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 京伤城复活士兵怎么快速清理

2013年浙江省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条目解析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2013 年浙江省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条目解析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 b)(1)分封制 ① 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 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 ,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 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 。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④ 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 ⑤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⑥ 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 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 (2)宗法制 ① 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②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 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 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 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c)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 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a b)统一的过程: ①到公元前 221 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公元前 215 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并修筑 长城,修直道; ③公元前 220 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 214 年平定岭南,并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 兵员和军需的补充;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今广州) 、象郡,实施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 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④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 始。 统一的影响: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 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皇帝制度的建立 (ab )1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①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 帝”制度。 ②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 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④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 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 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a a)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cd)【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 史实: ①秦朝的“三公”及其职责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③唐朝三省六部制 (a b)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使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强化了皇权。 ④ 宋朝: (a b) 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分管军事。 三司,长官称三司使,分管财政。 ⑤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a b)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 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 日益黑暗。 ⑥ 清朝设立军机处。(a c) ⑴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⑵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⑶特点: ①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②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⑷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史实: (1)秦朝:郡县制的建立(a b) 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秦统一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 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 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 ; 郡县制的设立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没有封地。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的重要标志。 (2)元朝的行省制度 (a b) ①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 ②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 ,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 岭北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 )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 海部分地区) ,至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③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 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 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 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④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也是我国省制的开端。【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bc)(1)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 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 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 (a b)①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根本原因:西方欲打开中 国的大门【2】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a
条约a)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斗争)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持续时间达四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a 、 、主要内容 危害 ① 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 赔款 2100 万银元。 ③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 《南 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京条约》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 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最能体 现英国侵略意图) 。b)《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① 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②赔款开创 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五 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 的侵入。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 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① 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 涉未能得逞)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 亿两 关条约》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 设工厂(资本输出、危害最大) 。 ①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 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 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 《辛 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丑条约》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 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 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①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 深。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 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 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 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赔款 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 更加凋敝。②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 , 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 帝活动,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列 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 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c)①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如火烧圆明园) ③政治上破坏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国家主权。 ④经济上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等形式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总之,列强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 (a b)(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爆发时间:1894 年 9 月 (3)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 “定远”管带刘步蟾、 “致远”管带邓世昌、 “经远”管带林永升, “靖远”管带叶祖 (4)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避战保船” ,从而失去了 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c)(1)背景:1895 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 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 (2)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 (3)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 5 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 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此后 50 年里() ,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3、伟大的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 (a b)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 始。4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ab)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 万人遇害。 30 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 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 20 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c)(1)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建立的过程: ①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 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 ②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 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方针。③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宣 布要抵抗暴力。⑤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⑥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 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 争胜利的根本保障,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b)(1)正面战场: ①防御阶段: A.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 (平型关伏击战:1937 年太原会战中八路军 115 师开赴山西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 以来的首次大捷) 。 C.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1938 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 D.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②相持阶段:枣宜会战:1940 年国民党 33 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2)敌后战场: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陕甘宁 边去政府成为全国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在相持阶段发动百团大战:1940 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 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3)少数民族抗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c)(1)胜利: ①1944 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②1945 年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 的中央委员会,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③1945 年 8 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美英等国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苏联对日 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关东军;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④8 月 15 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2)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 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 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抗战胜利的原因: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两个战场相互配 合;中共的主导作用;海外华侨、国际援助;世界反法西斯各大战场的相互配合。5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 a)(1)时间地点:1905 年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2】武昌起义的爆发(aa)(1)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 (2)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新军革命首创精神)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ab)(1)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 国纪年,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b)(1)颁布:1912 年 3 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利; 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 (3)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君主专制,体现主权在民思想)②国民享有人身、 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③约法按照立法、行 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 国务员;④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 制;⑤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4)约法体现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 (5)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6)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的一座丰碑。【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c)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沉重打击了封建 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3、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b c)(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①―6 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1919.6 初 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 约上签字。6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中共“一大”(bb)(1)背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各地 纷纷建立了一些共产党早期组织。 (2)召开: 在上海召开。 (3)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 主义。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4)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ab)(1)制定:1922 年,中共二大 (2)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4】国民革命(ab)(1)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4 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 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方式:党内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 运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 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原因: 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客观) 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根本原因)。 (4)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 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教训:武装、武装斗争、革命领导权【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ab)(1)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 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地区,开 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bb)(1)长征原因: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②直接原因:红军第 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过程: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 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①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保存了一大批骨干。③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④长征中红军 将士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 百折不挠, 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 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 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长征中召开遵义会议 (1)时间:1935 年 1 月 贵州遵义 (2)内容:结束了 “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 领导。 (3)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 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7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7】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bb)(1)三大战役: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 消灭国民党主力。 (2)渡江战役: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927――1949 年)【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bc)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 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 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是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b)(1)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北平。 (2)内容: ①规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 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c)(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准备工 作:1949 年 3 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2)时间、地点: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 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 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 此进入一个新纪元。【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b)(1)时间、地点:1954 年 9 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 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 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8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c)(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 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 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 年, 《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④自治机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个民族共同繁荣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西藏自治区 1965。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破坏(a b)(1)原因: “左倾”思想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政治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遭受摧残,国家的民主法治被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倒退。 (3)文革教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民主法治教育【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bb)(1)时间、地点:1978 年 12 月、北京。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 言书,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3)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核心)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 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中国开始了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依法治国方略(bb)(1)1980 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 “一国两制”的构想(a b)(1)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基本)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 体)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 (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3)形成过程: ①1979 年, 《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即 通航、通邮、通商。 ②1981 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提出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 共合作。 ③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 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 并获得大会通过。【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c)(1)香港回归历程:1982 年中英会谈――1984 年签订联合声明――1990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胜利回归(1997 年 7 月 1 日) (2)澳门:胜利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 (3)意义: 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4)回归根本原因:国力强大,综合国力提高【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c)(1)1979 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 面。 (2)1980 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 年 10 月, “汪辜会谈”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 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 (4)199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以推动两岸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 (5)1995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是解 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台湾回归的有力因素:国家强大、一国两制、人民愿望、国际公认、成功范例 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c)(1)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 年、1955 年两次修改。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0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3】中国代表团参加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万隆会议(ab)(1)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旨在和平解决 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2)万隆会议:1955 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 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 “异” 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 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二、外交关系的突破――关键:中美关系缓和【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 b)(1)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史实: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2758 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 (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bc)(1)中美关系缓和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 (2)原因: 中国:①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②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美国:①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③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3)过程:①1971 年 4 月, “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1971 年 7 月,基辛格秘密访 华。③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 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 年 12 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 。 ⑤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4)意义:中美关系的缓和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3】中日邦交正常化(ab)(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史实:1972 年 9 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宣布两国结束战 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 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 b)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 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中国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 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 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b)(1)1996 年 4 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 立“上海五国机制” 。2001 年 6 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 织”(新增:乌兹别克斯坦) 。 (2)意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丰富了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 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 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1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雅典――“全希腊的学校”【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a b)(1)时间: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后,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2)主要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 ,使那些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 的发展。 ②政治上: 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 4 个等级; 由 4 个部落各选 100 人组成 (A) (B) “四百人会议” , 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C)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3)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黄金时代、古典时代”(ab)(1)时间:公元前 443-公元前 429 年 (2)表现: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 、 “公民大会” 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④为保证所有公民, 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 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 民发放津贴。 (3)特点:直接民主、轮番而治、主权在民(公民的民主)【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c)(1)得: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主权在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在专制盛行的古 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2)失: ①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 的少数人的民主。 ②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 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 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盛也民主,衰也民主)▲3、罗马人的法律【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a b)(1)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 449 年,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 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2)公民法: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统称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 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3)万民法:罗马扩张建立罗马帝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 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自由民) 。 (4)自然法: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观念: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 。认为自然法 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在自然法体系 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 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b12c)①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②对世界而言, 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 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 恒价值。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1】“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a b)(1)时间:1688 年。 国家:英国。 (2)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推 翻它。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4)结果: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议会控制下)的新政权。 (5)影响: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了,议会通过颁布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2】《权利法案》(bb)(1)时间:1689 年。 (2)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 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国王的立法权、 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3)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国王此时仍具有行政权,仍然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 ) (4) 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c)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虚君”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③内阁:具有行政权,对议会负责。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是行政首脑,事实上的第 一任首相是沃波尔。18 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2、美国 1787 年宪法――民主共和制【1】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b b)(1)目的: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2)主要内容: ①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 4 年,是权力中心,由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 以 2/3 的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立法权:属于国会,由参议院(按州)和众议院(按人口)组成 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3)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4)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 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6)第一任总统:1789 年,华盛顿。13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c)(1)同: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都是司 法独立。 (2)异:①国家元首的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不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 首脑,行使最高行政权,总揽军政大权;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象征性的 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②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美国的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理论原则 国家性质(国体) 政体 政府首脑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不同点 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权力中心 政府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议会、政 府关系 君主立宪制 首相 国王――世袭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议会 议会 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 对元首负责 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专政 民主共和制 总统 总统――选举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 总统 总统任命 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 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美国民主共和制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a b)(1)社会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经济危机、阶级矛盾) ; (2)阶级条件:英法德工人运动(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 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条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 国空想社会主义) ; (4)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当时革命实践,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揭露分析。【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bc)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因为:第一次较为完备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 。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共产党宣言》是 (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 a)1917 年 11 月 6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侠义的十月革命) ;11 月 7 日,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 国公民书》 ;攻打冬宫,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拉开总攻的序幕。【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ab)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宣告各地政权一律 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并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成立了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 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bc)(1)对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14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2)对世界: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现代 史的开端) 。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主义)和 实践指导力量。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争锋【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 b)(1)原因: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 原因) ;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2)过程: ①序幕:1946 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 产主义运动,这个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 ②正式开始: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杜鲁门向国会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 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这是美国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③马歇尔计划: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美国利 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铺平了道路。 ④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和“经济互助委员会” 。 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 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建立以苏联为首 的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也标志 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2、新兴力量的崛起【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a b)(1)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 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2)欧洲联合的过程 ①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7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建立了“欧共体” 。 (3)欧共体的作用: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 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b)(1)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 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倡导者: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 (3)时间:1961 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4)宗旨和原则: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5)影响:①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 貌;③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走向多极化【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a a)15时间:1991 年,俄罗斯等 11 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标志: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两极格局崩溃。【2】 “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ab)(1)特点: “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 (2)表现: ①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建立单 极世界。 ②欧盟成立:1991 年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 ;1993 年《马约》生效,标志着“欧盟”正 式成立;1999 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欧盟的综合 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③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④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使俄罗斯走出低谷 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已是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保持人民币汇 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3】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ab)(1)标志:1991 年,欧共体 12 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 。1993 年《马约》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 (2)影响:欧盟的成立大大增强了欧洲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4】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ab)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已是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bc)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 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16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a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汉代 东汉 唐代 春秋战国 汉代 东汉 农业发达地区已经使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形成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中耕).大镰(收获).耧车(播种) 一牛挽犁 曲辕犁(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b)【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a)李冰――都江堰(四川) 郑国――郑国渠(陕西关中) 井渠法(关中农民创造) ,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b)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 女织、自给自足)▲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达中国的丝织业(a新石器时代 商代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商周时代 汉代 东汉b)纺织业萌芽 (原料:麻、葛、丝),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妇功”) 品种多、技艺高、(素纱禅衣、起绒锦) 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官营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 改进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b)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 ,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如 商代的司母大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①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②燃料变化:煤炭 杜诗创造水排(水力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b)唐代①唐三彩(陶器) ②制瓷成独立生产部门 ③越窑青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邢窑白瓷( “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 景德镇和大邑的白瓷( “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 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 ④首创釉下彩绘 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 窑唐宋17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 “市”在历代的发展(市:商品交易场所) (b秦代 汉代 南北朝 唐代 宋代 法律规定 明码标价 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草市形成(离城镇稍远,自然形成) 、草市尉 ①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②夜市繁荣 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③草市已经具备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商业区繁华c)明清▲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1)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 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 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②消极方面: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资本主义萌芽)长期得不到正 常发育。【2】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b)(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表现:明朝:通番禁令 清朝:海禁令、迁海令(闭关锁国,除广州一口开放) (4)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行,也使得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 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a b) b)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1)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2)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著名企业:①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 ②陈启源――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4)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带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bc)(1)发展不均衡:①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沿海地区,内地很少;②部分分布不平衡,以轻工业为 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 超过民族资本。 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但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18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象。【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c)(1)时间: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一个高潮 (2)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清政府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3)著名企业:①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②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 (4)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 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5】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ac)(1)时间: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年) (2)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 ③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最大)、面 粉(第二)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6】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ac)(1)时间:国民党统治后期(抗战后,解放战争时期) (2)原因:①国民党发动内战;②恶性通货膨胀;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 海条约》;④官僚资本的压迫;⑤繁重的苛捐杂税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a b)(1)时间:1956 年 (2)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 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大改造方式: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2】中共八大的召开(ab)(1)时间:1956 年 (2)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内容: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 功的探索。【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1)时间:1958 年 (2)根本原因:左倾思想错误b)19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3)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教训:①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③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稳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b)①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文化大 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 2 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 发展机遇。 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 平。▲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c)(1)开始: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安徽、四川――全国 (2)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②不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公有制) ③变: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 ④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3)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b)(1)过程: ①经济特区:1980 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5 年,海南省作为经 济特区(最大) ②沿海开放城市: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 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 ④1990 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 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b d)(1)南方谈话 ①时间:1992 年 ②内容: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判断的标准是三个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计划和市 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仅仅是经济手段,并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④社会主义的本 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年 11 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1997 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初 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具有重 要意义。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a b)(1)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 ①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特点设计了中山装 ③20 世纪 20 年代,改良旗袍受到广大女性欢迎 ④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为特 征的苏式服饰盛行。 ⑤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干部服盛行。【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b)(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2)婚俗的变化: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 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礼的变化: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一些城市建立殡仪馆与 公募。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4)其他风俗的改变: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 在官方活动中实施;点头鞠躬和握手成为社交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 家庭,步入社会。▲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 b)(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2)表现: ①19 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 世纪 50 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 行车王国” 。 ②1865 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872 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④1906 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⑤1924 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⑥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 ⑦1969 年,北京地铁开通 ⑧2003 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⑨2006 年,青藏铁路具有里程碑意义【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a①1866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b)21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②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③1882 年,电话传入中国 ④1896 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⑤1906 年,无线电报创设 ⑥1932 年,国际无线电报开设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a b)①1488 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2 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c)①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 ,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 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 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 直线上升, 这加速了社会的分化,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 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 班牙人带回欧洲, 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 欧洲的植物、 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 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同时, 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 台。 ④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可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 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⑤新航路开辟后, 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 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 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各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1】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b c)(1)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 (2)殖民扩张的影响:①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 发展; 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 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 联系紧密的整体, 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②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3、 “蒸汽”的力量【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1)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英国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 (2)条件: 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22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a时间 1765 年 1769 年 1782 年 1807 年 1814 年 发明者 哈格里夫斯 阿克莱特 瓦特 富尔顿 史蒂芬孙 国别 英国 英国 英国 美国 英国a)发明成就 手摇纺纱机 水利纺纱机 改良蒸汽机(联动式蒸汽机) 汽船 蒸汽机车(火车)【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c)――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打破国界、洲界,超越大洋,向欧美及亚 洲扩展。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 准备了物质条件。 (2)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 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 传播, 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 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3)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 形成的重要保障。 (4)19 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 ,标志着世 界市场初步形成。 (5)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自由主义原则) ,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4、走向整体的世界【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1)19 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 现, 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 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ab)(1)1866 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开始。 (2)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aa)(1)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 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 年 9 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2)1876 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机。 (3)1893 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4)1903 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c)(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 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 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 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23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3)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 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4)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 工的最大受益者。 (5)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各个国家与地区间发展的 不平衡,出现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 “自由放任”的美国【1】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b b)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狂跌,导致市场崩溃,并迅速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 随即席卷整个经济部门,美国顿时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 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成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破坏性 大,被称为“大萧条”“大恐慌” 、 。▲2、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和目的(a b)(1)时间:1933――1939 年 (2)目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况摆脱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ab)(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首先) 。通过《紧急银行法》 ,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成立联邦 储备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2)恢复工农业生产。1933 年通过《农业调整法》 ,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 产品价格。 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 减少农产品过剩, 保证农民利益, 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1933 年 6 月,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中心措施) ,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执行该法。该法以恢复工业 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 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1933 年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救济,并成立 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对缓解失业“以工代赈”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如: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 (4)保护劳工权利。1935 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和 1938 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既是美国工人运 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断然做出的一项改革。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 年通过《社会保险法》 ,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b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调整c)【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bc)(1)从现实影响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 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了。24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3、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 c)――新经济时代(1)时间:20 世纪 90 年代 (2)人物:克林顿 (3)原因: ①克林顿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使国家调节经济的机制更为灵活; ②科技革命掀起新高潮,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实现了零通胀下的充 分就业。 (4)特点: “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事业率同时出现,基本 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事业率和通货膨胀 的连动关系。【2】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ab)(1)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主要内容: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政策来实现 相对的社会公平。 (4)成就: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3】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ab)(1)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3)成就:使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国家。1987 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a b)(1)时间:1918 年-1921 年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上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工业国有化) ,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制度 ③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食物配给制 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不劳动者不得食” (3)影响: ①积极方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近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它适应了战时 需要,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备供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方面,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遭到他们反对;取消自由贸易,平均主义分 配方式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c)(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已经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农民可自由支配粮食 ②工业上改变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社会主义大生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 行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上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25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④分配制度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3)意义: ①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基础 ②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③标志着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 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a b)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年成立,其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 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 ②世界银行:1945 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之一,它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 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关贸总协定:1947 年,美中等国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并于 1948 年开始实施, 其宗旨是:缔约方通过相互消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 建立起缔 约方之间权利以及义务关系的体制,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 它们构 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 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1】欧元的诞生(a b)(1)诞生:1999 年 1 月 1 日,欧元诞生。 (2)影响: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的经济发展;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 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2】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ab)(1)标志:1994 年 1 月 1 日,美、加、墨三国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2)影响:①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②它的建 立使美、加、墨三国相互弥补不足,加强了规模经济的优势,积极推动了三国经济的发展;③为以后把 自由贸易协议推向中南美洲、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3】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ab)(1)建立: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期间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得当积极响应;1989 年, 美、日、加、澳、韩、新西兰和东盟等 12 国在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首次会议,标 志着亚太经合组织问世。 (2)发展:1991 年 11 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 年,在中国 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1】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a b)(1)建立:1995 年 1 月,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世贸组织(WTO)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是: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 (2)目标: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 (3)意义:世贸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 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26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始;也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b)(1)原因: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2)加入:2001 年 11 月 10 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 (3)意义: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①机遇: 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更多地扩大出口和更好地利用外资;有利于在更广的天地参加国际 竞争与合作;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②挑战:中国一些产业会遭受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4)对策:中国政府部门对经济管理从观念上、体制上都需要做必要的调整;各产业部门对自己的管 理方法、经营机制也需要做相应的转变。【3】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bc)(1)存在问题: ①发展性问题: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上发达国家垄断着世界商品市场、金融 市场和科技市场,掠夺剥削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债台高筑、经济接近崩溃。 ②全球性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 獗等。 (2)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27 瑞安塘下中学高一历史学考复习资料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a b)(1)儒家: 孔子(儒家创始人) : ①政治: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与“礼” (周礼即西周礼制,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 ;对 鬼神敬而远之,民本思想。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学在官府局面;主张有教无类,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上编纂六经: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统称“六经” 。 孟子 : “亚圣” ,①政治:仁政学说(思想核心) 、 民贵君轻 荀子:①天人关系: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老子(李耳) ①哲学: 核心“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 “弱者道之用” (朴素辩证法) ; ②政治: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社会 、 庄子:道”乃世界最高原则、 “齐物”“逍遥” 、 (3)法家:韩非子:将“法”“术”“势”三者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 、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事异则备变”的变革观。 (集权观、法治观、变革观) 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重大作用。 (4)墨家:墨子:①墨家学说的主旨是: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思想爱人之心的不同:儒家是有 、 等级区别的爱人,墨家主张兼相爱没有等级区别) “非攻”“尚贤”“尚同”“节葬” 、 、 、 、节俭等;【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bc)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 内容。▲2.儒学的兴起【1】罢黜百家,倡导儒学(a b)(1)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 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要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他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 认可。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太学的出现(ab)(1)时间:汉武帝时。 (2)意义:汉武帝创建太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创办的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太学 的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也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3.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京葡金棋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