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极拳习练所讲的默识揣摩

  从一个门外汉到对太极拳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悟,我很乐意将我习拳七年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感悟讲出来,与广大太极同道特别是开始练拳时间不长的同道们共享。
  1、我个人认为:习拳的过程就是一个长期明理的过程。同时,“明理”又分为两个层次:心明和身明。心明就是通过老师的各种形式的专场讲座、培训班,书、视频资料中有关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论述,以及拳架套路的一招一势和每一招势的技术含义的学习、演练和揣摩,逐渐的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正确的太极拳观念和一套正脉传承的拳势、拳架。而所谓身明,则是在心明的基础上,在长期的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将心明所学到的和所悟到的一点一滴的转化到自己的身上的过程。而这一点一滴的转换的过程,是一个水滴石穿、铁杵磨针的过程,要有十足的耐心和韧性。虽然心明和身明分属明理的两个层面,但是二者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刚开始是心明在先,身明在后,二者相互促进成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到后来就无所谓先后了,心明的进步会使得身明变得相对容易,反过来有些东西上身了又会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拳理、拳法、拳势的理解。
  2、要想在明理的大道上有所进步,除了持之以恒、风雨无阻地练习和长期的默识揣摩而别无他途。老师常给我们讲太极前辈传下来的一句话:“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就是说从练习的角度讲,每天最好连续练习拳架三到四遍,才会有利于功夫的进步。当然如果时间有限,或者仅限于锻炼身体,每天一遍两遍也未尝不可。而“默识揣摩”也是太极前辈们流传下来的行之有效的习拳方法。默识揣摩者,乃时刻不忘将自己的拳势、拳架与老师的拳照、视频,进行静态的、动态的对比,寻找自己的拳架和招式与老师的差别,发现不足和差距,随时纠正,天长日久,直至与老师的拳架和招式一致或至少是疑似。本人认为,将默识揣摩作为一种练拳的方法,一是可以保证正脉传承,二则默识揣摩本身就是一个达到明理的正途和捷径。
  3、要将老师面授的效益最大化。每次接受老师的培训期间,与拳友们一起练拳,都会感觉特别好,立身中正安舒、连绵不断、虚实分明、心静体松,一两趟拳走下来,整个人感觉特轻松、爽快。离开老师之后,回家自己练拳的感觉就会略逊一筹,离开老师再久一点,拳架、招势就会慢慢的走形。拳友之间交流,大家都有这种感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除了心理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拳架还没有完全定型,最少是身明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所以每当我们刚刚接受了老师的指导或者还在老师身边的时候,会感觉拳会练得比平时要好,一但离开老师,有些东西又慢慢地还回给老师了。正是这种现象说明了默识揣摩的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是会衰退的。要想在明理的道路上有所进步,要想抵消人衰退的记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尽量多地与老师在一起,接受老师的直接指导。但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加上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每一个人能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次数也必然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每一次与老师在一起效用,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拳的人去考虑的。我个人认为要想每次老师面授的效率达到最大化,每次培训班的课堂或者是课后必须做好笔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因每人的具体情况各异而有所不同。
  重点记住老师发现我个人的不足或者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老师指出某个方面的问题,属于个人问题,是我日后练拳过程中要重点更正的问题。
  太极拳是一门深藏哲理的拳术,我们要想学好它必须反复地学习、细心地揣摩。每一次老师的授课,课后拳友之间最好能相互交流讨论,最后从老师的教学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且落实到拳架中去。
  学习太极拳就是一个明理的过程,持之以恒和默识揣摩是学习太极拳的最好的方法。以上是我习拳几年来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和心得,讲得不对的地方,还望各位指正。
  张东武老师近期培训链接:
  太极热线:
  *河南东武太极拳研修院(总部)·经开馆
  联系方式:9 /
  联系地址:郑州市航海东路第二大街路口向南100米兴华大厦11楼
  *河南东武太极拳研修院·郑纺机馆
  联系方式:89 /
  联系地址:郑州市南阳路黄河路路口向西150米郑纺机俱乐部2楼
  *河南东武太极拳研修院·开封馆
  联系方式:8 /
  联系地址:开封市第一大街,橄榄城售楼部西侧
∞∞∞∞∞∞∞∞∞∞∞∞∞∞∞∞
我快乐,因为我爱太极拳!
我健康,因为我练太极拳!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pdf14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的传统武术 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其 中太极
拳是最主要的拳种之一。
太极拳在早期 曾被称做 “长拳”,意为演练起来滔
滔 不 绝;也 被 称 做“绵 拳 ”,意为 绵 绵 不 断 ,柔 中寓 刚;
还 有 称 做“十 三 势 拳 ”的 ,意 为
、捋 、挤、按 、采 、 、
肘、靠、进 、退、顾、盼 定 十 三 势 为 其 基 本 内容 。究 其 起
源,也传说不一,有说唐代许宣平所创;也有说元末明
初湖北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传 。据武术界较为公认 的
是,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
“太极 ”一词源 出 《周 易》“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
宋朝周敦颐在 《太极图说》中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
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 阴,静极复动,一动一
静,互为其根”。其中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原始状态,
“太 ”就 是大 的意思 ,“极 ”就 是开 始或顶 点 的意思 。而
所 说 的两仪 是指一 阴和 一 阳,阴阳的产生是 由太 极
的动静而来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 的变化周而
复始 ,阴阳也就不断变化和产生 。古人认为,阴阳之
说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原理 。
陈王 廷及其后 人 以太 极 的理论运 用 到拳术 中而
逐步形成 了太极拳 。太极拳 以陈式太极拳为起源 ,后
传外姓人 氏杨露禅,形成杨式太极拳 。久而久之 ,至
今 已形 成 世 人 所 接 受 的五种 主 要 的传 统流 派 太 极
拳。它们是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
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 。
太极拳结合 了古代的导引、吐纳之术,讲究意念
引导动作 。在练习时,心静体松,气沉丹 田,圆活连
贯,并把拳术中的手、眼、身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联系人:曾老师
地址:昆明市金马碧鸡金碧商场广场B4区
您当前的位置: >>
>> 简述太极拳的“引”陈氏太极技法
简述太极拳的“引”
太极拳中的“”一提起来只要是太极习练者都或多或少略知皮毛,可说“引”呢?或许刚开始听到这个是会有一种困惑,这到底适是什么呢?其实练习太极拳是不可不知“引”的。那么什么是引呢?
所谓引就是指两个动作之间的连接。说到连接大家就清楚他是个什么了!其实太极习练者都知道太极拳运行路线是螺旋缠丝,无论开合、上下、左右、前后,处处走弧线,这些空间的圆,环环相扣,绵绵不绝,无始无终。
每一个动作结束时,要求充分放松,开时气贯末梢,合时气归丹田。动作做到九分,气要贯到十分。上动未停,下动又起。这上下动作的连接在太极拳中称之为“引”。一般来说,引的规律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引在太极拳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太极拳的精华和绝妙之处。它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关系到太极拳阴阳转换,虚实开合的变化。没有引,太极拳的动作就无法圆滑过渡;没有引,就无法实现折叠转换;没有引,螺旋缠丝劲就无法绵绵不绝。太极拳动作无处不缠丝,螺旋缠丝圈有大有小,而引是极小的螺旋缠丝圈。这种螺旋缠丝圈源自丹田的开合旋转,以内气贯串,能化能发,奥妙无穷,消息盈虚,皆蕴其中。
拳经云:“此处不留心,消息终迷茫”。可见引在太极拳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有人说,螺旋缠丝是特有的,其它太极拳没有,这是不对的。所有的太极拳都有螺旋缠丝。螺旋缠丝是太极拳的精华,舍此则无以言拳。螺旋缠丝圈有大中小之分,引就是练习小圈。引的实质是松沉,是小圈转关,是丹田气的旋转。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浑身处处皆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化,挨着何处何处击。“圈小小到无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太极拳练习者,往往忽视“引”的练习和应用。他们往往注意动作的外形是否到位,样子好不好看,而忽视了太极拳的精华。练好引的关键是用内动带动外动,心静体松,精神内固,丹田旋转,引领全身,以根节催动梢节,动作似停非停,将展未展之际,心意一动,“引”则油然而生。上动未停,下动又起,流连缱绻,无始无终。应该特别指出,引是自然的,是松沉的表现,不是故意做出来的。不可为了做引的动作,故意把拳打得一顿一顿的。引从外形上看,以不露痕迹为上品。引在推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人接手后,轻轻一引,即可化解来力。能引,则能做到劲由内换。由于引的圈子很小,则可做到在不动身形的情况下化发自如,即引即发,原地风光。
故而,在打太极拳时必须要注意“引”的练习。只有把引练好了,才能在打太极拳时打出太极拳的味劲来,才能整套拳入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似江河大水,滔滔不绝。滔滔不绝。引是的细微之处,乃太极拳绣花之法,须默识揣摩,细心体悟,才能真正学到。习练太极拳的七个境界-任孝杰
习练太极拳的七个境界-任孝杰
时间: 10:51:56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学练任何一家,都须按境界等级来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拳水平,甚至还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如若不明个中奥义,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从太极拳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JP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即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高级,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从而进人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为以下七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最初的十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起来。否则,只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再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甚至十几年,练的仅为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始终无法品尝到太极拳丰富的内涵滋味。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将其融入行拳走架的过程之中。
第二个境界,内外相合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第三个境界,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中的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以上三个标志不是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
第四个境界,融进内功
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功夫就可以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法作为此阶段的内容,诸如白鹤亮翅、高探马和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而内功太极拳此阶段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虽然学内功太极拳之始就必须把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学练,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内功。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呢?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祛僵硬而柔韧,祛招法而内功劲法,祛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第五个境界,内在充实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捶、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习练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而在习练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此而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开、松散与通空尤为重要。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和感觉中须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和单鞭等动作。特别是单鞭中的“一身背五弓”,和关于“空四梢”的内在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即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像是充满内气的汽球,充实饱满;如同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轻松自然,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混元一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
第六个境界,过河扔船
现如今,有许多学练太极拳的人,往往越学越多,学会了24式,又去学42式、48式、88式等等。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是精力付出很大,效果却并不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研习拳架熟练后,就死抱住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都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让你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过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去拜访一位太极拳老前辈。那个太极拳爱好者问:“您是练哪一家太极拳的?”这让太极拳老前辈很为难。因为太极拳的各家各派,只不过是门,进了门,则要忘记门,专心领悟,去欣赏门内的风景才对。所以,老前辈只好沉默尤语。那是因为老前辈已有许多年不练完整的拳架子了,许多招式招法的名称都已忘记了。
为学日益,初学时要尽可能多学学,多练练,到了一定阶段,则必须“损之又损”,动作招法越来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简洁明了,不复杂烦琐,脱离太极拳门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缚,进人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然实现了。
第七个境界,自然无为
传说杨式太极拳内功传承体系中,有一描述杨家祖孙功夫进阶的图画。“全图共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杨禄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这图画中第一层的意思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人化之境。所谓出神入化,就是自然无为,全体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这同道家粉碎虚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此时,太极拳拳架中的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
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