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易语言教程一营营长曹渊是攻城年龄最大的吗

> 景区概述
北伐军官兵公墓景区概述
北伐军官兵公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东段南麓,是为纪念在1926年10月北伐军进攻武昌城时牺牲的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攻城敢死队长曹渊等191位烈士修建的。建制墓为长方形,砖石砌筑,墓前正中嵌有当年所立墓碑,碑额镌“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中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左刻烈士姓名,右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等,墓四周环以垣墙,墙内松柏成林,挺拔苍翠,象征烈士浩气长存。
其他名称:武汉北伐军官兵公墓
开放时间:全天
适合月份:3,4,5,6,7,8,9
门票价格:免费
景区类型:
景区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东段南麓
国家认证:无
&&周边景区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
日13时26分
烈士精神激励后辈(踏着红色印迹)
  5月17日,记者来到寿县曹家三烈士的故乡小甸镇,与曹家烈士的后代一起追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曹家三烈士(曹渊、曹云露、曹少修)的后代,寿县小甸镇中心学校校长曹玉华和小甸镇街道书记曹化林,烈士们的事迹始终激励着他们的成长和投身党的事业。
  打开寿县县志,参加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会员和出国的留学生,就有近20名。他们大部分都在年轻的时候,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23年底,寿县小甸集(现在的小甸镇)就建立了中共特支,直属中央领导,这是在安徽农村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发起组织者加入了共产党,建立了党组织,为建立新中国前仆后继地开展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涌现出许多的英雄豪杰。在许多烈士中,小甸镇的曹家三烈士更为突出,更有代表性。曹玉华是曹渊烈士的孙辈,听老辈说的比较多的是曹渊。
  曹玉华介绍,曹渊1902年生,1926年牺牲,是三烈士中牺牲最早、年龄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曹渊一生虽然短暂,却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24年5月报考黄埔军校,被录取为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往黄埔军校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北伐开始后,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等一系列战役。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机智,出色完成运送弹药、解围、攻城等任务,受到聂荣臻、叶挺等人的表扬和军部传令嘉奖。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叶挺独立团以第一营作为奋勇队(敢死队)攻城,曹渊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头部中弹阵亡。曹渊等烈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独立团广大指战员。10月10日,武昌城终被攻下。战后,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洪山建墓,将攻城以来各次战斗中牺牲的官兵与曹渊合葬。墓的前面竖立了一个碑坊,上面横额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曹渊等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被后人敬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曹化林是曹渊烈士的第四代亲属,谈起曹渊烈士的不朽功勋,他认为,曹渊烈士当时贫困的家庭环境和从小受到的良好的教育,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是曹渊投身革命并创造不朽功勋的基础。作为烈士的后代,他们在受到党无微不至的关怀的同时,始终激励着他们成长和投身党的事业。曹渊等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被后人敬仰。(记者 王元军)
24小时新闻排行
数码娱乐DVD导刊双语学习报
 请尝试以下操作
 1. 尝试按F5刷新该页。
 2. 重新输入正确的网址。  史实和演义  ----读《人间正道是沧桑》追寻人物原型  《人间正道是沧桑》揭开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画卷,通过杨家三个儿女不同的成长和奋斗路线,画出了民国、抗战和内战的历史痕迹,也道出了历史沉浮的情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书中的人物当然是作者揉合而成的,许多历史事件却是真实的,就如“三国”一样,三分虚七分实,虚在人物的事迹,实在史实的发生。  黄埔军校三期的人物与一期、二期相比,出色人物不是很多,这就给作者以更多的发挥空间。  先来纪念下杨立青同学中最早牺牲的谢雨时同学,一个弃医从军的,毕业后不当医官,要当冲锋陷阵的连长,牺牲在北伐战场武昌城下。  “第一个站起来介绍的叫谢雨时,清瘦得很,他扯着嗓子喊首:‘我,谢雨时,湖南长沙人,入校前系湖南湘雅医学院三年预科生。’真没想到瘦弱的身体能迸发出那么响亮的声音。”P45页。  谢雨时的原型是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  曹渊,原名曹俊宽,别名曹秋萍,字溥泉,1902年2月出生于寿县小甸集,1919年春在芜湖考入半工半读的工读学校,1921年秋考入芜湖安徽公立职业学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组织职校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为负责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旁听。1924年春由管鹏、李雨村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他在学校严守纪律,训练认真刻苦。在周恩来的培养领导下,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军校毕业后,担任军校教导团学兵连党代表。
次年部分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和学生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曹渊是该会骨干分子。2 月初,他率学生连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其“神勇”表现受到校党代表廖仲凯的赞扬。1925年2月,为讨伐叛军陈炯明,曹渊所在学兵连随教导团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同年6月,曹渊升任一团八连连长,在平定刘震寰、杨希闵的叛乱中,龙眼洞战斗中,当三营处于危急时,曹渊率八连迂回敌后,袭击成功,一举夺取了胜利。与友军一起收复广州。10月又参加第二次东征,奉命为团预备队,击溃了数倍于己之敌,挺进潮汕,因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一营营长。  1926年3月,叶挺独立团成立,党决定派曹渊任独立团一营营长。5月,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遣队出师韶关,援助友军唐生智部。曹渊受命率一营押运几十万发枪炮弹药,在运输工人的大力协助下,安全运到目的地——郴州。6 月2 日,独立团第二、三营冒雨支援友军。因友军退走,独立团遭敌围困,叶挺令曹渊率一营支援。一营当夜赶到黄茅铺,并在混战中判明敌我位置,立即投入战斗。次日凌晨全团全线反击,败敌6个团,并乘胜追击,占领攸县,取得了北伐战争中第一次大捷。7月10日进军龙山铺途中,一营为敌援兵两个团包围,曹渊集中全营火力,在当地农民协会的支援下,经数小时激战,将敌军击溃并占领醴陵城,继之又连下浏阳、株州。受到北伐前敌特派员聂荣臻的赞许:“判断敌情正确,机动敏捷,指挥有方”8 月19 日,一营为前卫,又协同友军攻下平江。  吴佩孚为了阻挡北伐军的前进,拼凑2 万余人,亲自部署防御汀泗桥,并组成千余人的敢死队,突然攻到北伐军第四军军部附近。叶挺派曹渊率部支援。一营经过连续冲杀,终将敌敢死队击溃,军部转危为安,曹渊和一营受到传令嘉奖。次日,独立团夺取了汀泗桥。
8 月30 日,在攻打贺胜桥战斗中,曹渊指挥一营救出身负重伤的二营营长许继慎,并组织一、二营官兵与敌军争夺贺胜桥头阵地,打败了吴佩孚亲自指挥的敌军主力,打开了通往武汉的最后一道大门—— 贺胜桥。  在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中,叶挺独立团像一把刺敌心脏的尖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屡建奇功,而曹渊率领的一营,则是独立团的先锋,每到关键时刻,他身先士卒,勇于破敌,为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立下汗马功劳。9月,北伐军围攻武昌,独立团以曹渊一营为奋勇队。由于攻城的其他部队在敌人的炮火前停止了前进,致使敌人集中力量对付奋勇队,奋勇队伤亡惨重。经过一夜的搏斗,曹渊身边只有十几位战友了,他立在一个土包下,给叶挺团长写战斗报告:“天已拂晓,进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曹渊。”刚写完最后一个字,敌人的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年仅24岁的曹渊血洒武昌城下,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曹渊等烈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独立团广大指战员。10月10日,武昌城终被攻下。战后,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武昌洪山建墓,将攻城以来各次战斗中牺牲的官兵与曹渊烈士合葬。墓碑上刻下了曹渊等191 位烈士的英名。墓的前面竖立了一个碑坊,上面横额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赞扬曹渊“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  十年后,新四军成立,新四军军歌起首句“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唱的就是这段血染的光荣战史。  穆震方在黄埔与汤慕禹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学会的斗争,也揉进了曹渊的事迹。  叶挺独立团连以上军官全部为共产党员,谢雨时作为连长牺牲在武昌城下,书中没提到他什么时候入的党。  毕业分配时只提到杨立青一人的去向,到武昌城下时,才看到汤慕禹和吴融在杨的部下努力着。北伐进上海时,范希亮已是一师的团长了,杨立青是二师六团的营长。
楼主发言:33次 发图: | 更多
    曹渊像
  汤慕禹、吴融  汤慕禹和吴融也是杨立青的同学,在国军里,也是了不起的将领。  在作品里,对汤的着墨要比吴多得多,性格也非常明显。在黄埔期间就是孙文学会的活跃分子,与共产党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斗争中的急先锋,吴融却不在其中,毕业时同学三人同分到党军一师,北伐进上海时,两人当了杨立青手下的连长。在江西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时,汤当了师参谋长,吴当团长,没多大的笔墨描述他们。再出现时已是中国远征军的高级将领,这个时候吴融和汤慕禹平级,一个是新一军的33师师长,一个是新六军18师的师长,在重庆参加了杨立青的婚礼。接下来就是汤吴进东北,汤慕禹狂攻山海关的镜头了。东北三年多的斗争没有描述,直接进到黑山阻击战,汤慕禹、吴融终于与同学杨立青交上手,最终是一被俘一逃脱。尾声是杨立青战俘营见汤慕禹,吴融帮杨立仁送黄金去台湾。  要找汤吴的原型,只能从新一军新六军的将领中去找了。  新一军并没有33师,缅甸归来时,它由新30师和新38师组成;同样新六军也没有新18师,它由新14师、新22师、50师。进东北时50师归新一军,新六军加了个207师。不过新1军、新6军时东北时是海运秦皇岛进去的,可没有打山海关的战绩。  仅从文字上推测,汤慕禹似乎是新一军的新30师师长了,新30师在黑山阻击战中猛攻过10纵的阵地,它的师长文小山最后被一野三纵所俘。要是从汤慕禹缅甸归国就是师长,那就难定了,因为抗战胜利时新一军、新六军的师长们,到了辽沈战役时都成了军长、兵团司令一级了,小说就是演义,作者不让角色升官,读者也没办法。  如果加上性格来分析,那汤慕禹的原型就是抗日名将廖耀湘了。
  1947年2月,林彪率1,2,6纵,3个独立师和1个炮兵师二下江南,先在城子街歼灭89团,再围攻德惠新50师。杜聿明命新50师突围,师长潘裕昆请示孙立人。孙命新50师不要理杜的命令,坚守德惠,自带3个团增援德惠。为防林彪围点打援,孙立人带3个团长程迂回,于3月3日赶到德惠,林彪解围撤回江北。此役,149团因坚守德惠被蒋介石赐名中正团,149团2连防守松花江北岸陶赖昭桥头堡,陷于战线后30英里,被24倍以上共军围攻24天而坚守成功,被蒋介石赐名中正连。  林部四平败于新一军后,为鼓舞士气,消除对新一军的畏俱心理,提出“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军”。德惠之役后,反流传“只要不打新一军,不怕中央百万兵”。  3月,林彪三下江南,先重创71军,再包围杜聿明和新22师于农安。杜惊慌失措,急电九台新30师救援。唐守治率新30师迂回往援,避开了林彪的围点打援,林彪解围而去。但杜仍在其后的军事会议上指责唐守治,孙立人因此和杜当场闹翻。杜告蒋介石将孙立人调离新一军。  1947年4月,蒋介石将他升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虚职,其新1军军长之职由黄埔出身的第50师师长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因与东北保安司令村聿明意见不合,加上东北战局不利,蒋介石将孙立人调离东北,任为代理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不久,杜氏在东北战场一败涂地亦被调离东北,改由郑洞国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到1948年10月,孙立人苦心经营数年并赖以起家的新1军随廖耀湘兵团在辽西会战中被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歼灭。
  贴《新一军军歌》,与诸位共勉之——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网上搜了好久,没找到歌谱,只能跟着《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视频吼上几句了。
  日,新一军在广州接受了日军第23军投降。之后经过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当年10月,美国曾向中国提出,希望派遣新一军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无数热血青年弃笔从戎时的梦想几乎已经近在咫尺了。  然而蒋介石的一纸命令却把这只“天下第一军”送上了东北内战的不归路。
  吴融,我更愿把他想象成新22师的师长,在书里,他好象没干过什么坏事,最后也是善终的样子。  廖耀湘是从新22师师长升任新六军军长的,新六军里,新22师才是绝对主力。  在抗日战场上,新22师战绩比不上新38师,但在东北战场上,新22师才是真正的王牌,没打过败仗,除了最后一役覆灭外。  新6军的骨干班底(或者说前身) 为新编22师,在编入新6军之前还是5军的主力,昆仑关的胜利也有新22师的汗马功劳,(消灭日军4000多人,克复昆仑关,一战扬名,著名剧作家田汉还 专门采访了廖耀湘,称其为抗战中的狄青)  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18师团毁灭性打击,歼灭敌人20000多,一雪2年前野人山兵败的耻辱(史迪威语,其中 新22师单在卡盟一役就毙伤日军不下5000,间布山山区3000多,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 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蒋介石的嘉奖电只有三个字:中国虎!)。  45年5月运抵芷江,并参加了 对日受降签字仪式,负责警戒。随着国府南京光复,新6军成为首批进驻的部队,早于74军。  
  1946年2月新6军遵令远赴东北,急先锋还是新22。新22师“虎师”之名决非浪得虚名,以师单位计,无疑是东北国军,或者说是全国国军头号王牌。进东北后所向无敌,多次以一个团大 败东野一个军,基本说明战争初期新22师一个团可以顶东野一个军,差距非常惊人。新22师三个团个个凶猛异常,1、李定一65团威远堡门进攻击败3纵。 2、罗英66团5个连沙岭防守完胜4纵。3,64团沙后所大败东野王牌2纵4师。(新6军在东北战场的战斗以往材料介绍都不多,很多****,在此多介绍 一些。)  举几个战例:46年2月初闯关东的新22师相继占领盘山、台安、辽中,在辽河以北地区形成一条线式防御阵地。其66团和师属教导营总 共就3千人(一说66团守沙岭只有5个连,加团直属部队,1500——1800之间。)推进至辽河南的沙岭村,成为突出孤立部分。2月16日辽南军区总共 集中8个团(10倍以上绝对优势)。以人海战术猛打猛冲,如羊顶架般以月夜攻势连顶一昼三夜。该敌利用重机枪、火焰喷射器、火炮的绝对优势构筑防御工事。 构筑完毕即龟缩一团,固守待援。至18日夜仍未啃下这块硬骨头。次日晨敌援兵至,不得不下令撤退。民主联军伤亡2100余人,新22师624人,伤亡比 3:1。这仗是新6军在东北的成名作。(4纵承认;“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败仗,千真万确的一场耻辱。”)  47年12月沙后所战斗新22师先和2纵4师开打,4师1个营刚占领了新22师1个团团部就遭到反冲锋,国军用机枪和迫击炮猛打,这个营基本报销了,新22师2个团凭借工事顽强抵抗,我军与之反 复搏杀至天明。2纵4师原来战斗设想是全歼守军,结果非但没有完成战斗任务,伤亡惨重退出村,骨干基本打光,仅营以上军官就被打死6人。虽然2纵公开史料不提,4师军内总结完全承认,说;“主要教训;指挥员轻敌麻痹,对敌情掌握不准,未具体贯彻林总的战术思想,造成严重的战斗失利。”(注意,严重失利。另 外东野阵亡2纵4师10团副团长王国华,4师损失942人。新22师64团损失801人,64团打败4师后,从容撤退。新22师出动了两个团,林总本来命 令2和7纵围歼该师,但是由于协调等问题,只有2纵4和5师参战。在47年底还准备调两个军对付新22两个团,足以说明新22的地位、威胁。)  据新6副军长回忆(唯一从辽西会战逃出的新6军高级军官):新6军入东北近3年败仗极少(包括消耗仗,败仗主要集中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而新22作为该军 主力骨干及第9兵团的精华保持常胜记录,与宣传有很大不同)。一开始攻占鞍山、本溪、辽阳到2次四平战斗(第一次新6军迂回包抄四平守军后路,迫使我军撤 退;第二次新6军169师血战八棵树,死扛几天,保证了其他部队及时增援)、安东战役(全面内战初期在东北战场上发生的一次重大战役,新6军与52军作为 参战,此役是东北民主联军的重大挫折之一,伤亡6万多。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国内各种资料对此役描述皆只强调新开岭一役,而其余均言语不详,理由很简单, 其他都是败仗。南满军区屡战屡败,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林非常不满,派陈云肖劲光主持南满工作,取代肖华,才有了决定东北生死存亡的三下四保。),最终 打到伪满洲国首府长春,使东北国军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当时东北的女学生都以嫁给新1、新6的军官为荣。东北都流传着“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新6军” 的顺口溜)
  我的老班长--中条山之殇。  对黄埔三期六班的班长范希亮,作者着墨较多,体现出班长的威信和影响。  因为他是老军人、老长官(老桂系15旅旅长),所以一开始就当了班长,对班里学员也把控得住,当汤慕禹想和穆震方火拼时,他几句话就镇住了假装成楞头青的汤慕禹。毕业聚会上,他的话给同学们今后的交情打个底。  “范希亮举杯道:‘我就说一句,在座的,谁有一天就是做了匪了,咱钢刀归钢刀,情谊归情谊,同学还是同学!干--’范希亮在轰然笑声中仰脸喝干。”  后来杨立青真成了匪,范希亮剿匪,那也是不留情,钢刀归钢刀了。等到被杨立青俘虏,却又是同学还是同学。  汤慕禹和吴融辽西逃命,杨立青堵着,那也是钢刀归钢刀的了,拼。汤慕禹被俘,杨立青去看他,那是同学情谊。  老班长最后死在抗日的战场上,死得其所。可惜却是死在中国军队打得最惨败的一仗中。  查下资料,牺牲在中条山战役中的黄埔三期的师长确定有其人,就是新编27师的师长王竣。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我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西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守军为孔令恂的第80军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和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唐淮源的第3军第7师(师长李世龙)和12师(师长寸性奇),以及直属第5集团司令部指挥的公秉藩第34师。”7日下午,日军“分多数纵队,成广正面法,集中机炮火力,并以飞机诱导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园、王家窑头、梁家窑头王竣师右翼80团(唐、孔两军接合部)阵地猛攻。另以独3旅附37师团一部,向刘家沟、古王、计王王治岐师全面佯攻,牵制激战”。8日凌晨,日军突破张店以东第27师防线,孔、唐两军联系被切断。第27师溃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带。与此同时,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军第165师在遭到日军袭击后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线。乘隙而进的敌挺进纵队于当晚占据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沟等渡口;最远的一支进到平陆、垣曲、夏县三县交界处。9日正午时分,第80军所部遭敌便衣袭击和飞机轰炸扫射,进一步溃败。“在一场混战中,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及165师姚汝崇营长等多名军官牺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庙岭附近。剩余部队傍晚退到黄河渡口南沟。”第80军军长孔令恂、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弃部渡过黄河,失去指挥的部队争相竞渡,伤亡惨重。新编第27师副师长梁汝贤见事不可为,投河殉国。
  王竣,1902年生,陕西蒲城人,1924年冬考入黄埔军校。1929年,在十七路军任营长。1932年,参加“围剿”刘志丹的红军陕甘游击队。1935年升为旅长。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率部担任黄河防务,同日军作战。1939年,所部改编为第一战区陆军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任副师长,后升任师长,1940年春,奉命率部进驻晋南中条山地区。  还真有围剿游击队的经历呢,这和范希亮围剿杨立青的游击队相符。
  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述称,此役日军只用了21个小时就占领了国民党守军最重要的渡河点垣曲,用35个小时便完成了外侧包围圈,用40个小时完成了内侧包围圈。也就是说,日军从5月7日傍晚开始行动,到9日中午即全部完成了对中条山近20万中国军队的双重合围。之后,日军各兵团反复三次“篦梳扫荡”,直至消灭国民党全部守军为止。据日方统计,中国军队此役被俘达3.5万人之众,遗弃尸体约4.2万具,日军战死仅679名,负伤2292名,伤亡不足中国军队1/12,因而,中条山战役成为国民党抗战以来最为惨重和耻辱的一次军事失败。
  穆震方的原型----罗瑞卿大将,共产党里杰出的情报保卫工作者。  穆震方的原型比较好找,一向做保卫情报工作的,红军里最有名的三个李克农、罗瑞卿、邓发。  从革命经历上看,罗瑞卿大将是最符合的了。罗大将也上过黄埔,不过是武汉政治分校。
  恩师矍恩--矍秋白  矍恩的原型最好找了,他就是矍秋白,连姓都一样。  矍秋白是个伟大的人。非常纯粹的共产党员,他是第二任中共的领导者,他主持的八七会议扭转了历史。  虽然矍秋白没有在黄埔任教的经历,但作品中矍恩在上海领导工人起义、是周恩来之下的“共党二号人物”,留守根据地被俘而壮烈牺牲,这些都是秋白同志的真实经历。  矍秋白的第二任妻子叫杨之华,与矍恩的心慕对象杨立华仅一字之差。
  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小迳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由于叛徒指认,身份被识破,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一位临场记者这样报道瞿秋白就义时的情景:日,福建长汀。瞿秋白来到中山公园,“至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饔。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瞿秋白说罢此话,坦然正其衣履,到公园凉亭前拍了遗照——他背着两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  瞿秋白在刀兵环护下,慢步走向刑场。刑场在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距中山公园二华里多。倘是怕死的人,不要说步行两华里,就是二十米也无法走,恐怕是要被人拖行的。  瞿秋白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继而高唱国际歌,打破沉寂之空间。到了罗汉岭下,他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接着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中共党中留下6个第一  一、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二、他是中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  三、他是中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其中“因特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e)”就是根据音译过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1923年,瞿秋白作《赤潮歌》,热情地歌颂了工农革命。  五、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日,瞿秋白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他是主办人,也是主要撰稿人。  六、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提供些线索(仅供参考,不必当真):  杨廷鹤:有一部分毛太公二舅的影子,也就是毛母文七妹)的哥哥(名字忘了),该同志曾留学日本帝国大学法学院,和孙中山,程潜,尤其是蔡锷关系向好,回国后曾任云南省最高审判庭厅长一职,后隐退湖南老家。他有个很出息的儿子叫文强,曾带表弟毛泽覃(剧中跟在杨立青后面那个傻傻的孩子,正符合毛泽覃本人性格),报考黄埔四期并做了林彪的班长,周恩来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后在淮海战场被捕时已官至国军前线中将副总指挥,被列为甲级战犯,75年最后一批释放。  杨立仁身上也有部分陈布雷和文强在军统时的影子。
  转:  日 08:03 来源:济南时报   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国民党中统上海站特务头子杨立仁利用英国巡捕克拉克收买中共叛徒,逮捕并杀害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瞿恩将杨立仁的弟弟杨立青调回上海。不久,杨立青突破中统的严密布防,予叛徒何家兴夫妇以严厉的惩罚。  这段剧情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出卖罗亦农的叛徒乃是霍家新、贺治华夫妇。  贺治华,原名贺稚华、贺稚璠,曾为四川开江县女子中学教员。  1922年,朱德远赴德国留学,贺治华也追随而来。在德国,朱德经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入党。不久,朱德与贺治华结婚,并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  1925年7月,朱德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获释后被德国政府驱逐出境,在党的安排下,两人前往苏联。没多久,贺治华生下了女儿朱敏。  性格开朗、追求浪漫的贺治华婚后不久即对性格老实的朱德不满,两人的感情日渐冷漠。1926年5月,党中央调朱德回国到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让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  朱德回国后没多久,贺治华就让她妹妹把朱敏接回了成都。此后,贺治华爱上了从法国前往莫斯科读书的霍家新,并与之结婚。  1928年初,党组织安排霍家新、贺治华夫妇回国到上海工作,看守戈登路的一处党的秘密机关,同时,霍家新兼任罗亦农的秘书。大上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充满了诱惑,他们渐渐不能忍受枯燥乏味的秘密生活,贪图享受,对革命悲观失望,并进而迅速堕落,频繁出入茶楼酒肆、舞场剧院,玩到很晚才回家。为此,罗亦农多次对他们进行严肃批评。他们夫妇非但不改,反而心生怨怼,策划通过出卖自己的同志来达到远走高飞的目的。  贺治华向英巡捕房秘密自首,供出了罗亦农。他们还与英巡捕房约好,一俟罗亦农来机关,即由他们的女佣以上街买菜为由,趁机向街头的站岗巡捕报警,并且故意只抓罗亦农一人,使他们得以隐瞒身份,直到安全出境为止。同年4月15日,罗亦农来机关与同志秘密接头时,被英巡捕房逮捕,国民党将他引渡到淞沪警备司令部,4月21日,枪杀于龙华。  罗亦农被捕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中共中央特科一方面迅速派人与巡捕房的内线进行联系,组织人员进行营救;一方面将霍家新、贺治华以安全为借口转移到南京路一家旅馆(亚洲旅馆),并实行24小时严密监视。罗亦农牺牲不久,内线获得确切消息:罗亦农是被霍家新、贺治华出卖的。由于叛徒手上还握有事关几百名党内同志的重要名单,情况万分紧急,周恩来当机立断,下令立即惩办叛徒。  4月25日清晨,一顶迎亲小轿沿南京路一条小弄堂缓缓走来,锣鼓、唢呐声热热闹闹。当队伍行走到亚洲旅馆门前时,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将一条长板凳往街中央一摆,往上压了一摞光洋,双手抱拳作揖向众人道:“请各位兄弟赏光。今天,我借着大喜的日子,向你们讨个吉利!”  轿夫们停下轿子,鼓乐手们使劲地吹打起来。迎亲的伙计们有的燃起了鞭炮,顷刻间,鞭炮声和鼓乐声混响一团。这时,有几个人悄悄地进了亚洲旅馆,他们撞开一间房门,枪口对准屋内的霍家新、贺治华二人开了枪,霍家新被当场击毙,贺治华虽然中了枪但并未死去(据说被打瞎了一只眼),国民党特务把她转移到医院进行治疗,中共特科也曾布置人员到医院追杀,因敌人防守太紧而未能下手。  贺治华后来如何,资料不详,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说,在她14岁(1939年)时,从外婆嘴里“第一次知道母亲离开人世的消息”。
  杨立青的原型应该是陈赓吧
  转载:《人间正道是沧桑》之一介书生 杨立仁
分类: 最爱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杨立仁的手在片中出现多次。最开始,计划刺杀三省巡阅使,书生意气出场,大量运用的镜头闪回以突出其激动躁动心情的时刻,他的一双手也给足了镜头:扣扳机动作的演练、神经质的颤抖……这双即将要投笔从戎的手,在他再也不见的热血时期。他被利用,他逃亡。以后的立仁,常常负手站立。   可是,在董建昌和楚才讨论局势的时候,杨立仁是背对他们的,他的手在桌子上轻轻点着。他在思考,他不是军人,不分青红皂白服从命令,他不是政客,没有自己始终恪守性的准则。他的手的运动融合着内心的挣扎运动。他是有自己的原则的,这个原则,令他自信。他的手不动了,他的思想挣扎也告一段落。他觉得,他即将做的事情都是对的。   初见林娥,立仁的手从桌上缩回来,放在腿上,紧张地微微颤抖。笑了,这还是在爱情上一窍不通的男子。在面对弟弟的讨价还价的时候,他的手指在警铃上画着圈,终究没有按下去,他没有忘记,眼前人是自己的弟弟,是三岁时就被自己教会“黄爪拨清波”的弟弟。   审问瞿霞的时候,立仁前去法庭。出场的时候先是拍到了他的一双手,然后,摘下帽子。过了一会儿才交代这位身着黑色大衣面色冷静沉郁的男人就是立仁。他的手没有了神经质的颤抖,非常平静,一如他强装的面容。镜头里是瞿霞的背影,或者说,立仁的眼中就是瞿霞的背影。《人间》里,一直心甘情愿地希望,立仁唯一喜欢的是瞿霞,后来的林娥,不过是因为她某些方面太像瞿霞。瞿霞之于立仁,一个在阳光下,一个在暗夜里。一个让人不由瞩目,一个令人不敢逼视。   还记得,瞿霞找立仁搬救兵时,立仁推脱无法联络到部队,让瞿霞自己去龙华,瞿霞刚要出门,立仁就立刻快步上前拉住她。两只手拉在一起,时光停滞。如果,他不是他,她也不是她。立仁再掩饰目光中的关切不忍和不舍,也让她走。看《人间》的时候,每一次,都觉得如果立仁会去救瞿霞,会去救林娥,那他就不是立仁。家国概念分得如此清楚的他,会理性理智地选择自己最看重的东西。而他,最看重的是书生的抱负。   泱泱五千年,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从翻开书页的一刹那间就懂得了舍弃。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坎。迈过去了,就没有犹豫和停留。其他的,头悬梁锥刺股,数年牧羊边陲不悔,不为夺位之帝撰写妆点堂皇盛世之文等等等等,都是在为舍弃一词做着精心的注解。读书人哲学里的重“舍”不重“得”,甚至不去分析“得”,让他们沉醉于照汗青的荣耀,即使,那也许只是在身后而已。而身后的事情,尽是虚无缥缈,见仁见智不可靠的东西。   可杨立仁,不过是读书人而已。他舍家庭,舍情爱。楚才是政客,董建昌是商人,而他杨立仁,不过是读书人。所以,比之前者,他有柔情。比之后者,他执着。   当年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最后成为中统的高官。这一路上,他也弹琴,评曲,品书论画。可是,他签署的追捕屠杀命令越来越多,那上面的字迹,是否依然是当年的俊雅飘逸抑或是慕钟悫之长风?   他不过是书生。千百年来的读书人命运轮回,他躲不过去。纯粹的读书人,都是依附着一方势力而生存、治国、平天下的。那些闪耀历史长河的,往往是站对了了的。   可他偏偏错了。他选择了投身于将成为历史的洪流,而历史没有选择他。   如果他是政客、商人,或是纯粹的军人,比如范西亮,也就罢了。因为军人的逻辑会比较简单,少了些书生的天真,矫情,纠结不堪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固执。可他偏偏不是。   他执着于“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可这句话,原出自辛弃疾,是一个骨子里的读书人说给天下间千千万万其他读书人听的。   海风呼啸,孤独的背影,静如彼岸。   书生一个。仅此而已。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目光流连于一个并不存在的人,心中时而满溢,时而惊怅若失。  终于忍不住去翻找了林娥初进上海站那一集的视频,看杨立仁始终不停的小动作。面试林娥时,他的手指在大腿上磨蹭,仿佛弹奏音符,卷曲缩放。他的眼睛里始终有探究,是敏感谨慎,也不乏热情。我想起日后两人的纠缠和他的失落,深深叹息,终于又没能看完,仓惶关掉了页面。  如此矛盾,每天都在上演。  我欣赏的是黄志忠的表演,可倾心的,是这个叫杨立仁的男人。这是我所有矛盾的根源。  如若不是这样的倾心,我可以静下心来剖析这个人物的得失,并考究杨立仁大受欢迎背后的受众心理,我亦可对他与林娥的关系和林娥这个人物给一个中肯的评价。可现今我做不到,因为在荧屏上让我大爱如斯心疼如斯的人物,已经多年没有出现。  与立华在车上说话时,他甚至撅起了嘴,做了一个并不成形的鬼脸,那个瞬间我看到他藏在灵魂深处的小小孩子,他寻找着一切机会和喜欢的人亲近,那些小手段小阴谋都是孩子的所作所为,几分钟的凝视都仿佛孩子得到糖果般喜悦。  可他身边的人,何时发现心疼了这个孩子?他们始终将他当成是心机深沉的成年男子,是上司对手和敌人。他自己又可曾意识到了这个孩子的存在?他是悄然珍重,还是厌弃自己完美面具上的这道裂痕?  上天始终没有给他命定的女子,没有一个女人,愿意透过他莫测的表象去探索他的心,因为这太难,需要太长的时间,也因为,她们从不曾爱他。  当局者,永远无法爱他。  换言之,我如此爱他,因为我是全知全能的旁观者,我站在戏台的上方俯视,看清楚这一场局中每个人的动作心事。可就连我们这样的旁观者,有些是是非非,也终于难于说清。  这是历史,历史在叙述中,已经偏离了它原有的航向,让一切试图还原其真相的努力都成为盛大的表演。当他个体生命的小悲喜融入这盛大的恩恩怨怨,便不会有戏中的人去注意这些。他只有扫落一身的矜持,让自己去接近那个共性的期许。  我曾甚至想如少女,写同人文为他翻案,给他绝美聪慧的女子长伴身边,补他多年遗世独立的孤独。他仍是他不需改变,女子亦不需认同他的全部所有,但只因懂得,便可慈悲。  可如是这般,他也不再是他。这又是一个矛盾。  我因他的遭际而心疼,因心疼而喜爱,又因喜爱而想改变他的遭际。可倘或他的遭际不复往日,我的心疼和喜爱又何以维系?  我只能在这样的想象中,成为文字世界的堂吉诃德,虚无缥缈的人物又何来翻案之说?我对抗的,不过是内心的执念和空虚。  整个一下午,电脑放着的是王菲的《蝴蝶》,不知什么时候涌上心头,盘桓不去的旋律。她唱,给我一霎那,对你宠爱。  我心中悬念的,便是这一霎那的宠爱,我只想煮一杯咖啡给他,坐在他对面听他讲述他所有甘愿与不甘,想听他弹一首琴曲,倾尽他的血泪和心伤。可是这皆不可能,因为我在故事外,他在故事中,透明玻璃罩住相隔的两个世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杨立仁就是歌中唱的,那只飞不过沧海的蝴蝶。  他看似狂傲的生命,其实从不曾恣意,真正的他蜷曲在这背后小心翼翼爬行,永远命悬一线,如履薄冰。他选择的道路,并不光明磊落,尔虞我诈何尝不是累心。他极力保守的一切最后都要远离,留他两手碰了黯淡的光阴。可他的路没有到尽头,前行中,他一无所有却不能停止丧失。  我们最终不忍责怪他。
  杨立仁的原型有好几个,最早的经历是十三太保之一的邓文仪,然后是徐恩曾(中统上海站负责人),再是李汉萍(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参谋长)。  楚材就是陈立夫。
  邓文仪
邓文仪(黄埔军校)[1]  (1905年—1998年),原国民党中央常委,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905年生于醴陵县农村家庭;1923年上初中四年级时报名参加广东政府军政部长程潜创办的教导营学兵连,投笔从戎,技身国民革命。  1924年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在开学典礼上聆听了孙中山的训示,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参加了到韶关随侍孙中山的勤务工作;1924年底提前毕业,随同黄埔军校教导团参加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的战斗,曾负伤;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1月回国参加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授少将;1928年任总司令部侍从参谋;1931年起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秘书8年,参加发起"新生活运动",曾获宝鼎勋章;1931年冬,在蒋介石授意下,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成立,他又是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1932年后,他积极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剿共”战争,曾主编《“剿匪”文献》。
  1990年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邓文仪  春节,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元帅发表谈话指出:“和平奋斗,统一祖国,是黄埔师生历史使命”,“深切期望海峡两岸和旅居海外师生,焕发爱国、革命精神,同心戮力,为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恪尽职责;由于祖国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党中央领导的关注,终于打破了台湾的“不接触、不来往、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邓文仪先生由台北第一次秘密来到北京,并受到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内历史性的首次接见,此外,邓文仪还亲切会见了昔日的黄埔军校一期同学徐向前元帅以及侯镜如、郑洞国。  
  瞿恩的原型不仅仅是瞿秋白,“恩”有明显的暗示——周恩来  周恩来曾任黄埔政治部主任,剧中瞿恩也承担着相对应的职务;周长期负债地下情报工作,瞿恩在上海时期也分管情报;还有指挥上海工人起义。  瞿恩除了姓氏、后期就义情节接近瞿秋白,其他经历明显取材于周恩来。
  “恩”为“恩来”之“恩”,想得不错,因矍秋白没有黄埔的经历。  不过书中所述,矍恩只是黄埔的政治教官,未有恩来的高职,东征是为第四团的党代表,恩来是整个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  找资料,东征打惠州时,第四团的党代表为徐天炳,海口人。  还有,书中明确矍恩是周恩来之下的第二号共党人物。  当然矍秋白指挥的是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第三次配合北伐军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是周恩来指挥的。
  非常喜欢本剧,百看不厌,最喜欢剧中的范希亮,一个真正的军人、男人。不做作,真实,爱国,豪迈,大气。  
  天涯路过人。。      
  好贴,加油!  
  不错的话题
  是好片  
  楼主乃心细之人,特别是对于杨立仁人格的剖析可谓独到!再接再厉!  
  男主角杨立青的原型就复杂了。他揉合了太多共产党高级将领的经历,不过也没成为标杆。为求角色表现一致,作者有时也不合逻辑地让角色的官升得太慢,在汤慕禹和吴融身上已有体现,远征军的王牌师长,到内战结束时还是师长,真实的早当军长、兵团司令了。  象《亮剑》里李云龙一样,杨立青实在升得太慢,但在剧中看来,杨立青却是到处受重用,非常得意样,这是编剧和演员给观众的印象。在真正的现实历史上,以营长身份率一营人马参加南昌起义,那时林彪才是个排长;井冈山初期和林彪为兄弟连的连长,红三军团的师长,到长征结束时还是师长,八路军组建时是团长,竟然到黑山狙击战时还是师长,太小了哟。
  从籍贯上找,湖南醴陵人,有黄埔经历的共产党人,蔡申熙、左权、张际春、陈恭、李谦、李斌、李光韶、黄正常,黄再兴、宋时轮。前面的全都没有活到革命胜利后,唯有宋时轮上将功成名就。  宋时轮与杨立青相似的经历除黄埔毕业外,红61师师长,抗大教员,八路军12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等,宋后来在华野奋战,55年授上将。
  对杨立仁的剖析很到位  
  张际春好像活到建国后了吧  
  从南昌起义的25师营长来找原型,周子昆是不二人选。  南昌起义时,周子昆是73团(即北伐时的叶挺独立团)二营营长,不过他是从北伐战争中一路立功升迁上来的,不象作品中杨立青是中途去当的,但周子昆先前是旧桂系的排长,广州平叛时弃暗投明的,这于杨立青在4.12反革命政变中的弃暗投明有得一比。  而董建昌乘火车追杨立青一幕,正是周子昆阻张发奎的历史实景再现。  周子昆在红军中担任过红三军军长,独立22师师长,红五军团参谋长,长征后担任过抗大学员队长;后来担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项英叶挺组建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牺牲,遗骸现葬于南京雨花台。
  杨立青南昌起义后上井岗,在红军初期的表现书中写得太简略,一是和林彪为兄弟连连长,歼灭陈壁虎团,二是参加过第一次反围剿的活捉张辉瓒的龙岗之役。  这里也就略过了。
  马克 LZ继续
  长征期间和抗战初期,杨立青作为战将的原型也非常容易对上号,那就是上将李天佑。  按作品所述,杨立青被穆震方赶出红一军团,和游击队混了一段时间,被范希亮所剿后带领残部投奔了红三军团。遵义战役中率红九师急袭遵义,到长征结束时还被保留师长职务;八路军组建时任115师343旅686团团长,作为主力参加平型关战斗。  查资料,红三军团红九师原属红16军,师长俞庚,政委高咏生,这个编制存在时间很短,到长征开始时早被并入其他部队了。  红军长征第一次占领遵义是红一军团的功劳,随后中国革命和红军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后老毛实际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斗却是个败仗,时任红三军团红五师师长的李天佑因部队被王家烈所部偷袭而被撤职,调任兵团作战科长。土城战斗后,红三军团撤销师的编制,缩编为四个团。随后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作打了长征途中最大的一个胜仗,遵义战役,其中包括娄山关战斗,这次战役也是老毛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的重头戏。李天佑当红五师师长时才20岁。  长征末期,李天佑又被启用,先后担任红一军团10团团长,红二师副师长、红四师师长,成为林彪手下的得力干将,林彪对李天佑是非常欣赏的。  红四师是由红三军团所部编成的,八路军686团是由红四师编成,是主力中的主力。  在东北,开始一纵的司令员是万毅,林彪为用李天佑,不惜让万毅让位,万毅也是老同志,舍不得离开老部队,找老领导向林彪说情,林彪说留在一纵可以,但要学打仗,意思是让万毅向李天佑学打仗,一个老资格的前任司令员要向接任的司令员学打仗,哟哟,林彪这话说得有点过,也看出林彪多么看重李天佑的。  四野一纵改称38军,李天佑当军长。该部参加朝鲜战争,被彭大将军称为万岁军,回国后一直担任卫拱京都的重任。
  回笑忘我:  张际春好像活到建国后了吧  此张际春非彼张际春也。  张际春,字童言,湖南醴陵人,生于1904年。  书香门第,家有地产,年收谷租约100石,生活较好。  早年毕业于县立高小、县立中学,再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  1922年,由毛泽东、夏曦介绍,加入共产党。  1923年冬到广州,入军政部讲武学校(校长程潜)第一期。  1924年初,由毛泽东、夏曦(均为湖南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保荐,又考取黄埔军校一期第2队,所填家庭通讯处为“醴陵县城黄和盛号”。11月30日毕业,分至军校教导第1团(团长何应钦)见习。  1925年初,调任军校教导第1团连党代表。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6月,随部回师讨伐杨刘。不久,升任党军第1师(师长何应钦)第1团(团长刘峙)营党代表。后为第8团党代表,10月初,参加第二次东征,打惠州时,第8团党代表张际春(共产党员、黄埔一期)奉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命令,命两个围城的团组织攻城敢死队,每队三四十人,挑选精壮士兵充当(或自动报名),10多个连党代表担任各个敢死队的队长,第8团的各个敢死队由张际春团党代表率领指挥。同日,刘尧宸阵亡。  日,“中山舰事件”发生。4月,张际春退出第1军。  第4军(军长李济深)独立团(团长叶挺)第2营营长许继慎在湖北贺胜桥之战中负伤,遗缺由张际春代理。9月中旬,张际春因病请假,所遗第2营营长由谢宣渠(二期)接任。9月下旬,张际春被中共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9年春回国,留在上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委员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彭湃)委员、上海市总工会纠察队副总指挥。5月30日与8月1日,曾两次参与领导了上海各界举行反帝大示威。24日,因时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的白鑫(四期)告密,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张际春一起被捕。四人被杀于龙华,张际春因是黄埔毕业被蒋介石予以保命,继续服狱,后来写了自新书。
1932年初,张际春获释,被派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政训处(处长酆悌、一期)中校政治教官。  1933年4月,张际春病逝重庆,年37岁。  ===========================================================  矍恩任党代表率敢死队攻惠州城,倒是张际春的经历了。
  张际春,湖南省宜章县人,日生于宜章县罗轸谢家一个贫农家庭。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区分部委员,负责农协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到宜章县立女子初级师范当教员,同时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兼任党的学生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受反动派通缉,被迫流亡。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中共宜章县委委员、农委书记。随军上井冈山,先后在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第二纵队政治部和党委会做宣传工作。1929年任红四军党委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军委总政治部织干事。  1932年后,任红三军党委秘书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十三师、红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红十一军第三十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裁判所所长,红军第二步兵学校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参加了长征。1935年调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任政治教员,后代理政治部主任,历任红军大学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科科长,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绥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重庆市军管会主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部部长、第二副书记、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来张遵义战役的图  
  人间这部影视剧算得上建国以来,一部比较客观反映大革命时期的电视剧,所以为了真实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要顶
  杨立青在黑山阻击战的师长原型----贺庆积  杨立青完成假101任务后,终于又带兵打仗了。  电视剧中看他那样子,我们也为他心动,这么一员战将,竟然不带兵这么久,心里多么委屈呀。  10纵副司令员兼师长,这个副司令员是虚的,史上也找不到。师长是真的,那就是10纵28师师长贺庆积。  黑山阻击战那也是大大的有名,东野10纵以一个纵队的兵力对付廖耀湘兵团的12个师,这其中就有国军五大主力中的二大主力新1军和新6军,101高地的石头山不知被炮火翻过几次,阵地也数次易手,这10纵硬是挺得住,等来了东野主力。要知10纵前身是哪支部队,它是著名的三五九旅的一部。  贺庆积原是红六军团的人,红军中最高也当过师长,八路军组建就当了120师359旅的团长,10纵就是他一手发展壮大起来的。  贺庆积的最后一战是解放宜昌。  1955年授少将,文革中因是贺龙的老部下而深受迫害,1998年逝世。
  给力的分析。。。  赞
  楼主应该没有写完吧?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立团保定团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