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敛兵聚谷为什么称姜维是麒麟儿没成功

是因为三国谋士诸葛亮选错姜维致蜀国灭亡吗?
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军事的失败无疑是致命的,姜维决策失误,是蜀国迅速土崩瓦解的最直接动因。所以说,姜维并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柱石臣,亦非登高望远的文武奇才,而传说中智勇双全的他,恰恰就是因短视与骄矜而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而那位神一般的诸葛亮,则负有排斥异己、任人唯亲、用人失察的连带责任。
&&这些看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有些似是而非。导致一个政权失败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因君王倒行逆施而使民心向背、经济衰落、政局动荡、强敌入侵、领导人德才不备、体制积弊等等都能让社稷产生不稳甚至垮塌,但其中最直接、最快速的原因大都是因军事上的失败而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诸葛亮在世时,为解蜀国的战略困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次兵出祁山,大举北伐曹魏。蜀军六出祁山,虽然于大局无补,但也牵制住了曹魏的大量精锐与注意力,在战局上蜀国似乎还略占上风。但是,诸葛亮出师未捷,却过劳身死,就在他死去三十年后,曾经采取主动进攻战术的蜀汉竟变得不堪一击,并迅速土崩瓦解,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大变化。因此,似乎可以换一种角度,从军事胜败的层面去理解蜀汉兴亡的内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死后蜀国军队进取心全无、胜少败多,而陡然间“攻守之势异也”呢?
&&既然已经找到蜀国短命的症结,那么就可以最快速度接近真相。那位由诸葛亮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并对之寄予殷殷厚望、被后世喻为“陇西奇才”的前曹魏降将——姜维,抑或就是蜀国败亡的罪魁祸首呢!?
&&正是因为诸葛亮看人走眼,错选不堪大用的姜维接自己的班,这才导致蜀汉后继乏力,昏招迭出,最终满盘皆输的。
&&当初诸葛亮赏识姜维之才,于是有意栽培、攫拔他,一直把他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诸葛亮死后,姜维毫无争议地成了蜀军的统帅。姜维成了蜀国三军总指挥后,很快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军事变革”,他几乎否定了恩师诸葛亮以往拟定的对魏主动进攻的军事战略,而采取了另一种全新的、显得很被动保守的战略战术思维——古文献称其为“敛兵聚谷”。
&&关于姜维的“新军事变革”,古文献是这样诠释的:(简译白话文)当初刘备派魏延镇守汉中时,前方只虚设疑兵,主力都集中于外围,魏军轻易攻不进来。兴势山战役爆发后,蜀将王平之所以能大胜魏军悍将曹爽,就是因为这种军事部署十分正确。而姜维却认为这样虽然可以防御敌人,但却无法大规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获取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接替诸葛亮统领蜀军后,几乎全盘否定了魏延、王平的成功经验,而是用一种新的战法取代了早已被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攻守模式。姜维把自己发明的新战法叫作“敛兵聚谷”。按姜维的思路,就是等曹军来攻时,故意弃守外围,诱敌深入,然后坚壁清野,大军退守第二道防线也就是汉、乐二城,凭高城深堑抗拒并拖住敌人,使来犯之敌无法再进一步。一旦敌军侵入,可命小股蜀军做游军不断袭扰之,截断其粮道,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让他不得休息,久之敌必不战自乱。敌军粮草匮乏,必定难以持久,待他大举撤退时,我蜀军主力倾巢而出,配合游军并力追歼,定可大获全胜。姜维确定了新的战略思想,并很快付诸实践。姜维命令胡济守汉寿城,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为了夯实效果,他又在长安、建威、武卫、石门、临远等地建立军事防御工事,与前线三城互为拱卫、遥相呼应。
编辑:新语
来源:中国新闻网  19:52
来源:中国青年网  19:22
来源:中国青年网  18:24
来源:中新网  18:23
来源:中国青年网  17:27
来源:中国青年网  17:24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客服电话:010-姜维一生最大的失策
自诸葛亮之后,蜀**曹魏的差距越来越大。魏国方面除了小规模的权利斗争之外,并没有出现对整个国家毁灭性的破坏。反观蜀汉,小人当道,民不聊生,皇帝昏庸,人才断层,整个国家乌烟瘴气。从247年到263年,姜维数次北伐。其间有两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小败,还有四次是相持不下。仅从这样的战果来看,似乎蜀汉方面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蜀汉的兵力有限,根本消耗不起这样的战争。蜀汉的“大叛徒”谯周就曾经说过,姜维“级武黩征”,以至于“土崩势生”,将蜀汉覆灭的原因全部归结到姜维身上。虽然这样说有失公允,但也是有根据的。作为接替诸葛亮的军事统领,姜维就应该担当起蜀汉的重任,好好的完成自己作为中流砥柱的任务。虽然他连年北伐,延续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希望以攻为守,尽量避开曹魏的进攻,而且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当时蜀汉的国力毕竟要弱很多,一味地搞进攻战术,过早地耗尽了原本就薄弱的人力和物力,搞得举国上下兵疲民困、怨声载道。以弱小的蜀汉,去和地大物博的曹魏玩消耗战、持久战,怎么可能会捞到好处呢?诸葛亮当年虽然也进攻,但是并没有忽略汉中的防守,不管对手如何,自己首先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反观姜维,始终坚持要在陇西地区和曹魏进行拉锯战,攻陇西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基本思想,目的是占据陇西做为根据地,然后再从陇西对关中发动进攻。但是这样打非常耗费国力,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都已经放弃了对陇西的战略方针。可是姜维却始终要对陇西用兵,凭白损失实力,而且更要命的事,姜维在进攻的同时,根本不管汉中方向的防御,忽视了对汉中这个巴蜀门户的防守。只重视进攻而不顾防守,向来是兵家大忌,对军事不懂的人,看看足球或者篮球比赛也知道只进攻不防守会带来什么后果。防守是保存自己的基本方法,如果连守都不守,那么对手只需要找个空挡就可以冲破防线。对于蜀汉来说,汉中就是益州的重要门户,所谓无汉中就无益州,本来汉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曹操和刘备都是花了很大气力才艰难拿下来的。刘备夺取汉中后,留魏延镇守汉中以来,并把重兵布置在外围的据点进行御敌,不把敌人放进平原腹地。蜀汉从刘备诸葛亮,以及后来的费祎蒋琬都是这个策略。公元244年,曹爽那个笨蛋曾经亲自率10万大军攻打汉中,蜀军在王平的率领下,只用了不满三万人就守住了汉中,而王平守汉中的策略就是死守各个通道口。蒋琬,王平死后,姜维独自掌握军政大权。他认为以前的方法是可以御敌,但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如果把敌人引入汉中的腹地,然后四面据点人马出动以夹击骚扰之,就可以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对于蜀汉来说,国小人少,经不起消耗,如此赌博性质的冒险战术,倘若指挥不当,面临的就是数倍的敌人,这无异于是放虎进山,把自己的优势全部仍掉,跟敌人拼消耗。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相比之下,蜀国自姜维执政后,后主刘禅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最后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而作为同盟国的吴国,也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这一减一弱,让本来就很大的差距变的越来越大。当时魏国的实际统治者司马昭不可能看不到这点,在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后,司马昭认为蜀国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并计划了“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统一方针。在当时,魏国的兵力比蜀汉高出五倍,经济上强十倍都不止。魏国进攻汉中时,最初就派出了18万人,分三路进攻蜀国。其中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今陕西眉县南)、骆谷、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进军汉中。而蜀汉方面对此却并不知道,根本没做任何的防备,后来蜀国见魏军真的来攻了,才仓卒应战,廖化率一支人马往沓中,增援姜维;张翼和董厥率另一支人马到阳安关防守汉中的外国据点。如此临时抱佛脚,吃亏是肯定的。魏军三路大军发起进攻,兵力比蜀军的全国兵力还要多。蜀军能调动的兵力最多只有10万,姜维认真对抗魏军应该实施 “敛兵聚谷”的策略。结果蜀军在汉中的都督胡济率部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蜀军主力全部龟在汉中内部,那大门打的大开,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姜维和邓艾在沓中激战,自身都难保,他听说钟会进军汉中,就猜到汉中肯定保不住了,边立即率军朝东面撤退,退到阴平,和廖化会合。这一番激战,姜维自己脱险了,但是整个汉中也完蛋了。蜀军的主力全在姜维手上,10万人有6万都被他带到沓中,蜀军在汉中的兵力只有3万,而钟会进攻汉中的部队有10万。本来兵力和素质就不占优势,而且蜀军还放弃了斜谷、骆谷、子午谷这些咽喉险道的防守。钟会率军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蜀军在这两个城内各留了1万人。魏军围住不攻,将两城隔断,又将他们和汉中的联系割断,最后这两万蜀军全部成为瓮中之鳖,2万人全部缴械投降。魏军得胜后直下阳安关口,蜀军的守将蒋舒根本没有抵抗,直接降投,傅佥率部抵抗了一阵,但是实力悬殊,最后战死。钟会随后又引兵长驱南下。这时,成都派来的援军张翼、董厥才到汉寿,姜维和廖化也舍弃阴平退回,刚好和张翼等会合。于是,合兵退守剑阁,抵御钟会。自此,汉中之战以蜀军的大败而告终。整个汉中全部沦陷,守军全军覆没,蜀军总兵力下降到7万左右,要谈责任,恐怕姜维的责任最大。“敛兵聚谷”真乃高招啊,直接毁掉了整个蜀汉王国。本文内容于
23:53:00 被a编辑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维为什么叫甜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