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答:尚语贤功夫瑜伽剧照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更不同禅定觉知

[转载]永嘉禅讲座之六&(达照法师)
第六讲& 五种方便行——行五法
&&&&诸位同学:
上一讲给大家介绍了坐禅方法中要注意的五件事情:第一不能吃的太饱或太饿;第二睡眠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第三身体姿势要恰当;第四是调节我们的心;第五是调节呼吸。这五样调节好以后,就可以修习禅定了。
很多时候我们修习禅定,都不得入门要点。这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如何进入禅定,并从禅定中出来的技巧。平常我们念佛、持咒,长时间坐下来觉得很舒服,但是下次还想进入这种状态就进不去了。我们无法把握自己进退自由,就是因为找不到进入禅定状态的那个门槛。
就像做梦,从清醒进入梦境有一道门,但门槛在那里不知道。从没有梦到进入梦境,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门槛要找到。有一本书叫《你是做梦大师》,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让自己找到这个关键——门槛的入口处,并由此进入梦境。常常会有这种经验,我们躺在那里脑袋很清晰,妄想也很多,其实是睡着了自己还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修习禅定有受用,他完全可以编织自己的梦,希望在梦里见到谁,就可以如愿,因为梦境是我们妄想的延伸和具体化。我们平常的妄想是很模糊的,如果妄想很专注,它就会在梦境中出现。所以禅定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握如何进入禅定,并在禅定中保持这种状态,然后要在禅定中出来,又必须认识到那个叫禅门的门槛在哪里。
如何进入禅定之门?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调五事,那是最基本的方法。具备了这些基本方法,接下来就要了解入、住、出三个禅定要点。入就是进入禅定,住就是住在禅定里面,出呢?就是从禅定里面出来。
在调五事的基础上,打坐姿势端正后,呼吸也调好了,心不再浮躁也不再暗沉,清清楚楚又不散乱。调节到这个程度,接下来要进入禅定,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状况:
第一,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你是坐在那里、站在那里、还是在走路?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在禅堂、还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家里?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身体状态都要很清楚。然后对自己的呼吸调节状况也要非常清楚。第二,对身体的感受也要很清晰。状态跟感受是不一样的,状态是坐在那里的姿势,感受是身体的痛痒酸麻。如果打坐进不了禅定,可以径行的方式寻找感觉。比如走路,脚踩在地上与地面碰触的那个感觉,你要找到它,并要很清晰的把握脚踩到地上的感觉。第三,对自己的心念要很清楚,起了什么念头要知道。
上述三个状况都很清楚了,就可以进入禅定。当然,进入禅定要有具体的禅定方法,否则进入了也只能是欲界的散定。要明白这三个状况是禅定的入门之处,不然打坐坐得再舒服,也可能都是偶然的。所谓偶然,就是没有从正规的门进来的,也可能是别人把你扔进来的,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要让自己一步一步的从这个正规门进来,然后从这个门出去。如果方法得当,三个方面调节好以后,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跟念佛三昧很相应。
现在先做个简单的训练,大家坐得端正一点,先把上一讲学的调五事,稍微调整一下。可能有些同学的呼吸一时调整不到位,但要知道调整的方法。比如呼吸很粗,要知道呼吸还太粗,只是不要管它,等到真正把呼吸调到若存若亡的状态,那就进入禅定之门了。
首先要训练自己的身体坐得轻松、自如、端正。看自己的呼吸进进出出很清楚,心也不再胡思乱想。这样五事调好以后,接下来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对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等等身心状况很清楚,这个清楚里面不夹带任何价值判断,不要认为太吵了、太安静了,不必判断好跟坏,只要清楚知道就行了。
第二,知道身体的感觉,身体是坐在这里的,感觉是重是轻?哪里痒、那里麻、哪里不舒服,这个时候的手和身体不要乱动。即使想动,对自己的动作,包括动的幅度、感觉都要很清楚。最好一开始就不要动,要是动来动去,就难以把握对身体清晰的感受。
第三,感觉自己的心,现在什么妄想都没有,清楚的知道我的环境,我的身体,我的呼吸当下的状况。
修行四禅八定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身体的感觉而不是心,对身体的感觉越清晰越容易进入禅定。不管是什么感觉,不要给他判断,哪个地方酸痛了,不生讨厌也不生喜欢,只知道酸痛就行了。如果脚歪在那里了,那就去领受歪的感觉。这三者同时都清晰了,我们用任何一个简单的法门,观心、观息,或者念佛,都会是静静的,并且会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念阿弥陀佛,包括舌头动的感觉、讲话的感觉、念佛的声音都会很清晰,一句阿弥陀佛念的清清楚楚,别的妄想都没有。这就是住在一句阿弥陀佛的定中,身心没有丝毫的波动。就象房间的门窗都关起来,一盏烛灯点在那里,因为没有风,灯的光炷就不会动摇,灯的光明就能照耀整个房间,我们就很容易感受身体状况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然后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念的不动摇就是定力,这就是住在禅定里边。
当你住在禅定里面念阿弥陀佛,并且念的很清晰的时候,时间到了要停下来了,然后感觉身体放松了不要管它,心里的妄想、呼吸也不管它,这个时候我们出来了,什么都不管了。进入禅定是三个条件,出来也是三个条件。
现在大家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定力到底有多深、有多长?平常我们想坐两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几乎没有这个禅定基础,因为定力还不够半小时,坐了几分钟就开始烦乱、难受。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修习禅定,就要让自己每一次都正儿八经的进入,正儿八经的出来。先看着自己两分钟,让这两分钟绝对把握自己的念头,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别说两分钟,就是半分钟让他清楚的了解自己也做不到。因为做不到,就必须认真修学好前面讲的二十五方便,然后集聚资粮、净除障碍。
凡夫的妄想太多了,象洪水一样无法抵挡。学习禅定就是不停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熟悉进入禅定的方法。如果这个训练不熟悉,那就需要大家共修的环境,相互切磋,彼此鼓励,这样就容易进入禅定修学。
对于刚开始修学的人,佛法好象很神秘,实际上掌握了入、住、出这三个技巧以后,一点也不神秘。你在办公室闲下来,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就可以静静的感觉到:环境是怎么样的、呼吸怎么调整,身体有什么特别感受?比如我现在手搭在桌面上,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手有点麻或有点舒服,但入定的时候不能因为感觉舒服就希望它再舒服一点。我们只是感受它,好与不好,痛或不痛,都没有妨碍。这样就可以进入禅定。把握了入、住、出三个要诀,每时每刻随时可以训炼、熟悉、运用。
一个想真正了脱生死的人,他的意志力一定很强,一天应该有四十次提醒自己进入禅定。也可能只进入一分钟或半分钟,重要的是你进入以后,一旦有事情,一定要让自己出来。不能进入以后定在那里,然后碰到事情了,马上跑掉了,那下一次进入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模糊了。刚开始的时候,让自己慢慢的去训练,有事情了提醒自己:现在不入定了,先去作事情,这样训练几次就会知道,做事情、入禅定,虽然在方法上不一样,但禅定的时间久了,它就会慢慢扩散到生活中,知道怎么走路、怎么吃饭,一切都变得很清晰,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智慧。智慧是什么?知道的知下面一个日,如日中天照耀着我们整个身心,前因后果都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佛法讲的智慧,它是没有副作用的,不同于世间的聪明。世间人所谓的聪明,是用一些绝招去对付别人,但这些绝招可能会导致更恶劣的报应,因为他不明白因果的真相。
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非常清楚,并有较好的定力,一个人和你讲话,他起心动念你都会知道,因为启发了神通妙用。禅定修的好,最初得的就是他心通,从浅到深,慢慢的心念越来越微细,特别是对环境的感觉越来越清晰后,一个笑容就知道是真是假,就象镜子一样清清楚楚,不需要另起一个分别念。这是修四禅八定入门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密宗或者净土宗虽然不讲这些,但如果你专注念佛或念咒,时间长了不打妄想,也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这个法门的高深就在这里,细节不告诉你,直接把你拎到屋子里。但是从这个门进来,你要认准这个门到底在哪里,怎么进来的?现在大家试试看,让自己的心从散乱进入禅定,是什么样的状态,在心态上是不是有简单的变化?刚才不叫大家进入,你坐在这里的感觉是有点糊涂的,虽然也有清晰,但对身心和环境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在这里听讲而已。现在用了这个方法,首先对环境了解了,只要一觉照,马上就像镜子一样,身体的感受和呼吸也很清楚,这就是处在一个定的境界,所以这个锻炼是经常性的,只有不断的训练才会熟悉。
接下来讲行五法,行五法就是一种伟大的志向和动力。
我们把学习佛法比喻为进宝山采宝,那么进山采宝之前首先要准备的是上路的路费、粮食和衣服等等外在资粮,所以叫资粮位的修行,是集聚自己的资粮。如果是对自己的身体检查,锻练,使自己不至于路途疲惫,中途而退,这个叫加行位的修行。一般的修行先有资粮位,后有加行位,再后是见道位。见道位是开始上道、上路了。二十五方便就是资粮和加行,也就是说先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状态,然后才可以进山采宝。二十五方便是修行的基础、是资粮位,很多人在几十年的学佛过程中,见道位的修行始终没有,最多只是做一些修行的准备工作,这个非常可惜。
我们今天讲的是修行准备工作的最后一项,叫做行五法,也就是五种方便行法:欲、进、念、慧、定。
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能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欲是我们生命最重要的动力,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欲望是活下去的动力。如果说这个世界没有了欲望,它就是沙漠。没有人去劳动、去做事情,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凡夫众生是以欲望作为生存的动力。那么佛菩萨呢?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以愿力作为动力,愿实际上就是欲。凡夫的欲是一种错误、迷幻、颠倒的贪欲,这种欲望有善有恶,恶欲使我们增加痛苦,堕落三恶道,就象饮鸩止渴,或用盐水止渴,结果是越喝越渴。如果是善法欲,可以暂时得到清凉或解渴,但究竟来说,还是在六道中轮回。
我们的欲望充满了整个身心,又找不到无欲则刚的清净,怎么办?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转化,就是把欲望转化为善法欲。善法欲是我们出离三界重要的动力,如果没有善法欲,我们连做人、升天的基础、出三界的动力都没有。就像一个射箭的人,要把手上的弓拼命的拉紧,然后一放手,箭就出去了,如果他不拉,箭根本就射不出去。但如果拉紧了不放呢?箭也射不出去。善法欲就相当于我们把弓拉到适度的时候放箭而去,自然而然舍弃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所以禅定功夫修的好、具备正知见的人,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解脱。但如果我们缺乏闻思经教的智慧,修了四禅八定以后,生不起解脱生命的渴望,那就象拉紧的弓,箭始终没射出去一样。
事实上欲望是一种向往,世俗上很多时髦的价值观被标榜出来以后,诱惑着人们不断的为之奋斗,最后却是毫无意义。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就是不断创造不同价值观的历史,一个价值观一旦被大家认可,就流行开来,生命力强的延续时间长一点,赶时髦的流行了一阵就消失了。
佛法就不同,它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慈悲。观察众生的需求和价值观就像狗追骨头,扔到东跑到东,扔到西跑到西,咬过来后什么都没有。世间的东西就是这样负面重重,许多人在追求名闻利养的过程中很卖劲,但有了钱、有了地位后反而变得消极和无聊,愚痴的人甚至去做害人害已的事。佛陀看到众生的这种颠倒,以一种方便法,创立了一种建立在人间福报基础上的人天乘价值观,它同样让我们感受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受用,并进而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如果佛陀讲的都是涅槃解脱之法,涅槃的境界又没有缤纷的色彩,对于凡夫来说就没有实际意义。
人天乘的禅定法门是让我们生起一种比较:世间有很多烦乱,佛法清净了我们的烦乱心;世间的事使我们变得糊里糊涂,到最后不知所措,佛法使我们脑袋清醒,富有理性。世间的人都是以我执为中心的,我执有大有小,为国家安邦护国,就有了自己的国家与敌人国家的区别;护一个村庄就说这个村庄好;一个家庭,张家会跟李家互争长短;夫妻两个对外齐心协力,内政就有矛盾,因为大家真正的核心是自己。世间所谓的爱,一定要爱你爱到怎么样,实际上是你对我太好了,所以他真正的核心还是自己。我执所派生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的,相比之下,我们让自己的心进入禅定所产生的那个快乐是没有副作用的,而世间的快乐却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有了比较以后,自然就会生起一种欲望,经过不同价值的衡量,觉得应该让生命进入这种状态去试试,这就是一种欲望。通过善法欲,我们可以改变生命中那些负面的欲望,舍弃妄想颠倒,黑白是非的生命状态。如果没有善法欲,可能活着会很无聊,所以善法欲对于我们是很需要的。它会使我们得到一种禅定智慧的方法,进入一个拥有智慧和定力的生命状态。
这里有一个比喻:凡夫像一块石头,从山顶一直不停的往下滚,就像我们这颗心,没有什么光明在那里瞎滚,滚到哪里算到哪里。二乘人是注重自己修禅定,进入禅定以后住在里边不出来,也不度众生,就像木头停在那里,这样也没有光明。只有佛菩萨才像一盏灯,这盏灯没有动摇,能够照耀周围的一切。世间的智慧,就像烛灯,因业风的吹动而摇晃,智慧的光明受到影响,导致心的忐忑不安,对所处的环境自然就看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智慧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摇来晃去,所以就无法把握自己的身心状态,修学禅定就是要把这种摇晃的心态稳定下来。
欲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志向。立志有很多种,佛法的志愿有两种是最根本的。第一种是我们希望得到禅定解脱的智慧,这个愿望是针对我们现实的身心有许多的束缚和痛苦,并希望解除这些烦恼。第二个志愿是希望自己解脱后,还要帮助所有的人都能解脱,这是菩萨的菩提大愿。这个菩提大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希望自己解除痛苦,具足无量智慧。下化众生是把这种慈悲心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众生解除痛苦。这两种心愿是我们发心修行最重要的志向。
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望,把世间的欲,善法的欲转化成一种愿望。
亦名为好,所谓“学之者,不如好之者。”认真学习的人不如好学的人。你要他们学习,还不如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禅定就是这样,都说它很好,却一点兴趣也没有,这样以后就很难坚持下去。修学禅定就象呵护小孩,需要慢慢长养圣胎,一下子想让他长大成佛是不可能的,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佛菩萨早就把我们都弄成佛了。“好”,就是让我们有一种向往,只要方向道路是对的,方法是正确的,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
亦名为乐,“乐”与跳跃的跃是同样的意思,心里很激动的一种快乐。这样的快乐必须当下把握。比如我们现在的学习,或是在生活中有一些禅定的感受,都应该及时把握,随时让自己得到这种禅定的快乐。不要老想到过去或将来某个时候,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还没到来,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生起的这种好乐之心。
不要让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受到局限,说我只得个初禅、初果、阿罗汉就不错了,要希望得到一切出世间的甚深法门。实际上佛菩萨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身心具备了佛菩萨的品质和能力,因为妄想颠倒把这些能力削弱、覆盖了,无法显发出来,通过一切出世间甚深法门的禅定修学,慢慢把自己内心的这些慈悲、智慧的能力都给开发出来,然后心量就会打开。诸深法门的这个深,是针对浅而言,不能只追求一种浅显的表面的东西。
修行禅定,定力深的人也会得神通,但如果不培植高尚的品质而只想得神通,恐怕得到的也只是妖魔鬼怪的附体,那就麻烦了。神通是自然而然有的,佛法告诉我们,在六通中,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五通,我们不要轻易的求,要求的是第六种叫漏尽通。漏尽了一切烦恼,神通自然就有了,漏尽通是没有副作用的。烦恼没有断尽的神通,肯定会有副作用,凡夫都有炫耀心、虚荣心,有了点神通就想试试。走在大街上,别人当面骂你,还不想露一手?但这一露,肯定出问题。
吕洞宾当时已经得到了五通,因为我执烦恼还没有断尽,他很想炫耀自己,而且在炫耀的过程中,还带有慈悲、善良的感觉,这是要命的。我们平常炫耀了自己马上会惭愧,怎么这么虚荣?他炫耀了自己还觉得委曲。他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岳阳楼,众人认不出他是神仙,他就感到委曲,跑到洞庭湖上面用神通飞来飞去,然后在那里念一首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内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洞庭湖旁边的亭子里有幅对联,我看了上联只想笑:“吕道士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大家想想,我们在那里喝茶聊天,他弄个神通在那里飞来飞去是不是很无聊?但吕洞宾是个很有善根的人,遇到黄龙祖师开示后他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又写了一首诗:“抛却瓢囊摵碎琴,从此不炼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错用心”。知道自己从前是用错了心。
我们的愿望一定要深,希望自己能得到甚深法门,不要浮在表面。最深法门是什么呢?就是佛菩萨具备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方便方法、智慧和妙用,这样的大志愿才成其为欲,修习禅定要有这种欲望。所以佛说: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假如我们没有这样一种方向感,就无法引导自己走向真正具备大志向的菩提大道。
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
精进两个字,精则精纯不杂,很纯粹,让自己的心变得很精密,无懈可击。进呢?进则不退。在念头上,特别是在坐禅的时候,让自己的心能够延续这种定的状态,不夹杂别的东西。在这种纯粹的状态中,慢慢感受身体的轻安、空旷,什么都不在乎,只知道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体的病痛,一些不舒服的状态,慢慢都可以得到调节,地水火风四大调顺后,身心自然愉悦,这个非常重要。
坚持禁戒,是禁止我们去做一些戒律不允许的、危害我们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并在坐禅时要弃掉五盖。还记得五盖吗?第一贪欲盖,第二嗔恚盖,第三睡眠盖,第四掉悔盖,第五疑盖。不能让五盖夹杂在禅修的过程中。当我们对禅定生起这种愿望的时候,在这个动力之下,不再退缩,说到做到,这个是精进。
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这里指的是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务世间事务,以修行为正业,应该于初夜后夜都认真修行。在家居士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要初夜后夜认真修行比较困难。实际上初夜后夜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只要有空,尽量不要让睡眠因缘耽误自己对甚深之法的修学。对法的受用,就象钻木取火,古人没有火柴,用一根小木棍在大木头上不停的摇,不停的钻,里面发烫、发热、冒烟了,还在不停的摇,不停的钻,直至冒出火星来。有个偈颂:“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下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又有偈颂:“学道如钻火,冒烟未可修,只待金星现,归家方到头”。就是说修禅定的时候,精进心就象守着紫禁城门。白天要防着六贼:眼睛不贪图外在的美色,耳朵不执着好听的,六根不追逐六尘;夜里还要清楚、明白、不昏沉。当一种精进的善法欲生起来的时候,不动干戈也太平。不必特别的磕头、拜佛、诵经一大堆事情,只要六根守清楚了肯定会受用无尽。
没有禅定经验的人,几次坐下来有点受用后,就会打折扣,一次受用要停好长时间才能进步。因为他怀疑、恐惧,忐忑不安,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禅定的感受和心态反而使他不知所措。所以钻火钻到一定程度,烟冒出来了是不能停止的,否则不是精进就是退转。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能保持原状的。对于所修的法达到一定的境界,可以安住。比如我们修初禅,达到初禅就可以安住。然后你要想达到四禅,在初禅就不能安住了,有了初禅的感受,马上要出来,进入二禅继续用功,要这样不断的努力精进。当然,我们长远的志向应该是成佛路上的不退转。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念是念念不停,前面的这个欲,是一种大意向,并不是在心中生起很多现行,就是自己愿意做这些事情。这个念头要成为指导自己具体行动的思想。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欺诳的,可贱的。所谓可贱,就是它的副作用。得到了名利和各种享受,同时也相应产生了负面的东西。世间之事是不可取的,生命的自性,才是圆满自在没有副作用的。只有在禅定的快乐中,我们才能开发这种生命的无漏智慧。
无漏,是没有烦恼的智慧,没有见思惑和分段生死的烦恼。禅定的作用,使我们在轮回的世间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不会被世间的八风所吹倒,并最终成等正觉。等正觉,就是佛,靠禅定和无漏的智慧来成就佛道,这是非常可贵,非常难得的,我们要在心中经常生起这样一种观念。掌握了前面二十五方便的修行方法以后,这种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动力。
每次打坐之前要回顾一下这个观念,一般的法门都有这样一个念,净土法门里,一开始就要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对佛陀的慈悲、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生起强烈的感恩和觉受。我们在禅定的快乐里也要生起这种强烈的愿望。在禅坐入定之前,先回顾一下这种观念,再让自己进入禅定,这个力量就会比较坚固。如果没有这个专注的欲望和念头,坐久了以后,就会像完成功课一样。比如大家念准提咒、大悲咒,一开始念得很起劲,到后来就像是还愿,像完成功课,这样就没有力量了。所以这个念,是指每一次修法的时候,必须从心底里生起这种要成佛的强烈感觉。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第四是巧慧,善巧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世间的一般聪明,它是把我们生命正负两面的作用都看得很清楚。正面的是智慧、禅定、安祥、快乐、悠闲自得,绝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永离生死无常的世间法。世间的快乐我们可以筹量一下:好吃的、好玩的,这些快乐的结果是什么?作一个比较后就会发现: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那些虚幻的荣华富贵,而是扎扎实实能够感受的这个心态。有了智慧和禅定,世间的荣华富贵会转化为一种清净和庄严。否则,这些荣华富贵就会诱惑我们进入永无尽头的轮回中。所以这种出世间的禅定、智慧、悠闲自得的心态,实在是比什么都重要。
看清了生命中正负两面的作用,阐扬了正面的作用,负面的自然就没掉了,但荣华富贵还照样存在。佛经里面说,世间、出世间的没有比佛陀的净土更庄严、更宝贵、更荣华富贵了。要说名闻利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名有多大?他们的知名度绝对不在我们世间任何一个人之下。所以只要正面的东西提出来,那些附带的作用反过来就是生命的妙用,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导,世间的这些妙用都成为副作用,这是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这个第五一心,要跟前面的巧慧联合起来看。巧慧是智慧,一心是禅定,定和慧两者要合在一起。没有智慧的定不是真正的定,没有定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说“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没有智慧的人,进入不了真正的、正确的禅定,没有禅定功夫,也不可能有真实的智慧。智慧就象我们的眼睛,禅定就象我们的脚,有了眼睛又有脚,走路百分之百不会错,也不会摔跤。没有眼睛光有脚,很容易摔跤,光有眼睛没有脚一步也走不了。所以要把禅定和智慧这两者结合起来看,世间的一切就清清楚楚了。如果能够定慧等持,一切天魔外道、一切有为法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修行。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达照法师: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
达照法师: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
资料来源:佛学研究网,&&&&作者:
达照法师&&&
  修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种是我们很容易误会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这两者混为一谈,这定、慧为什么会分不清楚呢?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境界,一种思想上的感受,一种境界当中的感受。其实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最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三昧正定,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们修行当中,特别是修心密的人,打坐当中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禅定的境界,有时是身体空掉了,身心环境都空掉了,然后我们就觉得:哦!空掉了,这就是了。一把就把这个空掉的抓住,以为自己开悟了,以为我见到的这个空就是见性了,这就是误入歧途。
  另外还有一些人,第六意识会创造出很多意境来,因为他太聪明了,听了很多的法,于是在脑子里面东转西转,把听来的法想得非常的圆融、圆满,说空、说有都能说,但是他忘记了,他所说的这些是第六意识妄想创造起来的。虽然妄想当中的也是智慧,但是它是世俗的所谓世智辨聪,如果把世智辨聪当中的这个智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开悟的智慧,那么在慧上面也容易出现误以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情形。所以定、慧两者,既不能混同,又不能不知道,这就出现了修行路上的歧途。特别是明心见性,悟道路上的歧途.
  大致而言,以定境作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错误的歧途有七种,是哪七种呢?
  第一种就是未到定。什么是未到定?就是四禅八定当中,每一个定前面的,还没有进入禅定之前的这个状况。就是定境还没有现前,会先出现一个未到的定境,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感受,而色界的初禅、十六触的觉知还没有生起来,也就是四禅八定中初禅的禅林觉知还没有生起来,而欲界的烦恼、痛苦却已经消除了的这个状态。诸位修心密的,每天要打坐,通过打坐,我们在欲界的淫欲、食欲、睡欲这些贪欲,五欲六尘的这些心会慢慢地清淡下来,也就好像是欲界的东西我不想要了。特别是指在打坐当中,你的一切色相,手、脚、身体、呼吸都慢慢地空掉了,然后也知道欲界的、世间的这一切我都不要了,心里很清淡的人。
  如果你出现了由于打坐而导致的这个未到定,就像是汽车的这个档位,挂档挂在零档上,既没有向前走的景像,也没有向后退的景像,既没有法喜充满的感觉,也没有糊里糊涂的样子,也就是脑袋一片空白却很清楚。记住,未到定的境界就是脑袋非常清楚却是一片空白。这个文字上看起来好像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也是脑袋很清楚,却是一片空白的。其实在这个时候它不是一种智慧,它的清楚只是打坐当中的一片清楚,好像是很明亮,脑袋很清楚,但具体清楚什么他不知道,他身边有什么人站在那里,旁边发生什么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这就是未到定的定境。有些人未到定的定境现前了,然后从未到定出来了的时候,他回想起刚才的定境,他就会想说:我是不是开悟了,我见到的这个境界跟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祖师大德说的常照常寂、定慧等持不是一样的吗?心里没有动摇却很清楚,他就会在这里执著。所以很容易在未到定的定境现前的时候,进入第一种歧途。
  第二种歧途,禅定功夫更深了,证得了第四禅,就是色界第四禅,那为什么初禅、二禅、三禅不会是歧途呢?因为初禅有十六触,身体的感触、法喜,所谓禅悦为食。这个身体的感触非常快乐,著相,有个快乐的相;二禅也有快乐的相;三禅也有快乐相,但是看大乘禅宗里讲开悟、明心见性的境界里面却没有这种禅定的喜乐,也没觉观,也没有寻思,那这肯定不是,所以一般在这个份上他不会落入歧途。但是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入歧途了,为什么会容易落入歧途?因为进入第四禅了以后,第一他脑袋非常清醒,能够知道这是第四禅,这是禅定,这种定境他很清楚;第二他的定境是非常的专注,因此第四禅的真正的特性叫作心一境性,也叫舍,就是把一切快乐、痛苦、觉受全部舍弃了,没有任何感受,没有任何觉受的感觉,但是心很专注,就专注在一个境上。比如大家在持咒的时候,“嗡
跋勒跋勒……”。他就感觉只有咒,别的什么都没有,非常的专注,甚至咒也没有掉了,就只是一个清清楚楚,除了清清楚楚之外好像什么都没有。身体也没有了,一切你我都没有,只有这一个明明白白的境界停在这里。所以有些人一旦证得了这个境界,这样的禅定现前了之后,他把佛经拿来一看,心里就会想,禅宗讲的开悟,原来就是在理上、事上达到一心或者理上、事上都能用功成就,就是这样的境界,那我就是悟到了,见到实相了。
  在过去有一个四禅比丘,他得四禅以后,自己以为自己就证得阿罗汉了。所谓阿罗汉是指,理上看到空性,事相上他也同样证得了空性。这个四禅比丘,他在道理上自己知道,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理上好像明白了;事上,他遇到任何事情,心里都不会乱了,于是他认为:我事相上的功夫也到了。这样子就以为自己是开悟,那自己还是个凡夫却以为已经是开悟了,就大妄语成,然后堕落三恶道,甚至还诽谤三宝。那这就是把第四禅定当作自己开悟境界的第二种歧途。
  第三种歧途,就是定境更深了,证得了空无边处定,就是无色界的四禅定,这个空无边处定很厉害,怎么个厉害法呢?只是感觉。比如说,诸位很专心地在持咒,然后坐着坐着功夫深起来,这个腿会空掉,身体整个会空掉,呼吸也会空掉,当这些身体都空掉以后,你会感觉整个世界也空掉了,当你看到这个世界都空掉了以后,你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空,这个空是无量无边的,恐怕这个空就是我的自性吧。因为佛经里面经常把佛性说成是空性,把大乘佛法讲的空性讲成是大空性,那把这个大空性拿过来一对照,确实是广大无边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都不离这个空。于是在文字上这么一对照就说:我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佛性,法身遍一切处。其实他只是一种定境,定中把这个空的感觉达到了遍一切处的这样一种觉受。这就是第三种歧途,会把空无边处当作自己的佛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
  还有第四种,定力加深,到了识无边处的境界,也就是无色界的定,然后他心胸很宽阔,感觉还要有一个心去感受这一切空好像太累了,于是想,我当下一念明明了了多好。就是一个认识知道,现前这一念明明白白,比如前面是红的他就知道是红的,是绿的就知道是绿的,是什么就知道什么。唯独把自己的定境,放开遍十方的这种感觉不要了,他以为空也舍弃掉了。因为禅宗祖师,包括老人都告诉我们,一切万法都要归空,空也不可得,空也要舍弃,一念不生归于无,无也无所住。那么他一对照这个文字,心里就想:这个空我也不要了,我舍弃了,连空也空掉,那么自己就是一个清清楚楚,看见前面能看、能说的这个明明白白不就是佛性嘛!把这个识,分别的识,很微细,它不是在物质色法上的,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是一种定境,内在达到的这样一种定境,把这个定境就看作是自己的开悟的境界,就以为这是佛性了,不得了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四种。
  第五种就是无所有处,无所有就更进一步了,说空我不要了,把它空掉,只剩下一个明明白白。明明白白这个还有分别,那也不行,分别也要舍弃,那就彻底无所得、无所有了,当他内心感受到完全无所有的时候,再拿佛经来跟自己的境界这么一对比,这个时候他生起一个感觉说,原来我见到的跟佛经里面所解释的佛性、真心、涅槃,文字上太像了,应该就是了。所以他就误以为,无所有处的这种定,就是自己开悟的定境,就是开悟的境界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五种。
  误入歧途的第六种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三界里面的最后定,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定。这种定在文字上大家就可以看出来,非想,非非想,即把想否定了,又把非想也否定掉。在文字上看,跟佛经里面描述的中道非常像,你如果没有非常深厚的佛学功底,很难辨别出两者的差别。因为中道里面讲的非有、非无,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跟这个非想非非想两重否定太像了。所以这么一看,他心里想,我内心既没有想,也不是非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想,还是有一个明明白白的能够想的东西,但是我已经没有很粗重的像以前妄想颠倒一样地去想了,只是凛然一觉,愍然自知。自己觉得明明白白就是很清楚了,就这个,不是想可是它会想,就把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定境当中的境界当作开悟了。
  如果诸位打坐当中有出现这些定境的,那在生活当中,一切习气、毛病、嗔恨都不会出现,别人也会把你看成佛菩萨一样,因为你得未到定了就意味着欲界的任何欲望,五欲六尘都干扰不了你了,你内心非常清净。所谓初禅就是梵天,清净的梵天,梵众、梵辅大梵天。那么从未到定开始,你内心所生起的这种清净的感觉,一般的欲界夫,就是我们现实当中的、人间的这些同修道友看到你简直是恭敬得不得了,因为你确实表现出心里是一点欲望的牵挂都没有了,完全清净,特别是四空定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理论上是一套一套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抓住一个定境,你忽略了内在的智慧的生起,佛法的开悟是用智慧、无漏慧见到了诸法实相清净的,而不是单靠这个定境来显现的。所以定境虽然高妙,虽然定境当中不受痛苦,但是你把定境当作是开悟那就误入歧途,不但此生不了道,很容易造恶业。如果你对人说:我已经见到了。我修到了。我现在已经如如不动了。这样一来不但诽谤了佛的正法,而且是未证言证,得大妄语,堕无间地狱。所以这种是非常危险的,这六种就是在定境当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跟开悟都非常像的境界。
  第七种是因定而产生的,就是外的无想定。无想定大家知道,就是在生活当中,或坐或站,他可以什么都不要想,前面境界现前,他照样去干活,去做事,干活做事当中他脑袋里面空空如也,一点想法也没有,但是他事情不会做错。这个看起来就好像前面是一面镜子一样,能够把里面的东西都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他脑袋里面一个妄想都没有,他这一想,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这个境界多像。这个无想定的人,他也是脑袋非常清楚停在那里了,没有想,但是非常清楚。
  以上这七种境界都是属于定境出现的境界,在定境里面由于凡夫众生不了解开悟是一个定慧等持的,是由一种无漏慧见到诸法实相的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见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了,那叫开悟。而这七种定境虽然在文字描述上跟开悟的境界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它都有一个用来区别的共同特点,什么特点呢?就是这个我执根本没有破,只是把一个在生灭、贪嗔痴、恶欲、烦恼当中的这种心态转化、升华为一个不受贪嗔痴、烦恼、五欲六尘干扰的一种更崇高的人间的一个自我。他在定中,冥冥之中会感觉到:我现在怎么样了、现在非常清楚不受动摇了、我现在可以专注、我现在空掉了、我现在遍一切了、我现在无所得了、我现在非想非非想了、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就都很清楚了。你看他整个唯一的缺点,唯一的让他误入歧途的那个关卡就是在于那个“我”还在,他感觉就是有一个我,这个我没有舍弃掉。诸位看看自己,对照自己的生活,也对照自己用功的过程,也对照你身边的人,如果定境里面出现了这些境界,我们不要把这种定境或者非常清净的觉受误以为是开悟的境界,然后就自以为是,这样很容易会出现问题,所以大家要谨记这七种定境当中出现的歧途。
  那么还有三种是慧解上出现的歧途。慧解主要是着重在慧上的用功,就像我们大家修禅法,修禅宗的时候,由于我们用功的方法得当,我们在对佛法的理解上也会随着用功的过程而越来越深入。
  在慧解上会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属于第七识意根的境界,什么是第七识意根?就是念头。我们大家在用功的时候,由于你理解了这些法和道理,然后你就用功,把第六意识的妄想放下了,放下妄想以后没有妄想了,此时你的脑子里面即非常微细地清楚自己妄想已经放下了,就如同老人告诉我们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把擒来就是汝等本来面目。那么老人给我们讲的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因为老人是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去讲这个话的,他看见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这个就是心性的妙用,可以保任,保护一念不生,然后任其了了分明,自在无碍,确确实实在每一个念头里面都蕴含了我们无量无边的妙用。可是对我们刚修行的人来说,这正是一个下手处,正是一个回家的必经之地,也就是我们回家的家门口,大家要记住这点,这是家门口却不是家里面。
  曾经有个人听到我这样讲以后,他产生过怀疑,他问我说:“师父,元音老人告诉我们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把抓来就是我们的心性,而你老人家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我们的生死根本,意根境界,这个话怎么讲?为什么你们两个讲的是同样的词,却是不一样的境界呢?”他还用了个比喻,他说比如在沙漠之中,我们大家正是非常的饥渴交迫,非常艰难地在苦海当中跋涉,突然遇到一位老者,他正好碰到了我们,非常慈悲地告诉我们说:“你看,那个地方不远处,在你可以看得见的那个地方就是一个绿洲。”于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的有信心,赶紧往绿洲跑过去,当往绿洲跑过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跑过来跟我说:“那个地方不是绿洲,绿洲还要从那里再打破掉。”于是心里就茫然了,因为老人说的这个地方是绿洲,我就跑过去了,这个年轻人却说这里不是绿洲,而他又是老人的弟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座的诸位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
  后来我回答他,我说老人非常慈悲,我们用另外一个比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老人好像是回到了自己家里,回到家以后他就看到家是这么好、这么安全,于是就想到我们这些还在外面的孩子,还没有回家,他在家里就喊:你们回来啊!快回来!可是他在家里面喊,我们大家一个也听不到,我们实在流浪得太远了,根本就不知道老人在家里喊的这些话。所以老人非常慈悲,就跑到门口,在家门口大喊:你们过来,这是我们的家,不要再去流浪了!他喊完以后,我们大家就听老人的话,赶紧去找老人站在喊的这个地方,也就是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里。我们天天用功就在这里用,那么大家跑到这里了以后就站在门口,于是有很多人就说:老人说了,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就在这里吧!大家都站在门口,都站在那里不进去了,以为这就是了。然后有一个年轻人起来说:不对,这里还不是家,我们应该把这个门破开,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要把这个门破开才能进我们的家。那么大家这么一听,有些人有疑惑了,为什么呢?因为刚才老人就站在这里讲的,说这里是我们的家,那你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说这里不是我们的家呢?而且抬起头来一看,这个门上面还标着五个字即“这是我的家”。但是这个字是标在门上的,而不是家里面的,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生灭法,大家要记住。
  禅宗心行为什么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呢?就是因为要心行得灭,言亡虑绝。如果你抓住这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字、这个境界,以为这就是,那绝对不是禅宗的境界,更不是老人要告诉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在看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认识到自己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但是你抓住这个以为是自己的佛性,这就是误入歧途了。同胞们,大家要记住,一定要在这里把功夫用成片,然后把这个门破进去,也就是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再扫地出门。那么听完这个话以后,有些人在那里怀疑、疑惑,老人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你说不是,那我该怎么办?有些人一听,觉得这话说得不对,那既然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就走吧。他一听马上就跑掉了,连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里也不要了,又去流浪生死去了,还不如念一句佛;另外还有一些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信心的,知道老人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家,他就不忍心离开这个地方。那么知道了这个年轻人说要破门而入才能回家,所以他把这个门也破掉了,然后门上面写的这个字,他就看得非常清楚了,要把这个文字抛在脑后,自己才能够真正地登堂入室。所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既是我们用功、修行下手处,回家的大门口,同时也容易成为我们悟道的歧途。大家要记住,既知是用功下手处,所以是绝对不能舍离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我们悟道的歧途,你抓住这个,以为这个就是,那真是误入歧途了,你会害很多人,会产生错误的邪见。因为大家自己可以感受得到当你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时候,在你的内心深处还感觉到:我现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那个“我”还是没有破,所以必须把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见闻觉知全部扫除尽,然后你才破门而入,入门了以后你才生起无边的妙用。此时你再回到这个地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或者就是念念不停也是了了分明,根本就没有关系了,因为证体了以后生起的是无边妙用。这就是慧解当中的第一个误入歧途的地方。
  慧解当中的第二个误入歧途的地方就是第六意识。就是很多有知识、有学问的这些人,他连一念不生的境界都没有能体会到,也不一定能够到达这个家门口,他唯独是以自己脑子聪明,把这些文字的游戏玩得非常转,把话说得非常圆,他就是不停地听、不停地看,然后把这些看来的、听来的在脑子里进行加工改造,之后就成为一套可以说得通的所谓哲学思想。他把这个哲学思想看成是佛法的哲学,然后他的内心就觉得:我明白了,开悟不就是这样子的嘛。那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就像那些学者说的,六祖大师是无修、无证法门。禅宗是无修、无证,就是不需要修行,不需要证悟,就是当下的吃饭、穿衣,吃喝拉撒这就是佛法了。他在文字上执著了这个以后,脑子里面又确定地认为我们凡夫众生在这里吃喝拉撒的这就是佛法,你说冤枉不冤枉。这就好比是一个画家,非常聪明,听到院子里面有人告诉他,天是蓝的,于是他躺在房间里面,在天花板上面也画一个蓝色的天;蓝天上有一些云,他也画一些云;蓝天上有一个月亮是白的,他也画一个月亮是白的;月亮是圆的,他也画一个月亮是圆的;月亮旁边有星星,他也画星星。在外面描述蓝天的那个人,是完全看到了蓝天来描述的,而这个听话的人,他没有看到蓝天,他根据描述在天花板上也画了个蓝天。如果在这个时候他跟别人说,蓝天是什么样的,有月亮、有什么,这话也没有错。因为我们读佛经就知道,所有的人只要你讲出来的话是圣言量,是佛菩萨曾经讲过的,那么这个话肯定不会错。唯独他如果以为,这个天花板上所画的这个就是蓝天了,那么他就完全错掉了。他如果只是讲,他不会错,但他要是以为这就是了,那就完全错掉了,那么第二种慧解上错误的人,就是脑子里面把听来的法安立一个概念。比如听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句话,他脑子就想,一念不生是什么样的、了了分明应该是什么样的。把他所理解的东西就以为是开悟悟到的这个东西,认为这就是了。他就是把脑子里勾画出来的这些概念、这些名词、名相组织在一起,然后语言也能够非常流畅地表达,于是他就把这个当作自己修行开悟的境界了,当作是自己的佛性、真心了,也就是把天花板当蓝天,你说他冤枉不冤枉。这就是慧解上误入歧途的第二种境界,听来的以为是自己看到的。
  第三种歧途就是属于顽空,这顽空既是慧又是定。慧就是一听说诸法毕竟空,一切法不可得,他脑子里面想想:都不可得,好,那我把这一切都舍掉了,就都不可得了。他以为完全舍弃清净了,其实是第六意识在告诉自己这一切都舍掉了。当觉得一切都舍掉的时候,他心里也会觉得很自在,因为此时脑子里面没有东西可以牵挂了,然后他就以为这个自在就是见性的境界,其实只是第六意识强加给自己说:这一切都空掉了。所以这个空就是死水不藏龙,它不是佛性当中讲的缘起性空的空,而是通过第六意识的理解以后,认为有一个无所得、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空,然后就抓住这个空不放,认为这个空就是开悟了。只要住在这个空中,时间住久了,定力出来,智慧也会有。在这境界里面有些人甚至会出现五种神通,比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这些通都会显,出现这些通以后,那他更以为自己是开悟了。
  以上这三种都是在慧解上不彻底,然后把自己理解来的修行路上的境界,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你看这样加起来,定境里面有七种定境跟心经讲“照见我蕴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的无所得的空非常相似;在慧解当中一个是意根的境界、一个是意识的境界,即第六意识创造的、一个是顽空的境界,就是对空理解错误了,以为是虚空的空、什么都没有的空,然后理解了这个空,就认为世间万物就是这个样子了。那么这十种加在一起,就是我们说的十种悟道的歧途。
  这慧解当中的三种境界跟定境当中的七种境界都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我现在怎么样了、我现在理解了、我现在明白了、我现在明白开悟了。道的十种一起,我们了。所以么都没有的空,然后理解了这个空,就以这境界,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在那里可开悟的,这个我执没有破,我执、我见都没破,怎么可能见到我们的真心,见到我们的佛性呢?
  所以我们大家修行非常不容易,想得定境、得智慧已经是千难万难,得到定境,得到了智慧的开发,理解了佛法,却把理解来的东西当作自己开悟,这又误入歧途,岂不是麻烦事一件。但是,我们如果不学,你连误入歧途的机会都没有,上路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还是必须要学,在三界当中,所有跟修行相似的这十种境界,你要把它一个一个记住,给它学清楚了,然后在你以后的修行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你首先看它是不是有一个“我”,一个我执很强烈的在那里的,就肯定不是。所以禅宗为什么后来用公案去印证学人呢?因为如果你用定境,用某一种境界、某一种语言描述去印证学人,那么学人也可以把自己的境界说得很漂亮。比如说,你得到的只是一个未到定,或者得到的只是一个非想非非想处定,或者是意识上理解到了这些佛法,因为你文字功底很好,把它说得很清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你却没有真实见到,就像蛤蟆禅一样,它蹦一下,最多蹦两下,第三下就不会蹦了,为什么不会蹦呢?因为禅宗真明白的祖师大德,他们用公案,所谓公案就是拿棍子敲你,或者根本就脱离了你的思想范围的这么一个善巧来印证你,看你有没有我执在那里冒出来,你只要有我执,你就会有地方落脚,你只要有一个地方落脚,那么他给你讲的话,你就只能站一个角度去看他的话。
  比如说我告诉你:你开悟了。你就会觉得:是我开悟了。如果我告诉你:你没开悟。你说:法师,我没有开悟。他马上就会有一个角度,所谓狐狸的尾巴马上就会露出来,露出来了以后,就知道你这个法不圆融。所以看禅宗的公案,你有时候听起来好像是莫名奇妙,这句话哪里来?正因为你莫名奇妙,所以祖师才能够用这种话来堪难得出你身心世界的那个我是不是拿掉了。如果没有拿掉,你一定会在这个我执的世界里面,在这些思维、轨范当中去转,你总会想抓住一个东西。就像我们很多修道的人,我遇到很多的心密弟子,他们把自己修行的境界告诉了我以后,就在告诉师父的同时,脑袋里面都想好了师父应该怎么样印证我了。比如说,把修行境界跟师父说完了以后,心里就想,我如果是开悟了,师父肯定我,会告诉我:你这个明白了,你是真的懂了,你已经开悟了。或者给我一个非常明确的印证。就是你会把师父的说法,在你的脑子里面先作一个要求,要求师父如果我对了,你应该怎么印证我;如果我这个是开悟的境界,你应该怎么印证我,这个心态就说明你没有开悟。那么如果是真开悟的人,他明明开悟了,这么一说,可能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根本没这回事。或者手一甩回方丈了,或者一棍子敲过来了,那这个时候他很可能就是肯定你,同时也在否定你,为什么呢?如果你的心还有一个我执在,不管是肯定或是否定对你都毫无意义。所以他干脆就给你扫除掉了。
  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些善巧,比如说你这人德行很好,他就给你一个肯定,你自卑心很重,他不肯定你,你还在那里怀疑,你已经到这个门口或者已经可以进去了,他这么一不明确你就又退失了,所以这就是师父需要观察学人的一个心灵的境界,内心的世界。那我们凡夫会为自己而给师父预设一个标准,就是他应该怎么印证我,其实没有必要按这种心态去请教问题,又或者看古人的公案,就想像他们的境界,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大家要是修行上能受用,那你在内心当中就可以看到色界、欲界、无色界,纯粹涅槃的空境,乃至小乘人不见佛性的地方,当你完全去了解了以后,就从自己的脑子里面下手,从自己的功夫上下手,你是定境更高,还是慧解更高;你所出现的境界是属于慧的范围,还是属于定的范围,然后这个范围是不是感觉有个我在那里证道。
  前面讲了这十种歧途以后,恐怕大家都会要好好地去思考了。但是现在有个问题来了,可能大家会问:这么说起来这十种歧途都像开悟,那开悟境界是不是就没法说了?其实真的是这样,真的没法说,只要说出来的,都是这个世界生灭轮回的法,那怎么办呢?就是在你认识到这么一系列的歧途以后,我们就坚决舍弃,舍弃完了以后,你说:还有一个我,是我舍弃的不是我吗?其实这是第六意识妄想,告诉自己你这个妄想是不行的、你这个我执是不行的,我要把这个妄想和我执一起舍弃掉。你就用第六意识舍弃自己的第六意识,同时也用第六意识舍弃我们的我执,就是下定决心,要让自己舍弃掉。那么当你舍弃掉以后,你脑子很清楚,就是意根、意识乃至一切定境全部舍弃完了,包括你想舍弃的这个人,这个第六意识也把它一起舍弃完了以后,就自然会有一种空境现前,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看世间一切无常是生灭法。那么把生灭法舍弃掉,就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了。就是把你现在所拥有的身心世界,意识、意根我执这一切,全部把它消灭掉,你只负责把这些消灭掉就可以了,不要说:我要求得涅槃!我要达到涅槃!我要证得涅槃!不需要,你只要把生灭这一切全部舍弃,就在舍弃的当下寂灭涅槃的境界是就自然现前了,这就叫寂灭现前。那么它一旦现前,你这个第六意识本来是要舍弃的,这么一现前以后,这个意识就不再是意识了,它马上变成无漏的智慧——妙观察智了。妙观察智的前身就是第六意识,一念相应了以后,它就变成无漏的智慧,变成妙观察的智慧了。然后他用这个再来分析世出世间一切万法,然后他就知道,这个世界是没有我的,因为我已经舍弃掉了。那么他在人世间的这一切行住坐卧,这一切法当然就得自在无碍,没有任何的障碍了。只有这样,他再回过头来修禅定,他就知道自己是哪个禅定怎么修、哪一种境界见地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就是这十种歧途。
  只有在你破除了这个本参,就像禅宗说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之后,才能够显现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一切言语、举止、动作无非都是佛法的妙用。这样一来,你的见地、一念相应的这个智慧才能到位,才叫真正的悟道。所以悟道是靠谁去悟的,是靠我们的第六意识妄想去悟的,你不要太讨厌妄想了,因为妄想追逐世间的五欲六尘太久了,我们大家一直生生世世都在这里追求。那么今天我们通过第六意识的觉照、观察你就知道这个东西不好玩,要把世间的这一切全部舍弃,当你正舍弃的时候,无漏智慧现前,此时你才知道,原来人间都是那么清净庄严!
  希望大家定境也不要害怕,慧解也不要害怕,境界现前了,知道自己在哪个份上,那就可以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灯法师功夫视频播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