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特性和直接上冈布奥称号效果果有没有差别

> 有什么装备加修罗邪光斩(包括称号)
向该圈提问
时装上衣,技能宠物,修罗吞灵槌,天下第一剑
其它回答 dnf吗
发表我的评论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特征--《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7期
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特征
【摘要】:拟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传统的称谓习俗,它深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等级性、阶层性、时代性、群众性和伦理性特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122;H0-05【正文快照】:
拟亲属称谓是中国社会民众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生活习俗现象,其特点是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几乎可以用于任何非亲属关系的人际交往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交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及传承演变,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雯;[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李虎;[D];厦门大学;2008年
阿依努尔·乃比江;[D];新疆大学;2009年
李华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俊英;[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马莹;[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张尚信;[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叶南;[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栗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张希玲;;[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游辉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胡玲丽;邓娟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徐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程凌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陈建萍;;[J];红楼梦学刊;2009年02期
许多会;;[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许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邢蜜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莉萍;[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张征;[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赵钟淑;[D];山东大学;2008年
申慧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宜兵;[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建军;[D];安徽大学;2003年
谢燕琳;[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王家宏;[D];西南大学;2006年
周涌华;[D];湘潭大学;2006年
王娥;[D];内蒙古大学;2006年
张锦文;[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朴悦嘉;[D];延边大学;2007年
王春霞;[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吴星梅;[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立平;;[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张军;;[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张希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2期
张立丹;张希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潘明霞;[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汪龙麟;[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4期
戴锦君;[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张希玲;;[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孔莎;;[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史宝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丽;[D];复旦大学;2005年
贾娇燕;[D];山东大学;2008年
刘宏丽;[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海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吴茂萍;[D];四川大学;2002年
刘志慧;[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谢燕琳;[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黄敏;[D];西南大学;2006年
王家宏;[D];西南大学;2006年
蔡梅;[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田顺芝;[D];山东大学;2007年
邵伟;[D];山东大学;2007年
廖颂举;[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浩;[D];山东大学;2010年
韦慧;[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蒙秋月;[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婷婷;王琬;;[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郭之纯;;[J];黄金时代;2011年03期
;[J];中小学管理;1997年04期
刘冬影;;[J];才智;2011年22期
韩凤冉;;[J];出版参考;2011年18期
;[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09期
;[J];黄金时代;2011年05期
王晖;;[J];公关世界;2010年06期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6期
赵丽丽;;[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兰;傅安洲;霍绍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王俊红;张爱卿;;[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魏启扬;;[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孙佳;;[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杨宏飞;郭洪芹;唐永卿;;[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宋志军;;[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李彪;;[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陈沛沛;杨枝青;杨杏林;张晶滢;肖芸;苏丽娜;;[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周大伟;;[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冯缦;;[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冯远理;[N];贵阳日报;2005年
刘成群;[N];河北日报;2005年
本报记者 董宏君;[N];人民日报;2005年
;[N];人民日报;2005年
刘江 刘洋;[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本报记者 韩晓飞;[N];中华读书报;2005年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师
熊玲;[N];健康时报;2008年
李海清;[N];健康时报;2008年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
甘露春;[N];健康时报;2008年
新绩效策略家;[N];经济视点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满意;[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张文安;[D];郑州大学;2005年
廖君湘;[D];兰州大学;2006年
王保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张云;[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郭树芹;[D];四川大学;2005年
张佑林;[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陈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乔玉光;[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王玉花;[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全莉娟;[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庄如意;[D];苏州大学;2007年
张宏;[D];河海大学;2007年
王亚妮;[D];河南大学;2003年
刘小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胡乃霞;[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谭艳红;[D];湘潭大学;2001年
王继太;[D];延边大学;2004年
杨莹;[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王小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位置: >>
关于网络称谓语的看法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摘 要: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汇系统,其称谓语语素的组合呈现出较强的 规律性, 本文从语素的构成、 组合方式和组合顺序等几方面全面分析亲属称谓语素的构成特 点,并进行成因考察,以期以一个较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亲属称谓系统。 关键词:现代汉语 亲属称谓 语素 组合 一、引论 所谓“亲属”,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
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 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1],“称谓”就是称呼方式,杨应芹、诸伟奇在其《古今称谓辞典》 的“自序”中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2](P1)孙维张先生指 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3](P114)由此可见,“亲 属称谓”就是指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及其用语。 “一人犯罪,九族连诛”是封建社会最残酷的刑罚,而所谓的“九族”据《尔雅? 释亲》可知 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下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其兄弟 姐妹、子、孙子、曾孙、玄孙。就此一端,可见中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由此也带来了称谓系 统的复杂。 亲属称谓语在世界民族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分型,另一种是描述型。类分型的亲属 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描述型的亲属称 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及同一辈分的长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4](P37)中 国汉语的亲属称谓是描述型的。比如英语中的 aunt 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婶母、姨母、舅 母、伯母等。因此,一个说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常常不知道该怎么用汉语去表示某种亲属 关系,而中国人学习英语时,也时常想知道对方所说的 uncle 或 aunt 和说话人到底是什么关 系。 《尔雅? 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宗族即父系亲属;母 党即母系亲属;妻党即妻族;婚姻即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戚。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沿袭 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姻系称谓。父系称谓是表示自己 与父家血亲及其配偶之间关系的称谓,包括祖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哥哥、弟弟、 姐姐、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母系称谓是表示自己与母家血亲及其配偶之间关 系的称谓,包括外祖父、舅父、姨母、表兄弟、表姐妹等。姻系称谓是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 它纵横交错,远比前两者复杂,包括公公、婆婆、媳妇、大姑子、大伯子、弟媳、小叔子、 小姑子、嫂嫂;岳父、岳母、女婿、内兄弟、姨姐妹、姐夫、妹夫;亲家公、亲家母等。[5] (P62)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研究有悠久 的历史。 《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后代陆续有关于称谓的汇 辑。清代梁章钜的三十二卷《称谓录》更是集大成之作。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和 《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 、俞敏的《释甥》等,拉开了现代汉语亲 属称谓词语研究的序幕。[6](P181)冯汉骥、赵元任等也是早期研究亲属称谓的著名学者。 现代汉语关于亲属称谓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亲属称谓的使用问题、汉语亲属称谓与其 他民族称谓系统的比较、 亲属称谓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 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列举式 的分析、归纳。而本文主要从语素组合特点的角度来重审亲属称谓系统,运用语料库语言学 的理论方法,收集一定的语料,对其进行计量研究,使研究更科学、具体。通过这次研究, 能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亲属称谓语的语素组合方式及组合顺序特点, 以指导人们正确地使用 它们,对亲属称谓语的传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 本文所采用的亲属称谓主要取自《现代汉语词典》 ,其中方言词、尊称、古语词不在本 次研究范围之内,所以未收,共收词条 212 个,包括 182 个单称和 30 个合称。单称分 67 类亲属。例如,第一类是高祖父,它有两种表现形式――高祖和高祖父,高祖和高祖父都是 指高祖父,属于异名同指。这样 67 类亲属称谓语共有 182 种表现形式。笔者对这一封闭域 中所有亲属称谓的语素加以穷尽式提取,按照父系、母系、姻系称谓分类统计,从不同的角 度分析语素类型,考察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方式、组合顺序(主要针对合称) 。 (一)亲属称谓语素的提取 经过充分分析语料,笔者将提取的现代汉语主要亲属称谓列表如下: 表一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列表 父系称谓 母系称谓 姻系称谓 合称 高祖辈 高祖父:高祖 高祖父 祖孙 父母 爷儿(爷儿三个) 娘儿 父兄(父亲和哥哥) 父子 父女 母子 母女 叔侄 兄弟 兄妹 姐弟 姐妹 弟妹 妻儿 妻子 儿女 子女 侄甥 儿孙 子孙 高祖母:高祖母 曾祖辈 曾祖父:曾祖 曾祖父 老爷爷 曾祖母:曾祖母 老奶奶 祖辈 祖父: 祖父 爷 爷爷 太爷 爹爹 阿公 外祖父:外祖父 外公 姥爷 祖母:祖母 奶奶 阿婆 外祖母:外祖母 外婆 姥姥 父辈 父亲:父 父亲 翁 亲 老亲 爸 爸爸 爹 严 公公:公 公公 翁 母亲:母 母亲 亲 老亲 老娘 妈 妈妈 婆婆:婆 婆婆 岳父:岳父 岳丈 丈人 翁 岳母:岳母 丈母 伯父:伯父 伯 伯伯 大伯 大爷 伯母:伯母 大妈 大娘 舅父:舅父 舅 舅舅 舅母:舅母 舅妈 妗子 叔父:叔父 叔 叔叔 叔母:叔母 婶母 婶 婶婶 婶娘 婶子 姑母:姑母 姑 姑姑 姑妈(已婚者) 姑父:姑父 姑夫 姑丈 姨母:姨 姨母 姨妈(已婚者) 姨父:姨父 姨夫 姨丈 己辈 兄:兄 兄长 哥 哥哥 阿哥 胞兄 嫂:嫂 嫂嫂 嫂子 父系称谓 母系称谓 姻系称谓 合称 己辈 弟:弟 弟弟 兄弟 弟媳:弟媳 弟妇 弟妹 公婆 婆媳 夫妻 夫妇 姑嫂(小姑子和嫂子) 叔嫂 儿媳 子侄 姐:姐 姐姐 姊 姐夫:姐夫 姐丈 妹:妹 妹妹 妹夫:妹夫 堂兄:堂兄 从兄 表兄:表兄 表哥 老表 丈夫:丈夫 夫 男人 配偶 爱人 堂弟:堂弟 表弟 :表弟 老表 大伯子:大伯子 堂姐:堂姐 表姐:表姐 小叔子:小叔子 堂妹:堂妹 表妹:表妹 大姑子:大姑子 小姑子:小姑子 妻子:妻子 妻 妇 女人 配偶 爱人 内人 太太 内兄:内兄 舅 舅子 妻舅 大舅子 内弟:内弟 舅 舅子 妻舅 小舅子 内姐:内姐 姨 大姨子 内妹:内妹 姨 小姨子 子辈 儿子:儿 儿子 儿郎 子 男 儿媳:儿媳 儿媳妇儿 媳妇 女儿:女 女儿 姑娘 闺女 女婿: 婿 女婿 姑爷 赘婿 侄子: 侄 侄儿 侄子 外甥:外甥 甥 内侄:内侄 侄女: 侄女儿 侄女 外甥女:外甥女 外甥女儿 内侄女:内侄女 孙辈 孙子: 孙 孙子 外孙:外孙 外孙子 孙女:孙女 孙女儿 外孙女:外孙女 外孙女儿 曾孙辈 曾孙:曾孙 曾孙女:曾孙女 曾孙女儿 提取语素 高、祖、父、母、曾、老、太、爷、奶奶、爹、阿、公、婆、翁、亲、爸、 严、子(子女) 、妈、娘、伯、大、叔、姑、兄、哥、长、胞、弟、姐、姊、妹、堂、从、 儿(儿子) 、男、郎、子(孙子) 、闺、侄、儿(孙女儿) 、孙、玄 外、姥姥、舅、姨、表、 甥、祖、父、母、爷、婆、妈、兄、哥、弟、姐、妹、女、儿、孙、子 岳、丈、人、夫、 婶、妗、小、嫂、妇、媳、妻、太太、内、婿、赘、配、偶、爱、公、婆、父、翁、丈、母、 妈、女、儿、男、伯、大、子、叔、姑、舅、姨、兄、弟、姐、妹、侄、 22 堂妹 堂妹 23 儿子 儿、子、男 儿子 儿郎 24 女儿 女 女儿、姑娘、闺女 25 侄子 侄 侄儿、侄子 编号 代表称谓 单纯词 合成词 单音 叠音词 重叠式 前附式 后附式 复合式 一、父系称谓 26 侄女 侄女儿 侄女 27 孙子 孙 孙子 28 孙女 孙女儿 孙女 29 曾孙 曾孙 30 曾孙女 曾孙女儿 曾孙女 31 玄孙 玄孙 二、母系称谓 32 外祖父 外祖父、外公、姥爷 33 外祖母 姥姥 外祖母、外婆 34 舅父 舅 舅舅 舅父 35 舅母 妗子 舅母、舅妈 36 姨母 姨 姨母、姨妈 37 姨父 姨父、姨夫、姨丈 38 表兄 老表 表兄、表哥 39 表弟 老表 表弟 40 表姐 表姐 41 表妹 表妹 42 外甥 甥 外甥 43 外甥女 外甥女儿 外甥女、甥女 44 外孙 外孙子 外孙 45 外孙女 外孙女儿 外孙女 三、姻系称谓 46 公公 公、翁 公公 47 婆婆 婆 婆婆 48 岳父 翁 岳父、岳丈、丈人 49 岳母 岳母、丈母 50 女婿 婿 姑爷、赘婿、女婿 51 儿媳 儿媳妇儿 媳妇、儿媳 52 丈夫 夫 丈夫、男人、配偶、爱人 53 大伯子 大伯子 54 小叔子 小叔子 55 大姑子 大姑子 56 小姑子 小姑子 编号 代表称谓 单纯词 合成词 单音 叠音词 重叠式 前附式 后附式 复合式 三、姻系称谓 57 妻子 妻、妇 太太 妻子 女人、配偶、爱人、内人 58 内兄 舅 大舅子、舅子 内兄、妻舅 59 内弟 舅 小舅子、舅子 内弟、妻舅 60 内姐 姨 大姨子 内姐 61 内妹 姨 小姨子 内妹 62 姐夫 姐夫、姐丈 63 妹夫 妹夫 64 嫂 嫂 嫂嫂 嫂子 65 弟媳 弟妹、弟媳、弟妇 66 内侄 内侄 67 内侄女 内侄女 合称 祖孙 父母 爷儿 娘儿 父兄 (父亲和哥哥) 父子 父女 母子 母女 叔侄 兄弟 兄 妹 姐弟 姐妹 弟妹 妻儿 妻子 儿女 子女 侄甥 儿孙 子孙 公婆 婆媳 夫妻 夫妇 姑嫂 (小姑子和嫂子) 叔嫂 儿媳 子侄 合计 67 29(35) 3(3) 14(16) 7(7) 20(24) 57(97)+30(合称) 注:共收亲属称谓语 67 类 212 个,29(35)是指,有 29 类亲属称谓可以单音表示,共 有 35 个单音表示的亲属称谓。其中同名异指的亲属称谓语,如“翁、亲、舅、姨”等,此处 都算做一个称呼。 (二)亲属称谓语素组合规律总结 1.构成方式多样化分布 从表中观察到,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式有: (1)词根单用,如父、爸、妈、爹、娘、兄、弟、姐、妹等; (2)叠音词,如奶奶、姥姥、太太; (3)词根重叠构成重叠式复合词,如爷爷、爸爸、妈妈、伯伯、叔叔、婶婶、哥哥、 姐姐、妹妹等; (4)词根加前缀,如老爹、老亲、老娘、阿哥、老公等; (5)词根加后缀,如婶子、妗子、嫂子、小舅子、侄儿、孙女儿、儿媳妇儿等; (6)词根加词根,如父亲、母亲、姑父、姨母、叔父、伯父、姑娘、兄弟等。 2.复合式称谓占多数 由上表可见前五种构词方式在全部的亲属称谓词中并不占主要的地位, 占主要地位的是 复合式构词法, 在调查的 212 个词条中, 174 个亲属称谓是复合式构词, 有 占总称谓的 82.1%。 其中又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主,联合式的称谓语有女儿、姑娘、兄弟、兄长、祖孙、父母、 伯父、叔父、爷儿、娘儿、父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叔侄、兄弟、兄妹、姐弟、姐 妹、弟妹等 33 个,这些联合称谓绝大多数是合称。以修饰成分加中心语构成偏正式称谓的 有 97 个,占总称谓的 47.6%。因此,亲属称谓的主要构词方式是偏正式。 (三)偏正型称谓的语素语义类型 偏正型合成词中,词根语素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后一个词根语 素是中心词根, 前一个词根语素是修饰或限制后一词根的。 如“岳父”, “岳”是修饰成分, “父” 是中心成分,“岳”修饰“父”这一中心词根。 1.中心成分语素的语义类型 (1)表长辈称谓 爷、翁、公、婆、父、爸、亲、母、妈、娘、伯、叔、姑、婶、舅、 姨、妗 (2)表夫妻关系 夫、妇、妻 (3)表平辈称谓 兄、哥、嫂、姐、弟、妹 (4)表晚辈称谓 子、儿、女、媳、婿、侄、甥、孙 2.修饰成分语素的语义类型 (1)表辈分 高、曾、太、祖、大、王、父、 母、孙、玄 (2)表宗族 内、妻、姑、伯、叔、婶、舅、 姨、甥、侄等 (3)表血缘关系 胞、堂、从、外、岳、丈、表、赘 (4)表长幼排行 大、小 (四)叠音称谓的语素组合方式 汉语词汇中叠音形式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单纯词中的叠音词, 一种是合成词中的重叠 式。叠音亲属称谓也包括这两种形式。如,“奶奶、姥姥、太太”属于单纯词中的叠音词,“爷 爷、爸爸、爹爹、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叔叔、姑姑、舅舅、嫂嫂、公公、婆婆、 伯伯、婶婶”属于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叠音词和重叠式合成词是有区别的。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构成的, 单个音节 没有实在的意义,而且不能单说,如“奶奶、姥姥、太太”一般不能单说为“奶、姥、太”;重 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构成,可以单说,如以上这些亲属称谓词可以单说为 “爷、爸、爹、妈、哥、弟、姐、妹、叔、姑、舅、嫂、公、婆、伯、婶”。 从这些叠音称谓中,我们也可总结出一条规律,亲属称谓词中表示长两辈(如爷爷) 、 长一辈(如爸爸、妈妈、叔叔、姑姑等)和平辈(哥哥、姐姐、妹妹、弟弟等)亲属的词, 凡能以单字称者,多数都可重叠成复合词。但也有例外,如“姨”可以单说,但没有“姨姨” 这种说法。表下一辈亲属的词一律不能重叠,如“儿、女、侄、甥”等都不可重叠构词。再下 辈的亲属称谓似乎又可重叠构词,如“孙”可称为“孙孙”。[7](P106) 四、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顺序 中国现代有二十三个核心称谓,祖、孙、父、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 侄、甥、姑、舅、姨、岳、婿、夫、妻、嫂、媳。[8]这二十三个单音节语素将其中任意两 个组合成并列关系,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从表一所列举的词条中可见,可以的组合方式 有两类: 首先,同辈可以组合,常常是合称,如:父母、夫妻、夫妇、子女、儿女、兄弟(弟兄, 泛称) 、姐妹、公婆、叔嫂、姑嫂、兄妹、姐弟、弟妹、儿媳、侄甥、子侄等,其中兄弟可 以是合称,也可以是指哥哥。弟妹可以是指弟弟和妹妹,也可以是指弟弟的媳妇,即弟媳。 儿媳可以是指儿子和媳妇,也可以是指儿子的媳妇。 其次,不同辈分的也可以组合,表明其亲属关系,如:父子、父女、父兄、母子、母女、 祖孙、婆媳、叔侄、儿孙、爷儿(爷儿三个) 、娘儿、妻子、妻儿、子孙等。玄孙辈 玄孙: 玄孙 观察这些亲属称谓,不难发现,这些亲属称谓语的语素组合呈现一些规律,分析列表 如下: 表三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顺序 语素组合顺序 称谓举例 男性前、女性后 父母、公婆、夫妻、夫妇、叔嫂、兄妹、弟妹、子女、儿女、儿媳、 父女 长辈前、晚辈后 祖孙、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爷儿、娘儿、叔侄、父兄、儿孙、 子孙、妻儿、妻子、兄弟、姐妹、兄妹、姐弟、婆媳 宗亲前、非宗亲后 叔嫂、侄甥 直系前、旁系后 子侄 五、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组合特点的成因 综上, 我们分别研究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 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方式以及语 素的组合顺序。 我们发现,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及其组合方式和顺序都呈现一定的 规律性,不是随意组合的,可以证明,这种规律是历时地形成的,有其固有的成因。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深受汉族传统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影响, 由于汉族文化主要受儒教和 佛教的影响,注重感情和谐和尊卑有序,倡导“忠孝”;封建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缘 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亲疏,对族人进行管理和处置。因此汉语亲属称谓呈现尊卑长幼,不可逾 越,内外亲疏,严格区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重男轻女、重长轻幼、重内轻外上。 (一)重男轻女 封建宗法制度以男性为中心,以父系、夫系亲属为主体,形成“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反应在语言上表现也很突出。表一中反映出,父系称谓明显多于母系、姻系称谓,母系、姻 系称谓多在父系称谓的基础上形成的(前面已做分析) 。并且,父系父辈男性亲属有长幼之 分,“伯伯、叔叔”;母系父辈男性亲属无长幼之分,只有“舅舅”一个称谓;父系父辈女性亲 属和母系父辈女性亲属都无长幼之别,前者只有一个“姑姑”,后者只有一个“姨母”。表三中 反映出,亲属称谓的语素组合顺序也体现出“重男轻女”。如“父母、公婆、夫妻、夫妇、叔 嫂、兄妹、弟妹、子女、儿女、儿媳、父女”等都是男的在前,女的在后。 (二)重长轻幼 如兄长的配偶有专词相称,称为“嫂、嫂子”等,而弟弟的配偶没有专称,只有“弟媳、 弟妹”等描述性的称谓。因此,称呼长辈的词远远多于称呼晚辈的词。长辈称呼晚辈时一般 都是直呼其名,也可按亲属称谓来称呼,而晚辈称呼长辈时必须按亲属称谓称呼,亲属称谓 很重视辈分。另外,在语素的组合顺序上也明显体现了“重长轻幼”,如“祖孙、父子、父女、 母子、母女、爷儿、娘儿、叔侄、父兄、儿孙、子孙、妻儿、妻子、兄弟、姐妹、兄妹、姐 弟、婆媳”等都是长辈在前,晚辈在后。 (三)重内轻外 主要体现在重宗亲、轻非宗亲,重直系、轻旁系,重血亲、轻姻亲这三方面上。 1.重宗亲、轻非宗亲,宗亲是指父系亲属,非宗亲指母系、姻系亲属。宗亲拥有同样的 姓氏,而非宗亲都是外姓,因而是外亲。因此,母亲的祖辈、孙辈,皆以“外”作为相应称谓 的修饰语,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父系的 兄弟姐妹之子女称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母亲的兄弟姐妹之子女称为“表兄、表弟、 表姐、表妹”。“堂”指屋舍建筑中家庭聚集之处,自然关系紧密;“表”本是室外之意,自然 关系就疏远一些。另外,这一特点还体现在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顺序上,如表三中的“叔嫂、 侄甥”,“叔、侄、姑”都是父系称谓,属于宗亲,并且都处于前面,体现了重宗亲的特点。 2.重血亲、轻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如父系、母系亲属都是血亲;“姻亲” 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如表一中列举的所有姻系亲属称谓。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重血亲、 轻姻亲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姻亲专称少,多为从儿称或描述性的称谓,这在 前面已提及;另一方面,姻亲前多加修饰成分,如“内”,“内”并不是与“外”相对的,而是指 妻子或妻子的亲属, “侄――内侄”, “侄”是指丈夫的弟兄之子, “内侄”是指妻子的弟兄之子。 姻系称谓中的“内兄、内弟、内姐、内妹”中的“内”也是为了标记是妻子的亲属。 3.重直系、 轻旁系, 在有血统的亲属中还要区分血缘关系的亲属, 也即区分直系和旁系, 为了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都是直系亲属,“叔侄、侄女、姨、 舅、甥及堂表兄弟姐妹”则都是旁系。如“子侄”,子在前,侄在后,体现重直系、轻旁系的 特点。 六、结语 语言反映社会生活, 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亲属称谓是民族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特征,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汉语 亲属称谓的语素组合特点深受汉族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但在当前社会中, 随着计划生育的 开展,人们多为独生子女,没有以前那种复杂的亲属关系,家庭观念趋于减弱,对亲属称谓 的认识也越来越薄弱。这是一个很不乐观的现象,照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复杂的亲属称 谓系统将越来越趋于简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希望它能在现实中 淡化的背景下,能在文化上保存下来,流传后代。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电子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版。 》 [2]杨应芹,诸伟奇: 《古今称谓词典? 自序》 ,合肥:黄山书社,1989 年版。 [3]孙维张: 《汉语社会语言学》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4]马宏基,常庆丰: 《称谓语》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年版。 [5]梅勇桂: 《浅议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9 年,第 3 期。 [6]郑献芹: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括及分析》 ,江西社会科学,2006 年,第 5 期。 [7]周荐: 《汉语词汇结构论》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年版。 [8]冯汉骥著,徐志诚译: 《中国亲属称谓指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 [2]鲍海涛,王安节.亲属称呼辞典[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 (电子版)[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梅勇桂.浅议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8]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9]冯汉骥著,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词典? 自序[M].合肥:黄山书社,1989. [13]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4]郑献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括及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5). [15]孙汝建.现代汉语[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关于网络称谓的使用及特征分析[论文关键词]网络称谓 社会心理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对网络称谓的姓名称谓、职称与职务称谓和人称代词称谓形式的分析研 究,解读了网络环境下的称谓使用者对自然和 生活的热爱、对名人的崇拜、对新奇事物 的 追求、 对平 民生活 的向往和对传 统的挑战等社会心理, 探讨了网络称谓听体 现出的时代 性与非传统性、易变性与随意性 、隐匿性与无定位性、社群 性与地域 性等文化特征。 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观点看, 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也是一种重要 的 社会语言学现象,含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语用特点。它和社会发展相互映照,揭示社会发展 的轨迹。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的全球化,互联网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网络给人们带来的 影响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技术等领域。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网 络而急剧变化。 网络文化逐渐作为单一的社会文化分支而独立存在, 网络语言是网络媒体广 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现象, 其中的网络称谓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由于网 络称谓主要用于网络世界,传统意义上的“面称”几乎没有,主要以“自称”、“背称”和“互称” 的形式出现, 因此我们通过对使用中的具体称谓形式的研究, 来分析使用者的社会心理以及 文化意识。 一、网络称谓的主要形式 (一)姓名称谓 网络环境下,姓名称谓主要以网名的形式出现。网名主要用于交流时的自称和互称。网 络环境是虚拟的空间,人们不再过多关注交际双方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传统因素对其 影响减弱 ,网名成为网络交流中的广泛使用的称谓形式。从功能上看,网名与普通姓名一 样,是用来指称、识别人 的身份的;从意义上看,绝大多数 网名不仅有理性义,而且有丰 富的联想义和文化义,这一点正是人名区别于普通 代码符的重要特征;从使用数量和价值 来看,网名已超过了笔名、小名、教名、艺名、爱称 、简称等人名现象 ,且极具发展潜力。 但网名与传统名字相比,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通常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完全突破了传 统取字命名的模式。 很多网名跟普通用语没有什么两样, 形式上看不出是个名字 , 如“你好”、 “我是谁”、“嘻嘻哈哈”、“挤车上班”、“要玩就玩个痛快”等。这种不受传统取名约束的随意 性,为命名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网民可以根据 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调动自身的生活积 累和文化知识,自由地驰骋想像,不拘一格地取字命名,因而极大地丰富了网络称谓中的姓 名称谓 。 由于受命名形式 随意性的影响,网络 自称或互称称谓 的构成 方 式 也 比较 随意 和 反传 统 。 BBSIcQ、 聊天室中的网民 自称称谓 中最常见 的方式就是词。 BBS、 在 1CQ 和聊天室 中,网民的互称和 留名大多也是以词 的形式出现 的。如 :简单 、伤心 、清 逸 、飘然 、等待 、牵手 、逍遥 、喜叹等等。网络中最 常见、使 用最频 繁,恐怕要 数 短语 名称 了。从 “棒棒糖”、“老顽童”、“蓝月儿”的清纯率 真 ,到“楚 菡一叶”、“晓风残 月”、“灯火阑珊处”的耐人寻味,各具特色。小句称谓形式似乎更能展示出署名者的个性特 征。如:老妇冷眼观聊 、人到 中年、女人今年 28、明月别枝 、天若有情 、我 自轻狂; 还有一些 以疑 问句 出现的小句称谓 ,诸如 :爱需要名分吗?戒烟如何?我快乐吗?;以祈 使句出现的也不乏其例 ,如 :不要嫁给我 !别惹我!请别 自寻烦恼 !;非主谓句式 如:找 到啦。别看我 !不顺眼。另外还有紧缩 句式 如:一见你就笑 、越聊越没劲儿、有泪却无 痕等等。 英文、拼音 网络名称也是上网者 自称 的捷径使用全名的有 ,使用缩略的也有 ,如 Forever、 RosyLAT(Lovely And Talented, 漂亮 而又有才华 的女性)、 Cz(姓名拼音字头缩写)。 数字、符号形式也是不可缺少的,诸如 :168(一路发)、555(呜呜呜,大哭的人)、59420(我 就 是爱你 )、 @ (小 猪)、8:一)(小女孩)、B 一)(蝙蝠侠 ),还 有一些英文、汉字、拼音 数字乃至符号的杂合称谓 ,诸如:e 龙、yefeng、O451 女士、不管 3721XX 我想 我是海 ;最让人匪夷所思 的是那些不 成词句 的网络称 谓 ,诸如:冷帅 、恬可 、无?、 临风一?、觅觅何 、行色匆等。姓名称谓类型之多,形式之丰富,难以胜举。 (二)职称、职务称谓 职称、职务称谓,主要是对 网站管理者的称呼一般只出现在论坛和 BBs 内。汉语文化 受其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 的影响,其称谓行为偏 向“权势性”关系,用职务职称相称,体现 对受话人尊重。 由于系统的管理者享有一定的管理权 限, 在汉语系统 中就选择了具有一定 职衔色彩的称谓词 ,称 呼其为“站长”或“总管”、“主管”,称呼每一个版 面的管理者为“斑 竹或斑猪(版主)”及“板 斧(版副)”,对话题发起人 ,称之为“帖主”,又因为帖子由上至下的 排列似楼状, 又被称作“楼主”; 其余 的人则称为“一楼 的”(指第一个跟帖的作者)、 “二楼 的” 等等称谓;对前面帖子的发表者则称为“楼上 的”,其余人皆为“网友”。职称、职务称谓还 包括汉字表示的:网民、网虫、网迷 、大虾(大侠)、美眉、菜鸟、恐龙、青蛙、黑客等。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职称 、 职务一类的称谓已不像传统称谓那样发挥其体现交 际参与 者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等定位功能。 (三)人称代词称谓 人称代词称谓主要指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的指示功能的使用。 在西方文化和语言中 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你 (T)”“您(V)”使用的选择是根据交际对象变化的。 即便 网络交际人 与人之间等级差异界线模糊,网络称谓存在较强的自主性、随意性,但网络称谓语在称呼代 词“你”与“您”的选择上,某些情况下 、某种程度上仍遵循着与现 实社会一脉相承的规则。 人称代词由于能直接表示说话 人之 间的关系,所以在不同场合,它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 表情与感情意味。在网络言语交际环境下,同样体现着细致的礼貌差异,网民在使用第二人 称代词时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加以选择。这种现象在法语、俄语和德语中比较常见。一 般聊天室里交谈者多以“你”相称,而在论坛和 BBs 里,较多使用“您”来表示礼貌、尊敬的 态度。受汉语语言习惯 的影响,无论是在话题比较轻松,交谈信息往复传递的速度很快的 聊天室,还是就某一话题开展讨论 的论坛或 BBS 里,汉语 网民相互间一般用“你”称 呼。 但在网络邮件的传递时,交际双方对这点的考虑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存在着“你”“您”选择上 的区别。 二、网络称谓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分析 网络称谓,较之历史上任何 时期 的称谓都更显丰富而杂乱。然而,深入其中我们可以 发现丰富多彩的网络称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折射出其使用者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工作 、生活的压力比比皆是,而年轻人对生活 的热爱,对无拘 无束、回归 自然的生活的向往从网络称谓中得到了体现。诸如“露珠”、“海天一色”、“梦里 水乡”、“半边忧郁王子”、“天外来客”、“浪漫真好”、“渴望情感”等自称便大量涌现 出来 。 自然对人有着双重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的物质生活的源泉 ,也是人的精神家园,现代文明 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 使得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人们 只好选择各种各样的符号 , 网络世 在 界中重建一个精神家园。 这一点可以从 网络的姓名称谓 中窥见一斑 。 有的人用纯粹 的自 然事物来给 自己命名 ,如“大海”、“大森林”、“蔷薇”、“山植树”、“风 中百合”、“孤雁” 等;有的是将 自己的喜好与 自然事物结合起来给 自己命名 ,如“蓝风”、“夏雪”、“心灵 牧场”、“飞星”等。 (二)对名人的崇拜 崇拜名人是各时代的年轻一代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 透过网络称谓可以看出, 现代年轻 人心中的偶像,大多是中外一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他们往往把名人的名字演绎成对自 己的称呼,如采用与名人名字同音的方式如“张雨”;在名人名字的基础上再添加其他成分如 “新谢霆锋”;还有的仿照名人名字如“西街男孩”、“零点男孩”。由崇拜到向往,体现了年轻 人执著、渴望展示自我的个性 品质。名人崇拜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而激情澎湃的年轻人 对名人的崇拜尤其狂 热。他们觉得只要取 了名人 的名字 ,自己仿佛就成了那人,就能呼 风唤雨、叱咤风云,这种心理满足感促使他们乐意用名人的名字为自己命名。有人想闯荡江 湖,把武林高手们找来就行了,结果“任我行”、“陆小凤”、“西门吹雪”、“孤独求败”出现了; 有人想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 “希特 勒”、 “布什”、 “克林顿”、 “萨达姆”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有人想成为文化精英,结果他们让“孔子”、“庄子”、“柏拉图”、“尼采”、“贝多芬”复活了; 女网民们也是存有一丝幻想的, 她们喜欢 “西施”、 “貂蝉”、 “林黛玉”、 “紫霞仙子”。 一时间 , 中外古今,真实的虚构的名人们出现在同一交际空间。 (三)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为了能展现自己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像力, 或体现极大的神秘性和吸引力, 有些网络称 谓形式主要以“怪”和“土”最具特色。如“散步的鱼、打个喷嚏、后街+超市、东南风转西北风 四级、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中间也不是三不是、一袋春天”,这些求新、求异甚至古怪、荒谬 的网名 ,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也激发了网民们的好奇心,促成 网聊。走出都市的繁华和 喧嚣,走近老百姓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一切日常生活的琐碎一起构成“土”这一类网名。 如“牛村长、老支书、狗剩 、石头、乡巴佬、长工 、反腐败者、参政议政”,似乎是司空见 惯,但淳朴中却透露出对生活的反思 。 (四)对平民思想的向往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再把人名看得那么重要而神秘 。特别是网名,通常仅仅被看作 是一个普通代码,命名者不计较名字的雅俗,不苛求形式和意义的和谐完美,不再把命名当 作文化人和德高望重者的专利 , 普通人用普通的方式为自己起普通 的名字, 这种平民化的 思想意识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 面得到印证: 一是大量的 日常 口语用于网名。 二是命名不计 较词的褒贬 ,不忌讳个人缺陷,不怕暴露个人隐私,如“小个子”、“胖子小猪”、“老处女”、 “恐龙”(喻丑女)、“青蛙”(喻丑男 )等。三是借用名人姓名,特别是把一些显要人物的名字当 作自己的网名, 与其说是小人物对大人物的崇拜, 还不如说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 正如“和 尚摸得,我也摸得”的心理。 (五 )对传统的挑战 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即网络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区分不再明显,人们并不 像现实中一样尊重权威。网络称谓与传统称谓相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对 BBS 的管 理者“版主”的称谓进行谐音化,变成“斑竹”或“版猪”;对于专业 BBs 上的技术专家,有事 请教时称其为“大侠”,后来取谐音演变为“大虾”等等。在网络这样一个社会距离模糊人际交 往趋于平等 的虚拟空间里,人们更多地是以网名相互称呼,表达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三、网络称谓的文化特征 (一)时代 性与非传统性 语言与时代同步。 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是中国姓名称谓的一个文化特征, 如“守仁”、 “光义”“师道”、“敬德”、“建国”、“跃进”、“红卫”等名字,无不 留下了当年的时代印记 。 网名作为网络时代的姓名称谓,更是体现了崭新的时代色彩,如“妹”、“网上邻居”、“靓妹”、 “黄昏恋”等。中国传统的姓名称谓 ,是在人出生后 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赋予的。人的姓名称 谓往往跟随人的一生。即使在步人社会后因职位、地 位、年龄等的变化,也基本不会改变。 而网络称谓则是个人 行为。人们多是随心态、情致所至,即兴而来,往往没有更多传统称 谓的讲究 。另外,网络称谓无亲疏、远近、长幼、男女、乃至地位等级之差。亲属称谓俨 然是虚拟的,而社会称谓的方方面面的制约,在此也不起任何作用。不存在着“面称”要考虑 的尊卑、脸色、口吻等问题,即使有“对称”和“背称”,也不必考虑称呼不当而引起的尴尬。 (三)汉语传统的亲属称谓的特点是男女有别 、长幼有序、关系分明;而社会称谓 的特点又 是重官职、重年龄、重职业上的区别。不仅如此,在日常面对面的交流当中,称谓者的面部 表情、姿势、语调、语气等因素往往可以增加称谓语的附加意义。传统称谓与网络称谓在形 式上存在很多雷同的地方,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由于使用环境的特殊性使得 网络 称谓在交 际过程中不受上述传统规则 的制约,体现出网络称谓的时代性和非传统性的特 征。因为交流中素昧平生 ,双方又不见面,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一真实身份 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在虚拟的世界中。日常交际 中形成的隐私、道德 身份等无形的制约 也消失了,完全可以设立起全新的交际关系。而思维、语言又具有广泛的开放性,于是在这 样的空间,人们可以用自由、平等的也可以用戏谑、欺骗的交际方式相互称谓、交往。 (二 )易变性与随意性 易变性是指网名不像普通姓名那样稳定。 普通姓名由于受社会因素 的制约 , 不允许也 不便轻 易变更 , 而网名则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意愿随意改变。 一个好的网名通常能大大 提高访问率。就网络称谓的内涵看 ,并无姓氏限制 一更准确的说 ,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可以直 白,也可以含蓄 。阴柔、阳刚可以赢得人心 ,“剑出奇锋” 也能出奇制胜。它往往负载着脱颖而出、引人注 目的使命 ,因此,网民们喜欢采用鲜 明 强烈、诡谲张扬或 自认为独树一帜、魅力四射的符号来激发网友结识、交谈的欲望和激情。 因此,网络称谓千奇百怪,完全突破传统称谓的构成模式,只要能用于交流即可。由于多数 称谓是 即兴而发,往往会让人“喜新厌旧”,于是又可以兴尽而去。有人说,网称如衣,随 时随地选一件适合 自己此刻心情的称谓上网, 或快乐或伤感, 或平淡或喜悦, 都自有一份“独 特”的心情历程。因此,一个称谓的使 用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经常性 的。而且,一个人同时可以以不同的称谓 ,出现在不同甚至相同的交际场合。 (三 )隐 匿性与无 定位 性 由于网络称谓 只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使用, 不在现实生活中与它所指称 的真实对象对号 入座,因此,网络称谓具有隐匿性。无定位性是指网络称谓无法实现其传统意义上的定位功 能。所谓定位功能是指人们在选用称呼语时,通过规定双方人际关系的角色,来选择切合本 次交际目的的双方的人际关系。 称呼语的选用是一个符号互动的过程, 选择某一称呼语也 就 规定了与它所联系的人际间的关系。“称谓”一出口,又引导其他听者对被称呼人的身份、地 位、性别等有一定认识。定位功能的实现往往借助已有的人际关系角色的确定来完成。人们 生活中常用的人际关系都可借来作为称呼的方式,如职务、姓名等等。在网络中,称谓一般 不具备定位功能。因为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往往就是要抛却社会生存 中的多角色和生存交 往的复杂性,以虚拟的形象出现,以此摆脱现实人际关 系的繁复、冗杂,决不作茧自缚。 (四 )社群性与地域性 语言与社会共变 。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分化。网名作为一种特殊 的语 言现象也 不例外。不同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网民群体 , 他们的网名也会带有各自 不同的社会特征。从下面列举的几组网名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断定他们来自哪个社群, 如 :“中国头球 队”、“球之不得”、“球 坛鲁迅”;“将军”、“楚汉王”、“无名小卒”;“刘德 华”、“酷娃”“七匹狼”、“真的好想你 ”、“涛声依 旧”;“秋叶”、“夕阳红”、“老小孩”、“时 髦外婆”、“退休教师”。 社会的地域分化同样会导致语言的分化。来 自 不同地域的网名有不 同特点,这种地域 性 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显示出来 的:一是网名本身的意义,如“小广东”、“齐鲁一枝花”、“许 银川”、“金陵怪兽”、“西部 老汉”、“边疆战士”;二是 网名 中的方 言语汇 ,如“阿拉难得 糊涂”、“小仨儿”、“侬不知”。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发关注语言表达上经济性、时间性、全球性, 也许正是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网络语言大量涌现并广泛地运用于网络交际。 由于网络交 际环境的特定性, 网络语言中的网络称谓呈现出许多与传统称谓截然不同的种种特征, 网络 称谓中的等级、权势、亲疏、长幼等因素已不再明显 和被强调,相反网民的某些社会文化 心理和时代的特征却通过网络称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因此, 网络称谓值得我们今后进 一步的关注、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刘澍心,吴十日.网名与当代文化意识 [J].河南社会科学 ,2005(3):121. [3]李明洁.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1997(5): 95 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摘 要: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特征,它们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前者丰富、复杂,而后者简单、概括。这些差异准确地映射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不同 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 隐蔽在汉英亲属称谓系统中的深层文化分别是由等级观念造成的长 幼亲疏尊卑分明的中国文化和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带来的人人平等观念的西方文化。 关键词:亲属称谓;等级观念;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Abstract: Kinship systems are a universal feature of language. They are the lexically identical terms and unique terminological systems labeled with a distinc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nature. In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cultures,there must be different systems of kinship terms. Behind the vas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kinship terms are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s ( hierarchy vs equalit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ower vs solidarity) and value systems (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 of two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kinship terms;hierarchy;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 一、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比较 1.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 亲属称谓是所有社会所共有的语言现象, 但是组成称谓系统的要素会因社会文化的不同 而有所差异。构成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要素明显要多于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见图1、图2)。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庞大的系统, 不仅有辈分、 性别的区分, 还把年龄的大小、 父系母系以及血亲姻亲严格区分开来。而在英语中,由于缺少了“年龄”、“缘类”和“父母亲 属”三个系统,其亲属称谓系统就简单得多,能够构成的亲属称谓语也少得多。就以辈分系 统中的中辈为例,汉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复杂与简单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汉英称谓系统中只有父亲――father,母亲――mother 的意义是 等价的,因为它们的构成要素相同。而英语称谓语 uncle 和 aunt 在汉语中没有一一对等词, 因为它们的构成要素少,既没有长幼之别,也没有父系母系、缘类之分,分别可以包括汉语 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和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 2.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特征 ①汉语称谓系统的描述性与英语称谓系统的概括性。汉语称谓系统具有高度的描述性, 复杂、细致、严格,对不同类别的亲属关系分得非常细致,区别非常明显,对每一类不同的 亲属根据辈分的大小、 年龄的长幼和关系的亲疏赋予不同的称谓, 形成了数目繁多的亲属称 谓词语。据统计,现代汉语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由此而来的是汉语称谓语 所指的唯一性, 即任意一个称谓语都指称唯一的一种亲属关系, 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 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以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堂哥”这一称谓词至少告诉我们如 下信息:男性、平辈、父亲亲属、年龄比自己大、和自己有血缘关系,“堂哥”的所指就非常 明确。 而英语称谓系统则不然,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单、笼统、模糊,只有核心家庭内部的四 个称谓 father、mother、son 和 daughter 是描述性的,有明确唯一的所指。其他称谓概念比较 模糊,所指不确定。有的不分长幼,如:brother (哥哥或弟弟)、sister(姐姐或妹妹);有的不 分父系母系,如:grandfather(父系的祖父或母系的外祖父)、 grandmother(父系的祖母或母 系的外祖母)。英语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只有一个称谓 cousin,不分大小、不论男 女、更不管是父亲的亲戚还是母亲的亲戚,它至少相当于汉语中的八个称谓(表哥、表弟、 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②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在非正式的场合, 借用亲属称谓来称 呼与称呼者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的人,这在中国文化中是被普遍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语用规 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和 谐,因而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移,扩大到家以外的社会关系中去。无论是对街坊邻居、朋 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常以亲属称谓来称呼。但在选择何种称谓时,必须考虑对方的 年龄、身份地位以及与称呼者的关系远近等因素。比如对长辈可以尊称“大爷”、“大妈”、“大 叔”等,对同辈或年龄相仿的人称呼“大哥”、“大姐”、“大嫂”,对比自己年幼的称“小弟弟”、 “小妹妹”。人际交往中,运用恰当的亲属称谓语,能够缩短说话人和说话对象之间的距离, 能使交往、交际顺利进行。 在西方社会, 家庭成员之间或亲戚之间, 人们习惯直接称呼对方名字, 甚至子女对父母、 孙子女对祖父母也是这样。在社交场合,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 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 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 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 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 面时也常如此。 二、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1]。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 出例证。 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文化在社会结构、 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念等方面差异的具体体现。 1.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与平行/平等格局 在古代,中国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农业文化(或大陆文化)特征。人们靠土 为生,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人们几十个甚 至上百个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或外延家庭 extended family),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宗法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差序 格局”的等级社会,这样的社会以维护上尊下卑的秩序为根本[2]。宗族内,由血缘和婚姻形 成的纷纭复杂的亲属关系, 不仅仅只表示血缘和姻缘的关系, 还是地位、 权威和距离的象征, 必须严格按等级区分,也必须要从语言符号上加以明晰[3]。繁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由此 产生。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特别注重长辈与小辈、父系与母系、宗亲与姻亲、年长与年幼的分 别。同辈分的要按年龄大小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 辈分的使用非对等式称呼(asymmetrical),于是长辈可以呼下辈的名,而下辈对长辈则只能 严格按相应的称谓进行称呼以示尊敬。对父亲兄弟的子女称呼“堂哥/弟/姐/妹”,而对母亲兄 弟的子女则称呼“表哥/弟/姐/妹”。“堂”和“表”表明了内外有别,关系亲疏。这些都是差序格 局的宗法社会的真实写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希腊是个岛国, 在海洋国家中最早地发展了 商业经济,创造了西方社会的商业文化(或海洋文化)。从事商业活动的希腊人很早就摆脱了 血缘纽带, 发展了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民主平等的契约社会。 商业经济决定了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的结构模式,即家庭中只有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家庭成员少,亲 戚也分居在不同的地方。 这种松散的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 使得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随之 简单,日常生活中少量的几个称谓语就足够使用。契约社会不看重血缘,注重人与人之间的 契约合作关系,重视个人,强调人人平等,在称谓上也就不讲究宗亲与非宗亲、上下辈分和 长幼的区别了。最能反映这种平等的社会格局的称谓词就是 cousin,它涵盖了除 brother 和 sister 以外所有平辈之间的亲属关系,没有长幼之别、内外亲疏,甚至不分男女。 2.人际关系:权势性与一致性 人际关系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区别于另一个社会和文化的最为突出的一部分[4]。形形色 色的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普遍存在的权势性和一致性关系。简单地说,“权势”是指上下或尊 卑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而“一致性”则指平等的关系。 以血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的宗法社会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呈等级取向的不平等关系。 同 时, 中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孔子儒家哲学的影响, 儒家哲学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观念 是伦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绝对而永久的,其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种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汉语称谓系统中得 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汉语数目繁多的称谓词就是用来梳理清楚纷纭复杂的家庭人际关系的, 以明确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 反映不平等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男尊女卑的典型例证就是 称谓词“外祖父/外祖母”(母亲的父母)和“外孙/外孙女”(女儿的子女)有别于“祖父/祖母”(父亲 的父母)和“孙子/孙女”(儿子的子女)。 一个“外”字折射出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而女性是 外人,处于从属地位。从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 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1]182,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 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 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3.价值观念:集体主义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价值观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价值观念系统[5],深 藏在文化的最底层, 但是可以由语言等表层文化体现出来。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定程度上也 反映了中西文化各自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崇尚家族关系,追求 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一个人必 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大家庭,和集体融为一体。在这个家庭集体中,为实现人际关系的 和谐,个人必须克制自己,遵循家庭伦理。不仅如此,还把这种家庭观念延伸到家庭以外的 社会,把个人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自然地,对家庭以外的人也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 与之相反,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 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 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 显而易见, 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特征, 它们存在着巨 大的差异。前者具有描述性,丰富、复杂,而后者具有概括性,简单、笼统。这些差异准确 地映射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 隐蔽在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是 由等级观念造成的长幼亲疏尊卑分明的中国文化, 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带来的人人平 等的观念孕育了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 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同时又是不断 变化的[6]。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文化 更是如此。 如今人们摆脱了绝对化的群体取向和宗法观念的束缚, 逐渐重视个人的自我发展 和自我完善,人际关系趋向平等和谐。虽然主要亲属称谓语一直沿用,但它们只作为称呼而 已,完全没有了中国文化中消极成分的内涵。 ①参见《外语学刊》2003 年第 1 期张德禄的“符号的系统性与语言的意义系统”一文并 作了适当修改。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张德禄.符号的系统性与语言的意义系统[M]//王菊泉, 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5]SAMOVAR, PORTER,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0.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2. 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使用特点【摘 要】传统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 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关键词】亲属称谓;敬称;谦称;使用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与传统的汉文化关系密切, 或者说, 传统的汉文化深深地影响 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 而敬谦称就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 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 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一、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1)“嗯,仁者,求仁得仁;恕者,犯而不校。好名字,谁给你起的?” “家父所赐。” “令尊是……” “家父易元杰,曾在中堂大人麾下为国效力。” (霍达《补天裂》第一章) (2)健生说道:“令兄出去了吗?” 燕秋道:“程先生带他去拜访一个人去了。” 健生道:“这样早,程先生就来过了吗?” 燕秋道:“是的,他来过了。因为我没有起来,他没有惊动我,就同家兄出去了。” (张恨水《雁归来》第四十二回) “家父”、“令尊”虽然都是对“父亲”的称谓,但是他们所具体使用的场合不同。“家父”只用于 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令尊”用于对对方父亲的称呼,就是说,一个指向内,一个指向外。 如果对它们不加以区别,甚至颠倒使用,就只会闹出笑话了。 除了“家父”和“令尊”以外,其他的如“家母”和“令堂”,“贱内”和“尊夫人”,“家兄”和“令兄”, “舍妹”和“令妹”,“小儿”和“令郎”,“小女”和“令爱”等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家母、贱内、 家兄、舍妹、小儿”等都是内向性的,只能用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而“令堂、尊夫人、 令兄、令妹、令郎、令爱”等都是外指性的,只能用于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人。 对“尊”、“贤”、“令”、“家”、“舍”等敬谦语素的使用,除了要注意内外指向性,还要注意上 下指向性。有些语素只可用于长辈或平辈,而有些必须用于平辈或晚辈。“令”是通用于他人 亲属的敬语素,无年龄和辈分之分,而“尊”、“家”一般用于长辈和平辈,“贤”、“舍”、“小” 则用于平辈或晚辈。 二、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是汉语称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例如同是对父亲的称呼, 汉语中 有“尊公、尊甫、尊翁、尊君、令尊、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等不同的叫法,而在 英语中,往往只是最简单的“your father”或 “my father”,不象汉语称谓这样丰富且具有表情 性。 使用不同的称谓显示说话者的感情好恶和尊恭谦卑, 这是汉语敬谦称中才具有的独特的 民族性。再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和英语中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 my father 家母、家慈、家堂、家夫人 my mother 家兄、愚兄、小兄 my elder brother 贱房、贱荆、贱内、贱妻、贱累、贱室 my wife 小儿、小犬、小豚、贱息、贱子、犬子 my son 小女、拙女 my daughter …… 尊慈、尊堂、尊母、尊萱 your mother 尊公、尊甫、尊翁、尊君、令尊 your father 令兄、令兄大人、尊兄、贤兄 your elder brother 令阁、令妻、令攸、令室、令阃、令正 your wife 令郎、令公子、令嗣、令子、贤子、贤息、贤郎 your son 令爱、令媛、令闺爱、令千金、令淑 your daughter …… 三、亲属称谓中敬谦称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是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产物。 古代封建社会, 等级森严, 深受礼教束缚的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国家之中,君君臣臣界限不可僭越,而在 家庭之中,尊卑长幼之序严格有别,敬谦称谓随之产生,而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谓也作为其 中的一部分伴随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许多敬谦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渐渐退出 了历史舞台。举例说来,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男人往往三妻四妾,“尊宠”、“令宠”都是对他 人姬妾的敬称,而“贱妾”、“小妾”是对自己姬妾的谦称,而这些敬谦称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复 存在了。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子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地位的,而到了现代,男女平等 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所以那些体现男尊女卑思想的敬谦称也不能在现代汉语中存在。 在 封建社会中,“小婢子”是对女儿的谦称,而“箕帚之使”是对妻子的谦称,这些在现代汉语中 已不再使用。 (1)“姬妾是扬州土产,小弟替年兄觅个尊宠何如?”(清? 李渔《怜香伴? 斋访》 ) (2)“只见他令宠把奉承他的一套本事,多使出来奉承那番兵。”( 《续金瓶梅》第十一回) (3)“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步……小哥子抱得来??曰:?又一小婢子。?”(蒲松 龄《聊斋志异? 翩翩》 ) (4)“楚庄王使使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已有箕帚之使,愿入记之。?”( 《韩诗 外传》卷九) 在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对别人家的子女,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子女,往往尊称为“少爷”、 “公子”“小姐”、“千金”,对富贵人家的儿媳称作“少奶奶”,在现代汉语中,“少爷”、“公子”、 “千金”还在使用,“少奶奶”已基本不用了,而“小姐”的含义变得复杂了,也基本不用于称呼 别人的女儿。 (1)“李先生的少爷病得很重,李太太催李先生赶快回去。”(曹禺《日出》第四幕) (2)“她的公子,这一会烧得更重了,我没敢多问话。”(曹禺《蜕变》第四幕) (3)“你应该先去看看你的千金小姐,她吃亏了!”(茅盾《子夜》八) (4) “要是太太还在, 看见你们长大了, 该多喜欢! 还有我们少奶奶, 公馆里哪个不喜欢她?” (巴金《家》十四) 现代家庭关系的变化导致现代亲属称谓的简化,许多古代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得已不多, 大致局限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孙侄等,现今用得较多的有: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家姊、家兄、尊府、尊堂、令尊、令堂、令慈、令郎、令嫒、令爱、令孙、贤侄、贤婿、小 女、小犬、犬子、小侄、舍弟、舍妹等。 四、亲属称谓中敬谦称具有很强的书面性。 现代汉语敬谦称主要源于古汉语, 所以这些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一般不用于口语, 而更多地 使用在书面语,尤其是雅体书信、文人书札中。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些敬谦称时,要注意一 定的选择性,要特别注意使这些敬谦称与随意的口语保持协调。 正确使用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 是现代文明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但是在使用时, 不能为了使用而滥用,一定要注意这些敬谦称的使用场合和范围,注意对方的身份。如果向 一个小孩子问起“令尊”,由于知识的局限,小孩子可能会不理解,反而没有问“你的爸爸” 来得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 梁章钜.称谓录[M]. 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1987. [2] 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Z].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 韩省之.称谓大辞典[Z].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 [4] 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5]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 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 郭 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周一良.郊叟曝言[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9] 陈 原.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10] 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1] [韩]金炫兑.交际称谓语和委婉语[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02. [12] 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3] 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 [14] 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Z].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5] 杨应芹,诸伟奇.古今称谓词典[Z].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称谓的修辞作用【摘要】文章从称谓错综、称谓代指、节短称谓、寓名四个方面对称谓的修辞作用加以分析 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古书。 【关键词】称谓;修辞;作用 称谓,就是对人的称呼,也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名称。由于称呼对象 的身份、地位、职业、辈份等等的差别,称谓也是千差万别。特别是古代,由于封建伦理关 系的制约,称谓更是多种多样,情况特别复杂。章学诚《文史通义? 繁称篇》中就曾指出一 些古籍“书人名字,不为成法”,“一篇之中,错出互见”,给读者带来不少困难。俞樾《古书 疑义举例》也指出如果不懂古人称谓之例,那就会产生误解,也容易导致妄改古书。其实,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尔雅》中的《释亲》篇;后周卢辩的《称 谓》 (已佚) ;明李翊的《俗呼小录》 ;清梁章钜的《称谓录》 ;周象明的《称谓考辩》等都是 谈称谓的专书,唐刘知几的《史通》 ;宋赵N的《朝野类要》 ;明方以智的《通雅》 ;清翟灏 的《通俗编》等书里也有谈称谓的专篇。不过,这些著作大都只是推寻语源,枚举出处,对 俞樾所说的“称谓例”则缺少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称谓问题不仅与校读古书、推 寻文义有关,更与理解古人的修辞手段有关。 现在,我们就对古代称谓中一些特殊现象的修辞作用,分别举例,并略加说明。 一、称谓错综 在一部书或一篇文章中连举人名, 前后应当一致, 不能同是一人, 忽而称名, 忽而称字, 忽而称官,忽而称谥,这是通例。但是,古代却有姓氏名字错出互用的,这种情况最早见于 《左传》 。如郑大夫祭仲,字足,其先人为祭封人,故书中除了简称为“仲”之外,有时又称 祭足、祭仲足或祭封人仲足,同一人而有四个称呼。又如《左传? 宣公四年》 :“初,楚司马 子良生子越椒。……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 难?且泣曰:?鬼尤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耳!?及令尹子文卒,斗般为令尹,子越我司马。 l贾为工正,P子扬而杀之,子越为令尹,己为司马。……秋七月戊戌,楚子与若敖氏战于 皋浒。伯棼射王,汰b及鼓跗,著于丁宁。”楚令尹越椒,除了简称为“椒”之外,又称子越、 伯棼,也是同一人而有四个称呼。此外,一人而有二称、三称的,为数更多。 《文史通义? 繁 称篇》说:“尝读《左氏春秋》 ,而苦其书人名字不为成法也。夫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死谥,周道也。此则称于礼文之言,非史文述事之例也。 《左氏》则随意杂举而无义例,且 名字谥行之外,更及官爵封邑焉。一篇之中,错出互见,苟非注释相传有授受,至今不识为 何如人也。 是以后世史文莫不赞仰 《左氏》 而独于此不复相师也。 , ”在其他的史书或文章中, 这种现象也相当多。如《史记? 司马相如传》中相如、长卿互用,就是一个例子。而《世说 新语》 一书中,这种情况则更为突出, 如山涛在书中就以山巨源、山公、山少傅和司徒并称。 六朝至唐末五代的诗文中,这种风气还相当盛行,直到北宋欧阳修、曾巩等人开始推倡平实 文风,这种情况才算慢慢减少了。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引用了章学诚的说法,加上按 语说:“以实用言之,章说诚是矣。然作《左氏传》者意在求美,后人之误解与否,非所计 及,其求美之意之切,亦可推见矣。”意在求美,就是注意修辞的效果。如何提高修辞效果? 就选词来说, 力求行文富于变化, 避免同字相犯, 就是有效的一种手段。 刘勰在 《文心雕龙? 练 字》篇中曾说“缀字属篇,必须练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权重出, 就是避免同字相犯。 《左传》之所以在称谓上变了许多花样,正是为了避免行文平板单调, 使词面别异,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从而形成错综,这是我们必须要 注意的。 二、以称谓代指 古籍中有时不直接称人姓名, 却用别的与他有密切关联的名称来代替, 这种借用替代的 方法叫做代指,又称代称、替代、借代等。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官名代指 《史记夏本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马 叙伦《古书疑义举例校录》以为是时大费为伯益,弃为后稷,不曰大费、弃,而曰益、稷, 这是“以其官名其人”,也就是用官名替代之始。后代古籍中,这种现象逐渐增多,如以太史 公代司马迁,以平原代陆机,就属这一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官名与姓连用,如称贾谊为贾 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 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 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 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等,在此不一一赘举了。 (二)用任官之地代指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 笔。”陶渊明为彭泽令,谢灵运为临川令史,故以彭泽、临川代陶、谢,这就是用任官之地 代指。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 世称孔北海; 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 世称骆临海; 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董仲舒先后相江都, 胶西两国,世称董江都或董胶西,这也是用任官之地代指。元好问《论诗绝句》 :“江山万古 潮阳笔”,因韩愈曾为潮州刺史,故以潮阳代韩愈;又“发源谁似柳州深”,因柳宗元曾为柳 州司马,故以柳州代柳宗元。 《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 地称之。这样的例子,诗文里极多。如果不懂得用任官之地代指的修辞手法,对于理解文义 就会产生偏颇。 (三)用籍贯代指 唐张九龄是开元名相, 韶州曲江人, 天下称曲江公; 李德裕为真定赞皇人, 世称赞皇公。 顾炎武在《菰中随笔》中称此为用籍贯代指之始。唐代诗人孟浩然人称孟襄阳;柳宗元人称 柳河东;北宋王安石人称王临川;明代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等都是这种代指方法。明代称内 阁的首辅,也有用本籍县名的,如严嵩称分宜,徐阶称华亭,张居正称江陵等。清代沿用了 这种旧例,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 指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民国以后,对达官文人有时 也用这种代指法,但已比较少见。 《汉文文言修辞学》论“曲指”,内有“称名之曲”一项,引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寡君)使下臣犒执事”。杜预注:“言执事,不敢斥尊。”又引《左 传襄公四年》 :“兽臣司原,敢告仆夫。”杜预注:“告仆夫,不敢斥尊。”用籍贯代指,其实 也是对尊者表示尊敬的一种“曲指”。 (四)用所居之地代指 《礼记? 檀弓》有云:“……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孔子死后子夏居于西河,后人遂以洙泗代孔子,以西河代子夏,即为以所居之地代指。如梁 武帝《答刘之遴诏》“丘明传洙泗之风,公羊禀西河之学”,就是这种用法。隋、唐以后,和 尚们往往以山名、寺名称代本师。宋代以后人们也沿袭了这种风气,如称宋周敦颐为濂溪、 程颐为伊川、陆九渊为象山,明陈献章为白沙、王守仁为阳明之类,情况也是如此。这种称 呼, 原先仅限于门徒称本师, 后来演变为非受业者用以称著名学者或大官僚, 范围就扩大了。 (五)用郡望代指 魏晋至隋唐时,重视门第阀阅,每郡的显贵家族,为四方所仰望,称为郡望。如韩愈虽 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 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 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章学诚《文史通义繁称篇》说:“唐末五代之风诡矣,称 人不名不姓,多为(郡望) ,观者览其文,不知何许人也。”指的就是这一类。 三、节短称谓 《吕氏春秋》中有“干木光乎德”。东汉应劭《风俗通? 氏姓》注以为段干木姓段名干木, 而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说:“《吕氏春秋》 :?干木光乎德?,去段字……此为剪截名字 之祖。”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裴S《集解》 也认为段干是魏邑名,段干木因邑为姓。另《史记? 魏世家》有段干子, 《田完世家》有段干 朋,三人都以段干为姓。可见顾炎武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左传》称晋文公重耳为晋重(定 公四年) ,称莒展舆为莒展(昭公元年) ,都是两个字的名只称一字,这也是节短姓名,时间 却在《吕氏春秋》之前,可见,节短姓名早在春秋时期即有先例。从汉、魏到五代,节短姓 名的现象一直很多,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说:“汉魏以降,文尚骈俪,诗严声病,所引 用古人姓名,任意割省,当时不以为非。如皇甫谧《释劝》 :荣期以三乐感尼父。庾信诗: 唯有丘明耻,无复荣期乐。白乐天诗:天教荣启乐,人恕接舆狂。谓荣启期也。 《费凤别碑》 : 司马慕蔺相,南容复白圭。谓蔺相如也。……”单是《十驾斋养心录》已经举出的,便有十 几例。其中有截去上一字的,如晏婴只称婴,周勃只称勃,东方朔只称方朔;有截去中一字 的,如荣启期只称荣期,郦食其只称郦其,韩安国只称韩国;有截去下一字的,如蔺相如只 称蔺如, 申包胥只称申包, 郑当时只称郑当。 这种任意割裂, 前人多认为不妥, 但俞正燮 《癸 己存稿》卷十二“姓氏省文为辞学说”条却认为这是“辞学”(即修辞学) ,并列举了大量的例 证,说明临文取姓氏,乃辞章当行语,不能妄加指责。又说:“古人文章,孙宏、方朔、马 迁、马相如、松子、杨意、班婕、葛亮、刘牢,或以就对偶,或竟省举……古人姓有异文、 有省文、故不可泥。至增减见在人名字,六朝至五代皆然。”又说:“《礼》有言徵不言在, 相敬之意, 通于常谈, 非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 乌得不致疑古人, 因羞成怒, 而肆其诋哉! ” 俞氏深通辞章之学,懂得“诗赋遣词安句,自有其例”,所以他极力为“割裂姓名”辩护,这也 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同是司马相如,由于牵就字数、平仄等等,在李商隐的诗里就有几种 说法:如《寄令狐郎中》“茂陵风雨病相如”; 《梓潼望长卿山》 “梓潼不见马相如”; 《南 潭上亭宴集以疾后至因而抒情》“马卿聊应召”。试问如果不是这样变换着说,他又怎样能够 写成五、 七字诗而又符合格律的要求呢?我们认为批评节短形式的玩弄是正确的, 不过批评 也不应只注意形式,不注意实际情况。因为该批评的不是节短本身,而是节短的滥用。 四、寓名 《史记? 万石君传》 :“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正义》 :“颜师古云:?史失 其名,故云甲乙耳,非其名也。”《日知录》卷二十三也说:“甲乙,非名也,失其名而假以 名之也。”顾炎武称这一种情况为“假名”,并举《史记任安传》 :“某子甲何为不来乎?”《三 国志注》 :“许攸呼魏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左传文公十四年》 : “齐公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己氏。”注:“犹言某甲。”俞樾称这一种为“寓 名”,他的《古书疑义举例》有“寓名例”,指出:不但屈原的渔父,司马相如的乌有先生、 亡是公,扬雄的翰林、子墨等是虚构的人物,就是《孝经》中的曾参,也是假设的角色,因 为当时孔子只是用问答体来阐发自己的一套理论, 不是曾参真正提出问题请孔子回答。 俞樾 由此推论:“庄、列之书多寓名,读者以为悠谬之谈,不可为典要,不知古立言者自有此体 也。虽《论语》亦有之,长沮、桀溺是也。夫二子者,问津且不告,岂复以姓名通于吾徒哉? 特以下文各有问答,故为假设之名以别之……以为二人之真姓名,则泥矣。”我们由此也可 以推知,像谢惠连《雪赋》中的梁王、邹阳、枚乘、司马相如,谢庄《月赋》中的陈王(曹 植) 、应`、刘桢之类,也都是寓名,不过借用真实的人罢了。后代的笔记、小说用某甲、 某乙称失去姓名或不必说出姓名的人,已经成了通用的手法,读者也很容易理解。但其他的 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就未必注意到。因此,懂得“古立言者自有此体”就既不致于把 寓名误认为真名,又能给读者以真实感了。 除了上文所举各项之外,还有敬称、谦称、以及历代因避讳而改称,唐人以行第相称, 宋以后多取别号等,这些情况产生了不少称谓,也都各有修辞作用(如示敬、鸣谦、避复、 避讳、避熟等) 。由于有一些比较常见,有一些已有专书收录(如《史讳举例》《唐人行第 、 录》《自号录》《别号录》之类) 、 、 ,因而本篇便不赘论了。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称呼泛化,时尚变迁中的美好追求“我讨厌成年人自称?我们女孩?、?我们女生?,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这个看似平淡的话题, 近日在天涯社区里甫一亮相便引来跟帖无数,引发了网友们关于称呼的热烈讨论。而今,在 演艺圈和电台、 电视台的很多综艺节目中, 成年人中泛男生、 泛女生称呼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在我们周围,也常见有人到中年者动辄称“我们女生”、“我们女孩”的。“男生”、“女生”这两 个青涩的称谓,似乎不再是学生们的专利。 曾几何时,人们熟悉的“同志”、“师傅”等称呼,正慢慢缩小使用范围,“美女”、“帅哥” 则由赞美词演化为性别的代名词, “亲爱的”也不仅是爱人间的昵称……各类流行称谓的更改 推衍,折射出社会浪潮的多元化变迁。 真萌: 成年人自称“男生”“女生” “20岁以下或左右这样说还行,25岁以上自称女生实在顶不住。”“对那些走上社会又没 结婚的,你让人平时怎么称呼自己?女的、妇女、女人、女子还是姑娘家?楼主光说讨厌, 您倒是找个合适的替补一下啊……”网上这样七嘴八舌、针尖对麦芒式的讨论,让围观者忍 俊不禁。 记者采访时发现,对于人际交往中的称谓变化,人们所持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宽容: “我觉得这个不是靠年龄来衡量的,你可以选择做永远的17岁,也可以选择做永远的47岁”; “20是小男生,40是大男生,40岁以上才是男人。”“没看台湾综艺节目里都五六十的人了, 还男生女生的吗?”有人则较为中庸:“要看人的长相举止和气质,看上去觉得超过这个岁数 的就是装嫩、装天真。”还有人则明确表示“别扭”、“不舒服”:“50多岁的女人了,还自称女 孩,让我直起鸡皮疙瘩。”一位网友不留情面地说:“偶然一次看《快乐大本营》 ,听到何炅 自称男生,我立马换台。” “男生”、“女生”称谓的泛化和流行,可以说是台湾综艺文化盛行的副产品。而随着很多 大陆演艺界人士的口口传播,更多的普通人也加入了“装萌”的大军。 江苏交通广播网《男生宿舍》主持人成杰思告诉记者,10多年前,他还在上大学时,一 位台湾同学的母亲来学校,听到这位妈妈挂在嘴边的“你们男生怎么样,我们女生怎么样”, 总觉得挺别扭。因为在一般人眼中,男生女生是学生特有的称呼,听到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 这样自称,就很不习惯。而现在,身边这样自称的人越来越多了。为此,有些人还配上了自 嘲式的合理“解释”: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么,我们虽然早早毕业,但终究也是社会大学的一 名学生嘛! 谈及这个话题,一位同事反问,“要不怎么称呼?称呼我们妇女,太老土;我们女人, 和职场太不搭调;我们女士,没有这样自称的。 还是女生比较好,显示我还年轻,我不服老。 只要没退休,我就自称女生。” “现在的潮流是,30岁以下的装成熟,30岁以上的好扮嫩。”网友的这句调侃,透露出一 部分成年人自称“男生”、“女生”的心理内核。对此,成杰思认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 “男生”、“女生”的行列,其中不乏扮嫩装萌的成分,但也体现了对青春校园的追忆和希望永 远停留在美好校园时代的梦想。 年纪不能改变, 但称呼可以让自己年轻一点, 何乐而不为呢! 真潮: 满大街都是“美女”“帅哥” 在6月的这个租房高峰季,家里有房待租的南京市民陈中华被求租者从阿姨到姐姐,从 美女到亲爱的喊了个遍。“11日,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两个女生来看房子时喊我阿姨,第二 天,准备签约时,一个女生开口就喊姐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细节上的讨价还价后,在她们 嘴里我又变成了?亲爱的?。”身为70后的陈中华感慨,面对短短24小时间内的称谓变化,自 己还真有点无所适从。 “我都奔四的人了,从来没有人说过我漂亮,我也知道自己不是美女,突然有人喊我美 女,还真有点找不着北。”“现在听到别人喊你美女可别当真,就是跟你打个招呼而已。”这 样的讨论如今并不陌生,“美女”也成为生活中最常用的称谓之一。 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辅导员杨赛良是一位有心的80后,出于对称谓演变的兴 趣,她曾做过问卷调查。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我专门发放了100 份关于如何称谓陌生人 的调查问卷,回收91 份。其中,对于女售票员,称呼?美女?的占了70%,称呼?师傅?的仅有 3份,1份称呼?同志?。社会上对女性称呼?美女?非常普遍,我调查发现,这个称呼比师傅更 亲切一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亲爱的,回头一起走啊。”已有十多年媒体从业经验的朱莉莉经常在新闻发布会后,被 一群80或90后的女记者包围,“有的喊亲爱的,有的喊朱姐姐。记得我刚当记者的那几年, 见到比我年长的,都毕恭毕敬地叫老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随意中带着亲昵的称呼语,更 显亲近。不能说哪个更好,只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称呼。” “亲,我们不还价。”“亲,包邮哦”,这是淘宝网上购物时店主常用的话语,让很多不经 常在淘宝上转悠的人起鸡皮疙瘩,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生付晓认为:“?亲?,让人听得 更舒服更开心。网上购物其实也是一种娱乐,大家更容易接受时尚不俗简单的称谓。” 除了正式社交场合使用的规范称谓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早已习惯多年的“同志”、 “师傅”等听上去比较正统的称呼悄悄变化, 取而代之的是更显时尚和地位的“美女”、 “帅哥”、 “老板”等。如果你要是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使用那些过时的称谓,没准儿一张嘴就被“踢”出时 尚达人的阵营。 点评: 称呼不分褒贬而在于是否得当 调查中杨赛良发现,时尚称谓的应用也是分地域、分场合的,否则再好的称呼也会闹出 不愉快:“在一线城市,你在大街上喊别人美女,人家明白这是通称,你是好意。但如果在 一个县级城市,你称呼一个并不漂亮或者是年龄较大的人为?美女?,人家就以为你带有嘲讽 的意味,效果适得其反。” 对于称谓的种种变化,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宁宁和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邢宇宙认为, 从解放后单一的“同志”、 “师傅”到现在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冈布奥称号效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