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太极步法的运行步骤图伤害和什么有关

高佳敏(1966一 ) 中国女子运动员。福建人。1977年入福建省武术队
1990年24岁获第十一届亚运会亚军。
1991年25岁获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冠军。
1992年26岁获第三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冠军。
1994年28岁获第十二届亚运会太极拳冠军。
1998年32岁获第十三届亚运会太极拳冠军。
曾赴日本讲学,出访过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1990年获武英运动员称号。曾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太极拳冠军。被称为“太极皇后”。“中国十大武星”获得者。
曾在大陆、香港合拍的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还为国家拍摄了太极剑、24式太极拳、太极气功八法录像带太极拳、剑示范动作,供绘制挂图,作为国内外示范教材。曾多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多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记功或记大功,获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三八红旗手”和“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光荣称号。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之一。1995在中国武术协会等组织的“中华武林百杰”系列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武星”之一。现为福建省武术协会常委、省青联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各位网友:
&&& 从1998年她32岁时起不见她获奖了,可能退役了吧。
太极拳专家说:“国内太极拳已体操化 舞蹈化 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作者:原创: &&& &
摘录:金定章& ,
& 太极是内家拳,练习时间长了,必然多少会产生些内功。
&&&&&&&说实在的,太极拳从一个享誉江湖的第一武术,今天沦落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们的健身操,这个责任在哪?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像24式简化太极拳这样的伤人膝盖无数的还算好的,那个竞赛套路42式太极拳,把陈杨孙吴各式太极拳混合在一起,就是想把人练残练死。你练混乱不堪的42式大杂烩,将内气的运行全部搅乱,产生头痛胸闷那是轻的,重的练成半身不遂了
那些太极拳冠军,哪个不是一身伤病?最著名的“太极女皇”高佳敏膝盖都练坏了,要做手术。
3、我的武术老师见到高佳敏时得知她膝关节是损伤了。
&&& 我从多方面去了解高佳敏到底真的练伤了膝关节吗?
&& &2013年我的武术老师对我说:
&&&&2012年我的武术老师参加这次传统武术交流会时遇到了高佳敏,她时年46岁,当时她坐着,我的老师走到她面前,
我的老师说:你是世界太极拳冠军,我们来交流武术好吗?
高佳敏立即起身说:不!不!
我的老师说:那我们合影?你是世界太极拳冠军,我借光了。
高佳敏同意。
老师拿出照片给我看,从照片上看,她明显发福了,和竞赛套路太极拳比赛得冠军时大不一样,我的老师与她交谈时得知她的膝关节是损伤了,这对体育运动员来说,是很平常的事。
老师对我说:“我想与有武术功夫的人进行交流,看来,真正有武术功夫、真正有太极功夫的人还是在民间,不在大学里。”
4有感高佳敏换人工膝
作者:太极如沫& 资料来源:网络查看& 发表于:
太极拳的利不必再说,只说-害,就是膝部超负荷负重;很多人练太极拳都有膝痛,据说有30%的人半月板损伤。昨天看到”太极皇后高佳敏换人工膝”,心里很是惊讶,她练太极拳难道姿势还不准确?曾经有一个打的挺好看,太极拳段位好像也很高的教练,也是膝肿了无法再打太极拳了。
太极拳传承到如今,经久不衰。现如今更把它做为中国的国粹。说明它确实是一个好东西。膝痛它只是一个过程,但如果到了换膝的地步,只能说方法错了,膝盖受力太多了。万物皆有法。练拳时,膝尖不要超过脚尖,而且一定要对着脚尖。如果把这个做到了,膝盖一定不会痛的。每个动作都有准确的位置,太极功力的大小、技术的大小都取决于谁的动作更准确。我想,太极拳膝痛,一定不是太极拳错了,而是练拳的人错了。
今天在电视新闻中听到说:常练太极拳,容易得关节炎,可是在网上却没有查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哦?
&回答人:热心网友一、不要过度就行,练习前做好,多数人应该没问题,有些人因身体原因不适合练习太极拳。
&&& 二、练习24式和竞赛套路更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二个改编过来的太极拳套路,为了追求观赏性,与传统太极拳不同,特别容易爱伤的是后坐摆脚动作。太极皇后受伤就是例证。
回答人:fengluzhixi& 宁夏 石嘴山
练拳 不是跳舞& 摆摆姿势 没有用& 练对了 强身健体 百病不生
练不对 空劳身体& 虚度了光阴
回答人:百花山& 原创&&
简化24式太极拳 你敢练吗?看李玉琳拳照与傅钟文等杨式太极拳有异,称为杨式李架拳。
作者:百花山& 原创&&
首先回顾一下《24式简化太极拳》(以下简称24式)产生的过程:
“1954年,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制定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决定从太极拳着手,编定统一规范的武术教材,为普及开展武术活动创造条件。为此,国家体委邀请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共同商讨,制定了精简太极拳初稿,其内容由各流派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组成。初稿公布后,普遍反映内容不够简明,广泛普及比较困难。1955年国家体委武术处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专家再次研究,决定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按着简练明确、易学易练的原则,选择主要内容重新编排,保留太极拳的传统风貌,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遵循上述方案,经过反复修订,终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编审的统一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由于其全套共有24个动作,故又称24式简化太极拳。”
初稿被否掉后,李天骥先生是24式的主创人员。
李天骥(1914~1996),河北省安新县人。在牛胜先写的《怀念恩师李天骥》一文中这样描述:“恩师李天骥自幼从父亲李玉琳习武。先习少林拳、弹腿,后习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等拳械,并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程有功等武术前辈的指点。武当剑法学于李景林,摔跤学于中国一代跤王杨法武,可以说恩师是一位能练、能打、能推、能摔、能器械格斗的全面的大武术家,被中国武术界公认为“功底深厚, 发力适时”。”
以上提到的人物:李玉琳习少林、形意、八卦,是孙禄堂老先生著名的弟子之一,1929年参加过杨澄甫先生创编的“杨式81式太极拳”的修订工作;李存义是第三代形意拳宗师;张兆东系河北形意名家;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精通形意、八卦;程有功是八卦掌宗师;李景林近代武术大师,幼承父艺,从学技击,精通武当剑术。
李天骥先生在创编24式上功劳显著,其创编意义在《24式太极拳简朴出繁华》一文中已经有祥细叙述,本文不再赘述。
当时24式刚刚创编完成,需要在全国推广,首先是要在北京推广普及。李天骥先生找到了我的师爷崔毅士,经过交流沟通,崔师爷毅然决然地让自己的女儿崔秀辰和他的徒弟都去跟李天骥学习这套拳,这在当时的推广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将这套拳称作24式太极拳,很少再提“简化”二字。虽然这套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但据知情人士说,套路创编时参考了苏联体操专家的意见,所以现在看到的蹬脚、下势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大差别。24式讲究唯美,动作更舒展大度,高要蹬得起,低要下得去,是一种展示和表现给别人观赏的拳。传统杨式太极拳讲究技击,虚实转换贯穿始终,动作特点虽然同样是舒展大方,但是圆活饱满,周身一家,无过不及的特点,24式是远远赶不上的,这是由24式太极拳全民健身、集体表演,要求整齐化一的发展方向所决定。
24式与传统杨式太极拳最大的差别在细节上。因为创编者不是杨式传人,在创编时多注意了易学易练易推广上,所以许多练法与传统杨式太极拳并不相同。比如说,最明显的蹬脚过高,业内人士说“我们比的就是这个”。 传统的绝不那么练,老拳论说“起腿半边空”,起腿要有目的,不但要直奔目标还要保护好自己。24式下势腿要仆平,关节拧着,膝盖挺着,一付挨打的架子,年青人练练还行。太极皇后高佳敏的拳大家公认的漂亮,可是练的竟然浑身伤病,包括李德印老师从国外教学瘸着腿回来,有些人甚至因病痛而放弃了太极拳的学习。练拳的初衷本是养生,练到这样,不练也罢。至于其他细部练法上的不同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太极拳之所以称为内家拳,关键在练内,以内带外,还是那句话“内不动外不动”。练不出内里的东西,只浮于表面的肢体运动,尽管轰轰烈烈,仍然还是在做操。用我们杨式门里的老拳师的话说,“那套拳健健身足够了,要想出功夫,那么练不行。” 这套拳简化掉的是传统的根本。崔师爷创编的42式太极拳叫简易太极拳,而绝不叫简化太极拳,他认为,式子可以少,动作不能简化。
有人说,初学太极拳一定要先学24式,我看这也未必,传统拳也是一个式子一个式子的单摆,两三个式子一串,时间少的情况下可以分段练。学传统拳不象有些人说的那么难,其优势在于老师的水平不是一般的,要想深入下去需要时间,只要你有悟性、有时间。《42式简易太极拳》练一趟也就是七、八分钟,学好后左右式都练,比24式包涵的左右式都全。按传统方法练太极拳,腿是不会练坏的。
从《24式太极拳简朴出繁华》这篇文章的题目上就不难看出,24式太极拳走的是简化、推广、大众化健身,造声势,造场面,追求繁华的路子,在这繁华的背后有着诸多需要领带者坐下来认真考虑的问题。比如说他这篇文章里提到的“简化太极拳在继承传统太极拳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在套路的编排上更加突出了现代科学。”那么,太极拳的精髓是什么?体现在哪里?简化太极拳继承了哪些传统太极拳精髓?这个现代科学又指的是什么?
是该好好想想了,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太极拳确实普及开了,但由之引入的表演、比赛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24式拳演化成太极操、太极舞,打拳成了做秀,这不是创编者的本意,也是创编者始料未及的。
另附一小段评论:
&&& 24式太极拳是1956年在解放后国家推出的第一套太极拳,原名叫简化太极拳,推出的初衷就是用于全民健身,到现在已整整半个多世纪了,对于群众的健身,根据群众的一般条件和特点,强调体育的大众化也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忽视了太极拳的内在功能。这套拳确实来自杨式,是当时的国家体委和国家武术研究院编拟的,李天骥先生参与其中,这套拳应来源于其父太极拳家李玉琳老先生所传,我看过李老先生拳照,与傅钟文等先生的拳有异,称为杨式李架,或新架,认为与85式等杨式拳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德印教授在李德印42式竞赛套路太极拳碟片上的广告词:
“为了适应国内外武术竞赛活动开展的需要,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了国内的武术名家,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在1989年创编了长拳,太极拳等七个武术竞赛套路,七个竞赛套路的制定,集中的反映了当前武术运动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适应了武术竞赛规范化的需要,由于它的内容丰富,风格鲜明,动作规范,而且在内容,数量,组别,场地,都符合武术竞赛规定的需要,因而它对武术竞赛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42式竞赛套路太极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的内容取材于不同流派风格的太极拳,表现了太极拳的共性,也表现了不同流派的个性,因而人们又称它为综合太极拳,这样,就为参赛的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也对运动员在同等条件下参赛创造了条件;
第二,42式太极拳内容丰富,它包括了3种手型,12种步型,35种手法,14种步法,4种腿法,2种平衡,内容取材不仅表现了传统太极拳的风貌,而且也吸取了现在国家体委整理编写的48式太极拳,88式太极拳,24式太极拳等创新的成果,很好的体现了对我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发展,创造的方针;
第三,这个竞赛套路,不仅考虑了竞赛活动的需要,而且也考虑了全民开展普及的要求,选材力求流传广泛,群众熟悉,造型优美,锻炼全面,群众喜闻乐从,因而42式太极拳在推动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开展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牛胜先& 2012年发表 资料来源:网络查看& 看下面的关键词
“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我的形意拳不能再毁在你们手中”。
这是老师在70年代末教育我们一位同学时所说的话,原因是我的这位同学将要代表北京参加全国比赛,这次比赛必须是选拔五项才成,我的这位同学一时凑不上五项,就想拔形意拳,他来请示老师,恰巧我在老师家,老师对这位同学不客气的说:“你们已经毁了我的太极拳,我的形意拳不能再毁在你们手中”。
&&& 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当时北京出现了摆步多少度,弓步多少度,这么一个角度,那么一个角度,这是一些知识分子提出来的角度问题, 老师见他们这么一说,就立即回答他们:“照你们这个说法,我也没法练了”。这些同学不是在基本技术上下大功夫,而是在角度上下了大功夫,比如他们的腰腿不好,就应该在腰腿上下功夫,可是他们不在腰腿上下功夫,而是在角度上找齐,这样一来把太极拳的方向引向歧途,一趟简化太极拳(注:就是指24式简化太极拳),竟搞得龙生九子,九子九样, 一个老师教的学生,可学生各有各的理解,为此老师组建了家庭班,强调在家庭班统一简化太极拳,于是我们十几位同学又重新下功夫练简化太极拳,由老师一个一个的纠正动作。家庭班虽然人数不多,但改起来也很难,不少同学不肯放弃自己的练法,老师无论怎么改,他该怎么练还是怎么练。尽管如此,还是改出了两三个接近老师要求的人,他们才是简化太极拳第二代真正的代表。
众所周知,一个糖炒栗子,还有它严格的传统工艺,何况博大精深的太极拳。
我为求太极拳之真谛,等老师十三年,心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终于在1975年有机会重新跟老师学拳,老师让我把过去练了二十二年的东西全丢掉,从零开始,从头重新学拳。我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太极、形意、八卦脱俗,回顾一下成功之路,没有一样是顺利的,都是久经磨练。
如太极拳,一个二十四式,老师给我纠正无数遍而成功,如形意拳一个劈拳,我抓了六年而劲整,如八卦掌,前四掌我整整练了四年,老师又重新给我纠正而成功,我这三大拳都是二进宫而苦练成功的。&&
今天我不能瞪着眼看着有人毁我老师的太极拳,凡是挺胸、撅臀、蹲着练太极拳者请住手,还我太极之真面目。&
注:这里讲的老师应该是李天骥先生吧。作者是牛胜先。
各位网友:
我在采访中发现一位1956年刚推广24式简化太极拳时就在疗养院里学练的陆老先生,至今已练了57年了,他很相信这套拳,练得很投入,不过他的动作与太极拳相差十万八千里,与广播操比较相近。没有练出明显的健身效果,据他自己说,患有多种慢性病。
摘录我的采访如下:
我问:你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
他回答:为了健身。
我说:你练的这种太极拳不是用于健身的太极拳,你知道吗?
这位老年人一听我的话,很不高兴地说:“这是你的观点,对太极拳,各人有各人的观点。”
我看到,这位老人打拳如同做广播操,腰胯不动,以手主动在做动作,没有太极拳的风格,所以没有练出明显的健身效果,据他自己说,患有多种慢性病,身体一直不好。
在采访中,许多练竞赛套路太极拳的中老年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李德印创编的42式竞赛套路太极拳难道会是假的吗?”
他们都有各人自己对太极拳的主观理解,主观想象,固执己见。至于自己练的是不是太极拳,都不予理会。
李天冀老先生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现象,现在我在采访中真的见到了,这种现象很普遍。
9.竞赛套路太极拳冠军王二平说出了竞赛套路太极拳的真相
& &&资料来源:“上善若水”太极拳光盘
世界太极拳冠军王二平指出:
&&& “要提高太极拳运动员竞赛套路的技术水平,传统太极拳是竞赛太极拳所要吸收的营养。竞赛套路不同于普通太极拳爱好者学练的太极拳,要迎合奥运会所需技术类型的动作和选择太极拳..武术的一些拳架..设计,表现出来,配上服装、音乐、有一个全新的改变,提升它的观赏性,”
各位朋友:
从王二平的讲话中得知,竞赛套路是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技术类型要求和选择一些太极拳,武术拳架设计、创编出来的。
大家知道,国际奥委会是标准的西方文化产物。西方文化的观念是竞争,追求名利。
太极拳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产物,东方传统文化的观念是退让,谦让,礼让,淡薄名利。太极拳论指出:“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用智慧对付别人的进攻。东,西方二种文化观念相悖。竞赛套路编导者放弃了太极拳武术和养生的核心内容,只选择传统太极拳,现代太极拳,武术,舞蹈的一些拳架动作,注入竞争观念,编出来的这种太极拳,其性质完全变了,它只是穿了“中国太极拳”外衣的花拳绣腿,实质是具有很高观赏性的体操式体育运动,供人们观赏、娱乐、是快节奏的运动,因此它与西方的体育运动一样,不会有养生功能。
大家知道,体育运动员的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多岁,因为他们的身体在高强度锻炼时受到了伤害。练竞赛套路太极拳时,因为副交感神经无法抑制。称它为西化太极体操最恰当。
应该知道,竞赛套路太极拳运动员到了三十多岁,就要退役。可是现在许多中老年人纷纷积极上岗学练竞赛套路太极拳,李德印教授对这种现象说:“群众喜闻乐见”。
10,祝大彤(全国吴式太极拳名家)对竞赛套路太极拳的评论。
“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太极拳套路,统一教练、统一教材、统一挂图,统一音乐,我说它是四统一,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全世界人人都可学练。
我今天说的不是这种太极拳,而是传统太极拳,它历史悠久,我们练太极拳的目的是养生。我修学太极拳四十多年了,练太极拳是在修德性,修清净心。人要改变自己是很困难的。太极拳是练被动,不是主动。用人类的主观、主动去练,十个有十个要失败,练不出内功。被动练,才会得到太极拳。练传统太极拳,大家都会看到,绝大多数人都在用力练,用主动练,练得很快,八十几式,一百多式,用十几分钟就练完了,这不符合太极拳本性。只有少数人用心脑练,在研究中练,这少数人才有可能摸到太极拳真谛、真理,得到内功。学练太极拳,真正得道者,凤毛麟角。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11.认真练竞赛套路太极拳的后果
实践证明练竞赛套路太极拳越认真,越用功,对身体的伤害就越大。请看不同类型认真练竞赛套路太极拳的人员的结果。
调查发现:
一、太极拳专家指出练竞赛套路太极拳的运动员个个都一身伤病。
&&& 在“李德印简介”中看到竞赛套路太极拳运动员的讲述:“
各位朋友:
就是说,竞赛套路太极拳运动员与其它职业体育运动员一样,练得很艰苦,因此把身体练伤了。
二、T教练员喜欢去参加比赛,表演的业余竞赛套路太极拳
爱好者练到过度疲劳,虚脱,死亡。
T老师参加封闭式集训,长时间训练,浑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
经过这样的努力,他获得了上海市竞赛套路太极拳老年组第一名。
自从他迷恋上竞赛套路太极拳后,长期长时间练拳,教拳,积劳成疾。
为了在比赛,表演中得到好名次,他对队友说:“每次参加表演,比赛,我的心情都很紧张。”
有一次在小区表演会上,他和队员们表演竞赛套路太极拳,我看到他的手抖得非常厉害。
他常常紧张,恐惧,中医指出:“恐伤肾。”他的病情渐渐加重,到了要定期进行血透的地步。
在练太极拳方面,他选错了拳种练错了拳,所以身体不是一天天好起来,而是越来越虚弱了。
在治病方面,又看错了医生吃错了药。西医血透治标不治本,他不请中医调理。
他对朋友们说:“我没有别的其它爱好,只喜欢练竞赛套路太极拳,退休后,教别人练太极拳,这是我唯一的爱好。”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这样做既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又去危害其它老人的健康,其后果大家都看到了。
不幸的事件发生后,这时对这件事应该问个为什么?可是沉迷在竞赛套路太极拳里的老人们继续干,其中有些人对我的调研报告根本听不进去,而且很反感。
三、85岁X老太练到倒地骨折,住院开刀,苦不堪言;
当她沉迷在竞赛套路太极拳里时,我的劝导是听不进去的,解决拒绝,她练竞赛套路太极拳时跟在人家后面依样画葫芦,动作是捣糨糊,和稀泥,极不到位,几年来被她逃过一劫。哪里知道李德印竞赛套路太极拳、功夫扇、剑舞三件套,她逃不过二劫功夫扇,终于落马了。此时想起我的劝导是对的,是善意的,可是为时已晚。
四、常常参加竞赛套路太极拳比赛的中年人腰椎关节损伤,
活动受限。
我在采访中发现一些50岁上下的中年人由于热衷于参加比赛,表演,结果练伤了腰椎,活动受限,现在不能打拳了。
五、有的老年人说:“出来动动比不动好。”这话似乎很有道
&&& 我们要问:“你为什么不去练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运动,非要练年轻体育运动员练的体育比赛运动项目竞赛套路太极拳?”
一位77岁的老太太很积极参加练竞赛套路太极拳,2013年11月的一天早晨练拳时突然虚脱倒下,因为练拳积极性高,不吃早饭就赶来,结果心脏病发起来了。这个团队里没有人教她怎样正确进行健身运动,全凭主观想象行事。
各位朋友: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老年人随大流,糊里糊涂参加练竞赛套路
太极拳会吃大亏。虽然我通过发表调研报告,善意的劝导,结果遭到一些老人的反感,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12.1998年10月15日天安门广场万人表演太极拳”是造假杰作
作者:金定章&
我经过多年对太极拳推广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现在读这篇报道感到有特别的味道。
这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了,作为体操运动,文娱表演活动,是办得很好。把它当做推广太极拳的活动,就文不对题了。
我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只相信事实和由事实反映出来的数据。
请看下面的报道全文:
“1998年10月15日 天安门广场万人表演太极拳”报道全文
24式太极拳表演场面壮观。
1998年10月15日,来自海内外的近万名太极拳爱好者汇聚于此,举行规模空前的太极拳表演,以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20周年和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天安门广场上,以98人为一排的“太极杯”万人太极拳演练阵容面南展开。9时整,响彻云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旋律拉开了大会的帷幕。中国武协主席李杰在会上发表讲话说:“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友人题写了'太极拳好’,这一重要题词不仅是对中国武术的褒奖,也是对全世界武术界的巨大鼓舞。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中华武术已经遍布全世界,成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民健身、强体的重要手段。国际武术联合会已拥有77个会员,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相继成立了武术联合会。武术已具备了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资格。”
  随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宣布表演开始,一直静如止水的演练者们和着太极旋律,由静而动,开始演练24式太极拳。演练阵容由西向东匀速前进,又由东向西柔缓运动,似行云悠悠,如流水绵长。接着,7个方队开始表演体现太极拳攻防含义的太极推手及当今流传较广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和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创编的42式太极拳。
太极拳各式练法,可溯源至16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传习的陈氏拳械。在18世纪问世的《太极拳谱》中,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拳宗旨。太极拳已被列为中国武术协会和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各式太极拳表演结束后,24式太极拳乐曲再次响起。万人演练方阵静极而动,翩翩起舞,随乐曲流动、转旋。稳健的动作,体现了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整齐的阵容,展现了演练者的和谐精神。
  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的太极拳爱好者主要来自北京市,其中还有外国驻华使节和留学生的代表。此外,杨式太极拳创编人杨露禅故乡的传人和美国、韩国、澳门的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也专程赶来,参加这次演练。
一,动项目;
“一代太极拳宗师杨禹廷的长孙杨鑫荣自幼跟随祖父习武,深得真传,他提醒说,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太极拳是好事,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隐忧,太极拳传统套路不是健身操,说到底还是拳法,一招一式无不蕴涵深刻的技击原理,习练者要心意相通,内应外合,貌似舒缓的动作,其实需要刚柔相济的内劲相协调,极费气力。
大部分不具备武术功底的老年人,筋骨皮肉已经处于衰老阶段,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拳理或者不注意循序渐进,容易对肌肉,韧带,关节等造成负担,反而伤身,若是只照示范动作依葫芦画瓢,满足于形似,不如干脆去做广播操。他提醒练习太极拳的老年人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据【人民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李德印竞赛套路太极拳,功夫扇,剑舞使用说明
书及各方专家评论。(十稿)”
&& “ 养生太极拳与中国人民大学李德印竞赛套路太极拳的根本区别?”
这对学练竞赛套路太极拳的老年人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信不信由你自己定。
我和现在许多学太极拳的人走着不同的学练之路,一定要学到真太极拳,请看最近的二篇报道。
&&2010&&&&&681.713014(343&701.71385543&&& &3,左先生谈交手体会&左先生说:“你最后发的那股劲太大了。练太极拳的人力气很大,你脚上的劲很大,又会太极拳的手法。今天我领教了太极拳的功夫。”我问:你的饮食情况怎样?左先生说:我每天早,中,晚吃主食3:4:3两,还吃二个鸡蛋,一袋牛奶,还有鱼,肉等。&&&&&&&&&&3.1&&&3.2&3.3&。&&2010年6月我开始学练真太极拳,我的体重从62公斤上升到现在的68公斤。3:3:2.&20102012&&&& &&1/3&&以上实战事实说明:1,练真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显著,又有武术功夫。这是练竞赛套路太极拳、空架子太极拳、练西洋健身运动所无法与之相比的二大功效。&,2&&&&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4.0color:#00&美国参议院“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向全美提出的轰动性报告。
&& 这项研究报告,是以总统候选人麦克嘉文为主席,并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心脏肺血管研究所”、“国家营养研究所”、“保健福利部”、“农业部”等单位的专家、医生及科研者为中心,在英国皇家医学调查会议、北欧二国联合医学调查会议的协助下,以世界性的规模来调查饮食生活与疾病的关系,而做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饮食健康报告,报告书长达五千多页。&)我学习了这些健康饮食科研报告以后就断然戒掉吃鱼肉的习惯,连牛奶、鸡蛋都不吃,完全吃素食。&3.由于西药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我不敢吃,中药也尽量不吃。以自我养生保健为主,是药三分毒,所以我不要吃药。 &&&& 最后我想指出,我是68岁开始学真太极拳,现在练出了一点点武术功夫,我与没有武术功夫的同龄人、或比我年纪小约十岁的人可以交手,一般能胜过他们,与会武术的人,我就不敢说了。学练养生太极拳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已心满意足了。&
第二篇&向名师苦学太极拳十年后推手时才发现学到的是花拳绣腿的启示
王启明陈式太极拳视频”,拳架看上去确实有武术气派,老黄找到这位上海著名的太极拳专家为指导老师,感到是很不错的,肯定学到了太极拳。
3.4:學會一套太極拳離"會太極拳"相差十萬八千里!
作者:吳汝華&&香港&&
摘录:金定章&&
一定要搞清楚學太極拳倒底是在學什麼?就是一套拳嗎?
學太極拳當然並非是就學一套太極拳,它的目的也是很清楚的:為了養生和技擊。
現代人的目的可能是消磨時間;或自以為是地健身(其實是健不了什麼的,其功效並不好過普普通通的"散步",散步遠比亂七八糟的太極拳健身得多。);或者去拿獎牌。
  以為學太極拳就是學打一套拳,然後每天打打,當作内功养生太极拳,这是天大的誤會!
學太極拳,是借助太極拳這一工具來達到養生和技擊的效果!其目的是:
  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是八個字"脫胎換骨,返老還童"&!
  技擊攻效也是八個字:弱可勝強,年老不衰!
  而這種功效只能通過練太極拳的"特有"&方法去練太極拳才能練到。
  這個特有方法就是著名的"用意不用力"&中的"不用力"三字。
但這個"不用力"&太難了,如無一套正確的方法,是不可能練到的,尤其是青壯年。
耄耋是什麼年齡的人?是七、八十歲的人,七八十歲的人能和年輕的外家拳散打,這才是太極拳所練出來的武功!
學了太極拳,醫生遠離我!不但不用吃治療性的藥,連養生性的補藥也不用吃!這才體現出太極拳的偉大之處!
二,养生太极拳与中国人民大学李德印竞赛套路太极拳的根本区别?
三,对中国人民大学李德印竞赛套路太极拳推广情况调研报告
四,一位迷练李德印创编的竞赛套路太极拳的人死得惨,死得冤!
五,介绍一位老太不听劝仍迷练竞赛套路太极拳,五年后练拳时骨折苦不堪言才悔恨不已
六,从高佳敏膝关节损伤可以看清竞赛套路太极拳是什么运动项目了吧!
七,高佳敏膝关节损伤证明:中国人民大学李德印创编的竞赛套路太极拳不是中老年人的健身运动
八,跪求、急求、求!给老人、阿妈、奶奶找李德印太极拳,太极扇!多孝顺啊!知道后果吗?
我以为西游记是一部很好的经典小说,教你如何识别妖魔鬼怪,这样才能取到真经。
当你看完这些调研报告,特别是看了这篇实验报告后也许会使你走出误区。
20122014201410228101820
第三章,感想&
以上报告仅供有缘人参考。
谢谢大家!&&&&&&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的运裆和转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