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幻世录之绝艺".惜此高超绝艺,无著录传世.

  【洛阳牡丹栽培历史】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发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 )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唐代洛阳人宋单父,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变异千种,被时人尊称为花师,惊服他有“幻世之绝艺”。惜此高超绝艺,无著录传世。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载,宋时有一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来年春天见花再付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张邦基《墨庄漫录》亦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极为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    宋代洛阳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择地、栽植、浇灌、施肥、修剪、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明清时期,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趋于完善。花工们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等8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并付诸实现。古代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至今对牡丹的生产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洛阳人在恢复和继承矛盾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各种技艺均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对牡丹的促成栽培技术,已能使其从9月上旬到翌年自然花期之前近200 天。牡丹花期控制技术已基本达到花随人意,周年开花。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至南宋时,四川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盛。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60多个品种看,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老品种。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当今洛阳牡丹更传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牡丹栽培历史可列表如下。    朝代年代栽培中心    隋581-618洛阳    唐618-907长安    五代907-960洛阳    北宋960-1127洛阳    南宋天彭    明亳州    清曹州(菏泽古称)  【洛阳牡丹花会盛况】  每年清明和谷雨前后,古都洛阳举城欢乐。来自中原各地、外省外市以及世界各国的观光旅游者,怀着极大的兴趣,向洛阳的各大公园涌去。人们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阳牡丹为莫大的荣幸。    洛阳春日最繁华,     红绿阴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     人将锦绣学群花。     春日洛阳人观赏牡丹是一种风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并且越来越盛。赏花的时间自花开至花落,大约有20多天。花开之时,也是全城沸腾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谢之后,古城才慢慢趋于平静。    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命名牡丹花为洛阳市“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起,洛阳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二十多届牡丹花会。二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洛阳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为洛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腾飞注进了无穷的活力。花会年年办,届届上台阶。多少年来,洛阳牡丹花在规模、层次、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得到进步和提高,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洛阳人民引以自豪的盛大节日。花会期间, 规模宏大的庆典活动,流光溢彩的牡丹灯会,务实高效的经贸洽淡,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都给中外宾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河南省洛阳市大街小巷的空地上、分布市内的公园里牡丹绿叶伸展,花苞满枝,预示着又一届牡丹花会的繁荣。据最新统计,已经举办24届的牡丹花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近年来更是热闹空前,每年花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约占全年的1/3、旅游收入约占1/4。洛阳已成为全国黄金旅游城市、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2%。    花会搭台,经贸唱戏”。从1985年起,洛阳连续20多年借助花会平台举办经济技术交流暨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项目成交额达800多亿元,其中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不仅对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洛阳和河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花会搭台,经贸唱戏”。从1985年起,洛阳连续20多年借助花会平台举办经济技术交流暨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项目成交额达800多亿元,其中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不仅对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洛阳和河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仅2008年第26届洛阳牡丹花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约共签约合同项目88个,投资总额达449.7亿元,其中市外资金386.2亿元。签约项目中有外商投资项目13个,投资总额11.8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9.6亿美元。     截至16日,通过花会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全市已签约合同项目243个,投资总额653亿元,合同利用市外资金559.02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0个,投资总额12.75亿美元,合同外资10.2亿美元;内资项目223个,投资总额557.37亿元,合同利用市外资金482.44亿元。     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争相来.&在洛阳牡丹盛开的日子里,花开如海,人似潮涌.&九衢游人&慕名而来.还有许多外国朋友和侨胞,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来观赏洛阳牡丹的独特风采,都为这&花中之王&所倾倒,所陶醉.真乃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洛阳牡丹名园简介】  洛阳牡丹园:    位于市区北部邙山310国道与机场路交叉路口的附近。建于1992年,总面积10hm*m,栽植牡丹近6.7hm*m,380个品种,约10万株。1994年从日本引进‘金帝’、‘太阳’等著名国外品种11个,200余株。     西苑公园牡丹园:    位于洛阳市南昌路和九都路的交接处,原名植物园,因建于隋代西苑遗址上,故更名西苑公园。该园建于 1958年,总面积13.14hm*m. 种植牡丹10000m*m以上,近200个品种,共6000余株。该园风景秀丽,植物配置优美,是观赏牡丹的好地方。     全园占地面积13.3公顷,分为浏览区和生产管理区两大部分。游览区面积占四分之三。该区观赏植物按照&门、纲、目、科、属&的进化系统分类,结合园林艺术及景观需要进行配置,分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三个区。此区现已从国内外收集引种120个科、300多属的园林植物达八百多种。其中有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又有国外名贵花木及珍奇植物,植物品种之多享誉中原。     公园内面积2.1公顷的园林建筑,采用青瓦粉墙,玲珑典雅的江南园林风格,错落有致,构思精巧,可谓匠心别具。以1.6公顷的人工湖为中心的游览区,依山傍水,建有瀛洲、牡丹二岛,岛上奇花异木,亭阁相映成趣;曲桥、平桥、拱背桥、荷叶桥、玉带桥和树桩桥相沟通。湖之西石山、瀑布飞流;东有平川,花木繁茂;南有牡丹园,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北有月季园、竹园、物种交替变幻。登高府瞰,湖光山色,绿树红花,游人轻舟,尽收眼底。湖周垂柳依依,樱花、碧桃争奇斗艳。一年一度的&樱花、碧桃游园会& 引得游人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相伴花会盛世,不断推陈出新的游园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游人如织。     王城公园牡丹园:    因建于古代东周王城的遗址上,故名王城公园。是洛阳观赏牡丹最重要的场所。始建于1956年,总面积37.07hm*m.栽植牡丹13340 m*m,共19800株,有320个牡丹品种。并从日本引进20多个日本品种。建有牡丹阁、牡丹仙子花坛群等观赏佳景,每年4月15日至25日牡丹花会期间,游人如织。最多的一天,游人达25万人次,盛况空前。 园内还有周王城城墙遗址、汉墓壁画地下展室和古建筑风景区等,公园外的美术陶瓷公司出售精美的仿唐三彩工艺品。    牡丹公园牡丹园:    是洛阳以牡丹著称的公园。位于涧西区西苑中路中段。建于1956年,总面积5.87hm*m。牡丹为该园的主要花木,有牡丹花坛10个,总面积5660m*m种植牡丹3960株,200多个品种。园中牡丹以花大色艳而为游人称道。    牡丹公园位于洛阳市涧西区国营大厂、科研院所和商贸中心,东连牡丹路,南临西苑路,北、西同郊区工农乡唐村为邻。牡丹公园始建于1956年,是在隋西苑遗址上规划建设的以洛阳牡丹文化为特色,应用现代园林建筑风格融水上娱乐、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憩公园。全园规划用地总面64000平方米,绿地率 78.64%,绿化覆盖率81.82%    牡丹公园的主要功能分区有:牡丹观赏区、水上娱乐区、儿童活动区、花卉生产区。     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种植草坪15000平方米,各类乔木4000株,花灌木4400株。植物种类丰富,季相变化鲜明,园林景观优美,生态质量上乘,深受广大中老年人欢迎。     花卉生产区,地处牡丹公园西北部,规划用地5300平方米,建有温室3栋,面积220平方米,每年生产草花约20万盆,温室花卉约3万盆,对城市节日彩化、美化,活跃城市生活发挥重大作用。    国色牡丹园:    国色牡丹园又名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 位于洛阳市区北部邙山310国道旁。建于1985年,199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命名为国家牡丹基因库。因该园地处邙山,花期晚于市区,使迟来洛阳的游人,也能欣赏到洛阳牡丹的天姿国色。位于洛阳市邙山中沟西。占地面积700亩,其中牡丹观赏园分南园和北园,面积400亩,育苗300亩,搜集国内牡丹园艺品种500余个,野生种6个,培育新品种72个,数量50余万株,引进国外园艺品种100余个,数量5万株。年繁殖九大色系,品种齐全,花大色艳的优质商品牡丹30万株。目前,已成为野生牡丹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国内最大生产基地。    2002年3月迎来了国色牡丹园发展的大好机遇,全面实施改扩建工程,新建了北院大门,停车场8000㎡,休闲广场10000㎡,旅游公厕5座,铺设园林新道20000m,人工湖1500㎡,扩大国内外牡丹精品观赏园300亩,增加绿地20000㎡。栽植各类绿化树木1.2万株,园容园貌焕然一新,一个全新的国色牡丹将在牡丹花会笑迎宾客。     洛阳滨河公园: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千余年来,洛滨景色便使许多诗人留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曾徘徊洛宾,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     洛阳国际牡丹园    洛阳国际牡丹园,地处机场路与连霍高速公路洛阳西出口交汇处的邙山镇,与洛阳古墓博物馆隔机场路相望。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奇异绚丽的国内外牡丹名品,独具特色的建园设计,将使之成为国内高品位的牡丹观赏园与国际牡丹名品生产示范基地。    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晚花牡丹园及中外牡丹精品园,占地约30公顷。目前,该园已栽植国内牡丹品种300多个、日本、法国、美国等牡丹品种100多个、以及中国芍药品种300多个。牡丹自然花期为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自建园开始,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光临,是“洛阳牡丹花会”与“五一黄金周”期间赏花的好去处。 洛阳国际牡丹园观赏区由国际牡丹精品区、国内牡丹精品区、中外名优芍药区、中外寒牡丹区等四部分组成,主要有四大特点,即“精、晚、新、奇”。    神州牡丹园     花是美的象征,爱美是人类的天赋。赏花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精神文明之举。     牡丹观赏区内定植牡丹30余万株,汇集国内外牡丹品种400多个,姚黄、魏紫、洛阳红、火炼金丹、飞燕红妆、玉版白、二乔、状元红、豆绿、盛丹炉、蓝田玉、墨撒金、泼墨紫、茄蓝丹砂、夜光白、青龙卧墨池、娇容三变、首案红、赵粉、胡红、大棕紫、王红、丹炉焰、冰凌罩红石、洛神、似荷莲、朱砂垒、赤龙换彩、凌花晓翠、银粉金鳞、御袍黄、葛巾紫、酒醉杨妃、冠世墨玉、珊瑚台、贵妃插翠、宝石兰等传统名品,雍容华贵,尽显芬芳;日本品种海黄、金阁、金帝、新七福神、白王狮子等;法国金色爱丽丝等海外奇葩争奇斗艳,各展英姿。     数百亩的牡丹花争相斗艳,形成花的海洋,赤、橙、黄、绿、青、蓝、紫万斑争荣。蝶恋蜂戏,凤舞龙翔,汪洋恣肆,光彩映天。春风拂面,阳光灿烂,和风熙瑞,天地生辉,设身处地,亦仙亦幻,使人心旷神怡。游客处处笑语,猝然妙趣横生,情意丝丝缠绵,与花比美,以花比心,连连道奇称颂,不仅浮想联翩,怦然心动,又可提笔述怀:“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应知我非世情,与尔相看动幽感。”     有稀世珍品──中华国粹百米牡丹艺术长廊;国韵阁内坐落着中国最大的汉白玉欧阳修的雕像──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历史见证,四周陈列了20余幅当代国画大师的精品佳作,向中外游客系统讲述了洛阳牡丹发展的辉煌历程;富贵楼内大型室内写真喷绘,图文并貌,集中全面展示了牡丹文化、牡丹技术、牡丹应用、牡丹艺术等,使人们深刻地了解了牡丹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神州牡丹园的优势之一是科技优势。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州牡丹园立足文化、依托科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走在国际前沿。目前,我园已同中国林科院、中科院上海植物研究所、上海植物园、上海复旦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大型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国家“863”牡丹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已落户神州牡丹园,牡丹高科技育种和新品种培育计划正在实施之中。为了加大牡丹的科研发展力度,我园先后投资600多万元,用于牡丹的科研和开发。并高薪聘请了10多名牡丹、芍药知名专家和博士后从事科研开发,把我园建成中国一个牡丹芍药科研中心。     中国国花园       中国国花园位于洛南隋唐古城遗址上,东起洛阳桥,西至牡丹桥,南临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园南堤。总规划设计面积1548亩。     自西向东共分为六个景区,即:西入口景区、牡丹文化区、牡丹历史文化区、堤面游赏区、东入口景区、生产管理区。其中种植牡丹300余个品种20余万株,种植乔、灌木及各类植物100多个品种 200余万株。在环境布置上以植物见长,自然流畅,突出体现了传统皇家园林的造园风格。     中国国花园以隋唐历史文化为基础,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历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园林景观为一体。艳冠群芳的牡丹,千姿百态的植物、奇石叠翠的山峦、风情各异的亭台、碧水荡漾的湖泊、古丰古韵的建筑……美景无限,占尽风流,国花园之美、之情、之幽,堪称洛阳园林之翘楚。     中国国花园的东主入口景区,主体是古建筑群,额基部的彩绘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绘有牡丹、凤凰的彩图,象征着富贵、吉祥,并附有洛阳著名的旅游景点龙门石窟、白马寺和享有盛名的“洛阳唐三彩”,个个色彩斑斓、绚丽多彩!     洛阳郁金香花园     位于洛阳北邙山机场西路路口东,占地200余亩,种植有不同花色的郁金香50余种,牡丹近百种,并有芍药、月季、百合等各种名贵花卉,园内建有中外风格的廊柱、假山、花架、风车、屏风、花池等园林小品,富有情趣,是旅游和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     其它牡丹观赏点     洛阳国花园、先农牡丹园、白云山高山牡丹园、鸡冠洞高山牡丹园、小浪底牡丹园、龙门西山牡丹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洛阳国花园、先农牡丹园、白云山高山牡丹园、鸡冠洞高山牡丹园、小浪底牡丹园、龙门西山牡丹园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博宝艺术资讯网-艺术家宣传推广综合媒体服务平台!艺术头条+艺术新闻发布+艺术家访谈。
博宝艺术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资讯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宋欧阳修《洛阳牡丹图》)。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土质肥厚,雨量适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形美、香浓而名甲天下,不仅成为中国牡丹资源的重要分布地和最早的栽培地,而且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之一。  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至南宋时,四川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盛。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60多个品种看,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老品种。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当今洛阳牡丹更传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牡丹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两金,属毛茛科灌木,又有洛阳花、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称。河洛地区具有丰富的牡丹资源,是中国野生牡丹的原生地之一。  洛阳牡丹品种繁多,类型多样。洛阳牡丹从野生到人工栽培,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经过栽培的牡丹,同洛阳的原种牡丹相比,在植物学形态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洛阳牡丹演化的结果,使得牡丹的观赏价值大大提高,但也造成了牡丹有性繁殖能力的降低。千百年来,洛阳花师们正是利用牡丹的这种演化、变异,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创造出数以百计的牡丹新品种,对花卉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洛阳牡丹品种的颜色是随着新品种的培养而不断增多。洛阳野生牡丹为白色的杨山牡丹和紫斑牡丹以及其他牡丹种,经过人工栽培后,唐时出现了黑色(如军容紫),宋代出现了黄色(如姚黄等)、绿色(如欧家碧)、紫色(如左花等)和复色(如添色红)以及奇特的转枝花(如潜溪绯)等。此外,洛阳牡丹还出现了许多过渡性的花色。而今,洛阳牡丹的花色甚丰,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截止1990年的统计,洛阳牡丹品种属红色系的204个,白色系67个,粉色系133个,黄色系11个,紫色系69个,蓝色系26个,绿色系4个,黑色系20个和复色系4个,总计538个。矛盾品种的命名,或以姓氏,或以产地,或以花色,或以花形。以姓氏得名者如姚黄、魏紫、欧家碧;以产地得名者如洛阳春、潜溪绯、寿安红;以颜色取名者如鹤翎红、胭脂红。一些牡丹花,则冠以俊美的品名,如醉杨妃、玉天仙、二乔等。还有寓意深妙而又典雅的称呼,如璎珞宝珠、飞燕红妆、雪夫人、粉香奴等。每个品种差异分明,各具特色。  洛阳牡丹栽培技术在古代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洛阳人宋单父,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变异千种,被时人尊称为花师,惊服他有“幻世之绝艺”。惜此高超绝艺,无著录传世。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载,宋时有一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来年春天见花再付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张邦基《墨庄漫录》亦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极为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  宋代洛阳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择地、栽植、浇灌、施肥、修剪、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明清时期,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趋于完善。花工们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等8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并付诸实现。古代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至今对牡丹的生产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洛阳人在恢复和继承矛盾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各种技艺均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对牡丹的促成栽培技术,已能使其从9月上旬到翌年自然花期之前近200&天。牡丹花期控制技术已基本达到花随人意,周年开花。  洛阳牡丹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是应用于观赏。在种植设计上,牡丹常构成园林的主体,形成牡丹景观,多则千株或没数万株,或丛植,或群植,如王城公园、西苑公园,暮春时节,牡丹盛开,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艳冠群芳,蔚为壮观。另外,用于鲜切花,被用作插花观赏和礼仪之花。二是作为药用。牡丹根中含有的牡丹酚原疳,为主要药用成分,具有镇痛散瘀和抑菌作用。三是用于食用。据史料载,牡丹花的食用始见于宋代。牡丹花瓣、花粉经化学分析,具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物质,食之有病可医,无病可增加营养,强身健体。烤鸭的饮食文化中,有菜肴、花酒、点心等,从用料上讲,有以花为主料者,有为辅料者,牡丹花在烹调上有煎、炸、蒸、酿等制法。  洛阳牡丹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见于唐代记载。白居易《移栽牡丹》诗中有“金钱买得牡丹栽”的词句。其价值有数十千买一株的,有数万买一株的,还有“一朵值千金”的。牡丹花王姚黄、花后魏家花嫁接苗的一个接头竟值钱五千。明代亳州人尚以黄金购洛阳牡丹一株魏家花者。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牡丹“花价甚廉”(李健人《洛阳古今谈》)。当代洛阳牡丹商品化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商品生产基地,采用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优惠政策,至1990年商品牡丹发展至600亩,总株数达百万株以上。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开辟了国外市场,出口到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使洛阳牡丹誉满天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牡丹品种的涌现和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宋代在民间和豪门之间出现了“花会馆”,从事牡丹种植技艺的切磋、研究和新品种的品评。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洛阳牡丹的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57年成立了洛阳牡丹调查研究小组。1983年12月,建立了牡丹研究的专门机构——洛阳市牡丹研究所,翌年经国家城乡建设部批准,成立了洛阳牡丹研究中心。从此,洛阳牡丹步入了有组织的科研轨道。从1983年开始,豫西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农业实验站及市内各大公园、花卉生产单位等都相继开展对牡丹的研究工作。科研队断壮大,科研人才济济,既有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又有一批初、中级职称的青年科研骨干,也有丰富经验的技师,组成了以专业研究单位为主,教学、生产单位密切协作的洛阳牡丹研究网络。牡丹的科学研究由恢复和继承传统技术的研究,走向了基础理论与实用开发相结合的高新技术研究的新阶段,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牡丹学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与海内外同行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举办或经常参加全国性的科研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了洛阳牡丹的知名度,为洛阳牡丹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洛阳牡丹饮誉天下,得益于牡丹谱记的传世,它是研究牡丹的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洛阳牡丹的谱记资料甚为丰富,专门记述洛阳牡丹的名著就有宋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建国后,洛阳人好花之俗更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洛阳市党政领导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民俗,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开发牡丹资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1982年9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定牡丹为洛阳“市花”,并决定每年4月15~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1990年,洛阳已成功地举办了8届牡丹花会,每届接待海内外游客均在数百万人次。花会期间还举办牡丹灯会、经贸洽谈会和一些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洛阳具有丰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从唐宋开始出现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已经绘画、刺绣等量大且内容丰富。由于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至爱,千百年来流传的关于洛阳牡丹的种种神话故事和趣闻逸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们把牡丹比作造福人类的天使,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把她塑造成美丽、善良的仙女等等,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建国后,洛阳考古发掘墓葬中发现的有关表现牡丹内容的珍贵文物,以及现存的古代建筑上的牡丹纹饰,是研究牡丹史、绘画史、建筑史、雕刻艺术史等不可多得的资料。表现牡丹题材的戏剧歌曲、影视音乐以及工艺美术等作品争奇斗妍,琳琅满目。洛阳牡丹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河洛地域周边牡丹文化的发展,为形成中国的牡丹文化奠定了基础。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洛阳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众多的品种、宏大的生产规模、丰富的野生资源、高超的栽培技艺、日臻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及具有深邃内涵的牡丹文化,在国际园艺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限幻世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