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奇胖妞大小赌博程序游戏跟程序好坏跟设备有关系吗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一个创业者的自述,这就是互联网!&兄弟站:&&火星7号&/huoxing7&招管理员,有意者私信。&&&
#i虎嗅#这十大尖端技术将把我们变成超人
本文来源于,由虎嗅编译:
1950年代的人工起搏器发明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科幻小说成真了;而如今的创新发明则是在逐渐地恢复聋人的听觉和盲人的视觉,如果心脏起搏器不能满足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把心脏换掉,就像你的老福特汽车里的水泵一样。
这些技术几十年前还处于襁褓之中,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完备,看起来可以进入寻常人的生活了。如果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我们很可能即将看到这些技术被投入使用(如果尚未应用的话)。有一些医学上的应用是要去替换身体有缺陷的部分,其他更多则是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改进了人体健全的部位。
以下这十大尖端技术将会把我们变成超人。
10 大脑与电脑的界面
即&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正如名称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种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技术。几十年来BCI一直都是科幻小说里场景,但是无论你是否相信,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了一段时间了。
1920年代科学发现大脑会产生脑电波,自从那时起就有观点宣称这种脑电波信号或许可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或者类似的用途)。针对BCI的研究正式开始是在60年代时(通常用猴子作为测试对象),根据生产出来的不同设备,进行许多不同模式和不同程度的&侵入(invasiveness)&测试,最近15年,研究结果的进展尤其迅速。
大部分应用项目要么为了恢复视觉或听觉,要么是为了恢复麻痹肢体的运动功能。2013年初曾有一个完全不会侵入脑部(non-invasive)的应用其原型设计能够帮助患中风的病人操作电脑。简单来说,该设备可以捕捉位于使用者头后部的眼动信号,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来判断病人在看什么,佩戴头盔设备,让用户可以用眼球运动来指挥屏幕上的光标。
9 强化体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s)
公众对于体外骨骼概念的理解更像是&强化战甲(powered battle armor)&,就像罗伯特?海因莱因小说作品《星河舰队》(Starship Troopers)里面描述的一样,还有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钢铁侠。这项尚处于研发阶段的科技更多的是帮助残疾人士恢复移动官能,或者增强搬运能力上面。
比如有一种叫Ekso&盔甲&,由铝、钛材料制成,重达50磅,在美国的几十家医院都可以见到。这种产品能够帮助脊椎受伤的患者行走,而该产品曾经看上去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因为其体积和重量实在太庞大了。
类似技术还有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的HULC(Human Universal Load Carrier,人体通用装运负载器)。该技术已经经过充分的测试,将会在一年内部署于军事用途。该设备能够让一位普通身材的人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搬运200英镑重量的货物,几乎可以一致持续下去,使用者一滴汗也不会出。Ekso能够让用户采用预先编程好的步伐姿态行走,HULC使用加速器和压力感应器来为使用者肢体的自然运动提供机械辅助支持。
8 神经植入(Neural Implants)
神经植入指的是将任何一种设备嵌入大脑灰质层的技术。植入的可以是前文所述的BCI系统或者其他设备,但是这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体外骨骼&之于人体、&神经植入&之于大脑&&大多还是为了修复受损器官的功能或者回复认知能力,也有一些是为了给脑力提供辅助、或着是连接外部设备的通路。
神经植入的&深度大脑模拟(deep brain stimulation)&应用&&对脑部特定区域周期性电子脉冲信号进行传输&&已经得到FDA(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批准,用来治疗多种疾病,该项目首次通过审批是在1997年。临床证实,对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有很好的效果,也曾经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和抑郁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目前,该技术最普遍的用途是&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s)&(1984年获得FDA批准)和&视网膜植入(retinal implants)&,在1960年代这两个都是非常先进的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别恢复患者的听觉和视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耳蜗植入的发明者是豪斯医生(Dr. House)&&也就是威廉?豪斯,2012年去世。
7 数码假肢(Cyberware)
假肢替换的修复手术有几十年历史了,但是最新的成果&&数码假肢&&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出于人们审美的原因,而是有功能上的考虑。使用前述的大脑界面来操控机械假肢已经成为现实,该领域的其他发明探索希望突破该装置的限制。
目前使用的许多设备使用非侵入式(non-invasive)的界面,通过捕获细微的肢体运动(比如胸部或者手臂肌肉)来控制机械假肢。也是在同样的领域,正在进行双向界面(two-way interface)的研究&&机械假肢可以让患者有触控的感受。
在哈佛大学,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和纳米技术的新兴领域相交叉,制造出了&机械生命组织(cyborg tissue)&&&一种用工程技术形成的人类组织,嵌入了某种特定功能与生物组织并存的电子材料。研究团队负责人查尔斯?利伯(Charles Lieber)表示,&有了这种技术,我们首次能够在生物系统单元同等级的程度下进行工作,同时可以不打扰生物系统的状态。这意味着将电子设备与生物组织结合,而两者的接合之处几乎无从分辨。&
6 外部脑皮层(Exocortex)
基于前文几个案例中的概念去推演未来,外部脑皮层(Exocortex)即是一例。这是一种理论上的信息处理系统,能够与大脑交互,并且提升脑部功能&&可谓是思维和计算机的真正结合。
这不仅仅意味着你的大脑将能够更好地储存信息(虽然这是其中之一),而且将会有更好的处理能力&&体外脑皮层会在高阶思考和认知层面进行辅助,如果这听起来有点难懂,只需要想一下我们已经将计算机作为人体扩展出的一部分来使用了。互联网本身就可以看作这类技术的某种原始形态,因为互联网赋予了我们调用海量数据存储的能力;而我们用来获取数据的设备&&我们的计算机&&让我们有了能够让大脑处理并吸收这些数据的手段,而人脑不过是一个更强大的处理设备而已。将这两个处理器整合在一起,从理论上讲能够让人类智慧真正获得施展的空间,让我们人类去发挥最复杂的高级的心智能力,好像你现在阅读这篇文章一样简单。
5 人类基因工程(Human Genetic Engineering)
人类基因疗法和基因工程技术因为广阔且复杂的用途正在成为最有前景和发展空间的领域,可能要胜过史上任何其他的科学发展成果。对于革命技术的理解,以及修改基因单元的技术能力,这一切对于科学界来说是如此之新,保守的大致说法是对于这项技术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知之甚少。在所有已知可实现的用途(已经有许多了)当中,很大一部分还处于&太过危险以至于不能用于人类&的研究状态。
最为人所知的一项用途是根除基因疾病。某些基因病症可以通过对成年人进行基因疗法获得治愈,但是该技术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可以对人类胚胎进行测试&&不过,道德方面的担忧一直困扰着我们。测试的对象可能不仅只是基因疾病或者异常,而是其他的&状态&,比如眼球颜色或者性别&&甚至可以从一开始就去&设计&你的婴儿,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当然,我们都知道昂贵的技术在自由市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不难遇见,未来只有那些有钱人能够&强化&他们的子孙后代。考虑一下,人类在融合不同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的同类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实在有限,可以肯定这项技术将很可能导致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社会问题的出现。
的确,科研人员很容易就把小白鼠变得更强壮更有耐力,而且该技术还覆盖干细胞研究,有希望最终治愈任何疾病。考虑到这项技术有潜力增加人体的耐久性和寿命,许多其他科研领域就没那么诱人了&&可能这样一个领域除外&&
4 纳米医疗(Nanomedicine)
纳米技术在公众的想象里更多是作为世界末日诱因的概念来传播的,但其实这是一项有着光明前途的技术&&特别是在医疗方面,从逻辑推断的终点来看,用于医疗意味着所有人类疾病和缺陷将被根除&&甚至包括死亡在内。
纳米医疗目前的用途在于,向人体某一部位以新式且高度精确的形式输送药物,以及其他一些针对微型粒子的医疗手段&&微小到分子水平&&在全身范围内都是。例如,某项试验中的肺癌治疗技术将纳米颗粒吸入患者体内,停滞在肺部有炎症的部位,接着用热量杀死癌症细胞。人体本身的机能将会排除死掉的细胞和纳米颗粒。这种技术在小白鼠上的试验已经成功,可能不会杀死感染区域100%的炎症细胞,但是效果也很接近&&何况该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
可以推测出的许多用途之一是纳米机器人&&自我复制的微观机器,能够通过编程使之对细胞进行摧毁、药物医疗或者重构的操作。当然,理论上讲不仅仅只是针对疾病细胞,也包括受损细胞&&可能用于加速伤后恢复甚至重新焕发青春。按逻辑发展下去,最终效果是一个有着惊人耐久力且完全抗衰老的人体&&就算这一点永远无法实现,该技术也并不是人类用科学挑战死亡的唯一尝试&&
3 大脑保存(Brain Preservation)
这里我们要涉及到被认为是&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的领域&&即人类某天将会超越物理的限制,甚至放弃我们的肉体或者超越肉体而活。这一观点最先由罗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作为一种现实想法提出,1962年他发表了作品&永生的期望(The Prospect Of Immortality)&,被认为是&超人类主义&的先驱和人体冷冻法(Cryonics)之父。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项人体(或者器官,比如大脑)保存方面的研究,使用极低的温度(低于150摄氏度),在艾丁格写这本书的时候,这种方式是能够实现的最好方式。今天,大脑保存研究更多专注在化学保存的手段上,已经用于大脑组织(但并不是整个大脑)的保存,这种方法不需要人体冷冻法所需要的特别夸张的温度条件。
当然,这还是一项不那么准确的科学技术&&该领域的科研人员非常明白(目前)不可能分析出一个人的思维是否能够和大脑一同保存、或者有多少意识能够保存下来。无论在物理上保存得多么完美,该领域仍旧依靠未来新兴的发展学科和交叉学科,比如&&
2 人造人(Synthetic Bodies)
随着人类能够替换越来越多经过工程处理或是在试验室培养的身体器官,不难想象我们迎来这样一天&&所有的人体器官都可以复制,包括大脑在内。就在目前,有15家科研机构在协作进行一项研究,试图设计能够模拟大脑不同部分活动的硬件设备&&首个设备原型是一片8英寸的晶圆芯片,包含了5100万个人工神经元突触。
当然,&软件部分&也被复制完成&&瑞士的&蓝色大脑计划(Blue Brain Project)&目前就使用超级电脑对人脑信息处理活动进行反向工程研究,小白鼠脑部活动的许多元素已经成功被模拟出来。该项目的负责人亨利?马克拉姆(Henry Markram)在接受BBC采访时标识,他们将在十年内设计出人工大脑。
我们的肌肉、血液和器官&&所有这些的人工版本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发当中,可以预见,在未来某一时刻将有希望组合成为一个功能健全的人造人。但是就算我们开发出相应的软件来运作这样一台华丽的机器&&装安卓就最酷了&&配合相应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设计的应用程序才至关重要,有一种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遥远的&&
1 意识上传(Mind Uploading)
之前我们曾经提到未来学家雷?库兹威尔(Ray &Kurzweil)和他对新技术预测惊人般的准确。库兹威尔的一个观点是,到2040年至2045年时,我们将可以上传自己的意识内容到电脑里面&&他甚至不是唯一一个这样认为的。
当然,许多人辩称脑部功能无法用简单的计算表现&&它们并不是&可计算的&,这是意识所固有的一个科学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无论是上传的或其他&备份出来的&意识,实际是一个与复制源不同的实体,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识。希望这些问题都是神经科学领域能够很快给出答案的。
但如果我们终于能够将自己的意识注入到数字空间会怎样,显然我们的意识永远不会终结&&我们永远不会死亡,我们可以无限地在幻想的数码空间里游荡;将人类载入一搜机械生化的思维容器(Cyberdyne X-2000 Mind Vessel);在不同的空间里传送意识,或许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进行传输;在全人类的范围内即时分享知识。
那些比我们聪明的科研人员预期在我们有生之年将会目睹这些科技进步。即便他们并不完全正确,我们还是可以放言,我们不会什么都看不到。
#i虎嗅#俞敏洪:我是怎么被“中国合伙人”的
虎嗅注: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对以新东方为原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一直态度微妙,他新写讲述自己跟徐小平、这部电影的渊源,以及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态度。
《中国合伙人》电影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三天票房收入已经过亿,很多人在微博发表观后感,大部分人觉得这是一部春春励志的好片子。这几天我的手机也收到不少认识的朋友和不认识的朋友发来的短信,祝贺新东方的创业故事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
其实这部电影的诞生和我基本上没有关系。很多人都在猜测新东方有没有投资这部电影,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一点儿投资都没有。电影以新东方的创业故事为主线,人物以我和徐小平、王强三个人在新东方的共同奋斗、兄弟情谊为蓝本,这是不假的,但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差了很远。电影中人物个性的展示也和现实中我们的个性有很大的不同。
大概一年多前,小平约我见面聊天,见面后很兴奋地告诉我韩三平希望把新东方的故事拍成电影。实际上是小平写了一个剧本,把剧本给了韩三平,韩三平看完后表示了对于剧本的强烈兴趣。小平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毕业后到北大文化部担任团委文化部长,在北大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思想新颖、思路敏捷,对于音乐、话剧、影视等表演艺术有着天生的强烈兴趣。当时北大有一个学生艺术团,我的同班同学王强是艺术团团长,他们俩人一起把艺术团折腾得热火朝天,演出地点远达青海。当时的我,在北大没有任何显山露水的能力,是一个被男同学和女同学都不待见的人物。所以,按照小平的说法,我就是台下的一个普通观众。
小平和我讲完之后,我当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我的反对意见不是剧本好不好、是不是把我们的形象显示得高大完美,而是我根本就不想把新东方搬上银幕(小平写的剧本以及后来陈可辛接手之后改写的剧本,我到今天也一行字都没有读。所以,今天成型的电影是依据哪个剧本拍摄的,我不知道)。我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的理由是:尽管新东方已经经历了创业的风风雨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我们唯有尽力把新东方做得更好,而不是拍电影去宣传自己的功成名就。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哪怕是经过艺术改造的形象)被搬上银幕。如果这个形象被塑造得完美,对于现实中的我是一种伤害,因为现实中的我和被塑造过的形象一定不会吻合;如果形象被塑造得不好,对于我还是一种伤害,因为总会有人认为那就是真正的我。而且自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成名之后,我已经深深地感到自己被名声所累,心里只有退步之思,万无求进之理(当然心灵上的进步是我每天都孜孜以求的)。我和小平讲完这些理由后,小平当时基本同意我的观点,说他会和韩三平传递我的观点。
过了几个月后,小平告诉我电影剧本已经转到了陈可辛手里,并且对电影剧本进行了改编,决定开机拍摄。我问小平有没有可能让对方不拍这部电影,小平说已经不在他掌控的范围之内。小平说新的电影剧本除了留下他当初起的角色名字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之外,故事情节已经基本被改掉了。我想,既然和新东方没有关系了,也就不用管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大半年。今年年初,大概2月份的时候,小平打来电话,说陈可辛已经拍完了电影,初剪片已经出来了,他看过之后还是挺受感动的,尽管不能说完全是新东方和我们的故事,但是电影确实值得一看。我想不管怎样,从客观的角度把自己置之度外来评价一下电影本身还是可以的,所以就答应小平一起去看片子。那天晚上,我、小平和王强一起吃了晚饭,我还叫上了另外两个朋友&&赛富基金的阎焱和易车网的李斌,都是我们北大的师兄师弟。大家吃完饭后一起去看了初剪片。电影是在一家咖啡厅用投影仪放的,屏幕小、声音差、光线暗,没有真正看电影的感觉。电影刚开始十分钟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会不自觉地把电影的情节和现实中的新东方进行对照,把电影中的人物和我们现实中的三个人进行对照。我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甚至都没法判断电影中展示的人物个性是否有吸引力。电影中成东青的这个角色应该是以我为原型的,因为三年才考上大学、在大学得肺结核、在大学图书馆追女孩子(尽管实际上发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到外面教课被学校处分、出国留学美国被拒签、在破工厂办补习班、三个哥们儿一起创业、和美国人打官司、最后把公司弄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所有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新东方的真实故事,但成东青在电影中展示的个性,包括孟晓骏、王阳展示的以徐小平和王强为原型的个性,则和现实中的我们大大不同。现实中我的个性没那么窝囊,也不是一个&把演讲当作自己性生活&的人。不管怎样,电影中的故事还是离自己太近,所以就真的没法判断这部电影的好坏。看完之后我对小平说,我对电影不发表我的观点,因为我的观点一定不会客观。审美需要距离,我总是不自觉地在对照自己和成东青,所以就没有了审美距离。几天后小平告诉我,陈可辛、黄晓明希望和我见面聊一聊,我说就不聊了,因为我确实不希望自己的观点影响他们的判断。其实,我当时的判断是认为这部电影不会有吸引力,没有料到现在这么多人去看,并且说好,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这个时候,因为剧组已经启动了对于《中国合伙人》的宣传,预告片也放上了各视频网站,社会上已经有人在议论新东方和这部电影的关系,包括新东方有没有投资等等。为了澄清这层关系,我发表了一条微博:&最近不少朋友问我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不是以新东方为原型拍摄?新东方有没有参与投资?我到今天也没见过陈可辛或任何演员,所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和新东方有什么关系,当然更没有参与投资。徐小平和我提过这部电影,但我坚决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所以现在和未来这部电影和我都没有关系。&陈可辛在媒体上也做出了回应,也不希望大家把这部电影和新东方扯得太近,把成东青看成俞敏洪。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和现实中的任何人都不一定有关系,也不一定没有关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想,这样双方一表态,至少新东方和电影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当然,现在看来要想真正保持距离还是挺难的,因为太多的人现在自然认为那就是新东方和我们这帮哥们儿的故事。
电影定在5月18日正式上映。5月8日,小平给我写信,让我去参加5月13日在清华大学会堂举行的电影首映礼。两天后,陈可辛亲自给我发来短信,邀请我参加首映礼。我想不管怎样,这是因为新东方而触发的一部电影,客观地说也反映了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中人的梦想、奋斗、心酸和成功,所以就答应陈可辛去参加首映礼。5月13日晚上到了清华会堂,第一次见到了陈可辛导演。陈导比我想象的要矮一点儿,但朴实谦和,有谦谦君子风度,一起聊天也比较畅快。后来又见到了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并和黄晓明一起合了影。电影开演之前大家一起要走红地毯,我最后还是没走,因为本质上我还是不希望这部电影和我联系得太密切,陈导最后也表示理解。我坐到剧场里等待电影开始,发现冯仑和牛文文就坐在我边上。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依然没有摆脱主观对照立场。电影的场景和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相比,做了一些调整,音乐配上后感觉好了很多。电影结束后,全场站起来鼓掌,也许这反映了观众的心声,觉得电影不错吧。主持人把演员叫上台后,又把我、徐小平和王强叫了上去,让我们谈谈看电影的体会。我就说,这是一部电影,人物大家最好不要对号入座;其次,尽管电影的情节很精彩,但现实中的故事更加精彩,朋友之间的纷争更加残酷,但友情也更加浓厚。后来我通过媒体才知道,那天晚上有很多明星名媛都参加了首映礼,可惜我基本都不认识。
5月17日晚上,也就是电影公演前的晚上,我邀请小平、王强到家里吃饭。吃饭和电影没有关系,这是我们的常规活动。我们这几个人,要是有一段时间没见,就会互相想念,渴望在一起聊聊天、喝喝酒。和电影中的故事一样,我们几个人把新东方带上了纽交所上市公司的道路,友情和财富都有了完美的结局。上市后一切都要按照上市公司的规矩运作,我们这帮闲云野鹤般的人物,都不是太习惯公司正规化运作带来的束缚。小平和王强逐步退出了新东方管理层,作为股东身份,他们到今天一直保持着。我作为新东方的主要代表,没有办法和他们一样功成身退,只能被锁在新东方做一个职业经理人。这和我的个性十分不符,所以曾经向媒体真情表达过,把新东方带上市一直让我很后悔。当然,我知道实际上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新东方当时也只有上市才能解脱面临的诸多困境。尽管上市后又有了不同的困境和麻烦,但新东方毕竟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了。
很多人都在猜,我们三人之间现在是什么关系?呵呵,我们依然是合伙人关系。小平成立的真格基金,为归国留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支持,我们都是基金的持有者。新东方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一句口号:&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创业的彩虹。&前半句话是新东方的现实,后半句话我们正在通过基金努力实现。我们也还是新东方的合伙人,因为我们都是新东方的股东,继续在为新东方的发展做出各自的努力。同时,我们更是友情的合伙人,从进北大互相认识三十多年,从同学到同事到合伙创业,我们此生注定了会在一起创造很多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必将以更加精彩的方式延续到未来。&via
#i虎嗅#在国产电影票房井喷及女性题材崛起的背后
人们注意到,从2012年底开始,票房破亿对电影市场来说几乎都不算新闻,从《泰囧》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其票房成绩恐怕都超出制片方预料。之所以年国产电影市场会出现一些重大的拐点,那是因为在2011年之后的中国电影市场悄然发生了一些从量到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显然不是一日而成,并有迹可循,下面一一解析。
为什么井喷?
1. 观众群的调整:
根据中国电影放映协会所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5岁,2009年,这个数字是25.7岁。它反映了某种趋势,那就是大规模的学生人群正在涌入影院。相对于其它社交活动,看电影的成本优势在越发明显,另外也提供了彼此交流的话题,对于渴望找到存在感的年轻群体来说,电影是不错的选择。
2.影厅覆盖密度提升的影响:
年,中国电影银幕数量连续两年增长40%以上,这种暴增直接导致票价的降低。虽然从公开的数据中,因为IMAX影厅的增加,因为三级市场的新开影厅,让平均票价的浮动并不明显,但从院线会员数量的增长以及行业内O2O(如团购)的发展来看,大、中城市的观众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折扣工具,来将一场电影的价格降低到30元以下。影院扎堆同时也让看电影变得更加便利,在全国前二十五个票仓城市中,公共交通半小时,私人交通二十分钟以内,几乎都会有一家影院存在。
这些动因都促成了观影频次的提高,根据艺恩的数据,2009年,进影院的观众中48.9%一年只看2到4部电影,2012年,一年要看10部以上的观众占比是43%。这种结构上的差别说明这些年大部分观众的电影消费增加了三倍以上,这与影厅覆盖密度的提升息息相关。
3.进口片类型的单一培养出的挑剔:
在3月份的工作笔记中,我曾以&大片疲劳综合症&来形容消费观念的转变。纵观一季度和4月份的进口片,相对比去年同期,竞争实力整体偏弱。经过2012年34部进口片的熏陶之后,2013年初,仅有《007》与《霍比特人》稍具视觉大片风范,但是又滞后北美市场太久,网络高清盗版泛滥。于是,1-4月份,男性观众愉快的交出电影的选择权,降职为陪同,直到后来《钢铁侠3》的上映。
4.政策的调整改变了利益格局:
去年年初,进口片的分账比例提高,年底的12月19日,电影专资委又发布了几项通知,具体内容大致是,当影院一年国产影片的票房达到一定比例之后,便会返还给影院国产电影上交的5%专项资金。在利益分配的方式发生改变时,市场竞争格局也必然会随之转变,这项超级利好的政策出台,让国产电影的排映场次在2013年迅速拔高。去年在国产电影中很少见到的首映30%以上场次占比,今年则成为常态。
以上这些原因,促成了一些现象更加频繁的出现在1-4月份的国产电影市场中,这些现象给国产电影创造了更大的机会空间,也带来了更多挑战。
4月:女性题材的崛起
4月的电影市场呈现的特点是:女性题材一枝独秀。从月初《北京遇上西雅图》热度的延续,到月底《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强力开档,4月成为历史上女性题材国产电影最为红火的阶段。
票房单位:万元,数据来自 @艺恩咨询
那些在四月走红的电影给了我们这几点启示&&
1.类型片消费群体的壮大:
从《非常完美》、《失恋33天》再到《北京遇上西雅图》,三者之间分别相隔了十六个月左右,三部电影的票房表现也代表着女性观影人群数量上的变化。而4月份《北西》、《分手合约》与《致青春》之间的衔接,则代表着女性观影人群频次上的提高。以女性为视角的电影已经从小众市场成长为主流市场,当观影人群整体的规模足够大时,也表明国产电影正式进入分众时代,这是今年中等规模投资的电影回报率拔高的主要原因。
2.需参考目标观众的情感需求制定档期和策略:
中国电影的档期一度是以节假日为标准,这种档期策略对单部电影来说非常被动,《致青春》的档期选择则目的更明确。从4月开始,各大院校进入毕业季,学生们的情绪波动与《致青春》的宣传很容易达成共鸣,继而引发的话题风潮也会影响到对这个时间段比较敏感的职场人士,最终形成集体&怀旧&这一观影期待。在五一前几日上映是让口碑有所沉淀,然后再迎来五一假期的观影潮,当首周的票房达到一定规模,后续的排片场次也就会延续一个阶段的强势。
《中国合伙人》的档期推迟人算不如天算,让《分手合约》乘虚得利。却也正好避免了与《致青春》在&怀旧&上擦枪走火,也让5月18日(我要发)拥有了与电影主题同样的&励志&意义。从目前的趋势看,在怀旧风潮依然,大学毕业季未完,赵薇个人已成为一个励志符号时,《中国合伙人》作为励志题材,极有可能在5月份会收于3个亿以上。《毒战》,是我个人最喜欢的4月档电影,却在档期安排上显得有些仓促,这样的类型片更适合暑期档,显然不适宜在清明这样的日子加重内心的压抑。
3.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电影发行:
近些年,很多影片都有着一日游的现象,首映场次在10%以下的比比皆是,2013年,这种现象只会愈演愈烈。经过几年市场的洗练,院线管理人员对影片营销能力的判断越发成熟,影院对排映计划的思考也更加缜密,今年会有更多的影片首映场次低于3%以下,甚至更低。电影发行,已经逐渐远离依靠人情和关系的时期,进入比拼终端执行能力的阶段。影厅为了自身收益,只会更加积极的促销那些有票房潜力的电影,从这个角度来看,光线的发行队伍确实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4.赢新媒体者赢票房:
观影人群年轻化,让新媒体成为电影宣传的主阵地,《致青春》是《失恋33天》之后又一&Solomo模式&的电影营销范本。从传统的单向覆盖,到新媒体的双向互动,《致青春》的宣传中不仅有很多讨巧的创意,更是在坚定不移的讨好它的主要目标群体。
附图:4月三部女性视角电影百度指数、新浪热词指数对比
如果以4月三部女性视角电影为例来看新媒体指数变化,相对《北西》,《致青春》的宣传预热周期则要提前很多,但在早期宣传时,媒体关注度并未强于其他两部电影,甚至稍显疲弱。导演所拥有的人脉优势,以及起初并不宽裕的宣发预算,使得致青春的宣传更像是一场社交媒体的集体演练,与传统平媒网媒的关系并不亲密。
从票房成绩上来看,《北京遇上西雅图》主要得利于观众对女性视角商业电影的需求,近些年,俗称&小妞电影&(chick-flick)的好莱坞类型片,在国产化后少有像《北西》这般做的如此仔细。《分手合约》的票房表现与档期内无实力竞争对手有很大关联,《毒战》的提前上映,《中国合伙人》、《被解救的姜戈》先后跳票,让《分手合约》几乎独占影厅。
《致青春》则可以作为一个营销案例来参考,无论从内容还是宣传,包括演职员的组合上,都散发着浓厚的商业意图。对于一位新晋导演来说,赵薇拥有和徐峥相似的商业嗅觉,这种导演层面的商业意识,在目前的国产电影市场中,并不多见。
为了更好的理解如何通过社交网络,来引发全民话题,接下来我会发布《致青春》宣发的全案解析,以及电影宣传时间轴的详解,会将所统计的两百多个影响票房的事件,整理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分享。敬请关注,同时也感谢虎嗅网。
#i虎嗅#全记录:马化腾在GMIC上对话的13个要点
马化腾是昨天GMIC最大的关注点。毕竟微信是现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最亮的明星。他也不负重望,在与央视节目主持人陈伟鸿的对话中透露了不少有料信息。
此前我们已发表了一些零星观点,现在虎嗅将他的对话全文整理出13个要点出来,以飨读者。&
-微信收费问题&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个月里,我当时出差从北京回深圳,在机场递交证件的人那个检查人员问我,&微信要收费吗?&我很吃惊,为什么这个事情传得这么沸沸扬扬。我说不会收费。&(炒作)这绝对不可能,首先我们公司不是善于炒作的公司。第二,其实这里面提到的很多的矛盾点,实际上这是全球都面临的问题,就是互联网服务商和传统运营商关系的问题。我在很多场合也多次表达,其实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关系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关系,是互惠互利,长期来说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之前传的所谓政府部门提出说要收费,这里面也是有很多误传的信息在里面。更多是提到互联网服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服务对传统移动资源占用的问题,资源占用就会提到成本的问题,就会谈到成本分摊的问题,是这么引发出来的。最近也在公开场合提出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一家、两家企业能解决的,而是靠产业链四个方面,就是运营商、设备厂商和网络提供服务商以及手机终端厂商。我觉得四方坐下来一起提出很多好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事实上在其他国家这个问题已经发生了,而且也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过去这一个月其实我们已经和运营商的一些测试部门也在联手去开始测试,已经初步找到了很多的解决方法,我相信这个问题以后不会是个大的问题,但是一定要重视。&
-微信商业化问题&(付费表情道具与游戏)这两个方法都对,也是我们的方向。从规模来看,以及开放平台的影响力来说,或者对产业的影响力来说,应该说移动社交游戏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突破点。我们未来会和台下的合作伙伴有更多的合作。&(微信与电商如何结合?)我们内部、外部都有非常多人关注这个问题,事实上太多人提建议,我们还是要保持住自己,按部就班。我觉得还是刚刚前面说的话,我们是搭建一个简单的平台,其他让合作伙伴来参与。但是在特定的领域,比如说电商是不是应该要搭建新的子平台,让很多商户来接入享受到微信的便利呢?其实也有这个可能性,但是也有可能做得过多造成速度很慢,我们一直在权衡利弊。我们总体来说要简单,规则越简单、越清晰会更加透明,更加便于管理。因为有很多事情要做,这里面千头万绪特别多,尤其是有国际化的市场要竞争。&
-怎么看公众号?&其实公众账号从技术原理来看是很简单的,早期我们在QQ上也有这种企业的账号发个消息可以反馈信息,为什么在微信上大家觉得特别有魅力呢?我们做过研究,最关键有几个特征和过去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是你发照片,因为你的手机有摄像头,还可以录音。这样发送的信息内容是和过去PC是很不一样的,过去只是一个文本对话,现在是一个很丰富的富媒体和后面的服务商沟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通道。可以让线下很多的传统服务商通过接口工具能够实现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微信时候做不到的事情。&还看到很多自媒体的作者其实已经开使用公众账号做自己的生意,来做自己的业务,甚至线下很多商场、店铺也看到他在外面选择会打印一个很大的二维码,来鼓励你去扫描。扫描就定位,成为他公众账号的用户,这样你就成为他的会员,他以后的营销信息甚至绑定了你的客服号之后,跟你个性化的信息全部都可以去通过手机来推送给你,这都是很有价值的服务。我觉得这还是刚刚开始,我们只是搭建了一个规则,不知道用户和合作伙伴会有什么样的创意。有时候我们看到都会吓一跳,觉得还可以这么玩。&
-微信与手机QQ的竞争问题&其实最开始大家会觉得微信跟手机QQ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一开始导入的关系链全部是QQ的关系。原来我们做的QQ跟手机通讯录的关系链是没有关系的,而在人们的手机里面存在庞大的真实的关系链,就是通信的关系链。微信内的应用打开了这个磨合,就是让手机通信关系链和积累了十几年的互联网的关系链融合起来,形成了更加丰富、更加实名化的关系链,这是最大的一个区别。第二是语音通信,在过去QQ其实是没有语音通信功能的,全部靠打字。我们在手机才第一次有了是跟你的终端随身走的麦克风,而且是有一个很好的耳麦,可以随时听到声音。正是有了语音通信才让微信的体验和传统的手机QQ有很大的区别。&(原来在内部)两个团队做的产品都叫微信,后来体验好的产品成功拿了微信的名字,剩下的就叫Q信,最后Q信在通讯录产品里面,最后也把功能去掉了,因为已经不太需要了。&(取舍的标准?)用户体验一用就知道了。我想所有用户都会感受到你的使用留存率、第一感观、体验是否顺畅,能不能在几秒钟内留住人,这都是很直观的指标,所有朋友一用就明白。&(微信与手机QQ的相互取代)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为什么会造成手机QQ在面对当时已经看到有这个趋势,但是为什么动作那么慢,做不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组织架构的问题。&因为你知道我们原来的QQ和它的社交平台Qzone和手机QQ在三个不同的事业部。那就麻烦了,你要做一个事情要全部涅合起来做就非常困难。在去年的5月18号我们组织做了一个很大的组织架构重整,是七年以来最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就把这几个产品捏合起来,包括今年年初还在不断地做调整。最大的问题是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解决组织结构的问题,因为组织结构不畅后面做产品其实非常困难。我们不能怪产品团队做不好,因为我们不能把组织理顺,看到有这个趋势,看到移动互联网这个浪潮已经不是说一个公司设一个部门或事业部是专门做移动化这么简单了,而是应该全面地拥抱,所有的产品部门必须是PC、手机一体,是一个负责人,这样才有可能把产品做好。后来很快做了调整,手机QQ也找到了方向,所以和微信有差异化的处理。&在最新的移动社交游戏平台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会同时支持手机QQ和微信,甚至手机QQ的活跃账号其实数字比微信还多的,这个可能大家不知道,以为微信数量很大,其实手机QQ活跃的账号数是接近微信的两倍。这里面还是一个很大的保障,还是很好的保障平台,过去我们没有做好,晚了一年、两年。今年花了很多的时间,组织架构调整完以后,内部重整,把手机QQ的产品线梳理一遍,我相信未来有更多差异化产品的方向让大家看到。&这不是相互替代,是自我更新。&
-腾讯拥抱移动互联网为何能抱个满怀?&其实我们也抱空很多东西,包括早年的电子商务与搜索,我们都抱空过。可以说我们最早最擅长的一个业务就是即时通讯和网络社区,在这个领域领域移动互联网化的时候,我们是理所当然是最敏感的。在这方面是没有思索,也感觉到很万幸了,坦白说也惊出了一身冷汗。不管你多强,但在移动互联网大浪潮面前,稍微疏忽,也许是一个月可能就翻船了。不要看很多公司好像很大很强,其实都有可能是不堪一击很脆弱的,所以还是要报着对行业演变的敬畏之心,战战兢兢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服务做好。看到有任何新的商机能够从平台和商业化,以及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如何共赢的角度去考虑,你才有可能长期生存。&这是外界给我们封的船票,我们自己觉得还是很担忧,因为仅仅是个站台票。你能不能坐到终点不知道,是一个人上去了,还是一个团队上去,不知道。而且有很多人往上挤,是和睦相处,还是最后打起来了,也不知道。我们对未来其实是充满了未知,但是我们仍然是很有激情,很有兴趣去探索。我觉得它的美好之处在于它的未知,但是我觉得最关键是说这个行业是蓬勃发展的行业,我觉得很多人都有机会一起上这条船。&我们从业人员都会感受到今年是一个变化很大的一年,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感受到整个互联网的服务完全颠了一个倒个,完全大部分在PC使用的,到去年下半年完全倒过来的,在今年第一季度发现更明显了。比如说我们核心的QQ,接近8个亿的月活跃账户现在是通过手机上QQ的是5.5亿,已经超过一半多。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通过手机接入的已经超过50%,甚至70%,这已经是完全跟过去不同的。觉得移动互联网浪潮要来了,现在不但是来了,而且已经是压倒性的来了。&但是问题是目前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以及我们的从业者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还是在PC互联网上,你可以看到这里面中间有多大的鸿沟,蕴藏着很大的商机,甚至是一次洗牌的机会。这是值得我们今年所有的从业人员更加关注的问题,我相信不仅仅是游戏行业,还会有广告、电子商务、O2O,以及怎么更多全新创新的商业模式会涌现出来。&
-裁判还是运动员的问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做不了,也不该做,也不能做。像很多跟内容相关的产业,或者说在座有众多的游戏开发商。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很多事情做不来,一定要靠合作伙伴参与。我们过去在PC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是很成功的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两年半前推出了开放平台,那时候主要是在PC上的QQ空间,是在这上面提供的开放平台。最早的时候大家说玩QQ农场好像全部我们做了,包办了,别人没有生意做了。到了最后发现农场类的只有一个,之后很多很快就退潮。最后接踵而来的是众多合作伙伴的产品和社交游戏的内容,都不是我们开发的。原来我们内部有很多团队说想开发,近水楼台先得月,应该先做。我们当时也对外、对内说一视同仁,你内部也可以试。但是最终发现开发产品的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最终你现在看到我们整个平台上,最前几名社交游戏全部是外部的合作伙伴,没有一个是我们的。我们的也有,但是排在很后名,事实上得不到任何的优惠。以至于内部的工作室说,跟我们自己平台人谈合作挺难的,还不如外面的公司来谈。因为他觉得平台接入外面的合作伙伴很有业绩,成就感很好,内部的业绩好象不计算的,所以更倾向于外部的合作伙伴。&我们也担心做裁判跟运动员抢,造成了不公平。我们更关注经济体系,做一个平台,让很多的合作伙伴在上面开发。&(游戏开发者)不用担心,最热门的游戏是合作伙伴的。在微信的商业化方面,游戏娱乐仅仅一是部分,未来重点还是在更多的,包括跟O2O、跟线下商家,包括草根个人都会成为内容和服务的制造商,通过微信来接入。这些都会程度我们关注的商业模式和整个生态的演变,这才是我们的重点。&普通消费者用户体验是最大的。开发商排第二。如果把开发者的游戏产品放到平台,发现伤了用户,我们怎么惩罚它,我们已经签了合同,能不能违约,违约就影响到用户体验。如果照顾用户体验就违反合同,我们就为难。我们不希望这个事情在还没有摸清楚的情况下就签和约。希望先用自己的产品测试,有什么问题测下来内部很好说,先把这个路搞清楚了最后逐步开放给最终的合作伙伴。
-跨界才能创新问题&创业十几年,最大的机遇可能来源于一些跨界的融合方面,因为你知道二十年前我做的是一个通信行业,但是你是通信行业中比较懂互联网的,但是又是互联网中比较懂通信的。这正好是跨界,所以当时我们感觉到这里面音乐有商机在里面,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当时叫互联网寻呼,后来才有移动电话,才有短信,才结合起来。所以当时QQ其实真实的中文名叫网络寻呼机,现在很多年轻人九零后都不知道是寻呼机是什么概念。&之后寻呼机这个产业消亡了,网络寻呼机就变成QQ了。现在又回到移动通信了,今天移动互联网浪潮又来了,我们又发现微信好像又回到通信和网络,又一次融合。跨界融合其实有很多机遇,我由此引申到你可能处在位置你比这个行业多懂另外一个行业,又比另外一个行业多懂这个行业。你也许想不透,这也许是你的独到之处,是值得挖掘的。如果大家是同一类的,你的机遇也就不高。&其实我们跨界还有一次比较成功的,也是比较自豪的,我们对网络游戏行业的进入,最开始完全是门外汉,根本不懂,包括股东、投资者都说做游戏这个是像好莱坞拍大片、电影一样的,很多美术来制作的。你们做通信、软件的懂吗?(我说)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学。我们最看重的一点是团队有没有学习精神,一点一点地学,经过七八年的耕耘,最终在互联网的游戏行业得到第一名,这也是很好的案例。&
-硬件与可穿戴设备的问题&(对硬件)其实现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但是我们很有兴趣。很多人说你为什么不做手机,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外已经很多次讲了。&小米手机非常成功,这也不是我们的专长。我们更关注手机里面的服务,怎么样用硬件设备发挥独特的体验,让使用者一看觉得没有人搞过这样,这个硬件不是我们生产,但是我们用到最好,让你觉得很喜欢他,这就很成功了。&另外是关注可穿戴的设备,包括以后的手表、手镯、眼镜,未必是直接去做,但是我们会关注里面的体验怎么跟我们的服务结合。&(硬软件谁对系统的引导力更大些?)这是一个好问题,而且现在没有一个完全的答案。目前来看,我们看到以苹果为代表的是硬件驱动力是非常强的,而且开发系统是相对严谨和半开放、半封闭的。这里面有利有弊。但是我们看到另外一个是Google的Android所倡导的开源的移动操作系统潮流,它不是以硬件驱动,是以软件操作系统来拉动整个产业,也非常成功。所以不能说单一肯定会否定某一个倾向,或者某一个方向,都有机会成功。我觉得未来还要看多方力量的互相竞争,以及竞合关系才能决定走向。
-开放平台的问题&全球来看最早做开放平台,尤其是在社交平台做开放平台的是Facebook,之后苹果的APP store也让大家看到软硬件加服务结合起来,再开放给开发商,这个体系也非常成功,很有生命力。应该说这两个案例是全球的经典,也让很多国家本地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包括社交平台,包括像腾讯这样的公司都开始思考能不能开放。但是我们当时是做即时通讯,即时通讯全世界没有一家开放过,像MSN也好,没有。它也不是做开放平台的。所以我们发现用即时通讯转向开放化这个路挺难走的,但是我们也发觉到一定要走,你不走就没有前途。我想任何一个大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会思考开放的问题,这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想这是经过这两年开放的过程中也更加印证了这个观点。&其实在2009年的时候就看到趋势,而且内部开始讨论怎么做,但是难度很大。一个是集中转向社交网络是一个跨度问题。第二个就是说用户隐私和用户的关系链,原来的即时通讯是紧缩的,就是看不到好友的好友,所以你要做社交图谱的话会遇到困难,你必须要很谨慎地去试这样的新生事物。&第二个是技术开发难度其实还是相当难,当时我们从我们的考虑来看还不具备这个,所以做了两年的时间准备,但是方向已经定了,我们在积极研发。到2011年的时候才正式推出。&
-隐私与安全问题&隐私是Android完全开放所带来的一个弊端,也就是说它把控制权交给下游的厂商和手机厂商了,这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很多开发商遵循的原则不是很严谨,因为没有像苹果那样是有一个终极的仲裁机构,像一个黑盒子一样,把你除名就除名,这个有霸道的一面,也有利的一面,是相对辩证的问题。&在Android的世界里面便捷、普及、能够快速推广,担心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和隐私保护的问题。这里面也会产生手机安全的产业,大家知道PC互联网的安全在Windows没有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失去控制,是由各家任由发展,android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份额这么大,可能未来80%的移动智能手机都是Android的话,这个问题会愈加凸显。我们也是积极投入这个市场,也倡导行业内希望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手机安全方面、保护隐私方面能够投入建设。我们不希望让安全成为一个赚钱的工具,我们希望是形成一个产业安全的联盟,我觉得这是亿对长远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个人都拿安全来当作挣钱工具的话,我觉得这对所有的行业的参与人员都是非常危险的,而且是非常不公平的。&非常多的人担心我的手机通讯录上传怎么办?在这里普及一个知识,大家用微信的时候有超过2/3的人是用通讯录绑定的,很多人认为这是通讯录上传了、泄密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应用是把你的讯路经过加密和抽样,筛选出来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特征值再传输到互联网进行做匹配,不包含你的名字,也不包含你的手机号,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如果你选择关闭,从云端也会删除,这是一个很多人误解的通讯录上传。&但是你刚才讲的助手上传通讯录,因为是保存资料,因为还要恢复资料,的确是原文上传的。这就带来对服务商的疑问,你的信息安全、你的隐私保护自律够吗?是不是应该行业上,或者是在什么方式应该要有什么措施,能够加强这个保护,让消费者放心呢,其实我们也很关心。我相信未来在行业或者是在政府有关部门方面,会有一些更好的第三方的认证解决方案,我们也非常欢迎。因为我们一点也不希望有人怀疑做这个事情,或者有任何的疏忽。&
-怎么搞用户体验?&一句话很难讲清楚,最简单的是一瞬间把你变成一个傻瓜,你去用这个产品。发现你是手指发抖、眼光很模糊的情况下,人又很钝的情况下还能走得很顺畅,手指乱点界面不会乱,结构很稳健、很清晰,这是很好的产品。&我相信很多很好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中受欢迎的产品都是大家非常希望能合作的,或者投资的,所以我想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但是整个行业毕竟往前看,我们过去这么多经验来看,真正去打败或者胜出竞争对手,往往不是在原有的路子做,而是在新的方向做才有可能胜算。否则永远跟着别人的屁股,你是永远赢不了的。其实我们过去也有很多经验教训,随着发现还得变,老路子是不行的。我们理解了之后就会对行业内的竞争看淡很多,今天他做的事情何尝不是给我一个启发,我在另外一个领域成就一个事情,也是对手很难做的事情。&没有具体的(联姻)目标,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开放,任何合作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微信国际化胜算&一半一半机会,并不能说我很有信心。&移动互联网给了我们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互联网公司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第一次不仅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还领先于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这里当然不得不提到Facebook。我们看到Facebook可能也遇到我们过去遇到的问题,就是要转向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有PC的资产,有传统的资产牵绊着。&这次(即时通讯软件)是亚洲国家先兴起,我们看到美国也有,却是很小的公司。有一些公司非常成功,但是更偏向于通信。我们亚洲国家的这些互联网企业是把通信、社交甚至开始平台化三者一体,第一次建立起来在全球来说是一个创新。尤其是三个串起来最快的其实是微信,微信引入了朋友圈,包括公众账号和平台化的亲APP的模式,应该说全球是第一个,所以我们感到很兴奋。&我们甚至觉得未来的互联网世界是不是可以不需要域名了,不需要注册一个网址,只需要有一个号码,用二维码一扫其实所有的服务都可以提供。&难道这么好的创新机会就落在我们家,落在中国吗,我们有时候在怀疑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在前不久我们去广州跟微信团队张小龙畅谈的时候,我们谈到这一点都很兴奋,我们好像发现了新的大陆,发现了新元素,发现了新科技。但是又怀疑有没有这样的能耐,有没有这样的科技水平承担这样的可能性。我觉得有梦想就是很好的开始,我们希望有机会在这个地方做创新。&
-马化腾心中的移动互联网场景&我觉得是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物体,你关注的每一个对象是可以随时随地很便捷地访问、获取资讯。当然也建立了很完善的一个隐私保护的法律基础和规则,因为信息过载也是我们这两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一些弊端,你会发现你是被移动互联网绑架了,你每天早上醒来一堆信息轰炸,你自以为效率很高,但是往往你发现已经失去了什么,甚至视力下降了。这个时候要反思这里面会不会带来别的问题,我们不是说要抵抗这个潮流,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关键是怎么在潮流中更加健康地使用移动互联网,这样才能继续长期地发展。&via
#i虎嗅#搜狐透露:震后网络寻人平台已有首个成功案例
雅安地震后,多家网站均开通网络寻人服务。据我们从搜狐方面获知的消息,搜狐救援平台已在昨日晚间出现首个成功案例,一对被困夫妇已被成功救出。&昨日(20日)晚间23时,手机尾号3548的孟先生短信告知搜狐救援平台,其父母已经被救出。此前,搜狐救援平台接收到孟先生在搜狐寻人平台发出的求救信息,第一时间联系到前方救援队,并进行详细传达。&&刚刚收到反馈获知:孟先生的父母已经被安全救出!孟先生的父母被救援队在地下室发现,身体多处有擦伤,精神状态稳定,目前已经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搜狐寻人平台负责人介绍,&这是搜狐直播平台开通以来,参与营救的第一人。感谢前方的搜救人员们!&&雅安地震后,新媒体公司快速推出各种救灾后援产品。借鉴了此前日本地震、波士顿爆炸等灾难中的经验,谷歌率先上线了其网上寻人平台&网上寻人:四川地震&,网友可以在这里提供或查询有关四川地震的寻人资料。随后,百度、搜狐、360也上线了各自的寻人页面&爱心救援平台&,并且通过与一些民间救援组织(NGO)的连线,实现爱心救援力量的接力传递。&在地震发生之后,不少人立刻在微博、微信、搜狐新闻客户端上讨论灾后各企业以及媒体的响应机制问题,不少用户谈到,波士顿爆炸案之后,美国主要电视台、网络立刻推出循环滚动的直播、寻人平台,帮助亲人互相联系、消除恐慌,值得国内各方学习借鉴。&这些讨论得到了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的响应,截止昨日下午,谷歌、搜狐、百度、360分别上线了各自的&寻人平台&。随后21日晚上的21时30分,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办公室官方微博公布了寻找地震中失散亲人的三个网络平台,其中包括搜狐寻人平台、谷歌寻人平台 以及360搜索寻人平台。&希望更多人可以找到失散的亲人,得到亲人平安的信息。&该微博表示。&目前,地震寻人平台已将网友发布的寻亲信息公布出来,内容包括灾区寻人、报平安信息等,网友们只需要输入要寻找亲友的姓名、自己的署名、联系方式、性别、简单描述等信息,即可快速将寻亲信息发布出去,借助网络平台提高寻找效率。&另据最新消息,截止到4月21日10:30,网友已通过百度寻人平台发布寻人信息1300多条,平安报备信息4000多条,已确认的共有6人与亲友取得了联系。平台回贴数超过65000条,网友关注数超过1千万。via &&&
#i虎嗅#地震前后,科技能有什么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据四川省应急办截止下午两点的统计,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共造成76人死亡。截至20日中午,余震仍在发生,成都市区多次有震感。&现在,抢险救灾还在紧张进行中。&像这样的大型灾难,各种科技与应用能派上不少用场。而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灾前能否预测?灾后如何有效抢救?&这次地震之前,当地似乎并没有官方预测放出。很多本地人是在周六的睡梦中(当时是刚过早上八点)被震醒。而灾后,特别是在救援的黄金72小时,与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相比,新技术又能发挥多大作用?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下面,虎嗅介绍两个在灾前、灾后科技的运用。一款是在中国,媒体称2012年即研发成功,通过鉴定,不知这次派上用处没。一款是谷歌公司在美国花了72小时写出来的程序,用于灾后寻人,现在已在雅安震后发生几小时内上线启动。&地震预警&中新网报道,日,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这也是中国首个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项目通过对地震动波形的监测、分析、汇总、综合分析、实现地震预警的有关参数计算和估算,生成地震预警警报,从而得到地震预警信息的响应发布。&据《科技日报》报道,在&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中,属于世界首创的有五大技术创新点:融合现地法和异地法的预警、基于台站现场处理的预警、地震烈度的声音提示方法、基于iOS操作系统的预警倒计时方法、电视地震个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等。&据称,&以该系统建成的汶川余震区域预警台网为例,从日以来,它对400多次地震成功预警,所有警报都由实际地震触发,没有误报,同时对网内2.7级以上地震没有漏报。&&虎嗅插嘴:不知这次漏报了没?&地震为何能预警?(以下内容据《南方周末》相关报道。)&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科学依据,就是利用地震的横波和纵波以及电讯号传递速度的差异打时间差。地震发生时,随即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即地震波。按照传播方式的不同,地震波分为三种类型,即纵波、横波和面波。其中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它最先从震中向外扩散,使地面上下震动,破坏性较弱;横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第二个向外扩散,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纵波和横波合称为体波,而面波最后到达,它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被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由此,地震发生的一瞬间,预警系统可以在接收到纵波信号以后及时发出警告,由于电讯号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30万千米/秒),因此利用电讯号在地震中心向外传递信息,就要比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都要快得多,这样地震中心周边的一些区域就能够赢得宝贵的避灾时间。&目前,包括日本、台湾和墨西哥在内的少数国家和地区拥有可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发出警告的预警系统。其中,日本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2007年正式上线,据日本气象厅资料,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已经推广到全日本境内,它可以让高速行驶的火车提早减速,避免出轨意外的发生;或是让运转中的电梯及早停在接近的楼层,然后把门打开,避免人员受困。&谷歌寻人&在上个星期美国的波士顿爆炸案中,谷歌很快响应,开启了谷歌寻人的&波士顿爆炸&页面。&谷歌寻人(Person Finder)是Google.org于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后应急开发的。&2010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时,谷歌工程师普利姆&拉马斯瓦米(Prem Ramaswami)询问了谷歌副总裁玛丽莎&梅耶尔谷歌对此有何反应。梅耶尔当时回应称:&看起来你已经举手。&拉马斯瓦米随后召集了其他几名关心此事的工程师,他们决定开发第一个寻人页面。&拉马斯瓦米表示:&这一产品的开发过程很疯狂。人们连续工作12个小时,当他们睡觉时,他们将工作交给他人接手。&在连续72小时的工作之后,这一经过整合的数据库上线了。这个在线工具可帮助人们发布失踪人口信息,也可帮助个人或组织提供信息来寻人,该工具可被嵌入到第三方网站,方便在互联网上传播。谷歌表示,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面向所有人开放,公司并不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准确性负责。出于历史保留的目的,谷歌将把数据库的数据归档,除非以后找到永久性保存方案,否则会在一年后将它们删除。&在海地地震的3周之后,拉马斯瓦米带领谷歌的一个团队前往海地,进行应对危机的教育。在海地停留5天之后,拉马斯瓦米及其团队返回美国,会见了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游说他们建立一支永久的、专门的团队,从事灾难救援方面的项目。&佩奇和布林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提议,而谷歌危机响应团队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部门,包括了多名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大部分办公地点在加州山景城和纽约,而另一些团队成员则位于全球各地,提供7x24小时的服务。&谷歌这一团队对于灾难的响应速度不断提升。在海地地震发生的72小时后,该团队提供了寻人服务。而在2010年2月的智利地震和2011年2月的新西兰地震中,这一时间被缩短至1天和3小时。&针对2011年3月日本海啸的寻人工具在地震发生的1个半小时后就已经上线。在日本海啸灾难中,谷歌危机响应团队还推出了基于Picasa的工具,帮助身处紧急避难所的人们分享图片,了解其他避难所的人员情况。而谷歌团队则把这些人员的姓名手动输入到寻人工具中。&Person Finder在海地地震中被提交了55100名失踪人口,新西兰地震提交了11600失踪人口,日本海啸这个数字更是提高到了600000名。&在20日下午四时许,谷歌已为此次四川雅安地震上线了&谷歌寻人&!&最后再来看一个地震搜救机器人&
2010年7月,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中国首批地震搜救专业机器人研制成功,并完成了综合调试试验。这个外形酷似直升机的家伙叫&空中搜索探测机器人&,历时近4年时间研制成功。可以完成自主起飞、空中悬停、超低空信息获取和自主降落,还可以进行空投作业。
同样不知这次是否能派上用场。
#i虎嗅#震灾当前,腾讯第一个站出来,500万!这就是互联网公司的速度,赞!
每次大灾之后,大公司都是慈善主力军。这是公司社会责任所在。4月20日是周六,央企国企在雅安地震灾后的慈善决策速度显然不如互联网公司快。&地震发生后仅三小时多一点,腾讯即率先宣布向灾区首批捐款500万元。赞!&随后,金山百度阿里等多家互联网公司陆续发出捐款承诺,并从自己公司业务角度表示愿意承担各种责任。赞!&以下是不完全、未完成的互联网公司捐款救助清单。对这样的善举,我们须不吝传播。会持续更新。&4月20日 11:24 【腾讯宣布紧急向四川雅安地震首批捐款500万元】腾讯公司宣布紧急向四川雅安地震首批捐款500万元支援救灾。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表示,抗震救灾,刻不容缓,腾讯将全平台开通救灾通道,携手网友一起协助救灾工作。期待其他互联网公司也加入到救灾行动中来。&4月20日 12:34 【金山软件紧急捐赠100万元支援雅安灾区】金山软件集团决定,第一时间紧急捐赠100万元人民币支援雅安灾区,同时号召金山员工自发捐款。&4月20日 13:01 【支付宝上线雅安地震捐赠平台】支付宝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合作,已经紧急开通了针对四川雅安灾区的捐赠通道。大家可以登录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捐赠地址:/donate/index.htm。手机用户可以登录支付宝手机客户端,从&爱心捐赠&功能键进入。&4月20日 &13:26【易迅网协助配送救灾物资】其官微称,作为腾讯旗下电商网站,易迅网将在腾讯集团的统一救灾部署下,调动公司物流体系协助配送救灾物资,具体信息我们将稍后通过微博公布。&4月20日 13:27 【小米公司首批捐款100万】小米公司宣布向雅安首批捐款100万,同时启动公司内部员工捐款。另外小米公司称将成立专案小组评估落实捐款方式。&4月20日 13:32 【百度宣布向雅安地震灾区首批捐款500万元】继腾讯宣布向向四川雅安地震首批捐款500万元支援救灾后,国内另一家互联网巨头百度公司迅速跟进,宣布向雅安地震灾区首批捐款500万元,用于灾难救助。同时百度宣布将互联网的技术和产品最大程度支持灾难救助。&4月20日 13:40 【乐视网向雅安地震捐款100万元】乐视网决定为赈灾捐款100万。&4月20日 14:06【神州租车关于支援四川雅安地震救援的公告】神州租车自4月20日15时开始,到4月30日24时,在成都,无偿向参加救援的机构和媒体提供用车。如有需要,请与我们联系。&4月20日 13:41 【奇虎360宣布向雅安地震捐款360万元】360公益基金宣布向雅安地震捐款360万元,同时360搜索(so.com)也将尽快推出地震区寻人、报平安功能,帮助雅安人民共度难关。&4月20日 13:51 【阿里巴巴宣布向雅安地震捐款500万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宣布将紧急向四川雅安地震首批捐款500万元用于紧急救灾及灾后重建。&4月20日 14:11 【网易慈善基金宣布捐赠500万支援雅安地震灾区】4月20日中午,网易慈善基金宣布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紧急捐赠500万,支援灾区前方救援。同时网易公司宣布将实时关注灾区救援进展,集公司全部产品及技术之力全力支持抗震就灾。&4月20日 14:20 【OPPO首批捐款100万】OPPO公司已成立地震应急小组,首批捐款100万,并已发动公司内部员工、全国各地代理商发起捐款;OPPO四川服务中心 已将首批救援物资送达雅安医院,后续物资将陆续送达;目前全国各地OPPO代理商也在紧急行动中。
4月20日 16:20&【京东商城捐200万元物资】京东集团决定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提供包括物资在内的首批捐助共计200万元。第一批捐赠物资包括饮用水、饮料、食品和衣物。via
#i虎嗅#微信是无可替代的,但谁又不是呢?
舆论就是这样:你做一件事情,自己还没想清楚,网上就帮着规划好了。&
这一方面说明你做的事情靠谱,比如微信,有无数专家帮着张小龙和他的广研团队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只要你还是个人,就不可能轻装上阵&&内有马化腾亲自督阵和待接入的超长业务线,外面是望眼欲穿的第三方开发商,微信早就不是张小龙一个人的了。
在这场&全民规划&中,微信的任务就是成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王牌平台,然后吞噬掉其他的平台,成为&垄断性的超级入口&。
抱歉,这是不现实的。
微信是一个很棒的现象级产品,但绝不会像很多评论家臆想的那样&吞噬一切&&&我毫不怀疑微信也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平台,但这不意味着它会是惟一有价值的那个入口。舆论喜欢充满火药味的&只有一个能活着&的角斗士逻辑,不过现实是市场很大,用户需求深不可测,即使张小龙真的把微信做成了完美融合各种功能的开放平台,微信也成不了那个&惟一&。
原因很简单&&做事要遵循规律,做平台也要尊重基因。平台在成为平台以前都是产品,都有自己的基因,即核心用户功能:移动互联网的几大典型平台(非应用商店)中,微信的基因是强关系通讯,浏览器是信息聚合展示,微博是弱关系媒体。
不同的基因不仅决定了它们在产品功能层面的差异,还决定了平台化路径和接入第三方内容的差异。这意味着这几大平台之间不会是替代关系&&只有市场大小的问题,而不是谁替代谁。打个比方,你(用户)要看书(需求),理论上去厕所(平台1)和书房(平台2)都可以看,但你的首选肯定是书房,这就是基因的作用。与微信相比,其他几大平台都在基因层面有着各自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是微博
它最近的状况就是焦头烂额,用各种试错性的举动不断挑战舆论底线。最经典的评论就是&微博没落了,微信在抢他们的用户&。这实在是可笑的结论,因为两者形态上就是不同维度的产品,不存在此消彼长的逻辑。被限制了信息发送数量、无转发界面的微信公众平台根本不可能做到像微博这样的快速传播效应。
微博的现状完全是新浪咎由自取的,因为他们最近的平台化举动不尊重自身基因,完全是按着强关系社区的思路在进行,比如最近推出的模仿微信的公众平台。不遵循规律,这样的平台化对正在下降的活跃度没有任何好处。
其实以新浪微博超过3亿的用户量,规模壁垒已经很牢固了,同类产品很难超越它。只要能够纠正思路,重新成为一个明星平台也并非不可能。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差事,看看全球微博客鼻祖twitter近两年的平台化也充满了纠结,开放路上进退两难,就觉得没法对新浪太过苛责了。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确定的,微博平台化的方向一定要结合本身基因,不能无节制地堆砌功能和引入内容,应该围绕&弱关系&和&媒体&两点属性建设,才能进一步形成商业壁垒。
微博平台化一大难点在于对关系链开放的如何把控,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侵犯隐私和骚扰。弱关系平台都这样了,那么反过来看微信基于强关系链的平台化,要做到满足各方玩家不同的胃口,更是不容易。全球开放平台楷模Facebook是基于真实强关系链的社区,也一直被隐私和垃圾信息问题困扰,而微信要在私密性更强的手机上完成这一点,并建立围绕自身&强关系通讯&基因的生态系统,难度极大。这也能解释腾讯为什么一直对这个产品的开放平台化这么谨慎。现在外界对公众平台的&美好展望&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微信开放关系链的前提下,所以也很容易被泼冷水&&仔细回想一下腾讯2011年初宣布开放战略至今,QQ关系链有真正开放过吗?那你凭什么认为更优质的微信关系链会轻易开放(腾讯官方已经声明了,最近万众瞩目的微信游戏平台暂不对外开放)?这里面会有商业考量,不过我也愿意相信从平台和用户体验层面讲,开放社交关系链是核武器,威力巨大,但真的使用了,会变成什么样你不一定能控制得住。
那没有社交基因的移动浏览器前景会怎么样?
近年来这个产品形态收获的争议也不少,比如&Web还是App&这个老掉牙的话题,事实上这又是一个为了迎合舆论的&非此即彼&选择题。
很多评论人士说现在移动浏览器使用时间不长,平台价值已经不大了&&请不要主观臆想,看看两组数据就明白了: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12年近六成的用户使用手机浏览器上网,App则只有四成;国外研究机构TNS刚发布的数据,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月度使用时间最长的App不是微信(315分钟)、QQ(379分钟),或者微博(310分钟),而是UC浏览器(441分钟)。
其实,现在还去讨论移动浏览器有没有价值是无意义的,更应该探讨的是它是不是一个好平台。没有成型的社交关系链,使得浏览器在黏度方面无法和微信相提并论,用户迁移到其他产品不会付出什么成本,这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没有非常成型的账号体系,意味着线性对应的个性化用户数据不足,在即将到来的&数据为王&时代,服务延展的想象空间会缩小很多。
这些都是目前的浏览器相较微信的劣势,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会被微信吃掉&&甚至可以这么说,浏览器是目前国内开放最&自然&的移动平台。严格意义上讲,有两个产品在PC时代起就是天然的开放平台,一个是操作系统(软件平台),另一个就是浏览器(Web平台),因为他们自诞生起就完全不生成内容。可以说,浏览器骨子里就有开放的基因。
没有社交基因是浏览器的硬伤,但也有好处,意味着其开放不会向微信那么纠结,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浏览器的核心功能就是信息浏览,这也意味着它展示第三方内容的方式是最简单直接的&&链接,或者WebApp。而不用像微信那样,绞尽脑汁地设计UI、交互方式,防止干扰用户,然后把这种纠结和成本也传递给了第三方开发商。这也能反驳很多人主张的&公众账号信息推送能够替代浏览器&&&用一个通讯产品满足一个人每一天的各种资讯需求,你得订阅数十甚至上百个公众账号,然后一股脑儿地接受推送&&慢慢享受吧。
移动浏览器现在的设计思路都是弱化链接,强调Web的App化,整个界面布局就是&亚操作系统化&:Web图标、分组管理、应用商店&&除了多一个标配的网址导航,交互方式和现有的iOS、Android操作系统几乎无异。相比微信的对话式交互,这也许不够酷,但可能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别小看这点,看看Windows 8惨淡的销量,以及网上铺天盖地的要求默认界面从Metro切换回经典桌面的声音,你就明白了。
其他还有一些平台产品,从基因角度讲也是微信无法替代的,比如老周看好的手机助手类,核心功能是Android应用分发,虽然现在功能单一,但也许会是一个不小的市场。不过因为这种产品形态和微信差异实在太大,就不做详述了(微信单独开一个频道做App分发,就和墨迹天气做App频道一样生硬滑稽)。
综上所述,微信是无可替代的,但也替代不了谁。无他,平台基因和用户习惯摆在那儿。微博不会死,但需要先把方向扭转过来,明确自己的平台定位;浏览器是目前开放最平滑的移动平台,并且会随着HTML5的成熟逐渐完善用户体验,但需要加紧建立账号体系;微信,一个强关系通讯产品的平台化,开放难度最大,但也最让人忍不住遐想。一个产品被人议论得像一部好莱坞电影一样,这确实是一绝,不过别指望它能吞了微博或浏览器。
#i虎嗅#下一代互联网大佬九人谈
3月份&中国IT领袖峰会&后,写了一篇《》。有读者感慨,大佬们老了,但接班的大佬还没跟上,颇有青黄不接的感觉。史玉柱、马云退了CEO;腾讯创始五虎将也退了两个,曾李青和陈一丹。曾经退居幕后近年又回到前台的也有先例。联想柳传志老骥伏枥、携程梁建章力挽狂澜。不管怎么说,他们都老了。&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互联网会群龙无首。大浪淘沙,下一代大佬很快就会出现在世人面前,现在他们已经初露雏形。下一张中国互联网的TABLE四周会坐着谁?今天笔者从公司领域、发展现状、个人影响力等角度,盘点一下我眼中的下一代互联网大佬。
在点评具体人物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互联网的未来在哪里?不管是巨头还是新兴创业者,答案应该都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引爆的每一个领域都蕴藏的巨大的机会。比如云计算、移动社交网络、协同计算、物联网、移动支付及金融、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推荐及发现引擎、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可穿戴智能设备、人工智能、3D打印以及大数据革命。笔者认为在这些领域创造打拼的,抓住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创始人或者领导者,更有机会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大佬。
一、后劲十足的雷军
难避俗套,先将下一个能预见的大佬位置留给掌控移动互联网的雷军。雷军通过小米以及在移动互联网各个环节的布局,形成其移动互联帝国。
攻击值:4星;
防御值:3星;
血量:满血;
技能:创新、融合、营销、布局
雷军年龄与BAT众大佬相当,是老资格的互联网大佬。但他是从软件业中途入行,半路出家,现在正在通过小米构建其移动互联网帝国,涵盖了系统、软件、硬件、内容各个环节。小米创新能力较强,除了米聊、小米手机能说明外,近期推出的小米盒子也是不错的创新产品。从小米高层最近关于Google Glass的微博,笔者推测:小米应在准备进入智能眼镜行业了。国内百度已跟进在做BaiduEye,专注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的小米不会错过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
小米的互联网营销以及传统营销水平也有目共睹。不一定认可,但不可否认其忽悠能力确实厉害,且已经形成了一批忠诚的用户群&&之前笔者发表质疑小米的文章《》被其粉丝猛烈批评。
除了通过小米占据人们的移动时间和客厅时间外,雷军喜欢下围棋,善于布局。其已通过投资渗透移动互联网各个核心环节。包括支付、浏览器、游戏、在线教育、数字内容、在线医疗等环节。
综上,雷军将成为中国的IT大佬,也就这两年的事儿。否则,他也要退休了。
二、蓄势待发的王小川
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计算的特征以及物联网带来的设备的爆发,为协同计算迎来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搜狗输入法的智能化很大程度依赖&众包&的协同计算,搜狗号码通也是协同计算的应用。其他搜狗的拳头产品如搜狗语音助手以及搜狗搜索,都有机会利用协同计算实现&智能化&。王小川带着搜狗,凭借其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以及移动APP集群,已经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攻击值:5星;
防御值:5星;
血量:100;
技能:客户端、装机量、产品群、技术、创新
笔者一直认为王小川是BAT的合体:李彦宏的技术专长+马化腾的产品特质+马云的管理能力。技术方面,王小川18岁便以信息学奥赛金牌获得者身份保送至清华大学,再保研,最后EMBA毕业。读书时兼职参与ChinaRen的创建,后来因CR被搜狐收购进入搜狐实习,毕业后快速成长为搜狐最年的副总裁。这出身就是传说中的&坐直升机&路线。
除了技术特质外,王小川在产品方面也有着前瞻的的见解。这个从他家搜狗输入法、搜狗搜索、号码通、浏览器和语音助手可见端倪。而管理,笔者有次大会上听到王小川的访谈,对于组织架构重组、移动事业部要还是不要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相关资料也显示他是一个&高精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最重要的是,年龄。王小川今年35岁。时间就是金钱,王小川成为互联网大佬的想象空间极大。他也是唯一一位不用分析公司,而是分析他本人就可以入围的。虽然,搜狗公司也很了不起。
三、霸气侧漏的刘强东
电商已经过了价格为王的原始圈地阶段。价格战搞烂行业,无法可持续发展。价格之外,谁可以给用户带来附加价值,比如可信的品质、顺畅的体验、极速的配送、无忧的售后,谁就有机会吞噬线下实体的蛋糕,以及同类电商的蛋糕。现在看来,京东的机会极大。
攻击值:5星;
防御值:4星;
血量:60;
技能:物流、服务、营销、义气、重公司
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不追求利润,而是持续地砸钱(虽然不是砸自己的钱)对基础设施如物流仓储、IT系统等进行建设,不是一般人能做到。这种控制力体现出来的是决策者的持久、坚持、控制和决断。这,是刘强东的霸气侧漏。
这些决定还是&卓有成效&的。我和身边的朋友,对于同一件商品,只要京东能买到的就不会计较价格,直接在京东快速下单。因为简单、送货快。出问题还可以上门取件。另外京东的会员制度也比较靠谱,直接返现金券。从我以及身边朋友的表现,可以看到京东的未来远没李国庆说的那么悲观。
京东盈利仍然遥遥无期。我相信下一次看到关于京东的大新闻更可能是融资,而不是上市或者盈利。这,是其血量只有60的原因。
毕业于人大社会学系的刘强东做起来电商,直接挑战&外星人&,现年39岁已拥有绝对POWER,不管京东结局如何,他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准大佬。
四、韬光养晦的杨勃
因为版权及知识产权的环境,在中国做数字内容的一直比较尴尬。这个情况正在好转,前段时间甚至有消息说网络音乐将从7月开始收费。这对依赖盗版侵权内容的公司来说是坏消息,对于一直有良好版权意识的公司则是好消息。
伴随着信息的巨量爆炸增长,对信息的需求也从主动搜索变为结合个体属性、行为和社交关系的个性化推荐和发现。
而豆瓣兼具数字内容导航和推荐发现引擎的功能。在马云都表示看好国内文化产业的佐证下,我更相信豆瓣的价值释放的时机来临。
攻击值:5星;
防御值:5星;
血量:100;
技能:轻公司、慢、低调、创新、技术、文艺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当当为何不收购豆瓣》,看标题都惊讶作者为何会有如此想法。豆瓣是我最喜欢的互联网产品之一。从2006年成为其忠实用户一直在观察豆瓣的一点点的成长,发现其是中国为数不多能用户至上、产品第一、对粗制滥造网络广告Say No的公司。豆瓣也有广告。不过制作精美,不觉得是干扰。我还是豆瓣FM付费会员。
虽然豆瓣是一家专注的轻公司,慢公司,文艺范儿十足的公司。但也不能仅仅因为笔者好恶就将其创始人归到准大佬之列。
看好豆瓣的原因,是因为豆瓣正在形成一个社交+搜索+推荐+数字内容+物品发现的综合文化互联网王国:基于兴趣的以及同城的社交,基于标签的垂直搜索,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发现引擎,还有阅读、FM等形式的数字内容。豆瓣最新的功能&发现喜欢的东西&则直接建立人与物之间的联系。
单从流量排名豆瓣已经进入TOP19。高出当当几十名。豆瓣在移动互联网成绩不菲。已形成自己的APP集群。
同时,豆瓣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技术+创新+文艺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它是有明显的公司以及产品气质的,且是独一无二的。这很难得。
他家老板杨勃(阿北)是一名海龟,05年花三个多月时间(兼职),一个人在星巴克用时下国内还比较少见的Python写出了豆瓣。就这一点已经足够传奇。
阿北,必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一代大佬。
五、十年磨剑的张涛
王健林和马云就传统零售和电商未来的市场份额设下&1亿赌局&。线上零售额是否会超过线下?Online还是Offline?对于有一家公司来说,都不重要。因为他们做的是O2O,可以认为他们是线上预订线下购买(Online2Offline)的平台,也可以认为他们在推动线下水泥人向线上鼠标人进化(Offline2Online)。O2O怎么解读,都是一块规模远超单纯的线上电商模式的大蛋糕。因为十年后,可能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所有交易过程都会电子化,比如比价、预定、点评、交易、CRM、营销等。
这家O2O领域的巨头就是大众点评。
攻击值:5星;
防御值:5星;
血量:100;
技能:O2O、慢、低调、创新
大众点评是与豆瓣相仿的慢公司。十年来一直低调地做着线下服务和线上点评的对接。直到2010年加入团购大战,步伐变得稍微快一些。
不过大众点评却不是一家轻公司。它是一家SoLoMo的重公司。它是本地化的,各大城市线下商家拓展团队让其变重。也是社交化的WEB2.0代表,UGC是最初的基因:点评是明显的用户创造内容。它也是移动化的:移动设备流量超过60%。线上点评,线下消费,移动互联网直接打通了线上和线下。
Social+Local+Mobile(SoLoMo)是2011年便开始热议的一个概念。这不是未来的概念,因为大众点评已经证实它了。大众点评跟京东一样,融了几圈钱。不同的是它从08年已开始盈利。笔者预测他的春天会比京东来得更早。
创始人张涛名校海龟身份,2003年回国创业。起步比BAT们晚了近五年,现在看来,搭着O2O的快车,他将成为下一代大佬。
六、专注乐观的俞永福
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什么难说,不过可以肯定,浏览器不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王小川已经说过移动互联网Link已死。链接都没了,浏览器对入口的控制力极其有限。百度报告表明2012年Q3移动互联网用户媒体时长,App占了近80%,浏览器20%不到。
不过,WEB内容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大块内容。伴随着HTML5的成熟,WEB APP有机会解决移动设备碎片化带来的可移植性需求以及昂贵的APP开发成本。连Google的ChromeOS都在赌互联网将回归到WEB APP,所以移动浏览器还是有机会成为入口的&&前提是WEB APP普及时,仍然是浏览器来承载WEB APP。中国的移动浏览器大鳄是UC浏览器。
攻击值:2星;
防御值:3星;
血量:满血;
技能:浏览器、入口、用户、专注、道路自信
前段时间俞永福给《中国企业家》的CEO来信称,UC浏览器不会卖掉,而是要抢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把椅子(前三把是BAT)。就凭着这个自信心以及上进心,不放进这个准大佬名单也说不过去。
UC浏览器在全球已拥有4亿用户,如果放在传统互联网上,这已具备极大的想象空间。虽然移动浏览器入口作用有限。但UC浏览器及九游每年在移动互联网仍然掘得数亿收入,给第三方分成超1个亿。UC浏览器被某巨头收购的传言多次流出,一度传言其估值已达12亿美金。这可能有点夸张,8亿美金是合适的。
UC除了向游戏有倾斜外,基本不做其他产品,比较专注。这是它的坚持,是优势,但也可能是致命的。这或许与UC的&道路自信&有关系,他们相信WEB化的内容以及WEB APP才是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另外UC浏览器也具备创新能力,其使用自有内核,在国内浏览器中并不多见。
如果UC将宝押在WEB APP、HTML5以及浏览器上,押对了,俞永福抢到他的&第四把椅子&,自然也会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大佬。
七、嗅觉灵敏的王兴
Google颠覆雅虎后成为互联网之王。直到Facebook抢占了社交网络,Google也开始不淡定。不久中国就出来了Facebook的C2C(Copy2China)校内网。
在Twitter出现后Google和FB两个巨人意识到移动微博社交的巨大能量,甚至一度想抢购Twitter。不久中国出现了Twitter的C2C:饭否。此时还没新浪微博。
后来,Groupon出现在国内则掀起来一场千团大战,其中有一家叫美团。
结局是校内网变成现在的人人网,被折腾成&人人抛弃的人人&;
饭否因为信息审核不严一度被关停,放出来时,微博已经长大了。前段时间饭否被传出即将永久关停。
团购网站死了一批,美团活下来了。
这几个看上去极有机会做大做强的产品的创始人都是一个人:王兴。
攻击值:5星;
防御值:1星;
血量:满血;
技能:连环创业、唯快不破、Copy2China、逻辑控
清华才子+海龟王兴是一个创业玩家。虽然看上去有很多次机会颠覆巨头,或者成为巨头,但是最后都是惨淡收场。要么卖给别人折腾,要么自己打理被相关部门折腾。美团还好,看上去还折腾得不错。
不过与其寄希望于依靠团购网站成为大佬,我更愿意相信,凭着王兴的连环创业的杀手锏,对美国好产品的快速反应并且C2C的能力,下一个颠覆Google、FB、TWITTER、FOURSQUARE的产品出现时,说不准他又会快速搬到我们的面前。
这个唯快不破的实力是移动互联网的杀手锏,先发优势是最核心的优势。所以,王兴有很大机会成为下一代大佬。
八、狂攻猛打的周鸿祎
不管互联网如何发展,出现何种形态的产品和模式,安全和隐私是用户永恒不变的诉求。尤其是对隐私在科技越发达,人类越暴露的时代,显得更加重要。一直将自己作为中国的互联网警察的360则掌握了安全这一互联网底层基础实施。
攻击值:5星;
防御值:4星;
血量:90;
技能:安全、免费、颠覆、微创新、口水战
周鸿祎早已是互联网元老。追索他家3721的历史比BAT更早。后来供职雅虎中国,做一搜,再自己做奇虎,再到后来凭360靠安全逆袭。周总比较折腾,这也是他的风格。现在,他将中国互联网折腾得也不安宁。
周鸿祎将巨头放到自己的对立面,希望用&颠覆式创新&去颠覆巨头们。对外演讲时将自己比作&屌丝创业者&。这也是笔者将其列为&准大佬&的原因。鉴于他这些年得罪的人比较多,老巨头依然挺立,他暂时没完成颠覆的目标,还不能算大佬。
周总是互联网元老,但他是70后,退休还早着。现在满血复活,在安全、搜索、浏览器、APP市场等领域都狂攻猛打,热斗正酣。他正在将360安全的能量释放,不过最好别伤人就是。
周总将来成为大佬几无悬念,至少也是终身成就大佬。成为群龙之首也不是没有可能。
九、无冕之王的张小龙
模式、趋势都是浮云。互联网是用户至上的。谁以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基本点,抓服务抓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谁能做到以上几点并且做得最好,谁就是用户心目中真正的大佬。张小龙做到了这些点。
攻击值:0星;
防御值:5星;
血量:满血;
技能:产品、创新、体验、极致、人性、微信
谁最像中国的乔布斯?笔者认为不是雷军。是从做产品的天赋来看,乔布斯的控制力、对产品的理解深度、对用户需求的把控、将自己变为傻瓜的能力,以及将科技与人文完美结合的能力,从产品来看张小龙离乔帮主最近。
这里并不只是因为微信才得出这个结论。用过张小龙卖给腾讯的Foxmail以及他后来负责的QQ邮箱的就更有体会。无一不是上述特征的体现。这些产品使用非常简单,但不会让人感觉不好用,或者功能缺失。它们都称得上一个平台,但是并不臃肿。优雅、简单、控制、和谐、禅意,需求满足,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最重要的是,张小龙能够在背靠一个好乘凉的大树的时候,坚持将产品从99分做到100分,实属不易;在产品面对公司的商业化压力以及外界的评头论足时,仍然可以坚持产品的气质和理想,围绕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思维,更加难得。在面临运营商收费、&微信评论家&等外界干扰时,张小龙以及微信团队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因为这一点,不论张小龙是否会自己出去创业,他都是互联网大神。小龙几乎不公开露面,大隐隐于市,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大佬中的无冕之王。
十、无法预知的黑马
今天,移动互联网就跟1998、99年PC互联网的发展一样,蕴含着巨大的机会,传统互联网巨头们都在革自己的命。这是不是意味着会有一些创业黑马冒出来,成为未来的Robin、Jack或者Pony?不排除这个可能性。虽然可能性比年小。
另外上述九人中,除了王兴一人,其他皆是70后甚至60后,这是80后创业者淡淡的悲哀,但他们还是会有机会。90后的崛起,那更是不用说。
我仍然期待一夜之间出来一匹黑马。互联网的一大神奇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抓赌博派出所出警程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