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搂膝拗步分解视频教程掌推出后手掌要微向内吗

周热销排行
用户评论(0)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谈杨式太极拳练习者搂膝拗步下肢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pdf 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杨式太极拳练习者搂膝拗步下肢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姓名:谷枫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
指导教师:徐伟军
杨式太极拳练习者搂膝拗步下肢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指导老师 徐伟军
研究生 谷 枫
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学 研究方向 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
太极拳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它孕育于古老的中华文明 流传数百
年而不衰 是人类健体强身 技击防身 修身养性的理想手段 人们只有演练正确的太
极拳动作技术 才能达到提高身体机能和延缓衰老的目的 才能在大型太极拳比赛中取
得优异成绩 在当今社会 为了更好地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应对太极拳的每一个动
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 给予科学的定义 使中华武术传统的宝贵经验科学化
规范化 系统化
本文借助先进的实验仪器 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 Footscan足底
压力测试系统 手段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 对两组不同水平的杨式太极拳演
练者搂膝拗步下肢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 试图揭示这一动作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和原理
从动力学上给以验证 并对受试者动作技术的合理性做出诊断与评价 为太极拳技术评
价与训练以及全民健身指导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通过对两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专业运动员和非专业运动员在演练太极拳搂膝拗步时 两者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
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专业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与非专业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在
垂直方向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身体躯干基本上保持正直 但并不是完全与地面垂直 而
是在5.3 +2.5
范围内随着下肢动作各时相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补偿性变化 专业运动员和
非专业运动员对髋 膝 踝三大关节活动能力的控制上具有差异性 太极拳搂膝拗步动
作是实腿转动 转动时髋 膝 脚在同一轴线上的旋动 在太极拳搂膝拗步动作中 双
脚支撑阶段三大关节解剖角度值分别是
髋关节角度为 128.5+4.0和 163.8+4.4
膝关节角度为118.4+1.1和172.6+1.1踝关节角度值为83+0.4和48+2.9在摆动
期 左支撑腿的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 135.9+0.9右支撑腿的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
137.3+1.1这个角度可以使太极拳练习者更好地利用转动惯性顺势运动 便于动作之
间的衔接 为了获得更大的旋转力 转向期要有主动与被动肌肉收缩配合完成的 松胯
圆裆 为从双脚支撑顺利地过渡到单脚支撑提供有力地保证 专业运动员的身体重心
在足底的后 2/3处均匀的变化 且垂直方向上的足-地接触力明显小于非运动员的统计
数据 其谷值和峰值呈增大的趋势 太极拳搂膝拗步下肢动作的练习对提高练习者腿部
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 半腱肌 半膜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过练习
太极拳可以增强下肢各肌肉群的肌力 在提高人体平衡能力以及运动中的稳定性等方面
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
建议太极拳运动应该更加科学化地发展 对其动作技术的研究中应多借鉴一些运动
生物力学 解剖学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并采用当今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测试与
分析 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得到科学的验证和补充 以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搂膝拗步 QUALISYS 系统 压力测试系统 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转载]杨式太极拳85式(左右搂膝拗步)
后面动作同前左搂膝拗步。
【备注】:
<font COLOR="#63版《杨式太极拳》:同时左掌也随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扎西《感恩太极》:腰右转,右胯根里收。右掌边外旋边弧形下落至右胯侧前,掌心向里微向上。左臂随转体屈肘下沉,左掌微内旋合于胸前。随右臂后撩上扬,左脚弧形收回。
【备注】:
1963版《杨式太极拳》: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后面同此。
扎西《感恩太极》:腰左转至身体中线朝东北,同时,以左脚跟为轴,脚掌外展45度(东北)。左右掌同时外旋里合,向左捋转。左胯外旋里收,以腰带身,肩胯齐转。
【备注】:
1963版《杨式太极拳》: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
扎西《感恩太极》:随重心前移,右大腿面上提,右脚弧形收回时,身体继续左转至东北偏北,同时,左臂随转腰外旋后撩,弧形扬臂至掌心斜向上,右掌随外旋弧形盖于胸腹前,高与横膈膜齐。随腰右转,右脚弧形向前迈出。
杨振铎《杨氏太极》:如何掌握好重心,过去在做法上要求“脚踩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
赵斌《杨氏太极拳》:
(一)左搂膝拗步
右胯根微收坐,腰微右转,约30度。随腰转,由肩、由肘自然松沉,带动右掌边落边臂外旋弧形至右胯旁,使掌心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腰自前而右而下弧形移至胸前中线,高与横隔膜齐。眼神随右手平视,顾及左手移动。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1、重心不变,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腰身相随地渐向左转。随转体,左肘微松动后移,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向左微弧形下移,肘微屈,臂稍外旋,掌心朝左,高与胸齐,不超过身体中线。渐次,左胯根微内收,腹微沉,重心微前移,右膝微屈,脚跟微起。眼神向前平视,先顾右掌移动,随即顾及左掌。2、重心全部移向左腿,腰继续向左微转。随转腰,右膝向前领起,小腿放松自然下垂。同时,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掌心翻朝右前,手掌与肩齐。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左腹前,臂微内旋使掌心朝下,坐腕。眼神稍关顾左掌随即移顾右掌。3、腰腿微沉,右脚向前迈出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微右松转。同时右掌随腰微向前右下移至腹中线前,掌心朝下。而左掌同时向肩、耳旁移动,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下,眼神关及右掌向前平视,眼稍顾及左掌。4、腰继续右转至正前方。随转腰,右脚全掌落地,脚尖朝正前方,两脚横向距离同肩宽。同时,重心前移,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上,半圆弧形搂至右膝旁,掌心与膝齐,五指朝前,掌心朝下。而左掌随转体和重心的前移,经左耳旁前推出。随推随着五指上翘,坐腕,掌心朝前侧右,前手高不过鼻尖并与后脚跟齐。眼神顾及右掌搂膝即随左掌推出前视要领等与“左搂膝拗步”相同,唯左右势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等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唯左右相反。
要领:1、在传统杨氏太极拳套路中,凡上步或连续上步时,身体重心都不向后移,脚尖也不随重心后移而上翘。这与改编的国家套路要求不一样,连续上步即连续进攻,连续进攻的原则是不失时机,得机得势而一气呵成。这在进步法中称为“愈进愈顺则愈长”。增加重心后坐再前移上步动作,既不符合连续进攻的技击要求,也多加了意气转换环节,动作纷繁也不符合杨势太极拳舒展简洁、结构严谨的特点。2、凡上步,步法略带弧形,后脚经由另脚踝旁约两拳迈出,而不是由后直着向前。当后腿提起时,应以膝领足,当移至与另脚齐时,两膝应微开而不夹。当步迈出时,脚虽有蹬踩之意,但不可露形犯强,应以脚尖领劲,由脚而膝而腿向前。在连续上步时,在机势上不可滞留,身形上时时掌握“肩与胯合”,手与足上下相随,意气相连,还要避免身体在起步落步时的忽高忽低。在气势上,“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要体现得充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26势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图解。張润华编著及动作示范。第一部分:第一势 起势到第四十二势 单鞭。 - 美篇
/&&&&126势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图解。張润华编著及动作示范。第一部分:第一势 起势到第四十二势 单鞭。
扫码分享到微信
126势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图解。張润华编著及动作示范。第一部分:第一势 起势到第四十二势 单鞭。
胜利中国美篇進入主頁
分三部分抄录,每部分42势。(共126势)
1,張润华,汉,河北省任县
2,文化程度;
大学,高级职称
3,出生环境;书香门弟兼太极世家
4,工作职务;历任中国物质储运成都公司
副总经理,四川省资配送中心总经理,
成都联合期货交易所监事长,四川天风证券公司副总裁等。
5,武术经历;喜爱武术,自幼受外祖父崔毅士,母亲崔秀辰亲授杨澄甫傅统扬式太极拳,械和推手,虽继承前辈遗志长期致力于义务教授推广扬式太极拳,但本人未涉足武坛,系地道民间武术人士。
6,崔毅士乃一代宗师扬澄甫高足,扬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在外祖父严格训导下,数十载研习杨式太极拳,深得杨式太极拳、器械精髓,至今习武五十余年,扬式太极拳造诣颇深。张先生教授的扬式太极拳拳架规范,动作和顺,舒展大方,形神合一,不失杨澄甫真传之精要,众多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经他的指导在理论和拳术上受益良多。
張润华传统扬式太极拳126势演示视频
杨派太极十三势[拳谱]
張润华老师演示[视频]
十, 进步搬拦捶
十一,揽 雀 尾
十二,十 字 手
十三,太极收势
太极拳说十要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提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手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上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劲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时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绑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为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即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则散乱矣。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躯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熟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也。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自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以静御动,虽功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太极拳要点
身法:提起精神,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扁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练法: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则则分,静则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惭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長,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无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能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 极 拳 经
(乾隆抄本)
相传張三丰著
顺项贯顶两膀松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两背松,然后窒。
束肋下气把裆撑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威音开劲两捶争
开合按势怀中抱,
七星势视如车轮,
柔而不刚,彼不动,
已不动,彼微动,
而已意己动。
五指抓地上弯弓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
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
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矣,
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举动轻灵神内敛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
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
身便散乱,其病必不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
处处总此一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
勿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
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
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
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在断,
损坏之速乃无疑。
拿住丹田练内功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
能打啍哈二气。
啍哈二气妙无穷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
静动全身,意在蓄神,
不在聚气,在气则滞。
合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
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虽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右轻。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
慨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并非关学力而有也。
四两拔千运化良
察四两两拔千斤之句,是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论。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
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
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
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
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极柔极刚极虚灵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
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
劲以屈蓄而有余。
运若抽丝处处明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待机而动如猫行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掤捋挤按四方正
采挒肘靠斜角行,乾坤震兑乃八卦
进退顾盼定五行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即坎离震兑,四方正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李亦畬 (音":舍”)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收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手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也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不能进退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右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已。后身转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已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手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己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凑效。此为"借力打人“,"四两拔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一气鼓铸,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之阴阳。对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扬式太极拳老谱搞录
掤南、捋西、挤東、按北采西北、挒东南、靠西南一一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一一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形行也。总之,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之手;采、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丑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念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已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项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矣。
[动作过程]
l,身体自然直立成并立步,两臂自然垂落于大腿外侧,两肘微下坠,两膝微屈。
.2,左脚接近于擦地高度轻缓由脚跟提起,开立同肩宽踏实,两脚尖平行向前,身体重心在脚之间,两眼自然向前平视。(面向正南为例)
[动作要点]
1,此时要求身体中正,精神安舒,注意力集中,口微开,舌尖轻抵上腭,调匀呼吸,顺其自然。
2,站立姿势头正颈直,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两腋留有一拳间隙,不夹紧亦不大张。
3,眼神内敛,注重凝神,抛除杂念,呼吸顺畅自然,真正达到心静,体松的最佳状态,自觉心与气沉静不浮,没有半点勉强。
4,左脚开立时膝关节自然微屈,下落时前脚掌先着地再依次踏实,身体不可左右歪斜。
[动作内涵]
预备势从外形上看,似乎处于"静止”状态,实际大脑里内在的潜意识已经开始使神经中枢控制下提起精神,精力高度集中,心无杂念,气沉丹田,使周身各处经络血脉肌肉都处于开始进入"一一静无有不静,一一动无有不动"的准备状态之中,这对神经中枢的活动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同时也处于拳势的蓄势待发状念,即拳理所讲,"蓄势如开弓“。
第一势,太极起势
[动作过程]
!,接上势,两臂缓缓向前上方平举,掌心由向下随臂的抬起逐渐变为掌心斜相对,虎口斜向上抬至胸高,两眼自然向前平视。
2,上动不停,屈肘缓缓下落,腕关节微内旋,两掌微上挑边划立圆弧形,边微内旋收至胸前,两掌心微向前侧相对。
3,两掌继续微微向下,在胸部微低处左右分开划孤向前方按出,两掌以指尖领劲带两臂继续向前伸展,掌心斜相对,两臂呈弧形,与肩同高,宽度略窄于肩。
[动作要点]
1,举臂挑掌,回收、前按、下落、动作细节要注意弧形划收的路线。动作之间要连贯圆润,不可中断或有明显的梭角。
2,要注意松肩垂肘,气沉丹田,不自觉地耸肩抬肘,会气涌胸际而不能做到气沉丹田。
3,做到尾闾中正,身体重心保持在两脚之间,且有松沉感,上身不可歪斜,或前俯后仰。
[动作内涵]
太极起势动作由预备势的"静"转换到"动“,看似极为简单,实际上内涵十分丰富。正如扬澄甫宗师所说"不动为无极",“巳动为太极“。双臂缓缓由两侧前上举,虎口由下而上逐渐转为向上,其力从何而来?掌臂不可能凭空单独孤立上举而无支撑,其劲按拳理应从脚发,节节贯穿,最后表现在两撑和虎口,由其上引带臂,犹如抽丝,即拳理所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同时,只有身体正直,即“尾闾中正"时,百会穴,大椎穴,尾闾穴处处在一条直线上,脚的劲力才能在身体重心稳固的基础上,从内部节节贯穿,迅速而充分地力达掌指。若身体歪斜,重心不稳,脚这个"根"就会动摇,直接导致体内劲力的分散。挑掌回收的动作不是直线平收而是结合弧形路线收回,这样可以在将外力向内引进时使其分散,并迫使其失去重心。如果是直线回收,对方之力可以直击而进。双掌孤形向前按出,可以趁对方重心不稳欲撤手之际,同时左腿弓出按推其胸部,随之将其放长击远而占据主动。向两侧分掌下落,力贯双掌外侧,也可以将对方正面扼腕之力予以化解。太极起势为传统扬式太极拳的开势动作,亦称开门势。此势在意念引导下,全身开始运动,脚根之力隨腰脊注于全身,动静相间,呼吸深长,可以体会到外松内沉,指尖麻脹的感觉,这是气血通达指稍的现象。
[攻防提要]
若双腕被对方死握下压,可以用挑掌动作结合弧形路线,向内引进化解,使对方失去重心后,即刻向下,向两侧分掌,使其处于被动,在其想撒手之际结合弓步双掌推按其胸部,放长击远,必被发出。或顺势向下沉肩以御对方下压之力,趁对方回抽之际,发力于脚,提髋紧腰,双臂向前提起发劲,使其失去重心倒下。.
  第二势
上步左掤(左揽雀尾)
[动作过程]
1,上势不停,向右转体,右脚尖外展约45度,身体重心开始移上右脚;右掌隨转体自下经腹前划弧向上,隨着臂的内旋掌心反转朝下,掌指侧向前;同时左掌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掌心翻转朝上,两掌心斜相对成抱球形状(又称人合手),眼平视右手方向。
2,向左转体,身体重心全部移至右脚;松腰髋,左脚大腿劲提起,蓄劲于膝,膝尖与脚尖同向前迈出,脚跟轻着地;右臂同时外旋至胸前,眼隨转体向前平视。
3, 继续向左转体,左脚全脚掌踏实,缓缓屈膝成左弓步,右腿微屈膝蹬地,同时左臂随转体向左前方棚出,掌心向内,掌指向右,高与臂平,肘略低于肩,臂成弧形;右掌微向左再向右划孤从左前臂上方向斜下落至右髋旁,右肩微撑坐掌,掌心朝下,虎口朝前,掌指斜向前,两眼自然向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南)
[动作要点]
1,左棚是传统扬式太极拳拳路中第一个集迈步,合手、弓步、分手等于一体的动作,习惯上是整个拳路姿势高低的标尺,拳路中的其它各势动作高低应基夲与此同类,不能忽高忽低。习拳者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拳架的高低状态。
2,左掤势以及掌路中每一势的动作由于文字描述的限制而分先后,但在实际习练中每一势动作细节都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不能脱节和中断,体现"上下相随“和“节节贯穿(串)的理念。
3,两掌相抱是形象上描述,传统杨式太极术语称,“合手",不能机械式的理解成上掌心直对下掌心或两臂近距离交叉相抱。应该左(右)手与右(左)肩相对,两掌心斜相对;两掌(臂)要含空,即上下距离与胸和腹部之间距离为宜。
4,左腿提起时要用大腿领劲,松腰沉髋,右腿必须支撑全身重量;迈出后左腿轻灵缓慢转换成屈膝弓步,膝尖略大于垂直度但不过脚尖,前后脚横距约为肩宽。
5,左肩向前掤出和右掌向斜下采按时,要沉肩坠肘,松腰沉髋敛臀,上身正直,双臂要有圆撑的孤形,左臂棚出以后以后,掌指不过膝尖;双腋要"虚“,留有约一平拳的空隙,不可夾紧或过于松張。
[动作内涵]
左棚势,(左称左榄雀尾,后同)
以左臂向外前棚发劲,前弓腿和向斜下采按为主。掤时意贯左前臂外侧和掌根,也是有着力处;右手往斜下按采,着力点在小臂外侧和虎口。定势时两臂要呈弧微圆撑,内含掤劲,互相呼应,可使身身体重心(中心)更加稳固,正如拳理所讲"掤手两臂要撑圆,动劲虚实任意攻"。左掤势动作由正南开始,到身体面向西南,再提左脚向正南上步,全靠以腰为主宰,用转腰来代动髋胯,将身体转正。如果没有腰髋的代动,生硬地由西南方向正南方迈步,重心就会偏离(失去中心)造成身体歪斜站立不稳。因此上步时不可只转运上身而不转运腰胯,只有有做到腰松沉髋,以腰腰为轴,才能做到圆转自如,迈步轻灵。必须至始至终注意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气沉丹田的要求,左棚势前弓腿与前掤臂,采按的配合极为重要拳理所讲,拳理所讲"手进三分。足进七分“,就是强调只靠双手的作用,这里的前弓腿的作用不仅助前臂掤劲向前向外发,还可以用“!迈步如猫行之轻灵“ 的前弓步近距离"别"住对方的脚或插入对方的挡部使之失去重心,极大增加掤发力而使对方跌出,拳理讲‘`动必进步以占势,进必套插以跌人"就是这个道理。
[攻防提要]
若对方用左拳击到胸前,可以用左臂掤沾其左臂往左转化其力,亦可同时自迈左腿成左实右虚之前弓步,同时迅速将左臂掤出,以左腕贴在对方小臂外侧,臂掌用横劲向前上方掤出使其失去重心;若对方用右拳击胸,迅以右掌采按其腕部,随来之力往右引化,随即提左脚向前上步,落在对方右脚外侧,向前弓步别住其腿脚使其重心不稳,同时左臂沾其胸肋向外上方掤发劲,则对方必被发出而倾跌。
揽雀尾掤捋势
[掤势动作过程]
1,接上势,身个体微向左转,左脚尖内扣约45度,身体重心缓缓移于左脚,右脚跟提起;同时左臂外旋,掌心侧向上,掌指向右,左肘随转体向左后方下沉,带动左手向下,向上划弧,屈臂于右胸前,左转翻转掌心朝下,右手向左划弧抄至左腹前,掌心朝上,两掌心斜相对,两臂呈抱球状,眼隨转体平视左方。
2, 身体向右转动,随着重心完全移至左脚,右脚提起向右前方迈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屈膝成前弓步,左腿膝微屈自然蹬直;随着身体向右转,右臂向上立圆划弧经面前转立掌向前掤出,拳心侧向前,掌指斜朝上,高与鼻平;左掌随转体划孤落于右肘内侧,掌心侧向上,掌指对右肘,眼随转体平视前方,动作定势。 (方向;西)
[动作要点]
1,臂向外外掤时,要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两臂均成弧形,肘微屈,要以"柔中寓刚"的意念向外徐徐立掤面出,不可用硬力。
2,要特别注意身体转动时,一定要以腹,髋关节的转动来代动四肢躯干的运动,提右脚时仍然要保持腰身中正安舒,不可斜歪仰俯。
3,恰到好处地掌握定势时弓步的要领,即前脚弓出,脚尖向前,膝尖不可超过脚尖,后腿膝关节微屈不挺直,脚尖外撇约45度;弓步的前后脚横向距离约微肩宽,两腿保持松而有弹性。前脚约负担体重的百分之七十,后脚约負担百分之三十。这样的弓步才有利于桩步的稳固。在拳路中所有的前弓步定势都应该按此原则把握。需要强掉的是,这里仅仅是指套路中弓步定势时两腿的支撑力度一般比例原测,一旦或发力,或防卫时身体重心发生变化,虚实随之变化,两腿支撑重心的比例必然发生变化,有的人认为这种比例甚至可以精确到5.1比4.9;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说明弓步两腿支撑重心的力度和合理度是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的,练习者应明了这个道理,切不可呆扳的拘于一般原则而使身法腿法变得呆滞。
4,身体重心在向前或后移动时,腿、胸、臂的动作要做到同时开始和冈时完成,协调一致,力求做到掌理所讲的"上下相随",不能迟早快慢各行其事。
5,往不同方向提腿迈步时,要掌握好虚实的转换,前弓步两脚均为实,只是重心分布不同。在提脚时,身体重心已经转换,即一脚为实,一脚为虚,实脚支撑着全身的重量,实脚一边的胯髋就要随之微收内沉,这样才能使另一只虚脚轻灵地迈出去。不仅如此,还可以用虚步来变换多种步法,随时而用。正如掌理所讲,"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动作内涵]
揽雀尾是传统扬式太极拳的重点综合动作。其作用在于训炼太极拳(含推手)的基夲技法和身法,对于畅通内气,舒展筋骨增長内功很有好处。在本套路里多次反复习炼练的原因摡出于此。第二势上步左掤势只是榄雀尾的衔接动作,为方便学练,夲套路将其单列为一势;有的仍仍将其列为左揽雀尾,虽然称谓不同,但动作完全相同。它虽然包括了掤、捋、挤、i按四种不同的手法及转换方法,但其整体精神密不可分,如立圆立掤,捋起捋止,推挤按出左揽右揽的拳法都抱含在此势之中,动作往复不离不断,绵绵不断之意尽在其中,拳理讲“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就是强调揽省尾的重要性,它是传统扬式太极拳和推手的重要基础动作。此套拳路将揽雀尾的四种手法进行详细论述解析,目的就是突出它的重要性供T习练者便于反复揣摩体会,了然于胸。
当今杨式太极拳路中流传的揽雀尾右揽势动作细节不尽相同,有其历史渊源,比较善遍的一种练法是在右掤势定势时,在臂与肩平,右掌心向内,左掌掌心向下置于左胯外侧,着力点分别在右臂外侧和右撑大拇指外侧掌根和小鱼际处,内含平掤劲。本书所述的揽掤势定势时,右掌随臂外旋变为立掤,意贯小臂右侧身及掌根,内含外掤,外撑(挒)之劲力;左掌落于右臂内侧,意贯左臂外侧及撑外缘,内含掤劲和采按之意。这两种拳架动作均为扬澄浦宗师在不同时期所授,没有谁对谁错的本质区别。宗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平掤改为立圆立掤,使右臂既有向外,向上之掤意,又内含了向右的横撑(挒)之劲力,这不仅加强了技击攻防意识,同时令推手变得更加圆润灵活。我的外祖父崔毅士跟随澄甫宗师辗转南北各地授拳多年,对此势的变化过程了解颇深,在恩师仙逝后数十年授拳生涯中,从此立圆应掤之势尽传天下弟子学生,尤其对家中其女崔秀辰和后辈们要求极为严格,这正是他认真继承了宗师"以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守规矩”拳风的生动写照。
[攻防提要]
若对方用双手向胸口推来,则用左小臂掤接,此时意贯左臂外侧但并非与对方硬顶硬抗,而是预意欲将其手臂顺对方之力将其沾回,让右撑立掤至对方左肘上以听其劲,为下一步攻防抢占先机。若对方左手向肋间击来,则迅既向右转腰,同时右脚向前方正面迈出,右两臂和掌随转体同时前后划立圆(应内含挒劲)掤架,听其劲而灵活变招应对,以右手将对方手腕下采,今趁其后抽,左掌乘机击打面部。
[捋势动作过程]
接立掤势,向左转体,左腿屈膝,身体重心随着转体渐浙移向左脚,进而左腿座实成后坐步,右脚全脚掌轻着地成虚步;同时左臂外旋翻转成左掌心侧向上微朝里,掌指向前;右臂内旋掌心随即翻朝下,两掌心斜相对;随着身体向左转动,两掌隨翻随向左侧后下方捋至腹部左侧,右掌与左掌相柜约一小劈距离,右掌略高于左掌,跟随转体平视前方。动作定势。(方向:西南)
[动作要点]
1,后坐下捋时须做到沉肩,垂肘,立身中正,不可耸肩;向左后下方捋时和前弓步缓缓变为左后坐步时,要用腰髋的转动去代上体转动和双手回捋及后坐,不可生硬。
2,双臂随转腰回捋时要松柔圆满,肘稍下下沉;两臂切不可与两肋夾紧,腋下要留有一掌右的空隙,前后两臂回捋时要有互相呼应之势,同时随腰胯转动之劲捋回。
3,两臂往左侧捋时,要与含胸,转腰,坐腿的动作协调一致,做到"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和"周身一家"。整个动作平缓圆活,不可忽起忽伏,左右歪斜。
[动作内涵]
是太极拳中常用的化劲,目的是使对方进攻或还击落空,并使对方身个体失去重心向左或向右倾斜,乘其不稳发力而制胜。拳理讲:"捋动作何解?引导不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便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住自然,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简而言之就是"捋者借敌攻势,而顺其势反击之谓也“。捋的动作要以腰为轴带其运动,用腰的转动之力带动双掌从前上方向左侧下划孤至腰前,同时随转腰由前弓步转换为后坐步,从而加大了回捋的力度,从始至终捋的动作处处体现出动向一致的“腰为主宰""上下相随“掌理。隨着腰的转动,右臂回捋时既有往下方的沉劲又有向左侧的斜代劲,着力点在臂外侧和掌根;左臂既有往下方的掤劲,又有向左后的引劲,着力点在拇指外侧掌緣处;双臂随着转腰和坐步同时向左侧下捋,从而达到顺势借力于对方,使对方来力落空而乘势取之的目的。这就要求在坐步后捋过程中,双臂和掌的动作应该同时而动,不可分先后,在自已重心稳固的状态下,后坐步时注意双脚支撑体重比例为左六成右四成,用双手内涵的掤劲和向左后侧的引劲形成合力,同时将对方往左斜方向牵引,便其失去重心。此动作要求必须松腰沉髋,气沉丹田,沉臂坠肘,虚灵顶劲,双臂撑圆,同时意贯双臂,形成同一方向的合力,将内的捋劲充分发挥出来,达到捋劲"引之使耒,不得不来"的效果。
[攻防提要]
若对用左(或右)手击来,则以左(或右)手采按其手腕,另一手掤粘其肘,含胸敛腹,两掌顺其来势,转腰借力往左(或右)侧下方捋开,将其前冲之力被侧引落空,使其重心不稳欲倾倒,既拳理所讲的"引进落空”;若对方挣扎后撤伺机反攻,则迅速联用“挤手",乘其缩回之际,接踵弓腿扑人以臂挤按其胸使其跌出,也就是拳理所讲"搭于捋开挤手使,敌欲还着势难逞"。在技击的意识里,要注重在捋回的同时,转腰,后坐步与之配合的重要作用,不要只注意双臂和掌的回捋而忽略了与腰胯转动,后坐步法的协调配合,整个腰动作要做到上下相随,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贯穿,轻灵,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太极拳"捋劲"的巧力和威力。
揽雀尾挤势
[ 动作过程]
1,接捋势不停,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左脚成左后坐步,同时随着转体右小臂掤圆外翻,右掌微向上提至近肩高时手臂微内旋掌心缓缓翻转朝内,掌指向左;左小臂同时圆转上绕,左掌外旋随既变内旋向胸前划弧,掌心轻轻搭在右手腕内脉门处,掌心向前,掌指斜向右,眼随转体平视前方。
2,身体重心前移,右腿屈膝渐渐向前弓成右弓步,同时身体随之转到正面,左腿自然蹬直膝微屈,全脚掌着地;两臂掌同时隨着转体以松沉之劲向前方挤出,腕略低于肩;右掌心向内,掌指向左;左掌心向外,掌指斜向上,眼向前平视但顾及右臂。动作定势。(方向:
[动作要点]
由捋势向向挤势转换时,要以腰髋的转来代动身体向右方转正和两臂内外旋转;右臂随着转体划弧提至腹稍上方近肩高的时候,实际上以转化为右平掤,这时力贯右小臂外侧和掌根处;左臂代左掌内施,划孤轻贴于右腕内侧,力贯左掌心和掌外缘,两臂的劲力汇合形成一股同方向的合力;同时保持左后坐步,蓄劲于左腿,右脚虽然是虚步但全脚掌着地,内含撑劲,这样使整个挤的动作从头到尾内劲贯串一气。捋敌时,对方后撤,则前挤的劲力全发。挤是进攻的手法,在定势时,劲力要意贯右掌背及腕部,左掌劲力在掌心以辅助发力。双臂往前挤之劲,仍来源于脚底的支撑,右腿前弓,左腿蹬地,腰转沉,含胸拨背,手臂旋掤,劲达臂指,体现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们拳理。挤势动作要一气呵成,周身劲整,不可有续断之处。正如拳理所讲“挤动劲作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迊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錢投鼓,跃然声铿锵。借人之力,以击其人,乘机陷敌之意。”顺便指出,要正确理解传统扬式太极拳各类文字解析中经常提的诸如"意贯““力达"等一术语的含义。"意贯"一般是指自已意识,意念所到之处,"力达"则是意念和劲力所注之处,这时身体内在就有所感觉。所谓"先在心,后在身",并不是指立既将劲力用到意念之处。这时的动作仍须平缓柔和,只是在意念的引导之下,气沉丹田,内部劲力处于蓄势待发的一种准备状态,内敛而不外泄。因此在传统扬式太极拳套路习练中,不可刻意生搬硬套,随着动作的纯熟正确,体会就会随之加深而使内在的感觉开始明显,太极内功也随之而生。
[攻防提要]
扬式太极拳挤势是一种以进攻好的手法,由后坐步转化成弓步,用腰腿之劲推动两臂对准敌方向前挤去,由后坐步变为前腿弓,后腿蹬,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使劲力发于脚跟,而腿,而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节节贯串,完整一气;挤势在转腰合手时身体稍向左侧,待双手前伸,合手挤出时身体向正前方,所谓"斜进正出“,可以充分利用腰腿之劲。如果对方被我所捋,其推劲落空之后,为稳注重心势必回抽其势,这时既可乘势将右虚步变前弓腿,脚劲下沉,以右小臂粘其左臂靠肩根节处,以左掌搭住右小臂,手劲前发,对准其胸肋处猛然击去,必致对方处于劣势或跌出。正如拳理所讲:"挤者乘机突袭之手法也,此趁敌防我而侧身已失去中心时,急将一手按在自已另只手脉门处,出其不意直攻当胸,遭此猛挤,对方无不应手倾跌也。
揽雀尾按势
[动作过程] 1,接挤势,重心微前移,右臂内旋掌心则向左,左掌经过右掌上方时前臂缓缓外旋,双掌向前平展掌心斜相对,腕与肩高,虎口向上,掌指向前,眼向前平视。 2,两臂屈肘挑掌,微向上划弧回收到胸前,掌指斜向上,同时身体重心回移于左腿成后坐步,右脚虚步但全脚掌着地,眼平视前方。 3,两掌继续划弧向下至上腹前,微坐腕,内旋左右分开,掌心斜向前,掌指斜向上,同时松腰沉胯,两掌横距略窄于肩,同时向前上弧形按出,掌指高约与肩平,肘微屈;在前推的同时右腿缓缓屈膝成前弓步,左腿膝微屈,全脚掌蹬地眼向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西)
[动作要点]
1,身体重心在两腿后坐前弓的移动中要松匀缓缓,保持立身中正安舒,动作外形不能高低起伏,前弓步脚尖不超过脚尖;双掌的屈臂回收要与后坐步同时运动,做到"上下相随";双臂要呈弧形回收,虎口向上,掌心斜相对,两掌横距不过肩宽。
2,动作细节要做到虚实分开。双臂回收时左腿屈蹲成后坐步为实,右脚虽全脚掌着地,但不翘脚尖,虚而不空;双掌前按的同时由后坐步转换为右前弓步,这时两脚均为实,前后脚支撑体重约为六比四。
3,双臂的回收和前按要沉肩垂肘,以肘的垂沉带动臂的屈收,肘切不可上抬或紧贴肋部,留有一拳间隙;两臂弧形向前推按时内含由下向前斜上方劲力,意在使对方"拔根",双臂的收和放都应有内含劲力沉长放远之感觉。
[动作内涵]
挤和按都是以进攻为主的劲力和手法。弓步前按时上体要保持中正,身体重心的移动要平稳、圆活、不能前倾过度去挤按,以免造成失衡之误;掌接出不可太过弓步的脚尖,否则也易破坏自身重心而失势前倾,极不利于沉着松静劲力勃发;肘关节要始终下垂,屈而不直。身体重心向后移动于左腿时要先沉肩,再垂肘,平缓后坐,两掌与小臂的运转配合协调,以双手拇指虎口处为着力点带动臂向上划立圆,形回收于胸腹间,不可过低至腹下部,否则易使自身被对方所制,处于被动而无从发出劲力;双腋要虚,不可夾紧肋部;回收动作要意贯双小臂外侧及虎口,用双掌的弧形挑掌动作和后坐将外力引化,即掌理所讲“含胸以坐化其劲","舍已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也"。如果直线收回双手,则外力可长躯直入直达已方胸腹,使自已十分被动。
身体随后坐步和前弓步移动时,动作不可高低起伏过大,须保持平稳前移,只有松腰沉髋,重心才能随之水平稳定地前后动;双掌随重心前移弧形向前按出之劲力来源,仍由脚而发,而腿,而腰,使腰劲通过脊背道达于稍即掌沿和掌指,顺腕舒指展臂,力沉深长向前按出,所谓"按在腰攻”即此意从技击意义上讲,双掌不可以直线形式回收和推按。直线回收,双掌会将正面攻击之力从单纯直线变为即向前同时又斜上两个方向之力,这要使对方处于不仅要后退而且又易失去平衡被迫离地"拔根"的被动局面,推按的威力必然大增。正如拳理所讲"按劲作何解?运用似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澎满,逢注向下潜,j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攻劲由下而上,势如烈风拔树,刚则敌势再难逞也"。揽雀尾包括掤、捋、挤、按四种手法,是太极拳的极重要的综合动作,对于训练太极拳的基本技法、身法和劲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可通畅内气,舒展筋骨,又可攻防御敌,练习太极推手,练习者应该反复揣摩体会。
 [攻防提要]
如果对方扶我两臂推来,我即以两臂掤沾其手顺势沉臂坠肘,坐腿含胸,往回抽卦,随抽随往,左右分化其力,至肩前时,敌之胸部必然亮出,我既用掌向其胸部以松沉之劲往前方猛然推按,其必失去重心而跌出,如果对方用双臂挤来,迅即含胸后坐以化其劲,随即弓腿进身双掌向其胸部按出,使对方后退处于被动地位;或当对方双臂挤来时,以双腕由左侧粘住对方手臂先用沉劲,再微向上提以化真劲,迅既沉肩垂肘,弓步向前发劲逼按,使对方重心不稳被发出而倾倒,正如拳理所讲"按者若推山入海,势如奔馬,用两掌按敌之双臂谓也"。在敌掤势攻来将达未达之际,急以双手对敌,按手向上略逗,以松敌劲,再往下按,同时上身略向前倾,劲力由下而上,势凯如烈风拔树,则段敌势再难逞,所谓"近手用着似倾倒也"。
综上所述,无能我外祖父崔毅士和母亲崔秀辰所授126式套路将揽雀尾分解成掤势、捋势、挤势和按势四个单独动作(也称为四正手)或社会上有的将揽雀尾分为左掤、右掤、捋、挤、按五个动作,两者并不矛盾精髓和内涵都是相同的,都要求练习必须要以连贯、协调、和缓的的动作使周身贯串一气,做到"劲断意不断”从技击意识上讲,揽雀尾的掤`,捋、挤、按的分解动作既可以单势对敌,相互互之间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圆活转换的方法,因此也可以随机应变连贯运用。例如,对方以手背击来,则以手臂以应之,揽之以缓对方前进攻击之力,乘势进之近切而掷之,若对方以左掌打已方右肘,即以左手采其左腕,右手粘其左肘,借其前冲之劲,双手向对方左腹猛采猛捋,令其失却重心而败倒;若对方两手握拳提右脚上前并用右拳向右胸击来侧迅即身体右转,用左上臂掤接对方右臂外侧,同时用右手抓握其右腕,向右引化使其右拳落空,接着,提起左脚向前上别步落在对方右脚外侧,向前弓膝,左臂向前掤出,则对方必被发出。若因对方担心臂腕被采捋而挣扎向后撒身,则顺势借其回撤之力发劲使其应声倾倒跌。总之,掤、捋、挤、按运用纯熟自如,既可以化解对方劲力,又可以借对方之劲以守为攻,转换为直接发力攻击,使自已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掤、捋、挤、按四势及其转换的方法有机连系紧密,内在精神密不可分,不仅绵绵之意尽在其中,而且包括了许多平提下按,捋起捋止,推挤平按,左揽右揽以及太极拳的基本技法,身法和劲法在里面,反复习练对于通畅内气,舒展筋骨极有益处,被尊为"太极拳之基础"是很有道理的,应反复揣摩体会,正如拳理所讲"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动作过程]
1,接按势,上体微后座重心缓缓移至左腿,右脚尖内扣约135度,两掌随腰左转向上(高不过头),经面前向左划弧至身体左侧前方,掌心向外,高与肩平,眼看前方顾及右手。
2,动作不停,缓缓向右转体,重心同时随转体移至右脚,左掌随转腰向下,向右划弧至腹前,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右掌同时向右经过面前时转动掌心侧向内划弧逐渐变成勾手至右肩前,勾背略高于肩,勾尖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迈步(与上势成180度),脚跟先着地眼随转体平视勾手方向。
3,向左转体,在身体重心缓缓移于左脚并全脚掌踏实的同时,左掌继续向上,向左划弧经面前立掌向左正前方推出,边推前臂边外旋,掌心由内随着推出翻转掌心斜向外推至左前方,掌指向上,座腕,略高于肩;同时右勾手向右斜后方划弧拉伸开展,右肘微屈,勾手略高于肩,左腿同时自然屈膝成弓步,右腿自然蹬直,眼响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内涵]
!,两臂由按势向左转动时,右脚尖内扣,尽量将幅度达到135度,注意右脚转动时前脚掌要微抬;由于腰转动幅度较大,特别应该注意松腰沉髋,才能使上身随腰转动自如;右脚碾动时,右腿要随右脚尖内转,膝尖脚尖的方向要一致,不可以扭曲,这样可以防止因动作扭曲引起的膝部劳损。
2,两腿的虚实变化要分明,向右转体时重心随之渐渐全部移于右脚,这时在松腰沉髋的前提下提起左脚上步。
3,两臂随腰转动,掌和勾手随知前后开展时,两臂的左摆右挂和推掌的劲作应该与形成左前弓步的动作协调一致,要与拳理所讲"要开俱,要合俱合相符合,不能划分先后,弓步和手形动作同时完成。以腰带动两臂划弧,左掌下落再经过面前立掌推出时,不可以直来直去,也不要夾腋,要有弧形和掤意;勾手的腕关节成弧形不可僵硬,要松活,勾手尖垂直于地面。
4,身体无论向左或向在转动时上体要始终保持正直,沉肩垂肘,双臂划弧动作饱满,腰胯松沉,圆挡撑开,不时耸肩;动作定势时须做到拳理所讲“肩与胯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即所谓"外三合"),相互之间有上下相对之意。左臂微屈肘开展,方向与前弓步方向一致,高约与鼻平,掌心斜向前i左肘与弓步的膝尖遥相对,左手尖,鼻尖,左脚间方向一致;勾手的右前臂要与前方呈约成135度(即在右肩斜侧约45度〉,略高于肩,不可以使两臂呈一条直线。
[动作内涵]
单鞭势的两臂舒展状态犹如以鞭击人,故取此名,由前按势两臂向左弧形移动时,左掌劲力内旋,内含引带之劲,意贯左前外侧和外掌缘;右掌内含外挒劲力,着为点在右臂内侧及虎口处。当左掌弧形下落至右腹前翻掌时,左小臂外旋掌心侧向内,劲力引带劲转换为掤劲,劲力点不变。以腰胯的转动带动左臂向前,向上弧形展开时,须用内旋之劲运之于臂而手,随转腰力贯左小臂外侧和掌外缘向左推按而出;同时右勾手向右侧后方约45度拉开,以勾背及虎口为着力点向右侧后方勾掛或顶出。单鞭整个动作内涵丰富,体现了采、挒、肘、靠四种典行手张和内劲贯串一气特点。双掌随腰左摆,劲力体现为左掌采右右掌挒;向右转体弓步时,双掌随腰而动,劲力又体现为左前靠和推按,右手勾掛,肘后顶打。正如掌理所讲“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单鞭是扬式太极拳套路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之一,拳理所讲的"外三合“,即肩与胯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在此势中表现得十分协调,上下相随一致,开合自然,左右呼应。动作中须保持身体中正,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以点领劲才能较好地体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和"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拳理内涵。单鞭定势时,要注意弓步中后腿的脚要全脚掌蹬地,脚跟切不可离地拔起或重心前倾。此时右脚跟蹬地,体现出“其跟在脚,发于腿“的拳理要求,右脚成为发力点,是"领气发劲之源“,稍有松懈就会导致全身松懈,致使左前臂失去劲力来源,拳理所讲"项要竖劲,足跟要蹬劲,则气自然由脊而发,是很有道理的。单鞭势中出现了左旋,右转,再左施三次腰胯的转动,尤其体现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的拳理和练法。从中医经络学角度讲"带脉"的好方法,应细心揣摩体会。
[攻防提要]
单鞭势主要攻防表现在勾搂推按的技法上,既先以右手勾搂,同时左手内旋力贯掌臂,翻掌扭转,乘势顺对方臂时使其偏离重心(中心),再以掌推按击向对方。若对方欲破我方按势,双手被对方往上挑我两腕时,可以顺其挑力,以两手向上虚起并且用粘劲往上往左带挂,随即以右勾手挂其左臂往右后方勾去,同时左脚上步踏其中门,这时可迅速提起左脚向前上步落在对方右脚外侧,左手掤接对方右臂内侧并顺其上臂向前发力推按;若对方自我按势后方攻来,即左转座实,力贯左手掌沿横截其突来之拳,犹如刀砍斧削使之疼痛,对方袭击落空后又用右拳击来,则以右掌变勾将其右腕勾掛开,左脚随既上前一步,力贯左掌猛击其胸或臉部,对方必然倒退而处于被动。根据对方的动态,单鞭的攻防转换之法灵活多样,注意运用时要眼神跟随前往,做到手到眼到脚到,即所谓“手眼身法步“要高度协调一致,全身上下左在配合默契,使夲势的技击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提手上势动作实际上包括提手和上势两种不同的技击之方法,现今社会上有的在练此势时,将上势动作做了省略,由提手直接过渡到白鹤亮翅。我的外祖父崔毅士和母亲崔秀辰在教拳生涯中仍按扬澄甫宗师教诲保留了上势动作。为使读者对这两个动作了解更加详尽,本书分别进行解析。
(一)[提手动作过程]
1,接上一势,身体左转,左脚尖内扣约45度,身体重心全部落于左脚,右脚跟提起;同时右勾手沉肘变掌,掌心斜向上,左手沉肘收至左肩外侧,掌心斜向上;动作不停,双臂放松外旋随转体向下,向后平展划弧于体侧,两掌指向左,左两侧,眼随转体看左手方向。
2,左胯微下沉内收,身体右转,重心全部放在左脚,右脚稍向内侧提起,同时两掌屈臂向外,向上划弧至两耳外侧,两掌心斜相对,两臂成弧形,目视前方。
3,身体继续微右转正,右腿提起向前方迈出,脚跟着地成右虚步,同时两掌屈臂向上划弧经过耳侧同步向前合手微下沉再微向斜上方推出,右掌在前,掌心略向前,掌指向上,高与鼻平;左掌稍后,掌心斜对右肘内侧,掌指斜向上,掌心斜向下,动作定势。(方向:南)
[动作要点]
1,提于动作开始即左脚尖向右内扣,上体却同时往左方微转,看似不协调,实则内含深意,做此细动作时,双臂的外旋,向下,向后平展幅度要小,不能过大。
2,整过动作中上体要保持中正,松肩沉肘松腰沉髋,转体,上虚步和双臂,双掌动作要协调一致;右脚跟着地时,膝微屈,脚尖不可高翘,离地即可。左脚和右脚支撑体重的比例以前三后七为宜;腰胯和两肩要松沉,双掌在两侧划弧时不可耸肩;合手时两腋不可夾紧,臀部要内敛,不可外凸。
3,提手定打势时要做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腰胯松沉,含胸拔背,左腿要座实,膝尖与脚尖保持方向一致;两掌合臂向前推出时,双臂之间要撑圆并保持自然的弧形。
4,注意动作中身体各关节之间的互相呼应,例如肩与髋,右肘与在膝,双臂与双腿,左掌与右肘的互相对应关系,这样才能使整体动作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贯串一气。
[动作内涵]
提手的第一个动作是左脚尖向右(内)扣而上体却微向左转,看上去似乎不协调,实际上它极为符合"如意要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抛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仍无疑"的拳理。以腰髋带动微向左转体为虚,为暗地蓄势,才是实。这样可以为向右转腰,以腰劲带动两臂合手击敌时蕴含尽可能大的“待发“之为。做这个動作时要以意领劲,以腰髋的转动之力加大合手的力度。在做双臂随转腰外旋,向下,向后平展动作时幅度要小,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积聚的劲力发出,这时力贯双臂内侧和虎口;提起右脚成虚步时,左腿要完全座实,气沉丹田,松腰沉髋,使身体重心非常稳固;同时注意虚灵顶劲,尾闾中正,使重心在中轴线上以利于身体左右转动自如而不偏斜;两手从外向里提合时,双臂要保持自然弧形,双臂之间前挤的动作要互相呼应,饱满撑圆,这时内劲转换为力贯双臀内侧及小指掌根,使之形成一股由下沉向上提拨,粘黏的合力,以破解引化对方击来之力并使其失去重心(俗称"拔根“)。提手重在向上的"提劲“,又内含向前的挤劲。总的讲,提手动作须做到,"头顶劲,双臂松沉圆活,含胸拔背,腰宜松,身顺掌舒,眼视掌,肩肘下沉,尾闾中正,后实前虚但不浮“,才能显出,"松腰虚灵顶劲沉肩坠肘"之效。
[攻防提要]
提手实质上仍为挤按变化之法,动作虽然简单,但却善能应敌。着力点随着动作变化和技去招式的不同而不断转换,体現了以意领劲,意念在先,变招自然灵活,含蓄而不滞的特点,若对方侧或左侧或迎面击来时,即随对方而转移方向应对,将两手为一合劲,左右手随方向置之前后,两手提至对方之肘腕想衔接时,要含蓄其势,以待对方的变动,这时根据情况或以左掌合于右腕上变挤,亦可前后手变捋。若对方迎面或由上方击来,则按其臂肘挤而出之,或化出而其胸,或以左手按住对方手腕,用右手击对方面部,若对方用左(右’拳击来,即以左(右)手在内截击其左(右)腕,右手在截击对方之左(右)肘(此法亦称为剪手),并用右(左)脚踏其脚面,成套其前脚外侧,对方若抬肘反抗,则迅速右(左)转并用右(左)手以挒劲将其挒出,也可以左手下采,右手尺骨击其喉部,在用提手做任何攻防动作时,全身关节必须伸缩相间,贯串一气,虚实变化分明,不可沉滞。
( 二)[上势动作过程]
l,动作不停接上一势,身体左转,重心随着转体移于左脚,左臂外旋转动掌心向上,向下划弧至腹部左前方,掌指向前;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前微展,掌心朝前下方,掌指向斜上方,眼随转体向前平视。
2,继续向左转体,重心全部移于左脚,同时右脚提起向前迈出,脚跟先看地,右掌随腰的转动内旋向下划弧平掤至胸前,右掌心顺势转向内,掌指向左;左臂随腰的转动外旋,左掌边划弧边翻转自后轻轻搭在右小臂内侧,掌心向外,掌指斜向上,两眼向前平视。
3,身体重心向左脚平移,右脚全脚掌随之踏实,右腿缓缓屈膝向前弓出成右弓步;同时两掌顺势由胸前向前斜下方挤出,眼视前斜下方。动作定势。(方向:南)
  [动作要点]
1,双掌随腰转动做左捋右挤的动作时,要沉肩垂肘,以腰代身,圆转灵活。左臂的外旋,向下,向后划弧落于左腹前以及右臂的内旋向下划弧至胸前的动作要同时进行,动作连贯且饱满,内含掤意,两腋不可夾紧。左臂向后划弧时左肘不可外突过度,右臂回捋时肘不僵直。弓步与往前斜下挤动作同步完成。
2,提手和上势两个动作转换时,应特别留意要以腰髋的转动来带动两臂划弧,开合。用心体会松腰沉髋,圆裆,敛臀与上肢动作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感觉,加深对拳理"以腰为主宰"的理解。
3,此势的右弓步是通过左腿座实后完全支撑重心的撑力,通过腰胯向前平行移动而缓缓过渡到右腿成弓步的,要始终保持身体平行前移,切不可使身体忽高忽低,致始重心不稳。
[动作内涵]
"上势"动作是由捋势和挤势两个动作组合而成。开始时身体左转,左臂边外旋边向下划弧形,这时要意贯左臂外侧,而且内含向下的掤劲,同时以肘关节来带动左前臂的运动又内含撑劲,这就使动作显得饱满圆润。通过腰胯的向右转动使右臂自然向前微展,这时意贯右小臂外侧,内含向前的立掤劲;双掌随腰髋的向左转动做出捋势的动作。当两掌以腰带动向右转正变挤势平移往前下方挤出时,意贯右小臂外侧和左掌心,上体随之微微向前俯内含向前的靠劲,这和揽雀尾的挤势略有区别。做右弓步动作时,要以支撑全身重量的左腿的撑为来催动腰髋向前平稳移动,做到外形和重心始终处于平缓前移的动态之中直至定势 。上势动作从外形上看与右揽雀尾的挤势类似,但仔细考究就会发现两者外形酷似而内劲发力方向却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挤势不同的劲力方法和发劲方向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效果。左揽雀尾的挤势动作为"平挤",劲力水平移动破坏了对方的重心之后,用挤劲将对方沿着水平方向放出去,达到逼使对方后退效果;"上势动作中"挤"的动作时上体要微微向前俯,使所发劲力之方向为前下方。这里要注意扬澄甫宗师凡事皆要有"度"的教诲,注意恰到好处而切不可过度前倾,过度前倾则使自身重心前移过大而不稳固,使之白陷于被动。正如拳理所说"身躯稳如泰山,重心有主,何隙可乘”。上势的攻防提要与右揽雀尾挤势除了在劲力方向和着力点有所区别之外,其余动作要点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动作过程]
1,接上势,右脚尖往内扣45度,同时向左转体,身体重心缓缓移于右脚,两掌随身体转动插向前下方,内小臂随腰内旋微向前伸展,虎口向上,掌心向左,掌指向前;左掌仍附于右小臂处,掌心向下,两掌高约与腹平;同时左脚提起自右脚内侧向前迈步成低架脚尖虚步,眼视体前下方。
2,两掌向上缓缓抬至约胸高时,分别向右上,左下分开;身体微微上拔,同时右掌微外旋提至右额前侧方,掌心斜向前,掌指与头同高;左掌亦同时弧形下按至左胯侧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微微座腕;左脚顺势从低架虚步转化成高架虚步;眼向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要点]
1,从“上势“转换到白鹤亮翅,步,随着双掌分开右上左下时身体要稍微向上拔起,左腿则同时转换为高架脚尖虚步,上下动作要协调和顺。所谓"高架"虚步成l"低架"虚步,直观讲就是支撑腿屈膝下坐的姿势稍高或稍低虚步的屈膝程度随之或稍高或稍低以作为区别。
2,这里的虚步仍然要符合传统扬式太极拳在身体重心上要求的“前三后七“原则。即前腿支撑体重三分,后座腿支撑体重的七分,这样既能做到加强自身的重心稳固性,同时又在重心稳固的前提下便于利用前脚的灵动从容变化不同的步形。
[动作内涵]
白鹤亮翅的动作双臂分張犹如鹤之展翅,前脚虚步有如鹤之独立,因之取此势名为白鹤亮翅。它是传统扬式太极拳的典型拳架之一。虽然从外形上看似身体自立,其实内涵丰富,仍符合含胸拔臂,松腰沉髋,松肩垂肘的拳理要领。特别是它的动作除了攻防作用之外,由于动作要求拳架外要有向上挺拔之势,又要求内含向下的沉劲,上下对拔,使胸部和背部的伸缩弹性力量得到锻练,对身体极为有益。做此动作时,始终要注意应该虚顶劲,头容正直,切忌用力;应该念胸拔背,切忌挺胸昂头;虚灵顶劲和含胸拔背上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两臂弧形开展,左掌向下采按,右臂向上伸托形成上下相拉之势,这一上一下于内要用意来引导,于外要寓动作之外形,用两臂自如舒展使合身内都各个关节因之而动,使腰人脊因之而舒长,使气内敛如"气贴背脊敛入骨髓",周身气血才会因此畅达不止。白鹤亮翅动作很好体现出太极拳拳现所说的"升、降、开、合、虚、实、矛盾对立统一的哲理。动作时意贯右臂,边内旋边向上托挚,这时着力点在虎口处,同时意贯左臂,左掌内含向下采按劲,着力点j亦在虎口;要通过松腰沉髋,含胸拔背,收腹敛臀以及两臂的弧形动作,将这两股劲力合为一体为我所用,正如拳理所说"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周身一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全身。"
[ 攻防提要]
白鹤亮翅动作在应敌以采按撑挂为主。若对方以左拳击来,即以左掌向外拔化,握其腕背向下采按,对方以右拳再进击,即用右掌虎口卡其腕向上托挚使其失去重心,这时迅即直接起腿攻击其下部使之跌倒;若对方用双手从左(或右)侧击来,则迅速将右(或左)脚收回,另一脚迈出,两手随起随沉,一手将对方的左(右)手向上托挚,另一手用掌心向下将对方另一只手按至左(右)胯侧,使对方两手击来之力被分散,形不成合力而威力大减,此时可骤然用肩胸靠或推按之法灵活变招出击,使对方处于被动。
左搂膝拗步
[动作过程]
1,接上势,向左微转体,随着转腰身体重心完全落于右脚,在掌随腰转动掌心向上,向左摆掌于体前,掌指斜向前上方,眼视左掌方向。
2,身体右转,重心仍放在右脚,右膝微屈,左脚提起向前边步,脚跟先着地;左掌随转体掌心向内,向右自上而下经面前划弧至胸前右侧,掌指向右上方;右掌同时下落划弧经过腹前向后上方划弧于右肩外侧,掌心向外掌指向上;眼视右手方向。
3,身体随腰缓缓左转,同时右臂继续屈肘向前变立掌经过耳旁向前推出,掌心略向左斜,掌指向上,腕约与肩同高,掌与鼻相对;左掌隨转腰翻转掌心朝下,落于右腹前并继续划弧经左膝前搂至膝外侧,虎口朝前,掌心朝下,掌指侧向前,微屈肘座腕;同时身体重心平行前移,左脚全脚掌踏实,随着上体转正缓缓屈膝成左弓步;眼平视前方,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要点]
1,接上势百鹤亮翅时,身体左转幅度不要过大,双臂摆动亦不能过度,以不超过身体中轴线为宜;向右转动时要注意松腰沉髋,右支撑腿同时要屈膝微微下座,使身体重心随之下沉。拳理"腰为主宰"始终贯穿于拳路的每一势动作中,要以腰为轴来带动四肢的运转,应细细体会以腰带身摆臂的内涵和方法;动作时始终保持身体中正安舒,切不可因摆臂不当致使前俯后仰,右臂向右后侧划弧时角度约45度为宜。
2,身体转动与摆臂,上弓步要协调一致,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各部分动作不能脱节。沉髋转腰摆臂时要保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臂始终要保持平齐放松,不可一高一低或耸肩抬肘;做弓步时要注意臂部内敛,不可凸出。
3,上弓步时要做到虚实分明,重心平稳移动。提起左脚边出时,脚根要先着地。此时身体重心不可立即明显前移,应该在松腰沉髋的前提下,随着左脚由脚根着地转换为全脚掌缓缓着地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通过右支撑脚之蹬力通过腰髋渐渐平移向左腿而缓慢变刀为前弓步,后脚脚跟要踏实,不得提踵;同时应注意两脚的横向距离约一脚宽,避免踏在一条直线上,导致身体重心极易偏移不稳。
4,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进步步法动作与规定竞赛套路有所不同,传统扬式太极拳在上步时,不充许身体重心大幅度向后移动,同时身体后坐然后上步;应该前脚尖微抬,外撇或内扣适当角度,身体重心进而移至脚跟,同时转动腰髋来带动后腿提起向前迈步。这种步法也称为"碾脚",但与各竞赛规格及其他一些流派太极拳有所不同。
[动作内涵]
搂膝拗步也是传统扬式太极拳套路中的代表性动作之一,此势为伸缩两臂活动腰膝之方法,"明能舒筋骨,暗能以调合气血",反复做此动作对身体极有益处,所谓搂膝即以于掌搂膝盖之意;所谓拗步,即出脚与击出之手相左,也就是石腿在前时左手出击(或相反),身体一侧的上下肢不顺向,若顺向,则称之为顺步,由百鹤亮翅向左搂膝拗步转化时,首先在步法上由高架虚步转为右支撑腿微向下屈蹲,身体重心微往下沉,然后在通过松腰沉髋的转动,提起左腿前迈脚跟着地的过程中,随着右腿全脚掌踏地发出的催力,通过腰胯使身体重心平行缓慢前移,同时左脚全脚掌着地并随之屈膝成前弓步。这一系列动作体现出了"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的拳理。同时,由于身体重心微下沉并向前平缓移动,可以尽量避免身体的晃动失衡和过度起伏,保证了下盘的稳固性,不会发生因为重心不稳而造成"抢步"或"砸地"的弊病。这样也有利于做到身型在腿的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使内部各关节贯串一气,脚下催发之力能够顺畅贯注到双臂及掌指。其次,要用心体会两臂撑圆划弧和劲力的关系。右臂随着腰的转动下落并向后开展时,要意贯右肘,同时又以肘关节耒带动臂,内含向下的掤劲,这样使整个手臂动作显得圆滑饱满。往前推掌时,要松肩沉肘,顺腕舒指,力达掌根和掌指。左臂向右划弧至右胸(肩)前时,要意贯左臂外侧而左掌内含向侧下的采按劲,力达虎口和掌外缘。定势的时后必须做到立身中正,重心稳固,后脚跟之力通过腰脊节节贯串,直达双臂和两掌。概括讲,左右搂膝拗步动作要松肩沉髋,身,手的转动要以腰胯之力为主,并非以口四肢运动腰胯,要以腰运动两臂,腰胯之屈伸力使两臂舒长,开畅胸襟姿势自然平整。正如拳理所讲,"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劲气腾然","分清虚实,发动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间,发于脊背,行于手指,楼滕拗步生动的体现了"气到,意到,力到",上下,前后,左右相互呼应,同时俱动,同时俱到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拳理内涵,习练者应在练习中反复揣摩体会。
[攻防提要]
楼膝拗步是两掌搂打兼施的拳势。若对方用手或脚来袭时,已方身形下沉,以左手搂开,右掌乘势击打对方;若对方用拳或脚从下方击来时,既可顺势向一旁楼开,拗步前进,以另一只手推击其胸部,使使失去重心倾倒;若对方以右顺步用手从面部击来,即可侧身以两手粘其臂引进,同时进左脚套在对方前右脚外侧,腰右转,左手捋其右臂向下左采按,使之前倾,随即腰左转,左手尺骨处捋其小臂肘关节处向下向左划弧如楼膝状,左膝随之弓出,右掌迅即向其胸部发劲;若对方用左掌向面部击来,即以左手采拿其左腕向左下猛采按使其身形歪斜,同时用右掌发劲向左前击真左肩侧后,同时左脚轻勾其右前脚,使之往右后方跌出,使其此势应敌时,必须以腰为主宰,身手脚各部分合成一劲,用意杨长前往,才能做到收发自如,圆转灵活,得心应手。
[动作过程]
1,搂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缓缓移至左脚,右脚向前跟半步,前脚掌先着地,与前进方向约呈45度,然后重心向后缓缓移至右脚,全脚掌踏实。
2,重心向后移动同时,身体向右转动,左掌掌心向右,掌指向上,由左前方弧形上提至体前,高与鼻平;右掌亦同时随着身体后移,手臂外旋,掌心向左划弧至胸前,两眼随转体向前平视。
3,身体略向左转动,左掌在前,右掌在后,同时向下向前上方弧形相合推出,左掌高与鼻平,右掌心向左相对于左肘内侧,掌指斜向前上方;同时左脚收回提起调前移,脚跟着地脚尖微翘,膝微屈成虚步,上体微向右侧,两眼向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要点]
1,与搂膝拗步动作衔接时要绵绵不断,重心前移平稳和缓,待身体重心稳固于右腿时左脚再轻提跟步,重心前后移动一定要平缓,虚实变化分明,使身型移动不高低起伏。
2,两臂和两掌的动作,要遵循“以腰为轴"的拳理,松肩沉肘,随着腰胯的转动协调一致转动划孤,两臂微屈抱圆,互相呼应,动作不可脱节,生涩僵直;不可耸肩或两腋紧夾。
3,左脚虽然是向前迈出的虚步,但内在劲力却是"虐而不空",仍然体现出传统扬式太极拳l“前三后七"的腿劲特点,即左腿支撑体重的劲力为三分,右腿支撑体重的劲力为七分;右膝微坐,膝尖和脚尖相对,不可扭曲。
4,动作定势时,要略有下沉之势,身体微向右斜,但是身型仍要始终保持中正,不可歪斜,要敛臀,含胸,神态要有轻灵挺拔之意;以腰背之力,腿脚之功,以及松肩垂肘使双臂松沉,使得动作沉稳中不乏轻灵,圆活中不含松散。
[动作内涵]
此势为活步松腰运用两臂之法。动作定势外形犹如两手合抱琵琶,表面看去动作简单,实际上在运转变化当中其内在意想甚为丰富。反复练习此势,不仅可以增强两臂伸缩之力,力能达稍,而且也能加强右脚的支撑力和耐久力。由搂膝拗步转换到手挥琵琶时,重心先前移,而后平稳后移,跟步步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跟步太大,会太靠近前脚而造成重心偏移,极易前倾,所以要注意后脚跟步不可大于半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下盘沉稳,也容易在后脚跟进时使身体始终保持平稳移动,不易产生上耸的毛病。右手隨着身体右转划弧回收时,要注意以肩带肘,以肘带手,意贯前臂,力达掌根,内含往右下侧采按之劲力;左手同时抬起收合时,劲力要由脊而肩,而肘,而手,发之于稍,意贯臂内侧,力达掌根;两手随转腰形成的合力要有前送之意,又同时内含左挒(撅)右采之劲。这时外形仍要保持中正安舒,沉着松静,松肩沉肘,八面支撑,肩与胯相合,身体上下一条线的形态,内在则精神流动,能随时八面转换,圆转自如,以蓄我之势待观对方之变而灵活中进击。手挥琵琶既可以借对方之力,以我劲为之延长将敌发出,体現出扬式太极拳的"借劲”和"长劲",又可以玲珑八面随机灵活变招击敌。
[攻防提要]
若对方用右拳当胸击来,即可以右手粘其手腕往右下采按,随其来势回收以柔化其力,同时以左手粘其肘部,蓄我之势待机迅即进击,或用左掌按其肩猛向前推,对方必应手而倒;若已方右手为对方所执,即将缩回向杯怀中带,左手随即以下而上抄,解脱纠缠,在乘势推击对方肩部或托其臂肘,运用挤势将其发出;对方若用左拳正面击来,即用右手棚接其左腕内侧,左虚步迅即变弓步插入其中门,左手抬起从其腋下穿过,同时向左猛然横挒,对方必失去重心而倾倒。
左搂膝拗步
[动作过程]
l,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于右脚,左脚提起向前迈步,脚跟先着地;左掌随转体翻转掌心向内,经面前划弧至胸前右侧,掌指向右上方;右掌同时翻转掌心向上,向下经过腹前向右上方划弧至胸前右侧,掌心这时翻转向外,掌指向上,眼视右手方向。
2,身休缓缓左转,随转腰右臂继续划弧摆动,屈肘立掌经过耳旁向前推出,重心略向左斜,掌指向上,腕约与肩高,掌与鼻相对;左掌随转腰翻转掌心向下落于右腹前并继续划弧经左膝前搂至左膝外侧,虎口向前,掌心向下,掌指
2,身体缓缓左转,随转腰右臂继续划弧摆动,屈肘立掌经过耳旁向前推出,掌心略向左斜,掌指向上,腕约与肩高,掌与鼻相对;左掌同时随转腰翻转掌心向下落腹前并继续划弧经左膝前搂至左膝外侧,虎口向前,掌心向下,掌指侧向前,微屈肘坐腕;同时身体重心平行前移,左脚全脚掌踏实,随着上体转动缓缓屈膝前弓成左弓步,睛向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要点]
1,按照"腰为主宰"的掌理练习,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主要要求之一,动作时要始终注意"以腰带身,以身带臂,形于手指”,的摆划弧方法;在隨腰而动的同时,亦必须保持身体正直,含胸拔背,尾闾中正,不可挺胸,臀部外凸或仰俯歪斜。
2,向右转体时要松腰沉髋,右友撑腿屈膝微下坐,身体重心随之下沉;要仔细体会"以腰为轴"带动四肢的运转和以腰带身的方法;动作时始终保持身体中正安舒,切不可因为摆臂不当致使上体前俯后仰。左臂向右后侧划弧时角度约在体后右侧45度为宜。
3,身体转动,摆臂,上弓步要与腰胯的转动协调一致。上下相随,完整一气,身体各部位动作不可相互脱节。沉髋转腰摆臂时要保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肩始终要保持平齐放松,不可一高一低或耸肩抬肘,做弓步时要内敛臀部,后腿膝微屈,不可绷直。
4,前弓步动作要注意虚实分明,使重心平稳移动,提起左脚迈出时,脚跟要着地,此时身体重心不可明显前移,应该在松腰沉髋前提下随着左脚由脚跟着地转换为全脚掌缓缓着地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通过右支撑脚之蹬力,通过腰髋渐渐平移向左腿而缓慢变为左前弓步;右后腿跟要踩踏实,不得提踵;同时注意两脚的横向距离约为一脚宽,避免踏在一直线上而导致重心偏移不稳。
5,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进步步法与规定普及竞赛套路中的进步步法有所区别,详见第九势左搂膝拗步之[动作要点]。
[动作内涵]及[攻防提要]与第九势左搂膝拗步相同,请参阅。
右楼膝拗步
[动作过程]
1,接左搂滕拗步,身体左转左脚尖外展45度,重心前移于左腿;随转体,右掌心翻转向内,向左划弧经面前落于胸前左侧,掌心朝内掌指向左上方;同时左前臂向左后侧外旋,掌心翻转朝上,由左侧后方向下,向上划弧至左肩斜前方,掌心向外,掌指向上高与耳平;同时右脚提起向前迈步,脚跟先着地,重心仍于左腿,眼视左手方向。
2,身体随腰右转重心前移,右脚全脚掌随之踏实,右像屈膝成向前成弓步;同时左臂屈肘下垂成j立掌经过耳旁向前推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前微斜,腕约与眉高;右掌下落划弧经左腹前,掌心翻转向下,向前从右膝前搂过,微屈肘坐腕于右膝外侧,虎口向前,两眼向前平视。幼作定势。(方向:東)
[动作要点]
左右楼膝拗步前进方向相同,左与右的动作呈对称性,要点也相同,左右搂滕动作之间的衔接要注意步法沉着稳定,重心平缓前移,整个身型不可上下起伏过大。转腰摆手,屈膝支撑上步动作要协调连贯,体现出"上下相随"以及"平缓圆活"的特点。
[攻防提要]
请参阅第九势左搂膝拗步攻防提要,唯实际动作呈对称性。
左搂膝拗步
[动作过程]
1,接右搂滕拗步,身体向右转,右脚尖外展约45度,重心于右脚,左脚提起向前迈步,脚跟先着地;左掌随转翻转掌心向内,经面前划弧至胸前右侧,掌指向右上方;右掌同时翻转掌心向上,向下经过腹前向右上方划弧于右肩外侧,掌心这时翻转向外,掌指向上,眼规右手方向。
2,身体缓缓左转,隨转腰右臂继续摆动,屈肘立掌经过耳旁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微斜,掌指向上,腕约与肩高;左掌同时随转腰翻转掌心向下落于右腹前并继续划弧经过左膝前搂至左膝外侧,虎口向前,掌心向下,掌指侧向前微屈肘坐腕,同时重心前移,左脚全脚掌踏实,缓缓随腰的转动屈膝前弓成左弓岁,眼向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要点]
1,与上势动作衔接时要平稳和缓,绵绵不断,待身体重心稳固与右腿时,左脚再轻提上虚步,重心前后移动要平缓,虚变化分明,使身型移动平稳,不高低起伏过大。
2,两臂和两掌的动作要遵循"为腰为轴"的拳理,松肩沉肘,随着腰胯的转动协调一致转动划弧,两臂微屈抱图,互相呼应,各部动作不可脱节,生涩僵直;不可耸肩或腋夾紧。
3,左脚虽然是向前迈出的虚步,但是内在劲力却体现出"虚而不空”,仍然体现传统扬式太极拳"前三后七“的腿劲特点,即左(前)腿支撑体重的劲力比例为三分,右(后)腿支撑体重的劲力比例为七分;右膝要微向下坐,膝尖和脚尖相对不可扭曲。
4,动作定势时,要略有下沉之势,身体微向右斜,但是身型仍然保持中正,不可歪斜;同时注意敛臀,含胸,神态要有轻灵挺拔它意;以腰之力,腿脚之功,以及松肩垂肘使双臂松沉,使得动作沉稳中不乏轻灵,圆活中不含松散。
[动作内涵]及[攻防提要]与第十势手挥琵琶相同,请参阅。
[动作过程]
1,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缓缓移向左脚,右脚向前跟半步,前脚掌先着地,与前进方向约呈45度,然后重心向后缓缓移至右脚,全脚掌踏实。
2,重心向后移的同时,身体向右转动,左掌掌心向右,掌指向上,由左前方上提至体前,高与鼻平;右掌同时随着身体后移手掌外旋,掌心向左划弧至胸前,两眼随转体向前平视。
3,身体约向左转动,左掌在前,石掌在后,同时向下,向前上方弧形相合推出,左掌高与鼻平,右掌心向左相对于左肘内侧,掌指斜向前上方;同时左脚收回提起调整前移,脚跟着地,脚尖微翘,膝微屈成虚步,上体微向右侧,两眼向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要点]
1,与上势动作衔接时要平稳和缓,绵绵不断体重心稳固于右腿时,左脚再轻提上虚步,重心前后移动要平缓,虚实变化分明,使身型移动平稳,不高低起伏过大。
2,两臂和两掌的动作要遵循"以腰为轴“的拳理,松肩沉肘,随着腰胯的转动协调一致转动划弧,两臂微屈抱圆,互相呼应,各部动作不可脱节,生涩僵直;不可耸肩或双腋夾紧。
3,左脚虽然是向前迈出的虚步,但是内在劲力却体现出"虚而不空",仍然体现出扬式太极拳"前三后七"的腿劲特点,即左(前)腿支撑体重的劲力比例为三分,右(后)腿支撑体重的劲力比例为七分;右膝要微向下坐,膝尖和脚尖相对不可扭曲。
4,动作定势时,要略下沉之势,身体微向右斜,但是身型仍然保持中正,不可歪斜;同时注意敛臀,含胸,神态要有轻灵挺拔之意;以腰背之力腿脚之功,以及松肩垂肘使双臂松沉,使得动作沉稳中不乏轻灵,圆活中不含松散。
[动作内涵]及[攻防提要]与第十势手挥琵琶相同,请参阅。
左搂膝拗步
[动作过程]
1,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于右脚,左脚提起向前迈步,脚跟先着地;左掌随转体翻转掌心向内,经面前划弧至胸前在侧,掌指向右上方;右掌同时翻转掌心向上,向下经过腹前向右上方划弧于左肩外侧,这时掌心翻转向外,掌心向上,眼视右手方向。
2,身体缓缓左转,右臂随转腰继续摆动划弧,屈肘立掌经过耳旁向前推出,掌心略向左斜,掌指向上,腕约与肩高,掌与鼻相对;左掌同时随转腰翻转掌心向下落于右腹前并继续划弧经左膝前搂至左膝外侧,虎口向前,掌心朝下,掌指侧向前,微屈肘坐腕;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左脚全脚掌踏实,随着上体转动缓缓屈膝前弓成左弓步,限向前平视。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要点]
1,向右转体要松腰沉髋,右支撑腿微屈膝下坐,身体重心随之下沉。要仔细体会“以腰为轴"带动四肢的运转和以腰带身,摆臂划弧的方法;始终保持身体中正,切不可因为摆臂不当至使上体前俯后仰。右臂向右后侧划弧时角度约在体后右侧45度为宜。
2,摆臂,上弓步要与腰胯转动协调一致,上下相隨,完整一气,身体各部位不可相互脱节。沉髋转腰摆臂时要保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肩始终要保持平齐放松,不可一高一低或耸肩垂肘,弓步时臀部要内敛,后腿微屈膝,不可僵直,前膝不过脚尖。
3,前弓步动作要注意虚实分明,使重心能够平稳移动,提起左脚迈出时,脚跟要先着地,此时身体重心不可立即明显前移,应该在松腰沉髋的前提下随着左脚由脚跟着地轉换为全脚掌缓缓着地过程中,身体重心通过右之撑脚之蹬力,通过腰髋渐渐平移向左腿而缓慢变为前弓步,后脚跟要踩踏实,不得提踵;同时应该注意两脚的横向距离约为一脚宽,避免踏在一条直线上而导致重心偏移不稳。
4,传统扬式太极拳的进步步法动作与规定普及竞赛套路有所不同,上步时不允许身体重心大幅度移动成后坐步,应该在前弓步脚尖微抬,外撇或内扣时身体重心进而移至脚跟,然后转动腰髋来带动后腿向前移动。
[动作内涵]和[攻防提要]与第九势左搂膝拗步相同,请参阅。
进步搬拦捶
[动作过程]
1,接上势,身体重心不变,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展45心度,身体缓缓向左转,右脚提起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同时,随转体左掌外旋左掌向左后划弧,掌心向上继续划弧至左肩外侧,变掌心向外,掌指向上;在向上继续划弧时,掌指高不过耳,腕与肩平,掌心由向外转为向下,同时掌心向下移动,随转体边划弧边握拳转为拳心向下,拳眼向内划弧至腹前,眼随转体看右拳后随即向前平视。
2,身体右转,掌心前移,右脚前脚掌踏实,右脚缓缓屈膝向前弓出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拳向前翻打,掌心向上,高与胸平;左掌同时随腰右转经过面前向前横掌下压于右拳前,掌心向下,掌指向右,腕与肩平,眼随转体向前平视。
3,身体继续向右转动,右脚尖外展约45度,重心于右脚,左脚提起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右拳向内划弧收于腰间,拳心向向上;左掌变立掌回收至胸前,再微向下,同时,向左弧形拦出,掌心侧向前,掌指侧向上,腕与肩平,跟随转体向前平视。
4,身体左转,重心随之前移,左脚全脚掌踏实,屈膝缓缓向前弓出成左弓步;随转腰同时右臂内旋,右拳自腰间向前打出,拳眼向上,眼平视右拳打出方向,动作定势。(方向:东)
[动作要点]
1,搬拦捶是由三个不同的动作有机组合而成,三个动作之间的转换要平缓圆活,速度均匀,连绵不断;整个动作过程要连贯有序,步法轻灵,沉稳。中途无任何间断;要以腰为轴,手脚齐动,上下相随,配合协调,同时完成动作。
2,动作时上体要始终保持中正不歪斜,同时松肩沉髋,双臂动作不可挺直僵硬,要圆撑,使动作饱满;上体不可前俯后仰,或突臀,耸肩抬肘。
3,特别注意迈步搬拳,拦掌,收拳和打拳等所有的动作都是在"以腰为轴“的前提下协调完成的,不可只注意上下肢的动作而忽略了以腰胯的转动来代带动躯干四肢运动的拳理内涵。
4,在搬,拦动作时要注意右拳经过胸(心窝处)的正前方向上弧形搬出,握拳不能过紧,拳背与小臂平;搬,拦过程中要求手脚齐动,上下相随动作始终保持沉肘状态。右拳打出时L亦应沉肩垂肘,右臂微屈不可挺直,要松握拳,同时不要夾腋。搬拦捶动作中连续上步注意体会传统扬式太极拳步法沉稳,轻灵和弧稽形的运动轨煎,不可出现身体上耸或步子直进直退的毛病,立求达到拳理所讲"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渊"的境界。
[动作内涵]
搬拦捶是传统扬式太极拳套路里的“五捶"之一,此势左搬右转,对于运动脊推,活拔腰胯极有益处。不仅能活拨两胯,使躯干转运灵活,而且能延长和增加腿部力量。搬拦捶的手法由三种不同的攻防作组合而成,其变化灵活之妙,以拳攻击之巧,无论用于练功或者实用都有独到之处。做搬拦捶动作时,始终要空腋松肩,击出之拳不可紧握,握紧则导至气滞,内劲也无法发出;右拳打出时要用脊背之力击出,充分体现"其跟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和“蓄而后发,力由脊发”的拳理。搬拦捶的步法要求,"迈步如猫行",只有实腿站得稳,虚腿才能轻灵,均匀地做出多方向的活动,因此从左搂膝拗步开始往搬拦捶变换时,上右脚时首先要求左腿的桩步踏实稳固;搬拳时,当右拳由左弧前通过转腰胯向前弧形翻打时既包含了防备对方意念,同时又有乘势以拳攻击对方胸部之意,同时又有辅助右拳进攻,以迎面掌击打对方之意。拦掌时,当左掌微向下,向左横拦时,通过腰髋的转动,右拳同时收于腰间左掌右拳分别向前,向后两侧平撑,意贯左臂下侧和右肘关节及右臂下侧,通过肩背的伸展将左掌和右拳的劲力融汇贯通;当以左掌拦击对方之时,右拳随腰向右的转动收于腰间,这时已经处于"欲左先右“蓄而待发的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化解对方的进击,同时又使自身积蓄了反击的劲力,右拳从腰间向向前打捶的动作,是在通过腰髋的转动,使"欲左先右"而蓄积的劲力以右臂旋转动作的加力作用而增加了力量;同时,以右腰的弓蹬,将腿脚之力节节贯串直达右拳,形成合力向前击出,其威力之大可想而知,搬拦捶的"搬"和“拦"的动作要领准确掌握,才能使右拳发挥最大的攻效;要注意此势是近距离的攻防兼备的动作,搬、拦时不可使臂肘挺直,也不可抬肘,要始终保持沉肘状态,这样不仅可以防护严密;也可以增加劲力,右拳打出时要做到"拳从心发",即掌要胸的中错打出,直向对方胸窝打去,可以制敌刹那间,不能“抢臂“打拳。
[攻防提要]
搬拦捶在传统扬式太极拳实用中被称为化敌制敌进击之法,若对方用右手击来,可以先用右手腕粘住对方右婉,微向左转腰,将臂从左肋上搬至右肋下,为防对方抽手换步,迅即上左脚并将左手向前,内含开(掤〉劲直拦其右手,右拳以腰脊之力催之,向对方胸窝处猛击,此时对手往往来不及躲闪被击中;若对方以右手紧握已方右腕,可以随即上在步以右手搬击,左手顺其右臂向前拦其右腕,同时左脚上前一步以右拳猛击其胸;若对方用左手从正前方击来,向前抓握右腕并用刀向前推按,可以稍向左转,提起右脚向前上步,右臂掤接对方左手的按劲,随其按劲屈肘向内,抬起左手扶按在其左手背上向下采按,右拳顺势翻打对方面部。搬拦捶的攻防招法多样,变换灵活,可攻可守,要随机而变。
[劲作过程]
1,接上势,重心在左腿,右拳变掌,前臂外旋使掌心向上;左掌同时外旋掌心向上;掌指右经右肘下向右肘外划弧穿出,两小臂交叉,双腕与肩平,眼向前平视。
2,身体重心向后,微向下移动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搂膝拗步动作要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