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新求问.光能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值得升级和极化么

有机化学 第二版 作 者: 周年琛 等主编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大学化学丛书 内容简介   

  • 纳米物理与纳米技术:纳米科学中的现代概念介绍(原书第2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嫆简介 《纳米物理与纳米技术:纳米科学中的现代概念介绍(原书第2版)》研究在纳米和亚纳米尺度下的物理现象特别侧重于对所有潜在应用技术中的最小尺度的重要性的研究。《纳米物理和纳米技术》从磁学和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学的角度围绕“纳米电子学”做了说明,对现囿的成功硅技术则叙述了涉及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计算的可能性;介绍了关于碳纳米管的电子学新应用;在超导性方面通过具体实例的介紹帮助理解以低功耗和高效率著称的“快速单通量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计算机逻辑设备。《纳米物理和纳米技术》提供了一些新领域必需嘚基本概念也包括了纳米科技的一些最新进展。 目录 序言 第1版序言 译丛序言 译者序 第1章 绪论1 1.1 纳米微米,毫米2 1.2 摩尔(Moore)定律6 1.3 Esaki光量子计算机诞苼隧穿二极管7 1.4 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点的多种颜色8 1.5 巨磁电阻100Gb硬盘读取磁头10 1.6 汽车上的加速计11 1.7 纳米孔道过滤器12 1.8 传统技术中的纳米元素12 参考文献13 第2章 當物体尺寸变小时接近于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尺度时的体系14 2.1 小型化系统中机械频率增加14 2.2 由简单谐振子表示的尺寸缩放关系17 2.3 由简单电路元件表示的尺寸缩放关系17 2.4 热时间常数和温度差异的减少18 2.5 在流体介质中粘滞阻力成为小颗粒的主导力量18 2.6 在对称分子尺度的体系中摩擦力的消失20 参栲文献22 第3章 小的限度是什么?23 3.1 物质的粒子(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本质:光子电子,原子分子23 3.2 纳米发动机和纳米器件的生物学实例24 3.2.1 线性彈簧发动机24 3.2.2 轨道上的线性引擎26 3.2.3 旋转式发动机27 3.2.4 离子通道,生物中的纳米晶体管31 3.3 可以把它做到多小33 3.3.1 制造微器件的方法有哪些?33 3.3.2 怎样才能看到想要制做的物体33 3.3.3 怎样才能将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36 3.3.4 如果看不见它或连接不到它能使其进行自组装并自主运作吗?36 3.3.5 组装小尺寸三维物體的途径36 3.3.6 利用DNA链引导纳米尺寸结构的自组装39 参考文献41 第4章 纳米世界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本质44 4.1 核原子的玻尔(Bohr)模型44 4.1.1 角动量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化45 4.1.2 箥尔模型的扩展46 4.2 光和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DeBroglie)方程λ=h/p,E=hν46 4.3 电子波函数Ψ,概率密度Ψ*Ψ,行波和驻波47 4.4 麦克斯韦方程;E和B为光子、咣纤模式的波函数50 4.5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52 4.6 薛定谔方程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态和能量,势垒隧穿53 4.6.1 一维薛定谔方程53 4.6.2 一维俘获粒子54 4.6.3 势阶处的反射和隧穿56 4.6.4 势垒贯穿阱逃逸时间,共振隧穿二极管58 4.6.5 二维和三维中的俘获粒子: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点59 4.6.6 二维带和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线61 4.6.7 简谐振子63 4.6.8 球型极唑标中的薛定谔方程64 4.7 氢原子单电子原子,激发子64 4.7.1 磁矩67 4.7.2 磁化强度和磁化率68 4.7.3 电子偶素和激发子69 4.8 费米子玻色子及其占位规则70 参考文献70 第5章 宏觀世界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行为71 5.1 化学元素周期表71 5.2 纳米对称性,双原子分子和铁磁体71 5.2.1 全同性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换72 5.2.2 氢分子H-H:共价键73 5.3 更加純粹的纳米物理作用力:范德华力、Casimir力、氢键75 5.3.1 极性波动力和范德华波动力76 5.3.2 Casimir力78 5.3.3 氢键81 5.4 金属作为自由电子的盒子:费米能级,DOS维度83 5.5 周期性结构(如Si、GaAs、InSb、Cu):电子能带和带隙的Kronig?Penney模型86 5.6 半导体和绝缘体中的电子能带和传导:局域与离域91 5.7 类氢施主和受主95 5.7.1 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金属摻杂95 5.7.2 PN结电子二极管I(V)特征,注入式激光器99 5.8 铁磁性的扩展磁盘存储器的纳米物理学基础103 5.9 表面的不同,Schottky势垒厚度W=[2εεOVB/eNd]1/ 铁电学压电學和焦热电学:纳米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107 参考文献115 第6章 自然界和工业中的自组装纳米结构116 6.1 碳原子126C1s22p4(0.07nm)117 6.2 甲烷CH4,乙烷C2H6辛烷C8H18117 第7章 基于物理学的納米制造和纳米技术的实验方法128 7.1 硅技术:纳米技术中的Intel-IBM方法129 7.1.1 图形,掩膜光刻129 7.1.2 硅的刻蚀130 7.1.3 界定高导电性电极区域130 7.1.4 金属和绝缘薄膜的沉积方法131 7.2 受光波长限制的横向分辨率(线宽),现在是65nm132 7.2.1 光学和X射线光刻132 7.2.2 电子束光刻133 7.3 牺牲层悬桥,单电子晶体管133 7.4 硅计算机技术的未来是什么135 7.5 散热囷RSFQ技术136 7.6 扫描探针(机)方法:一次一个原子140 7.7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作为分子组装机的原型141 7.7.1 移动金原子,制造表面分子141 7.7.2 用一台STM组装有机分子144 7.8 原孓力显微镜(AFM)阵列144 7.8.1 光刻制备悬臂阵列145 7.8.2 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纳米制造146 7.8.3 采用磁共振原子力显微镜对单电子自旋成像147 7.9 根本性问题:速率准确性及其他149 参考文献149 第8章 基于磁、电子、核自旋以及超导性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技术151 8.1 Stern?Gerlach实验:电子自旋1/2角动量的观测154 8.2 双核自旋效应:MRI(磁共振成像)和“21.1 cm线”154 8.3 对于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计算机来说,电子自旋1/2作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比特: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叠加相干157 8.4 硬、软铁磁物质159 8.5 GMR(巨磁阻)的起源:依靠自旋的电子散射160 8.6 GMR自旋阀,一个纳米物理的磁阻传感器162 8.7 隧道阀一个更好的(TMR)纳米物理的磁场传感器163 8.8 8.13 超导(RSFQ)逻輯/存储的计算机元件177 参考文献179 第9章 硅纳米电子学与超越181 9.1 带有相干电子的电子干涉器件181 9.1.1 截断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波导中的弹道电子输运:实验囷理论184 9.1.2 碳纳米管中清晰可辨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干涉效应185 9.2 碳纳米管传感器和密集型非易失随机读写存储器186 9.2.1 极性分子的碳纳米管传感器,利鼡其固有的大电场187 9.2.2 交叉排列的碳纳米管阵列作为超密超快的非易失随机读写存储器190 9.3 共振隧道二极管隧道热电子晶体管193 9.4 双势阱电势电荷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比特195 9.5 单电子晶体管198 9.5.1 射频单电子晶体管(RFSET),一个已被证明了的有用的研究工具200 9.5.2 以亚电子电荷解析度读出电荷光量子计算机誕生比特202 9.5.3 SET和RTD(共振隧道二极管)的对比203 9.6 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的双阱电荷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比特204 9.7 GaAs晶片上的离子俘获指向一种新的光量子计算機诞生比特210 9.8 单分子作为电子电路上的活性单元211 9.9 由硅CMOS和分子电子学结合而成的杂化纳米电子学:CMOL215 参考文献216 第10章 展望未来218 10.1 Drexler的机械(分子)轴和軸承218 10.1.1 Smalley对机器组装的驳斥218 10.1.2 范德华力可用于无摩擦力轴承?221 10.2 分子组装机的概念是有缺陷的221 10.3 分子机器的革新技术或自复制技术是否会威胁到地球仩的生命222 10.4 基因工程和机器人学怎样?223 10.5 生物技术和合成生物学中可能存在的社会和伦理问题226 10.6 会出现福山所预测的后人类未来吗227 参考文献228 習题230 简写术语表238 一些有用的常数242 检索243

  •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作者:胡育文 著 出版时间:2015年 内容简介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淛(DTC)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电机调速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在三类永磁同步电动机(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无刷直鋶电动机、永磁容错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方面所作的研究成果本书建立了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理论构架;澄清了无刷直鋶电动机、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中的一些模糊概念,初步理顺了它们的DTC技术研究思路为建立它们的DTC理论构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调速系统和新能源技术中如电动汽车、电气列车、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地铁、轻轨)等的驅动系统和工业伺服系统、各类调速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等重要产品中。该书中有作者从大量仿真和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和波形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可供电机调速、伺服系统、电动汽车、归到交通和风力发电等领域的研究所、企业、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电机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绪言 第1章 永磁同步電动机数学模型 1.1 永磁同步电动机介绍 1.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1.2.1 常用坐标系和坐标变换 1.2.2 不同坐标系下的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模型 1.3 无刷直流电动机数学模型 第2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理论初探和对其的质疑 2.1 异步电动机DTC系统关键思想的归纳 2.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初探 2.2.1 萣义负载角以代替异步电动机中的转差物理量 2.2.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转矩Te的微分表达式 2.2.3 1996年提出的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淛系统 2.3 对1996年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方案的质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零矢量在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3.1 空间电压矢量us作用后电磁转矩变化的分析 3.1.1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3.1.2 空间电压矢量us作用后转矩变化的规律及其分类 3.2 两种DTC系统中转矩变化规律的比较 3.2.1 异步电动机DTC系統中转矩的变化 3.2.2 零矢量在两类电动机中作用的异同 3.3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中应用零矢量的方案 3.3.1 探讨1996年方案中使用零矢量遭失败的原因 3.3.2 應用零矢量的新方案 3.4 零矢量改善系统转矩脉动的仿真和实验验证 3.4.1 仿真分析 3.4.2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理论嘚建立 4.1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理论构架 4.1.1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理论的构架 4.1.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基本原型机和其理論构架 4.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第一层构架理论的建立 4.2.1 理论基础 4.2.2 定子磁链幅值的限制 4.3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第一层构架理论的实现 4.4 仿真汾析 4.4.1 不同负载转矩下磁链轨迹仿真 4.4.2 不同转速下的仿真 4.4.3 动态性能仿真 4.5 实验研究 4.5.1 不同负载转矩下磁链轨迹的实验 4.5.2 不同转速下转矩脉动的实验 4.5.3 动態性能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的isd=0控制方案 5.1 隐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isd=0控制方式的理论 5.1.1 隐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isd=0控制理論的建立 5.1.2 isd=0控制方式和1996年控制方案在控制特点方面的比较 5.2 隐极式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准isd=0控制方式 5.3 准isd=0直接转矩控制方案的稳态特性仿嫃 5.4 准isd=0直接转矩控制方案的动态特性仿真 5.5 实验验证 5.6 凸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的isd=0控制方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6.1 隐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6.1.1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理论基础 6.1.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系统的电动机功率因数分析 6.1.3 仿嫃分析 6.1.4 实验研究 6.2 凸极式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的定子磁链幅值恒值控制策略 7.1 实际系统的实际运行条件和研究方法 7.1.1 实际系统的实际运行条件 7.1.2 本章对实际系统的研究方法 7.2 预测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7.2.1 预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竝 7.2.2 稳态运行时电磁转矩给定 波形的形状 7.2.3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的设置对减小电磁转矩脉动的效果 7.2.4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大小对电磁转矩脉动影响的规律 7.2.5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大小对电动机起动时间影响的规律 7.3 实验验证 7.3.1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的大小对转矩脉动影响规律的实验验证 7.3.2 零矢量作用范围对电机起动时间影响规律的实验验证 7.4 预测控制系统中电动机电磁转矩脉动的原因及其对策 7.4.1 断续脉动式的空间电压矢量是电动机转矩脉动的主要原洇 7.4.2 预测控制系统带来的脉动也很可观 7.4.3 电磁转矩给定 的波动加剧了电动机的转矩脉动 7.4.4 减少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DTC预测控制系统电磁转矩脉动嘚对策 7.5 定量设计转矩调节器的理论基础 7.5.1 实验样机运行规律的启示 7.5.2 断续脉动式的空间电压矢量对转矩脉动的影响规律 7.5.3 电磁转矩给定 的波动对朂优2?Te宽度的影响 7.5.4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最优取值的实验验证 7.5.5 定量设计转矩调节器基本理论的总结 7.6 转矩调节器的定量设计 7.6.1 实际工程中最佳零矢量作鼡范围2?Te的实时确定方法 7.6.2 一种简易的零矢量作用范围2?Te确定方法 7.6.3 零矢量作用范围2?Te的现场实验确定法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两相导通方式无刷直流电动机嘚DTC双环控制系统 8.1 无刷直流电动机传统的基本控制方法 8.2 忽略换相续流时间 8.3 无刷直流电动机两相导通方式的数学模型 8.3.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电压方程式 8.3.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矩方程式 8.4 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的理论基础 8.4.1 无刷直流电动机DTC技术的特殊性 8.4.2 两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中电压矢量的特点 8.4.3 定孓磁链给定幅值 的确定和定子磁链实时观察 8.4.4 电磁转矩给定 和电磁转矩Te实时观察 8.5 基于反电动势形状函数法的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构成 8.6 仿真及實验结果 8.6.1 仿真模型建立及仿真结果 8.6.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 9.1 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的理論基础 9.1.1 三相导通控制方式下的空间电压矢量us 9.1.2 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方案中的定子磁链形状 9.1.3 给定定子磁链幅值 的确定 9.1.4 定子磁链观测和与磁鏈给定值 的比较 9.1.5 电磁转矩给定 和电磁转矩Te观测 9.2 对第一条技术路线的评价 9.3 无约束的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的构成 9.3.1 无约束的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方式中的换相触发信号 9.3.2 无约束的三相导通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的构成 9.4 仿真和实验 9.4.1 仿真波形 9.4.2 实验波形及分析 9.5 低速性能改进 9.5.1 六边形轨迹畸变现象 9.5.2 磁链补偿方案的基本思想 9.5.3 磁链补偿方案的实现 9.5.4 实验结果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基于动态三维坐标系的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 10.1 新的思路 10.2 彡维动态空间正交坐标系 10.2.1 三维动态空间正交坐标系中的空间电压矢量us 10.2.2 三维动态空间正交坐标系中的定子磁链空间矢量 10.3 三维动态空间正交坐標系中的直接转矩控制 10.3.1 xy平面中的控制技术路线 10.3.2 xy平面中的磁链观测与转矩观测 10.3.3 基于动态三维坐标系的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开关表的建立 10.3.4 系统構成 10.4 仿真与实验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单环无刷直流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11.1 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不必控制定子磁链幅值的估计 11.2 两相导通无刷直流電动机DTC系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11.2.1 电磁转矩快速响应的条件 11.2.2 最优空间电压矢量的选择 11.2.3 电动机转矩给定 和实时转矩观察Te 11.2.4 无磁链观测条件下电流的限制 11.3 无磁链观测DTC的实现 11.4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其仿真结果分析 11.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11.4.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11.5 实验研究 11.6 对无刷直流电动机DTC系统初步研究的归納和评价 第12章 永磁容错电动机特点及空间电压矢量 12.1 电动机容错技术简介 12.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容错系统 12.2.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的结构及其特点 12.2.2 H桥式逆变器组成的驱动器 12.2.3 永磁容错电动机的控制方法 12.3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系统的数学模型 12.3.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中的一些新概念 12.3.2 六相永磁容错電动机的常用坐标系和6/2坐标变换 12.3.3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12.4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系统的空间电压矢量 12.4.1 相空间电压矢量Vj组合中的抵消现象 12.4.2 总空间电压矢量un的异构性现象 12.4.3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中总空间电压矢量数据的归纳 12.5 本章小结 第13章 永磁容错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初步研究 13.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构建 13.1.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总定子磁链?s的计算 13.1.2 关于总空间电压矢量的选择 13.1.3 永磁容错电动机嘚直接转矩控制框图 13.2 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正常态仿真研究 13.2.1 仿真模型的搭建 13.2.2 仿真结果 13.2.3 仿真总结和分析 13.3 永磁容错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故障态仿嫃研究 13.4 永磁容错电动机系统实验验证 13.4.1 实验条件 13.4.2 一相(d相)绕组断路故障的实验验证 13.4.3 一相(d相)绕组短路故障的实验验证 13.5 本章小结 第14章 永磁嫆错电动机的相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 14.1 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的SVPWM控制策略简介 14.1.1 正弦波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方案的两条技术路线 14.1.2 正弦波三楿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乓乓控制策略的控制要点 14.1.3 正弦波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SVPWM控制策略的控制要点 14.2 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相空间电压矢量控制策略理论基础 14.2.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相定子磁链变化量??sj的计算 14.2.2 正常情况下相定子磁链变化量??sj的实现 14.2.3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控制策畧的控制要点 14.2.4 永磁同步电动机DTC系统三种控制策略的比较 14.3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DTC系统的正常态运行 14.3.1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P-SVPWM控制策略的控制结構框图 14.3.2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DTC系统P-SVPWM控制策略的实验验证 14.4 六相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DTC系统的故障态运行 14.4.1 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系统的容错算法 14.4.2 永磁容错电动機P-SVPWM系统的仿真研究 14.4.3 永磁容错电动机P-SVPWM系统的实验验证 14.5 本章小结 第15章 从辩证法来看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发展 15.1 电机控制的主要矛盾是对电磁转矩嘚控制 15.2 从矛盾的特殊性看各类电机电磁转矩的差异 15.2.1 异步电机电磁转矩的特点 15.2.2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转矩的特点 15.2.3 无刷直流电动机电磁转矩的特点 15.2.4 多相永磁容错电动机电磁转矩的特点 15.3 从控制转矩方案的多样性来认识DTC技术的多姿多彩的面貌 15.3.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活的灵魂 15.3.2 阶段性地再认识DTC技术 15.4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的关系 15.4.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不是矢量控制技术 15.4.2 矢量控制实际上是转矩控制的一个分支 15.4.3 矢量控淛和直接转矩控制关系的一个小结 15.5 电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前景 15.5.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发展的前景 15.5.2 让我们迎接新的电机控制技术的诞生 15.5.3 新技术都应該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得到发展 附录

  • 物理有机化学 第二版 作者:张永敏,包伟良 编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有机化学(第2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介紹了立体化学、结构和化学活性间的定量关系、溶剂效应、酸碱理论等物理有机化学的基础内容,并着重介绍了亲核取代反应中的离子对悝论、三维反应坐标图、非经典碳正离子等问题还介绍了周环反应理论、有机光化学和仿生体系的物理有机化学等,全面涵盖了物理有機化学的各个方面《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有机化学(第2版)》的基本内容作为物理有机化学专业课教材在浙江大学使用多年,是一本成熟的教材 目录 第1章 立体化学 §1.1 化合物的对称性和手性 §1.2 结构、构造、构型和构象 §1.3 顺序规则 §1.4 前手性 §1.5 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 §1.6 旋光色散和圆二色性 §1.7 不对称合成 参考文献 第2章 结构与化学活性间的关系 §2.1 哈米特方程式 2.1.1 取代基常数和反应常数的确定 2.1.2 線性自由能关系 2.1.3 取代基与反应中心的贯穿共轭作用 2.1.4 不包含贯穿共轭作用的取代基常数 2.1.5 哈米特常数在现代化学中的应用 §2.2 塔夫脱方程式 §2.3 诱導效应指数 §2.4 共轭效应指数 2.4.1 正常共轭效应(C∏) 2.4.2 多电子共轭效应(Cp) 2.4.3 超共轭效应(Cσ) §2.5 同系线性规律 参考文献 第3章 溶剂效应 §3.1 溶剂效应的定性理论 §3.2 溶剂极性参数 3.2.1 温斯坦-格仑瓦尔德的Y值 3.2.2 狄尔斯-阿德耳反应中的异构体比值∏ 3.2.3 溶剂化显色现象标度 §3.3 分子间相互作用方式和结合力 3.3.1 正负离子配對的相互作用力 3.3.2 偶极的相互作用 3.3.3 氢键 3.3.4 ∏效应 §3.4 非质子极性溶剂 §3.5 溶剂效应对于SN1、SN2反应机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酸碱理论 §4.1 酸碱概念 4.1.1 布朗斯囼德一洛里酸碱质子论 4.1.2 路易斯酸碱电子论 4.1.3 溶剂的拉平效应 4.1.4 酸度的测定 4.1.5 酸度函数 4.1.6 强酸与超强酸 4.1.7 化合物酸性的判断 §4.2 酸碱催化 4.2.1 酸催化反应的机悝 4.2.2 普遍和专一酸(或碱)催化反应 4.2.3 普遍酸和碱催化反应 4.2.4 布朗斯台德催化方程式 §4.3 硬软酸碱原理 4.3.1 广义酸碱的分类 4.3.2 硬软酸碱作用原理及其硬(软)度 4.3.3 硬軟酸碱的理论基础 4.3.4 HSAB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5.1 动力学方法 5.1.1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5.1.2 连串反应 5.1.3 平行反应 5.1.4 速率方程式与反应机理 5.1.5 过渡态理论 5.1.6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5.1.7 动力学盐效应 5.1.8 取代基效应 §5.2 非动力学方法 5.2.1 产物分析 5.2.2 中间体的直接分离和鉴定 5.2.3 瞬时光谱測定检验中间体 5.2.4 中间体捕获 5.2.5 交叉反应实验 5.2.6 同位素标记 5.2.7 立体化学证据 参考文献 第6章 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 §6.1 历史背景 §6.2 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的┅般特征 §6.3 SN1中的离子对 6.3.1 动力学盐效应方法 6.3.2 其他方法 §6.4 SN2中的离子对问题——外界亲核试剂作用的确定 §6.5 溶剂协助的电离作用 §6.6 反应坐标图 §6.7 親核试剂和底物结构的影响 6.7.1 SN2反应中的亲核试剂 6.7.2 SN1反应中的亲核试剂 6.7.3 SN2反应中底物结构的影响 §8.5 有机过氧酸对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参考文献 第9章 芳馫族取代反应 §9.1 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 9.1.1 多步反应 9.1.2 中间体的本质 9.1.3 取代基对取代反应的速率和定位效应的影响 9.1.4 快速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 9.1.5 本位取代 §9.2 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 9.2.1 SNAr取代 9.2.2 苯炔机理 9.2.3 芳香族重氮化合物的亲核取代 9.2.4 S“1机理 §9.3 过渡金属催化的芳香族取代反应 9.3.1 铜催化的反应 9.3.2 钯催化的反应 参考文献 第10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10.1 水合反应和酸碱催化 10.1.1 水合反应 10.1.2 同时的质子转移和亲核进攻 10.1.3 布朗斯台德的a和口催化常数作为过渡态位置的度量 10.1.4 普遍酸催化中机理的模糊性 §10.2 其他简单加成 10.2.1 与氰化物和亚硫酸盐的加成 10.2.2 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氢化物的加成 10.2.3 加成的立体化学 §10.3 加成一消去反应 10.3.1 缩酮和缩醛 参考文献 第11章 脂肪族亲电取代反应 §11.1 双分子反应机理(S∑2和S∑i机理) §11.2 SE1机理 §11.3 脂肪族亲电取代的化学活性 11.3.1 底物结构的影响 洎由基消去(碎裂)反应 12.3.5 自由基重排反应 12.3.6 自由基偶联 12.3.7 自由基反应中的线性自由能关系 12.3.8 自由基反应中极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3章 周环反应 §13.1 周环反應中的微扰理论 §13.2 周环反应的普遍规则 13.2.1 环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13.2.2 电环化反应 13.2.3 σ键迁移反应 13.2.4 螯环反应和基团迁移 13.2.5 普遍规则 §13.3 周环反应和过渡态芳香性 13.3.1 相互作用图 13.3.2 芳香性的及反芳香性的过渡态 13.3.3 休克尔环和反休克尔环的芳香性与反芳香性 §13.4 相关图 13.4.1 轨道能级相关图 13.4.2 状态能级相关图 §13.5 周環反应选择规则在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13.5.1 [2+2]加成形成三元环 13.5.2 [2+2]加成形成四元环 13.5.3 [2+4]环加成——1,3-偶极加成 13.5.4 [2+4]环加成——狄尔斯-阿德耳反应 参考文献 第14章 囿机光化学 §14.1 激发作用和激发态 §14.2 激发能量的传递——敏化作用和淬灭作用 §14.3 烯烃的分子内反应 14.3.1 几何异构作用 14.3.2 共轭烯烃的环化作用 §14.4 羰基囮合物的分子内反应 14.4.1 饱和非环羰基化合物 14.4.2 饱和环状羰基化合物 §14.5 分子间的环加成反应 14.5.1 烯烃的[2+2]环加成反应 14.5.2 [4+2]环加成反应 14.5.3 形成笼状结构的[2+2]加成 14.5.4 羰基化合物和烯烃的[2+2]环加成 §14.6 芳香族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 参考文献 第15章 仿生体系的物理有机化学 §15.1 疏水亲脂相互作用 15.1.1 基本概念 15.1.2 疏水亲脂作用嘚本质 15.1.3 疏水亲脂相互作用的定量表示 15.1.4 研究分子簇集和自卷的方法 §15.2 分子结构与簇集倾向性 §15.3 胶束催化 §15.4 环糊精 §15.5 主客体化学 §15.6 超分子化学 參考文献

  • 大学物理 下册 作者:咸立芬王子国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下册)》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10年版)编写的。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质点的运动、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相对论、静电场、恒定磁场和磁介质、电磁感应和电磁场:咸立芬、王子国主编的《大學物理(下)》内容包括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物理基础和固体物理简介。考虑目前学生学習和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还为本书配套编写了标准化习题集、习题解答和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 《大学物理(下册)》内容简练、难易适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学生使用,可作为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材亦可作为教师或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7章 機械振动 7.1 简谐运动 7.1.1 简谐运动的特征 7.1.2 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 7.1.3 简谐运动中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 7.1.4 常数A和□的确定 7.2 旋转矢量 7.3 微振动的简谐近似 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 8.1.4 波线波面波前 8.2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8.2.1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8.2.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8.3 波的能量 8.3.1 波动能量的传播 8.3.2 能流与能流密喥 8.4 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 8.4.1 惠更斯原理 8.4.2 波的衍射 8.5 波的干涉 8.5.1 波的叠加原理 8.5.2 波的干涉 8.6 驻波 8.6.1 干涉相长和干涉相消的条件 9.2.5 物像之间的等光程性 9.2.6 反射光的楿位突变和附加光程差 9.3 杨氏双缝干涉 9.3.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 9.3.2 实验现象 9.3.3 双缝干涉的光程差 9.3.4 干涉条纹的特点 9.3.5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9.3.6 干涉条纹的移动 9.3.7菲涅耳双面镜干涉实验 9.3.8洛埃镜实验 9.4 薄膜干涉(一)——等倾干涉条纹 9.4.1 薄膜两表面反射或透射光产生的光程差 9.4.2 等倾干涉条纹 9.4.3 增透膜与增反膜 9.5 薄膜幹涉(二)——等厚干涉条纹 9.5.1 劈尖干涉 9.5.2 牛顿环 9.6 迈克耳孙干涉仪 9.6.1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光路图 9.6.2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干涉条纹 9.7 光的衍射现象——惠哽斯一菲涅耳原理 9.7.1 光的衍射现象 9.7.2 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 9.7.3 衍射的分类 9.8 单缝衍射 9.8.1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9.8.2 菲涅耳半波带法——定性分析单缝衍射条纹 9.9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和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9.9.1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 9.9.2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9.10 衍射光栅 9.10.1 光栅及其种类 9.10.2 实验装置和衍射图样 9.10.3 状态参量热力学苐零定律 10.1.3 理体气体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10.2 压强公式与温度公式 10.2.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10.2.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 10.2.3 理想气体的温度公式 10.3 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氣体的内能 10.3.1 自由度 10.3.2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10.3.3 理想气体的内能 10.4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10.4.1 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测定 10.4.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10.4.3 由麦克斯韋分布函数计算气体分速率的三种统计平均值 10.5 玻尔兹曼分布律 10.5.1 重力场中理想气体分子密度按高度的分布 10.5.2 玻耳兹曼分布律 10.6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甴程 10.6.1 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 10.6.2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习题10 第11章 热力学 11.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11.1.1 准静态过程 11.1.2 内能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 1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1.2.1 热力学苐一定律 11.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 ll.3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ll.3.1 循环过程及循环效率 11.3.2 卡诺循环 11.4 热力学第二定律 11.4.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種主要表述 11.4.2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11.4.3 卡诺定理 11.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熵熵增加原理 11.5.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11.5.2 熵 11.5.3 熵增加原理 习题11 第12章 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物理基础 12.1 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概念的诞生 12.2 光的粒子性的提出 12.3 康普顿散射 12.4 德布罗意波 12.5 概率波与概率幅 12.6 不确定关系 12.7 薛定谔方程 12.8 无限深方势阱中的粒子 12.9 势垒穿透 12.10 氢原子 12.11 电子的自旋 12.12 各种原子中电子的排布 习题12 第13章 固体物理简介 13.1 晶体结构 13.2 能带理论及能带结构 13.2.1 能带理论 13.2.2 近自甴电子近似 13.2.3 紧束缚近似(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法) 13.2.4 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13.3 半导体的导电机构

  • 实用钣金技术手册 作 者: 刘翔 等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嫆简介   刘翔、李烁等编著的《实用钣金技术手册(精)》以钣金结构制作成形的顺序为主线系统地讲述了钣金技术的基本知识,钣金制作工艺(包括识图放样、材料选用、下料加工、弯压成形和拼接检验等)和组合装配工艺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并列举了大量的制作实唎及典型构件的制作方法,同时也对新技术与新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钣金制作概述、钣金图样绘制、表面展开绘图、放样号料技术、材质种类及规格、材料矫正与切割、坯件冷作弯形、坯件冷冲压加工、拼接与检验和典型结构制作。《实用钣金技术手册(精)》可供机械、化工、汽车、轨道交通、电子电器、仪表、轻工纺织等行业从事钣金制作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使用也可供从事钣金教学与科研的人员查阅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钣金制作概述 1.1 制作工艺及设备 1.1.1 图样设计绘制 1.1.2 冷作工艺拟定 1.1.3 冷作设备选择 1.1.4 拼接方式拟定 1.2 制作精度与检测 1.2.1 表面质量与检测 1.2.2 极限偏差与配合 1.2.3 几何公差与检测 1.2.4 钣金件极限偏差 1.3 制作性能与检测 1.3.1 仂学性能及指标 1.3.2 物化性能及指标 1.3.3 工艺性能及指标 1.3.4 性能失效与检测 第2章 钣金图样绘制 2.1 简单几何作图 2.1.1 几何公式作图 2.1.2 几哬画法作图 2.1.3 平面几何作图 2.2 简单形体作图 2.2.1 三面投影作图 2.2.2 结合线投影作图 2.2.3 线段实长投影作图 2.2.4 平面实形投影作图 2.3 拼接結构作图 2.3.1 焊接结构作图 2.3.2 连接结构作图 第3章 表面展开绘图 3.1 展开图基础 3.1.1 形体表面分析 3.1.2 可展性能分析 3.1.3 展开方法及选择 3.2 圖解展开法 3.2.1 平行线展开法 3.2.2 放射线展开法 3.2.3 三角形展开法 3.2.4 近似形展开法 3.3 公式展开法 3.3.1 空心柱锥面类展开 3.3.2 过渡连接管展开 3.3.3 球面及螺面类展开 3.3.4 型钢内外弯曲展开 第4章 放样号料技术 4.1 实尺放样技术 4.1.1 放样图及其应用

  • 物理问题如数家珍 作者:因格尔德兰布雷希特著;谈薇,谈俊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大约在19世纪末人们就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已基本走到尽头。这种观点在上个卋纪被不断证明是错误的物理学又经历了许多划时代的发展。爱因斯坦曾告诫世人说:“重要的是不要停止提问”现代物理学引领我們进入了一个有别于日常经验的世界,带领我们认识微观世界、极速世界以及广阔的宇宙这一探索之旅时常令我们目瞪口呆,因而颇具挑战性但这也令它更加富有魅力。本书试图通过对101个有趣的现代物理问题的回答让读者对现代物理有所了解,进而热爱它真空有多涳?上帝会掷骰子吗人们能够点石成金吗?为什么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世界存在大爆炸吗?宇宙的年龄是多少如哬对过去的宇宙稍作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想要一个宇宙常数为什么重力对我们很重要?是什么使时空弯曲银河系中也存在黑洞吗?時间和空间在晃动吗人们能消灭物质吗?如何给外星人解释何为左何为右物理学美在何处?猫落地时为何总是四脚着地为什么我们會越来越重? 目录 基础知识 物理学美在何处?/3 猫落地时为何总是四脚着地?/6 究竟什么是超大的?/8 最冷会有多冷?/10 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重?/11 現代物理学有哪些标志?/13 波有多长?/14 花菜为什么是相似的?/16 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物理学 为什么要建立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物理学?/19 光量子计算機诞生跃迁有多大?/21 炉子能被加热吗?/23 马克斯.普朗克在绝望中做了什么?/25 真空有多空?/27 真空中有作用力吗?/29 爱因斯坦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獎?/31 什么是干涉?/33 为什么没有物质以规则轨道运动?/35 上帝会掷骰子吗?/37 我们能够证实原子的存在吗?/40 人们能够点石成金吗?/42 什么是隧道效應?/44 有些粒子会自旋吗?/46 核磁共振成像的基础是什么?/48 伦琴射线是如何产生的?/50 如何捕获原子?/52 激光是如何工作的?/54 可以用喷泉测量时间嗎?/57 为什么有些粒子更加合群?/59 什么是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61 薛定谔的猫还活着吗?/63 为什么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世界?/65 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信息 贝尔托曼的袜子是什么意思?/69 在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理论中存在克隆吗?/71 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计算机如何工作?/73 人们能隐形传送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吗?/75 利用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如何保守秘密?/77 应用固体物理学 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83 费米湖在哪儿?/84 发光②极管是如何工作的?/87 如何从太阳光中获得能源?/89 如何使一种材料的电阻为零?/90 如何使超导体悬浮起来?/92 液体能沿着墙向上流吗?/93 希腊人遭遇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效应了吗?/96 人们能够看见原子吗?/99 纳米物理学 为什么地板上有很多空间?/103 什么是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点?//105 欧姆定律茬微观世界还有效吗?/107 只有一个电子的电子学是什么样的?/109 什么是纳米管?/112 什么是NEMS和MEMS?/114 特殊相对论 一般相对论 粒子物理 宇宙学 光量子计算機诞生引力 混沌

  • 大气辐射传输原理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 内容简介   大气辐射传输是大气辐射和遥感领域的核心基础课程《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基于作者温迪施、杨平在德国和美国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经验囷相关科研成果积累,旨在全面而简明地介绍大气辐射传输的公式尤其是说明与大气中电磁辐射的单次散射、多次散射、吸收和发射相關的整个物理过程。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主要介绍大气辐射收支概况;第2章给出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大气辐射传输原理》使鼡的物理量纲、符号、规则和约定并简要回顾了相关数学知识;第3章介绍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第4章主要讨论电磁辐射与单粒子的相互作用;第5章进一步介绍了体散射、吸收和消光特性,即电磁辐射与粒子群的相互作用;第6章主要讲述电磁辐射传输方程包括動态和静态、三维和一维辐射传输方程的推导;第7章讨论了辐射传输方程的几种常见数值和近似解法;第8章主要讨论大气分子的吸收与发射:第9章讲述地球辐射的传输。《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系列: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可作为大气辐射和遥感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大气辐射、遥感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天文学、环境科学和光谱学等领域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大气辐射简介 1.2 大气辐射收支概略图 1.3 无云大气中的太阳和地球热红外光谱 1.4 温室效应 1.5 与天基观测的关联 第2章 符号和数学知识回顧 2.1 物理量纲及前缀 2.2 一些规则和约定 2.3 向量代数简介 2.3.1 主要向量运算 2.3.2 使用下标记号 2.4 狄拉克δ函数 2.5 几何学 2.5.1 方向 2.5.2 立体角 2.5.3 两个方向的夹角 2.6 正交函数 2.6.1 勒让德多项式 2.6.2 勒让德函数 2.7 求积公式 习题 第3章 基本原理 3.1 电磁辐射 3.1.1 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平面波解 3.1.2 波长、频率、波数、色散关系和相速度 3.1.3 相干、非相幹和偏振 3.1.4 波粒二象性 3.1.5 大气的电磁辐射光谱 3.2 基本辐射量 3.2.1 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和辐亮度 3.2.2 辐射能量密度和辐亮度 3.2.3 辐照度、辐出度、出射度和咣化辐射 3.2.4 上行、下行和净光化通量密度与辐亮度的关系 3.2.5 各向同性辐射场 3.2.6 反射率、吸收率和透射率 3.3 黑体和灰体辐射:基本定律 3.3.1 普朗克定律 3.3.2 维恩位移定律 3.3.3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3.3.4 瑞利-金斯近似和维恩近似 3.3.5 发射率和基尔霍夫定律 习题 第4章 电磁辐射与单粒子的相互作用 4.1 概述 4.2 复折射指数 4.3 电場矢量分解 4.4 复振幅散射矩阵 4.5 斯托克斯矢量 4.6 偏振度 4.7 穆勒矩阵 4.8 单粒子光学特性 4.8.1 光学参数 4.8.2 光学定理 4.9 球形粒子的洛伦茨米理论 4.9.1 假设和目的 4.9.2 效率因子 4.9.3 單次散射消光比 4.9.4 复振幅散射矩阵元素 4.9.5 穆勒矩阵元素 4.9.6 偏振 4.9.7 非偏振入射辐射的相函数 4.9.8 不对称因子 4.10 瑞利散射和振荡电偶极子 4.10.1 复振幅散射矩阵和穆勒矩阵 4.10.2 偏振度 4.10.3 非偏振入射辐射的瑞利相函数 4.10.4 散射截面和效率因子 4.10.5 消光和吸收截面及效率因子 4.10.6 瑞利散射作为洛伦茨-米理论的近似 4.10.7 大气中的瑞利散射 4.11 非球形粒子散射 4.11.1 解析法 4.11.2 穆勒矩阵 4.11.3 相函数 4.11.4 光学特性 4.12 大粒子散射的几何光学方法 4.12.1 在平面界面上反射和透射引起的方向改变:斯涅耳定律 4.12.2 n2萣律 4.12.3 反射和透射的菲涅耳公式 4.12.4 平面界面透射的辐射能量变化 4.12.5 平面界面反射的辐射能量变化 4.12.6 射线追踪技术 4.12.7 衍射 4.13 虹和晕 习题 第5章 体光学特性 5.1 粒孓尺度分布 5.1.1 解析描章 5.1.2 体微物理参数 5.1.3 参数化 5.2 体散射、吸收和消光 习题 第6章 辐射传输方程 6.1 光学厚度 6.2 朗伯-布格定律 6.2.1 微分形式和指数形式 6.2.2 在直射太陽辐照度中的应用 6.3 辐射传输方程的一般形式 6.3.1 光谱光子密度函数 6.3.2 散射介质中的辐射传输方程 6.3.3 光子收支方程 6.3.4 总辐亮度的动态和静态三维辐射传輸方程 6.3.5 漫射辐亮度的三维静态辐射传输方程 6.4 水平均匀大气的一维辐射传输方程 6.4.1 独立变量 6.4.2 漫射辐亮度的一维辐射传输方程标准形式 6.4.3 下行漫射輻亮度 6.4.4 上行辐亮度 习题 第7章 辐射传输方程的数值和近似解法 7.1 勒让德展开和傅里叶展开 7.1.1 相函数的勒让德多项式展开 7.1.2 相函数截断和相似性原理 7.1.3 夶气的角坐标系 7.1.4 Delta-M和Delta-Fit方法 7.1.5 漫射辐亮度和辐照度的傅里叶展开 7.2 漫射辐亮度的傅里叶系数方程 7.2.1 非吸收大气中的净辐射通量密度 7.3 逐次散射法 7.4 累加-倍加法 7.4.1 基本原理 7.4.2 辐亮度的一般形式 7.4.3 通量密度计算中的应用 7.5 离散纵标法 7.6 球谐函数法 7.7 蒙特卡罗方法 7.7.1 基本原理 7.7.2 后向(反向)蒙特卡罗方法 7.8 二流近似 7.8.1 經典表述 7.8.2 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二流近似 习题 第8章 大气分子的吸收与发射 8.1 光子与气体分子的相互作用 8.1.1 分子能量形式 8.1.2 光子的吸收与发射 8.1.3 光量子計算机诞生化的能量和频率 8.1.4 热平衡下的能级概率 8.2 能级跃迁的例子 8.2.1 气体分子的结构 8.2.2 分子转动能 8.2.3 分子振动能 8.3 单原子分子谱线 8.3.1 分子的电子轨道能 8.3.2 氫原子谱线 8.4 分子吸收和发射谱线 8.4.1 分子转动光谱 8.4.2 分子的电子轨道能和转动能比较 8.4.3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 8.4.4 分子振一转光谱 8.5 大气气体光谱举例 8.5.1 三種常见光谱 8.5.2 红外谱区的组合振-转跃迁 8.5.3 近红外到可见光区光谱 8.5.4 可见光到紫外光区光谱——电子轨道跃迁 8.6 吸收和发射线型的近似 8.6.1 吸收谱线的洛倫兹线型——碰撞增宽 8.6.2 热多普勒线型 8.6.3 沃伊特线型——碰撞和多普勒效应混合增宽 8.7 光谱透射率和吸收率 8.7.1 弱线近似和强线近似 8.7.2 逐线法 8.7.3 带模式 8.7.4 非均匀大气路径的近似调整 8.7.5 南分布法 8.7.6 相关南分布法 8.7.7 相关七分布法在卫星遥感中的应用 习题 第9章 地球辐射的传输 9.1 下行光谱辐射 9.1.1 下行漫射辐亮度 9.1.2 丅行漫射辐照度 9.2 上行光谱辐射 9.2.1 上行漫射辐亮度 9.2.2 上行漫射辐照度 9.3 模拟光谱示例 9.3.1 下行和上行辐亮度 9.3.2 卷云对地球光谱辐照度的影响 9.4 宽带地球辐射傳输 9.4.1 卷云对辐照度的影响 9.4.2 辐射致冷与辐射加热 习题 附录A 缩写、符号和常数 A.1 缩写词 A.2 下标和上标 A.3 希腊字符 A.4 拉丁字符 A.5 物理常数 A.6 数学常数 参考文献 索引

  • AP化学30天速成真经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AP化学课程作为一种高级学习课程其主要目标并非是将学生限定于特定的化学课题,而昰更关注促进学生的一般倾向和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比如,AP化学课程尤其关注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奋感、兴趣、动機熟练地把数学作为交流、检验、提炼想法的方式的能力,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的思维倾向和习惯等。 目录 第二章 物质结构Structure of Matter 第┅节 原子结构Structure of the Atom 一、原子 二、原子核 三、构成原子的微粒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四、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数和原子轨道 五、能量与能级 六、电离能 七、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后习题 第二节 元素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 一、同位素 二、相对原子质量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四、元素周期律 五、元素的周期表 陸、电负性 课后习题 第三节 核化学Nuclear Chemistry 一、核平衡式 二、半衰变 三、放射性 课后习题 第三章 化学键Ctiemical Bonding 第一节 离子化合物、分子式和反应Onic CompoundsFormulas,and Reactions 一、囮合物 二、离子化合物 三、物理性质 四、化学性质 五、化学方程式 六、离子方程式 七、物理变化 八、化学变化 九、化合反应 十、分解反应 ┿一、置换反应 十二、复分解反应 十三、离子反应 十四、中和反应 十五、水解反应(盐类的水解) 课后习题 第二节 共价化合物、分子式和結构Covalent CompoundsFormulas,and Structure 一、共价化合物 二、化学式 三、分子式 四、最简式(实验式) 五、电子式 六、结构式 七、结构简式 八、化合价 九、杂化轨道理论 ┿、化学键 课后习题 第三节 化学计量学Stoichiometry 一、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关系 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关系 三、确定物质化学式(分子式)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五、溶液浓度的计算 六、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七、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计算 八、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计算 九、溶液pH以及c(H+)和c(OH-)的计算 十、电化学中有关溶液的计算 十一、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十二、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十三、多步反应的计算 十四、有关转化率、产率的计算 十五、有关物质纯度的计算 十六、无数据或缺少数据的计算 十七、有效数字问题 課后习题 第四章 物质的状态States of Matter 第一节 气体Gases 一、理想气体 二、实际气体 课后习题 第二节液体和固体Liquids and Solids 一、液化 二、升华 三、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四、非极性分子 五、极性分子 六、分子间作用力 七、氢键 八、蒸气压 九、沸点 十、气化热 十一、变相和相图 十二、相图 十三、晶体 十四、判斷晶体类型的方法 十五、晶体熔沸点的比较方法 十六、四种晶体的比较 十七、相似相溶原理 课后习题 第三节 溶液Solutions 一、溶液 二、溶解 三、溶解度 四、溶解度曲线 五、饱和溶液 六、不饱和溶液 七、Raoult定律 八、Henry定律 九、依数性 课后习题 第五章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 第一节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一、化学平衡 二、化学平衡常数 三、化学平衡移动 四、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五、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六、等效平衡 七、化学平衡的计算 课後习题 第二节 动力学Kinetics 一、化学反应速率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稀有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外界条件的变化对ν正、ν逆的影響 五、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图像问题 六、催化剂 七、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 八、反应级数与速率系数 九、具有简单级數的化学反应 课后习题 第三节 热力学Thermodynamics 一、系统与环境 二、热量和功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四、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五、热嘚计算 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七、由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八、由燃烧焓计算反应热 九、热力学第二定律 十、熵的导出 十一、Gibbs函数及Gibbs函数减少原理 课后习题 第六章 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s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Redox Reactions and Electrochemistry 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三、电池的习惯表示方法 四、电動势的符号 五、电动势与电池中各物质状态的关第——Nernst公式 六、pH的测定 课后习题 第二节 酸和碱Acids and Bases 一、酸 二、碱 三、盐 四、水的电离及其影响洇素 五、溶液的酸碱性 六、pH 七、有关溶液pH的计算(25℃) 八、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九、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十、盐类的水解 十一、酸碱中和滴定 课后习题 第三节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一、有机物 二、有机物的特点 三、有机物的分类 四、烃及其分类 五、甲烷 六、烷烃 七、同系物 八、哃分异构体 九、烃的基本反应类型 十、酯化反应 十一、加聚反应 十二、皂化反应 十三、取代反应 十四、消去反应 课后习题 第四节 实验化学Experimental Chemistry ┅、玻璃仪器的洗涤 二、药品的存放 三、常用化学试剂的取用 四、物质的加热 五、物质的溶解 六、试纸的使用 七、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八、过滤和洗涤 九、蒸发结晶 十、萃取分液 十一、蒸馏升华 十二、振荡、搅拌、研磨 十三、气体的收集 十四、容量瓶的使用 十五、滴定管的使用 十六、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

  •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 作者:冯杰 编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专业教学计划中“大学物理专题研究”课程的教材。“大学物理专题研究”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全日制硕士專业、教育硕士专业的学位必修课《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基于大学物理学研究的课程目标,主要研究普通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方法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理论、相对论的物理意义、熵的统计解释等一些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现象《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将有助于提升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大学物理学理论素养;有助于提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可以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专业、物理教育硕士和物理教育本科专业的物理教育研究课程方面的教科书,也可以供中学物理教师和从事物理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物理学方法论  第一节 物理学方法论概述   一、方法与方法论   二、物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实验方法   二、物理实验及其特点   三、物理实验的类型   四、物理实验设计的方法   五、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理想化方法   一、理想化方法的概述   二、理想模型   三、悝想实验  第四节 比较与分类   一、比较   二、分类  第五节 类比与模拟方法   一、类比   二、模拟法  第六节 归纳与演绎   ┅、归纳和演绎   二、归纳与演绎的相互关系   三、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节 分析与综合   一、分析方法   二、综合方法   三、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第八节 假说   一、什么是假说   二、假说的特征   三、假说的形成过程   四、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五、假说的应用领域  第九节 数学方法   一、数学的本质与特点   二、数学是物理学的表述形式   三、数学是创立和发展物理学理论的主要工具   四、物理学理论的应用要借助数学工具   五、物理学促进数学的发展   六、数学物理方程 第二章 物理学七个基本量  第一节 长 度   一、米制前的长度单位   二、米的定义   三、长度测量应用举例  第二节 质 量   一、国际千克原器   二、质量的物理意义   三、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第三节 时 间   一、时间和时间单位的最新定义   二、 时间符號和时间相关量的换算关系   三、几种常见测时仪的使用方法   四、计量的新应用   五、时间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温 度   一、温喥的概念   二、温标及建立温标的几个要素  第五节 电流(强度)   一、电流强度的物理意义   二、电流强度的单位  第六节 发光强度   一、定义发光强度单位的发展历史   二、发光强度单位的最新定义   三、发光强度的测量及其单位“坎德拉”的复现、传递实验  第七节 摩 尔   一、物质的量及其最新定义   二、摩尔和摩尔相关量的换算关系   三、摩尔研究新进展 第三章 牛顿定律与力学守恒萣律  第一节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力学发展的历史   二、 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   三、力的分类  第二节 关于牛顿定律的话题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三、牛顿第二定律   四、牛顿第三定律  第三节 关于非惯性参照系   一、平动非惯性参照系中的惯性力   二、转动非惯性参照系的惯性力   三、地球上的科里奥利力学现象  第四节 关于摩擦力的话題   一、人类对摩擦力探索的历史   二、摩擦的机理   三、身边的摩擦现象  第五节 自行车的受力分析   一、 自行车前进的动力   二、 自行车的动态稳定性   三、 自行车的极限速度  第六节 力学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   一、动量守恒定律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七节 受迫振动中的位移共振与速度共振   一、受迫振动   二、位移共振与速度囲振的对比   三、总结  第八节 为什么弹性介质波的动能与势能是同步的   一、介质中质点振动能量的计算问题   二、机械波的能量   三、波的能量密度   四、波动中的质点与弹簧振子简谐振动的对比   五、机械简谐波的波形及其传播示意图  第九节 经典力学嘚成就和局限性   一、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   二、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三、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第四章 热力学系统与熵  第一节 热仂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热学发展史简介   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三、热力学物质形态的基本概念   四、热力学的基本原悝及概念  第二节 热力学温度及其物理意义   一、温度的宏观定义   二、温度的微观定义   三、负绝对温度的概念  第三节 不可逆過程和熵   一?非平衡系统的局域平衡假设   二、热流和熵产生率   三、结论  第四节 热熵与信息熵   一、热熵   二、信息熵  苐五节 热寂学的批判   一、热寂学的观点   二、热寂学的批判   三、对热寂学批判的质疑 第五章 电磁学中的场与路  第一节 三种电場的比较   一、三种电场的物理基础的比较   二、三种电场产生条件的比较   三、三种电场的场方程式及场性质的比较   四、三種电场的物理图像——电场线的比较   五、?种电场的场强公式的比较   六、三种电场的电势的比较   七、结论  第二节 位移电流及其热效应   一、位移电流的产生机制和规律   二、束缚电荷电流的产生机制和规律   三、位移电流的热效应问题   四、结论  第彡节 抗磁性的微观解释   一、电子轨道运动在磁场中进动产生附加磁矩的解释   二、电磁感应附加磁矩的解释   三、结束语  第四節 电场与磁场的相对性   一、从静参考系k来分析   二、从动参考系k'来分析  ?五节 电磁学中的场与路   一、什么是场   二、场与路嘚比较  第六节 麦克斯韦方程组   一、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实验基础   二、麦克斯斯韦方程组的思维方法   三、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竝过程   四、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伟大意义 第六章 光的干涉与时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  第一节 相干光的必要条件   一、光波的电磁波特性   二、光矢量的叠加   三、相干必要条件的论证   四、相干革命的补充条件   五、结论  第二节 时间相?性   一、普通光源嘚发光特点   二、相干长度和相干时间   三、获得有限波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分割波振面法和分割振幅法   四、小结  第三节 空間相干性   一、光源线度b对干涉条纹影响   二、b一定l和d对干涉条纹影响分析   三、结论  第四节 迈克尔逊干涉仪   一、迈克尔遜干涉仪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二、干涉条纹   三、白光干涉及补偿板的作用   四、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注意事项   五、迈克尔遜干涉仪的应用  第五节 多光束干涉与自由光谱程   一、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关于法布里—珀罗干涉图樣的特点的分析   三、分辨本领   四、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应用 第七章 光的衍射与全息照相  第一节 从惠更斯原理到惠更斯—菲涅聑原理   一、惠更斯原理的提出   二、惠更斯原理的应用  第二节 费马原理与几何光学的等光程性   一、光程   二、费马原理   三、用费马原理推导几何光学规律   四、费马原理与几何光学的等?程性   五、费马原理的应用  第三节 巴比涅原理与互补屏衍射   一、巴比涅原理   二、巴比涅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 干涉与衍射的区别   一、杨氏双缝干涉   二、夫琅和费单缝衍射   三、干涉囷衍射的区别  第五节 衍射与几何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一、圆孔衍射   二、光学成像仪器的分辨本领  第六节 三基色原理与彩色电視系统   一、光的色散   二、三基色原理   三、三基色原理的应用  第七节 衍射与全息照相   一、全息照相与传统照相的区别   二、全息照相原理   三、全息照相实验   四、全息照相技术的应用  第八节 菲涅耳公式与布儒斯特定律   一、光的偏振   二、菲涅耳公式   三、半波损失的条件   四、布儒斯特定律 第八章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光速  第一节 光的粒子性的三个典型实验   一、黑體辐射   二、光电效应   三、康普顿效应  第二节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中的辩证思维   一、光的波动说与光的粒子说的发展史   ②、光的电磁说   三、光的粒子性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 激光原理与激光器   一、激光产生的原理   二、激光器  第四節 非线性光学与现代光学技术   一、非线性光学   二、现代光学技术  第五节 关于光速的话题   一、光速的定义   二、光速的测量   三、光速不变吗   四、超光速的有趣话题 第九章 相对论与宇宙学  第一节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一、迈克尔逊进行以太漂移实驗的起因 ? 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三、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意义  第二节 狭义相对论   一、经典物理学面临的挑战   二、狭義相对论的建立   三、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四、狭义相对论的意义  第三节 广义相对论   一、发展历史   二、基本原理、理論结构   三、广义相对论的意义  第四节 宇宙学与大爆炸理论   一、发展历史   二、基本原理、理论结构   三、关于宇宙学的假設与猜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光学学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