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魔皇实力那么弱,连鬼方鬼荒地狱变变都打不过

霹雳纪元 - 歌单 - 网易云音乐
霹雳布袋戏部分音乐集选
播放:128次
网易云音乐多端下载
同步歌单,随时畅听320k好音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C)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佛医经》等
我的图书馆
《佛医经》等
《佛医经》等
网文转摘1.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2.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3.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4.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5.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6.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7.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8.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9.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10.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11.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糗、蜜、稻、黍。12.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13.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14.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佛医经》二& && &1.佛言:「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谓不可意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亦为以饭复饭,是为不应饭为饭。二、不量饭者,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是为不量饭。三、不习饭者,谓不时食。若至他郡国,不知俗宜饭食未习,不稍稍饭,是为不习饭。四、不出生者,谓饭物未消复上饭,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五、止熟者,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即时行,噫吐、下风来时制,是为止熟。六、不持戒者,谓犯五戒,现世间盗,犯他人妇女者,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若饿死、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是为不持戒。七、近恶知识者,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何以故?不离恶知识故,恶人不计当坐之,是为近恶知识。八、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谓晨暮行,亦有魍魉诤鬪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为入不知时不如法行。九、可避不避者,谓弊牛、马、狾、狗、蚖、蛇、虫,水、火、坑、阱、奔车、驰马,拔刀醉人、恶人亦若干,是为可避不避。2.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 《佛医经》三& && & 1.佛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一、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二、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三、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四、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2.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3.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4.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5.何以故?人贪淫人知色味,瞋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味。6.《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佛医经》四& && & 1.佛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天皆用饭故。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瞋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2.佛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后生饶饮食,乏瞋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淫,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3.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4.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5.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6.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7.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
此前对“医方明”不明就里,查阅得知:& & ,要求佛弟子学习各种方便法门,为众生行菩萨道,这些方便法,佛教统称为“五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大唐西域记》“声明,释训诂字,诠目疏别。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 医方明,就是能治疗众生疾苦的医学,而不是独立于社会医学之外的“佛教医学”。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所以医方明不仅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也要涉及到印度和“西域”的医药学。& & 佛教对身心的健康非常重视,认为只有身心达到平衡状态,而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这与国际现在惯用的健康概念是一样的。佛教徒称佛为大医王,认为其演说妙法,就是“妙伽陀”,即治疗烦恼的苦口良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即系统学习过医方明,对人体的构造和生理卫生等,有深刻的认识。他在为弟子治病过程中,注重身心的全面治疗,比现代一般意义上的医学,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佛的弟子中,精于医学或对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很多,如有医王之称的耆婆居士,是将佛学圆融于医药学的第一位著名医学家。《婆伽伐多史传》中记载迦腻色迦王的御医遮罗迦著《医方集》,对后世的医药学有很大影响。谋害罗迦后有妙闻居士出,他的医药技术为八宗之祖龙树菩萨所传习。后来的父使居士著有《八支心要集》等,西藏也有译本。这些佛教医药学家,所传习的医药学属印度医学。 &&佛教经典中提到的“四大致病”说、“四百四病”学说,在中国古代医籍常常引用。四大学说,与中国传统五行学说有一定相似处。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三藏法数》对四大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 & 如果四大不调,就是四大致病说。所谓“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四大不调,因而入梦,“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见《三藏法数》)
  佛教医学是印度当时的医学结合佛教义理,通过佛教、佛经反映、传递、保留下来的古印度医学,其中既有古印度医学知识水平的反映、表述,也有佛教自身教义的说教。不仅佛教经典中有大量有关医学内容的典籍,而且“医方明”也是早期佛教徒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技能——“五明”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不同领域看佛教,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发现。本文拟从佛教医学的角度,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再认识,来分析佛教、理解佛教。  一、佛教医学概说  佛教文献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仅就有关医学方面的经文、记述就很多。有人认为,佛教所说的治病,仅是指对治世人的“心病”,佛经中所讲的医王,也仅指“心王”而已。其实并非如此,佛教医学中不仅有医治世人的“心病”佛法,也有治人“身病”的对治方法和药方。  佛经中有关医药方面的典籍主要有:《佛说佛医经》、《佛说疗痔病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禅秘要法经》、《佛说胎胞经》、《啰嚩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除一切疾病陀罗经》、《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佛说医喻经》、《齿经》、《咒时气病经》等等。此外,在《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等律藏部的“医药事”部分,还有大量的佛教医药资料。有人做过统计,所有涉及医药方面的佛教典籍有三、四百部之多。但是,严格地说在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纯粹的医典。涉医佛经中的许多是“以医为喻”类型的经典,其医理在阐述佛法义理时,起到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用,有一些只列举病名而没有药名的佛经。  从其十分丰富的内容来看,佛教医学主要由: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几部分组成。从其医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佛教医学典籍中既有专门的关于“医”或者“病”名称的经,也有虽然没有医名但有其实的佛教医经。纵观佛教医学,尽管其所涉及医学范畴十分广泛,涵盖内、外、儿、妇、五官科,但是,系统的医学理论和具体的药方并不多,并且,有相当部分的治疗内容中,夹杂着大量的咒语。相对来说,药物部分的药品分类则较系统,共分为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四类,并且药物以植物药为主。根据佛经反映,僧团中最常见的疾病是风、冷、热三种,最常用的药物是酥、蜜、糖、石蜜等。  二、对病人、医生的界定和对行医目的的认识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得道之后,首先向弟子宣讲的就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就是痛苦的现象,“集”是产生病苦的原因,“灭”是消灭痛苦的结果,即佛教中所说的证道。“道”是消灭痛苦的方法与途径。“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总旨,在佛经中经常把众生受的苦比作“病”,如,《瑜伽师地论》卷95上说:“复次,苦谛,如诸疾病;集谛,如起病因;灭谛,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谛,如病除已,令后不生。”佛教认为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都苦,其人生哲学甚至被认为实质上是“苦”的哲学。苦就是病态,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病的人。  佛经中经常把佛比作医王,因为他了知一切病苦的原因,能用法疗治众生(有情)的贪、嗔、痴病,《佛说宝雨经》(卷7)上有:“诸佛如来为无有上、为大医王。善知有情烦恼病因,能与法药……施大法药,令烦恼病皆得除愈。”《大智度论》(卷22)上也说:“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我当清净持戒正忆念。”依此义,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佛法是治疗人生疾苦的药方,而佛陀则是包医百病的大医王,佛经也可称为一部大医书。  佛教对能医治各种疾病的大医师-医王,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佛说医喻经》中,佛陀说,一位医王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四:“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生。”  佛教的三宝“佛、法、僧”,常常被用来比喻众生生病时的:医生、医方、护士。并且强调,疾病的治愈要靠医师、看护以及病人三方面的互相配合、协调,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  在佛经中不仅仅是对人的心理疾病提出了医治的方法,对相当多的身体疾病也有具体的对治方法和药物。当然,身、心两方面的疾病有时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佛经中给出的治疗方法往往也是笼统的。例如,《增壹阿含经》(卷12)上记载:  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所谓风为大患,痰为大患,冷为大患,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若风患者,酥为良药,及酥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饭食,是谓。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药。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为三?所谓贪欲、嗔、恚、愚痴,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治,及思惟不净道。嗔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缘所起道,是谓。比丘,此三患有此三药,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药。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佛教对身病的界定,基本上是指那些如果积极治疗,完全可以医好的疾病。而对于那些不明原因或者无能为力的病,则认为那就不属于病的范围了,或称为“业病”,应该属于各人的命,应该认命。佛教同时还认为,对于那些有病不医而造成的死亡,不是“好死”,是横死。《法句譬喻经》(卷1)上“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憍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若身体有了病,佛教是主张积极治疗的。  《庐山莲宗宝鉴》(卷8)更清楚地表明了对病与命的态度:“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不?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  佛陀曾明确指出僧人不可以医为生,谋求供养,否则,就是犯戒。《摩诃僧祇律》(卷38)上对俗世医生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强调僧人不可以此为生:“医者,持根药、叶药、果药治病,复有医咒、毒咒、蛇乃至咒火、咒星宿、日月。”凡僧人以这种行为进行谋生,即属于犯戒的行为。但是佛教的这些规定并不是排斥医学,而是为了保证佛教徒潜心于修行,不以医术去染世俗、贪名利。  佛教为什么说要懂得医术、能行医治病呢?《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1)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云何说此世俗医方?长者告言:善男子,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  善男子,我此住处,常有十方一切众生、诸病苦者,来至我所,而求救疗。我以智力,观其因起,随病所宜,授与方药,平等疗治,普令除差。……如是随应,断诸烦恼,为欲令其发菩提心,称扬一切诸佛功德……  也就是说,学佛求道要修心,但修心的同时也需要有个好的身体!身不安稳,个别意志不坚定的人则无法安心修道;而修好身,就可以进一步修心。懂得医方明、精通医术,就可以疗治众生的身病、解除众生的烦恼,就可以让世人了解佛的法力无边,感激佛的恩德,从而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  三、病因分析:因缘生起、四大不调、尸虫贪   “因缘生起”略称缘起,亦称缘生;缘,就是关系或条件。佛教认为,整个世界是由互为因果关系的事物、万象形成的一个整体。外界客观事物和众生主体内心,也是互为因缘、互相贯通的。由于众生的无明,生起我见,我见引起了外界的客体,客体唤起众生的贪欲,贪欲引起恶行,恶行招引再生和病苦,病苦又加重无明。这一系列因果链条互相联结,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为因果。  在佛教胚胎学中,对人因何受孕成胎的解释,即是采用的因缘合和的理论。《增壹阿含经》(卷12)上说:“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该经随后还列举了一些造成不孕的情况,原因当然是由于各种条件不具足。  人的身体之所以会生病,佛教医学认为,是由于组成人身体的四大①: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不能相互协调、比例失衡造成的。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具体到人的身体,其生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也可分成四大部类:“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见《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果“四大不调”,则会有四百四病生。不同元素失衡,其病状表现各不相同:  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浮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气力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燋,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辄悲哀。(见《佛说五王经》)  佛教医学将病也划分成四大部类,并分别给出了各类病的对治方法:“病者,有四百四病。风病有百一,火病有百一,水病有百一,杂病有百一。若风病者,当用油脂治;热病者当用酥治;水病者,当用蜜治;杂病者,当尽用上三种药治。”  佛经中另外一种分析致病原因的理论认为:人身是虫窠,有八万四千虫分别居于人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果它们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例如《,大宝积经》(卷55)上记载:  复次,阿难,初出胎时,经于七日,八万户虫从身而生,纵横食啖。有二户虫名为舐发,依发食发。有二户虫依眼食眼。有四户虫:一名鞍乘,二名有腭,三名发病……阿难,我今为汝略说八万户虫,依止此身昼夜食啖,亦复能令气力虚羸、颜容憔悴,种种病苦皆集此身;复令其心忧悲热恼,虽有良医亦生迷惑,不知何药能治此病。(见《大宝积经》)  《正法念处经》(卷65)更是将人身体中的虫拟人化,说由于人的不良行为,居于人身不同部位的虫有了妄念,产生“嗔”、不再调顺,从而伤害到人的身体,造成疾病的发生:  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肠虫。若人多食,饮食味故,诸虫逼迫,虫则生嗔。啮破人肠,或心胀痛,或令风胀,或令热胀,或令冷肠。得如是等种种苦恼,是破肠虫,伤害人肠。若虫调顺,则无如向所说之病……  四、虚与实:身与心、药与咒,业报轮回  佛教医学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内容中虚与实的部分是浑然一体、难以分割的。不仅将人肉体上与心灵上的病苦同时论说,而且将各种用于服食的实在的药物与佛法、咒语、仪轨等,统统作为治病的手段。大部分佛教医经的医方中,都或多或少地会含有一定数量的咒语,也就是说,在佛教医学里咒语也是治疗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咒语对那些有虔诚信仰的人,会增强其对施医人(医生)的信任感与神圣感,从而坚定其对施治方法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2)就明确地说:“病有二种疗法,一者以咒,二者以药。”在分析致病原因时,除了四大不调、尸虫贪嗔之外,有些理论提到了诸如:贪嗔痴、神、鬼、魔、非人以及业②等因素,如《佛说佛医经》(卷1)上说:“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淫,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摩诃止观》上说人生病有六种原因: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所为、业起。《清净道论》则指出疾病由: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等,八种原因所致。《维摩诘经》则说,现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过去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妄念造成的,众生因为执着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  在《法句譬喻经》(卷1)中,针对不同情况的“病”,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 福佑群生,以大智能消去阴盖。”  也就是说,人得病的原因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时,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反映了佛教业报轮回的思想。因此,佛教总是劝导人们要戒贪、嗔、痴,独善己身,“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以免魔鬼缠身、遭受轮回报应③。  
五、以人为本  佛教戒律中,对药物甚至食品的选择以及服用时间、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十分详细的规定与说明。但是,在以治病为目的的前提下,对生病僧侣的持戒要求,往往都尽可能地降低,在平常禁止的许多行为、食物、药品,在病时都是允许的。  《四分律》(卷42)中记载,佛陀看到比丘们得了秋月病,面色憔悴苍白、形体枯燥。于是,就制定戒律说,比丘们应当食常药,以改善身体的状况。并说有五种世间常用之药:酥、油、蜜、生酥、石蜜。佛教戒律中有“过午不食”的规定,所以,即使在有药的情况下,病人却常常因为已过中午而不能继续服用,以至于诸比丘的病患并没有减轻。于是,佛陀再次规定,因为有病,吃药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自今已去,若比丘有病因缘,若时、若非时,听服五种药。”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出家和在家弟子需要共遵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五条戒律。但是,对于生病的比丘及在家弟子,佛陀则格外宽待,只要是医生开具的处方,是能医好病痛,则准许服用,不算破戒。在《四分律》,佛对酒的禁戒,“实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但此必须是其它药都医治不好的时候。佛教对食物的禁忌中,除了肉类不许食用外,素食蔬菜中有“五辛”也属于禁食之列,五辛是指:蒜、葱、薤、韭、兴渠。《毗尼母经》(卷5)上:佛告阿难:自今已去,除病皆不得食蒜。有一时中,舍利弗得风病,医分处服蒜。即往白佛,佛言:病者听服。佛教僧人每年必须有两期三个月的“安居”,以便专心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在安居期间,僧众不得随便外出。但是,“若苾刍(比丘)安居已竟,若有病生,虽有汤药,无人看病,恐有失命。佛言:听去,不破安居。”  佛教医学中除了对从医者的医术有要求外,对其医德也提出了要求。比如,“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以结人缘,以积己福,冥冥中自有佑之者。若乘人之急,切意求财,用心不仁,冥冥中自有祸之者。佛陀教育其弟子相互之间要团结、照顾,特别是要关心生病的比丘,说“汝曹不相看视,谁当应为?”并说照看、供养生病的比丘就是供养佛④,而为了见佛置生病比丘于不顾,看见佛也等同于没有见。并且,佛陀还以身示范,亲自照顾生病的比丘,为生病的比丘清理卫生等。充分体现了佛教宣扬的慈悲为怀、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观念。   六、对佛教的人性分析  人之成为人与大自然分离之后,就具有了攫能性——希望控制外部世界,不断从外部世界攫取能量而生存、通过整合内部的能量而发展,这是人的本性。与此同时,人的内心又会产生回归自然本原的需求,这是人产生独立的自我意识、与外部世界产生张力之后的自然反应,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对外部世界的控制欲望和内心安定(或家园感、皈依感)的需求,使得科学和宗教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之必需,科学与宗教(包括佛教),是人性不同侧面的不同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宗教里,往往是把“想做”与“能做”混淆为一谈。佛教也不例外,其实这正是人性的表现。人控制外部世界本来是希望无所不能,但现实中,人的欲望和行为却处处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佛教医经中咒语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说明它希望借助咒语的力量,来达到其它治疗方式、医疗方法不能或难以达到的效果或目的。  佛教往往被认为是出世的宗教,对现世的生活和人漠不关心,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从佛教医学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教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它对现世人的生命、甚至是所有的生命都十分珍视,佛经中常说“人身难得”、“人身是宝”。佛教对现世人类疾病的诊治也是不遗余力的,为了治病可以突破戒律的限制,甚至通过咒语等“非常手段”来达到目的。不仅如此,佛教更追求生命真我的永恒,希望超越肉体的自我。佛教徒在修炼的过程中,虽反复强调要无欲无求,其终极目标却还是为了得道、为了“自我”本性的极大张扬。因为,得道之后就能够获得“神通”,自身的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就能极大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佛开天下,使人得道,自见本末五道生死,知人寿命,意志已正,所为自恣,欲上天即上,入海即入……得道达视,如人鉴镜,飞行无碍,石璧皆过,能上须弥,手扪日月,能令身中别出水火,能没地下从一方出,能行空中坐卧自在,能使魔王梵释诸天,无不倾侧。(见《佛开解梵志阿皎经》)  这是怎样的无欲?这是多么强烈地对世界的控制欲望!不是无欲,而是希望随心所欲!看来,佛教是想利用“物极必反”的法则,通过控制甚至是消灭人的各种贪欲,来实现最终的随心所欲,来实现人性的最大自由化。  医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面体,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能被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因为,医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如何以及怎样才能更尊重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问题,是医学发展历程中必须时时面对的。佛教医学对这一点做了很好地说明,佛教医学既有研究人类身体疾病问题的自然科学内容—— 医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更有研究人类自身价值以及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社会学内容——佛教义理。
佛陀不仅是善疗众生身体疾病的大医王,更是擅于对治众生各种心理病症的心理医师。例如佛陀敷设三学、六度、四无量心、五停心观等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众生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种烦恼疾病。 一般疾病的产生,往往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以及周遭社会的生活环境有关。尤其在这个新时代,许多人好吃美食,吃出病来;有的人游手好闲,闲出病来;有的人资讯太多,多出病来;有的人工作压力太大,急出病来;有的人心性怯弱,意志消沉,闷出病来;有的人则因为是非太多,气出病来。总之,不外由于心不能静、气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守、嗔不能制、苦不能耐、贫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释、矜不能持、惊恐不能免、争竞不能遏、辩论不能息、忧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等,于是造成身心的病患。佛教对此也有各种疗治之道,例如:节制饮食、礼佛拜忏、持咒念佛、禅定修行、行香礼拜、数息止观、乐观进取、心宽自在、放下安然等。世间的医学对于疾病的疗治,大多强调饮食、物理、化学、心理、环境、气候、医药等疗法,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病治疗。佛教的医学则不但涵括世间的医理,更重视内心贪嗔痴三毒的根除。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唯有调和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才能真正迈向健康之道。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载,大约六朝时,由印度、西域传入中国的医药典籍有十二种:摩诃胡沙门撰《摩诃出胡国方》十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龙树菩萨要方》四卷;《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干陀利治鬼方》十卷;《新录干陀利治鬼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历代中国僧侣所撰述的医药典籍约有十五种:释道洪撰《寒食散对疗》一卷;释智斌的《解寒食散方》二卷;释慧义《寒食解杂论》七卷;释慧义《解散方》一卷;释僧深药方三十卷;《诸药异名》八卷,沙门行矩撰,本有十卷,今缺;释莫满的《单复要验方》二卷;《释道洪方》一卷;释昙鸾的《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释昙鸾的《论气治疗方》一卷;于法开的《议论备豫方》一卷;释僧匡《针灸经》一卷;僧行智的《诸药异名》十卷;僧僧深的《集方》三十卷;僧鸾的《调气方》一卷。
《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曾为比丘说风、痰、冷三大患;此三大患有三种良药可医治,即:风患者,苏及苏所作饭食为良药;痰患者,蜜及蜜所作饭食为良药;若冷患者,油及油所作饭食为良药。《佛说医喻经》中,佛陀说,一位医王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四:识知某病,应用某药;病所起,随起用药;已生诸病,治令病出;断除病源,令后不生。看护应成就的五法:分别良医;先起后卧,不懈怠;恒善言谈,少于睡眠;以法供养,不贪饮食;堪任与病人说法。 病人应奉行的五法:选择适当饮食;按时饮食;亲近医师;不怀愁忧;当起慈心对待看护。《摩诃止观》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清净道论》提到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即: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
& & 1、怨伤脾——怨会造成胃脘疼闷、胀饱、噎膈、上吐下泻、胃虚、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脱落,甚至胃癌等疾病。& & 2、恨伤心——恨会造成冠心病、心肌炎、心积水、二尖瓣狭窄、心肌梗塞、癫狂失语等疾病。& & 3、恼伤肺——恼会造成气喘、咳嗽、吐血、肺虚、肺炎、肺结核等疾病。鼻炎因争强好胜引起,挑理导致感冒,冒犯长辈会发烧,不服人得肺病。& & 4、怒伤肝——怒会造成头晕眼花、耳聋、牙疼、嘴斜眼歪、中风不已、半身不遂、肝胆病。& & 5、烦伤肾——烦会造成腰疼、腿酸、肚腹疼痛、腰间盘突出、腰椎结核、股骨头坏死、糖尿病,以及尿毒症等疾病。(总之,脾气越坏、气量越小、心情越差之人越易得病)。& & 6、血液病(白血病,造血功能不足,红斑狼疮) ---- 与钱有关系&&&&病例解释:& & 1、咽喉炎——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喜欢抢话。& & 2、肝内血管瘤——怒气生的,生闷气。& & 3、皮肤怕冷怕风——没有热度,对人没有感情。性情太冷漠、太孤僻& & 4、儿童嘴歪眼斜病——喜欢骂人,说话要有准,不出妄语。& & 5、讲高血压、耳鸣——生闷气,怒气伤肝,头晕眼花,耳鸣牙疼。& & 6、儿童咳嗽病——原因在妈妈跟公公婆婆或者自己爸妈有不开心,生气的事情,妈妈亏孝,孩子得肺病,或者肺结核。& & 7、讲红斑狼疮 血管炎病——是从财上来的。动火气来的,因为血属水,水属商,商属财。对治:少花钱,不铺张浪费。& & 8、头晕病—— 跟老人得的。& & 9、心病、头痛——恨气大。& & 10、胆结石病—— 跟老人生怒气来的。因为胆属空,属阳。大多数是跟男的长辈生气来的。性格太暴躁,必须改性格。& & 11、青光眼、白内障——看别人缺点动心,生气。& & 12、颈椎病 肩周炎——颈椎病是背后不愿意长辈或者领导。肩周炎是管事管多了,担子太重了,谁的事都想管。& & 13、白癜风病—— 血液病,火性人,火性太高,烧出来的。& & 14、紫癫病——过敏性的紫癜,属于疮,起小点,容易破。若是孩子得这个病,一般是由于父母互相怨气连天。若能各正本位,则能耗,因为皮肤属火,老上火,则把皮肤弄坏了。& & 15、儿童手病——是母亲跟手足之情的人(比如兄妹、表兄妹、堂兄妹等)过不去。& & 16、讲腰痛——烦人烦出来的。烦丈夫、妻子,烦人把肾伤了,腰酸腿痛,肚腹疼痛,浮肿,肾虚,肾炎。& & 17、偏头痛——偏头痛偏左的是跟长辈的男的是生气,偏右的是跟长辈的女的生气。& & 18、讲风湿寒症、风湿关节炎——这个病是无毒全有,恨、怨、恼、怒、烦都存在这里头了。要明理,不怨不恼,不生气。& & 19、精神病——有的精神病是气血逆心来的,一口恨气扎到心里头,不是气逆心,就是血逆心了。他心脏周围如果是气逆的,心脏周围是白沫子;如果是火逆的,心脏周围就有淤血。若这个东西不让它出来,病情就时好时坏,很难稳定。& & 还有就是惊吓,导致各个神经功能紊乱,生理器官发生变化,缘由也是由恨气,气血逆心的基础上导致的。& & 治疗方法:在他清醒时,让他知道这股恨气是跟谁生的,找人家的好处,认自己的不是。若能把黑血吐出来,就能好。& & 20、 心脏腿疼全身疼——上火,火往上行,上焦是火,下焦是寒。人要是生气,气往下一走,就变化为寒。若自己一烦躁,这股阴气往骨髓里扎,导致肾功能下降,阴气会导致关节炎,类风湿,各种疾病。这个病和心脏病和浑身痛有连带关系。心上的病来自于恨和火,火大伤心,心脏发生病变,心脏就供血不足,导致气短,这几个病是一路来的。治疗法:从12岁开始,自己回忆跟谁有恨,自己认不是。& & 21、血压高——来自无名火,有火气没地方发,压抑在内部,有无名火。对治:什么事情来了不着急,“逆来顺受天加福,非来正对了前因”。改变性格,自己认账,诚心道歉。& & 22、四肢病——胳膊就是跟平辈的,外边的人,恨到骨子里了。腿像针扎一样的疼,是跟晚辈、平辈,在某种事情上特别看不顺眼。& & 23、肝病——怒起来的,闷气来的,木性人主肝,若生气则扎在肝上,若肝不好,胆也会受影响。这种毒藏于经络里。乙肝多和女同志来的。治疗:改性格,讲出来,不生气。若能吐出黑色淤血,或者往下排,就好了。& & 24、甲状腺病——生气上火& & 25、怕凉,无名头晕,背痛——好烦,气往下一走变寒。后背痛,气血流通不好,实际是背后不愿意人,等于背后背着一个人。背后跟谁看不顺眼了,一定要认错。& & 26、讲腿疼病——跟晚辈生气来的,气往下一走变寒。烦和气在心里头,心里头有气的话,因为钱财有烦恼,跟他们生气。& & 27、青春痘——心性上遇事脸急,遇到事情脸一下子就红了,着急上火。存毒火,和性格有关系。& & 28、胸闷——生闷气,阻碍血液不足。找对了,不是往上排就是往下排,这个病就好了。& & 29、膀胱病——不是憋得就是烦的。一般是烦男的。膀胱属阳。& & 30、个子矮小——人来到世上,有外五行,有内五行。什么人,以什么性当令的话,就看外五行。“木瘦金圆水主肥,土形墩厚背如龟,唯有金性面带白,她长的小巧玲珑。” 这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性,决定你的长相。不能改变。& & 31、肠炎——恼人来的,大肠和肺相交,肺的毛病来自于恼,或者和老人生气。若是老人晚年忧愁儿女,容易伤肺,若不在肺上出毛病,则在大肠上出问题。& & 32、产后风——病因是性格比较有脾气,有个性。& & 33、膝盖冒凉风——有炎症,冒凉风还好些,这是外五行的病,右边可能在女儿方面或者在妹妹身上,或者侄女、兄弟媳妇方面生气上火。气往外一走,就成寒的。& & 34、股骨头坏死,腰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从父亲身上找,因为骨头是父亲给的,血是母亲给的。得往男同志身上找病因。骨头的病来自于恨和烦,腰间盘突出是烦,火大也是个很大的因素。& & 35、心尖歪——在婆娘两边找原因,对两边不公平。心里这杆秤没放正。& & 36、骨膜炎病——烦上来的。浮肿也是从烦上来的,水排不出去,瘀水。肾脏有毛病,可以通过排汗排毒。& & 37、鼻炎——有两种,一种是怨老人,还有一种是有火。& & 38、小腹冷、腰风病——小腹冷,是心里对某个人寒心和怨太大了。腰里透风,还是由于烦。& & 39、儿童骨折——若儿童在11、12岁之前,就得在父母身上找,因为木性人爱受伤,父母的木性太强了,太硬了。生顶硬碰就让孩子受伤了。& & 40、头顶发麻——与怒气有关,经络不通。& & 41、嗅觉闻不到味道—— 怨上来的。& & 42、糖尿病——& & 1)遇事容易生火气& & 2)遇事好烦& & 3)饮食过盛& & 43、皮肤病——& & 1)家中有人放高利贷或者干一些暴利的生意& & 2)自己火气太大& & 44、痛风——这个问题是阿玉阿姨亲自去问的刘善人,因为她爸爸痛风,后来听说是职业病,因为她爸爸是搞科研的,可能造成的杀生太多。
& & 1.偏头痛——怨恨老人和领导的过(能管自己的都是领导)& & 2.头昏脑胀——不满意老天,与领导和长辈生闷气的过& & 3.头昏怕冷——恨天怨地对老人不孝,看不起老人的过& & 4.头痛——恨天怨地对老人不忠不孝的过& & 5.白天头痛——因外事发愁的过& & 6.黑天头痛——因家事发愁放入过& & 7.抬头痛——巴结不上人的过& & 8.低头痛—— 看不起人的过& & 9.眩晕症——瞧不起人看不起人,自私自利的过& & 11.脑炎、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贪心太重,不顾他人死活,自私自利的过& & 12.脑瘤——违背天意自私自利的过& & 13.面肌痉挛——不让人,不饶人的过& & 14.神经痛——爱发疯一阵冷一阵热的过& & 15.失眠、植物神经紊乱、神经官能症——思虑过多的过& & 16.神经分裂证——气大、不饶人,自私自利的过& & 躁狂症——自己理想没实现,暴跳如雷特好强的过& & 抑郁症——自己理想没实现嫉妒人家有好事的过& & 困倦、打盹、嗜睡 ——心理烦闷,管事太多,懒惰的过& & 精神病——爱生气,爱看别人错,不知自己错,不饶人的过& & 多梦 ——思想过滤,欲望太多,实现不了的过& & 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血栓——不服人,硬逞强,愚痴、任性自私的过& & 脑出血——自私,不管别人死活,贪心重、老有理、整天琢磨别人错、爱整人、自己不能反思的过& & 白内障、青光眼—— 办不开的事,心里有压力,看人家做事不对、生气、看不上人的过& & 眼底充血——上焦火大,性格不温柔的过& & 眼疼——生气看不上人的过& & 耳鸣、耳聋——爱听闲话、烦人家说话、生气的过& & 中耳炎——听闲话、不能辩解是非的过& & 鼻子疾病——不爱与人沟通的过& & 歪嘴——说话咬邪理的过& & 痰多、口臭——心里肮脏事太多的过& & 口腔溃疡—— 爱说刺激的过& & 咽炎——上火忧愁、忧思忧虑、悲伤的过& & 扁桃体炎——打断人说话、说话噎人的过& & 烂上嘴唇——在长辈身上说话过分的过& & 烂下嘴唇——在晚辈人身上说话过分的过& & 粗脖根——有事说不出憋气的过& & 甲亢——爱生闷气、包屈,怨恨、不理解人、遇事不表态的过& & 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爱骂人,爱挑邪理、老怀疑人的过& & 喉息肉、喉癌—— 陷害人、不饶人、说话噎人的过& & 压痛、牙龈出血、牙周炎—— 内心有怨心、发不出来、恨的咬牙切齿的过& & 淋巴结核、淋巴肉瘤——毒火大,爱生气的过& & 心口痛—— 恨人解不开的过& & 心脏病——爱逞能、爱生气、爱激动、脾气暴、爱发火、恨人不饶人的过& & 心动过速——爱激动、爱嗔心的过& & 心脏偷停、突停——办事不果断犹犹豫豫的过& & 心肌炎—— 恨人、怨人、性急、爱发脾气、不饶人的过& & 风湿性心脏病——心里;老想着别人过错不依不饶的过& & 胆囊炎、胆息肉、胆结石——暗中较劲、心肠太恶、和老人生闷气的过& & 甲肝——脾气暴躁、不理解人的过& & 乙肝——感觉窝囊,觉得委屈、夫妻之间之闷气,生怒气的过& & 脂肪肝——贪吃的过& & 肝肿瘤、肝癌——生闷气生气喝酒的过& & 胰脏病——暴饮暴食,恨人解不开的过& & 糖尿病——暴饮暴食、怨人、不认账的过& & 肾脏病——做事过分不符合天理、不符合人情、抓住别人过错不放的过& & 尿毒症——气火胜、烦人怨人、不认账的过& & 肾坏死——做事过分,抓住别人过错不放的过& & 膀胱炎、膀胱癌——爱生气,还不说的过& & 男性病——和父母吵闹顶撞、不认命、瞧不起父母、抗拒父母的过& & 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生气不理解人,恨人,解不开的过& & 脾病——不原谅人、不理解人的过& & 胃幽门长疙瘩、胃幽门癌——赌气吃饭,怨气的过& & 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粘膜脱落——怨人、恨人、抱怨、气大的过& & 胃息肉、胃癌—— 怨气达到顶点,恨人解不开的过& & 胀饱、胃难受、食吐和泻——老是怨气冲天、并且怨一切的过& & 食道癌——说话狠毒、不饶人、爱生闷气、不理解人说话噎人的过& & 咳嗽——生盼望心,总认为是为人家好的过& & 气短——打断人家说话,不饶人的过& & 气管病——恨活着、急上火的过& & 肺病——忌恨、呕气、忧思、悲伤、忧愁烦恼、担心。盼望、生愚气、亏孝道的过& & 肺癌—— 恨、恼、怒、烦、怨、亏孝道的过& & 肠道疾病——看不起人、忌恨人、和老人生气上火、和老人不交流、暗生气的过&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爱发脾气,不饶人的过& & 便秘——心狠毒,爱嫉妒,暗中整人的过& & 痔疮病——爱骂人(或心里暗骂)恨人的过& & 白血病——做事不符合天理,坑人利己的过& & 红斑狼疮——做事断人后路的过& & 内分泌失调——喜欢他(她),喜欢又不敢表现出来的,放不下心的过& & 妇科病——夫妻之间性格不合,对丈夫有疑心、怨恨不说、憋着的过& & 尿道炎——爱生闷气,着凉上火的过& & 闭经(月经少)——爱着急,爱上火、爱接人短,自己有事还不说的过& & 痛经——对母亲有嗔恨心的过& & 月经特别多—— 包屈,怨恨丈夫的过& & 乳腺增生(小叶增生)乳腺癌——心量小,不容人,觉得别人心眼小,跟爱人生气,老是反感男的,对爱情觉得人家恶心的过& & 脂肪瘤、纤维瘤——贪心太大,吃东西不顾别人的过& & 脖子硬——爱较劲内心不服气的过& & 肩周炎——兄弟姐妹妯娌之间抗上,亏孝道的过& & 颈椎狭窄——爱较劲,不服人,抗上不服领导的过& & 颈椎病(颈椎增生)——不服气,特别爱较劲,倔强的过& & 腰痛——夫妻不和,男女互圧,不平等硬撑着,或硬挺着伤心,较劲找闲气的过& & 腰椎病,腰椎结核——较劲倔强、烦加恨,性格倔强,不让人,恨人,爱逞能的过& & 腰间盘突出——硬撑着,生闷气,烦人烦事物的过& & 后背痛——自己所做的坏事太多的过& & 后背冷—— 胆小,害怕的过& & 骨膜炎——怨气,怒气,瞧不起人过& & 股骨头坏死 ——爱逞能,心理压力大,不服人的过& & 骨癌——对父母不孝,夫妻之间不忠有恨之入骨的过& & 腿脚,膝盖疾病——恨晚辈人,看晚辈人不是的过& & 蛇盘疮——对人狠毒,恼,怒,怨气大的过& & 白癜风——做事太毒辣的过& & 皮肤病——洁癖,暴躁,瞧不起人的过& & 青春痘——着急上火的过& & 痒病—— 看别人闹心的过& & 肉疼——知疼人,自私自利的过& & 冷病——人冷酷无情,不疼人的过& & 风湿病——脾气暴躁,不服人,爱逞能,不认命的过& & 感冒——爱上火,心里有事办不成,老盼望的过& & 小孩紫癜——父母夫妻之间生气的过& & 小孩癫痫—— 父母找对老人不孝的过& & 小孩肾炎——父母找贪图钱财的过
佛教的医疗保健--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广律为主弘誓学院老师 释悟殷壹、前言在缘起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现象。相传当年,释迦太子游观园苑,出四门,看到人之老病死苦,而愁忧不乐;见沙门威仪庠序,「常以善心,常修善行,身口意业,悉令清净,舍离俗家,升涅盘路」(24.113下)之殊胜,而厌离世俗,欣然出家。修行、成道、说法、度众生,世间始有佛教。释尊由观老病死无常苦,及沙门舍离世俗羁索,得涅盘乐之因缘,而走上成佛之道,在《杂阿含经》亦有相同说法。如释尊告诸比丘云「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大2.95下)由于世间有老病死苦,所以释尊出现世间;释尊出现世间,宣说正法律,就是专为救度迷惘的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盘彼岸。因此,释尊成道后的四十余年间,仆仆奔走于恒河(Ganga)的两岸,说法、教化,广度众生,赢得「于救护中最为第一」(大23.911上)之「大医王」(大2.105中)的美誉。佛是「大医王」,因为佛「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对治」;「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复发」(大2.105上)。如此彻底地疗治众生病苦,故得此赞誉。既然佛是「大医王」,那么,何故释尊在《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中,禁止僧众从事「和合汤药」(大12.1110下)的工作,以「和合汤药」为邪命之一呢?这个问题,我们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以下简称《根有律》)广律,提婆达多(Devadatta)用「悉达多善能学得如是医疗,以因此法能自济人」;「佛知善术,方欲众人,皆随己故,而作斯法」(大24.174下)的言辞,诋毁释尊,当可明白。释尊的本意,是不希望佛弟子用医术博取世间的名闻利养,而忘了出家本事。故在涅盘前夕,仍谆谆教诲弟子,不应「和合汤药」、不可「以此自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上,僧众难免四大不调,身受病苦。此时,释尊会慈悲开示应当看医、吃药。佛开示弟子看医吃药,还只是治标而已。以《杂阿含经》「大医王」的条件来看,如此尚不足以称为大医王(注1)。依据经律的记载,释尊为彻底解决佛弟子之病苦,提出了正本清源之道──「预防胜于治疗」。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必须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以提高生活品质;做好环境与个人卫生;以及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等。若一旦生病,释尊开示了「身苦患,心不苦患」(大2.33中),乃至达到心不苦,身也不苦的方法。而释尊自己「身婴病苦,受诸痛恼,几将命没」时,亦以「无相三昧观察,令苦停息」(大24.387上)的方式,解除痛苦,这是以「法」治疗病苦。另外,释尊亦开示「医药」的治疗,以及在制限上,予病比丘某些特殊优惠,以减轻身心负担。并以身作则,亲自照顾病比丘。为病比丘澡浴、浣衣、整理环境。并劝勉、叮咛僧众「汝等同梵行人,病痛不相看视,谁当看者?汝等各各异姓异家,信家非家,舍家出家,皆同一姓。沙门释子,同梵行人,不相看视,谁当看者」(大22.445中)?僧众间,务必发挥同道精神,平时和合相处,病时互相关怀、互相照顾。又说明照顾病比丘时,应持的态度、照顾的方法,以及应留意的事项等。如此,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众生病苦,方有「大医王」美誉。以下拟就《根有》广律为依据,探讨佛教(以僧众为主)的医疗保健。而「法药」部分,暂且从缺。关于佛教的医疗保健,拟分三大项来说明第一大项,是预防胜于治疗部分。此中又分三点来说明。一、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印度由于地形、气候的特殊,温差极大。而大部分地区是经年热浪袭人,酷暑异常。如此不理想的环境,容易遭受病苦袭击。尤其在炎热,乾旱、饥馑的荒年,稍一不慎,就流行传染病。这种情形,可藉由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来解决。二、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脏乱污秽,是落后的象徵,亦是国民公德心的不足。同时,脏乱污秽是病菌的温床、传染疾病的媒介。为避免疾病感染,住民应有共同维护环境整洁的公德心,和注意个人卫生的理念。三、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注意饮食卫生谚云「病从口入」,故日常生活,注意饮食的清洁,和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亦是杜绝传染的要目之一。第二大项,是佛教的医疗保健部分。此中亦分三方面来讨论。一、从制限上来说比丘由于生病,痛苦不堪,或身体羸瘦,四肢无力;而看病者,因照顾病比丘,分身乏术,无法随众。此时,释尊对于病比丘、看病比丘,会给与某些特殊规定和通融,以减轻病者、看病者的身心负担。二、释尊的应病与药应病与药,有两种情形一是医人教病比丘治疗方法,而病者或囿于制限,或释尊未许,而不敢采用,故病苦依旧。此时,释尊会以特案处理病时可,病瘥即止。二是释尊自己直接指出,某病应如何处理,应服何药,病即可瘥。三、照顾与关怀病比丘若比丘病,谁应照顾?照顾者应持何等的态度?照顾的方法,以及应留意的事项等。第三大项,是杂类医疗部分。主要是收录印度当时,流传在佛教界,和一般社会上的一些特殊药方,以及医疗法。藉以窥见印度医学文明的梗概。
贰、预防胜于治疗印度位于南亚,因地形、地质的特殊,气候差异很大。有些地方,夏季温度高达摄氏118度;而寒冷地区,则在零度以下(注2)。总的说来,印度是属热带气候,经常是艳阳高挂,吹的是热浪火风,酷暑异常。如此的环境,稍一不慎即感病苦,甚至流行传染病。根据律典的记载,佛世时,王舍城(Rajagrha)、毗舍离(Vaisali又名广严)城、温逝尼国(Ujjayani)等,都曾遭受疾疠的侵袭(注3),以致造成「病死弥盛,送出城门,丧车相及」(大24.20上)的惨状。因此,释尊为使僧众免于疾疫的困扰,开示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对策。归纳起来,不外是改善生活环境、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等。 一、改善生活环境如前所说,佛世时,王舍城、毗舍离城、温逝尼国,曾遭受疾疫的侵袭。疾疫流行的原因,律中说是「非人」(大24.19下)「行疫灾鬼」(大24.20下)作怪所致。然而,我们若再深讨在什么情况下,王舍城遭受「非人」、「行疫灾鬼」的侵袭?什么原因灾疫才得以停息?如此,当可明白个中原因。依据《根有》广律记载王舍城被邻国军队侵入,践踏苗稼;继遭大雪雹,损伤农作物;又兼「五百泉池,自然涸竭,天复无雨,国中饥馑,人亦不安,城外流水,咸散毒药」的情况下,才招致「非人得便,起大疾疫」(大24.19下─20上)。而当释尊到摩揭陀国界时,以「佛威力,诸风神王,起妙和风,吹去毒水,悉令涸乾。诸水神王,皆涌八功德水,泉池溢满,空注甘雨。信佛善神,咸驱疫鬼,疾死休息。四方兵众,闻佛入界,各自退还」。又「国内诸人,贸易交会,外国闻已,更将种种货物,互相卖买,国内丰足」(大24.20上、中)。由上,可知王舍城传染病流行,实是天灾人祸所引起。亦即战争、久旱、饥馑导致疾疫丛生。而由于佛的威神之力,天降甘霖、战争止息、物产丰足,故疾疫得以寝息。释尊慈悲,为解除众生因天灾人祸所带来的灾难,尝致力于消弭战争;促进于国族和平;亦奖励僧众,用心维护绿色水库,以调节气候,避免酷热、乾旱,带来病害。在消弭战争方面释尊曾和阿难,在雨势大臣之前,一答一唱,打消了未生怨王攻打佛栗氏国之野心。亦曾坐在枯树下(或云小树、舍夷树),回恶生(毗琉璃)王伐释种之师(注4)等。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方面可分酷热和严冬两季节来说。(一)、在酷热时候,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多种树木。因为树林是最好的绿色水库,它可以调节气温,防止水灾,防止乾旱。律中记载有次,摩揭陀国影胜王,在王舍城附近,童山濯濯的胜身山,建大法会。国内善信云集,时当暑季,山中无树,大众无处荫凉,被酷热所困,难过异常。因而释尊开示佛弟子,树可荫凉,僧众可多种树造林。并教导种树和照顾树的方法,乃至叮咛弟子,必须等树长大,或者委寄他人照料后,方可离去(大24.286上)。种树、等树长大,需要数年时间,可说是费时费力的工作。故佛弟子应善加维护,勿任意砍伐树木,焚烧林野。律中把这两件事,制限为「坏生种」戒,和「造大寺」、「造小寺」戒,以及〈杂犍度〉的「不放火」事。此中,「坏生种」和「造大寺」戒的事缘都是佛弟子为了建立寺院,而随意斩伐树林,世尊遂加以制限的。而「造小寺」戒的事缘,虽未言呢因砍伐树木而制,但观其精神,是和「造大寺戒」相呼应的。以下试从各事缘来分析。「坏生种」戒,有两个事缘一是时逢严冬,有比丘伐树造寺,致使天神老幼妇孺,失其依止。佛制「比丘不应斩伐其树,若斩伐得越法罪」,且定「营作比丘行法」(大23.775下─776上)。二是六群比丘,亲自斩伐树木、花草,被外道讥嫌释子沙门,斩树伐草,与俗无别。释尊遂制「若复比丘,自坏种子、有情村,及令他坏者,波逸底迦」(大23.776上、中)。至于「造大寺」戒,是闪毗(Kosambi)和瞿师罗(Ghosila)间,有棵大树,是婆罗门的室外教室,有五百学童,在此上课。每当佛弟子乞食经过,总被童子讥弄、嘲笑。遂引起阐陀(Chandaka)比丘不忍,夜顾工人,砍伐大树,把地整平,钉上木桩,围上绳索,作为建寺基地。此举,引起婆罗门不快,讥嫌、骂詈。释尊乃制比丘觅地建寺,应请众比丘往观预定地,若不请大众往观,而擅自独断者,「僧伽婆尸沙」(大23.689上─691中)。而「造小寺」戒的事缘是众多比丘在建房舍之前,未有周详规划,当房舍建好后,觉得不适意,即舍去重建。如此荒废道业,消耗信施,世尊遂制应量作小房,在动工前,应请诸比丘往观建地,必须是「应法净处,无诤竞处,有进趣处」(注5)方可。如此,此戒虽未言明是因砍伐树木而制,但建寺前,应请众比丘,往观预定地,无诸妨难,经僧中羯磨通过方可。从此条文来看,其精神和「造大寺」戒是相同的。又此「造大寺」、「造小寺」戒,汉译各部广律,南传《铜律》,都有记载(注6)。详查各部律的制戒因缘,都是因砍树、建寺而起。而世尊规定可以建寺的处所是「无难处」、「无妨处」。即以安全、方便,避免产生纠纷,招致讥嫌,破坏水土、生态环境之处。如说「难处者,有虎、狼、师子诸恶兽,下至蚁子,比丘若不为此诸虫兽所恼,应修治平地。若有石、树株、荆棘,当使人掘出;若有陷沟、坑、陂、池处,当使人填满;若畏水淹渍,当预设堤防;若地为人所认,当共断,当无使他有语」(注7)。又「难处名四衢道中,多人聚戏处,媛女处,肆处,放牧处,师子虎狼恶兽处,岸处,水汤突处,社树大树处,好田园处,坟墓处,或逼村,或去村远,道路,是名难处」(注8)。「无难者,是中无蛇窟、蜈蚣、百足毒虫,乃至鼠穴。。。。无妨处者,是舍四边一寻地内,无塔地、官地、居士地、外道地、比丘尼地、大石、流水、池水、大树、深坑,如是无妨处」(注9)。其次,《杂事》「不放火」的事缘是六群比丘老迈掉举,常作无义事,被诸比丘告诫后,心生不忍。见诸比丘在林野树下宴坐,就故意在周围三面纵火,加以恼乱。释尊遂制「比丘不应焚烧林野,若故作者,得空吐罗底也罪」(大24.232下─233上)。从以上释尊呼吁佛弟子种树造林、善觅寺地、不可随意砍伐树木、焚烧林野的事缘,看释尊制戒的精神,除了慈护一切众生、防护世人讥嫌之外,其深意,应有希望弟子珍惜绿色资源,维护绿色水库之意。如此,不仅可调节气温,得到荫凉;树林亦可储存水分,防止山洪暴发,造成水土流失的灾害;亦可防止乾旱,乃至因酷热、乾旱所引起的疾病(注10)。今日佛子,在汲汲建寺之余,实应痛加反省,每每为了选择好地理建寺,因而垦土、伐树,破坏自然环境,忽视水土保持之行为!又建寺时,怎样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维护环境的自然、生气、盎然,实是佛子一大课题。酷热的气候,除了种树以调节气温之外,尚可用改善住处、改善穿著、喝水、持扇等方式,舒解暑气。在住处方面释尊指示,若比丘露地坐,可用遮阳「幕」遮太阳,以免日光直接照射而感不适(大23.782上)。又可作「地窟」(大24.269中、下);「招凉舍」(大24.263中);「疏堂」(大23.787中)等,以避暑气。若湿气太重,引起痰症,可作「大舍」,四边安檐、柱固定,以安住之(大24.269下)。衣著方面若实在太热,于自己房内,可以「但著下裙,及僧脚崎(注11),随情读诵,并为说法,作衣服等,于四威仪,悉皆无犯」(大24.263中);亦可穿「疏薄衣」(大24.270上)等,以消解暑热。此外,可「持扇」扇凉(大24.229上);若热渴逼身,应蓄「水罗」,滤水饮用(大24.224下),或蓄「饮水铜盏」(大24.246中),取水引用。又为方便外出的行者,或来寺参观的信者,寺中应「置净水瓶,供渴乏者」(大24.247中)随意饮用。而炎夏时节,营作寺务,应该在午前,可减免热暑疲累(大23.663中)。(二)、在严冬季节,僧众应如何御寒呢?住处方面,寺院之作,可避暑、防寒,是不言可知的。若风雪来袭,实在太冷,释尊开示可作「温堂」(大23.787中),寒冷时居住。衣著方面,以「三衣」御寒。若在雪地,可穿「富罗」(注12),以防霜雪侵害,致双脚劈裂(大23.1057中)。而行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坐具,以免寒夜遭冻致病(大24.224中)。若寄宿俗家,卧具不足,不可独占,致他人苦寒。应「众人得被,卧时通覆,必欲经行,可被私物,若被众物,得恶作罪」(大24.231上)。又比丘不可披长毛。不过,若寒冷时,得长毛,应该「毛向外披,但得端坐,不合经行」(大24.233下)。若俗人供养厚白叠帔,纵使天寒,不可披出寺外游行,应「于彼衣上,将染色物覆已方披,若僧只衣,帔内以物替,外将物覆,然后方披」(大24.231上)。又天寒地冻,比丘可受「床」,以免卧在地上,著凉受病(大24.250中)。而在冬季,营作寺物时,应在午后作(大23.663中);若营作比丘的卧具,虽不满六年,但已不能御寒,可向僧伽乞「六年内更作敷具」羯磨,作新卧具使用(大23.736下)。此外,较特殊的是,有比丘住在小精舍,难耐苦寒。居士供养「日光珠」,释尊慈允「若须日光珠者,听蓄,随时出火」取暖(大24.270下)。此「日光珠」,律中未明何物所作,不知是否如今之「怀炉」类?以上,是释尊开示弟子,可以藉由消弭战争,促进族群和平;维护绿色资源,调节气温;改善住处、穿著 等等,来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以防犯、杜绝病苦的侵袭。其次,将讨论关于环境和个人卫生方面的问题。 二、环境和个人卫生在日常生活上,维护环境整洁,注意个人卫生,都是避免染病的重要一环。(一)、在维护环境整洁方面,如前所说,树可荫凉,佛弟子应爱惜绿色资源。既然树可荫凉,佛弟子就不应于「树林下,大小便利」(大24.247上),以免污秽臭气,破坏环境,而无法享受荫凉之乐。又不应随意在「青草上」、「水中」、「温堂」、「空宅」、「无草处」等地方,大小便利(注13)。亦不得把大小便、咦唾等不净物,任意丢弃在青草上,或墙外,致粪秽狼藉(注14),遭人讥嫌。既然不可随处大小便,寺院、精舍,应在「寺后西北隅」作厕所。厕所要安装「门扇」、「横店」。厕所外面,应放置「洗手足处,及著瓶处」;亦应放木履,上厕时穿著。欲入厕,不可仓促闯入,应「弹指謦咳」,令人知晓。僧中大众,应轮值打扫厕所,安置草叶、泥土等,以防臭气外泄,或损伤飞虫(大24.247上)。又,寺里要作浴室(大24.219上;283中),以免僧众因在屋檐下洗浴,而污损壁画(283中)。寺中的东南角,作洗脚处,以免随地濯足,招致虫蝇乱飞(229上;425上)。寺中四角柱下,各安唾盆,免得随处咦唾,致污秽寺地,令人恶心生厌(270中)。寺中亦应作小水坛,洗钵盆用,以免洗钵水,招来蝇蚁(425上)等。而寺院内外环境,必须时常打扫,保持清洁。律中记载有次,释尊看见逝多林(Jetavana)寺,地上脏乱不堪,就亲自拿起扫帚,清扫寺地。时舍利子(Sariputra)、大目乾连(Mahamaudgalyayana)、大迦摄波(Mahakasyapa)、阿难(Ananda)诸大声闻,见释尊扫地,亦马上加入行列。如此上下一心,不久,逝多林寺里里外外,焕然一新。随后释尊开示了扫地有「五胜利」,并规定以后寺里大众,应定期集合,一齐大扫除,整理环境(大24.266中 267下)。又吃饭的斋堂,亦应注意整洁,如释尊说「食处,应先洒水,次扫全净,然后敷座,方成应法」(大24.262下)。
(二)、关于个人卫生方面,律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比丘在营作事务,或打扫环境后,满身都是尘土,方服也污垢不洁,就到聚落托钵乞食。被世人讥嫌不如佣作人。 佣作人尚且知道在吃饭前,先放下工作,挥去尘土、洗净手脚。而沙门释子,竟不知整洁容仪,就邋遢地到聚落乞食。于是,释尊规定「准量日时,早须休作。若乞 时者,当整容仪,方行乞食」;「既扫地了,除去粪秽,应可洗身,若不洗者,以水湿手,拭去尘坌,洗手濯足,如常所为」(大24.267下)。工作完了,要 整洁容仪,而出外游行,欲到寺里,亦应「随有水处,安置衣钵,抖擞衣已,次浴身体,下至手足,洗灌尘垢,添净水瓶,方以破布,拂拭皮鞋,然后披衣,容仪详 审,徐行入寺」(大24.450上)。由上记载之事缘,可知僧众应当留意清洁卫生、齐整容仪等,才不致惹来不必要的讥嫌。又招致讥嫌,是对整个僧团声誉的负面影响;而若因不洁,引起病苦,或感 染他人,将造成个人乃至大众生命的威胁。所以律中教导僧众不可故意把石头丢到水沟里,致秽恶臭水,溅污他人衣服(大24.360上)。而衣服当用衣架,或 葛蔓、绳索悬挂,不可随处放置,以免垢腻,或被虫蛀(263上)。道行外出时,三衣应用「袋」装,挂置肩上,免得日晒雨淋,或沾染尘垢(274中)。又僧众应在屏隐处嚼杨枝、刮舌垢(264下)。事了,杨枝用水洗过,方可丢弃(376下)。释尊亦开示,嚼杨枝有「五胜利」一者能除黄热;二者能去痰;三者口 无臭气;四者能餐饮食;五者眼目明净等,故僧众应恒嚼杨枝(264下)。而若比丘道行,无杨枝可嚼,可用「澡豆、土屑,及乾牛粪,以水三遍净漱」后,即可 用食(265上)。比丘日常应持「面巾」,擦拭头面垢腻(270上);常「洗浴」(847中)、「洗足」(229上)、剃发、剪爪、除爪甲垢(219 上,209中、下)。剃发时,要换穿「剃发衣」,剃了应洗浴,至少洗五肢(头、手、足,273中)。而洗澡后,不可身体湿淋淋就披上衣服,应用「拭身巾」 擦乾(271中)。又应量作「覆疮衣」(大23.896上),遮盖疮口,以免伤口恶化,和脓血染污僧服,且应经常换洗(衬身衣亦是,大24.270下)。 而女众应蓄月期用的「病衣」(大23.1011下,大24.364下),大众病衣,不可私用(大23.1011下)等。又,关于洗净,律中有一事缘,相当有趣。起源是有一婆罗门,性喜洁净,爱愿出家。不过,他要找个洗净如意者,方依他出家。于是他游方寻觅。首先,巡历外 道、婆罗门修行之处,窥伺洗净之法。发现有不洗净的;有入池中,用上百土块洗净的。如此不净和繁琐净法,都不称意。最后,来到逝多林。偷窥舍利子洗净。见 舍利子洗净如仪,仰慕欢喜,而归敬出家。于是释尊云凡归依于我,以我为师者,咸应洗净如舍利子。若人不作如是洗净者,「不应绕塔行道,不合礼佛读经,自不 礼他亦不受礼,不应食,不坐僧床,亦不入众.....汝等皆应依我言教,无得自欺,作不净法,懈怠放逸,为下品行,当堕恶道」(大24.276下─278 上)。以上,是释尊钜细靡遗地教导弟子,如何维护环境整洁,和处理个人卫生的种种方式。由此我们可知,维护环境整洁,是大众应有的公德心,也是大众应尽的责任。 而卫生问题,不只是个人问题,在缘起相依相成的世间,个人卫生,影响所及,是整个僧团、社会、国家。所以要预防生病,杜绝病菌感染,大众应同心协力,共同 维护环境整洁,和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三、良好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要杜绝病苦的侵袭,除了上面所说的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之外,还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卫生,以免病从口入。说到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注意饮食卫生,不禁令人怀疑,佛弟子赖托钵乞食,以维持色身;又当檀越布施时,佛弟子应随他所施,而不能要求施物的内容。那么,如何作得到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呢?(一)、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方面,我们从《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释尊告诸弟子「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 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大 12.1111上)从如上教诲中,当可体会释尊开示弟子,饮食要知量知足。不暴饮暴食,贪得无厌,即是一种良好的饮食习惯。律中释尊亦告诸弟子,不可「索 美食」;「展转食」;「足食竟更食」;「非时食」;「不受食」等(注15)。即是希望佛弟子,能知量知足,「于好于恶,勿生增减」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二)、注意饮食卫生方面,佛弟子托钵乞食,是无法要求施物的。而僧众可以掌握的是,装食物的食具──钵,要擦洗乾净、保持乾净;托钵回来的食物,不要放太久,以免变质;以及注意饮水清洁等。律中规定佛弟子用水,应用「水罗」滤过,方可饮用,不得「受用虫水」(大23.828中、下;大24.224下);若、蜜、糖、油、醋、水浆、及醋乳、酪 饼、果等中有虫,亦不得受用(大24.828下)。因为受用有「虫」的食物,是杀生、伤慈的行为。而我们若从佛陀等视一切众生,不忍伤害一切众生的理念, 来看不得「受用虫水」戒虫是众生,不应伤害。人亦是众生之一,释尊当亦不愿佛弟子因饮用了有「虫」之不洁食物,而感染病苦。又律中制定佛弟子不得在「水中大小便」(如前环境整洁和个人卫生中之说)。这个规定,释尊将入灭,与侍者阿难前往拘尸那(Kusinagara)途中,在 波波(Pava)城附近,因背痛、口渴、嘱阿难往脚俱多(Kakuttha)河取水。适巧五百乘车渡河,水皆浑浊,不得清水(大24.390下─391 上)。阿难以浊水奉佛,在结集会上,还被大迦叶指责一番(450上)。从此事件来看,亦可体会不得「水中大小便」,以保护水源清净之重要。另一方面,若随 意在「水中大小便」,或把粪秽不洁之物,丢弃水中,不仅污染水源,亦容易感染传染病。回顾今日学者及环保人士,一再强调水资源污染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健康 威胁,我们益发体会「不得水中大小便」之延伸解释──不得污染水资源的重要性。另外,律中有食「曾触食」(或作「残宿食」)戒,其事缘是有位哥罗比丘,每次出外乞食,若得到的食物中,是「湿饭者,以钵受之;若是乾饭,置钵巾内。既得 食已,所有湿饭,当日食之;乾饭晒曝,举之瓮内。若遇风寒阴雨,即以暖水润渍,用充其食」(大23.824下)。这种举动,被释尊知道了以后,释尊嫌毁哥 罗不寂静,不知少欲知足,而赞叹知足常乐之道。亦即食「曾触食」,是不寂静、不知足的行为。不过,这个事缘亦可从饮食卫生来看吧!印度隶属热带气候,在酷 热的气温下,食物的保存时间不长。早上的饭菜,午后可能已馊了,何况隔夜、或更久呢?释尊制不得食「曾触食」,该有卫生、健康的考量吧!关于饮食卫生,律中还有一记载。事缘是大世主(大爱道)比丘尼,出外托钵,乞得满钵食物。在归途中,被婆罗门吐唾,污染了钵中的食物。释尊遂制「尼乞食时,应持钵络,掩盖而去」。如此,可遮尘土,亦方便擎拿(大24.372下)。佛弟子要注意饮食卫生,相对的亦不可忽视食器的清洁。故释尊开示若装酥蜜、油、沙糖之瓶,油腻难洗时,可「取置深水中,渍七、八日,待诸鱼鳖,唼尽油腻」 (大23.826中);而「凡是钵者,当须净洗」(大23.745中);不应「随秽恶地」(大24.233下)、「随何地」(234上)放置钵;亦不把 「恶物」放于 内(283下);乃至不以大钵盛「死胎」(360上)等。此中,不可随意随地摆放钵方面,律中有一事缘,相当独特。律中记载有一边国地方,居民彼此都很生 疏恶贱,纵使是自己父母、兄弟、姊妹,也是不相往来、亲近。所以,释尊叮嘱比丘若到此国乞食,可于「巷陌乞食之处,作小曼荼罗坛,应置钵已,在一边住,心 缘于钵,有施食者,令著钵中」(大23.826上)。如此,本来不可随地放置钵,但为适应边国民情,故方便的作一小坛,放钵乞食。这种情形,亦应是戒律是 随方毗尼的确证。(注16)以上,是有关于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杜绝病苦的问题。虽然《根有》广律在这方面的著墨不多,我们从有限的资料,仍可体会到释尊对僧众饮食习惯、饮食卫生的关心。上来讨论了一、改善生活环境;二、环境与个人卫生;三、良好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等问题,这些都是预防、杜绝病苦的重要方式。亦是释尊解决众生病苦的良方。
叁、佛教的医疗保健 依据《杂阿含经》的记载佛世时,曾有比丘因病痛所逼,痛苦不堪,故而厌世,举刀自杀,以结束生命的记录(注17)。病苦恼人,可见一斑。如在前言所说的,释尊为解除众生的病苦,开示了「法药」和「医药」的治疗。以下就来探讨佛教的医疗保健问题。一、制限与开缘揆诸律典,当比丘被病苦折磨,羸瘦无力,不堪随众生活;或看病比丘,因照顾病比丘,分身乏术,无法和众生活,此时,释尊会斟酌实际需要,于病比丘和看病者特殊的制限与开缘,以减轻他们身心的负担。以《根有》广律为例比丘249戒中,和病比丘(包括看病比丘)有关的戒有尼萨耆波逸提2条;波逸提12条;众学法25条;以及杂散在各犍度中的一些生活规制。以下以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和犍度中的一些事例,来看释尊对病比丘、看病比丘的特殊制限与开缘。首先,在波罗提木叉部分,为病比丘而定的制限有尼萨耆波逸提30「服过七日药」波逸提88「量作覆疮衣」此中,「服过七日药」学处,是酥、油、糖、蜜等,是属于七日药。病比丘于七日夜中,可自持守,随意服食,若过七日限,则药应舍,罪应悔过(大23.759中─下)。而「量作覆疮衣」,则是覆疮衣应长佛四张手,宽二张手,若过量,应截去(大23.896上)。此两者都是希望佛弟子,虽然是病时所须物,还是尽可能的「少欲知足,易养易满,知量而受,修杜多行」(大23.759中)。其次,为病比丘而开缘的制限有尼萨耆波逸提2「离三衣宿」波逸提31「展转食」波逸提32「施一食处过受」波逸提34「足食竟更食」波逸提36「别众食」波逸提40「索美食」波逸提52「触火」波逸提60「非时洗浴」波逸提79「饮酒」为看病者而开缘的有波逸提77「不与欲默然起去」波逸提80「非时入聚落」波逸提81「食前食后行诣余家不嘱授」此中,波逸提77、80、81三条,都是为方便看病者照顾病人,所作的通融。亦即看病者为了看顾病人,难免无法随众作息,所以在众僧「如法评论事」(大23.856下)时;或者需要「非时人聚落」(864下);或「食前食后行诣余家」(866中)等,可向僧众言明,即可离去。又为病比丘而开缘的九条戒中,尼萨耆波逸提2「离三衣宿」戒,是比丘外出游行,应三衣随身,不可离三衣而宿。不过,若老迈龙钟,或生病羸瘦,无力携带,可在僧中作「不离僧伽胝」羯磨。如法作后,即可离衣游行人间(大23.712中─下)。波逸提52「触火」戒,是比丘不可然火,或教人然火,除非是「风病得火为良,当须近火」外,不可「无病为身」而然火(大23.827下)。不过,寺院中可设立「然火堂」,为免烟熏损物,病人应在寺外,或中庭然火,待烟尽方持入室(大24.283中)。波逸提60「非时洗浴」戒,释尊制比丘半月半月洗浴,若热时、病时、作时、行时、风时、雨时、风雨时,可随意洗浴(大23.847上─下)。比丘病时可洗浴,在〈杂事犍度〉 亦有相同说法。如说比丘生病,医生处方是洗浴身体,就可痊愈。此时可入浴室澡浴,以除病苦。释尊并教导浴室的作法,室中的陈设,以及洗浴的方法等(大24.219中─下)。而浴室外,可依据「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图像(大24.283中),以作庄严、警众之用。此外,波逸提31、32、34、36、40、79等六条,是属于饮食方面的制限。也就是病比丘在饮食方面,有较特殊的宽限。亦即病比丘,因病情之需要,可以「展转食」;「索美食」;「施一食处过受」;「足食竟」作「余食法」更食;「别众食」;乃至若「医人令含酒或涂身者」无犯(注18)等。其次,是犍度篇部分,有关病比丘、看病比丘的规定如〈安居事〉 中云比丘在安居期间,(《根有律》安居期5月15到8月15),不能无故他往。无故他往,是破安居的行为。不过,若比丘忽然生病,而安居处「无医药」,或「无人看顾」时(大23.1043中)可以移往他处,不算破安居。若安居处,不理想,容易生病;或湿气太重,恐后病生。此时,比丘亦可移往他处安居(1043下)。如果有比丘病重困苦,遣使来请说法,及请相见,可以受持七日法前往(1043中)。若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病重将殁,设诸饮食,及施衣物,供养僧伽,比丘亦可受持七日法前去,如此,都不算破安居(1043上)。而〈随意事〉(自恣)中云比丘三月结夏安居了,集众举行自恣。若比丘身婴重病,不能赴集,此时应取「随意欲」(注19);众集作随意欲时,比丘因患痔,不堪久坐,可采「一说随意」(1046中)的方法,缩短随意时间,以免久坐,痛苦劳累。此外,病比丘尚可「乘舆」(大23.1054下)、「乘车」、「乘船」(24.452上);可在僧伽净地剃发(大24.427中);以及早请食来,在房中食(看病者亦可,大24.375下)等。而比丘在平时,可蓄「药直衣,若遇病时,卖以充药」(大24.4 47下)以应不时之需。以上所举的是《根有》广律中,释尊对病比丘、看病比丘的制限与开缘。开缘部分,纯粹是为了病比丘而作的特殊宽待。若病瘥,即应遵守原来的制限,不再享有优待,如释尊说「凡所有事,我于病人,非时开者,于病瘥后,咸不应作。若有作者,得越法罪」(大24.427下)。又有关于病的制限,律中还有一事,值得一提。《根有》广律〈出家事〉中记载曾有病人,为医病故,假投释门出家。师父为之延医治病,同道为之殷勤照顾。谁知病瘥后,毫无感恩、眷顾之心,还俗返家去。于是释尊规定「不应度患者,若为出家来者,应先问有患不?若不问者,得越法罪(大23.1035上)。又不应度「癣疥、疮癞、 、乾癣、湿癣、瘦病、患嗽、上气、憔渴、疟病、癫狂、 癖、痔病」(注20)等,重大恶疾者出家。释尊等视一切众生,为什么规定病者,和患重大恶疾者,不能出家呢?关于患重病者不能出家一事,除了以上的事缘外,或可从佛陀时代,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腐烂药──四依法得到解答。四依法中的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从前面(贰、预防胜于治疗,参、佛教的医疗保健)的分析中,可知此三依是不适于病者的。如(一)、常乞食方面世尊对于病比丘,在饮食方面,有较特殊的开缘,以期病比丘因饮食的调养得宜,早日痊愈。若病比丘托钵乞食,不仅来回劳累,加重病情,亦将招致外人讥嫌,同梵行人,「不相看视,谁当看者」(大22.455中)。如此,常乞食的生活是不适于病患的。(二)、粪扫衣方面律中记载舍利子因患风症,僧伽梨太重,不能荷担,世尊遂规定比丘,可作不离衣羯磨。(大23.712下)。又《杂阿含经》记载大迦叶是头陀行者,常是粪扫衣。世尊劝大迦叶云「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汝今可住僧中,著居士坏色轻衣」(大2.301下)。由舍利子、大迦叶的事缘,可知因「粪扫衣重」,是不适于老、病者披覆的。(三)、树下坐方面佛弟子在山边水陬,旷野林下,随遇而安止住,任运而生活。然在太恶劣的气候,及身体不调时,建立寺院,敷设床具,是避免病苦侵袭,减免病情之方法。由此,亦知树下坐,是不适于病者的。(四)、腐烂药方面经中亦翻译为陈弃药。什么性质的药是腐烂药?有解说为大小便的(注21)。把腐烂药当作大小便,义净三藏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曾予以反驳喝斥。如说「自有方处,鄙俗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猪粪猫粪。或瓶盛贮,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且如葱蒜许服,尚自遣在边房,七日洁身洗浴而进。身若未净,不入众中,不合塔,不应礼拜,以其臭秽,非病不听。四依陈弃之言,即是陈故所弃之药,意在省事,仅可资身。上价自在开中,服实非成损.大师既缘时御物,讥丑先防,岂遣服斯而独乖时望。不然之由,具如律内,用此惠人,诚为可鄙,勿令流俗,习以为常,外国若闻,诚损风化。又复大有香药,何不服之?己所不爱,宁堪施物?然而除蛇蝎毒,自有硫黄、雄黄、雌黄之石,片子随身,诚非难得,若遭热瘴,即有甘草、恒山苦之汤,贮畜少多,理便易获;姜椒荜茇,旦咽而风冷全;石蜜沙糖,夜餐而饥渴俱息。不畜汤药之值,临事定有阙如,违教不行,罪愆宁免,钱财漫用,急处便闲。若不曲题,谁能直悟?鸣呼!不可施佳药,遂省用龙汤,虽复小利在心,宁知大亏圣教!」(大54.225上─中)从义净三藏的解说中,可知陈弃药是「省事,仅可资身」之药,并不是大小便。从世尊制戒的精神来说,「省事,仅可资身」,并非全然不适于病者,只是在应病与药的权宜上,世尊与病比丘有更宽广的空间,可取用适合病情需要之药。以上,从佛陀时代,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四依法,不适于病者的理由,作个简单的厘清。由此,应当可体会世尊不许患重大恶疾者出家的原因了!不过,关于癫狂者不可出家一事,根据律典记载,佛世时,曾有比丘癫狂心乱而出家的记录。一是瘦瞿答弥;一是施越。一、瘦瞿答弥,未出家前,因接二连三,种种不幸打击,而癫狂心乱。所幸,得见释尊而回复本心。后随大世主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大24.352中─357上)。二、施越比丘,因为痴狂颠倒,常作不清净、非法、不随顺道。而等他清醒时,却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样时而痴狂颠倒、时而清醒,造成僧众的诤论与讥嫌。释尊遂制,应与施越比丘「不痴毗尼」(大23.143上─下)。从以上的两个事缘,可知癫狂者如果回复本心,成为正常的人,是可以出家的,如瘦瞿答弥比丘尼。而〈七灭诤法〉「不痴毗尼」中的施越比丘,出家后,时而癫狂,时而清醒,释尊慈悲,予以「不痴毗尼」解诤。然当他失去本心时的所作所为,还是会带给僧团负面的影响。所以,若未出家即已癫狂者,不应与出家。
二、应病与药应病与药,是释尊或医人,针对病比丘的病症状况,轻重程度,予以最适当的医疗处方。以下就比丘的病症,释尊和医人给与的医疗处方,来探讨佛教的医疗保健。(一)、疮病疮病,是皮肤肿起,隐藏脓水,或皮肤红肿溃澜之病。律中有「量作覆疮衣」学处(大23.896上);以及「有疮令数解系」学处(大23.1013下)。前者是疮已发炎,脓血流出,恐污染僧衣,故释尊允许比丘,以覆疮衣遮盖疮口,以免伤口恶化,并维持衣服的净洁。后者是医人以药敷裹治疮,不可故意令医人数数解系,触恼医人。而治疗疮病的方法有1。涂油有兰若比丘身患疮疥,医人教以「食好食已,取芥子油(辛油),遍涂其身,于日中坐(大23.634下),必当痊愈」。2。开刀阿难背上生疮,佛要侍缚迦医生为阿难疗治。当阿难一心倾听释尊说法时,侍缚迦「取妙药,傅其疮上,疮既熟已,以刀割之,出其脓血,复以妙膏傅上,因即除差」(大24.165中─下)。3。针刺阿难额上生疮,医生用针刺去恶血,敷上好药,以帛缠裹,当日即瘥(大2 4.166中 下)。4。口吮未生怨王之子,手指生疮,王「嗍其痈,疖穴破」,吸出脓血,病得瘥(大24.190中)。5。涂(牛黄)药比丘额上生疮,医人教以「于疮四边,以牛黄涂之」,可得瘥(大24.208上)。6。涂善坚树粉(注22)释迦菩萨云「善坚树,是其冷药,能除热病,汝等各应细截斩分。若有鬼气痈肿,将此涂之,并得除差」(大24.112中)。7。服涩药比丘身患疮疥,医生教服「涩药」。释尊开示有庵没罗、婆、赡部、夜合、俱奢摩(注23)等,五种涩药。或皮或叶,捣粹,水煮,放在微微的太阳下晒乾。用此涩药涂身,待药效进入皮肤后,洗浴清洁。如此,重覆涂洗,疮病可得瘥(大24.2上)。释尊并规定了用涩药行法(2中)。8。洗药汤毛血比丘身体搔养,毛孔脓血流出。释尊云「当以树叶作汤,徐徐洗除」,而仁身衣,要时时浣洗、曝晒(大24.270中─下)。9。换穿鞋类比丘因穿不合适之鞋,磨脚而生疮。释尊允许换穿「皮带鞋」(大23.1056下)、「重鞋」(1057上)、鞋「两边著替」、「靴鞋」(1057上)、「 头鞋」(注24)。以上,是律中治疗疮病的方法。另外,释尊亦规定,治疮病要找良医,以免产生不良的后遗症。如有一比丘,脸上生痈,医师以针刺,其口便呙。释尊云「凡人护面如护明镜,不应辄使无识医人而行针刺,若使作者,得越法罪」(大24.220上)。而若比丘有善医者,可在屏处帮患痈痤者敷药(327下)。此外,若头上生疮,不方便剃头,可于「疮处以铰刀剪」之(230下)。若隐处生疮,应告老宿比丘,然后剃除疮处隐毛(230下)。比丘不应照镜,若为观疮,可「览镜无咎」(218中)。又释尊说,人身有八万户虫,此虫是随人生而生,人死而死。所以比丘死,可以如法焚烧。不过,身有疮者,应观察无虫后,方可烧殡(286下)。(二)、风病风病的症状如何,律中未说明,故不得而知。依据律中一鳞半爪的记载,可知风病大概是住处气候不适(大24.7上),和吃了冷性食物引起的(125下)。其治疗方法如下1。用酥煎三种涩药释尊在狄苗国人间游行,到一旧住处止宿,风病发动,阿难陀往问医人处方。医人教以「宜用酥,煎三种涩药」,服食即可痊愈(大24.7上)。又「酥」亦可治失眠症(大24.300上)。2。诃梨勒果(注25)释尊初成道时,受二商人供养,因「 、酪浆、蜜,性冷」(注26),故释尊患冷风气。释提桓因取「诃梨勒果」奉上释尊。释尊食已,风气即除(大24.125上 下)。3。盐醋舍利子患风病,医人教以宜服食「盐醋」,即可痊愈(大24.3中)。4。麻粥比丘病,医生教食「大麻粥」。释尊指示可食「麻粥」,或是用「蔓菁根茎花叶,及其子实」等,作成粥食,可以治疗风疾(大24.440中)。5。有情脂比丘患风疾,医人教服用「有情脂」。释尊云鱼脂、江 脂(注27)、鲛鱼(沙鱼)脂、熊脂、猪脂等五种脂,病比丘七日服,过七日不应服用。所余残药,应收举储藏,并说明了「收举法式」(大24.1下 2上)。6。生肉西羯多比丘患风(注28),医人教服用「生肉」,治疗风病(大24.2下)。而生肉可遣敬信者,向杀羊、鸡、猪、捕鸟、猎兽等五屠人处取(420上)。7。然火比丘患风病,医人云「凡是风病,得火为良,当须近火」,即可痊愈(大23.837下)。8。洗铁暖水毕陵陀婆蹉患风疾,把「热铁,置瓶水内」,用此铁汤水,洗浴身体,病即得瘥(大24.250上)。9。洗药汤水释尊云治风病,可以把「根茎花果及皮木等,共煮为汤」,洗浴除疾。并在「洗将了时,于其汤内,置一两滴油」,润泽身体,以免粗糙皴裂(大24.246中)。10。换穿绳履比丘两腿风肿,皮肤溃澜,释尊说可穿「绳履」(大23.1055下),以减轻病苦。以上是风病的治疗方法。其中舍利子服用盐醋,因而治愈风病之事,律中亦有因服用盐醋而丧命的。如有一比丘病,日渐羸瘦。因在俗时,曾饮盐醋治病,故道友取盐醋与之服食。服后不久便死。释尊云「彼昔在家是痰病,今是风热」,故昔时是药,今非药(大23.644中─下)。所以比丘若「不问医人,乃至耆旧,辄以自意,与病人药,得越法罪」(644下)。又关于吃肉治病,律中还有两则事缘。一是大军长者夫妇二人,敬信三宝。请佛及僧,三月安居,供养无缺。有比丘生病困苦,医生教服用「肉羹」疗疾。适逢国内断屠,遍寻无肉,长者妇自割「髀肉」,供养比丘,病得除瘥。事后,释尊问长者妇汝何故能于生死险道中发菩提心?长者妇云「轮回生死中,是身亦可得,百千俱胝劫,尊胜境难逢」,故能无畏,割肉供僧。而后,释尊告诸比丘「食人肉者,众所共嫌。于诸肉中,人肉最为臭秽可恶,故比丘不应更食。若食人肉者,得吐罗底也罪」。并制了众中上座行法(大24.3中─4下)。二是比丘病,医人教以「大肉团,非时煮饮」。释尊云有 (豺)兽,「腹中肠直,肉便出,体犹未变,应取彼肉,煮而饮用」(大24.427下)。病比丘虽取用,仍未平复,乃至释尊说医人处方,随意应服,待病愈后,即不应用(427下)。(三)、痔病患痔病者,不堪久坐,律中有比丘患痔,释尊因而开缘,可「一说随意」的记载(如前制限与开缘中说)。而关于痔病的疗法有1。熊皮比丘患痔病,医人教以应用「熊皮作鞋,著时便差」(大24.297中)。又释尊说熊皮可放在佛堂门扇下,安坐上,或于脚边,如此,「能令明眼,并疗痔疾」(大23.1057中)。2。咒、药比丘患痔,庸医以刀割治,伤痛逼迫,痛苦不堪。释尊云「痔病有两种疗法,一者以咒;二者以药(大24.6下;420中)。并教导比丘诵《痔病经》。若诵持《痔病经》者「(痔病)必得除差,若有诵者,乃至尽形,终无痔病,共相逼恼。亦得宿命智,能忆过去世时七生之事」(420中)。亦即比丘若诵《痔病经》,不仅「风痔、热痔、痔、血痔、粪痔,及余诸痔」,(420下)都能乾燥、掉落、消失;亦能得知过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世魔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