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机游戏 闯关类单机游戏的人物是一个小黑豆其中一个人物是手里拿着一个很大的棒棒糖 头上戴着粉色蝴蝶结

Access denied |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89c2bca-ua98).AKS221B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AKS221B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3e4da8_9d4f60f',userId:,blogListLength:30};  春秋战国群英谱之范睢——Inspired by 《史记》  1、使齐  范睢,魏国人,字叔,口才极好,在战国那个游说之风大盛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实现飞黄腾达的富贵梦,这也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普遍追求。但是由于家里太穷,无法凑齐足够的盘缠去更远的国度游说,就决定就近就业,游说魏王。尽管如此,身为一国之君的魏王,如果没有门路,也是很难接近的,范睢就暂时投靠在魏国的中大夫(官名)须贾那里做门客,以等待时机。  魏国和齐国有积仇,之前齐国曾经派遣孙膑进攻魏国,孙膑于于马陵山下伏击庞涓率领的大军,射杀庞涓于一株大树下。公子魏申在这次战斗中被俘,劫持到齐国后作为人质,要挟魏国每三年进贡一次。此时魏国的丞相魏齐正是魏申的弟弟,而魏国当时在位的魏惠王因身体多病,实际的朝政都由魏齐来处理。  这一年到了魏国向齐国进贡的时间,魏齐命令须贾出使齐国,一来进奉贡物,二来请求齐国放回公子魏申,重修破损的双边关系。须贾深知自己的斤两,更深知这次出使的使命之重大,唯恐有辱使命。就于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了最能干的范睢同行,以襄助自己一臂之力。  到了齐国后,范睢果然是如鱼得水,在朝堂之上口若悬河,对答如流,齐国上上下下,上至齐王,下至群臣,无不被范睢折冲樽俎的娴雅风度所折服。齐王随即同意了释放魏申回国,重修两国旧好。事情至此,可以说须贾此行的使命已经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但是,新的危机已经开始笼罩范睢。  范睢光彩照人的形象,使得另一个人的感到了相形见绌。此人正是须贾,本来这次出使,自己是正使,范睢只是自己的副手。但是范睢的出色发挥,不但没有让须贾为自己圆满完成使命而欣喜,反而从心中升起了一股醋意,世人只知道女人容易吃醋,却不知道,男人的醋意一旦发作,比之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范睢对须贾的这种醋意尚且毫无察觉。此时,发生了另一件事,让须贾对范睢的嫉恨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发泄的突破口。齐王甚是喜爱范睢的才干,希望他能留下来为齐国效力,就私下赠送范睢很多金子和酒食。范睢没敢立即接受,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须贾,范睢的本意是向须贾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别无二心,但没想到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须贾用狐疑的眼光盯着前来告诉自己事情经过的范睢,心里犯起了嘀咕,你范睢和齐王素未谋面,他凭什么送你这么多东西?  不过须贾明面上并没有说什么,他只是告诉范睢将酒食收下,将金子退回去。范睢照做,国事访问结束后,他就随从须贾回到魏国,认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却并不知道后面即将有杀身之祸等待着他。  2、受辱  回到魏国后,对于范睢此行的功劳,须贾只字不提,只是将齐王赠送范睢金子和酒食这件可疑的事情汇报给了丞相魏齐,并且添油加醋地暗示了范睢可能会出卖魏国的机密给齐王,才收到了齐王的重金回报。本来,魏齐对齐国就怀有深深的国仇家恨,听说范睢可能会和齐国相勾结,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他摆下了宴席,然后命令人给范睢送去请帖。  接到请帖后的范睢,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怀着即将走上讲台领取三好学生证的小学生一般的心情,来到了魏齐的府上,他看到了很多宾客,其中也有自己的主人须贾,他断定魏齐将要当着众人的面宣读嘉奖词,于是开始酝酿等会儿如何说些谦逊辞让的话。  来到丞相府,须贾让范睢脱掉衣服,开始范睢一愣,然后恍然大悟,原来须贾害怕等会儿开宴后弄脏我这身漂亮的衣服,真是考虑得太周到了,于是照做。  脱掉衣服后,范睢才感到有点不对劲,怎么其他人都衣冠整齐地坐在那里啊?还没等回过味来,侍者已经将东西端上来了,但不是美味佳肴,而是一套刑具。不容分说,侍者帮助范睢将这套刑具披挂上去。  须贾终于露出了凶恶的真面目,说:“我举荐你一同出使齐国,你却里通外国,快点将你出卖的国家机密如实招供出来。以免皮肉之苦!”  在须贾问话的同时,魏齐已经命令人将款待的范睢的食物捧了上来,一些粗糠拌上喂牲口的杂草。须贾义正词严地说:“你的作为,和牲口有什么区别,现在就将这些草料吃下去吧!”  又惊又怒的范睢不肯就范,魏齐使了一个眼色,侍卫拖出去就是一顿毒打,逼迫范睢招供,可怜的范睢,本来就子虚乌有的事情,有什么可招供的?魏齐听说范睢不承认“犯罪事实”,认为刑讯逼供的力度还不够。  刑讯人员马上领会了领导的意思,继续对范睢毒打,范睢的肋骨被打断了,牙齿也被打掉了。魏齐来到牢房,盯着被打得血葫芦一般的范睢,问道:“还不肯招吗?”  范睢抬起了头,垂死的眼神中依然无法泯除悲愤欲燃的怒火,仍旧咬定自己是冤枉的,他的这种态度显然更加激怒了魏齐,随即示意继续施刑。  难道就这样被活活打死吗?我一生的抱负还未曾施展,我怎么甘心就这样死去呢?一定要活下来,而且一定要报仇,强烈的求生信念支持着范睢。最后他决定装死,过了一会儿,施刑者向魏齐报告范睢已经昏死过去了。魏齐不相信范睢真死了,他下令把范睢用草席裹起来扔到厕所里去。  即使这样了,魏齐仍然觉得不解气,他不仅仅要在肉体上折磨范睢,而且还要在尊严上加以羞辱,他授意自己府上喝醉酒的宾客往范睢身上撒尿,并且扬言,这就是里通外国者的下场。  满身污秽的范睢已经奄奄一息,夜幕降临了,魏齐和他的来宾们继续狂欢,只留下了几个看守的人。冰冷的月光洒满了大地,范睢强忍着钻心的剧痛向看守的人招手。一个卫士走了过来,范睢轻声地对他说:“你若能设法把我从这里救走的话,我必定有重谢!”卫士看着已经不成人形的范睢,对弱者的同情以及重谢的诱惑促使他下定决心帮助这个垂死之人。  于是这个卫士向已经喝得醉醺醺的魏齐奏道:“厕所的那个人已经死了,搁在那里时间长了可能会发臭,请让我把他的尸体仍远一点吧!”醉酒中的魏齐点了点头。于是卫士用草席包着范睢逃了出来。这边的魏齐等到酒稍微醒了一点后,觉得不对,马上派人去把“死去”的范睢找回来。但是已经迟了,找不到了。
楼主发言:44次 发图:0张 | 更多
  3、逃亡  逃出虎口后,范睢被送到了魏国一个叫郑安平的人那里,郑安平深知范睢是个难得的人才,并且相信范睢是冤枉的,良知的判断促使他冒着窝藏国家重犯的罪名,来救助这个末路穷途的人。他把范睢藏了起来。几个月后,范睢的伤基本愈合,就在郑安平的协助下隐居起来,并且改名为张禄。  死里逃生后的范睢,埋藏在心中的复仇怒火就一刻也没有熄灭过,但是,现在的他两手空空,无名无位,不要说复仇,甚至稍不小心,被魏齐的人发现踪迹后,连一条贱命也保不住了。  在无数个难熬的夜里,痛苦中的范睢向上天发出了撕心裂肺般的提问,我该怎么办?但是答案是别无他法,只有耐心等待,等待机会的到来。  上天并没有让他等很久,机会就来了。  秦国派大臣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就以群众演员的身份,扮作一个侍奉秦国来使的服务生,以寻找接近王稽的机会。  在一个恰好没有闲杂人员在场的某天,演员郑安平一边心不在焉地抹桌子,一边偷窥王大使,酝酿着如何开口向王稽荐贤。但是没等他开口,王大使先向他发问了。  “魏国有没有贤能的人士愿意和我一同到西边去呢?”这里的西面指的就是秦国,因为秦在魏的西边。  “我们乡里有一位名叫张禄的先生,很想见大人一面,谈谈天下大事。”  “哦,那快点引见他过来一叙啊!”  “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  “那好,你安排晚上来见我吧!”  “是,大人!”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范睢在郑安平的安排下,偷偷来到了王稽的住处,两人的话还没有谈到一半,王稽就发现范睢是个难得的贤才,并且在听过范睢讲述的个人遭遇后,又对他增添了几分同情,好吧,我来帮助你,既是为了你,也是为了秦国,他当即决定要带范睢离开魏国,到秦国去。但是不可能光明正大地将人带走,不过这点小困难根本难不住他们,一番谋划后,两人敲定了一套偷渡方案。  到了王大使结束访问,启程回国的那一日,按照约定,范睢事先就在一个名叫三亭冈的地方的南面蹲点守候了,王大使辞别魏王和群臣,驱车回国,路过三亭冈南面时,将范睢载上,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魏国的国境。  看着逐渐远去的魏国国境线,范睢心中激情澎湃,久久无法平静,在当今世上,最强大的非秦国莫属,我要借助秦国的力量,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我一定要除掉魏齐!此仇不报,誓不为人!在发这番毒誓的时候,范睢几乎咬碎了自己的满口牙。  但是离开了魏国,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安全的港湾,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前途依然会有无数的风险在等待着他,不过,捡回一条命的范睢早已经变得像从猎人手中脱逃的狐狸一样机警,他决定再也不会给任何人伤害自己的第二次机会。  归国使团的车队进入了秦国国境,行至湖邑这个地方时,前方的道路上扬起一片灰尘,远远望去,一队车马从西边奔驰而来,正在车上打瞌睡的范睢猛然惊醒,因为车子的忽然停顿让他感觉到外面好像有什么异样的事情发生。  范睢打开车门,问王稽,前方来的是谁。王稽告诉范睢,那是秦国的相国穰侯魏冉的车队,是去东边巡行视察地方的。范睢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他知道,穰侯魏冉目前正是秦国大红大紫的实权人物,是当今秦国王太后的弟弟,也就是当今秦昭襄王的舅舅。当然,令范睢心存惧怕的直接原因还并只是魏冉的位高权重,而是据他所知,魏冉最讨厌那些进入秦国的外来游说人员,今天一旦被他撞见,必定凶多吉少。  范睢随即对王稽说出了自己的担心,然后打算下车躲避一下,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魏冉的车队很快就到了,无奈之下,范睢只得躲藏在车中不出来。  两只车队碰头后,魏冉问王稽:“关东诸国可有什么变化?”  “回相国,没有。”王稽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使臣先生该不会带一些说客到秦国来吧?”魏冉眯着眼睛问道。  王稽和坐在车里的范睢都不由得心头一震,王稽强作镇定,回答道:“没有,下官也绝对不敢。”  “嗯,最好是没有,那些个油嘴滑舌的说客们,天天就会鼓捣是非,其实对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这种人来到秦国,只会扰乱国政。”  坐在车里的范睢感觉到中衣已经湿透了,他深知秦法的严苛,一旦魏冉搜查车内,自己就完蛋了。幸运的是,魏冉并没有搜查,而是就此别过,两队车马分镳而去。  魏冉行了一段路程之后,回想刚刚发生的场景,怎么感觉到王稽的神情有那么一丝不自然呢?他猛然醒悟,这其中必然有什么猫腻,立即命令车队返回,追上刚刚离去的王稽,王稽的车队毕竟还没有走远,魏冉的侍卫很快追上,将使团的队伍团团围住。  魏冉盯着王稽的眼睛,指着一辆车说道:“打开!”  那辆车正是范睢乘坐的那一辆。  4、隐忍  看到王稽的人一动也不动,魏冉冷笑了一声。没等他吩咐,自己的侍卫已经将车门扯开。  车里是空的。  原来,在魏冉一行离开后不久,范睢就敏锐地感到,以穰侯魏冉之心思精细,谁能保证他不会反悔刚才忘记搜查了呢?一旦返回搜查,自己危矣,所以,就跳下车找小路奔走。  而事情的发展,也果真不出其所料。就这样,凭借着自己的警觉,范睢逃过一劫。  当时的秦国,国力强盛,武功赫赫,在南面,夺取了楚国的鄢、郢两处重镇,并且将楚怀王囚禁在秦国至死。在东面,还攻破了齐国,之前齐湣王在东部自称为东帝,吃了败仗后,又很知趣地自动取消了这个封号。另外,秦国还时不时派兵到韩、赵、魏三国的边界去打打酱油。  此时秦国的内政,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势力很大,另外还有华阳君一支势力,泾阳君和高陵君可以归并为另一股势力。华阳君也是太后的弟弟,而泾阳君和高陵君都是秦王的同胞弟弟。总之,整个秦国的实权就是在这一帮裙带关系的贵族们手中瓜分完毕。  来到秦国国都咸阳后,王稽就到秦王那里汇报自己此行的出使情况,正事说完后,就趁机进言道:“臣这次去魏国,访得魏国有一位张禄先生,此人是当今天下难得的贤才,他对臣说秦国目前的局势危若累卵,若能采用他的方略即可转危为安。但是事关紧要,无法用书信传达,只能面谈。”  “哦,这样啊,那就安排他先到客舍住下吧!”秦王心不在焉地说道,他已经即秦王位三十六年了,类似这样的说客他已经很熟悉了,但是由于之前遇到的大多是些夸夸而谈之人,以至于对这些人并没有太大好感,况且张禄这个陌生的名字也没有什么名气,他凭此断定王稽推荐的这个人也是属于混吃混喝的普通辩士罢了,这种货色,在那个年代由于同行竞争过于激烈,早已经不值钱了。  于是,范睢就这样被安排到了客舍,所谓的客舍,其实也就是秦国国营的招待所。以招待各方来咸阳的来宾。范睢无奈,只得暂且住下。所谓来宾,那也是分为三六九等,地位尊贵的,就按大鱼大肉,五星客房的标准来,地位一般的,就待以普通饭食和客房。而像范睢这种遭到冷遇的,则是最下等的招待条件了,每天给点残羹冷炙,让你不至于饿死也就是了,住的地方也不过是仅能遮风避雨罢了。  就这样,范睢在苦苦的煎熬之中在秦国度过了一年。但是一直这么等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范睢冥思苦想,倾尽所学,写了一封给秦王的书信。  书信的开头先引古论今,说明圣明的君王一定要赏罚分明,知人善任。然后话锋一转,大意是说我在您这里也呆了这么久了,并且我也不是活腻的人,非要没事找事来用大话假话来欺骗您,然后让您这么赏罚分明的人拉出去砍了。紧接着又引用天下的名器宝物大多是出于微末,来比喻没有名气的人不一定就不是人才。最后又言辞恳切地表明自己的一片效忠之心,诚挚地希望得到秦王的接见和面谈。  由于书信是在揣摩透了秦王的心理后而为其私人定制的一套说词,且情理交融,文采斐然。秦王看过后想不被打动都难,于是他决定接见一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叫张禄的人。
  5、进言  会见的地点确定为秦王的一座离宫,来到离宫后,范睢假装不认识路,装作走错了的样子,直到秦王的车桥到来,他还在扮演迷途羔羊,离宫的卫士看不过去了,他们搞不清楚为何大王要见这个二愣子一样的家伙,看到秦王下车了,卫士大声呵斥范睢道:“大王来了!”
  “大王?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和穰侯,秦国原来还有一个大王?”范睢做迷惑状。  看到此人如此无礼,侍卫又大声训斥。刚下车的秦王也大略听到了范睢的话,他感到此人话中有话,就叫左右的人都退下,行至厅房,分宾主落座。寒暄过后,秦王切入正题:“先生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吗?”  范睢点头说:“是的是的!”但是接下来就哑了火。  秦王连续问了三次,范睢都是点头称是,可就是没有下文。  秦王有点生气了,我在日理万机之中抽出时间接见你这个无名之辈,你这是什么态度吗?但是,修养极好的秦王还是耐着性子又问道:“先生终究是不愿意教寡人,对吗?”  “实在是不敢,臣是羁旅之臣,和大王您又是初次见面,而我将向大王讲的都是匡扶君王您的事情,但是又处于你们骨肉至亲之间,疏不间亲,即使想向大王表述我的这一点愚忠,却不知道大王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您问三次我不敢应答。臣知道今天进言于大王面前,明天就会因为今天的话而被诛杀。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向大王您进言,人固有一死,假如我的死能对秦国有益,那么我死而无憾。只是怕我被处死之后,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再不敢投奔秦国,为大王进言了!”  好一副伶牙俐齿,开口之前,先将秦王治自己罪的路给堵死了。既然人家都这么说了,秦王继续端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架子,说:“先生您这是说的哪里的话啊?今天我能见到先生,那是因为上天怜悯我的愚钝,为了保存秦国的祖业宗庙而把您赐给我的,无论大事小事,也无论涉及到什么人——上及王太后,下及国中重臣。希望您都能一一指教,请再也不要怀疑我的真心了。”  看到铺垫得差不多了,范睢随即向秦王施下拜礼,秦王也立即还礼,范睢这才说道:“凭借秦国的强大,以及士卒的勇猛,对付各国,就好像用猛犬去追捕瘸腿的兔子,必然是手到擒来啊!而秦国却坐守关外十五年,不敢派兵出击崤山以东的诸国,这是因为穰侯魏冉没有尽到为秦国谋划的忠心,并且大王您自己的方针也有所失误才导致的啊!”  秦王问道:“我想知道错在何处?”  范睢环顾四周,发现不少随从在一边侧耳偷听,就暗思不敢在此时此地提及内政,还是先说些外事,来试探一下秦王的口风,他于是说道:“穰侯越过韩国、魏国去进攻齐国的刚、寿这两个地方,不是好计划。当年齐王向南进攻楚国,势如破竹,开辟了数千里的土地,而最后连一寸土地也未能据有,难道是齐王不想要吗?实在是地理形势所限制,而无法占有啊!而各国看到齐国由于征战而困乏,便乘机攻打齐国,大破齐军,令齐国几乎亡国。所以结局是,齐国攻打楚国,而好处全部落到韩、魏两国手中。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得一寸地就是大王的一寸,得一尺地就是大王的一尺。韩国、魏国位于中原腹地,是天下的中枢。大王如果想称霸,就必须先亲近天下的中枢地区,以威逼楚国、赵国。然后楚国强就收附赵国,赵国强就收附楚国,楚、赵两国一旦归附,齐国就惊慌失措了,齐国再归附,韩国、魏国就是秦国的掌中之物了。”  秦王听力范睢的一番剖析后,甚是赞赏,于是就以范睢为客卿,和他共同商议军事。  6、夺权  公元前266年,秦国攻取了魏国的一个叫邢丘的地方。此时,秦王日益倚重范睢,范睢就找机会向秦王进言道:“以前我在崤山之东居住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王太后、穰侯魏冉,不知道有秦王。什么才是王,独掌国家的大权才是王,可以决定国家的利害才是王,能够控制生杀大权才是王。现在王太后独断专权,无视大王您的存在,穰侯出使外国竟然不向大王回报,华阳君、泾阳君决断事情,毫无忌讳,高陵君自由进出朝堂,也不向大王请示。有这四股权贵势力掣肘君权,国家想不危险,也是不可能的啊!有这四股势力,可以说秦国并没有大王您的位置。”  刚进入秦国之时,范睢就清楚地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复仇大业,就必须完全控制秦国的军政大权,而要完全控制秦国的军政大权,就必须让秦王完全对自己言听计从,而要让秦王完全对自己言听计从,就必须搬开横阻在自己面前的这四块拦路石。而开始之时秦王对自己还无法完全信从,经过几年的等待和经营后,他感到火候差不多了,是时候移除自己的拦路石了。  范睢揣摩秦王的神情,感到自己的话打动了秦王,就趁热打铁,继续说道:“穰侯魏冉安插人控制秦国的外交大权,决断与诸国的事务,派出的使者遍布天下,征伐敌国,发出的命令没有人敢不听从。如果对外作战胜利了,他就把所获得的战利品全部收归于自己的封地陶邑;如果战败了,他就把百姓的怨气推到国君身上。我还听说,果树上的果实太多的话,会压折枝干,枝干折断又会损伤树根,臣子的封地过于强大会威胁到国家,臣子过于尊贵会让国君相形见绌……。”  范睢说的话可以说是沾了毒药的刀子,句句夺命,估计魏冉在旁听的话,会当场掐死他。在讲过理论后,范睢又极有耐心地列举了一些由臣强君弱而导致的一些血淋淋后果的史实,比如当年的淖齿管理齐国,就用箭射击齐王的大腿,并且抽去齐王的筋,把他吊到房梁上,折磨了一夜才断气。再比如当年赵国的李兑,统治赵国时,把赵主父(即原来的赵武灵王)关在沙丘宫里,花费了一百天将其活活饿死。总之后果怎么恐怖就怎么说,话说到这个份上,秦王早已感到脊梁骨冒汗了。  范睢继续火上浇油道:“当今秦国这四股权贵,也正像淖齿、李兑一类人一样。夏、商、周三代最后亡国的原因,都是因为君王把权力转授给臣下,自己纵酒行猎;而被授权者妒贤嫉能,欺下瞒上。他们不为君王考虑,而君王也不觉察醒悟,所以才失去了国家。现在秦国从乡间的小官直至朝堂中的大官,再到大王您的左右随从,无一不是丞相魏冉的人。我看到大王您孤孤零零地在朝廷上,真是为您万分担忧。只怕您百年之后,拥有秦国的将不是大王的子孙了!”  秦王没等范睢将话说完,早已经拍案而起,范睢随即恭敬地退至一边。  不久之后,太后的专权被废黜,穰侯魏冉、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被加上各种或有或无的罪名,驱逐到函谷关外为国戍边去了。范睢水到渠成地被提拔上来,升任为相国,加封为应候。他终于在自己的复仇之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7、赠袍  有一次,魏王派须贾到秦国访问。须贾只知道秦国现在当权的这个相国是一个叫张禄的人,而并不知道这个张禄就是自己的故人范睢。  须贾来到秦国国都后,在行馆住下,范睢决定在以秦国相国的身份接见魏国来使须贾之前,先以故人的身份去私下拜访一下老上级须贾。当然,他不会穿着一身相国制服招摇过市地去拜访,而是精心打扮了一下,向城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借了一套仅能蔽体的破衣,又在脸上抹些炭灰之类的化妆品。然后携带着乞讨人员的标配物品——一支棍子和一只豁了口子的碗。来到了须贾居住的行馆。  须贾看到落泊至此的范睢后,大为惊讶地问道:“范叔(范睢字叔)你原来没有死啊?”,  范睢说:“是的,我没有死?”  接下来须贾就询问范睢当年是如何逃生的,范睢自然编了一套假话来敷衍须贾。须贾终究没有完全失去做人的良心,见到此形此状的范睢,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此时他却并不知道,正是自己的这份恻隐,才令其保住了日后的性命。接下来须贾就让人准备饭食,款待范睢。当时正值严寒天气,看到衣衫褴褛的范睢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须贾又让人找了件丝棉袍给范睢穿,范睢倒也没客气,给吃就吃,给穿就穿。  酒足饭饱之后,须贾对范睢说,你看我还要到秦国丞相府去拜访,要不你先在行馆呆着,等我忙完公事后咱们再叙旧。范睢说你要去丞相府啊,那正好我认识路,简直太熟悉了,带我一块去吧,还可以给你带带路什么的。须贾说那好吧。  须贾和范睢一同乘车行至丞相府,范睢自告奋勇地进去通报。但是这一进去就久久不出来,须贾就问门卫,为什么我的那位同伴范叔这么久都没有出来?门卫用看着稀有动物的眼神看着须贾,说:“这里没有什么范叔,刚才进去的那位是我们的丞相张先生。”  须贾颜色大变,立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掉进了范睢设计好的圈套。他倒也是明白人,立即跪倒在地,从丞相府门口匍匐前进,就这样一步一磕头行至丞相府的客厅,此时的范睢,早已经在府内洗过了热水澡,换上了丞相服。正舒舒服服地坐在客厅内恭候须贾的到来。见面之后,范睢也没有过多客套,上来就是对须贾一顿臭骂,痛斥他当年诬陷自己,自然,须贾也免不了要为自己开脱,说自己当年也是误信他人之言等等。一番痛斥发泄之后,范睢怒视着自己案头鱼肉一般的须贾,说:“之所以不取你的性命,就是看在你刚才给了我一顿饭和一件丝袍,还有顾念旧情的份上。”  接着,范睢就命令大开宴席,宴请各国来使,须贾作为外国来使自然也要出席。只不过给他设了最下等的席位,并且给须贾上的菜要和给其他宾客的菜有所区别——一盘黑豆外加碎草之类的一个马饲料套餐。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用餐的须贾心中一定会出现“天道好还”这四个字。  饭毕,范睢温声细语地问须贾吃好了吗,如果没有就再来点,别到了我的府上还委屈了您。然后又同样温声细语地对须贾说,如果已经吃饱的话,那就麻烦您快点回国告诉魏王,我久离家乡,念物思人,让他给我送样魏国的特产——魏齐的人头。如果不方便的话,我就让秦军亲自到魏国的国都大梁去取,并且顺便屠城。  须贾仓皇逃离秦国,并没有先通报给魏王,而是直接将范睢的话带给了魏齐。魏齐镇定自若地听完了须贾的回报,当即作出了一个决定,马上外逃。唯恐晚了一步,魏王就迫于秦国的压力取了自己的项上人头。魏齐逃到了赵国,藏匿到了平原君赵胜的家里。
  8、绑票  范睢为了报答王稽对自己的恩情,特意向秦王举荐他。于是王稽被提拔为河东郡守,并且将此地设置为一个特区——可以在三年之内实行区域自治,不需向朝廷交粮纳税。然后范睢又厚报了另一个对自己有大恩的人郑安平,推举他做到了将军的位置。此外,范睢又尽情地酬报那些过去对自己好的人——散尽家财也在所不惜;同时也尽情报复那些过去对自己坏的人——被人背后咒骂为心胸狭窄也全不在意。后人对范睢的这个性格特征,用了一句极其传神的话来概括——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前265年,即范睢担任秦国相国的第二年,闲得手痒的秦军向东进攻韩国,不费吹灰之力,将原本产权属于韩国的宅基地——少曲和高平两座城邑,划归到秦国政府的统属名下。
  秦王听说了魏齐在赵国的平原君那里暂住,从关心爱护员工的情感生活方面考虑,打算为范睢报仇雪恨。就以要建立友好关系为由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信的内容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早就听说平原君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十分想和您做一对普通朋友(布衣之友),假如您肯光临我这里并小住几日的话,你我当痛饮十日。  平原君本来就害怕秦国,不想去但又不敢不去,只得硬着头皮到秦国,去的时候他还存有一丝幻想,说不定秦王真的是想和自己交朋友呢?  到了秦国后,秦王热情地款待平原君痛饮了几天,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热点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在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领域达成了重要共识。就在平原君即将确信此行真的是一次令人愉快的友谊之旅的时候,秦王开始脱衣服了,他脱掉了用来伪装的羊皮了,露出了流氓的真面目。其实平原君赵胜作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还真的不怕流氓,但是有点怕有实力的流氓,其实有实力的流氓虽然可怕,但是惹不起还躲得起。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平原君遇到的不但是一个流氓,而且是一个有实力的流氓,同时还是一个躲不了的流氓——他自己在人家的掌控之中。  秦流氓说:“以前周文王将姜尚尊为太公,齐桓公将管夷吾奉为仲父,如今范先生就是我的叔父啊。而范先生的仇人就住在您家里,您看方不方便派人将他的脑袋送过来?”  说完后,秦流氓用欣赏猎物的眼神注视着平原君的表情,他最享受的就是这种时刻。  完了,该来的终究是来了,平原君把肠子都悔青了,真不该来此狼穴虎窝啊!但是他还是从容地说道:“人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记低贱时的情谊;发达了还要结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魏齐作为我的朋友,即便是在我的家里,我也不会交给您,更何况他现在没有在我家里呢?”  平原君的这番话虽然也是撒了谎,但是至少听起来还是义正词严,可惜的是,此时他遇到的不是君子,而是当时世上实力最为强大的流氓。褪去一国之君的雍容仪态后,秦王显示出了自己街头流氓的真性情,他根本不接平原君的话茬,而是直接说道:“您如果不同意,我就不让您出函谷关。”  话说到这里,算是僵住了,平原君一言不发,但是也并没有屈服。于是,他就在事实上被绑票在了秦国,秦流氓立即转换为了秦绑匪。  秦绑匪又极有效率地给赵王写了封勒索信,信上的大意是:大王的弟弟(平原君是赵王之弟)在我手上,你快点拿魏齐的人头来赎人,不然,我不但不放回人质,还要到你家里去打劫(吾举兵而伐赵)。  赵孝成王看了勒索信后,又气又怕,但是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施,报案吧,但是当时也没有比秦绑匪实力更强的派出所。无奈之下,只好派士兵包围平原君的府邸,搜捕魏齐。魏齐却乘着夜色成功脱逃,逃到了赵国宰相虞卿那里,虞卿估摸着也没有可能说服赵王放过魏齐,合计之后,他竟然和魏齐一起抄小路从赵国逃走了。  为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可以放弃国相之尊,从魏齐方面来说,你交的这个朋友太值了,从虞卿方面来说,为了私人的情谊可以放弃国家给予你的名位,顾全了你的小义却亏欠了对国家的大义。这种让后人难以理解的抉择只能说明一个现象,春秋战国是一个价值体系相当驳杂的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表现出了最接近人性本始的淳朴,却又不免失之于简单和狭隘。
  9、末路  魏齐和虞卿逃出赵国后,突然间发现,自己的处境并不会比留在赵国好多少。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地方去。无论投奔那个国家,都难免惧于秦国的强大而将他们二次出卖。天下虽大,却难以找到魏齐的容身之处了。合计之后,魏齐和虞卿还是决定回魏国,那是因为他们认为魏国有一个人,也许可以救魏齐一命。  这个被他们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人是信陵君。和平原君赵胜一样,是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男主角就是这位信陵君。信陵君从血缘关系上说,是当时在位的魏安厘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其封地在信陵(今河南宁陵),信陵君仁爱宽厚,急公好义之名早已经传遍天下。  尽管如此,还算清醒的魏齐也并不是奢望信陵君能罩住自己,免去杀身之祸。他清楚地知道,在迫在眉睫的危险面前,再高尚的道德力量也敌不过令人窒息的强大实力。他唯一期望于信陵君的,是希望能帮助他逃到楚国去寻求政治避难。  当时列国之中,没有和秦国结仇的几乎没有,而尤以楚国对秦国的仇气最大,原因我们前面说过了,楚怀王就是在秦国被囚禁至死的。而列国论起土地面积,人口兵力,又以楚国为首。所以选择楚国为避难所,可以说是最合情合理的了。  可以说,魏齐并没有高估信陵君的道德力量,但是这种没有高估毕竟还是无法做到精确的量化。收到魏齐和虞卿的请求后,信陵君犯愁了,这两块烫手的山芋,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接吧,难道自己活腻烦了,正好送给秦国收拾自己和魏国的口实。不接吧,自己平时好不容易树起来的急公好义的金字招牌,岂不是要砸了。  在招牌和性命面前,信陵君泛起犹豫。他询问身边的人:“这个虞卿是个什么样的人?”  年逾七十的谋士候赢(牛人)回答道:“人本来就不容易了解,要了解别人也是很难的,虞卿本来是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的一介布衣,第一次见过赵王之后,就赏赐给他一双白璧,百镒黄金。第二次见赵王之后,就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过之后,就授给他相印,封万户侯。在这个时候,天下的人都争着要去了解他。魏齐在穷途末路之时去寻求虞卿的帮助,虞卿不以高官厚禄为重,解除相印,抛弃万户侯的地位,而和魏齐一起抄小路逃跑。急别人之穷途而来投奔公子您,公子却问他是‘什么人?’。人本来就不容易了解,要了解别人真的很难啊”!  被候赢这么一番夹枪带棒的话一说,信陵君顿时感到惭愧起来,在灵魂深处对自己刚才斤斤计较得失的卑琐心理自责不已。他立刻驾着车到郊外去迎接虞、魏二人。  但是,他来晚了一步,此时魏齐已经死了,自刎而死,信陵君看到的只是抱着魏齐尸首痛哭流涕的虞卿。  对魏齐来说,信陵君的确是一根稻草,但是,却并不是救命的稻草,而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信陵君迟迟没有答应接见,对于一直以来如在油锅中煎熬的魏齐来说,无疑意味着最后希望的破灭。他认为自己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情势,世界上已经没有人敢救自己了,既然怎么着也是死,与其死在别人手里,倒不如死在自己手里,还能多少保留点最后的做人尊严。   魏齐在魏国自尽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这令他大松一口气。讨要一个死人的头比追捕一个活人还是相对容易些,特别是当这个头是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祸水时更是如此。所以,当赵国的使者来魏国要求取走魏齐的首级时,魏国几乎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将首级奉送的。  不久之后,魏齐的首级就被赵国人送到了秦国,秦绑匪忠实地履行了江湖黑道的规矩,很快就将平原君放回。  当秦王将魏齐的首级送到范睢手上后,短暂的舒畅过后,范睢却突然发现,自己竟陷入了深深的落寞。有仇的已经报过,有恩的已经偿过,人生至此,已经无憾了,但是,在完美中死亡几乎是世间万事万物的通病。一下子失去人生目标之后,范睢觉得自己刹那间衰老了许多。
  坐观历史风云,退思百年人生。
  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现在冰泉是长白山的,也是世界的!  
  @凝望前生及 7楼
12:44:08  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现在冰泉是长白山的,也是世界的!  -----------------------------  这~汗……
  11、蔡泽  蔡泽,男,燕国人,其余不详。在战国那个游说之风大盛的时代背景下,蔡泽也毅然投身到凭借一张利舌求富贵的历史洪流中。但是在来秦国之前,幸运女神并没有眷顾他,他依然躲在历史舞台的大幕后面坐冷板凳。  有一次,蔡泽请当时著名的看相大师唐举为自己看面相。  蔡泽说:“我听说先生给李兑看相,曾经断言他在一百天内将要掌握一国的大权,并且后来应验了,有这回事吗?”李兑就是之前范睢给秦王当反面教材提到的那位曾经的赵国权臣。  唐举回答道:“确实有这回事。”  蔡泽接着说:“那您看看我这个面相怎么样?”  唐举用极其职业的目光审视了蔡泽一番,笑着说:“先生是朝天鼻,方肩膀,凸额头,塌鼻梁,罗圈腿。我听说圣人不可貌相,大概就是指先生您这样的吧!”  这话听起来完全就是披着奉承外衣的讥讽。蔡泽心里面虽然明镜似的,但是识破不说破,仍然说道:“富贵这些东西我肯定会有的,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寿命有多长,愿意听先生说说。”  唐举说:“先生的寿命,从此时算起,还有四十三年。”  蔡泽大笑起来,显然对这个预测结果还比较满意,然后谢过唐举而去。  这只是关于蔡泽个人的一点小花絮,但是从中可以读出一些信息,从而也能嗅到那个时代人心士气之特征。蔡泽在提到唐举预测对了李兑命运这件事情时,并没有考虑进去道德观念上之褒贬。李兑这个人,按照后世正统的观点看,属于乱臣贼子之流,其人不足学。但是蔡泽完全无视这些信息特征,只是盯着其人可以发达,可以显贵这一点,引用李兑事例之时,不但没有半点感情上的厌弃,反而暗含有羡慕之意。  在那个局势动荡,生若朝露的时代,大部分人都怀有一种攫取现实权势和富贵的迫不及待,在他们心里,并没有后世常常标榜的道德负担。及时行乐,及时燃烧,过把瘾就死也不遗憾,这是哪个时代士气人心的一个重要特征。  蔡泽从唐举处回来后,对他的车夫说:“我以后吃肥肉,可以要两份,吃一份扔一份,坐车,可以坐两辆,自己坐一辆,后面再拖一辆。怀里抱着黄金大印,腰里系着紫色丝带,在国君面前备受尊敬,享受这样的荣华富贵,四十三年足够了!”  随后,满怀着对人生无限憧憬的蔡泽离开燕国,兴冲冲地来到赵国——但是被人家给赶出来了。他毫不灰心,接着又去韩国、魏国,在路上又遇到了强盗,估计此时蔡泽身上也没有多少钱财可枪了,所以强盗们并没有捞到多少油水,于是,忠实遵守绝不空手而回行规的强盗抢走了蔡泽吃饭的家伙——锅鼎之类的炊具。  犹如丧家之犬的蔡泽陷入了难堪的困境,此时,一个消息传来了,应候范睢所推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在秦国犯了大罪,范睢内疚得抬不起头来。政治嗅觉敏感的蔡泽意识到机会来了,他立即掉头向西,来到了秦国。  来到秦国后,蔡泽打算先炒作一下自己,提升点人气。于是先让人放出消息给范睢,很快,范睢耳朵中就听到了这样的话:“燕国来的这位宾客蔡泽,那是个天下难得的见识超群、辩才无碍的智谋之士,只要他一见到秦王,必定能让秦王剥夺掉范睢的权位,而自己取而代之。”  范睢说:“我博古通今,百家之学,又无不通晓,许多能言善辩的人,也无不折服于我的口才之下,这个外来的蔡泽凭什么说能让秦王剥夺掉我的权位,并且取而代之?”好奇心促使他一定要见蔡泽一面。  范睢派人将蔡泽召来,蔡泽见到范睢后,只是礼节性地行了拱手礼,仿佛他面见的并不是炙手可热的大秦权相,而是自己在以一个相国的身份接见某不知名的白丁。本来范睢就没有好心情,看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如此怠慢,更加不爽了。  对这种人也不用什么客套了,范睢就开门见山问道:“听说你扬言要代替我为秦国的相国,有这事儿吗?”  蔡泽说:“是的。”  “那让我听听你的说法吧!”范睢不耐烦地说道。
  能转吗 楼主?
  12、对辩  演讲家蔡泽开口了:“您看问题为什么这么迟钝啊?一年之中四季更替,每个季节完成自己的使命后就自动退去。人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完好无损,手脚灵活,耳聪目明,心神聪慧,这不正是士人所追求的吗?”  这番以训诫开始的话说得无懈可击,范睢只得做小学生状般回答道:“说得对。”  于是蔡老师继续说:“秉持仁道和正义,按天道而行,以施德于民,凭借此而施展自己的志向于天下,因此天下人都敬爱而推崇他,并且拥戴他作为君王,这难道不是雄辩而又明于事理的智者所期望的吗?”  又是一番大义凌然滴水不漏的表述。范同学不得不又说:“对。”  蔡老师又说:“人处在富贵和显荣的位置,就应该参赞众理于万物,令其各得其所,使万物都能保持寿命久远,平安度过他的生命周期而不会中途夭折,这样一来,天下才能继承他的道统,坚守他的事业,流传后世于无穷。名称和实际相匹配,才能恩德远播,流芳百世。和天地之道一样保持长久,这难道不是天道和仁德相吻合,从而被圣人赞许为会处事的吗?”  范同学不得不服这番话,再次说:“对。”  蔡老师趁热打铁,继续说:“像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结局值得羡慕吗?”  范睢在承受了蔡泽的三板斧后,逐渐晃过神来,开始恢复自己的思考能力了,他挣脱了被蔡泽牵着鼻子走的绳索,开始反击了。故意反问道:“为什么不可以?比如公孙鞅事奉秦孝公,终生没有二心,一心为公而毫不顾惜自身;设置严厉刑罚来杜绝奸恶,切实行使赏罚分明的律令;对国家一片忠心,一片挚情,蒙受着不义的指责,诱骗老朋友,捉住魏国公子,大破敌军,为秦国开拓了千里之遥的疆域。吴起事奉楚悼王,令人不能因私损公,奸佞之人的谗言无法壅塞忠臣的言路,臣民的议论不能随声附和,为国家做事不能苟且保身,不因为危险就中止行动,做符合大义的事而不逃避困难,为了让国君称霸,国家富强,不躲避灾祸和凶险。大夫文种事奉越王,哪怕君主处于困窘羞辱之地,依旧毫不懈怠地尽自己的忠心,哪怕君主面临国破家亡,依然竭尽自己的才能加以辅佐而不离开,成功之后而不自夸,富贵之后而不骄傲懈怠。像这三个人,都是义士之中的样板,忠臣之中的标杆。所以君子如果为了大义而死,那么就视死如归,耻辱地生不如光荣地死,士人本来就应该具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气节。大义所在,死而无憾,如此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吗?”  蔡泽看着装13的范睢,用舌头舔了一下说得干燥的嘴唇。明明知道对方在装孙子,但是还是得假装出不知道对方是在装孙子的样子,继续把戏唱下去。  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人的福气;君主通达,臣子正直,这是一个国家的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守信,妻子忠贞,这是一个家庭的福气。像比干如此忠心耿耿却不能令商朝保存,伍子胥足智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却不能阻止晋国变乱。这些人都是忠臣孝子之类,却不能阻止国家的灭亡和变乱,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没有明达的君主和贤能的父亲听从他们的建议,像这种情况,天下人都会以有这样的国君和父亲而引以为耻,并且会同情这种情况下的臣僚和儿子。如此看来,商鞅、吴起、文种作为臣子,是没有过错的,但他们的国君是不对的。所以世人称赞这三个人的功劳,但是又哀叹他们的遭际,哪里是在羡慕他们由于遇君不淑而下场悲惨呢?假如说只有人死了之后才能立下忠诚的美名,那么微子也不足以被称为仁人了,孔子也不足以被称为圣人了。管仲也不足以被称之为大人物了。人要建立共业,难道不希望功成而身在吗?身家性命和卓著功业俱能保全,乃是上等的结果;功业可以效法而却身死于不测的,乃是中等的结果;声名狼藉却苟且保全性命的,这是下等的结果。”  面对如此精辟的剖析,范睢不得不点头称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科普一下双方谈话中提到的人物典故,就这里内容而言,我们只需要知道,双方谈话中提到的商鞅、吴起、文种、比干、伍子胥、申生都是很牛的人,但是共同点是下场凄惨。而微子、孔子、管仲也是因为各自的道德或功业而被后世称道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结局圆满。  蔡泽等于明确地给范睢摆出了两条大路,并且罗列出了曾经走在这两条不同道路上的前贤。这两条路的区别在于,第一条是从天堂走向地狱,另一条是由天堂走向天堂。在出完如此侮辱智商的选择题后,蔡泽显然还生怕自己的学生会选错,于是又苦口婆心地说出了下面一番话。
  @其嘯也歌 11楼
16:55:27  能转吗 楼主?  -----------------------------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13、说服  看到范睢赞成自己的观点,蔡泽乘胜追击,说:“商鞅、吴起、文种,以身为臣子的身份建功立业,的确值得人仰慕。闳夭侍奉周文王,周公辅佐周成王,不也是极其忠心而又才能卓越吗?从君臣之间融洽互信的关系方面而言, 商鞅、吴起、文种能比得上闳夭和周公吗?”  范睢说:“比不上。”  蔡泽说:“既然这样,从人主的慈爱仁义,信任忠臣,厚待旧臣,和贤能之士亲如胶漆,情深义厚,不舍弃功臣方面而言。您的君主和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比起来会更好吗?”
  面对如此敏感而尖锐的问题,范睢心里也没底,即便有底也不好直言,只好说:“不知道。”  既然你不肯回答,那我就替你回答吧,蔡泽单刀直入说:“如今您的主上,在亲信忠臣方面,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的。而您为秦国做出的贡献方面,比起商鞅、吴起、文种来,又怎么样?”  范睢不得不如实回答:“比不上。”  至此,所有的问题都已经掰开了揉碎了摊到桌面上了,蔡泽开始做结论性发言:“如今您的人主在亲信忠臣方面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的,而您对秦国的功劳是比不上商鞅、吴起、文种的。但是您的高官厚禄是超过他们三位了,这种情况下假如您还不知道引退,恐怕您遭受的祸患会比他们三位更大,我私下里替您感到危险啊!”  接下来,蔡泽很贴心地点出了范睢的大仇已经报过,有恩的人已经偿过,人生至此,可以说已经了无遗憾。然后又口若悬河,引古论今,旁征博引,以讲述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道理。总之是要讲明这样一个观点,你范睢假如在继续在目前的这个位子上赖下去的话,后果会很严重。而假如退隐而去的话,生活会很幸福。  范睢彻底服了,长久以来那个隐藏在他心底的不安终于得到了解答,其实这只是一层纸,以他范睢的智慧,又岂能不能洞透这层纸,不过是当事者迷,眼前的荣华迷住了他的眼睛,他急需一个人来给自己浇一盆凉水,就是在这个恰当的时机,蔡泽提着一桶冰水混合物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范睢向蔡泽拜谢,和开始时的态度判若两人,他说:“先生讲得太对了。我听说有欲望却没有智慧,就会失去他欲要的东西,拥有某些东西却没有智慧,就会失去他所拥有的东西。多亏了先生今天教导我,范睢我一定听从您的建议。”  像是白捡了一条命一样的范睢立即将蔡泽奉为上宾,恭请其到贵宾席入座。  过了几天,范睢上朝面见秦王,对秦昭王说:“我的门客中,有一个从太行山东面过来名叫蔡泽的,此人是能言善辩之士,对于夏商周的事,五霸的事和世俗中的权变都非常精通,我阅人无数,但是还没有见过能赶上他的,连我自己也自叹弗如。为国家着想,我不敢不禀报大王。”  秦昭王见范睢如此推崇,就召见了蔡泽,面谈之后,秦王甚是喜欢,就授予蔡泽客卿的职位。接下来范睢就以身体不好为由要求提前退休,回家养老,秦昭王自然是百般挽留,范睢就装作病重,再次辞职。无奈之下,秦昭王只好免去范睢的相位,准许他回家养病,就这样,范睢全身而退。  相位空出来后,本来就很受赏识的蔡泽水到渠成地被秦王提拔上来。新官上任三把火,蔡泽接任后,就指导秦军东进,灭掉了本来就半死不活的周朝。但是好景不长,蔡泽刚担任了几个月的相国,位子还没有暖热,就有人进谗言中伤他,他倒也很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受宠信的程度远远不及自己的前任范睢,便用同样的借口推脱有病而送还了相印。  但是蔡泽虽然辞去了相印,并没有离开秦国的政坛,而是被封为纲成君,在秦国居住了十多年,先后事奉过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一直到最后事奉秦始皇。简直就是秦国政坛中的常青树,他后来的一些著名事迹还包括为秦国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  司马迁评价此二人时,引用韩非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来形容二人在政坛上的纵横捭阖,而又能毫发无损。并且说,在那个辩士多如牛毛的时代,范、蔡二人原本就是很普通的辩士,但是很多人游说诸侯,直至白发苍苍也没有获得过重用,也并不能一棍子打死地说都是因为这些人的计策谋划拙劣,而是很多情况是游说者自己下的努力不够啊!到了范、蔡二人客居到秦国,能够先后取得卿相的地位,扬名于天下,原因就是他们二人游说力度的强弱和其他辩士不同。  按照司马迁的理解,范、蔡二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们主观意志方面的奋发图强,因为司马迁自己也是在遭遇宫刑后的奇耻大辱后而完成《史记》的,所以他对于人在困辱环境下爆发出的强大能量有切身之感。当然,司马迁也并没有无条件地夸大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作用,他后面也说了,人要飞黄腾达,自然也有偶然的机遇造成的,但是很多人在才能上也和范、蔡不相上下,却蹉跎一生,不能得志,又哪里说得完呢?不过假如范、蔡二人不是遭遇了严重的困厄,又怎么能激发他们如此昂扬的斗志呢?  太史公的主要观点,用俗语来讲,就是“要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兵家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像范睢,几乎是在跌到了人生最谷底的时刻,依靠一些侥幸的机遇,才苟全性命于万一,从而展开了自己触底反弹的复仇之旅,但是,正是这种人生奇耻大辱的锻炼,激活了埋藏在范睢心底的核反应堆,从而拥有了不可战胜的强大心灵,哪怕只有可以复仇的一线机遇,他也会像一匹饿极的野狼看到猎物一样紧紧地将其攫取。这种情况,又好似一个勤劳无比的农夫,哪怕只有一粒种子在手,他也会奉献给你一个春天。  范睢的另一个可贵之处是,他并没有被复仇的火焰冲昏理性,在他的世界观中,世界的人和事就犹如围棋盘中的黑子和白子一样分明,有仇必报,有恩必偿,所以须贾的一件丝袍换回了他的宽恕,这种极致的是非分明,既是范睢身上的缺点,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但是,范睢被激活的小宇宙终归还是为他个人的一己之恩怨而存在的,从最开始,他就不具备民胞物与的圣人情怀,所以他的规模最终也只能局限为一个乱世豪雄。虽然如此,他能在盛极而衰的迹象出现之前,听取蔡泽的正确建议,及时全身而退,避免了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兔死狗烹的老把戏,也称得上是豪雄之中的佼佼者了。
  春秋战国群英谱之乐毅  当年,诸葛孔明蜗居隆中之时,闲暇之余和同学们侃大山,他曾经对同学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意思是凭你们三个人的才干,可以做到省部一级的高官,然后那三个同学问孔明自己可以做到什么位置,孔明笑而不语。  后来他的同学们通过旁敲侧击,才明白孔明同学常常自比管乐,之所以不当着同学的面直说,实在是因为害怕刺激他们。“管”指的是管仲,也是春秋时期的牛人,而其中的“乐”是指乐毅,就是我们本传的传主,乐毅究竟做出了哪些经天纬地的伟绩,让自视甚高的孔明视之为人生楷模,本传将为您揭晓。  1、燕国往事  乐毅的祖上,有名可考的是一个叫乐羊的人,乐羊是魏文侯的大将,曾经率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以战功将中山国的灵寿这个地方封给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就因此而在灵寿安了家,后来中山国复国,到了赵武灵王时又再次灭掉中山国,随后乐家的后代里就出了一个叫乐毅的人。  乐毅非常贤能,兴趣广泛,而尤其喜爱军事。由于赵国人的举荐,乐毅曾经在赵国干过一段公务员。后来赵国发生了政变,国君赵武灵王竟然被臣下围困在行宫沙丘而活活饿死。(这些事,我们在《范睢》篇中也曾经提到过。)看到政局如此不稳,秉承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乐毅立即辞职,到国外去自谋职业,他先去了魏国。  虽然说有才能的人就像是放到袋子中的锥子一样,一定会脱颖而出,但是前提也是你必须先把他放到袋子中,如果扔到草丛里,再锋利的锥子也没人注意到。在魏国呆了段时间后,自我期待甚高的乐毅地发现,魏国显然不是袋子,至少就自己目前的境遇来看不是,于是他将目光投向远方,去寻找袋子。然后他的目光就被北边的燕国给吸引住了,直觉告诉他,那里是适合他的袋子。  燕国在当时诸强林立的背景下,并不怎么引人注目,那只是一个伫立在北方苦寒之地的一个小国,一个弱国。以至于中原地带的这些大国强国们乐此不疲地进行攻打杀伐游戏时,都懒得看燕国一眼。  但是,此时燕国的政治氛围特别令乐毅着迷。简单叙述一下,先前,燕国的国君燕王哙于公元前320年继位,任用一个叫子之的人为国相,子之为人干练,深得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到了燕王哙晚年,他听信旁人之言,竟然异想天开地效法古代的尧舜,将国君之位置禅让给子之,而自己甘愿以臣子自居,这种惊世骇俗而不顾现实的书生气做法很快将导致燕国的动乱。  动乱的根源在于,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了子之,那么自己的儿子——原本是燕国储君的太子平——该怎么办?围绕在太子身边的原本的燕国贵族该怎么办?本来众人的预期都是现在的太子就是将来的国君,平日将宝都压在了太子身上,现在凭空将国君之位让给了子之,你子之算是哪根葱?  果不其然,子之继位后的第三年,燕国发生了动乱,以太子平为首的贵族和一个叫市被的将军联合,率兵包围了王宫,决定将子之赶下台。但是,围攻了几个月,不但没有攻下王宫,反而被缓过劲的子之反戈一击,太子平和市被的军队大败。这场持续了数月之久的动乱给燕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数万人死于战乱,太子平、市被、燕王哙(死得最不冤)相继死于这场战乱。  旁边的齐国看到燕国内乱,充分发挥了见人遇难,落井下石的精神,出兵侵袭,本来就乱作一锅粥的燕国更是雪上加霜。子之被齐军擒住后,剁成了肉酱而死。但是齐军在燕国毫无节制的暴行又激起了燕人新的反抗,最后齐军被迫撤离燕国。  齐军走后,燕国人算是松了一口气,但是当他们看着满目疮痍的国土时,却惊奇地发现,原来还炙手可热,被争抢得死去活来的燕国国君之位,现在竟然没有一个人适合或者说敢去坐了。国家无主,燕人陷入了新的愁绪之中。  赵国的赵武灵王很快觉察了这一情况,他立即将流亡在韩国的另一个燕王哙的儿子公子职请到了赵国,立为燕王,并派人将其送回了燕国,解决了燕国人民的燃眉之急——国不可一日无主,公子职就是后来的燕昭王。
  2、昭王求贤  继位后的燕昭王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多难兴邦的古训也即将发挥作用。惨痛的动乱教育了燕昭王,痛定思痛,他决定奋发图强,振兴国家,以雪国耻。雪耻的对象锁定在了齐国,他痛恨这个趁火打劫的国家,恨到深入骨髓,但是在目前,他却毫无办法。即便在燕国动乱之前,齐国也一直都是比燕国强大得多的国家。更别提现在了,以目前的国力向齐国复仇,用以卵击石来形容都算是抬举的了。  燕昭王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向天下招揽贤士,开始,他曾经询问自己的一个叫郭隗的大臣,如何才能招来天下贤才。郭隗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来启发燕昭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国君想要求得千里马,但是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此时,一个小官吏站出来说可以找到千里马,于是国君就赐给他重金让他去寻找。不久,这个小官吏真的找到了一匹千里马,正打算买下来的时候,这匹马却死了,但是他思虑一下,仍然出资五百金购下了马的尸骨,然后将其带到了国君面前。国君看到这一副连放到实验室做标本的资格都不够的尸骨,却花去了自己五百金,气就不打一处来,对小官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小官吏却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说:“老大,您别怒,这钱不是白花的,一匹死千里马您都肯高价购买,这消息很快会传开,不久之后,活的千里马自然会送上门来。”果然,不出一年,国君就足不出户地等到了献上门来的三匹活的千里马。  郭隗不但讲了理论,还提出了实际的操作办法。他对燕昭王说:“若要招致贤才,那么就先从我郭隗做起,假如您能礼待我郭隗,那么天下比我郭隗贤能的人自然会慕名而来。”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殿,并且以师礼待之,另外还修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待天下名士之来。这些行为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起到了很好的广告示范效应。  乐毅很自然地注意到了燕国出现的这一新气象,他饶有兴趣地注视着北方的这个白纸一样的小国。按照某诗人的说法,一张白纸才可以画出最美丽的图画。悲观的人看到的往往是一穷二白,乐观的人看到的是一张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乐毅显然是后者,他明明看到了舞台的主人在向自己招手,不由得怦然心动。  但是他还需要观察一下,试探一下。虽然他在魏国算不上十分得意,但是,凭借自己出色的才干,好坏还是混到了魏国公务员的职位。在新的职业前景没有明朗之前,他还不想贸然跳槽。正在此时,魏王想要派人出使燕国,乐毅自告奋勇表示愿往,于是他就以使者的身份来到了燕国。  燕昭王平时对乐毅这个人也有所耳闻,知道是个人才,所以一见到乐毅,就待之以贵宾的礼节,并且或明或暗地抛出一汪汪秋波,乐毅却是半推半就地玩暧昧,既不点头,也不摇头,这其实也是古代良将贤相确定正式老板之前一贯的姿态了,从此时的乐毅直到后来的诸葛孔明,都是这样,确定将要奉献出自己青春和才华的老板之前,一般都像即将谈婚论嫁的大姑娘一样,先面含桃花充满羞涩地推辞一番。等到前戏做足,火候到了,才肯确定正式的君臣关系。  经过观察和试探之后,乐毅相信燕昭王的确是真心求贤,就主动到向燕昭王献上礼物表示愿意辅佐。于是,他就在异地辞掉魏国的公职,随后被燕昭王授予了亚卿的职位,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很久。
  3、结盟抗齐  当时,齐国在位的是齐闵王,齐国的国势正如日中天。在南面,齐国在重丘这个地方击败了楚国的相国唐眛;在西面观津这个地方,击溃了魏国和赵国。紧接着,不知疲倦的齐国又联合韩、赵、魏三国进攻秦国。以上是齐国在军事方面的主要成绩,次要成绩还包括曾经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攻破了宋国,拓疆一千余里。另外齐闵王还和秦昭王展开了“帝号”冠名权的争夺赛,比赛结果是秦昭王自称“西帝”,齐闵王自称“东帝”。但是齐闵王后来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又自行取消了这一称号,还依旧称王。  从表面看,齐国甚是风光无限,以至于原来都跟着秦国混的小弟辈诸侯国都打算抛弃大哥,转而投靠到齐国的怀抱。但是,从内里看,由于连年对外作战 ,齐国的老百姓早就忍受不了齐闵王的横征暴敛了,反抗暴政的共识已经在私底下形成了一股暗潮涌动的洪流,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来爆发。  这一切自然逃不过一直密切关注齐国动向的燕昭王的眼睛。他认为等待很久的复仇时机到了,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于是向乐毅请教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  当君主脑袋发热的时候,正是体现头脑冷静的臣子价值的时候。乐毅看着满面潮红,兴奋不已的燕昭王,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和理智,他说:“齐国,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依然保留着霸国的基业,他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千万不能轻率地单独攻打他。不如联合赵、楚、魏三国一起来干他。”  燕昭王同意了乐毅的建议,于是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签订同盟条约,另派别人分别去联合楚国和魏国。乐毅到赵国后,很顺利地和赵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榆与此同时,还怂恿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入伙。  意外的惊喜还在后面,韩国估计平时也受过齐国不少气,平日摄于齐国的淫威,敢怒不敢言。现在耳闻这么多国家联合起来对付齐国,刹那间变得既勇敢又义愤填膺,主动表示愿意为攻打齐国尽自己的一份力,于是也韩国也加入到了进攻齐国的同盟之中。如此看来,平时做人真的不能像齐闵王那样跋扈。  争取盟友的工作超额完成之后,乐毅回到了燕国,向燕昭王汇报了出使的情况。于是燕昭王征调了全国的兵力,委任乐毅为上将军,实际上就是全军的总司令。另外由于乐毅有过在赵国从政的生涯,这一履历令他也深受赵慧文王的信任,赵慧文王将赵国相国的大印授予了乐毅,赵军自然也交给他调用。另外,楚、韩、魏、三国的军队也由乐毅统一指挥,于是乐毅实际上成为了五国联军的统帅。
  4、辉煌时刻  五国联军以空前的阵势进攻齐国,在济水以西的地方遭遇齐军,交战的结果是齐军大败。作为外援的各国看到齐军败退,再往前攻打下去,将会进入齐国境内,齐军一旦利用坚城固守,势必会将这场战争拖入到深水区,遭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外援国的本意也就是教育一下齐闵王该怎么做人,原本也没有奢望将齐国从地球上抹去。现在看来这个目标也已经基本实现,于是其他四国的军队各自停止了进攻,撤回了本国。  而燕军是不会停止进攻的,仅仅击败齐军的主力一次,并不能满足燕昭王和乐毅的胃口。在乐毅的率领下,燕军继续追击败退的齐军。齐军兵败如山倒,燕军却越战越勇,势如破竹,一直追击到齐国境内,最后竟然一直杀到了齐国国都临淄的城下。  而齐闵王并没有在国都,他很识时务地及时逃跑了,逃到了齐国的一个叫莒的地方,据兵固守。  乐毅独自率领一支燕军在齐国境内巡行一遭,发现各地的城市守军都是闭城死守,于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临淄。连国君都弃城而逃了,临淄的守军自然也不肯为一座失去灵魂的城市太过于卖命,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被乐毅拿下了临淄。而临淄城的老百姓对于燕军的到来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抵抗意志,甚至可以从一些人脸上看到一些喜色,国君做到齐闵王这个份上,真的太失败了。  占据临淄后,乐毅约束好军队,避免骚扰平民的事情发生。然后将齐闵王平日收集的珍宝财物以及祭祀宗庙用的器物作为战利品运送到燕国去,燕昭王成了天下最开心的人,大仇终报!他先到宗庙祭告了自己的列祖列宗,然后拿出最感恩的心情,亲自到济水岸上去慰问军队,除了例行的论功行赏,还准备了丰盛的酒肉犒劳全体将士。燕昭王将一个叫昌国的地方封给了最大的功臣乐毅,乐毅的封号就叫昌国君。  该慰问的也慰问了,该行赏的也行赏了,那就接着干活吧!燕昭王携带着缴获的战利品返回了燕国,并授意乐毅继续进攻还没有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就这样,乐毅在齐国的军事行动一下子就持续了五年,五年之内,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邑!每攻取一处城邑就做为郡县划归为燕国的行政单位,这等于说,在这五年内,燕昭王以平均每个月都增加一座以上城邑的速度扩展疆土。原本的小国迅速扩充为大国,这种由速度而带来的激情让燕昭王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五年时光,与此同时,这五年也是乐毅人生中最辉煌璀璨的时刻!  整个齐国几乎都沦陷了,但是还有两个地方在坚守。一个是前面提到的莒,另一个地方叫即墨。此时,燕昭王死了,不过相信他是在幸福中死去的,作为一个国君,此生对他来说已经了无遗憾。  燕昭王的儿子继位,史称燕惠王。  燕惠王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乐毅,这一情况被齐国的一个叫田单的人知道了,他将作为乐毅最宿命的对手而登上历史舞台。田单是另一个才俊,他的出现仿佛是为了以逆序的方式而重演乐毅的精彩,很快乐毅将遇到人生最大的危机。
  5、归赵避祸  田单利用燕惠王不喜欢乐毅这一心理,派人到燕国施行反间计。这种手法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折腾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是同样也是屡试不爽。原因就在于,无论世间的事物如何变化,但是人心却是顽固地亘古不变,同样的隔膜,同样的猜疑,同样的误解,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厌其烦地上演。  造谣者在燕国散布的谣言是这样的:没有被燕军攻下的齐国城邑只有两座罢了,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乐毅和刚即位的燕国国君有旧怨,乐毅故意通过磨洋工的方式而拥兵自重,并不是真的不能拿下这两座城邑。乐毅的算盘是打算在齐国自立为王,所以齐国真正担忧的,是燕国换别的将领来。  这些话很快传到了燕惠王的耳朵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和田单导演预设的剧情走势完全相同了。本来就对乐毅抱有不信任态度的燕惠王,在齐国谣言的蛊惑下,派遣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并且召乐毅回国。  乐毅是那种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人,他立即嗅到了这个召回背后隐藏的危险——很可能会是杀身之祸!所以没有应命。而是逃到了自己开始就职时的老单位——赵国,赵国依然友好地接纳了自己的老员工,鉴于乐毅这些年在其他单位任职时的惊人业绩,赵国将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了乐毅,封号是望诸君。  乐毅没有客套,没有推辞,而是爽快地接受了赵国给予自己的封地和封号,因为他知道,这些优崇的封号在此时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此时的乐毅,不但要提防燕国的追捕,还要担心齐国的报复。  齐军继续和接替乐毅的骑劫进行塔防游戏,齐国和燕国都暂时没有心思去搭理乐毅了。齐国方面的主帅田单决定对调一下游戏双方的角色,也就是说,他已经对防守感到厌倦了,迫切地想尝试一下进攻的滋味,乐毅的离去更加刺激了他这个欲望。  骑劫和田单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田单通过一系列计策的实施转化了攻守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即墨城下大败燕军,然后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失地。此时,齐闵王已经死去,在位的是齐襄王,田单将齐襄王迎接回国都临淄。  骑劫的惨败令燕惠王捶胸顿足,他也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但是人原谅自己往往是很容易的。燕惠王很快从自责之中拔出,转而怨恨乐毅弃自己而去,转投赵国,另外他更担心赵国会让乐毅率兵乘着燕军新败而进攻燕国。  左思右想之下,燕惠王就派人到赵国去,吩咐人以道歉的形式而实际上是责备的语气向乐毅带话,话是这样说的:“先王(燕昭王)将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替燕国打败了齐国,为先王一雪国仇家恨,天下人无不被震动。我哪里有一天能忘记将军的大功呢?恰好逢上先王去世,我本人刚即位,不懂事,是身边人的谗言误导了我。才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的位子,是因为将军长年吃住在外,风餐露宿,因此想召回将军修养一下,也好和将军共同商量一下国政大计。没想到将军却听信了风言风语,认为我和您之间有罅隙,结果就离开了燕国而归顺了赵国。从为自己打算的方面来说,您这样做也不算错,但是怎么对得住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情呢?”  燕惠王明显是一副恶人先告状的语气,明明是自己用人不察在先,却淡化处理自己的过错,重点指责乐毅脱逃的不是,并且动不动就搬出自己已经归天的老子对乐毅进行道德绑架。  于是乐毅给燕惠王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报燕王书》,在信中乐毅酣畅淋漓地诉说了自己衷肠,并且以及其艺术的方式指出了燕惠王的不是。
  6、报燕王书  在书信中,乐毅是这样说的:  臣愚鲁,不能恭从您的命令,来顺从您身边那些人的意见。(召乐毅回国,主意出自惠王本人,惠王推说是听从了身边人的话,既然惠王在装,乐毅也就顺着惠王的意思,故意装做不知道惠王在装。)我恐怕回国后会有难以预测的事情发生,而有损先王的英明,(你小子知道搬出自己老子扯虎皮做大旗,我也会。)有害您的道义,所以才逃到赵国。现在您派人来赵国数落我的罪过,臣唯恐您左右的人不能体察先王留用、厚待臣的原因,又不能明白臣事奉先王的一片忠心,臣就冒昧地用书信来解释一下。  臣听说圣贤的君主不拿国家的爵禄来赏赐自己亲近的人,而是将其赏给对国家有功劳的人,将其赏给能担当那个职位的人。所以能够明察其人的才能然后再授予其官职,就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君主;能够考察一个人的品行然后才和他结交的,就是能树立声誉的贤士。我私下观察先王的举动,看到他有超过普通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着替魏国出使的时机,来到燕国以接受先王的考察。先王破格抬举我,先把我位列于宾客之中,又提拔到群臣之上。不和宗亲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也不知道深浅,自认为只要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能幸免于无罪,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然后乐毅又在信中深情回顾了自己协助燕昭王击破齐军的往事,含蓄地阐述了自己为燕国立下的汗马之功。阐述完往事后,乐毅在信中这样说:  自五霸以来,在功业上没有能赶得上先王的(自己有功而不自居,而将其归功于燕昭王的正确领导。至于我乐毅到底有没有功劳,你燕惠王自己判断吧!)先王认为自己的夙愿得以实现,所以划出一块地方赏赐给我,使得我能比肩于小的诸侯国。(看你老爸多够意思,对照一下,你这样对我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乐毅接着在书信中写道: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立功之后而不会废弛,所以其名字才能著称在《春秋》这种史书上;有先见之明的贤士,能够在成名之后保持名声,才能被世人所称道……  臣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守成,善始者不一定能够善终。昔日伍子胥的献言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的大军一直攻打到楚国的首都;阖闾的儿子夫差不能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却赐给马革囊盛装伍子胥的尸体,然后投到江中。夫差不能读懂先前那个可以建功立业的伍子胥,所以将伍子胥沉入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提前看透夫差和阖闾志量上的不同,所以直到身死沉江依然死不瞑目。  在建功立业的基础上能避免杀身之祸,才能够昭明先王的伟绩,这也是臣的上策。遭到毁辱和诽谤,拖累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名,却侥幸地想继续享有名利,这是坚守道义的人所不取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恶言相向。忠臣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会去夸耀自己的高洁之名(而贬损国家的形象)。我虽然愚鲁,却也多次接受过这种君子教导。我恐怕大王您会听信身边人的话,而不能体察我这个被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才敢写信给大王诉说,真切希望您能明鉴体察(我的心意)!  乐毅这封言辞诚恳、情理交融的信打动了燕惠王,也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率领赵军来趁火打劫的担心——乐毅是如此厚道的人,他怎么会做出这种事。燕惠王将原来赐给乐毅的昌国君的封号重新恢复,转赐给乐毅的儿子乐间。而乐毅也在燕赵两国之间走动,燕、赵都任用他为客卿。最后乐毅死于赵国。
  7、乐家后话  乐间在燕国居住了三十多年,后来,燕王喜(燕惠王的孙子)听信了丞相栗腹的建议,打算攻打赵国,出兵之前还装模作样询问了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要不断和四方交战,赵国的老百姓很熟悉军事,攻打他是无法成功的。”燕王喜本来就不是真心来听取乐间的建议,只是出于照顾元老的面子做一下秀而已,所以秀做完了,还是照旧出兵。  赵国派出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廉颇率兵迎击,在一个叫鄗的地方打败栗腹率领的燕军,并且生擒了栗腹和乐乘。乐乘和乐间是同宗,得知自己本家的人被赵国俘虏了,乐间害怕受到牵连,干脆也逃到了赵国。无端受到燕国骚扰的赵国很生气,就出兵反击燕国,燕国割让了大片土地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王喜此时才后悔没有听从乐间的建议。但是像他当年的爷爷不满意乐毅的出走一样,他对于乐间的出逃也很不满意,于是也就仿效自己爷爷当年责备乐毅的口气,给乐间写了一封信,但是从他贸然攻赵的行为来看,他的智商并不比自己当年的祖父更高,而他的这封信比起当年祖父带给乐毅的口信,简直就像是在耍宝搞笑。  在信中他拿殷纣王时的大臣箕子和商容举例,这两个人都是殷纣王时代的忠直敢谏之臣。说这两个人如何敢于犯言直谏,如何忠于朝廷。殷纣王那等邪恶,他们还是不抛弃不放弃,且行且珍惜,直到商朝真的无可救药了,这两位忠臣才辞官隐居,啊!多么贤良的臣子啊!而我今天还远远没有殷纣王那般昏庸残暴吧?而你却离我而去,燕国的百姓虽然也因为战争而受苦了,但也不像殷纣王时代的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起了矛盾,不在家庭内部沟通解决,却跑到邻居家里去诉苦,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这是一封狗屁不通的书信,在要求臣子方面,他希望能像古代传说中的忠臣一样忠君爱国,但是在对自己要求方面,又以还没有达到殷纣王那般无道而自我肯定。这是典型的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逻辑。但是这封信送到乐间的手上后,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那就是更加坚定了乐乘和乐间留在赵国的决心。  赵国一如既往地厚待乐家的人,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赵国又派人进攻燕国,除了派出廉颇外,还派出了他们的武襄君乐乘同往。燕国再次被迫破财消灾,向赵国献上厚礼,赵军才撤退。又过了五年,赵孝成王死了,新国君赵悼襄王让乐乘代替廉颇的官职。廉颇恼恨乐乘,率兵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由于违抗君令,也在赵国呆不下去,逃到了魏国。  又过了十六年,秦国灭掉赵国。再过二十年,已经是大汉的天下了,汉高祖刘邦经过原来属于赵国的属地时,问那里的人有没有乐毅的后代尚在此地,于是找到了一个叫乐叔的人,是乐毅的孙子。刘邦赐给他乐卿(汉时的爵位名),封号为华成君。另外乐氏家族还有乐暇公、乐臣公,他们是在赵国被秦灭掉之前逃到齐国高密的。乐臣工精于黄老之学,在齐国享有盛名,被人们称为贤师。  太史公司马迁说:“后来的齐人蒯通(秦末汉初人)和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读乐毅写的《报燕王书》时,都曾经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英雄惜英雄。)乐臣工精研黄老之学,他的祖师叫做河上丈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士,黄老之学的集大成者),现在也不清楚河上丈人是哪里人。河上丈人教出来安期生,安期生教出来毛翕公,毛翕公教出来乐臣工。乐臣工又教出来盖工,盖工在齐地的高密、胶西一带执教,又是曹相国(曹参)的老师。  司马迁在《乐毅列传》的原文中,是全篇一字不落地引用了《报燕王书》全文,原因就在于,通过这篇书信,乐毅这个人物的心肺皆现,所以,点睛之处就不厌其烦。另外在最后又记录了燕王喜给乐间的信以及乐间的反应。就在这不动声色的对比中,凸显了乐毅和燕惠王,以及乐间和燕王喜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太史公笔法”。人物的妍媸美丑,不须作者多言,在类似情形的对比之中高下立判。  最后,追溯乐毅后代乐臣工的黄老之学的渊源,司马迁也详为梳理。原因就在于,司马迁本人也是黄老之学的信奉者,在司马迁论述各家学说之要旨时,对于其他学说,都提到了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唯独对黄老之学的道家,司马迁只褒不贬。司马迁提到的曹丞相,也就是后来的曹参,也是道家一派的三好学生,关于他的最有名的典故就是“萧规曹随”,这就是典型的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具体运用。
  春秋战国群英谱之田单  清朝初年的名士吴见思在他的著述《史记论文》中,如此写道:“田单是战国一奇人,火牛是战国一奇事,遂成太史公一篇奇文,其声色气势,如风车雨阵,拉杂而来,几令人弃书下席。”在讲乐毅时,我们提到了这位齐国奇人,本篇将详细讲述这位奇人的传奇故事。  1、乱军脱险  齐闵王时,齐国国都临淄城中有一个辅佐市政管理的小官,他就是我们本传的传主田单。他是齐国田氏王族中远房本家的一支。此时的田单,身为一个官阶并不高的国家干部,每日只是尽职尽责做到自己份内的工作,生活也平谈无奇,他本人也没有什么显著的事迹令其能被朝廷上层所注意。如若不是后来的风云际会,他很可能会在这个位子上干到退休,混个自然死亡。  后来,乐毅攻破齐国,齐闵王仓皇出逃,退守莒城。当燕军高奏凯哥,齐军却一泻千里的时候,田单心忧国事,常常夜不能眠,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通盘的考虑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燕军攻下临淄之前快点出逃。  田单自然不是一个人出逃,而是带着田氏一大家出逃,他们逃到了齐国一个叫安平的地方。当时,从临淄逃到安平的有好多人,当然大多都是拖家带口并且携带大量金银细软的王公贵族,当大伙都进入安平城后,很多人都认为这下真的可以安定平安了,他们都松了一口气。  田单没有松气,他的神经依然崩得紧紧的。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他判断安平的失守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这里不是最后的避难所,只是逃跑之途的中转站。于是,他做好了再次逃跑的技术上的准备——让同族人将乘坐的车轴两端凸出的部位全部锯下,并箍上铁皮。  不久之后,燕军就进攻安平,城池被破之时,在此地避难的王公贵族争相逃亡,混乱之中,很多人都因为车轴断裂而无法成行,做了燕军的俘虏,金银细软落入燕军之手,到头来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只有田单和他的族人,因为乘坐的是技术改良后的车子,混乱之中的车轴依然守身如玉。田氏一族因此得以安全脱逃,逃到了东面的即墨。  能够在乱兵之中顺利脱险,既彰显了田单冷静准确的判断力,同时还展露了田单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力——这一创新力将在日后复齐的大业中大放异彩,而此时不过是牛刀小试。从这件事情可以得知,作为一个万里挑一的复合型人才,田单既知道该去做什么,同时还知道该如何去做——真正的知行合一。  后来,燕军各个击破,相继占领了齐国各处的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城仍在坚守,不过也是危若累卵,朝不保夕!  燕军得知齐闵王龟缩在莒城,就集中军队,全力攻打。齐国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处境,和齐闵王穷兵黩武的国策是直接相关的,现在,不但燕国人想要他的脑袋,连本国的老百姓也对他恨之入骨。齐国的大臣淖齿在危急时刻顺应了民意,杀死了齐闵王,但是他并没有向燕军投降,而是利用杀死齐闵王这件事来团结军心民心,继续负隅顽抗。  不过,仅仅剩下两座孤城,齐国人还能顽抗多久呢?但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全天下人都认为齐国命悬一线的时刻,新的传奇却就要从这里开始!  田单将是这新传奇的书写人,名不见经传的他将带领齐国人走向满血复活的神奇逆袭之路。来吧,舞台已经搭建好,只等我们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2、离间奇谋  燕军几年之内都无法攻破莒城,后来一想齐闵王也死了,元凶首恶也不在此地了,既然啃不下这块硬骨头,那就去啃另一块吧。于是乐毅指挥燕军向东转移,去啃另一块骨头——即墨。  即墨的守城官员倒是非常勇敢,得知燕军到来,不甘愿像莒城守军那样憋屈地窝在城内防御,而是直接排开阵势,出城迎敌,而这正是燕军求之不得的事情。双方交战的结果是,齐军惨败,主帅阵亡。  即墨城的军民立即又闭城固守,并且急需选出一名新的统帅来领导他们。什么人才适合做统帅呢?最合适的自然就是那些能抗得住这场战争检验的人,田单和同族人从安平城成功脱险的事情已经被齐人传为佳话。他们认为,这样足智多谋的人,是适合做他们统帅的,于是田单被众人拥立为将军。  田单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开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退敌,只是在城内做些加强防御的措施。但是他相信机会终究会出现的,很快,转机就真的出现了。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燕惠王素日和乐毅不和。田单获知了这一情况,他决定利用敌方阵营的内部矛盾,来分化瓦解对手,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燕惠王和乐毅之间虽然有不和,但是他们之间的这个缝隙在田单看来还是太小,田工匠仔细审视了一遍两人之间的缝隙,然后从腰间拔出斧头,决定将其中的裂缝敲大,大到足以令二者决裂。  很快,齐国渗透到燕国的间谍就在燕国国都散布了如下谣言:“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都被乐毅拿下来了,现在却对最后的两座城池束手无策,难道真的是攻打不下来吗?非也,乐毅只不过想以攻打齐国为名而拥兵自重,他真正的野心是想最后在齐国自立为王,只不过现在齐国的人心还没有收附,故意拖时间罢了。齐国人真正担心的,就是燕国换其他将领来啊!”  燕惠王听信了这些来自路边社的消息,派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并命令乐毅返回燕国。乐毅害怕回国后有不测之灾,就逃到了赵国。  深受燕军爱戴的乐毅就这样由于君主的怀疑而被迫离职,导致了燕军上上下下的官兵都替乐毅鸣不平,无形之中,军队的凝聚力已经暗中下降了。  乐毅的离职让田单心花怒放,就这样,历史也遗憾地错过了让乐毅和田单当面锣,对面鼓的直接对决,让后人对二人在军事谋略上谁更胜一筹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高兴过后,田单开始了自己复国大业的系统性工程。
  3、神师天降  燕军的士气由于乐毅的离去已经被削短了一截,田单就决定从提振城中军民的士气人心做起。着手点却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他将只有节假日才举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动,扩充为每天都要进行的例行活动——他命令城中的军民在吃饭之前要先祭祀自己的祖先。通过怀念先人而凝聚齐国人的人心,这是田单想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  这一举措无疑成为众多飞鸟的福音,平日要辛苦奔忙寻食的鸟儿突然发现,即墨城中每天都会涌现大量的可口食物——这是城中齐人祭祀用的食品。于是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去伺机偷食这些免费的早餐、午餐和晚餐。一时间,四方云集的鸟群成为了即墨城上空的新景观,城外的燕军惊奇地注视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吃白食的食客们,却不明就里。  大量飞鸟的出现开始其实并没有在田单的预想中,但是现在既然出现了,他于是就腿搓绳地宣传道:“这种现象说明,神仙将要下界指导我们克敌制胜。”接着田单又说:“上天一定会派一个神仙来做我们的老师。”话一旦这么放了出来,齐国的人民自然就满怀希望地期待着神仙的下凡,田单这出戏还得往续集唱下去。  但是神仙从哪里来呢?这一天,坐在办公室内的田单陷入了思索,此时,一个士兵走了进来,他对田单说:“我能当老师吗?”  田单惊奇地盯着这个送上门的老师,没有说话,但是这个士兵被他盯得发毛,他认为是自己的冒昧惹恼了主帅,立即掉头要逃走。  田单立即冲过去一把抓住了他,可怜的小兵吓得浑身发抖,完了,这下要被治罪了。但是田单接下来的动作令这个小兵十分惊奇,田单先是像做贼一样往门外看了一下,然后将小兵拉到一张椅子旁边,让他面向东坐着,接着向这个小兵施以接待老师的礼节。  受宠若惊的小兵压低了声音对田单说:“我欺骗了您,我一点儿本事都没有!”  田单也压低了声音说:“我不需要你有任何本事,你不用再说了,我要的这个老师是个人都能当,就是你了!接下来你只需要好好配合就好了……”  于是,很快即墨城的全体军民就得知,有一个神仙从天上下凡,附体到其中的一个士兵身上。田单就以款待神明的方式供奉着这个神仙老师,以后每当发号施令,就对外宣称是神仙老师的意思。  所有这些事,都显示了田单是一个极有创造力的人,他是那种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的人。  利用当时人民大众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的特点,借用封建迷信的形式来夯实齐国人的凝聚力,为后来的反攻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手段在今天看来有点奇幻,但是在那个时代下却行之有效,其实哪怕是到了近代,这种依靠神灵附体的把戏来欺蒙广大不明真相群众的做法依然在屡屡上演,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在这方面就堪称影帝。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能成功地煽动大多数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献身,也是古今中外成功的领导人必不可少的个人素养。
  4、割鼻掘墓  田单继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次他采取的方法是让人在外面散布谣言,于是骑劫很快听到了这样的风言风语:“齐军的主帅田单最害怕的事情是,燕军将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押解到燕军阵前和齐军交战,这样一来,即墨必然会被攻克。”  这种简直如同儿戏的谣言,即便是一个智商一般的将领,也很容易识破其中的虚妄,但是骑劫显然不是一个智商一般的将领,而是一个智商处于平均线以下的将领。用猪一样的对手形容他和田单的关系真的是名至实归,他就真的相信了田单派人散布的这些鬼话。有这样的人作为燕军主帅,真的是想不失败都难。  不久,齐军再次和燕军交战之时,他们就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一幕,众多的齐国降兵被割去了鼻子,并被燕军押解到战阵之前游行,而这些惨遭迫害的士兵或者是城内人的哥哥、或者是弟弟、或者是儿子、或者是叔叔……,看到自己的亲人遭受如此惨无人道的虐待,城内军民个个怒火中烧,同时也更害怕被燕军俘虏,于是更加众志成城守卫即墨城。  天真的骑劫将军结结实实被田单耍了一把,他忠实地按照田单的要求将割去鼻子的俘虏排列到了阵前,但是为什么没有像传言中说的那样攻克即墨城呢?这座城市反而有越打越结实的迹象。而且他从守城齐军的眼神中看出了另一种含义,这是一种在以往所难得一睹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人在城在,人亡城亡。更令骑劫不寒而栗的是,不是一个人的眼神中流露出这种含义,而是几乎每个人的眼神都在这样诉说。  田单惊喜地发现了骑劫是在不打折扣地执行自己所下的反向命令,由此他也基本摸清了骑劫智商的底线,于是,他授意自己的间谍散布了2.0版本的谣言。这个谣言是这样的的:“田单最害怕燕国人挖了城外齐国人的祖坟,假如这样侮辱了祖先,将会是令田单最为寒心的事情。”  骑劫随即命令燕军对即墨城外的齐人祖坟进行考古发掘,不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人闯关单机游戏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