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浒传在哪里可以看双林镇在哪里

[转载]水浒传地名考略(下)
武冈镇(54)——今有湖南省武冈市,但应与《水浒》无关。李逵从蓟州出发去高唐州,行三日,到达武冈镇,则武冈镇应在河北境内,今有武强县非常吻合。李逵在此结识汤隆,同上梁山。
东昌府(54)——北宋时有博州,属河北东路,治在今山东聊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改博州为东昌路,明朝洪武初年改为东昌府,其治所和区域不变。因此,东昌府为明代地名。
寇州(54)——史无寇州,疑是冠州之误。小说中高廉被宋江包围,派人到临近州县求救,而东昌府和冠州(今山东冠县)都相距不远。但冠州在北宋称冠氏县,属河北东路的大明府。元代至元六年(1269)改称冠州,洪武初年改为冠县。
河东(54)——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呼延灼是河东名将呼延赞之后。
汝宁州(54)——呼延灼是汝宁州都统制。宋无汝宁州,元代设置汝宁府,治在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
陈州(55)——北宋时属京西北路,治在宛丘(近河南洛阳县)。韩滔是陈州团练使。
颖州(55)——今安徽阜阳。彭杞(斜玉旁)是颖州团练使。
华州(58)——华州在今日的陕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一带。华州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华县也是古郑国的发祥地。渭南在宋朝为华州下邽县。史进、鲁智深曾在华州入狱。
华山(58)——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
公里。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宋江为营救史进、鲁智深在华山劫持前来进香的太尉宿元景。
徐州沛县(59)——北宋时,徐州属京东西路,辖五县,治在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刘邦的故乡。项充是沛县人。
芒砀山(59)——即芒山、砀山的合称,两山皆在今河南永城东北。樊瑞、李衮、项充曾在此聚义。
涿州(60)——是被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十六州之一,直至徽宗宣和四年才归北宋管辖,宋朝该名涿水,属燕山府路,治在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市。段景柱是涿州人。
凌州曾头市(60)——宋代无凌州,小说第七十三回说“凌州高唐界内”可见凌州距高唐县不远,推测凌州为陵州之误。元代曾将陵县改为陵州,治在今德州市。
曾头市在陵州西南,是有三千余家的大市镇。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县以下的交通要道,产生了许多成为商品交易集散地的所谓草市,有些草市经过发展固定下来成为线辖的行政单位,名称就叫某某室,估计曾头市即是此类市镇。
蒲东(62)——今上海蒲东与“水浒”无关,小说里的蒲东应该是河东,泛指山西一带。关胜是蒲东人。
河东上党郡(69)——即今陕西长治市,上党是秦汉旧名,宋代称隆德府,董平是上党人。
汶上县(69)——汶上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辖属济宁市,东临古城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汶上县是金时的地名,北宋称中都。
寿春县(69)——北宋属淮西西路,即今安徽合肥寿县。小说宋江与董平在东平府交战,退到寿春县。实际上,寿春县距东平府很远,疑为寿张县之误。
&&&&&&&&&&&&&&&&&&&&&&&&&&&&&&&&&&&&&&&&&&&&&&&&&&&&&&&&&&&&&&&&&&&&&&&
四柳村(73)——李逵、燕青出东京后,绕道陈留县后梁山,途经四柳村。李逵在此乔装捉鬼,杀死狄太公女儿和她的奸夫。
荆门镇(73)——县有湖北荆门市。水浒里的荆门镇在梁山以北七八十里。元代曾经在山东东阿县西南设置了一个水站,叫荆门。李逵在回梁山的路上经过距荆门不远的刘太公,在此有一段李逵负荆的故事。
寿张县(74)——北宋时属东平府,县改名梁山县,是山东聊城专区。李逵曾担任该县县长。&
洳州(76)——史无洳州,疑是汝州之误。即今河南省汝州市。
弘农(78)——弘农郡为汉代设置,地域大约在今洛阳以西、陕西商县以东,治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北宋时该弘农为常农。
云中(78)——秦汉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东汉末郡废。北魏云中郡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汉郡在长城以北,唐郡在长城以南,汉郡的西南面。北魏郡与汉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曾割给契丹,宣和四年收回,不久又被金占领。
汉阳(78)——今汉阳为“武汉三镇”之一。古汉阳是东汉郡名,北宋时改为秦州,治在近甘肃省甘谷县。
琅邪(78)——琅邪为秦时郡名,北宋称YI(水字旁加斤,左右结构)州,在山东。
彭城(78)——汉郡名,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北宋设彭城县。
西川峡江(78)——峡江县在今江西省,是明嘉靖年间才设的县。小说里的西川峡江可能是西川夹江之误,即今四川夹江县。
泗州(80)——北宋属淮南东路,治在临淮县。康熙十九年(1680)因地震外城陷入洪泽湖,到乾隆四十二年迁治到今安徽泗县。
山后九州(83)——宣和三年(1121)宋金联合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复归宋,宋将其划分为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云中府路所辖的九州称山后九州,地点大约是近北京至晋北一带。但到宣和六年十六州又被金占领。幽云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东南部分,多为平原,称“山前七州”;而新、妫、儒、武、蔚、云、应、寰、朔九州则处在西北,多属山地,被称为“
山后九州”。小说中说宣和年间辽国侵占了山后九州,显然是混淆史实造成的。
&&&&&&&&&&&&&&&&&&&&&&&&&&&&&&&&&&&&&&&&&&&&&&&&&&&&&&&&&&&&&&&&&&&&&&&&&陈桥驿(83)——陈桥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陈桥始建于五代,后晋时已有其村,相传,有一小桥失修,陈姓捐资修复,故名陈桥。后周时,设驿站,名陈桥驿。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举行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宋朝,史称北宋,定都开封。今有陈桥乡。
&&&&&&&&&&&&&&&&&&&&&&&&&&&&&&&&&&&&&&&&&&&&&&&&&&&&&&&&&&&&&&&&&&    密云县(83)——密云县位于北京东北部、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大平原北缘。是北京至东北与内蒙古的重要门户,故有京师锁钥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密云县即是檀州的州治所在地,小说中说宋江争辽离开密云,直抵檀州,乃是地理上的又一错误。
溢津关(85)——在今河北霸县。曾割给契丹,为后周收复。与瓦桥关、淤口关合称“三关”。
燕京(85)——即今北京市。辽国曾作为南京。
幽州(85)——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大兴县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此非天津蓟县。)
青石峪(86)——是幽州的一处险要之地,四周皆是高山,只一条小径。卢俊义等曾被辽兵围困在此。
大坯(人字旁)山(90)——大坯山有两处,一在今河南省鹤碧市是浚县;一在河南荥阳西北。宋江争辽回京经过大坯山,应是前者,燕青在附近的双林镇遇到了许贯中。
博浪城(90)——即博浪沙,张良刺秦处,在河南原阳县东南。小说中戴宗和石秀从陈桥驿闲步到博浪沙,不可思意。
威胜州沁源县(91)——北宋无威胜州,有威胜军,属河东路,治在沁源县。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东南,长治市西北部。田虎是沁源县的猎户。
汾阳(91)——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始建于春秋初期,为瓜衍县,属并州。战国属赵,为兹氏县,秦、汉时期仍名兹氏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西晋改为隰城县。北魏太和8年置西河郡,隶于汾州。唐肃宗上元元年(260)改隰城为西河县,历五代、宋、金、元。明洪武元年(1368),省西河县置汾州(直隶州),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为汾州府,依廓设汾阳县,府属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驻县城内。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存县。民国29年,属晋西北行署第八专区;民国32年,属晋绥边区行署第八专区;民国34年,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七专区;民国37年,县划属华北区晋中专区。1948年7月,汾阳全境解放。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汾阳专区,公署驻县。1951年3月撤汾阳专区县隶属榆次(晋中)专区。1971年5月划归新成立的吕梁地区。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汾阳撤县设市,为县级市。一说北宋称阳曲县。
汾州(91)——北宋属河东路,辖五县,治在西河县(即汾阳)。
昭德.潞安(91)——北宋改潞州为隆德府,后又改为昭德府。明嘉靖八年(1529)改为潞安府。昭德.潞安都是潞州,即今山西长治市。小说称昭德是今之潞安,显然是嘉靖八年的口吻。
晋宁.平阳(91)——今之晋宁县属昆明市;平阳县属温州市,皆与水浒无关。北宋政和六年(1116)改晋州为平阳府;元初改为平阳路,大德九年又改为晋宁路;明清复改为平阳府,治在今山西临汾市。小说称晋宁是今之平阳。是将元、明两朝的地名混淆了。
泽州(91)——北宋泽州属河东路,辖六县,治在山西晋城。盖州通常指辽宁省盖州市,但唐初曾在高平县设盖州。小说称盖州即今之泽州,从下文沁水、高平都是泽州属县看,小说里的盖州应是高平县。
辉县(91)——北宋时叫共城县,明初称辉县,在河南。辉县不是北宋地名。
武涉(91)——当是武陟之误。武陟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北岸,与郑州隔河相望,属焦作市。北宋属泽州。
沈水(91)——疑是沁水之误,今在山西。
壶关(91)——壶关县位于山西东南部,&东与河南省林、辉二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接壤。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属长治市管辖。北宋属潞州。
临县(93)——临县位于晋西北,西靠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临县,西汉置临水县。北周大象元年置身突郡与乌突县。隋开皇元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三年郡废。唐武德三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金天会元年,临泉改为临水。元至元三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临州废,改为临县。后沿用至今。
霍山(93)——霍山位于广东省龙川县境内,具体位置在田心、石坑、铁场三镇交界处。《史记》说霍山即太岳山,又名霍太山,在山西中部,临近霍州市,此说更与水浒吻合。
抱犊山(94)——抱犊山有三:一在河北省获鹿县西八里,四面险绝,顶有二泉,《寰宇记》获鹿县有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后遂呼为萆山,后魏葛荣之乱,百姓抱犊而上,故以为名,上有石刻抱犊福地四家。二在山东峄县北六十里,一名抱犊崮,又名君山,《魏书地形志》兰陵郡氶县有抱犊山,《元和志》山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水,山去海三百余里,天气澄明,宛若在目,昔有豚隐者抱一犊于其上垦种,故以为名,《齐乘》“君山,一名抱犊山,”山势甚险,由山下至山顶,人须匍伏而行,最高处约一千八百尺,山顶则甚平坦,广数顷,有池蓄水,可资耕种,民国十二年,土匪于临城劫津浦车,掳置中外旅客于此,亦名豹子谷。三在山西壶关县东南,四围陡绝,山顶有二泉,《寰宇记》道书福地记云,抱犊山高七十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南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颇甘,取其叶末服之,二三日不饥。水浒里的抱犊山应是山西的抱犊山。
陕西泾原(94)——北宋康定二年(1041)设置泾原路,治在今甘肃省平凉市。
安定州(94)——即今甘肃定西县,北宋为定西县,元代改称安定州。
襄垣县(98)——襄垣县城建于战国时期,由赵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 襄垣县位于太行山西侧,长治市以北。张清和琼英结婚的地方。
浮山县(99)——浮山县地处太岳山南麓,临汾盆地东线。西靠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南毗沁水,东连安泽,北接古县。北宋称神山县,金国大定七年(1167)改为浮山县。
太原县(99)——本是隋朝设置,北宋改为平晋县,明初恢复。
铜*(革+是,左右结构,音底)山(100)——北宋设铜*县,即今山西沁县,山在县西南。
云南军达州(101)——北宋无云南军,疑是云安军之误。云安军是开宝六年(973)设置,治在云安县(今四川云阳县)。宋末,云安军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复立云安军,至元二十年(1283)改军为州,名云阳州(因县址地处云安盐场之南和五峰山南麓,南为阳,故名云阳)。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名云阳县,属夔州府。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北宋州与军平级,此处称云南军达州显然是不了解宋朝行政区划分。
禹州(101)——禹州是明朝万历三年(1575)才设置的,治在今河南禹州市,北宋称翟阳。
南丰府(105)——北宋无南丰府,只有南丰县,即今江西省南丰县。但南丰县距离湖北房县很远,从小说描述王庆攻下上津、竹山等县后又打破南丰府的情节看,南丰府或是南阳府之误,南阳府是元代地名,在河南。
荆南(105)——荆南又称南平、北楚,高季兴所建,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都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治在近湖北江陵市。
襄州(105)——治在今湖北襄樊市。小说将襄州与鲁山并举,当是襄城县直误。襄城县在河南,与鲁山县同属汝州。
粟县(105)——史无粟县,当是栗县之误。栗县是秦设置的古县,地在今河南夏邑县。
山南军(105)——史无山南军。
隆中山(106)——在湖北襄樊市以西,诸葛亮的隐居地。
巩州(106)——当是巩县之误,在河南。
纪山(107)——在湖北江陵以北。
东川.安德(109)——-东川在今云南会泽县;安德在今山东陵县。小说将二县与云安并列,但相距甚远,
睦州(110)——北宋初设置,末年改为严州,南宋升建德府,治在浙江建德县。
润州(110)——北宋属两浙路,辖三县,南宋后改明为镇江府,治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歙州(110)——北宋时属江南东路,宣和三年改为徽州,辖歙县、婺源等六县,治在今安徽歙县。小说称歙州即是婺源,不对。
清溪县帮源洞(110)——应作青溪县,宣和二年方腊在此起义,次年失败。青溪县被改为淳化县,南宋又改为淳安县,即今浙江淳安县。帮源洞现已改名为方腊洞,位于淳安县威坪镇洞源村西北面1公里的长龙山腰上。
瓜州(111)——.
瓜洲:镇名,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和镇江隔江相对.古代长江的著名渡口。
金山.焦山.北固山(111)——焦山位于镇江市市区东北的长江中,因汉末著名学者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金山在镇江市西北,上有金山寺。三山风景秀丽。
毗陵郡(112)——隋朝改常州为毗陵郡,治在晋陵。
福州(114)——北宋属福建路,辖十二县,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
独松关(114)——中国古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西北关隘。位于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东西有高山幽涧,南北有狭谷相通,为古代临安经广德通建康(今江苏南京)之咽喉要地。
宁海军(114)——唐朝为镇海军,北宋淳化五年(994)改为宁海军,即今之杭州。
越州(114)——隋炀帝时改吴州为越州,治会稽(今绍兴)。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升为绍兴府,辖八县。
余杭州(114)——北宋无余杭州,只有余杭县,在今浙江省余杭县西南的余杭镇。
昱岭关(116)——位于歙县竹铺星岭顶的皖、浙交界处。建于五代。北宋未,方腊义军曾在此关与宋军大战,《水浒全传》"卢俊义大战昱岭关",称此处关隘为"敦州第一处紧要墙壁",元末,农民起义军亦在此同元军反复争夺。
婺州(117)——&隋开皇九年灭陈改吴州,十三年(593年)更名婺州,明改为金华府”(辞源),“以当天文婺女之星为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金华市志》曰“以其地于天文为婺女分野,故名。”北宋属两浙路,治在金华。
楚州(119)——北宋属淮南东路,治在今江苏怀安市。宋江被授予楚州安抚使。
庐州(119)——即今安徽合肥市。庐俊义被授予庐州安抚使。
武胜军(119)——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即今河南省邓州市。吴用被授予武胜军承宣使。
应天府(119)——不是南京。宋朝以宋州为应天府,治在宋城县,即河南商丘市。花荣被授予应天府兵马都统。
太平军(120)——北宋曾在今福建仙游县和广西合浦县设置太平军,但时间都很短暂。小说叙述朱仝随刘光世破金,官至太平军节度使,可见事在南宋,南宋无太平军。疑是今安徽当涂县,南宋为太平州,元朝为太平路,明朝为太平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电子邮箱您的用户名密码重复密码◆◆重置登录密码电子邮箱水浒传内容介绍《》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又名《》,初名《》,一般简称《水浒》,全书定型于明朝。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而罗贯中则做了一定的整理工作。目录作者施耐庵说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另一种观点是全书为施耐庵撰写,再由罗贯中整理编辑。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认为《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有不少人认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属于“世代累积型群众创作”,因为关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宣和遗事》,在南宋时代已经开始流传。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民间传说、戏曲故事。故此推论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笔记和某些完整的小说、戏曲或其选段。但毫无疑问,施耐庵在创作长篇章回小说中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罗贯中说这种观点认为全书皆由罗贯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间的汪道昆托名“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首次指出《水浒传》“越人罗氏……为此书,共一百回”。其后,许多明清人士都相继指出罗贯中是《水浒传》作者。直到民国年间,鲁迅、俞平伯仍然认为水浒传简本是罗作,繁本是施编。但是,这种观点现在普遍没有得到认同。反对者认为,罗贯中的《》和《水浒传》明显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识馀》中说:“二书深浅工拙,如天壤之悬,讵有出一手之理?”而且关于罗贯中作《水浒》的证据也大多经不起考证。胡适认为:水浒传的草本(约一百回)出自罗贯中之笔。内容可能有田王和征腊,但无征辽。文笔可能极粗劣。《水浒传》的后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辽和征方腊,在一百二十回版本还包括征田虎、征王庆。《水浒传》的后半部有时也称之为《征四寇》,比较吻合罗贯中的“忠君”思想。施惠说此说最早见于明人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即君美之传水浒,意欲供人说唱,耸人观听也,原非欲传信作也。”至清朝时,很多谈及施惠的人开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为一谈。如无名氏《传奇会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说。如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认为“耐庵即施惠号”。此后又有人考证《水浒传》中有江浙方言,并发现施惠的《幽阁记》中有一些描写和《水浒传》相似,以次推断二书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认为该证据难以令人信服,而且有关施耐庵和施惠的关系多数臆断。郭勋托名说明朝时,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说:“武定侯郭勋……所刻《水浒传》善本……”。后沈国元在《皇明从信录》则说:郭勋“仿《》及《水浒传》为《国朝英烈记》。”而钱希言在《戏嘏》中又说他曾删过水浒。胡适在《水浒传新考》中则认为郭勋刻水浒乃是假托。戴不凡则认为“疑施耐庵即郭勋”。他认为郭勋刻水浒后才开始署名施耐庵。但是,这个论据并不能够立足,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浒》出现。宋人说这种说法最初是认为《水浒传》是罗贯中编写,而考证出罗贯中是宋朝人。此说多被视为无稽之谈。后程穆衡在《水浒传注略》中推测施耐庵为宋末元初人。其后黄霖根据《靖康稗史》七种的编者署名“耐庵”,而推断这位南宋末年的“耐庵”就是施耐庵,并且认为施耐庵所作水浒乃是简本,而不是当前的版本。成书过程《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目前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而从南宋之史籍《东都事略》以后,已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主要题材,到了元朝,元杂剧中出现了有关水浒故事的剧本,流传后世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鱼》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水浒传》全书是到了明朝,经许多作者不断增添情节乃至定型。也有观点认为,《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生活原型是与作者施耐庵关系甚密的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故事描写了梁山一百零八将各自不同的故事,从他们一个个被逼上梁山、逐渐壮大、起义造反到最后接受招安的全过程。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他们讲究忠和义,爱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不满贪官污吏,最后集结梁山,与腐化的朝廷抗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鲜明形象,也向读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与社会状况。“水浒”字面的意思是水边,指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山东梁山泊。另外《》中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句子,记载了周太王率领部族迁徙的事情。王利器与罗尔纲不约而同指出用水浒做书名,是将宋江等的聚义和周朝的兴起作类比,证明原作者肯定起义英雄们反抗统治的精神。水浒义军领袖宋江原是基层官吏,后被逼上梁山,与其他梁山好汉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渐发展壮大。《水浒传》故事豪放、粗旷,全书通过人物的言语、行为来表现其矛盾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画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版本现存最早的《水浒》版本,当属保存于上海图书馆的《京本忠义传》,此本大约刻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百回版本。水浒传的版本很多,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故事版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简本和繁本。简本简本包括了受招安、征辽、征田虎、王庆,打方腊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节。之所以称为简本,主要是文字比较简单,细节描写少。后有人将其后段独立发行,并托名罗贯中,称《续水浒传》。 已发现的简本有:一百十五回本(汉宋奇书)一百一十回本(英雄谱)一百六十四回本(与后传合刊)繁本繁本写得比较细致,也是流传最广的。主要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但主要改写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后的情节。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后,又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基础上再增加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七十回本:明末金圣叹进行删改,腰斩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后的事,以原书第七十一回卢俊义的梦作为结尾,再将第一回作为楔子,共为七十回。一般认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成型定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版本。译本《水浒传》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英文版通常将《水浒传》翻译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在众多译本中,最早的当属赛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后期翻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书名出自《》“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当时在美国颇为畅销。但是译本中有很多错误。比如书名的翻译,就不符合原意,受到过鲁迅的批评,认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们都作兄弟看的”。对一百零八将的绰号,也往往望文生义,比如将花和尚鲁智深译为Priest Hwa(花牧师),更是将母夜叉孙二娘译为"Night Orge"(夜间的怪物)。迄今为止《水浒传》被认为比较好的英文版本,应该是中国籍的美国犹太裔学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间受命译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汉)。他的译本,被认为更加忠实于原著,而且很贴切地反应了原文的神韵,符合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可惜由于这个译本产生于文革时期,影响不大。法文版则将其直译为Au bord de l'eau。日文版的《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多,甚至被改编和演绎成了许多漫画,电影,电视作品。日本自江户时代开始传入《水浒传》整本小说。1728年(享保13年)由冈岛冠山执笔将部分篇章翻译成日语。1773年,作家建部绫足将《水浒》故事改编为以日本为背景的《本朝水浒传》。到了19世纪,出现了大量《水浒传》的日文翻译本和改编性文学作品。日本古典文学家曲亭马琴不仅在创作其代表作《南总里见八犬传》和《椿说弓张月》时大量参考了《水浒传》的情节,还直接创作了《倾城水浒传》、《新编水浒画传》等以《水浒传》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江户时代的一些侠客如国定忠治、笹川繁蔵、饭冈助五郎等人的真实故事,在日本民众口中反复流传时,也被染上一层《水浒传》色彩。 进入明治时期之后,随着汉学研究的发展,日本出版了多部《水浒》译作[1],主要的译本如下:松枝茂夫,全译一百二十回本,1940年版(岩波文库)松枝茂夫编译的面向青少年的抄译本,带有“洁本”性质,基于一百二十回本,对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的段落进行了压缩,二战后出版,全3册(岩波少年文库)吉川幸次郎?清水茂合译,全译一百回本,全10册(岩波文库)驹田信二译,全译一百二十回本,全8册(讲谈社文库、ちくま文库)佐藤一郎译,全译金圣叹七十回本(“世界文学全集”集英社版)村上知行译,全译金圣叹七十一回本,全5册(现代教养文库)人物水浒传人物列表水浒一百单八将情节全书可分为三段:第一至第四十回讲述的是各个好汉的故事,它们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第四十一至第八十回讲述的是好汉们在梁山集合,形成了以宋江为寨主的梁山山寨,并发动一系列对官僚恶霸及附近城池的战争,直到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讲述的是梁山好汉归顺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的战争,到最后鸟尽弓藏,悲壮死亡的故事。12世纪初,中国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统治着,朝廷内的奸臣蔡京、童贯、高俅权倾朝野,手握重权,视皇帝宋徽宗如傀儡,残害忠良。地方豪强恶霸也合流同污,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等相继被冤枉陷害,无路可逃,上了山东的水泊梁山,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同时,在黄泥岗,晁盖、吴用等七人发动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抢劫案,夺走了北京大名府官员送给蔡京的生辰纲礼物,逃到梁山,与林冲合谋杀掉原寨主王伦,晁盖做了梁山之主。晁盖的朋友宋江也卷入官府纷争,差点被处死,幸亏晁盖与梁山好汉救出他,宋江的朋友李逵等跟随宋江加入梁山。随后,梁山泊向周围地方官僚恶霸和其他敌对山寨宣战,攻破了祝家庄、高唐州、青州城、曾头市和大名府。其中最后两次战争中,晁盖战死,宋江继承了寨主之位,卢俊义、燕青上山。梁山全盛时足有一百零八个好汉,空前强大。梁山势力的壮大,震惊了朝野上下,童贯、高俅倾全国各路水陆大军,讨伐梁山泊,却惨败于梁山的精兵良将,数十名大将被斩杀。宋徽宗无奈,只好派人招安。梁山泊的部份首领坚决反对招安,但首领宋江、吴用等却不愿继续做强盗,答应了朝廷的招安请求。但在招安之后,朝廷奸臣屡次找茬陷害梁山好汉。这时候,河北的田虎、淮西的王庆、江南的方腊叛乱,朝廷派梁山好汉出兵镇压。宋江先是用水淹了田虎的根据地太原城,剿灭田虎势力,然后挥师南下,大破淮西军并生擒王庆,但在更激烈的平定方腊之战中,宋江遭到阻击,梁山好汉死伤过半。一场恶战之后,宋江控制了杭州城和乌龙岭,攻破了清溪洞,方腊的势力才被消灭。战后,梁山好汉只剩下二十七人,途中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病逝,李俊、燕青等人又悄然离去。宋江等人被封为功臣,但童贯、高俅等人野心未死,他们设计毒死了卢俊义、宋江和李逵。吴用和花荣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场后自缢而亡,剩下的梁山好汉,除双鞭将呼延灼于抗金战中英勇战死,混江龙李俊等到海外暹罗自立为王外,大都善终。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水浒传》被改编成多种曲艺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中就提到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曲目。评书、苏州评弹和山东快书都有很多经典节目是取材自《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的长处不在于政治和战争场面的描写,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市民生活的描写。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物个性鲜明,角色语言各有特色。在缺乏知识以及大众娱乐活动的年代,《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往往就通过民间艺人,以戏曲曲艺的形式,成为了普通民众仅有的文化活动。其中虚构的人物或者虚构的故事变成为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实。其中很多故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历来为男女老少所津津乐道。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各种道德观如:轻生死重义气,敢作敢为,劫富济贫乃至“忠君反贪”等理念,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众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而这些标准是否真正值得宣扬,又引起各界众说纷纭。近代民间亦有流传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向往打打杀杀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与江湖义气,过分反叛,脱离现实;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演义》,因为其中人物善于用计使诈,处心积虑、钩心斗角,作为应该安分守约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从历史角度看,对于《水浒》的争论焦点则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现出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上。反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汉受到招安后又为朝廷去征讨各地山贼,下场悲惨,是出历史悲剧;作品歌颂和美化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强调“忠义”,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正面观点一般认为宋江相对于其他草莽英雄思想进步,对当时社会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历史评价《水浒传》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成就上受到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的赞许: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杜诗”、《》合称为“六才子书”。李渔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后来《》、《红楼梦》与《水浒传》等“四大奇书”合称为“六大奇书”。 但他本人对宋江的评价非常低,在他的批注本里,处处可见对宋江的贬损。到了20世纪,文学评论家除了评论《水浒传》的文学成就,亦开始对《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价值观产生兴趣[来源请求]。19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对于《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贽。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来源请求]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并且认为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当时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将《水浒传》在全国各地收缴。另外一个持这种观点的人是金圣叹[来源请求]。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后砍掉的原因之一。1950年代,当时在中国,所持的看法是认为《水浒传》是描写歌颂农民起义的。这种看法是当时各种中国大陆的教科书、文学史和小说史所持的一个主流的看法。毛泽东在1975年时,亦对《水浒传》的价值观作了评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又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论曾使中国掀起一场“评《水浒》运动”。当时有官方观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书;宋江所执行的是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否定了晁盖的革命路线。晁盖和宋江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宋江上山以后就排斥晁盖,而且108人就没有晁盖的名字、没有他的地位。延伸作品小说 《金瓶梅》《水浒后传》《荡寇志》京剧电影 改编电影 《七彩卡通老夫子:水虎传》(改编自著名小说《水浒传》的香港动画电影,于日首度上映)电视剧 《水浒 (电视剧)》《水浒传 (1973年日本版电视剧)》《水浒传 (1998年电视剧)》《水浒无间道》《水浒传 (2011年电视剧)》舞台剧 《水浒传》(舞台剧作家林奕华指导的舞台剧,以水浒传为蓝本,探讨现代男人的生存压力,2008年作亚洲巡演)漫画 《水浒传》(日本横山光辉)《老夫子水虎传》(香港王家禧)《水浒传》(香港李志清)电子游戏 水浒传天命之誓(日本光荣公司)水浒传 (游戏)(日本光荣公司)欢乐水浒传水浒传Online水浒Q传幻想水浒传系列(日本科乐美制作)参考文献^ 曹晋杰、朱步楼,《施耐庵新证》,学林出版社,1987年4月^ 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水浒评论集》,《工农兵通讯》增刊胡适〈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六《说公案》第三“水浒传”,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王利器,《》是怎样纂修的?《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90-135页。高儒,《百川书志》。罗尔纲考订《水浒传原本》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第一版[1989年10月] 来自 〈水浒传考证〉页2日,〈致姚克信〉(《鲁迅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页。)施耐庵、罗贯中著,沙博理译,《水浒传(英文)》,外文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传()》。香港岭南大学马幼垣教授著作 《水浒》,联经出版社,1992年《水浒人物之最》,联经出版社,2003年《水浒二论》,联经出版社,2005年 目录书评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水浒传在哪里可以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