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火炮哪个系好中的火炮俯仰角由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

&坦克世界&S系坦克背景介绍
该帖被浏览& 76,394&次,回复&31&次
(一)昂贵地侦察兵--T-50/T-50-2轻型坦克  T-50轻型步兵坦克是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研制的轻型步兵坦克。该车的设计有许多先进的特点,但其车体复杂、生产昂贵,因此只有一段很短的生产时间,仅有69辆被制造了出来。此外,在准备大量生产该车时,苏联根据战时经验认为其没有继续生产之必要,终止了T-50极为短暂的生产时间。  T-50坦克是苏联在二战前夕为红军所设计的轻型坦克。根据在西班牙内战中所得到的经验,苏联军方认为有必要将坦克进行升级,或替换掉目前的庞大坦克军团。  1939年以前,大部分的苏联坦克都是自外国坦克改良而成的设计。例如数量最多的T-26轻型步兵坦克就是模仿自英国的维克斯六吨坦克,再加上苏联设计的炮塔和45毫米主炮而成的。
  然而,就在战争爆发前与战时苏联开始发展新式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且都是以其本身功能为考虑而设计;而T-50轻型坦克却是被设计用来取代T-26步兵坦克,在原订计划里T-50应会是产量最多、且与BT快速坦克一起作战的武器。  T-50坦克的发展开始自1939年、列宁格勒SM基洛夫第185号工厂的OKMO坦克设计局(由金兹堡(S.Ginzburg)和特罗扬诺夫(L.Troyanov)领导)提出的SP方案(Soprovzhdeniya Pekhoty,步兵支持)。最初的原型车称为T-126与T-127,虽然性能未比较早发展的T-46-5方案来的优良,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较重的T-126来发展。由于原本的设计局已在大清洗中损毁殆尽,因此于1940年5月转接由伏洛希洛夫第174工厂(KE Voroshilov Factory Number 174)负责。特罗扬诺夫于1941年1月完成了T-50的设计并被批准了生产,但因为技术问题而迟迟无法进行。  同时,为了大量替换BT快速坦克,乌克兰的KhPZ工厂也设计出了一种远超过预期的坦克,即是性能极为优秀、符合经济效益的T-34坦克。  在德国于6月发动巴巴洛萨作战入侵苏联后,坦克工厂被迫迁移到了乌拉尔山一带。在德国于6月发动巴巴洛萨作战入侵苏联后,坦克工厂被迫迁移到了乌拉尔山一带。部份的OKMO还被迁移到了鄂木斯克,到了9月生产终于开始。然而T-50坦克虽然有着优异的设计,但仍有着技术性的问题,而且还发现了其昂贵的产能可以用来生产更多辆更优秀的T-34。同时,更为简单的T-60轻型坦克早已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最后,共有69辆T-50坦克被生产了出来(只有48辆有武装),1942年1月时生产终止。  有些坦克设计局仍继续尝试设计新式步兵坦克,如T-45就由第174号工厂和基洛夫斯基第100号工厂继续发展。但由于T-34坦克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且野战部队对步兵坦克兴趣缺缺,最后只能放弃其概念。
  T-50有着当时算是先进的设计,包括扭力杆式悬吊系统、柴油引擎(在所有新式苏联坦克中已经通用)、倾斜式装甲和全焊接制造的车身。这些在1942年前都未出现于其它苏联坦克。有着优良的三人炮塔和车长指挥塔,这些在1942年前都未出现于其它苏联坦克。大部分1939年至1943年期间的苏联坦克不是单人炮塔就是双人炮塔,这些战斗效率都远低于三人炮塔。另外,所有的T-50坦克都拥有无线电,早期只有车队队长才拥有无线电装置。  然而,T-50也有一些缺陷,如同大部分的苏联坦克,其内部非常狭窄。但主要问题是在于它的V-4引擎。T-50使用的是专用的V-4引擎,而不像其它苏联轻坦克可使用标准的卡车引擎,如T-60坦克、T-70轻型坦克和SU-76自走炮使用的是标准GAZ卡车引擎。为了T-50而特别生产专用的引擎,使得其生产成本变得相当昂贵且不符合经济效益,那些产能原本可用在有更通用的坦克引擎上,如更有机动力的BT-8快速坦克、T-34中型坦克、KV-1、IS-2重型坦克和他们的衍生车辆皆使用的标准12汽缸V-2型柴油引擎。另外,V-4引擎本身也不可靠,其设计上的缺陷一直无法解决;引擎的可靠性低与高成本的生产最后导致了T-50的生产时间极为短暂。  该车共有2种不同版本,一种是基本款,一种是装甲经过升级的版本。就在德军入侵苏联前没多久,许多苏联坦克以焊接和用螺栓附加额外钢板来提升防护力。就在德军入侵苏联前没多久,许多苏联坦克以焊接和用螺栓附加额外钢板来提升防护力。 有些KV-1重型坦克、T-28中型坦克、T-26轻型坦克和少数T-50坦克都有收到这种附加装甲。这种以螺栓固定的附加装甲装在炮塔两侧与车体前部。普通的T-50坦克外观看来较为“匀称”。讽刺的是,T-50的装甲升级是源于苏军错误的情报,误认为德军反坦克炮与坦克火力十分强大才进行此无意义的作业。经过升级的T-50坦克,其车身最厚处有57毫米之厚。
  有少量的T-50坦克被布署于列宁格勒前线,现今也有几张战斗的照片存留着,但却没有相关的战斗纪录。有少量的T-50坦克被布署于列宁格勒前线,现今也有几张战斗的照片存留着,但却没有相关的战斗纪录。1944年时,有一辆装甲经过升级的T-50坦克被芬兰军队缴获使用。从书面数据上来看,T-50应该能轻松应付任何早期的德国坦克,然而书面数据无法预期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T-50的战斗情形亦很难说。  大部分于1941年至1943年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都被认为不够先进,但如T-60和T-70等,设计十分简单。到了1943年,步兵坦克的功用已被认为是过时的,而且造价更便宜的SU-76自走炮也取代了轻型步兵坦克支持步兵的功能。轻型坦克在坦克部队中的角色逐渐被T-34所取代。轻型坦克侦查与联络的功用也被便宜的装甲车和租借法案所提供的加拿大和英国的瓦伦丁坦克与美国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所取代。  现今至少还有2辆T-50存留着,一辆于芬兰帕罗拉(Parola)的坦克博物馆,该车为较后期的型号,车上还有以螺栓固定的附加装甲。另一辆则是标准的T-50坦克,位于俄罗斯 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 & T-50轻型坦克的设计稿最初是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和174工厂提交的,两者互为竞争关系。174工厂提交的成为T-50装备部队,而基洛夫工厂的设计因为技术难度大而被束之高阁,后来称为T-50-2轻型坦克。
(二)东线救兵--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1936年西班牙内战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首次坦克战,这次战争美国获得了很多的信息,认定新的坦克必须增加装甲厚度以应对37炮的威胁。但是受38-40年美国国防预算限制,所以M3轻型坦克诞生的时候是美国坦克发展的巅峰之作。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国际主流的坦克正从轻型转向重型。  40年7月,M3轻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启动,41年3月,美国车辆和铸造公司开始生产M3轻型坦克(英军称呼为斯图亚特坦克)。  1941年3月,人员开始为M3轻型坦克射击第三种炮塔D39273型,坦克装甲也由原来的表面硬化装甲钢换成了轧制均质装甲(RHA)。新、旧炮塔非常容易识别,旧炮塔是扁平的,新炮塔圆形的,而且还在侧面的射击孔上增加了新的潜望镜。炮塔上还增加了专供车长指挥的小型指挥塔。  同年10月改进型的M3斯图亚特坦克开始投产。11月到次年2月就成产了1200辆新型的M3坦克,春天就投入了北非战场。它的功绩主要是生产数量足够美军和盟军的需求。但是随着M3坦克的W-670星型发动机需要安装在飞机上,斯图亚特坦克的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美军开始在斯图亚特上安装吉伯森T-1020柴油发动机。然而这批坦克并不受美国陆军的欢迎,抛开发动机质量不说,美军的大多车辆用的是汽油,如果装备柴油发动机的话会对后勤造成巨大的困难。因此这批坦克仅仅作为训练使用或者装备给了海军陆战队,因为很多舰艇都是以柴油为原料。新的坦克开始安装SCR 210无线电通信系统,为了更好的执行侦察等任务甚至还装配有SCR 506通讯设备, 这个无线电设备在游戏中通讯范围达到了700米,远超越苏、德同级别的车辆。最后的改造就是焊接车体了,即为M3A3轻坦克。1942年M3坦克最后发展型号M5坦克出现,美国军路决定将M5和M5A1坦克作为制式装备大量生产、装备。同时M3A3坦克被停产,并将按照租赁法案借给其他国家。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在整个二战战场上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斯图亚特坦克车体前装甲板和侧装甲板是垂直的。主要武器为1门3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为5挺7.62毫米机枪:1挺安装在火炮右侧,1挺安装在车体前部右侧,2挺安装在车体两侧机枪座内,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而两侧的机枪经常被拆卸以换取更多的车体空间。炮塔顶部有1个小指挥塔。  1941年斯图亚特坦克远征欧洲,配属于英军号称“沙漠之鼠”的英国第七装甲师下的3个坦克团,参加了十字军战士战役,计划收复托布鲁克。11月19日,隆美尔的北非军团正在等待着他们。前线一天一夜的激战之后,英军仅仅剩余98辆尚可作战的坦克,因此3个团火速开往前线,但是悲剧的是这支特遣部队遭到德军15装甲师的夜袭,167名英军士兵和他们的团长一起被俘虏。35辆斯图亚特被俘虏,仅有7辆逃脱。  实战表明斯图亚特坦克在德军战斗中表现的毫无优势可言,抛开战术素养上的优势不说,德军战车在潜望镜的测距上,火炮俯仰角调整系统上,火炮的威力上,炮塔人员配置上等等全面超越的美国坦克。而在沙漠中作战斯图亚特的形成也不敢恭维。  不过它和英军恶劣的巡航坦克相比可靠性毫无疑问要初涉的多。在十字军战役中仅仅有12辆斯图亚特坦克因为机械故障而废弃。其实也正是大量的斯图亚特坦克在战斗,才等到了42年夏天美军的M4A1谢尔曼坦克支援北非,最终获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随着二战的深入,在北非战场上M3坦克变得越来越脆弱,不但自己的37毫米火炮在任何距离内都有无法穿透德军坦克的正面装甲,仅有可能冒险绕到侧后发起攻击。更大的威胁来自德军的三号坦克已经安装了50毫米坦克炮,而四号的口径达到了75毫米。美军第一装甲营在战后得出三个结论:  一、37毫米坦克炮在战斗中基本没有用处  二、M3缺乏观察装置,车内人员必须开舱观察,容易被针对攻击  三、履带狭窄不适合沙漠作战  介于在突尼斯战役中的恶劣表现,布雷德利和巴顿将军做出指示:鉴于美国轻坦克不足以对抗德军的坦克和反坦克炮,他们只能做侦察和掩护侧翼部队的作用。美军陆军装甲司令部对北非战役的经验也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在新的装甲师的结构中取消了轻坦克营,而进行中型、轻型的混编。新的编制分工明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斯图亚特坦克也在侦查和侧面迂回的战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战中根据租借法案,部分的斯图亚特坦克还租借给了苏联,但是红军不喜欢M3坦克,因为东线战场要面对德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M3根本不是对手,而且苏联用的是70号汽油而斯图亚特需求的是80号,这必然造成发动机积碳,动力不足。而早期的M3只有穿甲弹,对步兵杀伤力也很有限。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M3终于找到了他的对手日军的95和97轻战车。在东亚的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尽管M3坦克的37毫米火炮不适合攻击工事,但是小巧的身躯却非常适合在丛林战斗。由于日军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能用肉弹冲锋这种办法对付斯图亚特坦克。甚至美军将刺刀伸出斯图亚特坦克的射击口进行古代战车式的来回冲杀,或者干脆改造成喷火坦克烧死负隅顽抗的日军。
  战后的斯图亚特坦克从美军退役,但是在各国接受的M3还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南美大量的M3服役到了60年代,甚至90年代。更有国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改造,如去除炮塔增加从德军缴获FLAK38 20毫米防空炮或者75毫米PAK-40反坦克炮的南斯拉夫版本,去除炮塔的罗马型炮兵拖车或者“斯图亚特袋鼠”运兵车,包括美军自己也在研究用M3底盘制造的T82 105毫米的自行榴弹炮。
(三)生不逢时--KV-220重型突破坦克  严格来说KV-220就是KV-3的试验车,是KV系列计划中的一部分,只生产了两辆样车,官方文件代号T-150或KV-220。 KV-220在外表上和普通KV不同,它的车体更长。因为装甲加厚等因素令车体超重,原来KV系列坦克的发动机已经无法胜任,为了装入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因此把车体拉长加了一对负重轮。准备采用一个安装有F-30型85mm主炮的新型炮塔,火炮是第92设计局在  1940年秋已装在T-28上进行了成功的测试。由于坦克重量急剧增加到62吨。安装了700马力的V-5发动机。日,KV-220进行了测试,但由于发动机损坏,第二天测试即告中止。  从数据上看 KV-220 和德国六号虎式坦克是同一规格的东西,但在1941年历史并没有给他机会……由于苏德战争突然爆发,仅有的两辆KV-220样车装上KV-1的炮塔参战。
  1941年10月初,当列宁格勒的KV坦克生产实际上已停止时,军方决定把这些实验型坦克投入到前线部队使用,在上战场之前,坦克都接受了必要的维修,其间KV-3和KV-220都安装了普通的KV-1的炮塔(KV-3基本上没有炮塔和武备,KV-220的则在夏季初已经损坏),按照军代表的报告:“日,T-150被分配给了第123坦克旅,KV-220-1(工厂编号M-220-1)在日分配给第124坦克旅,KV-220-2(M-220-2)在日分配给第124坦克旅。所有的坦克都安装有一门F-32型76mm坦克炮。”  关于这些坦克之后命运的报告非常少,只找到了一段回忆,作为当时第124坦克旅中的一位坦克连长,D. Osadchiy回忆到:“1941年秋我们旅接受了几辆KV坦克作为补充,其中的一辆被命名为“Za Rodinv”[为了祖国],她是一辆Kirov工厂生产的实验型号,武器和普通的KV相同,但拥有更厚重的装甲,重量超过100吨。安装有一台涡轮增压的大功率发动机,当换到高档位时,发动机发出尖利的声响非常像容克俯冲式轰炸机俯冲时所发出的尖啸。当我们接收到这辆坦克之后,在它第一次随我们旅行军的过程中,(由于这辆坦克发出的声响),甚至有人发出了“空袭警报”的信号!坦克分给了我的坦克连,最初打算作为我的指挥坦克,但最后成为了副连长,一位很有经验的坦克手Yakhonin中尉的用车。这辆坦克被认为几乎不会被敌人炮火摧毁,因此我们倾向于用其突破敌人坚固的防线。1941年12月(我不记得确切日期)。我们旅接到命令:突破德国人在Ust-Tosno铁路桥的防线,横跨Tosna河,配合第43步兵旅向Mga方向发起的进攻。  Pankin少校指挥的第二营,第一营的一个坦克排和我们连的“为了祖国”作为第一梯队投入进攻。坦克接到的任务是占领Tosna河上的铁路桥,在对岸建立桥头堡,并坚守桥头堡直至主力部队到来。战斗在开阔地带展开,由泥炭铺成的冻土层勉强能使坦克通行,当她出现在桥梁右侧时,遭到了德国人炮火的猛烈射击,我们与这辆车的通讯联系也随之中断。此时,我正在营指挥所,当和“为了祖国”号的联络中断后,我沿着铁路路基到达了交战地点,当我努力的匍匐接近坦克时,我发现炮塔已经被炸飞,所有的乘员都已经阵亡。”
分享到:&&
(五)T-34技术验证车--BT-SV试验坦克  T-34是二战时期苏联红军最著名的坦克,但多数人却对BT-SV坦克却十分陌生。很多人知道T-34坦克的原型车是A-20和A-32,却不知道一种酷似T-34的试验坦克在1936年就已经问世。该坦克作为哈尔科夫机车厂的两种验证车(另一种是BT-IS),首次应用了全方向的倾斜装甲,外型上已经可以看到T-34的影子。  BT-SV最初是作为BT系列的改进型,BT快速坦克以高速机动性能而著称,但装甲十分薄弱。BT-SV将其前装甲从13毫米提高到25毫米,并采用大倾角设计,因此车体和炮塔均为全新设计。
  BT-SV在1936年是世界上设计理念最先进的坦克,火力、装甲和机动性都位居前茅。哈尔科夫机车厂在BT-SV炮塔上安装了夜间作战的大灯,发展为BT-SV2型,目前的照片均为BT-SV2。  BT-SV作为技术试验车,为哈尔科夫机车厂积累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总工程师费尔索夫在1937年10月提出了A20计划,也就是T-34的前身,沿用了BT-SV的大量设计。
(六)英雄T-34的祖先--A-32中型坦克  A-32中型坦克正是赫赫有名的T34的祖先。苏联战车在经历1936年到1937年西班牙内战的考验后,苏联派往前线的技术人员发现当时的轻型坦克装甲薄弱,不能应对新型的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而两种苏制的45毫米坦克火炮虽然对付装甲目标较为有效,但是在支援步兵的时候却力不从心了。  30年代的苏联有2个坦克生产基地,均在红军汽车装甲坦克总局(UMM_RKKA,负责人:I.A.哈勒甫斯基)的领导之下:一个位于列宁格勒,由基洛夫工厂和红十月工厂等组成的生产基地;另一个是哈尔科夫机关厂,前者负责生产T28、T35和T26等坦克,后者负责生产BT快速坦克(这也就是《坦克世界》中苏军坦克两条线的由来)。苏军提出设计新坦克,指标为在近距离内抵御37毫米火炮的直射,在中远距离内要抵御75毫米火炮斜射。列宁格勒方面提出的3个方案都是简单的增强装甲,之后也就发展出了KV系列坦克。而哈尔科夫工厂新到任的科京,带领的年轻团队考虑的是通过防弹外形,用倾斜装甲来增加防护。  在国防委员会对哈尔科夫工厂设计出的A-20不是太满意的情况下,科京提出用新型的BD-2柴油发动机装新的坦克上,在速度更快的前提下兼顾装甲。而BD-2发发动机马力高达540,也是后来著名的V-2坦克发动机的前身,这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有了好发动机,悬挂部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于是A-32坦克有着苏军中最快的7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也有着40度每秒的转向能力,再加上L-10U型76.2毫米火炮(发射AP弹在游戏中穿甲能力为50-83毫米,发射HE杀伤力是79-131)。
  日,在苏联最高国防会议上科京将A-32坦克的设计提交了上去,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别洛托夫少校深受BT系列坦克表现不佳的苦楚,对A-32大加赞赏,而斯大林也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同。科京随即表示A-32坦克将是革命性的坦克,集BT系坦克的高速、T-28的火力和T26的小巧于一身,通用坦克的出现完全可以节约部队的成本。从39年开始新坦克做了很多实验,最终于9月在库宾卡获得了一致好评,哈尔科夫的老员工回忆这一天可以说便是新坦克的生日。  同月德国入侵波兰,斯大林对新坦克表示进一步提高防护就可以投入量产,而装甲加强改进的A-32坦克拥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T-34中型坦克!  《坦克世界》中的A-32拥有着70码的速度,而转向性也极佳,被玩家冠以战场法拉利的称号,经常被作用于战场侦察。虽然视野不如迷你豹,但是76毫米的U11火炮无论用AP弹对付装甲目标,还是用HE弹对较为强大坦克都能随心所欲,35度倾角的防护也比同级的坦克要好上不少。
(七)钢铁情人--“瓦伦丁”轻型坦克  “瓦伦丁”坦克的名字似乎更夹杂着英伦的古典浪漫,本身Valentine这个名字就是情人节的意思。这个来自三种传说,第一个是它的设计图完成日期是日,而另外一种解释则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维克斯兵工厂的设计师约翰?瓦伦丁?查尔顿爵士,第三种则是仅仅是个缩写。  其实最早的构思是维克斯工厂未经参谋部的批准,私下里在A-10巡洋坦克上设计新的步兵坦克。日,战争办公室收到了这个坦克设计图,开发小组试图在原来较轻的车体重量基础上,使用大间距悬挂和传动部件,然后加上一定的装甲,但是A-10巡洋坦克的体积本来就不大,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拥挤不堪的车体配上一个更小的可怜的炮塔。它的装甲虽然不如同时代的玛蒂尔达坦克,车身前后左右为60毫米,炮塔四面也只有65毫米,但是这样的设计已经在同级别坦克里算非常出色了。AEC-A190型汽油引擎也不是非常给力,只有140马力,不过着火几率却不大。无论如何瓦伦丁坦克的简单构造,让它的生产相对容易也更便宜。  随着二战北非沙漠战序幕的拉开,由于需要更好的可靠性、更方便的维护和更多的数量,瓦伦丁步兵坦克和十字军巡洋坦克在英军编制中的数量开始增加。据称某系瓦伦丁坦克在阿拉曼战役后,其中部分坦克随英军第8集团军转战4800多公里,都没有更换过履带。
  瓦伦丁坦克一直被生产到44年的4月,可以是说英国坦克中生产数量最大的种类之一,总数量为8275辆。根据租借法案和其他条令,向苏联提供了2394辆瓦伦丁坦克,其中大部分装上了苏军的76.2毫米口径火炮,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到战争结束苏军一直在使用这款战车。苏军对此的评价是:虽然火力、机动和舒适性都不尽如人意,但是较小的目标、较好的防护和出色的可靠性确实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事实上到了1944年瓦伦丁坦克在英国部队几乎替换了前线所有丘吉尔步兵坦克,甚至是大名鼎鼎的谢尔曼坦克。在太平洋战争中,新西兰军队也采用了瓦伦丁坦克在所罗门群岛和日军厮杀。由于服役时间长,整个二战中瓦伦丁同样拥有较多的改型,其中最有名的是17磅火炮的反坦克歼击车“弓箭手”和喷火瓦伦丁等。  《坦克世界》中苏军的金币坦克中一样有瓦伦丁的身影,较高的防护和每秒50度的转向能力,也可以充当探路者的角色,依靠风骚的走位和及时的补枪,在战场上展现瓦伦丁坦克的风采。当然45毫米的20KL火炮的确有点汗颜,无论是47/47/62HP的杀伤力,还是51/84/23mm的穿透力,都是要避免正面发起攻击的。
(八)战争女神--“玛蒂尔达”中型坦克  玛蒂尔达是世界上唯一以女人名字命名的坦克。20年代中期英国把坦克分为3种大类:即为步兵坦克、巡洋坦克和轻型坦克。其中对于步兵坦克英军的要求为:机动能力只要跟上步兵,火炮只要达到突破阵地,但是要重视防护。  1936年,维基公司需要设计一种造价不高于6000镑的步兵支援型坦克,结果设计出来的模型在火力与速度上都显得很差,不过装甲倒是很厚。第一个版本有许多不足,只可以搭乘2人,只有一挺机枪,一个很糟糕的齿轮箱,只能以13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1936年英国陆军参谋部因为玛蒂尔达I型的不足(主要是乘员少,武器只有一挺机枪)要求设计一款大型步兵坦克,大名鼎鼎的维克斯公司负责这个项目的开发,而监制的军方代表则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帕西?赫巴特,1936年9月新步兵战车在玛蒂尔达I型的基础上研制完成,为了区别一型,军方给予新编号A12也称呼为MKII型。  在战争初期,只有2辆A12投入了实际战斗,但是到了1940年春天,A12已经组成了一个坦克营。在法国,A11和A12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德国的反坦克炮在他们的厚装甲面前完全没有什么效果。英国人在敦克尔克撤退的时候丢下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装备,但就是没有丢下玛蒂尔达I型。A12在这次事件之后,参照了玛蒂尔达I的设计。  在二战的北非战场上,德国非洲军团的坦克和反坦克炮在这位铁皮夫人的面前都是无效的。A12坦克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刚投入战场的时候除了德军88炮在托布普鲁克战役的即兴发挥以外,基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对它产生实质上的威胁,所以坦克兵亲切的称呼它为“战场上的女皇”。反观德国,当时只有88毫米防空炮才可以穿透它的装甲。德军马上在他们的军工厂里,给马克II型坦克加上76毫米的苏联加农炮,改进成“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  在欧洲国家中,战争女神──希尔德加德(Hildegard)的名字是很响亮的,在英语圈国家中,Hildegard的简略型Hilda,成为英文中常用女性名Madilda的语源。由此看来,马蒂尔达(Madilda)既是一般英国女性的名字,又含有“战争女神”的寓意,一语双关。  在1942年,玛蒂尔达被淘汰了。英国人将其做了很多的改动,比如加上了火焰喷射器,照明灯,扫雷器等。在1945年它还被当作了桥梁工事车。它在整个二战时期是唯一一种能够从头到尾都服役于英国军队的坦克。  红军在整个二战中在英国的帮助下总共获得了1084辆玛蒂尔达II型坦克,其中的166辆在海运中随运输舰一道损失掉,918辆运抵苏联编入苏军坦克兵部队,占英国援苏坦克的第二位。在整个莫斯科战役期间玛蒂尔达就被广泛的试用,而且整个42年它都出现在苏军的各个战场之上。但苏军反映玛蒂尔达II的可靠性不佳,乘员经常抱怨苏联恶劣的气候让泥土的积雪堵塞了裙板间的悬挂系统,使得他们不得不经常下车清理。  尽管装甲非常不错:炮塔装甲均为75毫米,而车体装甲正面75毫米,两侧70毫米,后方50毫米基本非常接近苏联的KV坦克。但是火力却大大弱于KV坦克,就算苏军大量改造换装的新76毫米ZiS-96炮,穿深为86/102/38毫米,杀伤力为110/110/156,也仅仅显的很一般。  AEC3型发动机只能够提供274马力,所以近28吨的车,速度只能够达到25千米每小时,但是苏联还是让它们跟随步兵作战,而且一直服役到44年。另外马蒂尔达II坦克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2台发动机,其优缺点显而易见,缺点是增大了动力装置的体积,占用了车内的宝贵空间,双机工作时还有个同步协调的问题。唯一的优点是,当一台发动机损毁或出现故障时,靠另一台发动机可以低速行驶,保持一定  作为5级车,它的装甲可以和很多重型坦克媲美可以说是相当可以的,而且射速也有每分钟18.46发,可以经常混入低级房而让小对手们手足无措,当然它的外形也让很多喜欢Q版的人比较喜欢。的战斗力。
(九)轻型坦克试验车--T-127轻型坦克& && & T-127最早称为“127工程”,是苏联的轻型坦克试验样车,在1942年秋开始研制。该项目与T-126同时发展,但由于其使用的B3柴油机的研制拖后,造成T-127项目整体停滞不前。T-127的研制成果最终与T-126合并,最终制造出T-50轻型坦克。
(十)图板上的巨炮--“212工程”自行火炮& && & 1935年,科京领导下的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特别设计局在KV重型坦克和SMK多炮塔坦克底盘的基础上,研制的重型自行火炮。因为德军的突然入侵,研制工作被终止,212工程没有制造出一辆样车,更没有装备部队。
(十一)盾坚矛短--“丘吉尔”重型坦克  “丘吉尔”(Churchill)步兵坦克是英国的最后一种步兵坦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总生产量达5640辆。Churchill坦克是取代MatildaII(马蒂尔达)的步兵坦克,研制代号为A20。但是在研制过程中,英国发现A20样车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1940年7月,沃克斯豪尔汽车公司接受了研制A22步兵坦克的合同。并于7个月后制造出第一辆样车。1941年6月,第一批14辆生产型坦克交付英军,接着就开始了大批量生产,并命名为Churchill步兵坦克。各型丘吉尔产量共达到5640辆,是战时英国产量最大的一种坦克。  “丘吉尔”步兵坦克最有特色的就是行动装置。“丘吉尔”采用了小直径负重轮,重40吨的庞大车体每侧负重轮居然达到了11个。优点是造价低,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即使个别负重轮被击毁也能继续行动。但是过小的负重轮也造成悬挂行程太小,越野时的舒适性太差,也就是颠得特别厉害(好比没减震装置的汽车)。所以后来的坦克不再采用这种设计。
  “丘吉尔”坦克共有18种车型。I型主要武器为一门40mm火炮,此外在车体前部还装有一门76.2mm的短身管榴弹炮。这种武器配置倒很类似法国的B1坦克。这种火力配置明显体现了为步兵冲击提供火力支援的思想,事实上已经这不适合战场的实际情况。自丘吉尔Ⅱ型开始,均取消了车体前部的短身管榴弹炮,而代之以7.92mm机枪。   丘吉尔Ⅲ型于1942年5月开始装备英军,采用了焊接炮塔,其主炮换为57mm加农炮,大大提高了坦克火力。此后,许多Ⅰ型和Ⅱ型“丘吉尔”坦克也按Ⅲ型标准加以改装。  Ⅳ型仍采用57mm火炮,但又改为铸造炮塔。后来有120辆Ⅳ型开始采用和美国M3、M4中型坦克相同的75mm火炮,称为Ⅳ/NA75型。NA是北非战场的缩写,这种改型坦克用于北非作战。  丘吉尔Ⅵ型和Ⅶ型都采用了75mm火炮,均于1943年提供给英国陆军使用。丘吉尔Ⅴ型和Ⅷ型则采用了短身管的95mm榴弹炮,专门用于提供对步兵的火力支援。此外,丘吉尔系列步兵坦克还包括Ⅸ、Ⅹ、Ⅺ等各型,它们都是由Ⅱ~Ⅶ型改装而成的,主要改进是增装了附加装甲等。  丘吉尔步兵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非常好,Ⅰ~Ⅵ型的最大装甲厚度(炮塔正面)达到了102mm,Ⅶ型和Ⅷ型的最大装甲厚度更增加到了152mm!这个防护水平大大超过了德国的“虎”式坦克(炮塔正面110mm),不过比“虎王”(180mm)和苏联的IS-3(160mm)还差得多,而且没有倾角。当时英国的坦克制造水平并不很高,包括“丘吉尔”坦克在内还难以和德国和苏联最新最强的坦克媲美。不过丘吉尔步兵坦克以其优秀的防护能力,在北非战场上完全压倒了德国的Ⅲ号和Ⅳ号坦克。“丘吉尔”坦克和其它步兵坦克一样,最高行驶速度太低(20~25km/h),比号称蠢笨的“虎王”式坦克(38km/h)更慢,是名副其实的和步兵一样的速度。这可能也是当时的设计要求吧。  “丘吉尔”坦克型号十分繁杂,共有18种车型。其中主要的是“丘吉尔”Ⅰ~Ⅷ型,它们的战斗全重都接近40吨,乘员5人。  依型号不同,车全长为7.35~7.65米,车宽3.25米,车高2.48~2.68米。车体内部由前至后分别为:驾驶室、战斗室、动力-传动舱。驾驶室中,右侧是驾驶员、左侧是副驾驶员兼前机枪手;中部的战斗室内有3名乘员,左侧为车长和炮长(炮长在前,车长在后),右侧是装填手;车体后部的动力舱由隔板与战斗室隔开,发动机位于中央,两侧是散热器和燃油箱,最后部是变速箱和风扇。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  和所有的英国步兵坦克一样,“丘吉尔”坦克最大的弱点就是火力不足,依旧无法和虎式豹式正面对抗。巡游坦克和步兵坦克,将坦克的三要素:机动、防护、火力强行分离,其后果就是,无论是步兵坦克还是巡洋坦克,都难以和苏德同期的主力坦克T34和虎豹对抗。  有趣的是,英国人造出二战最好的反坦克炮17磅炮,最好发动机――梅林发动机,但是他们却没有造出最好的坦克和飞机!这一点,主要是英国人观念上的保守问题。
(十二)苏联神秘重炮--S-51自行火炮& && &&&1943年秋,格拉宾中央炮兵设计局开始为苏军研制下一代重型自行火炮。S-51自行火炮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KV坦克底盘,炮管在行军时可以缩回,减少车体长度。S-51顺利通过了1944年的测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生产装备部队。
(十三)另类战场死神--S-26自行火炮& && & 1941年,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在T-26中型坦克的底盘上改装成自行火炮,这种自行火炮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能够360°旋转的炮塔,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Su-26一共生产了12或14辆,直到1944年还有3辆Su-26在苏军服役。
(十四)小底盘重火力 Su-5自行火炮  30年代后期,苏联的坦克生产正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列宁格勒的红十月工厂(也就是第185工厂)在获取了许可证以后,正在积极的仿造英国的维克斯坦克,生产被称为T-26的轻型坦克。而与此同时苏联军队的大炮兵思想逐渐体现出来,为了给步兵、骑兵和坦克兵提供火力支持,很多苏联设计师在卡车、拖拉机甚至是类似T-28这样的中型坦克上加装各种榴弹炮,口径分别是从76.2毫米到152毫米不等,但是这些设计多少有些防护或者机动上的缺陷。  1935年应最高委员会要求,红十月工厂在T-26轻型坦克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自行火炮。同年该厂设计出三种样车,其中Su-5-1型装备的是M1903型30倍口径的76.2毫米火炮(该火炮为师级火炮),在《坦克世界》中杀伤力为164/110,射速为每分钟9.84发。Su-5-2型装备的M毫米火炮,游戏中威力为150/270/270,射速每分钟8发。Su-5-3型装备的是M毫米火炮,《坦克世界》中射速每分钟7.5发,威力为330/290。  1935年到1937年Su-5-1型生产了6门,Su-5-2型号也为6门,而Su-5-3型火炮只有3门,因为T-26的基础发动机有90马力,所以Su-5的最大速度达到了每小时30千米,在采用100马力的T26M型发动机和130马力的T26F型发动机后这个速度还可以更快。而且,因为改造了自行火炮发动机的位置,所以和基础的T26坦克安装在尾部不同,动力舱改为中置。  Su-5的弹药量在同级别的火炮中挺不错,其实现实中Su-5也是30年代中最强大的自行火炮,用初级炮的时候可以达到48发满载。但是一旦采用了152毫米的火炮那么载弹量就只有14发了,介于此Su-5最好是跑到山或者高地上利用自然环境提高自己的射界,再结合自己火炮精度不错的优势,节省炮弹击毁对手。另外Su-5的射界也有限,最好及时调整底盘朝向注意位置。  尽管Su-5系列火炮的设计考虑到了自行火炮应该具有和装甲部队相同或者近似的机动能力,但是防护上仅有前方和两侧15毫米的装甲厚度,后方只有13毫米,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就显得非常不足。红军的大炮兵主义也更希望获得带有炮塔的大口径稳定的自行火炮。于是后来的苏军就采用了T-70轻坦克的底盘,甚至是T-34和斯大林坦克底盘来设计符合要求的大口径火炮,因此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之后SU-5的研制工作就被叫停,苏军从而开始新的自行火炮之路。
(十五)苏联开山之作 SU-18自行火炮  伟大的钢铁领袖斯大林有句大家耳熟能祥的名言:“炮兵是战争之神”。这是俄国自沙俄时代以来对火炮一贯重视之表现。苏维埃成立之后,红军对火炮的各种机动方式作了很多研究工作,红军炮兵局于1920年决定开始研制自行火炮。  其实早在沙俄时代,俄国就在拖拉机底盘上尝试安装过3英寸高射炮与其他口径榴弹炮,但是并没有投入实际运用。而红军根据反干涉作战与内战的经验,把自行火炮定位于“伴随机动作战的支援炮兵”。   1922年,红色阿尔赛纳尔工厂(位于基辅),列宁格勒的红色十月工厂以及马斯扎尔特工厂,第8工厂等单位都先后成立了自行火炮设计局,开始了自行火炮的设计工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各设计局所设计的自行火炮都还是在拖拉机底盘上安装火炮,炮手不能在车上乘坐,而是跟在车后随行,需要时再停车开炮,这种火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的阵地进攻,无法在广阔地域内进行机动与火力支援。   而到了1929年,红军5年发展计划才真正确立了正式的自行火炮研制工作,当时任红军司令员的图哈切夫斯基一直致力于机械化作战,并准备将陆军进行标准的机械化改装,因此需要大量的用于支援坦克部队及步兵部队作战的自行火炮。   于是在1930年,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作了一次大胆尝试,他们在MS-1轻型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了一个固定战斗室,并装有大型防盾,主炮为一门Mmm火炮,射界为左右各8度。改装完成后的自行火炮又被称为SU-18。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尝试开创了自行火炮真正意义的发展之路,至此之后的所有自行火炮基本上都按照这个设计思路进行研发的。既在成熟的坦克底盘上安装大型战斗室,充分利用己成熟的技术。   由于采用了MS-1的底盘,SU-18在很多数据方面与MS-1完全一致,并无太大变化,但是其装备的Mmm火炮在威力与杀伤力方面比MS-1的37mm与45mm火炮相比,高出很长一截来。在《坦克世界》中SU-18火炮杀伤力为164/110,对于轻型坦克基本能一击必杀,穿透力为42/100,这个数据恐怕很多中型坦克也不敢小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SU-18必竟是由轻型坦克改装而成的,在生存能力方面并不强,携带的弹药也不多,更关键的是乘员仅两人,车长还得兼任炮手、装填手。于是在射速上就比较慢了。与现实相同,游戏《坦克世界》中SU-18的射速为9.68发/分钟,远低于同底盘的MS-1的30发/分。而在历史上,布尔什维克工厂还打算利用同样的底盘与战斗室安装一门M1932型45mm反坦克炮。   由于在1931年左右,红军己经全面换装BT系列与T-26坦克,MS-1被送往二线部队服役,这两种设计都并没有完全实现。   谁也不能否认SU-18在设计理念上的先进之处,这种设计思想经历了苏德战争的严酷考验,实践证明,自行火炮非常适用于苏联战场的广阔与迅速变化的战场形势。并能作出及时的反应。而坦克底盘保证了自行火炮能与坦克部队随同行进,并且有相当的越野能力,有装甲保护的大型战斗室则保护了火炮与乘员的安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SU-18才是苏联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自行火炮。称其为苏联自行火炮的开山之作并不为过。
(十六)真正的暴力象征 IS-7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在二战末期的表现实可谓一代伟大的庸才。其45万个工时和35万帝国马克的身价,与其庞大的身姿甚为相洽;但与工时不足其1/6的IS-2相比,战绩上未免就有点令人黯然神伤,相比后起之秀IS-3,就更只有找豆腐撞死的份儿了。尽管如此,虎王还是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理想――只有无比庞大,笨重,昂贵的坦克,一如巨大的恐龙,才是真正的暴力象征。  尽管IS-3早已在指标上几乎全面超越了虎王坦克,但是苏联人心尤未足。硝烟甫歇,各个设计局又开始加班加点,为红色钢铁军团注入新的毁灭之血。一系列的坦克或者怪兽由此诞生。  尼古拉?沙什穆林的团队当时研制的,就是这群怪兽中的王者。结果是,在重量上,虽然没有实现传说中KV-5那100吨体重的宏愿,但也接近了虎王的体重――IS-7自重68吨。为了给恐龙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沙什穆林打起了邻居列宁格勒海军研究所的主意――最后他的决定是海军轻型舰艇使用的1050匹马力的柴油机。海军的56-SM型舰炮看起来也挺顺手,沙什穆林毫无顾忌地一起拿过来――那可是130mm口径的利器,单发炮弹重36.5KG,初速945米/秒。加上那颗远超时代的心脏,IS-7没有重蹈虎王的覆辙。其最大公路速度据称达到了59公里/小时。至此,IS-7的尖牙重甲,一时无两,足以傲视群伦。  战后苏联已经颇有余力,对新型武器的开发也不像战时那样追求生产效率而牺牲质量。故而沙什穆林可以像他们的德国同行一样使用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解决方式。为了无敌的防护性能,就要加重装甲,为了还能跑起来,就使用海军的发动机;为了无敌的火力,就使用舰炮当坦克炮――反正从IS-2时代苏联人就认识到无敌的火力比拘泥于火炮分类更重要,为了补偿大口径炮弹的重量,就使用自动装弹机。为了加强防空和反步兵火力,IS-7上干脆装上了不是空前但是绝后的8挺机枪――反正已经够重了,也不在乎几挺机枪的分量。德国人的解决思路极大地拓展了IS-7的性能潜力。当然也带来了类似的副作用――这就是IS-7悲剧性生涯的伏笔。  1948年的时候第一辆原型车已经开始测试,当然一开始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对于车组人员来说是十分令人不满意。内部空间太挤了,比IS-2那种狭小空间还要挤得多。炮弹也太沉,那么挤的情况下实在不好搬弄。机枪多得要溢出来,结果搞得所有的机枪弹药在战斗状态下都无法重装。悬挂装置没有走IS系列的老路,而是使用了液压扭杆和虎王一般的大负重轮,只不过,在最大速度的时候容易损坏。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IS-7还是天下无敌,其火力和装甲可以媲美20年后的M-60A1,在当时就是没有人能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其最大厚度300毫米的正面装甲,即便是IS-7自己也不行。没有其他国家的坦克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承受IS-7的正面攻击。火控在当时算一般的,但也不算太差。机动性能追上T-34。野地里跑起来也比兔子快。  于是――  1949年,IS-7被勒令停止生产。样品保留,但生产线挪作它用。一代终极怪兽在正式诞生前的一瞬胎死腹中。没有经历硝烟,没有喷洒死亡,所有的样机只是静静地成为军事博物馆中的冰冷尸体。  如同德国人的暴力杰作虎王一样,IS-7太过沉重了。沉重也就意味着昂贵。不但是本身造价的昂贵,还有维护和使用上的昂贵。虎王的重量使得其使用上都受到了局限――承重70吨以下的桥梁都是无法通过的,基础设施较差的苏联对此更是敏感。此外,这些恐龙们的战绩都满可质疑。以虎王的45万工时的成本来说,相当于超过10辆的T34-85。在面对超过自己数量十倍的猎杀者的时候,虎王也只有被吞噬的命运。那么IS-7能禁得起财大气粗的北约家潘兴们和谢尔曼们的围攻吗?  最终苏联人选择转向了性能一般但非常廉价的T-54/55来保证数量优势――时光如流,重型坦克的时代就伴随着KV系列,虎王,鼠式和IS系列走进了历史终点站。主站坦克的身影即将出现在恐龙们的尸体之上。
(十七)谜一样的怪兽 IS-4重型坦克  IS-4是在战争末期研发的,其原型是1944年车里雅宾斯克工厂的“701工程”的样车。当时德军投入了少量重重达68吨的“虎王”重型坦克。为了与之抗衡,前苏联认为应以1938年开发的SMK/T-100重型坦克为戒,尽快采用新技术设计重型坦克,项目代号“701工程”,制式称号为IS-4。该车可以认为是IS-2M的正式后继车。事实上,IS-4I号车的完成比IS-3的样车还早几十天。
  IS-4的量产情况至今仍有很多不解之谜,从目前掌握的资料能确认的情况是:1.IS-4最终量产为250辆;2.IS-4在1947年停产;3,1950年开始,大多数IS-4部署在远东,为介入朝鲜战争做准备。有关IS-4产量起止时间的看法仍不统一,目前共有3种看法:“从1945年年初到1947年”;“从1945年后的某个时期到1947年”;“只有1947年一年的时间”。幸运的是,目前还存有“701工程”1号车到6号车的模型资料,可以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分析,揭开IS-4的诞生之谜。  据当时苏联开发重型坦克的负责工程师透露,1号车的实物木质模型在严格的管理下于1944年完工,并立即获许制造样车。这与苏联试图尽快制造“新一代重型坦克”的基本意图一致,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关于1号车外形的任何资料。随后制造的2号车,车体加宽,负重轮直径增加1公分,外形近似T-34,但改进明显。炮塔保留了IS-2的外形,为了抵消后座力,炮耳部分向前突出;炮塔右侧一个半球形突起,用以容纳7.62mm机枪;主炮为100mm火炮(初速800米/秒),并改善了IS-2备弹数量少的缺点;此外,炮塔转向和主炮俯仰采用电动装置。2号车重达55.9吨,因此在IS-2的V-2型发动机上加装了增压器,并装备了与莫斯科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型传动系统,解决了车体重的问题。有关2号车的实验从1944年冬开始,到次年春结束。综上可以认为IS-4至此尚未诞生。  有关3号车的详细报告和照片一直欠缺、而4号车的照片已被公开,从外观上看与2号车没什么太大的包不同。只是炮塔更大,前照灯灯外部装备的安装位置稍有不同。  5号车与1945年春完工,起主炮更换为122mm炮,在强化整体结构的方面进行了再设计,车体增加至58。5吨。为了确保内部空间和便于量产,5号车采用了与前4号车完全不同的的T-34/85炮塔。由于火炮的更换,使抵消主炮后座力的功能明显减弱,但是钟情于122mm炮的重型坦克设计者认为重量不足35吨的中型坦克都能搭载100mm火炮,5号车装备122火炮并无不合理。6号车完成的时间不明,其外形与5号车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机枪由DT 7.62mm强化为DshK 12.7mm,并进一步改善了车体的装甲防护能力,该车重达60吨。6号车于1947年完成一系列实验后,很快被赋予了IS-4的制式称号并开始量产,但是开始量产的具体时间日期如前所述还是未解之谜。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6号车命名为IS-4的最晚时间是1947年初,且自1948年后就没有制造该型坦克的任何消息,可以认为IS-4的生产时间仅限于1947年,共计250辆。  那么为什么IS-4生产了250辆就停产了呢?从坦克本身看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制造费用过高,IS-4的制造费用是IS-3的2.5倍。二是60吨的自重对坦克的制造和日常使用都构成了负担。三是后座力远超于炮塔的允许范围。为了抵消后座力,炮塔前置的厉害,所以只能以炮口前伸威基础,左右可旋转45度,一旦超过就有侧翻的危险。从外部因素来看,斯大林预想中的资本主义阵营封锁苏联和朝鲜半岛的动荡局势提前开始了。因此斯大林决定全力应对这一局势,暂缓“重型坦克”的制造。同时为介入朝鲜战争,已生产的大部分IS-4被派往了远东,但直到1953年也未接到出动命令。此后,苏联又开发了优于该车性能的中型坦克,结果IS-4的车体被掩埋在中苏边境,结束了其的历史使命。  主炮和炮塔  IS-4的主炮为D-25型122mm火炮,与IS-2系列相同。该火炮是野战炮的改进型,作为TANK炮仍有很大的优势。该火炮可发射穿甲弹、穿甲榴弹、成形炸药弹、榴散弹等四种弹药。炮口初速因使用弹头不同而不同。平均为790-800米/秒,最大射程约为14300米。通过打开设在坦克炮塔上部的存取口可以进行火炮的更换和维修。  IS-4的炮塔外形不同于IS-2,与IS-3相同。他废除了圆顶设计。车体高度降低,提高了避弹能力。侧面装甲厚度为200mm(一说是160mm)。中弹率最高的炮塔前部有250mm。在装甲厚度等同于装甲防御能力的年代,增加装甲厚度是设计师们苦苦追求的目标。车体各部位仍然焊有很多步兵跨乘用的把手。在结构上采用焊接的方式将上下分开铸造的外围、压延钢板和上部连接起来,与IS-2有很大不同。  成员从炮塔上的设置的两个舱盖出入。舱盖仅是为了避免从炮塔上脱落用折页固定的铁板,为了避免铁板突然被打开,通过炮塔上安装的“L”型扭杆控制。舱盖的形状、大小与IS-3相同,但是IS-3有两种:有上述有扭杆的标准型和没有扭杆的初期型,IS-4属于前者。车长用的舱盖和装填手用的舱盖上面分别安装有一具可360度回转的TPK-1型潜望镜和MK.4型潜望镜。舱盖的后方有对空DshK38型12.7mm重机枪的环状支架。  IS-4车体采用防弹钢板焊接而形成。防弹钢板采用特殊的微波表面硬化技术加工而成。考虑到防弹效果,且车体各部位的装甲均有适度倾斜角,且车体前部和侧面等高中弹率部位使用厚度为160mm的装甲板。  车体前方上部最高位置是驾驶员用的舱盖,上面并列安装有2个MK.4型潜望镜。舱盖右侧有轴,推上去后,转动打开。车体前下方部覆盖有两排备用履带,同时起到加强防御能力的作用。车体两侧装有挡泥板。右侧挡泥板前上方紧贴装甲板处安装了一个大盒子,盒子上方是固定在装甲板上的圆木和牵引钢索。左侧挡泥板上面是各种工具箱。左侧挡泥板的最后面是左右并排的2个圆筒状燃料槽。车体后部上方的左右两侧并排放着2个MDSh型发烟筒,通过车内的导线发射烟幕。  车体侧面的上部和下半部分分别由160mm和30-40mm厚的装甲板构成。车体侧面的下部呈所谓的船型形状。车体两侧的第5到第7负重轮的扭力轴间均设有燃料箱盖,右侧第6负重轮的扭杆轴后设有发动机预热设备机器连接口,通过循环加热的冷却水进行工作。  车体底部从前一次是紧急出口、发动机座。发动机冷却装置用润滑油排出口、传动系统、传动系统用润滑油排出口、传动系统安装部件。车体内从前开始依次是驾驶员操作区、战斗室、发动机、发动机冷却装置和传动系统。  发动机和冷却系统  IS-4的V-12型发动机属于重型坦克用发动机额改良强化版,4冲程、60度V型12气缸、气缸内径150mm。气缸内部容量达38.88升。该发动机与IS-3的V-11发动机完全不同,弹通过装备机械增压器和调整压缩比,实现了输出750马力。机械增加其余涡轮增压器的却别在于,机械式增压器的压气机叶片直接用发动机的动能,通过凸轮轴的皮带来带动压气机涡轮叶片的转动。其优点是增压效果均匀,不存在涡轮迟滞现象。缺点是会消耗部分发动机动力,提升效果没有涡轮增压器那么显著。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模仿德国“黑豹”设计而成。除排气管外,发动机的各种配置和“黑豹”基本相同。为达到较强的冷却效果,采用德国“黑豹”坦克搭载的以汽油为燃料、发热量大的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该发动机水平配置的圆形排热扇前、后各有一个散热器。外部空气首先有由发动机架上的进气口吸入,进入机械室、再通过散热器冷却后,借助机械室上部的排气扇通过圆形排气孔垂直排出。  传动系统和行走机构  针对IS-4车身重、输出功率大的特点,专门设计了新型的传动系统。它由6个前进挡、3个倒档,干式多片离合器,游星齿轮变速、转向装置,制动带式制动器等部件构成。  IS-4的行走系统则与IS-2相同,采用7对负重轮,引导轮也和IS-2相同,诱导轮的安装部位起到了调节履带延伸度的作用,上部的支撑轮位于第3、5、6、负重轮悬臂轴的正上方。  IS-4采用扭杆式悬挂装置,第1、3、5、7、负重轮配有减震止动器。他的履带宽720mm、两侧各由86个钢制履板组成,接地长度为4385mm离地间隙为2500mm。
(十八)承上启下的关键 T-44中型坦克  没有T-34坦克,就不会有T-44坦克;而没有T-44坦克,就没有T-54坦克。T-44坦克,成为两种总产量都接近或超过5万辆的世界著名坦克之间的“桥梁” 。  二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著德国新一代坦克和反坦克火炮量产装备,尤其是88毫米火炮批量使用于反坦克作战中,原本设计用于对抗37至45毫米反坦克炮或75毫米以下火炮攻击的T-34型坦克,已经面临防护能力相对不足的局面。为了维持苏军坦克性能相对于德军反坦克火力的相对平衡,苏方决定研制加强防护能力的新型中型坦克。T-34的真正传人直到1944年才出现,那就是T-44中战车,他不但继承了T-34的丰功伟业,也开启了俄国战车的一个新时代,日后的T-54、T-55乃至于更新的俄国战车都应奉他为始祖。   1943年末,俄军开始构思设计T-34的后继车辆,这个被称为Object 136的计划是由莫洛佐夫设计局(183号工厂)负责,预计于1944年秋季配发战场。这辆新战车拥有超越过去俄国战车世代的新颖设计,同时也是俄国战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可以说是二次大战俄国中战车的集大成。他就是日后的T-44中战车。   T-44坦克是在早期T-34/85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改进有扭杆悬挂、横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形状良好的车体。该坦克有4名乘员,取消了原本T-34/85坦克的机电员,航向机枪固定在车体上,由驾驶员控制发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进型,但是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   1944年11月,该厂生产了5辆T-44型坦克,12月生产了20辆,至1945年3月,共计生产了60辆,苏军开始建立第一个使用T-44的坦克旅,当然,此时是不满员的。到当年4月柏林战役开始时,苏军手头共有70辆T-44可供使用,至欧洲战事结束时,则已经有了190辆可供苏军使用了。   虽然T-44在战后被后辈T-54排挤下去,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T-44服役于红军中,而他的量产也一直维持到1947年为止。在1960年代以后T-44退到第二线单位担任训练之类的用途,1961年苏军将T-44的维修系统跟T-54进行了整合,一些经过现代化改良的T-44M以及T-44S一直在红军中服役到1970年代结束。有许多T-44的底盘被拿来作自走炮、战车拖曳车、工程战车等。   从T-34M坦克到T-43坦克   许多兵器爱好者对十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T-34中型坦克耳熟能详。但是,对干T-34坦克的改进型T-34M坦克,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其实,早在1941年1月,苏联国防委员会就发布命令,决定研制T-34中型坦克的改进型,即T-34M坦克,研制代号为“A43项目”。改进的要点:炮塔和车体正面的主装甲加厚到60毫米(T-34-76坦克的主装甲为45毫米);采用扭杆悬挂装置;炮塔座围直径不小于此1600毫米,增加车长指挥塔;战斗全重为27.5吨;车体侧面采用垂直装甲板,并保持原倾斜甲板的抗弹能力。该决定要求第183上厂在1941年间生产出500辆T-34M坦克。为适应总布置的要求,决定采用夹角增大的新型V5柴油机。
  由于日苏德战争爆发,A43项目的计划一下子被打乱了。尽管已经完成了T-34M坦克的设计,并制成了50个炮塔,但是,由于V5型发动机的制造拖了后腿,加上各坦克制造厂忙于紧急内迂,致使T-34M坦克连一辆样车也没制造出来。   T-34M坦克的设计性能指标为战斗全重27.5吨,乘员5人,装l门76.2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100发,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发动机最大功率为500马力,最大速度为6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30千米。 紧接着,苏联国防委员会议决定研制防护力更强的T-43坦克,以应对德军88毫米高炮和“虎”式重型坦克的挑战。从1942年底到1943年3月,坦克制造厂几乎同时完成了装不同炮塔的T-43-1和T-43-1型2辆样车。它们的共同点是,尽量采用T-34坦克上的成熟技术和部件,同时选用T-34M坦克上的扭杆悬挂装置、垂直侧面装甲,带牟长指挥塔的3人铸造炮塔等装置,更主要的是加厚了装甲,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90毫米,车体正面的装甲度达到了75毫米,使战斗全重达到了34.1吨。但其土地仍为41.5倍口径的76.2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为98发。到了1943年夏天,经过库尔斯克激战,苏军对德军强化反坦克作战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苏联国防委员会认为,当前更重要的是加强坦克火力,中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应为85毫米乃至100毫米,而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应为122毫米。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再研制装76.2毫米火炮的T-43-2坦克是不适宜的。这样,尽管T-43坦克已经制成样车,并且同时研制了两种型号,进行了行驶试验和射击试验,甚至红军装甲总局内部也认可,但最终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不过,T-34M坦克和T-43坦克的相继研制,成了研制T-44坦克的“前奏曲”。   T系列坦克中的“匆匆过客”   T-44坦克真正的研制工作,是从1944年初开始的,承担研制工作的是第520设计局,研制代号为“136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接替科京的A?莫洛佐夫工程师,研制目标是制成具有德国“黑豹”坦克那样装甲防护中的中型坦克。“黑豹”坦克借鉴甚至抄袭了T-34坦克的某些技术,而T-44坦克反过来又借鉴“黑豹”坦克的一些技术,真是有趣。1944年二三月间完成了新型坦克样车的试制;5月间完成了使用试验;7月18日,正式定型,命名为T-44坦克:年底,开始装备苏联的几个近卫坦克旅。到1945年4月开始准备攻克柏林时,柏林前线的近卫坦克旅已经装备了70辆T-44坦克。但是,最终未能参加攻克柏林的战斗。到日德国投降时为止,苏军共装备了190辆T-44坦克。1945年内共生产了965辆。到1947年T-44坦克停止生产时为止共生产了1823辆。拿苏联的标准来看,其生产数量是很有限的。当T-54/55坦克出现后,T-44坦克便“退居二线”,作为训练坦克和备用坦克之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彻底退出现役。尽管总的服役期有二三十年,但真正服现役也就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加上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使T-44坦克成为T系列坦克中的“匆匆过客”。T-44坦克从未能在实战中使用。在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事件中,苏军均未动用T-44坦克。   从外观上看,T-44坦克既像T-34坦克,又像T-54坦克。说它是T-34坦克和T-54/55坦克之间的过渡车型倒是名副其实。   从总体布置上来看,它兼有T-34坦克和T-54/55坦克的特点,外形低矮、内部布置十分紧凑、大倾角的车体首上甲板、动力一传动装置后置和克里斯蒂式大直径负重轮等,而发动机的横向布置、扭杆弹簧悬挂装置和车体侧面的垂直装甲板,便它更像T-54/55坦克。   T-44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1.8吨,全长7.65米,车体长6.07米,全宽2.64米,全高2.4米,乘员为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
  关于T-44坦克的主炮,在试制过程中曾有一番争论。既然研制T-44坦克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坦克的火力,那么,它首先要能击穿德国新研制成功的“黑豹”坦克的主装甲。所以,起点是装85毫米口径的坦克炮。但是,有的专家认为,85毫米坦克炮可能威力不够,于是,在第3号试制样车上装上了122毫米坦克炮,称之为T-44-122坦克。这种坦克地和“斯大林”二号重型坦克上的122毫米坦克炮基本相同,但采用整体式炮弹。后来,苏军在战场上缴获了能开动的“黑豹”坦克。随即用“黑豹”坦克作靶车进行了射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T-34-85坦克和T-44坦克上的85毫米坦克炮都能击穿“黑豹坦克的主装甲。而同时试验的T-44-122坦克则故障频发,整体式的122毫米炮弹很不好布置,弹药基数只有24发。比较的结果,决定选用85毫米坦克炮,而100毫米坦克炮则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储备。这就为T-44-100坦克的尝试和T-54坦克的问世,埋下了伏笔。   其85毫米坦克炮所用的弹药有3种:普通穿甲弹、被帽穿甲弹和超速穿甲弹(也叫脱壳高速穿甲弹)。发射普通穿甲弹时,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垂直穿甲109毫米;在1000米的距离上可垂直穿甲99毫米。在近距离上,被帽穿甲弹的穿深要大大普通穿甲弹。超速穿甲弹的初速为1040水/秒,任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垂直穿甲l37毫米;在1000米的距离上可垂直穿深107毫米,有效射击距离为1500米。尽管超速穿甲弹的威力更大些,但是其射弹散布也大些,弹种的配比也较少,所以,只有在普通穿甲弹打不穿时才使用。   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为2750发。  T-44坦克的炮塔为3人炮塔,炮塔内的右侧为炮长和装填手,车长在火炮的左侧,他们有各自的舱门或指挥塔门,火炮的射击速度为4-5发/分,弹药基数为58发。炮长所用的瞄准镜为TSCH-16型望远式瞄准镜,和T-34坦克上的相同。   动力装置为V44型12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520马力。发动机横向布置,使动力一传动舱的布置和T-54坦克十分相像,可缩短整个车体的长度,但需要增加一个传动齿轮箱,来改变动力传递方向。和T-34州坦克相比,采用了一种新设计的固定轴式变速箱,使变速箱的体积大大缩小,但是,变速箱的故障较多,可靠性较差。   在行动装置上,T-44坦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扭杆弹簧悬挂装置,这使它更接近于T-54坦克。早期的T-44坦克上履带、主动轮、负重轮和T-34坦克的一样,但后期的T-44坦克上履带、主动轮、负重轮和T-54坦克的一样。在这一点上,T-44坦克上充分显示了“过渡型坦克”的特色。即早期的T-44坦克为“一公一母”式履带和外径平滑的套筒式主动轮,而后期的则为带内导齿的履带和齿圈式主动轮。其最大速度为5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300千米(燃油箱容量为500升,辅助燃油箱容最为150升)。   在装甲防护上,T-44坦克比起T-34坦克来有重大改进,继承了T-34M坦克和T-43坦克的成果。装甲厚度明显增厚,最大装甲厚度达120毫米,炮塔为六角形铸造炮塔的改进型,和T-34坦克的接近,而和T-54坦克的卵圆形炮塔有较大区别。车体侧面竖直,和T-34坦克的倾斜车体侧面又不一样。这些特征也体现了“过渡型坦克”的特点。
  1944年末,第520设计局开始设计装100毫米坦克炮的T-44坦克炮塔直径增大到1700毫米,设计了新型的铸造炮塔,炮塔顶部装上了12.7毫米高射机枪车体侧面装6毫米厚的侧裙板,改进后的坦克称为T-44-100坦克。使用试验发现,这种坦克操炮困难,于是,又研制了新的炮塔,炮塔座圈直径扩大到1825毫米。紧接着,军方又开始了“137项目”的研制,并最终发展为T-54中型坦克。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军曾按T-54坦克的标准对T-44坦克进行改装,称之为T-44M坦克,加装火炮高低稳定嚣的T-44坦克,称之为T-44S坦克。加装无线电通信器材的,称之为T-44MK指挥坦克。由T-44坦克改装的坦克抢救车,称之为BTS-4坦克抢救车。   20世纪60年代以后,T-44坦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用途――用来拍电影。那时候,二战期间的T-34坦克已经所剩无几,而表现二战中大规模坦克战的影片又需要战争的大场面,动用大量的坦克。和当时现装备的T-54/55坦克和T-62坦克相比,无疑T-44坦克更“古老”些,只要稍加改装,就更像T-34坦克了。在《解放》(年)、新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77年)和《莫斯科保卫战》(1986年)等大型文献性电影巨作中,T-44坦克的“真车模仿秀”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没有参加过实战的T-44坦克,“在另一个战场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十九)铁幕后的试验车 T-43中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德国新一代坦克和反坦克火炮量产装备,尤其是88毫米高射炮批量使用于反坦克作战中,原本设计用于对抗37~45毫米反坦克炮或75毫米以下火炮攻击的T-34型坦克,已经面临防护能力相对不足的局面。为了维持苏军坦克性能相对于德军反坦克火力的相对平衡,苏方决定研制加强防护能力的新型中型坦克。该项目由第183工厂的520设计局(也就是“中型坦克设计局”)负责,于1942年年初启动,新的坦克被命名为T-43,工程负责人A?A?莫洛托夫。   由于时处战争期间,研制工作首先要服从时间和进度要求,因此T-43型坦克75%零件都沿用了T-34的设计,包括发动机、操纵转向系统、行走系统等。和T-34相比,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如下两点:   首先,T-43坦克增大了炮塔座圈的直径,在炮塔顶部左后位置设置了一个车长用指挥塔,可以进行全向观察,还取消了无线电员;   其次,为了能够抵御88毫米炮在1000米距离上的直射,铸造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90毫米,车体正面装甲则采用75毫米厚度/55度倾角的布局。全车重量保持在了34.1吨,因此机动性依旧可以达到T-34的水平。   T-43型坦克的试验车于1943年2月制造完成,3月开始进行测试。但是就在这时,苏军在前线第一次缴获了一辆完整的“虎”式坦克,其正面100~150毫米的装甲厚度和88毫米主炮,使苏方异常震惊。显然,在这种装甲防护面前,T-34和T-43所用的F-34型76.2毫米主炮显得相当不敷使用。此外,从苏军情报系统也传来消息,德国人将在1943年夏天开始,将装备70倍口径75毫米炮“豹”式坦克大量投入使用。这些情况,要求苏联坦克工业,一方面加强T-34坦克的火力作为应急措施,一方面抓紧时间研制火力、防护力都能上一个层次的新型中型坦克。前者的结果就是T-34/85型坦克的出现,后者则成为后来T-54坦克的缘起。   实际上,经过3000千米的行走试验,以及各种使用试验,T-43坦克上的种种改进被证明是有效的。只是由于设计时的情报工作和预见性不足,才没有认识到加强火力的必要性。结果由于主炮没有变化,火力不足,使得该车一出生就已经过时,缺乏投入量产的意义,只能作为下一代坦克的原型车使用了。
(二十)飞驰的轻骑兵 T-46轻型坦克  1935年苏联国防委员会要求研制T-26坦克的后续型号,要求185工厂针对T-26坦克的不足进行研究和改造。185工厂设计人员发现T-26坦克的传动装置部分缺陷较大,小负重轮和小转向架无法应对苏联多样化的地形,尤其在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小负重轮会陷在泥地里导致越野性能的丧失,而转向的速度也非常缓慢。这两点在《坦克世界》苏联系的初级车上非常明显。在苏联从美国引入了克里斯蒂传动装置以后,这种设计也被用在了T-26坦克的改造上。  最初的T-46除了传动部分以外基本和1933年制T-26类似,安装有一门M1932(20K)型45毫米火炮,游戏中穿深为51/84/23毫米,杀伤力为47/47/62,射速每分钟30发。而新的标准V-4发动机马力值为300,这就比T-26的初始发动机高出了整整210马力,而换装了MT-5-1型汽油发动机后马力提高到350。加上T-46本身重量并不重,这样在发动机不如BT-2的情况下,T-46的速度居然能够达到每小时58千米以上,甚至和著名的快速坦克BT-7类似,当仁不让的排在《坦克世界》中的最前列。如果放弃履带采用陆轮行走之后,这个速度将达到每小时80公里,可以说是飞驰在战场。  在游戏中T-46有多门火炮可以选择(2种37炮,2种45炮),因为T-46经常能被分到稍微高级的房而不一定是婴儿房,所以建议采用穿深更高一些的炮,而不要再过分考虑射速的问题。这里着重要讲的是L-10型76毫米火炮,对于轻坦克中76毫米火炮应该算是神器了,也许刚上手这款低速的火炮会让玩家不适应。毕竟从30多发每分钟的速度降到了15发的确有点让人头疼,但是威力也是相当可观的,作为支援型的火炮它的穿深有66/100/38毫米,105/110/164的杀伤力在这个级别中是非常不错的,甚至低级车可以被一炮击毁,所以建议多使用HE高爆榴弹,只要命中就是有效的杀伤。   1936年,在初期型的T-46基础上L-10火炮被装在坦克上,被用来支援步兵,改称为T-46-1型坦克。跟T-26一样苏联设计师同样在T-46改型上发展带火焰喷射器型,增加在火炮防盾的右侧。另外机枪也被增加到3挺,全车像刺猬一样增加了各种武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46装载了当年并不便宜的10R型电台,这样通讯距离从340米增加到410米。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苏联对克里斯蒂悬挂当年还不熟悉,造成了大量的设备在车体内,舒适性可靠性都不能保证,另外对于轻型坦克来说造价太过于高昂等总总问题。而且T-46坦克在苏芬战争中表现不佳。T-46只在被生产了70辆左右的就被叫停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坦克世界》中T-46一样可以被作为部队的尖兵使用,以高速突破敌方的阵地,探查敌军的目标,指引火炮射击和其他队友的跟进。而新炮塔是必须的,观察距离从270米增加到了350米,整整80米的观测增加更有利于提早发现对手。作为部队中的先驱,T-46无疑在失落了70多年以后,再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重新飞驰在指间的战场上。
(二一)快速坦克的先锋 BT-2轻型坦克  早在30年代苏联针对广阔的国土,最高人民委员会就要求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快速坦克,要求拥有卡车一般的速度,用于更快的投入到前线的战场上去。  其实20年代的美国沃尔特?克里斯蒂设计出了T3型轻坦克,该坦克首次采用了4个大直径负重轮,两个负重轮上还采用了平衡悬挂装置,主动轮后置,没有早期坦克用于转向的托带轮,将负重轮和车体之间用大型螺旋弹簧相连,最后的一个负重轮处于水平螺旋状态,从而提高了负重轮的行程。当它的第二负重轮处于高度压缩状态时,其余的3个负重轮仍然处于伸张状态。这样即便是履带被击毁,仍然可以利用3个伸张的负重轮和主动轮的驱动继续前进。这项发明让美军的兵器委员会非常感兴趣,当即向克里斯蒂订购了5辆样车。克里斯蒂由此也建立了美国轮履式车辆有限公司。次年生产出了9辆样车。但是不久,问题也接踵而至,操纵不灵活,而且悬挂装置基本都挤在车内,导致车内空间狭小,没有减振器而导致振动增大。此外还有它的履带寿命较短,只有在轮式运行时才能达到高速,而轮式运行是无法越过障碍的等。美国军方随即放弃了T3轻型坦克。另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轮履式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的9辆样车中,除了给美国军方的5辆以外,2辆被波兰订购,而另外2辆的买家是苏联。  30年苏联基于购买的克里斯蒂T3坦克,在沃罗涅什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后,开始仿制和改进,简化出自己的BT-1轻型坦克。但是经过测试发现新坦克的可靠性和火力都不能够满足苏军的需求,所以BT-1也就在生产了2个样车以后就下马了。但是苏联人没有像美国人一样灰心,经过近一年的修改和调整,31年下苏联设计出了BT-2轻型坦克。在火力上得到了新的加强采用1930年型B-3 37毫米炮作为主力武器,其他的可靠性上也有一定的提高。年,设计工作的重点转向装甲防护方面,准备用焊接装甲板制造车体和炮塔,淘汰了铆接工艺。苏联也为新坦克研究了专门400马力的米库林-5-400F型发动机,当然《坦克世界》中也提供了米库林17T型航空发动机,作为BT-2后续型号的发动机马力更大达到了450,但是着火率也有35%,所以要慎重考虑。  自从BT-2轻型坦克诞生没几个月,3辆BT-2就参加了著名的3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之后又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张鼓峰事件、诺门坎冲突、苏芬战争等等,给对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T快速坦克供远程作战的独立装甲和机械化部队使用,因其装甲防护薄弱,不适于与敌坦克作战,所以主要用来攻击敌人的后方,以夺取诸如司令部、补给基地、机场等重要目标。  《坦克世界》中的BT-2坦克最大速度为每小时55公里,完全可以说是飞奔。作为侦察坦克的前三选择,对手确不容易命中它,为自己的后续部队提供视野。另外它还可以高速突破对方的防线,插入对手阵地里干掉火炮等关键武器,所以尽管装甲薄弱但是BT-2仍然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作为真实还原的坦克属性,BT-2的选择可以说是种类繁多,3级共6种炮,无论是速射的23毫米VJA型还是45毫米的20K型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婴儿房大家都没有厚重的装甲的前提下,还是选用一些注重射速的比较好。
(二二)攻强守弱 T-26轻型坦克  T-26是最早大量装备苏联军队的坦克。苏联在自身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引进少量英国“维克斯”型坦克为蓝本加以改进制造,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装备苏联红军。T-26轻型坦克和BT-7快速坦克都是苏联红军坦克部队早期的主力装备,其生产量战前其它各国的坦克生产都难以相比。T-26坦克和德国的Ⅰ号坦克都是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两者底盘外型相似,但T-26的火力大大高于Ⅰ号,而且超过了Ⅱ号,达到甚至超过了38t和早期Ⅲ号的水平。早期T-26的主炮为37mm口径,后期口径加大为45mm。不过T-26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差,没有足够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以至于后来被判枪毙的巴甫洛夫大将得出“坦克不能单独行动,只能进行支援步兵作战”的错误结论。
  T-26的参战范例当属哈拉欣河战役,此外还包括西班牙内战和苏芬战争等。中国于抗战开始后也引进了部分T-26坦克,组成了最早的一个装甲师――第200师,以200师为基干的第五军曾于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初期,T-26等旧式坦克在数量上还是红军的主要坦克装备。虽然T-26性能较T-34等新型坦克大为逊色,但德国坦克数量大大少于苏联,而且性能优于T-26的Ⅲ、Ⅳ号坦克装备数量更少,所以苏联当时不存在装备性能落后问题。但是由于红军大部分指挥人员素质的低下,再加上以坦克的分散使用对抗德军的坦克集群,以及暴露在德军步兵火力下缺乏协同的无谓冒进,使得T-26等坦克的数量损失巨大。  根据T-26坦克的作战实践,苏联工程人员对T-26坦克采取了一系列升级改进措施,以延长其服役期。扩大了油箱容量;一些型号增加了探照灯,以应用于夜战。1937年,重新编号为T-26S型的轻型坦克安装了更加坚固的前装甲(25mm),炮塔也加装了厚装甲。1939年,又采取了一些防御性的改进措施,整个车体包装了一层装甲。根据苏芬战争()中的一些经验,一些坦克加装了钢板,使其装甲厚度达到了50毫米。但是当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时,T-26坦克的45mm火炮能够击穿除德军Ⅳ型坦克以外任何坦克的装甲,但是由于乘员素质,机动性以及装甲厚度,T-26坦克仍然无法与德军抗衡。
(二三)产量最大的坦克 T-54中型坦克  苏联T-54坦克是从T-44坦克演变过来的,第一辆样车于1946年制成,而T-55坦克则于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共生产T-54/T-55坦克50000辆左右,约占全世界二次世界大战后坦克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直到1981年,苏联仍在生产T-55坦克,而此时T-62坦克早已停产。T-54/T-55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车体为焊接结构,驾驶舱在车体前部左边,战斗舱在车体中部,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车体尾部。炮塔为铸造结构,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制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   T-5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口径为100毫米的线膛炮,该炮身长5.6米,最大射程为16公里,平均射速为4发/分。早期T-54坦克未装火炮稳定器,T-54A型坦克则装有高低向火炮稳定器。该炮可发射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曳光高速脱壳穿甲弹等,弹药基数34发。辅助武器为2挺7.62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药基数分别为3000发和500发。而T-55坦克取消了12.7毫米高射机枪,携带43发炮弹和毫米机枪T-54/T-55坦克的火控系统比较简单。车长操纵指挥塔,用潜望镜搜寻目标,当捕获到目标时,调动炮塔为炮长指示目标,然后由炮长进行精确瞄准射击。T-54/T-55坦克的夜视设备包括红外探照灯和红外观察潜望镜。   T-54/T-55坦克的铸造炮塔有比较理想的防弹外形;车体低矮、装甲板有良好的倾角,是该坦克提高生存力的主要措施。早期车型未安装三防装置,但在后期车型上进行了加装。该坦克装有热烟幕施放装置。T-54坦克动力装置为1台水冷柴油机,功率为382千瓦,T-55坦克的功率则增加到426千瓦。一、总体布置  车体为焊接结构,驾驶舱在车体前部左边,战斗舱在车体中部,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车体尾部  驾驶员有1个向上抬起并向左旋转开启的舱盖,舱前有2个潜望镜,其中的1个可换成红外潜望镜。  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  炮塔为铸造结构,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制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在炮塔内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边。车长有1个可以360°回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тпк-1瞄准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上有4个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mk-4型潜望镜。  二、武器系统  1.主要武器   T-5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д-10t式100mm线膛坦克炮,其改进型用于су-100自行火炮。   д-10t式坦克炮有1个水平滑动的炮闩,其反后坐装置包括1个液压驻退机和1个液气式复进机。   该炮身长5.608m,重1948kg,最大射程为16000m,平均射速为4发/min。
  早期T-54坦克未装火炮稳定器,T-54a型坦克则装有高低向火炮稳定器。T-54б、T-54b、T-55和T-55a型坦克均安装д-10t2c式火炮,并配有高低向和水平向双向稳定器。后来,对早期车型的火炮和稳定器进行了改装。   2.弹药   д-10t式100mm坦克炮可以发射下列弹种:бр-412式穿甲弹、бр-412д式被帽穿甲弹、ф-412式榴弹、оф-412式预制破片榴弹。
(二四)完美的战争利器 T-34中型坦克  如果你是一个坦克车长,要开着一辆坦克去和敌人的坦克单挑,无敌的虎王是你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是一位营长,要带领一个装甲营去守住某个缺口,豹式坦克也能胜任;但如果你是一位元帅,要统帅一支大军去攻占敌人的国土,去赢得战争,那么请选T-34吧。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  装甲  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7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火力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T-34从一开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加农炮L-11,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动力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4型坦克才160公里,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但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就是废气排放浓烟滚滚,坦克无法隐蔽。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二五)恐怖的钢铁巨兽 SU-14自行火炮  1936年,一辆基于T-35底盘的自行火炮进行了试验,此车被称为SU-14-1/1936型,去掉了所有的炮塔,安装了一门毫米B-10海军炮,该炮安放在完全没有防护的平台上,驾驶室改成一个突出状,行动装置和车体部分则保留了原先的样子。  在火炮平台后部两端各安装了一台起重机,用于输送弹药和装填。SU-14-1备弹48发,显然,它必须时刻得到补给,与T-35一模一样的引擎能够驱动SU-14-1以16英里的时速前进。车上有八名乘员,虽然车组乘员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护,但B-10火炮的远射程弥补了这一缺陷,而新推出的SU-14-BR2则消除了这点潜在的危险。  这种改型装备同样的B-10炮,但是火炮得到了全封闭的保护,车体前部与新的战斗室连成一体。SU-14-BR2前装甲厚50毫米,两侧厚30毫米,备弹32发,乘员七人。  为了防备敌人的步兵,车上还安有一挺7.62毫米DT机枪,给SU-14-BR2装上装甲与机枪的原因是俄国人准备将它伴随坦克使用〔有点像德国人使用III突〕。SU-14-BR2的发动机功率更大,虽然比SU-14-1多装了装甲,但时速反而提高了两英里。  由于德国人的突然入侵,SU-14系列并没有量产,那些原型车只参加了1941年莫斯科防御战和一些被围地区的战斗。
(二六)幼稚的尝试 AT-1自行反坦克炮  基于T-26轻型坦克底盘发展的第一种自行火炮是AT-1自行反坦克炮。此车于1933年开始设计,到1936年制成了一辆原型车用于试验。俄国人为AT-1选择了一门PS-3型七十六毫米火炮,将炮装在T-26底盘上部箱型结构的战斗室内。  这种方案使火炮只能靠车体自身的移动来转换射击角度,火炮的俯仰角为-5~20度左右,车体上部一直延伸到履带护板的上方,火炮则安置在前部。在车体两侧的后半部分各安有一扇折叠式舱门,用于在战斗中抛出弹壳,乘员也可用自卫武器向外射击,这样也方便了弹药的装填,此后的T-26也采用了这种设计。  AT-1可携带41发76毫米炮弹,车体前部装甲厚15毫米,两侧为12毫米。在AT-1的试验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除了火炮射击角度的不足,过低的战斗室也使得四人乘员组感到拥挤不堪。  到了1938年,AT-1不管是从武器还是从底盘来说对于其他新型车辆都显得过时了,就这样,AT-1未能装备部队。
(二七)夭折的远射手 S-8自行火炮& && & 采用T-28“多炮塔”中型坦克底盘研发的自行火炮,最初试验时安装的是76.2毫米火炮,而在后期设计时,采用更大口径的榴弹炮作为武器。遗憾的是,因为德国的突然入侵,以及其他型号的竞争,SU-8自行火炮的研制计划被迫终止。
(二八)出生即落后 KV-1S重型坦克  1943年,在研制各种新型自行火炮的同时,苏联设计师们还完成了一项更加长远的计划,开发出了新一代的重型坦克,以取代日益老化的KV-1重型坦克。1943年初,苏联制造了21辆重型坦克样车。但是此后,新型的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曾经一度陷入危险的境地。斯大林在收到来自前线的高级指挥官们,如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针对KV-1重型坦克机动性和活力的措词严厉的批评之后,曾一度决定取消重型坦克的生产。幸运的是,在坦克工业部的游说下,再加上前线迫切需要重型坦克来对付德军新研制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斯大林改变了初衷。  为了尽快部署重型坦克,满足前线的需要,科京将他领导的中央设计局分成了两个组,每个组分别由自己的研制项目。一个小组负责对KV重型坦克进行继KV-1S之后的进一步现代化改进,KV-1S是1943年中期引进的过渡型重型坦克。该项目的最后编号为KV-85。  KV-85实际上采用的是改进型KV-1S车体,前部装甲由82mm增加至110mm。第二个小组由切特斯领导,从事KV-13的样车研究工作,KV-13的车体和底盘都是新设计的。这种坦克最后编号为IS-85。IS-85在机动性以及全装甲防护方面都优于KV-85坦克。  由于IS-85重型坦克在研制过程中出现了技术上的延误,再加上前线对装备高威力火炮坦克的迫切需求,作为权宜措施,苏联以KV-85坦克的车体,配备上IS-85坦克的炮塔以及85mm D-5T火炮的方法,于1943年秋生产了14辆KV-85坦克。为了在KV-85的车体上安装大炮塔,其车体进行了加宽。另外,为了节省空间在车内放置弹药架,再加上火炮的尾部比较宽大,车组乘员只能保留4名。  IS-85重型坦克是以KV-13的样车为基础研制出来的。与匆忙出炉的KV-85相比,KV-13是一项更为长期的研究结果。而在1943年,其研制进程出现了大的飞跃。第一辆KV-13样车早在1942年5月就在车里雅宾斯克的坦克试验场接受了测试,其最有名的特征就是炮塔大量采用铸造部件,车体横断面广大。首次测试显示KV-13重型坦克在传动装置方面存在缺陷,履带也容易受损及脱落。  通过采用KV-1S坦克底盘和传动装置的一些部件,许多缺陷得到了纠正。尽管如此,KV-13的研制工作的速度还是变慢了,其原因就是斯大林及许多陆军领导人对重型坦克存在看法。然而,干劲十足而又充满自信的科延中校还是命令他的设计组继续岁试验样车的内部构造进行重新设计。这项工作在1943年初完成,新的设计仅仅保留了第一辆样车的车体、扭杆悬挂装置以及底盘。几个月后,科研的这种主动性终于得到了汇报,最高防御委员会认识到了对新一代重型坦克的需求。当KV-85重型坦克走上战场的时候,它(后来的IS-1)的研制工作仍然继续着。8月份,样车制造完毕,并向斯大林作了演示后,被批准批量生产。  由于标准配备的76.2mm火炮在对付德军的新型虎式重型坦克和豹式中型坦克时效果不佳,苏军需要一种火力更强的坦克,KV-85和IS-1重型坦克的设计受这种影响很大。苏联将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送到车里雅宾斯克试验场,用各种口径的火炮对其进行攻击测试。结果表明,85mm 52-K Model 1939型高射炮能够从远达1000米的距离外击穿其厚达100mm的前装甲,尽管苏军低质量的望远镜瞄准具意味着实战中这种远距离攻击很少能实现。  根据最高防御委员会的命令,中央炮兵设计局对S-31和D5-T两种火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D-5T更有效,于是D-5T获准生产。在KV-85和IS-1炮塔上安装85mm火炮影响了炮塔的结构,需要增大炮塔尺寸,才能避免乘员工作空间急剧缩小和作战效能降低。但是这样一来,也造成了KV-85和IS-1重型坦克的重量增加。  KV-85和IS-1重型坦克的作战效能并不稳定。1943年11月,在乌克兰的一次作战中,苏军第34近卫重型坦克突击团在德军装甲Ⅳ式坦克和黄鼠狼Ⅱ自行火炮的打击下被击退,并损失了20辆KV-85坦克中的三分之一。当然,战术因素会影响作战损失。值得一提的是,德军第二天的反攻被苏军击退,且苏军无一伤亡。  然而,装甲部队理事会收集的战后报告都强调这些坦克需要更好的装甲防护力和火力,以便从更加远的距离攻击德军坦克。1943年9月IS-1坦克服役后也得到了相似的评价。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加强针对敌军远距离炮火的防护。敌人远距离发射的炮弹并不能直接击穿IS-1的装甲,但在击中坦克后产生的炮弹裂片会进入炮塔,导致人员伤亡。  日发生在旧康斯坦丁诺夫的一次作战证实了这种说法。当时,第1近卫重型坦克突击团参加了这场战斗,IS-1坦克完全经的起虎式坦克的火力打击。两种新型重型坦克的真正问题出在火炮上。因此,KV-85于1943年底停产,而此后IS-1也于1944年初改进了武器装备。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坦克俯仰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