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脑会被手机淘汰吗13年装的了,现在淘汰没有,跟网上卖的差距大不大。如果重新装电脑会被手机淘汰吗推荐装啥配置的,爱玩游戏。

电脑的组装(gan huo)与修养(shui huo)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谈谈CPU和显卡如何搭配","author":"tmtmd","content":"最近发生了一件让阿汤哥我啪啪啪打脸的事,我想你们都猜到了:GTX 1060发布,DX11下完胜RX 480,而且售价与RX 480一样是1999软妹币。7月19号解禁当天,某东上首发的GTX 1060非公版基本售罄。直到现在,12款GTX 1060只有三款有货。而GTX 1060的竞争对手RX 480解禁时却并没有这种情况,不知道是备货充足还是没人抢购。实际上RX 480解禁当天就售出了1W片,从销量上看比GTX 1080加上1070的销量还要多。只能说这次,农企又输了,而且输得让阿汤哥我很伤心。据中关村在线的测评,GTX 1060在DX 11模式下全面超远RX 480,每项平均超越10%;同时,几乎也全面超越上届元老GTX 980约5%。测评结果与之前RX 480宣传的“性能在GTX 970与GTX 980之间”确实没有出入,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同样的价位,GTX 1060实现了神一般的超越。这使在广大玩家心目中一直挤牙膏换马甲的N社翻了一波大身。如无意外,GTX 1060在未来的一年里将会坚定地占据显卡市场。当然还要看GTX 1050啦。新架构下的1050估计完全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网游甚至是中端的单机游戏,售价也应该在1500以下,用于取代半汤不水的GTX 950和依旧根深蒂固的GTX 750 TI。不妨静静期待。一直以来AMD都尽量避免与NVIDIA正面冲撞,在价格上往往错开,走性价比路线,这种风格还是深入阿汤哥我的心的。阿汤哥我非常欣赏每一次都精准地错开价格区间的AMD,心中也觉得AMD为平淡无味的显卡市场带来了不少新鲜感,这就是阿汤哥我成为一位伪A粉的原因。但这次RX 480在先发制人的情况下坑了不少DIYer,令人十分沮丧。之前阿汤哥我还写了不少正面的话语大加赞赏,现在被狠狠抽脸,真的觉得非常难过。希望接下来AMD会对此做出反应,也希望今年余下时间发布的显卡能一洗前耻。话说之前有位同学跟我反映说贴吧上有人发帖说i5带不动GTX 1070,CPU满载了而显卡并没有满载。我也认真看了看得出那些帖子,虽然帖子并没有贴出数据甚至是一张图片,回复的人也不多,但阿汤哥觉得在CPU和显卡的搭配上,还是存在一些技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的。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没有定性的解决办法,阿汤哥我还是准备了挺久的(我才不会说是因为磨蹭),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CPU和显卡应该如何搭配。我们首先来谈谈这位同学的问题。CPU和显卡在性能上到底有什么关系?CPU真的会带不动显卡吗?从原理上讲,CPU和显卡是有不小的关系的。CPU和显卡就像是同一条流水线上的两个工人,CPU在前而显卡在后。当我们运行一个程序,CPU就开始对这个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包括运算和建模等。处理完之后发现,这些数据需要显示出来给人们看,需要着色和渲染,而这些工作GPU也就是显卡能够更好地完成,所以CPU就把这些数据转交给后面的显卡来处理。所以说,CPU和显卡在一个程序的运行中各司其职,有先有后,互相影响。CPU的处理速度决定了显卡能否全速运行,显卡的处理速度也影响着最终呈现的效果。所以CPU影响显卡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这个现象还挺正常。那么如何判断一款CPU与一款显卡适不适合呢?广义上来说,其实是没有办法判断的。实际上,任何一款CPU都能和任何一款显卡配对。举个栗子,在流水线上有分别负责装配和包装的两名工人,如果流水线送来的是零件,那装配工人和包装工人都要工作,这个时候,装配工人的速度就影响着包装工人的效率;如果送来的是只需包装不需装配的成品,那装配工人就可以休息了,包装工人决定了生产的快慢;同样的道理,如果送来的是包装盒,那只需要装配工人把包装盒叠好就可以了,包装工人就去休息。也就是说电脑运行的软件有的对CPU要求高,有的对CPU要求低。如果使用i5+GTX 1070的配置运行一款对CPU要求高而对显卡要求低的程序,那么CPU满载而显卡不满载,是很正常的;相反,如果运行一款对CPU要求低而对显卡要求高的程序,CPU就不会满载而显卡则会满载。所以如果你平时运行一些吃显卡而不吃CPU的程序,哪怕用奔腾处理器带GTX 1070也是没问题的。(吃就是要求较高的意思)但实际使用的时候,吃显卡的程序往往也吃CPU,因为吃显卡意味着有大量的渲染、着色工作,所以对应的也会有大量的运算、建模。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某些程序为了减轻硬件负担,也会对硬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所以也有可能出现只吃其中一样的结果。游戏往往需要大量的渲染和着色,普遍认为显卡对游戏的流畅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实,对于游戏来说,或多点钱提升显卡比提升CPU带来的性能提升更加明显。一般我们认为游戏更加吃显卡。但随着算法的进步,显卡也逐渐把一些工作推回给运算能力比较强的CPU进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不少游戏的推荐配置其实对CPU都有一定的要求。等等,说了这么多,阿汤哥你还是没说到底怎么搭配啊喂你个水帝。CPU和显卡的搭配其实没什么章法可言,因为我们衡量CPU和显卡的方法都不一样,每个人运行的软件也不一样,同一套搭配给不同的人用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我们往往可以依靠经验,挑选出黄金搭档,起到比较好的平衡效果。在这里,阿汤哥要介绍的经验有两个,来来来口诀来了啊:第一个是定位相同,第二个是价格成比。定位相同很好理解,低端CPU配低端卡,中端CPU配中端卡,高端CPU配高端卡。比如i3配60系列显卡就是很经典的搭配,同理还有i5配70,i7配80等等。虽然有时候CPU会力不从心,但定位相同的CPU和显卡发挥出对方百分之八九十的性能还是没问题的。价格成比就比较玄乎了,其实也是按照定位相同这一点来推算的。我们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台式机硬件的性能与价格成正相关(注意是台式机!硬件!而不是整机!)。一般来说CPU和显卡的价格比在1:1.5到1:2之间就算比较适合。但也不排除有时候价格会有波动,促销降价新旧货这种大家就不要钻牛角尖了。要注意的是,显卡的性能并不会影响CPU的性能,因为显卡的工作是在CPU之后的。比如不少高端的超极本都会采用i5甚至i7搭配核心显卡的组合,一方面是为了轻薄和低功耗,另一方面这种本本一般用来进行文书、影音和简单的PS工作,属于比较吃CPU的工作。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不妨选择更高端的CPU。当然,如果你心里清楚自己运行的软件比较吃哪个硬件,那就更好了,可以对症下药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游戏一般就比较吃显卡,多余的预算可以稍微多放在显卡上。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怎么搭配比较好,不妨关注我的公众号“知老汤乎”,看配置单库里的精品配置单!我相信照葫芦画瓢应该难不倒你吧!——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侵权必究——欢迎大家关注阿汤哥我的微信公众号“知老汤乎”,阅读更多DIY文章,秒查配置单!","updated":"T15:38:3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6,"likeCount":11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38:3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b88dbb6bd665bf2a4abf408b305c639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6,"likesCount":110},"":{"title":"谈谈小米笔记本Air","author":"tmtmd","content":"昨天,著名国产手机厂商小米发布了第一款笔记本电脑:Air。小米笔记本Air共有两个型号,分别是Air 13.3寸和Air 12.5寸。配置如下图,就不再叙述了。不久之前阿汤哥我在文章里还表示不看好小米笔记本,但细细看了一下Air的外观、性能和售价之后,阿汤哥发现小米确实还是有用心对待他们的第一款笔记本的。当然,“用心”和“诚心”还是不一样的,个人觉得Air在某些方面为了迎合消费者,还是有点扭曲的。下面就来谈谈我眼中的小米笔记本,当然,作为以配置见长的阿汤哥我,主要还是讲讲Air的配置。从小说起,12.5寸的小Air采用的是Core M3-6Y30处理器。M系列是Intel Core的超低功耗系列处理器,M3-6Y30则是其中最低端的型号。主频为0.9~2.2GHz,TDP 4.5W。这款处理器应付日常办公上网影音还是没问题的,低功耗保证了续航能力。要知道小尺寸的Air只配备了37Whr的电池。据小米官方公布,小尺寸的Air续航可以满足在线视频播放9.5小时,本地视频播放7.5小时,网页浏览7.5小时,表现中规中矩。小尺寸的Air没有配备独显,采用的是核心显卡HD 515。HD 515在性能上还是强于HD 4400的,所以玩玩LOL也是完全没问题的。低功耗的CPU加核显使得整机发热也很低,所以这款小Air采用的是无风扇被动散热,加上金属外壳导热,相信散热方面不成问题。4G的DDR3L内存和128G的SATA SSD,可以说符合它的身材和它的价格,很适合外出办公的白领,偶尔用来拿盘首胜也是没问题的。其实3000的价位想买一款比较正常的笔记本,那还是挺麻烦的,想要挑出一款全金属、轻薄、性能够用、设计又符合商务人士的笔记本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款小Air还是让阿汤哥我眼前一亮的。直到我看到了之前发布的联想小新Air 12:一模一样的配置,38瓦时的电池,同样是全金属外壳、无风扇、12.2寸,连名字都一样!售价是2999。当然小Air还是比小新Air 12薄了5毫米、轻了1.7千克的。小米瞄得很准,但开枪还是抖了一下。不知道以小米的新声音能不能盖住联想老大哥。如果觉得小Air在低端市场竞争不大不过瘾的话,那大Air一定就争议多多了。把i5 6200U、GTX 940MX独显塞到尺寸如此小的壳中,无疑是在挑战市面上的绝大多数笔记本厂商。在阿汤哥我的印象中,这样的配置加上这样的设计,最后一次还是出现在售价万元的Surface Book中。i5 6200U是Skylake架构的低电压处理器,主频达到2.3~2.8GHz,TDP为15W,性能还是不俗的。GT 940MX则是GT 940M的升级版,主要区别在于支持DX 12和GDDR5内存。大Air正是采用了1G的GDDR5内存。GT 940MX虽然不敌GT 950M,但几乎是可以在1080P下流畅运行大部分网游的。LOL就不说了,玩守望先锋虽然不能开到最高画质,但中画质还是没问题的。同时,大Air配备了8G DDR4 2133内存,够用了;关键是这颗256G的 PCI-E x4的SSD,可谓是点睛之笔。4999的售价单从配置上看并不便宜,但4999要买到全金属机身、轻薄设计、时尚的外观,还要有如此的性能,除了大Air以外还真没多少。总的来说,大Air比较适合对外观、重量、厚度和性能有一定要求的用户,适合影音和要求不高的网络游戏用户。“阿汤哥你今天怎么了?怎么都不吐槽Air这不好那不好了?你平时不是最喜欢挑刺的吗?”别急,吐槽的地方要来了,接下来从四个方面说说我对Air的不满和疑虑:第一方面想说的是外观。外观上大小Air是十分接近的:全金属机身;金、银两色;A面没有任何Logo或者纹路,唯一的Logo印在了B面屏幕下方,这在笔记本里还是头一次见。不少人曾幻想着小米的Logo印在A面该有多丑,这下算是彻底放心了。A面不做任何设计实际上也是降低成本、制造差异化的手段,这招确实不错。第一眼瞄上去有一种很素的感觉,尤其是金色版本,居然显得有点文艺。这也是让阿汤哥我对小米笔记本改观的最直接原因。但翻过来一看D面,你又会打消以上的所有幻想。5颗防滑垫、7颗暴露的螺丝,说不清楚是如何破坏了这个看似整洁的D面的。侧面采用了比较平的设计,边缘弧度不大,所以看起来没有宣传的那么轻薄,但在制造工艺和成本上还是省了不少的。13.3寸的Air拥有两个USB 3.0和一个Type-C接口,视频音频方面则是配备了一个HDMI和3.5mm。得益于平整的机身,接口间距也比较大,接口虽不多,使用起来应该还是挺方便的。12.5寸版本则是减掉了一个USB 3.0。这就有点不好说了,比如阿汤哥我码字的时候一般都要插鼠标和键盘,只有一个USB接口就必须要拓展坞了。入手之前还要仔细考量一下。哦对了,适配器是Type-C接口的,适配器除了可以充电,还有2个HDMI接口和3个USB接口,插上适配器之后接口还是很够用的。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耳机孔移到靠近手腕处,阿汤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改动,不知道会不会碍手,反正经常码字的我不太有好感。背光键盘是一大亮点,实用性指数飙升,可惜亮度是固定的3 nit。键帽边缘做了圆滑处理,远看还不觉得,近看会显得键帽变胖,整个键盘显得不精致。方向键压缩了上下键,虽然很多厂家都这样做,不过阿汤哥我自己是不喜欢方向键做任何压缩的,尤其是这种上下键压缩,用惯台式机键盘的我是难以接受的。键帽有一定弧度,触感应该是不错的,但金色带弧度的键帽因为有阴影而显得有点脏。官方键程称为1.3mm,不算长。不过为了轻薄,这点牺牲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经常码字的人都会另配键盘。就看图而言,键程比Macbook长,习惯Macbook的同学应该会觉得不错。第二方面要说的是大Air的散热问题。虽然最好还是等测评出来再聊散热问题,但我在心中真的忍不住打一个大大的问号。i5处理器加独显塞在如此小的尺寸里面,散热确实是个难点,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大Air的散热设计:怎么样,有没有很眼熟的感觉?是不是曾经在某篇文章里出现过的样子!恩,在我的文章《谈谈笔记本散热》里面是狠狠吐槽了这种把CPU和GPU用一根热管串在一起集中供暖的行为。马上出来了一个鲜活的例子是闹哪样?还有这个双风扇,不是,哪有你这样双的啊?我是真的没看懂。图片来自小米官网截图,文案写的是“将热量从左侧送至右侧风扇集中排出”,实际上还好,因为采用的是转轴出风而不是侧面出风,不然鼠标手就要熟了。散热区域跨度很大,发热源的位置还是要看测评结果。不过如果散热真的存在问题的话,热源很可能出现在WASD区域,那就真的完蛋了。不过小米在宣传网页上特地摆出了散热设计,看起来还是蛮有信心的,毕竟用的CPU和显卡都并非顶级。在此建议等测评结果出来了再考虑入手。第三方面想聊的就是开头说过的“用心”和“诚心”。实际上大Air在性能上处于略尴尬的位置,因为5000这个价位充斥着各类游戏本,如果是一个游戏玩家很难会选择GT 940MX这种低端货。但小米明显不想放弃这块肥肉,毕竟游戏本是笔记本的中流砥柱。不顾散热难、不顾厚度处理,i5和独显都要挤进来,这一下让大Air的定位变得非常模糊:你不知道到底要买来打游戏还是买来办公。小屏幕、时尚的造型、轻薄的设计,让它看起来想一台商务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性能,又让它和游戏本沾点边。我觉得大Air的配置有点想要讨好小白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小米“用心”而不“诚心”。虽然游戏本轻薄化是最近很火的方向,但我觉得时机依旧未到。看看这方面的代表雷蛇灵刃系列游戏本,再对比一下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游戏本我们发现,目前还是厚的最能保证游戏体验。当然,这一切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最终的考核还要看看市场的接受程度和用户的满意度。我也希望事情不是想我所想的一样灰暗,而是这样的配置是可以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的。第四点和笔记本本身无关,想吐槽一下小米。以下言论在我心目中客观公正,可能会引起米粉的不满,请米粉们直接翻到最下面点赞,然后回到专栏或公众号首页点关注。首先要说的是准备这篇文章时翻阅的小米笔记本官网介绍网页,外行看起来还挺高大上,实际上文案含糊不清、逻辑混乱。最大的问题出现在这一页:这是“设计”一栏的某一页。我也不知道专业名词是什么,反正就是在同一页中会多次切换文案,切换完了之后居然翻不到下一页了!这是个BUG,嗯。Chrome和Edge都用过,翻不了页。实际上这个网页设计可以说是照抄Apple的,内容还增加了不少,分类不太明确,还出了BUG。我也不知道这能不能反映小米的态度。另一方面说的是小米对Air的宣传。我没有看发布会的直播,我怕很雷,结果网上确实说很雷,主要是很土。在宣传游戏性能的时候摆上台的居然是三亿小学生的梦想穿越米线!好好好,我就当你的受众是小朋友,行吧,那接下来的你怎么解释?在宣传轻薄的时候用来对比的是Macbook和硬币,震撼的地方来了:乍一看是一张很普通的硬币对比图,左边是Macbook,右边是大Air。仔细一看发现尼玛是用Macbook机身前端也就是最厚的地方,比自家Air的尾部也就是最薄的地方!这!都!行!(这也是微博上网友提出来才发现的,感谢强大的网友)可能这是常用的宣传手段吧,我不知道。反正作为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如果要喜欢一个品牌,那个品牌和它的产品,都一定不能有半点瑕疵。尤其是在心灵上。——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侵权必究——欢迎大家关注阿汤哥我的微信公众号“知老汤乎”,阅读更多DIY文章,秒查配置单!","updated":"T13:09:4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4,"likeCount":8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09:4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17e169c1d6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4,"likesCount":87},"":{"title":"DIY从入门到精通——机箱","author":"tmtmd","content":"强忍着困意,阿汤哥我七点爬起来看2016里约奥运直播,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呢?阿汤哥我觉得这开幕式真心不错,投影效果非常棒,圣火的造型也很有味道,以环保为主题的阶段是阿汤哥我觉得最震撼的。这几个月里约奥运这个话题真是持续火热,不是说别的,反正我看到的全是吐槽。什么场馆还没建好、住宿烂、偷东西、空调还要收费!听起来确实挺狼狈的,不少人借机抱着一种讥讽和蔑视的态度对别人的国家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一开始我也觉得奥运办成这样还真是头一回,知道了巴西经济近年来持续衰退,我觉得能办起来已经算很不错了,再看到开幕式,阿汤哥我觉得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还能办出这样的效果,实属不易。既然奥运圣火已经点燃,我觉得吧应该带着理解去参与这么一项美好的盛会。每个国家、每个人都会有不顺的时候,而更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冷嘲热讽。话虽这么说,基本安全保障还是必要的。之前报道在建的场馆发生倒塌,确实挺令人担心的。在祈祷里约奥运安安全全进行的同时,我们也要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空壳建筑”,尤其是电脑机箱!轻轻敲一敲有没有一种快散架的感觉?今天我们就来科普电脑DIY主机部分的最后一部分:机箱。机箱的挑选真不只是看样子的!第一问:机箱有什么用?实际上机箱并非装机必须要购买的硬件产品,不少同学应该也听过裸平台,也就是不使用机箱,直接把硬件赤裸裸放桌上。裸平台的优势就在于开放的空间,比如硬件测评的工程师就需要经常拔插和更换硬件,有时候要在一块主板上挤多块显卡,连接多块硬盘,这都需要比较便于操作的环境。液氮超频玩家也需要比较大的空间防止事故的发生。还有一些小伙伴看厌了方方正正的机箱,裸平台成为了他们异想天开的地方:帅是够帅了,不知道同学们心动了没。不过你有没有考虑过,在武汉,阿汤哥我的笔记本敞着两天不擦,键盘上全是灰;你有没有考虑过家里突然来了小屁孩看见桌上的硬盘就是一手抓起来,里面的小电影瞬间GG。所以机箱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电脑硬件受外界的影响,创造一个相对隔绝的环境。第二问:那怎么挑一款好机箱?挑机箱要看什么?容积:也可以说是机箱的大小,这是购买机箱第一个要看的。最基本的就是主板要能放进机箱。一般来说机箱的大小都会粗略地用全塔式、中塔式(ATX机箱)、M-ATX机箱和Mini机箱来划分,实际上也就是根据主板的大小来做粗略的划分,有关知识可以阅读《DIY从入门到精通——主板》。现在的机箱一般来说宽容度都比较好,只要选择对应的型号,基本都能装进去。如果实在不放心,不妨看看详细的内部尺寸最为稳妥。要注意的是虽然全塔式机箱空间最大,但一般都不建议普通玩家选择,因为全塔机箱确实有点太大了,一般都会用作分体式水冷机箱。况且家里放这么大一个箱子也碍事,况且贵。比较进阶一点的就要看机箱对其他硬件的兼容性了,其中最主要的是显卡、硬盘、散热器和线材。现在的显卡动不动就三风扇,不少显卡长达30cm,真是掏出来都吓死人。这里千万要注意了,尤其是留有硬盘位的机箱,一定要保证后面板到硬盘位的长度足够。之前有位同学就是太长了放不进去。一般玩家也只会放一块硬盘,这种有五六个硬盘位的传统设计严重浪费了机箱内的空间,已经被不少厂商和媒体嫌弃。一些比较高端的机箱就会把硬盘位设置在别的地方。但无论怎么样,硬盘位总得足够用才行。另一方面,硬盘的固定方式也要留意,必须足够牢固,硬盘装上后不能有明显的松动,这些在购买前可以通过评论确认。散热器的兼容性看的则一般是机箱厚度和机箱风扇位。之前介绍过的塔式散热器就需要厚度较大的机箱。阿汤哥我的一生推玄冰400就是一款体积硕大的散热器,很挑机箱,有同学装好之后发现机箱盖子盖不上了,十分尴尬。机箱风扇位则是另一方面,预留的机箱风扇位数量决定了你可以安装多少机箱风扇和构建怎样的风道。当然,风扇位的设计除了数量还有质量,风扇位的位置、大小都影响着机箱风扇的作用效果。前面板风扇位可以增大吸风量,后面板和上面板的风扇则可以加快出风。当然,还要保证进出风口面积较大,尤其是出风口,不然热量又要堆积了。线材指的是理线空间,主要指的是背部理线空间。支持背部理线的机箱通常有两层背板,其间有一定空隙用于线材收纳,也就是背部理线的空间。背部理线空间必须是越大越好的,越大,可以容纳的线材就越多,理线也越轻松。不少产品为了增大理线空间,侧面板会做成略凸出的形状,也就是所谓的外冲式机箱侧板;某些产品还会有专门的理线盒。板材与稳定性:既然机箱的作用是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那这个抗干扰能力就一定是机箱挑选的重中之重。和楼房一样,机箱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坚固和抗震这两方面。而这两方面与板材又密不可分。板材的材质不同,首先视觉效果就不同,一般来说金属板材看起来比较高档。另一方面,金属板材也能够增强机箱的两种稳定性,金属的抗击打能力较强,也比较重,可以有效增加机身重量。大学里如果做过共振条件的物理实验,就知道质量较大的物体共振频率也较高,也可以理解为比较难发生共振,震动对于电脑硬件是非常致命的伤害,选择一款份量较大的机箱,安全系数飙升。其次就是板材的厚度,我们很容易想象到板材越厚就越坚固,质量也越大,所以板材厚度被“滥用”于评判一款机箱的好坏。一般来说,板材厚度会在0.5mm以上,一些比较好的机箱板材厚度会达到1mm。当然,板材越厚越好是有条件的,坚固的板材只要用到受力的地方其实就足够了,也就是搭载硬件的背板。经常需要打开的侧面板如果做得又重又厚,拆机的时候其实是很累的,而且也会加重机箱骨架的负担,事倍功半。板材的设计和加工也是一门学问,通过对板材添加纹路如什么水波纹板材,或者进行冲压之类的加工,可以大大提高力学性能。这就要牵涉到力学知识了,阿汤哥我还是不在此卖弄那半桶水的物理了。稳定性还有一方面,就是机箱的“脚”:减震脚贴。减震脚贴有的机箱有,有的没有,那当然是有比较好啦,如果没有的话在网上也能买到。同样的细节还会出现在硬盘位,也就是硬盘位的减震胶。做工与细节:做工的话主要指的是板材衔接是否紧密、卡扣和螺丝等位置是否准确、模具是否精细等。做工不好的主板除了会在我们安装硬件的时候带来烦恼,有时还会伤害到我们!比如板材边缘没有打磨或卷边,就很容易割到手和线材。细节方面要说的就比较多了,除了减震胶之外,机箱还有不少小细节值得注意,下面就来说一些比较常见的。前置接口盖板:前置接口如果像下图这样赤裸裸地躺着,进尘只是迟早的问题,为前置接口加上一块挡板,无疑非常Gentlemen。拆卸式PCI-E挡板:机箱后面都会有这么些挡板,就是PCI-E挡板了。装机时我们把挡板拆下来,让显卡和其他PCI-E设备的接口露出来。由于主板设计不同,PCI-E插槽的位置也不同,所以PCI-E的开口会做很多个。为了保证机箱的防尘能力,就用PCI-E挡板盖住。但相信不少同学拆这块挡板的时候都是扭来扭去扭断的吧?年少无知的我买的机箱扭着扭着整个机箱背面都开始扭动了起来。另一方面,如果把显卡卸下不用,这个地方就空了一块,原本扭下来的挡板也装不上去,影响防尘效果。于是拆卸式的PCI-E挡板就出现了。有的采用卡扣,有的用螺丝,反正都是可以重新装回去的。防尘网:人体有很好的防尘措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鼻屎。但充满鼻屎的你如果在一个污染比较厉害的城市,出门也会戴口罩对吧?电脑也一样,灰尘会积在各路硬件上形成“电脑屎”(就是积灰啦),除了要及时扣以外,防尘网也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机箱风扇位和透气孔。某些机箱留有五六个风扇位,每个面板都是网眼透气,却一块防尘网都没有,结果你打开电脑,由于静电作用,一天就吸了一箱尘,为祖国的环保做出了杰出贡献。散热窗:也可以叫透气孔。散热窗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位置和大小,散热窗对于构建风道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一般来说上下前后面板都必须有散热窗,不然根本不能形成前下进风,后上出风的风道。两侧的散热窗反而不是很有必要,要是没有防尘网,还不如没有。吸音棉:理论上来说,加厚板材,并且保证所有的零件连接紧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机箱内硬件发出的噪音。但在电脑高负荷运行时,散热器的声音还是很大(虽然阿汤哥我觉得挺爽的,就像是跑车的发动机)。吸音棉则可以大幅度降低噪音的传播,贴在侧面板对散热的影响也可以减少。带有吸音棉的机箱其实不多,吸音棉网上也能买到,所以选择时也不用太纠结。理线孔:背部理线一般会把线材先分到背板后面,再通过理线孔逐一分到机箱内部插好。如果理线孔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不对,会极大影响背部理线的效果。不少低端产品会简单粗暴开一个大窟窿让你自己玩个够。如果你很在意理线效果,在购买之前可以综合线材的长度和粗细,预想好线材的走向,挑选机箱的时候就选择一款符合需要的即可。外观:外观这种事情还是见仁见智的,不过很多同学不知道机箱到底能有多好看,所以购买的时候随便输关键词了:黑的、侧透、简约。机箱是整台电脑最突出的地方,挑一个好看的机箱在小白面前一下就能装逼成功。另一方面,一台好看的电脑也同样可以作为家居摆设。下面我们随便看看那些狂拽酷炫吊炸天的机箱吧。(图片来源:互联网)IN WIN H-TowerIN WIN D-Frame MiniIN WIN 805Tt Level 10Tt Core P5SAHARA DOTA D7NZXT H440Jonsbo C3SAMA 黑洞如果你觉得这些机箱好看,也好贵,不舍得买,那听阿汤哥我的:选择一款好看的机箱,真的比性能重要!真的!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第三问:阿汤哥,我还是眼花缭乱,有没有简单粗暴点的?机箱并没有性能作为参考,不会出现哪个机箱适合哪个配置的情况。也难以按照价格来区分好坏。作为一个伪颜控,阿汤哥我建议挑选机箱的时候先挑外观,再对候选者进行比对。如果实在有两款价格相近做工精良外貌好看的机箱你不好挑,可以尝试选择对于那个品牌来说定位更加高端的一款。如果你很不幸的选到几款连品牌都一样的,不妨问问你的女朋友哪个好看,她肯定知道。不过你得先有个女朋友手动微笑——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侵权必究——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知老汤乎更多精彩DIY文章,还有顺手拈来的配置单!","updated":"T14:10: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2,"likeCount":10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10:3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3be991fd54dbfae906f4f6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2,"likesCount":107},"":{"title":"谈谈RX460、470如何正确入手","author":"tmtmd","content":"最近的显卡市场新品频出,新架构、新命名、新价格、新性能,让不少DIYer一脸懵逼。其中超过2000元的市场基本上是被英伟达占领完毕了。之前说到过2000元以上的旧卡通通没有任何购买的价值。2000及以上的显卡目前只有RX 480的8G版、GTX 80值得买。其中RX 480只有在DX12下比较强势。如果觉得1999的价格略贵,1799元的4G版的RX 480也是非常超值的选择,虽然在应付VR和一些比较吃显存的游戏上会略微吃亏,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游戏都可以比较好的运行。不过目前某东还没有4G版RX 480在售。而2000元以下的显卡,目前只有AMD发布了两张,未来英伟达也会陆续发布。下面阿汤哥我来简单梳理一下AMD的这两张新显卡值不值得买,值得哪些人买。我还会在近期推出各张显卡的推荐配置单,请密切关注我的公众号“知老汤乎”。先简单了解一下今天要讲的卡,他们分别是:AMD RX 460,分为2G显存和4G显存版。2G版预定售价为899元,4G版价格为1099元。AMD RX 470,售价为1699元。下面来大致说说这两张卡的性能及其他特点比较:RX 460的2G显存版在性能上小幅超越GTX 750 Ti,在1080P下通过调整画质可以较为流畅运行市面上的网游和单机游戏,在中高或中画质下可以较为流畅运行《守望先锋》,但帧率会在60帧以下。RX 460的4G显存版在不吃显存的应用中小幅领先RX 460 2G版,在比较吃显存的游戏中表现超越GTX 950,总体来说性能略差于GTX 950,与HD 7870相近,略强于RX 460的2G版。RX 470的性能基本与GTX 970齐平,在DX11游戏方面略弱于GTX 970。显存为4G,可以比较好地运行大多数游戏,但在VR和比较吃显存的游戏上表现会略差于显存更高的显卡。下面来说说我个人的分析:目前GTX 750 Ti价格依然位置在1000元左右,可以说RX 460的2G版本在性能和价格上都要完爆GTX 750 Ti。GTX 750 Ti已经是一张非常老的卡,但由于英伟达的关注度比较高,仍然活跃在千元显卡中,这次RX 460 2G版可以把它彻底淘汰了。GTX 750 Ti估计也不会降价了,一般来说英伟达很少对老显卡进行降价,价格不合适直接换新一代。RX 460的定位是入门级别和网吧产品,显然2G版本瞄得非常准。年少无知的阿汤哥我还以为网吧都已经不用GTX 750 Ti这种骨灰产品了,但最近去了才发现依然横行。价格和性能更强的情况下,网吧如果要购入新机,应该考虑RX 460。同时,RX460应该是目前千元以下性能最强的显卡,预算在1000以下的同学,毫无疑问选择的是RX 460 2G版。当然如果你预算不够899,也只能选择更低端一点的显卡了。不过截至发稿,某东还没有RX 460 2G版上架。而RX 460 4G版大体上弱于最低售价同样为1099的GTX 950,如果平常玩玩网游和低端单机,预算在的话,只能被逼选择GTX 950。RX 470目前售价偏高,1699的价格竞争力非常弱。如果你的预算在,而且没达到1999的话,RX 480 4G版是你最佳的选择。RX 470和RX 480 4G版价格仅差100元,但性能提升了不少,除非你预算真的容不下这100块了。另外要非常注意的是,英伟达还有一款未发布的GTX 1050,我个人预测性能会在GTX 960水平,可能会超过960。价格估计会在左右。如果你要购买元的显卡,而且不太着急的话,强烈建议静静等待GTX 1050的发布。有关GTX 1060 3G显存版的消息仍待核实,但如果真的要推出的话,价格可能会直指RX 480 4G版和RX 470,也就是会在左右。那么GTX 1050的价格可能会在1500以下。但我估计推出的可能性不大。总结一下,在GTX 1050还未发布之前,价格没有发生巨幅改动的情况下:网吧和预算1000元以下的用户建议选择RX 460 2G版,但目前还未在某东发售,没耐心的可以继续选择GTX 750 Ti或R7 370;预算在的用户建议选择价格较低的GTX 950;预算在,预算又达不到1999的用户,建议选择RX 480 4G版,但目前还未在某东发售,没耐心的可以选择RX 470。针对RX 460的配置单会在近期发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知老汤乎“。如果你有关于RX 460的想法和配置单,也可以投稿在公众号内,阿汤哥我会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同时公布!——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侵权必究——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知老汤乎”阅读更多电脑硬件文章,还能查询各个价位各种用途的配置单!","updated":"T13:59:3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9,"likeCount":5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59:3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033c7cb0a01018dab4219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9,"likesCount":57},"":{"title":"显示器从入门到放弃","author":"tmtmd","content":"每次文章开头,阿汤哥我都会以伪公知的形象谈谈时事热点。今天这个位置本来是给王宝强的,但感觉讲八卦扯得有点远了,还是留给微博吧。钱的威力,真的太大,也不是第一次改变人的一生了。好吧,实际上是因为GTX 1060 3G版居然还真出了!目前某猫预售价为1699元。从参数上来看,GTX 1060 3G版的性能一点都不比GTX 970差。GTX 1060 3G版在6G版的基础上只砍掉了128个流处理器单元,并改成了3G显存,其他方面基本没有缩水,频率也保持在了的水平。相信3G版的性能对比6G版不会有太大的降幅,尤其是对于不怎么吃显存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GTX 1060 3G版的出现对AMD新卡RX 470来说可真的是一个噩耗。相同的价格,更快的铺货速度,更高的关注度,可能更强的性能,恐怕RX 470是要黄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并不看好RX 470。更悲剧的是RX 470还没坐热屁股1060 3G版就已经出现了,以至于在某宝搜RX 470搜出来的是居然是一堆电阻......更要命的是接下来的GTX 1050,价格应该会出现在1300元以下,甚至一举下潜到1000元,这无疑是对两个版本的RX 460宣布了死刑。所以现在让阿汤哥我推什么显卡呢?在GTX 1060的测评和GTX 1050出来之前我觉得没什么值得推的了。不少同学在微信和知乎上强烈敦促我科普显示器,简直是忍无可忍了。实际上阿汤哥我对显示器并不太精通,这也是一直都不太敢科普的原因(其实就是懒。所以如果文章中有什么不太对的地方,欢迎指出。)。当然,既然我终于敢写,就一定不会坑大家,只会丢干货,所以还不赶紧关注点赞一波?显示器的选择其实没什么章法可言,主要靠多看、多比,推荐显示器也只能靠经验。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觉得根本原因在于显示效果这种东西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作为判断依据,自己觉得好看就行。对色温、饱和度、亮度、对比度、锐度等等各种画面风格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并不能说亮度要达到多少,才算合格,也不能说色彩越饱和越好。而测评能做的,只能是与普适的视觉口味进行比较。所以没看过我怎么知道好不好看呢?你把姑娘吹得美若天仙,倒是要亲眼看看才知道是不是马蓉啊。所以显示器的选择,阿汤哥我基本是放弃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并没有这么在意显示器的效果,你见过谁去网吧会嫌网吧的显示器效果不好的?“阿汤哥啊,按你这么说我不买显示器了是吧?”也不是,虽然显示器难挑,但挑一个过得去的,还是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这篇文章可能不够老油条老司机们的亲自推荐准确,也可能不能帮你挑出你最满意的显示器,但不负你辛辛苦苦攒下的新电脑,还是没问题的!显示器的知识太多,而很大部分在实际选购的时候往往不需太留意,挑选的时候很多参数厂家都不会给出,下面,我们直接从核心方面入手,讲讲如何挑选一款显示器!步骤一:挑品牌显示器琳琅满目,第一步就是要过滤掉白牌贴牌杂牌和违背信仰的品牌。不知道那些是?选你听过的就对了。步骤二:挑面板显示器的面板正确来说应该叫液晶面板,简单来说,液晶的排列、性质等特点的不同,会使液晶屏幕工作时产生不同的效果。像这样的像素点对比大家在ZEALER的测评视频中应该见过,实际上不同的面板呈现的像素点形态和排列就会有所区别,最终导致成像有所不同。不同的面板在的色域、色深、色准、对比度、响应时间等等各种各样的参数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以说选对了面板,就选对了半块显示屏了。然而面板的种类实在太多太多了,除了一些通用的面板之外还有不少厂商自主研发的面板也一大堆。这里,阿汤哥我只讲讲某东显示器下的面板分类,基本也囊括了市面上常见的显示器面板了。这些佳丽分别是:TN、IPS、VA、ADS和PLS。面板之间的差异太多,说起来天亮都说不完,阿汤哥我广集资料,细心比较,然后进行了一番精简,让大家看得舒服,看个明了:显示效果:ADS≈IPS≈PLS&VA&TN响应时间:VA&IPS≈PLS&ADS&TN(响应时间越小越好)TN:可视角度小,便宜。VA:漏光比IPS少,对比度高,黑色纯。IPS:漏光,黑色不纯净,贵。PLS:漏光比IPS少。ADS:透光率高。简单明了,根本不需要解释。各种特性,按需选择,再以钱包隆起程度进行筛选。当然,同样的面板,也能分个优良中差,以上对比选择的都是平均水准。目前比较靠谱的评价手段,除了看,就是看价钱。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显示器身上貌似也同样适用。值得注意的是TN面板由于在显示效果上差距太大,不推荐大家选择。现在的主流显示器在响应时间上已经越来越接近TN面板,一般会在8ms以下。当然,如果预算不高又对响应时间有极致追求的职业玩家,还是可以考虑的。另外,不少色彩达到顶级的专业显示器往往需要进行麻烦的色彩较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除了专业人员以外,我们这些打打游戏的就别花这个冤枉钱了。步骤三:挑尺寸这个......过。步骤四:挑显示比例显示比例大概就是屏幕显示的长宽比,比例越大,屏幕越宽。目前主流的显示比例有16:10,16:9,21:9等。这个显示比例的选择,还是见仁见智了,阿汤哥我就不太喜欢21:9这种超宽屏,可能是因为余光比较少吧。步骤五:挑分辨率理论上来说,屏幕分辨率应该是越高越好的。像2K屏4K屏什么的成为不少手机的卖点。但实际上由于Windows系统和网页对高分辨率的优化迟迟跟不上,导致高分辨率下经常出现字体过小、网页两侧大量留白的情况,体验不佳。阿汤哥我建议各位,屏幕尺寸小,就选择小一点的分辨率;如果要选4K这种高分屏,请选择尺寸足够大的显示器,不然真的会很辛苦(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XPS13上网就像在测视力)。步骤六:挑接口显示接口的有关知识在《DIY从入门到精通——显卡》里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挑接口这一步实际上可有可无,现在转接口还挺方便的。不过使用了某些转接口会导致画面质量的改变,所以最好还是选择一款拥有相对应接口的显示器吧。步骤七:挑外观像阿汤哥我就是戴尔超窄边框系列产品的脑残粉。什么XPS13XPS15UHAU2717D啊啊啊啊啊都超喜欢的说!步骤八:挑特色我相信你按照以上7个步骤挑,还是剩下了一大堆候选名单无从入手,不妨在步骤七决出胜负!显示器能有啥特色呢?高刷新率显示器:这种显示器最近红透半边天了。一般显示器的刷新率都在60HZ,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帧数锁定在了60,这时无论游戏内帧数达到几万也好,实际帧数也只有60。而主流的高刷新率显示器的刷新率达到144HZ,通俗理解就是最高帧数可以达到144帧,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固然流畅不少。当然,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不好,玩游戏根本达不到这么高的帧率,那就是白买。曲面屏: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曲面使人更有沉浸感,组件多屏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超大弧形的效果,别提有多爽了。G-SYNC&FreeSYNC:实际上这两个显示技术很相似,G-SYNC是Nvidia推出的,而FreeSYNC则由AMD推出。G-SYNC和FreeSYNC可以使显示器刷新率与GPU输出频率完全同步。听起来有点像一个叫“垂直同步”的东西,游戏设置里经常都有啊。与垂直同步不同的是可以消除因为GPU处理速度不稳定而产生的画面失真和撕裂的问题,真正地提高游戏和画面的稳定性。这两项技术除了要显示器支持,显卡、显卡驱动和显示接口也要支持到位,在选购显卡的时候别忘了这一点。滤蓝光:这个不用多解释,滤蓝光在手机、眼镜、电视、显示器行业都发展得如火如荼,不信,拿起你们的iPhone,开启Night Shift功能,就能体验一下滤蓝光的效果。保护眼睛确实挺重要。最好还能滤一下黄光,注意身体。广色域:色域简单来说,就是显示器可以显示的色彩范围。拿下图的sRGB三角形为例,这个三角形框住的是标准RGB颜色的范围。如果显示器的显色范围和这个三角形完全吻合,那么我们称这块显示器的色域达到100%sRGB。同理,99%sRGB表示可以显示标准RGB颜色的99%这么多。广色域显示器更多是为专业人群服务的,比如海报的颜色往往不是sRGB而是CMYK。像平时打打游戏看看电影的你们,相信我,你们的眼睛,没这么好使,色域低一点点,看不出来的好吗。前面讲到过色彩顶级的显示器不推荐大家购买,其实就是提醒各位,色域并非越高越好。台式显示器的色域一般不用太担心,所以广色域显示器才被我放在特点这条来讲。当然,如果你选购的是笔记本电脑,则要多关注屏幕的色域问题,像小米小Air得屏幕在测评中表现就令人大跌眼镜。色深:如果说色域表示了显示器能显示的色彩范围,那么色深决定了显示器到底能显示多少种颜色。(多读几次,搞明白有什么不同)色深一般以bit作为单位,详细的就不说了,色深越大,可以显示的颜色就越多。色域一定的条件下,色深越大,表现出来就是颜色的过度越自然。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色阶。显示器色深一般为6bit或6bit抖8bit;原生8bit的显示器已经十分优秀了,目前价格要2000以上;有的专业显示器色深可以达到10bit。色深也和面板以及面板的质量有关。*注意:色域和色深这两个特点都是专业人群的选择对象,普通青年和吃瓜群众请及时闪避。步骤九:挑价格做人最实在的,还是看钱包办事。步骤十:价格都不合适了吧?从步骤一重新开始吧少年!实际上就是为了凑够十条治治多年的老强迫症。前面说过,挑选显示器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多比。和之前所有的硬件都不同,阿汤哥我建议大家在购买之前,可以多去实体店看看不同显示器的效果。显示器是电脑的脸,机箱那边装好了之后几年基本都不会再看它,但显示器,是你每天都要盯24小时的东西,不挑一个比女朋友还好看的显示器真的对不起自己的氪金狗眼对吧。另外,我们换显示器的频率其实非常低,因为显示器的发展并非很快。一台显示器往往能用三五年甚至十年。所以,在挑选显示器的时候,建议各位,不要为了省一点点钱,误了终身大事啊!挑显示器就像做人,不要贪色,也不要贪财。贪色麻烦成宋喆,贪财误事成马蓉。最后祝大家早日找到那位爱你的宝宝——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侵权必究——再次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知老汤乎”,阅读更多硬件资讯!伸手党进来拿配置单不用谢!","updated":"T14:39:0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2,"likeCount":11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39:0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232bd28de4abcec91d74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2,"likesCount":115},"":{"title":"机械键盘从入门到放弃","author":"tmtmd","content":"几年前,机械键盘还没这么火。那时候阿汤哥我抱着吃螃蟹的心态为我亲爱的台式配了一把RK Royal黑轴。没想到过了几个月,网咖和机械键盘同时拔地而起,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机械键盘,机械键盘的介绍文章一天之内多了起来。莫名其妙地走在潮流风口浪尖真的非常不爽。要知道在我买之前还没有这么多详细的机械键盘文章,花了一个多月从各种奇葩网站搜刮信息,学习机械键盘的知识。结果买完了,潮流才姗姗来迟,有种做了一天作业,却临时说明天却不用交的感觉。我相信没多少人会像阿汤哥我这样每次都引领潮流,而是随手一查就有很多科普导购。就算你走在潮流前线,我相信你也不会像阿汤哥我这样,买什么之前都先伪发烧一下,而是要么乱买,要么直接弃疗。阿汤哥我一直都争取引领潮流,也尽力为大家提供最全面、最无脑的电脑知识和导购。爱我,就关注我的专栏和公众号「知老汤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简单无脑购买一款适合自己的机械键盘。在学习怎么买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到底有没有必要买:机械键盘和薄膜键盘有什么区别?我应该买哪种?如果你们拆过这两种键盘,应该不难区分这两种键盘。简单来说,手指按到键帽上,键帽向下压。薄膜键盘的键帽压的过程中会压到一块弹性薄膜,弹性薄膜上有一块一块的突起,突起的位置就是键位的对应位置。薄膜上的这块突起受力后向下凹陷,直到触碰到一张薄膜电路,产生信号,信号传输到一块比较小的PCB板上,再输入电脑。手指松开后,薄膜上的突起由于弹性自动回弹。而机械键盘的键帽是压到机械轴上,使机械轴向下作活塞运动,直至触发了轴体内的金属触点,产生信号。手指松开后,机械轴依赖弹簧等结构进行回弹。过去,机械键盘和薄膜键盘由于原理不同,还有响应时间、按键冲突、寿命和防水性能上的的不同。但由于技术进步,现在两者的区别几乎只剩下手感和价格了。那么机械键盘手感真的很好吗?不一定。一般来说,就算是低端的机械键盘,由于机械轴的存在,键程(按下去能按的深度)都会比较长;而低端的薄膜键盘键程可能会做到非常奇葩,这是两者比较明显的区别之一。但实际上,高端的薄膜键盘手感也非常优秀,比如你们都喜欢的雷蛇就很喜欢做这样的事:一般来说,机械键盘的价格要比薄膜键盘要高,但高端薄膜键盘的价格,也不比机械键盘要逊色,比如你们都喜欢的雷蛇就很喜欢做这样的事......总的来说,普通的薄膜键盘手感一般价格也低,普通的机械键盘手感较好价格也贵,高端的键盘手感都很好价格都很贵。对于像阿汤哥我这样经常要码字的人来说,机械键盘无疑是必备的;但对于预算不多,平时也只用QWER四个键的同学来说,个人觉得没必要退而求其次买低端的机械键盘装逼。相对来说鼠标在几乎所有的游戏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入门到放弃」系列文章介绍的硬件产品,都属于不能单凭参数和配置来判断优劣的产品。一千个人对同一把键盘会有一千种评价,所以贯穿这个系列的文章有一个购买总原则:多看多试多把玩。机械键盘也一样,只有尝试足够多的产品,才能感受到细微差别。不过在你们去卖场体验之前,还是先要做足功课,免得像盲头苍蝇,或者被销售人员误导。机械键盘主要由外壳、PCB板、数据线、键帽、机械轴这五大部分构成,一些产品还会有灯饰、轴体定位板(钢板)等结构。其中,机械轴和键帽是影响手感的最主要因素,外壳设计和钢板有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感。要从万千把手感不同的键盘中,快速而准确地挑选一款适合自己的机械硬盘,可以参考阿汤哥用血与肉与钱总结的如下步骤:步骤一:挑轴体机械轴是机械键盘的灵魂,也是所谓“手感”的产生源泉。机械轴的类型不同,轴体的设计就不同,手感也会有较大差别。机械轴有很多特性可以用参数表示,但其实没几个人能看懂,也没几个人想看。所以下面简明扼要地概述一下四大轴体的手感:黑轴:黑轴是比较流行的轴体,阿汤哥我就拥有黑轴的键盘。黑轴压力克数较高(按的时候要用点力),触发键程短(按下去一点点,整个键就被按下去了),没有段落感(一下就会按到底,一下就能弹回来,直上直下)。黑轴被誉为“游戏神器”,基本所有的机械键盘都会有黑轴版本。个人认为相对于其他轴体来说,黑轴由于压力克数大,比较不容易出现误触的现象;较短的触发键程能保证触发速度。但是对于经常码字的同学来说,较大的压力克数很容易使手指疲劳,直上直下毫无段落感的特点也给人一种缺乏弹性的感觉。总的来说,对于只用QWER的同学来说,黑轴无疑非常适合;但对于经常码字的同学来说,不推荐黑轴。阿汤哥我用青轴习惯之后用黑轴码字根本就受不了。青轴:相对于黑轴来说,青轴具有非常强的段落感,触发键程也长很多。青轴是所有机械轴中最有“机械感”的轴体,打字的时候无论是声音还是手感,都有一种老式打字机的感觉。阿汤哥我现在码字也正是用着被誉为“打字神器”的青轴。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清脆”。一方面,打字的时候真的有种手指在飞舞的感觉,另一方面,青轴的噪音也非常大,“啪啪啪”的声音加上超快的打字速度,会让你的室友抓狂。总的来说青轴无疑是最适合码字的轴体。当然,用惯了青轴,打游戏也感觉特别爽。并没有规定要用什么轴来干什么,自己喜欢就好。茶轴:茶轴段落感比黑轴稍好,但又没有青轴那么夸张。可以说是最没有特点的轴体。反正阿汤哥我是觉得茶轴和薄膜键盘的手感差距不大,用起来的第一感受就是“软”,如果试玩得少,很难感受出其中的区别,所以从薄膜换过来的同学基本不用调整就能适应这种手感。实际上用多了还是会发现,茶轴虽然像极了薄膜,但还是有细微的段落感,感觉很奇特。也正是由于没什么特点,茶轴基本能适应所有使用场景,用来码字游戏都可以。红轴:同样没有段落感,但压力克数比黑轴小,所以手感比黑轴要轻盈一些。红轴的产品比较少,也是阿汤哥我至今还没有亲自尝试过的轴体。传说红轴是兼顾打字和游戏的完美产品,如果有体验过的同学也可以分享一下啊!除了这四大轴体之外,世界上还有非常多奇葩的机械轴,十根手指都数不完。除了停产的轴体,不少外设品牌还有自己独创的轴体,比如你们都喜欢的雷蛇就很喜欢做这样的事:绿轴。同一种轴体还有不同的品牌,目前称霸一方的品牌就是大名鼎鼎的Cherry(樱桃)啦!当然,还有一些国产机械轴品牌比如凯华等,手感上会略有差别,至于哪个比较好,还是见仁见智了。比如某些品牌的黑轴手感会很“肉”,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由于奇葩轴体太多,而且不太常见,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分辨一款键盘的轴体,除了看产品名之外,还可以简单粗暴地把键帽拔下来看颜色就可以了,不同轴体的颜色在以上的图中就可以看出来。当然,像阿汤哥我这种水平的,一按就知道是什么轴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步骤二:挑键帽不同的键帽形状、高度不同,按起来会有所差别,材料不同的的键帽摸起来和使用久了也会有不同的体验。键帽的形状一般不予以考虑。对于“按”这方面来说,键帽高度是稍微需要注意的。键帽高度简单来说可以分为OEM(代工厂)高度和非OEM高度(包含如Cherry等厂家的独特高度)。其中OEM高度比较常见,更换键帽的时候选择也比较丰富。键帽高度不同,键盘手感也不同,由于阿汤哥我只用过OEM高度的键盘(没钱买Cherry啊TAT),还是建议大家亲自尝试OEM与非OEM高度的区别,如果有体验过Cherry半高的同学也可以分享一下啊!键帽方面主要挑选的是键帽材质。目前比较主流的键帽材质有ABS和PBT两种。POM键帽由于缺点明显,产品较少,在此不详细讨论。ABS工程塑料大家应该不陌生,以前的诺基亚手机用的塑料就是这个。ABS键帽生产成本较低,工艺也比较成熟,可以做成透明的带颜色的任意形状的。但是ABS键帽在长期使用后容易打油,对于阿汤哥我这种大汗手+强迫症+洁癖来说,打油的键盘绝对是碰不得的!看着都觉得难受。PBT键帽则没有这种问题,虽然价格较贵,但在磨砂质感上可以做得非常好,也更加耐磨。当然啦,相比较于薄膜键盘,机械键盘还有一大玩法,就是更换键帽。买回来的键盘键帽不称心,可以购买其他键帽换上。有色没色的正刻侧刻无刻的半透全透的热升华的激光刻的......非常有魅力。购买键帽的时候就要注意键帽的高度了,尤其是散颗的个性键帽,一定要注意与其他键帽高度统一。步骤三:挑外观经历了经济的发展,现代人越来越多奔向小康,终于彻底抛弃了过去的实用主义,而进化为“奢侈主义”。现在买东西不仅要好用,还要好看!不好用也没关系,一定要好看!像机械键盘这种装逼神器,更是要好看。外貌这种东西见仁见智,阿汤哥我就不多推荐啦,贴几张来源于互联网的帅气机械键盘让大家过目:Flico NinjaCorsair K70IKBC Poker 3当然,除了外壳设计以外,灯光设计也占外观打分中重要的一环。阿汤哥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键盘带灯的,毕竟网吧的各种国产键盘都是这样闪着亮瞎眼的灯光,散发出阵阵土气。但这种彩色的所谓“RGB发光键盘”在各种价位上都有,不少键盘还以此为卖点多卖几百块,简直丧心病狂。其实键盘灯这种东西,自己动手加灯并不难,点焊发光二极管这种技能作为极客,学学无妨。步骤四:其他注意事项钢板:所谓钢板就是轴体定位板,钢板的有无对手感有一定影响。有钢板的键盘,键帽会打在钢板上,噪音会比没有钢板的键盘大,但手感会更加干脆,键盘使用的时候也会更加稳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键盘的坚固度。摔键盘的时候摔不烂可别怪我没提醒你。而没有钢板的键盘,键帽直接打在PCB板上,导致PCB板发生微小的形变,键盘会有震动的感觉,手感变软。至于喜欢哪种就看自己喜好啦。手托:手托则是影响“腕感”的决定性要素。手托有无带来的差异也是见仁见智,但一般来说,比较高的键盘如果没有手托,会对手指短的同学带来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当年购买的RK是一款无手托的键盘,总觉得手腕没安全感,于是买了一块木手托,非常装逼。(真的不是手指短)键数:一般分为60键、87键和104键。87键就是104键去掉数字键盘;60键就是在87键的基础上减掉方向键、方向键上方的功能键以及F功能键。像阿汤哥我不打游戏,用的就是60键,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小,带去咖啡厅装逼非常实用,不过用青轴啪啪啪会被打。另外,防水、宏按键、全键无冲、低响应时间等功能在很多机械键盘上都会配备,但有特别要求的同学,还是应该仔细确认是否具备这些功能。步骤五:试用相信经历前面四个步骤,再把太贵的去掉,还是会剩下一大堆候选产品。而且你会发现有一大堆很便宜又很符合要求的国产键盘,和几件很贵但不知道凭什么卖这么贵的外国牌子。要我说为什么卖这么贵嘛,首先是不同牌子的做工差距,其次就是手感的微小差距了。就算是同样材质的OEM键帽、同样的轴体,不同厂家的调教也会有不同的手感,卫星轴等复杂零部件的使用也会对手感有一定影响。所以最好还是亲自去卖场体验一下最为直接。体验的时候先确定轴体类型和轴体品牌,模拟日常使用那样打字,别忘了从多个角度按压大键位,尤其是Shift、Space和Enter这些键位,“肉”感很容易试出来。在CJ等大型会展可以一次尝试大量的键盘,这就是阿汤哥我热衷于去CJ的原因。作为大学生千万不能碰的物品之一,机械键盘这个坑确实不适合自制力差的同学乱入。对于经济能力不太强的大学生来说,机械键盘发起烧来还是挺费钱的。绝版键帽和客制化键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提醒各位同学:装逼虽好,量力而为!——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侵权必究——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知老汤乎」新栏目「单品推荐」已上线,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知道买什么牌子啦!","updated":"T05:11:2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5,"likeCount":12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11:2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fa9c81eb86e3eaa4e0ba8f8_r.jpe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5,"likesCount":125},"":{"title":"谈谈Macbook Pro和关于它的一些争论","author":"tmtmd","content":"本文作者:老汤,文章首发雷锋网,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想到阿汤哥我从来没钱用 OS X ,说得不好可能会被果粉和果黑打,所以本来是打算把有关 Macbook Pro 内容写在「配置单库」中略略带过的。没想到写着写着发现篇幅太长,只好硬着头皮专门写一篇 MBP 的文章。写得有点迟,世界上也不乏更专业的分析,但阿汤哥我的文风通俗易懂,想必看起来比较有趣吧。我在公众号内有问大家买不买 Macbook Pro,回复感人,基本都是没钱买手动二哈。这里我想写一写关于 Macbook Pro (以下简称 MBP)值不值得买,值得哪些人买,买哪个版本的问题。顺路评价一下这款 Apple 的最新力作,并参与讨论这款饱受争议的产品。先丢一张配置对比图。图片来源:Apple 中国官网 有修改相对于旧款 Macbook Pro (以下简称 MBP),16年新款有如下”升级“:升级为6代处理器,伴随着显卡的升级;部分机型配备全新硬件:Multi-Touch Bar 。配备 Multi-Touch Bar 的型号还配有指纹识别;配备 Multi-Touch Bar 的型号内存频率上升至1866 MHz;硬盘容量最低也升级为256G;显示器分辨率不变,色域与iPhone 7一样扩大为P3;接口只剩下 Thunderbolt 3 USB Type-C 和 3.5mm 耳机接口两种,其中配备 Touch Bar 的机型有4个 Type-C ,不配备的只有两个;键盘“升级”到第二代蝶式结构,触控板面积大幅增加;15寸机型续航提升,官方数据为使用时间增加1小时;所有机型重量和厚度大幅下降;A面苹果 Logo 灯取消;价格整体上浮。加粗的部分外的升级基本都不出意料,性能增强,颜值提升,这些都属于比较常规的升级。i5/i7+Iris 的组合市面上依旧非常少,加上 P3 色域显示效果大幅超过 sRGB 显示器,MBP 依然是设计师、DJ 等人群的最佳选择。对专业显卡没什么要求的同学,基本可以无视13寸和15寸之间的性能差异,选一个适合自己观感的尺寸即可。内存频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依旧是 LPDDR3,心理洁癖的同学请注意了。键盘美其名曰“升级”,实际上第二代蝶式结构应该是进一步压缩了键程,以便给 MBP 瘦身。加上A面 Logo 灯取消和接口瘦身,效果确实还是有的,13寸版本厚度已经无限接近 MB Air。细心地同学可能发现了我在不少地方给「升级」这个词加了双引号,说的就是以苹果一贯的作风,不可能只有简简单单的性能升级,而是每次都是要搞大新闻的:没错,就是 Multi-Touch Bar 和全 Type-C 接口。Multi-Touch Bar 就不多介绍了,对于轻量级的操作来说用手指应该还是比鼠标体验要好的,具体好不好使还得听土豪发表意见。而对于专业软件来说,已经有完整的操作方式,短时间内应该难以被 Touch Bar 取代,况且非原生的专业软件能否很好地支持 Touch Bar
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如果你真的只想好好工作的话, Touch Bar 并不会让你飞黄腾达。对于普通用户,我想了想,除了翻照片比较快之外,别的功能好像对非设计用户没什么用。所以私以为 Touch Bar 并不会带来体验上质的突破,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的效果,无论是从触控面积还是软件支持的角度,Touch Bar 并不会比 Windows 触控本功能强大。但毕竟把没什么卵用的F键变成触摸条带,多多少少是有一点卵用的,至少装起逼来效果非凡。而把包括 HDMI、USB Type-A、读卡器等一大堆常用接口都去掉的这个做法则是引起了轰然大波。就我在微博上所关注的两拨人,分别是以@梁欢 为首的支持派,和@草包科技 为首的反对派。反对派认为,现在的这个世界,鼠标、键盘、移动硬盘都是 Type-A 接口;显示器都是 HDMI、DP、DVI 甚至 VGA 接口;大量的单反相机依然要依赖读卡器进行图像传输;无线网络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取代有线网络,也就是说 RJ45 网口依然强势;更重要的是 Type-C 转以上接口的线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在售的产品又少又贵质量又良莠不齐...... MBP 贸贸然把所有接口都改成 Type-C,别说是“生产力工具”了,根本就是生产力的灾难。就算 Type-C 过几年成为了统一规范,或者 Type-C 的各类转接线已经成为大宗商品,到时候再换成全 Type-C 也不迟,在此时就如此激进,是对消费者的大忽悠。由于 然而现在由于 Type-A 产品数量实在太多太多,下游厂商都安于现状,人心涣散,导致如此好的技术难以普及。现在,苹果凭借其恐怖的影响力,力图通过 MBP 改善整个行业——苹果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也不是没做到过。另一方面, Type-C 确实让机身更薄,苹果也确实提供了完善的接口转换解决方案(就是价格有点贵而已),就算现在有点不便,能忍。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还得先科普一下 USB 、Type-C、Thunderbolt 3 都是些什么东西。简单来说,USB (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总线标准,电子产品元件之间有不少连接方式,USB 是其中一种用于连接外部的方式。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家有煤气管道、水管和电线,USB 就相当于电线那边的人。电线出来有插座,插座有两口、三口的,就是不同的 Type (类型)。Type-C 就是其中一种。我们因为习惯而叫它 Type-C、USB-C等花名。不同的接口有不同的特点,比如 Type-C 正反插都可以插进去,不会像 Type-A 一样扼杀手残党的自尊。Type-C又进一步支持三种不同的协议,分别为 Thunderbolt 3 (也就是雷电3)、USB 3.0/3.1 (USB 3.1 又分为两代)和 USB 2.0 。三种协议带宽和允许的电流不同,就像是你家的公牛插座可以防雷,但普通插座移到用电高峰就跳闸。其中 Thunderbolt 3 协议最“高级”,支持 Thunderbolt 3 协议的接口就能向下支持 USB 3.0/3.1 和 USB 2.0 。同理,支持 USB 3.0/3.1 协议的接口,也能向下兼容 USB 2.0 。所以说支持 Thunderbolt 3 协议的 USB Type-C 接口,也就是新款 MBP 的接口应该是目前来说最强的接口,带宽很高,甚至可以输出视频信号,而不像 Type-A 只能把小电影拉到U盘里,还要弄半个多小时。反正我打完这段科普其实自己都还是懵逼的。于是乎二三线的各路厂家才不管你懂不懂,做出了一大堆接口转来转去,协议不同的线材。总之如果你没买对,你的 Thunderbolt 3 接口只能当成 USB 3.0 甚至 2.0 用,速度比上传百度云还慢。不能否认 Thunderbolt 3 USB Type-C 确实十分强大,如果世界上所有电子产品都用这个接口,那真的很方便,你甚至能手机直接连投影进行演示。Type-C 也是目前来说优势最明显,最有可能成为统一接口的人选。问题在于这个过程可能会相当缓慢。第一,二三线厂家重新设计生产合格的线材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却只有 MBP 用户买单,风险显然是相当高的,说不定 iPhone 用上 Type-C 还能解决这个疑虑;第二,等厂家全面铺货,价格下降到像我这种穷学生也能想买就买的时候,你说要多久?可能要等到当台式机主板上所有接口都是 Thunderbolt 3 Type-C 的时候,纵观这几年的主板,配备 Type-C 的没几款,我甚至叫不出名字来,更别说所有的键盘鼠标都要更换成 Type-C,很难想象短期内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们不谈未来,只谈现在的话,全 Type-C 确实不方便,如果你想稍微方便一点,需要付出更多的钱。这一点还是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的。阿汤哥我的电脑就只有两个 USB Type-A,看起来还算比较够用,但唯独没有 RJ45 网线接口,于是前后花了半个月饭钱买了个 USB+RJ45 拓展坞。啊,想想都觉得全 Type-C 转接的样子很感人。当然,如果你有钱又正好是果粉又正好想买 MBP,我相信苹果把所有接口都改成 3.5mm 耳机孔然后出一堆超贵的转接线可以慢慢转成 VGA 而且效果不好,你也是会买全套的。我不否认苹果这个做法对于推动业界重新制定 USB 标准的影响力,我相信在苹果的推动下,Type-C 取代现有接口的速度会大大提升,我也很欣赏苹果的这个举动。但个人建议,现在需要切切实实的生产力的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这款全 Type-C 的产品前三思。除非明天起床就出了 Type-C 的机械键盘。——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侵权必究——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知老汤乎」最新文章《2016年度显卡购买指南》已在公众号上线,还在纠结买什么?赶紧关注吧!","updated":"T05:39:5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5,"likeCount":2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39:5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5935dca2fef7f14bafd1ede9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5,"likesCount":22},"":{"title":"速评 联想拯救者Y910:不买外星人了!","author":"tmtmd","content":"今天,电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力工具。买电脑,也几乎是人人都经历过的悲剧。没错,如此成熟的产品,选购的时候却一点都不省心。尤其是去电脑城买笔记本的人,没见过一个不被坑的,怎么都爬不出来。然而乱世出英雄,在信任严重缺乏的笔记本行业,一直都有一个品牌备受信赖,无论电脑小白还是发烧友,都对它异常青睐,那就是象征着高端游戏电脑的:戴尔外星人(Alienware)。可以说「游戏本」这个概念是从 Alienware 笔记本开始有的。凭借顶级的配置、顶级的做工和顶级的外观,Alienware 引领了全球范围的笔记本游戏化和高端化,并且一直稳坐高端游戏本的最强宝座,它敢认第二还就真没人敢认第一。但这个宝座已经不再。几乎所有的笔记本厂商都已经在高端游戏本领域分上一杯羹,而且分的速度异常快。两三年前,比 Alienware 贵的游戏本还只有少数;而去年外星人已经不是最贵的游戏本;今年,不仅仅是价格,无论配置、外观、做工,华硕、微星、联想这三巨头的顶级游戏本,都能与 Alienware 平分秋色,甚至已经能让这位大哥大略显逊色。其中让阿汤哥我最为欣赏的,莫过于今天要评的这款 联想拯救者Y910。过去,联想Y系列一直萎靡不振,作为联想最著名的游戏系列笔记本一直被诟病。直到日,这款Y910正如其名,拯救者,何止是拯救了Y家族的荣誉,还有一举拿下高端笔记本一把手的势头。先来看看配置:CPU:Intel Core i7-6820HK显卡:GTX 1070 8G内存:DDR4 2400 64G (低配版为32G)硬盘:1T HDD + 2*512G PCI-E SSD RAID0(低配版为1T HDD + 512G SSD)屏幕:17.3寸 IPS 1080P G-Sync价格:23999 RMB (低配版19999 RMB)如果你乍一看把它认定为一款 i7+GTX 1070 的游戏本,听起来会很普通。但细细品,会发现一些异样。i7-6820HK 是目前能买到的最强笔记本CPU,性能比 i7-6700HQ 高出一截,甚至超越了 i7-6700,仅次于 i7-6700K。而且看见「K」字你就知道,它不锁频!超频之后的爆发力,相信令人生畏。顶着Skylake的最大兼容内存容量,64G内存的笔记本目前仅此一款。目前拥有 1TB SSD 的笔记本屈指可数,两块 512G SSD 组 RAID0 读写速度均超过恐怖的 2GB/s,再多小电影都能瞬间移动。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挑剔的地方,那就只有 GTX 1070 和 1080P 的显示器了。在 1080P 分辨率下 GXT 1070 可以胜任一切游戏,玩 VR 也不在话下,上 2K 屏或许更能充分体现它的强大,但鉴于 Windows 系统对高分辨率的优化,1080P 其实真的还好。G-Sync 的支持也算是屏幕方面大大的加分项。关键是 2.4W 的价格,以上的小缺点,还是可以忽略的。如果说配置和价格都没有令你心动,那是正常的。毕竟阿汤哥我强烈认为:笔记本只看配置和价格,而不看拆解和实用性,根本就是耍流氓。所以下面才是重头戏:外观:阿汤哥我从来都不做标题党,既然标题说“不买外星人了!”,那一定要从各方面超越 Alienware 。作为一名资深的处女座,笔记本配置可以再烂一点,但一定一定要好看。为了拯救Y系列的荣誉,Y910 采用了全新的模具。全金属机身令整机的档次一下提升了好几个 level 。A面两次不同方向的拉丝工艺让整机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不少笔记本都宣称什么“跑车设计”“流线型”,阿汤哥我对此从来都是嗤之以鼻,根本不懂哪里像跑车。直到我看见了这款 Y910 才发现,所谓的跑车设计确实很形象:我想可能是 Logo 的原因吧。发光的 Logo 非常打眼,第一眼看到这个Y字并没有联想到是「Y系列」的意思,而是纯粹觉得好看、大方。倒过来看还与奔驰的 Logo 一模一样,这都能攀上关系,有点厉害。不得不说这是笔记本中少有好看的 Logo 之一,另一个就是 Alienware ,至于华硕 ROG 的 Logo 我就真的不想吐槽了。就连D面的散热孔都进行了重新设计,再也不是呆呆的矩形条带了,三角形的设计与 Logo 也遥相呼应,新设计师是真的6啊。机械键盘:没错,是机械键盘!目前除了 微星GT80 以外配备机械键盘的笔记本就是这款 Y910 了。Y910 搭配了白轴的机械键盘,键程达到2mm。白轴理论上比黑轴还要“硬”,但有段落感,这样的手感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Y910 的键帽也可以像台式的机械键盘一样拔出来,方便清洁。这么说来,阿汤哥我觉得 Y910 订制键帽或许是新商机哎!16万色的键盘和触控板,支持分区域调色,WASD可以独立调色。全键无冲,左侧还有4个自定义按键,套路做得有板有眼哦。手托是阿汤哥我最中意的部分,为了保证手感,应该是特地做了一个小斜面,并且进行了类皮革处理。但估计是塑料材质,不知道会不会有生硬感。当然了,毕竟始终还是适应笔记本的机械键盘,无论是键程、键帽、键帽高度和轴体,都与台式机键盘有很大出入,手感肯定是不如台式机械键盘有味道。但对于不喜欢外接键盘,又想体验机械快感的同学,白轴的硬朗和段落感绝对能与普通薄膜产生巨大的手感差异。硬朗带来的定位准确度和段落感带来的舒适度,都令笔记本键盘的使用场景更加丰富。一键超频:通过物理按键实现一键超频的设计就算在台式机上也不多见。Y910 为了更方便地发挥 i7-6820HK 的全部潜力,在键盘左上角增加了一个 TURBO一键超频按钮,从此笔记本超频无脑化。拆解:D面壳以螺丝和卡扣的形式固定,拆解比较简单。开盖后硬盘、内存、散热器全部暴露无遗,更换非常方便。机身正中央放置了一个巨大的低音炮,加上JBL扬声器,效果应该会非常震撼。我们直接看散热。可见CPU和显卡分别顶在左上角和右上角,使热量汇聚在主板上部,加上将键盘位置向下挪了一点,而把扬声器放在了发热点上,完美解决了键盘烫手的问题。对角线走向的热管,共同保证热量均匀分散。除了独立的两条热管外,还多加了一条,把CPU和显卡连接起来,使热量的分配更加灵活。从红外线图也可以看出来,发热点很好地控制在了键盘上方的扬声器处。发热点满载52℃算是正常水准,键盘温度基本与体温相同,手托基本与室温相同,还算清凉。Y910 还可以通过软件开启「极致散热」模式,大大增加风扇转速,效果异常显著,发热点温度降低接近10℃。当然,也会很吵。关注我一段时间的同学都知道,阿汤哥我其实并不喜欢游戏本,准确来说是厌恶。2W的价格完全可以入一台超牛逼的台式和一台超轻薄的超极本,显然在使用体验和实用性上完爆这么一台又重又丑的东西。但不可否认,游戏本依然备受青睐,仿佛大家更加认可「可移动性」,而不是「便携性」。另外,随着硬件低功耗化,游戏本越来越轻薄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对于优秀的游戏本,还是应该给予一些关注的。作为一个厌恶游戏本的人,阿汤哥我这次写的就是一台私以为是目前来说2W价位最值得购买的游戏本。从以上种种细节可以看出 Y910
拥有非常强的综合实力和无可挑剔的细节设计,2W 的价格属于高端市场的主流价位,性价比很高。没有上 GTX 1080 和高分屏虽然略遗憾,但可以理解为迎合主流价位的妥协,毕竟3W的本本估计大家都不会考虑吧?个人建议土豪玩家选择高配版的 Y910,而更看重性价比的同学可以选择2W的低配版,硬盘和内存的小幅降配之后,整机几乎没有性能下降,性价比非常高。随着各大厂商在高端游戏本上收到的回报越来越大,创新和进步也一定会越来越快,相信明天的高端游戏本市场又会出现新一波搅局者围攻 Alienware。作为一个 Alienware 的伪粉丝,看到这样的局面心里并不好受,但就是这么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才有利于游戏本继续高速进化。市场是消费者创造的,所以作为消费者也应该看到高端笔记本市场这种趋势,不妨大胆去选择更好的产品,而不是一味依赖品牌情结。说这么多,到底有没有不买 Alienware 的冲动啊喂?——欢迎规范转载,侵权必究——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知老汤乎」海量配置单,无脑买电脑!","updated":"T15:55: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6,"likeCount":6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55:3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b68e9b5ba44ac3eac34ac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6,"likesCount":61},"":{"title":"比想象中好太多:2016款Macbook Pro上手体验","author":"tmtmd","content":"石器时代,燧人取火;铁犁牛耕,农业文明;苹果坠落,牛顿力学;蒸汽火车,工业革命;彩色电视,手提电话;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人类,与这个世界一样,日夜不停地在运转;但又有所不同,他们只用了几百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推动这个进程的强劲动力,或许正是上帝赐予人类最伟大的宝物:Ideas.我们都深知自己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份子,但敢把自己与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归为一类,而且还真的能和他们站成一列的,除了 Apple 还真没多少。多年来,在 Apple 的创造力下诞生了无数改变世界的产品,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这家伟大的公司改变。如果要评选21世纪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伟人,我想史蒂夫·乔布斯至少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候选人之一。帮主离开之后, Apple 并没有停下脚步。这次, Apple 再次尝试用新的生产力工具改变世界,那就是配备全新交互硬件—— Multi-Touch bar 的2016款 Macbook Pro.由于考试耽误了许多,现在连门店都能把玩新机了,简直难过。但作为人民的好作家,阿汤哥我依旧会在已经被刨烂的话题中尽量刨出一些新鲜事,跟大家分享上手2016款 Macbook Pro 的体验!本次上手的是2016款 Macbook Pro 15 256G 深空灰在此特别鸣谢@徐炜栖 大壕提供的真机第一眼看到2016款 Macbook Pro (以下简称MBP)的感觉,就是薄。15.5毫米的厚度甚至直接让自家以轻薄为卖点的 Macbook Air 停产,十分逼近去年发布的 Macbook 。MBP仅比我的U盘厚一点点,amazing...... 薄的笔记本见过不少,但全金属令 MBP 真正地像刀锋一般。机身的棱角弧度非常不明显,但又正好不磕手,从这工业设计上已经远远甩开其他金属本。MBP 拿在手里和看在眼里的感觉差距较大,毕竟这本子一样的厚度令人觉得它会也像本子一样轻。当然,新 MBP 还是比老款轻了不少。实际体验下来,还是有相当优秀的便携性,拿在手里分量刚刚好。A面最为明显的改变,便是 Logo. 与去年发布的 Macbook 一样,MBP 去掉了一度激发购买欲的发光 Logo ,而是改成了亮黑色金属 Logo ,手感与亮黑色的 iPhone7 无异。当然,和 Jat Black iPhone7 一样,它也是一款指纹收集器:看来出门装逼前要好好擦擦了......Logo 的改动还是引起了不少反响的。不少人当初就是因为这个亮亮的 Logo,二话不说就剁掉双手;而又有人早已厌倦了这盏傻乎乎的灯,半夜看小电影的时候背后总是有幽光。这个问题还是见仁见智啦。如果说发光的 Macbook 狂拽酷炫吊炸天,那么 MBP 的 Logo 更显高端大气上档次。综合这几年 Apple 的产品,阿汤哥我觉得今年 Logo 的改动并不意外。不难发现 Apple 的产品渐渐地从充满活力的 iPod、三段式设计和发光 Logo ,转变为隐藏天线、深空灰和金属 Logo. 这种转变让人明显感觉到 Apple 的产品越来越显得优雅、沉稳和低调。这次 MBP 也不再只有比较亮骚的银色,而添加了更加典雅的深空灰,从头到脚变得更加成熟。所以我也预测, Apple 未来的产品会越来越散发出这种优雅时尚的气质。希望夜店里的人们不会因为 DJ 的 MBP 不亮灯而迷失找洗手间的方向吧......阿汤哥我习惯先看D面。干净,舒服,连脚垫都这么好看。金属手感与前几代产品没有明显的区别。和很多产品相比较会发现, Apple 无论手机还是电脑,金属质感都异常细腻,摸起来非常滑。作为全世界最会玩金属材质的企业,还是令其他品牌望尘莫及的。进出风口放在了D面的上边缘和两侧边,非常隐蔽。打开 MBP ,最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屏幕,而是超超大的触控板!哦,由于强迫症,还是先看看屏幕吧。设计基本上与去年的 Macbook 没有差异。屏占比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去年的 Macbook 还要大一些。反正看了这屏幕我是不会再考虑老款了。屏幕观感依旧是苹果的强项,Retina 屏的细腻加上 P3 色域和色彩管理,甩开了几乎所有的笔记本几条街。哎不行了触控板太大了,我晕板,要赶紧讲了。打开 MBP ,最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屏幕,而是超超大的触控板!用起来就一个字:太爽了!手可以自然张开使用各种手势操作,简直是非鼠党的福音。右下角的身份证小得非常可怜,手大大的阿汤哥我打字的时候都会碰到触控板了,还好没有误触的问题。为了适应轻薄设计, MBP 采用了第二代蝶式键盘。经常码字的阿汤哥我还是花了比较多时间进行体验,并特地与2015款 MBP 、 MB Air 、 MB 、 Magic Keyboard 和我自己的 XPS13 进行了详细对比。MBP 的这款键盘手感非常清脆,反馈有力,手劲比较大的同学打起来会听到类似青轴啪啪啪的声音。第二代蝶式键盘的键程与第一代几乎无异,敲击速度快时基本感受不到键帽下沉。第一代的反馈非常不清晰,手感偏软,定位非常不准,而这些问题在第二代中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第二代蝶式键盘的反馈非常有力,敲击感干净利落,手感比第一代好不知多少倍。但速度快时还是由于键程太短,准确率不高,键帽面积增大的效果并不足以抵消超短键程带来的定位问题。(为什么我的手这么丑)当然,相对于其他几款体验的产品来说,16款 MBP 的键盘手感还是相差甚远,用完老款 MBP 之后换用新 MBP 的键盘,感觉糟透了。对于要用笔记本键盘码字的同学来说,可能需要多多适应了。综合来说,短时间敲字还是可以忍受的,当然像阿汤哥我这种一搞就是几个小时的,还有程序猿,还是买把机械吧。终于,目光聚焦在 Touch Bar 上。第一眼看上去充满了科幻的感觉,毕竟有段时间没见过键盘的改动了,都不太敢相信进化真的发生了!屏幕玻璃手感略涩,类似手机没有贴膜的感觉,让我这个磨砂控一时难以接受。整个条带并非嵌入到机身中,而是像键盘一样突起。Touch bar 的边缘手感略诡异,仔细比对后发现和键帽的边缘手感一样,但由于条带比较窄,手指很容易会碰到边上,会觉得有点割手。Touch bar 的右侧按钮常驻固定为亮度、音量、静音和 Siri,还有一个小箭头,点击展开后可以调节键盘背光和控制播放等更多功能。Touch ID 在 Touch bar 的右侧,摸起来是塑料质感,可以按下,略有一点松动感。F键则要按住左下角的「fn」才会调出,单手操作略困难。当然,经常需要使用F键的同学,可以设置为默认显示F键。由于没有下载应用,只能用一下内置的软件测试 Touch bar 的功能了。在 Safari 中,Touch bar 可以显示地址栏、收藏夹或标签页,不需要动鼠标就能输入网址、打开收藏夹网页和切换标签页,还是蛮方便的。在设计 Keynote 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Touch Bar 进行调色等操作,备忘录则可以调整字体大小等。虽然这些小功能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某些操作上 Touch Bar 带来的使用体验确实比键盘+鼠标/触控板更加好。简单的例子如 Safari 中,可以直接在 Touch Bar 上点击地址栏,然后用键盘输入网址,而不需要使用鼠标或触控板移到地址栏再点一下。虽然只是小小的操作改变,但由于不再需要大幅改变手的位置,在实际使用时给人的感受上带来很大的不同。我之前脑海中总有“ Touch Bar 一旦习惯不了就成摆设”这样的想法,因为我觉得大家在认真处理屏幕上的内容时,会忽略 Touch Bar 的变化,而且平时习惯的操作就直接用鼠标或快捷键就完成了,而不会想到用 Touch Bar. 但实际体验后很快就排除了这个顾虑。Touch Bar 除了固定的三四个按钮以外,其他区域默认不显示内容,所以一旦有新内容出现很容易就能吸引到目光。尤其是对于打字要看键盘的同学,Touch Bar 会成为你的得力小助手。问题也是有的,由于右侧固定按钮占据了不少空间,小小的条带空间有点吃紧,很多按钮都被隐藏起来,需要点击小箭头才能显示出来。阿汤哥我玩了十秒钟备忘录就受不了了,因为隐藏功能太多。所以 Touch Bar 还是需要一点学习成本的,当然,连 macOS 都能适应的同学,应该不成问题。最后是饱受争议的接口。阿汤哥我上手的 MBP 共有四个 Type-C 接口,搭配拓展坞,数量是够了。阿汤哥我发完上一篇文章就在反思这个接口问题,其实阿汤哥我的电脑只有两个 USB-A 接口,比 MBP 还少,但从来没抱怨过,加上拓展坞之后,还有一个 USB-A 口一直都是闲置着。这么说来好像接口形态并不重要,拓展坞才是关键。目前第三方拓展坞对 MBP 的兼容性还算不错,价格也可以接受,看来接口问题并没有想象中这么严重。而在上手的过程中就遇到了最令我们尴尬小插曲:手机要连电脑。我和@徐炜栖 两人面对着接近五六种转接口思考了许久,才解开了这道智力题......当然,对于经常出门又不用接线的同学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后我们还用 MBP 体验了一首阿杜的《天黑》,扬声器的声音非常洪亮,男声突出,属笔记本中的一流水平。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听到低音、女声等更多的好声音,只能留个各位壕自己体验啦。在接口大讨论之后,内存方面也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8G内存对于一台 Pro 来说,确实显得有点吃力,毕竟视频剪辑和3D设计是内存消耗大户。根据@徐炜栖 大壕的反映,确实经常会出现爆满的情况(16G),但还没有影响正常使用。阿汤哥我还是建议工作强度较高的同学购买配备16G内存的型号。总结一下2016款 Macbook Pro 值得入手的理由:性能更强;P3 色域和色彩管理对专业用户很有用;比 Macbook Air 更“健康”的身高体重甚,是目前屏占比最高的 mac ;触控板体验极佳;Touch Bar 很值得拥有。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在购买前想清楚:键盘并不适合长时间文字输入;内存略小;接口转换考验智商和耐心;东西贵,你又穷。综合各方面因素,阿汤哥我觉得各个尺寸的,配备 Touch Bar 的,16G内存的 Macbook Pro 比较值得购买,你们觉得呢?——欢迎规范转载,侵权必究——壕们不妨在公众号「知老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脑会被手机淘汰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