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玩梦幻西游手游银行卡,不小心把父母银行卡上的钱拿去充值了,能通过法律将钱从游戏商那讨回吗?

又现熊孩子玩手游刷爆银行卡 这位家长的做法值得参考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下载客户端:
核心提示:“玩游戏金额计10000元,还款于张女士,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偿还,二年内还清……”这是12岁的小男孩小豪(化名)写给妈妈的一张借条。
“玩游戏金额计10000元,还款于张女士,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偿还,二年内还清……”这是12岁的小男孩小豪(化名)写给妈妈的一张借条。近日,小豪的父亲杨先生向记者反映,小豪最近迷上了手机游戏,一个星期前偷偷用他妈妈的支付宝买了“装备”,花了9000多元。事后,他们没有过多责骂孩子,而是给孩子制定了一张特别的“分期还款清单”,清单中写着:“洗碗10元”、“煮饭5元、“拖地板20元”、“数学考试95分以上100元”……妈妈的信用卡账单上出现手游装备购买记录杨先生说,儿子今年上初一。平时他们夫妻二人对小豪管得很严,不让孩子玩电脑游戏。近期,小豪迷上了手机上的一款“全民枪战”游戏,每天都拿着妈妈的手机玩一会儿,夫妇俩以为孩子玩的是手机上的小游戏,并没在意。一星期前,杨先生的妻子张女士打开信用卡账单一看,发现消费记录里竟然多了10余笔支付宝代扣记录,金额98元至998元不等。她起先以为是被人盗刷了,后来打印出详细的消费记录,在收款方以及消费备注栏中看到了“全民枪战”几个字,才想起儿子曾用她的手机玩过这款游戏。一问孩子,果然是他干的“好事”。儿子给妈妈写借条,两年时间偿还万元欠款当天,杨先生夫妇严厉批评了孩子,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十分恶劣。为给孩子“长记性”,杨先生想了个主意——让孩子用成绩和劳动来偿还妈妈的损失。小豪在杨先生的指导下写了一张一万元的借条,9000多元当做补偿妈妈的损失,还有些零头当做“利息”。这份借条里还附着一张“分期清单”,一份“还款进度表”。“分期清单”上写着“洗碗10元”、“煮饭5元、“拖地板20元”、“数学考试95分以上100元”等字样,意思是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能获得相应奖励;“还款进度表”记录着今后每一天积攒的钱。杨先生说,预计儿子能在两年内还清妈妈的欠款。看着欠条上稚嫩的字体和孩子按下的手印,生气过后更多的是心疼。作为工薪阶层的他,一个月收入不到9000元,让孩子通过劳动等方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埋单,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钱来之不易。“拖1000次地板,或是考100次好成绩,才能还清妈妈的钱。”杨先生说,这几天儿子的表现好多了,帮妈妈干家务、写作业都很积极,昨天干了家务得了65元。如果能让孩子吸取教训,培养好的学习和劳动习惯,这9000多元花得也是值得的。类似事件——手机支付方便快捷,充值的钱可以通过绑定了信用卡的支付宝完成快捷支付,无需输入信用卡密码。孩子充值后怕被责备还可以删除消费短信……近几年,熊孩子为了玩游戏刷爆家长银行卡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2016年4月,福建一12岁男孩猜出母亲密码 花2万元充值手机游戏。2016年4月,闽侯一男孩偷用母亲的账号,花了近3万元买虚拟物品,送给网络主播。2016年3月,杭州一熊孩子玩游戏一周花掉1万3,怕被发现收到短信直接删。2016年3月,余杭6年级的小学生瞒着父母,从家里先后拿2.9万元现金在一家便利店充Q币,为的是打游戏。2015年10月,温州六年级男生小郑用爸爸手机玩游戏,背着家人用微信支付方式买游戏装备等,三个月左右时间竟然用掉10万多元。孩子花的这笔钱,家长能向商家追回吗?律师说法——浙江品和律师事务所孙恺特律师表示:父母不知情,游戏公司应退还部分费用。未成年人与游戏公司之间进行的大额交易,也应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本案中,如杨先生张女士能够证明,小豪的确是在隐瞒父母的情况下完成充值,则游戏公司应当退还部分费用。此外,杨先生张女士夫妇作为监护人,在履行其义务过程中显然存在失职行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来源:钱江都市频道编辑:周凡琦当前位置 & &
& 父母卖菜攒下4万辛苦钱:10岁小学生玩游戏败...
父母卖菜攒下4万辛苦钱:10岁小学生玩游戏败光
17:17:10&&作者:
编辑:朝晖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10-20][10-20][10-20][10-19][10-19][10-19][10-19][10-18][10-18][10-17]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孩子偷家长五万充值游戏 家长维权:腾讯公司教唆的!-ZAKER新闻
▲网络图片日前,来自浙江的赵女士爆料,说这几天特意去深圳找腾讯公司理论,原因是自己孩子偷取五万充值玩游戏,而其中怀疑有相关工作人员教唆孩子盗取银行卡验证码,到底是否属实呢?孩子偷五万充值游戏 家长千里赴深维权今年七月份,赵女士去银行存钱的时候,发现三分钟内自己的卡里就少了 4000 元,当时在银行建议下就报了警。赵女士告诉记者,警方查明这笔钱的去向是腾讯游戏公司," 我孩子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不偷钱的孩子,最多拿一点零花钱。" 对此,赵女士感到十分不解。于是,赵女士马上查询自己的其他银行卡,发现四张银行卡里面五万多块全部不翼而飞。这个时候,13 岁的儿子才承认,的确是玩游戏的时候,用这些银行卡去充值买装备。银行卡是赵女士的名字开的,为什么一个 13 岁的孩子,能够破解密码进行游戏充值呢?赵女士认为,这都是腾讯游戏公司的人教唆的。孩子自述:客服人员支招盗刷家长卡孩子告诉记者,腾讯客服人员教他,可以通过他母亲的手机获取验证码,刷银行卡里的钱,然后把验证码和消费记录删除。赵女士说,自己的孩子沉迷这些网络游戏,甚至一度离家出走。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赵女士的银行卡仍然不断地收到扣费信息,显示是游戏账户正在消费。" 我孩子跟我说,大声地跟我喊,他的很多同学都这样偷家里的钱,都来充游戏,只是没被父母知道。" 说到这里,赵女士情绪非常激动。赵女士说,她来到深圳腾讯总部后,曾有游戏公司的工作人员接触她,表示愿意私下解决。" 心悦俱乐部里面的负责人告诉我,你不要把这件事泄露出去,我给你九千多块钱。" 赵女士说自己拒绝了,她认为腾讯公司要对孩子们负责。赵女士和他的儿子所言是否属实呢?随后记者来到深圳南山区腾讯旗下游戏公司心悦俱乐部,不过物业工作人员表示,周末没人上班,记者又致电腾讯公司公关部门。腾讯公司公关部门的李女士在电话中表示,他们正在了解该事的真相,已经跟业务部门进行反馈。腾讯:不存在教唆孩子偷钱随后腾讯发来回应,称游戏客服均经过专门的岗位培训,绝对没有出现过该客户所说的情况。出于保护未成年群体权益的角度考虑,对于当事用户提出的相关申诉退款要求,在其提供到充分证明的情况下,将会按照既定流程予以妥善处理。律师:若情况属实家长可要求撤销交易对此,记者也咨询了律师。有律师认为,如果孩子窃取父母银行款项进行网络交易属实,这种行为就涉嫌违规,针对这种诱骗或者欺诈未成年人进行的网上交易,如果父母对这种行为事后不追认的话,可以以自己的小孩收到诱骗或者欺诈为由,要求撤销这笔交易。腾讯再回应:技术上无法事前判定孩子刷家长卡腾讯还进一步回应称,作为游戏运营商,无法核实游戏账户的现实使用者和银行账户所有者的一致性,因此无法做到技术上的前置准备判定,由于成年用户在他们的用户群中占比也很大,也不能 " 矫枉过正 " 进行粗暴的一刀切,因为拒绝大多数用户的娱乐需求。腾讯方面表示,如果有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有沉溺游戏的情况,可申请发起未成年人家长监护机制。腾讯会在核实相关证明后,将相关账号纳入家长监控系统。心理专家:家长应多关注孩子心理需求有心理专家认为,父母不要光抱怨网络游戏不好,一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给予他这方面的满足。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DV 现场》记者:杜晓斌编辑:高维责编:蔡震宇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北京5小时前
武汉头条14小时前
广州4小时前
平顶山2小时前
长沙3小时前
郑州头条52分钟前
广州4小时前
厦门头条1小时前
郑州头条52分钟前
快快南京13分钟前
郑州头条53分钟前
河源热点1小时前
爱合肥9小时前
南昌头条1小时前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小孩子拿父母手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玩游戏用银行卡
小孩子拿父母手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玩游戏用银行卡中的钱充值1000元该怎么追还回来0元该怎么追还回来?请问小孩子拿父母手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玩游戏用银行卡中的钱充值1000元该怎么追还回来?
律师回答地区:江西-景德镇咨询电话:帮助网友:18682 次点赞人数:<span class="s-c666" id="r_8 人
没有设支付密码的吗?还是孩子知道了密码? 09:37地区:江西-景德镇咨询电话:帮助网友:1359 次点赞人数:<span class="s-c666" id="r_ 人可以和公司协商,,,,, 09:35
无锡推荐律师互相支招从家长银行卡转钱花钱刷礼物送给游戏主播沉迷手机游戏让孩子“疯狂”()法制日报视点
我的图书馆
互相支招从家长银行卡转钱花钱刷礼物送给游戏主播沉迷手机游戏让孩子“疯狂”()法制日报视点
 && 7月2日,腾讯宣布,从7月4日起,最近风靡网络的《王者荣耀》将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并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腾讯作出如此举动,缘于此前关于未成年人沉迷手游《王者荣耀》的报道。实际上,让未成年人沉迷的手机游戏,远不止这一款。未成年人玩手游是怎样的状态?沉迷手游对未成年人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  连日来,多家媒体对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进而胡乱充值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如“深圳11岁男孩玩手游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武汉10岁男孩玩游戏充值5.8万元”等。  青少年玩手机游戏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女儿刷万余元玩手游。陕西省西安市市民刘先生的女儿今年17岁,大约从2013年开始玩网络游戏,后来发展到玩手游。  从那时开始,刘先生的女儿会用父母或老人给的零花钱购买虚拟货币,用来玩游戏。  “学校门口有个商店,老板抓住学生心理出售虚拟货币。”刘先生说,“那生意好得很,卖文具不挣钱,都是卖虚拟货币挣钱。”  2016年9月,刘先生在ATM机上取钱时发现,工资卡里的两万多元竟只剩1000多元了。  “我当时怀疑是不是搞错了,于是去银行柜台查询。结果发现,从2016年五六月份开始,卡上的钱被陆陆续续刷走两万多元。我当时没有怀疑到女儿身上,后来还是我妹妹告诉我,是我女儿把钱刷走了。”刘先生说。  刘先生当即把女儿叫过来仔细询问后得知,女儿把卡里的1万多元花在玩手游上,把剩下的钱用于网购。  刘先生这时才知道,女儿在玩手机游戏上的花费惊人。  “打游戏要购买装备,花费很大。我女儿游戏里的小人手上戴了个戒指,一个虚拟戒指就800元。”刘先生说。  每个月工资不高的刘先生在了解真相后非常焦虑,他曾经给游戏公司所在地的主管部门打过电话。  “工作人员也知道有孩子玩游戏,但好像没有人投诉过。”刘先生说。  这个事情究竟由谁来管?  “对方回答不知道。在这个事情上,我好像成了先例,开了先河。”刘先生说。&&&&沉迷游戏互相传染攀比。无奈之下,刘先生找到当地一家媒体反映情况,发现有人和他经历类似。  “有个孩子玩游戏充了七八千元,听说孩子家长已经起诉到法院了。”刘先生说。  由此,刘先生认识了上述案件代理人、公益律师赵良善。刘先生发现,赵良善手头上还有一起类似案件。  “我们当时准备一起起诉游戏公司。”刘先生说。  经过赵良善协调,游戏公司告诉刘先生,可以视情况退款。  “最后还真成了,给我退了1万多元,我高兴得不得了。像我这种情况,如果人数少的话,游戏公司可能会退款,人数多了估计就困难了。”刘先生说。  经过此事后,刘先生的女儿依然在玩手机游戏,“不过,她现在不往里面充钱了,也不购买装备。我现在管得很严,特别是在钱的方面,每天只给比较少的生活费。不可能完全跟游戏一刀两断,也得有个过程,现在只能慢慢疏导。”刘先生无奈地说。  过度沉迷手机游戏对刘先生的女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是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课程甚至无法及格。其次是生活不规律,有时候玩到凌晨1点。而且孩子们互相攀比,互相传染,他们在网上玩游戏往往是一帮人,互相比着打装备,这很可怕。你想不玩都不行,别人还拉着你玩。”刘先生说,“我女儿从我的银行卡里把钱取走,就是同学告诉她的办法。”  刘先生女儿的同学“传授”的办法是,拿着父母的银行卡和身份证,再绑定手机,就可以把钱转出来了。  刘先生的女儿照葫芦画瓢,趁着刘先生上班,把银行卡和身份证与手机绑定,等刘先生下班后回来睡着了,再偷偷拿走刘先生的手机,获取验证码。  “现在有些手机支付工具,如果没有特意申请密码的话,绑定之后支付的时候就不需要密码了。我那张卡还有个缺陷,就是没有短信通知。”刘先生说。  上述过程的具体细节,刘先生甚至都不是从自己女儿口中得知的,而是派出所的民警告诉他的。&&&&充值两千多元不算什么。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玩手游的情况,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采访。  在学校放学后,记者采访到站在路边玩手游的同学姜超。  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姜超对记者说:“我们班上不少同学都打手游,我打得还不好,有几个同学玩得超级溜。”  还没聊上几句,姜超就又开始低头忙着手机游戏,不再理会记者的问题。  随后,记者又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一所中学。在这里,记者碰到正在读初二的陈松。  “班上的同学在玩不同的手游。我们是放学之后相约一起‘开黑’(游戏玩家之间的用语,指和自己现实周围的朋友一起打游戏——记者注)。我们都是打‘排位’(游戏术语)的,我和我朋友的等级比较高。我们一般不和其他人打,很多人都是个坑,为此我们还特意创建了一个‘开黑’的QQ群,有时间就打。”陈松说。  记者问:“在游戏方面有开销吗?开销大吗?”陈松肯定地告诉记者:“当然得充钱啊。不充钱怎么升级,怎么买人,怎么打排位赛?我从3月份开始玩到现在已经充了两千多元了,不过都是我自己的零花钱。”  当记者表示充值金额不小时,陈松不以为然地说:“我这不算多的,我们那个QQ群里不少人都充得比我多,有好几个同学充了五六千元,还有个同学充了上万元,我这点钱在他们面前不算什么。”  初中学生玩手游,学习紧张的高中生又是什么情况?  目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高中读高一的金涛告诉记者,他曾经玩过某大型手游,但是在半年前就把游戏卸载了。  “我之前也一度沉迷于手游无法自拔,而且是到了那种一天不玩就难受的状态,就像上瘾了一样。可后来充钱充得有点多了之后,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觉得为了一个游戏充那么多钱很划不来。现在,我周围还有不少同学在玩手游,现在不仅比的是自己的等级,还比谁的人多,谁充的钱多。我觉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一个游戏的意义了,现在几乎成了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互相竞争的工具,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很有害。所以,我认为卸载这个游戏是个正确的选择。”金涛坦然向记者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金涛说:“我那些同学不仅在游戏里花钱,在局外看游戏主播直播玩游戏时也花钱刷礼物,只是为了进主播创建的‘开黑微信群’,有机会能和主播一起玩。我有个朋友刷了将近4000元才进了一个主播的‘开黑群’,就是被主播带着玩游戏,其他什么都没有”。&&&&家长对待手游态度不一。对于青少年玩手游,家长是怎么看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玩手游的态度不一。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夏琳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刚参加中考。备战中考期间,为了帮儿子减压,她允许孩子适当玩一玩手机游戏。  当被问及是否允许孩子自己往游戏里充钱时,夏琳说:“稍微充一点是能接受的,但是成百上千元的充值肯定不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曾经用其微信往某个手游里充值,累计三千多元。  “我小孩每次都是充二三十元,当时也没在意。之后有一次翻手机账单才发现,他在一个月内就花了1000多元。当时,我二话没说就把游戏卸载了,并且狠狠教育了他一顿。”这位家长说。  在北京市西城区采访时,家长刘丽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才9岁,“孩子对我说,班上有很多同学在玩手游,而且还有比赛。当时,我觉得只要能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谁知道他有时候晚上把我的手机偷偷拿走玩游戏。最后,我把这个游戏卸载了,不能让这个游戏害了孩子”。(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青少年沉迷手游引发诸多问题专家剖析预防孩子沉迷手游我们能做什么(&&)&法制日报视点本报记者杜晓本报实习生涂陈昊  从网游到手游,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的诱惑也逐渐增多。  近年来,手机游戏发展异常迅猛,如何更好地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青少年沉迷手游危害多。公益律师赵良善帮助多名家长追讨孩子沉迷手游后胡乱花掉的款项,他给记者提供了两组数据:  根据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布的“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其中对全国10省(区/市)90所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校的7736名学生、1544名家长和99名老师的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未成年人拥有手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56.4%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前;超九成未成年人都在上网时遇到过不良信息的侵扰;未成年人上网用于打游戏的比例占到42.6%。  《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实现1655.7亿元,同比增长17.7%;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达到1182.5亿元,同比增长19.9%;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5.28亿,同比增长15.9%;大批玩家加入手游大军,其中不乏未成年人。  赵良善认为,青少年玩手游胡乱花钱之后,追讨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举证难。与传统的交易不同,网络交易缺乏固化的介质文本,即便相关的交易记录有电子痕迹可循,但由于这些数据记录被保存在服务器中,不仅查询起来有困难,也容易被系统后台操作者复制、修改甚至删除。  “由于很多家长缺乏证据保全的意识,使得举证困难重重。比如,如果家长平时也玩手游,而且孩子玩手游用的也是家长的手机和账号,这也会导致无法认定交易主体是未成年人。”赵良善说。  “青少年沉迷手游耽误学习,他们的身心正常发育、人格养成都会受到影响,他们身上会出现铺张浪费、挥金如土等问题。尤其是偷父母的银行卡给游戏充值等行为,呈现出违法犯罪的苗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定要深刻认识青少年沉迷手游的危害性。  刘俊海认为,青少年沉迷手游容易引发家长和网游公司之间责任不清的问题,最后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游戏公司可能会说,孩子胡乱充值是家长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家长自己玩”“家长给孩子充值”等说法。家长如果辩解称孩子是背着家长充值的,他们在举证方面确实比较难。另一方面,如果游戏公司认为是家长以孩子的名义赖账,游戏公司也不好举证。总而言之,如果青少年沉迷手游并过度充值,类似纠纷会越来越多,对游戏公司和家长双方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除了司法途径之外,还有几种途径可以解决类似纠纷。比如,双方私下协商解决、找消协调解、找有关部门进行行政调解、提交仲裁。类似纠纷应该尽量通过游戏公司和家长之间协商解决,即使到了法院也要注重调解。”刘俊海说。  “除了诉讼之外,可以向游戏产业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还可以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赵良善说。&&&&游戏公司要做哪些工作。今年年初,国家网信办起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其中提到,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  除此之外,送审稿还提到,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时至8时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政府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家长要全力履行监护职责,未成年人自身也要树立正确意识,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业余活动。”赵良善说。  “要从家长抓起。家长要给自己的手机设好密码,不要给孩子可趁之机进行转账。同时,家长应要求孩子不要给手机设密码,便于随时监控。对于容易沉迷手游的孩子,家长尽量不要给他们配智能手机,配具备简单功能的手机就行了。学校也要适当禁止学生玩手机。”刘俊海说。  5月1日实施的《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并保存用户注册信息;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录的网络游戏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  此外,通知还提到,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限定网络游戏用户在单款游戏内的单次充值金额,并在用户进行充值或者消费时发送要求用户确认的信息。确认信息中应当包括充值或者消费的法定货币或者虚拟货币金额、获得的虚拟道具或者增值服务的名称等内容,以及适度娱乐理性消费等提示语。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保存用户充值及消费等信息记录不少于180日。  刘俊海认为,游戏公司要核实游戏者的年龄,并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另外,游戏公司还要改进游戏的内容,对一些容易让孩子上瘾的内容要严格把关。  “游戏公司要对青少年的上网规律、上网时间、付款情况进行统计,尽可能告知家长。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游戏公司的监督、指导力度。对于一些给消费者、家长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游戏,要拿出有力措施纠正。”刘俊海说。
馆藏&42355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手游推送不小心删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