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宇宙新发现时间能倒退倒退20年,大部分人保持记忆世界会不会太乱?

也许会有一天世界真的有终点。
但愿吧 But,that's not impossible.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时间是不可以倒流的。其实时间只是人定出了的,根本不是实际的物质和空间。
理论上讲只要超过光速是可以时空倒流的 人们所感兴趣的超光速,一般是指超光速传递能量或者信息。根据狭义相对论,这种意义下的超光速旅行和超光速通讯一般是不可能的。目...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当物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将静止,当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将倒流
眼中只有你-郭兵 ---(曲长=04:48)--- (诚心为您解答,希望给予【好评】,感谢~)
有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也会说话,而且不同地区的动物语言也不相通,也有方言,看一下这则新闻: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利用鸟类天敌的叫声和惨叫声可以成功驱鸟,...
#天津城建大学快捷公寓#大床房有独立卫生间吗?是否像酒店大床房那样啊?
答: 中国教育培训网址大全
答: 那是不可能的.网上考试,那作弊不翻天了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有人在不经意间或是在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拯救了世界吗?
我的图书馆
有人在不经意间或是在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拯救了世界吗?
【waterfive的回答(20票)】:
看到这个回答,我想起了两个故事,刚好符合这个问题,让我好激动!文章应该比较长而且多图,我一定要写这篇文章。这个问题的迷人之处在于那种的微妙的偶然性,像一个放在针尖上的平衡的玻璃瓶,或许就差那么一点点就会碎落掉在地上。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所以让后人看起来唏嘘不已和庆幸。
这两个故事:
1、其实第一个和问题有点相反,是人类史上最迷人的假设,一个人的心慈手软让世界变成人间地狱。
2、第二个故事则很符合题主的问题:上世纪中,一个长相平凡,毫无任何存在感,丢在人群中马上找不到的苦逼理工科的研究生,他的毕设设计研究,经过漫长的跋涉,不经意发现一个伟大的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对地球上99.99999%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他却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没有实际意义研究结论,由此得罪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然而他坚持对这个答案的追寻和对真理的坚持,在经过20年对世界上最有权势人的抗争,改变了我们生活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可以说这个东西的改变,间接拯救了地球上数以亿计的人!!!他由此成为一个自己学科在20世纪最伟大的人!!!但是他的低调不仅99.9999999%的人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更是据说在他本学科的教科书上,也几乎没有占到多大的篇幅,但是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的英雄!而且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不是超人,不会空手停火车,拯救世界也不一定是一瞬间的事情,他不经意的拯救世界花费了将近三十年,但是改变了数亿人的生命。
不知道我说的这两个故事概要,会不会有人猜到是谁呢?哈哈,我就喜欢这种卖关子的讲故事方法(被殴打)
第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只是一个引子,因为很短很短,而且更像虚构稗史,不过作为故事还是挺好的,尤其是竟然被米国人纪录片视听语言拍出来,那种宿命感。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叫亨利-坦迪Henry Tandey(一说这名字估计很多人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故事了,恩,这个故事不算很小众,而且真实性至今历史学家未能考证,所以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小段子。)
亨利-坦迪是一个英国人,出生于日,英格兰一个叫雷明顿的小镇,父亲是退伍老兵,他理所当然也在1910年19岁时,入伍,加入英国陆军步兵团。
随后一战开始,1918年的法国马尔宽渡口战役,英军德军在壕沟里对炸,此时,一个闷骚人缘很不好的德军小兵躲在战壕里,这时被他上司命令去当传令兵,传令兵这种军种,在一战壕沟站时候死亡率很高。小兵刚跑出去没多久,英国人开始反攻,炮弹齐飞,德军撤退,这时候炮弹在小兵身边炸开,他晕厥了过去,浑身都是血与泥土,不过他还算幸运,昏厥醒后发现自己还活着,晃晃悠悠站起来,捡回一条命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没想到一瘸一拐刚走几步,他发现不远处一个英国士兵拿枪对准了他。对,这个士兵就是亨利-坦迪,他是大英帝国训练有素的士兵,准备开动扳机,
亨利不知道,他之前二十几年人生所有的一切做的一切,吃喝拉撒谈恋爱,都是命运为了这一刻将赋予他拯救世界的使命。很多人都相信平行宇宙学说,在平行宇宙中必定有一个自己会拯救一次人类,但是当真正这个时候来临的时候,大部分是不知道的这将拯救世界,大部分人以为拯救世界时会有一个红色按钮,上面明确写着
【拯救人类】几个字,自己所要做的选择只是在纠结要不要按下去而已,亨利自然也不知道这个红色按钮早已握在他手中。
眼前这个德军士兵或许还在被炸晕的恍惚之中,手无寸铁的他目光呆滞的看着眼前的一切。或许是这名士兵的呆萌让亨利起了恻隐之心:是啊,德军已经快要战败,眼前这是一个人手无寸铁的伤员,战争将要结束。他缓缓的放下了枪,年轻的德军士兵也没有任何表示,慢慢的转过身,一瘸一拐的离开。
亨利终究没有拯救世界,当然在亨利看来,在拯救世界这个事件选项节点前后的世界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并没有陨石撞击地球,下一秒火山爆发生灵涂炭,还是像日常一样,时间平凡的流逝,相反,拯救世界节点结束后,战争结束,又迎来了和平,人民将要幸福的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美好时代!亨利战后也拿到了勋章,一切似乎变得更美好,人性的光芒在战斗中绽放,必将延续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然而自从亨利人生剧本的选项,他在这个选项选择“NO”以后,人类的命运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大到所有人都没有察觉。就像《三体》里写的,当人类放弃光速飞船这个选项,绝大部分人都坚定的认为迎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但是其实是走向毁灭。
看到这,估计大多数人都猜到了,这个呆萌的德军年轻士兵就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当然有的历史观觉得,历史的不是由一个人决定的,没有元首肯定有别人替代他,这里不做历史观的争论,只是讲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吗?还是只是野史?据说希特勒当权后邀请英国首相张伯伦看过一张画,画是一个画家在战后画的,里面有亨利,希特勒为了德英友好指着画像里的亨利和张伯伦说这个故事,并让张伯伦替他向亨利问好,当然,由于战争,一战德军资料很多都毁于战火,这个故事的真假,只有元首知道了)
美国人在去年拍的三集迷你剧纪录片《The World War》里开场还原了这段剧情,截图如下。
PS,《The world war》是一个被人痛骂错误百出美国主旋律纪录片,但是他讲述故事的方式非常有趣,是通过时下流行的POV方式,把一战和二战连起来,讲述一战时罗斯福、希特勒、巴顿、墨索里尼、斯大林、丘吉尔等人还只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的选择和二战时他们命运的交汇的故事。例如把巴顿和麦克阿瑟的战场第一次见面这件小事,拍成蝙蝠侠和超人的会面风格,把斯大林和列宁的十月革命拍成小马哥古惑仔风云也是醉了哈哈哈,蛮有意思的。
呆萌的元首正在吃饭呆萌的元首正在吃饭
元首被指派任务当一个传令兵,穿梭于战壕之间元首被指派任务当一个传令兵,穿梭于战壕之间
不小心被炸晕了不小心被炸晕了
元首挣扎着站了起来,却发现远处有个人影元首挣扎着站了起来,却发现远处有个人影
英国士兵,我们的主人公:亨利-迪坦英国士兵,我们的主人公:亨利-迪坦
深情的对视慢镜头深情的对视慢镜头
亨利慢慢的放下了枪亨利慢慢的放下了枪
元首慢慢的转身离去元首慢慢的转身离去
回到壕沟的元首惊魂未定回到壕沟的元首惊魂未定
他开始修剪他的德意志大胡子他开始修剪他的德意志大胡子
恶魔诞生(这个演员演的很好,元首美腻死了)恶魔诞生(这个演员演的很好,元首美腻死了)
第一个故事只是个开胃小酒,因为更像一个YY,下面我们要讲第二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
本文截图来自2014年FOX和国家地理联合制作的3亿美金的纪录片巨作《宇宙时空之旅》(COSMOS:A SPACETIME ODYSSEY)第七集,这部纪录片我的评价是:“这才是我心中的三体特效”,这部片子NB到什么地步吧,我前不久看IMDB,这部片子在电视剧分类排名高达9.4,当时排名第二名,超越第三名的《权力游戏》仅次于《绝命毒师》
20世纪40年代,刚结束二战,芝加哥大学的地质教授哈里森-布朗突发一个设想,觉得十分有趣,但是也仅仅停留在有趣上,这个问题并不能有足够的诱惑力去亲自探寻,花费他自己的宝贵研究时间,所以他选择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抓了学校的一个研究生当小苦力,让他去研究这个问题:研究生名叫克莱尔-帕得森,爱荷华州一位邮递员的儿子,天性叛逆,学校表现一般,人长得也又土又挫,丢人群里也马上会看不见。
(动画里帕特森长的是这样)(动画里帕特森长的是这样)
当时哈里森布朗“哄骗”克莱尔-帕特森去做他这个项目时这么说:
“小帕,唉,你不介意我叫你小帕不。”
帕特森呆萌木讷的点点头。
“你结婚没有?”
“我结婚了,我妻子劳拉是一个化学家,我们曾经一起给曼哈顿计划打过工”
哈里森满意的笑了:“很好很好,小帕~嘿嘿,我知道你不是地质学家,很可能还分不清长石和花岗岩,但是我听说你使用质谱仪很在行?小帕?”
帕特森再次呆萌的点点头
“小帕,这些是锆石,比针尖还小,里面有很少量的铅,我希望你能测量出这些锆石里面铅同位素的丰度”
帕特森呆呆的看着老师,因为他不是这个专业的,不知道要不要接受做这个小作业。
哈里森一看他的迟疑,马上拿出他的招牌本领,胡萝卜蜜糖一样的口盾术,他一本正经语重心长的说:
“小帕!!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作业啊!”
帕特森看着老师,很好奇。
哈里森继续说:
“如果成功测量出在锆石中的的铅同位素丰度,你就能用相同方法测量陨石中的铅同位素丰度。”
哈里森顿了顿,压低了声音深邃的说:“
“你如果这个Thesis成功了,You Will Be Famous!!!”哈里森把Famous加了重音,“因为你将会是测量出地球年龄的那个人!!!狂霸酷帅屌有木有!!!!小帕同学是不是把持不住很有兴趣!!!!”
(哈里森老师历史上肯定不是这么对帕特森说的,不过为了喜剧效果,读起来不累,先这么写了,大意差不多)
如何推测地球的年龄?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里有曰:“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用人类有限的几十年的生命去推算地球的年龄?多么可笑荒诞!!人类以为自己是谁!?这种宇宙尺度的对比让人类无比卑微渺小,但是人是一种伟大的生物,虽然人的生命是比瞬间还要短暂,但是人类的大脑可以借助成倍于自己的力量去了解亿兆于自己的这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和科学的永恒迷人的魅力,令人无数人朝闻道夕可死。最后人类的确找到了以有涯求无涯的方法:
20世纪有个伟大的发现,在几十年里,测量每种放射性元素转变成另一种元素所用的时间,物理学家发现每个不稳定元素的原子,衰变比率是恒定的,就是说无论周围的环境的改变,这个衰变比率都不会改变,用锤子砸,用油炸,甚至气化,原子钟依旧按照这个定律走的不紧不慢,哪怕你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从地球诞生到恐龙灭绝,原子时钟精准无比,客观到冷酷,所以要了解我们的地球母亲的年龄,没有比测量铀原子更好的方法了。
例如只要知道了岩石中铀衰变成铅的比率,就可以知道这块岩石存在了多久。石头里面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它们自然而然发生衰变从而变成其他元素,铀原子首先变成 (Db)原子,平均来说要耗费十几亿年时间, (Db)原子很不稳定,大概1个月左右会变成镤(Pa)原子,然后1小时候后又变成其他原子,大概经过10次的核转变,来到衰变链的最后一环,一个稳定的铅原子,铅将不再会发生变化。
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法,但是有个问题:你如何才能得到一块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的岩石?你走在路边撞到脚的那些的石头可不是地球诞生之初就形成的唉。应该说地球上基本不存在这些岩石了,要不被压碎了,或者被融化了,要不就重塑了,哪里去找和地球母亲同岁的石头呢?
有一个地方能找到,那就是天降礼物:陨石。
只要测量一块几乎和地球同龄的陨石样本里面的铅原子,就能得出地球的年龄了。
芝加哥大学的哈里森-布朗1947年首次提出了这个假设,于是就把这个小作业交给了帕特森。
帕特森这个淳朴天真的研究生被老师口盾后,虽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是他觉得他挺有道理,好厉害!就羞涩的说:“那我试试看吧。”
然后哈里森开心的说了所有老师抓学生干活都会说的那句甜蜜的话:“哎哟,小帕,我相信以你的能力那不是小菜一碟?加油哈!爱你么么哒。”
这是一句很轻描淡写的客套话。但是就因为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帕特森同学打死都想不到的,这个小小的作业,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世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类的命运也将要发生巨大的改变。
哈里森老师如果知道接下来三十年后发生的事情,他一定会把“给我一句话,我将要撬动整个人类的历史!”作为他的座右铭。
当然这个小作业对帕特森的人生来说,第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是:这个小作业最后不得不成为了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然后坑害了他七年才找到答案完成这个课题,拿到他的博士学位。
为什么这个哈里森认为极其简单的小作业会耗费那么长时间?
是因为帕特森对锆石铅含量做等精度测量时候发现,相同微粒的铅含量的结果数值,每次都偏差很大。也就是说,帕特森每次测量,锆石里的铅数值都不一样,这可愁坏了帕特森,就像没有了一把标准的尺子,连一个恒定的参照物的数值都没有,如何去测量陨石和地球的年龄?!
帕特森穷尽脑汁,最后发现,影响实验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实验室或者空气里存在铅,影响了实验结果(那个时候可是没过滤设备的),更何况帕特森所在的实验楼是全学校最烂最年久失修的,锆石里只有几百万个铀原子,空气里的铅数量远远大于这个数值,在这种和空气和环境直接接触样本的情况下显然是没办法测量出正确的结果的。
帕特森随后变成了一个清洁工,拖地擦洗,反复打扫他破旧的实验室,尽量让他的实验室变得无铅,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偏差百倍。
帕特森想到了他必须用酸来煮容器和工具,并提纯化学原料,进一步降低实验室中的铅含量,这个过程像我们小时候用搭积木一样,一不小心触碰就倒下重来,譬如万一有个熊孩子或者二货学生打开他实验室的门,问厕所在哪里,那他经常几个月的清洁实验室心血毁于一旦。
无论帕特森如何清洗消毒,都没解决问题。
“易如反掌你妹啊!!!”帕特森心里奔跑着无数个草泥马问候哈里森。
帕特森想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实验室-超级洁净室,但你想他的实验室都如此破旧,哪有人会给他这个经费和机会呢。
这个机会直到他的坑货老师哈里森调任加州理工时候才得以实现,哈里森不知道是不是良心发现觉得坑帕特森坑的有点厉害了,于是邀请他一起去加州理工
帕特森这个“易如反掌”的课题的研究,已经过去了六年,这六年的岁月他没有能有机会调查到锆石中的铅数值,大部分的时间在坚持不懈寻找,并消灭了许多对仪器造成铅数值影响的源头。
帕特森在真理的大门外,像一个苦行僧,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劳碌中日的清洁工,洗衣服、扫地、拖地板,把真理大门外的瓷砖清洁了了一圈又一圈,始终无法触碰到真理的大门,一个人六年的时光就在做这种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重复着实验的第一步,第一步,还是第一步。在第七年,帕特森终于能完成它的心愿:在加州理工制造出第一个超级洁净室(实验的超洁净室无尘环境概念起源自他),他终于能有机会碰到真理大门的门把手了,他终于能有机会测量出锆石的铅含量,也终于能测出当时老师给他的陨石中铅的含量了,他也终于有机会去找到那个易如反掌”的真理的答案:找出地球的年龄。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带着加州理工超级洁净室里得到的数据,帕特森来到伊利诺伊州的阿拉贡国家实验室,轻轻的按下了真理的门把手,真理的的光芒从门缝中透出,帕特森瘦弱的身躯终于进入到了真理的大门,他即将以一个人类的肉身,用对宇宙来说转瞬即逝的光阴,探知到行星、宇宙、地球,和整个太阳系的秘密——地球的年龄。
帕特森郑重的穿戴防护服,按下了按钮“嘿,小家伙,我们要开始气化你(陨石)了”
质谱仪利用磁场将要样本中的元素分离,从而使各种元素可以被量化,这就是解开地球真实年龄之谜的最后一环。
(这段影片中动画和音乐处理的极其感人,当时我就QAQ)
边做着数据,帕特森边喃喃自语到:
“感谢所有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们”
“感谢地质学家们”
“感谢查尔斯-莱尔”
“感谢迈克尔-法拉第”
“JJ-汤姆森(发现电子)”
“欧内斯特-卢瑟福(核物理之父)”
帕特森眉毛一扬:
“也感谢哈里森-布朗(他的”坑货“老师,研究如何分开环和铀)”
帕特森飞快的做着计算
当他画下最后一根线时候,他轻轻的说:
“地球的年龄是45亿年”
我们成功了”
当知道地球年龄后,帕特森像个孩子一样奔向爱华达州母亲的家,他想把他七年获得的成果和他母亲分享——地球的真实年龄。当然,由于太过激动,心跳的如此的剧烈,被送到了医院进行抢救。
帕特森打开了真理的大门,这项发现为他带来什么奖励么?
你说诺贝尔奖?
当时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都没有兴趣投给新兴的交叉地质学领域,物理的评委不认为他的研究属于物理,化学的评委也不认为属于化学。45亿年这个数字,直到十几年后才放进地质教科书中,即便如此,,在过去30年中超过50本教科书中,只有4本在提到地球年龄这个数字时候提到帕特森这个名字,据说有的书还拼错了他的名字。他只是个贫穷的小讲师,更要命的是,为了全身心投入研究,无暇参与终身教授的职称申请,这却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后面的人生。
真理的价值从来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也不是任何东西能够奖励的,真理的价值可以说等于零,万物之始,通往终极,人类从来不拥有真理,只有少数人能窥探真理的一角。
但是真理还是恩赐给了帕特森一个东西作为天大天大的奖励,是什么奖励呢:
一个超级超级天大的麻烦,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这项耗费7年,看似对99.999999%的人来说完全没用的研究成果,妨碍了某些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当然帕特森更不知道,在他还是那个研究生,答应哈里森那个“易如反掌”的作业时候,已经手握那个红色的按钮,将要选择是否拯救人类。当然,对帕特森来说,他在无意识中拿到红色按钮的瞬间,早就毫不迟疑按下了那个“YES”,因为帕特森就是这样的人,一分钟一秒一瞬间都不用怀疑,帕特森就是这样的人。
帕特森发现的“地球的年龄”包含着什么样的秘密,以至于妨碍了某些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毕竟对你和我来说,地球的年龄有45亿年似乎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也不是有权势的人,我们是被有权势的人迷惑和遮蔽真相的普罗大众,所以有权势的人能统治无知的我们。
听起来好像是一个超级宏伟的科幻小说和阴谋论,似乎故事应该是:帕特森像逻辑那样,不小心揭示出了宇宙文明的终极奥秘,将要遭到地球和宇宙人致命追杀。
当然小说终归是小说,
“最有权势的人”是谁呢?
有的人会猜是不是宗教势力?
得知地球的年龄虽然的确让帕特森收到许多神创论者的抨击,不过现在20世纪毕竟不是布鲁诺的时代,何况帕特森那么没存在感,所以答案不是宗教。
在美国,最有权势的人不是政客和总统,而是那些财阀和巨头。
帕特森得罪的“最有权势的人”,就是美国的整个铅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巨头。
他们自然对地球的年龄有45亿年这种废话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让他们惶恐的是帕特森的研究过程以及所使用的研究工具——铅,帕特森知道了一个他不该知道的东西。
土星,Saturnus,这个单词在古罗马是农神、;萨图尔努斯,罗马最古老的神祇。农神之外还有一个含义:“GOD OF LEAD,铅神”。(有兴趣可以查炼金术与天文学相关的文章,很有趣)
古罗马人对铅有极为狂热的追捧,这种奇妙的金属萌萌哒,它制作的器皿,光亮闪烁,不像铜器那样产生令人讨厌的绿锈,贵族们爱喝的葡萄汁中若加上这种金属粉,可以除掉酸味,还可使酒醇香而甜,人们发现饮用用铅容器喝水,水有一种“迷人的甜味”(很好奇这个形容词……都忍不住想喝一口试试看……),铅还有止泻的效果,当然对爱美的人来说,这种金属粉制成的化妆品,可让贵族夫人们的皮肤更白……简直是神恩赐的最棒的东西!!
当我们现在阅读到这些文字,脑海里浮现出这几个字:古罗马人集体选择奔向脑残。脑残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确确实实,铅中毒带来的全身性致命神经毒害。
当然罗马人在铅上干的最脑残的一件事是:“水管”这个单词Plumb,来源自拉丁文的铅。罗马人居然脑残到了拿铅去造引以为豪的罗马地下管道!!!现在想想,如果放到现在,这是多么宏大壮观又富有深谋远虑的慢性集体杀人方法。
有许多文献专门研究罗马帝国的灭亡和铅中毒之间的重要关系,这里不再累述。
我们吐槽罗马人疯了!用铅做餐具和水管!其实更可怕的是,在帕特森所在的20世纪中叶,公众对铅的理解和古罗马人没啥两样,当然我这里说到是“公众”,铅对人体巨大的毒害的认识,人类早就已经开始了解,但是为什么明知铅有毒还要使用?是因为铅便宜、好用、延展性好、制造简单,而铅中毒是需要一个累积过程的,而能接触到这些计量的,往往是矿工和处理铅的工人,这些人的性命?WHO CARE?他们是社会最低贱的人,铅的好处我来享用,铅的危险让他们来承担!即便是现在,我们还是这样的“公众”,我们对皮革处理化学中毒的工人毫不在意,对吸入粉尘得了矽肺无药可医活活闷死的矿工选择视而不见,他们的性命毫不重要!
进入20世纪,有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了,那就是广告业,含铅油漆厂商们雇佣刚萌芽的广告业者向消费者灌输铅对儿童是无害的。
当然这看起来影响不是很大,但是资本的逐利可以泯灭良心,科学家也不例外,后来成为美国化学会主席和拥有“地球史上对大气影响最大的生物个体”和“历史上杀戮最多的个体”这两个华丽丽闪瞎人头衔的氟利昂的发明者:托马斯-米基利,伙同通用汽车老板查尔斯-凯特灵,将四乙基铅,作为抗爆剂为噱头添加到汽油中。(发动机有爆震现象,93号和97号汽油的差别不在于纯度,而是辛烷值的差别,这个问题其他知乎答案有提到)
四乙基铅和普通的铅不同,它更具致命性,皮肤接触半杯就会致命,虽然现在公众对神经毒素爆发发狂而死的乙基公司工人毫不在意,但是为了利益,宣传的作用就体现了,这时候,不再是广告报纸和儿童画,他们动用了至今屡试不爽的方法:他们需要一个懂科学的权威,安抚民众,提升铅的形象。他们找到了一个合适人选,罗伯特-基欧博士,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科学权威来掩盖对环境和公共健康的威胁。
基欧博士说:“铅本身就存在自然环境中!当然,虽然对一线工人有影响,但是对公众绝对没任何影响!并且没有任何证据表示铅对公众的影响对不对!?这种程度铅就如同12月的雪一样的自然,不会污染环境!”
几十年来,没有人反驳过他们一句。
直到那个傻傻的克莱尔-帕特森开始研究,地球的年龄。
当时帕特森也和普通科学家一样,认为铅是自然普遍存在的,然而作为像他那样的科学家,比别人多走了一步,在对实验室铅干扰排除的过程中,他开始研究铅是如何传播的,依靠美国石油组织的科研拨款,他仔细研究了海水中深层和浅层中铅的含量(真是个巨大的讽刺)
帕特森又一次发现他的原始数据无法解释了:深海中铅只有少部分,但是在浅水和水面上,铅的含量高出几百倍,帕特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浅层海水中这些铅是近年才出现的。那什么能给全球的海洋带来那么多的铅?
帕特森和他的坑货老师哈里森在偶然中谈起这个问题,帕特森提出了他的假设:哈里森,我了解这些铅是哪里来的,它来自含铅汽油。
哈里森听完沉默了许久,然后说:Well,小帕,这个有点麻烦了,因为我们所有的研究资金都是从他们(石油组织)那里来哒。
帕特森也沉默了,他明白自己即将做一个重要的选择,当然他毫无疑问做出了那个选择:他立即着手发表学术论文,对含铅汽油做出讨伐。
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呢?三天之后,当他回到家,发现家里早就有数个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的黑衣人在等着他。
“Dr帕特森,很高兴见到你,你的研究成果很惊人,你有什么需要我们的赞助么?”
“我……我想有机会去极地获取冰心,来研究远古时候的铅含量……”帕特森说
黑衣人眉头一皱,冷笑:“铅?你的工作已经结束了,是时候去研究别的元素了,实际上我们有能力去资助你无限制的去研究其他方面,是无限制的。”
“铅是一种神经毒素,当你们从工厂里运输出来的时候,等于在运送化学武器,你们觉得这些铅从排气管中排出后去了哪里呢?想想这会对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产生什么影响?你要把上百万吨的毒气排到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么!!就算我的研究不能使你们停产,以后还有科学家能够做到!”
帕特森的激动让这次威逼利诱不欢而散,看到这里,我原本以为石油巨头会选择暗杀方法来干这种硬骨头,不过看起来他们处理问题还是比较“文明”的,或者说是让帕特森比死更难受。如果他选择屈服,向石油业投降,他可以回到自己学热爱的学术领域,拥有无限的资金继续研究。
首先,来自石油行业的赞助一夜之间消失的无隐无踪,意味着帕特森所有研究被迫中断,更要命的是我之前说过,帕特森终其一生都专注于研究,无暇顾及申请终身教授,也就意味着他这个可怜的技术岗位人员,能被人随时踢走,卷铺盖走人,毁掉他作为科学家的一生,而加州理工的董事会里,就有好几个石油巨头,他们不断的施压给帕特森,并不断怂恿董事会让他滚蛋。
帕特森是那种越不让他去研究,他就越要去研究的科学家,这种固执,也造就了为什么他能七年时间,只为了寻找一个答案“地球的年龄”。为了调查铅,他的人生足迹遍布从格林兰到大西洋,他来到南极向下挖掘200公尺,找到冰心,通过对冰锥中几百万年前气泡中空气的研究,帕特森发现现在空气中铅含量是过去的几百倍。
在对地球年龄的研究中,帕特森无意中发现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毒害污染的证据。而被工业巨头雇佣的科学家们,却对公众说“不用担心”。所有人都认为帕特森是一个骗子,帕特森耗尽数年,不断的把论文和成果投向杂志和寄给政府高官。
终于,在一名州议员的帮助下,政府于1966年主持了关于铅的听证会,为了干扰听证会,巨头们特地运作,把听证会选在了帕特森在南极洲的时间。但他出人意料的在第五天出席了。
听证会上,石油公司的律师不断咆哮:基欧博士是这个领域最权威的最有经验的,而他,帕特森,他什么都不是。他们一再强调和鄙夷帕特森只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名小小的技术员,在圈子里没有任何实际的学术地位。
如果在电影中,剧情结尾,应该像是《永不妥协》那样,帕特森慷慨激昂,法官落锤,判决石油公司败诉,然后所有参与这场斗争的人相拥在一起。或者是想电影《辩护人》那样结尾,有一百多个律师和科学家站在帕特森的背后,随着点名起立,让人热泪盈眶。人们总喜欢看一个英雄依靠一己之力,对抗邪恶的巨头,拯救世界,然而在现实中,帕特森这样的普通人不会像超人那样双手一举,停止前进的火车,或者像亨利那样,只用扣动扳机,就能在一瞬间改变命运,拯救人类。帕特森所做的,却是紧紧拽着火车,用尽所有的力气,用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阻力,努力让火车停下来。这些阻力相比火车巨大的惯性和动力,显然微不足道,但是却在一点一滴中使火车慢了一些,然后再慢了一些,经过漫长的时间,这辆发疯的火车终于停了下来,但是帕特森和石油公司斗争了20年,在80年代,铅才被禁止在美国消费品中使用。
这位找出地球年龄的人,同时也造就20世纪,最伟大的公众健康的胜利。
短短几年,美国人血液中的铅含量降低了75%,数百吨的毒气被禁止投放在我们日夜呼吸的空气中。我们现在实在无法想象,如果汽油和日用品没有无铅化,那对人类平均寿命有什么致命影响,可以说帕特森间接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几年后,帕特森死于哮喘,据说他因为哮喘需要长期使用激素,骨质已经完全疏松,身高也缩短了5英寸,后半生在病痛的折磨中,与石油巨头对抗。
如这一集的结尾,主持人说:
“现在,科学家又发出了其他环境的警告,既得利益集团依然雇佣他们自己的科学家继续混淆视听,但是到头来,大自然是不会被谎言屈服的。”
知名的地质学家甘特-福尔评价:“帕特森是一个圣人,他取得的成就应该是牛顿以下,伽利略以上”。然而直到如今,提到克莱尔-帕特森,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么一个伟大的英雄,他低调了一辈子,甚至据说在某期《自然》杂志上,名字被拼错,被当做了女人。
我很喜欢余华写的一句话:“为了不让真理的路上人满为患,命运让大多数人迷茫。
在帕特森开始他的人生之前,或许命运和真理曾经问过他这些个问题:
你将要为一个不经意的问题的答案耗费你的人生,这个答案对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它除了给一瞬间的机会窥见真理,但却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名利,相反,你会得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和他们周旋到底,你将在贫困中度过你的一生,你的成果将要十几年后被确认,然而大部分人依旧视而不见,你的名字不会被人们咏唱,但是如果你穷尽一生坚持维护真理,命运会对人类肃然起敬,稍稍给予他们所有人生命延长的契机。
在四十多年又七个月以来的日日夜夜,帕特森他早已准备了答案:
最伟大的科学家
总是抛弃那舒适的生活
只为一丝照亮未来的光芒
去践行那看似不可能的道路
是什么使得他们前行
因为在科学的处女地
能发掘到人生的美和意义
于是他们甘心被它奴役
守护着人类的命运
——克莱尔-C-帕特森
日(注:这句这么美帕特森诗句翻译者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黄琦,来源自外国化学家传记《实验室的普罗米修斯》)
看了那么多动画的帕特森,来张真人版的,其实和动画里做的挺像的是不是!瘦弱,孤傲,以后有人指着问这个人是谁?请你一定要回答:这是一个不经意拯救人类的英雄。
最初看到这个问题,很想简短的写一条答案:
“两个故事:
1,一个英国士兵亨利-迪坛在一战没有扣动扳机放走了希特勒,使人类走向了毁灭。
2, 美国科学家克莱尔-帕特森,无意中研究七年终于发现了地球的年龄,但是又无意中用的铅测法不小心触碰了石油巨头的利益,他奋斗终身终于使得汽油无铅化,把铅赶出了地球,间接拯救了无数人的公众健康和生命。”
但是觉得这样太轻描淡写了,像这么写的话,帕特森这个人估计许多人看完这句话后,回过神又忘记他的名字,当我知道帕特森的故事后,每当走在路边,看到车流如梭,汽车的尾气有节奏的喷吐的,仿佛在说:前进、前进、前进!!没有人知道汽车尾气和地球年龄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居然有那么深的交集,甚至改变了世界。伟大的英雄应该被传唱:“我们人的力量多么渺小,人的力量又多么大,人这种生物,还是挺了不起的。”有的人觉得一个人拯救世界,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历史和时间是水流,人只是河流中游泳的人们,无论人们调转船头还是奋力拍打船头,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挣扎,并不改变历史的流向,没有希特勒,又有下一个科学怪人,没有帕特森,迟早有其他科学家出来让人类修正铅在工业中错误的应用。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但是弗洛文奇有句话我非常喜欢:“每个种族都会遇到这个时刻:这个种族是备受奴役还是走向辉煌,只取决于该种族的某一个人。”
我还是相信,不断有人,真的在历史节点,偶然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拯救了世界。
————————————————————————————————————————
好多人问能否转载,我的回答是可以的,不过需要自行遵循最新的知乎协议知识产权部分第五条的要求是:
“第三方若出于非商业目的,将用户在知乎上发表的内容转载在知乎之外的地方,应当在作品的正文开头的显著位置注明原作者姓名(或原作者在知乎上使用的账号名称),给出原始链接,注明「发表于知乎」,并不得对作品进行修改演绎。若需要对作品进行修改,或用于商业目的,第三方应当联系用户获得单独授权,按照用户规定的方式使用该内容。”鞠躬谢谢大家!
【关峰的回答(2622票)】:
昔日的英雄 Arkhipov 已在1998年因为辐射中毒而逝世,在古代危机古巴危机40周年纪念之际他的
遗孀 Olga 仍旧为丈夫感到自豪,认为丈夫清楚知道当年发射核鱼雷是件疯狂的事
阿尔希波夫.日,苏联B-59号潜艇正在古巴海域潜航。突然,海面上的美国“比勒”号驱逐舰向潜艇投下了一连串的深水炸弹。美国人的意图很明显:潜艇要么浮出水面,要么葬身海底。但美国人显然没意识到,受他们攻击的这艘苏联潜艇,和另外三艘在古巴海域游弋的苏联潜艇一样,都装载着带有核弹头的鱼雷。深水炸弹在B-59号潜艇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着潜艇,潜艇上乱作一团,潜艇员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头痛欲裂,潜艇内的氧气几乎消耗殆尽,有的人已经昏迷不醒。惊慌中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马上要求发射潜艇上的核鱼雷还击。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三名军官的同意。而当时的情形是,其中两人已经同意,只等第三人一点头或举手,带给苏联、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但那个名叫阿尔希波夫的苏联军官,关键时刻头脑十分清醒,正确地行使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力,他对发射核鱼雷的提议大声说:“不!”45年后的今天,出席“古巴导弹危机”纪念大会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表示,当时美苏之间冲突的激烈程度已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核战随时 都可能因一点小小的军事冲突而一触即发……阿尔希波夫可能不知道,他简单的一句话挽救了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英雄,用自己的方式对战争说“不”的英雄,默默无闻了45年!也许你会认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敌人公然挑衅,“战争已经开始”,阿尔希波夫当时除了赞同发射核鱼雷外,应该已别无选择。但他选择了说“不”,其所作所为不但有损军人形象,更无异于向敌人弃械投降,这样的人又怎能算是英雄呢?罗曼·罗兰曾这样定义英雄:所谓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阿尔希波夫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作为一名苏联潜艇军官,身份卑微、权力有限。在一般情况下,他绝无可能,也无任何能力和机会去阻止一场核战争的爆发,属于他的仅仅是在十分紧急的关头,用三分之一的权力否决或同意自己所在的潜艇向对手发射鱼雷,他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却成功地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核大战。我承认他不是身份显赫的大人物,但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其实,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
阿尔希波夫后来升任潜艇艇长和编队指挥官,1981年晋升为海军中将。上世纪80年代,阿尔希波夫退役,定居莫斯科,1998年病故。
【马前卒的回答(2955票)】:
本来没打算回答这个问题。但昨天我发采访稿,有读者用微博回复【】。我决定推荐一下这篇新闻《》。说拯救了世界,的确有点过,但说句
【努力拯救世界】绝对当得起。这事情发生不过几个月,采访结束的时候都快2015了,我们身边的例子应该更有冲击力吧。
具体内容见链接。我这里贴一些图文来介绍内容。看了下面的内容,你再决定是否要点上面的链接。(以及配套图集:)
看见这个小伙子没?他是塞拉利昂最能干的卫生官员。十天后他就死了。因为脱防护服不规范,也因为他脱了防护服还没给手消毒,就用手抓痒。
怎么死呢?七窍流血(不是比喻),体液溢出。或者说,整个人自内而外的融化,你会不断吐出你的液化器官。强传染性加上强致死率,埃博拉的生化防御等级比艾滋病要高一级。患者身上的任何液体,如眼泪,血液,汗液,唾液都包含病毒。怎么死呢?七窍流血(不是比喻),体液溢出。或者说,整个人自内而外的融化,你会不断吐出你的液化器官。强传染性加上强致死率,埃博拉的生化防御等级比艾滋病要高一级。患者身上的任何液体,如眼泪,血液,汗液,唾液都包含病毒。
以上均为医院实景。半夜三更,一群体内满是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在走廊里乱走,拒绝留在相互隔离的单间,甚至会踹门出来。有的倒卧在地板上,不走近根本不知道死活。你觉得这是什么景象?我觉得,可以来这里拍一版生化危机。
为什么会搞的这么严重呢?
100万人聚居的城市,没有下水道,雨季的洪水混杂着污水在街上横流,你能想象这样的城市吗?
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为中国援建才有几百公里的沥青公路。殖民地时代的铁路40年来未曾运营,最后一段铁路2006年被卖给了废品收购公司,你能想象这样的基础设施吗?
600多万人口,只有不到200个医生和6辆救护车,每年都会爆发疟疾和霍乱。最近一轮疫情已经杀死了一半医生,让两辆救护车报废……
这就是中国医疗队要去的塞拉利昂。
早在中国医疗队抵达之前,这个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已经解体。往往是一个埃博拉患者入院,全院的医生护士立刻一哄而散。结束了内战的军方接管了防疫工作指挥权,但军队连军医都没有,只会用步枪封锁疫情严重的居民区,和示威人群发生一轮又一轮的冲突。由于一半医生感染了埃博拉,剩下的医生已经丧胆;1000多名护士连抽血都不会,每天忙于罢工讨薪。外国援助是这个国家唯一的希望。
欧美援助的声势浩大,但往往也只有浩大的声势。一座帐篷医院要建几个月,开诊半年的医院只给几百人次看过病。刚下飞机的时候,西方医生高度自信,根本不把埃博拉当回事,在炎热的气候下对防护流程漫不经心。
一部分医生被感染后,外国医生才体会到当地同行的绝望心态,转而把埃博拉当成洪水猛兽,从盲目乐观一下子跳转到盲目保守,甚至禁止给严重脱水的患者输液。埃博拉因而落下了“不治之症”的名头。记者招待会上,恐怖气氛被这些医生散发出去,再被媒体添油加醋地向人们放送。在整个世界的电视观众看来,塞拉利昂已经无法改变跌向地狱的命运。
解放军医疗队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因为他们不仅仅带去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带去了严密的操作规程和铁一般的纪律。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们对病人实行单间隔离,病房和接诊大厅拆掉了空调和电风扇。医生和护士每天在30摄氏度以上的湿热环境中穿上厚重防护服和面罩。护目镜。鞋套。工作结束时,再反复进行喷淋消毒,按照预定步骤,脱下11件防护用品,每次脱衣都要历经20分钟左右,但医生护士一丝不苟地遵守操作规程,每天至少三次进出病房,在满是病毒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中穿行,与尸体近距离接触。有时还要到院落里。大树下寻找不服管理的病人,逐个询问病情、测量体温、发放药品,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大大控制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中塞友好医院除了30名解放军医疗队员外,还有近百名当地工作人员,他们与解放军医疗队员并肩战斗。为了消灭潜在感染隐患,医疗队员从“零”开始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防护培训。在两个月的工作时间,不仅中方医护人员安然无恙,塞方人员也无一感染,正如防控组长贾红军总结:30-1=0(中方只要有一名工作人员感染,都意味着工作是零分),0+0=100(中方、塞方工作人员零感染才是一百分)。解放军首批援塞医疗队最终用实际行动交出了满分的工作答卷。也为控制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可行方案。
解放军首批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塞拉利昂人民的赞许:“第二批还会像你们这么好吗?”
再随便贴几个摘录:
记者:听说有一次尸体在病房放了四天半?
李进:对,是由当地的收尸队扯皮造成的。那么热的天气,埃博拉尸体放四天多,那就是个“炸弹”。最后,经过我们再三协调,收尸队才拉走。
记者:当地的基础设施怎么样?
李进:很差,首都弗里敦这么大的城市,连个下水管道都没有,污水横流,明沟排水。网络和电话还算通畅。每天都会停电,供水要让当地人运送净水,我们自己买了三个大水罐存储水。当地物流效率也很低,我们从国内刚出发不久,从北京寄出的物品,到我们回国之前几小时才送到。
记者:塞拉利昂的贫穷落后能具体讲讲吗?
孙捷:我给你说个细节吧。我在首都弗里敦要买50双拖鞋,跑到一个很繁华的大市场,算是他们那里重要商业中心了,结果凑不够。我开始还想给女同志买点小尺码的女鞋,跑了十几个摊位,不论尺码才凑了45双。这些小摊连拖鞋都不敢多囤货,全指望卖了这些拖鞋再进货,小本经营到这份上,你说是有多穷。
说起落后,我去他们的电信部门,给30人每人办一张20美元的电话卡,结果窗口的营业员算不清我该给他多少美元。他回头叫同事一起算,5个人算了40分钟才达成一致意见。看来平时也没多少人买这么多电话卡。
当地人对疫情也没什么认识。我们国家闹“非典”的时候,大街小巷基本上很少有人活动,大家都自觉减少外出,而塞国民众还是照常生活,街上人流熙熙攘攘,看了都怕。
记者:之前也有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去援助,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埃博拉在中国出现,会有什么后果?
秦恩强:这里我可以自信的说,欧美在对付重大疫情方面不如我们有经验,我们国家有一整套对付严重的暴发传染病的机制,这一点他们也没法和我们比。塞拉利昂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比我们六七十年代还差,虽然有很多国家给予援助,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才导致疫情发展成这个结果。如果发生在我们国内,最多也就是点状发生和有限传播,疫情很快就能控制,也不会有很多人死亡。
之前的媒体宣传,有点把埃博拉给妖魔化了。媒体也喜欢听西方医生说这种话题,渲染恐怖气氛,结果直接影响了埃博拉的治疗。比如说,出于对医务人员的保护不许给埃博拉病人输液的标准,可很多埃博拉病人有脱水,不给他们输液,许多人就这么死了,再变成新的传染源。
实际上呢,是他们自己不严格遵守防护规范,所以容易感染,于是制定了过于严厉的规则,在耽误病人的同时把自己也搭进去了。耽误的病人多,他们自己又继续恐慌,成了个恶性循环。这就是大家说起埃博拉就觉得是不治之症的原因。
记者:这么多的防护装备,穿在身上是不是很不方便?
李志伟:非常不方便。防护服不透风也不透水,那么热的天气,一戴上口罩和面屏就呼吸困难,稍微动一动气喘。在病房一个半小时已经是体力极限了。脱防护服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同事的脸已经变成紫色。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几乎是用尽最后的力气才能把防护服脱掉。
带着这么多东西,不要说干复杂的事情,就是拧一颗螺丝钉也费很大力气。有一次病人不服从管理,不愿被关在单间,把门踢坏了,我们去修门。呼出的水汽凝在面屏上,什么都看不见,又不能用手去擦,只能减慢呼吸让水汽自己慢慢干。越着急就越看不见,减慢呼吸又喘不过气来,只能强忍着。很多体力差一点的队员中间不得不出去休息一下,然后穿上防护服再进来。
记者:我们的治愈率怎么样?
秦恩强:数字你应该知道了,第一批工作期间送来274个疑似病人,其中145个确诊,死掉了86个,治愈3个。死掉的这86人,主要是送来的太晚了,大多数都没熬过送来之后的两三天。这些晚期病人有明显的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没机会救他们了。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多人都可以救过来,不要觉得染上埃博拉就是不治之症,我们有办法治疗。
记者:您和其他国家的医生交流过吗?
秦恩强:交流过。很多人在看过埃博拉传染过程之后过于自信,觉得埃博拉不过如此,结果就松懈了。不遵守严格的隔离流程,防护环节出了纰漏,欧美等国那几个医生的感染问题就是这种情况。
严格遵守防护规定,这绝对是个苦功夫。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的病房工作,出汗很多,起身时能感觉到汗水向下流的声音。脱了防护服,能从鞋套里倒出汗水来。那些西方医生往往耐不住这个苦功,当地医生也受他们影响。当地有个最能干的小伙子,是留观中心的协调人,我亲眼看到他用没消毒的手摸了摸脸,结果非常可怕,十天后他就去世了。
更多内容,去看原稿吧:
【章北海的回答(546票)】:
这事儿,跟我关系越近的人我讲得越漫不经心。一是怕他们操心,二是怕我习惯性的夸张,把三分钟的事儿说个半天,后来发现也没多大事儿,瞎耽误工夫。
但一个人出行时,且又抢到了安全门的位置,等空姐甜蜜蜜地跟我介绍完安全通道须知并再一次提醒我不要在自己座位前放任何箱包后,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邻座必然是受害者。
“兄弟你知道吗?这玩意……”我指着那个很招摇的安全门把手跟他说,“我打开过。”
“哦(二声)……”对方很不屑且明显不感兴趣地回应了一句,抓紧从前排座位的裆里掏出来一本过期杂志摆弄,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我不依不饶,“我当时救了一个飞机上的人。”
“是吗?哪个航班?”对方明显更在乎于航空公司的安全性。
“印度的,飞尼泊尔的时候,轮子全着了。就马航飞机丢了的那一天。”
九个月后重新搜到这条新闻,第三段写的是如此的不痛不痒。“乘客随即通过逃生门被迅速疏散。”一种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刘知侠拯救苍生后被迫隐姓埋名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
谁打开的逃生门,又是谁迅速疏散的乘客?
谁特么发明的被动语态!主语呢!
“你还是给讲讲吧。”邻座看着我不断地摩挲着那个透明塑料板,生怕我一想不开就真的把安全门又打开了。“比如说,当时为什么轮子会着火啊?”
我清清嗓子,“这可能会耽误你十分钟时间。这事儿,得从3月8号讲起,印度新德里。跟咱差两个半时区。”
“这是我跟印度玩的最后一天。之前那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从济南飞上海,上海飞吉隆坡,吉隆坡飞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没错,后两趟坐的就是亚航,期间在大马领土一共待了一个半小时,还非要卖弄性地给自己办了个过境签,一分钱不用花,在大马最多可以玩五天。”
“随后就是阿四的地盘,在斯里兰卡我顺时针绕了一大圈,除了当年猛虎组织占领的一块地盘,别的地方,起码兰卡的一二三四号城市都去过了,得到的结论就是这是这么多年旅行中去过的最乏味最不值得再来一趟的国家。”
“阿三的地界倒是好玩得紧,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印巴边境阿姆利则,干了那杯恒河水的瓦拉纳西,以及各种普尔所在的拉贾斯坦,每个城市都满满的亮点,价格低到爆,跟脑子有点小的阿三们在一起,每天都很开心,而且居然没拉肚子。”
“我觉得你还是讲讲重点,晒图的功夫咱飞机就快落地了。”邻座中肯地建议我。
“得来!”我又跟空姐要了杯水,润润嗓子继续说,“加德满都的机场,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前后都是悬崖的机场。怎么说呢,飞机落地,刹车稍微慢一点,可能就掉下去了。”
“这飞机起飞时啥事儿没有,毕竟在印度境内坐了无数次indigo(靛蓝色,我会把它当成雅思口语考试“我最喜欢的颜色”的话题),价格公道量又足,还是蓝瓶的。降落时,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落地也平稳,当我发现正在减速的时候,觉得这趟印度之旅终于画上圆满的波浪线了,所以我就直接把安全带解开了。当时脑子里立即浮现出本次印度游记的标题:我终于活着离开了印度。”
“飞机没停稳就解开安全带是不是很危险啊?不是说后来着火了吗?”
“其实很多人飞机坐久了,都是在飞机平稳降落后发泄似的弹开安全带,意思是可算到了地方了,你一会注意听,咱们落地后的安全扣解开的金属声会此起彼伏。当时我确实就这么打开了安全带,事后发现这救了我的命,或者说救了大家的命。虽然当时所有人都感觉飞机刹车刹得有点猛,但India, where amazing happens。本来就是人家的宣传标语,开挂的国度,大家见怪不怪,这不,飞机慢慢往停机坪鼓拥的时候,空姐也都跑了出来,站在机舱前面的下机口,然后笑眯眯地等大家准备好下机。几秒钟后,还很兴奋地喊起了口号,就像每天早上美发店和二手房中介一样。”
“喊什么?为什么喊?”
“知不道啊,就以为是当地习惯啊,当时巴黎飞罗马,飞机着地后机舱里还都鼓掌呢,还觉得挺绅士的。”
“那你们都不知道着火了?”
“确实不知道,我们还都傻乎乎地等着排队下机呢,直到空姐们张着手喊了三次“fire”,我们才意识到问题似乎严重了。”
“然后你就把安全门打开了?”
“没有,我听力差,我听到第四遍才听准那个词儿是着火了,前面的美国人,超强纠错,听了三遍就知道阿三们喊的那个词是fire了。”
“现在你总该讲你的题目了吧,你是如何打开那个十好几万的飞机安全门的?”
“我这么说你肯定不信,事实上,我都忘了我靠着安全门了。必须要说,欧美人,的确在这种事儿上反应快,有解决方案而且有解决能力。2012年有个片子,叫海啸奇迹,算是西班牙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就是讲当时印度洋海啸,整个普吉岛遭遇灭顶之灾的。你看那些欧美人,该动情就动情,但是该逃生的时候,还真是生猛。”
想想看这几年来趟遍中国南边的一个个国家,同伴手机被抢了,过来安慰的是素味平生的欧美人,同伴落水了,不脱衣服就去搭救的也是欧美人,背着大包挤公交,欧美人给你让座,哪怕在巴厘岛险些被猴子群攻击,也是欧美人提前帮你做出预警。
“当时坐在我前排的,是个荷兰的大姐,我跟她唯一的对话来自于她一脸的恐慌的尖叫,我可能这辈子学会的最标准的荷兰语就是Jezus Christus了。她还喊了三遍。”
“这词儿什么意思?”
“你看拼写就行,我们的学员基本上都能看懂。”我在空气中比划它的拼写,“然后她指着我旁边的门喊,THE EXIT!发音很标准,因为后面跟元音单词,the还发了重音。”
从空姐开始报警到荷兰大姐让我开逃生门,也就一两秒的时间,一次从尼泊尔回西藏的路上(wo cao 怎么又是尼泊尔),越野车转弯太急,直接翻了,我坐在副驾驶位置,没扎安全带,多亏没事就抓着那个扶手,居然没被甩出去,最后救了一车人,那一瞬间,也就是一两秒的时间。
“你会开安全门?”
“每次坐飞机都有那种小电影,告诉你怎么逃生啥的,谁也没往那处想。我常坐山东航空的飞机,上面的英语啊,有点捉急,我吧,总是好为人师一般地去挑错。久而久之,居然还能把步骤背下来了。特别是救生滑梯放下去之后,要双手平伸在前方那一段,记得特别熟。”
“那你肯定特别熟练了?”
“熟练个毛啊?!这种事儿谁那么倒霉总是碰上,犯着谁都是第一回啊。反正就是拨开那一个塑料片,把那个红色的拉手往下一拉……”
“就打开门了?”
“才不是,居然还有一层门!但都特别轻,我以为还得拿脚踹呢,那时候真是火烧眉毛了,兴许挺沉的,但我的肾上腺素告诉我它不沉。”
“然后你就跳下去了?”
“怎么可能!外面是飞机翅膀啊好不好!发动机还没停呢。”我是第一个跑出去的(废话),但跑出去之后就慌了,我压根不知道所谓的滑梯在哪里,我还傻乎乎往飞机翅膀最尖的地方,就是肯德基以前胜利鸡翼最脆的那个地方,跑。身上还挂着俩包,一个背包,一个相机包。不是那时候贪心,而是我本来下飞机效率就高,大家起身的功夫我就把我的俩包够下来背上了。
没成想滑梯其实是在胳肢窝的位置,眼看着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两个我身后的美国小哥已经顺着滑梯下去了。可惜着地都不好,两个人都摔倒了,可能是太急,都墩到了屁股。我是第三个下去的,那时候哪顾得上那么多啊还双手放胸前,就是小时候在大明湖北极阁那种直上直下那种滑梯,跐溜就下去了,居然没摔到,居然没摔到,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两遍。
印度版的小朱峰,眉毛真的很倔强
从滑道上平稳落地之后,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跑,没错,就是狂跑,run,forest run 那种跑。
米帝大片那种刚跑到安全位置就爆炸了火光冲天振聋发聩一个飞机轮子带着火转啊转啊还给个特写,还配合着Cause baby you're a firework ,Come on, show themwhat you're worth,Make them go "oh, oh, oh" ,As you shoot acrossthe sky-y-y的即视感,驱使我不计目标只计结果地,背着小红书包,带着身后一群人高马大的西方人往机场中间的空地上跑,因为当过记者,所以比他们跑得还快。可是问来问去的问题,总是too simple……不对,串台了。
反正我们就在国际领区这么乱跑,真跑出去机场了,也算半个偷渡吧。放国内怎么也得当场击毙什么的,当时,管他呢!
总之一堆人都在一架架停好的飞机的轮子下穿行,很多警察跑过来拦住我们,还指着我们,嘴里面呜哩哇啦的,大概意思是,俗话怎么说来着:“光腚撵老虎,不要脸还不要命。”
这时候终于觉得跑得差不多了,中国人的本能告诉我,摊上大事儿了,得纪念一下。于是摸手机,趁警察没抓住我,赶紧往回跑。
跑到一半结果发现大事不妙,火基本上都灭了!
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现在我是看热闹的啊,不嫌事儿大啊!
分秒必争吧!直接开视频吧,结果还没开就绝望了:人都撤离了,火也扑灭了(谁让我跑那么远!)最后拍到的一点景象,除了体现尼泊尔警方的临危不惧、消防的调度有方和海关的放弃休息加班加点给忙乱中丢失护照的乘客做紧急通道以外,那一瞬间,我,打开十几万的安全门,拯救百民与水火的,那种大智大勇大公无私大爱无疆bigger than bigger,全都没有记录下来。急死你世界纪录之最低调的在尼泊尔拯救了一飞机印度人的中国英雄。
多少年之后孩子问我是不是英雄,我说我不是,但我曾经跟他们一起战斗,这不逗逼中的战斗逼吗?
故事讲完了,邻座也翻完了他的杂志。
“excited!既然是印度航班,小语种就别想拿奥奖了,但讲到最后,你好歹来点歌舞吧,给大家伙也助个兴。”
【谢逸之的回答(118票)】:
之前有人说了那位苏联艇员,我来补充一个类似的。日晚,彼得罗夫正在莫斯科郊区的谢尔普霍夫-15导弹预警指挥中心值班。零时刚过,遇袭警报突然响起,雷达显示有5枚核弹正从美军基地飞向苏联。按照规定,彼得罗夫可以立即将此事通报上级并申请反击,一场核战争即将爆发。但经验丰富的彼得罗夫并没有这样做。他冷静地分析认为,这些导弹是同时发射的且没有第二波的攻击,所以很可能是电脑故障。果然,警报声随后停止。后来查明,此次警报的出错原因是追踪美军导弹发射架的卫星将太阳反射光误当成导弹发射的迹象。彼得罗夫的冷静挽救了美苏两国。当时,美苏正处于“冷战”的高峰期。在“误报”事件发生前一个月,苏联在萨哈林岛上空击落一架进入军事区的韩国波音-747客机,而美苏两国当时部署了数以百计的核导弹。如果彼得罗夫没能识别出电脑错误,那么瞬间,也许会有数万人死于核战争。
【朱晓东的回答(79票)】: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
里根遇刺事件
里根遇刺 众人争权
虽然里根在这次事件中大难不死,不过,在遇刺事件发生后,前国务卿黑格差点启动核提箱。二十多年前里根遇刺那天提前出版的4月号的美国刊登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理查德V·艾伦首次披露的美国前总统里根遇刺后头几个小时内美国国务卿黑格越俎代庖,接管美国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下令美国战略核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以及差一点儿启动核提箱的惊人内幕。
在遇刺事件中,抢手射出的六发子弹虽然没有一发直接命中里根,但其中一枚子弹却在击中了总统的防弹车身后弹了回来,一下子就打中了里根的胸膛,击穿了他的左肺!
就在里根躺在手术台上人事不醒时,副总统乔治·布什乘坐的空军二号专机刚刚飞过得克萨斯州空域,白宫通讯官徒劳地向布什副总统的专机喊话说:“副总统先生,请赶紧让专机掉头,请赶紧让专机掉头!”然而差劲的通讯线路居然无法接通布什,国务卿黑格赶紧下令在白宫地下的情况室里召开紧急内阁成员会议,以宣布由谁来代行国家职责。
时任国家安全顾问的理查德V·艾伦马上就反应过来: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所以他当着大家的面把一台录音机放在情况室的会议桌上,从而忠实地记录下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不等大家开口,国防部长卡斯帕尔W·温伯格抢先发话说:“在副总统赶回白宫之前,国家指挥权应该在我这儿……”不容国防部长把话说完,国务卿黑格毫不客气地打断温伯格的话说:“国防部长先生,看来你得先学学宪法喽!请大家不要慌张,舵手在此!我的意思是:在副总统赶回白宫代行总统职务前,按宪法将由我来行使总统的职责!”
黑格差点儿启动核提箱
黑格在宣布了由自己代行总统职责,冲回由秘密特工把守,层层电控铁门把关的白宫地下情况室的第一句话就是:“快告诉我,我们这儿有‘足球’吗?我们的‘足球’在哪里?”
黑格说的“足球”当然不是那圆乎乎供大家踢的那玩意,他说的是美国总统核提箱的绰号,也叫“总统应急提箱”!
此时,国防部长温伯格提起了担负全球核打击重任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于是赶紧建议黑格下令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进入“最高戒备状态”或者“随时准备进入最高戒备状态”,温伯格还特别提醒说:“肯尼迪总统遇刺的时候,战略空军司令部就进入过戒备状态。”黑格追问道:“那当时是进入何种戒备状态呢?”
“最高待命状态,对了,是最高待命状态。”
紧接着,温伯格向最重要的内阁成员——财政部长唐纳德T·里根、白宫高级助手戴维·格伦、司法部长弗朗奇·史密斯、副总统总管丹尼尔·莫菲海军上将通报了美国战略核力量已经进入“最高戒备状态”的情况,所有的战略空军司令部基地均已接到命令,开始实行。温伯格进一步解释说:“这意味着我们战略轰炸机的飞行员们已经轮流全天24小时在机舱而不是在基地指挥室里待命!”
这时,国家指挥中心报告说,苏联战略核潜艇正在驶近美国,会不会有行动!?黑格扭头冲着核提箱命令道:“立即打开核提箱!”这时温伯格打断黑格的话:“千万别冲动,这个距离只比平时近了两分钟,还不足以让我们担心。你要一打开核提箱,那就惨了。”
历史证明,苏联的战略核潜艇当时并不知道里根遇刺一事,也没有别的企图,只是其中一个小编队偏离了航线,向美国海岸稍微靠近了一点!但这差一点儿让美国国务卿启动核提箱。
【孟德尔的回答(358票)】:
看到 的答案受到启发,科学家中这样的人挺多的。
查尔斯 基林,化学科学家,读博士期间对温室效应产生兴趣,决定研究大气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按照当时科学界的共识,地球能够自己对微小的变化做出应对,CO2增加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也会增加,海水也吸收CO2,因此CO2含量是动态平衡的。但是基林怀疑这个说法有问题,可能CO2的吸收是有上限的,超过一定浓度就不会再被吸收了。
要研究这个领域,需要对二氧化碳的变化有纵向记录。但是按理说大气成分的变化是个地球物理现象,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小,短期不太可能看到变化。于是他找到夏威夷的一个山顶天文台,建立了气象站,从1958年开始记录CO2浓度。
这项工作几乎谈不上什么成果,就是很机械化的工作,需要的是毅力。60年代美国觉得研究价值不大,撤消了自助,基林写信向科学界的朋友求援,靠大家的捐款把气象站维持下来了。
基林首先发现CO2浓度随季节变化,春季最高,秋季最低,这与北半球植物生长情况吻合。
第二个发现就是,CO2的浓度在以肉眼可见的程度上升,他将历年浓度制作成表格,这就是著名的“基林曲线”。
1958年的CO2浓度为315PPM,而在2014年初,终于突破了400PPM,根据地质记录,是300万年来的第一次。(300万年前气温比现在高4度左右)
基林的治学严谨和毅力在科学史上都属罕见,因此迄今为止工业党始终没能在基林曲线上挑出毛病,只能从其他方面找理由。
基林的气象站不光记录CO2,而且也包括氟化物,硫化物,粉尘等空气污染项目,它见证了氟化物的泛滥和禁止,也见证了北美环保的进步,还有中国和日本工业崛起导致亚洲空气变得越来越糟。
2002年基林被授予美国科学奖,这是奖励给科学家而非研究成果的,这也是他能得到的最高奖项,因为他的工作基本不涉及到理论和实验。
不要说外界,就是知乎上都有大量的人出于各种原因否定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由此也可以看出基林工作影响之大。有人说基林的研究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3次科学观测之一,第一次是对行星运动轨迹的观测,导致经典物理学的诞生,第二次是对光速的观察,验证了相对论,而这一次的研究,可能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存亡。
德国二战时的原子弹计划的负责人艾骚为了争取高层支持,在1942年2月安排了一次非专业性的演讲,受邀请的听众包括戈林、鲍曼、希姆莱、斯佩尔、凯特尔、约德尔等第三帝国党政军要员,为了吸引他们前来,艾骚开列了一份给人深刻印象的演讲者名单:海森堡、哈恩、盖革……。
原本这次演讲可以带来与爱因斯坦致信罗斯福差不多的效果,极大加速德国铀计划,但是因为某个秘书的失职,送去的节目单同军械部的会议演讲目录搞混了,结果第三帝国的显贵们发现自己要去听25堂物理学课程,包括中子扩散长度、富化的同位素、中子倍增以及莱比锡模型的中子吸收系数,可想而知这些高官一个也没出席,结果铀计划的优先度被军工生产负责人斯佩尔列为最低等的“Kriegswichtig”(对战争是重要的)。
——《通往原子弹之路》
【JackHe的回答(112票)】:
推荐电影《模仿游戏》(inmitation game),
看现代计算机之父——阿伦·图灵 如何在二战时期破译德国的Enigma密保系统,为盟军提供大量重要战略情报,拯救世界!
这种情报战真的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他们竭尽自己的智慧与敌人博弈
甚至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
他们在一行行的算式、一步步演算中
默默的战斗着
他们,与战场上的英雄同样值得敬佩!
结局很虐…本尼这次贡献了出色的演出,那种内向与孤高,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克里斯托夫与你同在。
【曲哲的回答(87票)】:
古巴导弹危机时,苏联在古巴附近有四艘核潜艇,美国海军很快就确定了所有这四艘潜艇的位置,但是美国人不知道这些潜艇上带核导弹。由于这些潜艇潜水很深,它们无法与莫斯科通讯。
10月27日,美国海军对一艘苏联核潜艇投深水炸弹。核潜艇上的舰长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决定发射舰上的核鱼雷,由于大副(Vasili Arkhipov)执意不同意(按照当时苏联核潜艇的规章必须三位最高军官:艦長、政委、大副一致同意才能发射导弹),最后潜艇上浮来请示莫斯科的命令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
【谦悟的回答(20票)】:
有没人提小于廉么?拯救了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也许是最广为人知的不经意救人形象吧~
站得高!尿的远!噢耶!~~站得高!尿的远!噢耶!~~
【东方溯的回答(34票)】:
日午夜刚过,在莫斯科南部的弹道导弹早期预警指挥和控制中心 谢尔普霍夫-15驻扎该绝密军事基地的苏联精锐防空部队准备开始夜班执勤,他们的指挥官是44岁的斯坦尼斯拉夫 彼得罗夫中校。当时他正靠在椅子上,以为这又会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可是突然,肃静的地下指挥中心里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军官们抬头看见巨型屏幕亮了起来,控制台也开始闪烁,一切表明俄罗斯遭到核打击。最令人不安的是,指挥官座椅旁的启动按钮也发出红光,这是向西方发射上千枚导弹的末日按钮。
彼得罗夫是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从70年代初就在从事这项工作,但即使是他也对这场危机毫无准备。早期预警系统显示,警报来自一颗 闪电 观测卫星。在对卫星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系统计算程序认定,一颗携带多枚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已从美国大陆发射升空。
工作人员还没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系统就报告发现了第二枚升空的导弹,接着又是一颗,最后共监测到有五枚导弹正向俄罗斯各城市飞来。导弹将在半小时内进入俄罗斯领空,而克里姆林宫需要15分钟来启动反攻,因此指挥中心最多只有10分钟来做决定。只要他们稍有延误,俄罗斯就会彻底丧失反击的机会。
正如彼得罗夫后来接受《俄罗斯之声》记者采访时所说 我们在最初15秒里被惊呆了。我们必须想明白,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指挥中心不断有人在喊叫,电子地图和控制台上一片闪烁。他的同僚认为,监测到一、两枚导弹袭击也许是运算错误,但五枚导弹齐射绝不会是误报。这肯定是真正的末日打击,彼得罗夫必须按下按钮,启动导弹发射程序。 精神紧张的人干不了这一行, 彼得罗夫告诉记者, 在那样的震惊、困惑和混乱之中,人很容易产生恐慌。
当手握全人类的命运时,恐慌是最不该有的情绪。在混乱之中,时间正在步步逼近,彼得罗夫做了一件有悖军人职业准则的事情。这位防空指挥官没按规定行事,而是判定打击预警为假。他的决定和当年的瓦西里 阿尔希波夫如出一辙。这位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英雄在遭到严重挑衅后,仍拒绝对美国军舰发射核鱼雷。彼得罗夫的决定并不全是基于赌博心理。他说: 在发动战争时,不可能只发射五枚导弹。五枚导弹的破坏力不大。 他还补充道: 其次,运算程序,顾名思义,是不会动脑想的。它会把很多东西误认为是导弹。
彼得罗夫也是俄罗斯多级指挥链上的一个环节,这样层层把关正是为了避免意外或恶意使用莫斯科的战略导弹。彼得罗夫的首要任务是监测卫星信号,将预警信息上报到总指挥部,再由总部报告苏联总参谋长。只有总参谋长才能和苏联领导商讨决定是否发动反击。彼得罗夫就处在核战爆发的节骨眼上。他总结道: 倘若我们直接回击,美国将不复存在。
此外,俄罗斯的陆基超视距雷达并未探测到有导弹来袭。无史料记载那夜克里姆林宫有何动作,不过,安德罗波夫等俄领导人也不大可能未经多方确认或是连线白宫,就启动他们的核武器。
当时的苏联领导层一直认为美国会突然发动核打击,命令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间谍去寻找美国准备突袭的证据。克格勃曾报告指出,里根总统等人正策划发动类似1941年希特勒全面侵俄的奇袭,而且美国相信即便欧洲无法幸免,美国也能在核武器对攻中得到保全。
事后经过确认,误报是由于阳光穿过高空云层的角度与卫星的高偏心轨道一致所导致,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彼得罗夫在那天拯救了地球,暴露出空防系统中的漏洞,但他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反乌托邦的苏维埃制度下,奖励他就是对苏联精锐部队的羞辱。所以他只能受到处罚。
在被问询期间,彼得罗夫听到了许多愚蠢问题,比如他为何不做记录。尽管他没被解职,但直到退役都没能晋升上校,这对他的退休金造成了很大影响。不过在苏联解体后,彼得罗夫的上级公开了他的事迹,这让他在西方一举成名。2013年2月,他被授予德累斯顿奖。
【通古斯的回答(181票)】:
公元前227年,荆轲逐秦王于咸阳殿前,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绕柱几番,荆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中♂。因刃已荼毒,是日夜,秦王薨 。公子扶苏即日登秦王位。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公元前219年,扶苏王于泰山封禅祭天,即大统位,即为始皇。尔后,九州之间,车同轨,书同文,百姓生计得保,安定于息。随后二百年内,河清海晏,四极无兵灾。
公元前218年,秦将章邯诛灭楚之昔日豪族项氏于吴地。
公元前1年,,秦哀帝欣死,大皇太后收传国玉玺,召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王莽遂立公子箕为秦平帝,为其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受到朝野拥戴。
公元元年,太皇太后赐给王莽为安秦公,执相国事。
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接受子婴禅让后称帝,即新始祖,改秦国号为“新”,迁都长安,改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 ”。
帝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同年绿林军攻入常安,新朝覆灭。王莽头颅,为历代皇室所藏。
公元25年,豪族刘秀称帝,改国号为汉,定都洛阳。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无力平叛,下令各郡自行募兵防务。一时间,四方豪族纷纷拥兵自立。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208年,曹操听从先秦遗族郭氏奉孝之计,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但由于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疫病流行,外加马腾、韩遂在后方骚扰。曹操接受了刘备孙权的归降,班师回朝,默认了刘备对荆州、孙权对扬州的统治,实际默认东汉以来各地地方武装坐大的情况。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王,于邺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天子之制。曹操宣布“天子”只是国家礼仪宗法的最高象征,行政权力必须由丞相代为执行。此后其子曹丕又推行“九品官人正法”,正式确立了曹魏的幕府制度。
曹魏幕府统治了中国大约三百年的时间,虽然这期间也有过和平的时代,但内外战乱始终占了大多数。公元581年,有着鲜卑贵族血统的杨坚在藩国内战中获得胜利,取代了曹魏的政权,并终结了形同虚设的汉天子的宝座,建立了隋朝。
修建大运河、征讨高丽过度消耗了隋朝的国力,引得民怨载道,暴动频发,再加上科举制度的确立损害了士大夫的利益,在内忧外患中,晋王李渊击败各方诸侯,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鉴于前朝的教训,唐帝国建国之初实行了有效的集权,并推行科举制度,逐渐瓦解了士族势力。在其统治前期,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被后人誉为“东亚的罗马帝国“。
但是,唐朝在积极从汲取外界诸多文明成果的同时,和罗马一样在国力达到顶峰后骄奢淫逸,对外战争严重依赖异族雇佣军,结果“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霸业的美梦。唐朝后期,一些地方土豪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晚唐,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藩镇的力量,庶族武士逐渐取代士族地主,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
公元903年,唐朝大将朱全忠杀宦官数百人,废禁卫军,被封为梁王,完全控制皇室,不久后他再次建立了幕府体制。其在位时虽然较为体恤民力,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各地节度使不服他的执政,导致连年战事,民不聊生;外加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麻,贪杯好色,于912年被子其朱友圭刺杀。之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梁幕府称帝,唐朝大统一度复兴,但不久后唐便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
后又经过数十年动荡,于979年,在赵匡胤、赵光义氏兄弟的征战恢复统一。重新确立赵宋幕府制度。赵宋幕府加强了中央集权,纠正了前朝武夫专权的错误,通过完善科举、要求下级武士学习文化等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完善了国内体制。并向击退了辽朝的多次反扑,经过和平稳定的时代,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繁荣,可谓中国历史上除春秋战国外的黄金时期。期间虽然经历了金军的南侵,但是凭借着充裕的国力,襄王赵构又卷土重来,在南方重建了宋幕府。
到1279年,蒙古大军终于瓦解了赵氏幕府最后的抵抗,基本上统一了中国,新王朝立国号大元,宣称自己是秦朝的继承者,取水德,树黑底金龙旗。但是忽必烈并没有命令军队停下脚步,他一面命令军队在两广实行屯田,另一面大量迁徙中原的汉族穷苦农民充实南疆地区,希望有一天继续向南进攻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将南洋也置于帝国统治之下。实现真正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宏愿。
元帝国经历忽必烈数十年励精图治后,其继承者元成宗铁穆耳决心实现父辈留下的梦想,再仔细收集了军事情报和水文气象后,他出兵两路进攻日本,北方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南方军从山东北进九州、四国等地。
公元1332年元帝国大军在反北条氏的豪族支持下,在天王山收到”囊中之物“的提示,消灭了日本主将织田信长的有生力量,彻底占领日本列岛。
之后铁穆耳通过十几年的征战,将帝国领土前所未有地扩展至了东接西太平洋,南领马来诸岛的广阔空间。但爪哇远征军遭遇的挫折和安南远征军频繁遭遇的袭扰使皇帝认识到缺乏稳固的后方无法维持大军在万里之外的征战,年年的征战和徭役也使民力疲惫,向往无为而治的汉族士绅对万里之外的领土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强制迁徙又搞得民怨沸腾,由于认识不到热带疾病的危险,在“肥沃富庶”的南方死亡移民不计其数。
经过这场动乱,元朝军力衰退,停止了扩张,在幕府的控制下重新重用信仰儒家治国理念的官员,国家政策开始转回保守方向,但是民生与国力也利用这一时期得到了休养生息,社会逐步趋向稳定。在温和势力掌权的同时,新的文化不断地从海外传入,大大地开拓了民众的视野。工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资产阶级开始崛起,手工业技术和初步的机械技术在江南一带得到大发展,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亦大大兴起。为日后“中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打下了基础,公元15世纪初叶,为寻找海外的赵宋幕府遗孤建文帝,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南下西洋,在非洲东海岸、东南亚、印度、中东地区都留下了足迹。
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四百年当中,元帝国对外用兵的记录一直不停地延续着,它的发展几乎与战争始终连在一起。1528年,嘉靖皇帝亲率15万大军发动了第二次对爪哇的战争,将其彻底纳入帝国领土。1570年,隆庆皇帝又派遣11.5万人的军队镇压了占城爆发的反元起义,并再次发动了对安南的战争,在攻陷河内之后,又命令10万元军常驻安南,加强集权统治。1589年,元帝国三路大军在南洋列岛与西班牙支持下的安南、占城、缅甸、亚齐、柔佛和暹罗联军展开了一场鏖战,史称“诸民族之战”。激战的结果是元帝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元军很快渡过澜沧江,以破竹之势打到暹罗境内。意欲挑战元帝国东亚霸权西班牙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
由于南洋战争时过度消耗民力,增收赋税,17世纪前期,西北的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发动了反元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历时三十年,范围波及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几乎席卷了元帝国西北部的半壁江山,最多时起义人数达到50万之众,其规模之大超过了中国历次农民战争。
最终在1645年,因肃王多铎的一记冷箭,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身死。”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随后20万大军血腥镇压了西北农民起义。
1678年,帝国又在萨尔浒取得了对东北新崛起后金政权的决定性的胜利,将外东北彻底纳入统治体系中。
通过向四面不断扩张,到20世纪初时元帝国领土面积已经达到空前的2300多万平方公里,接近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然而连年的征战和长期穷兵黩武的政策也使帝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消耗巨大,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佳时机;强取豪夺的作风也使帝国四面树敌,在看似辉煌的成功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危机。
1853年,元帝国为在波斯湾沿岸获取更大的利益,以无理要求为借口悍然出兵波斯,第三次元波战争就此爆发。战争初期,元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了布列塔尼亚帝国、法兰西王国、尼德兰王国的担忧,为了同元帝国争夺波斯湾和印度洋地区的控制权,布列塔尼亚、法兰西和尼德兰等国于同年对元帝国宣战,史称西亚战争。欧美列强的参战很快改变了战争的局面,处于孤立一方的元帝国最终战败,于1860年被迫缔结和约。按照和约规定,元帝国退还了战争中掠夺的领土,还被迫割让中亚给布列塔尼亚。
战争失败震惊了帝国朝廷上下,他们惊讶于过去三百年里西方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产生了急迫的危机感。而欧美列强也意识到,那个东方帝国并非如先前征服的国家那样属于未开化的文明,它有自己的文明,并且善于学习西方。
19世纪中叶,帝国开始兴起洋务运动,皇帝也开始由上而下地参考布列塔尼亚等国的经验进行政治革新。由政府出资,在各地开设了采矿、冶炼、制械、化工、造船等企业,并借鉴西方设立的银行业也促进了资本信贷,使资产阶级得到空前的发展,并且迅速推进了帝国传统纺织业的机械化,使这里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年,元布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这个巨人的虚弱,从此之后,崛起于西欧的V·布列塔尼亚家族势力,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存在了四十多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0年,由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石油托拉斯洛克菲勒手下,一个名为哈默的小炼油厂的破产,却因为哈默的失踪无法还清贷款,导致银行入不敷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也波及了元帝国,致使许多工厂倒闭,失业工人数量猛增,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革命情绪日益高涨。经济危机加速了无产阶级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民主党的指引下投身革命斗争,探索解决国内问题的真正出路。在全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形势下,资产阶级也以各种方式提出了进行政治改革的要求,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同旧贵族的矛盾等都集中体现为民众同皇权专制之间的矛盾。
1911年,武昌兵工厂工人孙武因夜间生产引信发生爆炸事故,引发工人要求缩小工时的罢工运动。
随后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最为激烈的的是四川铁路,浙江鉴湖,安徽安庆,广州黄花岗等地。史称辛亥运动。
在声势浩大的民主运动中,无产阶级政治组织——工人代表苏维埃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通过革命推翻专制制度几乎成为下层民众的共识。到了这年12月,全国各地参加总罢工的人数超过了200万。并且几乎发展为武装起义,迫使明治帝做出了进一步开放宪政的决定,彻底动摇了元帝国的皇权专制统治。
在工农运动的打击下,元帝国受到重创,尊皇势力大大减少,看上去被革命推翻已只是时间问题。然而,社会民主党方面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一战的爆发和离奇的“黑科技”。
1914年8月,因奥匈帝国大公被小人物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消息传来,犹如给将死的元帝国注射了一针还魂丹。连出身瀛洲,年逾八旬、患脑溢血卧床休息的元老井上馨都为之振奋,立即上书政府:“此次欧美列国的大祸乱,是对二十世纪时代帝国国运的天佑良机”,必须趁此“确立帝国之万世皇基”,趁欧美列强战时经济萧条、物资供应紧缺之机大发战争横财。
1919年元帝国的出口额比战前增加了2.5倍,黄金储备从1914年的700吨剧增到1919年的4000吨,一改多年的入超而成为出超国,也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造船业和海运业迅猛发展,1918年造船总量比战前增加近6倍,从战前的世界第4位上升到世界第2位,而造船业的发展又直接推动了钢铁、电力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国内出现新的投资热潮,1914年—1919年,企业投资从25亿帝国金元增加到400亿,公司总数从17万家增加到26万多家,工业总产值也由13.4亿增加到65.4亿帝国金元,形成了瀛洲和东北两大新兴工业区。
1919年,元帝国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实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拥有充裕资金的帝国政府趁机强行推行了第三次土地改革法案,虽然遭到寄生地主阶级的反对,引发了下级贵族的多次叛乱。但1917年俄国革命无疑给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重蹈沙俄的覆辙,明治帝铁腕镇压了叛乱,彻底清除了寄生地主阶层赖以存在的经济支柱,最终完成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此后,帝国开始缓慢复兴,恰好此时突然出现了科技爆炸,出现了基因调整技术的苗头,如果实施这个技术,那么全国人人都是精英,保证大家享受高品质生活,国家可以以比较少的人口维持下去。
最终,经过元帝国政府热烈甚至疯狂的实验,“调整者”(Coordinator)技术终于在年代实用化,经过遗传基因操作的调整者与普通的自然人相比,拥有英俊美丽的容貌,在智能、体能的平均表现上较为出色,学习快速,肢体发达,尤其是腿部,占整个身长的2/3左右。
公元2010年,在中华帝国宦官的默许之下,布列塔尼亚帝国为了夺取日本的地下资源而侵略日本,在帝国强大的兵器Knightmare进攻下,日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被征服。日本被剥夺了自由、权利甚至是国家的名字,布列塔尼亚帝国将“日本”改称为“11区”,”日本“这名词则被11这数字所取代。表面上看来不列颠帝国的统治似乎牢不可破,但其中早已出现了裂痕。
七年后的2017年,布列塔尼亚帝国庶出皇子鲁鲁修获得“Geass”的力量。立志要粉碎不列颠帝国的黑色皇子鲁鲁修,以及获得第七世代人型机甲兰斯洛特,立志从帝国内部进行改革的白色骑士枢木朱雀,从小熟读反叛正统秦帝国的义士荆轲的故事,带着对腐朽旧制度的仇恨,他们携手,用真爱♂改变了整个世界。
【其实我这里还有SGate和EVA版本的,只不过这个回答能看到这的人太少,写不下了。】
让我们回到最初——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史记·刺客列传》
历史,就是用来架空的。 有些事你不执着去做,没人代替你去做。有人说会有另一个牛顿或者爱丽斯坦云云,我只知道如果当时宫廷厨师长女儿玛利亚小姐吃了保胎药就会杀死贝多芬。这不是所有人的世界,这就是自我的世界。蝴蝶会引起飓风,只要有足够的积累和恰到好处的条件。我所做的,在不经意间,会拯救世界。嘛,相信就好啦。
【温荇的回答(20票)】:
【王琦的回答(43票)】: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入两颗原子弹之后,人们都认为核威力而恐惧。面对这样一个神秘而可怕的怪物,历史上却有人用双手分开过它,你相信吗?他就是加拿大科学家斯洛达博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日本和德国两个疯狂的法西斯,各国都想研制出更新的武器系统来对付和消灭他们。
加拿大科学家也不例外。有一天,数百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全神贯注地协助着著名核科学家斯洛达博士进行原子弹引爆临界试验工作。
临界状态是原子弹引爆的关键问题,平时核装料的装置要保持在亚临界状态,以确保安全;而在爆炸时,又必须使核装料迅速提高到高临界状态,以实现链式反应。科学家发现,要从亚临界状态提高到高临界状态,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积木式的拼凑法,比如说把核装料分成两块,每块都小于临界质量,但两块合起来却大于临界质量。平时两块分开放着,每块都处于亚临界状态,不发生链式反应。如果将它们迅速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块超高临界质量的核装料,立即就会发生裂变——爆炸。第二种方法叫压紧法,利用普通炸药的爆炸力量把分散的浓缩铀挤压在一起,使它超过临界状态而爆炸。
那天,斯罗达在轨道上研究两块浓缩铀对合的临界质量。就在这时,一场意外事故发生了,拨动铀块的一把螺丝刀突然滑落,两块铀在轨道上同时滑动,就在即将滑到一起的关键时刻,斯罗达奋不顾身地用双手把将要滑到一起的铀块隔开了。这铀块就是原子弹的装料,只要合在一起,瞬间就会超过临界状态而发生裂变爆炸。斯罗达将铀块用手分开,避免了一场极其可怕的核爆炸,不但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设备安然无恙,而且使他的助手和同事们都得救了。
然而铀是一种放射性的物质,斯罗达这位优秀的科学家,为了避免这场核爆炸的灾难,受到了高剂量的致命核辐射,出事之后的第九天,就离开了人世。
加拿大政府和人民,为了表彰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把他誉为“用双手分开原子弹的人”。
【天秤虫虫的回答(22票)】:
有人答了彼得罗夫,在普利策获奖作品《死亡之手》的序幕中,有对此次误报事件的精彩描述:
核战守夜人
日晚7点,陆军中校斯坦尼斯拉夫·佩特罗夫(Stanislav Petrov)来到莫斯科南部谢尔普霍夫-15区准备开始换班,这里是一个绝密的导弹袭击预警站,负责接收卫星信号。佩特罗夫脱下休闲服换上了苏联太空军事部队的软制服,接下来1个小时,他与另外12名专业人员向上一班人员询问了情况,询问之后,这12名部下排成了两列向他报到,12个小时的夜班就此开始。
佩特罗夫两手平摊,舒服地坐在转椅上,面前是一台与总部及电子监控台相连的电话。透过指挥室的窗户,他可以俯视整个预警站大厅。大厅里,在专家和控制台那头的墙上,一张巨大的地图盖住了整个墙面,北极在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新发现时间能倒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