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哪一年 拥有世界最先进战舰舰却不堪一击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日清战争要看的稍微远一点,有句常言是十年陆军,百年海军,这话对不对暂且不表,但一支强大的海军绝对不是变戏法变出来的。
海军的组成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有一支实力相当的舰队。
其次要有优秀的水手和指挥人员。
第三是人员构成的有效的组织。
按照一般的想法,最困难也是最麻烦的应当是军舰,但事实是,只要有钱,军舰是最容易满足的,当时的世界形势,欧洲那边的军舰只要你有钱,就算是最新下水的铁甲舰都可以买到。剩下的两个慢慢说。
黑船事件之后幕府答应了美国的开国要求,当年是1854年,日本很快就了解到中国的情况,看见了中国人被洋人奴役,弱国在船舰利炮下的无能为力,日本彼时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为了独立而统一的日本」,幕府那时候起也有了保卫自己以防被西洋人奴役的情况出现得想法,而日本是个岛国,威胁只可能来源于海上,防卫海上的威胁,比起围着日本一圈造岸防炮来说,建立一支海军显得更实际一些。
很快,1855年,幕府在长崎建立了长崎海军传习所,师从荷兰,荷兰海军&森宾/Soembing&号舰长法比尤斯及其部属担任教官,森宾号作为练习舰使用,传习所前后开了四年,培养出了日本第一批海军人才,比如胜海舟、川村纯义、榎本武扬、中牟田仓之助等人,后期因为经费不足和荷兰不愿在日本继续培养海军人才,日本转向荷兰派遣留学生。同时代日本海还建立了长琦和横须贺海军工厂。
后来明治维新,长崎海军传习所的这些人才没有被清理掉,胜海舟和夏本武扬等人依然为新的政权工作,继续完成着「强大的海军」的梦想。明治政府建立之后因为内乱出现的可能性变小,更需要有对抗西方威胁的力量,比之前的幕府更加重视海军,但不巧中间因为西乡隆盛的叛乱导致军费的绝大部分被陆军分走,到了1885年胜海舟担任首任海军卿的时候,海军只有十四艘军舰,总吨位不到1.4万吨,不到后来战列舰大和号满载排水量的四分之一。
胜海舟担任海军卿的时候做的最快的就是建立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的建立,1870年明治政府在东京建立海军操练所(联合舰队初任长官,打败北洋水师的伊东亨佑就毕业与此),后来海军操练所改名为海军兵学校,为了防止学生被社会风气带坏,学校迁址到当时很荒芜的江田岛,东京的旧址则建立了海军大学校。日本军队本来师从法国,但因为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原来都沿袭法国的陆海军分别选择了德国和英国,早期因为经费问题日本主要是对英国派遣留学生,但当时日本留学生到欧洲之后只能到商船学校学习,日本只好自己建立学校,因为之前和英国有一场萨英战争(东乡平八郎当时还是炮手,伊东也参战了),知道英国海军的厉害,便师从英国,英国也派遣教官来到日本担任海军兵学校教官,如此这样建立起了江田岛海军兵学校。
海兵建立的那段时间的日本是相当困难的,明治维新刚完成,西南战争日本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海兵招生公正,学费全免,毕业就成为海军军官,吸引了很多生源,当时的海兵比东京帝国大学还要难考。日本也从没有放松过管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是世界三大海军学校(另外两个是英国布列塔尼亚皇家海军学院和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担任海兵第一二任校长的,就是长崎海军传习所的首届毕业生川村纯义和中牟田仓之助。
海兵负责军曹长以下,一等军曹以上的军官培养,而高级军官的培养则交给在东京的海军大学校,海兵本身不好考,海大更不好考,海大只有海兵前20%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而且还不一定能考上。
海兵和海大的吊床号码(名次)、毕业席次,依据《军令承行令》的序列人事制度,毕业生依序晋级接替下去,这种人事处置显得非常不灵活,日本许多优秀的海军将领因为学校成绩的问题不能在合适的位置上,但是很公平,没有出现陆军那种东条英教和石原莞尔因为出身被打压的情况,也避免萨摩藩控制海军的情况,但日俄海战和日清海战时候日本海军三驾马车还都是萨摩藩出身。
人才培养的问题大概就到这里,下面是海军的组织建设问题。
日本帝国海军早期是把水域划分为海军区,然后海军区归镇守府管辖,海军最早是没有军令部的,军令部的参谋职能是由海军省下的军事部负责,海军打算从海军省独立出海军参谋本部,但被陆军山县有朋中将和元老桂太郎,后来由于伊藤博文的支持陆海军合作组织了统合参谋本部,但好景不长,这个本部没多久就被取消了,海军的军令军政分离在1905的日俄战争之后才出现,现在海军的所有权利都保留在海军省手里,还没有问题。
海军的硬件建设问题前文说到了一些,日本虽然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也有了培养海军人才的机构,也有了比较完善、没有太大问题的海军组织,就差军舰,但明治维新之后那段时间日本国内一直不太平,陆军忙着正压叛乱,没有多余的军费买海军,真正激发日本和清购买军舰建立海军的是牡丹社事件:
但因為條約中有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字句,日本據此認定清國不否認琉球是日本的屬地。[注1]
于是当时内务卿,一样是元老的大久保利通立刻购买了两艘商船,装上大炮准备让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前面造反的西乡隆盛他弟,有的时候真佩服日本人用人不忌讳)攻打台湾,这事本来被内阁拦住了,但西乡不服,开了下克上的先河,反抗政府,攻打台湾。
西乡从道这次攻打台湾之后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自己也转任海军中将,并且把海军的军费从陆军的十几分之一提高到陆军的一半,后来还表示不买军舰就切腹,1875年海军有钱之后就从英国购买了三艘装甲舰舰,分别是扶桑、比叡和金刚[注2],这三艘军舰都不到4000吨,但是是当时亚洲唯三的现代化装甲舰。
1885年日本开始扩充军舰,当时日本国内很困难,舰队可以说是从裤腰带勒出来的。后来陆陆续续的购买舰支,到了1890年,日本海军的海防舰已经有六艘,海军已经有19艘军舰,总吨位约三万吨,1894年的时候日本海军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7.2万吨,而且大部分是先进的铁甲舰。
我们再来看看北洋水师。
1860年开始洋务运动,1866年船政大臣沈葆桢申请,闽浙总督左宗棠批准在福建建立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从欧洲聘请教师,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去西欧进一步留学进修,如萨镇冰、方伯谦等人。
福州船政学堂给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除去海军将领,还有相当一部分如严复、詹天佑这样的知识分子,学堂分前后学堂,前学堂主管造船,后学堂主管航海,前学堂造船从法德,后学堂航海从英国,造船方向的学生通常去欧洲船厂实习,航海学生则毕业先实习,后去英国海军院校深造之后进入皇家海军担任见习军官。基本上除了提督丁汝昌以外的海军将领都来自船政学堂。军事素养还是可以的。
主要是提督丁汝昌来自陆军,不太懂海战,到了海战的时候对面的指挥官是伊东佑亨,海军操练所毕业,仗打的不错。
北洋水师中福建帮派基本掌控了全局,但对面也没好多少。
福州船政局对于北洋水师的贡献被极大的低估了,早期北洋水师的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还是可以的,但后来威廉朗(琅威理)因为和刘步蟾有点不愉快,而且当时清朝感觉良好,觉得不需要洋人来指导,刚好英国因为威廉朗的事情也很不高兴,不接待中国的留学生,朗离开以后兵员素质和日常训练就大不如前,从最早山县有朋因为北洋水师反对对清开战到东乡平八郎觉得打败北洋水师不成问题也是这段时间的变化。
海军组织和构成上,北洋水师基本还是按照封建军队来构成,建立北洋水师的目的是拱卫京师,从开始到最后都是防御性质的海军,而日本的海权意识已经从海军省到了联合舰队的层面,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已经没有兵部,但清朝还有,理论上北洋水师应当归兵部管理,但实际上是李鸿章的一人军队,这样就不方便利用全国的资源,而且由于派系斗争,李鸿章的对手如翁同龢因为私怨也暗中妨碍北洋水师,1885年中法海战之后李鸿章曾经上书建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海军指挥管理机构,后来倒是在总理衙门下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总理是醇亲王奕譞兼任,这样结果就是那会对面从公务员的薪水里面抽出来10%添置军舰的时候北洋水师的经费都拿不齐。
最后一点是军舰的问题,旧时代和现在不一样,战舰打炮战,火炮的口径和军舰吨位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很多,北洋水师的经费是每年200万两,但因为这经费有部分是各地筹集,很多地方交不上来,到了北洋水师手里就只有不超过70万两,这笔钱对舰队的维护和训练到勉强够用,但是添置军舰就不可能了,每次北洋水师买军舰都需要单独上奏。加上其他人如翁同龢的阻挠和拖延,非常费力。
1891年户部上奏因为光绪大婚且北洋水师已经初具规模,可以停止购买军械,当时恰好是军舰发展正迅速的时候,清国比日本大得多也有钱的多,但这钱没用到该用的地方,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如果有日本君主的一半那么努力和重视,也不至于打的那么惨了。
其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作为燃料的煤,日本对煤一直很重视,不论是甲午还是后来日俄海战,日本军舰使用的煤的质量都比沙俄和清要好,在弹药上日本也要好于北洋水师使用的实心弹。可以参照这个答案:为何说「北洋水师是当时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现阶段的一个争议是在于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的舰炮问题,北洋水师主力舰炮口径大威力大但射速慢航速慢,联合舰队则是中口径速射炮为主,舰速高,在打仗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旦日本的军舰被305mm舰炮命中,基本上都要退出战斗序列,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吨位大,装甲厚,联合舰队舰炮无法击穿装甲,但舰上人员则死伤惨重,最后黄海海战定远和镇远被打的不能动弹,但始终没沉。
这一战还是有比较大的历史意义的,此战后各国大炮巨舰派都有发展,战列舰等厚重装甲舰也更被重视,在主炮上不仅要求口径大,更要求射速高,中口径副炮的射速也被提高,定远镇远也给日本海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后来的大和级也有一些成分在里面[注3]。
清国的个别官员用自己个人能力,在不理想的环境和资源配置下和倾举国之力的日本打了一场对清朝来说是局部战争的海战,失败的确有些惋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值得作为战败国后裔的我们思考。
- 80后工科男
北洋水师北洋的铁甲舰大致购买于1879年到1881年,当时清政府每年拨银400万两。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成立,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堪称当时全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注意:这个排名是按吨位的而非战斗力。)此后,政府未再拨款,紧靠李鸿章自己筹钱维持,当然这个维持只是发发工资之类,新款战舰和炮弹什么的就别指望了。
日本海军日本帝国海军组建于1872年(明治4年),此后政府每年拨巨款(财政收入的6成以上)用于购买新战舰,训练和购置炮弹什么的。
1887年,日本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到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三十一艘军舰和二十四艘水雷艇,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水师。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关注: 2 人本期制作者:FLORA
探究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失利的原因
燃烧的甲午
回顾甲午中日黄海海战
日,第一次大规模的蒸汽机舰队的海战在中国的黄海大东沟爆发了。对战的双方分别是清政府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带领的联合舰队。位居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却出人意料的在战争中失利。
众说纷纭甲午海战战败原因
甲午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一场“泱泱大国”输给“蕞尔小邦”的特例,它不符合常规,但却真实地发生了。中国惨败,个中原因众说纷纭,但这些原因是否站得住脚呢?真正导致甲午海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呢?
甲午海战失败的真正的原因
北洋水师这支被大清国寄予了厚望的龙旗舰队,竟然在这场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海战中败下阵来。这样的结局让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人们一直在对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进行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今依然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
纪录片大全
字母检索:
类型检索:
个性分类:
栏目检索:
精品推荐:
纪录专场:百年前的海军,真的是那么不堪一击么?
百年前的海军,真的是那么不堪一击么?
清朝末年,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已经发展进入到了蒸汽机年代了,而腐朽的晚清政府还在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属下的广大百姓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落后守旧日子,但清朝那些当家人还洋洋自得地以世界老大自居。好在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倡导发起了洋务运动,大清国的整体实力才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个时候,引进外国技术。购买国外先进设备、出国留学、合资办厂,整个大清国好不热闹,似乎又看到了一点复苏崛起的样子。成军之初的北洋水师,在当时世界排名第四,亚洲第一!但晚清政府却没有继续投入发展提高,哪怕是维持北洋水师正常的战力水平,而是把有限的海军经费挪用到建设颐和园等乱石假山上来了。晚清政府从上到下:奢靡浪费、乱中取乐、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最后就连舰艇必备的炮弹都买不起了。北洋水师水兵当时,北洋水师因资金短缺,每艘舰艇都是配备了两种炮弹,一种是以黄色炸药填充的爆破弹,杀伤力大,但造价昂贵,每艘舰艇只配发了可怜的60颗,第二种是以沙子为主要填充物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没有任何杀伤力,只是以击穿敌方舰体使其进水为主要作战目的,但这种实心弹造价十分低廉,是北洋水师各舰艇的主力作战炮弹。北洋水师究竟拥有什么家底呢?首先是9艘从德国、英国进口的铁甲舰。尤其是镇远和定远,这两艘战舰都是排水量超过7000吨的大型战舰。这两艘战舰服役之后,曾经给日本造成很大的震撼。但是日本儿童游戏的口号就是“打沉定远、打沉镇远。”这两艘战舰放眼全世界也是一流的,属于第一等的战舰。除了这两艘超级战舰之外,还有靖远、致远等7艘装甲巡洋舰。这些军舰的吨位不等,但都是2000多吨的战舰。除了这些战舰以外,还有就是清朝自己建造的几艘战舰,例如平远舰等等。这支舰队的总吨位达到了4万多吨,确实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在全世界排名第六位。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正在快速发展,但从整体实力来看,绝对不是北洋水师的对手。但是6年以后,就真的说不好了。经过了激烈的对战,定远号也遇到了危机,另外两艘巡洋舰立即前来护航,定远虽然恢复了火力,但是北洋水师最终还是耗尽了弹药,最后邓世昌想要带着官兵撞上对方的战舰,却最终因为力竭而失败。这次的海战从结果上来说自然是日本战胜了,人们一直在批判北洋水师,可是日本方面所占据的巨大优势还是不能否认的,清军方面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但是在这次海战的背后,人们也应该看到北洋水师的努力,他们的表现堪称可歌可泣,战舰性能落后,火力和弹药的威力也都比不上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依旧奋力反抗,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和歌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我们一起传播军事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先进的战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