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歼灭天使和消灭到底是什么定义

  本来文哲是在新浪博客上写话说两宋的,看到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不错,也想凑个热闹,把新浪博客中的东西发到这个论坛。哪就从今天开始。  近年来,看了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看多了,就想自己写写,说是写,只能算是罗列,罗列我读过的一些文章,加入自己的看法。我们处于网络时代,网上的东西很繁杂,有正史,野史,戏说,乱七八糟什么都有,会打字有想法就可以发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真希望能坚持下去。  中国历史5000年历史长河,先从哪个朝代开始写呢?从我比较喜欢的两宋开始吧。  两宋是指北宋和南宋,都是赵家天下,历经18个皇帝,北宋9个皇帝,南宋9个皇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说到上承五代十国,这里要普及一下五代十国的知识了,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到北宋建立前的历史时期。这五代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先来说说这后梁(907~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公元907年,梁王朱全忠(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中国历史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自梁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后梁,迁都洛阳。后唐历三姓四帝,共十四年。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占有四川十年,是五代十国时疆域最大的国家。公元936年,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并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助契丹兵攻入洛阳,后唐灭亡。后晋历二帝,前后十二年。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的一部分。虽然儿皇帝石敬瑭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洛阳登基称帝,但是公元947年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契丹军占据中原,由于野蛮的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中原,定都于汴京(今开封)。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汉隐帝)嗣位。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公元951年,郭威篡后汉建后周,960年,后周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这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说这段历史就一个可以评价“乱”。
楼主发言:754次 发图: | 更多
  后周是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前面说的郭威是开国皇帝,郭威即后周,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由于他脖子上刺了一只飞雀,所以人们又叫他郭雀儿。有的书上说他原来姓常,后来母亲王氏改嫁郭简后他就改了姓。郭简曾为顺州刺史,后来被刘仁恭破城所杀。郭威在三岁的时候又迁到了太原,不久就成了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十八岁的时候又到潞州投奔故人常氏。  当时,李继韬在潞州割据,他是河东大将李嗣昭的儿子,李嗣昭战死后,他就自称留后,联合后梁对抗河东。为扩充军队,李继韬在潞州招募军士,郭威就应征入伍了。  郭威人长得很魁梧,勇力过人,李继韬很欣赏他,有什么小的过失也经常迁就他。郭威好斗,喜欢赌博,又好喝酒,但有时也喜欢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地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  郭威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结果屠户一命呜呼,郭威被抓进了监狱,李继韬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又将他放了。后来李继韬被李存勖发兵灭掉,郭威也被收编进了后唐军队,入了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  郭威和别的军人不同,他并没有单凭武力发展,他看到了知识的力量,特别是兵书,没事的时候他总是拿着书看,有些文化的李琼见他爱学习,就将自己正读的兵书《阃外春秋》推荐给他看,李琼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本书里就记载了许多存亡治乱、贤愚成败的事例。”郭威边看边让李琼教他,看得爱不释手,李琼对他的影响很大。  在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侯时,他主动投到他的手下。刘知远很喜欢这员干将,视为心腹,不管刘知远到哪里任职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督率亲军。  郭威临事很有计谋,刘知远设法争取过来的吐谷浑部驻扎在太原,军队实力很强,也有不少财物,刘知远想据为己有,也为了防备以后他们再反叛投奔契丹,就想赶走他们,但又没有好办法。郭威就献出计策,让刘知远找个罪名除掉其首领,然后将财物和军队收纳,不但能除掉这支反复无常的势力,还能补充军需。刘知远照计行事,如愿以偿,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在契丹灭后晋的时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因而成为后汉的开国功臣。国家初创,郭威在各方面都为刘知远出谋划策,使后汉政权很快稳定下来,作为重臣郭威在刘知远临终时被任命为托孤大臣,隐帝继位后,让郭威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不久后汉就发生了三镇叛乱,三镇即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凤翔(今陕西凤翔)、永兴(今陕西西安),朝廷先派了白文珂等人去平叛,但都没什么成效。于是郭威就受命出征,他平易近人,广交将士和文臣,两军交锋时又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立功他马上赏赐,负伤的他也亲自去抚慰。不管是谁提的建议他都能虚心接受,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他也不计仇,终于使将士和睦上下一心,提高了士气和战斗力。郭威虚心听取将领们的建议,博采众长,制定了先攻河中的策略,然后用围困打消耗战的办法与敌对垒,一年后,在城中粮草已尽,士气丧失的时候一举攻陷,李守贞和妻子自焚而死。其他两镇也先后平定。  郭威又为后汉的稳定立下了大功,但他并没有借此要高官厚禄,而是借机提高自己的威望:当隐帝要赏他时他说破贼不是他一人的功劳,朝中的将相安定朝廷供给军需也有功,于是要隐帝赏赐史弘肇等人,他又说大臣们也有功,苏逢吉等人也因此加官进爵,郭威又说各地驻军将领和州县官吏也有功劳,让隐帝嘉奖他们。郭威不贪功,但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和一般人相比,他的谋略要远大得多。  郭威平定三镇之后,隐帝又将北方的邺都也就是魏州驻守防御契丹的重任交给了他。在他赴任前,朝中为他是否带枢密使之职离京发生了争执,两派大臣矛盾激化,虽然史弘肇坚持要隐帝同意让郭威带枢密使赴任,但郭威对朝中之事很不放心,临行时恳切地对隐帝说:“苏逢吉、史弘肇都是先皇的旧臣,都很尽忠为国,希望陛下推心任用,必当无事。边疆之事臣一定尽忠报效,不负陛下重托。”隐帝也有点不愿郭威出京,他对郭威说:“朕夜里梦见你变成了驴,驮着我升了天,等我下来后,你又变成了龙,离开我向南去了。”郭威听了抚掌大笑。大概隐帝这时已经担心郭威对他皇位构成的威胁了,所以在郭威不在的时候才诛杀史弘肇等人,然后又派人去杀他。  郭威到任后,积极备战防御契丹,但他出来不久朝中就发生了大事,隐帝没有听他的话,而是相反,听从了舅舅李业的挑拨,诱杀了史弘肇等人,听到郭威起兵的消息连他的家属也全部杀死。然后命另一个舅舅李洪义到邺都去杀郭威等人。  李洪义和李业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就将消息告诉了他。郭威听从了亲信魏仁浦的计策,倒过来用自己的官印假造诏书,说是让郭威杀众将,以此来激怒他们,众将果然听命于郭威,以诛杀奸臣清君侧为名杀向了京城。  隐帝不听母亲让人下诏与郭威和好的劝告,领兵出征,结果被乱兵杀死,苏逢吉也自尽了。郭威不费什么力就进了开封。聪明的郭威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李太后先主持大事,以安人心。他又严禁士兵掠夺骚扰京城,恢复了京城的治安秩序。郭威派人迎接刘崇的儿子来继位,以此稳定宗室。  等一切稳定之后,郭威就将他的称帝计谋实施了:让手下将领发了假情报,说契丹要南下进犯了。然后就奉太后之命领兵出城,到了澶州,数千将士发生兵变,拥立郭威为帝,历史书上经常说他是被迫称帝的,其实都是事先的预谋,郭威的大将北宋建立者赵匡胤估计就是学习郭威的做法发动陈桥兵变的,因为这两次几乎如出一辙。  郭威称帝建的国号是大周,因为他说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后代,历史上称为后周,以便和周朝区分开。郭威仍然以开封为后周的首都。称帝之前,郭威又派王峻杀死了在半路上的刘崇的儿子。刘崇因此和后周结下死仇,联合契丹来攻打后周,但在高平大战中被郭威的养子柴荣打败。  当了皇帝之后,郭威就马上着手治理国家,进行改革来增强国力。他从小经历了很多苦难,对民间疾苦也有亲身体会,所以首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方面郭威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罢除不合理的牛租,二是撤消营田务。在早年朱温征伐淮南时,朱温将缴获的上万头耕牛给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收牛租,几十年之后,到后周时仍然在收,当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下令废除这项既过时又累民的税收。至于营田务,是唐末以后在中原地区设置的由户部直接管理的农业生产机构,所属的农民负担很重。郭威废除营田务后,将原来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农具都赐给他们永久使用。这项措施加上牛租的废除,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其间,有人建议将一些好的营田卖掉,就能得到数十万缗钱来充实国库,郭威却说:“让百姓得利,就像国家得利一样,朕要这些钱干什么?”
  继位没多久他便下诏,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来加收百姓赋税,原来普遍存在的正税以外的杂税一律废除。郭威又下诏减轻了后汉残酷的法律,比如,后汉规定,盗窃一文钱的也要处死,不是重罪的人又经常株连亲族,后周则规定,不是反叛和杀害亲属之类大逆不道的重罪不再株连亲属。后汉时,酒和酒曲(造酒的原料)实行国家垄断专卖,凡是民间有人私自买卖的不论多少一律处死,后周则大大减轻了处罚,而且做了具体的规定:一两至一斤的杖刑八十,一斤以上到五斤的判徒刑三年,五斤以上的则处死。此外,在后汉时禁止民间收藏买卖牛皮,私自买卖一寸的就要处死,后周规定,有田四十顷的才收取一张牛皮的实物税,其余的民间可以随意买卖。郭威了解民间用牛皮的地方很多,所以为百姓生活着想,才有此规定。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自己也非常注意节俭,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他生活异常俭朴,衣食住行都很节俭,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及地方土特产品,珍宝就更不用说了。他对大臣们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现在当了皇帝,怎么能养尊处优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仅不让进奉宝物入宫,还让人将宫中的珠宝玉器、金银装饰的豪华床凳、金银做的饮食用具一共几十件,当众打碎在殿廷之上。郭威经常对侍臣说:“那些帝王,怎么能用这种东西!”  在治理国家方面,虽然郭威有些能力,但他仍然谦逊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动来改变从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对这些有才德的大臣们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郭威的精心治理,使后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为周世宗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临死前还不忘节俭,他郑重地留下了遗言:“你们一定要为我薄葬,不要强征民工,也不要宫人为我长年守陵,陵寝不用石柱,枉费人力,用砖瓦代替就行,用瓦棺纸衣下葬。不要石人石兽,只须立一块碑,刻上这些字:‘大周天子临晏驾时和要继位的皇帝有约,只因平生喜欢俭朴,所以只让用瓦棺纸衣下葬。’如果违背此言,阴灵也不相助。”郭威这样做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汉文帝的节俭而感动,他又见唐朝皇帝们的陵墓由于造得都很豪华,不但费尽钱物和人力,还遭到盗墓者的破坏,而汉文帝的霸陵却至今完好无损。  郭威也很开通,说每年的寒食节不忙时适当派人到他陵上祭奠一下就行了,如果没有人去,只须遥祭即可。最后说:“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郭威一共在皇位上坐了三年,从正月里称帝,正好又在正月里病逝。终年仅五十一岁。
  郭威死了,皇帝不能空缺。  公元954年,周郭威病死。周郭威因亲生儿子都被杀,因此让养子晋王郭荣继位,就是周世宗。周世宗本姓柴,是周皇后的养子,也是柴守礼之子,所以历史上多称他柴荣。说到周皇后,这里要穿插一个故事,落妃成后故事,柴家是邢州(河北邢台)的大户人家,有财有势,非寻常人家可比。柴家听到姑娘被放出的消息,父母双双来迎接爱女,来到黄河孟津渡口。柴家姑娘一行车驾从人也来到孟津渡口,两路人马会合,在旅舍中休息一宿,准备第二天过黄河,不料当天晚上一场滂沱大雨,第二天早晨只见黄河水涨,河面浊浪滔天,舟楫难行。一连数日,风雨不停,河水暴涨,连道路都被淹没,柴家一家人只好停留在旅店。停留期间,柴家姑娘时常站在窗前张望,迷蒙的雨水中她竟然看到有一名壮汉大踏步而来。这壮汉大步流星,虽然衣衫湿透了,但浑身上下露出英爽之气让柴家姑娘十分动心,有意向店家打听,知道这个壮汉叫郭威,也是邢州人,18岁投军,因与市井无赖相斗,不料失手把人杀死而获罪。州官看他相貌堂堂,天生贵样,就暗地里放他逃命,如今他正是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得知这些情况,姑娘竟然找上门,向郭威问了个究竟。郭威一番介绍,柴家姑娘不但不计较其杀人之事,竟然对这位浑身湿透的壮汉起了怜悯之心。柴家姑娘看着旅店的被褥很单薄,又被阴雨润得潮湿,就命侍女送给郭威一床自家带来的毯子御寒,郭威不但没领情,还倔强地说:“萍水相逢,互不相识,不能平白无故受人东西。”他这一拒绝,柴家姑娘觉得他有志气,有特点,非常人可比,于是再去见郭威,以同乡之谊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想说服郭威接受自己的好意。不料,话匣子一打开,柴家姑娘就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郭威对柴家姑娘充满了感激之情,也隐隐地觉得柴家姑娘似乎对自己饱含着一份温暖之情。就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刚从皇宫中出来的娇贵仕女,与一个出身贫寒、效命行伍的戴罪之人,在黄河渡口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花。真是天从人愿,大雨时断时续,郭威与柴家姑娘有了更多接触和交谈的机会。当时,五代承唐余风,又值乱世,男女交往似乎了无顾忌,两人说话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郭威讲军旅生涯、江湖故事,柴家姑娘歪着头,听得津津有味。偶尔她也讲一些朝廷里的事和宫中生活,郭威睁大了眼睛听,一副憨憨可爱的样子。柴家姑娘毕竟是见多识广的人,很有见识,劝说郭威:“如今属于乱世,乱世出英雄,现在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你应进德修业,抓住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创造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要知道时不我待,不能平白地蹉跎岁月。”郭威从来没有听过这些道理,像一个小学生听天方夜谭,而且,柴家姑娘还轻轻地对着他的耳畔,悄悄地表示出自己的爱慕之意。郭威何尝不爱这眼前的美女,他是感到自卑,现在功不成,名不就,孑然一身,四海为家,而且是在逃的杀人犯,连起码的生活和自由都没有保障,前途命运两茫茫,又怎能消受佳人的美意,连累眼前的美人!柴家是财大势大的家庭,柴家姑娘此番出宫,更携带了大批的金银珠宝,生活自然不成问题,柴家姑娘看出了郭威心中的忧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生活开支不必发愁,我自有办法解决。”然而,柴家父母听了这事,觉得柴家有财有势,女儿又是宫中出来的,女儿如要嫁人,起码得嫁个封疆大吏什么的,现在女儿却抓住一个落魄汉子、在逃犯不放,不免耿耿于怀,于心不甘,于是他们对女儿婉言相劝。柴家姑娘向父母解释说:“郭威现在虽然一无所有,他日必定发展,前程无量。女儿已决心以身相许,天涯相随,海角相伴,虽未同年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日死。将来不管是吃苦受罪,还是享受荣华富贵,都自认了,绝不埋怨父母。”说着,柴家姑娘把宫中带出来的金银珠宝分成两份,一份孝敬父母,一份留作己用。两个人迅速结为夫妻。  天晴了,水未退,情正浓。小夫妻不再过河,双双折返洛阳。  柴家姑娘在洛阳为郭威准备了一个幽静的小院,让郭威”进修”,埋头学习,以图将来成就大业。她还画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每日上午读书,午饭过后夫妻二人品茗闲谈。妻子成为丈夫的老师,解释书中的疑难问题,旁通处世之道,讲授用人之法,纵论国家政事与天下大事。一年多的时间,郭威从这里”毕业”了。  柴家姑娘说:“你要追随一位气度恢弘的领袖人物,以图将来有出头之日。”于是,郭威先后跟随石敬瑭、张彦泽、杨光远、刘知远等人。  在一次与契丹人的战斗中,郭威以2000伏兵大败契丹,声名远扬,赢得刘知远的器重。  史书记载:刘知远后来夺后晋建后汉,多方倚重郭威,许多重大事情都由郭威来办。但刘知远在位一年就死去了,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为隐帝。隐帝听信谗言,大杀功臣,当时郭威留在汴京的家人也全部遇害,柴氏也没有幸免。  当时郭威正领兵担任邺都留守,听到亲人被害,气愤悲伤至极,挥军由邺都直指京师,隐帝为乱军所杀。  郭威入京,晋见太后,商议由刘知远的养子(侄子)刘赟入继大统。这时,契丹人入侵,太后命郭威率军出征。当军队到达檀州时,将士哗变,撕扯黄旗拥郭威称帝,郭威也不推脱,之后,建立后周。  郭威建立后周,坐上皇帝宝座时,柴氏早已成了荒山上的一座孤坟。郭威感念爱妻的大恩厚德,深感无以为报,于是力排众议,把死去的柴氏封为圣穆皇后,并收柴氏的侄儿柴荣为养子,以慰藉柴氏游荡在九泉之下的亡魂。
  故事讲到这里,接替郭威的皇帝出现了,就是柴氏的侄儿柴荣(曾用名郭荣)为后唐第二代皇帝。下面选用五代十国风云录——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说说柴荣。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想来很有意思,就是凡在(姬)周朝之后建立的国号仍称为“周”的朝代,都出过大名鼎鼎的皇帝,而且多是改革家。比如南北朝的北周,出了两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北周宇文泰创建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府兵制度,他的儿子北周武帝宇文邕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为后来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唐朝中间还夹着一个“周”朝,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虽然武周后期政局比较混乱,但社会经济从整体来说还是向前发展的,之后的开元盛世也没有摆脱武周的影响。  到了五代后期,同样出了两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后周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郭威改革五代积蔽,政局逐渐稳定下来。而周世宗柴荣则继承了郭威的改革事业,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统一战争,南下扫唐,夺得千里江淮,北上攻辽,夺回石敬瑭卖给契丹的三州之地。如果不是柴荣突然病故,中国历史将很可能不会出现一个国号称做“宋”的朝代。  更为巧合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后周世宗柴荣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明君,都在进行统一大业,但都“为他人做嫁衣裳”。甚至他们死时的年龄都一样:39岁。而且宇文邕留下一个幼儿宇文阐,一年后被杨坚夺去江山建立大隋。柴荣则留下了一个幼儿柴宗训,一年后被赵匡胤夺去江山建立大宋。当然不包括明末清初大汉奸吴三桂建立的“周朝”,这个不算数,除了吴三桂自己,没人承认。感叹造化如此弄人,让人玩味不已。  个人意见,如果把五代的皇帝用九等来区分的,周郭威和梁朱温、唐庄宗李存勖以及唐明宗李嗣源以及吴国的杨行密等人属于中上等。朱温和李存勖以武功见长,李嗣源、郭威、李昪以文治见长。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李嗣源和郭威、李昪这样的皇帝更好一些,毕竟他们能让老百姓受到不少实惠,而朱温和李存勖等“军事家”整天打打杀杀的,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刘知远武力不逊于朱温李存勖,但即使刘知远活的再长一些时间,也不会有李嗣源和郭威这样的政绩,他天生是个打仗的。  而如果要说起五代十国帝王中的上上等,应该只有一个,至少姜狼是这样认为,那就是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有时甚至在想,柴荣这样的人物,扎在五代里头着实委屈了他。毛泽东主席曾经在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中提到过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这四位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有网友戏称为“样板皇帝”。这四位是中国六百多位帝王中凤毛麟角似的人物,都是极品。  赵匡胤好运气,他的主子柴荣早死,继承人又是个黄口小儿,不然是轮不到赵匡胤出风头的。柴荣的雄才大略和“千古一帝”的气质,和上述这四位比起来,只在其上不在其下。可惜柴荣在位时期太短,只有短短五年。但柴荣也只用了五年,就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沧海桑田,人间巨变,但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柴荣是个大英雄!  说到柴荣,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个人物,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那位有名的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还有杨家将中的“柴郡主”)。柴进的名气可能要大于他的“先祖”柴荣,书中直说柴进就是大周柴世宗的嫡派子孙,名头很响。废话先说到这,下面进入正题。  柴荣,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生于梁末帝朱友贞贞明六年(公元 920年)。柴荣本是后周郭威原配夫人柴氏的侄子,生父名叫柴守礼。柴荣从小就跟着郭威,可以说是郭威一手把柴荣带大的,因为郭威特别喜欢这个内侄,便干脆收为养子。现在我们提及柴荣,都称周世宗柴荣,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称为郭荣,不过历史上都习惯这么叫,也没人去在乎什么郭荣了。  和许多草根出身的皇帝一样,柴荣生时家境也不富裕,年少时便走动江湖,做点小买卖,用来养家糊口。“大耳贼”刘备卖的是草席,刘寄奴卖的是草鞋,柴荣卖的则是雨伞,本小利薄,勉强用度。但英雄莫问出处,出身“低贱”不等于能力低下,要论起“低贱”来谁又“低贱”过朱元璋?一个穷要饭的,最后建立起称雄东方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帝国。  柴荣虽然出身贫寒,但还能识得一些文字,喜欢看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性格沉稳,不事张扬。而且柴荣长相英武,精于骑射,马上功夫也了得,撂到现在绝对是能倾倒众生的霸气男人,有天生的领袖气质。  后来郭威灭汉称帝,建立大周王朝,因为郭威的儿子都没了,便将柴荣做为皇位继承人。说来也奇怪,五代五十三年里居然没有一个皇太子,都是以藩王身份继位,柴荣也是这样,被封为晋王,广顺三年(公元 953年)三月,柴荣主政京师开封,开始了继位的准备工作。历史上以晋王身份后来入承大统的有好几位,比如唐高宗李治、宋太宗赵光义、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等人。  郭威死后,柴荣不出意外的继承了皇位,成为大周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柴荣虽然不是郭家人,但对养父加姑父郭威感情深厚,将郭威遗柩下葬蒿陵(在今河南新郑郭店镇境内),并委派“德高望重”的老太师冯道为山陵使,负责安葬大行皇帝诸事宜。  柴荣当皇帝时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变,周朝也只是控制着中原地区,南方还有李璟的南唐、钱俶的吴越、刘晟的南汉、孟昶的后蜀、高保融的荆南三州之地、清源军(今福建泉州一带)的陈洪进、湖南原楚国辖地正由周行逢和王逵进行残酷的争夺。北方也不平静,强大的契丹横于北方,加上视后周为死敌的北汉,西北角还有一个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西夏的前身)。  不过南方对于周朝基本没什么威胁,也构不成威胁。只有北方的北汉刘崇勾结契丹屡屡南下找事,对周朝的威胁最大,北汉以后汉正统自居,对郭威建立的后周有着刻骨的仇恨。“大汉皇叔”刘崇自持有契丹“叔叔”的撑腰,梦想有一日能杀回汴梁,恢复“大汉江山”。  刘崇眼中只有郭威这个仇人,虽然他知道郭威的厉害,但对柴荣并不了解,以为不过是黄口孺子(拜托,柴荣已经 34岁了)。听说郭威死了,刘崇喜不自禁,此乃天时,天予不取,反受其祸,刘崇岂肯错过良机。
  周显德元年(公元 954年)二月,柴荣即位不久,边关传来八百里加急军报:北汉刘崇协同契丹武定节度使杨衮所部三万余人出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直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柴荣看过军报后,把书案一拍:“刘崇老儿欺朕新立,南侵潞州,想给朕一个好看。朕岂是好惹的人?!”当下决定要亲征河东,狠狠敲打刘崇和契丹人。  柴荣手下的那些大臣想的却和柴荣不一样,这些人以冯道为首纷纷劝道: “陛下,前次刘崇被我大败,数年不敢越关南下,是不是情报弄错了。何况陛下新近即立,应该先稳定国内局势。陛下最好不要仓促行事,派几员大将前去平贼就行了,何必劳动圣驾?”  这些人想的什么,柴荣当然知道,暗骂:“一群怕死鬼!”,面带怒气: “刘崇向来没把朕当回事,朕岂能让老匹夫轻视,朕必须让刘崇知道朕的厉害,不然以后更别想过安稳日子。”冯道一味劝阻,柴荣急了:“唐太宗手定天下,事当亲行,朕平时仰慕太宗久矣,彼能行之,朕何不可?!”  冯道笑了笑:“唐太宗自是唐太宗,陛下自是陛下。”柴荣一听很不高兴: “河东鼠子籍强虏之势,为吾大患。今朕手下有百州健儿强锋之刃,荡灭刘崇如泰山压顶一般。”冯道不依不饶:“山自是山,陛下自是陛下。”  柴荣脸色往下一沉,正待发作,宰相王溥站出来说道:“强寇一日不除,边患一日不息,臣以为陛下当亲临前线,鼓舞三军士气,以陛下神武,扫贼易如覆掌耳。”柴荣大喜,不再理会冯道的纠缠,下诏亲征。  此时刘崇没看上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绕城南下,在高平(今山西高平)正遇上率军北上寻找刘崇主力的柴荣,两军开始激战。周军因皇帝亲征,谁不想在皇帝面前出出风头,以便图个圣恩浩荡。如虎下山一般,杀退北汉军。刘崇这才知道柴荣来了,也不敢大意,命军后退至巴公原(今山西高平玉井村)。自己坐阵中军,契丹大将杨衮率契丹军处右军,心腹大将张元徽处左军,三军互为犄角,防御周军。  柴荣哪怕这个阵势,也如法对应。以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史史彦超处中军,柴荣的表哥马步军都虞侯(高级武官)李重进、滑州节度使白重赞处左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处右军,柴荣做为压阵,在后观战。  刘崇看到周军的兵力比联军要少,不禁有些后悔:“周军就这点子兵,还不够朕做馅,早知道这样,何必请来契丹军分功,一人吃独食多好?!”  契丹大将杨衮是个懂兵法的,看到周军阵势严整,知道不是个善茬,劝刘崇不要大意。刘崇这时已经利令智昏,哪还听得进去,下令让张元徽率本部军冲击周军樊爱能、何徽部。张元徽是北汉有名的大将,所部也都是些不要命的悍卒,一阵嘶喊声中杀进周军右阵。樊爱能、何徽是两个大草包,看到北汉军疯了一般冲过来,吓的拔马就逃。周军一看主将跑了,顿时乱作一团,为了活命,高呼大汉皇帝万岁,解甲北向投降。  在后面观阵的柴荣气的大骂:“畜牲,胆敢卖朕!”拔剑出鞘,一边挥舞拨撩汉军射来的箭,一边喝道:“朕养千军,用在此时,不怕死的给朕上!”周军将士见皇帝如此血性,谁还敢苟安偷生,个个慷慨激奋。  这时,周军中有一员大将手持镔铁大棍,回首顾谓三军道:“吾主有难,我等食君之禄,敢不效死以报皇帝大恩?想立不世之功的跟我来!”周军士气高涨,跟着这位将军就冲进了汉军阵中。这员大将非常勇猛,一条镔铁大棍如蛟龙出水,上下飞动,砸死好多北汉兵。周军好象吃了兴奋剂一样,个个都是猛男,嗷嗷直叫,砍杀北汉兵。北汉兵大乱,张元徽压不住阵脚,还没来得及后撤,便在乱阵中被周军杀死。张元徽一死,北汉兵哭爹喊娘,欲生无门。周军已经杀红了眼,管你哭爹还是喊娘,刀影动处,人头滚滚,北汉军大败。右阵上的杨衮一看这个阵势,不想送死,冷笑:“老东西,不听我的良言,这回丢人了吧。对不起,爷不管你了,你慢慢玩吧。”带着契丹军溜了。忘了介绍刚才那位使镔铁大棍的牛人了,他的名字叫赵匡胤。  刘崇这个恼火,哪想到周军中的猛男这么多,难道这帮人都吃了春药,这么亢奋?来不及胡想,先稳住了阵脚再说。刘崇不甘心这就样让柴荣一战成名,自持老资格,再次向周军发起攻击。周军刘词部是支生力军,体力旺盛,正赶上个巧,又是一通狂杀。一直将北汉军追至高平,可怜的大汉皇帝刘崇又被揍的找不到北了,北汉兵死伤殆尽。刘崇被逼的没办法了,脱去龙袍,套上普通士兵的服装,骑着契丹人送的千里良驹黄骝马,带着一百多个幸运儿朝北逃窜。逃命心切,结果迷了路,差点跑到周朝境内,刘崇这个倒霉啊。幸好发现急时,拔马北走,连干粮都不敢吃了,没时间了。刘崇干脆趴在马背上,不断的拍马屁,这匹黄骝马心中暗骂:“老不死的,你打不过姓柴的,倒拿老爷出气。看你可怜,送你一程吧”,黄骝马狂奔,算刘崇好运气,平安回到太原。  刘崇到了家后,为了感谢黄骝马的救命之恩,给黄恩公造了一个马舍,用金银装饰,享三品奉禄,并封为“自在将军”(没想到刘崇这老家伙居然这么搞笑。)  这场高平之战是五代史上的著名战役,北汉主力在高平几乎被全歼,再没能力发动对周朝的大规模战争,仅仅依靠契丹自保而已。而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柴荣则扬名天下,周边各大藩镇都知道了郭威的养子是个狠角,哪个还敢在老虎头上拔毛?此役获胜,周朝取得了对北汉的战略主动,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来发动对北汉的战事。后来的宋赵匡胤完成的统一大业,是用的柴荣打下的老底,而柴荣统一进程的契点,正是这场高平之战,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把刘崇打回河东后,柴荣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处理前线哗变的樊爱能、何徽等人,此二人临阵逃跑的性质过于恶劣,对军队的影响极坏,柴荣必须借这个机会狠狠整治“惰将骄兵”的问题,五代经常发生军队叛乱和哗变,病根除了军权的外放,就是军队中政治建设的滞后,对这些军人过于纵容,养成了这种非常松跨的作风,这样的人能有什么战斗力?  不过柴荣为人谨慎,做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作出决定,为了稳重起见,柴荣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应当如何处置此事?张永德说的很干脆:“樊爱能等人临阵卖主,罪当论死。陛下雄才武备,征服天下不为难也。但行军无法,陛下就不能在军中树立绝对的权威。即使有精锐百万,也不能征服天下。”柴荣听了大喜,速执樊爱能、何徽及跟他们阵中逃跑的军校,先是痛骂:“你们都是肉堆血河中滚爬出来的老将,还怕个刘崇?你们大概是想:朕还不如刘崇,想把朕卖给刘崇,好在他大汉朝中谋个郡王当当吧。”樊爱能等人低首无语,柴荣喝令刀斧手:“斩!”  看到柴荣如此动怒,军中那些兵油子们个个胆寒心颤,知道这个主子和石敬瑭们大不一样,惹恼了他,没好果子吃,都不敢再做这样的“买卖”。  经此大捷,柴荣雄心顿起,他想毕其功于一役,北向河东,活捉刘崇。但不知道北汉的具体情况,决定先派人去河东观观光。
  柴荣命令天雄军节度符彦卿为北征军统帅,郭崇、向训、李重进、史彦超等人为副,召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等人率军出阴地关,和符彦卿部合军,到太原问候一下刘崇。柴荣命刚收招入伍的大盗荆罕儒(这名起的真好!)为先锋使,率三千步兵从小路抄到太原城下,提前通知刘崇。荆罕儒也有本事,让士兵背负柴草一路行进,到太原东门,荆罕儒命令士兵把柴草堆在城下,一把大火,把城中的刘崇吓个半死,符彦卿等人随后赶到。  此时,京师驰来快马,报大行皇帝山陵已经竣工,奉大行皇帝遗柩入葬蒿陵,柴荣南向伏地痛哭,泪满衣襟。因为前线战事较紧,没有回去奉葬养父,柴荣心中有些歉疚。  过了几天,再得消息,负责皇帝后事的“红白事务总管”冯道太师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七十三岁(真是不幸,偏偏只活了七十三岁)。冯道是五代史中的一个异类,五代这段历史比较生僻,名人不算特别多,冯道就是其中比较知名的一个。冯道这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曾经写下《长乐老自序》,对自己的“英雄事迹”进行一个总结,甚至把自己从初出江湖到位极人臣之间的历任官职都弄了出来,似有炫耀之嫌。  记得冯道有两则很有意思的笑话,还在后唐明宗的时候,冯道有次让家仆上街买了一双靴子。第二天穿新靴子上朝时正好让同僚翰林学士和凝看到了,便问冯道你这靴子多少钱买的?冯道笑着抬起一只脚说:“九百文。”和凝听了立刻骂自己的随从:“怎么买同样的靴子,冯大人只花了九百文,你怎么花了一千  八百文?那九百文哪去了?”还没等仆人说话,冯道又抬起另一只脚说道:“这只也是九百文。”众人大笑,和凝弄了个大红脸。  还有一次,冯道有个门客给别人讲老子《道德经》,开头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正好有冯道的“道”字,这位门客不敢犯老爷的名讳,便大声诵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史称冯道“滑稽多智”,也确实如此。当然冯道一生侍奉过八姓十二个主子(包括刘守光),“为人没有气节”,被修新五代史的欧阳修和司马光好一阵痛骂:“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冯道是有点“无耻”,但冯道只凭一句劝唐明宗李嗣源的话,冯道在历史上的分量就足以高出那些认贼作父的“俊杰”:“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柴荣虽然不喜欢这个老家伙,但也知道冯道的份量,风风光光的把冯道下了葬,追封瀛王,所以后世也称冯瀛王。  而太原城中的刘崇知道自己的家底太薄,招待不了周朝客人,只好厚着老脸去求“耶律叔叔”,再来帮回忙吧。耶律璟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北汉是契丹南面门户,幽云十六州的地盘还没捂热呢,怎么能还回柴荣?发兵来救。符彦卿一路行进,途中的北汉百姓都“箪食壶浆”来迎周军,群众们声泪俱下的向周军陈述刘崇的暴政,纷纷表示愿意提供王师的后勤保障,只要灭了刘崇那狗东西。此时北汉境内的地方官们也都弃暗投明,向周军款降。符彦卿一边在太原城下问候刘崇,一边遣将攻取周边州县,没多久,汾州(今山西汾阳)、辽州(今山西左权)都改姓“周”了。  符彦卿由于治军不力,导致进入北汉境内的周军多次发生摽掠百姓财物的事件,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都逃了(这些人不长记性,樊爱能是怎么死的?)。柴荣得报,直骂这干兵油子无耻,急下诏抚慰河东百姓,免去北汉制定的苛捐杂税,民心稍稍安定下来。老百姓做为被统治者,老百姓才不管你是刘崇还是柴荣,只关心自己的收成,谁对他们好,他们就支持谁。为了保障军粮运输,柴荣又征调河南、河北、山东临境诸州民夫运粮到前线。  五代乱就乱在了“兵骄将惰”,当兵只是为了捞钱,真到前线玩硬的,他们能不打尽量不打,实在不行就投降,反正他们到哪都有肉吃。对此王夫之有段精彩的评论:“朱友贞、李存勗、李从珂、石重贵、刘承祐之亡,皆非外寇之亡之也。骄帅挟不定之心,利人之亡,而因雠其不轨之志;其战不力,一败而溃,反戈内向,殪故主以迎仇雠,因以居功,擅兵拥土,尸位将相,立不拔之基以图度非分。”  不独武将如此,文臣也个个都是“俊杰”,朝秦暮楚、“人尽可夫”的事干的也不少,今天跟张三混,不成就跳槽到李四那。他们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人才”就那么多,不用他们?看你用谁?或问岳飞:“天下何以致太平?”岳飞痛呼:“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可立致太平矣!”  周军被皇帝狠批了一顿,老实了不少,又恢复了往常的气势。接连拿下石州(今山西离石)、沁州(今山西沁源)、忻州(今山西忻县),从东、南、北三面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通,刘崇成了“孤家寡人”。  显德元年(公元 954年)五月,柴荣率大军北上。柴荣与文武骑马前行,一路上周军马步军纵横成列,旌旗猎猎,不日兵临太原城下。这时契丹军已经来到忻州附近,柴荣决定围点打援,让符彦卿去收拾契丹人。周军开出忻州城外,摆好阵式,迎接契丹军。周军先锋史彦超恃勇逞强,只率二十个好汉冲进契丹阵中,而前来支援的潞州节度使李筠正好赶到,帮助这些梁山好汉杀退了契丹军,斩首二千余级。而史彦超打个了大胜仗(功劳应该是李筠的),有点忘乎所以,招呼二十个猛男去追杀(有毛病!)契丹人。契丹人再不济事,也不怕你这几个人。反过来将史彦超围住,一通乱砍,史将军呜呼毙命!契丹军又趁势回杀,周军没有想到契丹人杀了一个回马枪,乱了方寸,连死带伤好几千,李筠光棍似的逃掉了。  柴荣接着败报,气的连连跺脚:“史彦超有勇无谋,坏朕大事!”史彦超是周朝有名的猛将,他这一完,周军将士心中发毛,议论纷纷。柴荣不想再等,下令攻城。城中的刘崇打阵地战不怎么样,防守倒有点本事,打了几天周军没拿下来。老天似乎也不想让柴荣这么早就出风头,连旬大雨。城里的人好说,城外的人就惨多了,没地方躲,帐蓬也不如房子能顶雨,周营一下子多出了许多病号。  看样子,太原是一时半会拿不下了,柴荣考虑了一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今天不容爷,明个爷再来。传令三军毁营后撤,原先积蓄在城外的数十万斤粮草带不走的就烧掉,不能留给刘崇。周军已经没有斗志了,皇帝一下令,如丧家之狗般,狼狈撤退。有些军爷手上闲不住,边撤边抢百姓东西,军中一片乌烟瘴气。  刘崇想送送柴荣,刚出城就被周军殿后的匡国节度使药元福给请回去了。周军一撤,已经夺得的北汉州县复归北汉,周朝派出来的新任刺史仓皇南退。刘崇心中这个乐啊:“小子,知道老子的厉害了吧。”说着,大白胡子还一翘一翘的,好不得意(还有几天活头?)。  柴荣回京前先绕道去了新郑,拜祭皇帝。来到陵前,柴荣跪在地上放声大哭,直呼:“不孝子荣,未能亲自奉葬,万死不足辞罪,愿父皇神圣有灵,保佑皇周国祚绵长,早日轸灭祯河东残贼,规复山河,拯黎庶于水火!”侍从众人也跟着落泪。  经过这两次亲征,柴荣对那些打仗不怎么样架子倒不小的军爷的底细摸的差不多了,这些人个个都是兵油子,滑的很,冲锋在后,分功在前,这样的军队是不会保持长久战斗力的。柴荣会集群臣检讨此次失利,柴荣心情沉痛的告诉他们:“军中良莠兼杂,势强则战,势危则降,兵油子混进军队不是来打仗的,而是发财的。前次在高平,右军未战及溃,如果不是朕亲临矢石,督励将士,连朕都险些命丧高平。这等混帐绝不能再用!否则不知哪天朕就得被他们卖了!”  柴荣决定利用这个休整的时期对军队进行彻底整治,首先淘汰掉老兵、弱兵,打发回家。然后征募强壮汉子,直接充入禁军。因为如果让地方藩镇募兵,只能增加他们对抗中央政府的风险。由中央遴选,军队自然掌握在柴荣手中,不管是盛世乱世,没有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精锐部队是不行的。  柴荣亲自检选,在眼皮子底下亮真家伙,而功夫好的就当禁军头领。这样一来,虽然军队人数少了,但战斗力强了,自古强兵在精不在众,人多了没用,反容易误事,君不见当年苻坚东拉西凑了九十万乌合下江南吗?朱序一呼,“秦军败了!”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淘汰冗兵还能省下不少军费,财政状况也随之好转。而且禁军队所用经费由中央财政直接拔付,也保定这支军队的稳定。柴荣建立起的这支军队“兵甲之盛,近代无比”,后来讨伐淮南、北上攻契丹,立下战功无数。宋赵匡胤称帝后,南征北战,统一中国,靠的也是柴荣的禁军主力。  显德元年(公元 954年)的十一月,从河东传来一则重要消息:盘踞在太原的北汉皇帝刘崇病死,次子刘承钧继位。
  柴荣从来就没怕过刘崇,但对刘崇的“耶律叔叔”倒是不得不防,契丹人不比北汉。契丹人经常仗着自己的骑兵优势,窜到河北烧杀抢掠,因为机动性比较强,境内周军拿这伙“马贼”也没什么办法。柴荣为了防御契丹,于显德二年(公元 955年)的三月,在深州(今河北深县)和冀州(今河北冀县)之间的李晏口(今河北下博境内)设置静安军,派大将王彦超驻守李晏口。李晏口旁依胡卢河,凭深扼冀,是重要的军防要塞。契丹不希望看到李晏口的军防工程竣工,前来拆台,被王彦超痛击一阵,败了回去。契丹领教了柴荣的本事,没事再不敢上门拜访了,河北百姓深受其惠。  汴梁自石敬瑭再次建都以来,到了柴荣差不多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柴荣胸怀天下,对狭小的汴梁自然不太满意,决定大规模的扩建汴梁。当然这个季节农民都没有空闲,为了不耽误农业生产,先画好新城轮廓,以待来冬开始动土兴建。这次扩建对开封建城史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如果说梁朱温定都开封是开封成为“重量级”历史名城的第一个台阶的话,那么柴荣扩建则为后来开封在北宋时期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大都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柴荣不是个能坐得住的人,进行内政建设的同时也没失去削平天下的志向,毕竟卧榻之侧群狼俟顾,换成任何大脑正常的人都不会睡得着觉。柴荣下令群臣每人写两篇作业,谈谈自己对国家大政的看法,看这帮“食肉者”能不能有什么好策略,养他们不是白养的,光吃干饭不做事的人柴荣是很讨厌的。  众人领旨回家做作业去了,不久都把作业交了上来,柴荣一一审查,越看越头疼,这都写的什么啊,歌功颂德,马屁拍的怪溜,有个屁用?翻着翻着,柴荣眼前一亮,发现了一篇奇文,署名是比部郎中王朴。  王朴是山东东平人,精通诸家兵法,很有战略眼光,他在文中说:“自唐晋以来,中国(指中原政权)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人主昏庸于上,而人臣弄权于下,军人骄横拔扈,渐成积弊。现在陛下胸怀四海,当首先近贤臣远小人,人如墨朱,近者如也。言而有信,奖赏有功而惩戒过失,天下人就都愿意为陛下效死。陛下应该提倡节俭,不然上行下效,奢糜风起,就将动摇陛下的统治基础。  至于边患,臣认为南方诸国实力较弱,比北方的契丹好对付。尤其是江南李唐,据有淮南千里沃土,其主李璟昏庸无道,国内宵小为党,国势渐衰,陛下可以先取淮南,定江北之地。然后休养时日,再传檄岭南、两川、闽浙,令速早降,不然王旗指处,四方披靡。南方平定之后,大周的实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就可以抵消契丹凭仗十六州时常南犯的优势。而河东残贼是我朝死敌,对他们只有用武力强行解决。刘氏自高平败后,已经没有和大周相抗衡的实力,不过借着契丹的威风苟延残喘而已。  我大周兵强马壮,万乘大国,何惧鼠窃之辈。陛下英武,三军用命,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一步一步的完成统一大业。”柴荣越看越兴奋,激动的无以名状,立刻晋升王朴当上开封尹,做自己的左右手。  王朴的这篇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文章就是五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平边策》,王朴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先易后难,先取江南,后取北方。后来宋赵匡胤的统一进程实际上就是按王朴的《平边策》照葫芦画瓢,北汉也确实是五代十国时最后一个消灭的政权。至于王朴死后,柴荣为什么要放弃既定战略而北伐契丹,柴荣有以下考虑:南方诸国中只有蜀国和南唐与周朝临界,李璟已经被打懵了,不足虑。蜀国孟昶倒是能在西边闹点动静,但也只是癣疥之疾,何况柴荣对蜀早就有备。其他的小政权更是不值一提,而且和周朝不搭界(荆南倒是搭界,可有谁相信荆南会给柴荣造成麻烦?),他们反谁去?  柴荣北伐契丹的主要战略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在北方建立完善的山地防御体系,相对北汉,契丹才是周朝最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契丹已经基本完成了封建化,是一个强大的封建农奴制军事集团,契丹高居燕云山险之地,俯窥山南千里平原,游骑纵横,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柴荣认定南方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后,北伐也是势在必然。  柴荣本就怀有统一大志,王朴此策正合心意,雄心勃发,开始着手启动统一进程。正好这个时候西边的秦州(今甘肃秦安,著名的 "陇西成纪"便是)、凤州(今陕西凤县)等地百姓因为忍受不了后蜀政权的苛政,向周朝乞兵。柴荣当然愿意帮忙了,派凤翔节度使王景与宣徽南院使向训率兵前去收复秦凤二州(在后汉之前属于中原政权)。不久后,周军在凤州黄花谷大败蜀军,蜀军高彦俦部败退青泥岭(今陕西略阳北),周军连取秦州、凤州、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这四州都是后晋灭亡时,时任雄武军节度使的何建献给孟昶的。不该孟昶吃的,到底还是吐了出来。  接下来柴荣又干了一件事,因此事柴荣在本素不相干的佛教界大大的有名。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名词叫“三武一宗法难”,说历史有四个皇帝曾经抑制过佛教的发展。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佛教自汉明帝刘庄时传入中国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著名的梁武帝萧衍就是个“菩萨皇帝”。随着佛教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介入,佛教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冲突也逐渐公开化。三武毁佛,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沉重的打击,但往往是“人亡政息”,三武一死,佛教又渐渐恢复了元气。到了五代,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负责影响比较突出,比如寺院占有良田和壮劳力,国家要出钱养活僧尼,而且许多寺院收集铜器建造佛像,铜价大幅上涨,国家不堪重负。  柴荣准备对周边敌对势力大动干戈,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雄厚的财政基础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柴荣才下定决心,对佛教进行大规模限制。柴荣颁布命令,保留一些必要的佛教场所,其余的寺院一律废除。准备出家者必须得到家长的同意才能成为僧尼,男子十五岁以上并且能读至少一百篇佛教文章、女子十三岁以上至少能读七十篇佛教文章的才能出家,不准私自受戒,而且只能到政府规定的几座大寺院中进行注册。严厉禁止搞迷信活动,不许僧人自残惑众(善举!),禁止私造铜像,把多余的铜器入缴官府,否则一旦查出私藏 5斤铜器以上者论死。  原先在后周境内的 33030座寺院只保留了 2694座,注册僧人 42444人,尼姑 18756人,还俗了 61200人。有人认为柴荣这么做太过严厉,柴荣说了一番大道理:“佛家普渡众生,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心中有就佛,佛像不等于是佛。朕只是对佛教进行改革,并没有毁灭佛教。朕此举,一是救佛,二是救民,佛民两便,有何不可?而且朕听说佛家普渡众生,就是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布施,损失点铜器土地算得了什么?如果朕的身体可以拯救黎民百姓的话,朕又有何惜?!”真是仁人之见,怪不得大儒司马光狠狠的把柴荣臭夸了一顿:“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经过一番整顿,周朝的实力大大增强,耕种面积大了,老百姓多了地种,自然高兴。国家也充实了财政,被寺院"霸占"的青壮劳力可以征募入伍。柴荣也许“对不起”佛教,但却对得起天下!
  柴荣把内部事务处理妥当之后,下一步就是准备兴师动众,开始他的统一大业了。第一个目标不是契丹卵翼下的北汉,王朴之前的说先南后北,先唐后蜀,正和柴荣的想法一致。柴荣早就看上了淮南这片千里沃土,淮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淮南是长江一线的战略外围,不打掉淮南,江南就稳如泰山。三百多年前,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吕梁大败陈朝吴明彻部,将陈军最精锐的主力消灭殆尽,随后宇文赟夺去淮南,从而让后来的隋文帝杨坚顺顺当当的下了江南。柴荣想:宇文邕这个大周皇帝能取淮南,朕这个大周皇帝为什么就不能?!  显德二年(公元 955年)十月,柴荣遣宰相李穀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南征军统帅,许州节度使王彦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赵匡胤的好朋友)等十二人为副,以所部兵马南下。柴荣吸引了上次北伐太原时官军出现剽掠百姓的教训,在南征诏书中特地交待:“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掳焚烧必令禁止”。  和五代同时期的十国中,在历史上的名气都不是很大,而其中名气最响和实力最强的一个,就是南唐。公元 937年,原名徐知诰的李昪废除吴国皇帝杨溥,在金陵称帝,国号大唐。李昇没多少知名度,但他有一个宝贝孙子,可以说人人尽知:南唐后主李煜。而此时做为柴荣对手的南唐皇帝,是李煜的父亲,唐元宗李璟(也称南唐中主)。  李璟前几年灭了闽国和楚国,意气风发,甚至起了北伐中原的雄心,可惜李璟华而不实,没多久,湖南丢了,福建也丢了大半,弄的灰头土脸。李璟的爱好是填词,和好朋友冯延巳(音四)一起比较词章。突然一声炸雷传来:周军南下,声势空前,周军前锋已至寿州(今安徽寿县)。李璟只好放下诗词爱好者的身份,以大唐帝国(应该称为小唐帝国)皇帝的身份调兵遣将,命神武统军刘彦贞率三万唐军赶赴寿州,协助驻守寿州的清淮节度使刘仁赡。奉化节度使皇甫晖和常州团练使姚凤率三万唐军出屯定远(今安徽定远),协同刘仁赡等部防御周军。随后又派六皇子安定郡公李从嘉(大词人李煜正式出场,虽然这时还只是混个脸熟)为沿江巡抚使,负责沿江一线的防御。  周军统帅李穀率军从正阳(今安徽寿县)渡过淮河,进入南唐境内。周军比较生猛,接连取得三场小规模战役的胜利,李穀这人也有意思,三场小胜一场不落的都报给了柴荣,生怕皇帝忘了记功。柴荣高兴之余,想到还从没到南方去过,正好趁这个机会去玩玩,于显德三年(公元 956年)正月八日下诏亲征淮南。行前柴荣没忘扩建汴梁城的事情,发动十余万农民趁着农闲开始动土,并留下向训和王朴守汴梁,自己率禁军南下。  而唐军刘彦贞部已经到了淮河边上,防御周军。周将李穀有些害怕,不想送死,对众将说:“南军势盛,且善长水战,水战我们不是对手,不如退后,等皇帝到来,再做打算。”便率军回撤至正阳,把粮草也烧了,军中大乱。柴荣听说李穀准备撤退,忙派人去阻止李穀胡闹,但晚了一步,柴荣大骂李穀糊涂。  刘彦贞看到周军后退,想出出风头,挺军北上,也来到正阳。唐军人多,遍布淮南南岸,阵势非常浩大。刘彦贞不想错过时机,全歼李穀部,寿州城中的刘仁赡急忙劝止:“现在不是打速决战的时候,周军后队马上就跟上来,将军应该以逸待劳。”刘彦贞听不进去,甚至不让唐军吃饭,催赶着前去进攻周军。  刘彦贞也命中该绝,正好遇上渡过淮河的周军李重进部,周军是吃饱喝足过来的,自然有力气打。刘彦贞没听说过李重进这个人,哪把李重进放在眼里?  下令布阵,马军在前,而刘彦贞有丰富的创造力,将战马用铁条连起来,马卒都持着用木头刻的怪兽盾,号称“揵马脾”,为了不让周军过来,在阵地前面撒下无数的铁蒺藜。周军看到刘彦贞在耍宝,都狂笑起来:老子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从没见过这等活宝。  李重进不管刘彦贞搞什么花活,既然上战场,早就将生死抛到云外,还在乎你这个?李重进大喝:“杀!”周军的将士们叫喊着冲杀过来,唐军的同志们都还没吃饭呢,都饿的两眼昏花、金星乱冒。何况前军都被铁条给拴死了,根本没法动弹。周军这个乐啊,管不了你“揵马脾”还是“揵驴脾”了,好一阵屠杀,唐军死伤殆尽,伏尸三十里,淮河里血腥冲天(这就是历史!),刘彦贞光荣殉国。  而前来助阵的唐军皇甫晖部和姚凤部不敢来触李重进的霉头,撤到了清流关(今安徽滁县),而镇守滁州的地方军政长官王绍颜干脆弃城逃回江南去了。  刘彦贞连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具备,还打什么仗?军人靠什么打仗?勇敢顽强,但首先要吃饱饭,别说在冷兵器时代军人要吃饭,现代战场上不吃饭也能打胜仗的谁见过?而且最愚蠢的是刘彦贞居然把马军固定起来,阵地战讲究一个灵活机动,骑兵作战尤是如此。甚至怀疑刘彦贞是不是被周军收买了,也不象,因为刘彦贞也战死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统帅之间的博弈,南唐军主帅如果换成是李重进,李重进绝不会做这等傻事,真不知道李璟怎么会派出这些活宝出来。  过了几天,大周皇帝柴荣御驾亲临前线,柴荣对李穀擅自后退非常不满,让李重进取代李穀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柴荣军于淝水北岸(让人不禁想起了苻坚),下令猛攻寿州城。城中的刘仁赡早就做好了防御准备,任你周军大水来,我自有土堰之法,一时没攻下来。柴荣再发河南、山东、苏北一带数十万壮丁来到寿州城下,协助官军攻城。  周军架梯四面攻城,但都被城中唐军给压了下去,周军不服,继续围攻,不分白天黑夜,狂攻不止。周军仗着人多,一拔被打掉了,另一拔再接着上。甚至周军在城下擂鼓吹号,寿州城内的房屋墙壁都震动不已。而城外的南唐援军根本打不进来,只好在外围“观战”。  都说唐庄宗李存勖英武神勇,经常亲冒雨箭上阵督战,柴荣比起李存勖似乎更加有魅力。柴荣坐在胡床上,左右侍卫抱剑而立,柴荣指挥三军攻城。这正好让刘仁赡看到了,心想“擒贼先擒王,如果能了结了柴荣,我就可以翻盘。”便取出一张雕胎弓,搭箭朝柴荣就射。可柴荣距离太远,箭距离柴荣几步之地就掉在地上。  柴荣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你刘仁赡不是想射死我吗?好!“来人,把胡床搬到刘仁赡箭能射到的地方去!”侍卫:“……”柴荣大喝:“搬过去!”,侍卫只好照办。  柴荣又坐了下来,不断招呼城上的刘仁赡:“刘将军,朝朕这射!若箭不够,朕可以给你。”。刘仁赡也不客气,挽起强弓再射,可这支箭再次落到了柴荣前面不远的地方。刘仁赡大惊“怎么就是射不死柴荣?难道这真是天意不成?”把弓丢到地上,仰天长哭:“此城必破,吾必不守,但身是唐臣,终不做乞生之虏!唯欠一死,报我君王。”  刘仁赡射不死柴荣,柴荣也攻不下寿州城,两军就这样僵持着。柴荣没想到刘仁赡这么硬朗,派人去城中劝刘仁赡:“刘将军忠勇无二,义烈可风,但寿春孤城,终不能抗十万无敌王师。两军死战于此,城中百姓何罪?受此惊恐?降我大周,位不失三公!”刘仁赡将来使乱棍打出:“回去告诉柴荣,仁赡终死,绝不屈节!”  柴荣还不死心,只带着几个侍卫到城上,大声招呼刘仁赡:“刘公何苦!李璟昏乱,早晚要被朕生俘汴梁,公为谁守?朕素服公之肝胆雄略,若公能顺民心天意,与朕南征北战,扫定四海,万民安乐,岂不快意?!”  刘仁赡微笑不从,答:“仁赡效节唐室,自当全一而终,今日之事,唯有死战!”  后周共有四座皇陵,郭威的蒿陵,柴荣的庆陵,柴宗训的顺陵,柴荣大符后的懿陵,在新郑县郭店境内。庆陵规模很小,如果不是坟前立碑,谁又能想到,睡在下面的就是曾经威震天下,差点统一中国的大皇帝柴荣?历史过于残酷,血肉躯变冢中骨,千年沧桑,让人感叹。
  柴荣精通兵法要诀,知道不能师老于此,万一等到周军力疲之时,南唐援军杀过来,这仗就没法打了。柴荣决定先敲掉南唐军外援,派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带着禁军一部夜袭清流关,拔掉南唐国都金陵的外围要塞,一是断掉唐军救援寿州的可能,二可以威慑一下李璟。赵匡胤轻进至清流关,唐将皇甫晖驻扎在关外山前,看到周军来了,做好应战准备。哪知赵匡胤抄了皇甫晖的身后,从山后边杀了过来。皇甫晖不知周军底细,不敢战,撤入滁州。赵匡胤在后面跟着,皇甫晖在城上对赵匡胤喊道:“姓赵的,咱们弟兄各为其主,并没有私仇,有种的等我出城列好阵,咱们再会会,敢不敢?”  赵匡胤大笑“君子不乘人之危,我等你就是。”皇甫晖率军出城,两军开始捉对厮杀。赵匡胤拍马挥棍,直取皇甫晖,皇甫晖哪里是赵匡胤的对手,没过几个回合,被赵匡胤一个蛟龙出水,一棍打在皇甫晖的后脑上,颠下马来,周军上前把被打成“重度”的皇甫晖捆成了粽子,另外一位唐将姚凤也享受了同等待遇。赵匡胤率得胜之师进入滁州。  关于赵匡胤镇守滁州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时任周朝的马军副都指挥使,奉柴荣命令,前来帮助赵匡胤守城。赵弘殷来到滁州城下时已经深更三夜,赵弘殷在城下叫门,赵匡胤知道父亲来了,但这里不是讲私情的地方,便大声回道:“虽然我们父子情谊相关,但匡胤为大周守城,半夜不识军情,不敢放大人进来。”到了天亮时分,赵匡胤这才打开城门,放赵弘殷进来。  赵匡胤公事公办,确实值得称道,这时的赵匡胤还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想多建军功,多博得些富贵。但赵匡胤的这种态度,千载之下仍不失借鉴意义,现在的有些人,假公肥私,奉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哲学,手头有点权力,就把七姑八婆的都塞进来吃皇粮。人都是有感情的,但这种私情不能凌驾于国家民族的利益之上,不然,人人如此,天下不乱何待?  为了给赵匡胤找个帮手,宰相范质推荐原在永兴节度使刘词门下的幕僚赵普来做滁州军事判官,赵匡胤和赵普都是幽州人,同乡也且都姓赵,关系自然一处就好(想起了三国时赵云和赵范,呵呵)。赵普是宋朝开国名相,为相二十余年,古时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赵普说的。  唐军经过几场挫折,士气大沮,南唐皇帝李璟见柴荣可不是亡闽的王延政和亡楚的马希崇,不想再打下去了,派人去和柴荣讲和,希望柴荣就此收手,李璟愿意兄事柴荣(还有点骨气,不似石敬瑭),每年都送给不菲的财物。这样的条件岂能打动柴荣?理都理没他。李璟知道柴荣的胃口太大,方才那点小鱼小虾柴荣看不上眼。便派户部侍郎钟谟和工部侍郎李德明来到柴荣驻军的下蔡(今安徽凤台),愿意向周称臣纳贡,并献金器五千两、上锦两千匹、肥牛五百头、好酒两千石,以及其他一些珍玩,希望周军快回去吧。  柴荣既然来了,要的是土地,几个小钱加几头牛打发不了柴荣。柴荣命铁甲武士持械立在中军大帐,柴荣高坐于上,喝问钟谟和李德明:“你家主子这时候知道害怕了?早前为什么通使契丹,谋攻我朝?而且李璟号称唐朝后人,为什么如此不懂规则?你们想说服我罢兵,告诉你们,没这个可能!快滚回去,让李璟快来见朕请罪。不然,朕一怒之下,连金陵都给你们端了。”钟谟和李德明也号称口才一流,但柴荣太厉害了,吓的没敢吱声。  显德三年(公元 956年)二月,探马来报:“扬州城今夜不设防”,城中没有多少唐兵。柴荣觉得有利可图,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和赵弘殷等人率军去攻南唐的东都扬州,给李璟点颜色看看。扬州是之前吴国的国都,在南唐的地位类似唐朝的洛阳。拿下扬州,能把李璟给吓死。  韩令坤轻兵急进,一举攻入扬州,南唐东都屯营使贾崇放火烧城,然后逃去。贾崇真不够意思,他倒跑了,把南唐的东都副留守冯延鲁同志(大词人冯延巳的弟弟)堵在了城中。冯延鲁不想去见柴荣,寻把刀来,剃了一个大光头,换上僧服溜进庙里敲起木鱼来。周军进城后,四下搜找,终于把冯延鲁从和尚堆中揪了出来,送给柴荣念经。柴荣杀他没什么用,先养起来。韩令坤稍做休整,发兵直进泰州(今江苏泰州),泰州将少兵寡,一战既下,刺史方讷窜回金陵。  李璟越打越没脾气,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再遣司空孙晟赴周营求和。而这时周军也没闲着,四处掠地,攻下光州(今河南潢川)、舒州(今安徽潜山)、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孙晟等人赶到下蔡,表示李璟愿意割让寿州、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江苏盱眙)、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光州六州,年输金帛百万,乞求柴荣回师。柴荣对这样的条件仍然不满意,毕竟这时淮南的大半土地都被周军夺去,这时撤回不划算,拒绝了李璟的求和。之前还留在周营的李德明劝柴荣:“请陛下给臣五天时间,臣赶回金陵,请国主尽数割让淮南。”柴荣同意了,李德明回去通知李璟去了。  柴荣这时一直为没有攻下寿州头疼,刘仁赡真是条好汉,能在五代时让一代英雄柴荣如此难堪的,大约只有刘仁赡这独一份了。柴荣让唐使孙晟到寿州城下劝降刘仁赡,孙晟素称南唐忠臣,哪肯干这等有损名节的事情。刘仁赡望见孙晟,重甲朝孙晟下拜,孙晟大声对刘仁赡说道:“刘将军!你现在只有死路一条,别想活着回金陵见圣主,杀敌不成,则杀身成仁!若失节事周,遗臭千载,不足为将军计!”刘仁赡在城上痛哭流涕。  柴荣知道后,大骂孙晟:“我让你去招降刘仁赡,你这是在干什么?难道你不知朕有利剑?!”,孙晟理直气壮的说:“我是唐朝宰相,天下哪有宰相让守牧屈膝降敌之理?!陛下神武明理,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么?”柴荣理屈,只好作罢。  南唐武有良将,文有贤臣,可惜不为李璟所用。柴荣平生最爱惜的就是人才,而且柴荣手下也不缺人才,但英明的君主是不会觉得人才多的,如果刘仁赡和孙晟这样的人才能为柴荣效命,远比送给柴荣金银玉帛更来的实在。南唐人才济济,怎么就出了李璟这样的词人皇帝?南唐这些牌如果由柴荣来打,别说不会弄丢淮南十四州,北伐中原也不是什么难事。李璟自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人,难道忘了李世民是怎么用马周的?象李璟这样出生在帝王家的文学家,人生往往都是悲剧性的,别人不说,他的儿子李煜,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此时已经回到金陵的李德明苦劝李璟速割淮南,以免周军过江,玉石俱焚。李璟直骂李德明误国,而南唐的开国头号重臣、太师楚国公宋齐丘在李璟面前说李德明的坏话:“李德明贪生怕死,不惜卖主求荣,况且割让淮南只能让柴荣贪得无厌。”加上素来是李德明对头的枢密使陈觉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李璟大怒,命斩李德明于金陵市中。  虽然李德明曾经吓唬过李璟“攘袂大言周师必克”,但李璟杀了李德明根本就无足轻重,南唐的败势其实在公元 951年消灭楚国马氏时就已经显现出来。李璟用人不明,朝中充斥着五鬼(冯延巳、陈觉、冯延鲁、查文徽、魏岑),外加一个当道大佬宋齐丘,政治非常腐败。以这样的底子和柴荣过招,没在柴荣生前被消灭就算李璟好运气了。  李璟在众人的劝说下,决定不再对柴荣奴颜婢膝,该来点硬通货了。李璟一边派人去教训到常州来捣乱的吴越兵,一边遣皇弟齐王李景达为统帅,陈觉为监军,率军北上防御周军。名义上李景达是主帅,但实际管事的则是陈觉。  陈觉是南唐著名的“乱鬼”,专门坏人好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李璟派出这么一个宝贝疙瘩,真是不长记性,忘了十年前陈觉在福州是怎么给自己坏事的?这帮蠢货当道,也无怪南唐气数已尽。
  南唐这时略有起色,右卫将军陆孟俊带着一万南唐军从常州过江北上,来收复泰州。按常理说,大敌当前,防御一方应该严阵以待,或者去搬援兵,可守泰州的周兵居然给吓跑了(这是柴荣带出来的兵?),让出空城给南唐军,陆孟俊取得“泰州大捷”后,进军扬州。而坐镇扬州的韩令坤不知是不是吃了泄药,也了精神,也准备弃城逃跑。柴荣知道后怒气冲天:“强将手下无弱兵,朕手下怎么会有这些窝囊废?!”急让张永德提兵来救,韩令坤这才放下心来。柴荣对韩令坤这厮不太放心,又急调赵匡胤带兵驻守六合(今江苏六合),赵匡胤知道其中的利害,传令三军:“发现逃跑的扬州兵,就地打断狗腿。”好友韩令坤了解赵匡胤的脾气,哪还敢逃跑?国法也不能容他!  显德三年(公元 956年)四月,韩令坤见来了援兵,恢复了常态,放胆和南唐军在蜀冈(扬州瘦西湖附近)展开了一场厮杀,周军都怕逃跑被赵匡胤打断腿,自然不敢懈怠。一战下来,南唐军大败,陆孟俊被活捉。正好韩令坤有个小妾杨氏和陆孟俊有灭族之仇,哭告韩令坤,那还有什么说的,陆孟俊死在韩令坤的刀下。  这时南唐统帅齐王李景达率着两万唐军精锐从瓜步(今南京的长江北岸)渡过长江,准备进攻六合的周军赵匡胤部。周军将士要求出兵进击南唐兵,赵匡胤不同意:“唐军两万,而我军只有两千,出城与战,唐军见我人少,士气肯定大振,吃亏的还是我们。不如等他们来到城下,我军以逸待劳,一战必胜。”过了两天,李景达率军来到六合城下,赵匡胤趁唐军立足不稳,纵马直扑入阵中,周军如虎趟群羊,唐军大败,战死五千多,剩下的准备逃到江边南渡,结果众人抢船,互相踩踏,死伤惨重,李景达和陈觉等人急急如丧家之狗逃回金陵。  柴荣屡攻寿州不下,难免有些心焦气燥,柴荣命人涡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处,在今安徽蚌埠涂山附近)建造浮梁,准备过河去扬州,寻找唐军主力决战。随军的宰相范质哭劝柴荣:“大军坐守淮南,已历数月,军心浮燥,长久如此,于军不利。希望陛下休整一下,然后再来不迟。”柴荣也不是知进不知退的人,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本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二十年方才灭了夫差。柴荣考虑了一下,同意撤军。在涡口设立“镇淮军”,留下李重进继续攻打寿州,和刘仁赡进行武力对话。显德三年(公元 956年)五月,柴荣率禁军回到汴梁。  七月,湖南长沙的周行逢灭掉了岳州刺史潘叔嗣,成了湖南的第一把手。周行逢向柴荣称臣,柴荣现在还管不到湖南,就封周行逢武平军节度使,总管湖南军政。  柴荣回师之后,还留在淮南的周军将士们见皇帝走了,反正没人管了,开始撒起欢来,各部主将纵容士兵四处掠劫百姓财物,淮南人民大失所望,也不做“大周顺民”了,跑到山上或湖边,聚众自守。周军不高兴,赶来征剿,居然被这些老百姓给揍肿了脸(真是丢人现眼)。而唐军看到形势有所好转,立刻北上攻取前先被周军夺去的州县,没多久,舒州、蕲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均被唐军收复。周军在上奏柴荣请求撤出扬州,全力围攻寿州,得到柴荣同意后,周军撤出扬州,转向寿州。这次周军将士们做了回好人,没再敢临行前再发“百姓财”,淮南一带的百姓得知周军“重新做人”后,自然放下心来,纷纷向周军献出粮食。  屋漏偏逢连夜雨,显德三年(公元 956年)的七月,柴荣的第二任妻子符氏病故,柴荣哭的死去活来,追谥为宣懿皇后。  唐军打了几个胜仗,心气也高了起来,纷纷要求北上和周军决战。大太师宋齐丘摇头说道:“周军实力太强大了,我们不被柴荣吃了就是万幸,别招惹柴荣了。而且我们给周军一分面子,周军自然会感激我们,寿州之围也可不救自解。”李璟糊涂惯了,居然同意了,让各地唐军据守不战。寿州的刘仁赡本指望周军一败,唐军会赶来解围,哪知道等到黄花菜都凉了,也没见一个唐军过来。  宋齐丘在五代十国也算是个重量级的人物,见过大世面的。他难道不知道柴荣南下要的是什么?一败即退,那不是柴荣的性格。寿州是江南门户,一旦失守,淮南必不可守,等到周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时候,宋齐丘是不是要学南朝陈后主陈叔宝那样逃到井里?李璟和宋齐丘是一对糊涂虫。  周军见唐军没有乘胜来寿州,毫不客气的加紧了对寿州的围攻,周军主帅李重进可不是等闲之辈,治军是有一套的。号称“寿州援军”的齐王李景达和陈觉又来了,不过是在距寿州百余里的濠州(今安徽凤阳)“支援寿州”。唐军人数不少,整整五万,可因李璟有旨不战,当然乐得“观战”。
  李景达窝窝囊囊,并不等于所有的南唐将军都这副德性,淮南屯营应援使林仁肇还有些血性,林仁肇身体上刺着一只老虎,江湖人送绰号“林虎子”(可惜早生三百年,不然上了梁山绝对是条好汉!正好梁山上还有一位林豹子。)林仁肇孤军来解寿州之围,周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在下蔡驻扎,林仁肇在淮河上烧了一把火,企图烧死张永德,可能是“风神”被张永德给收买了,刚才还是南风,突然刮起北风,林仁肇差点被烧死,只好后退。张永德又在距离浮桥不远的地方用大铁索拴住几千根巨木,截住淮河水流,周军在浮桥后防守,林仁肇也有本事也没辙了。  张永德不愧是员良将,为将者要有勇有谋,不然一勇之夫如楚霸王,是成不了大事的。南唐军再次出去水军战舰在淮河上和周军决战,张永德想了个好办法:招募会游泳的士兵,让他们趁夜游到南唐军的战船下面,用大铁链子连起来。随后张永德就发动周军划动大舰,向南唐舰船冲杀过来。南唐大舰一动不动,军人惊为怪事。周军又冲又射,南唐军被射死和溺死无数。  柴荣不断接到捷报,丧妻之痛也渐渐消去,心情好了起来。而之前跟随柴荣到汴梁的南唐右仆射孙晟却暗中向南唐递送情报,被周朝特工捉个正着,柴荣大怒:“前次劝刘仁赡死守,朕已饶你不死,今日如此,还有何说?”孙晟也不怕他,抗言请死:“臣身事唐朝数十年,不能救国家于水火,留此躯何用?请陛下赐死,以全臣节!”  柴荣见他如此强硬,不禁暗自佩服,知道孙晟不会屈节事已,便派都承旨曹翰去赐死孙晟。曹翰来到孙晟寓所,先和孙晟喝酒,没喝两杯,曹翰站起身来笑道:“旨意下,相公有罪我朝,今赐相公死。”孙晟朗声大笑:“知有今日事。”孙晟整理一下南唐朝服,持笏朝着金陵的方向伏地痛哭:“臣晟未能成陛下事,当死以谢陛下,愿天佑我唐,晟死无憾!”曹翰下令,将孙晟一行赐死于东相国寺。  杀完孙晟后柴荣立刻后悔了,象孙晟这样的忠臣,在五代中是不多见,留下来岂不是更好,可惜了。孙晟虽然是个文人,但忠胆照天,实在让人钦佩。相似的一幕在公元 1282年十月再一次发生,宋朝孤臣文天祥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绝笔,横刀燕市中。孙晟和文天祥虽然都是文人,但他们都是英雄,人格的纯粹容易造就英雄。英雄不怕死,怕死不英雄,人生苦短,终免一死,保全名节,虽死何憾?  而留在寿州城外的周军继续群殴刘仁赡,可打了一年多,连抓带咬,就是没有得手。而城中的刘仁赡日子过的更加艰苦,这一年来吃的都是陈粮,而且城外救援根本送不进来。南唐齐王李景达想立点功劳让朝中对自己不满的人瞧瞧,会同南唐军边镐(边菩萨)部、许文稹部、朱元部(朱元就是当年替李守贞突围到南唐求救的那位),从濠州出发,沿淮河西上,来到紫金山(就是让苻坚风声鹤唳的八公山)下,准备里应外合,击溃李重进部。但李重进哪肯给南唐军这个机会,当下就杀了过来,南唐军被杀了五千多了,又退了回去。  刘仁赡见救兵无望,而且身患重病,已经下定了以身殉国的决心。但偏有一个人不想跟着刘仁赡送死,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趁父亲不注意,想逃出城投降周军,但被抓了回来。刘仁赡二话不说,将他最疼爱的小儿子斩首。众将哭拜求免:“少将军一时糊涂,还请大帅饶他,为刘家留条血脉。”刘仁赡咬牙不许。刘仁赡之妻薛夫人哭告将士:“刘崇谏犯了军法,罪当论斩,如果有罪不惩,我和刘将军还有什么脸面见三军将士?”  刘仁赡将儿子首级巡视城中,三军尽哭。京剧有出戏叫《辕门斩子》,讲杨六郎要杀儿子杨宗保的故事,但这件事情是虚构出来的,杨延昭的儿子叫杨文广,也不叫杨宗保。但刘仁赡辕门斩子却是真实的历史,可惜后来说书的没渲染五代十国的故事,所以刘仁赡辕门斩子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真为刘仁赡而感动)。
  周显德四年(公元 957年),柴荣刚在汴梁过完新年,便召集群臣议淮南军情。多数人不想再打下去了,刘仁赡太能耍了,不如以后再找机会吧。柴荣沉吟不语,让宰相范质去问问已经抱病卧床的前淮南道行营都招讨李穀,看他怎么说。李穀递了一个折子,说“寿春已经被我军围困一年有余,粮草耗尽,不会撑多少时间了。希望陛下能再次御驾亲征,鼓舞三军士气,寿春不日就可拿下。”李穀上次逃跑,被柴荣臭骂一顿,这回开窍了。当然反正他已经有病去不了,给柴荣戴戴高帽子,能白捞个人情。  柴荣果然大喜,以开封府尹王朴留守汴梁,即日再度南征。上次仗打的乱七八糟,这次柴荣不想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他要一战成功。柴荣率禁军来到下蔡(今安徽凤台),远望寿春,见城上的南唐旗帜高高飘扬,守备严整。柴荣对刘仁赡这个老对手不由肃然起敬:真是个了不起的汉子!柴荣身披重甲,在城下来回巡视。同时命赵匡胤去攻取城外不远的两座南唐军大营,南唐军听说柴荣又来了,全都吓跑了,赵匡胤砍了三千多颗人头回营报功。  但紫金山还盘踞着数万南唐军,对柴荣是个很大的威胁,柴荣自然要拔掉这根刺。柴荣命众将前去剿灭紫金山下的南唐军,周军有点意思,有柴荣是一副模样,没有柴荣又是另外一副模样。周军将士用命,闯入南唐军中,东杀西砍,南唐军又多了一万多冤死鬼,边菩萨、许文稹等人被活捉,李景达等人沿淮河南岸向东撤退,周军紧紧追赶。  柴荣不甘寂寞,带着几百精锐骑兵在淮河北岸平行追击,并急命河中周军水师速来劫杀南唐军。周军水陆诸兵种联合作战,将南唐的残兵败将团团围住大开杀戒。南唐军五万人马,能有幸避免成为周军刀下之鬼的只有一万不多,又是伏尸数十里,淮河里飘满了尸体,惨不忍睹。李景达等人勉强保住小命,回到金陵哭鼻子去了。经过这几次惨败,南唐军的主力基本上被周军歼灭,剩下的还要防守边境,能再和周军掰腕子的不多了。  柴荣回到寿春城下,南唐军已经不再对自己围攻寿春构成什么威胁了,柴荣决定要彻底解决寿春城的刘仁赡,再这样耗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这时的寿春粮食吃尽,军民面露菜色,根本不可能再顶住周军超强度的攻击。但柴荣担心如果强攻寿春,会伤害到刘仁赡,柴荣一心要收下刘仁赡这位忠胆孤臣。  柴荣命人带着亲笔写的劝降信来到寿春,劝刘仁赡速降,刘仁赡这时已经病重卧床不起,但还是不降。刘仁赡想做大唐忠臣,他手下的有些人可不愿意杀身成仁,年轻轻的,为什么要陪刘仁赡送死?监军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人私下冒名刘仁赡给柴荣写了一封降书。柴荣和他们商定在城下受降,周廷构命人将几度昏厥过去的刘仁赡放在担架上抬到城北,去“主持”受降仪式。  柴荣率军入城,在城北见到了这个能让自己如此难堪的刘仁赡,快六十岁的老人,胡须花白,但气质雄毅,一看就是个正人君子。英雄惜英雄,自古皆是如此。柴荣越看越感动,当即拜刘仁赡为天平军节度使,下诏:“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命人速将刘仁赡抬回城中治疗,用最好的御医,用最好的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救活刘仁赡。  但此时的刘仁赡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没有了知觉,周显德四年,即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 957年)三月二十四日夜,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名将刘仁赡病死于寿州城中,寿五十八岁。刘仁赡死讯传来,城中父老伏拜痛哭,泪水盈城。刘仁赡夫人薛氏痛丈夫此生辛苦,连哭五日,绝食而死。刘仁赡手下的一些将士不愿做降兵,望空三拜刘仁赡,横剑殉国。柴荣不住的感叹,在寿春城中厚葬刘仁赡,三军肃立,默默无语。随后柴荣追封刘仁赡为彭城郡王。  金陵中的李璟得到刘仁赡殉国的消息,哭昏数次,捶胸顿足,后悔万分(宋齐丘这时在哪里?),追封卫王。刘仁赡虽是武将,但熟读百家书,儒雅好文,兼通兵法,时人比做孙吴再生。五代十国时勇将不少,但真正能让敌我双方都感动的死节名将没几个,一个刘鄩、一个刘仁赡(王彦章也算一个)。梁朝的刘鄩和南唐的刘仁赡算是真正的英雄、刘鄩侠骨柔肠,刘仁赡忠贞不二,比起那些靠打仗混饭吃的滑头将军,人品不知高出了多少倍。柴荣是刘仁赡的敌人,但他对这位敌人的气节给予极高的评价。  寿州终于拿了下来,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不管怎么说,得到寿春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江南大门的钥匙,李璟没几年蹦头了。这两年将士们也打累了,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柴荣懂得这个道理,处理完寿春事宜后,柴荣返回汴梁。  回到汴梁后,柴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前大将韩令坤之父、前许州(今河南许昌)行军司马韩伦贪脏枉法为州民武都所告发一案,因为韩伦犯罪情节比较严重,柴荣准备杀一儆百。但韩令坤哀求柴荣宽恕老父一死,韩令坤素有军功,柴荣实在驳不过韩令坤的面子,从轻发落,将韩伦发配到沙门岛(今山东蓬莱长岛)。  因为韩伦的案子,柴荣自然就联想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以光禄卿身份“退休”的柴守礼。柴守礼虽然窝囊无用,但因为生了一个英雄儿子,地位自然与众不同。柴守礼和当时的朝中重臣王溥、王彦超、汪晏、韩令坤等人的老爹在西京洛阳组成一个“阿父党”,以柴守礼为首(儿子是皇帝嘛,当然老柴第一了)。这些老爹们仗着儿子们的地位,在洛阳胡作非为,好事不干,坏事做绝,弄的洛阳城中经常鸡飞狗跳。洛阳百姓对他们头疼不已,又不敢招惹他们,称他们为“十阿父”。  柴守礼更是过份,曾经因为一件琐事杀人,被死者家属扭到了官府,要求惩治柴守礼。地方官一看是皇帝的老子,吓的魂飞魄散,趁人不注意溜了。换是别人,地方官还敢管,这可是当今万岁的生父。  即使柴荣继位后至死不见柴守礼,但毕竟骨肉相连,这个官司对不起,不敢接。柴荣知道后,也颇感棘手,治与不治都不妥,后来干脆不管了,由他去吧,反正活不了几年了,并对死者家属给了一定补偿。  对于柴荣的做法,欧阳修倒看的很开:“柴荣杀了柴守礼,也不能让天下再无杀人案件,而如果柴荣真杀了柴守礼,就有点忘恩负义了。柴荣最需要做的不是杀柴守礼,而是杜绝这类恶性刑事案件的重演”。虽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皇上他爹”,换成同辈或小辈的,柴荣早就动手了。确实不必过多指责柴荣,现代的法律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过完全的公平,这样的公平只存在于理论上,不存在于现实中。  这两年在淮南费了不少心思,感觉也比较累,柴荣也趁这次回京好好休息一下,但老爹这帮人实在太不象话,让人抓了把柄,柴荣自然很不高兴。柴荣曾经下诏在宫中修造永福殿,让太监孙延希当监工头。  这日柴荣无事,便微服来到工地看看,此时正值午餐时间,当柴荣看到来服工役的农民居然用脏木棍在瓦片中盛饭吃,柴荣心被刺痛了,他拔的钱款难道不够这些工匠吃几顿饭的?肯定是孙延希从中贪墨,当即命人把孙延希抓来,当众斩首,并改善工匠们的伙食。  孙延希贪污公款确实该杀,柴荣要做天下共主,连工匠的午餐都不管,传出去是要被人笑话的。对这号无耻之徒就要发现了一个处理一个,孙延希们贪掉的绝不只是几两银子,而是民心。并且孙延希捞好处,让柴荣背黑锅。联想到现在,不也是如此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红头文件到了下边就成了空头文件,废纸一张。贪污民心是最大的贪污,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老百姓是不会容忍长久如此的,又想起那句金石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上次出征淮南前柴荣曾经下诏扩建汴梁城,这时的汴梁城已经初具国际大都市的规模,但汴梁的水运交通还比较落后,各地物资运抵汴梁的成本太大,柴荣想到了疏通水道。显德四年(公元 957年)四月,柴荣决定动用民夫开始疏通汴水和广济河(也称五丈河,迄于山东梁山泊。梁山泊就不用多介绍了吧,呵呵),将两条河道沟通后,山东河北的进京物资就可以走广济河,这样将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  而这时,从淮南前线传来南唐的濠州(今安徽凤阳)监军郭廷谓率领水军毁掉涡口的浮桥,并在定远(今安徽定远东南)大败周武宁军节度使武行德,死伤千余,武行德侥幸逃命。柴荣不禁深锁眉头:“这帮饭桶,成事不足、坏事有余。”  柴荣决定第三次出征淮南,前两次虽然有所收获,但淮南并没有完全夺过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能给李璟这样的机会。柴荣先是改革了官员任用制度和社会治安的法律,并让“法律专家”、右庶子剧可久开始着手修改刑律。把内政理顺之后,柴荣这才放心的踏上第三次南征的道路。  显德四年(公元 957年)十一月,柴荣率禁军南下,不日来到濠州城外。柴荣看到在濠州东北淮河中有一个名做十八里滩的沙滩,上面盘踞着不少南唐水军,柴荣不喜欢。柴荣想了一个好招法,让赵匡胤带着数百重甲武士骑着随军饲养的骆驼浮水过河,冲到滩上,赵匡胤对这些鸟人实在有些大材小用,一阵乱揍,灭了这个水寨。  随后,柴荣率禁军攻取濠州,镇守濠州的郭廷谓竭力死守,并趁夜率军攻入周军营中,周军一阵大乱,死伤不少。柴荣大忿,穿上甲胄,持剑纵马杀入阵中,和南唐军玩命,周军人多,几下就把郭廷谓打回了城。柴荣顺手将濠州旁边的军事据点关城和一个水寨拿了过来,斩首两千多,烧了南唐的战船七十多艘。接着又开始进攻另外一个军事据点羊马城,羊马城对濠州至为重要,被周军攻下后,守城的郭廷谓看到这个样子,知道守肯定守不住了,只好投降。  柴荣稍做休整,带领水军乘大舰沿淮河西下,赵匡胤带领精锐马步军平行前进。到了涡口,驻守在这里的南唐军很讨厌柴荣隔三差五的来淮南找事,想做了柴荣。哪知没做掉柴荣,反被柴荣给做掉了,南唐军大败,送给周军五千颗人头,南唐军拼命东逃。柴荣不想放过这伙“淮贼”,想跑?看你能跑到哪里?  柴荣继续率水军由淮河东下,赵匡胤依然在地上骑马跟着(淮河中禁止跑马)。柴荣一路东来,各地唐军水寨纷纷投降。柴荣一直追到泗州(今江苏盱眙),命赵匡胤率敢死士薄城,赵匡胤身先士卒,周军很快就攻下泗州的附城月城。柴荣不让休息,继续给我狂攻。柴荣亲自上阵,指挥将士攻城,城上射来的箭也被柴荣给拨掉了不少。周军士气正盛,区区泗州能奈何了这帮虎狼?南唐泗州守将范再遇摇起白旗投降了。  显德四年(公元 957年)十二月,柴荣还是老一套,他在水上行舟,赵匡胤地上跑马,两人比赛看谁跑的更快。很快就到了清口(今江苏淮安清江,当年庞师古丧命的地方),周军大造声势,号鼓暄天,震慑南唐军民。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大破南唐水师,南唐的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固守不出,而南唐保义军军节度使陈承昭带着一些残兵朝东逃窜,被柴荣看到了。  柴荣操刀大喝:“淮贼休走,看朕拿你!”说完纵马直追,赵匡胤也带着精壮马军跟着柴荣沿岸直追。一直追出了六十里地,在今江苏涟水一带赶上陈承昭,柴荣回顾赵匡胤:“在朕面前亮亮你的本事!”赵匡胤也乐得在皇帝面前逞回威风,活捉了陈承昭。  象柴荣这样的马上皇帝确实很有魅力,事必躬亲,下马治国、上马行军。这样的男人在五代里头没几个,勉强能算上李存勖,但李存勖是个政治白痴,李存勖的魅力比起柴荣来,逊色的太多。在现代商场上,最受大众欢迎的还是那些霸气的领袖型企业家,领导者有魅力,他所领导的企业就有魅力,这和治国治军是一个道理。  这一通折腾,柴荣基本上把驻守在淮河一线的南唐水军灭的差不多了,南唐地处江南,水网纵横,水军是他们对抗周军的一张王牌。现在这张王牌没了,南唐的骑兵和步兵根本不是多由北方强壮汉子组成的周军,柴荣可以慢慢收拾李璟了。收编了濠州的南唐军之后,柴荣立刻率军南下天长(今安徽天长),刺史易文赟出降。柴荣对古称“扬一益二”的江淮财赋重地扬州怀念不已,便命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带着骑兵去扬州走一趟。  而南唐皇帝李璟虽然昏愦,但毕竟不是晋惠帝司马衷那样的白痴,对眼前的形势很清楚:淮南已经不属于他了,为了不至惹怒柴荣倾国之兵南下江南,现在李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彻底放弃淮南,把北方防线从淮河南撤到长江一线。李璟发兵过江来到扬州,将城中百姓尽数用舟载到江南,只留下一座空城。武守琦不战入城,接着又奉柴荣的旨意去收泰州,南唐人望风披靡。  转眼就到了显德五年(公元 958年)的春天,原属南唐的淮南尽数被周军夺去,王朴在《平边策》的第一步战略基本得到实现。柴荣想让李璟长长见识,有点自知之明,不要再打淮南的主意。柴荣想让周军水师大舰想走水路经淮河到长江上转转,但淮河水道北神堰(今江苏淮安北郊)过于狭窄,大战舰过不去。  柴荣决定亲自考察一下当地地形,以便规划开通水道,柴荣在淮河沿岸转了几天,让规划人员按照他的指示设计水道草图。规划好后,柴荣发动民夫数万只用了十几天的功夫就疏通了原先较窄的漕渠水道。柴荣疏通漕渠水道在京杭运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北宋统一后,江南财赋可以从长河沿漕渠北上淮河经古汴水运抵开封,大大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柴荣留在楚州城外准备攻城,先让百艘兽头大舰经漕渠南下,让南唐人看看大周水师的雄姿,在心理上彻底摧毁南唐军的反抗。周朝水军一路前行,驶到长江瓜州渡口(今江苏镇江瓜口)时,周军战舰组成方阵,在江上来回游弋,周军将士在舰上擂鼓吹角,声震数十里。长江南岸的南唐军民看到周军“势同震霆烈焰”,足见柴荣的气魄何其宏大,唐人为以天神下降(隋灭南陈时杨素也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歼灭任务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