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里,中太平洋战区司令有什么著名的海战?

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26回复/3亮 4120浏览
& & & 敦刻尔克大撤退: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Bataille de Dunkerque)是初期的的军事撤退行动。日,防线在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东北部、靠近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虽然这项代号为“”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欧洲除英国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之手不列颠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大英国协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斯里兰卡、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包括波兰、、、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当时属于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Eagle Squadrons)与英国并肩作战。同属轴心国的意大利,则派出“空军军团”(Corpo Aereo Italiano)与德国空军一起战斗。战争在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伦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后来,人们把这一场战争称作为血洒长空—不列颠空战。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进攻的德军“kbc6n”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日—日)。此次战役最终以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偷袭珍珠港:偷袭珍珠港(英文:Surpri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珍珠湾攻撃)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它成为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上的飞机场。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大战上,轴心国德国司令所指挥的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这场战争以为首的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的形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和欲占领埃及、控制,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的希望破灭。这场战役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此场战役后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与同时期的与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
李云龙指挥部队准备解放县城并救出自己的老婆。山本部队向莜冢义男求援。新1团也得到情报决定放过敌人小批骑兵,阻截日军步兵,大力支援李云龙的解放县城战役。楚云飞的358团也发现了日军部队的变化,同样决定增援。阻击拖延了时间,间接支援了李云龙部队的攻击。随着平安镇外围的高地失手,增援的部队也把日本援军挡在了路上。县城即将失守,山本想利用抓来的秀芹做文章,试图和李云龙谈条件。为减少部队人员伤亡,李云龙仍旧选择了牺牲秀芹,并向着城墙上开了炮。此役不仅改变了山西抗日的格局,开创了抗日新局面,同时还别具匠心地开创了意大利炮的使用新方法。
FG格勒战役:&
FG格勒战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中对争夺南部城市的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至为止。FG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FG格勒会战是遭遇的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FG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及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但FG格勒战役并没有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FG格勒战役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才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
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战役于日展开,美国海军在此战役中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使美军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该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西西里登陆:盟军进攻西西里开始于日晚上,而以盟军获胜于8月17日结束。登陆的行动代号为哈士奇,被视为进攻的行动之一。它是中最大规模登陆行动之一。从军事策略上,进攻西西里的行动达到盟军策划者之目的,从岛上消灭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及令意大利首相下台。此行动为后来进攻意大利揭开叙幕。
这些回帖亮了
李云龙有疑问?
为什么会有李云龙的选项,这么严肃的问题,扯到一个小说电视剧的角色,有意思么
不出意外李云龙将成最大赢家
李云龙有疑问?
不出意外李云龙将成最大赢家
必须选6,毕竟6666
珍珠港!把美国卷进来,打破原先的势力平衡,没有美国的加入,德日意VS英法苏中,真的鹿死谁手都不知道
不是李云龙,楼下给我一百块~~~这有疑问?
为什么会有李云龙的选项,这么严肃的问题,扯到一个小说电视剧的角色,有意思么
有云龙选云龙
自从李云龙拥有核武器他 娘的意大利炮后,二战的局势顺利大转。
李云龙的意大利炮毫无疑问震慑住了全世界,这才是真真正正的转折点。
好好一个帖子 楼主自毁了
老李,向我开炮!
我出生了。
本子打了中国还打美国。。。。
引用6楼 @ 发表的:为什么会有李云龙的选项,这么严肃的问题,扯到一个小说电视剧的角色,有意思么我和这位Jr想法一样
李云龙历史地位突飞猛进的一贴
这帖子问的真不错
但是看见云龙兄我就不自觉的选择了云龙。
意意意意大利炮!!!
你他.娘还真是个人才发自手机虎扑
我无语。。。。。还那么多选李云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320人参加识货团购84.00元85人参加识货团购538.00元217人参加识货团购269.00元341人参加识货团购543.00元109人参加识货团购208.00元221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186人参加识货团购589.00元58人参加识货团购199.00元59人参加识货团购649.00元91人参加识货团购199.00元26人参加识货团购749.00元95人参加识货团购209.00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从此英军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转折.9亿人(其中苏联约为6000万伤亡、菲律宾之战,对德军形成围歼之势。战后日本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向德军防线展开猛攻、南两个方向向苏军固守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发起攻击,因为统计不清楚、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140多公里。会战结果。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50万人。会战结束时,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二波飞机卸下炸弹、133万人。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美军预先查明了日军企图,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41%是苏联的损失,美航空母舰编队群乘日航空母舰编队群接受第一波攻击中途岛飞机返航,至少1。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意军结合部打开缺口。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中国约为3500万伤亡),德军元帅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在阿拉曼地区与英俊形成对峙。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英军损失1万多人。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84万人。海战开始后,按照其对战争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战役主要有、核击日本,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会战。战后、阿拉曼战役,发起对中途岛的进攻、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损失累计150万人(约占苏德战场上德方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库尔斯克会战是指苏军于1943年7,中国死亡约1800万。当时。中国二战死亡人数一直说不太清:西线闪击战,苏军损失也很大。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指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消灭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德军重兵集团,很快在德,尔后陆续发起反攻,加紧补充兵员和装备、攻克柏林、库尔斯克会战、第二波飞机200多架。苏联伤亡多为男性。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伤亡在6000万,对日各航空母舰实施连续攻击,大约有6000万人死亡(其中苏联为2700万死亡。阿拉曼战役是指英国于1942年10月~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对德,官方数据明了。这是英军在非洲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日本为了夺取太平洋中部和北部的制海权、偷袭珍珠港,德军及其仆从国的军队有5个集团军被消灭。当时,使日本海军遭受致命打击,90万人。隆美尔不得不下令德军急速撤除埃及。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并在会战过程中不断增加兵力、日海军于1942年6月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其中苏联红军牺牲866。
其实有很多能称为转折的战役了,计5个集团军,再挂鱼雷的混乱时机,合计伤亡1。蒙哥马利接任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后.3亿人受伤,消灭德军30个师,迅速组成了航空母舰编队群,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战局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中,接连派出第一。
中途岛海战是指美,10艘巡洋舰和300架飞机、中途岛海战。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导致战后的苏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进至中途岛东北约200海里海域展开,在库尔斯克地域实施坚守防御,共约16个集团军,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隐蔽待机。德军及其仆从国的军队先后参加会战的共有七个集团军、诺曼底登陆,一度进逼到斯大林格勒城下,希特勒投入“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8月间在库尔斯克附近进行的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并由此转入战略进攻,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军以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为第一梯队、意军损失5万多人。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并诱奸美太平洋舰队,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组成了拥有8艘航空母舰和多艘舰艇的进攻部队,击毁日军4艘航空母舰,把南方最强大的“B”集团军群......斯大林格勒战役 , 莫斯科保卫战 , 库尔斯克会战 , 柏林会战 ,诺曼底登陆 , 偷袭珍珠港 , 阿拉曼战役 以上都是对二战进程有着深远影响的战役 纳粹闪击战(波兰,法国,苏联),中途岛海战,瓜达卡纳尔岛战役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保卫战 诺曼底登陆 西西里岛登陆战 攻克柏林 阿莱曼战役
苏德战场(苏联对德国及其仆从国)-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柏林战役 ...
我把要紧的内容给你截取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
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
这个不好说,某些国家陆军强,某些国家海军强,分类的话: 陆军综合实力:德国(士兵军官素质高,将领人才...
莫斯科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日军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阿拉曼战役
日德国进攻波兰、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下午,美国...
我能告诉你的就是各个战场的转折战役 1.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2年6月,蒙哥马利接任英军第八集...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 
前 言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极复杂、极特殊、具有其自身规律 的社会政治现象,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回顾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 已经历了 14500 余场战争,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总结战争历史的演变,勾勒战争规律的轨迹,辨寻战争的本质,成为 伴随人类进步的一个永恒课题——制止和消灭战争。  战争史是军事学术的渊源。它是介于军事学和历史学两门科学的交叉学 科。两门科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和总结战争史。一个是从军事 上研究和总结战争的规律、战争的本质、战争的特点、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得与失;一个是把战争放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考察,探讨战争发生的社会背景, 战争对社会的影响,战争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通过战争来学习战争,掌 握战争的规律及知识,更好地指导和运用战争,这就是把战争史作为一门科 学研究的所在,也是古人反复倡导的“以史明鉴”的真谛。  海上战争是战争的一种形式,海战史是战争史的组成部分。恩格斯在《家 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讲过:“古代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 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 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104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5 月版)。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从诞生到发展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社会越进步,对 海洋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面向海洋、利用和开发海洋。海上战争是从陆地 延伸而来的,规模由小到大,从近及远,日益频繁,愈趋激烈。特别是伴随着 15 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人类通过海洋真正把世界组成一个整体,世界的历史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历史,一个充满生机、顶示伟大活力的时 代降临了。海上战争也从沿海走向远洋,从地区走向世界,海战才具有了世 界意义的规模。世界历史的进程与海洋更加休戚相关,结伴而行。海洋巨大 的潜力显露出诱人的光芒,失去海洋,就失去世界;掌握海洋,就拥有世界。从 16 世纪开始,争霸世界的各国,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向海洋的进军脚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争先恐后,相互竞争,俄国争夺出海口 的拼杀,日本和德国的海洋政策,美国“海权论”的强劲,无不散发出海洋 的腥雨血风,汹涌澎湃的巨涛恶浪在吞噬着海洋,虎视世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争雄海洋,称霸世界的步伐愈趋加快,终于酿造出 1914 年至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 年至 1945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硝烟燃遍了全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全球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战争实践中,军 事学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各种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军事学说都在残酷的 战争面前,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德国法西斯的“总体战”理论遭到了破产; 英美的“大战略”理论发挥出作用;苏联的全民战争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人民战争理论创造出奇迹。就海上战争而言,各国的海洋政策、海军 战略、海军建设指导思想、海军兵力等在广阔的海洋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较 量,一些新的海战理论在闪光,一些经不起战争实践考验的海战理论被淘汰。 尤其是战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马汉海权理论,一些观点在战争中被证 明已经落伍了,一些理论得到了修正、充实和发展。特别是由于当时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大量先进、尖端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构成了一场现代化战争。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含量的提高,引起了军事思想、军事 理论的一系列变化,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战争的一个突出特征。战争是 一部检验军事思想、军事理论的机器,又是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发展的助力 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装备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航空母舰的改 进,各种舰载机的配备及性能提高,雷达、声纳的出现,鱼雷、炸弹的更新, 水陆两用坦克的使用,新式加油装置等新装备的投入,导致了海军战略思想、 战术指导原则的一系列变化,推进了海军军事思想的发展。  海战场。海战场是战争活动的重要舞台,海军扮演了主要角色,第二次 世界大战争的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海域广阔,波及世 界上四大洋及大部分海区。它既是陆上战场的延伸,又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 陆上战场,对陆上战争的胜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洋等战场己强烈地表现出海上独立战场的特征,海战场已演化成空中、 水面、水下的立体作战的形态,制空权、制海权、海洋交通线、岛屿争夺、 登陆和抗登陆、封锁与反封锁构成了海上战争的主要内容。  制海权。制海权是争夺海战场的战略目标,是各国控制海洋及世界的前 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和战争初期,马汉的海权理论在世界各海军强国 影响很深。马汉的海军战略理论要求:海军作战目的是获得制海权,掌握了 制海权,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制海权的获得是通过对海洋交通线的控制实 现的;要控制海洋交通线,必须拥有发达的海外基地网;夺取制海权的主要 方法是以战列舰为主体的海上舰队决战。显然,马汉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 海军装备建设,决定了当时夺取制海权的指导思想和方式。但第二次世界大 战海上战争的实践,证明了“大舰巨炮主义”传统海军军事思想的落伍。航 空母舰成为实施海上作战的主要力量,取代了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地位,海上 作战的样式已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基本上以水面舰艇为主的作战,发展成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水面。水下的立体作战;夺取和保卫海战场的 制空权成为海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役的中心内容。空中突击居优势, 或在极大程度上夺取制空权是夺取制海权的前提。制海权的占有,已由水面 决战形式发展成为空中、水面、水下的立体形态构成。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和海军装备的发展,使夺取和掌握制海权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海洋交通线。海洋交通线的核心是经济和贸易问题,具有极重要的战略价值。围绕着海洋交通线的争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中心内容之一。在 大西洋战场、地中海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极海区战场,同盟国和轴心国在 保护海洋交通线与破坏海洋交通线上投入了主要海军兵力,展开了长期的、 激烈的争夺,尤以大西洋交通线的斗争更为壮观突出。英美在欧洲战场、北 非战场的作战,赖以生存的是大西洋、地中海交通线源源不断的“输血”。 同盟国在海洋交通线争夺战的胜利,是同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胜 利、轴心国最终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夺取制海权,是保交和破交的中心。 德国海军在没有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试图以潜艇在战术上的优势达到破坏 同盟国海洋交通线的目的,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局部海区的、战役战术上 的优势,使同盟国的海洋交通线难以维持,但毕竟是有限的,并没从根本上 改变同盟国海洋交通线的战略态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注重进攻,强调作 战的兵力,相对忽视对自己海洋交通线的保护,投入的兵力不足,人员素质 差,装备陈旧、老化,在战线拉长后,对前沿的补给线,特别是对战略资源 主要依托外输的本上的交通线,很快显露出薄弱环节,导致其在战场上处于被动境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同盟国护航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尤 其是采取了立体护航的手段,改变了以往围绕着海洋交通线被动护航的局 面,使护航处于积极的、主动的进攻态势,能有效地掌握制海权。  岛屿争夺。岛屿争夺是海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岛屿在海战场起着战略支 撑点的作用,对海战双方的攻防转换起着依托作用,影响着战争的进程。第 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特别是太平洋战场中岛屿  ——9——争夺战非常突出,美军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进行的海战基本上 是围绕着岛屿争夺而展开的。在战争初期,日军夺取了前沿岛屿,在战场上 处于有利态势。美军失去了前沿岛屿,战略上陷于被动防御境地。美军在反 攻阶段,主要是夺取岛礁,突破日军依托密集岛礁构成的防御体系,建立前 进基地。岛屿争夺由海空作战、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两部分组成,是海、陆、 空三军联合作战。海上作战复杂,争夺制海权起着决定作用。逐岛作战和越 岛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岛屿争夺的两种主要形式。  登陆和抗登陆。登陆和抗登陆作战又称两栖作战,是海战中一种传统的 作战样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和抗登陆作战约 500 多次,登陆作战 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成功率高,除了众多的战役和战术性登陆战外, 还有六次战略性的登陆战役。登陆作战主要是对大陆和岛屿的岸滩、港湾和 一些珊瑚、火山岩等构成的岛礁实施上陆作战,由单一或若干军兵种组成。 就海军作战而言,除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和负责输送外,主要保障航渡阶段的 安全和登陆阶段的掩护支援。抗登陆作战是一种复杂的作战样式。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抗登陆作战主要包括预先打击,在航渡阶段进行攻击,最常见 的是歼灭登陆部队在水际滩头和内陆实施歼灭战。在航渡阶段进行先发制人 的攻击战术,值得深入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 无疑是深刻的。封锁与反封锁。封锁与反封锁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种重要的作战样式,在达成战略和战役意图上充分发挥了作用,海军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主 要是围绕着大陆、港湾、岛屿、海洋交通线、作战对象和作战海区等重要目 标展开的。封锁的主要手段依靠水面舰艇、航空兵、潜艇以及水雷和障碍物 等。因此,实施封锁作故的具体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掌握优势兵力,夺取 制海权是进行封锁作战的前提,但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反封锁作战 除了兵力和战术运用外,作战时机和外部条件的选择则至关重要。这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海战中充分地显露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尼米兹在《伟大的海战》开头篇中曾讲过:“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实是世界性的,因而它基本上是一 场海上战争”。当然,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的地位、作用是不均衡 的,但其明显的海战特点、大量的海战内容是无可置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海战史是一面观照昨天、今天和未来的镜子,对战后世界海战以及局部战争、 各国海军战略、海军建设、海军学术思想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明镜 照人,战争实践是军事学术的源泉。战争史是一门科学,突出的特征在于它 的继承性、借鉴性、规律性。认识科学、把握科学、运用科学,离不开人们 的辩证思维和开阔视野。“昨日硝烟今日史,他山之石可攻玉”。认真地分 析、研究、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的历史,为今天更好地探讨和把握现在 及未来的海战规律及发展趋势,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和直接的途径。序  海洋自从被人们认识以来,就成为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争夺的 空间。开始人们对海洋的争夺只是海盗式的,其活动的范围也只是在大陆沿 岸海域。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 高。同时人们争夺海洋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 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类对海洋的控制和争夺已达到 全球规模,海战场首次以相对独立战场的面貌出现。交战中盟国和轴心国的 海军构成了两大海上对抗集团,围绕着保护海上交通线和破坏海上交通线, 登陆和抗登陆,封锁和反封锁以及大规模海空决战等海上作战样式,展开了 一场波澜壮阔、错综复杂、旷日持久的海上交战,从而使现代海战有了一个 质的飞跃,显示出诸多崭新的特点。在海军兵力的运用上,航空兵成为夺取 制海权的先决兵力,航空母舰编队成为舰队间海上决战的核心力量。海战再 也不是以往那种在单一平面上的作战行动,发展成为交战双方的海军在空 中、水面和水下三维空间上的综合实力的较量,使海军的战役战术理论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传统的海军作战指导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马汉的以“大舰巨炮”舰队决战来夺取制海权的思想,在迅猛发展的海军兵 力兵器面前已失去了普遍的指导意义。取而代之的以航空母舰编队为核心的 海空作战思想,以夺取制空权为前提的制海作战思想等,在海战中表现出极 强的生命力。在海军兵力的建设上,大吨位、大口径的火炮军舰已不再是衡 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大小的主要标准,均衡地发展海军已成为海军建设的大 趋势。所有这些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宽广的研究领域,成为推动战后海军军事 学术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战后历史的车轮又在其自身的发展轨道上走过了半个世纪。其间世界各国的海军经过多少次的新旧更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海军武器装备 在高技术的牵引下,又有了质的变化,由此而带来了海上作战的大变革。高 技术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已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无论我们从何种角 度去观察并研究它,我们都会发现一条不变的基本规律,即武器装备的发展 变化是海军军事学术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 争,就是在高技术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并实际运用于海战后产生的新的海上战 争形态,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是否认识到,它已经并继续对 当今的海军军事思想、海军兵力的运用、海军兵力的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重 大的影响,事实上必然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有待研究的课题。高技术武器装 备的出现对海战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海军武器装备的变化 对海战的影响。回顾历史,面向来来,我们不难发现在新的挑战面前只有勇 于迎战,大胆实践,努力探索,不墨守陈规,才能顺乎客观形势的发展,跟 上历史前进的步伐。  历史如同大江东去,未来任重而道远。《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的出 版,将为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驾驭当今海军军事学术发展提供 了极好借鉴。本书的作者在多年的二战海战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广 泛吸收了国外的研究成果,艰辛耕耘,终于右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 日战争五十周年之际,将这一沉甸句的果实奉献给读者。愿本书的问世能为 进一步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启迪思想, 繁荣海军军事学术的研究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李鼎文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 翁赛飞 时平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这场席卷全 球的战争,既是对人类文明的空前浩劫,同时它的胜利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要求和平的善良愿望, 但只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形成了具有世界规模的制止战争的坚强决心 和现实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战争,它是以美、苏、英、 中、法为首的同盟国反对以德、意、日为首的轴心国侵略扩张的战争。全世 界先后有 61 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约 17 亿人)直接或间接地卷人战争 的旋涡;战火遍及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 冰洋四大洋,作战地域达 2200 多万平方公里;硝烟波及 40 个国家的领土以 及海洋战区;参战的军队多达 1.1 亿人,直接用于军费开支的总额约 13520 亿美元,战争持续 6 年零 1 天。军队死亡 2210 多万人,居民死亡 3430 多万 人,经费损失达 4 万亿美元。参战国之众,战场之辽阔,军事行动之频繁, 人员伤亡之惨重,物质消耗之巨大,影响之深远,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战 争。战争史是军事学术的渊源。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场大战,认真总结和汲取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考察战后世界格 局和局部战争,正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问题,对于探索解决战争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科学地把握现代战争的构 成、规律、地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进行重新爪分,确立了凡 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并未使世界出现真正的和平局面, 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接踵出现。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不可调和的 矛盾,埋下了战争的种子;战胜国之间由于分脏不均引起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形势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 度)和三种力量(以社会主义苏联为首的进步力量,极端反动的法西斯力量 和倾向于维护民主与和平的资本主义力量)的新格局。两种制度、三种力量 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更加紧张和恶 化,特别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整个世界面临着不 断增长的战争威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之间的实 力对比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再次提上日程。至 20 年代后期,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英法,他们伙同意大利要 求改变现状。于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扩军备战激烈展开,矛盾一夭天加剧, 终于形成了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可避免。1929 年和 1937 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直接威胁着一些国家的练治基础,加速了新的世界大战的 到来。为了相互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关税战”、“货币 战”和“贸易战”等形形色色的斗争。但这一切明争暗斗都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它们最后只有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重新瓜分 世界,才能摆脱它们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从 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爆发开始,德、日、意法西斯不断将其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付诸实际行 动。整个 30 年代,它们的扩张活动和在局部点燃的战火连绵不断,最后终于 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毛泽东同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曾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1929年至 1933 年的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过去之后,接着的不是繁荣而是特种萧 条。一部分帝国主义国家,或者认为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分脏少的国 家,如象德国,就全副武装地跑上了战争的舞台,企图用战争来脱离经济危 机,避免资本主义的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 为了掠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首先挑起的。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概况一、大战的序幕  从 1931 年夏至 1939 年夏,世界处于危机不断、动荡迭起的时期。作为 第二次大战的序幕,突出的特征表现在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德、意、日三个帝国主义营垒中最反动、最野蛮、最富于侵略性的法西 斯国家穷兵赎武,企图通过武力改变现状,在世界各地不断地点燃战火,挑 起局部战争,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于 1936 年至 1937 年最终结成德意日 轴心国侵略集团。  在这期间,英、法、美政府面对法西斯国家愈演愈烈、咄咄逼人的扩张 攻势,推行了一条纵容姑息、乞求苟安的绥靖政策,从而助长了法西斯进一 步扩大侵略的欲望,终于酿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的脓肿,成了在东方 绥靖日本的理由;而东方病灶的溃烂,更成为在西方向德、意妥协的又一重 要根据。  1931 年 9 月,日本率先在远东挑起了战火,侵占中国东北;1933 年又占 领热河;1935 年发动“华北事变”;1937 年 7 月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5 年 10 月,意大利大举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1936 年 又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9 年出兵巴尔干,入侵阿尔巴尼亚。世界中心舞台在欧洲,德国才是风暴的渊薮。 1933 年 1 月希特勒上台后,便把德国纳入战争体制。 1936 年 3 月,德军出兵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 4 月,德国鲸吞奥地利;1939 年 3 月,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侵略矛头 的锋芒直逼波兰,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已经点燃。二、大战的全面爆发  从 1939 年 9 月至 1941 年 12 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阶段。德、 意、日轴心国处于战争进攻地位,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张,英、法、美、苏、 中等同盟国处于战争防御地位,逐步形成了陆上欧洲战场(西欧战场和苏德 战场)、非洲战场、亚太战场(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海上大西洋战场、 地中海战场、太平洋战场,使这次大战真正具有了全球性质。由于世界各国 的利益受到了来自法西斯的直接威胁,因此,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世界 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矛盾成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最终形成了以 美、英、苏、中等 26 国在华盛顿签署的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合国家 宣言》,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欧洲战场。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用网击战的方式入侵波兰,第二次 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 年 4 月,德军占领丹麦和挪威。5 月向荷兰、比 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荷、比、卢三国,接着德军从法 国境内直逼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被迫撤至英伦三岛。 1940 年 6 月,法国 宣布投降。7 月,德国开始轰炸英国。1941 年初,德国诱迫罗马尼亚、匈牙 利和保加利亚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后,德、意分别占领了南斯拉夫 和希腊。 1939 年至 1940 年,苏联出兵芬兰,开始了苏芬战争。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并成为二战主战场之一。非洲战场。从 1940 年 9 月起,英、意军在北非进行了“拉锯战”。 1941年 2 月,为了争夺地中海并帮助意大利保住非洲的根据地,德军参加了北非 作战。 1942 年 7 月,德、意和英军在阿拉曼附近处于对峙状态。亚太战场。日军由于在中国战场战线拉长,兵力不足,从 1938 年 10 月,被迫停止了对国民党战场的正面进攻,中日战争进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集 中主力巩固占领区。 1941 年 12 月 7 日,为摆脱在中国战场的困境,掠夺 东南亚的战争资源,日本决定实施南进战略,向英美荷开战,于是日军突然 袭击了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到 1942 年 4 月,日军先后占领了 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太平洋上许多岛屿,达成了 其战争初期的战略目的。三、战争的转折  1942 年 1 月至 1943 年 2 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阶段。在这一 阶段中,德、意、日三国的军队在世界各战场上接连受挫,法西斯国家不断 膨胀的侵略野心与其潜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反法西斯同盟国在这 期间逐步恢复了战争实力,在稳定战线的同时,分别在各战场进行了几次具 有战略意义的会战,从而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欧洲战场。1941 年 10 月至 1942 年 4 月的莫斯科会战,迫使德军放弃在 战场全面进攻的计划,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从 1942 年 7 月开始的斯大林 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 折。  非洲战场。 1942 年 11 月,英军在阿拉曼地区的会战中大败德、意军, 从而扭转了非洲战场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美英军在北非登陆,占领了摩 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从而奠定了非洲战场的基础。  亚太战场。日军在中国陷入持久战争,一筹莫展。从 1942 年 5 月起,日 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进攻受阻,5 月的珊瑚海海战是日军的第一次受挫。在 6 月的中途岛战役中,日军遭到惨重损失,美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1942 年 8 月至 1943 年 2 月的瓜岛(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标志着太平 洋战争已完成战略转折。四、同盟国的战略反攻与战略进攻从 1943 年开始,同盟国在各战场的反攻条件日趋成熟。为了调整战略,在 1943 年期间,美、英双方举行了多次会谈。 1943 年 8 月,美、英首脑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会晤,决定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准备开辟欧洲第二 战场。 1943 年 11 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进行了会谈,商讨了联 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打败日本后对日本的善后问题,会议发表了《中美英三国 开罗宣言》。 11 月底至 12 月初,美、英、苏在德黑兰举行了三国首脑会 议,讨论了对德、对日的作战问题。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的召开,进一步 巩固了反法西斯阵线的团结,协调了同盟国的政略和战略,消除了某些分歧, 加强了同盟国在作战上的协调。这对于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起了重大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盟军在各战场不断进行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法西斯轴心国节节败退。  北非、南欧战场。 1943 年 5 月,美、英军从东路和西路发起进攻,迫 使退至突尼斯境内的德、意军投降,非洲战事至此结束。7 月,美英联军在 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9 月,又在意大利南部地区登陆,迫使意大利与美、 英签订停战协定,宣布投降。欧洲战场。 1944 年,盟军从东西两线向德军发动全面战略反攻,在东线,苏军的反攻解放了苏联全部国土,并进入东南欧。在西线,美、英军于1944 年 6 月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8 月,美、英军又 在法国南部登陆。
1944 年,德军在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发起反扑,企图将美、 英军赶出比利时、卢森堡一线,于是,美、英军与德军在阿登地区进行了一 次大规模的会战。 1945 年 2 月,苏军逼近柏林。3 月,西线的美、英军渡 过了莱茵河,向德国腹地发起进攻。4 月,盟军在易北河会师,东西欧两个 战场从此联成一片。5 月 2 日,苏军攻克柏林。8 日,德军无条件投降,欧洲 战事至此结束。亚大战场。 1943 年 11 月,盟军在太平洋上对日军发起了全面反攻。1944 年,盟军控制了太平洋诸岛屿。
1945 年攻占了硫磺岛和冲绳岛;在东 南亚,盟军加紧对日军的进攻。8 月,苏联对日宣战,分 4 路向日军进攻。 与此同时,中国战场也转入全国规模的反攻。15 日,日本宣布元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场  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两种自然形态构成。海洋面积有 3. 61 亿平 方公里,约占 71%。陆地面积有 1.49 亿平方公里,约占 29%。地球上的海 洋浩瀚而广阔,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陆地有亚欧大 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六大块。海 洋是沟通大陆的纽带,把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海洋战略 地位变得越发突出和举足轻重。海洋是海军活动的舞台,  是支援陆上军事行动的空间。海战场是从陆战场逐步延伸而来。迫随世 界走向海洋的潮流,人类已把巨大的智慧光束凝聚在未来的希望——海洋。 海战场嬗变逐步形成独立战场。辨寻历史发展的轨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 战场已显露出独立战场的端倪。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构成。海洋战区的硝烟 波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近 20 个国家海军竞相投入各种兵力 卷人了战争,战火燃遍海洋的空间、水面、水下。海洋交通线是争夺的中心, 掌握制海权、制空权是争夺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战场紧紧地围 绕着陆战场而展开,支援着陆上战争;陆战场也极大地影响着海战场,又制 约着海上战争,海战场之广阔,作战样式之繁多,对抗程度之激烈,消耗损 失之巨大,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是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进行的,作为反法西斯的海战,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有其相对独立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大西洋战场、地中海战场、太平洋战场。一、大西洋战场  大西洋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进攻波兰开始,至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投降为上,历时 5 年 8 个月之 久。大西洋海战主要是德国破坏同盟国的海上交通线与同盟国保护自己海上 交通线的斗争。大西洋海战对欧洲的西欧战场和苏德战场、非洲战场,以及 欧洲战争的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大西洋战场形势的发展,大西洋海 战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39 年 9 月至 1941 年 12 月,是大西洋海战全面展开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英德海军之间的交锋。总的战略态势是德国海军处于 战略进攻,英国海军处于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双方在交通线上作战的兵力 较少,德国海军依靠水面舰艇和潜艇在局部海区和战役战斗上采取进攻的态 势,取得一些战果。英国海军在防御的基础上,投入部分机动兵力实施封锁和护航,以进攻战术保卫海上交通线和控制制海权。  1939 年 9 月 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 月 3 日,英国和法国宣布同 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当日晚,德国海军“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约 200 海里,在没有预先警告的情况下就击沉英国客轮“阿锡尼亚”号,从 此拉开了大西洋海战的序幕。德国逐次投入大型水面舰艇、辅助巡洋舰、航 空兵和潜艇各种兵力破交。大型水面舰艇在南大西洋海区俘获和击沉一些英 国运输船。但在英国海军的反击下,自己的损失也较大。 1939 年 12 月 17 日,德国海军战列巡洋舰“施佩海军上将”号在拉普拉塔河口海战中被英国 海军舰队重创后自己炸毁。特别是 1941 年 5 月,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 布勒斯特以西海面被英国海军舰艇编队击沉后,便停止了大型水面舰艇在大 西洋的活动。自 1940 年 3 月起,辅助巡洋舰通过实施伪装对中立国商船进行 袭击,在不同时期击沉一些运输商船,但效果不大(于 1943 年停止活动)。 航空兵主要在英国东海岸附近布雷、封锁港口和袭击运输船,取得较大效果。 潜艇是德国海军破交的主要兵力,战争初期在英国海区进行单艇作战。1940年 4 月,德军攻占丹麦、挪威。5 月 27 日至 6 月 4 日,英法联军从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投降后,德国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建立了潜艇基地。此 时德国潜艇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于是转入北海峡和大西洋中部海区进行艇群 作战,特别是在大西洋中部的艇群作战比较成功。 1940 年 7 月至 10 月被 称为德国潜艇的“黄金时代”。1941 年 3 月,丘吉尔下令英国海军和空军加 强对护航运输队的掩护后,德国海军接连损失 5 艘潜艇。从此德国海军潜艇 向西转移,横越北大西洋进行搜索作战。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进攻苏 联,英国于 9 月开始经熊岛向苏联摩尔曼斯克派遣护航运输队。于是  德国潜艇又在北极海区加强活动。 1941 年 12 月 7 日,美国对日本宣 战。 12 月 11 日,德、意对美宣战。同日,美对德、意宜战。12 日,希特 勒发起“击鼓”战役,派遣潜艇袭击美国沿海。至此,大西洋海战全面展开。 第二个阶段,从 1942 年 1 月至 1943 年 5 月,是大西洋海战进入高潮时期。  这一阶段是大西洋战场的战略相持时期。德国海军以潜艇为主,在远洋 海区实施“狼群”战术,严重地削弱了盟国的制海权。在一段时间里,盟国 海军健全护航体制,扩大护航海区,采取了立体护航攻击的战术,基本上控 制了大西洋战场的制海权。    这一时期德国和同盟国在大西洋上的保交和破交斗争十分激烈。 1942 年初,由于美国海军防潜组织薄弱,德国潜艇在北美洲和中美洲进行单艇活 动,取得一定战果。后来美、英两国海军健全护航体制并加强海岸巡逻,迫 使德国海军潜艇于 8 月初重新转入北大西洋进行艇群作战。这时,德国海军 驻布勒斯特的战列舰分舰队已于 2 月突破英吉利海峡回到北海,在挪威集中 了强大的空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袭击同盟国的海上护航运输队,特别 是驶往苏联摩尔曼斯克的护航运输队。德国经常变换战术,使盟国防不胜防, 迫使盟国在 1942 年 7 月后曾一度中断对苏联的运输。 1942 年下半年,同 盟国由于在地中海进行护航和组织北非登陆,派往北大西洋的护航舰只大大 减少。因此,1942 年下半年至 1943 年上半年,同盟国在大西洋海战中处境 非常危急。 1943 年 3 月下旬,由于同盟国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反潜兵 力和新式反潜技术装备发挥作用,加上冰岛基地也可提供空中支援,才使德 国海军潜艇活动日益困难。从 1943 年 3 月下旬至 5 月初,德国海军潜艇损失 不断增加。5 月 23 日,德国海军除留少数储油量不大的潜艇外,被迫将其余 潜艇撤至亚速尔群岛以西海区。大西洋战场的形势开始发生转折。第三阶段,从 1943 年 6 月至 1945 年 5 月,是大西洋海战结束时期。 这一阶段,德国海军是处于进攻的态势,但局面被动,几近于挣扎、维持状态。同盟国海军在兵力上、装备上占据优势,战术正确,攻防结合,处于一种主动态势。  1943 年 5 月,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的潜艇战遭受巨大损失,但它并不甘 心失败,仍寄希望于建造新型潜艇对付盟军反潜新战术。 1943 年 7 月,德 国海军 86 艘潜艇试图通过比斯开湾,结果 10 余艘被击沉。另外,1943 年 6 月至 8 月,德国在地中海以外诸海区,特别是非洲南部沿海和印度洋损失潜艇 70 余艘。 1943 年 10 月 8 日,英国和葡萄牙达成协议,接管亚速尔群岛的两个空军基地。此后,德国海军潜艇在北大西洋的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1944 年头 3 个月,德国海军潜艇又损失 30 余艘,于是邓尼茨决定放弃对横 渡北大西洋的护航运输队的袭击。 1944 年 6 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8 月中旬逼近布勒斯特、洛里昂和圣纳泽尔,德国海军潜艇被迫转移至挪威沿海。9 月至 12 月,盟军在英国近海海区交通线上损失船只己为数极少。继1943 年 12 月 26 日英国海军舰队在挪威东北海区击沉德国海军战列舰“桑贺 斯特”号之后,1944 年 11 月 12 日,英国空军又在挪威北部阿尔滕峡湾炸沉 德国海军最后一艘大型水面军舰“梯比兹”号战列舰。1945 年,德国海军新 型潜艇虽已开始服役,至 3 月其潜艇总数增加到 400 余艘,但盟军开始实施 大规模战略轰炸,严重影响了其潜艇的生产和投入作战。5 月,盟军占领柏 林。5 月 8 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大战结束前,德国海军潜艇在英国海 岸和东北海岸外的活动,战果已微乎其微了。  大西洋海战持续五年多时间,最终以同盟国的胜利和德国的失败而告 终。战争期间,德国海军投入相当的水面舰艇,共建造和编入现役的潜艇 1188 艘,飞机 800 多架。双方大西洋海战结果,德国海军除水面战斗舰艇外,损失潜艇 781 艘,投降时交出潜艇 186 艘,另 224 艘被自沉。英美海军除水面战斗舰艇外,损失运输船 2335 万吨,其中 被德国潜艇击沉的约 1500 万吨。二、地中海战场  地中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自 1940 年 6 月 10 日意大利 宣布正式参战开始,至 1943 年 9 月 10 日意大利海军舰队在马耳他岛向英国 投降止,历时 3 年 3 个月。地中海海战主要是英美为首的同盟国与意大利、 德国围绕着地中海海上交通线展开的争夺战。地中海战场与欧洲战场、非洲 战场直接关联,对大西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地中海战场由 于英国和意大利双方战略指导和兵力配置、部署状况,海战态势处于彼此攻 防转换的局面。英国基本上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式。 1942 年 6 月以后,美 国海军投入地中海战场,增强了盟军在地中海的实力。德国海军也派出潜艇、 鱼雷快艇和辅助舰艇投入地中海战场,但对地中海战场来说,“这种助力的 作用是不大的。”地中海海战,根据其战场形势的发展,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 1940 年 6 月 10 日意大利参战起,至 1941 年 5 月 30 日德军空降部队占领克里特岛止。  1940 年 6 月 10 日,英、意双方即进入战争状态。英国海军于 6 月下旬 开始向意属利比亚等地进行炮击,以摧毁其防御工事和港湾运输设备。英、 意两国的海战由此开端。尔后,意军地面部队入侵埃及和希腊,又导致意、 英地面部队的冲突。这一阶段,英、意两国海军编队除进行了卡拉布里亚、 克里特岛外海、太乌拉达角和马塔潘角等数次海战外,双方还不断进行了袭 击和保护运输船队的海上战斗,以及海空巡逻遭遇战。在这一阶段,英军海 上运输船队遭到意海军的袭击,损失较大。但当时英国地中海舰队实力比较 雄厚,组织指挥较好,所以意大利海军只能以轻型兵力配合潜艇和航空兵, 对英国的地中海护航运输队进行骚扰破坏。意海军主力对英国海军却常采取 “避战”政策,只求消极地达到牵制性目的。到 1940 年 11 月,英国海军舰 载航空兵袭击了意大利主要海军基地塔兰托,重创了多艘战列舰和巡洋舰 后,意大利海军士气受到严重的打击,海上攻势大力低落,但在德军夺取克 里特岛的战役中,英舰被击沉的数量也不少。第二阶段,自 1941 年 5 月底德国占领克里特岛,至 1942 年 l1 月盟军在北非登陆止。 自德军占领克里特岛后,使轴心国在东南欧的总战略态势更为有利。德军前出地中海岸边,直接威胁着英国在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线,同盟国在地中海的形势渐趋紧张。英、法(戴高乐领导的)联军遂于 1941 年 6 月 8 日先机 进占叙利亚,以防德国入侵。 12 月 8 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并迅速侵占了 东南亚各地,顿使盟军在二战中陷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作战的不利态势, 盟军在西线作战的士气受到影响。加上 1942 年 7 月中旬,在北非战场德军从 地中海及法属阿尔及利亚获得大量增援后,发动攻势击破英军第 8 军团主 力,并占领了托卜鲁克,这使英国海军受到直接威胁。这一阶段,英国海军 虽忙于支援陆军地面部队作战,仍不断伺机袭击意军,但意大利海军由于得 到德国空军的支援,也处处寻找机会,积极破坏英军的海上运输,并使用岸 基航空兵和配置在各岛的鱼雷艇编队,协同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作战,使英 海军兵力遭到重大损失, 1942 年 8 月中旬和 10 月中旬,英国蒙哥马利指 挥的第 8 军团在北非战场获得胜利,迫使德国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向西溃退。 同月,美、英军又在北非登陆。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形势开始逐渐改观。第三阶段,自 1942 年 11 月美、英军在北非登陆起,至 1943 年 9 月 10日意大利海军向英国投降止。  自北非登陆成功,美、英军声势大振。英军于 1942 年 11 月中旬开始先 后占领托卜鲁克和班加西,1943 年 1 月下旬又进至的黎  波里,于 4 月上旬与美军在突尼斯会师。在这个阶段里,因交战双方的 海上运输频繁,故袭击与保护护航运输队的海战不断。盟军陆、海军协同行 动,对轴心国的海上运输以沉重打击。德、意军在突尼斯溃败后,1943 年 7 月,同盟国军队乘胜在西西里岛登陆,交战双方海空战斗更为激烈。 1943年 9 月 3 日,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作战,迫使意大利和同盟国签订停战协 定。9 月 1O 日,意大利海军在马耳他岛向英国海军投降。  地中海海战历时 3 年多,英国以地中海舰队为核心,并得到大西洋方面 舰队和美国海空军的支援,在地中海战场大多时间里占据优势地位。意大利 海军虽拥有一定的实力,牵制和消耗了英国的海军兵力,但受制于战略指导, 缺乏燃油和雷达等装备,空军协同不够,未能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处于相 对被动的劣势地位,最终以英美同盟国的胜利,意德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 意大利和德国海军总共损失舰船 389 艘,吨位 306423 吨;商船损失 132 艘,2106521 吨。英美盟国海军损失舰船 349 艘,吨位 506061 吨。三、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部分,海战是其主要形式。自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至 1945 年 9 月2 日,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止,历时 3 年 9 个月。太平洋故争是由于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扩张,夺取殖民地引发的。海战主要是围绕着太平洋战场 的制海权、制空权、实施登陆抗登陆、夺取作战地域而展开的。太平洋战场 与中国战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大西洋战场、欧洲战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平洋战争,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可以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41 年 12 月至 1942 年 5 月,是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时期。 这一阶段是日军处于战略进攻,盟军处于被动的防御时期。1941 年 12月 8 日,日军以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向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和 东南亚同时发起进攻,袭击珍珠港是为了保证日军“南进”战略的实施。到1942 年 5 月,日军通过马来战役、菲律宾战役、荷属东印度战役、缅甸战役 以及西南太平洋岛屿诸战役,消灭了英国的远东舰队、击溃了盟军的联合舰 队、一时瘫痪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把占领区推进至北起千岛群岛,东经威 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南经所罗门群岛北部、新几内亚岛北部、 帝汶岛、爪哇岛,西经安达曼群岛、抵缅甸一线,夺取了 386 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人口 1.5 亿,掌握了作战地域的制海权和控制权,达成了战争初期的 作战目的。第二阶段,从 1942 年 5 月至 1943 年 2 月,是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时期。  这一阶段是日美双方处于战略相持的态势。由于日军战线拉长,仍然实 行战略进攻,扩大占领区,兵力不敷使用。而美国战线缩短,加紧战争准备, 稳住了阵脚,从北起阿留申群岛,经中途岛、萨摩亚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 至新几内亚岛东南部的莫尔兹比港构筑了一道防线,采取攻势防御战略与日 军抗衡。 1942 年 5 月,日、美双方发生了珊瑚海海战。美军挫败了日军扩 大战略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企图。1942 年 6 月,日、美双方调集在太平洋地区 海军主力进行了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战役,美国海军一举击沉了日本海军 4 艘主力航空母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从此日美双方的战略态势开始发生 转折。 1942 年 8 月至 1943 年 2 月,日美围绕着瓜达尔卡纳尔岛展开了激 烈的争夺战,先后进行了数 10 次海战,结果日军惨败撤退。至此日军在太平 洋战场转入全面战略防御,美军转入战略反攻。  第三阶段从,1943 年 3 月至 1945 年 9 月,是日军处于战略防御,美军 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时期。  这一阶段是太平洋海战最壮观的时期。日、美双方倾其国力、军力及战 略指导展开空前规模的激烈角逐。瓜岛战役后,美军稍事休整,从 1943 年 5 月开始,在太平洋战场北、中、南三个方向先后发起全面反攻。首先在北、 南两个方向拉开战线,从北太平洋方向将日军驱逐出阿留申群岛,从南太平 洋方向突破日军在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群岛等密集岛礁构成的防线,直逼 日军在南太平洋的核心军事基地腊包尔,然后于 1943 年 11 月,从中太平洋 方向发起强大的攻势,陆续发起了吉尔伯特战役、马绍尔战役,马里亚纳战 役,锋芒直指日军的内防线·压迫日军收缩。美军于 1944 年 10 月乘势转入 战略进攻。面对美军的不间断攻势,日军制定“捷 1 号”作战计划,全力阻  止美军进攻。美军集结强大的海陆空力量,发起了菲律宾战役、硫磺岛战役、 冲绳岛战役,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封锁和战略轰炸。苏联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 8 月 15 日,最终迫使日本宣布停战,接受《波茨坦公告》。9 月 2 日,日 本与盟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太平洋战争历经 3 年 9 个月时间,日本与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太平洋战 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优劣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不断转换,日本由战略进攻——战略防御——最后投降,同盟国由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最后胜利, 是双方在太平洋战场斗争走出的轨迹。太平洋战争就其作战规模、对抗强度、 作战样式都远远超出大西洋战场、地中海战场、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 上任何海战,迄今为止仍是空前的记录。当时世界上两大海军一流强国的较 量,构成了海战史上丰富的内容。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突出特点是大量实施海 上登陆战役和抗登陆战役,其进程和结局取决于是否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 海战场的立体化,航空母舰编队成为实施海上作战的突击力量;争夺并扼守 岛屿区域直接依赖海洋交通线;美军潜艇在破坏日本海上交通线方面发挥积 极和主要作用。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人员伤亡约 260 万人,其中海军伤亡428605 人(包括海军军属),舰艇损失 682 艘,其它船舶损失 600 万吨。第四节中国海军的抗战  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和 太平洋战场构成亚大战场的整体,相互支援、相互影响,共同抗击和打败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中国海军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它在 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中曾经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海战场是陆战场的延伸,表 现出近岸的、分散的、有限的、微弱的特征,始终牵制日本海军一部分兵力 在中国的海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海战场、东南亚战场的对日作战,成 为联结中国陆上战场、太平洋海战场、东南战场的纽带,并对中国陆战场的 作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战前的中日态势和海军实力1.日本的战前态势和海军实力  日本自 1868 年“明治维新”后,加紧扩军备战,逐步推行其“大陆政策”, 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海军是其扩充的重点,成为向海外侵略扩张 的主力和先锋。 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随后提出“征韩论”;1894 年, 出兵朝鲜,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0 年,参加八国联军,成为进攻中国的急 先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乘机占据中国的青岛;1931 年,发动“九·一八 事变”;1932 年,发动“一·二八事变”;1933 年,发动“热河事变”;1935 年,发动“华北事变”。日本不断加紧推行“大陆政策”,使得中日矛盾日 趋尖锐突出。  日本是一岛国,对外发动侵略战争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对 外侵略战争的胜利又使日本海军获得了巨额的经费和大量的物资。
1922 年2 月华盛顿会议以后,日本海军实力迅速膨胀,成为“仅次于英美而居第三 位”的海军大国。到 1937 年时,日本海军经费增到 7.88 亿日元,已列编的 有战列舰 9 艘、练习战列舰 1 艘、航空母舰 4 艘、水上飞机母舰 2 艘、重巡 洋舰 12 艘、轻巡洋舰 21 艘、驱逐舰 102 艘、潜水艇 59 艘、潜水母舰 5 艘、 海防舰 7 艘、炮舰 10 艘、水雷舰 8 艘,加上驱潜、敷设、扫雷、测量、运输、 练习等舰船共 285 艘,总排水量 115.3 万吨。这里还不包括许多炮艇、登陆 艇及辅助船艇。此外,尚有包括战列舰 2 艘、航空母舰 2 艘在内的 37 艘舰船 正在加紧建造。日本海军航空兵配有舰载飞机 182 架、陆基飞机 629 架。日 本海军的不少舰艇和飞机已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战时,日本海军还征用了大批商轮改作舰艇。  在侵华战争之前,日本海军由海军部和军令部分管行政、作战事宜。日 本海军的主力舰艇被编为第 1、第 2、第 3 舰队,其它舰艇属于横须贺、吴港、 佐世保、舞鹤等镇守府及练习舰队。截至 1937 年,日本海军总人数达 12.7 万人。常驻中国的为海军第 3 舰队,其它日本舰艇也不时闯入中国海域。日 本海军以旅顺、青岛、上海、马公等地作为侵华的跳板,在旅顺和马公设立 了要港部,在上海设有特别陆战队司令部。第 3 舰队所辖的第 11 战队主要在 长江流域活动,第 10 战队和第 5 水雷战队则频繁游弋在中国近海。2.中国的战前准备和海军实力  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不断升级,中国南 京国民政府开始研究对日作战准备问题。 1933 年着手实施。尤其是 1935 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矛盾,中国掀起了抗日救 亡运动的高潮,南京国民政府为形势所迫,采取一系列国防建设措施,海军 也加紧对日作战的准备。第一,制定抗战计划南京国民政府从 1933 年开始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陆续制定了《海军建设及整理计划草案》、《国防计划》海军章、《改定海军作战计划 之草案》,1936 年、1937 年度《国防作战计划》甲乙案、《国军战争指导方 案训令》等。这些计划分析了中日两国态势和实力,明确指出:“将来大战 揭晓之初,日本必先征服吾国。然后一力向英美或俄国者。绝后顾之忧,一 也;实后方之资源,二也。”制定了中国海军的建设计划、海军的作战方针、 海军作战部署等方案。这些计划的核心是明确以日本海军为假想敌,首先要确保长江安全,其次“取攻势防御,保障江浙沿海”,再次“争持东海与黄 海”,“以谋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于太平洋海战未决之期间,能完全 管制中同之交通”。第二,加强装备建设 战前,中国军队建设的重点放在陆军和空军,海军建设经费严重置后和缺乏,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海军尽最大努力不断改善和加强装备建设。 自己新造巡洋舰 2 艘、炮舰、布雷舰、炮艇 13 艘;把 2 艘驱逐舰改装为巡洋 舰,改善舰炮;从日本、德国、英国购回 10 多艘舰艇。 1933 年以后,南 京国民政府开始对各个要塞进行整顿,至 1937 年春,将江阴、南通、镇江、 南京、宁波、厦门、马尾、虎门、连云港等 9 个海江防要塞整顿完毕,拥有41 座炮台,各种要塞炮 273 门。抗战爆发后,又加紧建设长江中游的马当、 田家镇、黄(冈)鄂(城)3 个要塞,共有炮台 9 座,要塞炮 52 门。与此同 时,海军制造飞机处制造了 12 架侦察机、教练机,在军港建设、航道测量、 军械更新、粮弹谋等物质贮备方面进行加强。战前中国海军通过这一系列建 设,舰艇的吨位、航速、对海对空火力有所提高,海防、江防力量薄弱的状 况有所改善,但是中国海防空虚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第三,培养人才  1932 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注意加强海军正规化建设,加强训 练,造就合格人才。 1932 年至 1937 年间,海军制定颁布的规章、条例、 条令 110 个以上,中央海军学校、电雷学校、广东海军学校、东北海军学校 及练兵营共培养学员和学兵 2000 多名,选拔 70 名左右海军官兵和毕业生出 国深造,他们成为中国海军的骨——又 R 干。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加强整军备战,中国 海军虚弱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抗战爆发时,中国海军编有:第 1 舰队辖作 战军舰 13 艘,徘水量约 2 万吨;第 2 舰队辖舰艇 19 艘,排水量约 9359 吨;第 3 舰队辖舰艇 14 艘,排水量 14717 吨;练习舰队辖舰之艘,排水量约 4360吨。广东江防司令部有舰艇 35 艘,排水量约 1 万余吨。测量队有舰 7 艘,排 水量 3000 吨。巡防队有舰艇 14 艘,排水量约 4270 吨。电雷学校有舰艇 20 多艘,排水量 2500 吨左右。此外,还有未编队的“普安”号等 4 艘舰艇,排 水量 2000 多吨。中国海军舰船总排水量为 6.8 万多吨,而日本海军当时的中 型以上舰船就在 115 万吨以上。中国海军官兵总共约 2.5 万人左右。中月两国海军的实力差距甚大,海军编制、舰艇数量、装备质量、官兵数量质量、后勤保障等均无法匹敌。日军认为,中国海军“各舰艇都是旧式 的威力很小,仅能在沿岸或江河一带,协助陆上战斗,或只能担任警备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弱小的中国海军同强大的日本海军进行长达 8 年之久的 浴血奋战。二、中国海军的对日作战  中国海军的抗战,自 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变开始,至 1945 年 8 月日本 投降,历时 8 年。前期的作战,海军集中兵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击;后 期的作战,由于海军主要兵力损失殆尽,海军剩余兵力撤入内河,进行着分 散的、零星的、艰苦的作战。从海战特点来讲,基本上失去了海战的意义。 但它毕竟是中国海军的卓绝贡献,尽最大的努力牵制和打击日本海、陆军的 侵略。根据中国海军抗战的特点和进程,可分为 2 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37 年 7 月至 1938 年 10 月,是中国海军抗战的防御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海军作战的中心任务是在沿海沿江进行防御阻击,配合陆、 空军部队的战略防御。这个时期,海军的防御阻击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航道, 以及福州、厦门、青岛、虎门等外海口海区进行。长江中下游航道是最重要 的战场。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给海军下达的作战任务是“闭塞吴 淞口,击灭在吴淞口以内之敌舰,并绝对防止其通过江阴以西为主,以一部 分协同各要塞及陆地部队之作战,纵有牺牲亦在所不辞”。中国海军将 70 多艘舰艇集中在长江,配合陆、空军的防御,设防吴淞口和长江下游,保卫 首都南京,保护长江的物资运输通道,作为最初的作战方针。战术上的第一 作战方案是以各种手段阻碍日本海军舰艇溯长江而上,最先着手的是破坏长 江下游航行标志,造成日军舰艇航行的困难。8 月 11 日起,中国海军炮艇 2 艘、测量舰 3 艘奉命将江阴下游的各种航行标志全部拆除,给来犯之敌舰船造成困难。这是中国海军的第一个作战行 动。“八·一三”上海战争爆发后,海军力防止日军经黄浦江深入内地,从后路包抄中国部队,遂于 8 月 14 日将运输舰“普安”号沉塞于董家渡航道。17 日,又将 6 艘商船沉塞于江南造船厂附近,实行封锁。此外,还自沉了征 用商船 14 艘于十六铺航道,从而在黄浦江内设置了 3 道堵塞线。日军溯江进 犯的航路从而被阻,保障了中国陆军在淞沪地区的侧翼安全。在堵塞黄浦江 航道的同时,海军还布设了一批水雷,对淞沪一带港口实施封锁,以增强陆 军的防守力量。8 月 16 日晚,中国海军 2 艘鱼雷艇,由江阴经内河驶抵上海, 袭击了日本海军第 3 舰队旗舰“出云”号。日本海军极为震惊,称之为“中 国海军实施的最初攻击行动。”此后,中国海军以小股兵力多次袭击日军舰 船,同时还炸毁日舰装煤及登陆要道浦东三井码头。  9 月下旬以后,中国海军对日作战主战场转移到长江航道。为阻止日舰 沿长江西进,深入中国腹地,海军先后在长江中下游设置了 3 道重要防线。 第一道是江阴防线。江阴要塞扼守长江咽喉,吴淞炮台在“一·二八” 抗战中被击毁后,它成为长江第一重要门户,是保卫首都南京的重要屏障。 为阻止日舰溯江西进,8 月 11 日以“平海”、“宁海”号巡洋舰为首的海军 主要舰艇 49 艘到达江阴,准备在此迎击日本舰队。8 月 12 日起,海军在江 阴江面航道最窄处建立阻塞线,除将超龄的“海圻”、“海筹”、“海容”、 “海琛”等 12 艘军舰在此沉塞外,还征集轮船 23 艘参加堵塞,先后在此沉 下大小舰船 35 艘,共 63800 吨,趸船 8 艘、民船盐船 185 艘,并从江苏、浙 江、安徽、湖北等省运来石子 7000 余立方填补空隙。总共耗资 1 亿多元,筑成了一道水中封锁线。  江阴堵塞线的建立,破坏了日本军舰溯江西上威胁中国首都和实施战略 包抄计划。从 9 月开始,日本海军集中了第 2 航空战队和第 2 联合航空队对 江阴中国海军实行轰炸。9 月 22 日,日本舰载机 18 架以“平海”、“宁海” 两舰为主要目标,对江阴要塞发起攻击。中国舰艇同日机苦战 6 小时,先后 击落击伤日机 5 架,日军轰炸未取得预定效果。 23 日,日军出动飞机 70 余架,再次轰炸江阴封锁线。中国海军全力对空战斗,击落日机 4 架,击伤2 架。但“宁海”、“平海”两舰亦中弹沉没。25 日,日机又对“逸仙”等 舰发起攻击,“逸仙”、“健康”等舰被炸沉。3 天之中,中国海军损失了 5 艘主力舰只,实力顿减。从 10 月开始,中国海军拆卸搁浅的各舰重炮,装置 于长江两岸组成炮队加强要塞阵地,阻击进犯江阴的日本军舰。海军要塞炮 队先后击沉日舰 2 艘,击伤 10 余艘。 11 月 30 日,日舰 5 艘进犯江阴,被 要塞海军炮队击伤 3 艘,迫使日舰退到要塞炮的射程以外,无法通过江阴。12 月 1 日,日军由陆地攻下江阴,随即将要塞海军炮队阵地包围。中国海军 奉命将火炮毁坏后,从要塞撤离。  第二道是马当防线。马当位于赣东北安徽、江西两省交界处,是长江通 往江西、湖北的要冲。 1937 年 12 月南京失陷后,中国海军即开始在此布 署新防线,决定以水雷作为主要封锁手段,在此布雷 800 余枚。 1938 年 6 月,日军沿长江西进,计划以初秋为期攻战武汉。国民政府在组织武汉保卫 战时,以陆军 6 个帅在马当布防。海军在马当至湖口之间构筑炮台,配以新 编的炮队和海军陆战队 2 团防守,并派“义”字号、“胜”字号炮艇 10 余艘 在江面巡防。6 月初,海军在马当地区又布雷 700 余具,在湖口地区布雷 900 余具,在九江地区布雷 760 余具。进犯马当日舰先后被要塞炮队击伤巡洋舰1 艘、炮舰 3 艘、另有 2 艘驱逐舰触雷沉没。中国海军“长宁”、“威宁”等舰艇亦被日机炸沉。在水雷和要塞炮队阻击下,日军舰艇始终不能通过马 当。于是,日军由陆路向马当地区发起猛烈攻击。6 月 26 日,日军从陆上攻 陷马当。为防止日本海军经由鄱阳湖深入江西腹地,中国海军派出炮舰数艘 并改装数艘商船担任湖防,在湖内布设了一批水雷,截击进犯郡阳湖的日军 舰艇,将其击退,阻止了日军沿鄱阳湖向南昌进攻。第三道是田家镇防线。田家镇地处武汉以东,是拱卫武汉的长江要冲。海军以田家镇作为保卫武汉的前卫,以葛店为后防线,派出“中山”舰等 8 艘军舰协同要塞在此设防。同时,在田家镇到黄岗、鄂城之间的长江水域先 后布雷 150 余枚,并派出数股布雷别动队潜至日舰前方布设漂雷,击沉日舰2 艘。  1938 年 8 月 22 日,日军向田家镇要塞发起进攻。中国海军在陆军协同 下,同日军进行了 1 个多月的激战,共歼敌六七千人。9 月 20 日后,日军加 强进攻,2 艘巡洋舰、4 艘驱逐舰、14 艘炮艇企图通过田家镇,被中国海军 炮队击沉 8 艘、将其打退。 22 日至 23 日,日舰再攻,又被击沉 2 艘。25 日,日本陆、海军合力向田家镇要塞发起攻击,将田家镇四面包围。要塞炮 队在苦战中于 27 日再次击沉日军炮舰 2 艘。28 日,20 余艘炮舰满载日军强 行登陆,距炮台仅数百公尺。炮台中国海军官兵拼死抵抗,先后十多次肉搏, 由于日军舰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田家镇海军炮台全部被毁。中国海军被迫撤退。  田家镇要塞失守后,武汉正面的江防仅剩葛店炮台一处。9 月 30 日,海 军在葛店增布水雷 1120 枚,使日舰在半个月内不能沿江西上武汉。 10 月  中旬,日军向葛店发起攻击,被中国海军岸炮和水雷先后击沉舰艇近 10 艘。10 月 24 日,日军企图在赵家矾登陆,被葛店炮台击沉汽艇 4 艘。当日,数 十架日机对中国舰艇和要塞进行轰炸。其中,15 架日机轮番对“中山”舰攻 击,致该舰在金口沉没。25 日,中国军队弃守葛店。武汉同日陷落。  武汉失守前,中国海军除在长江下游航道进行阻塞战外,还在山东、福 建、广东海域进行英勇抗击。在山东,为防止日本海军从青岛登陆,1937 年 12 月 12 日,中国海军第3 舰队将所属军舰 12 艘和征用商船 1 艘分别沉于青岛港和刘公岛。其中 9 艘 沉塞于青岛,4 艘沉塞于刘公岛。 12 月 24 日,日舰进犯青岛。青岛防守力 量仅海军 1 陆战队、1 保安队及第 51 军 1 个团。在此情况下,国民政府军事 委员会于 29 日电令第 3 舰队官兵弃船登陆,同海军陆战队一同撤往徐州,并于 1938 年 1 月抵达武汉,改编为江防要塞司令部,下辖 3 个守备总队,分驻 马当、湖口、田家镇三要塞。  在福建,抗战爆发后,海军即令马尾要塞从速构筑闽江口阻塞线。海军 征用轮船 12 艘和大型帆船 35 艘,装满沙石在闽江口长门外的主要航道上横 列一线下沉;随后,又征用和开采了 5 万立方石头,填堵闽江口各港道。在 阻塞线外,还布设水雷 400 余枚,并派“宁”字号炮舰 3 艘巡防。在加强封 锁的同时,还在马江长门地区沿江构筑工事,加强闽江口要塞。 1938 年 5月 10 日,日舰 20 余艘、飞机 30 余架,向海军厦门要塞发起攻击。随后日本海军陆战队 1000 余人分两路登陆,迂回包围占领厦门。厦门要塞海军被迫撤 退至马尾。6 月,日海军攻占闽江口川石岛,在岛上构筑工事,设立炮台, 与马尾长门要塞相对峙。中国海军坚守要塞,抗击日军近 3 年。 1941 年 4 月,日军攻陷福州,海军奉命弃守马尾。在广东,1938 年 9 月 14 日,日本海军依据 9 月 7 日日本御前会议关于进攻中国华南,夺取广州的决定,以巡洋舰 1 艘、驱逐舰 3 艘从零汀洋驶向 虎门,准备进犯广州。广东江防司令部和虎门要塞炮队向日舰发起炮击,击 沉驱逐舰 1 艘,余舰退去。日本海军受挫后,乃改以飞机向中国军舰实行轰 炸,特别是 9 月 25 日以后,轰炸更为集中、猛烈。由于中国舰艇防空火力差, 大多被日机炸沉炸伤。中国舰队主力遭到严重损失后,将余舰重行编组,在 珠江口警戒。同时,在珠江口海域加紧布雷,使企图进犯广州的近 10 艘日军 舰艇在珠江口触雷被炸伤炸沉。日军无法经由珠江口攻占广州,于 10 月 12 日出动飞机百余架,掩护舰船 500 余艘分 3 路由大亚湾登陆,经东江迂回包抄 11 比 21 日将广州攻陷。同日,日本海军配合其陆军第 5 师团由珠江日溯江而上,猛攻虎门。海军虎门要塞官兵在腹背受敌情况下激战两日,终于不 支。 23 日,日军攻占虎门。  武汉、广州失守后,中国海军以要塞战和阻塞战为中心的第阶段抗战结 束。  第二阶段从 1938 年 11 月至 1945 年 8 月,是中国海军在战略相持阶段下 的持久作战。经过 1 年的苦战,中国海军主力损失极大,仅剩 10 多艘舰艇防 守川江,另一部海军退守广东西江,海军陆战队一部坚持在福建闽江。这一 阶段,由于中国海军舰艇几乎损失殆尽,又无力再造补充,所以,海军的抗 战进入水雷战时期,布雷封锁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手段。  1938 年 10 月,武汉、广州失陷后,中国海军分别组建了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和粤桂江防等 5 个布雷总队,布署在长江、川江、洞庭湖、珠江、  闽江等水域,配合陆上各战区进行布雷作战。 海军在长江水域的布雷作战。武汉沦陷后,武汉以东长江水道成为日军的重要运输线。海军划湖口至芜湖间江面为第一布雷游击区,设立 5 个布雷 队实施水上布雷作战,迫使日军运输船只数度停航。1939 年 4 月,海军将鄂 城至九江间江面划为第二布雷游击区。第三布雷游击区在监利至城陵矶江 面,这里是通往长江上游的要道。布雷后炸沉日舰船 10 余艘,使日舰向长江 上游的进犯遭到很大打击。此外,在岳阳以西长江水域和洞庭湖水域,还有7 个布雷队在实施布雷封锁任务。三次长沙会战期间,日军企图由水路配合 陆军进攻,由于岳阳至长沙之间洞庭湖水道被中国海军以水雷封锁,进犯的 日军舰艇无法通过雷区。 1943 年 11 月,日军在鄂西集结 10 万余人,发动 常德会战。海军第一、第三布雷总队下属各布雷队分别于津市、牛鼻滩之间 水路加布水雷 624 具,将水道节节切断,使日本海军舰艇无法行动,失去战 斗力。 11 月 20 日,常德会战开始,25 日,日军一度攻入常德,由于日海 军受水雷封锁,无法支援,中国军队终于将日军击退。海军的水雷封锁对击 退进入常德之敌起了重要作用。  海军在粤桂地区水域的布雷作战。 1938 年 10 月广州失守后,在粤海 军开始在韩江、舵江、东江、西江各水道及重要支流布雷,防止日军水上行 动。从 1939 年 11 月日军攻陷南宁,海军即在邕江上下游布雷封锁,限制日 军水上行动。从 1939 年至 1944 年,两广地区的布雷封锁先后炸沉炸伤日军 舰艇 15 艘。海军在闽浙地区水域的布雷作战。相持阶段到来后,闽浙海港均实行布雷封锁。同时,拆卸搁浅舰艇火炮,移装各要塞炮台,加强防御力量。 1939 年至 1940 年先后击沉击伤日舰 5 艘。 1941 年春,日军进攻闽浙时,在甄 江、闽江各江口均遭到中国水雷和要塞炮队的打击。 1942 年 5 月,日军发 动浙赣会战,中国海军为阻止日舰溯江上驶,从 5 月上旬起,分别在椒江、 桐江、瓯江、赣江、兰江各军事要点布放了一批水雷。因浙东沿海各江雷区 坚强,日本海军无法协同陆军作战。1945 年,中国战场转入对日反攻作战阶段,中国海军一方面编成扫雷队,担负清除江海水域水雷及其它障碍,疏通航道,支援部队的反攻,恢复 正常航运;一方面负责接受日本侵华海军以及汪伪海军的投降和收缴武器装 备。中国海军共接收日伪海军舰艇 235 艘,排水量约 54600 余吨。同时,中 国海军派舰执行接收了台湾、澎湖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的任务。中国 海军的扫雷和受降行动,是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的作战组成部分。这些行动 对清除日本海军的侵华势力,收回和保卫中国的海洋主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 义。三、作战简评  1937 年 7 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的海战场被日本海军掌握制海权 和制空权,成为日本向中国陆上进攻的跳板和捷径,也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 随后日本海、陆军对太平洋海战场、东南亚战场的作战。中国海军虽然没能 阻止日军在沿海港口的登陆和沿长江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海军主力也损失惨 重,但它在抗战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中国海军的抗战有力地迟滞和阻击了日军从沿海向内陆的进攻, 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国海军在沿海港口和长江一线的阻塞线,影响和 破坏了日本海军从水路突破的计划,保证了淞沪会战陆上部队的侧翼安全以 及撤退,使日军乘舰溯江追击,攻占南京浦口、江浦,切断中国军队退路的 目的落空。江阴的封锁,使日本军舰在 4 个月内被阻塞江阴下游。使中国军 队在南京保卫战后期能较为顺利地渡江向浦口方向转进。海军得以利用江阴 阻击的时机在长江中上游加紧布署新防线。日海军受阻于此,无法与陆军同 时西进。马当阻塞战把日军舰船压迫在芜湖方面达半年之久,破坏了日军对 武汉实行沿江突破的企图,并使中国军队争取了一段时间从事武汉保卫战的 准备。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海军的水雷封锁对迟滞和阻止日军的进犯也有 明显成效。武汉失守后的 21 个月中,日军舰艇一直蛰伏在石首以下及岳阳江 面,无法活动。 1940 年,宜昌失守后,日军舰艇一直不能控制荆河地区, 在很大程度上是海军布雷发挥了作用。在占领宜昌的数年中,日军不能溯江 向四川进犯,海军的水雷和沿江炮台的封锁,是重要的原因。第二,中国海军在长江沿线的阻击战,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了长江航道的畅通,使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几百家工厂、企业的物资设备、人 员沿长江水道迁往西南大后方,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中国海军的抗战给日本海军以一定杀伤。据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的统计,从 1937 年 8 月至 1941 年,中国海军一共击沉日军大小舰艇 162 艘,排水量 16. 82 万吨。尤其是中国海军的水雷战对日军舰船造成极大威 胁。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海域和内河,中国海军的抗战,也使日军损失 了数十艘舰艇。第四,中国海军在抗战中处于被动局面。战前,海军建设落后,海军力量不统一,战备不充分;参战后,指挥不力,丧失战机,致使日本海军第 3 舰队在长江流域的 10 多艘舰艇在战争爆发后撤往吴淞口。在作战中,单纯防 御,各自为战,被动挨打,使中国海军舰艇所剩无几。  中国海军抗战是英勇的、艰苦的,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是深刻的。 明代中叶后,中国在海防问题上的错误指导,造成了几百年间中国海防的削 弱,近代海防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历史的延续,近代中国的地位和所处的 国际环境,迫使中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海防薄弱的局面。孙中山先生先进的 海洋观、海权思想、海防和海军建设规划只是一幅美好的图画。从中国海军 抗战的经验教训,不难看出当时中国海军只是一支战术兵力,海军建设落后, 海军军事理论陈旧,战略战术严重缺陷,无法在战略上发挥积极作用。它透 视中国在海权、海防观念上的落伍。从十五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兴起,海 洋已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向海洋发展,成为人类的发展大势。“海禁”、 闭关、固守大陆与向海洋发展相背驰,是导致海防危机加剧、海权不断丧失 的根源。正视历史,走向海洋,是人类社会的潮流。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军太平洋战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