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海克斯传送门打不开,就是打不开,有没有除了花钱,快速开门的方法啊,这么多碎片该有升级弄不了很烦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心理学小站&|&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微信号:onexinli&,或搜索“心理学与生活”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吧,亲!
心理FM:不死鸟
&文: 三毛 & 主播: 纱朵&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
不要急于找到为之奋斗一生的那件事
心理导读:不要着急为一定要在某年某月找到为止奋斗一生的那件事。所谓青春,就是知错就改,改了再犯,千锤百炼。 &&
&最近一段时间的每周末都在学习木工,每周六7点半起床去很远的地方上课,通常到下午6点下课出来已经是筋疲力尽外加汗流浃背。学木工,是因为一直以来对实木家具很有兴趣,每次逛到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家具店,内心总会迸发出强烈的想当一个木匠的热情,心心念念了好几年,还差点去一个木工技校上学。因此当在网上找到一个培训班且价格还算合适的时候,匆忙报名,并开始琢磨给家里做点什么。 我的亲人们得知了我的宏图远志,异口同声的给我了四个字:&别!带!回!来!&&第一天上课,虽然课程内容精彩,但由于周六起太早而犯困。迄今为止的四周时间里,我们做的主要练习为:第一周练习基础手工工具,比如凿刨砸砍什么的;第二周认识了很多特别危险的大型工具,并练习做一个勺子;第三周认识了更多更加危险的大型工具,认识了各种不同的木材,并做了一个惨不忍睹的盒子;第四周也就是今天,自由发挥做了很多太愣太傻都不好意思说什么的东西。今天晚上我的小伙伴们看到我抱回来的木头盒子,只淡淡的说了一句:&你这下周还得带回教室再修理一下吧,做的也太像个盒子了。&&说实话,做木工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玩有趣,生动带感,即便老师和学校都很棒。如果说以前我特别想动手做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出来,比如至少也得做个板凳出来,可每次灰头土脸的刨木头,磨木头,凿木头的时候,每次站在危险性极高的大型的电动的不小心就会血肉模糊的工具面前呼吸着木粉的时候,每次看到老师的作品再回顾自己的作品时,梦想照进现实的惨烈感就显得特别犀利。如果说上木工班以前木工算是我的一项业余爱好,但现在木工估计不是我的爱好了。有时候,自以为自己特别有兴趣的事儿,真的尝试做过之后就幻灭了,这就叫做,叶公好龙。人生,就好像在不断的做捡东西和扔东西的一个过程。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现实里的很多事儿,比如上大学的时候觉得学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上班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又没钱。&Follow your Heart &逐渐变成了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的向往(小壹歪楼:Follow your Heart 最&准确&的翻译是&怂&),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在琳琅满目的花花世界里找到并坚定自己的方向。我们都为自己着急,成功人士都说要 Follow your heart ,可是自己的 Heart 到底在哪里呢?面对万千世界,好像我们什么都有兴趣,可又好像什么都没那么喜欢。我们希望能在一毕业就找到人生方向,尽早开始奋斗之路,早日尽享荣华富贵,衣锦还乡,可人生之路又有多崎岖和漫长。&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会认识不同的万千世界,因此也会遇见很多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仔细去看成功人物励志传记,而不是读时尚杂志2P的励志人物专访,你会发现那些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很多人是在做了很多不同的事儿之后,才确定下来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就好像谈恋爱,你以为事业型的男人都有魅力,可家里任何事儿都指不上的时候你才会知道魅力不能当饭吃;你以为家居型的男人都温暖又贴心,可当你对那些干练有型又有品职场精英们犯花痴的时候,便会对打电话问你今晚吃炸酱面还是西红柿鸡蛋面的男人一肚子气。万千世界的每一种选择都没有对错,关键是合适自己,而合适的需要怎么遇见?不可能一出校门左转第一棵大槐树下就能碰见一个,于是就要靠不断的尝试,一定一定一定要亲手去做,亲自去尝试,要不厌其烦的为自己内心的每一次好奇去买单,才能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内心在怎样的选择面前会有幸福感和安心感。
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敢偏离自己的轨道去做新的尝试,或者说在父母不支持的情况下,连一步都不敢迈出去,哪怕仅仅是尝试。曾经有一个小朋友问我,我的梦想是做一个摄影师,但是我是学数学的,我觉得这不是我想学的,请问我该怎么办?我问她&你看过摄影类的杂志么&她说没有,我问她&你在豆瓣上搜过摄影书类的籍和小组么?&她说没有;我再问&那你看过摄影类的优秀作品没有?&她说没有。我说&那你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下手了么?&她说知道了,可返过来又觉得,这样做可以吗?会遇到困难么?真正的摄影类路是这样启程的么?几乎每天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可是如果你什么都不尝试,哪怕连一本书都不愿意看,那这世上谁也没法帮你走向梦想。&至于从哪里入手的问题,好像也没有什么对错,关键是你到底有没有开始尝试去做?而不要仅仅是徘徊在外面考虑自己从哪里进入才是最正确的路。小时候学书法的时候,别人都从楷书学起,而我的老师从隶书开始教我,其他家长都很担忧的说我这样学会钢笔字也写坏了,第一步学楷书是多么重要的事。可事实上当有一个更加牛逼的老师跟我说只要我跟他继续学四年就能变牛逼的时候,我想想未来每周末都要去好远的老师家枯燥的写字,我退缩了。实践证明,我不是因为入门时候与别人不同而没变牛逼,而是自己不愿承担这条路上的辛苦而放弃了自己。
至于如何特别坚定的确定了内心的方向并一直走下去,我相信当一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内心的幸福感和使命感是无以言表也无法被轻描淡写的写出来让我们看到的。就好像我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中了一件特别心仪的衣服,那一刻,就叫做选择。你愿意把这件衣服带回家,陪伴你未来的日子,即使有一天脏了破了也不会随意丢弃而是想办法让它恢复光泽,那就是自己心里喜欢的东西。所谓喜欢,就是一击必中,念念不忘的那一个,而念念不忘,才能必有回响。&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分清工作和爱好。爱好之所以是爱好,因为没有利益熏心的要求,只为好玩,自我放松即可,而工作是要去换钱的。这世上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将爱好和工作合并为一,而大部分人都保持着工作是工作,同时也有一个爱好调剂生活,这便是不错的状态。如果你非要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工作,可能过不了多久你会将自己的爱好和工作都变成厌恶的事情了。比如说你喜欢摄影,本来是调剂生活的调味品,可你非要让自己成为专业摄影师,那便要面对用这份爱好换钱生活的问题,于是各种问题也就纷至沓来。当一颗因爱而生的心开始被开裂,恐怕这份爱也持续不了太久了。生活就是生活,不要苛求完美,太完美的一定是新闻联播。
珍惜每一次迷茫和面对新事物的机会,让自己的内心多飞一会儿,不要着急为一定要在某年某月找到为止奋斗一生的那件事。所谓青春,就是知错就改,改了再犯,千锤百炼。人生际遇无常,就算你老了以后再开始,只要捏紧手中的那张破船票,你就还有机会登上叫做梦想的那艘破船。让青春和生命在回忆起来的时候都心潮澎湃,那样的一生,即便是没有始终如一的一个梦想,也一定是值得骄傲和无悔的吧。&
&文/& (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原题《不要着急为一定要在某年某月找到为之奋斗一生的那件事》&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DIG心理学讲座9:
职场测试:你会换几次工作?
&面对一份逐渐生厌的工作是否应该坚持?你是那种迎难而上的踏实工作者还是追求自由的灵活工作者?在未来的职场路上你还会换几次工作呢?快来测测看吧~
你会换几次工作?
心理学与生活:从错觉说到偏见
&心理导读:我们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否则就算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这种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证伪自己的一个猜测。 && &&&&&
&《Making Up the Mind》上讲了这么一个简单但深刻的实验:
我们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反应是:5个凸的按钮,1个凹的按钮。&现在仅仅将图片上下颠倒一下:
在我们眼中立即就变成了:1个凸的按钮,5个凹的按钮。&为什么同一副图片,仅仅是上下颠倒一下,我们就对其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呢?&我们知道,视觉图像要到达大脑,首先要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密密麻麻地排布着感光细胞),刺激感光细胞形成的神经电冲动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通路到达视觉皮层。但后续的繁杂步骤其实都是对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处理。这里,对我们的讨论而言视网膜不妨可以看作一张感光胶片,重点在于视网膜上的像完全是一张二维图片。大脑从图像中提取出来的任何信息都以这张二维图片为原始素材。&那么,究竟大脑是怎么从二维图片中看出(推导出)三维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判定深度。前面的两张图片完全是二维图片,在我们的视网膜上也是二维的。然而大脑却能够从中理解出三维出来,大脑能够判断出一个按钮是&凹&的还是&凸&的。这是怎么办到的?&很简单,假设环境中有光源,并且光源来自上方,那么凸的物体会使其下部出现阴影,凹陷的物体则会在上部出现阴影。于是,图中按钮的下半部出现阴影就意味着按钮是凸的,按钮的上半部出现阴影则代表按钮是凹的。&然而,别忘了,大脑的这个推理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光线从上方照下来,如果光线从下方照下来的话,一切就反过来了,凸的物体将会使其上部呈现阴影,凹的物体将会使其下部呈现阴影。因此同样的一副图片如果假设光线从下方照耀的话,原来看成凸的物体就应该看成凹的,原来看成凹的就应该看成凸的。&那么,回到我们的第一副图片,你能够看着第一副图片并假想光线从下方照下来,进而把原来凸的按钮看成凹的吗?事实证明这很难,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等价的事情&&将图片上下颠倒一下:考虑到我们总是假设光线从上方照耀以及按钮的上下对称性,颠倒原图就相当于对原来的图片而言假设光线从&下方&照上去了。&我们发现(上文第二张图),一旦颠倒图片之后,果然凹凸就换位了。&这就是说,同一副图片其实有两种(乃至更多)可能的解释,取决于你的大脑到底假定光照来自下方还是上方。但为什么我们看上面两幅图片却不会出现&二义性&的错觉呢?因为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始终就有这么一个巨大的来自上方的光源&&太阳,漫长的进化已经在我们的神经回路中刻下了&光源来自上方&这样一个强大的假设,所以虽然第一副图片本该完全有两种解释,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只看到其中的一种解释,即假设光线来自上方的解释,即使卯足了劲看也难以将凸的看成凹的,因为难以克服进化印刻在大脑中的&光线来自上方&的假设,因此为了让你看到&当光线来自下方时你会看到什么景象&我不得不将图片颠倒一下,结果你就看到原来凸的变成凹的了。&对于了解的同学,这个&光线来自上方&的假设就是先验(prior)的。&世界在我们眼中其实只是一张二维图片,由于引入了&光照来自上方&这个先验假设,便有了凸凹。否则,文中一开始那张图片中的&按钮&可以是凸的,也可以是凹的,也可以是一张平面的、故意捉弄你的眼睛的画。&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将原图转动90度:
是不是发现凸凹感基本消失了?现在图片看上去更像是透过面板上的一些孔洞看背后的一张黑白条纹纸。前面提到,我们的大脑通过阴影来判断凸凹,在对阴影的&含义&进行推断的时候必须假定光照来自上方,而在这张竖着的图中,假设光照来自上方的话,那些阴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管凸还是凹,都不会形成这样的阴影,因此我们的大脑便无法判断凸凹了。(注:其实只要稍微把头往某个方向转一下就会看到凸凹了,并且,由于90度的偏角远小于上下颠倒,所以可能不少人还是能够在上图中看出凸凹感来的,只要想象光线来自左方或右方即可,比想象光线来自下方容易多了)。&也许这个实验对你来说过于简单,对于我们大脑中的&光线来自上方&的先验假设你还没有强烈的感觉。下面是一个更强的先验假设&&人脸。&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神经网络模块负责识别人脸,这也是一块硬编码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对任何(类似)人脸的图像敏感,所以随处都看到人脸,稍微类似人脸的图像就会被优先解释为人脸(用&&的话来说,人脸模型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图像识别时的一柄黄金大锤):&
(图片注:荣耀属于八卦@互联网)&当这种对人脸的强大先验假设在与&光线来自上方&假设产生冲突的时候,真正诡异的事情就出现了!&
&这是卓别林的面具在旋转过程中的四个不同瞬间的截图,左上图是面具正面的正常图像,但右下角是从反面看的情形&&这个时侯实际上面具是向内凹陷的面孔,但是我们的大脑欺骗了我们,让我们仍然看到凸的面孔,因为大脑的人脸识别模块对&脸是凸曲面&的先验假设轻易地打败了&光照来自上方&的假设。大脑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假设光照来自上方,那么根据阴影来推断这就应该是一张凹陷的脸。但我们又知道所有的脸都是凸的,因此必须推翻光线来自上方的假定才能符合&事实&&&当大脑中的两个假设相冲突的时候,更强硬的那个获胜。如果这不是一张人脸面具,我们便可以轻易地意识到是凹陷的了。&静态图片不够生动,下面是这个视频的动态旋转过程(看不到视频的话请直接转至 youku link):/v_show/id_XODYzODE5NDg=.html&下面这个视频则很好地将上文提到的两个实验结合了起来(看不到视频的话请直接转至 youku link):/v_show/id_XODYzODE4Mjg=.html&如果你对这种先天印刻在大脑中的先验假设仍然有所怀疑,再来看看著名的诡异的Ames& Room和Ames& Window吧:/v_show/id_XODYzODI4MTI=.html(图片/视频注:荣耀属于Richard Gregory)&Ames& Room的构造有点复杂,但Ames& Window是很好造的。&在Ames& Window 和 Ames& Room中,由于我们假设屋子的框架和窗户的框架是平行的,从而会将视觉上平行的窗户看作是与我们相对平行放置的,而将视觉上扭曲(一头宽一头窄)的窗户看作是与我们相对垂直放置的(因为其一端离我们远去从而变小)。事实上我们在现实中正是通过物体大小的变化来判断远近的,这也正是透视法能够在平面纸张上创造出三维视觉效果的原理:
在上文的实验中,我们的大脑由于有&内建&的假设,所以轻而易举地将一些按钮无歧义地解释为凸或者凹(后面我们会看到,虽然先验假设帮助我们消解二义性,但先验知识恰恰也正是偏见的本质来源),我们不免要想:如果缺乏先验知识来消解二义性,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这个是著名的Necker Cube,对它的三维解释是二义的。也许由于我们对平放的方块更熟悉(对图片来讲这是一个先验知识,因为它并不蕴含在图片本身携带的知识当中),更多的人会看到其中的一种解释(即&一个平放着的方块&),但其实还有一种解释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不引入&现实中平放着的方块更常见&这个先验假设,我们其实是无法在两种假设中选出一种的,两种可能性等同。事实上盯着图片久了之后这两种解释就会随机切换。&要消解二义性其实很简单,引入新的evidence(了解贝叶斯方法(《数学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的同学对这个字眼应该很熟悉吧?):&
(图片注:荣耀属于wikipedia和Necker)&我们的大脑会综合图片中所有的evidence,以及大脑中原本就有的先验假设,给出最可能的解释。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按照统计学派的观点,应该让数据本身说话,不引入先验假设的话,二维图片就是二维图片,每种解释的可能性都是均等的,但如果考虑了先验假设,那么往往只有一种或几种可能性是靠谱的(plausible):&
(图片注:荣耀属于Indexed)&前一阵子互联网上流行的&看你是左脑还是右脑&的&旋转的女人&图片也是绝佳的例子(注:其实这跟左右脑毫无关系)(类似的多义性视觉错觉参见 ):&
&有人看到顺时针有人看到逆时针。但更多的人看到的是顺时针,正如 Necker Cube 中更多的人看到的是一个水平放置的方块一样。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我们对顺时针旋转更为熟悉(先验假设)。&但是如果我们给图片加上一些新的evidence,就会发现变化出现了:&
(图片注:荣耀属于Nobuyuki Kayahara和八卦的wikipedia,以及台大心理系的解释)&像前面的加上了新的 evidence 之后的 Necker Cube 一样,通过对图中旋转的女人的剪影添加轮廓线索,强烈提示了目前这个瞬间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通过这个提示,大脑正确的对二义性进行了消解。&其实,说到底一张二维图片就是一张二维图片(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投射到我们的视网膜上也只是留下二维的剪影),其三维解释有N种(甚至无数种),但为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大脑能够一下就锁定在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解释上呢?皆因我们的大脑对生成这张图片(特别是图片中的阴影)的环境参数有一些先验的假设(如前面提到的&光照来自上方&、&脸是凸曲面&&严格来说,鼻子是凸的&)(注意,这些先验假设并不蕴含在图片中,而是我们在长期生活中无意识统计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漫长的进化过程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先验假设&&正如婴儿天生在吃奶期就懂得吮吸一样。)&我们再来回顾一个经典的视觉现象&&色彩恒常性(Color Constancy)。我们已经知道,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我们知觉到它的颜色是基本不变的。一个青苹果在日挂头顶的中午的白炽光线下看上去是青的,在斜阳西下暗红色的光照下是青的,在清晨淡蓝色的雾霭中还是青的。你可能觉得这很正常,青的本来就是青的,有什么好奇怪的。但问题是如果将我们的眼球换成一个光线接收器,从而客观记录下从苹果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线的RGB值(红、绿、蓝三色的比例),会发现在不同环境光照条件下,实际从苹果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线差异是很大的;例如环境光只有长波(红色)的话,那么不管苹果表面的反射比如何,反射出来的光也只能是长波,但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仍还是青色的呢?&如果我们在一个封闭的箱子中放置一张白纸,让观察者透过暗箱上的一个孔洞来观察这张白纸。那么当我们在箱子内用黄光照的时候,观察者会看到黄纸,用红光照的时候会看到红纸。但如果打开箱子,则不管用什么光照,我们看到的还是白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一个理论解释框架:尽管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反射的光线差异很大,即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差异很大,但视觉皮层对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又进行了一层处理,这层处理就是从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中&抽取&出物体的&真实颜色&。但我们的神经回路如何计算目前还并不最终明确,但有靠谱的逼近算法(被称为retinex algorithm),其中一个简洁的版本是这样的:假设目标物体周围的邻近环境中存在完全反射光线中的绿光成分的物体、也存在完全反射光线中的红光成分的物体、也存在完全反射光线中的蓝光成分的物体,那么只要将眼睛采集到的环境光线中最强的绿光成分Gmax,最强的红光成分Rmax,最强的蓝光成分Bmax分别记录下来,然后算一下目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的RGB对(Rmax,Gmax,Bmax)的比例即可。&这里,再一次,我们的大脑从一个具有多义性的信息源中抽取出了一种最靠谱的解释。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线并不能唯一确定物体的反射比,一个方程无法解出两个未知数(光照、反射比)。但我们的大脑仍然还是聪明地利用了环境中的evidence,靠谱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接下来的才是我真正想说的,在刚才提到的算法中,一个先验假设是&目标物体周围的邻近环境中存在完全反射光线中的绿光成分的物体&&,问题是如果这个假设不满足呢?戏剧性的错觉就出现了,见下图:&
(图片注:荣耀属于Mauro Vecchi,这是从一个精美的视觉错觉视频中摘取出来的画面。)&图中白线所指的两个小方块的颜色一样吗?如果你觉得不一样的话,不妨用软件把这两个色块的像素摘取出来对比一下(小壹:或者直接截取那两小块的颜色放在一起比较)(注:这里还有一个关于Color Constancy 的不错的文章:)(注:色彩恒常性只是我们体验到的一系列主观知觉恒常性中的一种)&视频链接:/v_show/id_XODY0NDc2MTY=.html&以上这些错觉与实际生活多少有点脱离,但我打赌以下这个现象每个人都看到过&&只要你去过理发店,因为这个错觉也被叫做(理发店门口的)&旋转彩柱错觉&:
(图片注:荣耀属于wikipedia)&透过条柱看到的黑白条块在往下移动,而透过孔隙看到的黑白条块则往右下方移动。然而,实际上孔隙背后的黑白条纹纸可能正在往下移动,也可能往左移动,实际上其移动的角度有无穷多种可能,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只看到了一种可能?具体解释可以参照 。&我们的视觉系统通过大量的先验假设来解释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二维图像,从中推断出三维结构,类似的例子还有:Kinetic Effect, Aerial Perspective, Parallax Scrolling, 等等。视觉系统感知到的三维图像只是我们的大脑给我们玩的一个小把戏,或者,严格来说,一系列小把戏之一。&在一般人看来,视觉错觉只是拿来哄MM开心的小伎俩,是魔术师的小把戏,&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在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们眼里,视觉错觉是一个迷人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脑如何处理信息的窗口,正如数学家们透过悖论对数学的奥秘一窥端倪,心理学家们也在透过形形色色的错觉现象探索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机制。一篇严谨而不失趣味的论文可以参考&)&)&以上这些错觉现象实质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原理,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视觉现象,同样适用于其他心理现象: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其实是满含着歧义的,单单从这些信息本身来看,我们应该感到无所适从才是,然而我们的大脑几乎每次都能够从富含歧义的信息中找出最靠谱的解释,作出无比牛B的点估计,这得益于漫长的进化过程,以及我们平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先验假设,然而,接下来我们要说到,这些先验假设是双刃剑,其锋刃的另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偏见&。
《Probability Theory, the Logic of Science》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你是一位警察,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街上巡逻,忽然听到入室盗窃自动警报,你转头望去,发现街对面的珠宝店的玻璃窗户破了个大洞,一个蒙面的家伙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的包正从窗户中爬出来,此时,你一定毫不迟疑地断定这个人就是强盗。你是怎么推断的呢?&《疯狂的赛车》里,耿浩到庙里取了骨灰,一出门看到几个黑社会老大模样的家伙,以为是殡仪馆的人,而对方却以为耿浩是杀了泰国佬的地头蛇,并把耿浩手里的骨灰盒当成了藏毒品的工具,还一通佩服,结果一桩阴差阳错的生意就做成了。他们又是怎么推断的呢?&
正如以前听过的一句话所说: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总有一个平凡的解释,和一个疯狂的解释。
例一中的那个背着包的人可能是珠宝店的老板,从假面舞会回来,身上没带钥匙,当他走过自己的珠宝店的时候,一辆卡车呼啸而过,轧飞的石子把他的珠宝店窗玻璃打碎了,为了保护他自己的珠宝,他只能进去把珠宝收起来带走。&至于《疯狂的赛车》,另一种解释不用我说了。&Top Language上的一位朋友likai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我有个朋友前些日子刚结完婚,这里有一个故事。他本身并不富裕,因此呢,就跟媳妇商量,咱能不能一切从简,什么三金,(就是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也就都免了吧,媳妇说这是家里规矩,不能同意,这边老丈人当然就更不同意了,非逼着我这穷哥们买三金,给一万元礼钱。&最后,没办法,我这朋友东挪西借把东西弄齐了,婚礼上,老丈人也给新郎一个红包,可我这哥们却始终憋着一股气,接过来之后终于没按耐住,爆发了,你猜怎么?他把红包给撕了扔地上,后来大家就劝他别这样,结婚呢,好不容易安抚下来,有人就说,你把彩礼捡起来吧,看看到底给你多少钱,结果他捡起来一看,是一张存折,上面显示有十万元存款。&原来老丈人并不是想要从男方家捞什么钱,只不过就是认为按照自家风俗这些时必须的,否则女儿嫁的太不风光了。仅此而已。&故事中的这位朋友又是怎么推断的呢?他所得到的信息仅仅是他的丈人坚持要他给礼钱,他并没有得到关于丈人这么做的意图的信息。丈人的意图只是他自己的推断,他对丈人意图的推断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唯一的可能性。然而他仍然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对自己推断的过分信任的陷阱,一旦脆弱的自尊被触发,接踵而来的便是一连串情绪化的、自动化的行为(仿佛汽车挂上了自动挡)。&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误解是由于自以为是地对别人的意图的误读而导致的呢?&
我们总是混淆&事实&和&推断&,尤其是当我们对推断的确信度很高的时候,或者某种推断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或者当这个推断源于大脑天生的偏见的时候,例如,将关联误当做因果就是我们的认知死穴之一:&
(图片注:荣耀属于xkcd)&松鼠会的新书发布的时候,姬十三发布了一个页面作了简介,我跳转过去浏览了一下,看到介绍的结尾跟着一段话:&作者简介:姬十三,神经生物学博士,供职于美商百科网站博闻网()。为《新发现》、《外滩画报》、《时尚健康》等报刊撰写科学专栏。个人博客是: 。&我就感到奇怪,《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是松鼠会诸多作者的作品合集,为什么这里作者简介只写姬十三呢?我想当然地把这里的作者简介当作了是新书的作者简介,我心想:那难道还有什么可能呢?(这同样也是我们的认知偏差之一&&把&想不出其他可能&当做&没有其他可能&)。然而老婆又适时地泼来一盘冷水(我为什么要说又呢?):这里的作者简介难道不可能是这篇博文的作者简介?我一想,也是啊。要证伪我原来的假设很简单,翻开另一篇博文就知道了。于是我随便打开松鼠会网站上的另一篇博文,果然这里的作者简介是博文的作者简介,而非(我原来所猜测的)新书的作者简介。&但是,关键是,原先我并不知道松鼠会的博文有这么一段作者简介,因而就我原来所持有的知识而言,我作出的推断是唯一靠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感到如此确信的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我不知道松鼠会的博文有这么一段作者简介,因而我根本无法看到或设想另一种可能性。既然想不到另一种可能性,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去证伪我的猜测呢?当知识有硬性局限的时候,就算持有Open Mind甚至也是不够的:
(图片注:荣耀归于Matrix67)&古罗马哲学家Lucretius认为,宇宙是无限的。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经典论证。假设宇宙是有限的。我们往宇宙的边界投掷一根标枪。则我们将看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这根标枪穿过边界飞向远方,这说明宇宙并无边界,它是无限的;或者这根标枪一头装上宇宙边界停了下来,这说明边界外&有东西&挡住了标枪,同样说明宇宙是无界的。(来自Matrix67)&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知识体系里面还不存在&有限无界&这个概念的时候,上面的推理真的很滑稽吗?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和古希腊相比固然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真的变得更&聪明&了吗?要知道推理的引擎(演绎和归纳)几十万年来却并没有变化,我们只是站在巨人(数千年知识的积累)的肩膀上,但这个巨人的高度并不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五十步笑百步呢?&我们太可能因为受到知识的局限性而对事物的看法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有时候打破这种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阔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否则就算抱着&我可能是错的&这种信念,你也不知道怎么去证伪自己的一个猜测。
关于我们大脑中的先验假设能够对我们的日常推理和记忆造成多大的影响,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1981年,两位心理学家Brewer和Treyens作了这么一个实验:&召集一些人,告知他们将会参加一项学术研究计划,实验者先带领他们来到一间办公室,让他们稍加等候,一段时间之后,叫他们出来,并询问他们记得办公室里面有哪些东西。一些人声称看到了书,然而实际上办公室里面根本没有书。&这里的原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期望在一个学术机构的办公室里面看到典型的事物&&书。当我们的直接记忆并不深刻或者我们当时等候的时候并没有刻意留心屋子内的摆设和物品时,我们会依靠之前生活中积累出来的先验假设进行推理,填充记忆的模糊或空白。关于虚假记忆的研究也表明,我们的记忆并不像电脑的存储设施那样,忠实记录,然后忠实读取,而是在记录和读取的时候都是相当程度上&构建性&的,而构建所用的&素材&则是我们之前在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故事经不同的人口口相传之后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版本的原因。&最后再来一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在平常生活中积累的偏见有多深:&问题:现在有两个孩子,张森和李梅,其中一个孩子有四个卡车玩具,你认为是谁?问题:莉莉和丁丁谁将来更可能成为护士?(注:荣耀仍属于Frith。以上问题演绎自《Making Up the Mind》p168页的英文版本)&尽管我们只拥有他们的名字,名字本身只是任意的汉字,自身并不携带信息(从一个角度来说),但就连三岁的小孩也能对这两个问题给出&靠谱&的答案。&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偏见代表着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能够使我们事先就对未知对象的属性进行靠谱的预测,但另一方面,偏见也很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自我妨碍的篱笆:女孩和男孩的数学智商真的有显著差异吗?但受文化影响,女孩认为自己更不擅长数学和理科,这个自我信念从两个角度产生作用,第一,它会让女生倾向于投入更少地时间在理科上,从而导致更低的理科成绩,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我的数学不好&的信念。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第二,人们为了维护对自我的信念,会拒绝接受与之相反的信息,如果那一次她数学考得不错,她会寻找外部理由,譬如&只是凑巧罢了&,虽然这种把自己看低的心理过程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心理学家们实验证实的结果。&在社会文化方面,人们常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俗语来指代三种现象:&1) 偏见:不同的人戴着不同的有色眼镜,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是平凡的解释还是阴谋论的解释?存乎一心。&2) 立场:例如对于&生活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公理,因此每种生活都是合理的,各人可以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优化不同的目标函数。&3) 选择性关注: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关注的点不一样,象有四腿,各摸一条。&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俗语的褒义色彩相反,这里除了第二点是中性的之外,另外两点都不能算是好事,譬如程序员在做项目的时候经常只选择性地关注&使用的技术是否有意思,是否有挑战性,是否好玩,我能否从中得到乐趣,是否能学到新东西&,而并不是关注最应该关注的&如何以最小成本达成项目成功&。至于第一点&&偏见&&就不用多说了,前文已经说得够多了。如果还觉得不够的,不妨读一读社会心理学经典之作《社会性动物》的冲突和偏见部分。&偏见在我们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很多时候是不好的影响。因此,让我们经常和具有不同信念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弥补个人经验知识的局限性导致的偏差,并时常使用以下这句话来提醒自己keep an open mind吧:&
&这只是一种解释(可能),未必是唯一的解释(可能)。(想不出其他解释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释)。&&
延伸阅读:《逃出你的肖申克》是一个系列,第一篇见:&&文/& (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DIG心理学讲座9:&
心理FM:别把赌注都压在了明天
&文: Impossible & 主播: 汉尼拔&我们早已习惯向明天赊账,总以为未来的自己可以改掉今日恶习,把赌注压在明天。可未来的事谁又能确定?&
情感心理学:言不由衷的爱恋
心理导读:日本和中国都是明显的高语境文化的国家,往往话里有话,言不由衷。高语境的爱恋有时是很困难的,有时却很有意思。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很强的互相理解与信任。是一门技术活。 &&
&之前有这么一个段子,说川端康成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如何翻译成日语。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Google 翻译体之后,川端大师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不知道为什么,假设这个事情是真的,我并不觉得它矫情。事实上,这个故事很真实,很令人信服。&学跨文化管理的时候,学到了&高语境&这么个概念。在高语境文化下,人们的真实意思并不能直接从语言的内容中推断出来,而要根据语气、表情、动作、氛围等等综合进行判断。
在商务环境下,&请问您觉得这个报价合适吗?& &听起来很合理呢,我要回去跟老板商量一下&,也许意味着后者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价格。&而在恋爱环境下,&我还以为琴子是哥哥喜欢的类型呢&,&不可能,除非我智商变负&,就是个典型例子。嘴上说着不可能,但脸上藏不住的幸福感暴露了真实的心理。&
日本和中国都是明显的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也就是说,往往话里有话,言不由衷。而在男女关系中,女性比男性要更含蓄、敏感多思,难以捉摸。试想,葬花坡上若无宝玉喊一句&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黛玉岂不是要当下就哭死了?&高中的时候看《源氏物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源公子从别的女人那儿回来之后,看到紫姬侧卧在床上,背朝外,只能看到她长长黑发的一个背影。&倘若这个时候,源公子没有 sense 地跑去问,&你是不是难过了?&贤惠的紫姬一定会否认的,也许会说,最近天气太热,不想起床。然而源公子之所以受到这么多女人的爱和等待,也是因为他很能体谅。看到紫姬无声的背影,源公子走向她,坐在床边,抚着她的头发说,&以后我都陪你&。情商之高令人发指。&
高语境的爱恋有时是很困难的,有时却很有意思。来回地印证、反复地确认,若有似无地传达某个信号,努力捕捉微表情。倾城之恋里面,范柳原说喜欢流苏的理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而流苏最大的特长则是低头。低头是一个很强大的隐藏真实信息的动作。对方讲了一个趣事,你低头;对方向你表白,你低头。不展示真心,才够矜持。&然而,这种模棱两可暧昧的态度,可能会被不了解高语境的人误读。比如,恋人电话里吵架的时候,女生说&你再也不要打电话来了!&就把电话挂了。男生再打过去,挂断,再打,关机。这个男生于是觉得女生是真的生气不想理会自己了,放弃电话,想明天再好好解释。&&你再也不要打电话来了!&和&讨厌!&是一个感觉的。这个语境是&我很生气,除非你一直一直打电话给我,我才会原谅你。&&我看《情书》,无论看到哪儿都恨不得会哭。日本的审美是很招人恨的。最美的是失去。最美的是死亡。樱花是美丽的,只因为它的凋谢。情书里面,男孩子对女孩的爱恋一直表现得浅浅的完全没有被察觉,而到死后,才被一点一点回忆起来。而《追忆似水年华》给人的深深的怅然,则是最好的读者反应。&上个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两三个最后自杀的日本作家的书,真是抑郁得很。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就是一本让我备受打击的书,其打击不啻于目击最心爱的人跳楼。郁闷到暴。这大概就是日本的悲剧美学的极致了吧。&讲到悲剧美学了,就随便再一说。高语境的爱恋很容易出现问题,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很强的互相理解与信任。远距离的恋爱之所以不易,就在于朦胧了高语境的背景。失去了眼神表情动作氛围,原本一个拥抱能解决的问题,原本撒娇卖萌的&你再不回来我就不等你了&,就会被误解放大成一场大危机。&因此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之类的话,都是非常高水平的恋爱程度。很高级。&
傲娇是怎么一回事呢?好像在性格中就存在这种保守的态度。不愿意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对方,潜意识里大喊&不好!陷进去了!&,感觉自己属于感情中的弱势者,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自己生活。于是反而表现出一副很强硬,很不屑的态度,以免被对方抓住痛脚。&我可没有先喜欢你哦。是你先喜欢我的呀&,是弱者自以为能够凭借立于不败之地的大把柄。&我有一阵子觉得高语境的爱恋实在是太高难度了,于是尝试着直言不讳。但在高语境成为公共知识的背景下,所有的语言都会被转译,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误解。&有些人说,自尊心害死人。有时候自尊心是会让人受苦的。但人类之所以实现了一些文明上的辉煌,也是因为尊严,pride。物质、宝贵的生命,都可以因为尊严而放弃。&我认为,正是这种短期的似乎&不理性&,才实现了更大的理性。&
高语境的使用者,莫沮丧,多沟通,多信任;高语境的&受害者&,莫否定,莫悔痛,自尊自有其代价,而人生无常,也许哪一天好事会发生。
文/佚名&& (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原题《高语境的爱恋》&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DIG心理学讲座9:&原文链接:/info/5479/
趣味测试:你是B612星球的小王子吗?
&&小王子出现在地球上,后来,也正是在这里消失了的&。还记得那个忧伤又可爱的故事《小王子》吗?你会是里面的谁呢?飞行员?狐狸?还是那朵让小王子魂牵梦绕的玫瑰花?
你是小王子还是玫瑰花?
微心理:如何准确认识自己Ⅰ
心理导读:你了解你自己吗?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那样,认识自己是极为艰难的。通常,我们只能通过别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也在按照自己的心境看待外界事物。那么如何准确认识自己? && &
我们在过分注意自己: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
我们在本性上总会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刻被人们审视,由此造成一系列偏激的反应。&
微心理1:一个小的变化带来大的心理负担
&这真是一场灾难!&一位女士在宴会之后这样说,原因只是在这次宴会中她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这让她很难过,之后在整场宴会中她好像做什么都不自在。&确实如此,类似这位女士遇到的事,常常是我们人生的噩梦,我们称之为&事件&:&和初次见面的人一起用餐,你不小心把酒杯打翻。&在夹菜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该送到嘴里的菜意外地掉在桌上。&在所有人都愉快交流的时候,你不小心说了一句很不得体的话导致冷场。&当以上这样的&事件&发生时,尽管看起来可能是些小事,人们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产生较强烈的尴尬心理,或者潜意识里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这些事情虽然都很小,但往往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深深地影响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并可能持久地决定我们随后产生的行为和态度。&
微心理2:小事,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是化装舞会唯一一个没有化妆的人,或者不小心触动了实验楼上的火警铃声,我们心灵的河面总会掠过情绪的微澜,我们或者苦恼于自己的疏忽,或者自责自己的失误。但这一切,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必要的。&记住,对于我们遭受的情感折磨或者内心纠结,别人也许根本不会太在意。大多数情况下,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然而,我们由此犯下的&错误&却比比皆是,你可能因此紧张得搞砸一份演讲,可能因此怯懦得不敢去挑战平平常常的&困难任务& 而当你越是如此的时候,就越会发现自己已经被这种心理状态困扰得太久,以至于无法自拔了。&正是从这些小事和小的感觉出发,我们&学到了&失败。当然,我们也可能&学到了&成功。区别在于,我们究竟觉得那些小事是成功,还是失败。&
微心理3: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
我们想象的那个恐怖场景是真实的吗?也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总倾向于在意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似乎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要。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突出程度,这就是焦点效应。&基洛维奇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效应。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歌手巴里.马尼洛的T恤,然后进入一个还有其他学生的房间,穿T恤的学生猜测大约一半的学生会注意到他的T恤,而实际上注意到的人只有23%。&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我们穿上一件新潮的衣服时想博得父母的注意,当我们换上一双高跟鞋时想引起爱人的注意,甚至当我们打上领带时想引起领导的注意,这种注意的成功率往往会打上折扣。&
微心理4:那也许真是小事,但你还是会深受影响
一个宴会上的表现,即使过去了很多年,即使人们已经忘记,我们自己却很难忘记。某些不经意的瞬间,某些细微的事件总是会激起我们的回忆,并引发我们一系列情绪反应。&一位美国商务人士被派到中国工作。在公司当晚的宴会上,中餐盘子里只有碎肉末或者小肉块,而他更习惯吃大块的牛排。由于不会使用筷子,于是他就拿着筷子在饭桌上戳来戳去,感觉不顺眼再&啪&的一声扔回去,然后又用筷子在另一个碗里扒拉数回。同事注意到了,但也没有说什么。&后来他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太太斥责他吃饭时不懂规矩,夹食物前应先拿定主意。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不符合中国餐桌礼仪,回想起刚来中国的那个宴会他坐立不安,于是给以前与他共餐的同事分别发了一封致歉信。没想到,很多同事的回复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们压根儿不记得有这一回事。&实际上,无论我们怎么想,那些真正关系到自己的小事,除非你有意识地分析和注意到它是无关紧要的,否则总是会对你产生影响。&
微心理5:我们常常因焦点效应作出错误的判断
焦点效应所造成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我们会把身边的那些关系到自己的事件放大,从而使我们的判断失真。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也表达过自身的关注。迈尔斯是一个听力较差的人,他观察到的这个现象引人深思:当视力不好的时候,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去配戴眼镜或者隐形眼镜,但是如果是听力不好,3/4的人不会对此采取任何行动,即四分之三的人不会考虑戴助听器,除非他们迫不得已。&合理的假设是,这些不考虑佩戴助听器的人是因为顾及自我的形象,人们可以把无数的金钱花在染发、整形或牙齿漂白上,但人们会倾向于选择拒绝戴助听器,避免让任何人认识到自己的听力有问题或者变老了。&我们真的做对了吗?&那些听力差的人,难道不知道听力不好比塞在耳朵里的那个小小的助听器更容易引起注意吗?&
微心理6:别人并没有关注你
一位女士,每次上班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会觉得别扭。似乎背后有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自己,自己无论说什么,别人都会听得见,无论做什么,别人也会看得见。她觉得自己每天似乎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有一阵子,她失恋了,更是觉得天都塌了,一看到有公司的熟人聚在一起就觉得那是在议论她。终于,在一次同事聚餐的酒后,她变得歇斯底里,失声痛哭,同事们面面相觑,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她如此伤心。她这才明白:原来大家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时时处处都在观察和打探她!&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受透明度错觉影响的事例。透明度错觉是一种心理错觉,就像我们生活在一个透明的鱼缸中的那种状态。实际上,正因为我们看任何事情都从自我出发,往往把自己看成一切的中心,所以在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的同时,也会非常容易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微心理7:你是怎么变得焦虑的
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普遍存在于人群中,但是,这两种效应在社交恐惧者身上显得特别明显。并且由于这两种效应的存在,他们觉得更加不幸和孤独。&一个口吃的人,如果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那么他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就会尽量避免讲某些词语,或者是尽量少说话。这种方法固然能暂时地隐藏自己的口吃,但实际上却带给了自己更大的伤害。比如,如果和他一起的另外一个人也口吃,但两人彼此不知道,于是都尽力隐藏自己的口吃。结果,由于两个人都高度注意自己的行为,所以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就不容易发现别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或者认为别人只是偶尔表现得不好。结果,口吃的人就更加自卑,觉得更加孤独和不幸。&关注自己形象并没有错,但如果过度顾及自我形象,把自己看成一切问题的中心,那么就会适得其反,使自己始终活在焦虑中。&(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心境决定我们的看法:心理图式和自我参照效应
当我们看待外界事物的时候,外界事物常常只是自我内心图式的映象,我们所做的观察、理解和判断,总是逃离不了自我心理图式的左右。&
微心理8:心情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本身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这难道不值得高兴?&&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我有那么多书,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无论何时,苏格拉底似乎总是开心的。那个追问的人最后迫不得已去问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心境不同,你看待同一事物和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
微心理9:心境,就是我们内在的心理图式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是我们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由于人总倾向于把自我作为世界的核心,所以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设计自己的信息采集雷达,从而快速地接纳那些与自我感觉相符的部分,而剔除那些与自我感觉不符的部分。比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运动员(也就是说成为一名运动员是你自我图式的一部分),那么,你会特别注意别人的身体和技巧,有意识地记住与运动有关的信息。&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或者获得了表彰,我们走在路上会觉得神清气爽,云淡风轻,遇到平日里不怎么喜欢的邻居也会主动打招呼;而一旦考试失利或者遭到批评,我们就会无精打采,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甚至连平日里非常喜欢的小狗也不再那么可爱。&其实邻居和小狗这些外在事物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因为心境发生了变化,客观世界呈现在眼里的面貌也发生了扭曲。&
微心理10:你内心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心理图式就像我们感知系统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里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有一位年轻人的生活不顺,十分苦闷,就去问一位老人为何饱受磨难却丝毫不伤心。老人随手从黄杨树上摘下一片树叶递给他,问道:&知道黄杨树叶为什么历经风吹雨打却不舍得凋零吗?&年轻人摇摇头。&老人说:&是因为这片树叶在这儿能看到温暖的阳光和晶莹的雨露,能看到枝头叽叽喳喳的小鸟,而我就像这片树叶一样。&老人又问:&你看这片树叶的形状像什么?&年轻人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疑惑地说:&是像一颗心吗?&老人点点头,微笑着对他说:&是啊,的确像一颗心,你内心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某种程度上,心理图式和这片黄杨树叶很相似,图式里有什么,你就会发现什么。同样是半瓶酒,乐观者会想:&真好,还剩半瓶呢,很不错了。&悲观者则会认为:&只剩半瓶了,马上就会一点儿都不剩了。&无论你是兴奋还是生气,食物本身并不是诱因,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你的自我图式。&
微心理11:心理图式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当然,图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我们先天携带的基因因素有关,但更多地与社会经验有关。我们扮演的角色、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成功与失败以及我们身处的文化都会在塑造心理图式方面起到作用。&拿文化这一点来说,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小孩常常受到教导&做你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人和你一样独特&。他们不会等待别人的帮助,相反,他们会好好照顾自己,遇到挫折也自觉地信奉&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的文化理念,对家庭父母少有依赖。&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从小被教导对家庭单位的责任感是最重要的。个人不会显得那么锋芒毕露,会自觉地把自己的需要置于群体的利益之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很重要,代际之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子女比较依赖父母和家庭,可见,文化对于我们心理图式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微心理12:看到了失败,是因为想着失败
自我图式一旦形成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可能的自我不断发展变化。可能的自我包括我们希望成为的理想自我,也包括害怕成为的自我,如失败的、孤独的自我等。这些关于未来可能性的想法、感觉和体验对于行动具有导向作用和推动性。&一位来自山区的女孩高考落榜,让老师和父母都大跌眼镜,因为她的高考分数与平时成绩悬殊实在太大了。一天她的好友跑去安慰她,她反而很平静。&原来,几个月前她回家帮助父亲放羊,不小心把一只羊羔给弄丢了,这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灾难。父亲狠狠地训斥她:&连个羊都放不好,将来还能做什么,还有什么出息。&这件事在她心里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脑海中都回响着&能做什么&、&有什么出息&的话语,于是很难静下心来复习。&对于这个女孩来说,考试失利并不是因为发挥失常或者考题太难,而是因为父亲的训斥驱动了她消极的心理图式,让无能、消极、前程暗淡的信息占据了主导位置,而这些信息一旦发出指令就会操纵着她一步步走向失败。&
微心理13:想象你病了,你就真的会病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一个故事,若是把我们自己和其中的某个人作比较,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回忆起那个人;当我们和别人聊天时,如果无意中听到其他人提到自己的名字,我们就会立刻转移自己的听觉注意力。心理学家指出,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关时,我们就会对它进行快速地加工和很好地回忆,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安德鲁.杰克逊对瘫痪性中风极度恐慌,因为家中有好几个人死于此病,妻子也是因此去世。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别人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也呈现出病重的症状。&&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对朋友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朋友就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个人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这种错误的恐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存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者事情时,最不容易忽视或者遗忘它们。&
微心理14:让&可能的自我&激励你
罗伯特.富尔顿出生于美国的一个贫苦家庭,他能成为制造第一只蒸汽机轮船&克莱蒙脱号&的著名科学家,完全是凭着梦想激励和个人努力得来的。富尔顿的梦想源自自己小时候的划船经历。小富尔顿和哥哥们划船时遇到了湍急的河流,小船在河中打转,富尔顿和哥哥们拼命地撑篙,但船仅能艰难地移动。于是,小富尔顿梦想着发明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富尔顿说:&总有一天,我会让飘扬了千百年的帆统统去掉,让人类的航海事业同远古时代告别。&&与其说是富尔顿的梦想激励他成功,不如说是他的&可能的自我&激励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心理学家指出,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比如,富有、苗条、充满激情地爱与被爱的自我,就是我们的&可能的自我&。当然,它也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比如,失业、学业失败和孤苦无依。积极的&可能的自我&会带给我们希望,我们所渴望的生活愿景会激励我们;反之,消极的&可能的自我&则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什么角色,就决定了什么行为:角色习得心理
&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某一特殊位置以及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角色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影响是让人震惊的。&
微心理15:她真的病了还是进入了病人的角色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戏剧,简单地讲,它就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行为模式。&一个女孩儿从小失去了父亲,由妈妈一手带大,她妈妈是一位商界精英,靠着自己的打拼赢得了一番事业。女孩从小衣食不缺,成绩很好,爱看书、学习、弹琴。在16岁那年的一天,很偶然地,她看到窗外下雨觉得腿酸就不想起床,她妈妈认为她生病了,就给老师打电话替她请假,第二天她学习时感到头有点不舒服,她妈妈就担心她是不是病得严重了,但是去医院检查也没看出什么。&但慢慢地,她真就觉得自己得了大病,一回家就换上白色的睡衣,整日抱着个布娃娃病恹恹的,来了亲戚吃饭时也是挑三拣四说自己有病,要忌口。最后都不能正常去上学了,无奈之下,她的妈妈只得为她办理了休学,让她在家静养。&从女孩儿的一系列表现来看,我们禁不住要问:她是真的病了还是进入了病人的角色?&
微心理16:当你扮演新角色,你就会尝试着进入角色
当你将要扮演新角色时,你就会尝试着进入角色。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去了某个学校当老师,那么当从学生身份变成老师身份时,他势必会想着要和学生处理好关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不是像学生时代好好学习,以取得好的成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一旦当个体开始扮演某种角色,他总免不了要被角色同化。&想象一下你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刚刚迈入大学的门槛,周围是各式各样的联谊会。你也许会对新的环境感到新鲜和敏感,但你也告诉自己不能像高中那样埋头读书了,应该勇敢地尝试加入一些新的团体,于是你报名加入了女生联谊会,积极地参加相关的活动。&过了一段时间,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非常习惯女生联谊会里的狂热气氛了,甚至回到寝室也会鼓动其他的姐妹加入进来,女生联谊会成员的角色就像我们的旧牛仔裤和T恤一样被我们十分熟悉了。&
微心理17:角色对行为的塑造是惊人的
角色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塑造力。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津巴多做了一个经典的模拟实验。&津巴多录取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随机地把这些志愿者分成&犯人&组和&看守&组,然后模拟正常监狱里的情境。&看守&给&犯人&们戴上手铐后,把他们押回&警察局&。&犯人&们会经历真正的犯人才会碰到的事情,如戴着脚镣手铐、被分别关入只有一张床一个门洞的单人牢房等。而&看守&们也装备得与真的一样:身着警服,手拿警棍,轮流在里面值勤。&结果,仅过了几天,&看守&和&犯人&们的表现越来越&专业化&:&看守&们渐渐学会了从侮辱恐吓以及非人性地对待那些&犯人&中获得乐趣,不时地命令他们做俯卧撑以及各种疯狂行为;而&囚犯&们最初会反抗,但很快就变得被动并陷入了无能为力的地步,他们的脾气变得很暴躁。&这个实验原计划进行两周,可六天后,有一半的&囚犯&被试者要求释放,因为他们的感情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津巴多被迫停止了已进行了六天的实验。&
微心理18:是你在扮演角色,还是角色在扮演你
角色具有强大的魔力,当你开始接受某种角色时,你可能会有一种新奇刺激并伴随着不适的虚幻感,可一旦你进入后,你便会不由自主地减少意识行为,并朝着角色既定的轨道飞奔而去。&&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自从前年当上了这家金融公司的经理,我就变了,觉得老公做家务没效率,买东西不知道考虑性价比,培养孩子不知道计算投入与收益,当意识到我是把工作中的角色带回家时,我会收敛,但大多数时候我根本意识不到,好像无形中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我说不想说的话 &这是一位婚姻面临危机的女士微妙的内心独白。&正如在《烈火战车》中扮演奥林匹克英雄的伊恩?查尔森所说的,&当我进入角色的时候,我的整个人格都改变了。&故事开头的那个生病的女生可能只是有点不舒服,但她的妈妈三番五次提醒她生病了,并经常让她接触医院这种环境,慢慢地,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病人这个角色牢牢地捆绑住女生的心理,偶然的虚幻的想象演变成了既定的事实,角色具有令人惊奇的驾驭力。&
微心理19:有时,你需要适当抽离角色
生活中,我们总要面对很多角色。你可能是孩子的父亲,同时又是父亲的儿子;你可能是妻子的丈夫,同时又是丈母娘的女婿、妹妹的哥哥、哥哥的弟弟等。面对这个对象你需要抽离那种角色,而面对那个对象你需要抽离这种角色,如果你以一种既定的行为态度来面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就会造成角色不清,你的人生肯定会一团混乱,无比纠结。&同时,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阶段结束,我们就必须从扮演的角色中抽离出去。读书时期,你的主要角色是学生,如果工作后你依然无法从学生的角色中抽离,势必会四处碰壁。&我们都知道的天才演员张国荣,禀赋过人,才华横溢,一生中饰演了很多经典角色,例如《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阿飞正传》中的旭仔等,却在愚人节那天跳楼自杀,因素之一就是没有从生前扮演的《异度空间》中的心理医生角色中抽离。&
微心理20:究竟应该扮演哪一个角色
我们每天都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一会儿是公司的职员,一会儿是丈夫,一会儿又是家中的孝子。我们不停地在各种角色中转换,而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角色冲突,最后有可能导致我们的焦虑。&《心理月刊》上有一个女老师的故事,这个女老师跟她的学生年龄相差并不大,所以一心想和学生们成为朋友,并以这种方式管好学生。有个女孩对她很信任,无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她。&后来,这个女孩怀孕了,找到女老师,向她借钱去做人流。当然,女孩并不希望老师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否则她们不再是朋友。这时女老师便处于两难之中了,她不知道自己此时应该扮演&老师&和&朋友&中的哪一个角色。&这位老师的心理焦虑就是由于角色冲突引起的,她没能很好地转换自己扮演的角色。不过,角色协调的方法可以使角色冲突的可能降到最低,即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认知,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转换。&
微心理21:时刻为你的新角色做好准备
古人曰&三十而立&,可如今,我们周围出现了大批的&啃老族&,很多年轻人毕业以后不愿意去工作,而是待在家里,仍由父母抚养,依赖家庭。这就是年轻人不自立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就是角色中断。&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的角色扮演的过程出现中途中断的现象叫做角色中断,比如从旧角色中退出来,却不知道如何来建立新角色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会造成角色中断。&啃老族&们在从学生的角色中抽离出来之后,并没有做好进入工作这一角色的准备,所以就出现了角色中断。&与此类似的另外一个案例是,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后,很多老同志没有了&终身制&的保障,退出了旧的工作岗位后出现了迷茫。由于他们对新角色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不能很快适应新的角色,出现了角色中断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正确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了解那些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积极学习新的角色规范,做好进入新角色的准备。&
微心理22:我们怎样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
当然,角色也具有积极的一面。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就研究了&角色&加工对班级指导的明显作用。&他们在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成绩较差地位较低的六名学生,任命为班级委员,并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过后进行的测定发现,这六名学生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开朗程度、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方面均有显著变化,并且成绩的进步也令人吃惊。&总之,人的一生中总要面临许多角色,当必须承担某种角色时,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但一种角色结束时,我们也应该适可而止,尽情地进入,理性地抽离,平衡好各种角色的微妙关系,不要让不该扮演的角色扰乱原本平静的生活。&文/孙科炎、李国旗(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DIG心理学讲座9:原文链接:/info/5470/
地球不在乎
心理导读:它是冷淡的,静默的,有尊严的,自行其事的,它既不会被谁举手之劳的摧毁,也不依靠谁的拯救,它孕育了这样多种多样的生命,又对这些生命的喧嚣吵闹无动于衷,这才是我心中那个极酷和极美的蓝色的星球,当然,它对于自己这种美也是无动于衷的。 &&
&前一段时间,豆瓣上的一位豆友推荐了一篇文章,叫《地球知道什么?》,是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得主Robert Laughlin 在《美国学者》上发表的一番颇为因人争议的言论,其大意是。地球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和时代跨度,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每一个对于人类来说的巨大灾难,在地球来说,只是它正常的活动了那么一下而已,它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的,基本上它想干嘛就干嘛,根本就不在乎你们人类是破坏它也好,还是搞环保主义去保护它,你们人类对地球的态度,它压根不在乎,冰川事件是以十万年为期限定期发生,人类排除的多余的二氧化碳,地球会用数万年来转化成岩石,然后它把浓度恢复到现在的水平,也许我们不知道那时候人类是否还存在,但数万年从地球的地质年代角度出发,这只是非常短暂的,所以它不在乎。它压根就不在乎你们人类的什么政府和立法,也不在乎你是可着劲的祸害它,还是拼了命的保护它。&所以说,你以为人类的行为如何毁掉了地球,即便是这样忧心忡忡的想法,其实也只是人类自己的自以为是,要毁掉地球,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关掉空调和冰箱,步行上班什么的,做这些事固然很好,对于改变人类小环境可能有点作用的,但是对地球来说,这对于改变它,其实也是根本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我得说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我对人类对科学的吹嘘早就感到厌倦了,每天都听着人类多么多么了不起,人类的科学多么多么发达,今天这里造核电站,明天那里改造基因,上天入地的折腾,填海造田,发动战争,扔原子弹,令河流改道,人类似乎无所不能,可是地球只要抖一抖,来个地震,来个海啸或者火山爆发什么的,人类在地球巨变的威力之下,就渺小的犹如一只蚂蚁。&而另一方面,到处又都在讲低碳,讲环保,讲素食,不厌其烦的宣传着要如何拯救地球这种话,甚至到了强迫症的地步,这也让我觉得有些吃不消,因为我同样不喜欢人类口中自以为是的去所谓&改造&或&拯救&的地球,相对于这样的一个地球来说,我本人却更喜欢 Loughlin 博士所描述的这个地球,这才是我心中大抵它该有的样子,它是冷淡的,静默的,有尊严的,自行其事的,它既不会被谁举手之劳的摧毁,也不依靠谁的拯救,它孕育了这样多种多样的生命,又对这些生命的喧嚣吵闹无动于衷,这才是我心中那个极酷和极美的蓝色的星球,当然,它对于自己这种美也是无动于衷的。
所以说,科学还是要发展,环境还是要保护,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我们人类自私的自己吧,地球不脆弱,我们才脆弱,地球不需要我们保护,如果我反对塑料袋,那只是因为我讨厌看着它四处乱飞脏兮兮的样子而已,如果我反对砍树,那只是因为我喜欢有清新的空气,我不喜欢生活在灰土扬尘的城市里而已。我没有那么伟大的环保的理想,这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我也不会说什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类,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地球的主宰者,我不觉得是人类&拥有&地球,开什么玩笑,没我们之前,它就在那里了。相反,它是它自己的,而我是它的制造才是,它生我养我,它也是我的归宿,无论最后这肉体成为什么样的灰烬,飘落到大地或者撒下海洋,会散在天空,我们都最终将于它融为一体,进入它的下一个循环之中,想到这一点,无论是生与死,都让人觉得内心安静了许多。
和地球比起来,生命是这样的短暂,但它们依然是一个个奇迹,每一个人,每一个小动物,每一只飞鸟甚至是一棵树,都是与众不同的,值得珍惜的。我身边有一些吃素食的朋友,他们喜欢说&别吃朋友&,我个人对这句话不是很有感觉,一方面虽然我喜欢狮子,天鹅,还有很多很多可爱的动物,但我有点怀疑交朋友这种事,还是两厢情愿的好,我们人类这样一厢情愿的单方面把人家宣布为朋友,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而另一方面,如果你举一只大黑老鼠,或者一条蛇跟我说这玩意儿是我的朋友,我也实在是没有办法接受。&所以,无所谓朋友不朋友吧,动物们有他们自己的尊严和他们自己的生活,即便不是朋友,也应该得到尊重,到不是说你一定要吃素什么的,只是大家都在一个食物链里,如果你生为一只狮子,上天给了你尖利的牙齿,那么你就是个肉食动物,如果你生为一只山羊,只有扁平的牙齿,那就去吃草好了,而我们人类,既然上天赋予我们吃肉和吃草的牙齿和胃,那么就按照大自然的安排去生存就是,不必太刻意。&当然,为了一点鱼翅去杀掉一只鲨鱼,这是人类所做的相当过分的事。就像如果有一天我和一只饥饿的狮子相遇,如果他把我吃了,我觉得这也不能怪他,那是因为他需要生存,谁让身为一个人类,我没本事咬死一头狮子呢,至少他并不是为了要做个人皮大衣去参加PARTY。&Laughlin博士说,人类可以通过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对地球)造成伤害,因为地球无法使恐龙再次复活。不过我觉得,在这件事上,人类的逾越自然规律,不恪守本分是一件终将给自己带来无穷后患的事。但地球并不在乎,恐龙没了,地球还在转,所以人类有一天灭亡了,也不关它的事儿,它还是转它的。&&六百万年前,地中海是干枯的,三亿年前,北欧还是一片沙漠。&Laughlin说&很明确的是,人类与这些巨变毫无关系。&所以人类还是少扯什么拯救地球的淡,自求多福吧。&从前我一想到自己生命的渺小,就觉得一切是如此的虚无,最近这些年想通了一个道理,你存在过,在此时此刻,作为一个生命存在,你就是这个巨大的地球的一部分,哪怕再渺小,你都和它连在一起,你就是它,它就是你,你和亚马逊丛林里的一只狮子一样,同样是自然的造物,你有你的,它有它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也许它的使命就是要吃很多只羚羊,让食物链得到平衡,而你的使命是什么呢?我想一定自由其所在,也许现在还不知道,到死都不知道,但是这没有关系,关键是你来了,你生下来,你死去,你的生命就完成了你该做的事,就是这样,这并不虚无,一切自有安排,神的孩子就听神的话。&想到我所生活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是那么巨大,美好,冷淡无情却又生机勃勃,我真是很喜欢它。虽然它并不在乎我对它的态度,但是来到这个世界上,想到自己和它的紧密相连,就觉得这生命也是美丽的了。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让我慢慢的想了点关于我们人和地球之间以及地球上其他物种之间的事儿,因为我是一个泛神论者,这关乎我的信仰以及其验证,所以想想这件事,想想自己作为一颗小小尘埃在这茫茫世界中的小小位置,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重要的。整理在此,不是真理,只是一些属于个人的想法而已。&文/& (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
小壹手记:虽然我们平时都在口头上把地球说成母亲,但很多人在科学的支撑下已经把自己当作地球的爹妈,觉得地球环境变成现在的样子要完全归咎(归功)于人类,同时也认为人类有办法缓解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拯救自己顺便拯救地球。觉得人类足够了解地球,甚至出现了可以控制一切的幻觉。可地球不在乎人类,甚至不在乎它自己。这就像拳击手自认可以KO对方却一拳打在棉花上;在家花4个小时打扮,可那个人偏偏像瞎了一样。好难受啊!这种无法控制、不自信、不安全的感觉,是怎么回事?谁能告诉我?&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DIG心理学讲座9:原文链接:/info/5467/
心理测试:来,认识真正的自己!
&有人问苏格拉底,事上何事最难?答曰:认识你自己。你真是你所认识的摸样吗?快来通过这个测试检查看看吧~记得要凭直觉选出最符合自己的选项哦~
真实的你是什么样子?
消费心理学:没有选择就没有快感
心理导读:很多女性在淘宝购物,在第一页已经搜到了想要价格又合适的商品,但还是会翻到后面几页看看,看完回来第一页下单。为啥这样?没有选择就没有快感,你也是这样? &&
&为什么有用户天天上淘宝,但还对淘宝总是抱怨声特别多?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最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国内 B2C 市场很难起来,淘宝还是一家独大?就算天猫分拆出去几年,还是和淘宝没法比。&为什么有用户(消费者)天天上淘宝,但对淘宝总是抱怨声特别多?&为什么有用户(消费者)天天用淘宝搜索,但对淘宝搜索抱怨特别多?&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的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满意的悖论》。大概意思是:&
如果你周围的东西都是你最想要的,而且很多很多,100% 都是你想要的,你会怎么选择?你可能不会选择,随便就好了。但问题在于,没有选择,可能就没有满意。
那么买东西是不是一样的道理?起淘宝这个名字的人太有才了!(据说名字不是马云起的,起名字的人叫阿珂)&淘&,是一个动作,也是一个过程,同时是一种乐趣,你不经过淘就得到的,可能不满意,也就不是&宝&了。我们常说的,轻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不会珍惜,估计也是类似的道理。&以前大多数女人购物的时候,喜欢逛街,一逛逛大半天,最后才买一件衣服;现在很多人上淘宝也是,甚至会逛好几天才买一件东西。之前说网上购物节省时间,是相对目标明确且干脆的用户,对很多喜欢购物的人来说,网上购物花的时间不一定比线下少。&周围有女性朋友跟我说:&你们淘宝做得越来越烂了,让我经常找一个东西要花好长时间。而且逛淘宝的时候,不觉得累,逛完以后觉得特累。&我听后呵呵一笑。&我心里明白,淘宝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她的问题肯定不是淘宝引起的。因为她是不知不觉在享受选择的过程,然后又后悔浪费很长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喜欢购物的人发誓以后再上淘宝就剁手!但是后来还是忍不住,于是就在淘宝上买了几只章鱼(小壹按:可怜的章鱼有八爪)。因为这里有选择的乐趣,她会不知不觉的享受这个过程。&回头思考我之前说的问题,B2C 为什么没有风起云涌?当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满意的悖论》。&天气不好,想买一个口罩,如果 B2C 上就这么两件,哪怕是我最想要的,估计也不会买,因为我没有选择可能不满意。一上淘宝,哇,各式各样的口罩,有带防毒的,还有带花边的,我挑啊挑啊,花了两个小时,买完了。然后一看时间,靠,这么晚了啊!开始抱怨,MD,淘宝真烂,找个商品这么麻烦,浪费我这么长时间&&.看用户在淘宝搜索的行为,很有意思。&之前我给团队定的目标是:淘宝搜索需要快速帮助消费者找到想要的商品。因此我们会统计每个用户购买一件商品之前,会搜索几次,点击几个宝贝。但发现一些案例,很多用户搜索完一个词,从第一页翻到一百页;价格从 10 块钱的羽绒服开始看,一直看到 1200 块钱的羽绒服。 后来还发现一些情况,很多人搜索完结果,要翻两三页,但最后还是买了第一页的商品。&之前看见很多这种情况,我觉得特内疚,觉得我们没有做好,用户找了这么久都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现在想明白了,其实用户是要选择。就算你的第一条结果是他最需要的商品也是他最终买的商品,他还是会看看后面的商品,然后再买第一条。因为若没有选择,很可能不满意。这也意味着:淘宝搜索做到最准确,让搜索结果中所有的商品都是用户最想要的,是不是反而用户也不满意?&我把这叫&搜索的悖论&。&有朋友说,搜索面向的应该是购物目标明确的用户,不是逛的用户。我们内部也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但现在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了搜索,哪怕是逛,也通过搜索来逛。更麻烦的是,仔细想想,实在难以区分,哪些是逛的用户,哪些是目标明确的用户。当然,淘宝搜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远远没有达到搜索到的结果都是用户最想要的结果。道路很长,还需要努力。&最后你可能会问,亚马逊不是 B2C 么?为什么人家更多美国人喜欢上 Amazon 而不是 Ebay?我嘿嘿一笑回答说:&我不知道。&摘选自《做自己-鬼脚七自媒体第一季》电子工业出版社&(微信:,taobaoguijiaoqi)&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DIG心理学讲座9:
心理FM:多么庆幸这么晚才遇见你
&文: 林丽彩 & 主播: 秦桑&真的不用遗憾,没有在最青春美貌的时候遇见你,因为我们要的,是天长地久的温暖相伴。&
心理FM: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文: 龙应台 & 主播: 烨磊&父子母女一场,如同你站在小路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情景式测试:未来你会和谁结婚?
&你会遇到你最爱的人,会遇到最爱你的人,还有一个共度一生的人。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是同一个人。最后,和你结婚的,到底会是谁?
你会和谁结婚呢?(此测试仅供娱乐,不做专业指导哦)
心理FM: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文: 鬼脚七 & 主播: 安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更加强大,但越强大越危险。如果希望强大后也能安全,那就放低姿态,让自己处下。&
爱情除了诱惑什么都能抵挡
心理导读:无数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爱情是经不起诱惑的。很多时候爱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无坚不摧,坚贞纯洁,它是跟玻璃一样脆弱的东西,经不起任何的考验。聪明的人对待爱情,绝不会去考验,而是小心呵护,用心经营,努力坚守。 && &
meiya姐你好:
时常看你的文章,又是偶尔也会因你的文章豁然开朗一些事情。但是近期自己遇到的事情的确有些难受,以至于觉得需要很久的时间恢复。&其实也就是感情方面的事情:大学期间有一个很好的女朋友,非常爱她,前后好过两年,也挺不错的。因为去年本科毕业,出现了一些感情问题,但是这些感情问题又没有坚实的现实去消解,以至于研究生的第一学期都低落了一学期。后来我给她引荐了一个男生,本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北京大学,今年毕业,签到背景,工资待遇,发展前景都挺不错。&女友,应该是前女友吧毕业也挺多无奈,最终去了北京的村官,也挺不容易。给她介绍过那个北大男之后,自己也挺难受的,后来不久那个男生也知道了我们的事情。后来问前女友,她说他们没有什么。&只是自去年11月給她介绍过那个男生之后,她与我就有了无边的厌弃,一反前面的感觉,弄得自己十分难受,没想到自己还是如此的放不下。因为我还对于未来有点幻想,心想研究生出来的话也许还有机会。&没想到的是前一段时间她给我说她和那个北大男好了,11月2号介绍,11底就见了面,貌似十二月就好了。这期间我还不知道,偶尔给他电话。前几天听说这个结果,虽然感觉有点崩溃,但毕竟是自己制造的,除了无奈也就这样了。&但是自己实在没想到的是事情会这么快,仅因为现实层面那个男生比我高出一个阶段,她就那么迅疾的投入了人家的怀抱,实在有些接受不了,搞笑的是这种事情还是自己造就的,感觉十分难受。&主要就是自己自信感的彻底摧毁,仅仅是因为现实,一下令她转变如此之快。想想去年2月14还去开房,3月30还睡在一起呢?今年这个时候她就躺在别人的怀里了。&一直以来,她也并非现实到不顾一切的地步。只是毕业后她的举动还实在让人有些转换不过来,也许自己还是学生,虽然听看过许多这类事情,但是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在很难接受。&这件事情搞得自己很低落,完全是自信心方面的。低落,消沉,无奈,空落落的感觉,一想到那个北大男,她短时间就躺倒在那个家伙的怀里,自己在感情方面的一些冲动都没了,在这方面全是害怕和自卑,觉得以后要是没有一点事业,连女生接近都不敢,但是现实还是一步一步变化的,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现实强大到何种地步,才会把自己原本脆弱的自信寻找回来,然后变得好好地。&
meiya的回信:
说实话,看完之后我真想抽你三个大耳光:第一下打你懦弱,无勇气;第二下打你自私,不懂爱,第三下打你自作孽而不能受!我对你前女友的选择真的是举起双手双脚赞成!&首先我真心不知道你给自己的女朋友做的所谓&引荐&之举是为了神马?如果你是为了考验你们俩的爱情,想通过此举证明你们的爱情经得起考验,受得了诱惑,那我觉得你真心幼稚。豆瓣上有些小组里的MM弄个马甲或者弄个新QQ号,自己演一个陌生人去勾引自己的男朋友,结果男朋友爱上了自己的马甲,自己又痛苦的要命。&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怜悯这类人,甚至还会鄙视,因为只有傻逼才会去考验爱情,也只有闲得蛋疼,情商低到蚯蚓洞里的人才会用这种方式去考验爱情。我觉得你一个大男人跟我前面讲得那些傻逼MM基本上没啥区别,你把一个&本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北京大学,今年毕业,签到背景,工资待遇,发展前景都挺不错&的男人推到自己女朋友的怀里,她如果不动心,不劈腿,我都替她惋惜。&去年有部电视剧火得一塌糊涂,名字叫《回家的诱惑》,整部剧的核心内容是:只有不努力的小三,没有拆不散的夫妻。我喜欢的编剧廖一梅在《琥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挡。&无数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爱情是经不起诱惑的。很多时候爱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无坚不摧,坚贞纯洁,它是跟玻璃一样脆弱的东西,经不起任何的考验。聪明的人对待爱情,绝不会去考验,而是小心呵护,用心经营,努力坚守。
如果你给自己的女朋友做的所谓&引荐&之举是为了爱她,为了她更幸福。那我告诉你,你错了。有本畅销全球的智慧灵修书籍《与神对话》中说,人的一切选择或情绪的变化都来自于两个理由:爱和恐惧。你做出这样的选择,不是基于爱,是因为对自己未来的恐惧,是缺乏安全感的恐惧,是担心自己无法给予女友幸福的恐惧。这些恐惧表现了你的不自信,你的不勇敢,你的懦弱。你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另一种自私,为了让自己轻松一点,为了让自己没有压力,为了不再对这段恋爱关系负责。&
真爱是你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努力,用双手为两人创造幸福,而不是让别人给她幸福;真爱是在一起,为了这个在一起踏实奋斗,而不是打着&为了你幸福&的旗帜为她创造条件去劈腿;真爱一个人是会为了两个人共同的未来拼了命的努力,而不是把她推到别人怀里之后又指责她&现实到不顾一切的地步。
关于你说前女友现实的问题我有自己看法。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有篇文章《公孔雀、保时捷和托斯丹.凡勃伦:炫耀性消费作为一种性信号系统》说明了钱对于男性择偶竞争力的重要性。钞票在爱情里的功用是铁一般存在的,无法否认。&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来说,女人选择有钱的男人,不是虚荣,是为了给后代创造一个更优良的生长环境,就跟雌兔在配偶的选择上会更倾向于在打斗中胜出的雄兔,雌孔雀选择配偶的时候会喜欢开屏时尾巴更鲜艳更美丽的雄孔雀一样。但是人类雌性(即女性)在选择终身伴侣上并不单单只看重物质,同样会对成熟包容,温柔体贴,有责任感,更能照顾好伴侣以及照顾、教育好未来子女的男性青睐有加。也许你与北大男的较量不仅仅输在现实条件上哦。&最后我们谈一下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问题,其实每一个只需也必须对自己负责,但是这一点却常常不容易做到。你在感情上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要独自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既然你已经选择把女朋友引荐给北大男,并且他俩现已成其好事,那你的痛苦也只有自己默默担着,爱情本就是各自选择,各自承担的事情,这是你的选择,那么就只能打落门牙和血吞,别无他法,更不可怨天尤人,你这都是自作孽啊!!!&
爱情的本质是成长,爱情最大的意义是让人成熟。一个好的爱人,一段良好的恋爱关系会让人为了两个人的未来努力地好好地生活,共同变成更好更强大的人。
既然事已至此,爱情已逝,情人节时女友已经躺在别人的怀里了,自己一个人则更应该打起精神好好努力生活才是正经事。希望你经历过这样的爱情疼痛,能变得更勇敢,更懂爱,更有担当,成长为下一个女人更好的爱人。&文/& (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原题《真爱是你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努力,用双手为两人创造幸福,而不是让别人给她幸福》&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DIG心理学讲座9:原文链接:/info/5472/
心理测试:谁是你的最佳拍档?
&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拍档,都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赶快做个测试,看看谁最适合当你的拍档。
谁是最适合你的搭档?
心理问题都有存在的意义
心理导读:做咨询久了,我慢慢不再想要改变来访者。因为即便是&症状&,也往往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几乎每个人,至入坟墓,都怀着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也都过了差不多的人生。 && &
人长大大概是个理想化不断破灭的过程。听起来令人难过,比如,你慢慢知道,王子和公主历经艰难,最后其实并未过上童话里的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生儿育女,还要为了买几平米的房子,孩子怎么教育,生老病死,困倦争吵。&这世上,所谓&美好&,大抵是很少存在的。&前段时间我很烦躁的时候,我妈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故事说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在蛇的诱惑下,偷食了禁果。于是人有了羞耻心和好坏之分。上帝于是罚男人永生劳动,女人要忍受十月怀胎之苦,蛇只能用腹部行走。&所以啊,你来这世上,本来就是来赎罪的&。&这是你来的本来目的。其实原本圣经早早就告诉了人这个道理。&刚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还是个小丫头。像每个渴望成为好咨询师的人一样,我认真、负责任,睁大眼睛,去看来访者所谓&症状&。像插花一样,渴望将枝条剪得整齐,将颜色搭配地好看。我认真地和来访者说每一句话,渴望 Make things right。比如&你看,你可以这样,你可以那样,你这么做,其实会伤害自己,你换个方式。&大抵是因为夏娃也咬了那苹果,我心里面,&对错&、&好坏&是如此清晰。我对我自己同样苛刻,不要说错话,不要用错力,不要做超越范畴的事情。以至于手脚捆绑。&后来我去见督导。督导说,一个咨询师,当你一直用力不犯错误,所谓&一直正确&,正是最大的&错误&。
精神分析的治疗里面,治疗师有一个原则,叫先follow,跳出来观察,再用它来工作。所谓follow,是治疗师允许自己跟随自己(的感受)来作反应(来访者的客体能够在咨询关系中投射出来,而咨询师的放松,也能够让自己被来访者激活的那一部分展现在咨询室内)。而治疗师要保留一只眼睛,来观察这期间的动力和&移情&,而利用此中有意义的部分,和来访者工作。&而当咨询师自己紧张兮兮绝不犯错,来访者无法放松下来,所谓&客体&无法登场,治疗师自己的阻抗使得自己无法在治疗关系中发生作用,而治疗便无所谓进行下去。用力过猛,治疗便变成鸡汤式的创可贴罢了。&好在,督导每次总说,你这样也蛮好,我年轻的时候也这样,没事。&好像跑题了。其实我原本是打算说,这世上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因为人和人,说穿了不过一样。各有各的挣扎苦痛,各有各的幸福甜蜜。&做咨询久了,我慢慢不再想要改变来访者。因为即便是&症状&,也往往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所谓&依赖&也好,&苛责自己&也罢,亦或是抑郁强迫,其实不那么紧要。因为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症状&,无非有人&症状&消失得更快一些,有人&症状&消失得更慢一些,而有很多很多人&几乎每个人,至入坟墓,也都身怀着这样那样的症状。&而这些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也都过了&差不多&的人生。&所以,咨询师提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你换一个思维方式。或者你在网上看到咨询师写了名言警句,说,你要积极向上,你要学会无条件的爱,等等诸如此类(遍地都是)。这些不过是理想状态。就像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事实上,如果你就是还做不到所谓&积极思维&,就是还没学会&无条件接纳&。没关系,因为你必然有不能积极思维的原因,必然还有不能无条件接纳的动机。&更何况本来,纠结并非坏处,混沌也非所谓&不好&。这世界上的人,过得&糟糕&是常态,过得&还行&就很少了,如果能够过得&很好&,那千真万确是偶然的事情。
别要求自己不难过、不糟糕。混沌、糟糕也是种状态。而状态的本质是:它总会变化的。别急。&文/& (微信:心理学与生活,xinlishe)&原题《无所谓&对错&,别急(二十五)》&&
心理延伸会员测试:心理FM:&DIG心理学讲座9:原文链接:/info/5464/
心理FM:这就是爱情,愿你别太介意
&文: 张小娴 & 主播: 流宁&秋华&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送门骑士打不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