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爷爷表情包有没有英雄气概?唯真英雄方能真本色!

中国通史-26-顶点小说手机版
&&&&所募之兵多为“君子之军”督阵诸将也多数是秀才用兵“调度无能”。至十一月抚州、婺源、休宁三军相继溃败。为报效唐王黄道周欲决一死战。十二月初六日复自广信进攻婺源。至童家坊闻乐平县失守广信成为一座孤城当地官绅纷纷要求回师守城。此时尽管他只余下三百之兵、三日之粮仍义无反顾于二十四日进抵婺源城外十里处之明堂里。次日清晨清军骑兵数千乘雾奇袭黄道周督众死战顷刻大败与内弟蔡春溶、中书舍人和门人赖继谨、户部主事赵士、通判毛玉洁等同时被俘。入婺源县城清军备酒席劝之降。黄道周不屈骂而不食吟诗八章神态自若。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正月二十四日黄道周等人被清军解赴南京幽于禁城中绝食十有四日。在狱中著诗文数卷。清朝招抚江南经略洪承畴以同乡劝其降道周拒不答。操江巡抚陈谦以剃刀、满帽见遗亦不受。书绝命词十二字:“防风虽倒犹留一节以问孔丘”藏于衣带。黄道周以身殉节视死如归。三月初五日(4月2o日)赴刑场路过南京西华门突然止步坐地不起曰:“此与高皇帝(指朱元璋)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遂英勇就义年六十二岁1。同时被害者还有蔡、赖、赵、毛四人。唐王闻黄道周死震悼罢朝赠文明伯谥忠烈。清乾隆中改谥忠端。&&&&黄道周博学多才是明季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精道经史、诗赋、天文、历法、数学书法妙绝、绘画亦见功力。尤其是他以数明理以理明数潜心研究《易》学对后来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其奏疏、诗文、杂著多由后人编入《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刊行于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二下《黄道周》。另关于黄道周遇难的时间和地点《清世宗实录》卷二三谓:顺治三年正月斩于徽州军前。似属误记。&&&&第三十六章李梦阳第一节官场险恶四度入狱李梦阳(o)字天赐后改献吉号空同子(崆峒子)陕西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为“前七子”之。&&&&少年时代生活于庆阳。弘治初李梦阳父亲李正被聘为明藩周王府教授全家移居河南开封。弘治六年(1493)逢科举他本想在河南应试未成不得已回到庆阳“而棘围且闭。梦阳拦监场使者大言:‘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使者勉收之果举乡试第一”1。狂傲自信之态跃然纸上。弘治七年(1494)李梦阳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这时才二十一岁。此后十二年间他除户部主事工作之外主要活动于文学领域。他“居燕中社集四方名士兴复古文词与信阳何景明互旗鼓时人称李何”。“抗论古今傲绝一世”2。此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为文坛盟主“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3。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号“七才子”史称“前七子”。弘治十八年(15o5)李梦阳应诏上书陈“二病”、“三害”、“六渐”极论时政得失其大致内容为:(1)官场风气日下“廉耻道丧”。“张拱深揖呐呐不吐一辞则目为老成;遇事圆巧则以为善应。转相则效翕然风靡承讹重弊言行无实”1。(2)宦官之祸。指出国家之仓厂场库、腾骧四卫、锦衣卫及团营等被宦官掌管为社会稳定、社稷安全之隐患提请孝宗要加倍留意。本来这都是些切中时弊的言论但因文末语及孝宗张皇后的父亲寿宁侯张鹤龄的不法行为而以“疏末斥后大无人臣礼”的罪名下锦衣卫狱。后来虽经大学士刘健、谢迁求情得以官复原职但仍被罚俸三日。李梦阳气愤难消“一夕醉遇寿宁侯于道以鞭梢击堕其齿二”2。张鹤龄愤极但“为前疏未久”毕竟有些心虚遂“隐忍且止”。&&&&武宗继位以后李梦阳升任户部郎中。正德元年(15o6)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等大臣联名上疏弹劾以刘瑾为的“宦官八虎”试图除掉他们。李梦阳在其中推波助澜并代草疏文。因消息泄露刘瑾先制人韩文等均被赶出京城李梦阳也被降为山西布政司经历并被勒令致仕。不久刘瑾又以其他借口将李梦阳逮捕入狱“将杀之”。经好友翰林院修撰康海冒险营救才幸免于难。事后他因感而作《去妇词》其中写道:“孔雀南飞雁北翔含颦揽涕下君堂。”“妾悲妾怨凭谁肖君舞君歌空自怜。”“郎乎幸爱千金躯但愿新人故不如”。3曲折婉转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情绪。&&&&正德五年(151o)刘瑾被诛李梦阳官复原职。不久起江西提学副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2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3《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1《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2《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3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四o。&&&&使。他虽已两次下狱但似乎并没有丝毫改变其性格。“往往负才气自高弗能下人。”1副都御史俞谏“总督江西欲用两广例屈体诸司”李梦阳长揖廷抗道:“公奉天子诏督诸军吾奉天子诏督诸生何所不如公?”2又明代官场惯例监、司官员每五日“一会揖御史所”李梦阳又不往揖并且喻“诸生亦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3。因此而得罪了俞谏和御史江万实。他们即借李梦阳鞭笞淮王府校一事将李梦阳“御史按治”。李梦阳不服援结宁王朱宸濠和他们互相讦奏最后惊动了皇帝派大理寺卿燕忠“即讯”“召梦阳羁户信狱。诸生万余为讼冤不听”。终以“陵轹同列挟制上官”之罪而被勒令致仕。&&&&罢官以后李梦阳返回开封。少却了官场的桎梏与同僚的构陷。他“益跅弛负气”尽享自在闲适生活之乐趣。他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于繁台、晋丘间自号空同子名震海内”④。离开官场并不等于远离了政治漩涡。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叛乱事败李梦阳因曾为其作《阳春书院记》为御史周宜纠劾以“党逆罪”被第四次关进了监狱。经大学士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力救才得再度幸免于难。&&&&此后的十年是李梦阳一生最为沉寂但仍然狂气十足的时期。有的记载称:“自后交游断绝。大梁贾客求文赍金为寿而已。梦阳得金复集宾客治供帐园林为富贵容殊骄奢。”5嘉靖九年(153o)李梦阳在郁郁寡欢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李梦阳一生命运多舛风险迭起。虽少年得志但因才高气傲不懂权谋故难容于官场而四次下狱。就其性格和气质言他更宜做个纯粹的诗人。从历史实际看亦正是如此。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远高于其在政治史上的地位。&&&&1《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2《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3《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④《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5《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第二节“今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是明中叶迁延百年之久的文学复古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明史》本传称他“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因而被视为复古派。但人们往往忘记了他也曾提出过“今真诗乃在民间”这样反复古的口号。&&&&自宋代理学盛行性理诗连绵不绝。这种诗“尚理而病于意兴”“言理不言情”甚至“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1虽然扩大了诗的表现手法但严重阻碍了诗的健康展。至明初则一变而为以“三杨”为代表的一味点缀升平的“台阁体”。李梦阳正是针对这种近世俗体而提出了复古的主张。他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2面对这一历史现实李梦阳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山人商宋、梁时犹学宋人诗会李子客梁谓之曰:宋无诗。山人于是遂弃宋而学唐。已问唐所无曰:唐无赋哉!问汉曰:无骚哉!山人于是则又究心赋骚于唐汉之上。山人尝以诗视李子李子曰: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之。七者备而后诗昌矣。”1楚骚、汉赋、唐诗是骚、赋、诗三种文体的典范分别代表着这三种文体的最高成就。李梦阳要求骚学楚赋学汉诗学唐就是要求以各种文体的典范作品为榜样创造出典范的封建文学。对于诗他要求既要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高尚风格即“格古、调逸”等等又要出于真情即“情以之”。只有“情以之”才能成为真正的诗这是诗的生命;只有“格古”、“调逸”才能成为最好的诗这是诗的高格。显然李梦阳的文学理想就是克服后世各种卑格俗体全面振兴封建文学使之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种理想虽美好但却无法实现。因为仅从它的理论内涵来说就有着尖锐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情以之”同合于高格的矛盾。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情不同时代的诗也会有不同的格调。因此要合于古之高格就往往不能“情以之”;要“情以之”就往往不能合于古之高格。&&&&而李梦阳的文学理论就是在这对矛盾中展的。沿着提倡古之高格的方向他走上了摹拟古人的道路。所谓“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仅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2这是他遭受时人及后人非议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强调“情以之”出他却又得出了“今真诗乃在民间”的结论。他在《诗集自序》中写道:“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咢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为李梦阳晚年之作因而这是他全部诗歌理论的总结。&&&&明代已进入戏曲和小说繁盛期正统五七言诗已不再是文学主流。在这1严羽:《沧浪诗话》。&&&&2李梦阳:《空同集·缶音序》。&&&&1李梦阳:《空同集·潜虬山人记》。&&&&2李梦阳:《空同集·再与何氏书》。&&&&种状况下李梦阳等倡导复古力图振兴正统封建文学自然属于徒劳。但是他晚年提出的“今真诗乃在民间”却颇值得重视。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新兴的市民文学迸了强大的活力。这时提出“今真诗乃在民间”就不仅仅只具有提倡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一般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具有了面向新兴的市民文学否定振兴正统封建文学的意义。&&&&第三十七章王世贞第一节身世和宦历王世贞(o)1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苏州太仓(今属江苏)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为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忬曾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2。“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3。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主事。由于他爱好诗和古文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组织的诗社又经常同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往来唱和“绍述何、李”“名籍公卿间”④很快升迁刑部员外郎、郎中。&&&&王世贞是一位忠于职守、精于吏事的合格官员。有人称他“日坐公署剖决案牒。所谳狱度得情辄手录付吏趣书之。各以轻重决遣不三日而毕”5。“奸人阎姓犯法匿锦衣卫都督6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6炳、严嵩在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王世贞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确属难能可贵。&&&&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郎中杨继盛上疏揭严嵩十大罪、五大奸被下狱论死。王世贞挺身而出为之丧:“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由此结冤于严嵩。严嵩即借口将他调离刑部贬为山东青州兵备副使。&&&&青州多大侠巨盗他们杀人越货扰乱治安地方当局无可奈何。王世贞到任以后“集强壮教之射。申饬保甲重捕盗之赏。又于州邑画地为界以义官统之”。规定:盗当时捕获者为上不出境获者次之拒不能剿者又次之。申令:“凡盗从其所起而不觉察者经其所过而夜巡不传捕者罚。释盗而党者立杖死。”这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仅一年“盗尽解散”。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鞑靼辛爱等入潘家口掠迁安、蓟州(今河北迁西)、玉田在边墙以南停留五日京师震动。王世贞的父亲蓟辽总督王忬因滦河作战失利被下狱问死。王世贞知悉立即从青州赶到北京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不果。“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叩头求救但亦枉然。嘉靖三十九年(156o)十月王忬被杀。“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隆庆元年(1567)八月王世贞兄弟上书讼父冤经大学士徐阶相助得以昭雪。王世贞也被起用为大名副使。父亲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心“不堪追往昔醉语亦伤神”1但他一到任上仍一如既往尽职尽责。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1《明史》本传卒年作万历二十一年。今据钱大昕撰《弇州山人年谱》。2《明史》卷二八七《王世贞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3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④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5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1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八王世贞诗:《乱后初入吴舍弟小酌》。&&&&“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1。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2。&&&&隆庆二年(1568)王世贞先后任为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又补湖广按察使旋改广西布政使。万历二年(1574)一月升任太仆卿。九月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3。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贷”。因而张居正很忌恨。万历四年(1576)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张居正即借机“取旨罢之”。六年起用为应天府尹又被劾罢。十二年又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他称病不赴。万历十五年(1587)王锡爵秉政起用他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但又遭御史疏劾。王世贞无奈被迫于万历十八年(159o)辞官回乡。同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五岁。&&&&1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2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第二节文学理论王世贞博学多识著述甚丰。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觚不觚录》等在文学、史学上均有很高造诣。&&&&自明中叶端的文学复古运动至王世贞生活的时代已近百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的“前七子”的出现是该运动的第一个**。以王世贞为的“后七子”则将其推向了第二个高峰。尤其是王世贞他以自己卓越的理论建树成为这一运动的集大成者。&&&&王世贞曾回顾过自己走上文学复古道路的历程:“王氏世以政求显余龀时业好闻人名卿大夫之业云。弱冠举进士京师且十载所目睹乃大谬不然者。夫武吏以力进而文吏由经治此其其然:独身与世致赫赫也殆以数会尔。”1这无疑是对当时政治**的深沉感慨。他出身于世代“以政求显”的官宦人家从小渴望作一番“名卿大夫”的事业但政治现实却有“大谬不然者”。官场的腐朽使他失望也使他不得不另寻出路。他不屑与那些“独身与世致赫赫”的庸官俗吏同流合污又不能去征战沙场“佐马上之治”于是只有“敛而为言”把儿时的理想寄托于文学了。&&&&王世贞总结了明中叶以来文学复古运动的展历程现自“前七子”&&&&以来复古思潮虽曾绵延不断并曾两度勃兴但文学复古的目的却并未达到。有鉴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即实现“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的统一。2法则内含于事物本身离开事物就学不到法则。此即“有物有则”。但学习法则又应达到越事物本体、由乎自得、浑然无迹的程度此即“无声无臭”。为实现二者的统一王世贞提出了三条途径:其一“分途策驭、默受指挥”3。王世贞要求把古人的作品当作平时的修养而不是创作时的蓝本。平时“熟读涵咏”“令其渐渍汪洋”创作之时则“一师心匠”仅从自己的情境出这样产生的作品既完全是自己的创作又完全合于古人的高格。此即“分途策驭”而“默受指挥”的意义。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去进行创作这就把自李东阳起整个明中叶文学复古思潮中包含的追求真艺术的倾向推到了顶点。&&&&其二“法不累气才不累法。”王世贞称:“吾于诗文不作专家亦不杂调。夫意在笔先笔随意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1。他认识到:拘守前人的格法就会影响自己才情的挥使作品徒具形貌而无生气“前七子”即病于此;但如放纵自己的才情又会叛离前人之格法而有格卑调劣之失反“前七子”者往往如是。因而他要求从自己的意出“来自意而往之法”同时又要求意之行乎自然且合于法即所谓“意至而法偕至”以便达到意与法相互为用两不干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是对“前七子”格调说的展与修正。它原格调说之本意纠正了损才情而就格调的弊病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坚持了“前七子”格调说的基本思想。&&&&其三“师匠宜高捃拾宜博。”师匠不高不能成高格故前后七子都1王世贞:《金虎集自序》。&&&&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参见成复旺等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三)。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1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强调以盛唐为法以李、杜为师。但只注意师匠之高就不能广泛汲取所以王世贞又提出“师匠宜高捃拾宜博”。他说:“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2“骨格既定宋诗亦不妨看。”3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王世贞放宽学古的范围并不意味着复古基本思想的转变。就诗而言论格调他还是古体尊汉魏近体尊盛唐。有取于宋只是“语于格之外者”1那不过是以博济专罢了。因而这种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只是说明了复古思想在王世贞那里更臻成熟。&&&&王世贞“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相统一的文学主张既深入地贯彻了文学复古运动的基本原则又全面地纠正了复古运动开始以来的弊病从而把明中叶的文学复古理论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善的地步。&&&&2王世贞:《宋诗选序》。&&&&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1王世贞:《宋诗选序》。&&&&第三节史学理论与文学上主张复古相一致王世贞在史学上也是古非今。他十分推崇汉以前的史书尤其服膺司马迁的《史记》。他说:“呜呼子长不绝也其书绝矣。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2从这一认识出他对秦汉以下的史书都一笔抹杀“《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稗官小说也;《新唐书》赝古书也;《五代史》学究史论也;《宋(史)》、《元史》烂朝报也”3。与此同时王世贞也十分严厉地批评了明人所修的史书:“国史之失职者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④与文学上的纯粹复古不完全一致史学上王世贞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他说:“夫士能博古固善其弗通于今也古则何有?我以古而诮人人亦以今而诮我其失究同也。今夫夏敦商彝牺尊兽罍窾识奥奇文画深巧天下之瑰器也以烹以盛则不若敝釜瓦缶之便。何者?适于用也。由古道无变今俗然则通今之士可少哉?”1正由于此他才以国史自任立志撰修当代史。&&&&史贵实史家贵直笔。王世贞继承了中国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同时进行了严肃的鉴别。他指出:“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2认为人们只有弄清楚每类史籍的优劣加以综合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在《弇山堂别集》中王世贞为了揭“国史”的讳笔在被朱元璋诛杀的诸臣传记中大胆指出其中的隐讳以恢复事实真相。如该书卷二十《史乘考误》中对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的“暴卒”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所谓“暴卒”即是赐死。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史学主张。&&&&王世贞生活的时代是处嘉靖、万历两朝。这一时期政治**官场黑暗党争剧烈少有忠于职守的官员。对此王世贞虽深感失望且其家庭和他本人都曾蒙受过巨大的灾难但他仍兢兢业业于职守尽心竭力努力奉行着“成则兼济天下”的古老信条。&&&&在文学和史学上虽有复古的一面(且是主要的一面)但他的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进行创作的追求真艺术的文学倾向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的史学思想又自觉不自觉地与嘉靖、万历年间勃兴的市民文学及思想界萌生的启蒙思潮遥相呼应透露出了些许新时代的曙光。&&&&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1王世贞:《弇山堂识小录》。&&&&2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o《史乘考误》。&&&&第三十八章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第一节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开山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材料现存者很少。贾仲明(名)《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明的记载推测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生卒年约在131o至1385年之间。1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三遂平妖传》。另一部与《三国志通俗演义》齐名的历史小说《水浒传》或说是出自他的笔下或说由施耐庵编罗贯中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政治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历史小说的第一部。它通过对三国时代各种人物的刻画写出政治上、军事上复杂曲折的斗争。它持封建正统思想观点奉刘备为正统以曹操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因而着力刻画了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忠肝义胆;而同时也刻画了曹操的奸诈狠毒司马懿的阴险狡诈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在题材和描写艺术上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并且在对历史人物的处理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读者对三国历史的看法。《三国志通俗演义》在艺术形式上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展起来的。罗贯中在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有关历史记载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编写了这部精采纷呈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酝酿过程经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火热斗争的洗礼也因此作者得以开阔了眼界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书有很大缺点最显著的是鼓吹封建正统的忠君思想和反映小生产者意识的“义气”。在明初的政治条件下这书同《水浒传》都是很难流传的。一直到了十六世纪前半叶它们才得以刻版传世。&&&&《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初康熙年间毛宗岗对此书又作了一些修改这成为后来最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1文主要参考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及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有关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第二节施耐庵和《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又名《水浒忠义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文学巨著。关于这部书的作者一说是施耐庵一说是罗贯中也有说是施耐庵编罗贯中续。1关于施耐庵生平历史资料记载绝少。2据《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和现的《施氏家簿谱》、《施子实碑》载说他名子实字肇端、彦端一说名耳原籍苏州后迁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生于元贞二年(1296)约于洪武三年(137o)去世。&&&&相传施耐庵生于船家从小就熟悉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十三岁他入浒墅关(今属江苏)读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后来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做官二载因秉性耿直与当道不合乃悬印弃官而去寓居苏州与江浙儒学提举副使刘基相往还结下深厚的情谊。3苏、杭二郡素为繁华之府民间演戏、说书之风颇为盛行各地艺人丛集于此表演历代故事;坊巷间也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绘声绘影引人入胜。其中关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施耐庵。为了寄托自己反抗腐朽黑暗势力的叛逆情感他决心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写一部反映宋江起义故事的白话小说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赞扬农民英雄的反抗斗争。&&&&施耐庵用心搜采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对宋末以来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加以研究铺衍其中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私放晁盖、刘唐下书、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又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基础上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使宋江起义故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他还参阅了《宋史》中《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文献来充实自己对民间传说的再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施耐庵对宋江及其同伙的起义故事加以文学的提炼寓以丰富的想象初步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李逵、孙二娘等一批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创作了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初稿。&&&&正当施耐庵沉酣于笔墨之间时江南爆了规模宏大的反元斗争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张士诚的反元武装驰骋太湖流域割据苏州一带;变幻动荡的政局使施耐庵难以静心修改《水浒传》他以博学被张士诚部将卞元亨荐举入张士诚幕府。但是施耐庵见张士诚胸无大志知他事不可为不久便托辞照顾老母避居兴化白驹镇老家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小说创作。施耐庵回到白驹镇后筑舍于四面围水的施家垛上避开战乱的纷扰和尘俗的嚣闹在这水网交错、芦荡连绵的水村中尽心从事《水浒传》的修改。&&&&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封建陈见大胆地借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1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3o2页。&&&&2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册第3o页。&&&&3据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以消自己痛恨**社会的块垒。他构筑以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建立的水泊梁山那里人人有平等的资格而不失其秩序个个有独立之才干而不枉其委用。施耐庵在书中宣扬平等、民主讴歌自由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哲理。他笔下的“强盗”急公好义他们路见不平则拔刀相助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英雄成为献身于真理、正义的楷模。《水浒传》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使那些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黯然失去虚伪的光环显得卑鄙、丑陋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明洪武初年天下鼎定伊始人才奇缺。这时任翊运守正文臣的诚意伯刘基受朱元璋之命网罗四方才士以匡助明室。他钦慕施耐庵的才识乃亲赴白驹镇欲罗致施耐庵入朝为官。&&&&然而年逾七十的施耐庵却无意轩冕他喜欢在林泉之间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因以年迈谢却了好友的荐举并把刚完稿的《水浒传》拿给刘基看。刘基阅读了《水浒传》后也就不再勉强施耐庵出仕了他回去禀报朱元璋道:“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1不久施耐庵染病而悄然逝去享年约七十五岁葬于家乡施家桥畔。&&&&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后并没有立即刊行直到正德、嘉靖年间才得以付梓以后又经李贽、金圣叹等人的修改由最初的一百回本而形成通行的七十回本。全书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情节生动紧张曲折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精彩动人出人意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语言洗炼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施耐庵凭着他对水乡生活的丰富感受向读者展现了“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自然风貌描绘了梁山水泊英雄们活跃于河湖港汊的侠义生活。他对人物的刻画无论外形或内心皆十分成功。施耐庵或以浓墨重彩精心细描;或烘云托月借客喧主使之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如李逵的忠诚不二、鲁智深的见义勇为、武松的正直英勇、林冲的不甘屈辱、杨志的刚烈、阮小二的机敏、花荣的骁勇、石秀的忠义皆栩栩如生脍炙人口。即使一些反面人物如高俅的奸险、高衙内的荒淫亦刻划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留下一连串可憎的回忆。&&&&虽然后来不少统治者因《水浒传》的民主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明令禁毁但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极佳的小说却禁而不止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家喻户晓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同被誉为明代文学的奇葩。近代以来《水浒传》还被译成多种外文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作“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1除《水浒传》外施耐庵尚著有遗曲《秋江送别》2另有《志余》等惜佚。&&&&1顾公燮:《丹午笔记》五一《施耐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1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2刘冬:《施耐庵遗曲三读》见《江海学刊》1983年第2期。&&&&第三节吴承恩和《西游记》吴承恩(约15o4—约1582)3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小说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1。受此刺激他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2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3。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④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小说上来5;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生浓烈的兴趣。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的有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撰成小说的初稿。&&&&这部融神话、传奇、志怪、演义、童话、谐■于一炉的长篇小说以奇突铺张、神奇变幻的描写浪漫多姿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牛魔王等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乐观、幽默和野性不驯、蔑视困难借神怪英雄的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的爱憎和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寄寓了挣扎在功名线上的吴承恩的玩世不恭之意。&&&&为了使小说的创作更为完美吴承恩还游览了云台山(今属连云港市)&&&&等名胜从大自然奇美无比的景色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且向友人李春芳讨教有关道教故事以使生花妙笔愈呈异彩。&&&&《西游记》初稿完成后吴承恩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笔墨游戏继续练习八股文不得不走科考之路。然而他依旧蹭蹬功名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o)才补为岁贡生。此时吴承恩已过不惑之年犹抱着一线希望赴京3据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吴承恩:《先府宾墓志铭》见李征等:《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淮安出土》据《文物》1975年第1o期。&&&&2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见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3吴承恩:《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见《吴承恩诗文集》。&&&&④吴承恩:《赠友人》见《吴承恩诗文集》。&&&&5吴承恩:《祭卮山先生文》见《吴承恩诗文集》。&&&&应试迢迢千里乘兴而去却失意而归。而这时他的友人朱曰藩、李春芳皆先后中举金榜题名李春芳后来还当上了青词宰相成为皇帝的宠臣。“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1他感叹自己的不遇又不甘放弃入仕的奋斗于是只好到那六代繁华的南京就读于国子监。&&&&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度过了十余个春秋与旧友朱曰藩以及秦淮河畔的四方文士何良俊、文嘉、黄姬水等相往还征逐诗酒砥砺文辞风流不羁乐观慷慨。当倭寇侵入江淮时吴承恩怀着强烈的报国之情一度返回淮安家乡协助反倭武装抗击强敌获得了胜利。&&&&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谋得了长兴县丞之职步入盼望已久的官场。然而等待他的职务却是负责管理马政、粮政诸事位卑职微使他十分扫兴。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长兴任上吴承恩与知县归有光甚为相得。归有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常常诗酒倡和谈文说史兴味盎然。&&&&可是好景不长官场就是口舌场宦海犹如是非海吴承恩被人诬为贪污在任仅两年就被投入监狱后释放罢官而去1。隆庆二年(1568)案情弄清后吴承恩又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矩府第纪善。&&&&隆庆四年(157o)吴承恩年事已高官场亦让他绝望于是他申请退职回到了家乡。“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2吴承恩归田后回自己数十年谋取功名却未能登进士之榜仅落得个与人养马管粮的末流小官又要受上司的诬陷;而今却一叶扁舟无挂碍无利害悠游家乡荣辱皆忘不禁百感交集。他似乎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了社会的黑暗觉得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忘身;受爵的如抱虎而眠;承恩的若袖蛇而走;算起来奔波大半生还不如现在甘于淡泊随缘而过;山青水秀逍遥自在。&&&&饱历沧桑、深谙世态的吴承恩决心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修改充实《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西游记》的定本为一百回约八十万字。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展现了他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宫中的叛逆性格;此后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着重描写孙悟空一路上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书情节波澜起伏紧张而富有节奏;出神入化而极尽奇恣;语言简练风趣流畅通俗。尤其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括了许多人生道路上可能经历的艰难困苦颂扬真善美启迪人们的智慧与想象力寓庄于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吴承恩晚年益以诗文自娱还编订《花草新编》等。约于万历十年(1582)去世身后“家无炊火”1。但他的《西游记》却得到刊刻流行妇孺皆知盛行不衰成为我国浪漫主义古典文学名著后来还被译为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几种文字流播世界。&&&&1吴承恩:《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见《吴承恩诗文集》。1据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九《长兴县编审告示》、《乞休申文》、《又乞休文》;卷八《与周淀山》;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吴承恩传》。&&&&2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袁世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1陈文烛:《二酉园续集》卷一《花草新编序》。&&&&吴承恩尚著有志怪小说《禹鼎记》惜佚。他的诗文后人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续稿》一卷。&&&&第三十九章佚名冯梦龙第一节佚名佚名是指《金瓶梅》的作者而言。&&&&《金瓶梅》是一部长篇小说一百回。约在明神宗时问世。作者自署兰陵笑笑生。兰陵为山东峄县旧称今属枣庄市境内作者很可能是这一带地方的人。真实姓名已无法确考。这书不同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大量取材史书也不同于《水浒传》、《西游记》有长期民间流传的故事作素材而是博采世情的个人独创。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为主角描写其与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的故事反映了豪绅西门庆一家由迹到败亡的盛衰过程写出当时的权贵、官府、劣绅、地痞、奸商互相勾结谋财害命霸占别人妻女包揽各种诉讼的恶劣行径。他们抛弃了虚伪的理学撕破了封建礼教的面纱**裸地过着糜烂的生活干着狠毒的罪恶勾当。在对当时腐朽得霉的地主阶级进行尽情的揭露上这部小说是很成功的。其中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都是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但是作者对于他所揭露的丑恶并没有明确的批判并且大量地写入了女尼的宣讲、娼妓的唱词和色*情的细节这大大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成就。1《金瓶梅》对后来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很深的。如《红楼梦》在题材和细节等描写方面就明显地受到了影响。2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329页。&&&&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113页。&&&&第二节冯梦龙冯梦龙(1574—约1646)字犹龙、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词奴、前周柱史又化名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3。长洲(今吴县)人④寄籍吴县。出身书香门第。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富有才情与兄梦桂、弟梦熊有“吴下三冯”之称5。&&&&与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冯梦龙年轻时也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他为学不拘思想活跃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仅为诸生而已。然而科场的失意岁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幡然从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转而走向社会。&&&&冯梦龙学魏晋士人之风度骀荡不检逍遥于艳冶场游戏于烟花巷。&&&&他与青楼名妓侯慧卿热恋两人情浓意切相约白偕老恩爱终生。后来侯慧卿背约嫁与他人;冯梦龙情场失意十分沮丧。但是混迹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的生活使冯梦龙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民间通俗文化的清新空气冲淡了他脑海中的八股章句之学。闾巷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那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歌曲小调、故事传说幽默而活泼新鲜而现实启迪着冯梦龙的勃才情使他不由得把注意力转向受民间欢迎的白话小说与通俗文学的创作。&&&&从三十多岁起冯梦龙在继续从事科试的同时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6续编有《挂枝儿》、《山歌》、《情史》、《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其中在天启年间编成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共收辑改写话本计一百二十篇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这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富语言流畅易懂将世情风俗、民家悲欢一一活龙活现地展示给读者;不少篇章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如《碾玉观音》、《杜十娘》等以妓女、丫环、艺人等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而“三言”问世后就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石点头》、《十二楼》等联翩迭出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展的**。&&&&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1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他还认为“田夫野竖矢口寄兴”的民歌1情感挚朴无饰36树■:《冯梦龙》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45页。④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下《官司·知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页。5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1冯梦龙:《喻世明言·序》。&&&&1冯梦龙:《山歌·序》明清民歌时调丛书本。&&&&吐露男女真情可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用来揭开伪道学者的虚伪有重要的价值。尽管他投身通俗文学的创作遭到一些顽固儒士的攻讦但冯梦龙却以无畏的气概执著地从事自己的创作以回敬迂儒的嘲笑。&&&&冯梦龙还参加标榜风雅的文社恣情诗酒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江南文士砥砺文辞争妍竞畅。崇祯年间他还加入“复社”品评时政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被文友称作“同社长兄”。2崇祯三年(163o)年已五十七岁的冯梦龙居然考中贡生后来任丹阳(今属江苏)训导。崇祯七年(1634)他又迁福建寿宁知县。&&&&冯梦龙上任后尚文学待士有礼改革弊政以解民困。他还撰写一部《寿宁待志》为后人留下有关明代寿宁县历史的文献。虽然冯梦龙关心民间疾苦但他试图改革却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既“掣肘于地方而幅窘于资格”3。五年后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他离任回到了江南继续从事通俗文学的写作。数年的宦海风涛使冯梦龙对腐朽的社会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寓于诗文深刻而老成更加讲求通俗与现实。他“才情跌宕诗文丽藻”④于话本、小说、历史演义、民歌、笔记小品、传奇、散曲、诗歌、散文、曲谱皆有成就著述宏富创作、改编、辑有《智囊》、《笑府》、《燕居笔记》;《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双雄记》、《万事足》、《太霞新奏》、《宛转歌》、《七乐斋稿》、《最娱情》、《墨憨词谱》、《郁陶集》;《王阳明出身靖难录》;《春秋衡库》、《麟经指月》、《四书指月》、《春秋别本大全》、《春秋定旨参新》;《折梅笺》、《牌经》、《马吊脚例》等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体裁丰富表现了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勤奋精神。&&&&明清之际冯梦龙愤于明亡怀着沉痛的心情收集明亡时事撰成《甲申纪事》希图南京弘光政权能够汲取教训振作精神成为中兴之主。弘光覆亡后江南沦入清兵之手他又匍匐千余里参加福建隆武政权的抗清活动宣传抗清复明并不顾年迈编辑《中兴伟略》记隆武政权初创之事以表达对中兴的希望。&&&&满怀漏*点的冯梦龙见时事不可为积郁成疾约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含恨而逝享年约七十三岁。&&&&冯梦龙一生以其多产的文学创作实践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展影响波及海外。他的《三言》传到日本对扶桑的通俗文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以致日本文学家仿其书体撰成日本的“三言”即《小说精言》、《小说奇言》、《小说粹言》;“三言”中部分篇章还被人辑入《今古奇观》跨洋渡海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而风行文坛。12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二o《冯二丈犹龙七十寿诗》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13页。3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下《官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④清道光《苏州府志》卷八一。&&&&第四十章汤显祖徐渭第一节汤显祖从官场到戏剧舞台汤显祖(155o—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茧翁等。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五岁时开始读书十二三岁时便通习古文诗词十四岁考中秀才以善属文闻名乡里。隆庆四年(157o)庚午乡试年仅二十一岁中举人从此更以少年有才名播于海内。&&&&万历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为了让自己儿子中第网罗海内名士与其子同习科考。他早闻汤显祖之名命其子延请但却遭到谢绝。汤显祖不肯攀附权势的清傲性格在年轻时代已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决定了他一生孤傲清贫的必然命运。&&&&拒绝张居正的招揽使汤显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接连两试不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张居正死后的癸未科才得中进士。这时汤显祖已过而立之年。与他同科进士的两个内阁大学士之子慕名应许他同选翰林庶吉士他再次拒绝与权贵同伍自请前往南京任官太常寺博士几年后就迁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在南京任上清闲随意的生活给汤显祖在文学创作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请南博士览胜寄毫末。”1据说汤显祖经常看戏。他在南京时开始了戏剧创作的尝试。从戏剧创作的展来看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一时间辞调骈丽的作品风靡整个戏曲舞台。社会经济的繁荣又给文化的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机会。“金阊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2这样的文化氛围唤起汤显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兴趣他的早期作品传奇《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这种寄情诗酒戏剧的清闲的官场生活却未曾改变汤显祖那种清傲率直的性格本已与世无争的他面对那**的政治时士大夫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又使他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成为了一位锋芒毕露的斗士。&&&&万历十八年(159o)三月初四夜初更时分代州生陨星坠落。据记声如雨光如烛天鸣如鼓雷。三月初九又有大星自东南带火流于西北方向。这种在当时被视作“星变”的灾异事件需要按照传统的习惯修省时明神宗却将一切责任都推向了言官们“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3。对于当政者的这种专横汤显祖无比气愤他上疏仗义执言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失政其大略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八《汤显祖传》。&&&&2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3《明史》卷二三o《汤显祖传》。&&&&已富贵矣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失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1在这篇《论辅臣科臣疏》中汤显祖除了批评辅臣失政、信私人、塞言路外还对那些在当时弊政和辅臣们包庇下的贪官污吏一一列举给予了痛斥和揭露。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沿途“辄受大小官吏公私之金无算”。不仅取之于所过州县而且未经过郡县“亦风厉而取之”“所住驿递及所用给散粮庶官亦戏笑而取之”。有吏员检其归装其中金花彩币等约可八千余金折乾等礼约可六千余金古玩器直可二千余金而所从千人赏犒无节“所过鸡犬一空”。2汤显祖对于当政的这种**他不仅了解得十分清楚而且一针见血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当政者失政也包括皇帝应负的责任必然就引起神宗的恼怒因此被贬职为徐闻典史。他从此到僻于雷州半岛的徐闻并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依制迁浙江遂昌县令。从徐闻到遂昌从典史到县令都是临民的地方官他必须开始适应一种地方官员的生活“令遂昌哺乳其民日进儒生讲贯古义。性简易不能睨长吏颜色。”虽然他成为亲职于民的父母官却仍然没有改变正直清傲的性格尽管能够适应那种地方官员的政务却无法去适应那种官场的丑恶因此他开始对官场的生活感到了厌烦。万历二十六年(1598)趁任满赴京的机会告部投劾弃官而归。三月回到了家乡临川。&&&&汤显祖的弃官在当时曾引起一些反响。据说曾有抚按官员复荐他而起用但汤显祖均拒不赴任他已决心不再与官场的恶势力同伍。万历二十九年(16o1)辛丑外察主事者借机削夺了他的官籍。汤显祖对此不以为然他早已有所思想准备。对于政治的厌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使他重新激起了创作的热情已不在乎什么地位与官籍。&&&&恶势力的迫害使汤显祖从此完全脱离了官场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在中国戏坛上造就一个旷世天才。他以一介文人回到家乡在那里生活了十八年创作了十八年。&&&&《临川四梦》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汤显祖移家沙井新居即以玉茗堂、清远楼为主体的新宅从此书斋玉茗堂便作为汤显祖的创作地而名传千古。当年秋天汤显祖创作完成了《还魂记》即《牡丹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八《汤显祖传》。亭》。他在此传奇剧本的《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人耶?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1《明史》卷二三o《汤显祖传》。&&&&2汤显祖:《汤显祖集》卷四三《论辅臣科臣疏》。&&&&所必有邪?”1将自己的情寄于梦的理想之中这就是汤显祖作品的主旨也正如他自己所说:“二十年来才一梦牡丹相向后堂中。”近世史家侯外庐对汤显祖的这一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他的剧作不但和当时的正统观念相对立而且向往于对封建制社会的历史的矛盾予以加剧并寻求解答。”2汤显祖对于社会问题是极用心的探讨的所以才会那么认真那么执著。他在给宜伶罗章二的信中写道:《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往人家搬演俱宜守分莫因人家爱我的戏便过求他酒食钱物。如今世事总难认真而况戏乎!若认真并酒食钱物也不可久。我平生只为认真所以作官作家都不起耳。3“平生只为认真所以作官作家都不起耳。”这句话说出了汤显祖的处世准则。这样认真的为人处世不仅使汤显祖处处碰壁而且长期生活于窘迫之中。但这也正是他的价值所在不去应合潮流将自己的情寄于戏剧的梦境之中去批判现实。汤显祖便是以这样的创作精神写成了一出出令人惊叹的戏剧作品而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时人记述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1在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成为他创作的主导思想。在《牡丹亭》中他将这种思想寄托在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身上。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正是这种敢于反礼教的爱情故事才打动了观众使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为“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的划时代之作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2乃至名伶商小玲扮演杜丽娘唱至《寻梦》一段时哀痛过度竟死在舞台之上。这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不仅感染了观众也感染了汤显祖自己使他以更大的漏*点投入到新的戏剧创作中去。&&&&汤显祖的家居创作生活并不顺利。就在他迁居新宅的第二个月里八岁的爱子西儿病殇。两年后长子士蘧客死南京与此同时又因大计被削官籍。家庭生活与仕途的接连打击使隐而自清的汤显祖不得不去找寻一种精神的慰藉。他虽然以“清远道人”自号却开始信奉佛教。在与当时高僧达观的交往中他开始逐渐加深了对于佛教的理解。晚明时知识分子面对着国家政治前途的失望往往想通过佛、老去找寻脱。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自我安慰却无法改变现实。汤显祖在这矛盾的选择中最终还是拿起笔让自己在理想的梦境中去批判现实去寻求真情。他几乎是在这种家事、政事的纷扰的同时又创作了另两部传奇剧本《南柯梦》(亦作《南柯记》)和《邯郸梦》(亦作《邯郸记》)。&&&&《南柯梦》完成于万历二十八年(16oo)这是依据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而成。写性格豪爽的淳于棼因睡于一棵大槐树下1《汤显祖集》卷三三。&&&&2侯外庐:《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3《汤显祖集》卷四九《玉茗堂尺牍之六·与宜伶罗章二》。&&&&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词曲、填词名手》。&&&&2张琦:《衡曲麈谭》转引自《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下册。&&&&被槐树中蚂蚁国招为驸马与瑶芳公主成亲被任南柯太守。在南柯任上淳于棼戒酒律己兴利除弊将南柯郡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因公主病故淳于棼回朝后整日与权贵交欢陷于淫乐甚至与琼英郡主、国嫂灵芝及皇姑上真**最终被右相段功进谗遣还人间醒来方知原是南柯一梦。&&&&汤显祖在《南柯梦》中借用蚂蚁国的故事写出了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即南柯郡)。侯外庐对汤显祖的《南柯梦》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历史的进程还没有先进阶级来实现其历史任务的时代梦想的追求虽然带有一些胡话但是梦想的政治倾向却是明显的。这样具有政治倾向的伟大的理想在当时还是罕见的而且在汤显祖的艺术思维的展过程中也是逐步达到高峰的。”1这才是汤显祖创作《南柯梦》的主旨。汤显祖在《南柯梦》中还写到与现实生活中同样的官场和朝廷以权力之争中的勾心斗角及宫廷中荒淫的生活应该说这仍然是汤显祖的寄情之作。在找寻不到出路的时候汤显祖又不得不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在佞佛中去追寻思想寄托。《南柯梦》中的淳于棼最终被契玄禅师一剑斩断了与瑶芳公主的情丝终于万念俱空被众僧引入了佛门之中。这又表现了汤显祖在找寻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时那种感到人生如蚁的茫然之情。&&&&汤显祖在思想上属于泰州学派而且更近于李贽(卓吾)的思想因此在其思想中夹入佛教出世观也就不足为怪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的失落中往往会寄托于佛、老以求得自我解脱。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真的脱了现实社会生活相反他们往往会更加深入到民间社会的生活当中看到那些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从而产生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而在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佛、老便成为他们自我解脱的一种思想寄托。&&&&在完成了《南柯梦》的次年汤显祖又写成《邯郸梦》。《邯郸梦》是根据唐人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的。写卢生在赵州酒店中偶遇神仙吕洞宾谈及自己建功树名的志向。吕洞宾为了点醒卢生让他梦中与清河崔氏小姐成亲又受唐玄宗招贤以钱行贿得中头名状元授官翰林学士兼知制诰。此后于官场中争斗沉浮用尽各种手段最终坐上丞相之位出将入相六十年子孙尽享荣华富贵。临终时还想着给年方数岁的幼子讨个荫袭又怕死后总裁国史对其六十年勤劳功绩编载不全一觉醒来店主人的黄粱饭尚未蒸熟。卢生由此大悟对“其间宠辱之数得丧之理生死之情尽知之矣”1。&&&&依然是写官场生活依然是写梦境但是其中所反映出的却是晚明社会与官场的现实。在汤显祖的笔下从科举取士官员的升降无不充满了黑暗的关节。这对于经历过官场生活的汤显祖来说并不陌生而在当年大计中被削籍更使汤显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将这种对于现实官场生活的愤怒之情寄托于《邯郸梦》的创作之中使这部戏曲作品更充满战斗力。从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辞官归乡到万历二十九年写成《邯郸梦》这三年是他一生戏曲创作的高峰时期。“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中的三梦都创作于此期间只有《紫钗记》早于此大约初稿成于万历十五年(1587)定稿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临川四梦”的完成是汤显1侯外庐:《论汤显祖〈紫钗记≈帧罚泄肪绯霭嫔*1962年版。&&&&1《邯郸梦》第二十九出《生悟》。&&&&祖戏剧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顶峰。许多戏曲评论家认为汤显祖的作品从《牡丹亭》以后更加成熟到《邯郸梦》仅用三十折写出了官场中种种复杂黑暗的关系所谓“至《南柯》、《邯郸》二记则渐削芜颣俛就矩度。布格既新遣辞复俊。其拾掇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二百年来一人而已。”1贫困的晚年“临川四梦”创作完成后汤显祖没有再继续于戏剧的创作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指导名伶的演出上。这很可能是出于当时一些人对于汤显祖作品的篡改他不得不认真于对自己作品表演的保护其后生的“汤、沈之争”便是这种冲突的集中体现。&&&&事于戏曲家沈璟从曲律出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改动。由戏曲家吕玉绳将改本及《唱曲当知》之类小册子寄给汤显祖。沈氏这种囿于格律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戏剧创作使作者难以抒自己的感情。沈氏对汤显祖作品的改动自然也就伤及了作品的本身所以汤显祖一再叮嘱宜伶:“《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吕家改的(实为沈改)切不可从。”因为这种改动改变了原作的意趣失掉了作品的思想性不在于表现作品中的人物与情感而去适应声律这就破坏了原作的主旨汤显祖是断然不能接受的。这场争论持续了多年甚至到汤显祖身后汤、沈的继承者们还在进行着争论。从今天戏剧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场争论在客观上推动了明代戏剧的展与繁荣。&&&&汤显祖的晚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自己虽然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而弃官但是对于儿子们的前途却不得不又寄托于科举上。他的长子便是于求学中病死他乡的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o7)四月初八浴佛节时五十八岁的汤显祖还在梦中梦见其长子蘧儿“持书颇乐且语地下成进士”1。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间汤显祖家中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他为三个儿子分家一是家中失火。按照汤显祖的主张这次分家“分器不分书”“分田不分屋”。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做法当年家中的一场火灾使汤显祖的藏书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他自己所著的文集也因这场火灾逸去甚多。这对他打击是甚大的。汤显祖一生的坎坷使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戏剧创作和饱览书籍之中。他常指着床头的书对人说:“有此不贫矣。”2而足以使其“有此不贫”的书籍也毁于火时更加使汤显祖感到了人生的艰难与无情。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天三儿开远中举多少给晚年的汤显祖一点安慰。尽管这对于他的家庭生活并未带来实际的意义但在精神上的宽慰使这位六十五岁的老人感到可以瞑目了。次年约在春夏之际汤显祖写下了《诀世语》七:一祈免哭、一祈免僧度、一祈免牲、一祈免冥钱、一祈免奠章、一祈免崖木、一祈免久露。后世的史家在为汤显祖作传时写道:“就这样显祖在自己生命的尽头在完成了他对封建宗法、礼教世俗、鬼神迷信的最1王骥德:《曲律》转引自《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六《戏剧》。&&&&1《年谱》万历三十五年四月初八日。&&&&2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汤显祖集》附录《传》。&&&&后一击之后于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亥时(日)溘然而逝终年六十六岁。他死的时刻正是黑暗最为深重的夜半。”1那时候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最为黑暗的时刻但是汤显祖却以他那寄情其中的伟大作品在那冷酷的黑暗中给人以光和热。这也便是从汤显祖那个时代起直到今天人们对他和他的作品永远给予热爱和崇敬的原因。&&&&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第一次将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给予同样的高度的评价:“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逝世一年而卒(原按:此处推算有误系与莎氏同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其伟大即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谱之入曲固为吾党所快者。”21黄文锡、吴凤雏:《汤显祖传》第242页。&&&&第二节徐渭考场失意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山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日(日)1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是父亲晚年纳妾所生归嫡母苗氏。出生后百日丧父。十岁时生母又被苗氏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刺激弥深。十四岁那年苗氏去世他乃由同父异母之长兄徐淮抚养。两人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又缺乏手足之情甚不相得。徐渭青少年时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疼爱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有寄人篱下之感。然而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九岁能为举子文十二三赋雪词十六拟扬雄《解嘲》作《释毁》”2享誉远近。因而在世态炎凉之中他形成了既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执拗、偏激、多猜、恣肆而敏感。徐渭成年后“貌修伟肥白音朗然如鹤唳”3时常中夜呼啸宣泄愤慨。所作诗文恣露胸臆奇傲纵诞有轶千古的不羁之感。&&&&徐渭二十岁中秀才次年入赘绍兴富户潘氏并随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今属广东)协助办理公文对官场情况开始有所了解。不久他又返回山阴参加乡试仆仆于浙粤道上。&&&&徐渭虽为赘婿但妻潘氏十分体贴以少女的真情给他以温柔的慰抚带来了生活的新意和乐趣。正如徐渭后来写的悼亡诗回忆:“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1夫妻相敬如宾恩爱似蜜。&&&&在往返浙粤的途中徐渭还乘兴登南昌滕王阁观赏翠色如黛的赣江风光;又游梅岭观音洞秉烛探胜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不已。他于沿途吟诗赋辞流露出平生以来少有的乐观情感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徐渭还与山阴文士沈鍊、萧勉、陈鹤、柳文等结为文社他们诗酒酬答讨论诗文书画评论古今人物探索人生真谛放情山水时人有“越中十子”之称。在广交文友的活动中孤芳自赏的徐渭转而博采众长文学与艺术的修养得到迅提高。&&&&然而命运多舛徐渭两次参加绍兴府乡试都名落孙山这对热衷于功名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外二十五岁时徐家财产又被豪绅无赖霸占房产、田园荡然无存;二十六岁时徐渭的爱妻潘氏又得病溘然去世年仅十九。人亡家破功名不第这些接二连三的不幸使徐渭1徐渭:《畸谱》《徐渭集》补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5页。2《徐文长三集》卷十九《赠妇翁潘公序》《徐渭集》第546页。&&&&3《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页。&&&&1《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页。&&&&茫然不知所措为了谋生他离乡背井来到太仓(今属江苏)却不得门径徒劳而返。&&&&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十八岁的徐渭“背负一蒯剑挟数败橐书来僦屋东城里中”2。他将此敝庐命名为“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口并且开始追随季本、王畿研习王阳明的学说。次年他又不顾世俗的偏见将身份低贱、分别十九年的生母接来同住以享母子欢叙的乐趣。&&&&在王阳明学说的影响下徐渭对个人意志变得愈为重视。他认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故马医、酱师、治尺棰、洒寸铁而初之者皆圣人也”1。因而徐渭公然对传统儒学的观点出反叛的呼叫蔑视朱熹等人宣扬的“君臣父子之懿”强调《庄子》的绝对自由精神性格也更加豪放不羁。他还从《楞严经》这部禅宗的经典中领悟到心性的自然与为人的自适。&&&&徐渭在钻研学问的同时对政局十分关心。嘉靖二十九年(155o)秋北方的俺答军队在京畿掳掠史称“庚戌之变”。当消息传到江南后徐渭义愤填膺挥笔写下《今日歌》、《二马诗》等痛斥权奸严嵩误国恨不得插翅飞往前线杀敌炽热的忧国情感溢于楮间!由此他把自己报国的前途寄托于科试上。可是恣肆的才情又为八股文所束缚依然屡试屡北先后参加八次乡试全部落榜。嘉靖三十一年(1552)初试考中他受到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的赏识拔为第一增补为县学廪膳生。但在复试时仍未中举。书画奇才“词坛飞将”&&&&徐渭的才华在八股场屋之外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三十岁以后学习书画一触即不可收拾于山水、人物、花卉、鸟兽无所不能;大刀阔斧酣畅淋漓将自己对人生的复杂感受倾注到笔墨之中使内心的激动、寂寞、痛苦、愤慨与欢乐、追求在写意作品中毫不犹豫地得以表现出来;他的行草书更是以桀骜之气将自己狂傲不驯的精神、奇特雄放的气质一一宣泄倾倒出来如狂花扑水破云堆岭线条粗犷强劲“苍劲中姿媚跃出”1打破了以“台阁体”为主导的明代书坛的寂寞有“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之誉2。&&&&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进犯浙闽沿海绍兴成为烽火之地。平时好阅兵法的徐渭积极地投身到抗倭保家的战斗中去他淡忘了个人的不幸神情振奋冒死来到前线先后参加了柯亭战役、皋埠战役、龛山战役出谋划策初步显示了军事才能并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龛山战役结束后不久徐渭应内兄潘涛之邀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离浙游闽。他溯富春江由兰溪入闽。沿途翠峰逐岸美不胜收舟泊夜市笙歌不绝。他游览了武夷山并在福建顺昌潘涛驿丞署内潜心研究南戏剧本探求南戏的源流分析各种地方戏声腔的展历史。徐渭对当时流行的轻视南戏之风非常反感他认为南戏有自己宽松自由的格律受到民间的欢迎它通俗、多采“无今人时文气”可是却“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2《徐文长佚草》卷五《司马氏嫂传》《徐渭集》第1139页。&&&&1《徐文长三集》卷十七《论中三》《徐渭集》第489—49o页。&&&&1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页。&&&&2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页。&&&&目者”3。为此徐渭写下了《南词叙录》次对南戏加以总结研究了南戏的艺术特点著录了宋元南戏六十种明初戏文四十七种以反对戏曲创作的骈丽风尚扶植新兴的俗曲。&&&&回到山阴后徐渭还致力于戏曲的创作他既采用北杂剧的形式又吸收南曲的自然格律写成了杂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作品。这些剧本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前人的窠臼长短不一生旦合唱随意抒写强调自然而且宣扬人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反对虚伪的禁欲主义;歌颂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酷压迫;表现了作者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豪达意气。&&&&徐渭的《四声猿》高华爽俊洋溢着反抗思想与革新精神对明代中后叶的戏曲创作起到重要的影响。汤显祖曾说:“《四声猿》乃词坛飞将辄为之演唱数通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1于此可见一斑。&&&&幕僚生涯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升任浙闽总督的胡宗宪钦慕徐渭的才识经过多次相邀终于将徐渭招入幕府充当幕僚。在此以前徐渭曾为胡宗宪起草过疏牍奏章并且代笔歌颂严嵩还参预胡宗宪的剿倭计划。他对胡宗宪傍依严嵩非常不满但钦佩胡宗宪的抗倭胆略感念他对自己的信任经过一番犹豫徐渭还是离开了书斋进入了衙署。以后他随总督府移驻宁波、杭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崇安等地知兵设计协助胡宗宪平倭。徐渭身在军营而疏狂之习无改经常与少年结帮豪饮大醉啸歌幕中有急事召他不得“夜深开戟门以待之”;当时虽然“督府势严重文武将吏庭见惧诛责无敢仰者而渭戴敝乌巾衣白布浣衣直闯门入示无忌讳”1。由于徐渭长于作战计谋又善写诗文颂词胡宗宪对他优容有加不仅赠银让他购得房产不必寄人篱下而且还帮他续弦娶上漂亮的女子张氏为继室。&&&&不过自由放任的徐渭总不习惯于拘谨的幕府生活嘉靖四十一年(1562)他乘胡宗宪因严嵩案受牵累、总督府解散之机回到了绍兴。次年又应礼部尚书李春芳之聘赴京因性格不合不久便辞去文书之职南归。不料李春芳竟不能容忍徐渭的辞聘放出风声威胁徐渭归复到他的门下。于是徐渭又千里迢迢赶回北京请旧友说项才算了结这桩纠纷。&&&&孰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胡宗宪在政敌的构陷下入狱而死。徐渭闻讯惧怕自己曾为胡宗宪代笔歌颂严嵩而忧心忡忡以致精神失常反复九次自杀未遂。嘉靖四十五年(1566)他在一次狂病作中产生幻觉以为继妻张氏与僧人通奸竟将张氏杀死。遂锒铛入狱服刑七年。&&&&在友人的营救下徐渭总算没有以命抵罪但他于万历元年(1573)出狱时年已五十三岁。他无以为生乃以出卖字画诗文■口。怀才不遇落魄江湖清名受辱前途无望世情的冷暖生活的辛酸更使他放浪形骸3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1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陶望龄:《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39页。&&&&以酒浇愁。他有时彻夜狂饮以泄忧愤诗文不肯傍依他人横冲直撞呼啸而起对封建的理念、传统的束缚进行了激烈的反抗豪迈放逸自成一格。&&&&徐渭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风尤为反感认为拟古不过如鸟学人语即使学得再好也不过是鸟语毫无真实的价值。他主张诗歌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有感而故而将胸中英雄失路之悲、托足无门之愤以及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等可惊可愕之状皆寓诸诗文所作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破土似寡妇之夜泣若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则平畴千里倾泻无阻;偶尔幽峭则鬼语秋坟凄惨悲凉。徐渭的书画也更加泼辣豪放荡人心魄。他善于画葡萄老藤欹斜低垂葡萄晶莹如珠以表现“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愤慨。1他的诗文书画融为一体显露了强烈的个性对后世反传统束缚的画风形成颇具影响以致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郑燮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穷愁老病殁万历三年(1575)徐渭应张元忭之请参与纂修《会稽志》。以后又游览了杭州、南京、富春江一带病体略有恢复。万历五年(1577)他又应巡抚吴总之聘赴宣化府充任文书以为稻粱之谋并借以开拓襟怀放情山水。在宣化、北京等地徐渭写下大量诗文寄托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如《边词》、《胡市》等活泼流利而富有现实意义。&&&&五年后徐渭因旧病复返回山阴定居“青藤书屋”。晚年他贫病交加所蓄书籍数千卷变卖殆尽常至断炊。但他狷傲愈甚不肯见富家贵室低乞食。“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1。他有时携钱与下隶佣者豪饮酒肆有时自持斧毁面破头精神病也日益严重。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渭在穷愁老病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徐渭一生才艺纵横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力图追求个性解放而又难以摆脱自身的传统意识八赴科试败北以终惟从诗文书画创作中寻求个人尊严的表露汪洋恣肆著作宏富。他的诗文大多收入《徐渭集》。杂剧尚有《歌代啸》传世书画作品有《牡丹蕉石图》、《墨葡萄图》、《青藤书屋图》、《骑驴图》等。&&&&1据徐渭:《墨葡萄图》自题。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页。&&&&第四十一章归有光袁宏道钟惺第一节归有光归有光(15o6—1571)字熙甫、开甫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久居震泽湖畔故自号震川又因生于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乃别号项脊生。出身在书香大族先世多以文学著称颇有声望。但他的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却没有功名读书力田而终。&&&&归有光自幼颖悟“五六岁即知有紫阳先生而能读其书”1“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2。后来师事同县名儒魏校攻读《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以及濂、洛、关、闽之说“浸渍演迤蔚为大儒”3。二十岁成秀才以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后以贡生选入南京太学。他还与友人结社会文常常在昆山马鞍山畔的野鹤轩谈文说史;或读书万峰山翻阅《大藏经》。他主张为文要重视真感情、真本色反对模拟剽窃尤钦佩司马迁与欧阳修的文风对他们含情不尽的笔法尤为赞赏。虽然归有光伤叹自己不能像司马迁那样可遇奇功伟烈之事写出感泣鬼神的篇章但是他以自己的家世和家庭琐事为题材表达丰富的生活感受。在《项脊轩志》、《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李南楼行状》等散文中用朴实的笔调将他早岁丧母、青年丧妻夭子的家庭不幸变故叙述出来在记述中插入不经意的回忆细节如泣如诉悲伤哀戚之情流露无遗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归有光的这些散文虽然写琐屑之事却深得司马迁笔法于不要紧之处说不要紧之语风神疏淡笔墨寥寥却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1。如《寒花葬志》作者回忆十年前逝去的婢女仅用数十字的篇幅勾勒三件小事就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感情深挚使人们对她的不幸早逝表示悲叹。&&&&因而归有光的散文问世后以其清新、简洁的文风深挚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弦使那些模拟剽窃、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干涩文风为之黯然失色。不少学子慕名前来拜他为师虚心求教。&&&&嘉靖十九年(154o)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但是归有光自由不拘的文风并没有受到那些冬烘气十足的秋试会考官的欢迎屡试不中;他跋涉数万里先后共赴京考了九次皆失意而归以致“仕进之心落然”2。科考的失利既耗去了归有光的宝贵年华又招致一些势利之徒的诋毁与嘲笑尤其是乡里之人“必加诋毁。自未入试1归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震川先生集》卷十第222页。按:“紫阳先生”即宋代学者朱熹。&&&&2《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3《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1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见归有光:《震川先生集·附录》第981页。2归有光:《上瞿侍郎书》《震川先生集》卷六第125页。&&&&已有毁之者矣;既不第帘外之人又摘其文毁之”1。&&&&归有光却在多次的不第中反而窥见了科举制的弊端觉得它让人“驱一世于利禄之中”2使得为文服从制举八股徒成僵化而无情感可言。他还对那些莫辨猥杂而唯以剽窃为能的文风出挑战在嘉定安亭江畔筑庐读书谈道以一个落寞老儒的身份大谈八股文风的革新教授举子科考之艺;编辑唐宋散文以反对文坛上滥行的“复古派”运动。归有光痛定思痛标新立异在老屋荒江畔自成一统四方来学者竟达数十百人。&&&&归有光在《山舍示学者》一文中告诫学生要大家“毋事口耳剽窃”为文要“出乎吾心之理”“辞达义精”“本原洞然”3。&&&&自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来明初“台阁体”的拘板文风得到很大的纠正。后来到嘉靖初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承复古衣钵以饾饤文字为能事却不免流于因袭模拟文风出现华而不实、臃肿浮荡的倾向。针对这一风气王慎中、唐顺之疾呼学习唐宋散文重视感情的真挚强调文章的言之有物世称“唐宋派”。&&&&归有光积极地投入了文坛上的斗争加入“唐宋派”的行列反对王世贞等人认为文章愈古愈好的观点。归有光虽然不是进士但由于他的文章早已传誉远近所以显得十分有力。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抗衡“复古派”在授徒的同时连续写了《女二二圹志》、《亡儿■孙圹志》、《见村楼记》、《筠溪翁传》、《张贞女狱事》、《书郭义官事》等多篇散文使被“复古派”割断的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展。&&&&这些散文质而不俚生动自然文从字顺;无论圹志、行状、传记、故事都能“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穀梁》以厉其气参之太史以著其洁”;“其畅也其厉也其洁也学者举不能知”而他却“独深知而自得之”1一洗“复古派”统治文坛近百年的混浊气氛以清新和富有真挚感情的文字保持了文学活泼健康的生命。&&&&归有光除以创作实践来为“唐宋派”推波助澜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文学主张以反对王世贞这位“复古派”权威的盲目崇古观点。他在《项思尧文集序》中写道:“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文学而苟得一二庸妄人为之巨子争附合以诋诽前人。韩文公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2王世贞听后不服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又反驳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3归有光还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复古主张批驳道:“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1《解惑》《震川先生集》卷十四第97页。&&&&2《与潘子实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49页。&&&&3《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51页。&&&&1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见《震川先生集》第8页。&&&&2《震川先生集》卷二第21页。&&&&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震川先生归有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59页。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④他认为学习古人固然不错但要得其神而不是徒追形式而已说:“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1归有光还认为作品的艺术标准在于质之美他说:“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2这些切中时弊的见解在抵制“复古派”专事模仿剽窃的流俗中别开生面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闳中肆外使司马迁与唐宋古文家的朴实文风得到扬光大。尤其是归有光把他的文风贯注到教授举子业的讲堂中力图改造八股文这种扭转文风的巧妙形式与勇气使后人不得不把他称作为“彼时之豪杰”3不仅把他的散文举为“明文第一”④而且把他的八股制艺譬为“汉之子长、唐之退之百世不祧之大宗也”5。以致唐宋八大家文选在唐顺之、归有光的崇扬下“人几等于五经四子”6文风为之一变。&&&&归有光虽然讲学于荒江老屋但对民间疾苦并不是漠然视之。他留意于东南水利关心家乡的农业与民生。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从“故家野老”处搜采历代有关治理长江下游、钱塘江下游与太湖流域水利的文献⑦编写了《三吴水利录》四卷。在这部书中归有光绘图分析东南水利大势条陈历代治水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考察所得加以阐剖明利弊认为治吴中之水宜专力于松江应当疏其湮塞“开浚诸水”“去两岸茭芦自昆山漫水江迤东至嘉定、上海使江水复由跄口入海”1以解百姓鱼鳖之忧使境内丰熟富裕。他将这些文献和建议呈给地方官府以供他们治水参考。&&&&在抗倭战争中归有光亦积极地返回昆山城中参加防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等流露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此外归有光又写了《鲤鱼山》、《郓州行寄友人》、《西王母图序》等诗文有的记所见灾祸表达对灾民的同情;有的讥刺权贵、贬斥方士滥行有的为劳动妇女所受的非人压迫鸣不平。他以经世致用的思想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着活跃的生命而称誉文坛。&&&&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六十岁时考中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他决心学习古代贤县令兴利革弊作一番事业。&&&&归有光上任后平反死囚犯数十人避免株累者上百人;每审理案件④《与沈敬甫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869页。&&&&1《尚书别解序》《震川先生集》卷二第51页。&&&&2《庄氏二子字说》《震川先生集》卷二第84页。&&&&3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58页。&&&&④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明文案序上》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第1页。5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版第58页。6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版第58页。⑦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三吴水利录·续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59页。&&&&1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三吴水利录·续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o—61页。&&&&他都详细调查把有关妇女、儿童召至案前细细交谈把案情审理得清清楚楚。凡鱼肉百姓者决不姑息;即便上司的命令不符合下情他亦敢于忤其意而不执行。三年知县任上“小民安居自如”2。但是这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隆庆二年(1568)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名为迁实重抑之”3。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隆庆三年(1569)冬他赴京入贺万寿节受到大学士高拱、赵贞吉的荐引任南京太仆寺丞。后来又被李春芳留在内阁负责敕房的工作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他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日)去世终年六十六岁。1归有光去世后他的文学主张和散文成就愈来愈为社会所重视连他的文坛敌手王世贞也对其表示折服渐渐改变“复古派”的旧观点。王世贞晚年在给归有光的遗像题赞词道:“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2把归有光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给予极高的评价。&&&&归有光的诗文后人辑有《震川先生集》行世此外除《三吴水利录》他尚著有《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2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见《震川先生集》第981页。3《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1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震川先生集·附录》。&&&&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震川先生归有光》第559页。&&&&第二节“公安三袁”&&&&明末文学家有“公安三袁”即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为公安派的创始者。&&&&袁宏道袁宏道(o)初字孺修改字中郎号石公、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期生活富裕在万莹、王辂等名师的教育下善于诗文。十六岁为诸生即在城南结文社自为社长除攻读八股制义外倾心诗歌古文“有声里中”1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尊袁宏道为师“奉其约束不敢犯”2。二十一岁时中举人但赴京会试却名落孙山。&&&&“雨过庭花好开樽亦自幽。不知今夕醉消得几年愁?一朵新红甲四筵半白头。久知行乐是老矣复何求?”3科场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颇多自伤不遇之感他在《花朝即事》等诗中浩叹孤寂愁闷与落落寡欢。在长兄袁宗道的影响下袁宏道开始从禅宗中寻求精神寄托以禅诠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写成《金屑》并到麻城拜访李贽两人说文谈禅十分相得。李贽称赞他“识力胆力皆迥绝于世真英灵男子可以担荷此一事耳”并赠诗曰:“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在李贽离经叛道思想的启迪下袁宏道视野大开“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从此他决心改变诗文创作之风“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1而卓然独立。&&&&万历二十年(1592)袁宏道中进士但没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职。然而仕途之门已入他多年的愿望总算实现因此心情舒畅在家乡石浦河畔袁宏道时常与亲友相聚吟诗饮酒谈禅遨游悠闲自得。他这时候对文坛上的复古运动已深表不满认为诗文应当随意而不应模拟蹈袭作茧自缚。在《答李子髯诗》中袁宏道写道:“若问文章事应须折此心。”“草昧推何、李闻知与见知。机轴虽不异尔雅良足师。后来富文藻诎理竞修辞。挥斤薄大匠裹足戒旁歧。模拟成俭狭莽荡取世讥。直欲凌苏柳斯言无乃欺。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诗。却沽一壶酒携君听《竹枝》。”2在他看来复古之作不如民间俚曲。&&&&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被选为吴县(今属江苏)县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断与民方便颇受地方拥戴。然而也招致当道者的不满加上吏事繁杂难得清闲他觉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1《明史》卷二八八《袁宏道传》。&&&&2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文集》卷九。&&&&3《花朝即事》《袁宏道集笺校》卷一第19页。&&&&1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2《答李子髯》《袁宏道集笺校》卷二第81页。&&&&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3。因此第二年他便托故辞职。&&&&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离开吴县后并没有立即回乡而是遍游东南名胜徜徉于无锡、杭州、绍兴、桐庐、歙县佳山秀水间与友人陶望龄、潘景升等诗酒酬答奇文共赏。三个多月“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而且“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④。尤其是当他在杭州读到徐渭遗稿《阙编》时“不觉惊跃”“如魇得醒”为徐渭“恣臆谈谑了无忌惮”的诗风所倾倒1从而愈加对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复古文风表示不满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必须“从自己胸臆流出”写出更多的“本色独造语”2反对一味追求缺乏真实情感的复古模拟。他抨击复古派笼罩的文坛扼杀了创作的生机指出秦汉作者与盛唐诗人多变的创作手法才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不然舍本逐末仅仅以“剿袭模拟影响步趋”就会将诗文创作引入死路流于形式而起不到诗文言志的作用。袁宏道尖锐地指出复古派及其末流的拟古之作犹如“粪里嚼渣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记得几个烂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见成字眼亦曰骚人。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诗安得而不诗哉!”3除公开反对复古派末流的文风外袁宏道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推动文体的解放。他写下《逋赋谣》、《竹枝词》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通俗而清新隽秀而活泼;又写下《虎丘》、《灵岩》、《湘湖》、《西湖》等数十篇游记状物抒情毫无雕饰之弊“俱从真源中溢出别开手眼一扫王、李云雾天下才人文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饰之病”④。&&&&东南游归袁宏道携眷属暂寓仪征在这运河孔道与南北文友赋诗谈文宣传自己的“性灵”说。万历二十六年(1598)起为顺天府(今属北京)教授。次年迁国子监助教。第三年补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北京毕竟是明朝文化中心所在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览公家收藏的丰富图籍又和谢肇淛、黄辉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结为“葡萄社”在城西崇国寺品评诗文论古说今颇感闲适快乐。他一方面通过广泛阅读、交友讨论逐渐纠正以前“偏重悟理”过分强调自我的倾向“遂一矫而主修自律甚严自检甚密以澹守之以静凝之”1;另方面他对复古派末流的批驳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统地分析了唐宋诗文的风格认为:“如元、白、欧、苏与李、杜、班、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谬谓前无作者。而学语之士乃以诗不唐、文不汉病之何异责南威以脂粉而唾3《沈广乘》《袁宏道集笺校》卷五第242页。&&&&④《解脱集之四·尺牍·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第492页。1《徐文长传》《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九第715—716页。&&&&2《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第187页。&&&&3《与张幼于书》《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第5o2页。&&&&④《公安县志·袁宏道传》转引自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附录甲》光明书局1935年版第359页。&&&&1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对毛爷爷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