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LRT+LR完成一段上海延时摄影素材素材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拍摄于石头城秦淮河岸&之前拍的延时摄影效果都很一般,一是因为部分照片是拿jpg格式拍摄的,占硬盘空间小,但是后期处理空间也小。视频这个东西如果不调整一些色调是很难有好的效果的。况且一些照片由于光比的问题还存在曝光修复等等。总而言之,这个阶段以前所拍的延时摄影有一些缺点,列出如下:1、后期空间小2、没有掌握帧速率的概念,间隔时间的确定有困难3、后期曝光调整粗略,视频经常出现闪烁现象(原因是两个相同场景的曝光等级差人眼可分辨)4、素材序列短。没有坚持一个机位拍足够的照片,导致整个视频时间过短5、主题欠缺,所拍视频零碎,没有为一个明确的主题服务6、对于运动延时摄影的尝试是失败的。针对于以上的问题,这次的尝试效果稍好。延时摄影这方面,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国外的做的都比国内的要好。当然国内也有很好的视频,比如说拿下Getty Image延时摄影大奖的《Shanghai E-motion》,或者是这一段很火的《This is Shanghai》,甚至是王笑恒为索尼FS700拍摄的宣传片《奇观影像1-960fps》,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些共同点值得注意:1、都是大范围运动延时摄影;2、音乐配乐考究;3、都拍摄于上海;4、都是团队合作。基本上这些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成功的原因。但是国内很少有人去写教程,不管是大范围运动控制还是后期影像的处理,或者是一些前期后期技巧,都没有非常直观的视频教程。比较多的是延时摄影片段,也就是拍出来的成品,这些成品对延时摄影的观看者来说是非常棒的,但是对于想学习延时摄影的拍摄者来说,用处真的不大。然而国外的教程类的就很多,除了提供延时摄影的成品之外,还有很多教程告诉你如何去拍成这样的作品。而这一次重新启动延时摄影计划也是跟一个关于渐变快门的教程有关。好了,现在整理一些这段时间都了解到了哪些新奇的玩意儿:1、使用外接控制器实现相机的Bulb Ramping(有人翻译为渐变快门,个人感觉不准确,但也不会翻)2、Magic Lantern相机固件3、使用LRTimelapse软件实现Bulb Ramping4、视频的升降格处理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定点延时摄影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得到解决了。我现在用的方法是前期快门线定时拍摄,后期Lr+LRTimelapse(以下简称LRT)处理,不使用外接控制器是因为买不起(= =b),不使用ML固件是因为耗电,而且针对7D的ML固件是测试版,用着很蛋疼。而我恰巧有定时快门线。LRT没有破解版,试用版有一次处理400帧限制,而且不能自动添加关键帧,只能根据画面亮度数值手动添加。不过还好,因为400张限制,关键帧也不会太多。剩下的工作就是拍摄了。原则很简单,拍摄前充分收集资料,了解日出日落时间,太阳下山位置,然后找到适合的机位,牢牢固定住相机,使用M档(如果是用LRT的话,M档后期更简单),选择时间间隔就开始拍了。日落的时候可能亮度变化非常大,M档调整一般以+-1EV为限制,意思就是如果测光表测到-1EV就开始调整曝光至+1EV然后再等亮度降至-1EV。但是秉着数码相机“宁欠勿过”的原则,也可以使用-1EV和+1/3EV作为范围。拍摄的时间会很无聊,因为都是相机自动,除了晚上要适时调整曝光,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呆着等时间。如果在户外拍摄,最难受的要数去厕所,因为没有另外的人看着东西。我想这可能也是延时摄影团队合作的原因。我一般会另外带一个备机,一本杂志或者要考试的书作为解闷的工具,至于去厕所时的器材看管,一般可以叫一下路过的小朋友或者是老爷爷,因为他们也跑不快。前期拍摄完成先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直接出片得到的效果绝对是惨不忍睹....下面是后期过程。LRT使用教程:视频版是比较直观的,但是得对这个软件有点了解,而且要一定的英文水平,因为它没有字幕。建议先看中文文字版,然后看英文视频。中文文字版:.cn/s/blog_4sxj.html &别人博客转来的,他也是转别人的。写的实在是.....太过简略了,凑合看。英文视频版:/v_show/id_XNTc2NDcwMzQ4.htmlLr处理完之后是漫长的输出,我的电脑输出1000张照片基本要花一个晚上。所以尽量要在输出之前发现所有的问题,不然出错了重新输出会非常耗时。输出之后用会声会影或者AE来排图片序列,Pr来改帧数,控制播放速率。配乐就看自己偏好了。我之前配的音乐被同学说太悲情了.....暂时对配乐还没有研究。插一段前几天做成的短视频,也算是个成果,没有音乐也有点遗憾。以上就是定点延时中的关键步骤,基本没有遗漏。但是,定点延时摄影视觉冲击力非常有限。好的作品都是运动延时,所以我也想尝试一下。但是还是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也是我停下来的原因。这里仅限于讨论,我也没有实践过,也没有用过运动控制系统中的任意一个,所以只属于纸上谈兵。可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1、大范围转移消耗大量时间体力,三脚架稍有抖动就会造成视频抖动。2、小范围运动控制系统价格昂贵,结构复杂,基本无DIY或者替代品可能。一般电动云台都是2000+的价格,其实2000基本还可以接受,但是电动云台只能完成左右旋转,俯仰这样的运动,属于机位固定的小范围运动控制,对画面不产生3D效果。如果想要机位移动,产生3D效果,就需要轨道或者是脚轮。轨道比较平滑,效果最好,电控滑轨售价在不等,脚架很便宜,200就能买到,但是害怕一些拍摄地不平整,效果不好。最佳的效果是滑轨+电动云台,在机位移动过程中还有小范围运动控制。这样一套下来起码要5000。在没有把握拍好的时候很难有决心去买这两样东西,也难说到最后不用了能不能二手出掉。整个的延时摄影需要的器材,软件,基本就这些了。其余的就是耐心和热情。不得不说它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件很容易失败的任务。它需要大量的时间、体力和金钱。有人说你何苦啊,又累又浪费快门。东西买了就是用的吧?人生下来就是折腾的吧?你不觉得让相机和你一起在屋里睡觉,才是最大的浪费么。(Fin)percy
阅读(1796)|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延时摄影小记整理',
blogAbstract:'近段时间重拾延时摄影,硬盘空间又开始爆红,而又是因为邻近期末,处理太耗时间,中间也遇到了一些暂时没有办法解决的困难,所以又必须得放一放。拍摄于石头城秦淮河岸&之前拍的延时摄影效果都很一般,一是因为部分照片是拿jpg格式拍摄的,占硬盘空间小,但是后期处理空间也小。视频这个东西如果不调整一些色调是很难有好的效果的。况且一些照片由于光比的问题还存在曝光修复等等。总而言之,这个阶段以前所拍的延时摄影有一些缺点,列出如下:1、后期空间小2、没有掌握帧速率的概念,间隔时间的确定有困难3、后期曝光调整粗略,视频经常出现闪烁现象(原因是两个相同场景的曝光等级差人眼可分辨)4、素材序列短。没有坚持一个机位拍足够的照片,导致整个视频时间过短',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5,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2,
mainCommentCount:2,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EricTLO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EricTLO 的喜欢
转载自来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2061aa_be34253',userId:3232870,blogListLength:29};我从2014年9月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延时摄影,到如今断断续续拍了有一年了,从固定机位到大范围都有尝试。在这段时间的拍摄中,我也遇到过很多问题,今天分享一些我的经验,跟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下关于大范围延时摄影的
  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从2014年9月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延时摄影,到如今断断续续拍了有一年了,从固定机位到大范围都有尝试。
  在这段时间的拍摄中,我也遇到过很多问题,今天分享一些我的经验,跟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下关于大范围延时摄影的拍摄、后期以及转场。
  从相机的移动距离上来区分,我们常见的延时主要是固定机位或者使用滑轨辅助拍摄,它们的移动距离一般不会超过2米;而大范围延时摄影通常会移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距离进行拍摄,这样的话几乎无法用滑轨操作,通常我们是使用挪动三脚架的方式进行拍摄。
  举个栗子,这里有个我拍摄的望京SOHO延时摄影片段,分别是大范围和固定机位拍摄。
一.关于前期拍摄
  前期拍摄据我所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挪动三脚架拍摄,另外我也尝试过手持拍摄大范围延时。
  先说用三脚架拍摄,这是最佳的拍摄方式,具体操作模式就是每拍摄完一张照片之后,挪动三脚架拍摄下一张,这里有一个我拍摄大范围延时过程中的花絮。
  通过上面的视频可以看到我是如何拍的,接下来我详细说一下具体操作。
  首先是确定好拍摄的主体和移动的位置,并选取对准点,比较好的拍摄习惯是先在拍摄初始位置、中心位置和终点位置分别拍摄三张照片进行观察,做到心中对拍摄完的画面有一个大体的把控。
  那么关于对准点,建议选择拍摄主体上固定的、全过程可见的点,最好是和周围对比强烈,并且靠近画面中心,这样的话方便在移动机位后进行迅速对齐,保证对准点一直在画面中的同一个位置,这里需要使用到相机的屏幕取景功能,通过打开网格线或者按下机身上放大按钮后出现的对焦框来定位。
  拍摄前最好计算出大概的拍摄张数和每一张之间移动的距离,比如你需要拍摄一段5秒钟的素材,总移动距离为50米,以25帧每秒为例,那么你需要拍摄的张数就是5*25=125张,每次三脚架挪动的距离为50/125=0.4米,每一张的移动距离要尽可能的相等,这样才能保证拍出来的延时能够平滑。
  关于如何准确控制移动距离,可以通过地面的地砖或者其他明显的标记进行参考,例如下图的情况,可以每次挪动三脚架的某一条腿到我画白圈的位置。
  如果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参考,那么可以用粉笔在地上标注记号或者自己进行估测,只要误差别太大基本还是OK的。
  另外要保证摄成功,很重要一点是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保持水平,保证水平的方法一个是借助相机内置的电子水平仪,另外就是自己在云台上外接高精度水平泡,我的建议是使用外接水平泡来拍摄。
  当然,为了精确调节,建议使用三维云台进行拍摄,普通的球形云台拍大范围的话实在是很难控制,如果你试过三维云台,我相信你会爱上它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举个栗子,下面是我拍摄的一段延时素材,我用红框标注了我拍摄时的对准点,并没有经过后期稳定,可以看到它已经比较流畅了。
  以下是后期稳定后的效果
  后期的稳定处理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前期没有拍好,后期还是无力回天。
  接下来说手持,一般来说不建议手持拍摄,因为它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多数情况下后期无法直接去抖,还得结合手动key关键帧进行微调,费力不讨好。
  但是有时候并没有条件去给你架设三脚架,例如以下一段视频。
  这是我在北京冬至时拍摄的颐和园十七孔桥,当时是踩在结冰的湖面上拍摄的,由于湖面特别滑,而且光影转瞬即逝,所以只能手持拍摄,下面是后期稳定后的效果。
  接下来说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追车”,这个我最先也是在Rob Whitworth的作品里看到的,自己也学着尝试了以下,也是手持拍摄。
  我们先看下稳定前和稳定后的效果。
  可以看到效果非常明显,那么它的拍摄方式和大范围的原理一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摁紧快门进行连拍,而是自己把控好节奏,我这个例子大概间隔0.5秒拍摄一张,拍的时候一个是保证相机端平,另外就是保持你追踪的那辆车在画面中心。
  当然这种由于车速较快,加上手持,所以前期拍出来会抖得非常厉害,但是只要不是太离谱,并且手能端平的话,后期还是能完美解决的。
  好,下面我开始和大家探讨后期流程。
二.关于后期处理
  关于去调色、去闪烁和黄昏渐变等固定机位延时摄影就涉及到的操作我就不细说了,我的具体流程是先在LRTimelapse中去闪烁(如果没有光线变化可省略这一步),再到Lightroom或者Camera Raw中调色并转成jpeg图像序列,最后导入After Efftce(以下简称AE)中进行去稳定和细节的修饰。
  那么我先以“追车”的这个片段为例,由于前期拍摄的素材是保持端平的,所以后期我需要做的就是让黄色的出租车一直保持在画面中心,这样画面看起来就是流畅且稳定的。
  具体操作下面的视频链接里有演示,这里只使用到AE里tracker(追踪)面板中的stabilize motion(运动稳定)功能。
  以上是关于怎么追车的后期操作,那么普通的大范围后期稳定就简单多了,使用AE里的warp stabilizer VFX(变形稳定器)这个插件就能一键稳定,80%的情况下不需要调整其他参数。
  举个栗子,以下这个视频,就是使用warp stabilizer直接稳定的。
  另外有一种让我最头大的情况,就是前期拍摄的条件实在恶劣,后期无法做到一键稳定,例如我在大理古城内拍摄的大范围延时,当时我尽管很努力地前期拍摄,但是由于游客众多,对准点经常被遮挡,导致AE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稳定失败。
  我们先看看这个视频。
  那么它是如何稳定住的呢?我并没有找到捷径,是硬生生把100多帧的照片导入PS里变成一个一个的图层,进行手动对齐,再导出一张张的图片进入AE里面。
  这样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这样作死。
  好,后期的常见情况基本就这么多,接下来进入我分享一下我觉得最有意思也是网络上几乎很难找到的东西,关于转场的问题。
三.关于延时摄影的转场
  在转场这块,我受RobWhitworth作品的影响比较大,也一直把他当成我学习的方向,对于它的作品我有很细致地观看,自己也试着模仿和总结了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这里我主要分享一下思路,不做具体操作的演示,因为这些操作都是十分基础的。
  先看一段视频,这是我在王府井大街拍摄的一段大范围延时。
  个人觉得镜头衔接得还行,我给大家看一看具体它是由哪些镜头得来的大家就明白了。
  看完这些素材,我想你们应该能理解这个镜头是如何做到的了,3段视频,一张接片的照片,构成了一次的转场。
  我记得有人说过,拍照片的时候,得用后期的思想去指导前期拍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那么,拍延时的话,如果要做到很好的转场效果,需要的是用剪辑的思维去进行前期拍摄,这个是重点中的重点。
  也就是说,在你前期拍摄的时候,你脑海里已经很清楚得知道了你最后得出来的效果是怎样的了。
  我们再举个栗子。
  抛开这个场景不说(因为的确是不怎么好看),我们只看转场,我想大家已经能想到这个是由三段素材剪出来的了,以下是这三段素材。
  它们都是在AE里使用最简单的缩放、位移的关键帧变化完成的,这些都是基础操作,我要说的重点是两个镜头之间衔接的细节。
  我们再细看一下从第一段素材到第二段素材的变化,是素材一缩小到素材二的。
  然而缩小之前,它还有一个微微放大的一个趋势,然后再把镜头由第二段素材一直往右拉到第三段素材,在镜头拉到最右端的时候,再把镜头向左移一小段,再回到最右端。
  我们可以通过慢镜头再观察一下。
  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为了实现是一种拟人或者拟物的运动形态,就好像一个人要稍微退两步助力才能冲得很快;一个弹簧要先往下压一压才能弹得很高。
  这么说如果还是不太明白的话,我做了个小球的运动动画来简单演示一下。
  可以看到,同样是从左边移动到右边,上面那个小球明显比下面那个要生动一点,所以在转场上做好这些细节,会让你的片子更耐看,很有动感。
  那么有关转场的东西就讲这么多。
四.最后说说学习方法
  我是通过别人的成熟的东西去学习,例如我看rob的片子,我会去剖析它的每一帧画面,既然别人都一帧一帧地拍好了,你为何不借着这个机会一帧一帧地去看。
  比如rob所拍摄的迪拜,有这么一个镜头,一天的光线变化之内一栋高楼就建好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把它慢镜头回放一下,可以看到它并不是建出来的,而是为了画面效果,后期里一块块贴上去的,这些东西你不细看你永远没法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
  最后,光看还不行,多去试着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全部是个人经验之谈,有些地方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欢迎指正。
  另外,既然发教程上来,目的就是为了分享,欢迎转载,但是,请署名。
可以记录推荐数据哦!
收录收藏夹
添加到收藏
没有新消息
创建收藏夹
公开(受欢迎的收藏夹将有可能选入站酷精选)
私密(仅自己可见)
收藏将感兴趣的内容收藏至任意收藏夹
下次自动登录
没收到验证码?
下次自动登录
第三方帐号登录
微信二维码登录推荐到广播
22405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摄影师丹尼斯)
(独立摄影师深黑)
(予瞳摄影)
第三方登录:延时摄影黄春雨
Time-Lapse业务合作:QQ:,电话: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附录C、后记
后记1,有关视频播放器
看视频、看延时片少不了播放器,播放器众多,到底如何选择主要看自己的偏爱和用途了。我自己喜欢KMP,主要原因是免费、功能强大、开机缺省可以是视频原大尺寸、快捷键很多、操控方便(比如F键为帧步进, shift+F为帧后退),尤其是截屏非常方便,无论播放或暂停状态,按Ctrl+C就截屏到裁减板,到别处粘贴即可。别的软件都要保存文件,再打开,比较麻烦。KMP还可以保存一系列截屏图片。再比如,按数字1、2、3、4就可以切换4个常用的屏幕大小,1是50%、2是100%、3是150%、4是200%,这样的比例伸缩对画面质量影响最小。
另外,我也用迅雷看看,原因是看高清方便,可以自动寻找字幕,可以从上次断开出继续播放。
后记2,大范围运动控制延时片hyperlapse的进入层次
1、无视,不知道这是什么,看到这样的片子也没啥感觉,不理解这种片子的与众不同之处;
2、惊叹,体会到了此类片子的冲击力、表现力,从不了解到喜欢;
3、疑惑,不明白这类片子到底是如何拍的,想了解没有介绍,想尝试又无从下手;
4、会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终于逐渐了解的运动延时片的拍摄和制作方法,并通过自己的尝试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5、自如,这个不用多说了。
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现在走到了第4步。
后记3,延时片的分级
延时片分级的目的,主要是给延时片的制作和延时片的评价提供一个参考。一个好的延时片,不仅要具有摄影、摄像的所共有的品质(比如构图、用光),而且还具备自己独特的特征(比如闪烁、黄昏过渡),而延时片由于刚刚开始流行,有关文章和书籍非常少,有必要设立某种标准。不过,这些分级方式很难客观,也不一定通用,更不权威,仅供参考。
会拍系列照片
会制作合成视频
全部素材都拿来制作延时片
画面经常抖动、跳动和闪动
拍摄间隔设置比较随意
转动、变焦等速度太快
灵活使用自己的器材
有了废片的概念,知道了取舍
学会色彩处理
学会了后期推拉摇移
画面不再因三脚架不稳定而跳动
画面不再闪动(黄昏过渡除外)
单段不再过长(超过10秒)
恰当的音乐选择
合适的构图和曝光
对人群、车流等运动目标处理恰当
熟练掌握几款后期制作处理软件
色彩处理自然,不再过渡夸张
画面推拉摇移不再过快
滑道的恰当使用或良好的大范围移动拍摄
黄昏过渡处理恰当而自然,不再闪烁
画面切换转场有了自己的方法
恰当的画面组合/专题
音乐与画面的有机配合
延时片的润色和点缀
进入某些专门领域比如星空、HDR、3D
有自己的风格
有自己偏向的题材
拍摄选题很挑剔,但成功率较高
题头、字幕解说、片尾处理恰当
自己专用的配音/音乐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附录B、运动控制延时片鉴赏与瑕疵分析
1、Zweizwei minsk belarus 2010,明斯克,白俄罗斯
这是他早期作品,也是明斯克2010年宣传片,有些片面追求过大的运动范围和运动速度。
0:24,明显看出建筑物左右摇摆,问题大概出在相机的水平没有找好。
1:49,上阶梯,可以看到扶手左右摇摆,问题出在拍摄机位不是一条直线
2、当然,他后来的2011年宣传片就制作的非常精美,从运动延时的角度看也察觉不到瑕疵:
越好的片子越可以高清播放,1080p版本下载地址(579M):
(下载时在文字框里输入空心数字按绿色键,然后会出现下一页,复制那个连接地址,然后到迅雷里下载即可。下同)
3、Zweizwei kiev 2011,基辅'2011
他在这部片子的技术表现出色,技巧性极强,尤其是0:43处塑像群回头加速的场景,令人叫绝。瑕疵之处,只找到1:00时地面线条有左右摆动现象。
高清原片下载地址(145M):
4、Zweizwei Moscow 2011,莫斯科'2011
场面宏伟,动感超强,制作精密的延时片,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几处黄昏过渡自然流畅,没有看过这个真就不能说看过延时片。
唯一能看到的瑕疵是0:47电杆的摆动。
1080p高清原片下载(433M):
5、Zweizwei St. Petersburg & Peterhof (Petrodvorets)&,圣彼得堡和彼得宫
Zweizwei又一力作,尽管没有时间标记,但从制作水平上看应该是2011年。
高清原片下载地址(180M):&
6、Zweizwei Singapore'2012,&新加坡'2012
Zweizwei最新延时片,一往的大手笔、高视点、长移动,黄昏过渡和后面的夜景观赏性极强。当然,这个片子有些制作过渡,类似ps过重,不过,面向大众化还是比较合适的。
7、Pettypoh Your Singapore 2012
尽管是运动延时摄影新人,但水准也很高,如果没有Zweizwei在前,这个也可以认为是新加坡精品了,几处运动控制的拍摄和后期都很到位,只是作者摄影功底没有Zweizwei那么强,里面有很多多余或者表现平平的镜头。
8、T-RECS Timelapse Showreel 2010 Drsden,
2:30,屏幕左侧抖动的厉害。
原因:拍摄的视频抽帧、对齐,但由于镜头为广角,有摇摆(即拍摄的时候没有对好焦点),这样造成边缘的物体距离边缘的变化大,而广角镜头越边缘的地方拉伸变形越大,所以造成左右抖动。同样,画面的最右侧也是抖动严重。
9、T-RECS Timelapse Showreel 2011 Dresden,
这个片子其实整体制作水平相当高,几乎看不出瑕疵,只是最后在2:00附近,上山坡的那段,近景出现明显的起伏。这属于临时架设的滑道高度没有控制好,或者用拉绳的方法但没有完全对齐。不过,上山坡这个场景属于高难动作了,没有看到任何别人敢于尝试。
10、Tom Lowe,TimeScapes 4k:
他的片子都很震撼,但运动控制的不多,以上片子是他前不久为了演示4k技术而拍的,几段用了运动控制技术,效果不错,尤其是开篇的驱车行走和中间的星空横走。从他在viemo的跟贴看,他非常喜欢Zweizwei的大范围技术,甚至发帖询问如何拍的。
11、Uncage the Soul Productions,Finding Portland,发现波特兰:
几处运动部分制作的不错,弧形移动比较特别。
12、对庞大的苏联时代工厂进行全新设计的油漆作业
这个片子有很多大范围运动场景,但稳定性不太好。
13、中国定时拍摄专家2011作品集
其中0:09有一段上海浦东的运动段,主要问题是稳定性欠佳(大范围晃动),没有焦点,前景灯杆太乱
另外0:19有一段步行街的,同样是有晃动、没有焦点。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附录A、教程与参考资料
城市延时摄影,可以参考“美国纽约曼哈顿璀璨夜景延时摄影”:&
晚间星空的摄影,可以参考“冬日星空-延时摄影”&平移同时加摇摆的例子,见“超震憾唯美星空延时摄影”&尼康延时摄影教程,一共4部分,英文文字为主,主要是设备的使用,最后处理用PhotoShop 刘效诚微速摄影教程,一共4部分,屏幕截取+中文解说,处理软件用Lightroom和After effects Nicole Yong Timelapse Photography,共两部分,简单扼要,但语言为英语,而且语速比较快。处理软件用Lightroom 延时摄影前期拍摄教程――《我们的年终刊》&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二十一、拍摄与作品列表
首先,给出一个自己认为的十大延时片(个别与前面重复)。选择的标准是:有自己的技术和创新、辛苦追求得到不常见的拍摄目标、后期精良制作。
1、Zweizwei 莫斯科'2011,这个前面介绍过,场面宏伟大气的运动片
Vimeo原始连接:
2、Zweizwei 新加坡'2012
这个前面也介绍过,类似莫斯科,但后期手法更加完善,实在是喜欢
Vimeo原始连接:
3、TSO Photography/ Terje Sorgjerd, The Mountain
经典大自然杰作,辛苦+机遇
Vimeo原始连接:
4、Mockmoon,Nature Time Lapse III
日本mockmoon大自然延时片佳作
/v_show/id_XMjg5MTM2NjY0.html
Vimeo原始连接:
5、Ole C. Salomonsen, In The Land Of The Northern Lights
挪威人Salomonsen经典极光片
Vimeo原始连接:
6、Dakotalapse, Plains Milky Way
壮观的银河
youtube原始连接:
7、NASA, Earth at night seen from space ISS
国际空间站看地球
youtube原始连接:
8、Tom Lowe, Timescapes Rapture
这个是Tom Lowe大片Timescapes早期预告,相当震撼
Vimeo原始连接:
9、Shawn Reeder, Yosemite Range of Light
这个与Tom Lowe的影片Timescapes有相似之处,毕竟他们一起拍的
Vimeo原始连接:
10、Hayaku, A Time Lapse Journey Through Japan ...
另一日本延时片
原始连接:
11、City Limits
没有滑轨,没有过渡,也没做数码摇摆和推拉,但取景独特,音乐与画面配合绝佳
原始连接:
然后,在这里罗列一些自己拍摄的延时摄影片段,很不成熟,只供技术说明之用。
1、首次滑道延时摄影试验,AE合成,采用了数码摇摆和数码变焦方式:
2、高层架设滑道,探出楼外1.5米拍摄,连续模式
3、仪器,滑道断续模式,AE处理,采用数码摇摆方式抵消运行的影响但产生旋转效果。
4、弧形运动,相机架在车上拍摄
5、运动延时摄影演示
6、运动控制+黄昏过渡
7、旋转运动控制,带有轮子的三脚架
8、运动控制,走进同时拉远
9、滑道+鱼眼+过渡
10、后窗晚霞过渡,采用LRT+LR进行去闪和过渡处理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二十、滑道控制器的设计制作
电控滑道是延时摄影必不可少的利器。前面说过,摇摆和变焦都可以用数码的方式后期实现,唯独平移必须前期拍摄,这样才有透视变化,甚至会让延时作品产生3D立体感,是用别的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有很多商品的滑道+控制器可以买到,也比较方便,但也存在不灵活、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的弊病。自己DIY,不仅成本低、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有乐趣和成就感,或者甚至可以取得更好的性能和适合自己的功能。&全套滑道一般包括几个部分,机械的滑道本身也可以DIY,但涉及很强的加工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同时担心精度达不到要求,所以我的滑道还是买现成的。另外,步进电机也必须购买,为了图省事我也购买了驱动器,就是能接收控制信号并驱动电机运行的部分,而把经历集中在控制器的DIY上。
控制器可以说是整个滑道的核心部分,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控制器都是数字的,或者说是单片机控制的,涉及编程,有键盘和显示器,功能都比较全面,内部有电池以便移动使用,价格也不便宜,大多在4000元到5000元之间。我DIY的控制器的策略就是简单,使用方便,这样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构图、如何摆放器材、如何取景、如何曝光上,而不是让控制器的繁琐操作所左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采用了模拟手段,而不是数字方法。所谓数字控制器,就是核心部分用了MCU/单片机,有显示屏,操作部分大多为很多按键,调节一个参数的话可能需要按动好几次按键,而且要看显示/菜单。&我DIY的这个控制器,使用的时候只需打开电源开关,用转盘选好时间,拨动运行开关即可。如果时间已经选好,那只需打开电源开关就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如果要调节时间,或者调节运行方向,启动停止,都无需查看任何显示,只需手动操作即可。这就像开车无需看油门、无需看档位的道理一样,使得驾驶的时候可以集中精力查看路面情况。&具体要求1、电源开关与功能选择&三掷开关,上为连续运行、中为电源关闭、下为断续运行。&连续运行时就是一个电动滑道功能,无论相机是否在曝光都一直在运动。这个功能也适合摄像用。&断续进行就是拍摄与运行相间进行,拍摄的时候不滑道不动作,而运行的时候也不拍摄(需要快速运行),这样才能避免互相干扰,否则正在曝光的时候滑道运动了,可能造成图像模糊。&断续运行可以是相机主动的,相机自己会定时拍摄(包括使用定时快门线)。这就要求能够检测相机状态,才能在曝光结束后才控制滑道运动。断续运行也可以是控制器主动的,这就要电子快门操控相机,这使得本来不方便做延时摄影的相机(例如NEX-7)成为可能。NEX由于体积小、重量轻,效果也不错,因此会有其用途。&2、左右移动&另一个三掷开关,向左扳则向左运行,向右扳为向右运行,中间停止。&3、运行速度选择旋钮&以滑块从这头到那头的运行总时间为单位,用12档开关,分别具有如下运行时间:&15秒、30秒、1分、2分、4分、8分、15分、30分、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另外,可以再增加一个倍率开关,可以控制&0.8、&1、&1.2,这样一方面可以以更细的间隔进行控制(比如1.5分钟),同时也可以向两端延伸运行时间(10秒到12小时)。&4、感知相机拍摄状态&采用热靴口,随时了解相机是处于曝光还是空闲。当相机曝光结束后,可以马上控制轨道运行。热靴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控制闪光灯的,中心触点直接反映了曝光情况,曝光开始时短路,这样可以给出一个触发信号送给闪光灯,曝光结束时断开。最早的热靴触点是机械开关的,而现在都是电子的,因此就有极性了,也不能耐受高压和大电流。热靴信号的引出采用离机闪引线:&
5、运行限位&滑道的滑块运行到左右极限时,进行限位感知和限位,不让电机堵转,更不会因为强行运行而损坏什么。&6、断续运行
拍摄的时候不运行,以防相机振动,拍摄完快门释放后,再短暂运行,然后等待剩余的间隔,继续拍摄。
拍摄间隔的控制可以由相机来完成,包括例如D7000的自动间隔摄影(但只能最短1秒、间隔1秒,也包括NEX的遥控定时器控制,这样控制器只要检测相机的状态,在快门释放后运行即可。拍摄间隔要设置的足够,使得滑道运行完毕并留有一段振动恢复时间。这样做唯一一个不确定因素是NEX的热靴信号的取得(是否可取、是否有热血适配器)。其中,间隔定时器可以是外部的,甚至放在控制器内部(但功能上、信号上是独立的),用来控制D7000或NEX。
举例1:D7000,内部自动间隔3秒,首先曝光2秒、滑道动作0.5秒、等待0.5秒,然后继续拍摄。此法缺点是间隔只能以秒来调节,最小1秒。另外,没有内部间隔定时功能的可以用外部定时快门线,例如MC-36,缺点相同。
举例2:D7000,定时器定时间隔3秒,发出指令拍摄后,相机曝光2秒、滑道动作0.5秒、等待0.5秒,然后继续拍摄。此功能的优势是拍摄间隔可以分数秒,比如0.4秒、1.5秒。
举例3:D7000,控制器和相机放到B门,定时器定时间隔3秒,发出指令拍摄后持续曝光2秒、滑道动作0.5秒、等待0.5秒,然后继续拍摄(此B门功能的优势是可以取得30秒以上的曝光时间,可以暂时不做)。
举例4:NEX-7,定时器定时间隔3秒,发出指令拍摄后,相机曝光2秒、滑道动作0.5秒、等待0.5秒,然后继续拍摄。
举例3:NEX-7,控制器放到T门、相机放到B门,定时器定时间隔3秒,先发出拍摄指令拍摄续曝光2秒后发出曝光停止指令、滑道动作0.5秒、等待0.5秒,然后继续拍摄。此功能可以暂时不做。
7、断续模式开关
三掷开关,正常、B门、T门。
正常的话需要一个间隔定时器,B门和T门需要另外一个曝光定时器。B门和T门可以暂时不做,此时就无需这个开关,也可以省掉曝光定时器。
8、间隔定时器
光电隔离式,通过快门线和遥控器控制相机的定时间隔曝光。
9、曝光定时器
B门或T门下使用,控制相机的曝光时间。
10、内部电池与充电功能&内部采用充电电池,5块(或6块)4200mAh的锂电串联形成18.5V电源,经过测试驱动器和电机15V下可以工作,16V下可工作的很好,包括带载上行。&充电功能,可以有两个输入,一个是220V交流(需要适配器),另一个是常见的12V输入(需要DC-DC升压)。&11、外部&采用防水塑料箱。我用的厂家型号叫JS2
EMI也用防水箱做控制器外壳&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接口步进电机驱动比较复杂,我是用了现成的驱动器2M542,这样控制起来方便一些:
驱动器一共有12个引线,上面6根是控制用的,下面6根接电源和步进电机。
PLS+和PLS-是脉冲输出,每给一个脉冲电机就走一步;DIR+和DIR-是方向,通过5V的有无来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方向;ENA+和ENA-是使能,加+5V有效。下面6根线分别接电源和步进电机。
控制器的设计由于对时间精度要求不高,控制器定时部分用7555。&断续运行时,用HC193(Up/Dn可逆计数器),先在曝光时(轨道停止运行)记录曾经等待/等待了了多少个脉冲,曝光结束后快速输出给马达,这样定时设置可以通用。&限位功能是必须的,由限位模块完成。要判断方向、只限制目标方向的限位,否则达到位置后就不能反方向运行了。这部分用简单的HC00即可实现。&热靴取得相机状态,从闪光灯接口,相机的曝光都会对中心点对地短路,因此只需进行通断检测即可。但由于各厂家、各型号的相机有具体差异,因此要保证极性正确,不可过流或高阻。&手画的框图。比较懒,没有继续展开,就直接画电路图了。&
防水箱的布局&我用的是外部尺寸280&246&156的,内部260&200&143,其中盖子净空间27mm,正好留给各种开关。内部左上为电池,左下为驱动器,中间为充电电路,右边为收纳槽。面板的下面为操作部分,避开电池上方。引线从收纳槽无插座引出。&面板的布置,开关放左边,方向开关放上面,时间盘放中间,倍率开关放下面。面板采用玻璃纤维板,厚度3mm。&限位开关的安装,采用带有鼻子的微动开关,钻孔攻丝即可。一端的引线藏在滑道的沟槽里,使得总体的引线从滑道的一侧引出。&电池的选择,4200mA的锂聚合物,长度110宽度60,厚度6mm,这样5只串联后总厚度30mm,体积不大。即便想增加容量用2组并联,总厚度也为60mm。不过,经过试用,电流只有不到0.25A,因此电池可以连续使用15个小时以上。&这个电池的卖家的照片:&
电路图设计这部分一直在细化,只给出一个定时、驱动部分&
还有一个Up/Dn计数部分的小图&
初样制作随便找了洞洞板做了一下,只是试验功能。&
左边是电源部分,用7805把24V转成5V。&左下是电源兼功能选择开关,中上是运行方向开关,旋钮就是12档时间选择开关,上面三个插头分别是电池24V、驱动器24V、驱动器控制。&制作PCB板组装还早呢,待续。这里只给出一个刚到货的滑道的部分照片,其中电机的螺丝不是配套的,电机齿轮还没砸进去。&
首次外拍工作照,当时控制器还没有外壳:
试拍结果:
工作时的外观: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十九、特别作品分析与试做
本章就网上最热门、最神秘、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几个延时片,试图进行分析和试做。这些延时片具有首创性和新颖性,在网上曾引起广泛的讨论。不过,由于作者本身可能由于保密原因没有给出具体的制作方法,也很难见到他人的模仿品,即便有也大概不会公开其制作方法,因此,自己首先试图对其关键部分进行分析和描述,然后叙述制作方法,最后有些给出自己的视频。
1、Kuala Lumpur DAY-NIGHT
中文译名:吉隆坡日与夜
作者:Rob Whitworth
作者其它作品:胡志明市的交通
音乐:Clams Casino - I'm God
(这个音乐与以前的Ryan Emond Toronto Tempo用的音乐一样,)
Vimeo地址:
国内地址:
作品特点描述:作品画面流畅,色彩绚丽,大量采用了轻微HDR。剪辑手法非常,段间过渡独特。
00:07,快速黄昏过渡,大约等价为每帧2分钟。
00:10,快速拉近,单搭变双塔。
00:12,双塔夜间变换,有少许过渡。
00:14,快速拉出,2.5倍,这个可以完全通过数码后期来实现,因为单反的像素比较大。
00:15,突然变成白天,位置没有变化,但随音乐节拍有个抖动缩放。
00:20,拉出。拉出之前有3帧停顿,拉出的过程有模糊化。
00:23,拍摄视角变化衔接,首先是拉近,然后与后面拼接。实际上,这个如果用移动机位拍摄几张再衔接效果会更好。
00:33,有3.4倍的快速拉近,配合少量旋转。由于作者指名了拍摄相机包含D800,横向具有7360分辨,放大3.4倍也有2164像素,足够1080p的视频使用,因此这个高倍拉近完全可以是后期实现的。
00:36,再次拉近2.5倍。这个就必须涉及变焦了;
00:42,画面中心跟踪黑衣人。这个用AE位置关键帧就可以实现,当然,如果人的走动范围很大,的确可以变换拍摄角度,但变换的动作要快速,在拍摄间隙完成。
00:46,快速拉出。可以看到刚拉出不久有段落衔接,拉到最广角的时候还故意有个抖动,模仿机械变焦不到位的晃动。
00:48到00:52,大尺度拉近、拉出,倍率有4.5倍。这个用D800拍摄、后期就可以实现。他的拉出、拉近过程有个特点,就是画面是死的,足以证明是后期制作的。
01:09,拍摄者进入隧道,音乐变闷。
01:36,车流从夜间过渡到白天,而且白天场景加了高密中灰,使得车迹模糊,曝光大约有5秒。
01:42,倒影从白天过渡到夜间,然后有一个镜头上下摇摆。
01:57,商场内大范围旋转。这个拍的不好,抖动很大。
试做:在100米的楼上,用D800和变焦镜头17-40,开始17mm,拍摄间隔1秒。当看到一个人进入预定区域后,慢慢变焦到40mm,人走出预定区域后再变焦到17mm。后期制作时,在手动变焦的地方进行删帧处理,以便达到快速变焦的目的,变焦不足的地方用数码变焦补足,变焦的焦点放在行人上。然后进行位置跟踪,把行人一直放在画面的中间;当行人走出画面中心后,开始向远拉,是上述过程的逆过程,拉出的中间部分转换成夜景、继续拉,最后画面稳定在夜景延时几秒钟。视频在此:
2、The Lion City
中文译名:新加坡
作者:Keith Loutit
作者其它作品:Small Worlds
音乐:by Sepia Productions
Vimeo地址:
国内地址:
作品特点描述:大量采用后期透视模糊技术,模仿雾气总远到近的渐变效果,或者反过来描述雾气散去。
分析:作者的这种效果,完全是后期制作。以0:07的画面为例,见下图:
有两个效果,一个是从透视上看,有近处清晰、远处模糊特点,而不是简单的画面分割。等于说,从某个距离上竖立一个不可见的垂直平面,在这个平面以远是模糊的,而这个平面与画面的交接之处,是一个折线,如下图红折线所示:
另一个效果,是这种模糊是从远到近逐渐变化的,比如1秒以后画面变成下面这样:
画出折线后就是:
可见这个平面向近处移动。另外,移动界面所到之处,不是突然模糊,而是逐渐模糊,距离平面越远的地方模糊的越厉害。
试做:利用以前拍摄的素材,根据透视和距离,在AE里面建立一系列遮罩,形成遮罩关键帧动画。遮罩透过之处,是下面的一个重复层,引入镜头模糊,而且也要做成关键帧,使得模糊程度也有渐变。另外,引入模糊的时候,要进行边缘处理。
视频在此:
3、berlin hyper-lapse
中文译名:柏林大范围
作者:b-zOOmi
音乐:Diving Through The Blue
Vimeo地址:
国内地址:
作品特点描述:柏林超大范围延时片,主体一般选择的比较小,但移动步长和移动范围非常大,并结合数码变焦技术,抓住画面不变量,使得焦点非常集中。后期全部手工处理(由于背景或画面大部分是变动的,也无法使用AE Warp等自动稳定功能)。
相关视频:How to Spin a Camera Around the CN Tower:
国内视频地址:旋转延时
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旋转高塔的教学片,大体过程是:
首先做计划,在电子地图上围绕高塔画一个拍摄圈
然后进入地图街景,找到那些可以直接看到塔的地点,一共有36个
亲临拍摄,一个地点拍2张,前景类似但有变化,这样才能产生动态感。一共拍了59张照片。
然后在软件里进行对齐、合成。
最后,每张照片要在塔之外加上运动模糊。
当然,有几个地方教程里面没有提到,一个是对齐的方法,主要就是用画面旋转、画面缩放、位置移动,目标就是让塔的位置和大小固定不变,缩放的时候还用了纵横非同一比例的方式,因为拍摄的时候距离塔的位置是变化的,俯仰有较大的变化。另一个是重复,合成的时候一共转了将近4圈,否则只有59张照片太少了,重复后就有了10秒的时长。
试做:采用了以前拍摄的大量星海广场中心华表素材,以前拍摄的数量很多,抽帧处理,速度加快,同时引入运动模糊。
视频在此:
4、Timelapse_demo_real_DR9_50fps
中文译名:四季变化
作者:Sasha Aleksandrov
作者其它作品:Pipe Plant,St. Petersburg in motion,The Moscow Metro
音乐:by Michael Nyman
Vimeo地址:
国内地址:无
作品特点描述:制作精良,音乐节奏感极强并与画面精确同步,50fps高帧率,清晰高码率, 4分钟的视频体积达到739M。
03:21开始有一段四季过渡,就是用相同的设备、同样的机位和角度,在不同的季节里拍摄数段延时片,后期接在一起,使得在一年之中的植物、地面的变化在几秒钟之内显现出来,形成戏剧性效果。
试做1:采用D800相机和超广角镜头12-24mm,固定机位定点瞄准,拍摄多次,每次连续拍摄60张,最后在AE里面进行处理。尽管在拍摄的时候尽量对准,但也不会完全一样,需要用位移、旋转、梯形变形等特效,让画面完全对准。
视频在此:
试做2:几年时间内用不同的相机和不同的镜头,大致向同一方向拍摄了一些照片,采用类似的方法接成延时片,可以反映地貌的变迁和建筑物的成长过程。由于照片拍摄时没有刻意对准,偏差非常大,需要在AE里面用各种手段反复对准,才能让背景基本固定不变。
视频在此:
中文译名:秋季
作者:jamie scott
音乐:I get Nervous by Lower Dens
Vimeo地址:
国内地址:
作品特点描述:一系列精准的接片,来源于不同时期精确的拍摄定位和后期细心的处理,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局部的叶子,随着风吹抖动而色调会逐渐变化。另外,在时间过渡的时候,云和地面景色基本不变,说明作者用了扣像方法。
试做:无(错过秋天,难度也很大)。
6、San Francisco Time Lapse (Empty America)
中文译名:旧金山(空城美国)
作者:David Black
Vimeo地址:
国内地址:
作品特点描述:把一个繁华、车水马龙的旧金山,拍成了一座空城。画面中看不到任何人,也没有车流,只有天上的云和随风摆动的物体。
做法:首先采用固定机位,拍摄延时系列,拍摄时尽量选择人、车少的时候,云也不要太多,否则在马路上形成阴影比较难于处理。空城部分是后期处理的。有人、有车的地方就是马路,在PS里先做出一个静态空马路图片,叠加到延时片系列之上,就形成空城了。
在PS里先叠加两幅同一机位、不同时间的片子,用透明刷刷动汽车,汽车这部分就透明,下面照片对应部分就露出来,碰巧下面没有车,那么这个车就被删除了。如果下面有车,那就回退暂时不做。所有有的车的地方都试验一遍后,很多车就被删除了。把这两个图片合成在一起,再在下面放第三张图,重复上面的动作,直到所有的车、人全部被删去,然后抠出马路的图片即可。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十八、延时摄影的音乐
1、为什么延时摄影需要音乐
延时摄影的表现形式是视频,而视频都是同时展现画面和声音的,这也是人体五个感知器官里排在最前面的两个(眼、耳)所需要的,没有声音的画面是干涩的,比如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去制作无声电影。与视频不同的是,延时片的画面从间轴上被强烈的压缩,才产生震撼的效果,但同期声音不适合压缩,否则听起来声调尖锐,或者根本分不出来,没有美感。但是,视频总是要配声音的,这样延时音乐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往往有些电视画面播放静态的照片,也会配上音乐,尤其是音乐与照片的内容有相关性的时候,会给人以轻松、陶醉的感觉。同样,一个与延时题材相配的音乐,会大大提升延时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水平。但到底如何配乐,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共同摸索。
2、如何得到音乐
购买正版。比如iTune Store里有非常多的音乐,每首大多为0.99美金。
购买合集。比如淘宝很多硬盘卖家可以以一定代价拷贝音乐。
下载。网上有非常多的音乐资源可以下载,有的是单曲,也有合集,或者打包的。也存在大量的BT或PT音乐资源。不过要注意的是,有些网站下载音乐是非法的。
从视频上截取。很多延时片的音乐都不错,直接截取很方便。
专门制作。如果你找得到懂音乐的朋友,或者花得起银子可以为你的延时片特别定做一首音乐,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其它方法。比如有些硬盘销售者会附赠音乐拷贝;比如不能下载的网站在线播放完毕后也可以在缓存里找到;比如到朋友那里去拷贝;比如自己从FM音乐台上录制;比如从CD上转录。
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延时片所用的音乐来路不明,但属于自己玩,那基本上不会有人去追究。不过,延时片用于商业目的,就需要音乐作者或音乐的拥有者授权。即便自己不用于商业目的,也应该表明对音乐的作者的尊重,比如在延时片的说明里标明音乐的名字和作者。
3、如何评价音乐
音乐好与坏,还是有很多客观标准的。这里只是从技术层面上进行评价
采样率与码率。采样率通常选择44.1kHz,这是CD的标准,可以完美表现20kHz的人贰听觉上限频率。采样深度常用16bit,这两个乘起来乘以2(双声道),再除以8,就是128k,也就是常见的MP3的码率。
编码格式。编码分有损和无损,当然无损的也不是100%理想。无损的常见有PCM格式、APE格式,体积比较大。有损的常见MP3编码。
制作水平。避免那种有头无尾、电平很大的采样,也要防止码率很低、压缩比很高的音乐。
4、延时片如何选择音乐
广义的音乐可以包含纯音乐和有人声演唱的歌曲两类。从现有大部分延时片的配乐看,用歌曲的占少数,主要是没有演唱的纯音乐。zweizwei比较喜欢用带有歌词的音乐,比如新加坡2012、中国广州2012,其实莫斯科2011的原曲子也是有人声的,只不过给裁减掉了。
延时片选择音乐,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音乐要配合自己的延时片主题。
节奏感强的
有气势的,宏伟的
如何与画面配合
作者:张利民/lymex/bg2vo
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许可,严禁LOFTER(乐乎)站外转载!
十七、大范围运动控制(Hyperlapse)延时摄影
第十六章讨论了运动控制摄影的最常见的方式:滑轨。但由于滑轨或滑道不会很长,对于大场面或建筑等大尺度物体就无能为力了。能超出传统设备的大范围移动拍摄延时片的方法就应运而生,英文有个专有名词叫hyperlapse。hyper有超级、超长的意思。
大范围机位移动,有好多种办法,例如:
---相机架设在家用车上,边走边拍。特点是相对比较稳定,但难于对准,而且也只能限制在道路上。
---相机安放在公共交通车里,边走边拍,比如双层公交车的上层、有轨电车、火车。此法比较稳定,尤其是有轨道的车,但移动速度太快了,尤其是移动速度还无法控制,适合拍视频。
---相机架设在人工移动的设备上,比如自行车、轮椅、带轮子的三脚架,甚至用婴儿车,特点是灵活方便,基本不受地点的限制,移动和停止的转换速度也比较快,但稳定性稍差,有些需要特别的相机安装方式。
---相机放在船上,一边开船一边拍,特点是非常平稳(有风浪时除外),但拍摄位置受限,只能在平静的水里,甚至要限制在航道上。
---相机架设在特制的轨道车上,利用铁轨做滑道,特点是范围大,但地点受限。
---用摄像滑轨,或者电影滑轨,可以接长,承重很大,精度不算很高,成本较大,适合快速的拍摄较大的项目,更需要团队合作。
---大范围人工搬动三脚架,边走边拍,因此也有人称之walklapse,特点是非常简单,取材方便,地点基本不受限制,甚至稍微不平坦或者台阶上都可以拍。当然,每次移动后位置和方向都需要定位,这样就需要长一些的时间,也需要一些特殊技巧和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大约5年前(也有一说是10年,但没有找到相关作品),有人尝试采用移动三脚架的方法拍摄延时摄影。由于抛弃了滑轨可以自由移动,因此移动的方式不受限制,移动的范围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这种方法听起来不可思议,因为与滑轨比起来,三脚架自由度太大,根本没有精度可言,拍出的结果一致性难于保证。不过,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控制,加上后期精心制作,最后仍然可以产生非常顺滑、稳定的延时片,完全可以与精密滑轨相比拟。
拍摄制作运动延时片的知名人物之一,是俄罗斯人Zweizwei(网名,德语意思是22),他以拍摄城市为主,经典作品包括圣彼得堡、明斯克、白俄罗斯、莫斯科以及最新的新加坡(本文后面都有连接)。从他在vimeo的片子看,2009年及以前的片子极少而且质量一般,2010年有两部片子,瑕疵也比较多(比如整体晃动、边缘颤抖、速度过快);2011年有几部片子,质量相当高,说明已经进入了成熟期。2012年一部“新加坡”,几近完美。近两年其他人也相继发表了不少运动延时片,技术水平也都很高,比如美国的Dan、俄罗斯的Sasha、德国的T-RECS。
很多人初次看到这类片子,第一感觉就是新奇,然后就是不可思议,包括大多数内行者,猜不透到底如何拍摄和制作的,甚至当作者告知是采用移动三脚架的方式后,仍然半信半疑。根据自己一段时间的琢磨和尝试,摸索到了一些道理。分以下几部分展开描述,来解开超级运动控制延时摄影之谜。
一、Hyperlapse拍摄要求
1、等间隔曝光
这是延时摄影最基本的要素,否则对于云彩、慢速运动物体,画面将失去起码的连续性。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一般是机内定时拍摄或采用定时快门线,确保拍摄间隔一致。当然,有些时候可以欺骗一下,在无云、较大间隔的场合,时序参照物不多,可以进行非等间隔曝光,这样便于采用手工快门。即便是有云的场合,拍摄间隔相差15%也一般看不出来。
2、等距离移动
视频需要匀速移动,而在时间间隔相等的前提下,匀速就是等距离。每次拍摄等距离移动是自动滑道的一个特性,也是运动延时摄影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同样,人工移动也必须遵从这个原则,每次移动的距离偏差不要超过20%,否则拍出的画面就能发现一顿一顿的。至于每次到底移动多远的距离,要视运动方式、移动总距离、主体距离和自己的偏好等因素来确定。每次移动的距离越大,角度的变化也越大,最后视频的画面运动就越快。一般的原则是,距离主目标越远则每次移动的距离就可以越长。换算成角度,横向拍摄时每次移动的视角变化为0.3度到1度比较合适,0.6度是常规速度,0.3度是慢速,而每次1度的话节凑较快。按照每步0.6度计算,就相当于1%弧度,而1弧度就是距离等于弧长。也就是说,如果拍摄距离主体50米,那么每次移动距离可以选0.5米左右,也就是1%。
等距离移动还要求移动的方向的平滑性,移动一般是直线或弧线,不要有偏离。纵向拍摄的时候对是否行走是理想直线非常敏感,当然,横向拍摄的时候对此不敏感,造成的距离忽进忽远影响很小。
3、始终瞄准焦点
我们经常能看到直升飞机绕一个主体飞行,或者斯坦尼康稳定器绕一个人拍摄的视频,这种就是环绕拍摄,理想状态下是距离主体的半径不变,镜头中心一直对向物体,揭示物体的各个角度,形成强烈的三维感。我有个实拍的例子如下:
采用弧形滑道,并把主体防砸圆心,就可以比较理想的达到这个目的。但实际上弧形滑道太少,也不通用(半径固定),所以往往用直线滑道替代。
直线滑道要想模拟出弧线滑道的效果,必须把平移和摇摆结合起来,一边走,一边回头。弧形滑道有一个自然的圆心,把主体放置这个焦点上,拍摄的过程中就相机就绕着转。而直线滑道要想取得这一结果,就必须时刻让相机盯住某个物体。如果按角度度看,回头的转角速度是不固定的。具体说,要在画面中间找到一个焦点,拍摄的时候,每走一步,要把相机精确的重新对准到这一点。
焦点的选择有几个原则:
--固定的、不消失的、全过程可见;
--反差大,清晰,独特,便于快速瞄准;
--靠近画面中间;
--在不被遮挡的原则下尽量低一些。
有关瞄准点高低,理论上如果与相机同高度,仰角就不会因为走进、走远而有俯仰角变化。否则,假设焦点选的比较高,那么走进的时候必须仰角很大,而远离后又会恢复,产生一种平视-仰视-平视的结果,这是应该加以避免的。
当然,如果有轻微的平-仰-平的幻化,可以后期进行校正。
我们看一下相机如果没有瞄准好,靠后期位移调整,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左边的图表示一个方框型目标,瞄准点在正中的场合。如果拍摄的时候瞄准点偏左了,整个目标在画面中的位置就会偏右,这样由于一般用广角镜头,就会产生梯形变形,靠近边角的地方物体就变大,如中间的图。此时后期如果只靠简单的位移,把中心部分对准,但边角的部分形变就没有得到纠正。
4、相机保持水平
只保持主体稳定、焦点固定是不够的,因为相机如果左右方向不保持水平,就会产生麻烦。当瞄准点不在镜头的正中心位置,后期通过旋转方法就不能完全纠正,画面的边缘就会产生摆动。Zweizwei等早期的片子就有这个弊病。具体说,镜头成像从中心到外围,放大倍率是不一样的,广角镜头尤其如此,边缘的部分会被拉伸。如果相机不保持一定的水平位置,边缘物体的成像位置距离画面的中心就忽大忽小,伸缩就不一样了。
人眼对水平的的晃动还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边缘有参照物的场合下,只要有不到半个像素的移动就清晰可辨,对胡1080p的视频从中心算起来距离是960像素,角度就是1/2000弧度,即0.03度。为了达到无暇,优质延时片的水平颤抖要做到0.02度以下。
二、Hyperlapse拍摄场景选择
上节讲到,Hyperlapse的拍摄实际上是通过直线移动或者是弧形运动而不断改变机位,同时要一直瞄准一个焦点物体的一种拍摄方法。焦点物体就是拍摄的主体,选择恰当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1、要选择知名的、漂亮的、层次丰富有立体感的。
2、主体之前要开阔平坦无遮挡,最好有两倍与物体高度的空间或道路。开阔便于取景和拍摄,平坦便于移动,尤其是可以用带脚轮的三脚架来移动,无遮挡便于瞄准。尽管有些遮挡物比如树木、电杆等有间隙,不影响瞄准,但会迷惑后期的Warp稳定器而产生抖动。
3、要有自身发光或有光照的,这样在拍摄黄昏过渡会很漂亮,或者可以进行晚间拍摄。
4、焦点物体不要太小,本身在画面中要突出,背景如果有的话不应抢眼,前景不要有太杂乱的高过视线的杂乱东西。
5、焦点物体也不应过于细高,那样就很难收入镜头之内,因为绝大多数视频是横向的。
三、Hyperlapse拍摄方向和路线
从拍摄的方向与行走的方向的关系看,大体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拍摄,横向就是拍摄瞄准方向与行走方向成90度角,也就是行走的时候向两边横着拍,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
横向拍摄一般还可以分为弧线行走和直线行走两种方法,其中弧线行走效果是最理想的,常见于直升飞机绕目标飞行拍摄、斯坦尼康稳定器绕人拍摄,甚至谷歌地图有一种立体图形的操作模式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操作方法是按住shift键在按左或右光标键)。此法的优点是相机与目标的距离基本恒定,因此目标物体的大小也基本不变,只改变透视。缺点是弧线比较难于走出来。因为很多的小路和地面记号都是直线为多。不过,由于通常拍摄行走的距离和角度都不是很大,因此直线行走可以近似替代弧线,达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一种拍摄方式是纵向,也就是拍摄目标的方位和行进方向相同或相似,一边拍摄一边接近被拍摄物体(或远离被拍摄物体):
此种方式拍摄到的主体的透视效果要相对差一些,需要靠周边环境的变化来衬托纵深,同时对拍摄行走的直线性要求很高,地面上如果做记号的话也很容易被发现。当然,拍摄方向也可以与行走方向成180度角,也就是向后拍摄,这样地面上有记号的话可以及时撤掉。
另外,再就是混合方式或倾斜方式,比如拍摄方向与行走方向成45度角,拍摄的注意事项介于横向与纵向之间。
四、具体拍摄设备和技术
拍摄是最关键的一步,拍摄的好就给后期制作提供了优秀的素材,而拍摄的不好就给后期制作留下很多麻烦,甚至无论怎么努力效果也不理想。人眼对视频的帧与帧之间物体的变动非常敏感,这大概是动物的本能(对微小变化的察觉有利于捕猎或防范),因此在拍摄中要尽量避免帧与帧之间的大范围变化,保持一致和稳定,具体分为以下4部分:
1、有效的相机支撑方法
既要保持稳定的支撑,也要便于灵活的调节,还要方便移动。在拍摄过程中还要保证定位准确、机位高度一致、调节要独立。
A、独脚架方便灵活、移动快速、定点容易,也很适合狭小的地区或小路,但也难于控制,因为此时必须用一只手随时扶住独脚架,因此就不用、也不适合再装上旋转控制或俯仰微调,要通过对独脚架的控制来同时达到方向和角度的对准。如果没哟自动水平的话,还要同时观察气泡、调节水平,这就难多了。如果有自动水平的话,由于独脚架随时都在运动,因此也不会把水平调节到很理想。另外,独脚架也不适合夜间或估计增加ND镜的长时间曝光,最好是曝光1/20或更快。至于要通过前后俯的方法完成对准,使得对准位置会改变的问题,也不用担心,因为俯仰的改变是逐渐的。&
B、三脚架,灵活性比独脚架稍差,但也比较轻便,每次短距离搬动不成问题,定位也可以在中心部位延伸指示器,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C、带有轮子的三脚架,与搬动三脚架方法比,移动和定位更加方便省力,只需推动,不过买来的三脚架轮子的三个脚都是万向轮,这样就太灵活了,当地面稍有不平的场合下难免不听使唤,出现横向移动或自己改变方向。我用一根M8的不锈钢螺丝杆穿过其中两个轮子使之同轴,使得这两个轮子的方向固定,类似汽车的两个后轮,而且可以在前面剩余的那个轮子上加上方向控制,就可行走直线或固定弧线,不仅方便横向拍摄,也很适合纵向拍摄。调节前面的方向轮,可以小范围圆周运动(即转弯半径小),在室内产生弧形滑轨的作用,样片在此:
可以看出,这个轮子走小弧线很方便、很精确,但为了能够使得三脚架轮保持走直线或者想要的大弧线就要周折一番,因为方向轮的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会使得长距离行走偏离预定轨道。为了能够在较长的距离内走直线,一个要求地面要平,二个要求方向要有控制、有微调,而且发现不走直线后,要能及时调节。
D、车上架设三脚架或用某种方式固定相机。由于汽车轮子大、轮距大、轴距长,对于小坑洼不敏感,拍摄不用对准,拍摄速度很快。这种方式很久之前就被采用,被称为drivelapse,但以前大多是长距离、纵向拍摄为主。这里的drivelapse主要是横向拍摄、拍摄建筑等人造目标为主、开车距离有限、开车速度极其缓慢。
2、快速移动定点技术
一段延时片大约有100张到200张,拍摄间隔只有10秒到15秒,如何又准、又快的移动到下一个预订位置的确是一个问题。常用方法之一是利用广场、步道上的铺装花纹/方砖,每步一块砖,或者每两步一块砖。方法之二是自己事先做好标记(对于铺装不均匀或者干脆没有标记的场合),方法三是脚步法,每次移动一步,尽管难于精确控制,但速度最快,适合地面没有任何标记,也不便于自己做标记的场合。
从定位的精度看,横向拍摄对于行走是否走直线不敏感,稍微偏离也没有关系。但纵向拍摄对于是否行走直线就很敏感,尤其是近处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包括露出的地面),不走直线就可以发现明显的晃动,这样的瑕疵甚至在Zweizwei、Dan、Sasha的延时片里都有出现。另外,纵向移动时可以拍下待行走的地面,那样就不宜在地面做标记了。
如何在纵向移动的时候使得相机机位能够精确的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与地面的标记精确重合?最早的大地测试定位方法是用细绳挂铅垂,但这种方式不适合快速拍摄,因为铅垂摆动,稳定需要时间。现代大地测试都用光学望远镜的方式,一边观察一边调整,速度也是非常慢。我想了一个办法:三线悬垂,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根柔软的线(图中绿色)悬挂一个铅垂,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晃动,移动后马上稳定。三根线的位置使得腿部很难碰到,而且由于是柔性的,万一碰到会很快复原。搬动三脚架的时候悬垂直挺,直接就可以定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激光笔精确定位方法,小型激光笔用胶带缠绕在中轴上,直接向下照射。!!照片!!
3、精确对准技术
对准就是让相机的CMOS的一个固定点始终对准被拍摄物体上的焦点,也就是让物体的这个焦点在最终照片上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位置。对准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A、个是用相机本身的光学取景器,利用取景器里面的某个对焦点的某个角对准被拍摄物体的焦点。这种方法速度快,但对拍摄者要求很高,对准精度有限。由于相机的取景器在标准镜头的场合不仅没有放大,而且还是缩小的,普通全幅相机安装50mm标准镜头时放大倍率大约是0.7左右,安装了24mm的广角就只有0.33。这样目标看起来就更小了,少许移动在取景器里看不出来,因此对准精度比较低。另外,在相机前方加有高密度中灰镜(ND400以上)的场合,光学取景器非常暗,使得取景实际成为不可能。
B、再一个方法就是外加瞄准器,比如用小型望远镜装在热靴上,望远镜的目镜带有分划板或十字瞄准丝,每次移动后可以精确对准。下面的照片中我用了一个5&20的高尔夫测距望远镜。
这种方法的对准精度会比较高,因为望远镜都有较大的放大倍数,但问题可能有三个:一个是如何稳定而可靠可调节的装在热靴上(我用的是望远镜寻星镜架、热靴接口);另一个是望远镜视野小,不容易一下子找到目标,我用的是较低倍数的5倍,也感觉大;最后一个是这个安装方式只能瞄准与镜头轴线相同的目标,很多场合下瞄准目标要偏高,这种方式就无能为力了。当然,可以加装一个球头,这样方位就任意调节,只不过比较高,看起来也不太稳定:
还有一种光学瞄准器是给拍鸟用的,但也适合拍运动延时片:
放大倍率1,也就是没有放大(也没有缩小),前面的镜子是一个半反半透镜,后面有LED发光,通过半反膜反射回来进行瞄准。刚才说过,相机用广角镜头光学取景放大倍数大约是0.33,因此这种瞄准镜与相机光学取景比,放大了3倍,也基本够用了。此种方法最大的优势,是视野开阔、瞄准速度快,同时可以看到外边和内部,瞄准点是重合的。但这种取景方式有个限制,就是只能瞄准镜头轴线高度,也就是说,每次瞄准的焦点必须在通过画面正中心的水平线上(下图红线上),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
如果想要把对准点选在上图的红圈里,那怎么办呢?只能取景的时候镜头仰角再小一些,但这样建筑物的尖端就不在画面中了,只能用更广的焦距,来取得仰角变小但建筑不消顶的效果:
还有一种光学瞄准器,热靴安装部分带有类似球头的东西,把手拧松后可以随意全方位变换,用起来很方便:
C、最后一个方法是用相机的实时取景功能(Live View,简称LV)。这种方式尽管要在相机上操作,但对准的位置可以在全画面上任意调节,也不受是否加装了高密中灰镜的影响,所见所得,无须任何瞄准附件,因此被广泛使用。尼康相机在实时取景放大显示的时候,显示的小区域的位置可以任意指定,而且这个位置会被记忆,拍摄后尽管恢复1:1取景,但通过按动放大键,仍然会放大刚才定好的位置。对于NEX-7和佳能5D2/5D3,放大后屏幕没有定位标记,那样只好在LCD上用不干胶做个十字瞄准线;对于尼康D7000,放大后的取景屏有一个比较粗的红色取景框,这样就可以用某个角部进行定位,对于尼康D800,红框线可以选择小的那种,按放大键4次后仍然显示在屏幕上,放大倍率已经比较高了(大约11.5倍),对准精度高,或者也可以再按一次放大键,这样就放大成为23倍,没有红框指示则要自己在LCD上做标记。当然,这个方法还是需要一定的练习,可以达到放大与对准同时进行,粗瞄准和精细对准一气呵成;如果粗瞄准有问题,也可以在热靴上装个指引器来弥补;实时取景在阳光下观察也变得很困难,因此最好LCD上要有遮光罩,衣服要穿深色的(否则在LCD上的反光会影响观察)。另外,实施取景在拍摄过程中,千万不要按动相机的光标键重新定位,那样等于原来的定位点改变了。用这种方式,要取消人脸或笑脸自动检测功能,否则碰到旁边有人的话红框会自动跑掉。对于尼康相机,取消的方法是打到自动对焦,装上自动对焦镜头同时也开启自动对焦,开启LV,按对焦按钮同时拨动副轮(在前),就可以看到笑脸出现,继续转动到访框对焦即可。用LV瞄准的缺点,就是速度较慢,一方面拍摄完毕要按键放大,而且要一边放大一边粗秒,另一方面相机在LV和拍摄状态转换的时候也需要时间,比如D800,拍完后居然要4秒钟才能转到LV显示,而且还要继续等待4秒钟才能进行显示放大操作。实际拍完移动三脚架时,最多4秒就能移动到位,因此这种方式每次要额外多花费4秒钟。
4、对准的执行技术
上一段实际上是说如何知道瞄准是否准确、偏差多少。而知道了偏差后,需要调节到没有偏差,这个调节的设备和过程就是这里要介绍的。
调节纠偏不仅包括焦点对准,也包括水平调整,因此要安装一个水平指示器,最简单的就是一个水平泡,要每2mm对应30角秒的那种玻璃管的:
所谓30&/2mm,就是只要有30角秒的变动,水泡就可以移动2mm(1格),这样就很灵敏,有0.02度的误差就可以移动两格。绿色塑料水泡的那种的不太好用,有轻微不水平的话察觉不出来,千万不要用:
。玻璃管可以用一个铝框护起来,粘在液压云台露出来的部分:
如果没有液压云台或者云台板突出部分不够,可以在相机下面垫一块薄钢板,水平泡用一个平底铝框包好再粘到钢板上去。水平指示不宜装在热靴上,那样位置偏高,不好观察。
当然,如果没有比较精密的玻璃泡,或者感觉太灵敏使得调节不便,或者赶时间之要求调节个大概,在后期进行稳定,那也要调节到0.2度之内,这样后期能够改善10倍的话就可以达到0.02度。
另外,很多相机带有水平指示:
上述的这种是显示在LCD上,但不好与取景同时进行,更不能进行LCD放大对准;另一种是在景器里面,比如D7000或者D800可以把Fn按钮设置到虚拟水平,这样按下Fn按钮后,取景器下面就显示出是否相机处于水平。不过,这两种方式的水平显示精度比较差,误差接近1度,这样就很难用在大范围拍摄的水平调节用途了。
对准用的云台有好多,下面列出常见的8种:
A、用球头,这个灵活,但很不好用。由于球头是万向的,调节了方向和俯仰,但水平也完全可能也改变了,所以强烈不建议采用。
B、液压云台,主要是给摄像用的,带有一个手柄,可以调节俯仰和方位,但不能调节水平,仅适用于地面非常平、无需水平调节的特殊场合,或者下面有水平平台。
C、三维云台,这种云台功能强,水平、俯仰、方位可以分别调节,缺点就是调节不精确,反复调节速度慢。
D、三维微动云台,比如曼富图410,功能很强,水平、俯仰、方位可以分别微调,因此可以调节的非常精确,缺点是三个方向要分别调节,因此可能速度受到影响。
E、专业设备的底座,比如水准仪的(容易拆卸)、经纬仪的(功能强),微调可以用三个角轮,精确调整有相应的机构,精密而顺畅。架子可以用标准的仪器架子。
F、自动机械单轴水平云台,无论三脚架如何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上部平台左右总会自动保持水平,这样相机就无需每次调节水平,只调节俯仰和方位即可。这种自动平台的一个例子见后面。
G、自动机械双轴水平云台,无论三脚架如何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上部整个平台总是水平的,这样相机就无需每次调节水平,甚至也无需调节俯仰,只需调节方位。
H、自动电子双轴水平云台,类似上述,缺点貌似是载重不大,参考:
下面以尼康D7000和手动水平泡指示为例,说明一下拍摄对准过程,全套设备如下图:
三脚架装了Wimberley臂作为水平调节的执行机构,用左手在下面操作,配合眼睛盯着水平泡;右手操作上面的液压云台,控制水平旋转和俯仰,眼睛同时盯着实时取景的放大区。
每拍摄一张,首先要一边看LV屏幕一边按放大键一边初步对准,然后右手调节液压云台的俯仰和旋转,让目标套在红框的右上角;调节的同时,眼睛看水准泡的、左手也要调节水平,一切调节好以后右手按动快门(快门线是绑在手柄上的),然后搬动三脚架到下一个位置,周而复始。下面的图是屏幕局部增强反差后,可以看到目标是如何与红框内角符合的。
这部分有个视频在此:
这个拍摄过程要在家里反复练习,做到又快又精确,各种调节可以同时进行。我可以做到平均拍摄周期10秒,最差12秒。当然,最好像我这样手按快门而不是用定时器,那样万一没有调节好就麻烦了,而延时片并不在意1、2秒的差异。
对于佳能相机,LV放大后没有红框,那也不要紧,可以找一块透明不干胶贴在LCD的保护屏上,上面用记号笔做一个十字的对准标记。
这种拍摄也可以用上述提到的微动云台,那样调节俯仰与调节水平可以分开进行,尽管可能速度慢一些,但可以调节到比较精确。
5、走直线的技术
激光。照片!!
五、后期半自动稳定处理
移动三脚架改变机位拍摄出来的系列,如果不经过后期稳定,一般是惨不忍睹,至少是晃动、抖动很大。很多非编软件提供了针对手持视频的稳定功能,比如Final Cut Pro、!!,当然少不了功能强大的Adobe After Effects(简称AE)。在AE里进行稳定性处理有三类方法: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这三种办法在同一时间只能选择一个,当然你也可以串联处理,即手动处理完毕后,再进行全自动稳定处理,或者自动处理后再进行手动稳定处理。所谓手动稳定,就是对每一帧进行手动调整,调整的参数主要是位移和旋转,当然也可以做变形处理,只不过很繁琐;而半自动的方式是需要手动选择1、2个特征点,让AE把这些特征点稳定住,而稳定的过程可以是单步或者是连续;全自动稳定就是Warp稳定器,稳定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早期的AE(比如CS4)只能进行手动或半自动稳定,到了CS5.5才具有全自动稳定功能。这三种方式要在本章一一介绍,本节先看半自动稳定处理,随后介绍手动和全自动方法。
所谓半自动稳定处理,就是利用AE本身提供的稳定功能,可以进行位移晃动补偿,或同时可以选取两点进行位移/旋转补偿,但可以进行手工介入,干涉自动稳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半自动稳定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置稳定,或者叫位移稳定、晃动稳定,是通过画面的上下、左右进行移位,来补偿相机在拍摄时的对准不佳,这个也是最容易的;另一个是旋转稳定,是通过对画面进行旋转,来补偿拍摄时的相机的旋转,也就是拍摄的时候水平方位是变动的。
无论如何,后期稳定是个细工技术活,因为要处理到一个像素的几分之一以下,才能在视觉上察觉不到不理想。下面的半自动稳定处理的方法,适合所有的AE版本,例如 CS4、CS5、CS5.5、CS6:
1、首先打开照片序列素材,建立合成和素材图层;
2、双击该素材,打开素材图层视图,内存预览;
3、在“窗口”菜单里打开“跟踪”面板,同时把时间序列光标放在序列大体中间位置。
4、在“跟踪”面板中选择“稳定”,以下是CS6的跟踪面板,其它版本的类似:
稳定的缺省参数是位置,Position被自动勾上,也就是说此时只对画面的位移进行跟踪和稳定,画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双框标志:
其中外框是相邻帧的搜寻范围,拍摄的质量越好(即相邻两帧跳动小)就可以把这个范围定的越小,这样跟踪速度快;内框是特征物。通过移动这个双框(抓住内框移动),套住一个中心特征点,最好是拍摄的焦点,但要特征分明、反差强烈、与周围不一样的。这样理想情况下AE就可以把系列中的每个画面的这个点对齐、固定,这样就达到稳定的目的了。选择这个点之前,要进行内存预览,多看几遍,才能选择出合适的点位。如果这个特征点在画面中移动位置比较大,那么就应该在时间轴上选择中间位置,这样分析完毕后前后的画面就不至于偏离太大。另外,选特征点的时候,一定不要被遮挡,当然,可以分段,允许分析过程中换特征点。至于如何分析,见下面6。
5、如果在拍摄的过程中相机的水平总在变化,这样就是的画面看起来总在旋转,这样只对齐位置是不够的,还要进行旋转稳定。在稳定对话框里勾选“Rotation”(旋转),这样会出现另外一个双框:
在画面的边缘(尽可能远离第一个双框)找一个平行于拍摄相机的临时特征点,把双框套上。由于这第二个点必定前后帧位移大,跳动也大,因此外框要适当加大。
6、无论是只选择位置,还是也选择了旋转,都要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稳定的结果。分析之前要把时间光标放在大体中间的位置,先手动单帧、逐帧向后分析。在同时勾选了Rotation的场合,这一步主要目的是得到永久性的旋转稳定,同时进行大体的位置稳定。单帧分析的原因,是旋转稳定在较大范围的机位移动场合下很难得到一致的结果,有问题可以停住回退一格。全自动分析的话,出了问题要全部回退。
7、单帧分析的过程中要严密监视跟踪点,尤其是画面跳动较大的场合,若发现跟踪点偏离了目标,要按Ctrl-Z回退一格,扩大跟踪范围重新单步分析,实在不行要另换跟踪点。
8、对于场景变化较大的场合,例如大范围移动,那么跟踪点可能会跑掉,或者说找不到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屏幕上出现的点,那样就要进行特征点切换。切换的时候,先定位到最后一个跟踪好的画面,也就是旧的特征点即将消失的画面,然后拖动跟踪框到新的跟踪点即可。
9、分析到尾部后,把时间光标放回中间部分的起始跟踪位置处,然后向前单步分析,过程类似。
10、分析完毕,会自动生成“动态跟踪”,内有两个跟踪点的关键帧数据。预览,满意后,用鼠标点击跟踪面板右下角的“应用按钮”,这样AE就生成另外一个纠偏系列,在合成画面里就可以抵消画面的抖动和旋转。再次对“合成”进行内存预览,就可以看到软件跟踪后的稳定效果,如不满意则要吸取经验重做,如个别有位移较大的帧可以手工修改,但旋转校正必须在这一步做好,否则手工改动非常麻烦。这部分技巧很多,需要自己慢慢摸索,也可以参考相关资料,比如我要自学网稳定跟踪一节:
六、后期手动稳定处理
本来这部分也属于后期处理,但由于很特殊也比较复杂,因此独立出来一节。手动修改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逐帧手动调节的方法让画面稳定,具有最强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对于一些特殊场景或者需要特殊处理的画面,以手动方法为好,尤其是那些自动处理总是出问题的画面,就可以考虑用手动方法。手动处理当然比较费时,也需要一定经验,处理仍然是在AE中进行的。这里描述的方法是个人摸索出来的,不一定是唯一的或最理想的。另外,此法最适合位移稳定,不太适合其它调整,比如旋转和缩放。旋转稳定比较难于判断旋转量,旋转操作也比较复杂,因此最好还是用自动水平仪来替代。而缩放调整的理由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这里只描述如何进行位移处理。
为了能够调整位移,首先要知道是否位移了、位移了多少。这个其实很好判别,在画面上找一个固定点,通过预览就能了解到这个点的大体位移情况,通过放大画面可以看得更清楚,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做标记就能知道精确的位移量。
1、找画面焦点
焦点就是画面主体中很明显的一处人为选择的关键点,这一点要处理成在系列画面中为一个不动点。我们还记得,大范围运动片在拍摄的时候就有一个焦点,拍摄完毕这个焦点在系列里面基本上是处于同一个位置。手动稳定也是一样,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焦点,使得处理的过程中让这个焦点精确的在画面定位、固定。处理焦点一般可以选择拍摄焦点,这样就很方便,处理后画面也不至于有很大的位移。当然,也可以在处理的时候改变焦点,但不应距离拍摄焦点过远,否则画面位移太大。处理焦点也可以是多个,分段进行,这样可以弥补拍摄缺陷,使得画面移动不至于过大。同样,处理焦点一般也要选择主题画面的中间位置,具有明显特征、有较高的反差同时基本不随画面而改变的点。
2、定下并标记屏幕对应焦点
为了能让焦点固定,必须在屏幕上标记一个参考点。先把显示比例放在50%(或33%,若精度差一些的话),通过AE内存预览,查看焦点大体移动范围和平均中心,用不干胶纸剪成两个箭头,涂上一定的颜色,贴在屏幕上:
这样,两个箭头就相交于一个固定点,也由于不干胶是半透明的,也不遮挡后面的景物,形成了一个方便而精确的瞄准准星,只要把画面的焦点全部与这个准星对齐,那画面就不晃动了。
3、开始粗调
时间标尺放在初始位置,打开“变换”中的“位置”开关,这样就自动生成了第一个位置关键帧,通过改变其数值就可以实现画面的位置的变动。
4、位置调节,用光标键进行,目标是把画面的焦点与屏幕上的标记点重合。由于显示分辨设置在50%,因此每键入光标键一次,就移动两个像素,因此速度不会很慢。移动重合要对X和Y都进行,当然也不要求非常精确,因为还有后续步骤。
5、当前帧移动
调节好第一点的位置后,按PgDn键,时间标尺就移动到了下一帧,就可以再次用光标键对下一画面进行操作,以此类推,直到完全调节完毕。由于调节的过程中只涉及PgUp、PgDn和4个光标键,因此可以双手操作,熟练后速度会很快。全部做完后,用PgUp逐格回退,看是否有较大偏差,如有可以随之调节,如果感觉调节的差不多了预览一次确认。这样下来的结果,对准精度就可以达到2、3个像素的级别;
6、把显示比例改成100%再调节一次,这样按一次光标键就移动一个像素,再次用手型光标移动焦点让大体对准,然后重复上述4、5的工作,只不过这次是在上次调节基础之上,属于细调,但调节量会比较小,目标是调节到1个像素之内。
7、把显示比例改成200%,这样按一次光标键就移动0.5个像素,再次用手型光标移动焦点让大体对准,然后重复上述4、5的工作,只不过这次属于微调了。
8、事到如此,对准精度基本可以达到0.5个像素之内,要求不高的场合下就可以了,因为数码相机即便1200W,一个像素只相当于HD视频的半个像素。要求更高的可以在400%的显示比例上再做一次精细调节。也有人会问,像素最小不就是1吗,怎么能出来半个或1/4像素?其实,软件都是通过插值的方式得到亚像素的,而由于集体动作的原因,视频画面的某个帧即便移动1/2个像素,也会有较明显的感觉。
至于手动调节旋转,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画面有旋转,主要是因为拍摄的时候机器没有完全调节到水平位置。其实对于单幅照片,水平线误差调节到0.5度以下就难于察觉了,但对于延时摄影,由于有画面之间互相参照对比,因此水平必须调节到0.05度以下,才能抖动不明显,要求高的要调节到0.02度。
首先应该了解画面是否有了旋转、旋转了多大。就这一点可能就令人头疼,因为有些画面没有什么水平或垂直的参照物。以下图片还不错,底座是个水平的平台,无论怎么旋转都是一个很好的水平参照物:
可以用量角器,与屏幕上的固定水平线测试一下旋转了多少度,然后就可以利用AE的旋转关键帧来进行旋转纠正了。如果旋转后角度仍然不对,可以回退、重新旋转。可以看出,即便处理一帧都比较麻烦,而要处理上百帧,那的确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水平,后期处理就简单一些,最好用自动水平,如果一致性可以达到0.02度,那后期根本就不需要处理了。
七、后期全自动稳定处理
AE在2011年4月份推出的新版CS5.5,有了个全新的功能叫Warp 稳定器,推出后就广泛进行了宣传,可以在用户不干预的前提下自己分析背景、自己寻找关键点,进行自动稳定性分析和自动画面匹配裁减等功能。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延时摄影视频素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