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什么一手面朝自己,一手朝外街道

&&&作者:确
&&拳界历来就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的说法。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肯轻易传人。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
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问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
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
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想要练好太极拳,下盘功夫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腿功练习方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髋(胯)骶松后内劲才能下达至足,腿的灵活、劲力的大小取决胯、骶的圆活。故此式更应认真体悟。
&&&&&&&松胯法:两脚分开约30-40厘米,足跟相对,足尖外撇至极限时双脚成“一”字,两腿伸直,身体中正,双手在胸前合十成掌,然后曲膝下蹲至大腿成水平时由百会穴带领站直。一上一下共49次。吸气时意在下丹田(脐下1.5寸)。动作越缓越好。
&&&&&&&开骶法:双脚平与肩宽站立,双脚尖内扣至极限亦成“一”字时,身体向前俯,双手在体前抱圆。身体前俯至极限时,由大椎带领往回收,一前一后为一次共49次。吸气时意在下丹田。本式对全身的平衡通过双脚的调节而达到上、下、左、右均衡的状态。在实战中不论哪一个角度发力都可达到最佳状态。
&&&&&&&松膝法:双脚并拢站立,双手叉腰,脚部放松向下跪,胯向前靠,使大腿与躯干成一直线,下颌内扣,头顶向上顶,跪的时间越长越好。意想把膝跪足面。极限时提膝慢慢起立,做30次。要点:缩臀靠胯、百会向上顶,下颌靠胸,把全身重心放在膝部,起立时要缓,必须由百会穴带领,使重心由膝起至足。跪时酸麻胀极难忍受,起立时只觉有一股热流由膝直冲至脚底畅快无比。此式练久则小腿胫骨部肌肉丰满,充满弹性,而且对膝、踝外伤、风湿、及因外练胫骨致伤的后遗症有疗效。
关注我、认识我,亚健康体质从此改变!DDS无针点滴调理疑难杂症!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教与学-阚桂香,门惠丰.pdf 26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蜘、心,u}}
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
阔桂香 门惠丰 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选题策划:怪 晖
贵任编辑:怪 晖
审稿编辑:兽 牧
责任校对:未 茗
贵任印制:长 立 张玉萍
介、卜、、丫;义,补丫.\‘.\“、,,义,嘴吧多奋吧矛‘之小‘己布又匕二吧匕矛匕、卜么巴‘、,分喻,;.办“、侣评充夕.\户卜兮‘愉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升 太极拳推一手对练套路一一教与学/阐桂香,门惠丰著.丈
交一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一 ‘”一 ” ” ‘一 ‘一”一 ‘’‘-.一
}: ISBN7一8一5
{;.太:,.。.闹…②门…:.太极拳一教学法。.子
.’}0852.11
:_。.、'}'fi}J1L&fJ一贾}C‘IP竺(竺&9(5)'s-}06890___、)
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一一教与学
阐桂香门惠丰 著
北京体台大学出版1L111版发行
新华13111-总店北京发行所经俏
北(京 ·中关村北大街 邮编:100084)
北京邪艺彩印有限公.d印刷
Ji本 .787x1092毫米 1/32
定价 ·980.11
2002年9月第 I版第,次印刷
ISBN7-/G&610
本(书114装订质袱不合格木利发行部负责调换)
太极拳推手是两人配台练习太极拳懂劲和技术
的一种锻炼手段,它遵循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以小力胜大力”,“沽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原则,使
用棚、持、挤、按、采、例、肘、靠的技击方法,按照进、
退、顾、盼、定的步法、眼法和身法进行地一种高尚、文
明并富有东方哲理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推手有不同流派,其风格特点各异,且各
派的动作规格也各不相同。为适应广大太极拳爱好者
的迫切需要,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博采各派太
极拳Kf手之长,创编了一套新颖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
y7。新编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是假设性的双人对抗
t2,合练习,是融传统性、科学性、健身性、技击性、观赏
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套路演练形式,很受广大太极拳
受好者的欢迎。
承套路推广以来,得到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厚
爱,提高了练习者的积极性。由于该套路集各家推手
技术之精华,套路活泼新颖,运动路线、方位变化大,
又是两人配合,协调性要求较高,所以学习掌握有一
定难度。为了使大家较快地学会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
和提高两人演练的协调配合能力,进而提高太极拳推
手基本技能,故写此甘。
由干本人体R不深,编写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
错,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正式接触太极拳这项运动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了,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锻炼,有很多的感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收获。为了记录自己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在自己最喜爱的天涯论坛开帖,与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网友们探讨并见证这个过程,应该有意义,当然更希望有太极高手能进来指点一二,那就大攒了。    
先介绍下我自己的运动史,男,今年38岁,自幼非常喜欢运动,在校期间最喜欢也最擅长的运动项目是中长跑和篮球,后接触了足球,参加工作后陆续接触了羽毛球、排球、乒乓球、健身房健身,后又爱上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前几年爱上了冬泳、自行车长途,几乎经历了常见的所有运动项目,于去年接触太极后,确定了今后的运动方向,太极和慢跑,其中以太极为主。为啥呢,以后慢慢絮叨。    
下面说说怎么接触并爱上太极的。去年的暑假,我老婆的侄儿(17岁,在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学习了六年武术)从该学校回来后住我家玩,每天扒在电脑前玩网络游戏不挪窝,老婆指示我必须给他找个事干好让他离开电脑。我一开始是叫他每天上下午下班后都教我武术,但这个对他太容易,他教我两三招只用十分钟搞定,又扒电脑面前了,然后叫我反复习练,根本没影响到他玩游戏。看来教武术对他来说太容易,得搞点难的。问他都学过啥?他说学过长短拳、剑、棍、刀等套路。问他学过太极拳没有?他晕了,说学校不教这个。我说那行,我就学这个。然后我买了太极教学的影碟回来,叫他每天上午下午学三招,等我下班后教我。嘿,效果不错哦,他终于暂时离开了他的网络游戏。侄儿在我家住了十天,那时我学会了带有长拳味道的42式竞赛套路。     
后来每天早上我就到本市练太极人最多的广场处独个练习,自认为不错,后来才知道我那时学得根本不是太极拳,是太极操。再后来我的执着而丑陋的太极拳终于让两位老师看不下去了,决定给我纠正。刚纠正几天就遇到一个热情地上海人也来跟老师学,他要学陈氏太极拳,于是我给他作伴,于去年11月份开始习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至今一年整。中间又穿插学习了陈氏56式和简化24式。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从今天起发帖自己给自己加油,希望能坚持下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3张 | 更多
  我也想学,可惜找不着门道
  @又胡说了没气质  00:43:26    我也想学,可惜找不着门道   -----------------------------  
我感觉太极拳健身比较全面,唯一的缺陷是对心肺功能的锻炼不如跑步、球类等剧烈运动,所以每周加上两次慢跑就全面了,有条件最好在负氧离子含量高的环境下跑。  
每个城市的广场、公园、河边等地,都会有练太极拳的,不过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带学生。当然收费的除外。
  刚练拳回来,因为出门前把鼻子扣破了,没敢发力,主要是压腿、练缠丝,另外站桩了半小时。站桩时遇到一帮摩托车发烧友,男的练车,女的跑我面前也站桩,站的花枝招展的,还一个劲的师傅师傅的问我怎么站法,严重影响了我的状态,不然准备站40分钟的。  
看了下昨天早上录的视频,老架一路发现问题如下:    
整体方面:1、要继续顶头竖项撵臀;2、大部分的三七步做成了四六步。  
招式方面:1、单鞭时两手没有充分展开;2、拗步时两臂要抡开;3、斜行转拗步时重心要下沉,裆走下弧;4、青龙出水时,里缠外崩的崩劲没做出来;5、六封四闭扣肩时重心要下沉,两手推按到右侧,虎口斜向对;6、击地锤转身时身体不端正;7、野马分鬃前臂不是穿出去而是滚出去;8、拍脚时是腿发力掌放松;9、震脚时用七分力。    
看来问题不少,慢慢来。加油    
  晕,太极拳友没来,广告来了。
  当锻炼身体还行,就别想什么力啊劲的了
  今天起得早,五点二十起床,六点开练,主要复习56氏。
  刚在烈士塔山下广场回来,晚上去了两小时,主要是压腿和站桩。几十个老太太在跳舞,舞曲非常好听,都是经典红歌,节奏感非常强烈,提神。    
话说早上练习套路,主要是练习陈氏56式竞赛套路,把昨天新学的复习了几遍,逐渐找到一点感觉,又反复从手机上看了马畅和丁杰的视频,逐招进行纠正,不知不觉到八点了,没和师傅交流到就要赶去上班了,匆匆忙忙的。明天继续……
  @好想当公仆  10:07:35    当锻炼身体还行,就别想什么力啊劲的了   -----------------------------  我师傅的发力就非常的猛,62岁。
  今早来了好多摄影杂志的摄影师,估计是来拍古城墙的,顺便拍了我们,摆了好多跑丝。
  今早来了好多摄影杂志的摄影师,估计是来拍古城墙的,顺便拍了我们,摆了好多跑丝。
  等着看图看解释。
  无极桩练了多久?心得?
  @我是你的上级  09:16:03    无极桩练了多久?心得?  -----------------------------  
我站得应该是混元桩,就是马步然后两手在胸前抱圆。配合呼吸,内气目前没有具体感觉,但是练大腿肌肉力量是肯定的。    
站桩断断续续的,二个月前开始练的。心得还谈不上,就是感觉腿部力量加强了。
  早上去晨练,正热身,来了一帮摄影爱好者,手提肩挑的,若不是手里拎着相机,还以为是去钓鱼的,装备齐全,设备先进,先是对着古城墙猛拍,后来随着晨练的队伍越来越多,他们转移重心开始拍我们了。按照他们的要求站位和摆动作,弄了近一小时才走,当时留下了QQ号,他们承诺一定选出好的发给我,但现在还没有反应,看晚上能否联系上他们。    
早上师傅没去,我先随着众拳友练了一遍24,一遍42,然后独自练习56式,逐渐有感觉了,应该在进步啦。近八点拳友们招呼我一起练老架一路,打16分钟音乐的,一遍下来混身汗透,连忙回家洗澡上班。    
中午看了几遍关于陈氏太极拳发力的方法介绍,准备晚上再去山下广场体会体会。  
  晚上去站桩了半小时,中途差点睡着了,奇怪。以前没这感觉。    
可能是站位比较高吧,腿不累反而胳膊先累。站完桩压腿半小时。今天晚上没有练习套路,广场依然是那帮老太太在跳舞。    
嗯,现在是有点困了,准备睡觉……
  刚回来,有点累。    
早上把学会的拳挨个打了一遍,晚上去压腿半小时,站桩半小时。腿和屁股都是疼的。    
  今天师傅来了,继续56式的学习。今天学习56式第四段的招式,为56式全套动作的高潮部分,多跳跃、多发力、多腿法,动作的大小、收放、刚柔、快慢相间,节奏鲜明,韵律感强。    
三十八:倒卷肱,步法是擦步,不同于杨式的猫步,乃陈式所独有的方式。注意悬臂翻掌,手腕略低于肩。    
三十九:退步压肘,右手曲臂压肘,左掌切压形成对拉,注,还有另一种方式是右手擒住,左手切掌,但为了显示此招的名称“压肘”,我选择第一种练法。右肘不超过身体,短促迅速发力,两掌距离为一小臂长。    
四十式:擦脚:先力点脚尖,后在脚掌外侧,踹脚。    
四十一:蹬一根:力点脚掌外沿。    
四十二:海底翻花:右手翻砸,左手上抖。提膝、举臂、翻背要一致。    
四十三击地锤:跳后提载形成对拉,上提下载。身体略向前倾。    
四十四:翻身二起:跳得要鲜明,强烈。    
四十五:双震脚,先跃起向后跳,再原地向上发力跳,起时两掌手心朝上,落时手心翻转朝下。落地两响。    
四十六:蹬脚:力点,脚跟为力点,脚尖翘起,腿要真,脚要过腰,前腕与肩同高,前推后架,发力快速,身体正直。    
四十七:玉女穿梭:两臂一架一推,插步腿法。    
四十八:顺鸾肘:双肘胸前往后略斜向下短促发力。    
四十九:裹鞭炮:翻腕砸拳,两拳背为力点。    
五十:雀地龙:仆步,前拳拳心朝上,后拳拳心朝外。    
上午的锻炼非常累,上班时走路腿酸疼。明后天得好好复习一下,一次学得太多。本周日希望能把56彻底全部的纠正完毕。现在准备吃饭,晚上咬咬牙继续去站桩压腿。  
  今天早上练功时,几位老拳友鼓励我,说“小伙子,好好练,年青人进步很快啊。”这个年龄了让他们叫做年青人,感觉不太好意思,嘿嘿!
  晚上依然去热身、压腿、站桩,后来当年在校时田径队的队长来了,受我的影响她从网上学了太极,我纠正了她的动作不足之处。    
瞌睡了,睡!
  早上练拳的人去了很多。四五十人,分别有几个老师教老架一路,简化24式。我则跟着师傅继续56式,快学完了,还有最后几招。练到一半时,我在校时田径队的队长也来了,她站在旁边看了半天,我一亢奋,练过头了,有点累。    
下午拗不过球友的邀请,安排了一场篮球赛,心一动,去打了四节比赛,胜了武警二中队,但晚上的站桩站不动了,换成压腿80分钟。刚到家,准备洗了睡。  
  下了两天雨,正好家里也来了客,休息了一天半。今天终于把56式捋顺完毕,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若练套路啦,师傅说可以逐渐修练内功了。先从呼吸开始,由自由式呼吸逐渐向逆腹式呼吸转变。      
五十一:上步七星,变拳翻转时为拳,以前我练成掌了。注意:上步时成虚步时要好两拳胸前搭腕一致;两掌向外撑时,脊背要有向后的撑劲。    
五十二:退步跨虎,1、撤步分掌,左脚后撤一步,两拳变掌,身体左转时两腿下蹲,手心斜向下;2、丁步举掌,右脚收成丁步,两手先双逆后双顺缠,左掌立于胸前腕与肩高,右掌立于左肘同侧下方。定势!    
五十三:转身摆莲,先右脚跟外展,另外摆腿之前,左腿要屈膝合胯,转腰松腕,拍脚迅速准确。    
五十四:当头炮。五十五:左金刚捣碓。五十六:收势。  
  今天不知是什么日子,晚上出门去准备练桩,看见路上三四拨人在烧纸。鬼节好象过了吧?奇怪。    
这几天下雨,又加上本市有个自行车赛,好多朋友约我要一起去参与,我实在是兴趣转移了,迷上太极了,不为所动,但也没怎么练套路。主要是看理论、视频和站桩。自我感觉有不少心得。有时间的话我慢慢贴来。  
  太极劲法的应用: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曲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连续下了几场雨,温度明显的下降了,晚上穿着太极服出去,外面得加个厚厚的外套,走在空旷的山下广场,天空中竟然能看到点点的星星。只可惜又有不少烧垃圾的,空气中弥漫着烧糊的塑料味。  
新下载了音乐,感觉特棒,歌名叫做《悟》,2分钟的曲子,我用MP3录音机,把它录了二十多遍变成循环播出的40分钟,听上去蛮有气势,配合打陈氏太极拳,有味道。这两天套路练的少,但感觉隔两天练起来更有心得,反而舒服多了。  
恶补了相关的太极拳理论,准备下个月去北京学习两周,在京的师傅已经基本找好,期待会有大的长进。
  今天本市第三届武术节,我早上练过太极后,背着个相机去晃悠了一天,三个比赛场地换着看,拍了不少照片,也遇到几个本地的高手名师,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差距,仍然要加倍的努力,稍后发点照片上来。
    42式竞赛套路团体赛
    老外参赛者
    14岁的小参赛者,获得少年组冠军。
    湖北人,武当太极必须的
    小参赛者
  知道啥叫天涯不给力了,照片半天发不上去,明天再发。
  鞑子服
  今天早上去练功,师傅没来,我和几个拳友在例行的套路结束后,讨论陈氏老架一路的一个问题,就是起势和收势不在同一个位置上,收势总在起势的左前方,讨论的结果是:1、玉女穿梭时,跳得应该更远一点。2、插步云手时,往左斜后方云。不知是否正确,希望有高手上来指点一二。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个拳友说我56式竞赛套路打得太慢,应该稍微快点。    
下面继续昨天的帖图,武术比赛抓拍
    少年组
    器械类,白发老者耍大刀
    团体太极剑
    继续上图:女刀
    男子陈氏56太极拳亚军,冠军的没拍到,我只顾注意这个了,我认为这个打的好,要得第一的,没想到没拍的那个得了冠军,汗
    继续
    和上图的少年应该是同门师兄妹
    这个也不错,就是脸上了少了点霸气
    这个亮相我喜欢,英武又有杀气
  楼主学过杨式太极吗?有人说陈式太极比较刚猛,不太好学。  
  @A1-10-31 20:20:29    楼主学过杨式太极吗?有人说陈式太极比较刚猛,不太好学。      -----------------------------  
我以学陈式为主,后来师傅说,动作太僵硬,必须要轻灵柔和,去僵化柔。而练习去僵化柔的最好方法就是练杨式简化24式太极拳,所以我又学了24式。另外就是你说的陈式不太好学,也对也不对,对的是的确不太好学,不对的是杨式、孙式、武式等都不太好学。都不简单,学会容易,学精难。  
共同进步吧,我不是专业人员,我相信等多少年后我看到这个帖子最初的想法和练功方法会感觉很幼稚可笑,但我还是愿意记录下我的练功历程。希望将来能逐渐成长为大师,呵呵,理想。不是说嘛,不想当将军的厨子不是好演员嘛!
  练到明劲巅峰了没,暗劲是很难的哦
  唱歌到现在,终于到家了
  这几天除了练习套路之外,另加了陈氏太极的几个发力动作。掩手肱拳、搬揽锤和海底翻花,理论说起来复杂,练起来其实很简单,但要找到正确的发力感觉却是难上加难。  
看了不少理论,但要用实践来检验,更要有师父能多加引导和指点。
  《太极拳论》‧山右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後。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釐。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宗师  
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楼主加油
  我也要学太极拳
  没人顶楼主啊    我也跟一个朋友学过两招,他是温县,家离陈家沟不远吧,当时说我教他电脑,他教我太极拳,这家伙,我就学了2招就不教我了,到现在就会一下子了,一直想学,但是没时间也找不到好老师,培训班好多都是小孩子。
  @有没有这种可能  20:16:56    没人顶楼主啊        我也跟一个朋友学过两招,他是温县,家离陈家沟不远吧,当时说我教他电脑,他教我太极拳,这家伙,我就学了2招就不教我了,到现在就会一下子了,一直想学,但是没时间也找不到好老师,培训班好多都是小孩子。  -----------------------------  有兴趣一起交流啊,现在太极拳学起来比以前容易多了,以前听说都要拜师磕头的。好在现在有网络,有开明的教师,有义务教学的教练了。
  《太极拳练法说明》——郑钧  
愚自幼随父(郑公悟清)习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修炼,浅得太极拳的体会,学练太极拳,好似数学的0、1、2.......9十个数字和各种运算符号;学生在小学、中学直至   大学的各阶段都学习其组合及变化,并逐步得到提高和升华。习练太极拳决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必须经过逐步学习,长期修炼,循序而进,方能达到高深境界。  
太极拳之动作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无论强弱、老幼均可习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宝。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习练者思想意识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式与方法。其中既有相通又有侧重,但都有同样的原则要求,都是让人以自身修练达到自我完善、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然而习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不知其要点者甚多,其主要表现在随随便便、人动亦动、人云亦云、不按规矩、不知要求,虽长期修炼但收效甚微。守规矩才叫练功,不守规矩到老一场空。有不得性命之真传,不知自然先天之纲纪,落于思维之杂乱,不知太极拳的修持,错修错练者,正理不明,根源不透,偏执一边,虽练太极拳,但性理不合,神气不交,纵行修为,真气暗耗,终无所成。或者只知拳论中之言语,但末能彻底明其精微,若不设法求之,则幻想辄出,当止不止,不当止而止之。或有意放纵,不知收敛,气质异生,此非师传不真,乃自已不查已之过也。或丹田之气已成者,急于超脱,贪念尘俗,一时不觉,丹田之气失控而出,空空而已。或用旁门小技,以为见功,而世人多得相互传授,终生不悟,寻枝摘叶,迷惑后人,以错传错,遂成风俗而迷失真理,致使正理日远月疏,异端并起,迷失先师之本意。更有道听途说,口耳之学传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并非不想传授太极拳之真谛,盖世人享受心重,不知修炼,不知天机,不知修为。虽练太极,却末入太极之门。拳经云:“斯技旁门甚多。”因此,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不使动向散乱。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不专心细学,眼不顾手,手不顾脚,上中下不能合一,就是瞎练。尤忌身手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以力夺力显力者,此谓痴练耳。偿能平心静气,凝目静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到户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气自通,气通力自重,以此法修炼,至其纯熟,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达到自然而然之妙境。    
习练太极拳能守规矩,按照规矩去练,有明师教诲,气流运行,血脉畅通,做到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苦下功夫,方能强身健体,从规律中得到应有的效果。继师之后传艺于世者,应从前辈规矩中走出来,扔掉套路包袱,走向新的层次。数归无数,不分则无数;象反无象,不变则无象;位至无位,不列则无位;质还无质,不散慢无质。追溯太极之源,无象太极之本,无位太极之真,无质太极之妙,无象数位形成虚实无位高境界,发展进取,随心所欲。要达此境,必须着熟、气顺、神行,方得其妙。    
太极本无体,寓于宇宙,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太极本无用,运行于物,其深莫测,其理可究。以体而论,太极之始有内外之辨。以用而论,太极之始能观基本之情。观其内而不观其外,究其外而明其内,观其神而不观其形,形无不备而神得现。神者精,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精为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神灵,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愿同道细心悟解,精微而行,不失其真,以达到体清气固,形静神明的太极化境。  
  《太极拳原理》——杨鑫荣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日30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于平衡。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制服对手。     
那么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     
太极拳凡“绷、捋、挤、按、采、列、肘、*、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虚领顶功,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     
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    
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笔者祖父曾说,跤场里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历史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说》——邢喜怀    
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极之理无时不在。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长)。阴阳之气,修身之基。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元精产。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曰:“棚、捋、挤、按、采、捩、肘、靠”。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五气行焉。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太极拳道》——邢喜怀    
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功不间断,其艺乃精。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   
气何以养:寅时吐纳,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此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太极拳决》——蒋发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太极拳功》——蒋发    
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於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气。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太极拳之内功修练》——林泉宝    一、 领架  
太极拳内功之修炼法,这对我们练太极拳者都十分重要。究竟太极拳功夫有多高,有多深,如何修炼,谁都讲不清楚。对这种博大精深的学问,数百年来,既困惑,又有人追求,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我想关键是方法,所谓“引门入路须口授,功夫无息发自修”。这两句名言,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有人说古人功夫好,近人理论好。其言确实。自杨家的杨露禅,人称杨无敌,驰骋天下无敌手。吴式的吴全佑、吴鑑泉,武式之武禹襄、李亦畲武功独厚。赵堡传人张彦,独闯少林寺,三进三出无人能挡,人称“神手张彦”,并非虚言。古代太极拳各家都有过硬的功夫,在各家各派的传人中颇有轶闻详述,这里不赘。这些功夫皆来自真传和苦练,没有什么捷径。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  
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蒂。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形,则练一辈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当然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还是可以的,这叫普及太极拳。若想精其技,趋大成者,非得老师拳架之神形不可。性能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练太极拳练的就是神、气、形三者,三者为太极拳之含金量。“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登此门堂者,方许为初成。所以学练老师的架子,这只是迈出第一步,如何走架运作,这里不妨作一些比喻。     
二、太极拳与书法  
练书法的人,首先要临摹字帖,当从楷书临起,如欧阳洵、颜正卿、柳公权等。继之魏碑体,而后学练行草书法,尤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著,其书法称誉千载,为历代书法者所崇尚,称之谓“书圣”。其书法厚实而生动,行笔只流畅,以侧取妍,神采飞扬,古人誉之为“天下第一书法”。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楷模,古今书法家都以此为阶梯,循序渐进。  
对于太极拳来说,这种条件已经不复存在,无法见到当时的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等宗师的风采神韵。因为那时候、没有录像和相片,很难想像、洞悉太极拳真髓,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拳经揣摩其意境,其次通过历代太极拳之继承传授。  
太极拳之理论博大精深,正如庄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极拳是隐于内的功夫,以柔克刚,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见之如妇,夺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难看透其力量,只有在实际交手,才能体现太极拳的优势。我这里叙述的“领架”就非常重要,所以必须遵循,方可入太极拳术之门。  
我在咸阳是得识形意门名师杜今桂,一日来鄙舍作客。杜师通晓拳经,尤精形意、八卦拳,擅长书法。谈话之余,我请杜师走几下形意拳,杜师以形意之《五行拳》演练的是暗劲,其劲含而不露,神形互依。可是我看不透其劲法之妙着,其中之道,难识其奥秘哉。然后我又恳请杜师演示形意拳之明劲打法,同样也是形意之《五行拳》。他每发一拳一掌,招招有声,啪啪作响,节律有序,一步一劲。我住房在四楼,整个房屋为止震撼,如是雷动、地震、如炮之轰、山之崩,若与交手,不战而颤,实叹为观止。像如此刚威猛烈之劲,确属罕见。我也曾经练过形意、太极拳之发劲,虽也很有功劲,时而围观者拍手叫好,但比起杜老师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事后我也问过老师,我说杜老师之刚劲如此威猛,余从未得见如此高深之共、功底。余师曰:“杜师功夫极高,在西北颇有声望。西安张侗等皆知道”。后来我也曾求教过老师,我说我是否可以练些刚猛之劲,以太极拳之松柔,形意拳之刚猛,似乎更利于技击推手之术。老师答曰:“本不反对你练其他拳劲,取长补短,只是该劲虽猛,只是为他人练的”。老师虽不多言,我似乎悟出其中道理,此刚劲只是为了对付别人练的,对自身健康无甚好处。话到其间,读者可以悟出些道理来了吧?为别人练不如为自己练,形意拳的最终追求,由明劲入暗劲,再由暗劲入于化劲,也是太极拳演练的功劲。俗话说,点到为止,老师就是这么明示的。  
怎样练书法,首先以明师为楷模。所谓明师是指确实功夫上乘的老师。并非名师一定就是上乘功夫者。所以临摩字帖要临好的帖。否则一旦走错了架子,练上十年也是枉然。比如,你的孩子学练钢琴,随便请几个老师教学,要学会弹钢琴是很方便的,能否成为大器,即便你的孩子很有天赋,也会入于俗套。非得是训练有素、大师级的老师授教,手把手亲自指点,方能趋于上乘。  
以前有一位朋友,自小热爱书法,素喜临摩名帖,写得一手好字。进单位后搞宣传工作。自以为书法到位,颇有功底。后经我的一位懂书法的朋友(拳师)看过后,评定其书法形于浮躁,虽流畅而缺乏神韵,其临摩字帖亦觉欠骨。我的朋友似乎不太服气。后来我介绍他们认识,并亲自为其讲解,边讲边临帖,指点迷津,茅塞顿开。我朋友始而大悟,十分钦佩。后来我的朋友又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师曰:“如果你想真正学好书法,就得推倒重来,也就是从头开始。”    
三、太极  
上面讲到的练书法,因练法不当,全面推倒,重新开始,也即是从第一个字练起,练不准不要往下练,一点一划都要绝对准确,从它的基本结构、运笔、知其精微。现在有许多碑帖把基本笔法放大。名人名帖之特点,便于临帖者“克隆”。  
学练太极拳也是一样,以前没有得到老师指点定架,或者不曾纠正架式,你就得从头开始,所谓的推倒重来。一招一式绝对到位,身手步腿具出一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凡一举一动具要符合太极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开裆下腰、分清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要求绝对准确无误。首先我们得学像老师,要有老师的风采神韵。现在通行的一词叫“克隆”,如果你能够克隆老师的“拳架”,老师的风采神韵,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其中必须知道拳架动作的基本结构、特点、运作。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悟”。不悟不足以体现老师的形架神姿。在练架过程中要找差距。所谓差距就是与老师之间的差距,要用放大镜来看其中差距。因为差距越小越难找,但这又是十分关键的。大的差距好学好纠,精微之处就比较难了,这也是关键只关键。所以太极拳学者之间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师门下,有的已经到达大学水平(当然这只是比喻),有的则仍在小学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奥具在敬微之处。太极拳能否入门,亦在敬微之处。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前文讲的一位朋友,他很聪明,书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见拙。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里行间,转弯抹角,差距亦在细小精微之处。  
京戏是我国的国戏,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堪称一绝,国人皆知。其唱腔韵味有谁能克隆像的?能像八成的屈指可数。越剧名家徐玉兰,她唱的红楼梦《金玉良缘》,一声“林妹妹我来迟了”,长腔拖音,婉转动听。九这么一声叫板唱腔,数以百计的、她的学员对此都难以“克隆”。粗听起来差不多,关键是运气、用腔、发音等等上的细微差别。  
为什么要克隆“精微”之处,太极拳内劲虽然靠的是“苦练”,而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运作”。动,皆要轻灵自然,以心运气,以气运身,凡动作皆合法度,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动静开合,中正平稳。太极一启动,浑身一气,如轮子之圆活,转换旋转无不随势应变,其动作特别的完美,特别的和谐自然,缠绵缱绻,形神不离,悱恻互依,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溟溟混沌,窺窟莫测”。太极者神气互感,竟会势灵,手随势而运形,身遂升降而起伏。总之无有凹凸,无有缺陷,无隙可乘。不能明确其中奥秘,这样就如:“久难运化,堂室难窥”的了。    
四、运裆  
练太极拳功夫主要的就是练“裆”。尤其赵堡太极拳裆是内劲的关键。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裆的运作。裆不活,动作必然呆滞。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为了使练太极拳者有所启迪,我之所以要克隆太极,克隆某一个太极大师的拳架,甚至要克隆其精微之处,其中道理,亦包括于如何运裆,如何驾驭与全身之动作,能观微而达其精者。  
裆跨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太极拳裆胯之运作还有一种联想的比喻,它就是像是手表中的一种叫“铊飞轮”又曰“鬼推磨”的摆轮。大家都知道摆轮是手表的基本动力,它是一种不固定摆轮的旋转,它是手表保持平衡运转的动力,且精确无误。它与普通手表的摆轮不一样,普通摆轮通过一根轴承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走动,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和摆轮本身的重量,造成轴位变化,从而出现速度和走时的偏差。只有像“铊飞轮”那样,摆轮不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时候才能抵消偏差。这对太极拳来讲,它也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当然也适用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种。余也曾试着操练过,其理一贯,一通百通,只是各人重视的程度不同而已。  
“领架”者观其形而知其微,达于“定架”即“形架”,也就是成形的架子,又叫标准架式。所谓“克隆”,除了精确的定架,而更重要必须有大师的神韵,不管由外达里,或由内达外,都要有形神之互恋。所谓“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唯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运裆”首先要看老师是如何启动裆胯的,如果连这一点细微之处也看不出来,那么就无法使自己走运裆圈,无法克隆这个裆启的源头,无法做到以裆代手的运作。这不仅是太极拳架进入上乘的主要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的动静对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裆的运作不常为人所知。敌来动,不见其变,敌稍动,在其不知不觉中动在先,这在赵堡太极拳来讲叫做“调裆”。力点也随着不知不觉中变换,不进则已,若进必令其跌扑,此皆在于“调裆”与“运裆”之关键。  
在令架克隆老师内劲的神与形,首先要“以身领手”,其关键就是在运裆。领架时要有比较,老师一出手就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又时总觉得老师打的拳与我有些区别,倒不是动作上有什么不同,这是质的问题,所以也讲不出什么原因,这就是内劲。而内劲的质量又有很大的区别,各人掌握的关窍、技艺不一样,所练就的内功之质量悬殊。第一要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第二要练松至柔;第三要运裆,这是出内劲的关键;第四技法,没有技法不能与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松柔具到位,身体也颇健康,但没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动辄傾跌。技击不是纸上谈兵,空谈打法是没有用的,要有实战体验。保健与养生,对太极拳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论技法,拳架推手一起练,以拳架来指导推手,以推手来纠正架式,运裆也是交技的关键,以小胜大,以点击面,小圈胜大圈,此皆与“运裆”、“调裆”有关联,且可忽哉。    
五、太极拳之松柔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离开了松柔就不算是内家拳。不管是哪一个门派都崇尚松柔。有人说太极拳要练三年松柔功夫。其实练拳之“至柔”“至松”是长期追求的方法,越松柔,内劲的质量越高。松柔的功夫越高,太极拳的含 、金量也越高,这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派太极拳门内都有掌握松柔的诀窍,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关于松柔的方法,门内都有详细的介绍,基本上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是“神松” ,也即是 从思想放松,心神宁静,所谓神舒体静, 《 问•上古天真论》曰: “恬淡虚无” 。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遂,虚无 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即摒弃杂念,宁静淡泊,畅遂情志,愉悦平和。  第二是“形”松。 要求四大节八小结具放松。身手步眼无处不松柔而合于自然,一切动作都要轻灵、柔和。起手阴阳,左旋右转,轻如飞燕,柔若软绵,如芭蕾舞姿之轻盈,或如鱼贯之流畅。练太极拳不可不柔,只有松得尽柔如绵,方显太极之功夫。杨式太极有绵拳之 称。所谓“绵里藏针”即此意也,极柔软,极坚刚。吴鉴泉为吴式太极拳开山奠基人,以太极之柔驰骋天下。又创办“鉴泉太极拳 社” ,誉满海内外。 “松柔”的功夫对太极拳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它是进入上乘功夫的关 键。至于如何着手练松柔功,各家都有经验和专文介绍。赵堡太极拳对松柔功夫有其独特的见解,郑悟清老师在《太极拳体用》中写道: “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唯其慢始能柔,唯其匀始能活” 。又曰: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内外要轻松。 内静空气行于外,外轻松内应精神。 功夫不可须失断,临用之时显奇能。 又云: “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 ”赵堡太极拳对 于松柔论说特别重视, 本书中的 《赵堡太极拳之特点——论 “耍拳” 文中已较详细地介绍了。 》  本门第八代宗师和兆元首创“耍拳”之公式,所谓“耍拳”之公式,所谓“公式”者,即练架成功之公式,能按此练法去做,必然能奠定内劲之基础,练出成功的硕果。  耍拳公式者, 即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这三者为耍拳公式。赵堡太极拳宗师和兆元,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始创太极拳公式之谓,其以松柔为目的,以自然为原则,以轻灵为方法,这三者道出了太极拳之真奥秘,似简易,实犹难。不尚用力,练太极拳时不能带一点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显示发劲,其内劲蕴于内,而不显于外,其中道理简而明之,为了使后人不要误入歧途,宗师特依此“耍拳”之公式教 学门人。 “耍拳”之公式的进一步要求是什么?他告诉我们要像顽童那样随便。顽童的 特点是什么/顽童是“天真” ,他不就是想玩耍吗?怎么样高兴就怎么玩,没有牵挂,没有踌躇,不迟滞,不凝思,这里取其随意、自然而小孩独有的天真。天真的含义是什么?从字面上讲,天者,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者,真知、真觉之真,真精真神之真。道教有“元始 天真” ,又为天地之真,失天之真。这里所沿用之“天真” ,即孩童玩耍时的天真,是生命之初的天真,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我们平时所谓的“天真无邪” ,即此之谓。无牵无挂,无 忧无虑,犹如“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 ,没有做作,没有虚伪,不避疑虑,嬉笑无心,纯真 而可爱。我们在练太极拳时,运用“耍拳”的要求,他就可能放松到不受任何信息干扰,不受任何污染的纠缠,轻松自然,无我无他,随心所欲地,视天地万物如不见地,悠然自得地 如“肌肉若一”地“耍拳” 。如此我们的“耍拳”与上古真人之天真奥秘相通。我们说“天真” 与“耍拳” ,这是一种境界,由此我们受到启发。练赵堡太极拳从有意到无意,拳经有“意过则滞” ,宗师要求不能用意,不用意 凭什么“耍拳”呢?凭的就是“觉” 。就如斯宾诺莎所说的“直觉知境” 。道家心元神的体现。 “用意不用力” 这在太极拳书里介绍的已经很多,包括拳经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 “用意” 和“不用意”之间是否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同之处,有时还会困惑练功者,其实都一样,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殊途同归。其中又有相互渗透, “无为”中包含有“有为”“有为”中包含有“无为”只是在修炼中“无力”偏重于“有为” , ,或“有为”偏重于“无力”而已。各门之中自有其各自的成规以及各自的经验方法。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与心上起经伦。仙人亦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六、太极拳之“无为”修炼 赵堡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不能用意” ,而这种不用意的方法,在练功过程中能够真正达到神舒体静之目的。成人练架大都是用意用心,而我们练太极拳时要做到“不用意”“不用意”而正是自然松弛的绝妙之法,老师走架时既轻松又自然,仿佛三尺罗衣挂 ,在无影树上,和风之轻扬,柔顺之松净,这正是不用意之“耍拳”公式的效果。练拳到一定层次其任督二脉自然打通,道门称之周天法即所谓也。畅经通络,丹田随势而运转,这是太 极拳内劲产生和发动的基础。以前我学过形意拳,其中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也是内家拳其理一贯,练功之诀 窍,其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功就是练这个“真意” 。何为“真意”?真 意者即虚无之正觉,而这个“真意”只有在不用意的完全放松的条件下产生,这个“真意” 是“正觉” ,正是神以知来趋于上乘的高级内劲。而太极拳之内劲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它是在太极拳之“耍拳”公式,不用意,不发动,而产生的一种强大高质内劲。而你有意识地去练,用心用意去追求,往往就不显于出现这种内劲,这是一种不觅自得,感遂而通的内劲。就如道门之内丹修炼,要求入静,排除杂念,松静自然。然后能松始而能静,由静而能定,能定而现空,如此寂兮寥兮,这样就停止了识神的干扰,不用意则意静神明,神是生命的主宰,在意静神舒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元神的自然本能,所以说不用意的“耍拳”公式是 内气运行的关键。和兆之宗师的“耍拳”公式正是历代先哲高人的总结经验,和师归约于三条,定为练拳之公式,言简意赅,这是宗师用心良苦之为。这也正是太极拳“无为”入手的道理。只有练太极拳相当程度,已有内功之入门者,才能感受体察到它的存在,所以这方面的理论 很少, 长期以来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前辈们以自己行动之心得, 逐以 “体知” 、 “亲证” 、 “妙悟”等方法验证太极拳之深奥内涵,所以这里还包含了一种鲜为人知的东西,具有“超验”的性质。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你达到了这种境界,自然能“体知” ,能“亲证” ,能 “妙悟” ,而感悟太极拳博大精深之真内涵。太极拳是在极松柔、轻灵自然、中正平圆、不用力、不用意,这样才能达到真 正的“无为”虚灵清明的境界。 “无为”是自然的道,只有在孩童似的天真无为,不着意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调动内气能变之动力,也是处于先天状态下的自我主宰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因其自身的发动而知觉,这是“无为”之“道”的特性,是人体内运动规律的表现,这是太极拳的道,古丹经称此为“真意”发动。初练太极拳为之有为法,继之进入“耍拳”无意无拳之“无为”境界。何为“无为”者,即返归自然之道。 和兆元宗师首创“耍拳”之公式,其中有二个特点,一是以儿童玩耍,二是轻灵、松柔、中正、不用意。看似简单,但却是练功者之关键,这把练功者与大自然相融合, 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而正是这个忘我境界,逐渐上升至 “无为” 这个 , “无为” 是道的 “无 为” ,修炼“有为” ,进入“无为” ,而归复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什么是“道”呢?老子《道 德经》对“道”作了极为客观而明确的论说,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 而万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为名曰大。 ”又曰: “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老子所描述的“道” ,其中有一个含义,一是指宇宙的基本物质,二是指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这个“道”只有从“无为”中体知、亲证、 妙悟它的存在。 自古以来道门内丹派分无为和有为两种,而其中主要区别是 “无为” 着手与 “有 为”着手。太极拳是以动为主,动中求静,法演先天,道肇生化,而从有为到无为,也是在修炼过程中互相转化。从太极理论方面来看,从无到有,并从有到无的有无相生规律。 “无生 有”“有生无” ,,造化之不息,气运之消化,此皆太极之理,无为无不为之道。 太极拳练功到一定境界就是进入“无为”的修炼阶段,而无为的基础就是我们伟大宗师提出的公式三条和不用意的条规。宗师苟有真知灼见,因为只有通过亲证、体知身临其境之妙悟“无为”神而明的阶段,这是自然万物之理,也是太极拳的总旨,也只有到了 “无为”的层次,这样才能达于出神入化的妙境,无为而无不为了。  《太极拳行功心悟》是一种修与悟的体验,是由体知、亲证、妙悟长期结淀而成,余在三十年前是写不出如此文章的,即便能写也只是文采,体而不实,而根本谈不上写 “心悟” 。以前鄙人曾提出希望老师写一本太极拳的练功心法之书,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所以也是非常遗憾的事。要写一本太极拳的书不难,但是要写出太极拳的真蒂, 写出太极拳的“骨与肉” ,以及老师的练功心法,入门途径,实非易事。对学者能够启蒙得以登堂入室之阶梯,能道出写太极拳之行动秘诀、玄窍,对大道无形也无法,以及太极之道的 攀登很有裨益。     
七、太极拳之呼吸法 “意气须换得灵,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只能要求精神集中,专心练习动作,不可注意呼吸,这样很容易顾此失彼,徒劳无益,增加思想负担,结果不但呼吸练不好,就练动作也难练。因 为任何紧张情绪,都会影响呼吸的自然深长。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基本规律是:在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进击出呼气,所谓起吸落呼。在初练太极拳时要求自然呼吸,随着时间的变化,呼吸的深度逐步自 然加深, 这时腹部起伏逐渐明显, 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隆起, 此即是我们所说的 “逆 式呼吸法” ,也称丹田呼吸。太极拳很少谈呼吸,不是不讲究呼吸,如果运用不当起到相反的作用,心无两 用,顾此失彼,使动作与呼吸之间失拍。拳经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不能因噎而弃食, 拳经还是强调要呼吸配合动作,能呼吸,然后再现拳的灵活。所以如何掌握太极拳的呼吸法,尤其是腹式呼吸,这对太极拳来讲至关重要。 太极拳之呼吸原则上是以自然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为主,初练时不刻意追求动作配合呼吸,取其自然呼吸法为好。但到练拳有基础后,既要做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的阶段。如何呼吸配合太极拳动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赵堡太极拳是“以裆代手”“以身领 、 手” ,也就是通过“运裆” ,由裆胯来带动四大节八小结的运作,太极拳之活与不活全在胯,它不仅带动了肢体的动作,同时由于裆圈带动丹田起伏旋转,并有节律地收放,收则为吸为 阴(胯走内圈) ,放则为呼为阳(胯旋外圈)。呼吸与动作节律而合拍,不快不慢,且能自动 配合调节进行不自觉地自动配合呼吸,更能恰如其分,无过不及地进行“体呼吸” ,而这种丹田呼吸非常有规律,可以不用意念来指导呼吸,所以也不会感到呼吸的疲劳,或者动作与呼 吸因节律失拍而造成滞气。戏剧家、歌唱家他们在唱曲中必须运用呼吸来吐气发音, “运腔”的好坏与配合好呼吸至关重要,呼多少气,吸多少气有一定的量。他们必须掌握呼吸的时机,要有板有眼,有节奏地配合呼气和吸气。太极拳在这方面是绝对正确,根据动作的要求轻重缓急,适得其好,不多不少,形气合一,以裆代手,启胯运裆。当裆胯向内华圆时,腹部会自然内收,无需腹部用力收缩,当裆由内向外划圆时,腹部自然外凸,无需用力外凸,这样自然腹式呼吸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所以整个太极拳有一个发动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裆胯” ,练太极 拳就是练的裆胯,只有掌握了“运裆” ,一切都会进入自动化的运转,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 无有不静” ,此动静之机,其关窍、玄机也在于此。     
八、太极拳“自动化” 说到太极拳“自动化” ,就是一动无有不动的体现。当然不是随便乱动,而是有 严格节律的量度。也不是所谓的“自发动力” ,它是通过所有全过程的训练,搞定正确度和各 种要领合格后的太极拳运动。 首先通过正确的领架, 认真 “克隆” 老师拳架之 “形神” 不求多, 。 只在于 “精” 。 几个动作,或几个拳式,先求动作的精确度,再求形与神的十分相似,老师的神韵、拳架几整体结构。尤其“运裆” ,老师是如何启动的。先求有其“裆圈” ,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动力,也是需要有“体知”“亲证”“妙悟”的方法来取得成功的。 、 、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首先要求精确, 张三丰在太极炼丹秘诀中有《太极十要诀》 , 此要诀是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也是衡量太极拳正确与否的标准。前文已经讲到练架和写字临帖,要一笔一笔的临摹,没有到位不要往下练,每 天练十遍赵堡太极拳还不到一个小时,十遍共有 750 式,如果练一个“金刚” ,就等于 750 个“金刚” ,一天练 1000 个“金刚”也不成问题。当然先要求正确,合符要领,继之懒扎衣、白鹤亮翅、单鞭。不要多练,力求精确,要有老师的神采韵味,形架时尽量达于精微之处也相似,尤其对老师“运裆”是如何启动的,能有妙悟才能够克隆出老师的太极拳。一般的人连老师的架子都看不懂,所以要有比较,比较才能看出差距,就像临摩碑帖,先求形似,再求运笔的方法,既流畅而沉稳,既有大气磅礴而又规矩森严,取其神得其韵,循其度而行其气。太极拳必须正确领架,稍有不慎,便入俗套,难能成功。 “严格正传”是太极拳的首要问 题,如果有了明师就必须“森严规矩” ,循规蹈矩,一步一步的去练。有人说要有自己的风格 特点,这是将来的问题,现在谈风格未免太早,但骨子里还是一样,没有根谈不上枝叶的茂盛。 太极拳要学会“运裆” ,也就是裆走圆弧,学会了裆圈的旋转方法,其他就方便了,因其方法是一样的,所谓一通百通。如此继续往下练,就能有比较系统而又正确的架子,并在老师的“精微”之处加以研练,越“精微”其质量越高。太极拳之松柔是内功的基本法 则,甚至要练很长时间。其方法从和兆元的《 “耍拳”之公式》为好,如此练下去上功极快。 太极拳之“无为”修炼法是耍拳公式的产物,不注重形体上的绝对标准,着重内功的修炼,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练太极拳就是练的“真意” 。太极拳的“无为” 是由“有为”开始,由“有为”进入更高的“无为”修炼,如达至“无为无不为”之境者, 则如唐代李道子的《太极授秘歌》 : 无形无相,全体透空。 凝神悟道, 契机通明。 太极拳要做到“自动化”首先要“一动无有不动” ,是有规律的动,不能手脚不一致。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以裆代手”“裆”是指挥中心,是带动整个动作的发动枢纽。 ,在松柔的基础上下功夫,继而进入自然的“耍拳”公式之境界,有“有为”而达于“无为” ,由“运裆”带动腹式呼吸。此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一开皆开、一合皆合,一动俱动,一静俱静,无过不及,不贪不欠。其动作全在于自动化,无需用意识来完成。当然初学要有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熟其招,后求其精。拳经云: “有着熟而渐悟懂经,由懂经阶及神明” 。 这是长期储存反复应用的结果。就像我们背诗、背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一有机会,这些熟知的东西一涌而出。当然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总体结构,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由内达 、外,不觅而得的内劲。内功到了一定程度,外形动作的变化不重要,或紧凑、或开展,而内在的动力不变,就像钟表的机芯,是动态的基础,表壳可以任意调换,形是给人看的,但是表芯的好坏,是手表质量的关键。太极拳也是一样,它的内劲是不形于外的,是长期锻炼的结晶。赵堡太极是“运裆”来带动刹手的,故有“以裆代手”的说法。木偶戏的表演是演员手的运作,而这个手牵动了整个木偶的动作,演技精湛绝妙,也在于手之灵乎。  我之练太极 拳也颇似木偶戏中之木偶,而千变万化之动作是由裆胯指挥,而这个“裆”就是木偶戏中的 “手” 。杜元化在《太极正宗》中说: “以膀胯为主宰”“周身活泼全赖于此”“两胯为天机, , , 贵于松活” 。太极拳在裆的指挥以自动化之程度演练太极。练功有素者可以体察、亲证、妙悟 到其中奥秘。     
九、太极之道 易经曰: “一阴一阳为之道”“为天下之母” , ,太极者阴阳之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 《内经•素问》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是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一 切事物的变化都依据这个法则发生的,所以生存毁灭都由这个法则起始的,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秘的所在,人也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须寻求这个根本法则。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的, 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而且还要与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 《素问》 “生 曰: 之本, 本于阴阳。所以经常地保持阴阳二者的相对平衡, ” 就能延年益寿。 古人有真人、 至人、圣人、贤人,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调和阴阳,而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样,这里仅介绍真人之 修炼法, 《素问》曰: “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 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所以说只要能够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就不生病,所 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能把握阴阳者,即能长寿。 ”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为之道,就是在阴阳两个对立中寻求和谐与统一。太极拳是从阴到阳,从阳到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统一运动。拳经云: “阳中寓 阴,阴中寓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经,懂经后 越练越精,才能随心所欲。这就是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精妙绝论之论述。阴来阳走,阳来阴走,相互交替,若阴阳互抱, “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道出了天地万物的根本道 理。太极拳与“阴阳”有什么关系?它在太极拳中如何运用?初学者尚可不知,但是这“阴阳”之道太重要了,究其道哉,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二字。阴阳是两个对立面的概括,而两者之间又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如阳者为天,阴者为地;阳是白,阴是黑;阳是正,阴是反。几十年来中医就是凭着“阴阳八纲”为病人诊断和治病的。所谓“八纲”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其中阴阳是总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也就是把 阴阳两纲,作为辩证的首要。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指出: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 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在临床上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情,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的基本性质而澄治。 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不明阴阳,如者人入山,岂有不险?太极拳推手不但要把握自己的阴阳,更要知道对方的阴阳之变化。听其阴而知其阳,觉其阳而知其阴。听就是听对方的劲路,觉对方阴阳之变化。从理论上讲阴为吸、为开、为蓄、为走、为化、为虚、为粘;阳则为呼、为合、为放、为实、为粘、为走,既对立有统一。形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应托。太极拳是半圈化,半圈发,攻守兼备,即阴化阳发。赵堡太极拳推手时都以手背接对方之手,顺势化解对方进攻,使其背势,引进落空,阴中有阳,阳起到粘制对方,既化亦粘,使其重心不稳,其根自拔起,不击亦倒。阳中寓阴,阳中包含着柔化,即粘着打,走化着打。校正落点,因对方是在不停地变动,如不在圆的切线点上,等于是空发。阳中有阴也正随势应变的导向作用。阴隐阳显,阳隐阴显。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 静之极则阳生。太极之理无乎不在。 《太极拳说》曰: “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 修身之基” ,又曰: “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 太极拳之阴阳不局限于手上动作的变化,它是全身性的,两手有阴阳的配合,两脚也有阴阳的变,胸腹腰背皆有阴阳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阴阳。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动静之开合,进退与吞吐。阴中无阳是软手,光走而不能粘,是为病手;阳中无阴是硬手,光粘而不能走,亦为之病手。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全身皆太极。在太极拳推手中如何取胜对手,其关键是什么?太极拳宗师邢喜怀在《太极拳说》中告曰: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 途,斯验孰主?“一判阴阳两须分,聚合阴阳逢在中” 。是以云,其妙者“一” ,其窍者“中” 也。  
正是: 敌欲进击来势猛,我虚我实实亦虚。 左重右虚右重杳,忽隐忽显阴阳变。 人刚我柔随曲伸,我顺人背为能粘。进之犹难退愈艰,阴阳变化妙无穷。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与心上起经伦。仙人亦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希望楼主多介绍练太极的心得体会,如果愿意也不妨说说经验。  
  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中国之拳术,随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友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 曰:“习拳容易该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 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1、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   2、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3、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4、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 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5、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三首;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列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 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活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宗师  
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丹功义诠 王柏青著述    
太极丹功义诠王柏青著述  
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法轮。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二、 极丹功要术  
天地人灵,道存唯此。欲修丹功,象天法地。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人内三宝,精气神也。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背北面南,气收地灵。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气沉腹脐,意导孕合。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其态若轮,生生不息。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还升降有序。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其法,曰:神,曰:气,曰:形。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内静外动,外疾内缓。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眼欲疾而神须缓。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内态静缓,外形愈疾。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功不间断,持久通灵。气机活泼,由心外场。感应神通,人来临身,已知来犯之处。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A1-11-07 21:03:45    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中国之拳术,随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  -----------------------------  
谢谢了,有好的东西一起发到这里共同学习,我会基本每天来看看的,一般不会超过两天就上来写写练拳的经历。理论的东西,大师们写得多了,我发上来作为普及,更希望涯友中的拳友们能来谈谈体会和心得。强身健体,共同进步。不过感觉这帖发在杂谈好象不对路啊,呵呵……
  继续发一些相关理论,争取都发在第一页,以便以后学习。以后逐渐发一些图片。    《 九要论》——王宗岳     一要论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泰山;当时而动,如雷如崩,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之也。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至而云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二要论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浑而言之统为一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没有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而气分为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身方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下颌为下节。  
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下节方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以手方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而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由此观之,三节之论,岂可忽乎哉!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领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分而言之者也。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要论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四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拳以内中而发于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不讲,然若论手足之指为梢,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为何?  发,其一也。未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可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其他,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近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亦未近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五要论  
夫捶以方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形成,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不能离乎斯也。其在内也。胸膈为肺经之位也,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胁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系五脏之位,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脊通肾脏而生髓,脊又通全身之髓,故为肾所主,至于腰之两侧,则肾居之本位,故肾为先天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实中气之主也)。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所使之然也。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  
领、顶、脑、骨、背皆肾是也。两耳亦属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  
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外men写字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