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网络游戏推广国学是糖衣良药,还是饮鸩止渴造句

您的位置:>>>正文
中国申办世界杯? 饮鸩止渴还是救命良药?
责任编辑:李佳寅
  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不禁勾起了对世界杯的向往&&进世界杯难,夺世界杯更难,办世界杯也不行?
  中国足球如何发展一直是方家和球迷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申办世界杯自然也包含其中。但之于中国,申办世界杯到底是好是坏?是饮鸩止渴还是救命良药?
  (小标题)反方:&无底洞&与&吸血鬼&
  理由一:经济&无底洞&。
  今年5月,巴西26个州和首都联邦区中的22个陆续举行罢工反对世界杯。6月12日巴西世界杯开幕前几个,反对世界杯者在圣保罗与警方发生冲突&&
  巴西《圣保罗页报》5月份的民调显示,受访者中55%认为,举办世界杯对巴西弊大于利,认为利大于弊的仅36%。
  一个五夺世界杯的足球国度如此反对世界杯,哪里出了问题?
  一个字:钱!
  其实巴西人反对的并非世界杯,而是世界杯远超预算及可能存在的腐败。巴西世界杯投入达110多亿美元,接近世界杯的3倍,是世界杯的7倍。巴西政府2007年称,场馆建设经费全部由私人赞助,但实际这项费用90%出自公共财政,比如巴西利亚的马内加林查国家球场完全由政府买单,其中联邦区政府占70%,联邦政府占30%。
  本月早些时候,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61%的巴西人认为,拿本应用于公共服务的钱办世界杯对这个国家是一种伤害。
  范德堡大学体育经济学家弗罗曼说:&靠世界杯赚钱是个糟糕的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在以往的5个举办国中,4个都亏了钱。&
  南非世界杯最早预算4亿美元,最终却高达43亿美元。南非预计世界杯为南非经济带来3%的增长,实际只有0.5%。
  通货膨胀也是部分巴西人反对世界杯的一个因素,高盛首席拉美经济学家说,巴西经济有滞涨趋势。
  巴西旅游公司总裁内托表示,从2011年开始,世界杯极大推动了巴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但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教授加夫尼认为,这一数字被夸大了,只会有少数巴西人从中受益。
  理由二:&白象&问题严重
  南非体育记者柯林斯表示,&南非为世界杯所修建的大型场馆如今基本上变成了白象(昂贵的摆设)。&
  南非夸祖鲁纳大学教授说,南非在场馆建设方面花费了25亿美元,但这些场馆使用率不高,而每年的维修和运营补贴还需约1800万-2400万美元。
  巴西会怎样?
  马瑙斯、纳塔尔、库亚巴修建的体育场都拥有超过4万个座位。其中,地处亚马孙流域深处的马瑙斯球场耗资3亿多美元,但只承担四场比赛,而且这里陆路不能抵达,这里只有一支第四级别的球队,每月的维护费将达25000美元。巴西利亚可容纳7万人的马内加林查国家球场耗资近5亿美元,但这只有一支乙级球队。库亚巴也只有低级别球队,如何填满容纳47000人的潘球场?何况巴西顶级联赛巴甲的平均上座率只有14000人。.
  现为巴西联邦众议员的前国脚罗奥说,世界杯后上述球场难以生存,&也许今后在这些场馆会一个月举行几次音乐会,除此之外,这就是个笑话&。
  理由三:承办国难直接收益
  按规定,从电视转播到品牌赞助再到相关产品销售,国际足联将绝大多数财源牢牢攥在手中,甚至门票收入,当地组委会的分成也只有十几个百分点。相反,从2002年的26.7亿美元到2010年的36.6亿美元,再到本届世界杯预计的45亿美元,国际足联赚得盆满钵满。
  罗马里奥说:&(巴西)那么多钱打了水漂,而且已经无法挽回,但国际足联却大赚特赚。&
  理由四:中国足球水平低,承办也是&看客&
  专家认为,中国足球水平那么差,申办世界杯意义何在?即便中国凭东道主身份直接晋级世界杯决赛圈,届时也极有可能小组出局,充当看客。南非世界杯东道主就是一个例子。
  (小标题)正方:带刺的玫瑰!
  理由一:经济长期受益国家形象加分
  南非财政部表示,世界杯带给南非的直接经济增长达380亿兰特(约合54亿美元),对南非经济的潜在提升超过900亿兰特(约合128亿美元)。
  南非旅游部部长范斯卡尔奎克表示,南非世界杯已被誉为有史以来举办的最成功的赛事之一。这不仅为南非赢得了国际声誉,而且带动了南非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
  南非官方强调,世界杯带来了13万个工作岗位,2010年旅游业实现同比15%的增长。世界杯大大刺激了外国对南非直接投资。2010年,涉及南非企业的并购总金额达到258亿美元,同比增长63%。至于基础设施的大幅提升更无法计算。
  华盛顿大学经济学院的内洛蒂认为,巴西的收益应该从长期来看,&的确花了很多钱,但这些基建也的确存在了,它们将继续留在这个国家&。
  据估计,巴西在世界杯期间将迎来约60万外国游客,消费总额将达29.5亿美元,而2013年全年外国游客消费额为50.8亿美元。
  按照巴西体育部长雷贝洛的表态,本届世界杯除场馆外,与世界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机场、公路、酒店、通信、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资,&我们建造的基础设施不只是为世界杯服务,更为了巴西的未来&。
  马瑙斯当地组委会官员内图说,举办世界杯是一种体育资源再分配,可以平衡北部和南部、穷人和富人间的体育资源。
  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表示,虽然国际足联最终要在盈利中抽走很大比例,但是余下的数额依然是可观的。
  北京市社科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说,、成功举办过世界杯,为我们提供了利用世界杯进行国家形象营销的成功案例。举办世界杯,可使中国队以东道主身份跻身世界杯决赛圈,提升足球在中国的影响力和推广力度,展示中国全新形象。
  理由二:促进中国足球跨越式发展
  宋继新说,除了在经济上获利之外,承办世界杯还能给东道主带来很多改变,比如足球运动的推动和成绩的提升。
  北京国安主帅曼萨诺认为,中国足球想要发展,不能总是扮演世界杯看客角色,举办世界杯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中国应争取承办,志存高远昂起头来追求自己的未来,展示自信与决心。
  原亚足联官员冯涛认为,过往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足球如只在封闭环境下发展,资源会越来越枯竭。如政府下定决心申办,那么中国足球就 不再只是一个小系统中的大麻烦,它将得到无数社会资源的扶助,这是目前中国足球最欠缺的。全社会以往关注多、干预少。我们都会津津乐道德国足球过去十年的 持续跃进,那不是德国足协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有世界杯东道主的角色作为全社会的动力,青少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培养甚至和区域性培训学校紧密合作,获得了场 地设施和管理机制。
  理由三:白象问题不存在
  金汕说,中国已相继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拥有众多符合国际大赛需求的场馆,以及出色的赛事组织团队和经验,其中北京奥 运会期间足球比赛分别在北京、沈阳、秦皇岛、天津等地举办。另外,还在济南、沈阳举办了全运会,天津举办了东亚运动会。拥有众多一流的场馆供选择,不需要 新建和重建,略加改造即可投入世界杯使用,承办成本不高。同时,中国高铁建设举世瞩目,成果丰硕,以北京为中心覆盖天津、沈阳、济南、上海等地的高铁线 路,可以极大地保障吸引全世界球迷前来参与的世界杯的运转。宾馆、通讯等条件也完全能够满足赛事需求。
  专家认为,国际足联其实对世界杯体育场只要求8个即可,但巴西主动要求增加到12个。当时巴西的经济环境良好,但近几年经济下行,从而带来场馆 交工延迟等情况。中国完全可以只选择8个城市承办,缩减支出。同时,不妨吸引私人资金进入,比如一些具有实力的俱乐部身后的企业,借此机会让一些俱乐部拥 有自己的球场,进一步推动联赛的职业化。
  理由四:成绩差不是包袱
  曼萨诺认为,中国队成绩差办世界杯会丢人现眼的观点太狭隘了。体育重在参与,重在老百姓高兴,仅从胜负角度考虑是落后的看法。有人说输了球会有损国威,但中国的国威根本不需要靠足球去争取。现成的例子是,2010年世界杯东道主南非小组赛便止步。
  宋继新说,中国若以&一定要拿到XX成绩&作为目标,显然不切实际。对很多世界杯申办国来讲,应把足球视为一种游戏,一种教育培养人的载体,否则,对于一些无力去拿冠军或突破成绩能力有限的国家而言,申办就是负担。
  他说,目前我国对足球运动的理解依然是教学、训练、比赛,并且围绕成绩说事,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了足球运动对人的培养意义,使得注册人数减少、足 球场地被城市经济发展挤压、校园里的孩子们很难接触足球的现状难以发生真正转变,这样一旦申办世界杯很容易被民众用住房、医疗、教育等说事。
  理由五:不为申办而申办
  冯涛建议,除了申办还应借势推出惠及于民的足球中长期发展计划。以日本足球为例,他们出台的国家足球百年计划,无论是申办、承办世界杯还是夺 冠,都在战略构架之中。中国喊出申办容易,但绝不该为申办而申办,应当借此整合各种资源,制订出中国足球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足球发展线路图。
  曾执教马德里竞技的名帅曼萨诺,目前是北京国安主教练。他认为,1982年举办了世界杯,虽然当届未夺冠,但举办世界杯改变了西班牙足球发展道路,对联赛和青少年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建议中国通过申办世界杯聚合社会资源和力量来关注和发展全球第一运动。
  理由六:为世界做点事
  国际足联目前已确定了2022年世界杯承办权,中国最早着手也得从2026年世界杯甚至再往后开始。四年前,时任中国足协副主席韦迪在看完南非世界杯后提出了申办2026年世界杯的个人想法,但未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中国足协并未付诸行动。
  韦迪说:一、即使现在申办也是2026年的事,对中国而言12年的变化谁都难料,但是发展是必然的;二、中国从任何角度讲都应为世界做点事情, 何况对自己也是有益的;三、我国现有接待能力已可以办赛,投入仅限场地,又能给办赛城市留下;四、唯一无法预估的是国家队水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游客 您好,欢迎进入新浪地产网!
强制性推广LED照明
是济世良药还是饮鸩止渴
提要:自广东省政府5月份印发的《广东省推广使用LED照明产品实施方案》后,东莞、深圳、台山、汕头、中山等地相继出台了强制推行LED照明的方案。除此之外,湖北、天津、浙江、河北等地也都出台了类似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观点认为是为LED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然后在欢呼雀跃的背后,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那么,强制性推行政策究竟是LED照明行业的济世良药,还是饮鸩止渴呢?
  自广东省政府5月份印发的《广东省推广使用LED产品实施方案》后,东莞、深圳、台山、汕头、中山等地相继出台了强制推行LED照明的方案。除此之外,湖北、天津、浙江、河北等地也都出台了类似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观点认为是为LED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然后在欢呼雀跃的背后,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那么,强制性推行政策究竟是LED照明行业的济世良药,还是饮鸩止渴呢?强制性推广LED照明& 是济世良药还是饮鸩止渴  强制性推广 究竟没有必要  由于外墙外材料和施工现场管理的不规范,曾引发了多起灾难性建筑物大火,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为此中央部委先后出台了公通字[2009]46号文和公消[2011]65号文来规范预防建筑物火灾的发生。其中尤以65号文规定极其严格,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其他行业,如等为确保用户人参不受毒害也有相关强制性标准或规定被推行。  那么,LED照明行业有必要进行强制推广吗?  照明与保温、地板等出台了强制性推广或禁止使用标准的行业情况有很大不同。保温、地板等行业如果任由市场自主选择,国家不出台强制性法律法规,一些企业就会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而选择价格低廉但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产品,从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反观照明行业,既不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目前传统节能照明行业无论技术还是市场,都恰好到了最成熟的阶段,在某些领域甚至性价比还要远远高出LED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强制性推广LED照明显然没有必要。  强制性推广&&从长远讲与企业、行业都无利  广东省政府5月份印发的《广东省推广使用LED照明产品实施方案》后,广东中山LED照明企业——瑞森尼科照明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在其企业官博上向广东省政府致了一封公开信,标题是“广东将所有路灯改为LED路灯将是灾难!”,信中从技术的角度详细陈述了LED灯应用于路灯时存在的技术缺陷,指出目前阶段“LED作为新型高光效光源,在替换白炽灯,荧光灯上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但在取代钠灯上除了显色性比钠灯强以外,无任何优势!”  为什么企业不假装看不见这些不足,反而要跟给自己的补贴过不去呢?因为从深层角度来讲强制推行可能会“封死市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名照明企业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强制推行和政府补贴将使当下技术还不不成熟的LED产品充斥市场,甚至一些品质不达标的产品也混迹其中,将严重影响LED灯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同时,这会让一部分企业对强制推行和补贴产生依赖,而不全力以赴攻克核心技术上的壁垒;另一方面,一部分有心大力投入科研的企业,为应对非技术因素导致的价格下跌,也无力从事科研了。”这样的长期恶性循环的结果很可能使得部分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失去活力,更无从谈起在国际竞争中获胜了。  节能赔钱没道理&让市场接受还要靠真本事  某个产品如果深受普通大众欢迎,用得着强制推行吗?从没听说过,苹果公司的系列产品风靡世界是强制推行的结果。反观LED照明的强制推行之路,原本公共建筑以及道路两侧路灯上安装的节能灯大多仍能正常工作,即便因补贴降低了LED灯的采购价,但其施工过程仍将耗资巨大,造成很大的浪费。由此算下来,安上LED灯是能够节能了,但却为此付出了巨额的没有必要的投资,“节能赔钱显然没道理”。  LED照明作为绿色照明,其节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肯定是照明产业发展大方向之一。然而政府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推广方式,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要想获取公众的欢心,仅仅具备了环保节能还不够,价格也要从贵族回归草根,这就需要LED灯“中看又中用”,实现“节能省钱”的双赢目标。  届时只要LED灯技术达到成熟、品质逐渐优良,价格也降到公众可以接受的范围,用不着强制推行,民众都会作出“趋利避害”似的理性选择。否则,LED照明推广只姓“公”不姓“私”,政府的过于“爱护”,企业反而可能习惯“嗟来之食”,不淘汰却暗藏更大的风险。  过度强化行政手段&是在挖市场经济的墙角  如果说低碳生活是种品质,那么LED灯必须接受得起市场的检验,政府部门对行业给予扶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同时又要懂得放手,交给市场进行优胜劣汰等运作,倒逼行业做大做强。否则,过度强化行政手段在行业中的作用,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有业内人事就直言政府应该“对LED的推广不应做补贴和强制使用,而应对LED企业进行科研实验补贴并减税,政府干预市场只会让企业急功近利,而对科研补贴及减税。”由此可见,如何应用行政手段来调节经济似乎仍无法回避。  所以,强制推行既无必要性,又对企业、产业、公众没有益处,甚至造成伤害,相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应当审慎而行。&延伸阅读
关键词:&&&&&&&&&&&&&&&&
LED照明相关的智库下载
LED照明相关的社区论坛
我要说两句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熔断机制是良药还是饮鸩止渴?伤害的会是谁?_凤凰财经
熔断机制是良药还是饮鸩止渴?伤害的会是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会否矫枉过正?与美国、香港等市场不同的是,中国股市已有10%的涨跌停板限制。现在加上熔断这一“双保险”,会不会再次引起流动性枯竭?
在股市暴跌抹去5万亿市值之后,中国考虑引入指数熔断机制。有了这项在美国运行近30年的交易制度,A股以后跑两步就要歇一歇,是否真的从此可以远离股灾? 彭博采访了15位券商和基金人士,其中有12位都投了赞成票。这个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带来的成功经验,令人期待。&这比让股票自行停牌好多了,&康宏资产管理公司高级投资策略师马贞和称,&假如熔断机制的规划合理透明,应该有助于在最脆弱的时候稳定市场。& 所谓熔断机制,就是当股指达到一定涨跌幅以后,暂停交易一段时间,让市场情绪得到缓冲。中国股市自6月中旬开始跌去近40%,这段期间,政府采取了各项救市行动中,其中包括降息降准、中证金入市,以及允许了1,400多家公司的停牌。 美国股市在1987年全球股灾后引入了熔断机制。根据2013年起的规定,标普500指数在纽约时间15:25前下跌7%或13%时,整个股市就会暂停交易15分钟。如果指数下跌20%,则将停止当日剩余时间的交易。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更应该有这种机制,&中原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刚说, 新兴市场很容易出现极端情况,尤其是加上融资和配资,在阶段性风险较大的时候便会暴涨或暴跌。 但是,市场也有不同的声音。 矫枉过正? 问题一,会否矫枉过正?与美国、香港等市场不同的是,中国股市已有10%的涨跌停板限制。现在加上熔断这一&双保险&,会不会再次引起流动性枯竭? 六月底、七月初因降杠杆而引起的股市&踩踏&事件中,多支股票无量跌停,市场流动性岌岌可危,这一幕回忆起来,仍令人心有余悸。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期货交易所周一发布的征求意见通知提到,当沪深300指数日内涨跌幅达5%时,股票、股票期权和指数期货等交易将暂停30分钟;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的阈值,暂停交易至收市。 &一旦A股暂停交易,港股的卖压就会增加,&招银国际研究部策略师苏沛丰称,&散户会是输家,因为股票难以变现,券商也将受害。& 根据彭博数据,中国证交所过去30日的日均成交额约为9,335亿元,低于7月初的1.5万亿元。监管机构打击卖空、中国大面积股票停牌而使投资者离开市场,中国已失去了全球最具流动性股票市场的桂冠。 苏表示,如果整日暂停交易,会严重伤害市场流动性。海富通资产管理大地区股票投资负责人杨铭和万家基金投研总监莫海波等人建议,涨跌停和熔断两个制度应该择一使用,或通盘考虑后融合两个制度。 徒劳无功? 问题二,对股指有用吗?其实,中国对新股已有类似熔断机制的规定。根据规则,新股上市首日,当盘中价格较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超过10% 的,临时停牌30分钟。 珩生鸿鼎资产管理基金经理戴明指出,熔断可能使个股更快地推向涨跌停板;以新股为例,即使有熔断机制的保护,也常常直奔涨停,没有经过充分的换手,这样产生的股价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供需情况。 中国三大交易所称,本月21日为熔断机制徵集意见的截止日期。不仅仅是大陆市场,港交所也预计明年实施市场波动调节机制,适用于恒指及国企指数等成分股。上证综指在过去三个月内,以近四成跌幅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主要股市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列倒数第三。 &熔断机制可以有,但不能指望熔断机制影响市场走向,&海富通的杨铭表示。
[责任编辑:shufj]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89513
播放数:88719
播放数:81305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饮鸩止渴的中国人
这段时间李辉质疑文怀沙的事件引起大家关注。李辉的质疑中涉及的几个问题,究竟真相如何,其实都是可以通过查考档案得出结论的。我们国家虽然没有档案开放的制度,但档案记录自古以来异常发达,文怀沙又不是乡间的无名老农,我相信像年龄、入狱这样的事情,都是可以通过查考档案得到明确的答案的。
但不管真相如何,文老先生顶着一个国学大师的帽子,没有什么正经的国学著作确实是不需要查考档案就可以知道的事实。当然,也有一些人是述而不作,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孔老夫子就是个典型,不过时代不同了,文老先生生活的年代基本上是现代学术已经引入中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又是18岁就当教授,现在至少已经88岁,期间70年,除开被万恶的四人帮、林彪耽误的10多年,还有60年,哪怕没有几本著作,像样的论文总该有几篇,但似乎也没有。陈寅恪写东西算少的了,但搜搜刮刮还能有几本文集,文老先生竟然一本都没有,实在也说不过去。
但,这些还都不是最该引起我们思考的。最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么一个没有国学著作的人会戴着国学大师帽子多年?我想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代中国人对“国学”的盲目崇拜。但又很少人搞清楚国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最后就变成国学就是传统的东西,而传统这个东西似乎又天然地和年纪联系在一起,所以,老头子自然就懂得传统多些,懂得传统多些,也就称为国学大师吧。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年纪问题成为李文之争的焦点之一。其实,国学和年纪恐怕并没有关系,如果要数数历史上当得起的“国学大师”帽子的人物,还真没有以年纪取胜的。鉴于国学这个名字其实是个近代的产物,我们从近代算起,早一点的,比如被文老先生认为是他老师的章太炎,他走出俞樾的经舍,闯荡江湖的时候,实际上在国学修养上已经是大师了,那时候大概只有文老先生三分之一的年纪。再晚一点的,清华国学院赫赫有名的四大导师,虽然不是年轻人,但都还没到今天教授的退休年龄。可见,国学这个东西,和年纪并不必然相关。但经过多年来的文化戕害,到了可以谈谈国学的时候,确实国学已经被弄的不中不西,不阴不阳了,甚至连范文澜也被人大的校长称为国学大师,若起范老先生于地下,他是决不会答应的。然而,人总是要一点文化的滋润的,而且,人还总是需要和传统挂一点钩,在一个没有国学的年代里非要谈国学,而且是大众、全民地来谈国学,其结果就是文怀沙式的国学大师盛行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所谓“网络民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似乎成了中国民主建设的主力,又似乎成了民主建设的标志了。什么事情都要在网上听民意,甚至办案子都要网民来调查了。在我看来,网络和民主之间的关系实在也是没那么紧密。概括起来说,在一个现实世界中已经有民主制度的国家里,通过把现实世界的民主原则应用于虚拟世界,网络可以推动民主的进步;但在一个现实世界没有民主的国家里,虚拟世界无法产生出民主,如果应要把虚拟世界里的那一套东西作为民主,在现实世界里推行,最后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无序。道理很简单。如果从民主的本意,也就是直接民主的意义上来说,民主必须是覆盖全民的,但网络其实是很小一部分的世界而已,而如果从民主的现实实行,也就是代议制的角度来说,民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公民身份的确认,即虽然在选举等民主行使过程中,公民的身份是藏匿的,但其前提是在需要确认时,这个身份是可以得到确认的,这就是要进行选民登记,否则,连最基本的一人一票的原则都无法做到,谈何民主。
为什么虚假的国学和虚假的民主,都能得到那么多拥护呢?因为我们对于文化、对于传统、对于民主实在太渴求了,好比在沙漠中行走多年的人,实在渴的要命,看到水就要喝,不管知道还是不知道这是鸩浸泡过的毒酒,都要喝,至少可以解一时之渴,图个痛快,但痛快之后怎么办?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饮鸩止渴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