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蒲剧生死牌牌现在值多少钱??

武汉长江大堤两块抗洪“生死牌”:这两个名字一直都在_凤凰资讯
武汉长江大堤两块抗洪“生死牌”:这两个名字一直都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又是龙王庙,水位已经突破28米,江水超过路面40厘米,正是武汉内外告急的时刻,一块“生死牌”再次挂在了长江大堤的防洪柱上。这块简陋的牌子上字不多,一句“人在堤在”的誓言就能说明一切。在这块牌子上,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了两个和18年前那块“生死牌”上一模一样的名字:唐仁清和李建强。
原标题:武汉长江大堤两块抗洪“生死牌”:这两个名字一直都在<p class="detailPi最近一周,长江中下游持续暴雨,武汉关水位告急,唐仁清(右)、李建强(左)等人再次立下“生死牌”。18年后,唐仁清、李建强等人再次立下的生死牌。这是日在武汉龙王庙闸口立下的生死牌。这才是“啃馒头”的真相,老百姓自发送的馒头!18年前第四次特大洪峰正逼近武汉,位于两江交汇处的长江武汉关龙王庙闸口成了险中之险,一旦洪水冲了龙王庙,武汉三镇将遭灭顶之灾。当时,唐仁清、李建强等16名护堤防汛人,立起一块“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18年后又是龙王庙,水位已经突破28米,江水超过路面40厘米,正是武汉内外告急的时刻,一块“生死牌”再次挂在了长江大堤的防洪柱上。这块简陋的牌子上字不多,一句“人在堤在”的誓言就能说明一切。在这块牌子上,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了两个和18年前那块“生死牌”上一模一样的名字:唐仁清和李建强。守堤有责18年,为了一句“人在堤在”的誓言,他们再次向洪水宣战。华西都市报记者 唐金龙湖北武汉报道从6月30日到7月6日,武汉在暴雨时下时停中过了一周。位于武汉两江交汇处的龙王庙段,水位已经突破28.3米。18年前在龙王庙抗洪抢险一线,闸口值守人员立起生死牌的故事,感动中国。18年后的2016年,龙王庙各个闸口再现“生死牌”,“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豪迈誓言中,出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唐仁清、李建强。当年那块“生死牌”,如今已是国家一级文物,被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如今这块“生死牌”,7月2日就立在了龙王庙闸口。用唐仁清的话说,“这是要向洪水宣战。”当年和唐仁清在江堤上并肩作战的李建强,如今已经57岁,虽然还有3年就要退休,可这回他又和唐仁清站在了一起,在生死牌上签下名字,“很平静”。【老唐】签下“生死牌”上大堤他5天5夜都没回过家7月7日上午10点过,暴雨停歇过后的武汉龙王庙闸口,烈日下,防汛工人们正把一袋袋沙土传上堤坝,筑起更高的挡水墙。江汉区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唐仁清站在临时筑起的挡水墙上,眼睛死死盯着江水,额头上满是汗水。龙王庙高开闸闸口,是江汉区从武汉关到集家嘴沿线18个闸口中最后一个封闭的闸口,这个闸口最低一级阶梯的水位高度是29.1米,也就是说水位一旦达到28.1米也将进行封堵。6日下午1点,这里的水位达到28米,龙王庙石碑的基座没入水中。下午3点过,水位持续上涨,突破28.3米,闸口封闭。唐仁清说,从6日下午3点过开始,封闸工作全面展开,钢架、沙袋、粘土,一道临时挡水墙慢慢长高,“到7日凌晨四点过完成。”7日早上八点过,唐仁清又赶紧来到防汛指挥部开会。上午十点过,熬了一夜,眼睛布满血丝,没有来得及休息的他,顶着烈日,又出现在了闸口,指挥工人对防洪墙再次进行加固和增高。那块签着唐仁清名字的“生死牌”就立在防洪墙上,防汛人员忙碌的身影从它旁边闪过。唐仁清说话声音已经嘶哑,但他还是使劲大声喊着工人往这填沙袋,往那儿填沙袋。唐仁清小声告诉记者,从7月2日签下“生死牌”上堤到现在,一直没有回家。在和华西都市报记者交流的过程中,他的电话响了,爱人打来的,“问我情况怎么样。”唐仁清说。事后记者才知道,实际上老唐的爱人是打电话来问他吃药没,他有高血压。而他在电话中并没有告诉爱人自己已经24小时没合眼了。唐仁清说,由于水情变化快,加上龙王庙段的复杂地质条件,需要每半个小时就对大堤巡查一次,“对于我们来说,在险情刚刚出现就发现并及时应对非常重要,所以巡堤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大意。”【老李】再过3年他就要退休了扛不动沙袋了也要守大堤李建强的名字也在18年后再次出现在“生死牌”上,他说,他和唐仁清已经在一起共事差不多20年了,都是汉口本地人,“从小就在长江里游泳摸鱼,熟悉长江的情况,肯定愿意当突击队员先上。”“干了二三十年的防汛工作了,处理险情我们还有些经验。”也在江汉区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上班的李建强说,今年的龙王庙防汛,较18年前有了很多变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于“生死牌”上的签名,李建强说,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抗洪抢险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洪水来了就是命令,就要敢冲上去。”老李今年已经57了,再有三年就退休。但在防汛施工的现场,他却始终冲在前头,引导工人填补沙袋、夯实粘土。汗水从额头流到脸颊,他用衣袖揩去汗水,接着指挥。跟记者交流时,他说,自己是人老心红,“在签名字的时候,很平静。”李建强说,虽然自己岁数大了点,但是有经验,即便扛不动沙袋,也能巡查堤防、查找险情、观测水位。他说,哪怕是退休了,还是防汛人。对于唐仁清和李建强,同事李萍介绍说,他们在一起差不多共事有20多年了,“以前我们都在江汉区防汛办,18年前在‘生死牌’上第一个签名的黄义成,就是我们防汛办的主任。”李萍说,唐仁清和李建强都是老党员了,这次水务局组建党员突击队,他俩二话没说就报名上堤了。【共同回忆】抗洪英雄,平凡过了18年回想当年在生死牌上签字的情况,唐仁清说,自己也紧张过,但想到这样可以给防汛人员更多的鼓励、可以让大堤背后的武汉市民增强信心,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而那时,他们已经在江堤上坚守数十天了,洪水越来越大,“为了让大家伙继续坚守,我们在大堤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又一起立了生死牌。”老唐说。对于此次龙王庙闸口抗洪一线再现“生死牌”,老唐说,是为了发扬当年的抗洪精神,也是要鼓舞年轻一辈防汛人。而老李则说,18年前在“生死牌”上签名和现在签名一样,心态没有变化,“就是用生命向洪水宣战。”18年前的那一块“生死牌”让唐仁清和李建强等16名突击队员都成了名人,成了英雄,感动了全中国。但他们的生活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在防汛一线工作。“当时电视、报纸都来采访报道,人们都说我们是英雄,实际上我们很普通,就是一个防汛人。”李建强说,那些跳进水中救人、那些跳进溃口堵洞、那些用身体筑起一道道防洪墙的,他们才是英雄。中午快1点了,防洪墙又在唐仁清、李建强以及防汛人员的努力下,长高了一大截。饭点到了,唐仁清又被叫去开会了。李建强端起一盒饭,很快速地扒拉着,“我晓得这样对胃不好,但习惯了,总想快点吃了上堤去。”李建强说,看着江水心里才踏实。盒饭没有吃完,李建强的电话响了,大堤上的监测员告诉他,水位有所下降,情况有所好转,他骑上电瓶车就奔龙王庙闸口而去。【对话守堤英雄】“哪怕退休了,还是防汛人”看着龙王庙高开闸口的防洪墙又长高变厚了,李建强才从上面走下来,招呼工人们休息一下。他说,可以和记者交流10分钟。华西都市报:这些年有人向你提起当年“生死牌”的事情吗?李建强:有,很多人都提,只要每年涨水时间段,就要说起这个事情。华西都市报:时隔18年,再次签下“生死牌”,你的家人对此怎么看?李建强:我的家人非常理解,非常支持。华西都市报:你今年已经57了,再过3年就要退休了,以后有什么打算吗?李建强:哪怕退休了,我还是一个防汛人。扛不动沙袋,可以巡查险情嘛,只要还走得动,就要上堤。【真相释疑】国外“防洪神器”真那么神奇吗?国内早就有并不实用!昨天,一种号称外国“防洪神器”的防洪墙在网络爆红,引发网友疯转。有网友提出,为什么有这样的“防洪神器”不用?应急器材不投入不进步,对得起赤手空拳的抗洪者吗?那么,这种外国的“防洪神器”真的比防洪沙袋先进实用吗?搜索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首先,防洪挡板水压差极其敏感,只有在水面平静,围挡内外水压差较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力。而在我国,一些地方江河湖泊洪水来势汹汹,水流极不稳定,大的洪水来临时,卡车和船只都有可能会被瞬间吞噬,在此情况下,防洪挡板恐怕只能鞭长莫及。这类防洪装置对地基也有要求,必须是混凝土结构。而在我国,很多洪水灾害都集中在农村,很多河堤并不具备安装的条件。此外,令网友艳羡的“防洪神器”国内早就有,在哈尔滨、宁波、武汉都曾使用过,国内称之为“防汛闸板”或“拼装式防洪墙”。但是,这些设备一方面其造价过高,不到五公里就需近亿元的投入;另一方面,其底部同样需要钢筋混凝土工程,在我国并不实用。最后再说说被一些网友说成落后防汛方式的防洪沙袋,其实,在国际上也并不落伍!2013年,德国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德国面临沙袋短缺困境,还向邻国求救过。据新华社、央视抗灾现场谁让战士们啃馒头?这是当地老百姓自发送的慰问餐最近几天,一张解放军战士身着泥衣在救灾现场吃馒头的照片火了!这张照片拍摄于7月4日,地点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太白湖大堤。令人费解的是,这张“啃馒头”照片却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表示,我们抗洪救灾的后勤保障怎么还这水平?还有媒体没有进行调查,就想当然地以此对军队的后勤工作横加批判。昨天,《解放军报》将“啃馒头”背后的真相公之于众。看到真相,很多人都流泪了。原来,7月4日湖北黄梅告急。堤坝外,六十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为了堵住管涌,尽快排除险情,战士谢永富等人跳入水中,打桩、填沙袋,再打桩、再填沙袋,整个人成了泥人。临近午饭时间,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给官兵们送来一大袋馒头和矿泉水,满怀心疼劝官兵停下来吃口饭。但直到险情得到缓解,战士们才停下手中工作,接过馒头和矿泉水,顾不上泥浆和雨水,直接啃了起来。此时,已是下午两点过,战士们已经连续搬运沙袋5个多小时。据新华社、《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客户端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2498
播放数:89933
播放数:186863
播放数:5808920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您要找的内容已被删除您现在的位置:
连环画承载40年儿童梦 收藏版一本卖到2万元
  根据相关消息报道,连环画承载40年儿童梦 ,收藏版一本卖到2万元。
  躲在被窝里看小人书;因拥有几本小人书成了小伙伴中的英雄;曾经风靡一时的小人书,给许多人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今,当连环画不在流行之时,仍然有这样一位近 60岁的青岛人,将其儿时读&被窝书&的梦延续到现在 。7月10日,青岛连环画收藏家韩邵江在市图书馆里展出了他收藏了四十年的连环画,最让人吃惊的是,原本几毛钱的小人书现在成了稀有物品,居然能卖到2万块!
  一本连环画卖到2万块
  7月11日,记者来到市图书馆,看到了小人书收藏家韩邵江举办的展览。展览上展出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小人书代表作,同时还有各种小人书收藏原稿,吸引了许多感兴趣的家长和学生。记者看到,图书馆西厅展区内摆满了展板和玻璃展柜,展板上印着各个年代的小人书封面还有介绍,玻璃展柜里展出了一些小人书手绘原稿和历史资料。
  韩邵江告诉记者:&这次展览根据发展历史共分五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代表作品,许多作品是市面上很难找到的。&据韩邵江介绍,《山乡巨变》、《地球的红飘带》等作品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连环画,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去年在广东的一次交易会上,一本老版的24开的《生死牌》卖到了两万块。&韩邵江指着一本连环画说。不过据韩先生介绍,受不同地区收藏热度不同,以及地区发行量的不同,其价格也相差甚远。记者想知道韩邵江收藏的作品中最值钱的是哪本,他笑着告诉记者:&哪本书现在市面上都很难找到,随便找一本就价值上千元。每一本连环画对于我来说都很有意义,价格再高我也不会卖掉。&
  曾花半个月工资买书
  记者了解到,韩邵江家里藏有近 7000本小人书,为收藏这些小人书,他费尽了心思也花了不少积蓄。&1997年时,我为了买《地球的红飘带》这套书,专程连夜坐火车跑到北京去买的,寻找了好几天也没买到,托人找关系好不容易才淘到。&
  &目前卖价比较高的这个《生死牌》,也是1998年我在糖球会上无意间看到的,在那个年代,一本小人书平均价格才两块钱,当时那个摊主也喜欢这书,非常不舍得卖。我耗尽一上午的时间从十元钱给他加价加到了400元,摊主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才很不舍地卖给我,要知道400元钱可是我半个月的工资。&据韩邵江介绍,&许多很贵的书是用我攒了很久的私房钱买的,回到家里会跟对象说买得很便宜很超值,家里人就会觉得挺开心。&韩邵江笑着告诉记者。
  看书手要戴上塑料袋
  记者了解到,韩邵江收藏了近7000本小人书,家里书架上,柜子里和床底下都摆满了小人书,具有40年收藏经历的连环画达人带你重温童年趣事。为了防止潮湿发霉,韩邵江将每一本连环画都用塑料袋精致封好后才放入柜子里。&这些书太难得了,现在很多书想买都买不到,我在家也经常翻看这些书,每次看书都在手上戴上个塑料袋,就怕把书弄脏了。&韩邵江说。
  记者看到展柜里的每一本书都保存得很好,并且每一本都用透明塑料袋精致地包裹着。&我很爱这些书,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爱好。&韩邵江告诉记者。
  连环画伴着几代人童年
  在展览现场,记者发现,来这里参观的多数都是30~ 40岁的中年人,他们或者趴在展柜前看着玻璃柜内的画册若有所思,或者和周围的同龄人一起回味童年趣事,还有些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展览现场,给孩子讲解他们的童年,以及画册中的经典故事情节。&看到这些我想起了我的中学生活,那时候家里管得严,也很少有零花钱,省下点零花钱就想着去买个小画书。我记得班里有个家里条件好的同学,家里有不少小人书,为了能借他的书,我还帮他写过家庭作业。&在现场观看的马先生告诉记者。&你看我这副眼镜就是那会看画书看的,那会只有到了半夜爸妈都睡了,才敢把小人书拿到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小时候看小人书是被父母明令禁止的。&
  据了解,韩绍江先生《珍藏连环画,弘扬真善美》连环画精品展览持续到10月8日,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去看看。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连环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记者 牛青青 见习记者 纪国亮
48小时排行18年两块抗洪“生死牌” 这两个名字一直都在
  共同回忆
  抗洪英雄,平凡过了18年
  回想当年在生死牌上签字的情况,唐仁清说,自己也紧张过,但想到这样可以给防汛人员更多的鼓励、可以让大堤背后的武汉市民增强信心,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而那时,他们已经在江堤上坚守数十天了,洪水越来越大,&为了让大家伙继续坚守,我们在大堤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又一起立了生死牌。&老唐说。
  对于此次龙王庙闸口抗洪一线再现&生死牌&,老唐说,是为了发扬当年的抗洪精神,也是要鼓舞年轻一辈防汛人。
  而老李则说,18年前在&生死牌&上签名和现在签名一样,心态没有变化,&就是用生命向洪水宣战。&18年前的那一块&生死牌&让唐仁清和李建强等16名突击队员都成了名人,成了英雄,感动了全中国。
  但他们的生活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在防汛一线工作。
  &当时电视、报纸都来采访报道,人们都说我们是英雄,实际上我们很普通,就是一个防汛人。&李建强说,那些跳进水中救人、那些跳进溃口堵洞、那些用身体筑起一道道防洪墙的,他们才是英雄。
  中午快1点了,防洪墙又在唐仁清、李建强以及防汛人员的努力下,长高了一大截。
  饭点到了,唐仁清又被叫去开会了。李建强端起一盒饭,很快速地扒拉着,&我晓得这样对胃不好,但习惯了,总想快点吃了上堤去。&李建强说,看着江水心里才踏实。
  盒饭没有吃完,李建强的电话响了,大堤上的监测员告诉他,水位有所下降,情况有所好转,他骑上电瓶车就奔龙王庙闸口而去。
  对话守堤英雄
  &哪怕退休了,还是防汛人&
  看着龙王庙高开闸口的防洪墙又长高变厚了,李建强才从上面走下来,招呼工人们休息一下。他说,可以和记者交流10分钟。
  华西都市报:这些年有人向你提起当年&生死牌&的事情吗?
  李建强:有,很多人都提,只要每年涨水时间段,就要说起这个事情。
  华西都市报:时隔18年,再次签下&生死牌&,你的家人对此怎么看?
  李建强:我的家人非常理解,非常支持。华西都市报:你今年已经57了,再过3年就要退休了,以后有什么打算吗?
  李建强:哪怕退休了,我还是一个防汛人。扛不动沙袋,可以巡查险情嘛,只要还走得动,就要上堤。
  真相释疑
  国外&防洪神器&真那么神奇吗?
  国内早就有并不实用!
  昨天,一种号称外国&防洪神器&的防洪墙在网络爆红,引发网友疯转。有网友提出,为什么有这样的&防洪神器&不用?应急器材不投入不进步,对得起赤手空拳的抗洪者吗?
  那么,这种外国的&防洪神器&真的比防洪沙袋先进实用吗?搜索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首先,防洪挡板水压差极其敏感,只有在水面平静,围挡内外水压差较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力。而在我国,一些地方江河湖泊洪水来势汹汹,水流极不稳定,大的洪水来临时,卡车和船只都有可能会被瞬间吞噬,在此情况下,防洪挡板恐怕只能鞭长莫及。这类防洪装置对地基也有要求,必须是混凝土结构。而在我国,很多洪水灾害都集中在农村,很多河堤并不具备安装的条件。
  此外,令网友艳羡的&防洪神器&国内早就有,在哈尔滨、宁波、武汉都曾使用过,国内称之为&防汛闸板&或&拼装式防洪墙&。但是,这些设备一方面其造价过高,不到五公里就需近亿元的投入;另一方面,其底部同样需要钢筋混凝土工程,在我国并不实用。
  最后再说说被一些网友说成落后防汛方式的防洪沙袋,其实,在国际上也并不落伍!2013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德国面临沙袋短缺困境,还向邻国求救过。
  据新华社、央视
  抗灾现场谁让战士们啃馒头?
  这是当地老百姓自发送的慰问餐
  最近几天,一张解放军战士身着泥衣在救灾现场吃馒头的照片火了!这张照片拍摄于7月4日,地点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太白湖大堤。令人费解的是,这张&啃馒头&照片却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表示,我们抗洪救灾的后勤保障怎么还这水平?还有媒体没有进行调查,就想当然地以此对军队的后勤工作横加批判。昨天,《解放军报》将&啃馒头&背后的真相公之于众。看到真相,很多人都流泪了。
  原来,7月4日湖北黄梅告急。堤坝外,六十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为了堵住管涌,尽快排除险情,战士谢永富等人跳入水中,打桩、填沙袋,再打桩、再填沙袋,整个人成了泥人。
  临近午饭时间,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给官兵们送来一大袋馒头和矿泉水,满怀心疼劝官兵停下来吃口饭。但直到险情得到缓解,战士们才停下手中工作,接过馒头和矿泉水,顾不上泥浆和雨水,直接啃了起来。此时,已是下午两点过,战士们已经连续搬运沙袋5个多小时。
  据新华社、《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客户端
  (华西都市报)
责编:何兆龙(实习生)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腔生死牌全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