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我可以娶刀妹和锐雯耐力测试2为妻吗

我34岁,交往过几个30岁以上的女人,发现要么太挑剔,要么是资深少女,要么是老处女,要么性格较为偏激(太过被动或太过张扬),要么条件太差,总之发现都有问题,我现在想结婚了,但按我的经验,30岁以上的未婚女人真的不能选!你们交往过吗,你们有什么感觉?!我该选什么年龄的人交往结婚呢
我34岁,交往过几个30岁以上的女人,发现要么太挑剔,要么是资深少女,要么是老处女,要么性格较为偏激(太过被动或太过张扬),要么条件太差,总之发现都有问题,我现在想结婚了,但按我的经验,30岁以上的未婚女人真的不能选!你们交往过吗,你们有什么感觉?!我该选什么年龄的人交往结婚呢?!请大家指教!
全部答案(共14个回答)
比较感兴趣.所以总会有不少人关心我:为什么还没结婚,为什么没男朋友.
为什么?为什么?不是因为我太丑,不是因为我变态,不是因为等等.正如楼主你也一样34岁还未婚.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当然,思维也不一样.没有必要为了要在一个合适的年龄,...
我不太同意楼主的观点.
我也30岁,我也未婚.我长得不很漂亮但也不难看.收入不高也不低,从未想过要嫁给有钱的老公怎样怎样.人们总是对别人私相关信息比较感兴趣.所以总会有不少人关心我:为什么还没结婚,为什么没男朋友.
为什么?为什么?不是因为我太丑,不是因为我变态,不是因为等等.正如楼主你也一样34岁还未婚.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当然,思维也不一样.没有必要为了要在一个合适的年龄,给自己给别人一个交待,而结婚.结婚,真的只是要遇到了一个你真正想要跟他生活一辈子的人,你欣赏他的优点,接纳他的缺点,而不是找个人搭伴过日子.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人,或者遇到了这样的人,但却没有得到回应,那么我宁愿:独善其身.但我仍然,相信爱情.
我不太明白了,有些人结婚不到一个月就离了,但他似乎仍然有资格轻视,一个年过30却没结婚的女性,只是因为他曾经结过婚了.或许这世界真的变化快, 我老了,看不懂了.
我也相信,大多数,年过30却还未婚的女性,他们在精神上,经济上是独立的,是努力向上的生活着.
如果,没有想嫁又想娶的人,那么,一辈子的孤单,也不是坏事.
按你的理论, 30多岁的未婚男人, 同样是被前面N多女友玩过甩掉,淘汰了的,因为好男人早就明草有主了呀?况且男人过了20岁,性欲旺盛,现代纵欲社会,有几个能耐的住性诱惑,只专心于工作,而不交女朋友的?30岁前打着恋爱幌子不结婚就玩弄女友身体的,又有什么自尊、责任可谈?真是30多岁的老处男,倒也纯洁、自律、执著、可爱了!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已经34岁的男人了,思维还这么偏激、幼稚、主观、自我,难怪那些30多岁的女人也确实难以和你搭配。
爱和多大的结婚,就找去吧!
没有完美的婚姻,能娶到什么素质的妻子取决于男人自己的人品与智慧,并非年龄。
并不想否定30多岁的未婚男人。实在看不惯有些人在挑剔别人之前,忘了自己什么样。
岁数、未婚都是个人私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风格、婚姻原则。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学会尊重别人和自尊。
感谢大家的热心帮助,其实我交往过的三十岁以上的女孩子,主要有三类,要么特自闭和被动,在交往中的情商极低,虽然感觉可靠,但象个木头或老古董(戳一下才能动一下那种),让我怀疑她是否是一个鲜活的女人,也怀疑她的智力;要么特挑剔,这些主要是事业或自身条件较好的,我的事业和个人条件还不错,但和这种人相处压力很大,只好逃之遥遥;要么是资深少女,渴望无比浪漫的爱情,但其实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恋爱,一付少女情怀的样子!我现在已经没有勇气再去尝试和30岁以上的未婚女人交往了,因为发现和这种女人交往后,自己的心态也变得不大好了!
以前选择30岁的女人交往,主要是考虑心理成熟度和沟通的问题,因为我觉得25岁以前的小女孩不大定性,在沟通上也有问题,看来我还是多留意在25至30岁之间的人吧,哈哈!当然,天知道呢!
如果那位真娶了30岁以上的女孩子,告诉我你们的婚后感觉(可能日子还是照样的过,是吧!),呵呵!你在广州的话,说不定我给你设饭局呢,哈哈!
我认为,30岁的女人经历应该比较多,所以你不能用对待年轻的MM的方法对她,我想她可能看什么都能比较透彻,所以你要有颗真心,这是最起码的,要让她感觉到你的真心,因...
女人过了30岁生孩子的话,就高龄产妇了。你也不小了,差不多就行,别挑剔了。单身贵族的日子不好过啊,光棍节过了34年,生理各个方面都没有缺陷,我30岁,虽然已经结...
爱情和婚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儿女情长,恩恩怨怨,只会让人在夹缝里营营役役,越活越狭隘.既然这样,那么就宁缺毋滥吧.其实...
对于这样的女人。先是得做到男人坏一点二是得有一定经济基础最后告诉你个诀窍 睡觉之前那段时间单身的不论男女 心灵都是最空虚,最脆弱的时候。那个时候发点短信成功纪律...
这个跟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大多数30以上的女性都没有多少少女的幻想了,比较注重实际如何与她相处,取决于她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真诚便真...
答: #曼谷莲花大酒店#我本来是和女朋友过去酒店入住,临时改成和我爸爸,我女朋友不去了,入住人信息需要修改吗
答: 心里烦恼如何消除?人在世界上烦恼的事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嗔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
答: 先从网上找,再电话联系
答: 她都结婚的人了还管她那么多干什么?吃点亏也是好事呀.你父母又活不过你姐姐.可能管她一辈子吗?儿女的事让他们自己解决.不要干预,会有依赖感的.哎.中国父母就是想不...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我要娶锐雯为妻:《寻龙诀》的现实隐喻
看完了《寻龙诀》,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不是因为特效,而是电影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以及高深而明显的政治隐喻。
  我出生于1992年,是个标准的90后,《寻龙诀》的故事不是发生在我的时代,但故事里的明显隐喻却让人不寒而栗。然而意外的是,在电影上映后的几乎所有评论场合,大家对寻龙诀的评价居然出奇一致:特效突出但没有内涵。这简直五雷轰顶,一个如此有内涵的故事,居然被整个舆论场裹挟到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于是我渐渐意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正面临一头房间里的大象,很多人都看到了它,但没有人谈论它。
  比《寻龙诀》的政治隐喻更让人不寒而栗的,不是隐喻本身,而是根本就没有人拆穿这个隐喻。沉默了好几天,终于决定在毛泽东同志诞辰的这一天,我,一个标准的90后,要向大家揭露《寻龙诀》背后所隐喻的中美之间,以及中国内部的历史政治博弈大戏。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从其他评论中得知,电影版《寻龙诀》的故事与原著《鬼吹灯》相比还是有较大改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可以被视为讲述了一个脱离于原著的全新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与相关影射,不应该与原著有任何瓜葛,所以对寻龙诀的分析,仅仅将电影本身作为分析对象,而不考虑原著相关的种种设定。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寻龙诀》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过去一百多年,我们中华文明,面对西方文明的欺骗与诱惑,应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故事。
  首先我们分析故事时间,《寻龙诀》故事的时间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89年,这是故事主线,另一个是1969年,通过回忆来呈现。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对这两个年份无动于衷。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人物,《寻龙诀》的人物林林总总,大致如下:胡八一,王凯旋,杨雪莉,丁思甜,应彩虹,大金牙,外国男,日本兵等。问题在于,他们到底分别代表什么人?我们一一分析。
&首先是胡八一,从年龄上看,约50年代初出生,1969年作为一个来到内蒙古的下乡知青,在破四旧过程中误入地宫,死里逃生,后来去了美国。20年后,彼岸花再现,为了帮助好队友王凯旋,再次重返古墓,寻找并砸碎了彼岸花,逃出地宫。
  其次是王凯旋,50年代初出生,1969年也是下乡知青,在地宫答应初恋丁思甜寻找彼岸花。逃离地宫20年后,在美国意外得知彼岸花再现,为了完成初恋遗愿,重回地宫探险。
  杨雪梨,胡八一的现任女友,摸金三人组之一,为了帮助胡八一,离开美国,进入地宫探险。
  丁思甜,50年代初出生,1969年作为女知青来到内蒙古,在地宫中,无意间向王凯旋表达了对彼岸花的喜爱,但在逃出地宫时,为了救同伴而葬身火海。20年后,王凯旋为了完成丁思甜的遗愿,违背金盆洗手的誓言,重回地宫。
  应彩虹,环球矿业公司董事长,喜欢练习气功,相信彼岸花的神奇魔力能给世人带来更美好的世界,为了所谓拯救世界,不惜重金聘请摸金校尉,最后彼岸花盛开,整个团队葬身于地宫。
  大金牙,身在美国的华裔商人,只为钱财,为了赚钱不惜一切,将彼岸花再现的消息透露给了王凯旋,最后彼岸花破碎,与摸金校尉三人组一起逃出地宫。
  外国男,应彩虹的翻译与助理,作为外国人,熟悉中文,进入地宫后被僵尸杀死。
  日本兵,电影中只是一群僵尸,但在彼岸花盛开时,彼岸花发出的光会让人产生幻觉,日本兵会在人们的幻觉中复活,让人误以为被对方攻击。
  这是电影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人物的行为选择是取决于其目的与意识。如果重新梳理故事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之所以会有1989年的再入地宫,杨雪莉是为了帮胡八一,胡八一是为了帮王凯旋,王凯旋是为了帮初恋丁思甜完成遗愿,而丁思甜,只是因为迷恋彼岸花盛开时的各种美好。
  要理解一个故事的主旨思想,就必须首先搞清楚故事的核心冲突。所以,电影《寻龙诀》故事的核心冲突与核心人物分别是什么?答案是,胡八一与丁思甜,针对彼岸花的不同态度。
  这些天,舆论场上的很多人误以为《寻龙诀》是一部纯粹的盗墓历险故事,所以核心人物自然就是摸金校尉三人组,三人组之外,则是大金牙,然后各种僵尸,道具,蒙古小胖,等等,至于丁思甜,很多人的诠释只有两个字,女神,或者再加上,辽代奥古公主,颜值担当。当然,如果把《寻龙诀》看做一场莫名其妙的盗墓故事,这样理解似乎没有错,但如果只是这样,那就是完全中了导演与编剧们的圈套了。这样的故事,似乎除了特效确实什么也没有,没有价值观,没有内涵。而可笑又不可思议的是,电影上映后的这些天来,大家似乎真的都只有这一个方向,这就有点可怕的味道了。
  简单来说,电影《寻龙诀》其实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如上所述,这是导演给大家设计的圈套,很多人都陷进去了,而且还挺舒服。另一条是暗线,偌大的评论界,无数种声音,对这条暗线的解读却几乎绝迹。我们说这条暗线,才是《寻龙诀》故事组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这内涵,简直让人毛骨悚然,拍案叫绝。
如前所述,《寻龙诀》的核心冲突就是胡八一与丁思甜针对彼岸花的对立态度。为什么是他们俩,尤其是丁思甜,戏份那么少,怎么会是主角?只是因为,胡八一与丁思甜,在电影与现实中,他们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以及,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
  所有人物的冲突,本质上都是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冲突,而电影《寻龙诀》,则是针对彼岸花,分成了两派的尖锐对立。为了分析这种对立冲突,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彼岸花到底是什么?
  其实电影主创的暗示已经非常明显,仅仅从字面即可理解,彼岸花,彼岸的花,来自太平洋彼岸的魅力鲜花。所以彼岸花的寓意,狭义而通俗的解释,即:中国人民脑海中对于美国西方的美好想象。
  于是,针对这朵“彼岸的花”,胡八一与丁思甜分别作出了何种选择?首先是丁思甜,自始至终,她对“彼岸的花”充满各种美好憧憬,认为彼岸花盛开时特别美丽鲜艳,非常希望得到一朵彼岸花,对彼岸花与“彼岸的花”是一种完全地憧憬,欢迎,拥抱,期盼的价值观。而胡八一,从一开始进入地宫之前,凭借对阴阳八卦知识的深刻理解,希望制止大家破四旧,最后无奈与众人躲进地宫。此时的胡八一对彼岸花没有明确态度,但我们知道,20年后,彼岸花再次盛开,是胡八一毅然选择砸烂彼岸花。所以胡八一对彼岸花,没有憧憬与拥抱,而且在彼岸花投射的幻觉中,依然保持绝对清醒。
  接下来就是二人的结局。丁思甜,在表达了对彼岸花的美好期待之后,彼岸花盛开,彼岸花投射的幻觉让日本兵复活,日本兵对众人疯狂屠杀,地宫被引爆,几乎全队牺牲。而丁思甜本人,最后为了救两位队友,掉下电梯,葬身火海。胡八一,在20年后的1989年,再入地宫,彼岸花再次盛开,在面对幻觉中复活的丁思甜,毅然选择砸烂彼岸花,并最终逃离地宫,获得重生。
  电影《寻龙诀》的故事,从狭义上看,其影射的就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所有人,在面对美国这朵来自彼岸的花,所作出的各种不同选择与相对应的不同结局的故事。这是一整个浩大时代的故事,一整个民族国家的故事,是亿亿万万无数个体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而所有的选择,最后都投射在电影中两个完全对立的艺术形象:你是选择成为胡八一,还是选择成为丁思甜?
  如果这还不够直白,那还可以更加直接:新中国成立以来,此岸一穷二白,一无所有,只有一个伟大而遥远的梦想;而彼岸的美国,看似花团锦簇,鲜艳美丽,让人产生无限美好想象,那么作为生活在此岸的中国人,你是选择坚守此岸,拒绝彼岸,还是选择离开此岸,拥抱彼岸?
  如果还不够?也可以这样: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美国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的种种诱惑,你是选择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破西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迷思,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还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虚伪而邪恶的包装宣传,选择背叛自己的祖国与人民,选择背叛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在愚昧与无知中,选择成为别人的棋子,站在本民族价值观与核心利益的对立面,成为本民族国家与人民的叛徒?
  你们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们说,这样的内涵够不够深刻?你们说,这样的内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故事讲述?你们说,寻龙诀的故事,是否足够惊艳地讲述了这样的深刻内涵?
  很多人可能表示不服,你凭什么这样解读?你有什么证据么?你这脑洞是开太大了吧。好吧,我们不急,慢慢来,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一旦我们推开了第一扇大门,电影里无数被忽视或无法解释的细节,全部都有了无穷无限的生命力。这就如同解一道纷乱复杂的奥数证明题,只有作出了正确的假设,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向,才有可能做出正确证明。我之所以相信这才是《寻龙诀》的故事本质,是因为电影中早已有无数个细节可以佐证。
首先我们再来分析丁思甜这个角色,坦白说,这是故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也是我认为塑造地最成功的角色。简言之,丁思甜是《寻龙诀》电影故事中最典型的反面角色,是错误价值观的典型代表,是电影最深刻批判的对象。
  丁思甜出场不多,而仅有的几场戏,就把她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有几个细节,请大家再回忆:
  第一,丁思甜在车上弹奏的是手风琴,她是唯一的演奏者,手风琴是19世纪起源于欧洲奥地利,上世纪50年代初经苏联传入我国,刚开始发展缓慢,直到70年代末改开之后才开始较大发展。在丁思甜的1969年,在手风琴还处于启蒙阶段,她已经熟练使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她较早接触西方思想与器物,并选择了“拥抱”;
  第二,地宫里,红卫兵热火朝天地破四旧,只有她注意到彼岸花,并且充满向往,正是那个细节,才有王凯旋与胡八一20年后重返地宫的故事。而在那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她的思想已经“与众不同”,出现与大众思想背离倾向;
  第三,电影结尾处,彼岸花再次盛开,在胡八一的幻觉里,胡八一拉着丁思甜逃离地宫,却发现丁思甜的袖章反戴,而此时的丁思甜,眼里只有旁边盛开的彼岸花。这种近乎明示的表达,当然不会是主创无意为之,或者只是恶作剧,而是主创在暗示观众:丁思甜是个叛徒;
  第四,虽然刚刚回到地面,但在彼岸花的吸引之下,丁思甜没有任何犹豫,选择转身离开胡八一,满脸微笑走向相反方向,走向彼岸。无论胡八一如何呼唤,丁思甜不再回头。丁思甜最终是选择了“彼岸的花”。
  所以看到这里,你的脑海里想起了谁,大家是不是觉得丁思甜这个人似曾相识,你是不是在哪过见过,听过,看过丁思甜,那个谁,谁,谁谁谁和谁谁,好像很像,越来越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是的,你们想的都没错,电影里的丁思甜,在改开之后80年代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年轻一代知识分子阶层中,简直千千万万。
  80年代的中国社会,国门初开,一批生长在红旗之下的年轻人,一块红布被掀开,突然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那样令人目眩的发达,原来彼岸的花可以如此灿烂精彩,再看看此岸,那种前所未有的落差所带来的心灵冲击,那种内心深处无以言表的惊异与恐慌,今天的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我们不难想象,那个年代整整一代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彼岸花。
  丁思甜说,彼岸花盛开的时候特别美。王凯旋说,我要带你找到彼岸花。胡八一问,砸不砸,王凯旋说,彼岸花是小丁的,谁都不许砸。
  简单翻译一下:丁思甜说:美国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特别美好,当自由民主能够在中国实现的时候,中国将会变得特别美好。王凯旋说:我要为你实现中国的自由化和民主化。胡八一问,中国要不要拒绝美国西方的自由民主化道路?王凯旋说,中国的自由民主化是小丁的理想,谁都不能阻止中国的自由与民主。
  这是曾经一代人的故事,是最真实真切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关于此岸与彼岸的人生选择的故事。如果故事就这样进行下去,如果彼岸花如想象中完美盛开,如果80年代就在一块红布的歌声中安然度过,如果歌声依旧,如果幸福可以像花儿一样,如果一切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么故事与现实也许可以继续完美。但故事最让人唏嘘感叹的地方则在于:不同的选择,带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局。而现实,却比故事本身还要让人嘘唏感叹。
时光的年轮转到了1989年,那一年,人民日报的新春致辞激情依旧,春晚的大联欢一如既往地精彩万分。几个月后,彼岸花终于再次盛开,带着80年代千千万万中国知识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盼望,彼岸花,在中华大地蛰伏了许多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再次盛开。
  再然后,作为90前的你们,当然知道那一年发生了什么,而作为90后的我和我们,当然也不会不知道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放在今天回头看,如果说丁思甜是个恶人,可能有人不同意。但如果说丁思甜是个悲剧,相信大家都认同。丁思甜的悲剧色彩与悲剧本质,电影用了很多极其艺术化的方式作出了表达。比如几个细节:丁思甜每次出场都是完美无瑕,最开始,她是人群中的焦点,她是唯一会弹奏手风琴的最美女知青,她是人群中的女神,她的几乎每个镜头都笑容满面,她的笑容看起来纯洁纯净,如同天空与大草原一般。她在队友们的电梯遇到故障时,根本不思考自己的安危,立刻选择除掉故障,帮助队友离开地宫,而自己,却永远地葬身地宫火海。为了彼岸花盛开的美艳,她在草原上,面带笑容毫无愧疚地转身离开胡八一,最终选择了“彼岸”。
  这就是电影《寻龙诀》艺术手法处理方式的绝妙之处。何为悲剧,就是把最好的花朵撕碎了给你看。导演用极其精练简洁的画面与镜头,向我们勾勒出一朵近乎完美的鲜花一样的美丽人生。只可惜她还不够完美,而她的结局,更是富有深意——葬身火海。
  极致化的反差手法,导演为何如此处理?其目的,只为揭示《寻龙诀》想要表达的根本内涵之一:
  叛徒必须死。
  丁思甜,以及丁思甜们,她和他们无限接近于完美,但唯一的不完美,成为了她和他们最终只能被彻底毁灭的唯一且充分理由:选择背叛,即选择灭亡。
  无须解释,这是故事,更是现实。此处的言语是一种多余,你懂得的一切敏感现实,都是对这个故事的绝佳阐释。而这个故事所要阐明的真理,正是对你懂得的一切的完美解释。
  如此深邃的主题,如果你是导演和编剧,你将如何表达?而《寻龙诀》,不仅成功做到了,而且,成功地向很多人隐藏了“真相”。
  之所以是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是因为我相信,这头房间里的大象,很多人是看得到的,只是那些看到的人,最终选择了集体沉默。令人可怕的不是房间的大象,令人可怕的是房间里所有沉默的大多数。
  彼岸花,丁思甜,胡八一,他们是寻龙诀暗线故事的灵魂。一旦解开了这三个核心要素,所有其他人物和形象,也就相应迎刃而解。不同的角度,一切都会被颠覆。
最后,我们抛开彼岸不谈,再次回到我们此岸。
  此岸的三类人,胡八一,王凯旋,丁思甜,可以说他们仨是整个此岸世界的全部,也是电影《寻龙诀》所重点剖析的对象。很多人可能不同意,为什么说他们仨是主角,而不是摸金校尉三人组。我说过,首先,电影《寻龙诀》是有两个故事而不是一个故事,明线盗墓,以摸金校尉三人组为核心,最后打败了环球矿业集团,逃离地宫;暗线,则是胡八一大战彼岸花,彼岸花最终被砸碎,胡八一们重获新生。
  关于到底谁才是《寻龙诀》的主角,还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证明电影故事主创们的态度倾向。这个细节就是:名字。
  从年龄我们知道,胡八一,王凯旋和丁思甜大致都出生于50年代初,他们的名字,八一,代表八一建军节,是革命的名字,凯旋,代表胜利归来,暗示志愿军战士从朝鲜战场回来,也是富有浓厚政治色彩;思甜,很多人可能只是认为这个名字很好听,但其实这名字的政治背景同样深厚。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全国大建设大发展,当时为了鼓励大家更有动力从事工农业生产,发明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叫做“忆苦思甜”,即想想过去吃过的苦,憧憬即将到来的幸福甜蜜。思甜,也是一句政治口号。
  作者起名字永远都会很慎重,越是重要的人物,名字越不可疏忽。很显然,所有人物名字中,只有这三人最有政治味道,而摸金校尉的杨雪莉这个名字,很草率,甚至没有中文名,与胡八一和王凯旋都很格格不入,这样的安排,早已暗示,杨雪莉根本不是故事核心人物,甚至不承载任何价值倾向。当然此处不考虑原著,仅分析电影故事本身。
  两次下地宫的经历,尤其是第二次下地宫,面对彼岸花,他们分别作出了差异化明显的选择,代表了不同价值观,同时也直接导向了不同结局。如果影射到现实,仅仅他们仨,就可以代表中国自一百多年前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以来,几乎所有的中国精英阶层所作出的,三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所有人。
  这就是电影《寻龙诀》最伟大的地方。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一部短短两小时的电影,通过并不十分戏剧化的盗墓情节,影射了过去一百多年亿万中国人民的选择,影射了一个相对较弱的民族国家,在面对更强大文明体系时的,三种不同态度。
  反抗?顺从?摇摆?胡八一?丁思甜?王凯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彼岸花,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完全相同的选择。人民内部的分裂,就从胡八一们和丁思甜们的不同选择开始。
我是一个标准的90后,我并没有任何文革经历,也没有80年代经历,但是在我看来,电影《寻龙诀》里的这条暗线其实并不深奥,电影主创在很多地方都做出过暗示,所以原以为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观点和解读,但是自电影上映以来,在各大电影评论区域,所有关于电影《寻龙诀》的评论,基本都仅停留在特效、工业、标杆等技术层面。
  何以至此?有果必有因,当我们认真分析这样的舆论现象之后,我想我们可能面临一个比电影故事还要复杂的现实局面。
  市场上看不到对于《寻龙诀》暗线解读的原因,可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80后90后为代表,这类人是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绝对主流,占到观影人群的一半以上。而这类人的年龄和成长经历决定了,在1989年,彼岸花盛开又被砸烂之后,这类人便很少再看到丁思甜这个人群的存在。大家都知道,现实中,八九之后的中国,经济上扩大开放,但政治上全面收紧,以前只有在80年代才享有的,90年代之后就销声匿迹。丁思甜们在八十年代末经历了一次集体大逃亡,逃亡的结果,使得此岸派全面占领了此岸,此岸强化对彼岸的提防与封锁,胡八一与丁思甜的斗争竞争,从明转向暗,所以对于彼岸花,80后90后其实已经无法很容易接触到,而像80年代末那样的彼岸花盛开的场景,则是二十多年来再没有过。其根本,用电影场景来解释就是,彼岸花已经被胡八一们砸碎,彼岸花被毁,一切幻觉和魔鬼都已经消失,所以关于此岸与彼岸的争论选择,作为观影人群的主力,80后90后已经无法再有切身感受。对于60后70后创作的《寻龙诀》故事,大多数年轻人能发现精彩的盗墓线,却看不到更多只存在于60后70后心目中的彼岸花。
  存在决定意识,80后90后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代人,无法感知到80年代的思潮翻涌,无法体会当年的他们,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先进发达,所感觉到的彷徨、恐惧、憧憬和仰望,更无法理解为什么当年会有人叫嚣“再殖民三百年”。所以当电影中的彼岸花再次盛开,没有经历过80年代的年轻观众,只看到了炫目的特效和莫名其妙的背景设定,却无法体会主创们精心设计和隐藏的政治隐喻。
  彼岸花被砸之前,彼岸花被砸之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一年整个中国经历了一次思想洗礼,此岸与彼岸的界限日渐清晰,丁思甜们已经过去,胡八一们迎来新生。
  看过以上解读的80后90后,一定会有这样的看法:这脑洞开得太大了吧,哪有那么玄乎?我想依然是存在决定意识,很多人所认为的脑洞大开,只是因为时代走进了新的拐点。而在拐点的前一段,从狭义上讲,出生于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人,却是面临另一个选择。
  这也就是我想分析的第二类观众,他们是文革的亲历者,是80年代的亲历者,甚至是彼岸花第二次盛开时的亲历者,当他们在电影院看到彼岸花盛开时,他们一定更能领会电影主创们的良苦用心。因为他们,或者他们身边的很多人,都曾经亲眼见证彼岸花的盛开,而后来,他们和他们曾经的身边人,因为不同的选择,分别成为了现实版的胡八一,王凯旋和丁思甜。
  但问题在于,那些看明白的人,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整个偌大的舆论场,居然没有一个见证彼岸花盛开的人,来讲述彼岸花盛开背后的博弈与较量。
  果然,这终究是一场无声较量。
彼岸花代表整个80年代中国知识青年对美国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与价值观的美好想象与向往,这就如同一只房间里的大象,一半人确实没看到它,还有一半人真的看到了它,但是那些看到的人,面对这只大象,居然选择了集体沉默。&
  作为90后,我们出生长大在一个没有文革,没有80年代的时代。在我们出生前几年,彼岸花盛开,又被砸烂,所以90后这代人,面对彼岸花的政治隐喻,因为没见过,无法做出全面识别,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如果50年代至70年代生人,大家也都保持沉默,这就别有一番味道了。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我渐渐意识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们,是如何面对这头房间里的大象。很多年轻90后们,对文革红卫兵的狂热感到非常不解,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距离文革非常遥远,文革已经被邓小平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点:
  那些文革的亲历者们,那些80年代的亲历者们,他们当年是像我们一样的中国知识青年,而如今,他们大多40至60多岁,他们掌握了这个国家最多的财富,把持着最多的权力,他们制定了这个国家的游戏规则,他们为这个国家的后代指明了一个又一个正确方向,划出了一条又一条政治红线,如果现实真的如此,谁又能说,文革距离我们很遥远呢?
  今天随便一句话就能上头条的那些风云人物,他们活跃在中国政界,商界,媒体界,学术界,他们在政府单位,在学校,医院,电视台,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中枢脊梁,而我们必须意识到,但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忽略的是,他们都曾是文革的亲历者,都是80年代的亲历者,他们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曾面对彼岸花盛开的诱惑,都在诱惑面前做出过自己的不同选择,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朵彼岸花。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曾见现实中的彼岸花盛开。
  而如今,当他们在电影中看到彼岸花盛开时,居然选择了集体沉默。这背后的集体心理,应该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群体性样本。
  记得以前,官方一篇评论性文章就写到,面对80年代末的那场政治风波,20多年来,大家早已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沉默。果然,当《寻龙诀》上映,偌大的舆论场,居然没有丝毫解剖的声音,所有的注意力都被拉到工业特效层面,而对于“没有内涵”“简单无脑”的来自年轻一代的声声指责,居然也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电影平反。
  这意味着什么?宁可被所有人误解,也不愿意为了所谓荣誉而揭开现实中的伤疤。是这样么?
  沉默,沉默,沉默的大多数,文革与80年代,成为了我们的这个时代,房间里最大的大象。
  就像电影里胡八一所说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而王凯旋的回答则是:这事我过不去。过不去的结果呢?只是让彼岸花再次盛开,灾难再次降临。也许我们这个社会的精英们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他们多少都能明白彼岸花的寓意,多少都能想起自己年轻时面对彼岸花的萌动与摇摆,但历经岁月洗礼,20年后,他们,电影中的胡八一,现实中的他们,他们很明白: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过不去,只可能会让灾难再次降临。
  而电影里,王凯旋选择了过不去,直接导致灾难二次降临。这也许是对现实政策的一种委婉解释与隐晦背书:政府带领大家集体沉默,只是为了不让彼岸花重获新生的机会。
  《寻龙诀》,多么政治正确的一部电影!
在这里再次回答下大家的一个普遍误解。很多人看过电影,都认为《寻龙诀》是广电总局的一次伟大宽容,理由是:电影里很多文革镜头,而且对文革与伟人,有很多暗讽与批判味道,更包括日军僵尸等情节,以为这些都是总局的禁忌,能被上映则得感谢总局圣恩。
  完全错误。首先,总局的审查底线有没有放宽,我不知道,但仅就电影《寻龙诀》,就判断总局已经放宽,这肯定错误。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能够深刻理解总局的审查模式。都知道广电总局审查电影,但广电总局到底要审什么?很多人没搞清楚。
  从不同层次,可以给出很多不同答案,但最关键一点,在于电影必须符合“政治正确”的基本总原则,简言之,电影中的各处细节,必须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路线,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保持基本一致,不可有任何忤逆。
  记得导演在采访时说过,《寻龙诀》的过审非常容易,全篇只有几处简单的台词修改,所有大致结构和情节设置,几乎都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很多人不理解,是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寻龙诀》是一部明显贬低文革与毛的电影,但他们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政治隐喻,也就是胡八一与彼岸花之间的生死较量。
  让我们从总局的角度,分别解析这两个现象。首先是文革,终于谈到了文革。第一次下地宫,导火索是红卫兵破四旧,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确实有批判文革的含义,但,批判文革并不违反任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路线,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恰恰相反,现如今的党中央,恰恰也是文革的批判者而不是赞美者。习上任后第一件事是去莲花山而不是韶山,这是有原因的。因此,对文革的批判立场,不仅不与中央立场相悖,甚至是相向。中央的立场是坚持改革开放,而改开与文革本身存在一定程度对立,政治上如果不打倒文革思潮,文革思潮就可能崛起,进而威胁改开立场。所以批文革,在总局看来,即便不加分,但也不必减分。
  而对于第二点,即寻龙诀中胡八一战胜了彼岸花的设计,则不仅不会减分,反而给电影在总局眼里加分不少。总局审意识形态,主要看两点:一,人物什么样的价值观;二,该价值观最后什么结局。根据分析对比结果,原则是:与中央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必须善终,与中央高度不一致的价值观必须不得善终。
  彼岸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投射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的虚伪价值观,最后被胡八一砸烂。在存亡关头,胡八一简直邓小平附身,胡八一说,砸。邓小平说,压。高度一致,完美,通过。
  胡八一,坚定拒绝彼岸花,打破了对彼岸花的迷思,重获新生,正确,大红花。
  王凯旋,虽然有过犹豫,但最终迷途知返,可以善终。
  丁思甜,美丽善良,多才多艺,简直完美女神,但选择了彼岸,即选择背叛,叛徒必须死,绝不姑息,绝不轻饶。葬身火海,不得善终。正确,点赞。
  这就是总局的审查逻辑。政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政治,政治大过天。
  试想,如果电影里,丁思甜没有死,反而在美国逍遥快活,或者胡八一最后关头没有砸烂彼岸花,没有逃出地宫,哪怕你特效做的再好,总局会如此轻易放行么?
  有人不一定理解,再举其他例子,比如《色戒》,有人说被禁是因为裸露镜头,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最核心的,还是因为电影中,特务头子易先生最后杀死了革命党人,正派死去,反派得道,政治极其不正确,哪怕你是李安,也必须毙。
  再比如《颐和园》,电影里那些拥抱“彼岸花”的学生们,那些丁思甜们,不仅选择去了欧洲彼岸,而且活的还不错,所以《颐和园》必须毙,而《寻龙诀》里面的价值观则是完全相反。
 《寻龙诀》,简直就是一部极其政治正确的电影,你可以想象广电总局对电影中的政治隐喻是有多么满意,几乎没有丝毫反叛内容和故事情节,所有人物命运,都精准切中总局们的痛点。
  《寻龙诀》,不仅仅是在批文革,《寻龙诀》最大的棋,是在批美国西方价值观,是在无情揭露西方意识形态与自由民主化道路的虚伪和错误。所以你们看,彼岸花盛开时是丁思甜们所想象中的美好么?不,是血光之灾。
  总局表示很满意。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彻底弄明白《寻龙诀》能顺利过审的根本原因。
再讲讲电影台词。一部伟大的电影,一般都有核心台词,这些台词犹如点金之笔,能准确把握故事核心。在电影《寻龙诀》里,我认为的最核心的台词有两句:
  第一句,在僵尸不断袭来,面对彼岸花的美丽幻像,胡八一被问到:“砸不砸?”
  简单直接三个词,其实就是全部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核心。那一年,胡八一被问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同样被问到这个问题。此后二十多年,我们无数次面临这样的政治拷问。具体到今天的习,场景反复出现。比如关于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法案,面对美国的严重关切与反对,“要不要通过?”全国人大第三次审议的反恐怖主义法案,面对美国的严重关切与反对,“要不要通过?”全国人大审议国家安全法案,面对美国的严重关切与反对,“要不要通过?”
  这里特别强调一句,现实与电影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电影里彼岸花被砸,地宫塌陷,但在现实,80年代末的彼岸花虽然被毁,但却不是最后一次盛开,后来无数次,彼岸花都以不同形式和规模反复绽放,比如非政府组织,比如暴力恐怖主义,等等。
  《寻龙诀》还是简单无脑的么?不夸张地说,《寻龙诀》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上演,而且这不是一两个人的故事,而是千千万万个现实故事,关于选择,关于人生,关于中美国际政治博弈,关于中美权力争霸竞赛,从未停歇。
  第二句,电影的最后一句,是逃出地宫后,新兴商业资本家代表大金牙同志,向所有观众大声询问的一句话,内容大概是:
  “这到底是阴曹地府,还是极乐世界啊?”
  在所有影评中,这一句似乎都未曾被注意到。如果从盗墓线来看,这句话似乎是疯疯癫癫的搞笑担当,是为了再次表现大金牙的幽默,让故事在一轻松喜剧的气氛中结束。但我们说,《寻龙诀》绝不是一个简单无脑的爆米花大片,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政治内涵与政治隐喻。
  把这句话放在暗线的中国命运与中国选择当中,当彼岸花被灭,90年代后,类似于80年代末的大动荡已经不再,政治保守平稳,经济对外开放,整个国家从一穷二白的第三世界丐帮帮主,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国际政治舞台相对边缘的位置,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准中心。当年胡八一们在关键时刻选择果断砸碎了彼岸花,然后从地宫逃出,重见天日,当众人在碧水蓝天下庆祝,这时候的资本阶级代表的质问,恰恰是对于今天,后彼岸花时代的我们的一句赤裸裸的拷问:
  拒绝彼岸花之后,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了,还是更糟糕了呢?
  拒绝美国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之后,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了,还是更糟糕了呢?
  电影中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这个问题,已经抛给了看过电影的数千万中国观众。在现实中,这个问题更是值得深思。我相信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打破平均主义之后的贫富分化,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超常财富增长,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的人答案也会迥异。
  而我个人观点,打破西方迷思后的中国,拒绝了西方化道路的中国,选择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中国,既没有变成阴曹地府,也不是所谓极乐世界,而是一条人间正道,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与西方不断博弈竞争之后,中国人面对祖宗,后代与历史,所走出来的独立自主的沧桑正道。
电影《寻龙诀》的故事,其核心就是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冲击之后,内部出现分裂,有人坚守自我价值,有人动摇,有人放弃自我,选择西方。而最终,坚守自我的人重获新生,动摇的人终于回归自我,选择西方道路并自我放弃的人,则被彻底摧毁。整个探险经历,本质上是隐喻中华民族过去一百多年,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进道路的过程,这其中的三类人分别作出了不同选择,得到了不同结局。而当我们中华民族终于逃离黑暗摸索,寻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并重获新生之后,我们民族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
  从这个世界观出发,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和推敲。比如:胡八一的探险,其主要工具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阵。这里暗示了,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必须始终坚持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尤其是以儒和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而在过程中,我们曾推翻了草原上的石像,然后食人虫漫天飞舞,祸害人间。这里的石像隐喻儒家孔子伦理哲学,破四旧恰恰是对儒家的批判,批判了孔子,人间遭殃,暗示儒家伦理体系是中华文明的定海神针,是伏魔杖,镇妖石,只有儒家思想,才能制服妖魔,一旦儒家被推倒,灾难就会降临。
  胡八一的罗盘工具,则是典型的道家隐喻,探险过程中,罗盘被毁,暗示了在过去一百多年,有段时间我们曾失去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对我们的保驾护航,然后我们只能选择“摸着石头过河”。这里也从反面向我们暗示:中国未来的光明之路,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基础之上,否则我们将失去方向,失去保护。
  前面说到了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台词很经典,隐喻很内涵,但在台词之外,还有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似乎更能让人不寒而栗。
  还记得最后一幕么?镜头急速向上拉,逃出地宫的胡八一们,其所在的水池,与另一个水池,恰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骷髅头形状。内蒙古当然没有这样的水池,所以这是一种想象,更是一种暗喻。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营造探险故事的惊悚气氛,但这是明线,从暗线角度看,这应该是讲故事的人在有意表达什么。那个画面,我能想象到的,主要有两个解读方向:
  第一种解读,地宫代表西方道路的陷阱,骷髅头同样是诅咒与圈套的象征,这是否在表达:中国人民经历了百余年抗争,逃离了一个魔窟,又掉进了另一个更大的魔窟?所以,现在的我们,依然是在一个魔窟里?如果说前一个魔窟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化道路,那么后一个更大的魔窟是代表什么呢?讲故事的人,你们想说什么?
  第二种解读,骷髅头同样代表邪恶,但却是彼岸花的象征,这是否在表达:中国人民经历了百余年抗争,终于打破了西方价值体系对中国人民的恶意迷惑,彼岸花被毁,其恐怖本质露出真容。大家自以为已经逃出战略围剿,而事实上却并没有彻底逃离西方魔掌。我们依然是在西方道路下,我们依然处在痛苦与毁灭的边缘,我们还没有到达极乐世界,我们的周围,其实是另一个阴曹地府,依旧暗藏各种凶险,是这样么?
  来自内蒙的导演,来自台湾的监制,与同样来自台湾的编剧,你们到底什么意思,你们到底几个意思?来来来,你们出来,走两步,走两步。
  无论如何,电影里的故事已经结束,现实中的故事依旧继续。至少我们已经砸碎了一个彼岸花,我们突破封锁,终于活下来了,我们暂时获得了值得庆祝的理由。未来将会如何,道阻且长,摸金校尉三人组,我们在胡八一们的带领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还要继续向前走。走了一百多年,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
盗墓探险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我们的革命友谊不能丢,甚至在必要时候,我们还得把我们的革命友谊,再升华一下。
  这样的盗墓内涵,你们喜欢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锐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