相套,放在丧家大门槛里,表示亡魂仍与家人有联系。当尸体(灵柩)被抬出停尸堂时,停尸堂内所有人都须出屋,由巫师舀盆清水,手持芭茅草或刀,抓些祭奠香灰在手,口念巫词,做驱鬼动作,并用清水象征性地净宅,表示清除家中一切阴邪秽气。然后解散金钩,表示人鬼分离。出殡前又要由巫师主持悲壮的出殡仪式。入殓前,先将棺打开,清扫棺内脏物。清棺毕,由巫师用芭茅草扫腔驱邪。入殓时,众孝子孝妇恸哭后出屋,巫师回屋净宅。在出殡时,要由巫师念开路词,舞刀驱赶途中“饿鬼”不让他们抢尸。土葬是苗族丧葬文化之主流。苗族特别讲究选择干燥之地埋葬。葬式有两种,横葬是头东朝西,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顺葬视风水山势龙脉而葬,讲究后山龙脉、左右山势和正前方地势龙宝(葬地正前方须面对一个突出山峰,视为龙宝)。葬地由丧家自选,也有请巫师卜定。动土造墓,要敬两个神,先敬土地神,苗语叫“秋两打”;再敬高山神,苗语叫“的嘎西”。不敬土地神,尸体入地后保护不好,成不了龙神;不敬高山神,家财难保,子孙后代不能发迹。敬土地神、高山神是自然崇拜意识的反映,都要由巫师主持。下葬后,派人到新坟地接引亡魂回丧家受礼,承认为丧家祖魂,这叫“引魂”,或称“招魂”。引魂一般在葬后三天或七天或十三天举行,次日再送启动亡魂回新坟处复山。引魂复山也要由巫师主持。除土葬外,苗族还曾流行软葬、风葬、火葬、崖葬等形式。软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苗族也曾经流行不讲究棺椁、不积土为坟、不树立标记,只是掘坑埋葬的软葬方式。贵州贵阳、大定、安顺、遵义等地苗族,直到清代,人死后不用棺材埋葬,而是掘坑软葬。苗族的风葬形式多样,大致有三类。一是露棺风葬,将尸体入棺后,设置在葬井内长期停放,不急于封土等到尸体腐烂后,才去埋土,多用于那些年事已高,死不适事者。也有采用地面停棺风葬的,将棺放到人迹罕至的深谷远林,任凭风吹雨打,多用于成年人不婚而无后者,突然暴病而死者。二是棺风葬,将尸体装入棺中,将棺置于悬崖上风葬。三是架棺而葬,利用自然树木架棺或人工撑架棺而葬。火葬是我国古老的丧葬形式之一,也是苗族的丧葬习俗之一。苗族火葬一般多用于非正常死亡者,如自杀、摔淹死、雷电劈死、蛇咬死、难产而死、患麻风病和天花病而死等。这些人死后,都要聚柴明火焚尸于野。焚尸后,或拣骨土葬,或就地挖坑埋葬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但都实行薄葬,不告亲友,不举行葬仪,不讲究棺椁。崖葬是一种古老的苗族葬法。这种习俗多流行于湘西、黔东、黔北、黔中、川南、川东南等苗族地区。具体葬法有悬棺葬、岩墓葬、岩洞葬等,葬地多选在那些临江的悬崖绝壁或利用高于地表的天然溶洞置棺停葬。祭祀习俗:苗族举行一种叫做“阿旺”的周年祭,在死者三周年的时候举行。举行阿旺时,死者的至亲至友要杀牛祭奠。为男性死者举行阿旺,由死者的兄弟姐妹负责出牛祭奠,为女性死者举行阿旺,要由死者的兄弟负责出牛祭奠。牛祭要在黎明前举行,举行地点是村头,要事先扎好纸人形。死者为女性,扎女人形,死者为男性,扎男人形。牛杀后,便以牛身的每一部分煮熟,款待死去的人,同时由死者的族长代表生者致祭。参加悼念活动的亲友,趁此机会举行聚餐。据说,经过此种烧灵仪式,死者才能正式列入在年节享受祭奠的祖先行列。历史上苗族崇拜多种神灵,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一般每户人家都在堂屋正对大门的墙上供祖宗神位和财神位,行医的人家还供奉药王神位,一块木板上放一个香坛或在墙上贴几张纸钱表示。苗族人家的神龛,外人不得触摸,也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能横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睡在神龛下。家里六畜不顺,要杀小猪祭祖门神,称吃“敬门猪”。吃敬门猪以同姓家族为主,夜深人静时,在主人家屋内举行,当晚一律不准讲汉话,否则必须重新杀猪,一切从头开始。外来客人在征得主人同意后,可以参加苗族人家吃敬门猪,但应一夜不语,以免违禁。吃了敬门猪后,一般要忌门3天,不准外人进入。每年农历正月间,苗族人家都兴开财门。开了财门后,门上都要贴些红纸,谢绝外人进入。苗族人家还供有猎神位,称“能嘎”,于屋外石头旁、大树下或土坎下竖几块石头而成。猎神位严禁人和牲畜踩踏,更不允许在猎神位处随地大小便。苗族崇拜牛皮鼓,视牛皮鼓为能通神灵之物,凡丧葬祭把活动都要敲牛皮鼓。平时牛皮鼓都要挂放在养鼓人家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搬动,禁止敲响牛皮鼓。(编辑 柴沛沛)
范文七:有趣的苗族习俗我的家乡在广西省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来到坡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怎么样?朋友,你觉得有意思吗?我们这还有许多有趣的民族风情,有机会你也来隆林看一看,我再给你一一介绍。
范文八:苗族跳花节习俗苗族跳花节习俗姓名:陈显丽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学号: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且分布面广。同时,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四川、湖北、海南等几个省,其中,贵州是最多的,遍布全省的各个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是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余分布在毕节、铜仁、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苗族喜欢聚族而居,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黔东南的台江县,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苗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苗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这些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历经筛选才流传下来,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而直接的表现形式,苗族传统的节日对民族的精神、个体需求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四月八、开年节、芦笙节、苗年和跳花节等等。苗族的跳花节,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影响很大,史载,北宋就有“一人吹瓢笙,数十辈连秧婉转起舞,以足顿地为节”的记录。可以看出,古代的“瓢笙舞”与现代苗族“芦笙舞”舞步相似,一脉相承。苗族的芦笙舞一般都是在过年时举行。过去,苗族把过年叫过苗年。据明清时的记载,各地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以“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即每年冬季十月、冬月或腊月过年。苗年是苗族最大的节日,食品比其他节日更加丰富多样,一般都是要杀猪宰羊,祭祀祖先,还要休息5—15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活动。近代以来,由于与其他民族的频繁交往,绝大多数苗族已改在正月过年,即是汉族的过春节,而不是再过时间不统一的苗年。苗族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大部分都不做生产劳动,除了走亲访友之外,各地都要举行以“跳花”为主的大型娱乐活动,有的地方还加进了“赛马”、“斗牛”、“斗鸡”、“抱腰”(摔跤)、“对歌”等文化体育武术活动,增添了传统跳花节的气氛,并且其他民族都可以参与,增进了各民族的人际交往与文化交流。这种活动起源很早,传说主要是为了便于未婚青年男女择偶相亲而兴。黔中一带,“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未婚男女 吹芦笙以和歌”,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地区又在这一活动上加了“乏嗣求子”或“求财祈福”等许诺愿信的内容,许愿者要选择在就近的跳花厂中央“花树”脚备酒菜招待,或向芦笙舞队散发钱币,让人们祝以灵验。对于“跳花节”的来源,各地说法不一。贵州水城南开一带的跳花节是二月十五日举行。传说,这部分苗族的祖先从黄河辗转迁徙入黔,到达这里时,已有十个姑娘失散,无处寻踪迹,于是小伙子们就在夜深人静是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吹奏芦笙,使失散的姑娘们闻声赶来,重新团聚。在这之后,人们就决定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举行跳花活动,以表示对先人们散而复聚的纪念。而惠水龙滩坝的苗族跳花节是三月初三举行。传说苗族青年杨首辈,因反对官府的压迫,率众起义,并将前来镇压的官兵主将黑煞神俘虏,迫使官兵求和,并于三月初三向苗族义军赔礼道歉。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所以就定三月初三为跳花节。黔中贵阳、清镇、平坝一带的贵阳次方言平凯土语支系的苗族的跳花节则在正月初六开始上厂,每个跳花厂三天。以平坝为例,正月初六是马场跳花厂“上厂”,初七“正厂”,初八“翻厂”。最后一个跳花厂是老胖寨或乐哥场结束。中间有两天休息时间,主要是让人们回家过正月十五,而正月十六又上厂跳花,正月十八翻场结束。由于跳花厂较多,所以规定:前一个跳花厂的翻厂日就是后一个跳花厂的上厂日,第二天是正厂,是跳花活动最热闹的一天,人们无论在多远都必须在这天中午时分赶到参加活动或者看热闹。这个支系的苗族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相传,杨鲁祝狄郎为了在人海中寻找到女儿古里锅的救命恩人,组织在女儿被救地举行跳花活动,时间三天,并精心设计,在跳花厂草坪中央载上一棵大桂花树作为标志,树上挂满了各色花朵,树顶插上了带色的青竹,竹上挂了两条黄红布标,称为“花树”是跳花厂的标志,以示隆重庄严。杨鲁把女儿救命恩人留下的三件物品摆放在花树脚,让物主前来认领,并经过严格核实,从而找到女儿真正的救命恩人。由于跳花厂上人很多,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看见这三样物品,又设计了每天跳花结束时要围绕“花树”进行“开羊道”、“下羊道”、牵羊、赶羊等芦笙舞活动,终于在最后一天的时候,找到了救命恩人祝狄龙,杨鲁把女儿嫁给祝狄龙为妻。并规定各片区回去自行寻找向阳背风地势较高的草坪为跳花厂,举行跳花活动,用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同样是这支苗族群体举行的七月跳花节,因七月中旬是水稻扬花盛期,所以称为“跳米花”。最后一个是晴隆县的中营镇,中营镇新红村苗族村寨坐落在“九格洞”与“天门洞”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之间,这里的石林、溶洞称为当地村寨的一大景观。这里住着一支四印苗族,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新红村的坪佑、当格田两个村民组,这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是一个四印苗族聚居的村落,苗族的刺绣、蜡染服饰独具特色,这个组的格妮角抓旮(汉语为迎客牛角舞),独具特色,别有一翻风味。传说。大约在1600年前,这支苗族的祖先出了以为女首领思荠思妹,她在逃避统治者的追杀过程中,为了保护好手中的玉印失传,便将玉印的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图案秀在自己的衣服上,交由后人保存,以图东山再起、她的后人辗转来到晴隆深山老林定居,之后,为了纪念这位本民族的首领,纷纷在自己的两只衣袖和服装正反面都绣上四个方格而酷似“玉印”的图案,帽子上戴的是酷似女王的皇冠,呈长方形,边缘下垂系着串串五色彩珠,故称“四印苗”,这个舞蹈就是根据花场会的舞蹈繁衍而来,是四印苗少女结婚返回娘家时欢迎男方家来的客人的一种迎客舞蹈,整个舞蹈简洁明快、庄重热烈。舞蹈体现的是新郎新娘 回娘家时,新娘之前的伙伴们手执盛满米酒的牛角,排成整齐的两行,跳起欢快的舞蹈,吹起悠扬的芦笙和唢呐。资产上世纪的1948年有文字记载以来,每年的正月初三,附近的四村八寨的苗族同胞男女老幼,自发聚集到位于兔场坪“九格洞”下一个占地约十亩的固定场所——花场。举行隆重热闹的“跳花节”。主要内容有朝拜神灵、燃放鞭炮、跳芦笙、吹唢呐和原生态的民族工艺展示。他们身穿节日盛装,牵手跳起芦笙舞、牛角舞、唢呐舞和自编的现代舞蹈,载歌载舞,花场还会有章穷(放火雷)、夺格(跳芦笙舞)、角抓旮(跳牛角舞)等活动。以纪念自己的先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地方距离我家仅有四十分钟的车程,基本上我每年都会去,以前路没有修通的时候需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附近的很多镇或村的人都毁去,尤其的近几年,一到正月初三跳花节的时候,都会派警察到苗寨路边保障交通,车和人都很多,堵车很严重,特别是14年,整个大路边停的都是车。人流的增加说明这一地的跳花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从整体上来说,这是好的。但凡事不能太绝对,事物都有两面性。苗寨里面的人不再像以前那么纯朴、善良。他们竟然去收别人摆摊的费用,虽说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别人的地盘。最让人担心的是他们已经逐渐迷失在物质世界里面,难以自拔。各地苗族的跳花节虽然时间不一样,但活动方式及内容都基本一致。苗族跳花节对于苗族社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跳花活动来缅怀苗族英雄人物的高尚和牺牲的精神,体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愿望。苗族跳花节是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既传承了古老的芦笙舞蹈、曲艺和服饰文化,又创造性的为古文化增添了近代或现代的气息特色,同时又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使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保护和积极开发利用。
范文九:苗族建房习俗苗族建房习俗苗族的建房习俗,如同苗族其他门类艺术一样,积淀着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由于这些习俗活动受自然条件、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这些文化成分构成苗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内容。这里,笔者仅以黔东南清水江沿岸苗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河边苗修建木房的习俗,向大家略做简述。一、选择宅基(苗语叫gnab dax zaid,以下的拼音皆为苗语) 苗家选择宅基喜欢避阴向阳,还讲究风水和定向采标。宅基尽可能选择背靠大青山,屋朝宽阔的山坳处。苗家这样取向,认为大青山是龙脉,龙脉连通宅地自然是风水宝地,屋朝宽阔的山坳处是迎接富贵扑门而来。忌屋后对着深谷和山凹风口,认为这样的地基风从背后吹,必然住不宁,睡不暖。修整地基要选择吉日,地基挖、补、填、砌、铺平整后,木匠师傅在宅基的预设大门处象征性地挖几锄,烧香化纸,捋酒,杀只红公鸡,把血沿着宅基四周滴一遍,祷告天地神灵,破土动工。二、挑选中柱(det jongb zaid)苗家挑选中柱(也称中堂柱)很讲究,一般都选择杉树或松树,选择做中柱的树子要茂盛、粗壮、挺直,忌用遭雷击或虫咬折断的断尾树,有断子绝孙之嫌。砍中柱一般是在秋冬时节。砍树前,先点香烧纸、捋酒,在树干上捆一根细麻绳,麻绳还穿有一根尺来长、搓成手指般大的棉条,并念:“今日日平,今日日建,我来砍树,用来建房,牢靠万年,发子发孙,富贵吉祥”。用麻绳和棉条捆树意是已求得山神的同意并用钱向山神买了这棵树,主人家已选定来做中柱,谁也不能动用。树砍到后,削皮,修整,用得急的就按尺寸所需锯断,运回家去,不急用的暂不剔除枝桠,放在山上等树干了后再运回家。三、发墨(faf mangf zaid)树木运到家后,选好吉日,请掌墨的木匠师傅来“发墨”。 “发墨”要一只公鸡,三杯酒,三块肉(煮熟。以下同),三条鱼(煮熟。以下同),一升米(凡是一升米的里面都插有12元钱,米和钱是酬谢给师傅的礼信。下同)。木匠把选好做中柱的树木架在木马上,用斧子削砍平整、用刨子刨光后,点香插在木马上,化纸,在柱子的中间从头到尾弹上一根中墨线,口念吉言,杀一只红公鸡敬请鲁班师傅,把鸡血沿着墨线滴在中脉柱上,然后敬酒、掐肉、掐鱼在地上,表示新房正式动工。四、立房(xongt zaid)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各项工作都做好后,就选定吉日立房了。立房一般需要两天,本房家族和亲朋好友都来帮忙。第一天主要是“排扇”(paif hxint zaid),又称串房柱,即是把房柱组装排成几列。木匠师傅在屋基中央设一张四方桌,举行请鲁班师傅帮忙关照仪式。桌上放一升米,三杯酒,三条鱼,三块肉。木匠师傅烧过香纸(香插在米上),嘴念口语,杀公鸡敬鲁班师傅,把鸡血滴在各根柱子上,然后倒酒、掐肉、掐鱼在地。仪式完毕,众人就排扇即串房柱。每列由5-10根房柱组成。房柱高度视房柱数量而定,多则高,少则矮。房柱之间由上下2-4道穿枋连接,柱间距离基本相等。房柱排好后就把一列列斜放在早已预先捆绑好的一个高约一丈、长和宅基地等长的木架上。第二天正式立房,是个大忙的日子。主人家请巫师(ghout xangs)来给新房“吊圭克”(jot gheib hvib),其意是请各方神灵降临新宅以护佑。据说有一位神灵是位女性,叫灵鹤子(白鹤),生性害羞,白天请她不大肯来,再且神灵们喜静烦闹,所以巫师请他们时都是凌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屋基上放着一张矮桌,桌子上摆放有很多什物:一碗水,三杯酒,三条鱼,一升米,刀头(猪肉),一节由两瓣合起的五倍子木棒(长约五寸,四五厘米粗,从中间划为两瓣,占卜用),三根巴茅草(用于清扫),三兜刺根(用于驱凶避邪),一簇剪成旗幡状的白纸(用于祭祀);桌脚绑有一只白公鸡,旁边还放有一根长三四尺的木棒(木棒的一头划开一个口子)。巫师烧香化纸(香插在米上),口含一口清水,喷洒向宅基四周,掷五倍子木棒在地上占卜吉凶,如两边都朝上或都扑地,这不和所愿,那就重新掷,直到一边朝上一边扑地为止。当然一掷就一边朝上一边扑地那是大为吉利、如意。掷过木棒,占了吉兆,巫师就抑扬顿挫的唱开了,边唱还边抓米往宅基四处撒,又举起巴茅草作拂拭清扫样,,,,持续约半小时之久。请来了神灵安居护佑,巫师杀白公鸡敬供,把鸡血滴撒在屋基四周,砍掉公鸡的左翅膀,夹在那根已划开一头的那根三四尺长木棒上,同时把巴茅草、白纸幡、五倍子木棒、刺根等也一起在木棒上捆好,然后把它牢牢地绑在中柱的那根椽头上。“吊圭克”仪式完毕,立房开始,由掌墨木匠师傅指挥,乡亲们拉索,爬柱,列与列之间用罗檐、楼嵌、檩子、穿枋、横梁等将所有建材连成一个整体,房柱立在磉石上。每列前后均支出一根挑枋(房屋高大者有上下两根),挑枋之上立墩,把前后房檐托起来。屋顶呈“人”字型双斜面,前面比后面略短,屋檐前高后低。新房立起了,家境好的当天还请舅家来上梁。梁木是由舅家扛送来的,用的是杉木,中间用红绸布包裹。梁木扛到主人家后,木匠师傅按需要尺寸开好梁口,就两边架上楼梯上梁,主人家的人上左边楼梯,舅家(客人)的人上右边楼梯,用绳子捆住梁木两头慢慢往上拉,然后架在两根中柱(其中一根是“发墨”的中堂柱)最上面的梁口上。梁木安好,接着要唱上梁歌撒糍粑,主、客两方的人都唱,一般一边三——五人,上一步楼梯就唱一句。双方的人一步步上到房顶后,一边选一人就在梁木的两头对着划拳、喝酒,吉言祝贺新房建成后,从此发达兴旺、富贵齐全,然后就从梁上往下撒糍粑、钱、糖果,大人小孩蜂拥哄抢,欢声一片,满堂喜庆。新房立起后,择日还要送请师傅“下马”(kheid meil)。要一只红公鸡,一升米,三杯酒,三条鱼,三块肉。木匠师傅烧香化纸,把香插在木马上,双手抱鸡,嘴念口语,敬酒、掐肉、掐鱼,用斧头轻轻地把木马推倒在地,表示建房已经完成,请鲁班师傅下马回去休息。活鸡作为礼信酬谢给木匠师傅。五、立大门(xongt diux hlob)、安神龛(ngab jongb dangx)、“洗”房(sad zaid)、屋基招龙(zaob longf ghab dax zaid)、烧火坑(peed ngab jab dul)新房装好后,还要择选吉日立大门、安神龛、“洗”房、宅基招龙、烧火坑等。这些事可以分开来做,也可以一两件事同一天做。做这些事时一般都请有舅家的人来,亲朋好友都来祝贺、喝酒。立大门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选择在早上,木匠师傅把大门安上,焚香烧纸,口念吉言,杀一只大红公鸡淋血在大门上;煮熟后,再焚烧香纸、捋酒、掐肉,仪式完毕。安神龛比较严肃,巫师把神龛装在堂屋的中央,神龛必须高于大门下面的框架;安上香炉,点好香,把香插在香炉上,烧上纸,巫师就抱一只大红公鸡,口中有词,教历代祖宗神灵安住在神龛上,庇佑子孙;杀掉公鸡,扯鸡颈处的几簇彩毛粘在神龛壁上,又拿纸钱蘸点鸡血,搁好备用;煮熟了鸡、肉、鱼等,再把它们一一摆在神龛下,点上香插在香炉上、神龛下、大门两边,用蘸有鸡血的纸钱在神龛下焚烧,然后捋酒、掐鸡肉、肉、鱼在地上,请祖宗神灵享用。给屋基招龙前一般还得先“洗”房子,把屋内的各种邪气灾魇清扫出去。“洗”房子用桃弓柳箭、铁砂黄豆、一只红公鸡。屋中央摆一张桌子,上面放一碗清水。烧香化纸后,巫师用一块红布条缠头,肩扛斧子,口含清水,喷向房屋四周,神态威严地吆喝着从楼上一层层的“洗”到楼下。一个帮手则紧跟其后,巫师每吆喝一声,他就大声附喊着,赶紧把铁砂黄豆沙沙地撒向房屋的各个角落。撒好铁砂黄豆,巫师放下斧子,左手拿桃弓,右手持柳箭,对着某个方位说一句就射一箭,最后一箭是射出门口外。射箭完毕,把桃弓挂在房梁上,威慑着各类邪祟不敢进屋。然后捉住公鸡,颈根上抹一刀,直接把它丢到门外去。“洗”房子结束。给宅基招龙的意思是招山龙的灵气来驻在宅基上,人住在那里可兴旺发达。它用的牲礼比较多:一头猪、两只红公鸡(一红一白)、一只鸭、一只鹅、三条鱼,称为五牲。巫师在房屋的东、南、西、北、中等方位贴好各种符,各个方位都点燃一根蜡烛。屋中央摆一张桌子,放着巫师的各种东西。巫师手持铙钹,边敲边唱,不时还腾出手来,抓起符板猛地拍在桌子上。唱毕,就把猪、鸡、鸭、鹅等宰杀,把血淋在屋基四周。把这些牲礼修理煮熟后,就把它们摆在屋中央(猪太大,只割猪嘴皮、四只脚蹄即可),巫师又点香烧纸,敲铙钹拍符板,依依呀呀唱起来。唱毕,捋酒、掐肉、掐鱼在地上,仪式结束。正式搬进新居,第一次在火坑上烧火做饭时还得请亲朋好友来烧火,叫“烧火坑”。起火的人必须是位有儿有女、德高望重的老人。老人烧了火,就去烧香烧纸,杀一只绿头公鸭。火坑里的火子要用火灰埋好,三天内不得熄灭,表示红红火火、绵延不绝。苗族是一个崇巫信鬼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苗巫文化,黔东南清水江沿岸的河边苗的建房有一套繁缛的程序,它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具备为民众生活所需的价值功能,渗透着浓郁的民俗文化,是苗巫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从自然崇拜中演绎而来的,是崇拜自然的精神形态,涵盖着清水江沿岸的河边苗人求生存、保平安、趋利、避害、祈福等人生意愿。
范文十:苗族的习俗作文苗族的习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 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 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来到坡场上,人http:///article/苗族饮食习俗.htm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怎么样?朋友,你觉得有意思吗?我们这还有许多有趣的民族风情,有机会你也来隆林看一看,我再给你一一介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是我的战争杀人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