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孙武头像和三国演义都说孙坚是孙武子之后,为什么孙坚不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572|回复: 8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0 21:32:46
刺史, 积分 2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99 积分
先列出三国演义的原文部分(毛本)
却说孙坚分兵四面,围住襄阳攻打。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韩当曰:“此非吉兆,可暂班师。”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遽尔罢兵!”遂不听韩当之言,攻城愈急。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主公可速致书袁绍,求其相助。”刘表写书,问谁敢突围而出。健将吕公,应声愿往。蒯良曰:“汝既敢去,可听吾计:与汝军马五百,多带能射者冲出阵去,即奔岘山。他必引军来赶,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可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若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如无追兵,不可放炮,趱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黄昏便可出城。”
& & 吕公领了计策,拴束军马。黄昏时分,密开东门,引兵出城。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出营来看。军士报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望岘山而去。”坚不会诸将,只引三十余骑赶来。吕公已于山林丛杂去处,上下埋伏。坚马快,单骑独来,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去。坚随后赶入,却不见了吕公。坚方欲上山,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我对什么有疑问呢,就是蒯良的那条计策。
1、蒯良向刘表建议,向袁绍请求援助,袁绍远在冀州,如何会千里迢迢来救刘表?即使来了,刘表能守到那个时候吗?
2、计策中让吕公引军马五百出城,还要分兵各两百做伏兵,这就让人不明白了,到底是突围还是设伏?
当时孙坚已经分兵四面,围住襄阳了,吕公能突出去就已经很不错了,那有工夫设伏(想想看吕布突围时的难度),设伏就罢了,问题是只有两百人埋伏,好象知道孙坚只会派三十骑追击一样,为孙坚量身定做的。
3、一切如蒯良所料,吕公竟未受任何阻挡(孙坚部队竟未理会,只是报告了,正是这短短的时间使吕公两百人埋伏好了,注意,不仅要埋伏好,其中一百人上山还要准备好石子,这里石子应该是指大块的石头,小石子怎么打死人),然后孙坚只派三十骑追击,正好中计被杀,蒯良简直成神仙了,比孔明还神!那回过头来看,此计策应该是以设伏为主(连取胜后的后续手段都想好了),那么向袁绍请求援助云云就是假的了(为什么要骗刘表?),那又有新的疑惑出来了,就是吕公的武力低下,既然要用计(突围也一样),就要派个武力高点的(吕布派许汜、王楷突围还要用张辽、郝萌保护呢),可后来一看“程普不到数合就一矛刺吕公于马下”,吕公的武力太差了点吧,幸亏与孙坚只交手一合,要是多交手几合,吕公不就完蛋了?好险呐。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0 23:20:08
马超兄,要怪就怪毛本改得太离谱,先把罗本打出来,一比较就明白啦! :
却说孙坚打城,数日不下。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程普曰:“此不祥之兆也。”径来帐下见孙坚,曰:“中军“帅”字旗竿被风吹折,于军不利也,可暂班师。”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尔罢兵!”韩当曰:“此旗乃军中之主,亦不可轻易。”坚曰:“风乃天地呼吸之气,方今隆冬,朔风暴起,折断大旗,何足为怪?吾平生用兵,不信此等异事,只理会得攻城。”
却说城中蒯良来对刘表言曰:“某夜来仰观,见一将星欲坠地。以分野度之,必应孙坚也。上袁绍书已写就,主公当问谁可突围而出。”表问之,阶下一人应声而出。表视之,健将吕公也。蒯良曰:“汝既敢去,可听吾计:与汝军马五百,多带能射者。汝冲出阵去,可奔岘山。他必将军来赶,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可周踅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若能斩将降兵,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如无追兵,不可放炮,趱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黄昏便可出城。”
当夜黄昏,城上望东南角无甚人马,密开东门,纵吕公军马出城,到前寨径过去。
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飞星赶到东南角时,军士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去,望岘山而去。坚不报诸将,只引三十余骑赶来。吕公已于山林丛杂去处,上下埋伏。坚马快,单骑独出。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人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来。坚拍马追赶吕公,见路交杂,不知去处。坚欲上山,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俱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答案就在罗本里了,请慢慢对比,就真相大白了!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1 02:15:31
好像关键是这一句:
[当夜黄昏,城上望东南角无甚人马,密开东门,纵吕公军马出城,到前寨径过去。]
毛氏父子实在可恶,别人做修改都是越改越好越合理,他们却越改毛病越多。想那罗贯中是张某人帐下以谋略著称之人,兼其本人亦有吞宇之志,怎么可能行文中如此不严密呢。毛氏腐儒,实在该打。
回马超兄:
向袁绍求救兵是在蒯良尚不知“天意”时所做出的“尽人事”式的谋略,然而当蒯良后来偶获“天意”确定孙坚必亡之后,他自然不愿错过这个“天赐良机”,而且他也知道,既然天要收孙坚,那么无论如何都会收过去的,自己随意安排一个计策,只要不是太烂的计策,应该都能要了孙坚的命。
平心而论,这个计策实在不算太高明。嗯,应该这么说比较合理 -- 这个计策如果能够得以实施,还是比较高明的,但关键是它得以实施的概率不高,需要各种条件因素都备齐了才能实现 (其中还包括吕公不致让孙坚1合挑了这个条件)。然而,正因为蒯良认定孙坚必死无疑,因此他相信天意有可能会将所有需要的条件因素都备齐。他相信存在这种可能。
当然,同时他也知道也许天意会另有安排、不在这里为他这个计谋安排好所有因素和条件,所以他才会特意叮嘱吕公,如果计不成该如何如何。
应该说,这是一次“人事”与“天意”相配合的事件。如果事先没有察觉到“天意”,因而没有付出努力没有尽人事,则很有可能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但是如果“天意”压根儿就没有安排孙坚这个时候死,那么蒯良的那条计策就无法射杀孙坚,甚至连冲出重围都办不到。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能以坚定的唯物主义思维以及科学思维来看待事物和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天意”的存在。。。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1 08:13:24
刺史, 积分 2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99 积分
不过,这埋伏的速度还是快了,一般都是事先埋伏,他倒好,边走边埋伏,吕公象是在那儿等孙坚来一样。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1 11:10:31
太守, 积分 13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8 积分
马超兄,项某对此段话也有点见解,不知合适与否。
1、蒯良向刘表建议,向袁绍请求援助,袁绍远在冀州,如何会千里迢迢来救刘表?即使来了,刘表能守到那个时候吗?
不错,袁绍远在冀州。若让军队前来,自是时间不济。但是如同曹操下书,刘琮便投降之事可以看出,外交上的压迫也有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蒯良此计不过是在情势危急时的一般策略(刘备方多是孙乾行此外交事宜)。至少在有限的时间内,袁绍用兵力的压迫或是威望来威吓孙坚,以达到孙坚退兵的效果。
2、计策中让吕公引军马五百出城,还要分兵各两百做伏兵,这就让人不明白了,到底是突围还是设伏?
当时孙坚已经分兵四面,围住襄阳了,吕公能突出去就已经很不错了,那有工夫设伏(想想看吕布突围时的难度),设伏就罢了,问题是只有两百人埋伏,好象知道孙坚只会派三十骑追击一样,为孙坚量身定做的。
孙坚者,世之虎将。上来就没把刘表,黄祖放在眼里。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遽尔罢兵!”可以看出孙坚也是性急之人,用少数追兵来袭也是可能之事。毕竟突围去向袁绍求救乃是正事。故蒯良没有多分兵士也是有他的想法的。至少作为多谋之人他估计到过这点,虽然事成乃是天意,但是孙坚自己的自信和性情也决定了他的悲剧。而蒯良的确也不是无中生有使此计谋。
PS:第三点的解释在这两个引用中项某已经解释了。不再赘述。 ;)
不过,这埋伏的速度还是快了,一般都是事先埋伏,他倒好,边走边埋伏,吕公象是在那儿等孙坚来一样。
请看原文与汝军马五百,多带能射者冲出阵去,即奔岘山。他必引军来赶,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可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看来蒯良已经吩咐吕公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此山林之中,自然盘旋的开。不会被追着斩杀掉。所以吕公按照蒯良的意思,带着孙坚兜了几圈。此时若是埋伏还不成,那就只能说明刘表连士兵都是些文人骚客了 :
故我觉得原文即使用毛本解释,亦解释的通,不知诸兄意下如何。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1 17:50:09
刺史, 积分 2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99 积分
谢谢诸位的解释,其实比起演义中其他的“神奇”之处,这里也算不了什么了。
还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我在家里的《三国演义》出版说明中看到这么一段话:《三国演义》最流行的版本是经过清初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一百二十回合本,而这个版本与今天所见到的嘉靖刻本亦存较大的区别。那我们今天看到的到底是毛氏版本还是嘉靖刻本?嘉靖刻本又是谁修改的。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1 18:03:17
[转帖]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都堪称古代小说之最。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第一,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第二,《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第三,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称之为“罗本”)和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正因为如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0年以前,中国大陆只出版了嘉靖元年本的影印本和以毛本为基础的整理本;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论述《三国演义》时,一般都主要针对毛本,附带提及嘉靖元年本,而对其他版本几乎不屑一提。
  1968年,日本著名学者小川环树博士指出:明代万历以后出版的若干《三国》版本,包含嘉靖本完全没有的有关关索的情节,可见它们并非都是出自嘉靖本(《中国小说史研究》,岩波书店出版)。1976年,澳大利亚华裔著名学者柳存仁教授发表《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一文(原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八卷第一期,收入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对《三国》版本源流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新见。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三国》版本的整理与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国外一些学者,如澳大利亚学者马兰安,日本学者金文京、上田望、中川谕、英国学者魏安等也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对《三国》的版本源流的认识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现存的明代《三国》版本中,数量最多的是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三国志传》。过去,由于上述对《三国》版本关系的误解,人们将其视为“俗本”而不予重视。对此,柳存仁在《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中首先提出异议,认为:“《三国志传》之刻本,今日所得见者虽为万历甚至天启年间所刊刻,时间固远在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然其所根据之本(不论其祖本为一种或多种),固有可能在嘉靖壬午以前。”由此,他勾勒了《三国》版本演变的基本线索:大约在至治本《三国志平话》刊刻之后四十年左右,罗贯中有可能撰写《三国志传》,其后为其他各本《三国志传》所宗。在此之后,始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出世。近十几年来,中外学者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见解。如澳大利亚学者马兰安认为:《三国》的最早版本比后期的各种版本包含了更多的民间口头传说和较少的正史资料,其中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关索或花关索故事,而嘉靖本的编者则因关索系传说人物而删除了这些故事。由此看来,《三国》版本演化的顺序是由“志传”本到“演义”本(《〈花关索说唱词话〉与〈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探索》,原载1985年欧洲《通报》,中文译本收入周兆新主编的《三国演义丛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日本学者金文京认为:根据虚构的关羽之子关索的出现情况,建安诸本《三国志传》可以分为四个种类:一是“花关索”系统的本子,二是“关索”系统的本子(二十卷本),三是另一部分“关索”系统的本子(十二卷·百二十回本),四是“花关索·关索”系统的本子。建安诸本保存着古本的面貌,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嘉靖本也有接近原来面貌的地方。建安诸本与嘉靖本的关系是来自同一源头的同系统版本的异本关系,二者在文辞、内容上的差异,是在抄本阶段产生的。“关索故事的有无是《三国志演义》各本之内容上的最大差异,罗贯中原本究竟有没有这个故事乃是一个大问题,至少从现存的版本来考察,围绕这个全然虚构的人物展开的一串故事,在全书中显得很特别,而且前后故事还有矛盾之处,所以很有可能是后来插入进去的。”(《〈三国志演义〉版本试探——以建安诸本为中心》,原载《集刊东洋学》第61号,1989年5月出版;中文译本收入《三国演义丛考》)。另一位日本学者中川谕分析了嘉靖本、周曰校本、吴观明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本、余象斗双峰堂本等五种《三国》版本,指出:“嘉靖本中没有,而以周曰校本为始出现在吴观明本、毛宗岗本的故事,包含关索故事在内,至少可以指出十一个。”这些插入的故事,是基于《资治通鉴》系统的通俗历史书。他认为:尽管嘉靖本是现存最早的《三国》版本,但决非最优秀的版本,也不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三国志传》是与嘉靖本并列的版本,在某些方面保留了比嘉靖本更古的形态;毛本《三国》形成的大致轨迹是: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抄本——周曰校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吴观明本)——毛本(《〈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毛宗岗本的成书过程》,原载《集刊东洋学》第61号,中文译本收入《三国演义丛考》)。再一位日本学者上田望比较系统地考察了现存的《三国》版本,将其分为七群:一是嘉靖元年本;二是《三国志传通俗演义》系列版本,包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三是《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等120回本;四是包含关索故事的《三国志传》诸本;五是包含花关索故事的《三国志传》诸本;六是雄飞馆本《三国水浒全传》;七是毛宗岗本。“上述分类均以周静轩诗、关索故事、花关索故事、章回等为标准。正文本身也有不少细微差别。”众多版本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以文人为对象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十四卷本系统)和面向大众读者的《三国志传》诸本(二十卷本系统)。嘉靖本以外的版本都不是从嘉靖本分化出来的。二十四卷本系统中的夏振宇本是与二十卷本在有些地方文字相同,保留着古老面貌的版本之一,“李卓吾评本”和毛本都是由它或与它相同的版本发展而来的(《〈三国志演义〉版本试论——关于通俗小说版本演变的考察》,原载《东洋文化》第71号,1990年12月;中文译本收入《三国演义丛考》)。中国学者方面,张颖、陈速认为:《三国演义》的现存版本,按正文内容可分为三大系统: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嘉靖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属之;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余氏双峰堂本、朱鼎臣本、乔山堂本、联辉堂本、雄飞馆《英雄谱》本属之;三是《三国志演义》系统,毛宗岗本属之。《三国志传》不仅是《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而且是毛本所依之真正“古本”(《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载《明清小说研究》第五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6月第1版)。陈翔华在《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一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中将嘉靖元年本与诸本《三国志传》比较,指出:①诸本《三国志传》节目字数参差不齐,而嘉靖本节目则整齐划一,均为七字句式;②诸本《三国志传》保存较多民间传说,有的刻本还详细记载不见于史籍的关索故事,而嘉靖本则无之。③《三国志传》的文字颇粗略,而嘉靖本已加修饰,较为增胜。由此可见,嘉靖本是一个修饰得更多的加工整理本。周兆新在《三国演义考评》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中对几种明代版本作了比较细致的考证,指出:①“嘉靖本尽管刊印的时代较早,但它仍然是一个明人修订本,不能代表罗贯中原作的面貌。”那种把嘉靖本说成“罗氏原作”的观点难以成立,倒是《三国志传》可能更接近罗贯中的原作。②《三国志传》与嘉靖本“乃是由罗贯中原作演变出来的并列的分支。”说嘉靖本是其余各种明版《演义》来源的观点值得重新考虑。沈伯俊在《校理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中指出:①《三国演义》的各种明刊本并非“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诸本《三国志传》是自成体系的。②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志传本的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作,甚至可能就是罗氏原作(当然,不同的志传本的刻印者可能都有所改动);而嘉靖本则是一个经过较多修改加工,同时又颇有错讹脱漏的版本。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嘉靖本和毛本的研究,而且应该充分重视对《三国志传》的研究,特别要注意对各本《三国志传》之间的比较,对志传本与嘉靖本的比较。
  1996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学者魏安的《三国演义版本考》一书,对现存的《三国》版本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细致的研究。他先后查考了二十六种不同的非毛评本版本,包括绝大多数学者以前无法看到或未予注意的两种:一是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其刊行年代很可能早于其他任何现存版本;二是西班牙爱思哥利亚修道院图书馆所藏嘉靖二十七年(1548)叶逢春本,其版心书名作《三国志传》,卷端书名有《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史传》、《重刊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数种,全书10卷(每卷24则),每半叶正文上面有图像1幅。怎样确定各种版本之间的关系?魏安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串句脱文”来比较。他指出:“在一本书流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种很特殊的抄写错误,那就是如果在几行之内再次出现相同的(或略同的)词(或词组),抄写者在抄写的时候很容易抄到第一次出现的词(或词组),然后在原文里看错地方,而从相同的词(或词组)第二次出现的地方继续抄下去,结果是新抄的本子里脱漏一段文字。因为抄写者是读串了句子,这种抄写错误可以名为“串句脱文”(英文叫做homoeoteleuton)。”“因为串句脱文既容易辩认且多出现,所以是很适合作为确定版本关系的证据。”“原则上可以判断,假如甲本在一个地方有串句脱文,而乙本不脱文,那么乙本不可能出于甲本,但甲本有可能出于乙本或者乙本的一个祖本;也可以判断,假如几种版本都有同一处串句脱文,它们必定都出于一个共同的祖本。”他在各本《三国演义》里总共找出了154个串句脱文例子。在此基础上,他将现存的《三国》版本分为AB、CD两大系统,认为《三国演义》版本的基本演化关系是这样: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罗氏原本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其特色是正文分为10卷,每卷首记录该卷的年代起讫,卷一首有总歌,有许多夹注,但是没有任何关于(花)关索的情节,也没有周静轩的咏史诗;元祖本分化为AB系统的祖本和CD系统的祖本,分别在明中叶刊行,AB系统均为官本或江南本,其读者多来自士大夫阶层,CD系统均为闽本,其读者多来自小市民阶层;AB系统祖本的主要变化是:正文改分为12卷,每卷后记录该卷的年代起讫,卷一首的总歌被去掉,正文中增入引自《资治通鉴纲目集览》等史书的注释及论赞,等等;CD系统祖本的主要变化是正文中增入周静轩诗72首;由CD系统分出的C1分支,正文改分为20卷,增入花关索故事;D支,正文改分为20卷,正文中增入关索故事;AB系统中的B支,逐步演化出夏振宇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等等。魏安对版本的掌握相当全面,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义,比较科学,因而其论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魏安的研究也有可议之处,尽管他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其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尚需作进一步的考察。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3 17:32:53
布衣, 积分 2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7 积分
演义里面孙坚出场的时候好象就是攻打黄巾军,孙坚第一个登城,这个镜头印象最深。总是在想他第一个冲上去要是死了故事不就没了?
孙坚之勇武可见一斑。
所以以后的故事还是合情合理的。 B)
<em class="t9_" id="authorposton7-5-23 19:39:39
布衣, 积分 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9 积分
世界上的事很多是由偶然性造成的!
Powered by三国之江东霸王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此时中原大地一片混乱,各地军阀征战不休。袁绍攻破黑山军,磨刀霍霍,准备进攻青州。一举荡平青州。袁术兵发陈留,欲与曹操一较长短,刘表劫其粮道,袁术大败给曹操,且一败再败,退至寿春。曹操彻底解除袁术对兖州的威胁。而后曹操信心倍增欲下徐州,与陶谦一较长短。  天下大势走向已初见端倪,北方的袁绍,曹操已初步成大势。而我们吧目光放到江都,一只小小的蝴蝶,能刮起怎样的风暴。  “我这是在哪……”  刚一醒来,孙策就觉得头像炸开一样,疼痛欲裂,让人难以煎熬。  孙策眼皮沉重,用力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在一片古色古香的房间中。这是在哪,难道穿越了。不会吧,难道我也成为了千万穿越大军中的一员。  他一个21世纪的新青年居然穿越了。他叫孙策,据说是他出生的时候三国演义正好播放到孙策那一段,作为一家之主,他爷爷脑袋一拍,觉得孙策这个名字好,英武不凡,就给他起名叫孙策了。  从小他就崇拜孙策,要是不是早亡的话一统天下没问题。可惜大好家业,让孙权给糟蹋了,从孙策死一直到东吴灭亡,东吴的领土就多了荆州。还因为荆州归属的问题,弄得孙刘联盟破灭,而后被魏晋各个击破,从而灭亡。  而他在穿越之前,正在玩三国游戏,选择了他最喜欢的孙策,玩的正起劲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翻了水杯,而水杯中的水飞溅到电源插座上,而后他感觉一阵酥麻流便全身,而后感觉自己像飞起来一样,接着不醒人事。  好像一瞬间,又好像过了好几百年一样。眼前一片黑暗,慢慢的,孙策感觉到浑身乏力,头好像要炸开一样,用尽全身的力气睁开眼,就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房间,周围的一切看起来整理的整整齐齐,像是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古代房间一样。  “公子你醒了”  孙策突然听到一声软软的吴音,随后看到走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穿着一身古装汉服的女孩。长得俏皮可爱。看见他醒了以后惊喜的说道。  “我这是在哪,为什么你穿的这么奇怪,等等……难道我真的穿越了,现在是那一年啊。”孙策头痛欲裂,迷迷糊糊的问道。  “公子,什么穿越啊,奴婢听不明白,现在是初平四年,我们在江都啊。你不会是……不会是发烧烧迷糊了吧。”女孩一阵惊慌,赶紧跑了出去,一边跑一边还在喊医生。  难道我真的穿越了,不会吧,难道真的成为了万千穿越者中的一员,不是在做梦。  初平四年,初平,是哪一个朝代的年号,孙策穿越前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不是什么历史专家,你要是说建安年号,那孙策一定清楚,没办法建安年号太出名啊,孙策就记得东汉末年建安这一个年号,至于初平真没听说过。  就在孙策苦思冥想建安是中国哪个朝代的时候,突然脑海中一片别的意识袭来。  啊,可怜我孙策一代英豪,我还没为父亲报仇,还有我的母亲、幼弟要我照顾,就这样死了,我不甘心,我不甘。  迷迷糊糊之中仿佛听到了小霸王孙策的怒吼声。过了一会儿,突然感到脑海中的另一片意识向他袭来。慢慢的传达着信息:一切都拜托你了,刚才看到了你部分意识的碎片,没想到你来自两千年以后。希望你能把我母亲幼弟照顾好,帮我把杀父之仇报了。我的意识即将消散,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的愿望吧。  然后小霸王孙策的意识消散,记忆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来自2015年孙策的意识之中。  现在这具身体的灵魂可以说是来自后世的孙策的灵魂占据主体,又加上了小霸王孙策平时的记忆,已经可以说是像是后世的孙策又从新经历了一遍小霸王的生平,像当年孙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策对父亲的崇拜。又像闻听父亲被黄祖杀死的刻骨铭心的难过,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大夫,我儿没事吧,怎么还没醒来。”  迷迷糊糊睁开眼,孙策看到一个一脸着急的中年妇女。感到一阵的亲切。一股暖流流变全身,这应该就是我母亲了吧。  “伯符公子只是偶感风寒,所幸公子平时武艺高强,我开副药方,让伯符公子喝几幅汤药,应该无大碍,好好休息几天应该没事了。”  一个背着药箱的老者说道。  谢谢医生,谢谢医生,在一家人的感谢之下,那大夫离开了。  “策儿,你没事吧,不就是袁公来了一封信吗,信上到底说什么了,为什么你一看到信就好几天没回家,多亏家丁把你从外面找回来,回来的时候你都晕倒了,可吓死娘了,你死了我可怎么活啊。”  吴老夫人一边摸着眼泪,一边说道。  信,袁术给我写的信,慢慢的记忆涌上心头。孙坚这时候已经死了3年了,孙策此时刚刚守孝完毕,古人父母亲去世要在坟墓旁边守孝,陪伴亡去的父母。  三年守孝结束之后,一家人来到江都居住,而后孙策写信问袁术讨要父亲孙坚的旧部兵马,袁术在信中百般推脱,不愿意归还,孙策怒气冲天,出去喝的伶仃大醉,而后晕倒在了路上。  “娘亲,没事,袁公来信说了下父亲旧部兵马的事情,没问题的,过几天我亲自去寿春找袁公。”孙策尽管心里很生气,但还是安慰自己母亲。袁术这时候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四世三公后代,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官居后将军,所以孙策哪怕知道袁术没有什么才干,以后自大的称帝的一个蠢货,现在也要恭敬的称一声“袁公”。  “没事就好,你好好跟袁公商议,想他四世三公家族,想来不会在乎你父亲的那几千兵马的。”吴夫人想来,袁术跟亡夫孙坚当初只是盟友,又不是袁术的下级,并且袁术偌大的名声,偌大的地盘应该不会在乎孙坚的那几千兵马。  嗯,孙策迷迷糊糊随声应道。心里却在想,袁术眼高手低,碌碌无为之辈,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早早就被人消灭,不知死活的第一个跳出来称帝。我得找个机会赶紧脱离袁术才行。而后想的袁术信中的招揽之意,跟归还兵马的推脱之意,心里一阵的难受,孙策不是历史学家,不知道前世的孙策是怎样讨回孙坚的旧部兵马的,想到这,孙策不由得长长叹了一口气。  “策儿,你要是有什么为难的事情不放去张子纲家里拜访一下他。刚听说他现在在江都守孝。他是海内名士,你父亲的好友,昔年你父亲对他有恩,我想他应该会帮你的。”孙老夫人看到孙策长吁短叹说道。  张子纲,张紘,孙策想起了这个人。这是原来历史上孙策早期的主要谋士。孙策早期起兵的谋划都应该是他帮的忙,更是劝说孙策定都秣陵。张紘跟张昭更是在东吴并称“二张”。对,就去拜访他。  “嗯,好母亲放心吧,既然是父亲生前的好友。等过几天我的病好点了,我理应拜访他。”孙策听到母亲的说道张紘,高兴的回答道。  “嗯,你好好养伤,我出去给你煎药去。”说完孙老妇人就离开了。  慢慢的孙策想到,哎…….好不容易穿越成自己的偶像,并且还是在三国初期,正是时势造就英雄的年代,可惜现在是孙策创业最艰难的时期,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只有当年父亲留下的十几个家丁护院。  而后孙策却陷入了沉思当中。现在是东汉末年,有兵,有粮就是草头王的年代,我该怎么办呢。脱离袁术是一定的,可该怎么脱离的,怎么要回父亲的旧部兵马呢,我一个十八岁的小孩,怎样能让父亲的旧部尊我为主公呢。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系列的名将,袁术舍得让他们离开吗。他们能服我吗?周瑜,周公瑾,鲁肃,鲁子敬在哪,还会像历史上的一样来辅佐我吗?  一想起周瑜,孙策心底的记忆涌了上来,周瑜应该跟我的关系很好。记得以前孙坚举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孙策居住在寿春,有一次在寿春遇到了周瑜,周瑜非常敬佩父亲孙坚平定黄巾起义跟讨伐董卓的义举。自己跟周瑜讨论天下大势,谈论兵法武功十分的投机,而后邀请自己去周瑜当时居住的舒县去居住,并且周瑜把自己在路边的大宅子让出来给我们一家居住,周瑜还经常去拜访我的母亲,当自己的母亲一样的孝敬,就差认自己的母亲当干娘了。周瑜跟自己是总角之好。他应该会帮助自己。  想起了这些孙策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缕的微笑。  有周瑜的支持,慢慢的再收拢父亲孙坚留下的百战老兵,应该能在这乱世成就一番大业。  想着想着,迷迷糊糊的孙策就陷入了梦乡。  
    第二章拜访  次日,孙策醒来以后,感觉身体已无大碍,便想下床活动一下筋骨。但刚刚试着穿了下衣服,感觉浑身十分的别扭,里里外外各种长袖短褂,不知道怎么穿好。这时候从屋外进来昨天刚醒来看到的那个女孩。  “少爷,让奴婢伺候你穿衣。”  孙策一阵尴尬,想想这么大人了连件衣服都不会穿。  “你是?”孙策装作头痛病还没好的样子问道。避免忘记贴身丫鬟的名字的尴尬。  “奴婢小红啊。少爷有什么事情吩咐奴婢即可。”说完小红便手脚麻利的帮孙策穿上了衣服。而后又让孙策坐在镜子前面帮孙策梳理起了头发。  只见镜子中的那个少年,十七八岁的样子,剑眉星目,浓眉大眼,满脸坚毅之色,甚是不凡。孙策想着这卖相,高大英俊,估计应该从十五岁到五十岁全部通杀吧。比我穿越前强多了。  梳洗完毕之后孙策来到屋后的练武场,只见大约两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两边摆满兵器,刀枪剑戟,斧钺勾叉应有尽有。  孙策走道武器架前面,而后孙策拿起一把长枪,一阵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不自觉的便舞动了起来。真是如蛟龙出海,鹰击九天,怪不得都叫孙策为项羽转世,江东小霸王,这武艺真是厉害。  “大哥好枪法。”这是旁边走过来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满脸聪慧,方硕大口,相貌明显跟正常人有一些不大一样,但看着却卓尔不凡。  孙策心想,这应该就是孙权了吧。  “二弟,怎么有空过来,大哥教你几手武艺。”  “不用,大哥,我听说你要去拜访子纲先生,我想与你同去。”孙策赶紧摆着手说道。  跟孙策不同的是孙权从小就喜文厌武,从小就表现的特别不凡,诗书子集学的特别的快,头脑十分特别聪明,但对武艺却没有什么兴趣。  “哦?二弟也想见见子纲先生吗?不知见他何事啊。”孙策好奇的问道  “子纲先生海内名士。我仰慕他的学问,特想去请教一番。”孙权说着流露出崇敬的神色。  “好,既然二弟有空,拿咱哥俩便一起去拜访子纲先生吧。”说完两人便一起向门口走去。  两人走在路上,前面有家丁在前引路。孙策只见路上的人熙熙攘攘,有穿着儒衫的士子,有穿着绸缎的商人,有穿着短打衣服的平民。看来江都不愧为扬州大城,没经历黄巾之乱,战乱也少,人民相较北方还是比较富足安定的。这时候南方应该没出现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的惨状。  一边走着孙策一边好奇的看着古代的城市,城市中的一切都让孙策感到好奇。走合走着便来到城外的张紘家外。  张紘家位于城外的一片庄园当中,门口挂着白番,这表示这家人家有长辈去世。现在张紘正在家中守孝,应该不会出去拜访友人。  家丁送上名刺,一会儿的功夫,有人把孙策兄弟两人引入客堂。  只见客堂中间跪坐着一个中年人,面有长须,双眼炯炯有神,充满智慧的光芒,身材挺拔,外面照着一袭白色长袍,长袖飘飘,容姿甚美,这应该就是东汉年代的士了吧。  孙策忍不住心中有些澎湃,汉末这个年代,名士与武将如星辰般众多的年代。  这个时代最吸引人的不是江山,也不是美人,恰恰就是这些谋臣和武将。而张紘不是这些璀璨的星辰中最耀眼的那一颗,但是对东吴来说无法替代的那个星辰。  孙策看着张紘的同时,张紘也在观察着孙策兄弟二人。见孙策身材挺拔,面色坚毅,双目如星辰般明亮,孙权尽管年少,但也一身不凡。不由暗暗点头。  孙策孙权这时,赶紧上前几步,行礼拜见张紘,道“拜见子纲先生。”  张紘暗暗点头,面露欣慰之色。到“两位贤侄无须多礼,我与你们父亲是至交,现在见到两位贤侄不凡,想来乌程侯泉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了。”  孙策孙权见到张紘提到父亲,都不由的眼睛湿润了。  说完,张紘指着两旁的座位说道“两位贤侄请坐,我与你们父亲是至交,称我一声世叔即可,不用那么见外。”  “多谢世叔”孙策孙权有举拳对着张紘微微一拜,而后孙权恭恭敬敬的跪坐下来。  孙策看着两边没有椅子啊,怎么坐下。辛好还有古代孙策的部分记忆,膝盖着地,脚掌向上,臀压掌上,才没有闹出笑话,跟着孙权学者跪坐下来,孙策感觉十分的别扭。  坐下之后,张紘开口问了问他们最近的状态,家里有无困难,一阵问候寒暄之后,便问他们两人来此有何事。  孙策心想张紘是海内名士。且与我父亲是至交,并且是东吴早期的谋士,我该问问他的想法。  孙策便站起身,慷慨激昂的说道“目前汉诈衰微,天下纷乱,英雄豪杰,都应兵自重,各自发展。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先父曾与袁公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辛被黄祖所害。我虽然年轻见识浅薄,但也有心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公那里去,请求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给我统领,然后到丹阳去依靠我舅父吴景,收集流散的士兵,东据吴郡,会稽,然后向黄祖报仇雪恨,做臣服于朝廷的外藩,你以为如何?还请世叔教我。”  这时候的孙策不敢说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奉天子以讨不臣之类的话,自己没有一块地盘,离这个目标太远。  也不敢直接说反了汉朝,逐鹿中原的想法。一来大汉四百年,大汉的统治已深入人心,二来孙策知道张紘以后会入朝为官,对大汉天下还是抱有希望的。  张紘迟疑一下。而后张紘面露难色,推脱的说道“我见识浅薄,况且有服丧在身,对于你的事,实在是难以帮忙啊。”  孙策见张紘有推脱之意,似有顾虑,便又在上前一步握住张紘的手,激动的大声说道:“世叔,您的大名,名闻遐迩。四方之人,无不向往仰慕。我的这些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大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着说着孙策十分的激动,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  张纮这时候又打量着孙策,见孙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豪壮之气,并且能充分的看到这时代的局势变化。  沉思了一会,想到孙坚对自己的恩德,还有孙策的豪壮之气,也许能力挽狂澜,拯救汉室。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本分了。您继承父辈威烈,骁勇善战,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时您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扶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亚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岂止作一个外藩呢?目前世难时艰,如果您想建功立业,北方混乱,民生凋敝,各地军阀诸侯多如牛毛,现在就应当南渡长江,我将与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孙策听了张纮的一番话语,心中激荡难平:“那一言为定!我马上开始行动!只是我有老母幼弟,不便同行,现在全都托付给您。希望您多加照顾,使我无后顾之忧。”  
    第三章袁术  寿春城内,大部分百姓面带菜色,穿的破衣烂衫。寿春城为古之都会,得之则安,是称要塞。淮水,淝水流经寿春,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而城中百姓生活如此困苦,可见当地官府对于寿春百姓的横征暴敛。  寿春城,扬州牧府衙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与城中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而此时的府衙大堂内正坐着袁术跟他的心腹谋士在开会。  袁术与曹操交战于匡亭,大败后,欲回到寿春,但被守将陈璃拒绝后,屯兵阴陵集合军队,把陈璃赶到下邳,占领寿春,并杀死扬州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一职,扬州之地袁术只能控制淮南地区,长江以南袁术鞭长莫及。  这时候的长江以南地区,向来被视为蛮荒之地,并且境内还有山越作乱,所谓山越就是古百越后裔,与汉人素来有仇恨。  只有占据中原才被视为有资格问鼎天下。江南地区在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移民与开发。  第一次是五胡乱华之后的东晋王朝建都建康,汉人衣冠难度,豪门世家移居江南,把中原先进的手工,耕种,文化迁到了江南,这才有了第一次长江以南地区的大开发。第一次大开发虽然江南部分地区得到了发展,但大部地区依然是蛮荒之地,只有扬州,杭州,建业等地区能和北方中原地区相比较。  第二次,长江以南地区的飞速发展时期是在南宋,女真人占据中原,建立金朝。宋朝南迁,使长江以南地区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并且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形成鱼米之乡和庞大的海运出口。后来才有了后世的苏杭熟,天下足,苏杭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后,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北方的经济发展再也比不上长江以南地区。  而袁术又兼领徐州伯,谋取徐州的野心昭然若揭。  “前几日孙策送来书信,说要讨回孙坚的就不兵马,杀回荆州为父亲报仇雪恨,你们怎么看。”  此时大堂正中央坐着的袁术面带犹豫之色,像是十分难以决定的样子的问道。袁术心想,孙坚的兵马有将近一万,大部分都是百战老兵,并且还有程普,黄盖之类的威名硕硕的武将,全还给孙策十分不甘心,而这些兵马毕竟名义上都是孙坚的旧部,子承父业,孙策讨要道理上是说得通的,但归还给孙策又十分的不甘心,因此面带犹豫的问道。  “主公,我听说孙策勇武过人,以前在寿春居住的时候结交名士,豪侠交友广泛,有不小的名气,主公不妨把孙坚的旧部归还,做个顺水人情,让他攻打荆州报仇,败了只能再回来投奔主公,倘若胜了,孙策必能记住今日之恩,以后听从主公调遣。无论胜败孙策都必定惟主公命令是从。”  听到袁术问话,袁术长史杨弘恭敬的回到道。  袁术顺着杨弘的思路一想,感觉这个注意还算不错,不过孙坚旧部兵马不在少数,全部归还又十分舍不得,张了张嘴没再说话。  大将张勋见袁术不想归还孙坚旧部兵马,这时候赶紧站出来说道,  “主公万万不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孙策讨回兵马后要是与主公为敌怎么办?并且此时正是我们攻打徐州的关键时期,倘若归还孙坚旧部那我们哪里还有兵马攻打徐州啊,还望主公三思。”  “胡说,主公归还孙策兵马后,孙策只会对主公感恩戴德,怎么会与主公反目呢?再说孙策乃当世豪杰,主公肯归还兵马,想来孙策一定会对主公感恩戴德。”杨弘不服气的辨别的说。  “你怎么知道不会,你收了孙策什么好处这样帮着孙策说话。”张勋说道。  “你血口喷人…….”  “我难道说的不对吗,你这么帮着孙策说话……”  “够了,像什么样子。”  这时候两人争吵了起了,袁术见此赶紧打断他们两个,缓了缓继续说“你们都别吵了。大家还有别的计策吗。”  打断了两人的争吵,但两人面上都露出不服气的表情。  “主公,以我之见,不如厚待孙策,许下重诺,使其为主公所用,但归还兵马是肯定不行的。如果孙策不愿意,坚持讨要旧部,主公不妨以徐州之战为借口推脱,孙策的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丹阳自古就是出精兵的地方,不妨让孙策自己去丹阳募兵。”  这时候袁术的主薄阎象见袁术露出不耐烦的的表情,赶紧说道。  “好,这样最好,既不用归还孙坚的兵马,又能让孙策为我所用。”袁术听到阎象的的意见,十分满意的回答道。  此时东汉长江以北,群雄割据。自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董卓以后,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率兵十余万攻入长安,又和韩遂、马腾的兵马交战,关中大乱。吕布和张辽等将领和军队逃奔华东。袁绍占据翼州,部分并州,公孙瓒占据幽州,袁绍与公孙瓒相继发生了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曹操击破黑山军武阳之战,曹操击破黄巾军兖州之战,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和青州一部分地区。  曹操与袁绍背靠背结盟,袁绍向北发展势力,欲清除公孙瓒,占据幽州。曹操向北向东发展欲下徐州。  袁术与公孙瓒结盟,南北夹击曹袁联盟。一旦袁术拿下徐州,曹操就无法向外扩张了,曹操目前无法跟袁绍反目,只能跟袁术硬拼徐州。  这也是袁术着急进攻徐州的原因。  …………………………..  张紘随口考校了孙权的学问,孙权明智的回答,知识的渊博,都让张紘感到十分的惊奇,于是张紘让孙权跟他学习学问,也同意了帮孙策照顾家小。  回到家后,孙权对于能跟随张紘学习知识感到十分的满足。  孙权便对吴老夫人说了他的打算。准备动身前往寿春,早日讨回兵马为孙坚报仇雪恨。  “策儿,出门在外多加小心,程普、黄盖、韩当乃你父亲可靠的旧部,还有你舅父吴景,叔父孙静等人都十分的值得信任,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都会帮你的,有拿不定的注意多问问他们。”  吴老夫人关切的问道。  “母亲放心吧,我心里有数,二弟已经拜张紘为师了,母亲在家要是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可以给我写信或找张紘帮忙。”孙策说道。  “嗯,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啊,还有家里的家丁护院你全部带上吧,这些人以前都忠心耿耿的追随者你父亲,应该都可以信任。”  吴老夫人回答着。  “放心吧,母亲,我明日就出发,早日讨回旧部为父亲报仇。我只带几个随从就可以,剩下的家丁护院就让他们照顾家里吧。”孙策回答道。  
    第四章孙子兵法与传国玉玺  晚上,孙策想着到达寿春后怎样说服袁术归还孙坚旧部兵马,越想越没有头绪,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怎么也睡不着觉。  “咚,咚,咚,咚。”  就在孙策迷迷糊糊似睡似醒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房间的敲门声。  孙策赶紧起来穿好衣服,问道:“谁啊,这么晚有什么事情啊。”  “是我,你母亲。”房间外面传来吴老夫人的声音。  “好的,马上来。”孙策回答道。  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房门。只见屋外站着吴老夫人一个人,连贴身丫鬟都没带,吴老夫人神情略有些紧张,显然是要避开别人。  “母亲,这么晚来有什么事情吗。”孙策对吴老夫人问道。  吴老夫人没有说话,向外看了看,确定房子附近没有别人,而后赶紧走进房间,并把门关好。  “母亲,什么事情啊,这么神秘。”孙策不解的问道。  “明天你就要走了,我有两样东西要交给你,白天人多眼杂,我没有说,只能等到晚上没有人的时候再给你。”吴老夫人说道。  “什么东西啊,这么慎重。”孙策好奇的问道。  “我先问你,你可知道你父亲孙坚原来只是一个县衙小吏,家族也没有人出任过高官显贵,为什么能从刀笔小吏一步步的走到平定黄巾起义,被朝廷册封为乌程侯吗?  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别的诸侯不是大败,就是紧闭寨门,避战董卓军队,只有你父亲斩杀华雄击败吕布董卓,第一个攻进洛阳,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吗?”  吴老夫人没有回答,而是首先向孙策问道。  华雄此人,是董卓麾下大将,在三国演义里是关羽斩杀的华雄,而在三国志中记载,孙坚击溃胡轸全军,部下督华雄被其斩杀,这里按三国志记载。  “那自然是父亲英勇善战。”孙策回答道。  “你这样说也不错,你可知道吴郡富春孙氏的起源?”吴老夫人又问道。  “据父亲生前讲,是源自春秋孙武子,孙武子辅佐吴王阖闾和夫差成就霸业,有感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而隐居于吴郡。”孙策回答道。  “不错,你父亲当年年轻的时候,在家族祠堂中找到了遗失多年的孙子兵法,才有了他以后南征北战立下的赫赫战功。”吴老夫人声音非常的清,像是被别人听到一样,小心的回答道。  “孙子兵法,外面也在流传啊,好像没有那么珍贵吧。”孙策不解的问道。  在孙策的前世,孙子兵法好像在网上一搜就能找到,他前世也大体浏览过,好像没有那么神奇。  这就是孙策想错了,现在这个时代,衡量一个家族的显赫,除了家族中出任的高官显贵以后,还有藏书量。为什么会形成世家门阀,就是因为这时代的书籍基本全是手写抄写的,世家有上百年的书籍积累,书籍甚至比黄金还要珍贵,寒门弟子看过的书籍自然没法跟世家子弟相比较,这也就是寒门子弟竞争不过世家子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父亲册封乌程侯之后,也看过大汉朝廷收藏的孙子兵法,但是他告诉我,大汉朝廷收藏的孙子兵法是删节版,一些关键的内容都没有记载。”  “这………不会吧。”孙策惊讶的目睁口呆,孙子兵法还有好几个版本。  “家里收藏的孙子兵法是当年孙武子亲手手写的,关键部分的内容当然不能流传到外面。你父亲孙坚当年就是靠着真正完整的孙子兵法才能百战百胜。当年败给刘表是他当时没有重视刘表,轻兵冒进才失败的。”  吴老夫人像是想起了孙坚,幽幽一叹,继续说道。  “你父亲当年看你年幼,把孙子兵法交给我保管了,明天你就要出发了,现在该是我把兵书给你的时候了。”  孙策心想,原来自己家的孙子兵法才是正版,外面流传的全是盗版的啊。那有这部兵法,就能在乱世立足了。  孙策本来以为兵法这件事情就够让人惊讶的了,没想到吴老夫人有说了件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年你父亲第一个攻入洛阳,董卓仓皇带着天子迁都于长安,传国玉玺就在那时候失踪了。”  吴老夫人说了这句话,吓了孙策一挑。  “难道,这………不会吧,难道传国玉玺被父亲得到了。”孙策结结巴巴的说道。  “不错,这也就是我如此小心翼翼来告诉你的原因,记住千万别往外说。”吴老夫人小心翼翼的说道。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缪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可以说在封建年代,传国玉玺就是皇权的象征。  听到传国玉玺后,孙策怔怔的出神,记得前世孙策好像看到过,当时的孙策就是用传国玉玺换回的孙坚的旧部兵马的,有了传国玉玺袁术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才自大到称帝的。  想到这,孙策拿定注意,最好也用传国玉玺换回孙坚的旧部兵马,就是不能换回孙坚的旧部兵马也不能把传国玉玺留着手里。要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传国玉玺不是宝贝,而是烫手的山芋。  “母亲,传国玉玺在我们手中就是烫手的山芋,忠心汉室者,想得到传国玉玺献给朝廷皇帝,心存异心者,想要得到传国玉玺,待天时有变,自立为帝。我们根本没能力把传国玉玺保护好。”孙策说道。  “不错,前几****父亲的老朋友杨弘来信说袁术没打算把你父亲的旧部兵马归还,让你早点想办法。”  吴老夫人停了停,又继续说道:“当年你父亲刚刚去世,袁术多次来信询问传国玉玺的下了,都被我推脱了,我想袁术心里一定在怀疑传国玉玺就在我们家里,你索性就用传国玉玺换回你父亲的旧部兵马吧。”  “好,母亲,这个注意不错,既能把烫手的山芋扔掉,又能讨要回父亲的旧部。”孙策高兴的说道。  
    第五章山贼  初平三年,初秋。  江都城外的官道上,有十余骑向远处缓缓行去。  这些骑士年纪都不大,最大的也就三十来岁,大部分都二十来岁,持弓带矛,各配刀剑,都很精悍,还有两匹战马没有人乘骑,而是载着他们的战甲。他们最前面,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黑衣黑巾,眉目清朗,身体魁梧,腰边插了一柄环首刀,骑在马上,腰杆挺得笔直。  这年轻人就是孙策,他从江都出发,一路向寿春行去。身后跟随的都是孙策家中部曲,紧跟在孙策身后的是孙坚的族子,管理着家中部曲的孙河。这次孙策前往寿春,吴老夫人不放心,特让孙河跟随前往。  孙河,字伯海。孙坚族子。少时便为孙坚心腹从讨四方。孙坚兵败后回到孙家,领导着孙家部曲,这些年来都是孙河训练部曲,看护家族。  孙策前世没有骑过马,这一世融合孙策记忆后,一骑上马就有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慢慢的就融合了以前孙策的骑术,变得骑术精湛起来。  官道两旁的田地里,种着庄家长势喜人,一路上绿的树,绿的桑,远处矮山上的野草青翠欲滴。在阳光的照射下,田地里的庄家形成一片金黄色,像是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黄绿相见的衣服。  “伯海,看来今天庄家的收成不错啊。”孙策回头对孙河说道。  “是啊,公子,这也就是在江都附近,这里战乱少,百姓生活还过得去,北方战乱不断,我当年跟随老主公在北方征战的时候,很难见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孙河感慨的说道。  “是啊,伯海,我们要努力平定各种叛乱,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孙策也无限感慨的说着。  “原誓死追随公子,平定叛乱。”孙河跟身后的部曲一起喊道。  十余人骑着马一路向寿春城而去,一会儿便远离江都城。走的越来越远,人烟也越来越少了起来,周围渐渐的出现了荒地,走的越远荒地也越来越多,看来不只是北方,就是在江都战乱发生的很少的地方,离城池稍远的地区都出线了大规模的抛荒。  看来只有在城池附近的田地才有人耕种,这世道,已经乱了。  孙策心里发誓一定要让天下的百姓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能向前世一样三国征战不休好几十年,加上五胡乱华两百年,百姓颠沛流离。一定不能再让汉人重复前世的命运了,早日结束这乱世。  …………………..  一行人走到夕阳西斜的时候,前方遇到一片密林,突然听到前方有人在呼喊救命,还有喊杀声。  “伯海,你去看看前面怎么回事。”孙策听到前面的呼喊声,回头对孙河吩咐道。  “是,公子。”孙河一边回答,一边双腿夹紧马腹,狠狠的在马的身上抽了一鞭子,战马快速的向前方跑去。  “剩下人下马,披甲。”  孙策则跟剩余的部曲停下马,来到驮着战甲的那两匹马前面,拿下战甲穿在身上。等着孙河侦查回来。  骑兵人不能长时间穿着战甲,战甲的重量加上人的重量长时间马负担不起来,只有临战冲锋的时候骑士才穿上战甲。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孙和便骑着马回来了,远远的便对对孙策说道:“公子,前方有山贼在抢劫行人,赶紧去救人吧。”  “有多少山贼,装备怎么样,武器怎么样,有无披甲。”孙策冷静的问道。  “大约一百多个山贼,正在围攻一辆马车,看马车样式应该是个士子,有三四十个护卫正在跟山贼激战,看样子快支撑不住了。”孙河回答道。  “山贼众多,我们只有十余骑,这样,我带五骑先行,孙河你带领剩下的兵马,在马尾上拴上树枝,不要露面,在外面奔跑扬起灰尘,用力大喊喊杀声,不要让山贼知道我们虚实。”孙策想了想吩咐道。  “是公子。”孙河回答。  “赶紧行动。”孙策一边说着,一边向山贼处冲去。  “兄弟们杀啊。”一边跑着,拿起武器,孙策跟后面的部曲们一边喊着。  随着孙策的喊杀声跟马踏声,山贼们很快引起了骚动,而护卫们则迅速振作。  但山贼们回头一看,只有五人五骑,之后便稳定了下来。  孙策手握长枪,一骑当先,很快便来到山贼前,举起长枪朝最近的一个山贼用力一刺,巨大的冲击力便把山贼刺穿,抬起长枪,只见这个山贼串在了长枪枪尖之上,而后孙策用力一甩,把刺长枪上的山贼甩了出去,旁边的山贼看到孙策十分勇猛都纷纷侧面。  “杀!”  “杀!”  “杀!”  虽然只有五人五骑,但这些部曲都是训练有素,都是随孙坚上过战场杀过无数黄巾军的战士,虽然人少,但气势惊人。  孙策一人一骑在前,后面四人四骑,以孙策为中心展开,形成一个微型的锥子阵型。迅速的冲往山贼人群之中。  随着阵型的冲击,周围的山贼见五人如此勇猛,也迅速的围了上来,孙策前面的山贼也越来越多,刀剑戈矛,锄锨棍棒,各色各样的兵器横七竖八的打来。  孙策没有太多的马战经验,被如此多的人围攻更是第一次,孙策担心如果继续快速冲击的话坐骑会摔倒或被人绊倒,略微放缓了马速,两腿夹紧马腹,居高临下的挥动长矛,将砸来的各种兵器挑开,手下毫不留情的用长枪刺进各个山贼的身体中。  山贼的鲜血很快便洒在了孙策的脸上,孙策感觉面上一热,鲜血像是从面部流入了眼睛之中,眼前的景象一片血红,这时候孙策突然感觉热血沸腾,浑身上下像是拥有用不完的力气,像是发狂了一样挥舞着长枪,在这时候孙策慢慢的也适应了马战,开始使劲跃马前冲。  连人代马好几百公斤重,前面的山贼有的躲避不及,眼睁睁的看着战马踩到山贼的身上,便随着骨骼的“咔,咔”响声,被踩成肉泥。  孙策浑身沐浴着鲜血,像是霸王复生,又或是来自地狱的恶魔。这时候周围的山贼都被吓破了胆,不少人丢下武器,纷纷掉头逃去。  孙策与身后的部曲,武器锋利,盔甲齐全,故冲进山贼阵中,没有人阵亡,只有最外围的两个受了点轻伤。  在冷兵器战斗的年代,衡量一支部队是否精锐,披甲几成占很大的关系,冷兵器战斗的时候,披甲者对无甲者占有很大优势。加上这五人都骑着马,居高临下快速冲击,所以基本没人受到重伤。  “霸王!”  “霸王!”  这时候孙策身后的四名部曲呼喊着,慢慢的随着孙策越来越勇猛,周围的护卫也加入了呼喊中。  孙策看到前方有几名山贼骑着马,心想这应该就是山贼的头领了,有道是擒贼先擒王,于是孙策调转马头,朝着山贼的头领冲去。  山贼的头领早就被孙策的勇猛吓破了胆子,这时候又听到远处杀声震天,看到远处尘土飞扬,以为外面还有援兵,  看到孙策不顾一切的向他冲来,吓得赶紧喊了声撤退,带着山贼向远处逃去,山贼们就像是狠爹娘少生了两条腿一样,不一会的功夫便四散逃远了。  
    第六章吕范  孙策看到山贼们撤退以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么长时间的激战力气快耗尽了,全靠一股血气支撑,山贼不逃走的话,孙策不知道还能承受多久。  孙策回头一看,部曲们跟被山贼围攻的士子的护卫们都气虚喘喘,看样子是没有余力追击了。  随后孙策下令让部曲们打扫战场,自己下马休息起来。  “多谢将军救命之恩,不知道将军如何称呼。”就在孙策下马休息的时候,旁边走来被打劫的车队的主人过来问道。  只见这人身高七尺有余,仪表过人。年龄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双目明亮,嘴下三滤长须更显得儒雅起来。  “举手之劳,在下吴郡孙策,字伯符,不知先生怎样称呼?”孙策随口回答道。  “在下吕范,字子衡。难道将军就是乌程侯之子,江东孙伯符?”吕范听到孙策的回答,惊奇的说道。  “不错,正是在下。”孙策回答道。对于吕范这个名字,孙策前世没有听说过,想来应该不是智谋之辈。  不过孙策不知道的是,吕范此人尽管名气没有那么大,但却是东吴名臣,以正直清廉出名。  吕范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定江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吴汉。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  “见过孙将军,不知将军欲望何处?”吕范听到孙策的回答,而后说道。  “我打算去寿春,投奔袁术。”孙坚回答道。交浅言深是大忌,故孙策没有说,跟袁术讨回旧部兵马报仇之事。  这时候孙河看到山贼逃跑后,也带领着剩下的部曲骑着战马过来了,想是十分关心孙策的安危,连马尾上拴着的树枝也没有来得及解下来,就急忙过来了,看看孙策有没有受伤。  吕范看到孙河只带了这这么几个人,并且每匹马尾巴上都拴着树枝,想了想刚才尘土飞扬的景象,瞬间明白了一切,对于孙策的计谋感到非常的佩服。  “将军大才,用区区几人几匹马拖着树枝造成大量兵马援军的假象,范佩服的五体投地。”吕范心悦诚服的说道。  “先生过奖了,不过雕虫小技罢了。”孙策随意的回答着。  “天色已晚,不如我们到前面山坡边,就近安营休息如何,也让在下犒劳一下将军麾下士兵。”吕范见孙策有勇有谋,便起了结交的念头。  本来孙策他们遇见山贼的时候,就是夕阳下西了,激战了一个多时辰,现在天已经擦黑,夜晚确实不适合赶路。  “也好。”  孙策同意了吕范的说法。  随后,孙策吕范各自指挥着各自的人马安营。所谓安营在野外露宿,就是在野外扎起个帐篷,人睡在帐篷里面,不至于露天而眠。  一会功夫,就来到山坡前,扎好了帐篷,孙策等人就带了三个帐篷,十余个人,刚刚能全部住下。  吕范见状,就把他们的帐篷让出两个让孙策等人居住。并且拿出美酒,美食,邀请孙策等人过去一起吃饭。  孙策随口说了声感谢之后,便随吕范来到吕范的帐篷之中,孙河与部曲们则在外面由吕范护卫们陪同。  两人坐好后,很快就端上美食,拿上美酒。孙策见这时代的美食不过是一些连肉带菜一起放到水里煮出来的食物,连一个炒菜都没看到,孙策来到这世界之后就天天吃炖菜,烤肉之类的食物。  吕范频频向孙策敬酒感谢,孙策喝着这时代所谓美酒,感觉也就像后世十度左右的酒,感觉味道非常的寡淡。  孙策心想看来要在稳定下来之后,抓紧时间研究一下炒菜和蒸馏酒啊。要是以后都喝不到烈酒,吃不到炒菜孙策感觉自己能够疯掉。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吕范问道:“我听闻将军之父,故乌程侯孙公当年平定黄巾,讨伐董卓,战功赫赫,与袁术乃是盟友,不知将军为何欲投奔袁术。”  “我年少德浅,父亲旧部兵马都在袁公麾下,由袁公统领,投奔袁公,实属无奈。”孙策淡淡的说道。  “噢?我观袁公路此人,志大才疏,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故意克扣各军粮草,害怕别人立下战功,是心胸狭窄之辈,且与刘表争夺荆州失利,又与曹操争夺兖州再败,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万不足以成就大事,而将军有勇有谋,何须屈居于袁公路之下。”吕范十分认真的对孙策说道。  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敢战之辈,只有孙坚与曹操,而曹操大败,只有孙坚取得胜利,但被袁术克扣粮草致使讨伐董卓功败垂成,就算如此,孙坚依然第一个杀入洛阳,逼得董卓仓皇“迁都”长安。  这,孙策没想到随便救下一个士人就有这般见识,孙策来自后世,知道袁术最大的时候的地盘也就一个淮南地区,且后期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自大称帝,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没想到吕范现在就能看到袁术不能成就大事,要知道袁家此时为四世三公,是大汉最顶尖的豪门世家,天下大部分士人都把安定天下的重任寄托在袁绍,袁术身上,没想到吕范竟然能有如此见解。不由得对吕范重视起来。  “先生高见,我去投奔袁术不过是为了讨回父亲旧部兵马,为父亲报仇而已。”孙策认真的对吕范说道。  “原来这样,不知将军讨回兵马后,如何报仇?想将军杀父仇人乃荆州牧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将军身无立锥之地,如何能杀一方诸侯。”吕范问道。  “先生有何见教。”孙策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光想着讨回旧部了。吕范这样一说孙策才想起仇人是势力强大的庞然大物。  “将军是吴郡人,听闻将军少年时广交天下豪侠之士,不如告诉袁术,说替袁术过江收复扬州全境,而后占领吴郡,进一步可割据江东,退一步可保卫乡里。”吕范想了想,缓缓的说道。  “好,先生大才,说道了策的心里。”孙策高兴的拍案而起,没想到吕范的说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便起了结交吕范的心思,而后说道:“不知先生是何处人士,欲望何处?”  “我本是汝南郡一县中小吏,因得罪县中豪门大族,而前往寿春避难,因此才路过此地,有辛结实将军。”吕范回答道。  “先生既欲往寿春,还请先生与我一路如何,策好在路上聆听先生指教。”孙策心想吕范只是县中一小吏就有如此见识,想来一定有过人之处。  “指教不敢当,愿与将军同行。”吕范回答道。  而后孙策与吕范频频举杯喝酒,喝道微醉的时候,只见孙策拍案而起说道:  “百姓困苦,天下乱象以生,大丈夫身居乱世,当要成就一番大事,不知先生能否助我。”孙策见吕范没有拒绝同行,又想到吕范乃逃亡之人,便起了把吕范收为麾下的想法。  “范愿追随将军麾下。”  吕范见孙策智勇双全,心存大志,对自己又有救命之恩。且自己居无定所,在家乡遭到世家大族追杀,又自负才华无双,想来追随孙策能成就一番大业,不辜负平生所学,也不枉大丈夫在世间走一遭。  “好,得之先生之助,此乃策之幸也,愿策与先生共同在乱世之中谋取大业。”孙策高兴的回答道。  
    酒逢知己千杯少,孙策与吕范越聊越投机。孙策毕竟知道三国这段历史的大体走向,因此讲述起天下大势十分清晰,而吕范在一些细节上把握的更仔细,每当分析一件事情,都能根据以前发生过的事件进行例证。  夜已深,酒以酣,别说吕范,就是孙策前世经受烈酒考验的人,如今也撑不住了。饮酒直到酒尽方散,当夜,孙策与吕范抵足而眠,随没有畅谈通宵,却也直说道了快到鸡鸣时分,一觉睡到将近中午,两人方起。  起来后两人对视一笑,平白浪费了半天的赶路时间。  两人各自指挥着部曲,护卫,收起帐篷,抓紧时间赶路,吕范既认孙策为主公,就也把自己的护卫交给了孙策统领。  随后两人在去寿春的途中,行则同车,食则同案,睡则同榻。一路上有山贼看到孙策等人骑着战马,兵甲齐全,士卒精悍,人数也不少,再也没有不开眼的山贼上来打劫了。  一行人缓缓的走了两天,终于到达了寿春。孙策以前在寿春居住过,在寿春城中有套不小的房子,一行人都住在了孙策的老宅之中。  进城之后,有豪侠之士,看到孙策都远远的过来打招呼,孙策一一回应。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城中豪侠之士,听闻孙策回到寿春之后,都纷纷前来拜访。  孙策当即设宴款待,席间高朋满座,颇有几分朋友满天下之势。席间孙策与众人喝道酒微酣的时候说道:“家父被荆州牧刘表,江夏太守黄祖所害,策身为人子,没当想到身为人子,杀父之仇未报,寝食难安,不知各位朋友能否助我。”  “愿帮助公子。”  “愿助公子一臂之力。”  当场酒意上来,不少人纷纷直接表示,愿帮助孙策。孙策轻而易举的招揽到了三四十个门客。  所谓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门客与豪侠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游走于社会边缘,游走于律令之间。不同的是豪侠一怒犯法是个人行侠仗义行为,而门客则是替主人办理律法之外不方便出面的事情。豪侠犯法之后,也往往也依托于豪门庇佑,可以说世家大族,游侠,门客三者相辅相成,世家大族为何在东汉末年影响力那么大,其中有很多门客,豪侠供其驱使,家族有大量田产,大量奴仆,部曲,加上家族中有人出任高官显贵,这样的世家大族无论在地方还是在朝廷都有了巨大的影响力。  招揽门客最出名的是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1]、齐国的孟尝君田文[2]、赵国的平原君赵胜[3]、楚国的春申君黄歇[4]。其中齐国孟尝君田文号称门客三千,权倾一时,后世对于广交朋友的人士才有了小孟尝之称。  一行人等喝道半夜方才退去。  第二天,孙策醒来后感觉头痛欲裂,看来宿醉之后的头痛感古今皆有,纯粮食酒也上头。  一看时间,接近中午了,不禁感叹,喝酒误事。想着来到寿春还没有去拜访袁术,想到这,赶紧起来洗漱之后,去拜访袁术。  来到寿春,扬州牧后将军府衙,孙策递上名刺,衙役一看是孙策,知道是名士,便恭敬的结果名刺,说了声稍等,便飞快的向袁术禀报。  ………………  扬州牧后将军府衙内。  “孙策前来拜访,你们说我见还是不见。”袁术问向两边的下属。  “见,主公,孙策前来是帮扶主公的,当好生安慰。”杨弘第一个站起来说。  “不可主公,孙策昨日进城大宴城中豪侠之士,似有不轨之举,主公不妨晾他几天。”张勋紧接着说道。  “主公,就因为孙策交友众多,主公才不能不见,否则外面的人会怎么形容主公,对主公的名声不利啊。”杨弘反驳道。  袁术见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一时也拿不定注意。这时候张勋又说了句话彻底打消了袁术见孙策的心思。  “主公,孙策桀骜不驯,广交游侠,好比没有驯服的烈马,主公驯服他,可随主公征战千里。而驯服烈马无外乎恩威并施,一般在驯服烈马之前先饿烈马几天,而后烈马才容易驯服,主公不妨先晾孙策几天,他等的不耐烦之后,主公再许以厚位,孙策必能为主公所用,”  张勋缓缓的说道。  “万万不可,今日主公拒见孙策,明日就能传出对主公不利的名声啊,主公不得不防啊。”杨弘着急的说道。  杨弘这话,也许袁绍能听得进去,袁绍相比袁术更爱惜名声,而袁术注重小利,而忽略远虑。  袁术同意了张勋的说法,便吩咐了衙役。  “我家主公,今日有重要的事情,不方便见将军。”衙役出来府衙,趾高气昂,不屑的对孙策说道,前后之间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这时候官员尽管还不论品级,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看门的奴仆一般都是主人的心腹。  衙役见袁术不见孙策,想到孙策白瞎了这么大的名声,不由得有点瞧不起孙策了。  “你”!  孙策见状气炸了肺,抓起衙役便要打。  这时候孙策旁边的孙河赶紧拦住孙策,又从袖子中掏出一块金子悄悄的递给衙役,然后又把衙役拉到一边,悄悄的说道:“我家公子心情不好,你多见谅,这点心意算是赔罪,不知袁公为什么不便见我家公子,”  衙役拿起金子,便看孙河,孙策也顺眼了起来,早就把孙策欲打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随后用手掂量了一下金子的分量,笑了笑没有说话,孙河见此,又从袖子中掏出一块更大一点的金子塞到衙役手中。  这时候的衙役又摸了摸这块金子,才露出满足的表情,小声的对孙河说道:“我当时在大堂外面,只模模糊糊听到主公麾下大将张勋说道了驯服烈马,恩威并施,这几个字。”  孙河有向衙役说了声谢谢,才拉着孙策离去。  回去的路上,孙河便对孙策说了衙役告知的内容。  “为人处世,我不如伯海,今日方知小吏之贵。”孙策感叹的说道。  “主公只是年轻,想当年绛侯周勃入狱后得小吏指点,让公主儿媳妇向薄太后求情才得出狱,主公万万不可小视小人物,往往不起眼的小人物就掌握着重要的信息。”孙河也感慨的说道。  “是啊”  孙策跟孙河一边往家走,一边想着小吏的话,一想便明白了,袁术这是把自己比喻成烈马,想要先晾自己几天,然后好驯服自己。不由得更加看不起袁术了,更加坚定了早日脱离袁术的念头了。  
    孙策刚刚回到家后,感到心烦意乱,没想到袁术竟然是如此小人,就在生气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人禀报程普将军前来拜访。  孙策心想程普将军是先父重臣,并且这几年一直跟随者袁术,对袁术此人的了解定在我之上,听听程普有什么看法。  孙策随即大喜,急忙起身,命令门客打开大门,自己急忙前去大门外面迎接程普,远远地看到一个身材魁梧,仪表过人,身着战甲的武将,脑子中一片记忆便涌了上来,这应该就是程普了,急忙行礼,并说道:“程叔,你怎么来了,应该我去拜访你才是。”  “公子说哪里的话,我听闻公子来到寿春十分高兴,特意过来的。”程普一边还礼,一边说道。  说着,孙策把程普迎入客厅大堂。  “公子,不知公子这些年过的怎么样,家里一切都好吗?”程普跟孙策来到客厅大堂后高兴的问道。  “都好,有劳程叔挂念。”孙策回答道。  说话的功夫两人分别在大堂两边分别坐下后,孙策看到程普,像是想起了往事一样,对程普说道:  “犹记得当年程叔教导策读书练武,没想打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是啊,一转眼,公子长大了。”程普没想打孙策还记得小时候自己教导过他的事情,感慨的说道。  随后两人说起了往事,都十分的动情,回忆完往事之后,孙策开始对程普说起了讨回兵马的事情。  “程叔,我想向袁术讨回父亲旧部兵马,杀回荆州,杀了黄祖,刘表为父亲报仇,而程叔是父亲当年的勾股之士,不知道程普能否助我。”孙策心想程普是当年孙坚手下第一战将,有了程普的帮助,父亲的旧部兵马讨要回来,服从我的指挥应该是易如反掌,因此当孙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害怕程普拒绝。  “这……”程普像是有顾虑一样,没有正面回答。  孙坚对程普有知遇之恩,程普当年只是郡中一小吏,跟随者孙坚到处征战,才成了如今赫赫有名的战将。  并且程普这些年在袁术手下十分不得重用,程普是孙坚旧部,非袁术嫡系。想想孙坚对自己的重视和袁术对自己的排挤,不由得越加怀念起孙坚来。  但现在大堂里人多眼杂,想到连自己身边都有袁术奸细,对孙策身边的奴仆十分的不信任,因此十分不方便说出来。  孙策的心不禁沉了下来,难道程普拒绝了。  “还请公子屏退左右。”就在孙策担心的时候,程普继续说道。  “好,程叔。”  孙策挥了挥手,让左右全部退休,大堂之中就剩下了孙策与程普两人,孙策随后关上房门,对程普说道:“程叔,有和顾虑不妨直说。”  “不瞒公子说,我与老主公旧部在袁术麾下饱受排挤,经常遭受不公正待遇,大家都十分盼望公子前来。”  程普说道着,缓了缓又继续说道:  “不过,袁术势大,自从听到公子前来的消息后,袁术就派人秘密的监视着我们这些先主公旧部,公子想要讨回先主公旧部兵马,怎样也绕不过袁术。”  “是啊。”孙策听到着,也不由的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十分气愤的继续说道:“就在程叔来之前,我刚刚去拜访了袁术,哪知道袁术竟然不见我,通过小吏才得知袁术竟把我比喻成烈马,想要驯服我为己用,甚是可恶。”  “是啊,我等虽然愿意追随公子,但袁术看来是不打算归还兵马了,这可怎么办啊?”程普也叹气的说道。  “程叔,我父亲当年第一个攻入洛阳得到件宝物,我打算把它献给袁术,换回父亲旧部兵马,不知道可行吗?”孙策小声的说道。  “公子,可是传国玉玺!”程普也放低了声音。  “不错,程叔也知道。”孙策好奇的问道  “当年主公得到传国玉玺之时,我,黄盖,韩当,孙贲都知道此事,但请公子放心,知道此事的也就这几个人,万不会对外人乱说。”程普回答道。  “我当然相信程叔你们,程叔,你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孙策说道。  “公子万万不可,现在时机未到,你就是把传国玉玺交给袁术,我估计袁术也不会放我们离开。”程普赶紧说。  “这是为何,程叔,此等宝物难道还不足以打动袁术吗?”孙策不解的问道。  “宝物虽好,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公子一旦拿出此等宝物,袁术要是杀公子灭口怎么办,我们这些人都被袁术监视着,公子手下门客部曲也就百十人,袁术轻而易举的就会消灭公子。”程普继续劝着孙策。  “这,我怎么没想到。”孙策懊恼摇了摇头,十分苦恼的又继续说道:“那依程叔只见该怎样做?”  程普跟孙策都一时沉默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程普才缓缓的说道:  “我观袁术此人,志大而才疏,见小利而忘大义,现在袁术********的想要占领徐州,此时得到传国玉玺只会收藏起来,并把知情的人全部灭掉,害怕走漏消息,引起众怒。公子不妨等袁术占领徐州,志满意得之时,再把传国玉玺献给袁术,顺便劝袁术更近一步,只有这时候袁术才会感激公子的大功,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到时候大事可成。”  “难道程叔的意思是现在时机未到,可是袁术要是攻占不下徐州可怎么办。”孙策苦恼的说道。孙策可知道袁术到死都没有占领徐州,徐州自陶谦之后先后被刘备,吕布,曹操所得,而此时的徐州好比一块肥肉,周围的人都想上来咬上一口。  “那………”程普也没了注意,想了想又对孙策说道:“现在袁术还有机会逐鹿中原,那就请公子更加耐心的等待,等到袁术彻底没希望之后再献给袁术。”  “哦?程叔,这是为何。”孙策不解的问道。  “当袁术没机会占领中原后,说不定会幻想着,自己得到传国玉玺,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登基称帝,既然武力不能占据中原,说不定称帝以后,天下大义都在他身上,他会认为天下诸侯都会向他臣服。”程普继续说道。  “不会吧,这样也可以。”孙策对这种说法感到不解。  “公子不了解袁术此人,此人自恃甚高,天下没有几人能让他瞧得起。袁绍他认为是婢女所生,不能代表袁家,只能是袁家奴仆。公孙瓒他认为此人纯粹就是一介武夫,不足以成大业。曹操他更认为是宦官之后,更看不上眼。刘表他认为不过是一介书生罢了。他心里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只有他袁公路。”程普不屑的说道。  “袁术自我感觉也太好了吧。”孙策没想到天下还有自我感觉如此良好的人。  “不错,袁术就是此人,公子只有记住,当袁术攻打徐州失利,并且对汉室又十分不敬的时候,就是公子献宝脱离袁术之时。”程普说道。  “好的,多谢程叔我记下了。”孙策回答道。  
    “既然公子已经明白,那我也就不多说了,自从公子来到寿春以后,袁术就对我们这些人,盯得很紧,我不方便在公子这里久留,先告辞了,只要公子记住我们这些人,都是追随过老主公的,如今自然也愿意追随公子。”程普无比认真的说道。  孙策听到程普这样说,心里非常的高兴,这样只要能讨回旧部,相信这些人一定会跟着我走,孙策最害怕的就是孙坚的旧部认为他年轻,不愿意追随他,依然愿意跟随袁术,听到程普的话,顿时就放下心来。  “程叔保重。”孙策一边说着,一边把程普送到门外,一直目送着程普消失在街道上才转身回家。  回到家后,孙策召集孙河,吕范等人过来商量下一步怎么办。  “主公,既然袁术不肯见你,那主公安心的等待便是了,袁术早晚会召见你。”孙河随意的说道。  “你这等于没说。”孙策没好气的对孙河说道。  “主公,不妨趁这段时间多宴请一下,乌程侯旧部,袁术见你私下联系乌程侯旧部一定做不住。不过这样做有利也有弊端。”吕范想了会,说道。  “哦?子衡不妨说出利弊听一听。”孙策对这个想法有点认同。  “利着有二,一是袁术必然很快就会召见主公,二是主公以后讨回旧部后,现在先跟这些人多交流一下,听一下他们的想法,表达下对他们的尊重,方便日后行事。弊着是主公既然打算讨回乌程侯旧部,没有投奔袁术的念头,袁术的一点点猜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我估计袁术一定会想办法把主公调离寿春。”  吕范用手轻轻的捋着嘴下的长须,缓缓的说道。  “子衡说的有道理,我决定了明日开始拜访父亲的旧部兵将,还有也要多拜访下城中名士,袁术猜忌就猜忌吧。”孙策很快下定了决心说道。孙策知道袁术的命运,没有吧袁术的猜忌放在心上,这时候想的都是感觉脱离袁术,免得以后袁术称帝后自己也成了乱臣贼子,出头鸟的羽翼。  “对了,子衡还有一件事,你帮我办一下。袁术手下长史杨弘这个人应该可以信任,你晚上拿着我的名刺,带着着一百金去帮我拜访一下他。顺便问问他,我跟张勋无冤无仇,张勋为什么老是针对我。”  孙策缓了缓,又继续对吕范说道,  “不是我不想自己亲自去,而是程叔刚才来告诉我,我们府里的下人很有可能有袁术安插的密线,你刚到寿春,想来寿春城中认识你的人应该不多。”  “是,主公放心吧。”吕范点着头答应着。  “伯海,你当年跟随我父亲南征北战,对我父亲手下将领应该很熟悉,你赶紧拿出一个名单,从明天开始,我们挨个拜访。”孙策又对孙河说道。  “主公放心。”孙河回答道。  商量完这些事情以后,天也到了傍晚,这时候,天刚刚擦黑,吕范随后吃了几口饭,就拿着孙策的名刺跟一百金黄金,悄悄的来到了杨弘的府邸,没想到,来到这里受到杨弘热情的接待。  当杨弘看到吕范拿出黄金以后,立刻沉下脸,不高兴的对吕范说道:“我帮助伯符公子,是仰慕故乌程侯的风采,又看到伯符公子是干大事的人,如此才尽自己一把力,子衡为何把我当做小人。”  “杨长史,是我不对,一切都是我自作主张,我平日里总听到我家主公说杨长史之高义,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吕范多么聪明的一个人,看到杨弘不高兴,赶紧把一切都说成自己自作主张,并且不着痕迹的夸奖着杨弘。  杨弘其实心里想的也没那么复杂,就是觉得孙策这个人广交豪侠之士跟名士,并且孙坚旧部有能力的人员也不在少数,这些人加在一起是一股不小的力量,现在正是孙策最落魄的时候,自古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容易让人感激,现在帮孙策一把,不过是为了以后为自己留一条退路罢了。  杨弘听到吕范说孙策平日里的言辞,流露出对自己的敬佩之情,因此变得十分高兴起来。说道:“我杨弘做的这点事不值的伯符公子如此啊。”  “杨长史说的哪里的话,我家主公说,这段时间多亏杨长史在袁公面前美言,以后能否要回故乌程侯的旧部全仰仗先生了。”吕范说道。  “这件事情不好办,张勋此人总是从中作梗,再加上袁公心里也舍不得,难啊。”杨弘做出十分为难的样子。  “不知道我家主公何处得罪过张勋,让张勋如此,先生知道还请一定告诉我,我好劝我家主公前去赔罪。”吕范接着问道。  “子衡,这件事其实十分简单,张勋此人乃袁公麾下排名第一的大将,伯符公子本来就有美名,要是再加上故乌程侯的部下,张勋这是害怕伯符公子取代他在袁公麾下的位置。”杨弘缓缓的说道。  “原来如此,多谢先生告知,我家公子只是一心想着为父亲报仇雪恨,没想到张勋居然会如此想。”吕范回到道。  任吕范,孙策想破头也没想到张勋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吕范孙策等人根本就没打算投入袁术麾下,也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我当然知道,可是张勋不相信啊。”杨弘说道。  “好,我回去便把张勋的事情告诉我家主公,还请先生以后在袁公面前多帮我家公子美言几句。”吕范恭敬的说道。  “子衡,你回去告诉伯符公子请他放心,我一定会帮他的。”杨弘说道。  “多谢先生,我家主公一定会对先生感激不尽,一定会记得先生今日之大恩。”吕范郑重的说道。  …………………………………….  于此同时,孙策府中,孙河来到孙策的书房,对孙策说道:“现在在寿春城中,老主公的部下,大将有程普、黄盖、韩当等人,当年讨伐董卓时,与老主公有旧交的有桥蕤、张勋等人。”  “张勋居然还跟先父有旧交,那为何屡次针对于我。”孙策想到这里,顿时气就不打一处来。  “不管了,从明天开始,大张旗鼓的先拜访这些人,然后再拜访阎象、杨弘这些人,声势越大越好,这样想来袁术就应该沉不住气了,就不会不见我了。”孙策说道。  
    就在孙河与孙策商量着明天拜访众人的时候,吕范也趁着夜色,悄悄的回到了孙府,孙策听到吕范回来之后,急忙把吕范喊了过来。  “子衡,回来了,没被别人发现吧,杨长史怎么说。”孙策急忙问道。  “主公放心吧,我趁着夜色,应该没让别人看到。我拿去的黄金杨长史没有收。”吕范回答道。  “这是为何,杨长史怎么说的。”孙策好奇的问道。  “根据我的观察,杨长史应该不在乎这点钱,我感觉杨长史可能真心想要结交主公,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所以才如此帮助主公的。”吕范说出了通过自己对杨弘的观察得出的结论,不得不说吕范的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  “好,杨弘既然想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这样就好办了,子衡,平时代表我多去拜访一下杨长史,加深一下与杨长史的联系。还有张勋的事情,杨长史怎么说到的。”  孙策明白了杨长史的心思后,高兴的说道。这说明还是有人看好自己的潜力的,虽然不能让杨弘背叛袁术,全心全意的来帮助自己,但自己的主要打算也不是靠杨弘,只要杨弘能在关键时候在袁术面前帮助自己美言几句就可以了。要知道袁术自领后将军,扬州牧,而任命杨弘为扬州长史,这说明杨弘在袁术心中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主公,根据杨长史所说,张勋这样针对主公,是害怕主公得到乌程侯旧部之后,取代他成为袁公路手下第一大将的位置。”吕范随即说出了杨弘的意见。  “原来如此,这样就好办了。”孙策知道答案以后,感觉去找张勋交流一下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  孙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又见现在夜已经深了,随后吩咐道,  “好了天色不早了,你们回去休息吧,记得明天早上早起来陪我去城中拜访一下城中名士。”  “是,主公也早点休息。”孙河和吕范一起说道。  第二天,吕范,孙河带个七八个门客,跟随着孙策大张旗鼓从孙府出来,向城西走去。  孙策第一个打算拜访的人是黄盖,孙策对孙坚留下的旧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盖了,记得前世孙策看到赤壁大战的时候,黄盖献计火攻,用苦肉计诈降曹操,作为赤壁大战的主要功臣而大败曹操。留下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话。可以说孙策对黄盖那是相当的佩服,认为黄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  黄盖,字公覆,荆州零陵泉陵人。本为南阳太守黄子廉后人,家族分离后,他祖父迁到零陵居住。东汉末年名将,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  寿春城,东贫西贵,能住在城西的都是些豪门世家大族。黄盖作为统兵大将,自然也有资格住在城西。  孙策自从来到寿春以后,一直忙着各种事情,这还是第一次有心情浏览着寿春城中的景象。  寿春作为扬州治所所在地,自然相比于江都,寿春城明显大得多,因此城中的世家大族也比江都多得多,  城西相比城中别的地方明显看着富足的多。道路笔直,铺着石板。巷子两边的屋房粉墙朱瓦,比户相连,列巷而居,排的整整齐齐。  家家种的都有树,或桑或榆,也有果树,枝叶耸出墙外,远望如冠盖相连。每当起风的时候,枝叶飒飒,响声相连,就像是谁在吹口哨似的,声音不断。  遇到走在路上的行人,也一个个衣着华丽,与孙策进城时看到的城东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孙策刚进寿春城的时候是走的东门,看到城中百姓破衣烂衫,面黄肌瘦。  孙策由寿春城西的富足和城东的贫困,不自觉得想到了这乱世之中的豪门世家与普通百姓。孙策觉得豪门世家与贫困百姓的资源分配极度的不合理,这才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豪门世家众多,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豪门世家占据大汉天下大部分资源,这些豪门世家宛如一个个的毒瘤长在汉朝这个巨人身上,贫困百姓无以为继,困苦的活不下去,如此才有了张角登高一呼,响应者无数,瞬间形成了数百万黄巾军的景象。  东汉朝廷内政腐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孙武头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