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在哪儿买设计·简单建筑模型制作图纸·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

共88个结果STEM教育热的冷思考——读《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
如果说教育界也像时尚界一样有流行风尚的话,那么如今谈论中小学教育时,最时髦、最热门的词语莫过于“STE(A)M教育”了。
形成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第一,在笔者前不久参加的上海市某区中小学后备校长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上,超过70%的项目是与学校STEM课程建设相关的;第二,在中国知网以“STEM教育”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能够得到从2001年到2016年7月间的982条相关记录,从时间的排列上看,2001年、2004年、2006年各一篇,2007年4篇,年各11篇。之后此主题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从2011年的37篇到2015年的303篇,再到2016年半年时间内就有260余篇相关的论文涌现。
可见,从教育研究的理论领域到实践领域都在掀起一股STEM教育热。在笔者与学校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既欣赏中小学校长、教师们对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捕捉的敏锐和反应的迅速,同时也对STEM教育在中小学的实际开展现状产生担忧。
STEM教育究竟是什么?它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我国中小学为何要引入并积极探索STEM教育?STEM教育与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育是怎样的关系?未来STEM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究竟该如何定位?开展高质量的STEM教育,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准备?⋯⋯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
从目前的理论研究进程来看,比较完整、系统地介绍、研究STEM教育的成果当属赵中建教授主编的《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
这套丛书包括了三本翻译著作《在课堂中整合工程与科学》《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的STEM创新者》和《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一种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方式》;一本选编著作《美国STEM教育政策进展》;一本专著《美国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此外还计划出版系列的我国一线学校的相关著作。目前,前四册已经出版发行。
《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赵中建主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美国STEM教育政策进展》一书为我们呈现了从1983年美国颁布《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至今颁布或出版的有关STEM教育的主要政策、理论、研究报告,较为完整地呈现了美国STEM教育的发展路径。
另外三本译著则主要介绍了国外尤其是美国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中试验STEM教育的现状,其中包括了STEM教育的学习方法,STEM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STEM教育的评价量表等。
笔者以为这套系列丛书应该成为每一个对STEM感兴趣、有意愿尝试开展STEM教育的老师的案头书,在我们开展STEM教育的初期,它甚至可能扮演着操作手册的重要角色。读罢这套丛书中已经面世的四本著作,笔者有两点体会与各位读者分享:
学习STEM教育,不是仿其形,而是学其神
在我国中小学积极推进STEM教育的过程中,笔者以为有必要先从概念上厘清“STEM教育”究竟是什么,它与今天同样高频率冲击我们眼球的“创客”“创客教育”“创新”“创新教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开展STEM教育实践之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存在怎样的问题?STEM教育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或者缓解其中的哪些问题?
众所周知,STEM几个英文字母分别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缩写。但事实上STEM教育的内涵远远超越了其所代表的这四门学科或四门学科的综合。STEM教育是关于学生参与的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它运用科学探究过程和工程设计过程,是跨学科的,是关于积极学习的,是关于合作与团队工作的,是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从上述对STEM教育内涵的阐述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首先,STEM教育只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并非全部。我们在讨论构建学校STEM教育体系是必须将其置于学校整个育人体系之下,而不是并行甚至取而代之。
其次,STEM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探索了一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科技理工素养的有效教育途径。第三,STEM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
从美国STEM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来看,之所以STEM教育在美国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是基于“使美国下一代成为世界科学和技术领导者”的国家战略,也来自于对本国科学、数学教育质量的不满以及对越来越少的本土学生选择投身于工程领域学习的担忧。
反观我国的STEM热,当然也是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但我们需要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问题做更进一步的分析。我们有着被世界同行赞誉的础教育质量,学生在数学、科学等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不差,差的是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欠缺背后所反映的是我们的社会缺乏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尊重和认可,是我们的教育缺乏融合的视角,忽视对学生的合作、分享、耐挫、动手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等问题。而STEM教育带给我们的冲击恰恰是这些方面。
因此,在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校开展STEM教育时,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将原来作为分科教学的数学、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等学科整合为一门课程,更要关注STEM教育带给我们在整个学校教育变革过程中的理念的冲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科走向融合,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强调个体到关注合作,从知识学习到问题解决,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
这些转变所带来的将不仅是学校具体教学科目的变动,也将是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学校育人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
开展STEM教育,不仅建课程,更要育师资
从今日我国中小学校在STEM教育方面开展的实践来看,主要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重视学科融合,尝试课程重构。
第二,大量地引入、依托教育信息技术产品。应该说这两大特征也的确是开展STEM教育的必要途径。但随着我国中小学STEM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更为谨慎的选择。
在学科融合、课程重构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中小学已经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产生了许多与STEM教育相关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但从赵老师的这套系列丛书介绍来看,在STEM课程建设方面,无论是中国还是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实践的美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我们的中小学来说,笔者以为,首先要明确STEM课程的建设不是替代原有的数学、科学、技术等分科课程,而是作为其重要的补充,清楚地将STEM课程定位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非全部。关注STEM课程与原有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及研究型课程的关系,将其中交叉重叠的部分进行二次梳理与整合,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
其次,STEM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从现有的实践来看,许多学校的STEM课程实践最终的落脚点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落在个别学生的发明创造、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的奖项。这些固然是STEM教育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但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STEM教育究竟是面对少数拔尖学生的还是面向全体的。
从主流的观点来看,STEM教育被作为实现创新教育“去精英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思考,面向全体而非理科、科技特长生的STEM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怎样通过STEM教育让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未来社会所关注的核心素养上,在学校所设定的整体育人目标中所涵盖的各类能力、素养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再次,STEM课程教材的开发要关注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突出“设计感”。从美国的实践来看,新出台的科学教育标准是其设计STEM课程的重要依据。相应的,我们的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要关注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尤其是在选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点时,要关注各个学科对学生在此方面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此外,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STEM教育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突出“设计感”,即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问题的情境化。
最后,STEM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优质的STEM教师的缺乏不仅是中国而是世界各国在开展STEM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更多。
在近年来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们不断被新理念、新方法冲击着,老师们刚刚理解并尝试站在学科的高度来审视和理解自己的教学内容,就面临着跳出学科站在跨学科的视角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的挑战;老师们刚刚建立了从教学走向课程的联系,就面临着开发、建设课程的新挑战;老师们刚刚摸索出一套所谓拓展性、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与方法,STEM教育又提出了项目学习法,并坚称这不同于探究式学习;老师们刚刚从教学中心走下来,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定位,又被STEM学习项目选择考验着,项目究竟如何选择,谁来选择?学生的兴趣和学术的规范如何协调?孩子能否主导学习内容?孩子能否为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决策?
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我们每一位从事STEM探索的教师。更遑论教师设计出如本套系列从书中所呈现的经典教学设计的STEM学习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丰富的知识储备,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扎实的学科教学技能。
最后的最后,目前市场上涌现了大量的打着服务学校教育,打包STEM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公司,先进的技术是STEM教育有效开展的必要支撑。但教师不懂技术,技术人员不懂教育的问题目前依然普遍存在。
STEM教育对技术的依赖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许多教育信息技术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的商业包装而非实际的教育效用。这对学校STEM教育的开展产生的危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教师与技术人员如何有效地合作,在各种包装精美的STEM教育产品面前学校教育如何理性选择,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本文提出“冷”思考的缘由。
加微信: 一起探讨STEM教育未来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本文刊载于《上海教育》2016年12A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谢作如: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关系之辨析-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谢作如: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关系之辨析
热门标签:&
谢作如: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关系之辨析
来源: 由用户
编辑:李利平
关于创客教育和stem之间的理解和分析,创客学社也推送过几篇。但是,此篇文章中,谢作如老师从起源、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作了全面、详细的对比分析,让老师们豁然开朗,也能够更好的加入到“柔软地改变教育”的实践当中。近几年,“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热词,出现在各类媒体和学术文章中。作为国内较早研究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的教育者,笔者常常接到一些教师或者领导的求助: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区别是什么?哪个更适合学生?  这似乎是一个很多人问过,也有很多人回答过,却又一直没有被很好解答过的问题。2015年,笔者在《教育创客的初心》一文中,表述了对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的理解:“也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是从不同维度去描述同一教育内容,如同一杯鸡尾酒,包含多种酒,却彼此难以分离。当然,如果深究下去,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关注造物和崇尚开源,是创客教育的重要特点”。  相对于很多专家引经据典的长篇辨析文章来说,《教育创客的初心》这篇短文实在难以系统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因而有必要从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起源、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全方位辨析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之间的关系。起源:两者产生时间不同但渊源深厚STE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以及数学(Mathematics)教育的简称,它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劳动力创新能力而提出的一项国家教育战略,重点旨在打破学科领域边界,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STEAM,STEMx,STEM+,分别为STEM教育的下位概念,艺术和更多学科的加入,使得STEM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它囊括了艺术、体育、人文、计算机科学、调查研究、创造与革新、全球沟通协作等21世纪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为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素养教育。在奥巴马竞选总统和连任总统的演讲中,常常可以听到STEM这一教育名词。奥巴马政府将STEM教育作为提升国力的重要手段,并且出台了一揽子相关政策,如2007年出台了《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STEM教育体系的重大需求》,2015年出台了《STEM教育法》。  创客教育是近年来伴随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的兴起,逐渐在校园内外发展起来的一股教育热潮。秉承着设计、制作、分享、交流、开源的创客文化,学生开始接触前沿的信息技术,尝试利用简单易用的数字技术,面向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分享和跨时空学习,在动手和动脑的创造中把创意转变为现实。创客运动由著名创客杂志'Make'(中文名《爱上制作》)的主编戴尔?多尔蒂于2005年发起,目前创客嘉年华活动已经遍布全球。  的确,从起源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是不一样的,因而任友群和杨晓哲指出:“STEM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而创客教育起源于社会文化”。但是,细究创客运动的起源,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渊源深厚。我们可以这么认为,STEM教育是美国政府为提升国力的举措,而创客运动是美国民间对STEM教育政策的正面响应。谁都知道,作为每个州都有立法权的美国联邦政府,一个政策从出台到落地实施,周期是很长的。而创客运动不同,在'Make'杂志和其他媒体的推动下,很快就遍及了整个美国。戴尔?多尔蒂曾表示:“对于创客运动来说,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就是倒逼教育转型。”  例如,日美国白宫举行了一次创客集市。和奥巴马一起出席创客集市的还有他的科学顾问John Holdren,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任France Cordova等。奥巴马在创客集市的演讲中说:“年轻人们可以通过动手学习。数学和科学都可以在完成实际动手制造的任务时融会贯通起来……”再如,'Design Make Play:Grow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TEM Innovators'(中文名为《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赵中建教授翻译)是一本著名的STEM教育书籍,戴尔?多尔蒂的文章《创客的思维模式》放在第一篇。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创客和STEM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  回忆国内的创客教育发展,也是先有STEM再有创客教育。记得2011年时,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老师千里迢迢跑到上海新车间找李大维,仅仅是想去看看他的“都市农耕”项目。那时,我们都无意中进入STEM教育领域,但苦于找不到更多能吸引学生的STEM项目。幸好通过李大维了解了创客和创客空间,较早参与国内创客运动,也就很快发现创客们做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作品,就是典型而有趣的STEM项目。2013年第一届全国中小学STEAM论坛活动在浙江省温州中学举办,笔者主讲的题目是《创客文化和创新教育》。在讲座中笔者将STEM项目和创客项目进行对比,总结出创客项目具有高科技、贴近生活、综合性强、可玩性强、多人协作等特点。笔者和几位教师共同在2013年上海创客嘉年华活动上演讲,主题则是《创客文化和STEM课程建设》,呼吁创客们关注中小学STEM教育。2013年吴俊杰在《创客教育:开创教育新路》一书中提出“创客教育”词,他分析了创客运动和创客空间后提出:“目前STEM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工程教育是一个弱项,创客的作品常常是非常好的工程教育案例,因此推进教育创客对教育的服务,让教育市场滋养教育创客的理想和创意,应该是一个可行的STEM教育推进渠道”。学习内容:两者内容大部分难以区分毫无疑问,创客杂志'Make'和创客分享平台Instructables网站中的制作项目,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STEM特征,本来彼此分离的学科知识,在“Make”的过程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然创客强调“造物”,那么我们能否以“有没有造物”作为区分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一条标准?如图1所示,两个圆分别表示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其中重合部分,就是“造物的跨学科学习”。图1: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关系图示例如,《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整理了一本《国外优秀科学教育案例集》,收集了二十多个STEM案例。我们可以把具有造物任务的案例分离出来,如做“找朋友机――一个能做决定的电子电路”的,就既属于STEM教育,又属于创客教育。而一些以做实验、计算的方式来研究某一主题的,如“测算月球的年代”,就是纯粹的STEM教育案例。再如,北京师范大学项华教授所主持的“数字科学家”项目(数字科学家计划:全面培养青少年科学信息素养水平),倡导使用数码科技获取科学现象的物理信息,用计算机分析科学数据得出结论,则是一种数据视角下的STEM教育。其中有些研究也会涉及动手实践和事物制作,所以既属于STEM教育,又属于创客教育。  这种以“是否造物”为标准,将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进行区分的做法看起来挺好,其实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因为“物”的界定本来就不容易,例如一个报告、一段程序算不算“物”?如果编程写代码不算“造物”,那么很多知名创客都要被排除在“创客”之外了。一个简单的理由是:创客杂志'Make'的第一期,就收集了多篇看起来和造物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如《平民科学家,如何分析科研照片》和《5000天,要达到CO2减排目标,还能燃烧多少能源》等。图2&:《爱上制作》第一期的封面和目录同样,美国“项目引路”(Project Lead The Way,简称PLTW)机构提出这样的观点:“STEM教育课堂计划旨在使学生参与以活动、项目和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它提供了一种动手做的课堂体验。学生在应用所学到的数学和科学知识来应对世界重大挑战时,他们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这里强调的“动手做”,显然不是做题目。大部分情况下,STEM项目中都会涉及“造物”。可见“造物”虽然是创客教育的重要特点,但仅仅用“是否造物”区分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却未必合适。学习方式:两者几乎完全相同无论是STEM教育还是创客教育,一般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简称PBL)或者基于设计的学习(简称DBL)这两种教学模式。  美国瓦利市州立大学的STEM教育中心官网在解释“什么是STEM教育”时说,“STEM教育是关于学生参与的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它运用科学探究过程和工程设计过程,是跨学科的,是关于积极学习的,是关于合作和团队工作的,是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这里强调了“基于项目的学习”。  中国电子学会创客专家委员会给创客教育做了如下定义: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创客教育的学习方式为项目学习。  基于设计的学习也称设计型学习,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一定的实物或模型(例如,一个汽车模型),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切合主题的设计方案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对已有的方案加以修改和设计。这一学习方式适用于创客空间中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强调了“设计―评价―再设计―再评价”的过程循环,其组织方式也是以项目形式开展的。  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也毫无例外地强调要基于真实的世界。例如,戴尔?多尔蒂在接受Katrina Schwartz采访时表示:“许多正规教育忽视了玩耍和发现知识的真正意义,而学生也很少有机会使用合适的DIY工具及策略,所以在后院建火箭、小修小补、玩耍各种东西都会激发追求科学的兴趣和动力。”上海的STEM教育研究学者柳栋在阐述STEM学习形态的时候,强调了STEM学习项目要“源自真实世界并作用于真实世界”(如图3所示)。图3:柳栋提出的“STEM学习循环示意图”?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实属一体《中国创客教育蓝皮书(基础教育版)》的作者――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梁森山老师认为,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可以互为方法论。因为STEM教育中以创客的“造物”为方法,能够让多学科“整合”并且让这一学习基于真实的世界。而创客教育的造物课程,需要借助STEM教育的理念,在造物过程中完成重要的“跨学科学习”,以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  在很多专家的研究中,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上海师范大学王旭卿在《面向STEM教育的创客教育模式研究》中提出:“如今校园里的‘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温州中学的‘互动媒体技术’‘Arduino创意机器人’课程,并在课程中渗透STEM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这些课程成了呵护并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并为学生提供‘让想象落地’的重要平台。学生在‘玩创新’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创新的兴趣,培养了创造能力,提升了STEM综合素养,也锤炼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同样,赵兴龙、许林在《STEM教育的五大争议及回应》中提出,“强行把这两个概念(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拉在一起比较,无论是从学理逻辑上,还是对实践的推动上,都起不到明显的作用。所以,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如果在形式上需要多种学科整合的,称之为STEM教育较为妥当;如果需要创新出某种制品,称之为创客较为妥当。”  笔者比较赞同赵兴龙、许林的观点。因为强行比较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确就没有太大的必要。那么作为STEM教育和创客运动的发源地美国,又是如何区分二者呢?或许认真读一遍2014年美国政府出台的《21世纪技能培养美国人:2015年STEM教育预算》,我们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文件中将STEM教育分为4个关键领域:K-12年级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非正式的STEM教育。鼓励青少年成为创客,属于“非正式的STEM教育”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那么,我们能否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区分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在我国,创客教育一开始就是由中小学教师发起,并在课堂上积极践行,强调创客教育要进课堂,走的是正式学习的路线。据了解,最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将加入“操作学习”这一学习形式,直接将创客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国家课程中。因而一些专家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STEM教育,是不无道理的。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融为一体行文自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两个概念关系密切,唇齿相依且融为一体。我们很难通过某些指标进行强行区分,因为彼此指向的是同一类学习领域,只不过命名的维度不同罢了。而面对这类具有“跨学科”“项目学习”“强调实践”“多人协作”等特征的学习领域,从多个维度命名、观察,认识、研究就立体化了。所以,同时开展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研究,能开阔研究者的视野。如果将二者孤立,反而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闹出笑话。  想起在2015年在上海嘉定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中,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曾经告诫过:“作为高校的学术研究者,我们不得不认真去捋清关于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异同点,而对于一线教师,大可不必在这方面耗费时间和精力。”  因而,对一线教师来说,与其花时间区分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区别,还不如静下心开发相关的课程。只要是与跨学科学习相关的,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没有必要在意自己做的是STEM教育还是创客教育。它们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共同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适应未来21世纪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作为一个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我笔者想向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行呼吁: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更多精彩 >>>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亚马逊:图书
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STEM创新者 (平装)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中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和《下一代科学标准》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尤其是实践或跨学科学习的观点。…编辑推荐本书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和《下一代科学标准》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尤其是实践或跨学科学习的观点。…作者简介主编赵中建,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早系统研究中小学STEM教育的教育研究人员。目录导言设计·制作·游戏:培养下一代科学创新者
第一章创客的思维模式
第二章玩得开心:学习、实践和创造 …序言导言
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如何用创造性的新方法使年轻人热爱科学与工程,无论在科学节、机器人竞赛还是制汇节等其他活动中,鼓励年轻人去创造、建构和发明,鼓励年轻人成为物品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文摘版权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步将PIE活动移出探索馆内受控制的工作坊,搬至博物馆的展示大厅。 位于公共区域的修补创造活动需要适应参观者流量的变化,这些参观者拥有不同的先前经验,并且有自己预定的参观时间。…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发布日期: 日
语言: 简体中文
发货重量: 522 g
页数:&203 页
ISBN-10: 6
销售排行榜: 1383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工制作建筑模型步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