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抓怎样设置角色在一个小班区域角布置图片内活动

因为这两部作品的影响力确实相去甚远,这么说吧,没有小圆脸,你现在看到的动画照样都能拍出来,但没有eva,你现在看到的日本动画界是不可能存在的……&br&&br&EVA的赞美语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日本动画三大浪潮”。注意,是“浪潮”不是“神作”,神作可以有很多,小圆脸马裤螺丝菲特凉宫什么的都是神作。但“浪潮”这个词只能用来形容三部作品——《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新世纪福音战士》。在日本动画史上,有且只有这三部作品能配得上这个形容词,因为这三部作品不光是神作,还引领了一批神作,没有这三部作品,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日本动漫。&br&&br&1974年的《宇宙战舰大和号》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引发社会现象的作品;1979年的《机动战士高达》是日本第一部成功的青年向动画;而1995年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则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有“动漫”的模板。&br&&br&EVA只做了三件事:&br&第一,它一扫宫崎勤事件以来日本动画界的低迷风气,使日本动画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现象级作品。EVA一出,各公司赢粮而景从,使日本动画界走出了持续近十年的低迷。&br&第二,它为日本的宅文化创造了“模板”。在EVA之前不乏有魅力的女性角色,也不乏塑造女性角色的大师。但这些女性角色的成功都是难以复制的:EVA之前,莉娜.因巴斯是莉娜.因巴斯,早乙女乱马是早乙女乱马,贝露丹蒂是贝露丹蒂;EVA之后,绫波零是三无少女,星野琉璃是三无少女,长门有希是三无少女……自EVA之后,“属性”这个概念开始大行其道,连带着女性角色的数量与质量也直线上升,你可以说“属性”这东西祸国殃民,让日本动画进入了同质化严重的工业化生产时代,但没有“属性”,谁又能设计这么多优质的女性角色呢?&br&第三个就是制作委员会制度,在EVA之前,制作动画需要公司自行承担费用,待制作完成后再靠电视放映与周边制作收回成本,因此被一部作品拖到财政崩溃的动画公司大有人在,只有日升这种财大气粗又有财团B撑腰的公司才敢放心大胆不计成本的制作动画。但gainax在制作EVA时引入了制作委员会制度,即将漫画杂志,模型公司,小钢珠机公司等能从作品中获利的单位集结起来,先让他们提供财政支持保证作品完成,再通过高投入带来的高质量保证投资方盈利。这一制度后来被各公司纷纷效仿,固然它导致动画公司受制于资方不能随心所欲的制作动画,但没有制作委员会制度,每年面世的动画能有现在的十分之一就算不错了……&br&至于什么心理哲学思想深度这种见仁见智的特性,我就不多做评价,也无需评价了——只要有上述三条,就能保证EVA成为一部足以被载入史册的,里程碑式的无法超越的作品。&br&&br&补充一句,我不觉得EVA与小圆有什么相似性,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庵野秀明与虚渊玄的风格有些相似。而这种相似是因为他们的童年经历有些相似:庵痞被《传说战士伊甸王》中全宇宙毁灭的大结局弄得觉醒了奇怪的东西,老虚则是看到《机动战士Z高达》中莱拉.莱拉的忽然死亡吓到变成“爱的战士”。而这两部作品的监督都是富野由悠季——也就是《机动战士高达》的监督。&br&&br&再补充一句,EVA对日本动漫的影响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来:CM办了九十多届,累积出本子数量最多的角色排行榜上第二名是绫波零,第一名是明日香。&br&&br&再补充的补充:随手瞎写的竟然破百赞了T_T,根据评论区的反响,如果放两张图的话赞数是不是能再翻个倍啊……
因为这两部作品的影响力确实相去甚远,这么说吧,没有小圆脸,你现在看到的动画照样都能拍出来,但没有eva,你现在看到的日本动画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EVA的赞美语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日本动画三大浪潮”。注意,是“浪潮”不是“神作”,神作可以…
&p&忘了以前在哪看到的了,大意有这么一条:&/p&&br&&p&暗黑2的画风阴暗、压抑,特别进入死尸洞穴真有一种黏糊糊滴血的感觉。整个地图静悄悄的,火把发出的噼噼啪啪声、玩家的脚步声都很明显,冷不丁冒出个怪物真的能把人吓一跳,尤其是晚上一个人玩的时候,而且总有一种走不到头的感觉。&b&这种感觉,叫冒险。&/b&&/p&&br&&p&暗黑3画面更好了,画风明亮、节奏更快。但地图实在是小的可怜,总感觉走两步就会在预定地点出现几个怪,有NPC必有对话并引导一段剧情,聒噪的随从(特别是小偷)全程叽叽喳喳。虽然让玩家不再那么无聊,但大大破坏了气氛。&b&这种感觉,叫旅游。&/b&&/p&&br&&br&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忘了以前在哪看到的了,大意有这么一条: 暗黑2的画风阴暗、压抑,特别进入死尸洞穴真有一种黏糊糊滴血的感觉。整个地图静悄悄的,火把发出的噼噼啪啪声、玩家的脚步声都很明显,冷不丁冒出个怪物真的能把人吓一跳,尤其是晚上一个人玩的时候,而且总有一种…
&p&为回报感谢破千,前来作答。&/p&&br&&p&&a href=&/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35 《魔法少女小圆 新篇》中角色和人的生存条件——论叛逆的故事&/a&&/p&&figure&&img src=&/78cdfbc588055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8cdfbc588055_r.jpg&&&/figure&&p&&b&1. 《叛逆的故事》的“看不懂”&/b&&/p&&p&
两年多以前《叛逆的故事》的上映首日,笔者在池袋的电影院里看完这部电影后,偶然听见旁边有两个约摸小圆她们年纪的少女在互相叫出“わかる!”(这里可以有三种意思,即可以理解这部电影,可以理解对方的感受,可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p&&p&在还是昏暗的剧场里听到她俩的声音,笔者就不禁歪着头在心中暗念“我可还一点都没看懂”。本文就从笔者这个观影后的第一感受开始说起。&/p&&br&&p&
笔者感到“看不懂”的对象也有三点。第一,主人公小焰的动机(情感代入的问题,当时笔者还没对TV版有&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魔法少女小圆》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Macro kuo 的回答&/a&里那种程度的理解)。第二,设定(世界观、故事展开的问题)。第三,对于作品整体里所散布的各种艺术创意表现的解释(解读意象的问题)。&/p&&p&
这些“看不懂”的起因,客观来说,就是来自于这部片子的巨大信息量——不仅影像画面表现令人炫目,故事也是一波三折,设定更是纷繁复杂。这个信息量已经超出了笔者在电影院第一次看的时候所能处理、消化的限度了。&/p&&p&
笔者当时就想到,如果将“能让第一次观影的观众有多投入和享受”当作衡量电影价值的基准,这部作品作为电影来说就不得不被看作是“失败的作品”了。这是因为,《叛逆的故事》的节奏实在是太不按一般电影的套路出牌了。&/p&&figure&&img src=&/d411e85e40c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d411e85e40c_r.jpg&&&/figure&&p&
然而后来笔者在“自己家”这个私人视听空间里观看完全生产限定版的《剧场版 魔法少女小圆 新篇 叛逆的故事》蓝光光碟的时候,这一判断很快就被刷新了。&/p&&p&
蓝光版的这部电影,据导演宫本幸裕所言“总2300个分镜头中有一半以上做了修改”,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已经不太能算和笔者在电影院里看的是一个版本了。而且这个限定版当中也收录了与影片后半的小焰的(配音)演技大不一样的版本的光碟。&/p&&p&
在反复观看这两张光碟的过程中,笔者对这部作品的印象开始起了变化。在反思这个判断的差异的时候,笔者发现,最初把《叛逆的故事》当“电影”来观看并判断作品成败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p&&p&
我们想要将影像以光盘的形式所有、收藏的作品有着什么样的特质呢?影像质量的重要性自然首当其冲,此外还要能在想要看的时候可以随时看,再来就得是经得起反复看的作品。《叛逆的故事》可以说就是这么一部作品。&/p&&p&
通过观看这张光碟,笔者发现,不应该以“电影”、而是应该以最适合在自己家反复进行私人观看的“光碟”的形式来评价这部作品。这么一来,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就会大为不同。《叛逆的故事》作为“电影”虽然说不定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作为“光碟”来说,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对于动画这个媒体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彻底优化的——现代动画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之一。&/p&&br&&p&&b&2. 这不是电影&/b&&/p&&p&
下面让我们先读读《叛逆的故事》(完全生产限定版)光碟里作为同捆附属品的叫做“MATERIAL BOOK”的册子。这本册子里收录的访谈集之类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成了制作方对于观众“要这样看”的指示书,这里所写的内容对于光碟内容的视听是肯定有影响的,而将完全生产限定版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时候,甚至应该把它当作是作品的一部分:&/p&&figure&&img src=&/a330627aceab713be16173_b.jpg& data-rawwidth=&1190& data-rawheight=&11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0& data-original=&/a330627aceab713be16173_r.jpg&&&/figure&&blockquote&新房昭之(总导演):“不过这种感想估计应该是看完第一遍时的感想吧。在知道了故事构造以后第二次再去看的时候,就应该能更加自然地享受故事前半部分剧情了。我觉得在不知道故事情节的情况下和知道故事情节的情况下看的感受是有区别的。不知道故事情节的时候,故事前半大概就会被看成主人公们在虚假地演绎着那个仿佛很快乐的世界。然而在了解故事情节之后,就会觉得‘是这样啊,原来如此’,此时感受到的虚假性也就应该会渐渐淡化了。”
宫本幸裕(导演):“我自己重新回顾了这部电影后,发现这里的信息量真的很大呢(笑)。这样的话如果不去好几次电影院看就没法完全掌握故事里到底在发生了什么,观众应该会很辛苦呢。”
谷口淳一郎(角色设定兼总作画导演):“希望大家在看的时候都能不断倒回去重看这部片子,直到满意。”
鹤冈阳太(音响导演):“影像表现实在是太震撼了,第一次看的时候应该只能瞪大眼追随影像表现直到最后了。(中略)希望大家都能在眼睛看惯了以后,接着用耳朵去听、然后再去看演技水平的这种步步深入的方式看上好几遍。”&/blockquote&&p&
作品的主创人员异口同声地推荐大家要“反复看”。事实上这部作品也是像他们所说的,看上好几遍才会趣味倍增。&/p&&p&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光碟发售的时候,制作人员们都假设并期待观众会去“反复看”《叛逆的故事》。蓝光或者DVD这种东西只要入手后就可以想看多少次看多少次。反过来说,这里的观点就能让观众觉得“不重复去看就没法理解”,这样就可以期待观众们成为电影院里这部作品的回头客,或是去买光碟(日本最近的电影院与以前不同,大多数都采用清场制度,想要反复看的观众就每次都得买票,这样就直接给电影的票房添砖加瓦了)。&/p&&p&
在日本除非是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的作品,动画电影并不是都能通过电影院的盈利来取得收支平衡。而在制作时大都预估了之后的光盘制品(蓝光、DVD等)或是网上播映之类的利益,甚至有些时候电影院的上映只有对影片本身的宣传目的(譬如新海诚的《言叶之庭》就是上映和光碟发售同步)。&/p&&figure&&img src=&/563e1dce9c581d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563e1dce9c581d_r.jpg&&&/figure&&p&
不论是好是坏,这就是作品所处的环境。“预估观众会怎样观看,计算如何收支平衡”的过程会对作品内容产生影响的事实可以说对于商业艺术来说是在所难免的。相反,我们甚至可以说娱乐的特性本身就在能够从这种过程中获得生命力的地方。&/p&&p&
如果笔者“看不懂”的各种各样的要素、过剩的信息量都是预想着观众会反复视听而被编排在内容里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重视这种表现的机能面来进行解释了。&/p&&p&
《魔法少女小圆》TV版是描述了时间循环这个反复体验的故事(解释了时间循环故事之所以流行的各种观点,详见&a href=&/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30 动漫里时间循环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如果说TV版是在内容上采用了这种时间循环的话,《叛逆的故事》就也是需要(期待观众)反复体验的作品了。&/p&&p&
也就是说,视觉上画面的高速运动、隐喻的过剩、设定的复杂性、动机的难以代入情感、都是为了让人去看第二次、第三次的“机能”了。&/p&&p&
这部作品所处的环境对于作品内容产生影响的地方还有一处。还是从“MATERIAL BOOK”引用主创们的发言:&/p&&blockquote&新房昭之(总导演):“角色们受到粉丝们的接受,制作方也就跟着很快乐,因为这部片子就是为了再一次体会这种快乐而开始制作的。”
笹木信作(分镜师):“比起我们制作方自己去谈论,粉丝们反而会更加帮我们宣传、深入探讨这部作品呢。看到这里我也很钦佩,也在向粉丝们学习。”&/blockquote&&p&
这里两人所要表达的,就是由于TV版的《魔法少女小圆》的成功,导致了特别是以妄想角色之间关系性为形式的二次创作的流行,《叛逆的故事》就是意识到这种呼声而制作出的作品了。实际上,将TV版里无法实现的角色组合之间看起来“很幸福很快乐”的日常嬉戏“赤裸裸地”展现给了观众的故事前半部分,就可以当作是“官方”将仿佛粉丝们所妄想的角色间关系性进行了二次创作的结果。&/p&&p&
《叛逆的故事》本身就能够当做“官方”二次创作式的作品。特别是在我们反复观看了TV版、剧场版前后篇以及《叛逆的故事》这三个版本以后,就会难免对“哪个故事是变成了哪样的”、“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变成怎样了的”、“设定又是如何不同的”之类的问题开始感到混乱。&/p&&figure&&img src=&/85ef1fc3a170d9d2c3b06ca07f73b41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85ef1fc3a170d9d2c3b06ca07f73b41b_r.jpg&&&/figure&&p&
在制作现代的日本商业动画时,很难无视商品化(merchandising)和粉丝二次创作(fan fiction)的世界。这与故事内容的分析也是紧密相关的,让我们简单说明一下。&/p&&p&
商品化作为与关联商品联动的手法,可以追溯到类似迪斯尼和《星球大战》等案例。像是动画杂志、Mook(同时拥有Magazine和Book特征的出版产物)、手办、圆珠笔、毛巾、罐装咖啡等的例子层出不穷。时不时比作品影像本身更能盈利的这些“关联商品”的兴盛程度甚至让人疑惑究竟作品和商品哪边才是本体(或者也许应该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本体”,而该把这些商品群所创出的一个综合的宇宙整体,看作现象的一个“作品”)。&/p&&p&
在商品化上获得了极大成功的《星球大战》这部作品,光看其本篇(1-9章)之外的无数官方外传作品群就很庞大,粉丝们所制作出的所谓二次创作就更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了。甚至有像《人民vs乔治·卢卡斯》之类的纪录片作品专门记录了其粉丝和作者们之间你来我往的对抗的这个过程本身。&/p&&figure&&img src=&/dccddd40a633ac6a06cf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7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dccddd40a633ac6a06cfb_r.jpg&&&/figure&&p&同理,动画电影也不单单是为了生产电影本身,而是为了同时生产周边商品而制作的。充满了对于角色和作品世界的爱的粉丝们的二次创作也让作品一传十、十传百。这些要素同样作为围绕现代“电影”的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p&&p&
《叛逆的故事》就是像这样将媒体所处于的各种条件反映在了其作品内容里的。&/p&&p&
当然,媒体所处的条件给作品内容带来影响的这个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被誉为近代小说鼻祖之一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就是描绘了一个读了太多骑士道故事的男人将现实误认为是骑士道小说的故事。这部作品畅销后出版的续作里,甚至还有主人公堂吉诃德被读了第一部小说的读者开玩笑、和读了盗版续篇的读者对话的场景。这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所谓后设性(meta-fiction,定义详见&a href=&/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18 《银魂》——“反时代”的后设(meta-fiction)节目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的东西其实从近代小说的最开始就一直存在,媒体条件(商业流通的书)会对作品内容产生影响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p&&figure&&img src=&/d418e00b2fa6c94e127680_b.jpg& data-rawwidth=&18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00& data-original=&/d418e00b2fa6c94e127680_r.jpg&&&/figure&&p&
那么《叛逆的故事》所独有的特质又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就《叛逆的故事》内容进行详细分析。&/p&&br&&p&&b&3. 没有外部的城市——作为后设故事(meta-fiction)的《叛逆的故事》&/b&&/p&&p&
就如上文所说,《叛逆的故事》前半有意赤裸裸地描绘出的,就是一个好似粉丝们妄想的、魔法少女们过着幸福的日常生活的故事了。小焰刚开始只是对这个生活产生了疑问,然而最后却发现见泷原这个地方城市整体就是一个人工制作出的世界,而制作了这个世界的,就是魔女的小焰了。&/p&&p&
这个故事展开里,有着像弗雷德里克·布朗的《发狂的宇宙》、菲利普·狄克的《Eye in the
Sky》、押井守的《福星小子2
Beautiful Dreamers》、石黑升的《MEGAZONE
23》、亚历克斯·普罗亚斯的《黑暗城市》、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等作品里创作者们所一直描绘过的充满科幻式巧妙设计的场景。也就是说,《叛逆的故事》的这段描写是属于以“这个世界说不定是一场梦”“这座城市也许并不存在”“说不定全部都是自己心中的存在”之类的疑念为中心展开,可以引发主观认知价值颠倒的这种故事群里的一个故事。&/p&&p&
这种作品同时有着“推远”和“拉近”观众的两种效果。也就是说之所以观众会认为“这个世界说不定是在自己心中的”,是由于读书或者观影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在心中创造某种形象的过程,主人公的疑念和读者的行为本身就容易实现一体化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这不是现实,只是虚构的故事”的唤醒沉浸于故事的读者或观众的效果。例如《黑客帝国》里怀疑“这个世界难道不是人工的数码世界么?”的主人公,就向明知道这是电影不是“真的”却沉浸在其中的观众起到了“拉近”的代入感和“推远”的觉醒两个方面的作用。&/p&&figure&&img src=&/1b1cb2fc67f830a59482a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1b1cb2fc67f830a59482aa_r.jpg&&&/figure&&p&
《叛逆的故事》在继承了这些后设故事传统的同时,还添加了现代日本所特有的独自要素。&/p&&p&
这就是“将‘对于故事主导权的互相争夺’作为叙事对象”和“把围绕对于角色的所有权的争夺作为故事的核心动机”的这两点。这两点既起因于这部作品制作的环境(不得不制作观众喜欢的故事、受到观众想看续集的要求和期待的驱使去表现)、也起因于观众态度的变化(想要拥有“真正的角色”的这个既是可能也是不可能的动机)。&/p&&p&在过去,曾经有一个作者被奉为“神”的时代,直到有一天以法国评论家罗兰·巴特为首的一群人打破了这个作者的专制。他们宣称,就算作为神的作者说到“是这样的”,读者也没有必要一定得当真全盘接受,可以拥有自己的解释。这是曾经符合那个革命与叛逆的时代(1960年代)的风潮的。&/p&&figure&&img src=&/82e27bc254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82e27bc254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v2-69300d54edd8a86a55aed8_b.jpg& data-rawwidth=&334& data-rawheight=&4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4&&&/figure&&p&
然而,在集体制作各司其职的动画制作现场,不存在所谓“神”,作品制作是由“神明们”各出其力分工合作而成的。同时,被评论家大塚英志称作“故事消费”的二次创作活动也很活跃,在大塚看来这是因为消费者被名为作者的“神”所解放了(尽管后来他也对这点闪烁其词)。而现在,“神已死”,作者就化为了侍奉粉丝梦想的奴隶。“人类”叛逆了“神”,取得了胜利,“作者”反而成了“奴隶”。于是,这个新的“奴隶”就又要掀起叛逆。当动画作者们将上述三个层次的过程内在化于作品世界当中的时候,《叛逆的故事》就诞生了。&/p&&br&&p&&b&4. “神明们”的战斗——对“作品主导权的争夺”的故事化&/b&&/p&&p&
在笔者看来,新房昭之导演是会反过来利用女性动画粉丝心理来提出问题的创作者。从《化物语》系列最终话里专门将Comike的会场东京国际展示场Big Sight附近的风景作为背景就可以看出这种意图的体现。这种自揭心理“伤疤”式的作品却能拥有很多女性粉丝,着实令人奇怪。&/p&&figure&&img src=&/1d28e0b95dc354e62603_b.png& data-rawwidth=&546&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6& data-original=&/1d28e0b95dc354e62603_r.png&&&/figure&&p&
而原本御宅们也就有一种喜好自我指向型故事的倾向。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谜。&/p&&p&
让我们站在“小焰=粉丝”的这个解释的视角上,试着重新解读这部作品的故事构造。故事前半部分是幸福的粉丝二次创作的世界。沙耶香和杏子在一起和睦地嬉戏玩耍。小焰也是和大家关系融洽,作为魔法少女与“Nightmare”在战斗。这里麻美既不会死,魔法少女也不会自相残杀。就连战斗本身也像片头描写的那样,仿佛一种安全的过家家的感觉。&/p&&p&
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好呢?小焰又为何会感到不对劲呢?难道不应该是最为幸福的世界么?这里小焰的动机令人费解。她所渴望的是“真正的小圆”。然而什么才是所谓“真正的小圆”呢?本来就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构存在的角色们还会有什么真假之分么?在某种意义上全都是真的,在另一种意义上就又可以说全都是假的。“官方”和“非官方”、与是“真的”还是“假的”并非同一个意思。&/p&&p&
小焰所盼望的“真的”鹿目圆,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列出可以想象出的一些答案。&/p&&p&
首先有TV版的小圆。而那个世界里是存在一个循环构造的,于是也就还有各种分支点之后的各不相同的小圆。而这些小圆中的一个,变成了“概念”。&/p&&p&
从《叛逆的故事》的内容可以推测,小焰所想要做的,就是从“概念的小圆”中分离出“人类的小圆”(这个场景里描绘出了像镜子一样的东西破裂,两者开始分裂的过程)于是,这里被分裂出来的就可以看作是对于小焰来说的“真的”小圆了。&/p&&figure&&img src=&/e73c06569c85dfaff3f71647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
然而让人费解的,就是她对于“真的”小圆的执着了。故事前半部分的世界是小焰创造出来的,结尾的故事也还是她创造出来的。如果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新的世界的话,那就不应该存在什么“真的”还是“假的”。因为就连“真的”也是能被制造出来的。然而小焰却不会接受自己因这种脑内创作式的小圆而满足,而是希望从存在于自己制作出的世界的外部的“概念”小圆中,分离一部分导入这个世界的小圆。这里可以解释为想从“概念”的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心情,也可以解释为小焰所执着追求的“那个”小圆是唯一固有的小圆。&/p&&p&
通过“小焰=粉丝”这个解释,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她的动机了。&/p&&p&
进行二次创作的消费者只要是在创作作品世界,他们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神”。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世界就存在无数的神明。&/p&&figure&&img src=&/74da257d991d61cc4bec5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74da257d991d61cc4bec5f_r.jpg&&&/figure&&p&
看着作品世界的“神明们”有着各式各样的欲望,各种各样的CP情节,各种各样的性癖。并不是只有幻想“和睦相处”的粉丝,也不是只有幻想“沙耶香、杏子”的CP,包括攻受在内我们可以想象无数组合的可能性(并非只有主要魔法少女,可以想象和配角,甚至是和别的作品角色的CP,所以可能性就是无限的)。再者,喜欢什么类型的CP关系性的这个取向也是因人而异的。&/p&&p&
于是,由剧场版STAFF的华丽作画和官方声优表现出的世界就算可以被看作一个二次创作式的世界,这个世界并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欲望。这只不过是最大公约数式的折衷世界,肯定会让观众感到或多或少的非充实感。特别是对于小焰代入了情感抱着期待去看剧场版的观众们来说,由于知晓了和TV版的“魔女”战斗以及和“魔兽”战斗的这两个世界,那么在看到剧场版里和“Nightmare”战斗的这个世界观时,就应该会稍稍感到“哪里不太对劲”。于是,麻美在片中说道“我们(魔法少女)战斗的不应该是‘魔兽’么”的时候,观看了好几个版本和大量的二次创作的我们(观众)就能与麻美和小焰共有这种混乱感了。&/p&&p&
之后小焰和杏子发现了这个世界是一个封闭的城市,架空的世界。观众却是在两重的意义上知道这个世界是架空的(不必等过剩的狗咖喱空间表现来提醒我们,动画的世界本身就是架空的世界,这部作品也和TV版是采取了不同设定的世界)。&/p&&figure&&img src=&/47f58afaf8bfda8f3f3681b_b.jpg& data-rawwidth=&552&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2& data-original=&/47f58afaf8bfda8f3f3681b_r.jpg&&&/figure&&p&
后来小焰知道了这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是与其“外部”的存在相关的。这些存在,一个就是QB们,另一个就是从外部引来的角色们,还有一个就是小圆。这些要素都作为了小焰“无法如愿以偿”的要素,进入了这个架空世界。&/p&&figure&&img src=&/8cb047be2a649e3eb7e0ee_b.jpg& data-rawwidth=&569&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9& data-original=&/8cb047be2a649e3eb7e0ee_r.jpg&&&/figure&&p&接下来,小焰从自己创造出的这个梦的世界醒来以后,就发现周围的风景是一片荒凉。这个场景相当于从梦中醒来后看到的“现实”。虽然我们不清楚这是不是最为基层的真的现实,但是这种“荒凉”的风景,应该就可以看作是小焰从“虽然是自己创造的却感觉不太对劲的梦”里醒来的“现实”了。在作品的层面,这里就是最为外侧的“外部”。而这个“外部”也可以说是有着一片让人无法存活的荒凉景象。从画面的联想上,当观众观看到这个镜头表现时,就会(仿佛又一次体验了心灵创伤一般)回想起2011年的那场东日本大地震的巨大灾害,以及不可控的自然直接吞噬人类的那种“真实”的感觉。(对于这里的影像的扩张现实性,可以参考:&a href=&/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10 从核弹的假想现实到福岛的扩张现实(AR)——ACG中日常和非日常的对立到重合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a href=&/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23 透过“情念定型,奇迹和人偶”看Key社《AIR》和《Kanon》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p&&figure&&img src=&/bef17dca806bff8ac368efc78ce56c5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ef17dca806bff8ac368efc78ce56c50_r.jpg&&&/figure&&p&之后,仿佛为了拯救这个世界一般,成为了概念的小圆就伴随着图像性(或者是角色的身体性)降临于世间。&/p&&p&
然而,这所谓的“概念”是可以有图像的么?&/p&&p&例如,我们都有“三角”这个“概念”。让我们从脑中浮现一下这个三角形的形象。其“边”是被定义为没有面积的存在。然而常理告诉我们,没有面积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也因此它才是“概念”。现实世界里存在的“三角”都是一个个、个别的“三角”。三角山、三角公园、三角积木等等都是在严格意义上各不相同的唯一存在。我们可以将它们抽象化,并整理概括成“三角”这个概念——这就是“概念”的特性了。&/p&&p&
同理,“小圆”这个“概念”也应该是没有图像的。并且也是作为抽象的东西被共有的存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将小圆这个“概念”通过笔“注入真身=图像化”,都能分别创造出各自不同的“小圆”。在这个意义上,“概念”就等同于对“角色”的暗喻了。(在这个意义上TV版小圆画的魔法少女概念图对于她自己选择成为概念的结局就是具有绝妙的暗示意义的)&/p&&figure&&img src=&/187eee890c042d3f9bf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87eee890c042d3f9bff_r.jpg&&&/figure&&p&
那么这个“想要将概念的小圆变成非概念性存在”的小焰的执念到底是什么呢?这就等同于“想要将小圆这个角色变成不再是共有的,而是私人的、只属于自己的存在”的欲望了。这里所谓“真正的小圆”实质上并不存在,只不过是小焰“认为的真正的小圆”。那就是被从“概念”切离,失去了“神”这一职责的小圆了。&/p&&p&
也就是说,小焰体现的就是想要将原本注定会被共有的“角色”变成只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不可能的欲望的实现者了。&/p&&br&&p&&b&5. 小焰、是善,是恶?&/b&&/p&&p&
仿佛是在拒绝这个荒凉的外部世界一般,小焰用自身的力量重新制作了这个世界。虽然片中说明了这是“概念”小圆的“圆环之理”力量的一部分,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好像从梦中醒来直面了“现实”或者“外部”的人类又再一次选择在梦的世界里生活一样(不是活在荒凉的现实,而是任凭欲望驱使把小圆卷进自己的想象,选择活在自己内心的“梦”的世界)。&/p&&p&
这可以说,就是在2011年大地震后有意肯定了御宅式的生存,同时也显示出了原本人类就是不得不这样生存下去的这个事实。&/p&&p&
至于这个结局是坏还是好,就像虚渊自己说的“大家应该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他自身很清楚不同观众的解释会有差异性:“不过结束方式可是让我烦恼了一阵子”“回过头重新看来,我觉得可以说是成了完全依附于观众的伦理观的结局”。&/p&&figure&&img src=&/3f79884acbad5b1b3e57f9c858fd597e_b.jpg& data-rawwidth=&599&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3f79884acbad5b1b3e57f9c858fd597e_r.jpg&&&/figure&&p&
据音响导演的鹤冈所说,之所以会存在有着不同的小焰演技的两个版本的蓝光,是因为录音的时候有重新录过。将已经录好的音重录自然很费事,可是之所以还是选择了重录,是因为最初的版本(非剧场公开版)“没有能带有‘蕴意’”——这就导致最初的演技里故事后半的小焰实在是显得太过“恶魔化”了。鹤冈说道:“从世间一般的角度来看小焰的行为可能得算是邪恶的,但是我们这里是想要让观众感觉到,她只不过是在尽全力认真地做自己所追求的事而已。”&/p&&p&
鹤冈还说道,这个重录还想强调小焰并不是因为成了恶魔才会对欲望那么忠实,而是从最开始就是这样的。然后也注意了不要将对于欲望忠实的小焰表现得过于“邪恶”(有是“邪恶”的自觉这点比较有趣)。&/p&&p&(Youtube参考对比视频:&a href=&///?target=https%3A///watch%3Fv%3DnJMWu9QJwnU&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nJMWu9QJwnU&/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figure&&img src=&/v2-a2b29512e04cefa541f2045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a2b29512e04cefa541f2045e_r.jpg&&&/figure&&p&(这个场景里的孩子们在向小圆的石像砸石榴的时候说的Gott ist tot就是德语的“神已死”的意思)&/p&&p&
就像很多评论已经指出的,《叛逆的故事》的故事里很多地方都参照了尼采的思想。仿佛为了反映“神和对其的叛逆”这个主题一般,“神已死”这个尼采的名言在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所揭示的尼采的思想可以说就是解读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了。&/p&&figure&&img src=&/ca8a153c346ca7ec1ed2135_b.jpg& data-rawwidth=&339&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9&&&/figure&&figure&&img src=&/62b409dea56d4d_b.jpg& data-rawwidth=&313& data-rawheight=&4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3&&&/figure&&p&
根据19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快乐的科学》这两本书所述,“神已死”之后,虽然人们会由于失去了支柱而产生丧失感,却会因此从压抑的伦理道德中解放,迎来一种彩虹和舞蹈的节日式愉悦。这就好比充满了彩虹般的色彩(五色魔法少女)和舞蹈般的视觉效果(变身场景)的《叛逆的故事》的作品世界。“神”独裁支配的世界结束以后,曾一直被压抑的东西都会开始叛逆,节日就会到来。这点在否定了统配作品的“神”(作者)的这部片子的“制作方式”和“演出手法”里也被反映了出来。&/p&&figure&&img src=&/a13bf34bced70cea5da34b09bbe3727c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a13bf34bced70cea5da34b09bbe3727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53dc62b4cf07aeae4e9efc8e880876ea_b.jpg& data-rawwidth=&342& data-rawheight=&3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2&&&/figure&&figure&&img src=&/3f4ab7d03bed41b5bbabdb_b.jp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3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figure&&p&
譬如带有过多运动的作画、溢出到通常世界里的狗咖喱空间,这些原本应是优点的特征却反而妨碍了观众对于“故事”的理解(实际上在访谈里也可以发现类似“在制作现场,依靠每一个STAFF独自裁量的地方很多,所以就没有人可以注意到作品的整体效果”的发言。集体制作的作品基本上都存在这种状况,而《叛逆的故事》的这个倾向可以说尤甚)。&/p&&p&
尼采的著书中还有《善恶的彼岸》、《道德谱系学》。将这两本书十分单纯化地理解的话,它们主张的就是,被认为是善的基督教的道德,由于其本身过度的规范意识和压抑,已经转化为了“恶”。于是这里就有像是“反基督教=恶”的这种存在反而可能是“善”的这种角色反转的意思了。(从基督教的道德基准看来的)“恶”反而才真正能够通过彩虹和舞蹈替人类夺回原本身体上的生命感。&/p&&figure&&img src=&/66ade97c9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66ade97c99_r.jpg&&&/figure&&p&正因此,原原本本地忠实于自己的欲望,在自己所盼望的世界里扮演着“神”一样角色的“恶魔”小焰,才既非善,也非恶。也正因此,制作者们会为了能将善恶故意描写得暧昧不清而多加注意。&/p&&p&
为了独占本应属于大家的角色“小圆”并将其变为只属于自己的存在,而打倒了故事的统配者的作者和其化身的QB,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真的小圆”和可以恣意操控世界的力量,甚至还能将与这个世界无关的“外部”的人卷进其中……&/p&&p&
这究竟是恶还是善,制作者和观众都不清楚。下面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种“不清楚”的感觉是为何会产生的。&/p&&br&&p&&b&6. 角色和人的、身体论和存在论&/b&&/p&&p&
尼采的思想里重要的就得算是在神死了以后身体性和节日性的恢复了。&/p&&p&
“神已死”所讲的就是,极端地排除了基督教的图像性和偶像性的、作为抽象存在的“神”死去了的这个事实。此时复苏的,就是彩虹、舞蹈和身体了。&/p&&p&
由于基督教有着抑制身体快乐的倾向,尼采(或者他的思想代言人查拉图斯特拉)就认为“神死了”绝非只有不好的事,因为“身体”会随之恢复。尼采对于“神已死”想到的就是生命原本的力量会恢复。《叛逆的故事》可以就说完全反映了尼采的“彩虹”和“舞蹈”的思想。然而,“身体”又如何呢?&/p&&p&
此时,这部作品将被迫直面“角色”和“人”之间的身体论和存在论上的差异。&/p&&figure&&img src=&/ca7bcdad1d_b.jpg& data-rawwidth=&317& data-rawheight=&4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7&&&/figure&&p&
电影在过去的某个时代曾经是一种拥有身体的观众们在喧闹中观看的媒体。早期的电影的观众甚至时不时会唱唱歌喝喝倒彩(加藤干郎在他的《电影馆和观众的文化史》里有提到,歌唱这种行为本身曾经也是电影的一部分)。&/p&&p&
在印度,甚至在今天,去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像去参加某种节日盛会的感觉。所以印度电影片长经常会超过4个小时,影片当中也会突然插入跟故事几乎毫不相干的镜头。电影的观众的身体性也不是被固定了的,客人们都在这个节日般的空间里欢歌载舞,笑容满溢。&/p&&figure&&img src=&/bfea3529e5abdaaf12983cf_b.jpg& data-rawwidth=&616&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6& data-original=&/bfea3529e5abdaaf12983cf_r.jpg&&&/figure&&p&
《叛逆的故事》在充满超脱了故事的视觉性快乐、角色和狗咖喱空间的舞蹈式运动的这点上,也是洋溢着与印度电影相似的快乐的。&/p&&p&
然而,这种相似性里却有一个决定性的不同。首先,动画角色不是实体的人,其次,这部动画的视听环境并非是像印度那样喧闹的空间。这部片子基本上都是在被要求“在固定的座位上安静地观看”的现代电影院里上映的。于是反过来说,这部片子就是与她的环境“不合”的。所以就像本文最初所提到的,只有在可以自由反复观看的播放装置和自己家里这个上映环境里进行私人视听,才可以更加显示出这个节日性。&/p&&p&但是与印度电影和尼采的喧闹和舞蹈的节日性相反,这种环境里所体现的,是一个奇妙的节日性。首先它基本是靠人手画、人嘴配音的产物——角色们的虚构身体,而不是真实身体带来的。接着,这种节日性的实现所要求的环境是孤独的——在自己家。此时的节日是在脑内、亦或是在从孤独的个人房间链接的网络空间里发生的(在那里会有二次创作式的节日在发生)。&/p&&p&
在这些空间里,个体就变成了“神=作者”。神明之间的战争就以“多神教(粉丝)的喧闹节日”对抗“唯一神教(原作者)的支配”的形式上演了。这个节日也会时不时因其暴力性加速,导致类似“围观爆吧、语言冲突”的倾向(这就好比宗教里焚烧活供品的数码版)。&/p&&figure&&img src=&/faa_b.jpg& data-rawwidth=&970& data-rawheight=&5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0& data-original=&/faa_r.jpg&&&/figure&&p&
《叛逆的故事》的重要特质就是:将丧失了具体身体性的节日性保存在了其作品的内部和周边上。这里暂且不谈为什么节日丧失了身体性后会流出到数码空间,或是为什么动画会成为代替了节日的亚文化。值得强调的应该是,《叛逆的故事》是从这两方面的特殊状况的交错发生中诞生的、拥有特殊个性的作品。&/p&&p&
一般地,御宅也是常常被认为是没有身体性的。这大概是来自于他们过于沉浸于虚构作品中,又不怎么注意外表的地方了。然而他们对于视觉的“运动”却是十分敏感的。就像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等脑科学家在最近发现的,视觉式的东西也是与身体相关的(身体形象和实际的身体状况是有紧密联系的),那么这种应被称作视觉式的身体性的东西,难道不就能说是在御宅们之中获得了极度的发展么?&/p&&figure&&img src=&/ee66f6a740bc5decceb462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p&(视觉式身体性的一个例子:幻肢)&/p&&figure&&img src=&/v2-2ea5f65cf6b7d11a877a_b.jpg& data-rawwidth=&240& data-rawheight=&3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0&&&/figure&&p&(押井守在《INNOCENCE》里曾表现到:养狗就是等同于在自己的外侧拥有身体)&/p&&figure&&img src=&/4f69ca6f506c796ad89bab_b.jpg& data-rawwidth=&324&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4&&&/figure&&p&
“视觉式的身体性”之所以获得了发展,可以举出像日本居住环境狭小带来的难以伸展身体、后现代社会到来导致的符号式真实性比身体式真实性更加突出、作为6、70年代日本“政治的季节”对“过度强调身体的时代”的反作用导致的动画文化的发展(不相信真实的运动,而去描绘虚构的世界)、或者干脆与生俱来就有这种思维方式……等等各种理由的假说。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本来因为对于身体性的反作用而获得了发展的日本动画,就曾经将这种“身体性”的问题再次融入到了作品中。例如押井守在《INNOCENCE》以后开始在作品中拘泥于“身体性”的问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在能让(对“动画”这个架空的虚构世界代入感情、沉浸到作品中的)观众重新认识和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其所处的环境的意义上,《叛逆的故事》的“视觉式的身体性”就成为了押井守一直开展至今的后设性叙事(动画式自我指向)的发展形态了。观看动画的这个体验,就是将自己暴露在一种奇妙的身体性矛盾之下。由视觉性的图像构成的“作为形象的身体”的这个意识就会回馈到自己的身体认识上(所以才会有COSPLAY这种文化)。此时,“肉身的、作为物质的身体”和“图像的、作为形象的身体”就会在因协调困难而乖离的同时,互相重合统一了。(作品和时尚的融合也是这种现象的一种体现,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像 Bape 鯊魚帽衫跟 Vocaloid 俄羅斯套娃這種二三次元異曲同工的例子還有哪些? - Macro kuo 的回答&/a&)&/p&&figure&&img src=&/ab9ca7f9c504ba11e4a27cf10858c9ff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7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ab9ca7f9c504ba11e4a27cf10858c9ff_r.jpg&&&/figure&&figure&&img src=&/cbcc99f6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cbcc99f6_r.jpg&&&/figure&&p&
网络空间和作为形象的身体的兼容性是很强的。由于网络是一个没有必要暴露真实身体的图像性的(没必要上传真人照片的)交流空间,既可以“完全演绎”角色,也可以在各大SNS上用动画角色的图片作为头像制造虚拟身份(特别是在画师是女性的时候,其笔下的美少女和本人的形象相重合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这部电影的“叛逆”也能从这个视角去谈论,也就是说形象的身体对于肉身的物质发起了叛逆,一种逃脱了物质空间的拘束,想要获得自由的身体的“叛逆”。&/p&&br&&p&&b&7. 变身愿望和抵抗的身体&/b&&/p&&p&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奇妙的悖论。因为《魔法少女小圆》是有着对于“魔法少女题材”的“叛逆”的特征的。&/p&&figure&&img src=&/7cd24bc7b0e7fd7956cbe6bd2b1e95e9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7cd24bc7b0e7fd7956cbe6bd2b1e95e9_r.jpg&&&/figure&&p&
日本动画中的魔法少女题材经常被认为是起源于美国电视剧《家有仙妻》,作为日本人对于美国的“富饶生活”的憧憬而诞生的。在《我是小甜甜》、《美少女战士》等作品当中,“变身”都意味着改变装扮,变得更加美丽。用华丽的时尚元素包裹身躯的变身,既可以意味着从少女到大人的蜕皮,又是和实际可以用时尚和化妆美丽“变身”的少女们对于消费社会的憧憬是密不可分的。&/p&&figure&&img src=&/952c543cce1bf7034434b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952c543cce1bf7034434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d1e470dd4e35b9a3eef23a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7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d1e470dd4e35b9a3eef23a_r.jpg&&&/figure&&p&
虚渊就给了这种仿佛女性的自我实现的梦一般存在的“魔法少女题材”当头一棒。死亡(麻美)、伙伴之间的争斗、魔法少女却得用枪支弹药(小焰)、怎么也无法变身(小圆)、魔法少女会变成魔女——这部作品就用这些剧情揭示了由“魔法少女”所象征的“追逐梦想”是会孕育出怎样残酷的结果。&/p&&figure&&img src=&/eb896f58e971b1a62fff54_b.jpg&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eb896f58e971b1a62fff54_r.jpg&&&/figure&&p&(化妆演绎的“变身”)&/p&&figure&&img src=&/1054609ddb4af90cec08bdb_b.jpg& data-rawwidth=&418&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8&&&/figure&&p&(修图演绎的“变身”)&/p&&p&网络空间是可以随意“变身”的现象并不仅限于御宅身上。崇尚修图,并且在SNS上只上传拍得好的照片的女生们也是一个心理。这是个谁都会“扮演”自己形象的时代。然而事实是,动画中的虚像的“扮演”比起现实中的实体更为明显。&/p&&p&
让我们看看这部作品里小焰作为角色的形象变化吧。懵懂的转校生、变身后的姿态、渐渐发现真相的威风凛凛的姿态(变身前)、变成魔女后的丑陋姿态、作为分身的魔女手下们(像复制品一样增殖)、最后变身恶魔的小焰(有无红色缎带的两个版本)。粗略一看也有这么多的换装(图像变化)。&/p&&figure&&img src=&/4aba033c96c101dee0a9a7da2482e73b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4aba033c96c101dee0a9a7da2482e73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68a8e0cb24b29b45d7f1af99a9a73d50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68a8e0cb24b29b45d7f1af99a9a73d50_r.jpg&&&/figure&&p&
变成丑陋的“魔女”以后她就开始直面世界的“外部”。如果像上文所述把“外部”当作对“现实”的隐喻来看的话,这个场景就可以说是作为形象的身体展露其虚构性的瞬间了。然而,之后小焰再次重构了世界。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在这个世界里(片头的世界也是)她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形象(所以改变后的世界的草木和动物也被描写得好似小焰的化身一般)。然而就算如此小焰也没有破坏自己图像上的自我同一性(还是可以辨认出是小焰)。当然,如果不保持自己的同一性的话对于动画观众来说就会看不懂,但是这里还有比这个因素更为重要的一层含义。&/p&&p&
原本小焰的动机就是从“各自不同的小圆”中拥有“真正的小圆”,也就是想要拥有角色。然而,这里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主观随意来判断究竟什么样的小圆才是“真的”。小焰自己也尽管不断换着外装(甚至会变成魔女,复制出分身),却还保持着自我同一性。&/p&&p&
于是我们就可以从这里隐约看出小焰令人费解的坚持究竟是为了什么。那就是“不断变化却又保持同一性”的存在,不是以概念而是以“活着”的形式存在,还会“变成自己拥有的东西(作为自己创造的世界的角色)”。&/p&&p&
这虽然乍看上去是在作出不可能的要求,但细细一想,却又可能是一个普遍的愿望。首先,活着的东西会变化是世间常理。正因为是活着的,所以才不会凡事如意,更不能完全拥有一切(一直会有“叛逆”的要素,所以才是“活着”的)。&/p&&p&
活着的东西是会衰老的。虽然防衰老的产业发展迅猛,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然而一般意义上(女性自己很害怕)外表会“变丑”。只要是活着的,就不可避免这一倾向。&/p&&p&
然而,角色是不同的,它们不是身体式的存在,所以也就不会劣化。无论什么时候播放光盘或数据,它们都是被保存在同一个状态。然而,角色却无法被个人所拥有。它会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二次创作的环境、续集等地方一直重新“被赋予生命”。所以,尽管它们变化无常,在角色这个抽象的次元里却是不会发生变化的。&/p&&figure&&img src=&/905fa37f8de8cae95cfff3f_b.png& data-rawwidth=&641&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1& data-original=&/905fa37f8de8cae95cfff3f_r.png&&&/figure&&figure&&img src=&/b915b0fb056fbb305ca19a67ee2fb804_b.jpg& data-rawwidth=&425&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5& data-original=&/b915b0fb056fbb305ca19a67ee2fb804_r.jpg&&&/figure&&p&
在《叛逆的故事》最开始,给许多人带来了一种唐突感,甚至让热心的粉丝也感到困惑的那个在日本通称“マジカルバナナ”(直译“魔法香蕉”,一种也在《银魂》里出现过的常见的意象接龙游戏。打个比方,比如一个人先说:“魔法香蕉~说到香蕉就是黄色!”,那第二个人就必须接:“说到黄色就想柠檬”,第三个人继续:“说到柠檬就想到柠檬红茶”以此类推。联想的内容可以随意,可以是一个东西,也或者是一段话,但是不能单独出现形容词或者动词。比如就不能说,“说到柠檬就想到酸”此外,联想一定要有联系,不能跳的不科学,比如不能说“说到柠檬就想到了当年那只没有翅膀的白鸽”)的围绕着蛋糕唱接龙歌的场景,就起到了这种凸显了虚构身体和肉身差异的效果。虚构故事中的饮食会让人联想起现实里的饮食。现实中的饮食是会让身体肥胖,也是美容美体的天敌,所以很多人就不得不忍耐以免放纵食欲。这个场景里所表现出来的角色在动画内的饮食行为,也是在让观众意识到角色和真人的差别的同时,起到了让人想拥有角色、憧憬角色化的作用。&/p&&br&&p&&b&8. 虚构内的存在和时间&/b&&/p&&p&
电影原本是无法拥有的,就像屏幕里所映射出来的光、音响效果和它们的梦幻性无法触碰一般。然而,只要变成碟片,貌似就可以拥有了。可是,越是貌似能够拥有,这里原本无法拥有的特性就会显得越明显。小焰的愿望可以说就和拥有了碟片(或影片文件数据)的我们的心情十分相近。&/p&&p&
正因此,小焰才会有正反两面的矛盾心情。一方面无法否定想要生活在片头那样的世界的心情,另一方面肉身的小焰又无法将这个世界当作真实的而去活在其中。《叛逆的故事》结尾的小焰就是甚至叛逆了人类存在条件的虚构的角色。而动画或者角色本身、就成了寄托这种“生的可能性”的愿望了。&/p&&p&
虚渊和新房在作品中提出的就是关于“动画”或者“角色”的作用的问题,让它们同时也拥有自我意识并对自己的存在再一次提出这种质疑。正如前文所说,观众也会因为“物质的肉身和图像的身体的乖离和统一”而被这种问题卷进去。通过这部电影隐射和警告了憧憬“角色”的观众的虚渊和新房,就这样在接受了现代动画被置于的环境(这部作品能够在这个规模下持续制作并传达给观众的必要条件)的同时,也叛逆了这个环境。这里的叛逆就是——一种对于“动画和角色与消费它们的观众、粉丝们之间在存在论上的乖离并重合的纠葛”的正面揭示了。&/p&&figure&&img src=&/03b3a8aeecf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03b3a8aeecf_r.jpg&&&/figure&&p&
笔者在文头之所以会感觉“看不懂”,大概就是因为感受到这种揭示所带来的像被“推远”了一般的寂寞感。我们不是小焰,不是动画的角色。我们是生活在时间中的、既不能循环也不能反复的存在——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一个接一个地奔着死亡而去,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渐渐显露出衰老的征兆。在电影院的照明恢复后,眯着眼将疲惫的身子从柔软的椅子靠背抬起的笔者,一定就感到了这种寂寞,并对可以立刻说出“わかる!”的少女们的天真无邪感到了一种羡慕。&/p&&p&
所以我们才会为了忘记死的恐怖和生的条件本身,追求节日的陶醉、从架空的角色身上感受生命观,沉浸在无论重复多少次都会在同一时刻上演同一事象的“让人安心”的“动画作品”世界里,想要忘却现实的世界,最终仿佛患上依存症一般地进入另一种“被作品推开后却又对作品依存得更深”的循环当中。然而我们总有一天会迎接死亡,就在这样看片“浪费时间”的时候剩余的寿命也变得越来越少。我们很清楚自己会有一天将会迎接终结,然而正因此,我们才会在“说不定可以超越这个终结”的虚构作品中企图逃离这种恐怖。在这一思绪中我们渐渐发现,尽管TV版已经描绘了对于循环的突破,《叛逆的故事》这部作品却又在施展魔术企图将观众卷入这样的另一种“循环”。而明天,盘踞在相当于“现代的宗教装置”的显示器和光碟播放器的这些媒体中的魔兽,会为了将我们卷进另一个世界中而继续施展诱惑(这个意义上,“圆环之理”就可以被看成是象征了“光碟这个装置是存在于各种条件当中”的这个命运)。&/p&&figure&&img src=&/2e011db702b4a9e673de9d6e4259102d_b.jpg& data-rawwidth=&1050& data-rawheight=&7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0& data-original=&/2e011db702b4a9e673de9d6e4259102d_r.jpg&&&/figure&&p&于是,小焰所做的将“圆环之理”的一部分据为己有的行为,就等同于向着本身只是毫无变化地回转的光碟本身里注入生命和变化的这个过程了。观众在这里就化为了通过“二次创作”这个形态向故事和角色们注入生命,让它们永远生存的“装置”。在憧憬“角色”这种永远固定的存在的同时,正因为我们知道这种固定带来的停滞不前只是意味着死亡,才会在今天也为了能将它们召唤到这个既冷酷又值得祝福的“时间”和“变化”的世界里,而不断通过COSPLAY和同人向角色和故事注入生命,渴望能够活在一起。&/p&&p&动画和角色就这样被寄予了人类对于终有一死的命运这个“世界的理”的叛逆和祈愿。所以我们才会一边对生活在“仿佛角色化了的”错觉里的堂吉诃德们、包法利夫人们、或是中二们、COSPLAYER们说教道“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劝其醒悟,又一边和他们的愿望产生共鸣。《中二病也要谈恋爱》的最后的那句台词所言极是,“人一生都是中二病”。&/p&&figure&&img src=&/c7e039bb2e78fbb237d3b_b.jp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8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c7e039bb2e78fbb237d3b_r.jpg&&&/figure&&p&《叛逆的故事》故事后半和末尾之所以看上去非善非恶,不是一个清晰明了的结局,追根究底,就是因为这部作品就这样在无意中展露了我们生存条件的这种两面性。&/p&&figure&&img src=&/v2-870a9a16d3c55afa97a7177e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870a9a16d3c55afa97a7177e_r.png&&&/figure&&p&(于是,这个“想再见一次”的电影宣传语,也就有了三层意思:小焰想再见一次小圆,粉丝们想再看一次《魔法少女小圆》,故事消费者们想再一次回到故事当中)&/p&&p&郭文放&/p&&p&日&/p&&p&日本东京&/p&&br&&p&本文出自:&a href=&/donghuakaocha& class=&internal&&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a&&/p&&p&【专栏已于开启赞赏,您的赞赏将直接帮助丰富和提升对动画的考察】&/p&&br&&p&其余《魔法少女小圆》相关:&/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魔法少女小圆》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Macro kuo 的回答&/a& &/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魔法少女小圆》的主旨是什么? - Macro kuo 的回答&/a& &/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希望与绝望是守恒的吗? - Macro kuo 的回答&/a& &/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魔法少女小圆》? - Macro kuo 的回答&/a& &/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魔法少女小圆》之类的动漫影视作品里提到的概念、意识或爱,可以看成是高维度的存在在我们世界里的投影么? - Macro kuo 的回答&/a&&/p&
为回报感谢破千,前来作答。 1. 《叛逆的故事》的“看不懂” 两年多以前《叛逆的故事》的上映首日,笔者在池袋的电影院里看完这部电影后,偶然听见旁边有两个约摸小圆她们年纪的少女…
&img src=&/b5baab9bd6c3a39e3dc81_b.jpg& data-rawwidth=&186& data-rawheight=&1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6&&
圆学自2011年小圆播出发展至今,叛逆之前可以被称为古典圆学,叛逆之后可以被称为新圆学。&br&题主也许对小圆、圆学只是浅尝辄止的接触,并没有沉下心来认真地去思考,很多看过小圆、不研究圆学的也是这样,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有时间冥思一个看似无聊无用的问题。在这里我就简单地就几个大家容易忽略或是不容易搞懂的盲点问题,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解说。&br&以下内容仅限于古典圆学范围,包括小圆TV版、剧场版总集篇两部,并不包含《叛逆的物语》(以下简称叛逆),并预设“叛逆的物语并没有发布”这一立场和假设。&br&转载请征得本人同意。&br&&br&&ul&&li&1.自我指涉。&br&&/li&&/ul&&blockquote&《魔法少女小圆》最后的愿望是自指涉的,然而这违反人的一般逻辑:实现愿望的力量从何而来呢?神小圆可以救赎魔女小圆,这让人不可思议。&/blockquote&《魔法少女小圆》(以下简称魔圆,小圆代指鹿目圆)播出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和轰动,除去剧情上的冲击和噱头,最有意思的在于&b&“对传统魔法少女元素的解构与再解释”&/b&。传统魔法少女题材作品中,魔法少女力量的由来这一问题被架空,或是被预设为“想当然地就存在这儿一种力量能让小姑娘变成魔法师”。魔圆之中,这一问题非但是谜题,也是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所有剧情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br&观毕魔圆,所有观众都会知道,(可口的)中学小姑娘之所以会变成魔法少女,是因为&b&同QB签订了契约&/b&。稍微有所研究的,会知道这种转化是&b&QB这一外星文明种族通过某种手段抽取了小姑娘们的灵魂能量,从而让她们变成了魔法少女&/b&。再刨根问底地追究到底这种手段是什么、灵魂能量又是什么已经没有意义,实现愿望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冥冥虚空。我们只知道在魔圆这部作品的设定中,&b&第一小姑娘们变成魔法少女是向QB许愿,第二QB会忠实按照小姑娘所许的愿望变成魔法少女,并根据人类的逻辑推导(或是合理的编剧),给予她们同愿望相称的能力。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两条看作是魔圆世界的公理。&/b&&br&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小焰的愿望为“我想将同鹿目圆的相会重来一次,我要变成拯救她的人、而不是被她拯救”。因此她拥有了控制时间的能力。&br&沙耶加的愿望是治好上条恭介的手,因此她拥有了快速治愈的能力(仅限于TV剧情)。&br&其余从略。如有异议,我会补上。因此小圆的愿望和&b&变成魔法少女后&/b&自身的能力是有关联的。&br&TV版最后小圆的愿望为“我要亲手将所有时间线上过去、现在、将来的魔女消灭在她们发生之前”,这一愿望非常之宏大,跨越了所有时间线、世界、所有地域,跨越了过去、现在和将来,QB能实现吗?能。因为上面两条公理的第二条,QB会忠实再现这一愿望。实现愿望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有足够时间的话我会简单地推理一下这个力量来自哪里。先期实现愿望的&b&力量来自QB文明&/b&。&br&换句话说,只要有人敢这么许,QB也敢这么实现。&br&&br&&ul&&li&2.小圆愿望的意义。&br&&/li&&/ul&&blockquote&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br&如果a=b,那么a+c=b+c。&/blockquote&摘自度受百科。小圆这一愿望的直接结果是为宇宙增加了一条公理,&b&这条公理的本体是鹿目圆。亦即是小圆即是公理,小圆在成为魔法少女后变成了公理&/b&。&br&&br&我在这里论证一下。&br&传统的魔法少女的转化为&b&小女孩&/b&→&i&许愿&/i&→&b&魔法少女&/b&→&i&绝望&/i&→&b&魔女&/b&。&b&这是旧魔法少女公理。&/b&这条转化是单向的,不可逆(之所以不可逆,是因为愿望所引发的奇迹已经影响了时间,无法被消除)的。魔法少女在绝望到达顶峰的时候,会转变为魔女。&br&小圆的愿望厉害之处在于,她所许之愿望是“规则性”的。她希望在&b&魔法少女&/b&→&i&绝望&/i&→&b&魔女&/b&的这一反应过程中,插入一条&b&“鹿目圆通路”&/b&,改变了魔法少女的转化路径,也就是从&b&魔法少女&/b&→&i&绝望&/i&→&b&魔女&/b&,变成了&b&魔法少女&/b&→&i&力尽&/i&→&b&被小圆收容灵魂&/b&。&br&她的这一愿望,决定了她成为魔法少女后的能力是:&b&概念&/b&。&br&没错,她成为魔法少女后,整个宇宙对&b&魔法少女在极端绝望之后转化为魔女&/b&的理解都彻底失效和改写,因此她成为了宇宙中新的公理(下一节会仔细论证这一转化)。&br&又因为她的愿望涉及了过去和未来,因此在无数的时间线,她无法维持人形的存在,她化为了最后收容灵魂的概念——当魔法少女力尽而亡后,一道光辉出现,&b&圆环之理&/b&会收容她们的灵魂。&br&&br&为什么“如果a=b,那么a+c=b+c”?宗教上的神我认为和科学上的神不是一个东西。科学上的神,应该就是公理。有了这几条无法证明只能靠他们自洽和互证的铁则,人类的一切理论、科学才会诞生。公理,也就是科学上“神”的位置吧。&br&&br&&ul&&li&3.是不是强凑的Happy Ending?&/li&&/ul&&br&不是。就小圆最后愿望的结果而言,她孤身一人以概念存在于宇宙中,她既是最大的希望,也是最大的诅咒。&br&&br&魔圆整部作品最铁的公理就是一条:等价交换。(钢炼:???)&br&&b&引发多大的奇迹,最后也会散布多大的诅咒&/b&。可以说在这一铁则下,所有魔法少女最后的愿望都是&b&事与愿违&/b&。&br&晓美焰的愿望之前叙述过,小圆的愿望可以说&b&直接“践踏”、摧毁了她的愿望&/b&。她并没有成为拯救她的人,反而又一次被小圆所拯救。晓美焰之前本身是一位西绪福斯式的悲情英雄,而最后她的希望、她轮回无数时间中所赖以寄托的精神支柱亲手斩断了她对小圆拯救的努力。她连努力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这样子对于晓美焰是Good Ending吗?&br&沙耶加的愿望是治好恭介的手,心中一直以来就对恭介有一种恋爱的情愫在里面。但这一切最后都被自己所许下的愿望所诅咒——横空杀出的仁美、得知了自己身体的真相后不敢面对所爱之人的心情,让她彻底滑向了无尽的深渊。小圆的成神,其他人都回来了,那是因为魔女概念的不存在,使得本应该死的人并没有死亡的理由:麻美学姐被夏洛特咬断了头,魔女夏洛特不存在了,不她的死亡也是不存在了;杏子与沙耶加的魔女同归于尽,而沙耶加魔女不存在之后,杏子也没有理由死亡。然而沙耶加死于自己变为魔女,按小圆的愿望是要被消灭的,如果要阻止沙耶加被消灭,也就要回溯到她许下治好手的愿望之前。因果律就是这么残酷,因此小圆在成神后,才会对沙耶加说“因为我不想让沙耶加的好意和努力白费”,五色之中除了少了成神的圆,还有“绝望之后力战而死、消失在光辉中”的沙耶加——是Happy Ending吗?就沙耶加治好了恭介的手而言,有那么一点不赖,但从情感上和生命上来说,沙耶加完败。&br&杏子、麻美学姐因为魔女的不存在而被救赎,然而杏子为了父亲而许愿,最后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悲剧已经发生了;麻美虽然没有死,但魔圆TV版以后的剧情(注意看一开始论证的题设,不要和我说叛逆中没有死,叛逆更以后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展开成疑问,就一个前辈没有教导好沙耶加、失去了好战友而言,不是什么好事。&br&&br&所有许愿带来的奇迹,本应该用&b&魔法少女自身黑化为魔女这一途径来散播相应的诅咒&/b&,而被小圆的愿望直接斩断了魔女的转化,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奇迹,&b&其所带来的诅咒连同她所救赎的魔法少女本应该诞生的诅咒,最后会全部累加到小圆身上&/b&。所以那么多的诅咒会让她的魔法少女形态(人形态)只会存在一小会儿,就会被巨大的诅咒量直接撑爆灵魂宝石,而来不及净化。巨大的诅咒量使得她本应该孵化为超巨大的魔女,然而自身的愿望决定魔女不复存在——于是她最后会变成一个诅咒黑洞。自身形态烟消云散,留下圆环之理这一公理。她的灵魂也是被圆环之理所收留的一个——蛤啤吗?No。&br&&br&&ul&&li&4.杂谈。&br&&/li&&/ul&&br&虚渊玄是杀人魔吗?&br&他笔下人物的遭遇似乎显得是。但他的内心我相信是一位人本主义者。&br&曾经我也认为他是一位残酷的杀人魔,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下面这一段对白。&br&&img src=&/ecfb6e0b0e2_b.png& data-rawwidth=&1656& data-rawheight=&9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56& data-original=&/ecfb6e0b0e2_r.png&&&img src=&/c547f2e5ce6f907b62212fbb0bb0344d_b.png& data-rawwidth=&1661& data-rawheight=&9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61& data-original=&/c547f2e5ce6f907b62212fbb0bb0344d_r.png&&&img src=&/aacc09ef358cfbfb759c4_b.png& data-rawwidth=&1659& data-rawheight=&9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59& data-original=&/aacc09ef358cfbfb759c4_r.png&&&img src=&/ccd84d5f04fde2655ff2c_b.png& data-rawwidth=&1659& data-rawheight=&9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59& data-original=&/ccd84d5f04fde2655ff2c_r.png&&&img src=&/af2a53f3c171d209fc5e_b.png& data-rawwidth=&1656& data-rawheight=&9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56& data-original=&/af2a53f3c171d209fc5e_r.png&&出自 《Fate/Zero》(22集5分19秒)。&br&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虚渊因为一场大病,意识到生命有多么珍贵,而他在后面的创作中,通过把生命这种最宝贵的东西毁灭给读者、观众,来展示人物的悲剧结局和命运。在他的笔下,最惨的不是破产、不是被背叛、不是妻离子散,而是身首异处,而是家破人亡。&br&&br&悲剧使人内心得到教化和震撼,悲剧净化心灵使人崇高,自古以来,剧作家奉悲剧为正剧,就是希望观者能在英雄们同命运造化、同不公现实、同环伺强敌斗争的过程中,一起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感触。&br&时间所限,没能继续写小圆的古典美和悲剧美,但TV版魔圆的结局,虽然让人扼腕和感伤,但既是古典圆学的终结,也是新圆学的开端。&br&&img src=&/903ab2f6c_b.png& data-rawwidth=&1279& data-rawheight=&7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9& data-original=&/903ab2f6c_r.png&&以这张图作结,希望题主能更喜欢小圆这部作品。&br&圆学不是一言堂,而是开放探讨、兼收并蓄、求同存异。&br&圆教也不是安拉胡阿克巴,而是包容理解、宽容祝福。&br&&br&You are not alone.&br&&br&--------------------补完----------------&br&有关“是不是悲剧”这一点,有些朋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这里我简单地讲一下我的理解。&br&虚渊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魔法少女的故事,为什么要让焰无数次轮回,如我之前所分析,从人本主义者的观点出发,虚渊设计这样一个魔法少女的故事,就是她希望从人的角度、从人的可能性的层面去探讨如何实现魔法少女的救赎。因此沙耶加那么在意自己还算不算是“人”,小焰才会从首先一个“人”,然后才是魔法少女的角度,以一个&b&&u&人的存在&/u&&/b&去努力,希望用人的可能性去完成。但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后还是脱离了“人的可能性”,求助于、或者说是倚赖于超自然的力量解决这个轮回。所以这是“人的悲剧”。叛逆的物语其实也有类似的意味:晓美焰陷入了一种矛盾,如果她以人的行为、人的存在,那是不可能触及鹿目圆的,所以她才会去创造另一个神,一个恶之神,彻底地放弃了作为人的努力。&br&再者,小圆在一周目临终前对焰说道,“请拯救那个被骗而迷途的我吧”,焰自己许下的愿望也是“我希望再次同小圆相会,不要继续被她拯救,而要成为拯救她的人”,所以从“魔法少女的泥沼”中亲手拯救小圆,也就成了她的人生意义。但圆成神之后,断绝了她的这一努力,她的愿望依然没有实现:没有亲手拯救小圆,而是拜她所赐,再次被圆所拯救。所以这是“晓美焰的悲剧”。
圆学自2011年小圆播出发展至今,叛逆之前可以被称为古典圆学,叛逆之后可以被称为新圆学。 题主也许对小圆、圆学只是浅尝辄止的接触,并没有沉下心来认真地去思考,很多看过小圆、不研究圆学的也是这样,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有时间冥思一个看似无聊无用的…
春野缨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br&无主角光环!&br&无家世背景!&br&无血统天资!&br&无惊人美貌!&br& 生活在一个:&br&各路天才大把抓!&br&牛人花样齐开挂!&br&屌爆宗族垄断秘密忍术!&br&要么背负血海重任,要么体内蕴藏未知能量,要么经历战斗被送眼睛!……的时代。&br&……而她,却一路平凡地拎着酱油瓶追逐着各路神仙的脚步,不甘落后。&br& 她痴狂,自私,爱哭,势力,但却也懂得体谅别人,勇敢,坚强,隐忍,默默努力,靠着对佐助的执念,一步步走着自己的人生。&br& 察觉到了没!……这就是大多数平凡女生的样子啊。&br& 结局虽然嫁给了男神,但独自养女儿,还房贷,承受生活艰辛与压力,老公不回家。但是她不抱怨……&br& 察觉到吗!……生活是残酷的啊。&br& 我甚至想,她从小到大对于“追逐佐助”这件事,她可曾怀疑过,退缩过,后悔过。答案是……竟没有!执着到我瞬间对她敬佩了。她才是一根筋,鸣人都不如她。&br& 佐助的人设注定在苦海里游走,就算后来上岸,背负了这么多年,伤可愈合,疤却都在。爱上这样的人,注定是苦的…………&br& 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陪一群充满故事的大神走过风雨,无名无利,从平凡中来,到平凡中去。&br& 春野樱,毫无存在感的女主角,火影大神里的酱油侠,平凡到极致,真实的如你我。&br&啊不,我可能不如她。。。。。。。。
春野缨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无主角光环! 无家世背景! 无血统天资! 无惊人美貌! 生活在一个: 各路天才大把抓! 牛人花样齐开挂! 屌爆宗族垄断秘密忍术! 要么背负血海重任,要么体内蕴藏未知能量,要么经历战斗被送眼睛!……的时代。 ……而她,…
&p&我不是魔法少女,但我认识一个魔法少女,我把问题给她看了之后她写给我下面的回答。&/p&&p&——————————————————&/p&&p&我知道我说出来的这些话你们都会当做是段子和故事,所以姑且也就让它成为段子与故事吧。&/p&&p&是的,题主问得好,魔法是存在的、魔法少女是存在的、魔法变身也是存在的,因此,魔法少女的战斗对象“怪物”,也是存在的。&/p&&p&我们组织很怀疑最初设计出魔法少女题材作品的人很可能就是退役后洗脑不彻底的人,早些年还曾进行过大调查,冤枉了不少无辜的退役魔法少女,好在后来组织领导人换届之后,对原来的冤罪都进行了平反,现在已经不太有人提这些事了。&/p&&p&不过你们二次元所谓的那些魔法少女题材作品其实也是起到了藏木于林的作用,有时候不小心暴露了,一句“我在COSPLAY”就瞒过去了,同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敢在这里拜托别人替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组织对于这些东西渐渐开始无视,而且网络信息太过庞大,魔法还跟不上科技的步伐,只要你们别把这个答案顶的太高,基本上我都是安全的,因此你们也就当这只是个故事,看看就好。&/p&&p&回到问题本身,作为一个魔法少女的体验,其实和上班差不多。我们魔法少女行业经过近百年的职业化发展,基本上已经不会单枪匹马作战了,从灾害预测到具体应对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可以参考。怪物出现前有预言系的魔法少女对怪物的时间和坐标进行定位、有测算系的魔法少女对怪物的等级和能力进行测算,怪物出现后有规划系的魔法少女对团队作战进行规划,十人左右的小队里划分更是细致,由远到近各种距离的输出系、回复系、BUFF系,各司其职的结果就是打怪物变得很安全,我所在的中华西南区去年就因为0事故率而受到总部表彰,我为此还写了好多汇报材料,才最终拿到这个安全生产奖的荣誉。&/p&&p&大家可能会对我感兴趣,我算是规划系的魔法少女,向上联动预言与预测系确定方案,向下联系攻击和回复系执行方案,因此对于这些流程比较熟悉——当然写的汇报材料也最多。&/p&&p&不过,其实我们魔法少女与你们二次元作品的魔法少女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p&&p&第一个差别,就是魔法并没有那么的全能。某些作品里魔法少女可以拘束敌人、可以瞄准、可以用广范围地图炮轰击,最后还可以将法杖变为枪尖突袭。而在我们行业里,如果要达成这么一件事,拘束、瞄准、射击和突袭会分由四个不同的人来完成,并且还得有一个人统筹四人的行动,一共五人才能顺利完成。&/p&&p&第二个差别,就是其实魔法并不是变身之后才能用,而且变身也不会那么长时间。魔法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素质加上一定的培养形成的,变身更大的意义是增加识别度,让混乱的战场里不会出现误伤友军的情况,而变身的无敌时间更是无稽之谈,我们新一代的变身魔法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快,基本上是只要催动魔力就自动切换变身服,外界看来可能就是白光一闪就算变身完成了。&/p&&p&第三个差别,魔法少女狩猎怪物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世界和平。怪物是魔法少女的敌人,但现在魔法少女的强势远远超过怪物,真正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严重怪物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我们,至少我,狩猎怪物的根本原因在于——要挣钱。在我们的行业里,有一种替代的流通货币叫魔法水晶,简称魔晶,魔晶是魔力的来源之一,可以用于铸造魔具或补充魔力,也可以兑换成普通货币。魔晶几乎不会自然生成,只会在怪物体内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打倒怪物获取魔晶。现在对某些类别的怪物的过度狩猎也已经引起了重视,开始提倡怪物保护了。&/p&&p&第四个差别,就是怪物并不是真正的生物。魔法少女作品中怪物一般是各种外星或远古生物,但我们面对的怪物则是由阿赖耶识之中产生,本质上是人类意识冲突的产物,这些东西会源源不断的自然产生,一旦放置不管则会干涉人群的意识,严重的会引发冲突与战争。不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里,高度职业化的魔法少女行业已经基本上能压制各类怪物,因此才会有这么长时间的和平。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魔法少女组织确实也是在维护世界的和平呢,虽然我真的只是为了挣钱。&/p&&p&总的来说,魔法少女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份职业,我也不是什么天赋十分突出的魔法少女,但干一行爱一行,如果这个回答能让大家对我们的职业稍微有一些认识,那我说这么多也算值得了。&/p&&p&因为不是很方便亲自回答问题,因此拜托了一位朋友回答,大致上就先说那么多,有什么疑问再补充吧。&/p&&p&&br&&/p&&p&—————1.31补充回答—————————&/p&&p&&b&一、关于魔法少女是否均为女性的问题:&/b&&/p&&p&首先,魔法少女确实绝大部分为女性,关于这一点尚未有统一的解释。&/p&&p&一种理论认为魔法少女的魔法素质是由女性性染色体上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多出的一部分基因决定的,因此XY染色体的男性缺少等位基因,无法表达出“使用魔法”的素质,历史上曾出现性染色体为XXY的男性可以使用魔法,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此种理论。&/p&&p&不过这种理论近来也遭到一些反例的推翻,一些心理性别为女性的男性也在后天体现出了使用魔法的资质,尽管尚未有通过入职测试正式成为魔法少女的先例,但是认为“魔法素质”的决定因素其实在于心理性别的说法也开始浮现,现在主流的理论是认为“魔法素质”一方面由基因决定,另一方面,也由心理性别干预和影响。&/p&&p&说实话,魔法世界的科技水平并不是很发达,在科研这一块水平确实不如现实世界,因此魔法少女的性别理论也将会逐步研究深入,最终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吧。&/p&&p&&b&二、关于是否有年长的魔法少女的问题:&/b&&/p&&p&也许大家受到二次元影响,觉得魔法少女多半都是年轻女孩子,但是其实年长的魔法少女前辈也是存在的。造成大家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一是二次元的影响、二则是一定程度上一线的魔法少女确实是年轻女孩子居多。&/p&&p&魔法的使用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年纪大了魔法能力确实会下降,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魔法少女在经过一线的一段时间锻炼之后,一般都会升上管理层。年轻人在一线历练,经过一段时间升上管理岗位,这些都是职场的一些规律。年长的前辈魔法能力有所下降,但充沛的经验也会让她们更擅长指挥作战。&/p&&p&不过,有一些对一线工作感情很深的资深魔法少女也依然在战斗的最前线工作,或许她们年纪已经很大,身段也不如年轻时候那样优美,穿起魔法少女的工作服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可笑,但是也希望大家能理解她们,她们也是在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是兢兢业业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魔法少女。&/p&&p&&b&三、关于怎样才能成为魔法少女:&/b&&/p&&p&我咨询了一下职业HR的魔法少女,她回复的答案如下↓&/p&&blockquote&职业魔法少女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首先是我们选择你,然后是你选择我们。组织有专门负责招收新人的部门,也有专门探测具有素质的少女的魔法少女,我们探测并发现后,会主动联系对方邀请加入。&br&不过我们选择新人基本上也在高中毕业之后,现在的我们行业也根据法律规定,不招收未成年的魔法少女了。而且就算成为了魔法少女,也要就读专门的魔法少女预备班,毕业之后才能转正享受全部的职工福利,而且一般来说建议还是要取得大学学历,对晋升和待遇提升都有好处。所以大家还是要安心读书,不要为了当魔法少女就放弃学习,现代社会没文化是很难生存的。&br&如果你并不想成为职业魔法少女,只是想成为普通的会使用魔法的少女,抱歉可能没办法如愿,因为据我们所知,魔法不经过系统训练,顶多能具备意念弯勺子那种程度的力量,无法真正成为有战斗力的魔法少女。不过如果你真的强大到自己锻炼就能使用炮击魔法的话,说不定我们也会破格直接邀请你加入呢。&br&不过大家要注意,不要被不怀好意的人骗了,负责招新的魔法少女会展示一些具体而强大的魔法来证实自己,同时不会要求对象马上加入,我们会经过近一周的逐步介绍,让对象了解整个职业魔法少女的运作体系,最后再询问对象的意见。如果对方要求你马上去哪里面试,请小心,这种时候拨打110才是正确的选择。&br&总而言之,各位少女们应该安心读书好好学习,如果确实具备魔法资质的话,高中毕业左右就会接到入职邀约,在那个时候再好好决定也不迟。如果没有接到过邀请,那也许是你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是能力的觉醒比较迟,总之安心过好自己的生活,等待成为魔法少女的机会吧。&/blockquote&&p&—————2.1补充回答————— &/p&&p&&b&关于怪物的形态:&/b&&/p&&p&答主就说一句,向女孩子,而且还是魔法少女问这种问题,并且还要给她解释清楚你们的潜台词,我也是很拼的好吗,这一耳光本应打在你们脸上的……&/p&&blockquote&提问有没有遇到过触手怪的那位同学你出来,我们一定只用&b&非致死魔法&/b&轰你。&br&虽然很想无视掉这个问题,而且说实话我还真没有遇到过触手形态的怪物,但是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我还是咨询了我们档案室的魔法少女,因此也在这里为大家普及一些关于怪物形态的知识吧。&br&就事论事的回答,触手怪、或是说“拥有触手特征的怪物”,确实是存在的,这主要是因为怪物的形态由意识冲突的双方所具有的特征决定,如果某一方的意识之中具有一些与“触手”有关的特征,那体现出来的怪物就会具有类似的特征。这样说比较抽象,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大家都知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美国之间展开战争时,出现的怪物就是史上最强的拥有金色与黑色两个头颅的双头鹰,这大概是因为两个国家都崇尚鹰,意识冲突混杂起来之后就形成了这个样貌。&br&最近才兴起的克鲁苏神话之中有大量的触手描写,北欧神话之中也有类似的触手生物(海妖与乌贼之类),因此在历史上确实有过具有此类特征的怪物出现,而且近代以来一些黑社会如黑手党之类所引发的冲突,也会带有一些克鲁苏神话的色彩,因此也会诞生具有触手的怪物。&br&但是!但是!!但是!!!&br&你们所想的肮脏龌蹉的场景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现代的职业魔法少女在职业安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不仅会根据怪物的体量和能力编制小队,而且还有后援与掩护,就算真的有想要做龌蹉事情的触手怪,我们的魔法少女救援队也会在最短时间发挥作用,绝不可能、也不会允许发生你们所想的情况。&br&所以各位有志成为魔法少女的少女们,不要害怕这些怪物,我们只要团结战斗就一定可以所向披靡!&/blockquote&&p&——————2.2补充回答————————&/p&&p&首先感谢你们担心我的安全问题,不过目前才几十个人关注问题而已,我应该不会那么倒霉的啦!而且公关事务科也有我的好朋友,有什么动向她们也会事先通知我的。&/p&&p&地形的问题我帮大家咨询了一下测量科地图测绘室的魔法少女,了解到了一些我之前都不知道的知识,也感谢大家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p&&p&&b&关于魔法少女的战斗地点:&/b&&/p&&p&我们与怪物的战斗并不在现实世界之中,毕竟这种大规模的战斗如果在现实世界发生那大家自然不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魔法少女的存在。&/p&&p&我们的战斗一般发生在阿赖耶识之中,我们一般称为精神世界或里世界,在那里战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怪物从那里诞生,而且一般而言怪物是无法离开那个世界的。精神世界的进入方法基本上依靠魔晶,通过魔晶强大的爆发式魔力增幅破坏两个世界的壁障,从而同步表里世界的时间,达成让人类进入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之上,由后援魔法少女维持壁障缝隙的展开,让战斗系的魔法少女进入其中开展战斗。&/p&&p&精神世界的形态很难用语言描述,大致上有点类似褪去了颜色的现实世界。但因为精神世界的地形地貌由混合在阿赖耶识之中的人类意识堆叠而成,因此形态千奇百怪——平静的人们形成的湖泊、易怒的人们形成的火山、随性的人们形成的河流,呼朋唤友的人结成森林。具体到某次战斗的地形,则会由现实世界对应所在地的人们的情绪情况决定,一般而言怪物出现时,精神世界的地形条件和自然条件都比较极端,例如火山、雷电、飓风等。总而言之,因为地形的复杂,导致每次进入前都会需要测量系的魔法少女花很长时间来进行测绘。&/p&&p&不过近代以来,因为应用科技里的“雷达”概念,通过魔力波动模仿雷达波,最终使得原本必须亲力亲为的危险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8个区域规则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