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大司马懿之军师联盟34杨训是谁

&p&孝文和兆鹏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年轻人。&/p&&p&孝文是白家长子,白嘉轩前六个媳妇儿全死了,第七个仙草生下孝文,孝武,白灵,孝义四个孩子,作为长子,肯定是要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而且作为兄长要给弟妹们做表率。白嘉轩对他一直是传统的宗族教育,私塾式教育。对长辈言听计从,从小压抑自己的个性。白嘉轩看出孝文好色,跟奶奶和仙草说了,奶奶担心白孝文身子累,不让他和媳妇儿过夫妻生活,他恼怒了但不敢言语,但是依旧由自己性子来,后来是白嘉轩出面向孝文直言“炕上那一点豪狠都使不出来,你一辈子成不了大事”,奶奶想要孙子,天天在窗户边催他关灯和媳妇儿睡觉………长大后,形成怯懦,没担当的性格,镇嵩军在学堂强奸自己的村民,都不敢制止;和田小蛾鬼混却任由自己原配饿死,等等,都是一个懦弱者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他定力不够,白嘉轩腰杆直,他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一样,但是揠苗助长了,作为族长,白嘉轩绝对没得说,但是作为家长,却不是成功的,白灵离家出走,孝文被赶出宗族,虽然后来又回祠堂,但是已经不是那个白嘉轩教育出来的孝文了。&/p&&p&面对田小蛾的勾引,定力不够,迅速落入鹿子霖的圈套,导致被施以鞭刑,逐出家门,饥荒年曾朝白嘉轩借过粮食,但被拒绝,为了吃饭卖房卖地,后来和田小蛾在破庙里抽大烟,任由自己老婆饿死,白孝文迅速堕落,堕落到要饭去,和外乡人争抢舍饭,这种经历的人在后来的表现就能说的通了,被田福贤举荐入保安团,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当他回到原上带着吃的来到破庙,小蛾已是白骨,他雪耻的机会没了,自己不被父亲容得下,已经没有亲人,这样悲惨的经历让他对权力充满着渴望,他想洗刷自己的形象,他想立功想表现,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更不惜打死一手提拔自己的张团长,然后把起义功劳归于自己,当上县长后处死黑娃,田福贤,岳维山,似乎在宣誓着自己成为人上人了,出人头地了,不再是舍饭的败家子了。&/p&&p&全书中变化最大的是孝文,这些变化无不是时代的印记,白孝文能从一个抢舍饭的村民,一步步到县长,除了机遇,还有白孝文对时代的理解。刻画最成功的角色就是孝文,他抓住了每一个时代转折的机遇,一步步到县长的位置。孝文在当上保安团营长之后,尚且知道求白嘉轩回原上认祖归宗,当然有人说孝文认祖归宗是处于仕途考虑,我倒不这么认为,孝文认祖是因为出一口气,或者说是一种救赎和心理补偿。曾经落魄到抽大烟、卖房、卖地、和小蛾鬼混,抢舍饭让他在原上脸面尽失,也让白家的脸也丢尽了,与其说是为了仕途,不如说出一口气,这口气压在他胸口多年了。我认为白孝文对革命的理解,更多是站在家庭的角度去考量,一人兴,则家族兴,革命在孝文看来也仅仅是改变自己命运和家族命运的一个机遇罢了,就跟田福贤举荐自己去保安团一样,孝文对家的概念符合传统宗族教育,这点和兆鹏白灵大不相同。&/p&&p&鹿兆鹏和白孝文差别大了点,作为地主家的长子,接受的教育是新学,和传统教育不同,崇尚自由和解放,而且在小说中定力绝对是够的!作为党员是优秀的,带领农协闹革命,劝说黑娃革命,间接促进孝文顺应革命,严刑拷打也没有出卖我党利益,数次死里逃生也没改自己的革命志向,改变自己的信仰。但作为冷秋月的丈夫是冷血的残酷的,冷秋月原著结局自行查询,冷先生散尽家财从大牢里救出来鹿兆鹏,却间接一步步害死自己女儿,可悲可叹!作为兄长,在明知自己弟弟和白灵有婚约,还和白灵滚床单,搞大白灵肚子,是为可耻,至少先解除婚约吧?不过兆鹏和白灵也是绝配,都把家作为解放人民的绊脚石,他们俩没有家的概念。&/p&&p&看完白鹿原,我发现白鹿原上老一辈的人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在老一辈眼里孩子就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但是年轻一代尤其鹿兆鹏和白灵二人,接受西方自由思想的洗礼,他们迫切想改变白鹿原的村民,可是老一辈的思想根深蒂固,年轻一代像黑娃孝文田小蛾这些人,他们都是怀着某些自己算盘接受的革命,黑娃进农协只是想让村里人瞧得起让媳妇儿进祠堂,孝文仅仅是为了避免被清算继续自己的仕途,田小蛾是想让村里人能接受她,但是孝文黑娃小蛾才是革命中大部分人,他们是带有利己主义的革命者,而革命不就是解放最广大的人民吗?而像兆鹏白灵这样纯碎为了革命为了自由的人,实在太少。&/p&&p&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很难想像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一点点改变传统思想进而接受西方的现代文明,而白鹿原通过一个村落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老、中、青三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好阐述了现代文明的形成轨迹。&/p&
孝文和兆鹏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孝文是白家长子,白嘉轩前六个媳妇儿全死了,第七个仙草生下孝文,孝武,白灵,孝义四个孩子,作为长子,肯定是要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而且作为兄长要给弟妹们做表率。白嘉轩对他一直是传统的宗族教育,私塾式教育。对…
被 &a data-hash=&2b4fe770df5b3e198845fc& href=&///people/2b4fe770df5b3e198845f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谷语& data-hovercard=&p$b$2b4fe770df5b3e198845fc&&@谷语&/a&在这楼里的答案惊呆,特别棒,还引用了原著。然而如果不考虑原著,只看话剧截图,我想还是可以略窥一斑的。请让让,我要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br&&br&根据链接里提供的截图,这个植物长这样:&br&&img src=&/8c0e764b09353fcdba063_b.png& data-rawwidth=&456& data-rawheight=&4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8c0e764b09353fcdba063_r.png&&后面还有,不上图了:&br&&blockquote&&p&结果挖出一个连杆带叶,还有花瓣的东西,&/p&&p&粉白粉白的。&/p&&p&我就多长了个心眼,跑到朱先生那儿问了问。&/p&&p&朱先生让我将看到的东西画出来,我向朱先生讨了纸笔,画给他了,他瞅了一眼,要我倒过来看看,&/p&&p&那东西像啥?&/p&&p&这一看不要紧,真是醍醐灌顶呀!那不是一只白鹿吗!&/p&&/blockquote&&br&&p&于是男主白嘉轩想起了白鹿原的白鹿传说,用好地换来了这块出现白鹿的差一点的地,把祖坟也迁了过去。白家本来从运势不好,到一跃开始兴盛。就此开始了巨著《白鹿原》上绵延大半世纪的家族传奇。&/p&&br&&p&从这几句描述来看,这颗奇妙的植物有以下特征:&/p&&br&&p&首先,“连杆带叶,还有花瓣”、“粉白粉白”,这是外部颜色和植物性状。&/p&&br&&p&其次,这颗植物连在一棵小蓟上面,可以推断,这是一棵寄生或伴生植物。小蓟是草本植物,高度最高差不多30厘米。白嘉轩先看到了小蓟,才挖到这颗神秘植物,可以推断,这颗植物高度不会太高,肯定低于小蓟。&/p&&p&第三,这颗植物并不完全像一只白鹿,所以一开始白嘉轩没有看出来,但是从某个角度看来,会非常像一只白鹿。&/p&&br&&p&第四,这颗植物一定非常稀有,所以有几十年田园生活的白嘉轩从没见过它。&/p&&br&&p&所以我们要找的是这么一株植物,它:&/p&&p&1. 白色带花瓣,有杆有叶;&/p&&p&2. 寄生或伴生,高度不超过30公分;&/p&&p&3. 某个角度看上去像是白鹿;&/p&&p&4. 非常稀有。&/p&&br&&p&还真有啊!&/p&&br&&p&那就是——水晶兰!&/p&&br&&img src=&/889af2ed585eb56793e5_b.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2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 data-original=&/889af2ed585eb56793e5_r.jpg&&&br&&p&水晶兰不是兰花,是一种草本植物。它有什么特征呐?&/p&&br&&p&1. 通体晶莹洁白,有水晶状的菸斗,如图所示,中间的桶装可以看做花,颈部环绕一些小的叶,又有连到地面的“杆”——白色带花瓣,有杆有叶;&/p&&br&&p&2. 多年生草本,腐生植物,没有叶绿素所以是白色,也不进行光合作用,靠吸收其他植物或腐殖质的养分生活。高度通常介于10-30厘米——寄生或伴生,高度不超过30公分;&/p&&br&&p&3. 从图里看去,它的菸斗下垂,非常像是白鹿的头,杆部曲线柔软,非常像是白鹿的脖颈——某个角度看上去像白鹿。图里这个还不太明显,看我搜到另一张图,从特定的角度看过去,左上角那一只简直就是一只白鹿啊!(而且你看这只没有鹿角,这是一只母鹿。)&/p&&img src=&/cac_b.jpg& data-rawwidth=&376& data-rawheight=&2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6&&&br&&p&4. 水晶兰分布理论上虽广,但很稀有,有很珍贵的药用作用,在很多武侠小说里也有出现。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了,也不是很好养殖,对浇水啊、透气啊、护根啊要求都特别高——非常稀有。&br&&/p&&br&&p&以上四条全都符合,这还不算,还有呐:&/p&&br&&p&5. 水晶兰的植物分类为杜鹃花目(Ericales)鹿蹄草科(Pyrolaceae)——人家名字里都带着鹿字啊;&/p&&br&&p&6. 水晶兰因为吸收腐败养分,生长区域潮湿阴暗,往往被看过死亡之花,武侠小说里也经常提到,相传是来自阴间的花朵——这和白嘉轩后来把祖坟迁过去的情节异常契合。&/p&&br&&p&总之,我们基本可以推定,在那个奇妙的白鹿原开篇的日子里,改变白鹿两家两大家族命运的,就是这一朵小小的水晶兰。&/p&&br&&p&还好,白嘉轩当年看到的,应该是一株非常健康的水晶兰,因为水晶兰有时候身上会长出黑斑,比如这张图:&/p&&img src=&/c4fcbadd0bbe15e44ac3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4fcbadd0bbe15e44ac39_r.jpg&&&br&&p&配上斑点,看左边的那一颗。妈蛋,这不是中国文化里那种吉祥的白鹿——这是一只白色长颈鹿啊!那时候没有动物园也没有旅游频道,男主肯定认不出来长颈鹿。&/p&&br&&p&至于话剧截图里前面还有提到的,白嘉轩说自己眼前“花花绿绿的,一会儿冒红光、一会儿冒绿光”,又是个啥自然现象呐?&/p&&br&&p&我跟人聊起的时候,被人问:是不是鬼火呐?&/p&&br&&p&当然不是了,鬼火主要在晚上出现,而且鬼火的成因是磷,绿光倒是说得过去,可磷燃烧的时候是不冒红光的。&/p&&br&&p&所以,其实就是男主角当年家族衰落,压力太大,眼压太高了。我咨询了医生,医生答道:偏头痛、青光眼或者服用地高辛这种药品都会造成眼前冒彩光的现象。&/p&&br&&p&所以,这些《白鹿原》里描述的超自然现象完全可以用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解决。&/p&&br&&p&所以,那些看着神叨叨的东西不神秘,还是要相信科学啊!&/p&&br&&p&The end&/p&&br&&p&-----&/p&&p&最后,欢迎来关注我的新浪微博:点击→_→&a href=&///?target=http%3A///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ina Visitor System&i class=&icon-external&&&/i&&/a& @汪有&/p&
被 在这楼里的答案惊呆,特别棒,还引用了原著。然而如果不考虑原著,只看话剧截图,我想还是可以略窥一斑的。请让让,我要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 根据链接里提供的截图,这个植物长这样: 后面还有,不上图了: 结果挖出一个连杆带叶,还有花瓣…
&p&白嘉轩是个失败的父亲。&/p&&p&他的理想是世世代代留在白鹿原上,耕读传家。为了家门兴盛、族人和睦,他的子女都必须在他的规划下,按既定轨道运行,容不得丝毫偏差。&/p&&p&然而,最终,他的子女个个都没能如他所愿。&/p&&img src=&/v2-3c44f674fad3b15c742860_b.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6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v2-3c44f674fad3b15c742860_r.jpg&&&h2&白孝文的彻底黑化&/h2&&p&最初,白嘉轩把心血都投入在长子白孝文身上。&/p&&p&孝文是个读书的苗子,想要像鹿兆鹏、鹿兆海一样,到城里去念新学。但白嘉轩不准,一门心思要把他培养成下一任族长。孝文不敢违逆,只能认命,安安心心跟着父亲学做族长。&/p&&p&孝文不善耕种,白嘉轩看不入眼。孝文胆小怯懦,白嘉轩也看不入眼。他对孝文的教育方法就是打压、贬低。而愈是打压、贬低,愈是觉得孝文处处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鹿兆鹏。&/p&&p&在这样的教育下,孝文表面上想学光明正大,但内里却不免阴暗自卑,生出了太多嫉妒心、比较心。&/p&&img src=&/v2-762d00ccc654163eaf06dd164aa98fc2_b.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6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v2-762d00ccc654163eaf06dd164aa98fc2_r.jpg&&&p&白嘉轩对孝文的严苛要求,纯属出于一种自恋,即:我白嘉轩的儿子必须如何如何,我白嘉轩的儿子绝不能如何如何。但凡孝文有行差踏错,他不是去教育、去引导,而是感到极度的受挫和失望,摆出一副厌弃的态度:“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p&&p&结果,孝文完全丢弃自尊,破罐子破摔,父子反目成仇。之前的孝文主动压抑天性、百般讨好父亲,却仍然达不到父亲的要求。自此以后,他干脆放弃了,不要脸皮,甘当逆子。&/p&&p&后来,孝文进了保安团,一路升官,返乡祭祖,貌似是“浪子回头”了。尤其是当儿子当上了县长后,白嘉轩颇有些自得:还是白家祖坟风水好。&/p&&p&可是,这时候的白孝文已经彻底黑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一心讨父亲喜欢的孩子,而是一个卑劣、狡诈、凶残、表里不一的“假人”了。&/p&&h2&白孝武的蹩脚模仿&/h2&&p&长子背叛家门,白嘉轩只好把期望都寄托在次子白孝武身上。&/p&&p&起初,白嘉轩对孝武感到很满意,因为孝武顺从他,模仿他,事事请他的示下,处处以他为榜样。孝武是把种地的好手,勤俭持家,维护家声,虽然不喜读书、在知书识礼方面有所欠缺,但他一心一意地学习父亲如何行事处世。&/p&&img src=&/v2-dd92ada3c02fd_b.jpg& data-rawwidth=&735&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5& data-original=&/v2-dd92ada3c02fd_r.jpg&&&p&可是,这种满意并没有持续太久。白嘉轩慢慢发现,孝武虽然处处都学他,但却处处都学得不像。&/p&&p&白鹿原爆发瘟疫,村民们把这场天灾归结为田小娥的鬼魂作祟,纷纷要求为田小娥修庙供奉。这触动了白嘉轩心中恪守道德、纯净人心的根基。&/p&&p&孝武不懂这一点,反而带头主张修庙,“顺应民心,为民请命”。他以为这是在学父亲的风范,却没料到反而触怒了父亲。&/p&&p&再比如,黑娃不当土匪了,拜朱先生为师,想要回到原上认祖归宗。朱先生转述了这个意思,问孝武如何,孝武说他得回去请父亲的示下。这件事令白嘉轩大感失望。&/p&&p&一是,黑娃能“闻过必改”,这在白嘉轩看来是件大好事——但孝武却连这一点都想不到,一点主见也没有。二是,孝武认为黑娃打折了父亲的腰,父亲就一定不会同意他回原上——如此揣度白嘉轩,就更令他生气,让他感到这个儿子缺乏胸襟、度量太小。&/p&&p&孝武是个顺民、孝子。正是他的顺从,使他缺少主见,没有主心骨。所以,无论他多么认真地模仿白嘉轩,却永远学不到神、学不到魂,只能做一个蹩脚的模仿者。&/p&&h2&大宅门的家族轮回&/h2&&p&白嘉轩给两个儿子的,是极端严格的控制。但对女儿白灵,他的期望少一些,疼爱多一些,所以控制就大为减弱,使白灵有了自由生长的空间。白灵后来能够长成独立果敢的样子,与其说是白嘉轩教育的结果,不如说是白嘉轩放松控制的结果。&/p&&p&这正是控制型的父亲最无奈之处:他的控制力越强,教育出来的孩子就越是不成器,要么叛逆成仇,要么唯唯诺诺。反倒是控制得最少的孩子,能够出乎预料。&/p&&p&电视剧《大宅门》里讲了白氏家族的五代轮回,亦是如此。&/p&&p&白景琦的祖父白萌堂是家族事业的奠基者,打响了百草厅的名号。他性格强硬、固执,为争一口气,不惜和詹王府斗法。&/p&&p&在这样的强父权下长大,白景琦的父亲白颖轩却是懦弱、无能,每天侍弄花花草草,大小事务都交给妻子白文氏处置。&/p&&p&有软弱的父亲在前,白景琦自小养成了无法无天、敢作敢为的性格。即使被二奶奶赶出家门,也能自立门户、独当一面,最终成为家族的掌门人。&/p&&img src=&/v2-bb67e186daebacff779d8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bb67e186daebacff779d8_r.jpg&&&p&而到了第四代,再一次轮回。在白景琦的暴戾教养、霸道控制下长大的白敬业,是个典型的浪荡公子哥,赌博、吸毒、当汉奸,无所不为。&/p&&p&到第五代,轮回继续。有白敬业这么个败家子父亲,白占元却性格刚毅,颇有主见。他自主选择人生道路,投身抗日,参加革命,成为白氏家族第一个勇于接触外部世界的人。&/p&&p&这貌似巧合、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五代轮回,令观者慨叹唏嘘。&/p&&p&强力的父亲,生出软蛋儿子。软蛋父亲缺乏控制力,却在无形中给儿子留下了自由生长的空间——这就是控制型教育的怪圈。绕不出这个怪圈,就只能代代轮回。&/p&&p&鹿子霖的两个儿子也是如此。&/p&&p&鹿子霖本人心术不正,行为不端,在儿子面前缺乏威信。因此,他对两个儿子的控制力较小。&/p&&p&鹿兆鹏、鹿兆海有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在儿时受到祖父和朱先生的影响,稍大又能进城学习新学,有机会接触新思想,于是,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这些都是白嘉轩的两个儿子不可比的。&/p&&br&&p&更多文章,请关注鱼鲜支的微信公众号:观念的牢笼(guanniandelaolong)&/p&
白嘉轩是个失败的父亲。他的理想是世世代代留在白鹿原上,耕读传家。为了家门兴盛、族人和睦,他的子女都必须在他的规划下,按既定轨道运行,容不得丝毫偏差。然而,最终,他的子女个个都没能如他所愿。白孝文的彻底黑化最初,白嘉轩把心血都投入在长子白孝…
&p&不好。&/p&&p&又陷入善恶因果天道轮回大团圆的老套了。&/p&&p&这本小说我大概刷过十遍。以我现在的认识,对白鹿原的改编,凌驾所有标准之上的一条原则应该是,绝不拔高白嘉轩,绝不丑化鹿子霖。凡是跑偏了的,改编就不够准确不够深刻。电视剧里把鹿子霖的心眼全都编排成低级短浅的市侩,反过来就不想想这么没水平的一个人凭什么跟白嘉轩周旋一辈子?&/p&&p&白嘉轩跟鹿子霖是同一种人,白嘉轩看不上鹿子霖官瘾大,鹿子霖看不惯白嘉轩死心眼,可在农民眼里,他俩都是能拿住事能管住人的人。&/p&&p&区别在于,白嘉轩信宗法信名声信威望,鹿子霖信现世信利益信私交。白鹿内里的思想分歧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对朱先生的态度。白嘉轩对朱先生言听计从奉若神明,鹿子霖对朱先生就多少有些敬而远之了。&/p&&p&白嘉轩之所以比鹿子霖更受观众喜爱更根深蒂固,只是因为他调子起得高。不是因为鹿子霖能力差,二者的分歧更多在价值观念,而不在能力水平。在皇权不下县的时代,白嘉轩就是村里的理论家,鹿子霖正是少了这一点政治迷思,鹿子霖作为土生土长的原上人能凭保障所那十几条土枪唬住上万乡亲么?鹿子霖走进了体制内,事实上是民国政权尝试深入基层的半官方代表,在宗法和公权的人心向背之间,展示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秩序的初次破碎与建构。村民对白嘉轩是信和怕,对鹿子霖是亲和近。这点要把握得到。&/p&&p&电视剧的改编是把白嘉轩往圣人境界强行美化。实际不是这么回事。白嘉轩有心中的道德律是一回事,但他不能埋怨白孝文装,这完全就是跟他学的。&/p&&p&亲儿子做了县长,你会检举他卖友求荣?按儒家宗法,正该父为子隐。检举亲儿子那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觉悟,绝不是农村乡绅的觉悟。白嘉轩去求白孝文,对权争表示无奈的理解,只是求儿子饶了黑娃的命。小说里白嘉轩得意孝文当了县长,自己反而不再像往日一样威严,因为他有了更大的威严支撑,他自觉地从扮相到神态都更低调和气了,他有他世故的小九九。演绎成圣人就大错特错。&/p&&p&更不要说,白孝文是凭着起义投诚的政治资本做了县长,你认为在49年5月这个时间,一个西北军师团级政委会为了兄弟私仇日夜加急800里从陇西跑回白鹿原直接抓人?可能吗?考虑到政治影响、现实利益、组织纪律、大局安排,鹿兆鹏都没有这样做的可能。&/p&&p&就是要让白孝文这样的伪君子当权,才能显示作者更深的用意。电视剧对结局的改编是所有改动中最俗气最失败的一节。&/p&&p&白孝文这样的坏分子混得过解放,后边还有历次运动等着他呢,以白孝文的履历,他可能善终吗?站在1950年看不到,站在陈忠实写作的1990年就看得到。&/p&&p&白鹿两家后人的结局才预示了作者真正的倾向。白家老大成了伪君子反革命,老二是没了族长可做的守旧农民。鹿家老大从建党初期就干革命一直成长为中共陕西省委高层,老二成了抗日英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鹿家后人完全占据了道德高地和历史潮流,白家后人却落到了耻辱陷阱逼仄暗角。作者偏爱之极的白灵、兆海、黑娃,这些纯而又纯的真正的理想主义的人,都冤死了,全都死在同志手里。白灵死于清党,兆海死于剿共,黑娃死于兄弟。这里面的意思,读者再体会一下。&/p&&p&考虑到陈忠实多次说过,塑造田小娥这一人物就是对礼教对假道学的厌弃,不难推想他对于白鹿两家行事风格真正的态度,误会了白嘉轩和鹿子霖正邪不两立的读者,都该重读一遍原作,原作的欧式长句背后对白鹿可是不含褒贬的,他是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笔触在写。&/p&&p&这周我顺便刷了一遍《天朝的崩溃》。《白鹿原》就相当于是小说形态的更具象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以来的思想革命,终于从知识界传递到政商界,最终来到了帝国的最后一环,基层农村。&/p&&p&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p&&p&貌似被贬损的世俗的鹿子霖,才是中国的未来。他愿意送两个儿子去新学堂,他更有人味。鹿子霖是村里的窗口,他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摆弄洋玩意。&/p&&p&看起来高调正派拼命硬干的白嘉轩,恰恰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根因、隐秘的天敌,白嘉轩恐怕才是德之贼也。你们看着白嘉轩这好那好,为什么亲生儿子要决裂?为什么听他信他的二儿子其实差不多是文盲呢?不值得多想想?&/p&&p&如果一定要在白鹿原上拉一条政治光谱,从左到右都是一一对应的,最右边的当然是最坏的白孝文,田小娥就在最左边与他对应。紧挨着白孝文的是白嘉轩,左边对着就是打断他腰的黑娃。鹿子霖当然不是一个革命者,但他最起码是一个温和的改良者,至多只算中右,白嘉轩是守旧的极右。从辛亥革命剪辫子起,白嘉轩和鹿子霖逐渐接过家族势力,鹿子霖感觉到过去顶用的老一套可能不太行了,所以他始终尝试着绕过祠堂加入官方的新秩序,送两个儿子去读新式学堂。白嘉轩眼里看来则是仁义道德千秋万岁,依着乡约当众鞭打败类我腰硬得很。鹿子霖的疯掉,是因为承受不了他全部的努力换来这样的结果,到底还是白孝文当了县长,这让鹿子霖彻底崩溃。让白嘉轩感到终极安慰的也是白孝文当了县长,他的家法到底是管用的。事实呢?&/p&&p&正是基于鹿家的宽容和白家的压抑,他们下一代人的路才背道而驰。当然,白鹿两家有一点共同的缺点,就是不尊重女性。鹿子霖给长子娶媳妇选冷家,本地强人联姻。白嘉轩给长子娶媳妇选能弹棉花能干的,这不是因为白嘉轩不势利眼,而是因为白嘉轩认为老子就是权威,不需要联姻,他的取向未必就比鹿子霖高级。两位家长意志安排的原配结果是一样的,冷家的女儿守活寡发疯被亲爹毒死,白孝文的媳妇被遗弃病饿致死。原因都是长子不爱。&/p&&p&如果时代在道光以前,只要是在慈禧出逃西安以前,白嘉轩都是最适合白鹿原的领袖,俨然就是柏拉图的哲人王。但在大变局面前,鹿子霖更早嗅到时代变了的气味。对于白嘉轩而言,民国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直接就从大清进入新中国了。因为白嘉轩凭威权服众,所以他不苟言笑,不说哪怕一句失身份的话,处处远离常人的情绪。只求所有人都没话说。不幸的是,时代早变了,白嘉轩把祠堂撑得越久,倒台就越剧烈。一个炸弹刹那炸醒了全体乡民,原来祠堂拦不住炸弹,也拦不住征粮抓壮丁。白嘉轩哀叹以后别来祠堂了也别来找我了,没有任何仪式,没有任何程序,一瞬间就没人信了。他尽力培养两个儿子只为了接任族长,完全就成了努力学习修理传呼机。鹿子霖个人的失败不足道,他的方向是对的。&/p&&p&总之,这本书的丰满深刻,超越了技术上的全部缺陷。陈忠实去世时的花圈说明一切。&/p&&p&原本我想水一篇长帖谈谈。暂时还是算了。&/p&&p&贴几张图各位自己看吧。不过也不要全信,毕竟茅海建这本名作出版时间跟《白鹿原》差不多,看看90年代初学术界对于新世纪的预期,看看从80年代末持续到90年代中期的知识界的悲观情绪,茅海建能够拿出谨慎乐观的论调,还是很见功力。&/p&&img src=&/v2-70cb59cb63339ffa648a86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22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70cb59cb63339ffa648a86_r.png&&&br&&img src=&/v2-b59addd9f7e3b51fda964e713a748b87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0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b59addd9f7e3b51fda964e713a748b87_r.png&&&br&&img src=&/v2-73d1cb91c51f34cc8c49ee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8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73d1cb91c51f34cc8c49ee_r.png&&
不好。又陷入善恶因果天道轮回大团圆的老套了。这本小说我大概刷过十遍。以我现在的认识,对白鹿原的改编,凌驾所有标准之上的一条原则应该是,绝不拔高白嘉轩,绝不丑化鹿子霖。凡是跑偏了的,改编就不够准确不够深刻。电视剧里把鹿子霖的心眼全都编排成低…
&p&仅谈电视剧,不谈原著。&/p&&p&关于孝文的结局,这样的改编也算不上是烂尾.........&/p&&p&表面上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白孝文“坏”,所以不应该有好的结局........白嘉轩“好”,所以来个大&义&灭“亲”......&b&但实质却是:把孝文写的过于惨了,且白嘉轩的形象也进一步矮化了......白嘉轩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百姓,大仁大义,但其实是双标了........为了自己的面子。&/b&&/p&&br&&p&其实,白孝文之所以在剧中是这样的结局,只是因为白孝文心中始终有白嘉轩这个“爹”,而白嘉轩早已不认这个“儿”了.........白孝文是坏,但与剧中其他人物一样,“好坏”完全不足以概括其人性。&/p&&p&剧中各色人物,有血有肉,我看到的,是每个人活着的活法.........&/p&&br&&p&鹿兆鹏为了革命理想,献上了自己的一切,与封建伦理割裂,与冷秋月保持距离,为了同志,不管宗族,这是好,还是坏?对谁好?对谁坏?&/p&&br&&p&白嘉轩为了坚守的传统伦理,安抚人心。不让小鹅进祠堂,赶孝文出家门,这是仁义,还是无情?对谁仁义?对谁无情?&/p&&br&&p&鹿子霖为了精致利己,经常搞事,挑拨,撺掇,陷害,贪赃,但为了儿子蹲了三年大狱,倾家荡产,但从没喊过与之决裂,也没想过赶兆鹏出家门,这是自私,还是无私?谁是外人?谁是自己人?&/p&&br&&p&田小娥为了生存,受尽白眼,吃尽苦难,偷情,欺骗,坑爹,捣蛋,想入祠堂,想进书院,不甘命运,不服审判。这是为了尊严?还是臭不要脸?&/p&&br&&p&黑娃为了活的洒脱,做过工,革过命,参过军,当过匪,狠过心,杀过人,报过仇,雪过耻,身有反骨,从来不服。这是真性情,还是没恩情?&/p&&br&&p&以上这些人,都是随心而活,有活的好的,也有活的不好的,但为了自己,折腾一下,闹腾一生,死又何妨?&/p&&br&&p&相比以上几位,白孝文是全书中变化最大的一个.........&/p&&br&&p&白孝文一直在寻找,寻找自己的活法,但始终没找到自己。最后虽然找到了,但依然没有迈过父亲这座大山......&/p&&br&&p&早年对父亲唯命是从,压制了自己的内心和欲望。当内心的欲望被激发,尊严被碾碎,便彻底迷失,失去自我。虽然失去自我,但被迫式的与父亲和家庭决裂,也使得他能重新审视自己。机缘巧合下,也越干越出色,也开始逐渐的认清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目标:&b&那就是揽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资源,要做大官,比父亲还大的官,然后衣锦还乡,享受众星捧月的快感,这是孝文的“复仇”方式.........&/b&相比黑娃和小鹅的复仇(一个暴力,一个色情),我觉得孝文的这种方式难道不是“复仇”的正确姿势么?起码显得并没有那么“坏”.........&/p&&br&&p&从小,孝文就感受不到父亲的爱,父亲的严厉与高标准要求,明显也不符合孝文的性格,白嘉轩腰杆子硬,孝文腿比较软,白嘉轩大仁大义,孝文从小就有阶级优越感,白嘉轩有担当,孝文怂的一逼,白嘉轩一身正气,孝文管不住裤裆........&/p&&br&&p&白嘉轩从小就不喜欢孝文想必大家也都看的出来,所以白嘉轩对孝文经常玩“双标”.......对白灵百般疼爱,对孝文非打即骂,对鹿子霖一个外人以德报怨,对自己的长子孝文不依不饶,对孝武的不喜诗书爱劳动褒奖有佳,对孝文的动嘴不动手心存嫌隙&b&.&/b&.......&b&之所以如此:因为白嘉轩活的是个“面子”,活着也是随心而活。&/b&“面子”是白嘉轩立于天地的,腰杆子硬挺的唯一支撑.........而孝文就是白嘉轩为挣面子的牺牲品.........“作为长子,你既然不上进,作为长子,你竟然不能像我一样?作为长子,你竟然和寡妇偷情?作为长子,我QNMLGB,给我滚!你不配当我儿子!”&/p&&br&&p&孝文一开始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最后能当上族长,接任父亲。但随着父亲的各种双标,其人生观渐渐发生了变化,心里也逐渐有了看法。&b&孝文的内心潜台词是:我是你亲儿子,而且是长子,你干啥这样对我?&/b&从一开始的唯命是从,到后来娶了媳妇之后的分家反抗,再到偷情之后的彻底决裂,甚至是即便饿死也不拿父亲一粒粮食的决绝。都能看出来,孝文内心对父亲的双标是不服的。&/p&&p&当孝文有了正经工作之后,孝文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b&那就是比父亲更强,做比父亲更大的官!让你瞧不起我,让你看不上我,我就做给你看,我要不择手段的上位!&/b&&/p&&img src=&/v2-2bcf3f025de6dbde0b2113a_b.jpg& data-rawwidth=&1081& data-rawheight=&6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1& data-original=&/v2-2bcf3f025de6dbde0b2113a_r.jpg&&&p&(其实,说的有点道理,但并不是适合当官,而是觉得能当上大官)&/p&&img src=&/v2-f86babb7a9bc_b.jpg& data-rawwidth=&1112& data-rawheight=&6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2& data-original=&/v2-f86babb7a9bc_r.jpg&&&p&(确实累,但为了梦想,我选择坚持)&/p&&img src=&/v2-8cccfe1d74f744e41d831b3f9267dead_b.jpg& data-rawwidth=&864& data-rawheight=&6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4& data-original=&/v2-8cccfe1d74f744e41d831b3f9267dead_r.jpg&&&p&(人生如戏,全靠演技)&/p&&img src=&/v2-6480ecaef4_b.jpg& data-rawwidth=&787& data-rawheight=&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7& data-original=&/v2-6480ecaef4_r.jpg&&&p&(内心的真实想法,第一次敢在父亲面前道出自己的心声)&/p&&img src=&/v2-d3fbb239cbcce9413eea2fd_b.jpg& data-rawwidth=&967& data-rawheight=&6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v2-d3fbb239cbcce9413eea2fd_r.jpg&&&p&(看这表情,除了发自内心的呐喊,还带有一股子狠劲,一股子发泄,这意味着孝文的往上爬是带有“复仇”性质的)&/p&&p&可惜,白嘉轩,一直不理解儿子为啥变成这样,儿子一直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向老白证明自己可以,可以成功,可以很好,可以比你强,你之前瞧不上我,都是错的,错的是你,而不是我。你服不服?&/p&&p&老白:我不服,有我在,你不可能当大官..........(台词是你这样虚伪的人当了官,老百姓就遭殃了.......)&/p&&p&小白:WTF!!????&/p&&img src=&/v2-8f32a5cfa5cf4aafdffd72c3aba2e051_b.jpg& data-rawwidth=&873& data-rawheight=&6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3& data-original=&/v2-8f32a5cfa5cf4aafdffd72c3aba2e051_r.jpg&&&p&(潜台词:鹿子霖、田福贤这种真贪官你都不揭发检举,还经常和他们往来,到你儿子这就把我举报咧?你这双标666啊,当你儿子真是倒八辈子血霉了........)&/p&&img src=&/v2-0b999f52b635b24f3bbbce334a72902b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v2-0b999f52b635b24f3bbbce334a72902b_r.jpg&&&p&(小白潜台词:爸,你真是我亲爸,)&/p&&img src=&/v2-c09c842bdcefad6d4c9c81_b.jpg& data-rawwidth=&1148& data-rawheight=&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8& data-original=&/v2-c09c842bdcefad6d4c9c81_r.jpg&&&p&(潜台词:有这样一个爹,洒家这辈子服啦!没有爱,只有杀啊.........)&/p&&br&&p&其实,客观来说,剧中对白嘉轩的人物塑造还是很成功的,但对白孝文从来没有尽过心去教育和引导,从来都是棍棒+皮鞭,而且从心底里是瞧不上白孝文这种性格的,但白嘉轩对鹿子霖和村民们的种种龌龊表现,都能以德报怨,甘心消化,对儿子的种种刻薄和高标准要求,也确实矮化了白嘉轩的形象。&/p&&br&&p&&b&最终白嘉轩的形象定格在了这里: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b&&/p&&br&&p&&b&白嘉轩最后举报儿子的理由说是为了百姓,但鹿子霖当乡约,田福贤当总乡约的时候,从没见过白嘉轩举报,当年农协批斗的时候白嘉轩也没有以正义的立场去出面。反而对他们出奇的包容。如果单纯是为了正义,单纯是为了百姓,不应该执正义之剑,硬刚恶势力么?但为啥这把剑只砍自己儿子呢?这种双标是何故呢?&/b&&/p&&br&&p&&b&其实白嘉轩举报儿子的真正理由是:别人卑鄙无耻虚伪做作我不管,我也管不了,我只能管你,谁让我是你爹,你是我儿子,你如果日后当官对不起老百姓,我的老脸往哪放?所以,你还是跳火坑比较合适..........看老子送你一程。&/b&&/p&&br&&p&为了自己的面子,对外人客气,更在意外人的评价和外在的名声,如果儿子敢损自己的面子,可以不惜让儿子毁于一旦...........这种人是无私,还是自私,我不品评。但与鹿子霖的鲜明对比(鹿子霖对外人和自己人分的倍儿清晰),也让这部剧在收尾的时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白孝文是真的惨!最后翟天临的表演可谓将孝文内心的委屈与不甘表现的淋漓尽致。给点个赞........&/p&&p&其实,以此来看,白孝文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政客高手,真正的政客高手在这种胜负手的阶段中,怎能不防控自己父亲这种风险性因素?防风险意识渣的一逼,其水平连我们社区的主任都不如,上次到社区办事和我们社区主任聊天,他都知道,面对上访,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这觉悟,完爆孝文!可见,时代在&进步&啊.........&/p&
仅谈电视剧,不谈原著。关于孝文的结局,这样的改编也算不上是烂尾.........表面上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白孝文“坏”,所以不应该有好的结局........白嘉轩“好”,所以来个大"义"灭“亲”......但实质却是:把孝文写的过于惨了,且白嘉轩的形象…
&p&如果你是一个三国爱好者,&/p&&p&我不向你推荐这部剧。&/p&&p&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p&&p&我不向你推荐这部剧。&/p&&br&&p&如果你不在乎以上两点,&/p&&p&这部剧还算不错。&/p&&br&&p&这部剧的制作优秀,剧中的道具设计,环境布局,摄影等与同类网剧相比表现非常好。&/p&&p&与过去相比进步很大,也希望电视剧越来越好。&/p&&p&&br&&/p&&br&&p&但,&/p&&p&还是有很严重的缺点,&/p&&p&剧情太糟糕。&/p&&br&&p&单纯的作为一个观众,我窃以为一个历史剧,&/p&&p&首先要做到的是所拍的电视剧尽可能的符合所描写的历史的环境。&/p&&p&不要求100%还原,不要求一丝不差,但请尽量尊重历史。&/p&&p&&b&就算改编,也不要违反客观历史规律。&/b&&/p&&p&就算不论华佗,月旦评,司马家参与谋反(曹操最早做洛阳北部尉就是司马家举荐的)种种不可理解之BUG。&/p&&p&对我而言,最大的违和点是&/p&&p&&b&在袁绍即将南下的时刻,朝廷诸公参与刺杀曹司空和曹尽屠与刺杀相关的大臣。&/b&&/p&&br&&p&???&/p&&img src=&/v2-0abaf4a3fece_b.jpg& data-rawwidth=&224& data-rawheight=&2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4&&&br&&br&&p&这个是我绝对无法想通的了,以上所有BUG都可以解释,都可以绕过不说。&/p&&p&但这个,实在太不合理了。&/p&&br&&p&先不说朝廷诸公有没有刺杀曹操的本事。&/p&&p&就他们,&b&敢吗?&/b&&/p&&p&中平六年八月二十八日,董卓入京。&/p&&p&到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董卓把持朝政这么长时间,&b&有多少大臣敢站出来?又有多少大臣身死?&/b&&/p&&p&初平三年五月,刚走了董卓,又来了一伙更加彻底的武夫,李傕、郭汜、张济,哪一个胜过董卓一半?还有多少大臣敢站出来?&b&诸公的脑袋难道割了一茬后又长的那么快?&/b&&/p&&p&&b&(司马家可是老老实实熬过董卓李傕这么多年,活到曹操时代就等着升官发财了...)&/b&&/p&&p&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主政。&/p&&p&我想应该是当时多少朝廷诸公梦寐以求的事吧?&/p&&p&至少还都是文化人,都是识字的,做事看道理而不是看刀子。&/p&&p&历经这么多年的动荡,战乱,皇室的尊严早已不再,能活到曹操时代的诸公,&/p&&p&一个个都是精通厚黑之道的墙头草,哪里还会幼稚到去密谋刺杀曹操?&/p&&p&难道还能是为了复兴汉室?&/p&&p&杀曹操能复兴汉室?&/p&&br&&p&总览东汉末年的历史,社会矛盾主要集中于&/p&&p&皇室与世家的矛盾,世家与世家的矛盾,世家与寒士的矛盾。&/p&&p&世家与皇室的利益并不相同,之间的利益冲突十分激烈,也正是之间的矛盾激化对乱世出现产生了深刻影响,或者说这些贪婪无止境的世家们,就是皇室败落的最大推手。&/p&&p&而剧中的描述,显然大幅度地降低了其中的矛盾,刻画了一大批忠君的世家大公们。&/p&&p&“&b&有背叛阶级利益之个人,无背叛阶级利益之阶级&/b&”。&/p&&p&也许有个别的世家杰出英才还是心怀皇室,心念国家,比如荀彧,荀攸等等。但是,绝大部分世家豪门对待皇室,至少是没有剧中那么夸张的忠诚。&/p&&p&这是很明显不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也是我一直感到违和的重要原因。&/p&&br&&p&更何况,&/p&&p&袁绍即将南下,你以为袁绍会怎么看你们这群刺杀曹操的“&b&忠贞之人&/b&”?&/p&&p&&b&袁绍提兵数十万,真的是给汉室尽忠来了?&/b&&/p&&p&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私下里给袁绍发几封赞扬的信,语气暧昧一些,但真正为袁绍卖命也是不可能的,只是观望,无论胜者是谁,作为朝廷诸公,总是还有几分薄面就够了。&/p&&p&历史上,他们也就是这样做的,根本不会参与刺杀。真正与董承刺杀曹操的,不过是几个无名小卒罢了。&/p&&p&而曹操对于这些诸公的“降书”,也不过只是一把火烧掉而已。&/p&&p&怎么可能尽屠诸公呢?&/p&&p&那个时候的袁绍可是将兵无数,横跨四州,以泰山压顶之势攻曹。&/p&&p&曹操满打满算手里也就二万人马,几座城而已。&/p&&p&而这个时候,&/p&&p&竟然不团结身边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p&&p&竟然还大范围开展推贤令跟世家豪门正面怼?&/p&&p&竟然还对朝廷诸公举起屠刀?&/p&&br&&p&如果,曹操真的如此不堪,我想现在的我们是不会知晓历史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物的。&/p&&p&这还是“&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b&”的曹操吗?&/p&&img src=&/v2-62f4ef91cabca2d408e9eeb85c1166cc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62f4ef91cabca2d408e9eeb85c1166cc_r.jpg&&&p&就算诸公如此不堪,以曹操的能力,扮演一个忠君不二的臣子,难吗?&/p&&p&不过是回头再来收拾这一窝鼠蛇罢了。&/p&&p&在仅有一州之地刘备和四州霸主袁绍之间,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p&&p&难道朝廷上的诸公能比刘备还重要?&/p&&p&剧中所有的关于人物个人的BUG,我都可以容忍,我也知道任何由人来书写的历史,其本身也不一定完全真实。&/p&&p&但是关于这点,这部历史剧给出的解释,我是无法接受的。&/p&&br&&p&最后,&/p&&p&大多数人喜欢曹操,并不仅仅是因为其枭雄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曹操重视寒士。&/p&&p&敢于任贤而非任品,敢于打破世家的封锁,在残酷的汉末里增加一丝丝公平。&/p&&p&太祖评曹操,&/p&&p&“&b&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b& ”。&/p&&img src=&/v2-c84f4c4e7cb7793afac2a8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v2-c84f4c4e7cb7793afac2a8_r.jpg&&&p&评价很重,但并不为过,曹操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值得此评。&/p&&p&作为一个普通人,总是希望更加公平一些,希望人间换得清白一点,毕竟不是谁都能中卵巢&/p&&p&彩票。&/p&&p&曹操重寒士的做法,自然引发了世家与寒士之间的矛盾,而剧中这方面的描写,由于屁股已经做到了世家这一边,我觉得并不看好。&/p&&p&魏晋之间的更替不仅仅是两姓之间的更替,更是寒门与世家之间的更替。&/p&&p&司马懿的胜利,&/p&&p&是世家大公的胜利,&/p&&p&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胜利,&/p&&p&是个人的阴谋诡计战胜远大的理想抱负。&/p&&p&这绝对不是庶民的胜利,&/p&&p&这绝对不是千千万万个你我的胜利。&/p&&p&这是时代在开倒车。&/p&&p&也由此出现我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p&&br&&br&&p&其实有些纳闷,贾文和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寒士的背景,大时代下的随波逐流,不俗的经历,最后的近乎完美的结局,然而剧中连出现都没有,有点失望。&/p&&p&期待下贾毒士吧。&/p&&p&&b&“吾受国恩,义不可背”&/b&&/p&&p&&b&“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b&&/p&&p&&b&“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b&&/p&&p&&b&“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b&&/p&&br&&p&PS:剧中表演最欣赏的是曹操和汉献帝的扮演者。&/p&&p&吴秀波很喜欢,但是编剧设定的角色实在BUG太严重,无法入戏。&/p&&p&关于司马懿的剧情已经崩坏。&/p&&p&司马家历史上是曹操的贵人,也是曹操集团核心铁杆,根本就不可能参和刺杀曹操,作为世家也不会那么关心汉室。 &/p&&p&在剧中这种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司马懿,&/p&&p&还能是那种在家族的厚黑环境中渲染出来的司马懿吗?&/p&&p&还是原来的那个司马懿吗?&/p&&br&&p&找到的一些不错的三国知识的问题&/p&&p&&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魏晋时期的司马家族? - 知乎&/a&&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曹操? - 知乎&/a&&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对华佗介绍的异同。? - 知乎&/a&&/p&
如果你是一个三国爱好者,我不向你推荐这部剧。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不向你推荐这部剧。 如果你不在乎以上两点,这部剧还算不错。 这部剧的制作优秀,剧中的道具设计,环境布局,摄影等与同类网剧相比表现非常好。与过去相比进步很大,也希望电视剧越…
&p&开个分集简评。&/p&&p&第一集——&/p&&p&1、片头曲开头就是司马懿的“狼顾”。正片开篇字幕+解说,讲许劭和他的月旦评。许劭最著名的点评,当然是那句说曹操的“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p&&p&2、第一集于和伟版曹操即正式亮相,表现基本精彩。这哥们儿在高希希的新《三国》里还演过刘备。 &/p&&p&3、华佗出场,最主要作用还是引出官渡大战前夕的衣带诏事件。剧中设定,华佗既在衣带诏上签字,又在曹操面前说什么“远避山水”“心病不除”,自然是作死——这也就增加了曹操杀华佗的合理性。说到华佗,这两天知乎上有个特火的话题是“和华佗同年代的张仲景到底存不存在”。&/p&&p&4、由给司马家儿媳妇刘涛接生的华佗引出衣带诏事件、引出董承、引出司马氏兄弟对杨修一族的“误会”,再引出司马家的危机,从这条线足见剧本打磨算是很精细。 &/p&&p&5、衣带诏事件发生时,曹丕大概十三岁,李晨出场有点儿早了…但没办法,连郭女王(唐艺昕)都出场了…溜冰的甄姬出场大概也不远了吧… &/p&&p&6、回到“月旦评”,很明显,第一集月旦评起的是武侠小说里“武林大会”的作用——让诸多势力亮相、第一次引爆矛盾。吴秀波司马懿当场反驳杨修,那就是小一号的张无忌现身光明顶了。可巧曹操也在现场,英雄遇合,风云将起。&/p&&br&&p&第二集——&/p&&p&1、曹操对汉献帝提到自己当初讨伐董卓的救驾汉献帝的功劳。实际上,汉献帝乃是董卓所立。当初关东诸侯讨董,给董卓的最主要的罪名就是擅自废了汉少帝刘辩、立了汉献帝刘协。很多年以后,刘协面对曹操,不知是否会怀念董卓更多一点… &/p&&p&2、曹操在广场上威逼献帝,气势咄咄地先搞引蛇出洞,再搞血腥屠杀,同时出现官员吓尿裤子的特写镜头。很多年以后,高平陵政变之后面对曹芳、曹爽这些曹操的后辈们,不知道司马懿会不会想起多年前的这一幕… &/p&&p&3、曹操下令捉拿所有“汉官”,荀彧对曹操说自己也是“汉官”。关于有功于曹操又因反对曹操而被赐死(或是忧死)的荀彧,实则非魏臣,而是汉臣的讨论,也算是历史类论坛上常见的话题。 &/p&&p&4、郭嘉是在三国史爱好者当中人气颇高的角色。本片既名“军师联盟”,那么曹操手下的军师祭酒郭嘉一定是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会在剧中对司马懿起到引导作用。这样的话,司马懿也就有机会“感谢郭嘉”了。 &/p&&p&5、杨修肯定是重要的大反派了,他与曹植交厚,多年后他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卷入了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所以毫无悬念“夺嫡”将是重头戏——话说有哪部历史剧不把“夺嫡”当重头戏的…日后的较量中,杨修、司马懿无疑会各自扮演曹植、曹丕代理人的角色。 &/p&&p&6、曹操要把众多汉官捕到“大理寺”,汉献帝年间,确曾有将“廷尉”改名为“大理寺”。此处“大理寺”的称呼当无误。剧中游侠“汲布”的名字是致敬“季布”,此人是太史公《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重要人物,算是游侠群体的老祖宗,有“一诺千金”典故传于世。&/p&&br&&p&第三集——&/p&&p&1、司马懿托其妻张春华的关系求汲布帮忙,需要用到剑;郭女王求曹丕帮忙需要用到剑鞘。第三集其实讲的是女子能顶多半边天。张春华在片尾提到“师儿”“昭儿”,实际上司马师、司马昭都是官渡大战之后很久才出生。不过,与张春华的提前出场相比,这两位的年龄都不算什么了。衣带诏事件发生时,张春华也就十岁左右吧。然而毕竟是刘涛出演,她需要戏份,需要很多戏份。且赤壁战前,能在朝臣中间引起如此大的风波的事件,也就是衣带诏了。所以…无论从剧情冲突还是卡司考量,这样安排也算能理解。 &/p&&p&2、郭女王去找曹丕,当场念了几句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等等,是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很长,开头两句更有名一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二十多年前有部琼瑶剧《青青河边草》,咆哮马教主主演,相信很多人还有印象。 &/p&&p&3、《饮马长城窟行》,最后一句是“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其实也是诗中信件的结尾,翻译过来是:“要多吃啊,我很想你”。所以这首诗用在郭女王和曹子桓打情骂俏现场,很合适。乐府体,喜用“加餐食”“加餐饭”这些词,朴实、真切又深情,所以汉乐府诗我最喜欢,仅排在唐诗之后。荀彧和杨修念的那首“公无渡河”也是汉乐府诗。建安诗人、三曹父子一出现,中国诗歌由乐府民歌进入新的时期。剧中由诗歌引出浪漫青年曹丕的“诉衷情”,这是比较合理的。 &/p&&p&4、郭嘉、汲布、曹丕、荀彧,这是一条线,还没买优酷会员,看的安徽卫视,虽然还没看到第四集,但是能预感荀彧对司马懿的暗杀,其实另有隐情(不知道对不对),毕竟在魏朝灭亡那一年,荀彧被追赠太傅,换言之,是被当时掌权的司马氏给予了认可。 &/p&&p&5、历史上,被满宠拷打的其实是杨修的爸爸杨彪。满宠此人后来在东南战场出力甚多,屡战屡败的孙权被网友损成“孙十万”,这军功章上面有张辽的功劳也有满宠的功劳。&/p&&br&&p&第四集——&/p&&p&1、第四集开头,刘涛向农家托付孩子,身旁家人捧着布帛,此处的布帛当是货币。汉代货币多元并行,帛、铜皆有之。剧中既出现,则是服化道的加分项。 &/p&&p&2、张春华未来会真的变成河东狮么?现在看起来司马懿、张春华还温情脉脉,但是假死不跟人家提前讲,害的人家又是托付后事、又是冒险劫狱,司马懿这死鬼的账,张春华难道不会默默记下等待来日爆发? &/p&&p&3、司马懿最终法场挫败杨修,步步行动丝丝入扣,虽然全出剧本虚构,然诱杨修签名一步实在是设计得可称巧妙、关键。 &/p&&p&4、本集曹操有句台词,说自己“一怒,伏尸百万”。此句典出《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一篇。原文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也就是说,于和伟的曹操已经隐隐在把自己当成天子了…霸气归霸气,就是有点儿太不低调了。 &/p&&p&5、杨修在狱中和荀彧的对话,说自己要“精卫填海”“肉身投虎”等等,前者是出自神话,后者是佛经典故。这段对话,或者说是自白,是杨修角色的加分项。剧本给司马懿编排了一个好对手。 &/p&&p&6、曹操跟荀彧说他们俩像“民间夫妻”。这剧深谙网民所好。此台词一出,大家估计都要赶着凑曹荀CP去了。 &/p&&p&7、曹操烧掉竹简。官渡战后他还会烧掉自己臣下私通袁绍的所有书信,以此来抚慰、收买臣心。汉光武帝刘秀好像也做过类似的事。&/p&&br&&p&第五、六集——&/p&&p&1、曹操行苦肉计使杨修骗袁绍——这故事脑洞越发得大了。曹操既然现在晓得用苦肉计来赚袁绍,竟不知后来要烧赤壁的周郎黄盖也在使着苦肉计乎? &/p&&p&2、曹操跟曹丕谈到他重用荀彧的原因,除了荀彧的才智以外,还有荀彧背后的“颍川氏族”。谈曹操崛起,就不能不谈在背后支撑他的颍川士人(荀氏、钟氏等)和谯沛武人。而这一点在之前的三国题材影视剧中却鲜被提及。《军师联盟》剧本能谈到这些——主创确曾下了一番功夫。厉害了。 &/p&&p&3、司马懿为避免被曹氏征召为官,自断双腿。四十多年后,他还会用到类似的手段——装病。第五集的编排算是为后面他的装病做个铺垫吧。顺带提一句,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也曾以“足疾”为借口,逃离朝廷漩涡。 &/p&&p&4、第五集后半段,曹真出场。这个角色在以后戏份当不会少。未来他会在魏国西线与司马懿并肩阻挡诸葛亮的军团。再后来,司马懿还会把他的儿子送上断头台。两人算是相爱相杀? &/p&&p&5、第六集把玩乌龟的司马懿台词“我又不属龟,怎么会把雨招来”。然后大雨就来了。所以,谁说你不属龟?网络上的日本战国史爱好者喜欢把忍到最后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比作司马懿,然后给德川家康的绰号就是“老乌龟”。此时看到把司马懿的隐忍做主题的《军师联盟》里的多半集乌龟、还有应验的大雨,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吧。 &/p&&p&6、郭女王一脸甜蜜地念曹子桓的诗的时候,连配乐都变了。看来这部剧接下来的爱情线要靠唐艺昕和大黑牛两位来担当了。但若要把爱情戏拍热闹,仅靠两个人缠绵怎么够,所以官渡之战一笔带过、像大河剧一样会省钱的《军师联盟》里,甄姬突然出场了。甄阿宓出场,放了一个凝泪成冰技能,就定住了曹丕、减速了曹操和在人家窗外弹琴的曹植… &/p&&p&7、第六集,曹洪出场,此人的不检点以及与曹丕的冲突,在本集都有提及。后面在曹洪身上当还有同主题的重头戏。 &/p&&p&8、刘涛追击校事府密探,在雨中兔起鹘落,动作倒是利落。仅从此处看,单论动作戏的话《军师联盟》恐怕要好过在比武招亲擂台上翻跟头的《琅琊榜》。 &/p&&p&9、关于被曹洪送上的那堆密信的处置,曹丕、曹植辩论甚是精彩。当然,辩论什么的,其本身从来都不会成为重点,重点是辩论背后,反映的继承人问题因兄弟两个的交锋而被正式摆上台面。 &/p&&p&10、郭嘉在第六集死去。讲真,虽然知道他是短命的人气王,但让他在第六集就被安排去世,这确实挺让我措手不及。郭嘉死前对曹操说司马懿不能为他所用就杀掉他,这段当是来自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的典故。郭嘉想要压制、收服司马懿而不可能,这当然是郭嘉自己的遗憾,也是故事本身的遗憾。&/p&&br&&p&第七集——&/p&&p&1、第七集开头,郭嘉死前劝曹操一定不能让司马懿“为孙刘所用”。按当时刘备尚且寄身于刘表麾下,不能称其为一方诸侯,天下所余的需要曹操去荡平的诸多势力中,恐怕刘备还排不上号。当然,若这里的“刘”是指刘表、刘璋,恐怕也能说得过去。又或者,“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和他的亲信对还未自立的刘备时时念叨,也说不定。&/p&&p&2、郭嘉最后遗言,恨不能再与曹操“饮马黄河、醉酒高歌”,要曹操念及他时,“以酒酹地、需好酒”。我在写第六集简评的时候,说让郭嘉这样死,太遗憾。但看到本集的诀别,那么上一集的遗憾,则差可补之矣。从前央视版的《三国演义》,除去几位主角,文官大多无神,具体到郭嘉这个级别的文臣,如这样豪气干云的表现,是几乎没有的。 &/p&&p&3、诸葛孔明在台词里登场,然后他的丑媳妇黄月英就被司马懿吐槽了…玩梗玩得不错哟。诸葛亮比司马懿小两岁,两人算是同龄——的确,跟朝廷上的老头子们有什么可争的,引同龄人作对手才叫热血,才算好玩嘛。 &/p&&p&4、曹操大军回许都。看剧情,这是官渡战后第一次回朝。实际上,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只是击败了袁绍,此后袁绍和他的儿子们势力尚强大得很。曹老板彻底消灭袁氏、荡平河北,总共又花了五六年的时间。中间曹操是肯定回过许都的。曹丕初见甄姬是在官渡大战四年后。郭嘉是死于官渡大战七年后。所以,本剧从官渡战前到赤壁战前的时间线,略有点乱。编剧有虚构的自由,正史上的进程,大家了解就好。顺带说一句,甄姬年纪比曹丕大。 &/p&&p&5、《琅琊榜》江左梅长苏被诸位皇子争相延揽,《军师联盟》司马懿就只被一个曹丕求来求去。看来司马还是不如梅郎吃香… &/p&&p&6、曹操要试出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相”,用了在人家屁股后面扔棋子的法子。此段剧情设计得很妙。所谓“狼顾”,按写司马懿的《晋书·宣帝纪》所载,是“面正向后而身不动”,也就是说脑袋转180度向正后方,身子不用动。这有点像拍恐怖片了。一般的人,头只能转90度吧。从面相说,能狼顾之人,性情猜忍,有不臣之心。跟脑后有反骨差不多。在古代,这可以直接被当成一个杀头的理由了。 &/p&&p&7、司马懿回家路上,对着镜子照啊照。照吧。因为他确实也开创了一个男人喜欢照镜子擦粉的时代。魏晋士人,出了名的重视仪容。“貌似潘安”等等,潘安就是晋朝人。写汉末魏晋名人八卦的《世说新语》,有专门的“容止”一篇。 &/p&&p&8、“一人一口酥”,大家在课文里都学过。杨修对曹植独白,要“大破大立”,要建立“新制度、新时代”。这大段台词被翟天临念出来,相当得荡气回肠。剧中“新制度、新时代”之说,毫不突兀。只因汉魏之际的曹氏父子,当然肩负了“革命”的使命。虽则,“革命”之后的答卷如何,又是另一回事。这段戏,由轩昂而紧张再到暂时轻松,值得多回看几遍。 &/p&&p&9、随后,在“一人一口酥”现场大放光彩的杨修,又去养马的司马懿那里做诗朗诵。两个人一个马上、一个马下,一个意气风发、一个低眉顺目,对比鲜明。更重要的是,马上的那位对马下的那位也毫无轻视之意,而是将其当成劲敌。剧中说“前路坎坷”——在这坎坷路上,两个人还要同行好久啊。 &/p&&p&10、崔琰出场。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由汉末而至大唐,曾先后领袖天下士族。崔琰与曹植虽有姻亲之交,但其实是支持曹丕的。&/p&&br&&p&第八、九集——&/p&&p&1、曹丕、甄姬成婚,甄姬手握的团扇上诗句是班婕妤的《怨诗》(《团扇诗》)。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班超、班固等人的祖辈。后来因被赵飞燕姐妹陷害而失宠。剧中此处引班婕妤典,照应甄氏此后命运。传统上的看法,甄姬最后也是遭到了郭女王(郭照)的陷害,而遭赐死。当然,本剧因创作上的需要,目前的第二女主角郭女王的形象会有大改善。说到团扇上的诗文。承知乎网友@洛水凌波 提醒赐教,上一集曹操所刮削的竹简上的文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里面最有名的句子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p&&p&2、甄姬生子曹叡,在曹丕死后继位为曹魏第二代皇帝,谥号为魏明帝。之前一百年,东汉第二任皇帝,谥号也是明帝(孝明皇帝)。知乎有话题“两汉四百年最令人难忘的一幕”,有网友提到汉明帝晚年的一个梦:“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此处的“先帝”即明帝之父光武帝刘秀,“太后”即明帝生母阴丽华。和甄姬一样,阴丽华亦是美女,刘秀微时曾说过“娶妻当娶阴丽华”这样的话,后来竟然如愿。明帝夜梦父母恩爱,此刻为子的悲伤之中当也有幸福吧。而曹叡,生为皇帝、母为美人,却也只能在十几岁的时候看着母亲被父亲赐死,死后下葬时“批发覆面、以糠塞口”… &/p&&p&3、曹冲之死,曹操悔杀华佗、指责曹丕的两句台词,在正史《三国志》中皆有载——“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魏书·方技传》)和“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冲死于赤壁之战那一年,时年13岁。死时被配冥婚,合葬的女子也姓甄。 &/p&&p&4、徐庶由刘备投奔曹操,又在第八集携母逃离曹操,此处为虚构。徐庶一旦进了曹营……就一直在曹营。 &/p&&p&5、曹真带兵入司马府。手下兵士所持的刀皆为直脊直刃,而非往常三国剧中常见的弯脊鬼头刀造型。这是剧组在道具上相对考究的地方。其实我见过的三国影视剧,服化道考证最严最优的还是吴宇森的《赤壁》。 &/p&&p&6、曹操对许褚说到自己被马超追杀,割须弃袍;自己许褚裸衣斗马超等等。这些台词也吓我一跳。因为这些事件,是发生在赤壁战后。而第八、九集,时间线都是在赤壁战前。 &/p&&p&7、第八集、第九集,徐庶、汲布引发的风波,全出于虚构。但由这一系列风波,引起丕、植之争的继续白热化,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也确实考验编剧功力。最终的了局,是仁义搭台,曹丕唱戏,一场带有曹丕公子个人品牌营销性质的、含有道德绑架意味的show.问题由发生而解决,情节热闹、能自洽,这剧情设计得很不错。&/p&&br&&p&第十、十一集—— &/p&&p&1、第十、十一两集,最重要主题是司马懿与曹丕的进一步亲密。第十集开场,借着兄长司马朗的责问,上一集“仁义搭台”一场戏的谋划被复盘。商鞅“立木赏金”式的官方大型营销,在百姓“谢丞相恩德”的山呼声中,“仁义搭台,曹丕唱戏”变成“曹丕搭台,曹操唱戏”。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p&&p&2、第十一集,曹操与荀令君又一次关于继承人的谈话,里面提到刘表、袁绍的废长立幼。经历官渡之败、袁绍之死,以当时河北之富强,袁氏势力仍然是令曹操头疼的劲敌,怎奈袁绍生前未能处理好继承人问题,诸子相争,让曹操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他们收拾干净。之后,曹操将继承人问题提上日程,在剧中时时刻刻的担忧、踌躇,当然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p&&p&3、本剧对汉乐府、诗经、曹丕诗能信手拈来。引用时倒也很少刻意,多能与剧情相配合。前两集的“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这两集的“仰看星月观云间”都是曹丕诗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和前文提到的“枯桑知天风”一样,也是出自《饮马长城窟行》,由此诗的“鲤鱼”引到司马孚手里的“鲤鱼”,编剧也真是费心了。 &/p&&p&4、这两集中,曹丕见郭女王说的“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司马懿和曹丕作伴骑马之后念的“于皇时周、陟其高山”,都是出自《诗经》——于是,仲达、子桓、女王,你们之间是友情还是爱情,连我也分不清楚了,无怪乎司马孚问曹丕“你会对她好吗”这种问题的时候,曹丕和字幕都会将“她”误会为“他”。 &/p&&p&5、再提一个道具上的考究之处,是张春华剑柄上的“环首”。曹操手下武士所持大刀,刀柄上也都有“环”。环首刀取代长剑成为军队制式武器,恰是在东汉末年。不过曹操削去汲布头发一段,他手上兵器锋利程度却略夸张。形容宝刀之宝的所谓“吹毛断发”,最多也就是这样了吧。 &/p&&p&6、曹真借酒装逼,司马懿装醉了事。这整个事件下来,自然是要让人佩服后者的能“忍”。当时同席的几位,除曹丕、曹真、司马懿外,还有刘桢、吴质、陈群。刘、吴两位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甄姬一眼,分别获罪。关于吴质,曹丕篡汉的前一年,曾给吴质写信,即《与吴质书》,内中提到刘桢等人的病死,“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行文情真意切。因此郭女王和曹丕说什么“留下真心”,其实并不算违和。 &/p&&p&7、第十一集还有重要的线索是郭女王和曹丕的感情线。我古典时代大汉朝的女子,正该如此豪爽。张春华,你管好你的老公就好,干什么又来管我的终身大事?于是郭女王先墙头,又马上,最后还小心翼翼、当个秘密一样地告诉曹丕自己的小字——郭女王——其实千七百年后,这“秘密”大家早就知道。两人谈“留下真心”。随即曹操任务下达。这任务被司马懿解读成“输赢对错”的抉择。输赢、对错,孰轻孰重,和你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无关。和所谓的“真心”,倒大有相关…&/p&&br&&p&第十二、十三集——&/p&&p&1、第十二集、十三集,是上一集“输赢对错”剧情的延续。这几集作为一个单元,可被视为是主角司马懿洗白路上的重要一步。在殿外等候的曹丕,听见曹彰、曹植封侯的消息,内心之懊恼焦躁,实在让人感同身受。曹丕上殿说“不愿忤逆而生”,这就是直说曹植是忤逆的那个了。这样的话都能说出来,可见其焦躁还未褪去。 &/p&&p&2、丕、懿入狱之时,钟繇对曹丕说什么“潜龙勿用、无咎”,算是摆明立场,自己还是支持这位公子的。钟繇是汉魏之际的书法家,后来和邓艾一起灭蜀的钟会是他的儿子。颍川钟氏是和颍川荀氏齐名的世家大族,《世说新语》里关于他们家的段子很多,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p&&p&3、曹丕、司马懿入狱,两人终于有机会同床不共枕,然后发一些“再涉险地,我一定在”、“没有你,不知如何面对”这样虐狗的山盟海誓了。 &/p&&p&4、曹操让曹丕下狱,是有敲打老臣之意,而非一定是贬曹丕、挺曹植。只此一事,并不能就说明曹植是已经被钦定的了。如蛇一般蜿蜒,每一段行事的目的皆不同;若依其每一段行事推测,也难推出其最终目的、终极想法——奸雄行事,大抵如此。 &/p&&p&5、荀攸管荀彧叫叔叔,但其实年龄比荀彧还大六岁。 &/p&&p&6、司马懿梦话“夫人”,甄、郭两夫人营救曹丕一事顺承而出,可见剧本圆润精致之处。曹丕学谭嗣同狱中题壁,“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这自然是出自他的作品。这两集当中,还有“春非我春、夏非我夏”,是出自《郊祀歌》,相传是汉武帝所作,相对冷门;“一尺布、尚可缝”,是《史记》所引的民歌,用来形容丕植关系,也合适得很。 &/p&&p&7、曹丕搭台,曹操唱戏。从上两集的汲布到这两集中的门吏,曹丕每次冒险的个人秀之后,曹操都能借机收买人心,顺坡下驴得一死士,父子俩配合得不错。 &/p&&p&8、这几集的出城送军令啊、给曹操送行啊,这些段子都是出自《三国演义》“曹阿瞒兵退斜谷”一回,部分内容被入选到课文里面之后叫《杨修之死》。给曹操送行,曹植朗诵自己歌咏游侠的《白马篇》,这是本剧的发挥;之前的出城送军令风波,洗白司马懿的“输赢对错”一说,比《三国演义》中的解读更有格局。关于丕、植夺嫡的这些段子,在后来爱新觉罗·奕詝和爱新觉罗·奕訢那里也出现过类似的事,前者的老师杜受田是扮演了本剧中司马懿那样的角色,最后前者胜出,就是咸丰帝。“以退为进,司马懿的套路”——杨修总结得极是。 &/p&&p&9、司马朗和司马懿的兄弟之争,让人想到《真田丸》里的“犬伏”一集。真田氏分家,两头下注。司马氏却不能。好在兄弟间的争端和为难,在春游中结束。我看大河剧,《龙马传》《花燃》《真田丸》一类,实在羡慕里面温情脉脉的家庭戏,平淡温暖,令人感动;而国产古装片中的家庭戏,多是苦大仇深、或者阴谋诡计。如今终于在国产古装片里也看见了这矛盾偶现之后的温情一幕,心旷神怡啊,难得难得。 &/p&&p&10、之前有观众吐槽,按本剧的时间线,在那样医疗技术落后的年代,司马懿腿伤恢复得有点快。剧中可交待他是练五禽戏,所以好得快,但可惜那几集并没有司马懿练五禽戏的镜头。然而这几集却多了起来,到这集连司马孚也加入到土法健身的行列中来了。提一句:司马懿、司马孚兄弟两个都很长寿。 &/p&&p&11、从赤壁败归的曹操被册封魏王,比正史提前好多。关于封王,曹操是汉朝自从韩信彭越等人和吕后亲戚被诛杀以后,异姓封王的第一人,连当初的王莽,称帝之前也只是安汉公、假皇帝而已。&/p&&br&&p&第十四、十五集——&/p&&p&1、第十四集开头,邺城的全景。按剧情,邺城此时已是魏王国的都城,朝廷实际上的政治中心。邺城地名在唐宋之前的中国古典时代出镜率很高,曾是魏王国和东魏、北齐王朝国都,大体位置在现在河北临漳一带。邺城、建康(建邺),一在黄河北岸,一在长江南岸,相互对称而立,分据河北、江南之险要与雄豪。可惜前者在隋唐以后衰落。 &/p&&p&2、司马懿畏甄姬如虎、不敢抬头一场戏,主要担当这一集的笑点。在这场戏中,丕、懿的“七年之痒”正式到来。曹丕那句“你明白了什么了”大抵如情侣吵架常用的“你wuli取闹”。之后司马懿重回曹丕府上,一句“来了不需要理由”,听起来则和那句“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么”差不多。 &/p&&p&3、曹操头戴冕旒出场。我数了一下,他的冕旒前后各十二串串珠。这是天子的规格。古代身份不同,头戴冕旒的规格也应不同。曹操是魏王,诸侯王应是九旒,即头上所戴冕旒前后各为九串串珠。但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左慈掷杯戏曹操”一回,“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所以剧中此处无误。 &/p&&p&4、门上添一“活”字,乃“阔”。这仍是读过“杨修之死”一节的人都知道的谜语段子。不过本剧并不满足于猜谜语式的解读,剧中杨修的对答又加深了一层,他当众念了曹植《铜雀台赋》里的“扬仁化于宇内(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此句的关键词是“尽肃恭”。不“肃恭”,那就是不肯跟着曹老板咯。而本集中,称病不朝的荀彧就变成了这样的人。他的“入门方活”的解释,更直接、更准确。当初的屠龙勇士变成了恶龙,做了魏王的曹操忘了他的初心。恐怕此时,他便已经做着赴死的准备了吧。此处亦与全剧开始时,荀彧在殿前广场上自称“汉官”的台词遥相呼应。 &/p&&p&5、在建起铜雀台的邺城,入门之前,念了曹植《铜雀台赋》的杨修为曹植求情。曹丕亦顺势求情。所以这剧里,大家擅长的哪里是什么“以退为进”,明明是“顺坡下驴”。 &/p&&p&6、一声“嫂子”很多故事。然后是曹植醉闯司马门,这两集风波由此而生。“醉闯”一事,出自《三国志》中的《任城陈萧王传》一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另,卞夫人为曹植求情,提到早夭的曹冲。实际上,曹冲并非卞夫人所生,而是环夫人所生。也就是说,曹冲并非曹操的嫡子。 &/p&&p&7、丁仪威胁崔琰,提到“时乎时乎”一句。在剧中崔琰接受贿赂自污以保身。按正史,他最后仍是因此而死。崔琰、荀彧在这两集中全都陷入困境。曹操在向夫人解释为什么不能做主饶恕曹植的时候,提到“群臣”,也即仍旧终于汉室的“汉臣”和还在观望的人。有汉臣在,曹操行事便不得不有所收敛。从本剧开头的“衣带诏”事件开始,包括立储,所有的大事件都有曹操对汉臣的可以概括为“忌”的情绪贯穿在内。然而这种形势迟早要终结,也许就在此时——腥风血雨要来了。 &/p&&p&8、陷于彷徨的荀彧、急于救家人的司马懿,两人促膝长谈一场戏,很带感,很正,在近几年国产古装剧中不多见。形势、人心大于权谋、心机,此剧格局继续看涨。 &/p&&p&9、曹丕、曹植即使各自以志向为名而争斗,最后也难免于背离初衷。而曹操,也让荀令君由希望而失望。失望之后,在剧中被设定为伟大理想主义者的荀彧便只能和“封王拜相”路上的曹公诀别了。同时这场戏中,本来只想做周文王却被暗指为“不忠不孝”的曹操同样伤心。“今日错、明日错、何日不错”——大家一天天一年年误会其为奸雄,他就只能永远是奸雄——今日是奸雄,何日不奸雄?&/p&&br&&p&第十六、十七集——&/p&&p&1、此剧在十四、十五集之前,衣带诏事件也好、汲布私放徐庶事件也好、曹丕司马懿被关入大牢也好,都是依一大事件发生然后获得解决的单元剧形式向前推进。但到十四、十五集,司马门事件未解决,而崔琰受胁自污,再而荀彧死,再而曹丕下狱。众多需要解决的生死大事搅在一起。曹丕下狱原因,除了封面上写了“子桓白”的那封信以外,还伴随了司马门事件发生后曹操对曹丕不肯为曹植求情一事的恼怒。 &/p&&p&2、荀令君在第十六集开头就领了盒饭。空的。俄罗斯套娃一样被打开的三层食盒,臣子颤抖的手,然后是“终无汉禄可食”的慨叹。“终无汉禄可食”,这句作为荀彧对自己接下来自尽行为的注解,已经讲得很清楚。自己是汉臣,不肯做魏臣。所以只能食汉禄,并无魏禄可食。但如今食盒空,这其实是曹操在向他昭示:汉朝气数已尽。所效忠的朝廷亡了,荀彧不会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那样,等首阳山上的草籽尽了再饿死,他选择了主动殉国。 &/p&&p&3、本剧观众,已经看过了郭嘉之死,到现在又要看荀彧之死。两人死时,一个要曹操想念自己时以好酒酹地;另一个则让家人通报司马懿,自己“有负所托”。两人之死,都含有古道热肠的况味。荀彧是自尽,却被宣布为病逝——几千年来多如此。司马懿前往吊唁,在大门外叩头。前文说过,在晋朝代魏的那一年,时已去世五十多年的荀彧被司马氏主政的朝廷追尊成了太尉,他获得了更大的哀荣。 &/p&&p&4、曹操吊孝,痛哭流涕。人皆言是曹操赐死荀彧。按本剧设定,倒也有可能是曹操赐空食盒,只是暗示汉数尽矣而已,却没料到荀令君如此刚烈,竟索性随汉朝去了。第十五集曹操所说的“何日不错?”,或也照应了此处,也就是说荀彧的刚烈赴死,也许真的是曹操意料外的事。 &/p&&p&5、荀彧追悼会现场。杨修念荀彧儿子的名字,是念了错别字。荀恽,“恽”读作“运”。翟天临念成了“辉”。 &/p&&p&6、此剧借剧中人台词评价荀彧之死:一个时代和很多人的希望都结束了。因为朝堂之上,再无汉臣。“汉臣”这词已和汉室复兴的希望一起成了文物。 &/p&&p&7、司马防让司马懿带妻儿回温县老家。温县属河内郡。河内郡是司马氏的郡望之一。后来的北宋名臣司马光,曾被追赠为“温国公”。 &/p&&p&8、这两集中,钟会出场。钟会在《世说新语》里的段子不少,这人物很亲民。但他实际上是曹丕称帝后才出生(所以对这剧的时间线可以继续批判一下了)。他后来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有对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和“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被杀、广陵散绝,和他也有关系。此人精明,有才思,但最后还是被自己的野心和姜维一起给坑死了。 &/p&&p&9、说一下第二次在剧中出现的曹娥碑。曹娥碑位于会稽,现在的浙江。曹操、杨修没到过那里。《世说新语》里杨修、曹操猜谜语的段子恐怕本就是出于杜撰。曹娥碑为邯郸淳所写,邯郸淳是东汉末年的笑话大王,编过《笑林》一书。评价碑文的“黄绢幼妇”八字谜语,是蔡邕所写——这有可能也是段子。 &/p&&p&10、钟会第一次出场时,钟繇、钟会父子对话中的“审时度势、不争而争”的主题,和这剧之前强调过的“以退为进”“形势大于权谋”是一脉相承的。 &/p&&p&11、钟会第一次出场时,钟繇座位后面的句子是出自《韩非子》。丁仪在这两集心狠手辣,表现非凡。他形象不好、在《三国志》里也没有单独的传记,据说和他子孙不肯向《三国志》作者陈寿行贿有关。不过这段公案虽然是被同样是正史的《晋书》所记载,但很多史学家并不相信。 &/p&&p&1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子桓《典论·论文》中的句子可称振聋发聩,可称震地绝响。子桓、子健各以志向的名义夺嫡,格局本来不低,然而在漫长争斗中,却各自忘了初衷。到这两集,一个忽然想起自己还有比“年寿”“荣乐”都更久长的文章,一个则主动向父亲承认醉闯宫门的罪责。都算是回头之举。可惜环境、形势使然,这样的“回头”恐怕都是暂时,人,还是得向“前”看。 &/p&&p&13、钟繇在剧中的官职是“大理寺卿”,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大理”。汉献帝年间有由“廷尉”改过来的“大理”,但到底有无“大理寺”,则尚无资料。 &/p&&p&14、钟繇是书法家,审问以笔迹为线索的案件,确实是得心应手。他审问被假冒名字写下辱骂父亲之信件的曹丕时,曹丕所说的为父亲称王一事做辩解的台词,是活用自曹操《述志令》里的名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假冒别人名字发表文章的做法确实挺讨厌的,不管这个被假冒的人是白岩松、杨绛,还是这两集里的曹丕。 &/p&&p&15、司马懿、司马孚因司马孚欲出仕一事的对话。司马懿说司马孚是“淳良之人”。后来,司马孚始终以“魏臣”自居,要一生效忠曹魏,即使自己哥哥、侄儿夺了大权,即使自己侄孙做了皇帝,一如只想做“汉臣”的荀彧——也确实对得起“淳良”这个评价了。 &/p&&br&&p&第十八、十九集——&/p&&p&1、从衣带诏事件至司马门事件至荀彧之死,其中最重要的线索之一,是奸雄曹操与他口中的“群臣”的博弈,这群臣当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荀彧、崔琰这样的“汉臣”,亦包括钟繇这样的摇摆之人,还包括嫡长子曹丕的属官司马懿。参与博弈两股势力,做世子符合礼法的嫡长子曹丕和群臣是一边,曹操和他所爱的儿子曹植是另一边。从这几集来看,曹操这一边虽手握枪杆子,但势力稍显孤单。曹操以“孤”自称——这样看,他真是名副其实的“孤”了。 &/p&&p&2、杨修、丁仪威胁崔琰。崔琰竟有后招来反击。崔的反击策略是类似于苦肉计的自污之计。这整个事件的模板颇像《史记·赵世家》里的“赵氏孤儿”。“赵孤”的主人公是程婴和杵臼,在两人约定之下,程婴以告发杵臼而自污,借机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复仇,然后再以死报友;杵臼则携冒充赵孤的自己的儿子,在被挚友“告发”以后一起先赴死。而在《军师联盟》的处理中,先死的荀彧是公孙杵臼,待杨修等人入狱以后亦赴死的崔琰则是程婴。崔琰这样有后招的“受人逼迫”,也实在大快人心。“赵氏孤儿”一事,虽为《史记》所载,但可信度并不高;然而因与东周春秋质朴壮烈的气息相契合,因此这故事的传播度却很高。《军师联盟》中,荀、崔的反击虽然较“赵孤”之事短而简,但质朴壮烈之气亦有继焉。 &/p&&p&3、虽然,放远时空,一边荀、崔,一边曹操,谁输谁赢,很难说清楚。但荀、崔计谋中却能见精神、能见光亮——这“光亮”是崔琰在狱中所提的那种“光亮”。荀彧与曹丕属臣司马懿谈形势人心,崔琰教曹丕的属臣司马懿要“放大眼界”;而曹操教曹植,则不离“权谋”二字,按这剧情走下去的话,魏武王是真有可能会被晋宣帝(即被洗白的本剧主角司马懿)、魏文帝给比下去。 &/p&&p&4、“不以康乐而加思”,这好几天了,大牢里郭照写、曹丕念的居然还是那篇《典论·论文》。 &/p&&p&5、按《三国志》所写,崔琰是因与杨训的那封“时乎时乎”的书信而死。剧中司马懿感叹说写青史的人难知详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是史书几行字能说清楚。实际上,史书所记,本来很多就只是个结果,欲求因、求深、求隐、求转折,则还要靠历史学家,或者写故事的人。比如正史里写崔琰护持曹丕,一句“琰以死守之”,值得脑补万千言。 &/p&&p&6、剧中人喝酒都是浊酒,这与当时酒的过滤技术有关,“一壶浊酒喜相逢”、“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剧中浊酒可为此剧道具考究之证。“冬葵”一节,冬葵也确实是当时重要的常见蔬菜,所谓“青青园中葵”。崔琰、司马懿两人谈“冬葵”时说自己家庭怎样挨饿受苦,大致意思就是地主家也没余粮。而河内司马、清河崔这种,还是当时最大的地主…可见不单百姓渴望安定,地主同样也渴望安定。可惜司马氏的晋朝,给天下带来的安定的时间也并不久。华夏几千年,战乱太多,安定太少了。 &/p&&p&7、曹操对司马懿说,将来的曹丕会更严苛。这也许是为未来剧情埋下伏笔。在第十九集,曹丕终于以一句“不能失去你”,答应帮司马懿救司马朗。但司马懿后来又对司马朗说“走着走着,人就变了”——曹丕未来人设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p&&p&8、司马朗获救,绵延五六集的司马门事件终获解决。然而,杨修亦出狱。崔琰、荀彧以死为代价的布局效果被削弱。不过若从让曹丕“不忤逆”曹操的角度权衡,也只能如此了——毕竟曹操是个强人,而杨修等人手里真正的牌,其实不是司马朗,而是曹操对曹植的偏爱。好在从曹操对曹丕一句“暖则痛不发”可以看出,这纷纷扰扰一系列事件,终于让曹操心中天平有了变化。 &/p&&p&9、司马朗口鼻出血病倒。按史料,他是死于公元217年的大瘟疫。这十年间,公元208年、公元217年都发生过史料可查的大瘟疫。208年,建安十三年,曹冲病死,那年的赤壁,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因此有人认为导致曹操赤壁战败的,不是周瑜的火攻,而是大瘟疫。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刘桢、司马朗、王粲等人病死。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内中的“昔年”,就是这一年。 &/p&&br&&p&第二十集—— &/p&&p&1、重病的人说自己饿了,有可能是要病愈,也有可能是回光返照。司马朗说“饿”的原因,无疑是后者。司马朗之死在漫天大雪中被带过。然后,和侯吉一起,司马懿就看见了流星。“观星”,是《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落星必有大事发生。随着流星的陨落,本剧时间就转到了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即陆机《悼魏武文》“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一句所说的那一年,曹魏最艰难的一年。那一年,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于汉中、曹操进军汉中但难有进取只好撤兵、孙权在合肥继续骚扰、忠于汉室的魏讽等人在许都组织反曹活动、荆州关羽向北进军威胁许都“威震华夏”、中原群盗响应关羽,形势突然对以复兴汉室为旗帜的刘备大好——这,也可看作是大汉王朝的“回光返照”吧,因为再过一年,东汉,就灭亡了。 &/p&&p&2、杨修其实是死于曹刘汉中争夺战,曹操在汉中前线不得进取,此战对他来说,成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而在本剧,汉中之战被直接略过,直接跳到了关羽北伐一事,杨修得以多续命几个月。 &/p&&p&3、和汉中争夺战不同,抵抗关羽一战,曹操并未亲临战场一线。他先遣于禁、再遣徐晃,而后只是由关中返回洛阳遥控战事。与刘备进位汉中王几乎同时,关羽挥兵襄、樊,剑指宛、洛,威震华夏,“假节钺”的他有擅自行动的嫌疑。不过,“假节钺”本来就可以被视为有自行行动的特权。关羽的行动目的,恐怕并非剧中曹操说的,要到许都去劫走汉献帝、好让刘备学他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p&&p&4、本集和下一集可以被看作是杨修的谢幕表演,其实也可以说是他死前的“回光返照”。编剧略去汉中争夺战,而把杨修的最后演出由汉中移植到襄樊战场,我私下猜测编剧的用意,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借助曹魏政权的最危急时刻,铺陈故事,更有紧张感;二是襄樊战事进行中,曹操欲迁天子于邺城之时,史籍所载司马懿确实曾建言曹操,不能迁都示弱、可连结孙权,后来孙权果然出手坑了关羽,这建言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很精彩的表现,与杨修正相匹敌——杨修的谢幕演出总要有个好对手吧;三,则是有可能为了方便让剧情在杨修死后就直接跳到曹操的死——曹操死于次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p&&p&5、杨修对司马懿拱手并举酒,说是“酒逢知己”。其实把这“知己”一词解释成“对手”恐怕更准确。本剧不惜通过略过汉中保卫战、给杨修续命,来为两人设置最后的角斗场。这危急时刻,两人就好比以前武打电影结尾高手在大火焚身关头的打架,如果不能是一个人打死另一个人,那么就只能两个人一齐死。 &/p&&p&6、本剧以不得已的“迁都”对应夺嫡,也算挺有创意,不过看看地图的话应该知道,其实洛阳和许都一样危险。杨修和曹植的诀别,他要“从其游,而为之死”,虽有曹洪对曹植的不要成了杨修的棋子的提醒,但那热血俊杰的形象仍然鲜活,杨德祖的谢幕演出仍然算得上豪壮。如今他要退场,还须对他道一声“辛苦了”。 &/p&&p&7、曹操对杨修说“借汝一物,以安军心”,这话其实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欲借汝头以示众耳”,被借头的人是王垕,同一回曹老板还有一句台词人气更高,那就是他对死前的王垕说的“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 &br&&/p&&br&&p&第二十一、二十二集——&/p&&p&1、杨修被囚禁,出局。曹操问司马懿是否可以去辅佐曹植,司马懿当然婉言拒绝。曹操说“迟了”,隐含意是如果一开始就让司马懿去给曹植当谋士该多好。联系到剧中曹操对曹植的偏爱,可以看出曹操心中对杨修、司马懿孰高孰低已有评判。 &/p&&p&2、 在杨修和司马懿这两位冤家兼知己的诀别中,司马懿说两人争斗之始是“含章殿前对望那一眼”。像歌词所唱,“只是因为在人群里多看中你一眼”,然后“传奇”始焉。“命运好起来了”、“说有酒,酒便来了”,杨修退场,用辞依旧一派豁达之态,可他眼中,明明有泪——这是遗憾之气。遥想第七集,两人一在马上、一在马下,说前路坎坷,却同向而行。到而今,这坎坷的路,两人已共同走过十几年、走过了青年时代——司马懿当时四十岁,当然还算是个青年。 &/p&&p&3、杨修对司马懿说曹丕阴刻。司马懿未做否定。所以杨修死后,曹丕会成为他的中年之敌么?如前几集中曹操评价曹丕的“严苛”,未来剧情或许就是在这些评语中现出端倪。 &/p&&p&4、曹操梦“三马同食一槽”,然后喊“杀马”并举剑。他梦醒后拿剑要砍人的动作是活用了“好梦中杀人”的梗。“三马同时一槽”,“三马”即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槽”则是“曹魏”之“曹”。 &/p&&p&5、司马懿出使东吴一事,全属杜撰。他和张春华的对话,“魏国的使臣相貌平平,而使臣的侍卫却是玉树临风、英姿飒爽”——这是活用自《世说新语》里的“捉刀人”一段,当时的当事人是曹操、崔琰和匈奴使者。 &/p&&p&6、张昭对孙权说司马懿是“三十余岁的小儿”。当时孙权也是不到四十岁,岂不也成了张昭口中的“小儿”;陆逊伯言比孙权小一岁,也是“小儿”——其实司马懿倒有四十岁了。 &/p&&p&7、 第十四集简评中提到曹操封魏王后,头上戴的冕旒前后各有十二串串珠,这“十二旒”是天子的规格;剧中孙权则是“七旒”,侯伯的规格——倒是没有越礼。 &/p&&p&8、司马懿说服孙权,所用的是三张牌:孙坚和曹操当年的战友情,刘备、关羽与东吴的矛盾冲突,还有就是自己和未来魏主曹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视为是一种保证,因此是最大的牌。所以虚构的这场戏中让司马懿来出使,挺合情合理的。 &/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将军司马懿军师联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